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網絡新聞論文

網絡新聞論文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3-23 15:16:4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網絡新聞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網絡新聞論文

第1篇

【關鍵詞】網絡記者;網絡新聞采訪;特點與不足

網絡新聞采訪是網絡新聞傳播實務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是從事網絡新聞傳播實務的起步環節。它主要以因特網作為新聞素材采集的環境,用搜索、采訪、下載和編輯加工等方式采集素材及相關資源。網絡新聞采訪直接從傳統新聞采訪和計算機輔助新聞學發展而來。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如何利用網絡所提供的虛擬空間尋找采訪線索,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數據庫收集和核查數據,如何利用電子郵件、BBS、新聞組、郵件列表、網絡電話和聊天工具、可視化交互式設備等進行遠距離的全球性、實時性的全數式新聞采集和新聞調研等活動,亦包括利用數字化的硬件設備和技術在現實空間中所進行的新聞素材采集和調研活動。

網絡新聞采訪主要是由網絡記者完成的。網絡記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記者包括全體網民。李希光教授認為,互聯網降低了進入記者行業的深門高檻,人們不用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經濟上有什么特別的投資,也不需要專業文憑和記者證;只要接入了互聯網,就與成千上萬的受眾連接起來了,就可當上記者。①因網絡新聞的傳播通道相當多,有WWW網站、新聞組、郵件列表、BBS和網絡尋呼或其復合使用等,這就決定了其者(即首發者)、轉發者可以是任何機構也可以是任何個人,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大批上網的個人用戶成為業余甚至專職新聞記者。從這一點上看,李希光教授的界定是有一定依據的。狹義的網絡新聞記者是指網絡傳播媒體(網站)中所有從事新聞實務的專業人員。這一定義與傳統的廣義記者定義相當。不同的是,網絡記者應是一種身兼數職(采寫攝錄、編輯、播音、主持人、等)的多媒體數字記者(DigitalJournalist)。

廣義的網絡記者大都未經過特定的專業訓練,其采訪活動往往是盲目地偶爾為之。在網上采寫和信息時,他們的目的一般不明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一般利用茶余飯后的時間上網,采訪和寫作多為機動性的,大多是隨心所欲的創造。

本文所提及的網絡記者是就其狹義而言的。這類記者一般具備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有深厚的新聞學、傳播學專業知識和各科知識的底蘊、高超的新聞采寫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熟練的網絡傳播技術及操作能力等。這類記者所采集和傳播的新聞,一般能在保證真實性的基礎上,運用與新聞內容相符的體裁和簡練的語言在網絡中傳播。對一些重大的新聞事件和連續性的新聞所進行的采訪,一般的個體網絡新聞記者根本無法完成,必須依靠那些物力財力雄厚的新聞網站尤其是一批富有采寫經驗和采寫實力的記者編輯隊伍。一些分析性和綜合性的報道更離不開職業記者。

目前,一些新聞業務功底扎實的傳統記者開始向網絡記者轉型,專職網絡記者的數量也開始有所增加。因網絡記者是用數字技術武裝起來的新型記者,網絡采訪是新聞記者在現實的和虛擬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空間中所進行的采訪,采訪所得的新聞素材及由此而寫作/制作的新聞,是在網絡空間里進行和完成傳播的,這就決定了網絡新聞采訪與傳統新聞采訪相比,既有相通之外,也有其獨特的個性。網絡新聞采訪的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采訪內容的多媒體性

網絡新聞采訪是以多媒體新聞素材為其采訪對象的,其采訪的素材涵蓋了和融合了三大傳統媒介新聞采集的內容,既有靜態的文字和圖片的采訪,又包括聲音和動態視頻的采集和攝錄,是一種多媒體的全方位采集新聞素材的活動。在這一新的采訪模式下,傳統記者的明確分工將逐漸走向模糊乃至消失,每個記者將集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和錄音、錄像記者于一身。目前,網絡記者和網絡新聞采訪方式在國內外的不少網絡媒體中開始出現。如美國芝加哥論壇報網絡版(InternetEdition),就擁有7位記者。這些網絡記者都是復合型的多媒體記者,他們寫新聞、攝影、操作數字錄音機和攝像機,以及制作網頁(digitalpages)等。②《人民日報》網絡版記者在報道儀式期間,先用數字攝像機和數碼相機拍攝下了當時的場景,然后開始用文字處理系統、圖像處理系統、非線性編輯系統等軟件立即投入視頻報道和聲音報道的制作以及文字新聞的寫作。從傳統的新聞采訪來看,當時的兩位網絡記者是一身兼多職,既寫文字報道,又要錄音、拍照、攝像,做后期編輯,采制文字配圖片,還要上網傳輸數據。

采訪工具的全數字化

網絡新聞采訪所采用的采訪工具主要是全數字化的計算機網絡,以及可以與這一網絡相通的一系列全數字化的新聞采訪和傳輸工具。這些數字化的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硬件主要有:筆記本電腦(現已出現無線筆記本電腦),數字錄音機和攝像設備,數碼相機,大容量的便攜式存貯設備,調制解調器,PC卡電話和IP電話,可與計算機網絡連為一體的衛星電話(小型衛星移動站,重約2公斤)。此外,還有可以用來瀏覽網頁和收發電子郵件的手機型電腦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即一種專為移動應用而設計的小型瀏覽器協議)和掌上型電腦PPC(PalmPersonalComputer)等。軟件主要有:Windows98、Word/Excel、Photoshop、CuteFTP、IE、電子郵件、BBS、新聞組、郵件列表、聊天工具ICQ、WWW、聯網數據庫(Onlinedatabase)、搜索引擎、Netmeeting、Telnet等。運用這一整套功能強大且齊全的數字化網絡新聞采訪工具,可以快捷而高質量地完成新聞采訪任務。在這些工具的幫助下,記者有時足不出戶就可以采集所需的新聞素材。目前,網絡記者所使用的數字采訪設備在不斷升級,如美國記者的采訪裝備包括成套先進的采訪設備,有攝像頭、戴在眼睛上的微型顯示器、掛在手臂上的微型鍵盤、話筒、掛在腰間的微顯示器、數碼影像傳輸設備和電池等。用這套異常輕便的設備,不僅可以采集一般的文字和圖像新聞,還可獨立完成現場直播。

