發布時間:2023-03-21 17:08:4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心理護理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現代醫學模式已由單純的生物醫學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綜合模式。過去實行的功能制護理,以任務為中心,把護理工作簡單地劃分為系列各不相關的任務。護士只是被動、機械地完成眼前的任務,很少考慮患者的個體需要,失去了系統地照顧患者、相互交流的機會。這種模式已不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需要。現代臨床護理應以病人為中心,解決患者的實際需要,滿足其心理和身體兩方面的需要,成為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整體護理模式。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對患者的認識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偏重于軀體因素同時轉向患者的心理創傷和反應,由著眼于生物學因素分析轉向重視社會因素的作用[1]。疾病譜和死亡譜的研究表明,現代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都是多因素致病,無數研究已充分證實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病程的轉歸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護理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無疑起著重要作用[2]。
1現代醫學模式對心理護理的要求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現代疾病是綜合多因素致病,要對上述三軸系統進行全方位診斷治療,注意情緒、個性、不良行為、心理應激這四大因素。要求護理工作者:(1)計劃護理,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2)心理護理,調節患者的社會角色(重視患者同醫護人員的關系,不應存在求和被求的關系),穩定患者情緒,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心理應激反應,調節其情緒變化,幫助患者增強適應能力[3]。
2心理護理的原則
心理護理內容較多,在進行臨床護理工作中應遵循一定原則[2]。(1)心理護理與軀體護理的整體性。對患者進行軀體護理,以減輕新的情緒反應,心理護理以減輕情緒對身體的作用,阻斷情緒惡化加重軀體反應的惡性循環,建立心身良性循環能達到心身協調。(2)心理護理目標的個性化。同一類疾病,患者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應和軀體反應,但是,作為某個患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等各異及遺傳素質不同,其個性特點亦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應激反應就發生了特殊性變化,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有計劃的心理護理。(3)實施中解決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心理護理工作中,首先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視其為患者最主要的問題。由于在現代疾病中(多為慢性病),多數目前還未尋找出特異的治療方法,部分患者就產生悲觀消極、甚至厭世的心理活動,從而形成心理-病癥加重-心理的惡性循環。醫護人員應就此給以心理疏導,講述心理因素對疾病影響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4)重視醫院環境(醫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關系、精神環境)。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親切感,促進患者盡快適應醫院環境,積極配合醫療護理。
3心理護理的目的
3.1滿足患者的需要,搞好醫患關系心理護理的基礎是良好的醫患關系,因此首先要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患病后,患者的生活規律發生了較大變化,醫護人員應盡量滿足其飲食、睡眠和休息等生理需要,使其生理過程得以盡早恢復。關心愛護患者,滿足其愛與被愛的需要。尊重患者的個性、習慣,以滿足患者的心理、社會需要。平等、同等對待所有患者,使其感受到有同樣的社會地位。同時醫護人員應向患者介紹醫院狀況(設備、醫護人員技術水平、診斷治療條件),所患疾病的科學知識,以滿足患者的安全需要。
3.2調整患者的社會角色患者進入角色,與原角色發生沖突,多數表現為生病后仍想繼續工作,對此應予以調整角色行為疏導,以利于康復。當疾病轉入恢復期或慢性時期,則應逐漸淡化其患者角色意識,有利于恢復其社會角色[4]。