采訪范圍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

因為網絡具有全球性,因而網絡中的采訪范圍也具有全球性的特點。對于一些不能、不宜于或因距離太遠而無法進行現場采訪或調研的新聞事件,記者就可通過因特網在辦公室或家中進行全國性或全球性的實時采訪。如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和郵件列表等進行異步的文字采訪;通過語言信箱、網絡電話等進行口頭采訪;通過因特網的Netmeeting等進行可視化的面對面采訪;或通過BBS等聊天系統進行同步采訪等。另外,在網絡中所進行的采訪是一種實時性的快速采訪。有時因距離阻隔等原因,傳統采訪需要數天或數月才能完成甚至無法完成的采訪工作,在網絡中數秒或幾分鐘之內就可以完成。如新華社特稿社記者熊蕾曾利用電子郵件在一周之內采訪了美國、英國、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國的10位科學家。在采訪過程中,有的采訪對象當天就回了信。由此次采訪而寫成的報道后來被刊登在美國的《科學》雜志上③。由此可見,網絡采訪速度和采訪范圍是傳統新聞采訪難以企及的。

新聞資源的豐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

網絡及其數據庫和光盤是可供新聞工作者開掘利用的巨大信息資源庫。網上有大量文獻可供查詢,掌握了上網檢索的記者和編輯,實際上擁有了一座世界最大的流動圖書館。運用某些功能強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記者可在這一數字化圖書館中方便地檢索到某一題材的背景資料,快速獲得所要的新聞資源;可對數據進行更深入的發掘。④美國哥倫比亞新聞研究生院和紐約米德博格協會,對全美主要傳統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進行的有關網絡媒體的一項年度調查表明,在所調查的3400名新聞從業人員中,將上網作為獲取新聞線索進行新聞采訪手段的比例,僅次于報紙記者的面對面采訪和雜志記者的電話采訪。⑤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和網絡新聞資源的進一步豐富,網絡采訪將會在全世界的網絡新聞界逐步盛行開來。一位年輕記者從《北京晚報》上看到一條消息,說德國人巴蒂斯(Bates)所收集的有關的一些資料存放在耶魯大學神學院,于是他通過雅虎找到了這些資料,并發現了一個專門傳送巴蒂斯手記原文的站點。這位記者通過郵件與該網站聯系,第二天便獲得了所需信息。難怪有人認為,在信息時代,計算機和網絡等資源對于新聞報道的作用至關重要,它使記者看得更遠,聽得更清,想得更深、寫得更快。⑥

記者選擇新聞資料的自主性和思維方式的獨特性

網絡為一全新的開放式媒體,上網的任何個人都可以在網上消息、檢索資料、尋找新聞線索,且一般無人能夠阻止和控制。網絡中成千上萬的資料庫和各種不同的網站、新聞組等,為記者提供了豐富的可供選擇的新聞資源。在WWW及其超文本、超鏈接技術和數據庫查詢技術(如搜索引擎等)的幫助下,記者可通過層層鏈接和一些特定的詞語、符號等,快速發現新聞線索,自主而獨立地找到所需要的新聞背景等。隨著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網絡受者需求的提高,網絡記者僅憑傳統的采訪經驗和舊有的采訪報道模式雖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報道任務,但很難在報道重大新聞時的那種競爭激烈的新聞大戰中取得突出戰果,這就要求網絡記者要有適合網絡傳播需要的獨特的創新思維模式。目前,這種創新的重要標志是,在網絡中對動態新聞的采訪和報道一般都采用現在進行時,突破了截稿時間和采寫篇數的限制。所有的新聞只要一采寫成功,都會進行實時報道和滾動報道。

記者采訪業務能力和使用技術能力的合一性

傳統新聞傳播一般是采編分離的,即記者主外,一般按照編輯部的意圖外出或從網上采集新聞素材、寫作新聞報道;編輯則主內,他們一般不外出采訪,而是在編輯部修改記者和社外人員來稿,擔負著把關人的角色。隨著網絡新聞對時效性和現場感要求進一步提高,由記者獨立地完成新聞采編及流程的情況開始出現,此時記者同時擔任著編輯的職能。采寫編合一成為網絡新聞傳播實務的一大特色。網絡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傳播媒介,隨著新聞媒介從新聞產品的生產到傳輸全過程的電腦網絡化,記者無論是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還是在辦公室或家中進行采訪,都離不開網絡多媒體電腦及在采訪過程中所用的相關軟硬件。網絡時代不僅將開創一個新聞傳播業的全新領域,也將造就一批新的既擁有傳統的新聞采訪能力又諳熟網絡傳播技能的復合型記者。

盡管網絡新聞采訪有著強大的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但伴隨著網絡采訪的廣泛應用,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因為網絡新聞是依托網絡而直接進行的,當記者在室內聯網的電腦前與采訪對象進行通信或交談時,就會失去了耳聞目睹新聞現場的機會,長此以往,會導致視覺和聽覺等采訪功能弱化,影響新聞事實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因此,對事件性的報道就一般不宜在網絡中直接進行采訪。而且,在記者采訪公告板或其他網絡團體、個人或下載某類信息時,有時會出現失真現象或涉及到版權之爭。(另外,電腦軟硬件升級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要能熟練地進行網絡采訪,記者必須投入更多精力去熟悉電腦,掌握不斷更新的網絡技術。)

注釋:

①李希光主編:《網絡記者》,中國三峽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頁。

②Harper,ChristopherandTheIndianaGroup2001.Journalism2001,CorusewisePublishing,Inc.P228.

③閔大洪:《網絡時代需要高素質的新聞工作者》,《中國新聞科技》,2001年第1期,第18頁。

④卜衛:《互聯網絡對大眾傳媒的影響(上)》,《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3期,第5頁。

第2篇

【關鍵詞】網絡新聞評論 優勢特性 新聞評論

新聞評論,指的是針對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發議論、講道理,做出分析和解釋的評論性意見。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歷來被傳媒高度重視,報紙、電視、廣播都曾不遺余力地開設新聞評論欄目。而網絡新聞評論是指在網絡上就當前的新聞事件或事態發表的評論性意見,是意見表達較為自由的媒介評論。

根據網絡新聞評論主體的不同,網絡新聞評論大致可以分為網站評論、專家評論、網民新聞評論這幾類。網站評論,即代表網站立場的評論,它通常由網站或網站所依附的傳統媒體的編輯和記者,或網站的特約評論員來撰寫;專家評論,指由網站特邀的專家對某個事件發表的評論;網民評論,則是指任何方式的網民意見的自由表達,主要包括論壇中的帖子和新聞事件后面的留言。①網絡新聞評論除具有傳統新聞評論所具有的理論性、思想性、有益性等特性以外,還具有傳統新聞評論所不具備許多優勢,主要有:

首先,網絡評論具有連續動態性的特點。所謂連續動態性,是相對于傳統新聞傳播的靜態而言,傳統的新聞評論由于技術、覆蓋范圍等限制,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一定的間隔,網絡新聞評論突破了技術等限制,消除了網絡新聞評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間隔。網民制作、傳播、接受和反饋新聞評論的過程幾乎同時同步進行,這使新聞評論在宏觀上呈現連續、動態的特性。對于傳統新聞評論而言,時效性是重要特性之一,即當新聞事件發生以后,新聞評論的寫作者要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新聞評論的寫作并能夠在最快的時間里傳播出去。較傳統媒體而言,網絡媒體在時效性上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更便利的技術條件。在此基礎上將這種時效性發展成為即時性,逐漸形成連續動態性。“全天候的滾動新聞是網絡媒體獨有的新聞形式,在網絡上,新聞文本的時間已經細化到了幾分幾秒”,而新聞后面往往會有“我要發言”等為受眾提供新聞評論的空間,只要受眾有表達的意愿,即可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之內盡情發表意見和觀點。同時,網民寫作的新聞評論越來越跳出傳統的新聞評論寫作模式,觀點愈發自由和多樣化。論點、論據、論證等都不再是必須的要素,一句話、一組詞、甚至是一個表情,只要可以表達此刻的觀點或情緒,都可以寫作、發表并形成網民的新聞評論,省去措辭的推敲和斟酌以及論點的推理論證過程,節省大量時間。評論完成后,只要點擊相應按鈕,便即刻上傳和,過程簡單、對專業技術要求不高。這些微觀的快捷操作最終形成了網絡新聞評論連續動態的效果。

其次,網絡新聞評論具有多元化特性。網絡新聞評論的多元性主要體現在寫作主體多元化、文本形式多元化、選題多元化、發表渠道多元化、編輯組織形式多元化等幾個方面。寫作主體多元化,傳統新聞評論的寫作主體以本媒體的記者、編輯為主,結合少量的特約評論員評論和專家評論,而網絡新聞評論不僅包括記者、編輯、特約評論員以及專家評論,還包括數量龐大的網民評論。數以萬計的網民有著不同的來源,獨特的人生經歷及各異的學歷、年齡、社會地位等利于形成獨立的新聞人格、新聞認識、新聞情感和新聞角色,形成多元的新聞評論寫作主體;文本形式多元化,傳統的新聞評論根據自身的媒體特色和局限分別以文字、聲音、圖像為主要文本形式,網絡新聞評論根據自身的技術優勢可以綜合運用這些載體進行整合傳播。同時,網絡新聞評論還突破了傳統新聞評論的文本標準和規范,網友甚至可以利用單純的表情、符號、聲音等發表評論,文本形式高度自由;選題多元化,新聞評論就是新聞評論所要描述的事物、現象或是要評述的問題,它規定著評論的對象與范圍,也是寫作過程中的首要環節②。由于版面和時段的限制,傳統新聞評論選題多數集中于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重大事件和熱點問題,大多選題嚴肅、評論嚴謹。網絡新聞評論從根本上突破容量的限制,為評論選題的多元化提供保證,用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關注點和興趣點而對不同的事件、問題發表評論,使評論選題更豐富、視野更廣闊;渠道多元化,網絡新聞評論的發表渠道主要有網絡新聞評論專欄評論、網絡論壇評論、網民即時評論三種。網絡新聞評論專欄主要發表媒體自身以及網民的評論性文章,獨立成篇、新聞評論要素較齊全,基本延續了傳統新聞評論的形式和特點。網絡論壇評論主要是指網民根據各自興趣自發形成的就某個或某類話題表達意見并相互交流反饋。網民即時評論通常是指網民在閱讀相關新聞之后迅速跟帖作出的評論;編輯組織形式多元化,相對于傳統的新聞評論編輯組織方式,網絡新聞評論的編輯組織方式出現了創新,如利用網絡的超大容量功能,進行評論匯編,就某熱點討論制作專題,為網友制作評論文集,建立評論數據庫。③

第三,網絡新聞評論具有交互性的特點。所謂交互性,是指“后來的信息在順序上與前面的信息的相互關聯程度,尤其是后來的信息對早先信息關系敘述的程度”④。網絡是雙向交流的媒介,受眾能在閱讀評論的同時參與評論,任何人都是網絡空間信息的一個結點,既接受鋪天蓋地而來的網絡信息,又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同時新的信息,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而這些操作對于能夠使用網絡的用戶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壁壘。當下幾乎所有網站的新聞頁面都附有“評論”選項,讀者可以隨時發表評論。在這樣一個網絡信息的集散地上,讀者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信息的傳播和反饋,相互交流和互動。技術的便利為網民的互動提供了寬廣的平臺和堅強的后盾,而網絡的匿名性則為網民的暢所欲言提供了可能。網民在網絡空間均呈匿名狀態,現實生活相對應的身份和責任在網絡世界均隱退,網民發表意見和言論可以規避“禍從口出”的風險,不必為說過的話負責任、不受社會規范的約束、對于當下具有傾訴欲的人而言具有無法抵抗的吸引力,網民可以完全根據個人興趣參與不同的討論群,出入自由、交流平等,全然沒有后顧之憂,吸引和激發了網民的參與熱情,網民的參與又進一步推動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講網絡新聞評論看成是“互動式評論”。傳統新聞評論雖然也在不遺余力地開展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例如報紙有讀者來信,廣播和電視有聽眾電話甚至邀請受眾進演播廳,但事實是,任何傳統媒體在交互性上都無法和網絡媒體媲美,網絡媒體互動的廣度和深度是傳統媒體的讀者來信和電話參與不能望其項背的。

第四,網絡新聞評論的大眾化和個性化特色也是其吸引受眾的重要魅力。首先是話語權向大眾的回歸。傳統媒體格局之下,發表言論的權利屬于社會稀缺資源。雖然廣播、報紙、電視都致力于發展與受眾之間的良好互動,但是由于版面和時間的限制,公眾意見往往無法得到自由流暢地抒發。而網絡技術提供的可能性,使任何可以接觸網絡終端設備的組織和個人可以在網絡空間里占有一席之地,并可以根據個人意愿平等而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受版面、時間的限制。話語權的回歸使網絡新聞評論真正實現了“觀點的自由市場”,真正成為有著廣大受眾參與的交互式評論。其次,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使得網民有可能使用網絡技術為公眾提供的話語權。經濟的發展使網絡終端對于尋常百姓而言不再遙不可及,網民幾乎可以在第一時間接觸新聞事實,發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相關言論。這種互動式的評論,改變了傳統媒體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傳播模式,技術的突破和競爭的要求逐漸形成了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模式。廣泛參與的受眾從自身環境出發,選擇與自己實際生活相關或是受到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發表意見,使網絡新聞評論從根源上具有平民化和鮮明的個人化印記,具體表現為個人化的選題、個人化的視角、個人化的判斷和個人化的語言。大眾化和個人化不僅是網絡新聞評論的重要特性,也反映了當下關注個體、關注民生的時代精神。