3.3調整患者情緒,緩解心理應激患者一般都具有焦慮、恐懼、疑慮和抑郁心理以及與家分離后孤獨、失助、失望等情緒變化。這些變化會加重患者病情,及加劇其心理應激,甚至致其死亡,必須予以調整,恢復其樂觀、穩定的情況,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多數心理應激所引起的后果可通過心理護理加以緩解[5]。
3.4改變患者不良行為許多疾病的發生與不良因素有關。應說明不良行為的危害性,應用行為療法,認識療法改變其不良行為[6]。
3.5增強患者心理適應能力及處理心身反應能力引導患者及時適應患者角色、病房環境,用心理學方法處理疼痛、失眠、病殘喪失感,孤獨寂寞及其病態身體意象。
4心理護理方法
4.1搞好護患關系掌握人際吸引原則,注意個人端莊、誠懇、和善友好的儀表。經常與患者交流,發展友誼,多關心其病情,使其產生感恩報答之心。放下架子,尊重患者,平等相處,多方了解患者的需要、動機、個性和行為習慣,有針對性地避難求易搞好關系。
4.2重視語言與非語言溝通技巧多用治療性語言與患者交談,解釋病情,疏導其思想癥結,積極暗示,安慰患者情緒。如告某相同患者剛剛治療好轉或痊愈出院等,暗示其疾病可治愈,前景美好。要明確回答患者提出問題,果斷表態,切勿使用消極暗示,猶豫和含糊其辭的語言,同時重視語調、表情、動作、態度相配合這一非語言交往技巧。
4.3緩解患者心理應激,調整其積極情緒把醫院設備、醫護技術及以往治療同類疾病成功經驗,向患者詳細介紹。將重癥和搶救患者與一般患者隔離。
4.4改變患者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對患者進行個性測定,根據其個性結構和特征向其說明其個性的優、缺點及其與疾病發生的關系,促其逐步改變不良習慣和行為。
4.5改善病房環境盡量美化環境,布置好病房設施,保持清潔安靜,調整病友間關系,促其友好交往,相互關照。
4.6促進患者盡早適應患者角色,教會其放松方法運用心理防護機制(潛意識中),使其保持精神活動的平衡和穩定。促進患者散步、疏泄、轉移注意力及練氣功、太極拳等放松方法。
5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培養
現代醫學模式要求護理人員除具備有“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利他精神,“增強健康、預防疾病、恢復健康、減輕痛苦”,“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職責外,還應具備有敏銳的觀察力,靈活的注意力,準確的記憶和獨立思考能力,具有穩定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性格;同時對工作極端負責和處理果斷,具有淵博的醫學知識及良好的人際關系、語言表達能力和熟練的操作技術,因此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養[7],加強護理人員的在職教育[8],學習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和醫療知識,樹立獻身護理事業的事業心,加強護理技巧訓練,深入護理實踐,不斷總結成功失敗的經驗,以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本秀.淺議傳統文化觀念與心理治療.社會與醫學,1998,11(5):40-41.
2岳文浩,趙耕源.現代臨床心理手冊.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0-149.
3楊菊賢,張錫明.實用心身疾病學.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2,97-99.
4高素芝,曹繼艷.患者角色的適應與護理.美國中華健康衛生雜志,1998,1(5):166.
5陳學詩.當代心理衛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89.
6楊德森.行為醫學.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8-10.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歲328例,50~60歲421例,60歲以上284例;病情好轉出院者984例,轉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間死亡者6例,可見夜間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時段。
2夜間護患情況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點心血管病人夜間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加強,易引起心肌細胞抑制,導致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減弱等,甚至會引起病人在夜間出現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等嚴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間對心血管病人來說是發病的高發期。