第五,網絡新聞評論具有鮮明的批判性。批判是網絡新聞評論發揮作用的重要方式,前提是在法律法規及政策的框架內,對某種思想、觀點或者行文進行合邏輯的分析,其分析的結果是對該思想、觀點或者行為的否定。⑤話語權由過去的被媒體精英或知識精英壟斷的格局轉變為人人都能參與討論發表意見的去中心局面,同時網絡的匿名性使人們可以沒有后顧之憂地發表個人意見,這些都決定了網絡新聞評論的批判性。伴隨著網絡新聞評論的產生和發展,這種批判精神更是被網民發揮到極致。龐大數量的參與主體,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利益團體,代表著不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立場,他們幾乎是在同一時刻對某個新聞事件或事態予以關注并進行思考和發表評論。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和人生經歷去關注和分析新聞事件,形成觀點和看法。在網絡這個“自由的意見市場”上,各種聲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相互之間平等民主,這些都使網絡新聞評論具有強烈的批判性。綜上所述,網絡新聞評論具有連續動態性、交互性、多元性、大眾化和個性化、批判性等優勢特性,這使網絡新聞評論相較于傳統新聞評論而言對受眾更有吸引力,雖然這些特性的存在不能掩蓋網絡新聞媒體權威性不足等缺陷,但是網絡新聞媒體可以揚長避短,根據自身優勢,為網絡新聞評論拓展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①彭蘭:《網絡新聞學原理與應用》,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

②鄭艷,《網絡新聞評論的特色》, 《新聞愛好者》,2008年12月(下半月)

③田秋生,《網絡新聞評論的突破和創新淺析》,《新聞傳播》,2006年第9期

④周燦華,《網絡新聞評論的特點及影響》,《現代視聽》,2008年第3期

⑤楊樹,《網絡新聞評論的批判功能》,《云夢學刊》,第29卷第6期

第3篇

1.1網絡通信結構不合理網絡通信自身結構的不合理是造成當前我國網絡通信信息安全隱患的首要原因。互聯網通信技術是以網間網技術為主要依托的,用戶需要通過自身固定的IP協議或TCP協議在網上注冊賬號,從而在獲得網絡的遠程授權后開展網絡通信。由于網絡結構是樹狀型,用戶在使用網絡通信功能時可能被黑客攻擊從而通過樹狀連接網絡竊取用戶的通信信息。

1.2網絡通信軟件存在安全隱患由于客戶在使用網絡通信軟件時需要通過下載補丁等方式讓軟件能夠符合計算機終端操作系統的要求,而這些被廣泛應用并下載的軟件程序可能由于補丁程序等的引入而成為公開化的信息,這種公開化的軟件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則會給人們的網絡通信帶來嚴重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會波及整個計算機網絡系統,造成整個網絡的通信安全隱患。

1.3人為的網絡系統攻擊在利益的驅使下,部分不法分子企圖通過不合法的網絡系統攻擊方式對網絡通信進行人為的攻擊從而獲取大量的網絡資源。這些“黑客”的攻擊不僅出現在商業管理終端等能夠獲取大量經濟利益的領域,甚至還可能出現在個人的計算機中獲取個體用戶的信息,給用戶的信息安全造成重大隱患。應該客觀認識的是,我國網絡通信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及通信方式變革的背景下發展速度一日千里,但是作為保障的信息安全維護工作卻與網絡通信的發展現狀存在較大差距。再加上網絡通信管理部門對于網絡通信信息安全認識不足、網絡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也加劇了網絡通信信息安全隱患,甚至給整個互聯網通信系統帶來安全隱患,給不法分子以利用的機會。正是基于當前我國網絡通信中信息安全的嚴峻現狀及在這一過程中所出現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不斷加強網絡通信技術革新與網絡通信制度建設,充分保障網絡通信信息安全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2保障網絡通信信息安全的途徑

2.1充分保障用戶IP地址由于黑客對用戶網絡通信的侵入與攻擊大都是以獲取用戶IP地址為目的的,因此,充分保障用戶的IP地址安全是保護用戶網絡通信安全的重要途徑。用戶在使用互聯網時也要特別注意對自身IP地址的保護,通過對網絡交換機的嚴格控制,切斷用戶IP地址通過交換機信息樹狀網絡結構傳遞被透露的路徑;通過對路由器進行有效的隔離控制,經常關注路由器中的訪問地址,對非法訪問進行有效切斷。

2.2完善信息傳遞與儲存的秘密性信息傳遞與信息儲存的兩個過程是當前給網絡通信信息安全造成隱患的兩個主要途徑,在網絡信息的存儲與傳遞過程中,黑客可能會對信息進行監聽、盜用、惡意篡改、攔截等活動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目的的需求。這就要求用戶在使用網絡通信技術時要對網絡信息的傳遞與儲存環節盡量進行加密處理,保證密碼的多元化與復雜性能夠有效甚至從根本上解決信息在傳遞與儲存環節被黑客攻擊利用的威脅。當前在網絡通信過程中用戶可以選擇自身合適的加密方式對自身的信息進行加密處理,而網絡維護工作者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強對信息的加密設置。

2.3完善用戶身份驗證對用戶的身份進行有效的驗證是保障網絡通信信息安全的另一條重要途徑。在進行網絡通信之前對用戶身份進行嚴格驗證,確保是本人操作從而對用戶的私人信息進行充分有效的保護。當前,用戶的身份驗證主要是通過用戶名與密碼的“一對一”配對實現的,只有二者配對成功才能獲得通信權限,這種傳統的驗證方法能夠滿意一般的通信安全需求,但是在網絡通信技術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傳統的身份驗證方法需要新的變化,諸如借助安全令牌、指紋檢測、視網膜檢測等具有較高安全性的方法進一步提升網絡通信信息安全水平。此外,在保障網絡通信信息安全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完善防火墻設置,增強對數據源及訪問地址惡意更改的監測與控制,從源頭上屏蔽來自外部網絡對用戶個人信息的竊取以及對計算機的攻擊。加強對殺毒軟件的學習與使用,定期對電腦進行安全監測,從而確保用戶自身的信息安全。

3結語

第4篇

網絡傳播的主要目的是要實現社會的信息化,這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現出來的必然趨勢,信息化的實現能夠使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進行傳遞,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共同繁榮,這也是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主要標志。與傳統大眾媒體相比,無論是從形態上還是特性上,網絡傳播明顯克服了傳統媒體存在的某種不足,它不僅兼備了新聞傳媒的具體特點,也突出了自身的傳播優勢,這種優勢也是網絡傳播的時代特征。其一,網絡不但是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還是存儲信息的基本載體,網絡傳播能夠在不同程度上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多種需求,傳統的新聞媒體強調的是“內容為王”,網絡上的信息浩如煙海,用戶完全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從這一意義上講,網絡傳播真正滿足了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其二,網絡傳播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它將徹底改變傳統媒體單一性的傳受關系,在網絡傳播中,用戶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只要他愿意,隨時隨地又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受眾的主體地位得以顯現;其三,網絡傳播的信息主要是以數字形式存在,它具備了報紙文本傳播的優勢,廣播聲音傳播的優勢,電視圖像傳播的優勢,使用起來更為高效、便捷,其競爭力也不言而喻。

二、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的影響

(一)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的正面影響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網絡傳播具有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條件,它成功地彌補了傳統新聞傳播在某種程度上的不足,其對當前新聞采編產生的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網絡傳播實現了新聞采編的多媒體化和立體化,網絡傳播改變了傳統模式下信息傳播方式的單一性,它不僅能夠將文字、聲音、圖像結合起來,還可以將傳統模式下的多種傳播形式同時使用,更有助于受眾對所傳播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其二,網絡傳播能夠將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傳統的新聞采編非常注重新聞的時效性,但是因時常受到某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新聞的跟進性難度很大,鑒于即時采編與遠程傳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一些新聞報道很難在第一時間完成,而網絡傳播完全可以擺脫這些因素的限制,且能夠充分實現即時采編與遠程傳播的統一;其三,網絡傳播能夠突破原有信息傳播載體的容量限制,大幅度提升新聞傳播的信息量,例如,報紙就容易受到版面的限制,編輯的信息很難將新聞的全貌呈現給受眾,相對而言,網絡則可以實現無線連接,確保新聞報道內容的全面性。

(二)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的負面影響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產生了很多正面的影響,但因其自身的隨意性、復雜性以及難控性等特點,也給新聞采編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新聞傳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效果,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網絡傳播使新聞采編的嚴謹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戰,與新聞的時效性一樣,嚴謹性也是新聞采編的基本原則,是新聞媒體的生命線,但是,網絡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容量也要比傳統新聞媒體大得多,這就加大了對信息的甄別難度,使新聞報道的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與傳統的新聞采編相比,無論是文字措辭,還是對信息準確度的掌握,都缺少一定的嚴謹性,加之網絡信息的難控性,虛假信息屢見不鮮,都給新聞傳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二,網絡傳播在新聞評論方面過于膚淺,與傳統新聞媒體相比,新聞評論深度不夠,尤其與紙媒相比,傳統紙媒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新聞評價體系,且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新聞采編人員和評論人員,新聞評論深度能夠得到充分保證,網絡傳播由于缺乏深刻性,受眾對其信任度也就有所下降。

三、結論

第5篇

——兼析網絡新聞受眾的多元需求

欒軼玫

一、中、英文摘要

二、前 言:

二、第一部分: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維度

三、第二部分:理論基點----網絡傳播特點與網絡新聞編輯基本規律

四、第三部分:宏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與網絡新聞受眾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策劃與網絡新聞受眾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實務與網絡新聞受眾的需求

七、結束語:

八、索引與參考書目:

中 文 摘 要

網絡媒體-----這一二十世紀最后幾年才出現的全新媒體,被人們稱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它的出現給傳播領域帶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一個全新的媒體、一個全新的傳播領域正吸引著學界對它的深入研究。 “網絡新聞編輯學”是網絡傳播學眾多研究內容中的一個重要且實用的方面。本文選取它作為研究的主題, 以受眾的多元需求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文中的所有考察都與受眾密切相聯。

本文從三個層面: “宏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的多元需求”、 “中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策劃與受眾的多元需求”、 “微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實務與受眾的多元需求”進行分類研究。提出網絡新聞編輯應該具有“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編輯思想;指出“‘開放式’是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此外,本文還從“網絡新聞策劃的內容”、“網絡新聞策劃的功能”、“網絡新聞策劃的特點”等幾方面入手,探討了經濟功能在網絡新聞策劃中的“度”的把握的問題;本文微觀方面,通過對網絡新聞編輯“內容建構”、“形式呈現”兩方面現狀的考察,提出相應的內容與形式的良性建構標準。

主題詞: 網絡新聞編輯規律、編輯思想、編輯策劃、編輯實務、開放式、受眾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 in the last decade of 20th Century,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Media after Press, Radio and TV and now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s concentrate on the new form of media and the new sector. Internet News Edi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studies. Staring from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ud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ree points of views to carry out its classified studies: a) a ma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Principles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b) an intermediate-view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plann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and c) a mi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editing practice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full-coverage, whole-society coverage, entire-audience coverage and all-time coverag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since boundlessness is the basic law in editing news accessing internet. Furthermore, studies are given to the functioning control of economic role in Internet News Editing in respects of the conten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internet news planning. The standards of well-designed and well-written news are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micro-studies given to contents structuring and page layout.

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Principles, Editing Planning, Editing 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 of Audience

網絡傳播是一個全新的傳播模式,基于“技術”而生的網絡特點賦予網絡傳播一些全新面貌,對網絡傳媒這樣一個“嶄新的、上升的”媒體進行研究有著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文在網絡傳播學眾多的研究方向中,選取其中一個方面-----“網絡新聞編輯學”作為研究主題; 在眾多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中,選取目前網絡傳播研究中選用較少的心理學視角,從受眾的多元需求出發,探索網絡新聞編輯規律。

為了全方位反映“網絡新聞編輯學”的各個方面,本文從三個層面: “宏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的多元需求”、“中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策劃與受眾的多元需求”、“微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實務與受眾的多元需求”進行分類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注重“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研究”、注重“傳受雙方‘良與不良’的互動研究”、注重“傳播理論與新聞實例相結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過對網絡傳播特點的深入分析,提出“‘開放式’是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這一論點。文中各個部分的論述都是基于對這一基本規律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討網絡新聞編輯工作中“編輯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網絡新聞編輯應該具有“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編輯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對于“網絡新聞策劃”的研究是網絡編輯研究中一個嶄新的領域,學界目前對這一命題的研究還顯不足。文中從“網絡新聞策劃的內容”、“網絡新聞策劃的功能”、“網絡新聞策劃的特點”等幾方面展開論述。 特別注意到了“經濟功能對于網絡新聞策劃的要求與影響”、“網絡新聞策劃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收益?”“網絡新聞策劃的特殊形式”等問題, 嘗試通過粗淺的論述探索“經濟功能在網絡新聞編輯策劃中‘度’的把握”這一命題。

本文第五部分將研究聚焦于“網絡新聞編輯實務”這一微觀層面,通過對“網絡新聞內容媚俗化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網絡新聞編輯內容建構標準與規律”;通過對“網絡新聞形式呈現方面不良現狀”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網絡新聞編輯形式呈現標準與規律”。文中還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術而形成的網絡新聞編輯中的特殊手段-----“郵發之最 / 閱讀之最---新聞之上的新聞”、“推銷內容”等。