2.2護理人員方面的因素護士均為女性,體力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間生物鐘紊亂,身體極度困乏,且夜間值班人員少,無人監督,如果沒有較強的責任心、良好的道德修養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對病人的觀察而導致不良后果。
2.3陪護方面的原因夜間陪住人員,往往適應不了生物鐘的紊亂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時間長,陪床人員身心疲憊難以提供變化的信息。
3夜間臨床觀察與護理
夜間護士應詳細做好床頭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間病情變化,主要治療、心理、睡眠及飲食情況,熟練掌握急救器材及藥品的使用情況,并知道急救儀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和順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時根據心血管患者病情變化特點,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間工作流程護士接班時要詳細交接,并將交班內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間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防止遺漏治療和護理。
3.2按護理等級要求定時巡視病區,包括病區安全設施、專科設施及急救儀器設備情況、儀器使用情況、巡視住院患者的病情變化、了解值班醫護人員的動態。保證夜間全病區的護理安全。
3.3夜間病情觀察、治療及護理。對夜間治療的患者,我們更應該保持高度慎獨精神。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保障治療及時、準確無誤地進行。
(1)對病區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數,要隨時觀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狀態變化,及時了解患者主訴,如胸悶、胸痛、心悸、氣急,并進一步觀察其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時通知醫師并采取相應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時測量脈率、脈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壓,要定時巡查液體滴速。
(3)檢查患者用藥情況,密切觀察患者的用藥過程及不良反應。對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時反饋給值班醫生,排除外周環境的干擾,或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協助患者安靜入睡,保證患者睡眠。
(4)對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時翻身、扣背,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做好皮膚護理。
(5)密切觀察心電變化,并做好詳細記錄。如有異常及時向醫生匯報病情。
3.4氧療的護理觀察予以持續低流量吸氧,夜間病人處于睡眠狀態,吸氧管容易脫落、阻塞,應經常檢查,保持其通暢,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宣教工作,說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療意義,不可隨意調節氧流量,以保證氧療的正常進行。氧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發紺等情況變化,定期進行血氣分析,以便更好地調節氧濃度或流量。
3.5做好危重病人的搶救準備工作如準備好除顫儀、吸痰管、氣管插管、簡易呼吸器、呼吸機等,以便及時搶救病人。
1.1護理人員的招聘和選拔
在臨床護理工作環境面臨患者劇烈情緒反應時,能做到隨時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調整心態,心平氣和;善于調節、穩定個人情緒;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影響患者的情緒,達到良好的工作效率狀態,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復。她們能更輕松地應對工作壓力與應激狀態,保持和維護個人的自尊、自信和幸福感并感染觸動和輻射影響周圍的同事,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和積極的護理文化。
1.2護理人員的知識培訓
1.2.1崗前培訓新護士必須具備相當強的情緒管理能力,心理學方面,尤其是積極心理學對護理工作的培訓要嚴格加強,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崗。
1.2.2上崗后不斷提高情緒管理能力,需要分層次加強人文學科培訓,尤其是積極心理學知識培訓,特別是低年資護士培訓低年資護士在工作中更傾向于采用表層扮演,對于新護士,更要加強培訓,尤其是對于如何與患者進行更好的交流以及應對工作壓力的方法技巧培訓,她們情緒上會出現波動,處理情緒勞動的策略還不成熟,重視情緒勞動的深層表現,加強模擬工作角色的演練操作,不斷強化,并成為定勢的工作習慣。張帆等指出ABC情緒管理訓練(A因素:明確現實事件和情境;B因素: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和自言自語的述說;C因素:情緒和行為反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護士的不良情緒,增加其積極性情緒必要內化自己的專業角色,提高情緒管理能力,提高了護理專業技術水平,以減少感覺被迫偽裝或隱藏真正情緒的需要管理的能力,利于護士深層次表演,利于護患溝通,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培訓形式可采用:①加強職業自豪感的培訓課,強化護理工作給護士帶來的良性情緒:如有親朋好友生病住院的優越性,夜班護士時間的彈性,利于安排其他事務,事業單位工資的保障,周圍人群的羨慕等。②學習神經語言程序學(NLP)中情緒管理的方法,可以使護士掌握如何持樂觀情緒、正確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創新據威廉.詹姆斯的理論,與皺眉的人相比,微笑的人應該感覺更快樂,更能傳遞正能量。
1.2.3定期對護士進行心理咨詢與指導提供專門給護士做心理健康的咨詢場所,常年無假日開放咨詢熱線,隨時進行心理指導與咨詢。告知每位護士,讓其了解、熟悉并習慣采用積極心理學提高情緒勞動策略,適應工作環境,來維持較好的工作狀態和心理健康狀態。提倡結合護士情緒勞動的特點,量身定做為護士提供適當的情緒釋放或緩解壓力的方法或場所,定期鼓勵其多與同事或上級分享情緒體驗,降低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應在日常管理中,不斷強化塑造護士的陽光心態。達到護理職業自豪感的維持。
1.3管理者積極支持與鼓勵
建立積極性的不斷改進的工作制度和授權與激勵機制,以保證充分的營養和休息,利于正性情緒的穩定。實施一對一針對性干預措施,按照不同層次級別護士不同工作性質的定位,建立包括管理、分配、晉升、休假等多方面的綜合激勵制度來滿足不同護士的不同心理需要;績效管理中,強調護士之間、團隊之間的積極合作,個人績效與團體績效的積極協調;為護士提供足夠的組織支持達到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性目的,增強護士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管理者應建立針對護士與工作相關的情緒或心理問題的反應隨時干預調節,協助護士保持健康的心態,使護士隨時保持以積極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階段總結中公平對待表現優秀的護理人員,及時為她們提供個體化的獎勵機制措施,并兌現,使護理人員精神上滿足的效果。護理管理者要多以鼓勵、欣賞的態度,關注每一位護士的優點和符合期望的行為,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贊賞、激勵優點,忽視、遺忘缺點。幫助她們學會寬容和提高人際交往的技巧,提升愛自己、愛他人、敢于工作、善于生活的能力、毅力和勇氣,增強職業、生活幸福感和滿足感。
1.4塑造一個從內心熱愛護理工作的團隊或中心人物
俗話說“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來帶”,要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在滿足基本需要條件的前提下,塑造榜樣后能影響周圍的同事及患者的心理向積極方向發展,利于工作全面展開,形成一個積極正向的團隊,團隊的影響力是無窮的,中國人常說“近朱者赤”,為以后的護理管理工作的開展帶來積極的效果。
1.5加強與醫師、患者、家屬、社會的互動合作
工作中利用所掌握的積極心理學理念與方法,做到與醫師、主任的良好溝通、協調,通過良性互動維護雙方尊重、友好的積極體驗,塑造良好工作氛圍,促進合作與團結及工作效率。在患者護理工作上完善護理常規工作流程,細化心理護理措施,積極體貼患者心情引導、化解患者及家屬消極、負面的情緒,鼓勵、支持患者及家屬克服疾病給工作、學習、生活所帶來的困擾,耐心引導,走向積極面對疾病的心態,從而達到增進健康、增強自信,幫助其早日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
1.6對醫院暴力的防治
最好的善后處理是不發生,評估暴力發生的高危人群,建立個體化預警方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實施無縫隙的護理溝通,及時處理突發事件,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滿意度。從而減少或避免醫院暴力的發生。
1.7提高不良情緒的自我管理能力,正確處理負性情緒狀態
可以通過正確識別個體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先認同后,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提高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這是控制自己的情緒活動以及抑制情緒沖動的能力。情緒的調控能力是建立在對情緒狀態的自我覺知的基礎上的,是有效地擺脫焦慮、沮喪、激動、憤怒或煩惱等。需要塑造終身自我學習的習慣,不斷提高自己。
2展望