研究過程中,注重“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研究”、注重“傳受雙方‘良與不良’的互動研究”、注重“傳播理論與新聞實例相結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維度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論題的選定與論述的確立基于這樣一個現實層面:自1995年因特網在全世界出現,此后數以萬千計的大小網站雨后春筍般地成長、發展。盡管各網站主營內容、經營模式紛繁復雜,但是提供信息與服務幾乎是所有網站共同的目標。在這期間,誕生了一個全新的職業:網絡新聞編輯-----以向受眾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務為工作任務的全新職業。伴隨著新興事物而來,學術領域可能更為關心“受眾的需求對網絡新聞編輯工作的影響”以及“受眾的需求在網絡新聞編輯過程中的具體體現”這一命題。具體來講,就是要求學界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對以下問題展開研究:“什么樣的信息及服務是受眾關心的?怎樣提供這些信息與服務被證明是有效的?有沒有一些切實可循的標準可供參考?網絡新聞編輯應涉及和不應涉及的領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廣度是怎樣的?網絡新聞編輯過程中所涉及的受眾、傳者(編輯)、傳播技術、信息等諸要素之間是何種關系?如何在它們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

研究網絡新聞編輯----這一網絡傳播中的重要內容,源于現實的需要與緊迫性:

一、網絡傳播是一個全新的事物。 對于整個互聯網來說,它至今仍然處于兒童期(從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講,缺乏經驗的累積與規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猶如空白的紙張,充滿著待墾的誘惑。

二、網絡傳播是一個上升的領域。 全新充滿著懸疑,而“上升趨勢”則意味著研究更有價值。不論從全球還是我國范圍來看,整個網絡事業仍然處在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網民數量連月增加、網頁內容不斷翻新、網絡普及范圍日益深廣。這一切都說明,對于網絡傳播的研究有前瞻與實際意義。

三、網絡傳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較于傳統媒體,對于網絡傳播這樣一個全新領域,,國內外的研究都比較薄弱。臺灣學者在1997年曾經做過一項對“全球資訊網傳播學術資源”的研究,他們利用關鍵詞查詢“與大眾傳播相關的網站”,在亞太地區共找到56個中英文傳播研究和教育網站,其中臺灣有38個,澳大利亞有9個,香港有3個,新加坡2個,日本2個,泰國1個,新西蘭1個。至于中國大陸則未找到任何網站。[1]

雖然到目前國內也有了類似“中國傳播學評論”的傳播學術網站,但關于網絡傳播的學術研究與日益增多的網絡傳播現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方面依然顯得不足。

心理學視角研究網絡新聞編輯規律有自身優勢與獨特性。 本文在研究網絡新聞編輯規律時選擇心理學視角,從受眾多方需求的角度審視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在論述中,更為關注受眾需求的多樣性特征、傳受者的心理互動機制、以及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在滿足受眾需求方面的“足”與“不足”等問題。

我們知道,技術賦予網絡的交互特征,使得傳、受者的心理互動較之傳統媒體而言更為經常更為深入,而傳受者的心理互動深刻影響著網絡傳播過程的各個方面,因此,從這一視角研究網絡新聞編輯規律更易貼近與深入問題的實質。從另一方面來講,目前學界對于網絡傳播的研究仍較多地停留在宏觀層面的理論探討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討第四媒體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2)探討第四媒體與傳播新聞傳媒的關系;3)探討新聞媒體網絡的建設與經營;4)對國內外網絡法規的評介;5)調查新聞從業人員使用網絡的狀況。”[2] 而對于微觀層面,比方說用心理學視角、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對網絡傳播實務進行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本文則試圖從這一角度進行一些學理意義的嘗試性探討。

由于技術的密切介入,與傳統新聞編輯不同,網絡新聞編輯從誕生之日起就決定著它的內容、趨勢等都將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術的影響,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將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變化,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將影響網絡新聞編輯工作的內容與方式方法。這種影響可能表現為漸進式,也可能表現為瞬間突破性。正是技術的深度介入,使得網絡新聞編輯工作表現為更多的動態性、開放性。因此,對它的研究也必然應該選取動態、多維、開放的視角。

二、研究的維度:

傳統意義上的編輯研究一般關注報道方針、報道策劃、報道實務等三方面。這三方面立體地構成了編輯學的全部內容。 網絡新聞編輯雖然是一門全新課題,但對它的研究依然離不開上述三個層面的內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維度的選擇上采用了傳統編輯學的方法,從宏觀---網絡新聞編輯思想、中觀---網絡新聞編輯策劃、微觀----網絡新聞編輯實務三個層面進行研究。

宏觀----網絡新聞編輯思想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本文將“編輯思想”做為論述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編輯思想”是傳統編輯學研究的一個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網絡傳播過程中,“編輯思想”一度被人忽視或者說從來被人重視不夠,這或許由于網絡傳播的“技術決定論”或許是“傳播主體多元化”導致的網絡編輯工作的“唯技術”或“人人皆為傳者,無需編輯”的現實傾向;而對網絡編輯工作理解上的錯覺與誤讀已經并且還在給現時的網絡編輯工作帶來不利影響。正本清源-----從源頭上的重新認識將有助于網絡新聞編輯具體操作的良性發展。本文從“更好地滿足受眾多樣性需求”出發,提出“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著重強調了網絡新聞編輯應該具有的對歷史、對社會、對受眾的全面負責態度。

中觀----網絡新聞編輯策劃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長期以來,對于編輯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策劃的研究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近些年來,隨著媒介產業化進程,這一問題又重新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毫無疑問,對于網絡新聞編輯研究來講,網絡新聞策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網絡新聞策劃的目標是為了讓自己的新聞產品能被更多的受眾接受、喜愛,因此,對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對受眾的心理特點、多元需求仔細分析基礎之上的。

網絡新聞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立于媒介產業化的前沿,較傳統媒體而言,它帶有更強的商品屬性、經濟功能。這使得網絡新聞策劃在功能與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本文試圖探討“經濟功能對于網絡新聞策劃的要求與影響”、“網絡新聞策劃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收益?”“網絡新聞策劃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問題。目的就是嘗試通過粗淺的論述探索“經濟功能在網絡新聞編輯策劃中‘度’的把握”這一命題。

微觀----網絡新聞編輯實務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對宏觀編輯思想與中觀編輯策劃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網絡新聞編輯工作應有的一種寬廣視界與胸懷,它們是隱性的、穩定的,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常態。而具體到“每篇稿件的選擇、每個網頁的建構、每條鏈接的設計”這些屬于編輯實務方面的具體編輯工作,則更多表現為顯性的、動態的、受眾能夠直接感受到的編輯成果。因此,對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現實指導性。

通過對網絡新聞編輯內容選擇方面的“長與短”、“新與舊”、“軟與硬”、“深與淺”“真與假”、“原創與整合”的研究;通過對網絡新聞編輯形式呈現方面的“網頁空間”、“信息編排”“版面色彩”“導航結構”的研究;通過對基于網絡技術而形成的特殊編排手段----“新聞之上的新聞”、“推銷內容的編輯手段”等等專題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眾討厭的?”“什么是受眾喜歡的?”、“如何滿足并提升受眾的喜好?”等一系列問題。 從而為傳受良性互動與網絡新聞的高效傳播找到實現途徑。

[1] 參見:雷躍捷、辛欣著《網絡新聞傳播概論》第16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第6篇

1.1網絡協議

本系統無線傳輸網絡采用Z-wave無線傳輸協議,相對于其他無線通信標準而言,Z-wave協議棧更為緊湊、簡單和靈活。Z-wave協議棧包括應用層(APP)、傳輸層(TRANSTER)、媒體介入控制層(MAC)和射頻媒介(RF-MEDIA)。應用層是一個快速存儲器(閃存),主要是便于廠家預置他們的應用軟件,用于采集網絡泵的數據,查看狀態。協議的主要功能:設備間無線數據鏈路的建立、維護和結束;確認模式的幀傳送與接收;配置應用休眠的節能模式。當有節點進行數據傳送時,MAC層有一個沖突避免機制防止其他節點開始傳送。這樣的設計盡可能地降低了成本,易于實現,數據傳輸可靠,短距離操作以及非常低的功耗。

1.2網絡泵系統組網

根據系統構建的需要,網絡泵網絡設計為網狀結構(也稱“多跳”網絡)。該結構具有組網簡單、通信可靠性強的特點。只需要通過微電腦注藥泵集中管理系統軟件上的節點操作,把網絡泵添加進網絡系統,就會根據需要自動生成通信路徑。網絡泵網絡完全具有Z-wave網絡的優點,采用了動態的路由協議,網絡泵網狀網絡中,任何一個網絡泵都可以作為路由器或接入點。如果最近的接入點受到信號阻斷的影響,那么還可以將數據路由到另一個網絡泵。數據以這種方式不斷地從一個網絡泵“跳”到另一個網絡泵,直到到達需要讀取數據的網絡泵,非常適合醫院網絡泵組網的需要。在本系統規劃中,病人攜帶注藥泵在距離Z-stick100m內的位置,PC軟件都能讀取網絡泵的狀態數據,實時了解泵的狀態。

2性能測試

2.1通信節點測試

可靠性測試一般有3種方法,即測試比特錯誤率(BER),幀錯誤率(FER)及通信錯誤率(CER)。網絡泵模塊中一般使用通信錯誤率(CER)來表示網絡泵節點通信間的可靠性。假定在一個網絡泵無線通信系統中,給藥者攜帶網絡泵離Z-stick30m,通過測試可以得到,網絡泵模塊的通信錯誤率(CER)小于10-6。

2.2組網測試

通過微電腦注藥泵集中管理系統軟件,可以方便地進行組網測試,軟件界面。當有某網絡泵要加入網絡時,點擊增加節點,這個網絡泵就會自動加入網絡,主控制器將給它分配與這個網絡相同的HOME.ID,并同時擁有不同且依序的NODE.ID。

3網絡泵系統分析

本系統把Z-wave用于智能家居設計的方案,根據其特點和優勢用于無線醫藥設備通信系統中,開發出網絡泵無線通信系統。本系統具有以下特色和創新:

(1)對醫院里比較分散的注藥泵采用了Z-wave的組網方式,組網簡單、快捷。

(2)由于協議的緊湊降低了整個系統的功耗。

(3)把智能家居中的Z-wave技術的應用擴展到了醫院的注藥泵的無線通信系統,充分發揮了Z-wave的技術特點。

4結論

第7篇

1.1通信工程的特點

1、工期緊迫。通信工程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與針對性,那么,工期的完整性不僅關系著投資的利益,影響市場拓展時機,也決定著企業后續發展,因此對工期的要求較高。通信工程建設是一個涉及很多施工單位的復雜的社會過程,也與建設單位組織管理制度密切聯系,要求員工全員全程參與,在建設成系統后還要讓用戶使用和維護,因此通信工程的維護期也被拉長。

2、技術復雜。通信工程是一種知識密集型工程,而信息技術是其根本依托。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新,又同其他技術結合發展,一些新的技術分支不斷出現,這些最后都會反過來影響到通信工程,進而在其工程中檢測技術、掌握技術、把握技術方向等方面加大了難度。

3、需求復雜。通信工程涉及專業廣泛,由于不安定因素復雜,其構成目標多樣化,可視性極低,因此對于最終需求無法單次或簡單解釋說明,需求不清而易引發扯皮、矛盾、糾葛、爭議或返工等問題。管理與需求的變更始終貫穿通信工程建設中。

4、風險因素復雜。通信工程建設過程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主要來自技術因素與非技術因素兩大部分。數據顯示,非技術因素占據風險成分中的絕大部分,這可能由建設單位與承建單位單方面,或兩者之間配合因素導致的工程失敗而未達到預定目標。

5、環境復雜。通信工程由于網絡規劃的需要,工程地點較分散,如環境惡劣的山區,交通滯落的郊區地帶,繁華的市區等;且工程地點周圍地理、交通、人文環境皆不相同,工程建設的影響壓力來自不同的方面,有如天氣、業主、市政工程等。

6、不確定因素多。通信工程中不可控因素復雜多樣,有如選定站址、運輸設備、挖傳輸管道等。這些都需要時間去協調控制,對項目預測管理、動態控制、前期準備等。

1.2通信工程進度控制的概述

通信建設工程主要根據兩大方面,即:工程按建設項目;單項工程。通信工程進度控制是指在項目實施階段的進度進行控制,其目的是通過控制實現決策控制時間內的目標,擬定出經濟且合理的進度計劃。進度控制是需要不斷調整進度計劃的。通信工程建設進度控制的終極目的是保障在規劃時間,工期內建設的投入使用或提前交付使用。

1.3通信工程進度控制方法

1、甘特圖。一種橫道圖或線形圖,主要用途是計劃安排與確定工程項目中各項工作的進度,具有制作簡單、方便、清晰的優點。

2、網絡計劃技術。一種進行計劃管理與組織生產的科學方法,利用網絡圖表達工程進度安排及工作間的邏輯關系。主要包括計劃評審技術與關鍵線路法兩種模式等。

3、其他進度控制方法。線形圖,包括時間距離圖,時間效率圖等。

二、通信工程項目的網絡優化方法

通信工程的最后形式是網絡規模的形成與擴大。隨著通信事業的大力發展,及政府給予的支持,在內部競爭的前提下,也逐漸對國際運營商開放,這要求各通信公司轉變經營理念與調整戰略目標。通信工程采用網絡計劃技術的優化方法可以方便地對通信工程項目施工進度安排。網絡計劃可以對初始網絡計劃圖進行優化,達到縮短工期、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成本低的目的。網絡優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內容方法。