【關鍵詞】網絡文學;文學理論;創新
網絡文學是一種利用電腦創作并在互聯網上傳播,供網絡用戶瀏覽或參與的新型文學樣式。它是高新科技介入文學藝術領域的產物,是由網民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表達方式在網上的文學作品,一般沒有最終版本,由原始版本與其后的回應和更新共同構成一個整體,主要供網民在線瀏覽、賞鑒和參與。網絡文學被稱為“文學”,就說明它具備文學的特質:以文學作品為審美對象,既是一種浸透著情感的審美活動,也是一種能動的創造性活動;以藝術享受和精神愉悅為根本標志,既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和精神文化享受,也是鑒賞主體和客體進行心靈對話的雙向交流活動。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和參與,網民的文學欣賞水平必將日益提高,網絡文學作品也必將從粗糙走向精致,在消解傳統經典的同時建構自己的經典,進而得到更為廣泛的認可。文學理論研究者應當立足現實,超越傳統,以積極應戰的心態更新理論視野,引領文學理論的發展和進步。
一、網絡文學概述
如果以1991年4月5日創刊的全球第一家中文電子周刊《華廈文摘》第4期首發留學生小說《奮斗與平等》(作者馬奇)算起,網絡文學剛剛走過不到20年的旅程,目前還很不成熟,很粗糙,總體水平還不高。正如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一樣,網絡文學也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相應地,網絡文學評論處在一種自發和無序的狀態中,有些網絡作者形成小團體,互相吹捧。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評論者、研究者的介入,不少富有使命感和責任心的文學網站開始用更為積極的行動提高網絡文學品位,促進它健康地成長并步入良性循環。
時至今日,發表原創或轉載作品的文學網站猶如雨后春筍般蓬勃壯大起來,如“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齊齊,讀”、“雪人文學社”、“一刀中文網”、“找書網”、“小說下載網”等,均開辟有文學視窗,發表了大量的文學名著和網絡原創作品。筆者認為,由“起點中文網” 于2009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驚天靈怪傳奇》和“紅袖添香”發表的長篇小說《真愛有靈》,已經將網絡文學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兩部長篇小說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異彩紛呈,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藝術性地弘揚了主旋律。作品中天人合一、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和自強不息、博愛進取的人生理想,能夠綠化讀者的心靈家園,給人以有益的啟發。
從廣義上講,網絡文學大致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中外文學史上的文學作品,經過電子化處理后到網絡上;第二類是文學網民創作的,在網絡上首發的作品,即網絡原創文學;第三類是借助網絡技術而創作的多媒體和超文本作品。從狹義上說,網絡文學單指網絡原創文學,大致可分為五類:BBS網絡故事型;傳統文學型:大眾參與型:接龍游戲型;完全網絡型。網絡文學的特點是:交互性;大眾化;個性化的網絡語言(例如:“我Q你”表示找人,“我們去QQ吧”表示聊天,“你愿與我共享一臺主機嗎”表示求愛,“我們終于聯網了”表示結婚,“我們還有些不兼容”表示吵架,等等)。另外,符號(字母、數字、象形符號)被活用,如:洲(妹妹),3ku(謝謝);“7456”表示(氣死我了,88(bye-bye),B4(before,以前)――這種簡約化和模糊性改變了傳統文本文學的語言風格。
二、網絡文學對于傳統文學理論的挑戰
傳統的文學理論研究,受到了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網絡文學悄然登上文壇并得到迅猛發展,導致文學的創作主體、創作方式、存在形態和傳播媒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一)文學的創作主體發生了變化
從創作方面來講,傳統文學作品是由社會分工和角色定位比較明確的作家來完成的。而網絡文學則是由鐘情于網上漫游的網民來完成,有些作品甚至沒有確定的作者,可以是某個匿名或化名的“網蟲”的率性而為,也可能是由許多彼此并不相識的網上沖浪者共同完成。其創作動機的超功利性、創作心態的自由性和創作身份的平民化,使網絡文學有可能真正成為公眾的、張揚個性的文學樣式。網絡文學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得到的也許僅僅是文學表達的話語權,這些無名者的鍵盤正在嘗試著把往昔作家頭頂上神圣的光環慢慢地擊碎。
(二)文學的創作方式發生了變化
網絡文學帶來了文學創作方式的巨大變化。主要表現為:以機,過去艱苦的“爬格子”變成輕松的鍵盤輸入、語音輸入或手寫輸入;需要表達的內容可以運用多媒體方式全方位、多途徑地予以立體化展示;可以隨心所欲地制作出“視窗中的視窗”、“文本間的文本”,以形成網絡文學的復合文本;可以利用計算機的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設計文學創作軟件,以實現程序創作;開發專門用于文學創作的電腦。
(三)文學的存在形態由書面向電腦網絡轉變
網上視頻等音像視聽藝術以其快捷、直觀、休閑乃至媚俗的方式迎合受眾,不斷擠占以文本閱讀為基本特點的傳統文學欣賞的空間,使語言藝術受到音像藝術的排擠,純文學作品日益邊緣化。圖像和聲音加入到文本中以后,文學就不單純是由文字組成的了,而成了多媒體藝術,文學的存在形態就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文學和影視作品產生了融合,這是一種涅粲,它表明網絡中的文學和藝術趨于同一。
(四)文學的傳播媒介由單純的語言媒介向多元媒介轉變
網絡文學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現代通信傳媒,把文字閱讀與音樂、圖片、視頻等視聽觀賞結合起來,不僅拓寬了欣賞者的選擇渠道,而且改變了許多人的欣賞習慣,甚至培養了日漸龐大的“網民”隊伍,使得傳統文學欣賞的局限性漸漸凸現出來。譬如從文學欣賞的方面來講,傳統的文學理論稱欣賞者為“讀者”,這個概念對于網絡文學而言基本上已經不適用,因為“機讀”并不純粹是對文本的閱讀。網絡文學欣賞可以是多感覺通道的全方位接納,遠比傳統文學單純的文字閱讀來得直觀、過癮和爽快。
(五)文學欣賞的過程由書面欣賞向機讀化欣賞轉變
網絡文學欣賞是在互聯網上相互溝通的機讀化欣賞。和傳統的書面文學欣賞比較起來,網絡文學欣賞具有字號可調、圖文并茂、易于檢索、信息實時更新等特點。先進的機讀軟件還可以選擇語種、自動翻譯、由電腦朗讀、用耳機助聽,甚至用電子工業筆在頁邊作注等,這都是書面文學欣賞所望塵莫及的。并且,網絡文學還出現了交互欣賞的全新方式:一是欣賞者與創作者交流,如向作者提出對作品的意見和建議;二是欣賞者與作品中人物交流,如把小說中的人物做成多媒體文本放進視窗界面,欣賞者可以通過鼠標和鍵盤走進去與之對話:三是欣賞者之間的交流,如讀者彼此就某作品交換意見、進行討論等。可見,網絡文學欣賞過程比傳統的書面文學欣賞具有多方面的優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悸梗死患者,其中3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齡為37~69歲,平均年齡為49.7歲。該50例患者均與WHO所提出的急性心悸梗死診斷標準相符,即:胸痛時間持續30min以上,心電圖至少2個相鄰胸前導聯或Ⅱ、IH、aVF導聯中2個導聯ST段抬高>1mm同時血清心肌酶超過正常值2倍。本組患者自發病起至入院時間為30min~23h。心梗范圍:有10例患者為廣泛前臂、2例患者為高側壁、6例患者為正后壁、10例患者為下壁、7例患者為前間壁、15例患者為前壁。
1.2方法
本組患者在術前均給予300mg氯吡格雷及300mg阿司匹林嚼服。對患者取仰臥位進行穿刺,上肢呈30~50°外展,常規消毒后采用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而后對其行橈動脈穿刺,將6F橈動脈鞘植入,并將200μg的硝酸甘油植入鞘內。
2結果
經有效的治療及積極的醫學護理配合,本組選取的50例患者中急診PCI成功的患者有43例,成功率達到86%。
3全程介入醫學護理
3.1術前醫學護理
患者入院后迅速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如:常規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胸部X線攝片、心臟B超、心電圖、血型、肝功能和腎功能等,備皮以及做好造影劑過敏試驗,術前對患者進行4h禁食,以防其在術中發生嘔吐),同時為患者及其家屬做好思想解釋工作,并將術前準備的目的、手術的重要性、手術規程以及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對其做詳細告知,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理解并積極配合,且履行知情同意簽字手續。
3.2術中醫學護理
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將其兩手放于身體兩側,注意保暖,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適當約束煩躁不安的患者,將其肢體固定。為保證患者術中安全,連接心電監護及壓力監測。為增加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應,給予4~6L/min的氧氣吸入,對靜脈通道應當密切注意,保持暢通,同時連接三通接頭以便能夠隨時注射搶救藥物。與手術醫生密切配合,迅速、準確、及時的對醫囑執行。對患者的神志、脈搏、呼吸、血壓變化等密切觀察,并連續給予患者心電監護及壓力監測。
3.3術后醫學護理
3.3.1一般醫學護理
患者術后給予行靜脈穿刺者12h的臥床休息,行動脈穿刺者24h的臥床休息,在此時需要對患者做好生活醫學護理,同時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受涼。患者出血量過大,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方可補充足夠的血容量,此時其血壓仍未達到正常水平,因此對血壓的監測十分重要,血壓測量1次/30min。在密切監測血壓的同時對于患者尿量變化也應當進行觀察,并且記錄24h尿量。同時給予嚴密的體溫監測,1次/4h,若患者體溫連續超過正常范圍需要立即向醫生報告,以便能得到及時的治療。術后為防止患者發生便秘,給予其易消化、高纖維、低脂肪食物。
1.1效果評價分別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和患者滿意度。其中心理狀況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兩量表均含有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標準分50分以上表明存在焦慮或抑郁。50~59分為輕度焦慮或抑郁,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患者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的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包括對護理服務、護士態度和病區環境等3個方面,按照滿意程度不同分為滿意和不滿意。
1.2統計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干預前后患者心理狀況比較(表1)干預前兩組焦慮、抑郁程度接近,干預后觀察組無焦慮和抑郁所占百分比均有明顯升高,而對照組變化不明顯。
2.2患者滿意度比較(表2)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護士態度和病區環境等的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除病區環境外,余兩項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忍受長期服藥帶來的副作用,心理負擔重,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危及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反過來又會影響疾病的過程,加大對患者的傷害,使其生活質量進一步下降。傳統的常規護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細節問題對患者的影響。人性化護理服務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為患者提供最佳的人性化服務的一種護理模式,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文化各方面綜合體的護理。在給予患者有效治療的同時,配合積極的人性化護理措施,讓其感受到更多的關心、愛護和尊重,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理解程度,增強其治療的配合度,對于早日康復出院具有重要意義。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新生兒頭皮血腫57例,將新生兒隨機分為對照組(27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的新生兒中有12例為女性,有15例為男性;日齡1~27d,平均日齡:(12.7±2.4)d;形成原因:第二產程時間過長,并且相對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下降受阻導致的頭皮血腫23例,產鉗助產所致的頭皮血腫2例,胎頭吸引器助產所致的頭皮血腫2例。觀察組的新生兒中有13例為女性,有17例為男性;日齡1~29d,平均日齡:(13.2±2.3)d;形成原因:第二產程時間過長,并且相對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下降受阻導致的頭皮血腫26例,產鉗助產所致的頭皮血腫2例,胎頭吸引器助產所致的頭皮血腫2例。兩組新生兒的性別、日齡以及形成原因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對新生兒的病情變化以及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通過撫觸等對新生兒進行安慰,給予新生兒生理護理和日常護理等;觀察組新生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整體護理,具體如下。
1.2.1密切觀察血腫的變化
護理人員要對新生兒的實際情況以及血腫變化進行全面的觀察,對血腫的直徑采用軟尺進行測量并做好記錄,同時對新生兒血腫的大小、皮膚的色澤與張力等進行觀察,對血腫的動態變化進行全面地了解。
1.2.2健康教育
在新生兒出現頭皮血腫后,新生兒的父母因擔心孩子的病情以及對相關知識的缺乏等因素,經常會產生焦慮、緊張、擔心、不安等負面情緒。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對頭皮血腫的出現原因、臨床癥狀、治療方法以及預后等情況對家屬進行詳細地講解,對家屬的負面情緒進行有效消除,使其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取得家屬的支持以及配合。指導家屬避免揉搓血腫局部,以免加重出血。
1.2.3喂養以及生活護理
根據新生兒頭皮血腫的實際情況為患兒采取合適的臥位,如果新生兒的血腫發生在頭頂部,則應該為新生兒采取側臥或平臥位,如果新生兒的血腫發生在枕部,則應該為新生兒采取側臥位;如果新生兒血腫部位發生破損的情況,護理人員則需要嚴格按照無菌要求來進行處理。
1.2.4預防壓瘡
由于新生兒的頭皮抵抗力較低,因此在發生頭皮血腫后需要將床頭抬高,大大增加了新生兒頭部對床墊的壓力,因此很容易會發生耳廓和頭皮的壓瘡。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該采用棉墊或海綿墊放于受壓局部,并要定期更換頭位,通常情況下為2~4h更換1次。
1.2.5預防用藥
采用注射維生素K1預防新生兒自然出血癥,避免因此加重新生兒頭皮血腫。
1.3療效標準
對兩組新生兒家屬采用本院自制的問卷來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主要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
1.4統計學分析
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檢驗標準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兒家屬的非常滿意和總滿意度分別為70%和9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3.3%和74.1%,t=7.54,7.31,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附表。
2.2比較兩組新生兒的血腫消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對照組新生兒的血腫消退時間平均為(8.5±1.4)d;觀察組新生兒的血腫消退時間平均為(4.5±0.8)d,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一、臨床資料
1998年神經內科收治腦血管意外病人370例,通過護理評詁,根據對自身疾病表現出的心理狀況不同分為四型,焦慮抑郁樂觀依賴。
二、護理
2.1焦慮型,多數病人年齡在60歲以下,由于生活工作緊張,突然發病,出現偏癱,語言障礙,生活的突然改變,出現緊張、擔心、疑慮、求醫心切。我們采取主動介紹醫院環境,耐心解答病人的疑問,征求病人的需求,幫助病人聯系各項檢查,使病人焦慮情緒放松安心住院。根據病人接受能力與之探討疾病的病因,危險因素,使病人了解相關的疾病知識,制定相應護理計劃,征求病人意見,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于失語的病人出現的焦急,要幫助其適應非語言方式進行交流,如筆錄,手勢,詢問等方法,護士要主動并且細心耐心,態度和藹,滿足病人生活要求,降低焦慮程度,幫助病人制定語言康復計劃,定時進行練習,鼓勵病人大膽發言,讀報,樹立信心。
2.2抑郁型:女性較多,病人由于疾病的影響對生活失去信心,壓抑自己的情感,產生被生活遺棄的心理,出現喜怒無常。我們針對其特點,首先要樹立自信心。曾有一位女病人腦血栓后出現偏癱失語,整日淚流滿面,家屬對她很關心,但病人情緒低落,我們一面開導病人,一邊講解疾病護理的知識,教其恢復肢體功能的方法。讓患相同疾病的正處于恢復期的病人現身說法,病人看到了希望很快振作起來,積極配合治療護理,有效的功能鍛練使肌力恢復較快。另一女病人不慎出現了尿床,覺得尷尬痛苦的哭了,我們立即為她更換了床單并且安慰病人不要難過,并用屏風遮擋滿足病人的自尊心的需要,避免使用容易產生刺激性的語言,病人情緒很快穩定,對于內心抑郁的病人,感情不能控制時,我們不是一味的勸解,而是守在病人床邊采取傾聽,病人提供生活護理。保護其安全,不勉強其作事,讓其發泄心中的苦悶,給予一定的心理支持,情緒穩定后征得病人的同意后再做各項治療護理,重視家屬的作用,在病人情緒不穩定時適當放寬探視要求,允許家屬陪護,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感情交流,可使病人獲得慰藉,減輕孤獨感。增加安全感受利于疾病的恢復。
2.3樂觀型:60歲以上病人偏多,部分病人能認識自身疾病,只需醫護人員給予一定的指導,病情會得到好轉和控制。另一部分盲目樂觀者,沒有認識到疾病的危害性,不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給疾病治療和護理帶來影響。在急性期易出現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護士除密切觀察病情外,要把腦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險因素向病人及家屬講明,引起病人重視從而改變對疾病的認識,聽從醫生和護士的安排,積極配合治療,遵照醫護人員指導,進行功能鍛練,達到早治療早恢復的目的。
2.4依賴型:70歲以上老年人偏多,處于康復期間最多,在康復期,病人的體能鍛煉,功能恢復非常重要,病人依賴家人及護士過多,缺乏獨立性,首先要多與病人交談了解心理特點,把恢復期的功能鍛練重要性說明,還要取得家屬的積極配合,讓病人從思想認識功能恢復的重要性有恢復健康的愿望,主動接受護士的指導,護士與病人和家屬共同制定康復計劃,生活基本自理,制定的目標要使病人易達到為宜,護士在旁指導幫助。發揮病人主動性在進行時不要催促,讓其有充足的時間,病人看到成績能增加鍛練的自信心,鼓勵病人自理生活,有利于下一步進行鍛煉,在進行功能鍛煉時要有護士在旁邊,提供指導和維護,增加安全感,消除顧慮,在取得一定的成績時要肯定鼓勵病人堅持下去。鍛練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