2.1進度時間優化法時間優化法

是指在人財務俱全的前提下,以最短工期為目的,使一項工程盡快完工與發揮投資效果。關鍵線路作業是影響總工期的重要因素,為達到縮短工期,確保規劃時間里完成任務工程,應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時差。調動其他閑余部分物力跟人力,補充關鍵工序,加大集中使用,可有效縮短線路的持續時間。

2、采取組織措施。在合理允許的前提下,關鍵線路上的所有工序盡量進行平行和交叉作業。

3、采取技術措施。提高技術水平與改進工藝設備以縮短工期。通過以上措施,可以將關鍵線路轉化為非關鍵線路,并能以此進行后續的轉化調整,這將大大利于工程控制在規定工期內完成。

2.2時間與資源優化法

所謂資源是指完成工作所需資金、材料、人力、機械設備等。資源又稱生產要素,在應用網絡計劃技術時,應對各類資源認真研究,強化管理,合理調配使用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應用網絡計劃技術時,首先根據項目資源庫,描述所用資源名稱,單位時間費率或單個使用費率的資源費率,單位時間內可獲得的最高限量的資源限量,還有可獲得的時間等,再根據網絡計劃中各項工作的需求,將資源庫中的資源合理分配到對應的相關工作上,之后按照各工作的進度統計出每個單位時間內項目對資源的需求量,如果需求量超出資源限制量,仍需要對資源計劃工作做出調整。一般的,資源計劃安排存在兩種方法。

1、在規定工期內安排好各工作活動時間,使資源消耗均衡,但施工生產存在不均衡性,會出現單位時間對資源需求高低峰現象,那么可以采取調整施工進度計劃,確保單位時間資源需求量保持在平均水平,這樣就能合理有效利用空間與時間,減少臨時設施數量與資源儲存量,節約施工用地、降低成本。

2、在施工進度計劃中相對應的資源的需求量受到某一種資源限制時,若資源的數量得不到補充,將會影響工程進度,延長工期,甚至不能進行。那么,在資源受限制的條件下,就應該進行調整施工進度計劃,使各單位時間資源需求量全部達到滿足資源限量的要求,以求得工程施工進度計劃的順利進行。依據有限資源在各工作之間合理分配的原則,進行調整施工進度計劃,以求資源有限工期最短的進度計劃與簡單快捷的優化方法。資源安排與優化的最核心意義就是資源的調配,適量、適時、配備比例適當,投入資源不但要滿足資源使用率,還有項目實施的要求。此外,計算機技術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應用,能夠解決非常復雜的資源安排優化工作,項目管理軟件可以對資源動態進行管理,使多種資源同步安排優化,滿足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出現的變化需求。

2.3時間與成本優化方法

所謂時間成本優化是通過分析工程周期長短與其對應的費用多少之間的線性關系,減少時差,以求工程中間接與直接費用總和最低值的趕工日程。分類與優化方法如下:

1、工程費用的分類。工程費用包括直接與間接費用兩大內容。直接費用指與工程直接相關的費用,比如原材料費、能源費、工人工資等。間接費用則相反,包括折舊費、管理費等。

2、工期與費用的關系。延長工期會導致間接費用增加,縮短工期則會使直接費用增加。時間與費用的優化是通過分析工期與費用線性關系,降低成本,縮短工期,減少時差,達到最佳工期點與最低總費用。

3、優化的方法。繪制初始網絡圖,確定關鍵線路;若有多條關鍵線路,可以同時趕工,將時間控制一致;從關鍵線路費用率最小的作業時間著手,縮短總工期;計算費用節約額與提前竣工天數。

三、結束語

第8篇

通過建立技術先進、管理完善、機制健全建立醫院信息網絡安全管理體系,保證醫院信息網絡安全可靠暢通運行。

1.1醫院網絡內部管理

(1)建立網絡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加強醫院網絡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健全網絡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提高醫院全員認識到醫院網絡安全管理重要性,設立以院領導為核心的信息安全領導小組,明確領導小組相應責任并落實信息管理人員責任,加大投入資金,對網絡安全管理軟硬件設備進行更新升級,對網絡安全管理專業隊伍需要加強建設,信息網絡人員必須要有責任心及熟練的網絡應用技術,同時要堅持管理創新及技術創新,根據本院信息網絡的運行情況,制定應對網絡危機的預案。(2)網絡安全教育網絡安全工作的主體是人,醫院的各級領導、組織和部門工作人員從思想和行動上都要重視醫院信息系統網絡安全,提高全員安全意識,樹立安全人人有責,由于醫院的內部網絡涉及臨床科室、醫技科室、職能科室等部門,計算機操作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必須定期培訓計算機網絡客戶端的使用人員,使他們具有一些計算機方面的專業知識,盡量減輕醫院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當其客戶端出現問題之后能得到及時的解決,減少人為的差錯及故障發生。(3)網絡設備管理網絡設備是整個信息網絡安全的基礎,整個網絡中的關鍵設備包括服務器、數據儲存、中心交換機、二級交換機、光纜等,因此這些設備的性能直接影響到整個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從可靠性、穩定及容易升級等方面對網絡設備進行選擇,對重要設備最好采用雙機熱備份的方式實現系統集群,還要配備兩套UPS電源,避免突然斷電造成服務器數據流失,提高系統可用性,服務器以主從或互備方式工作,當一旦某臺設備發生故障,另外一臺設備可以立即自動接管,變成工作主機,將系統中斷影響降到最低;此外,使用物理隔離設備將外部互聯網和內部信息系統進行隔離,確保重要數據不外泄。(4)實時監控用戶上網行為應用主機安全監控系統,實現對用戶上網行為的實時監控,從而讓網管及時了解和控制局域網用戶的的上網行為,在加強安全防護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主機安全監控系統可以對內部人員上網行為日志、客戶端訪問行為、終端行為日志、醫院IT開發運維人員訪問行為等信息進行監控、記錄、審計能力,結合日志數據挖掘技術和關聯分析功能,實現對非法行為的實時告警,輸出符合醫院紀委監察部門要求的完整的事件報告,既能夠及時發現并阻斷非法行為,也可以監控某些人員利用其特權對敏感數據進行非法復制。(5)數據備份為了防止信息系統中的數據丟失,可以采用雙機備份方式。兩臺服務器采用相同的配置,安裝相同的系統和數據庫系統,實時將主服務器上數據庫備份到備用服務器上,當主服務器無法正常工作時,啟用備用服務器項替工作,同時信息系統管理部門可以采用一些有關的備份軟件對其醫院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的數據進行及時的監測,當這些數據出現安全方面的問題時,及時對其數據進行備份;此外,也可采用實時備份數據庫,采用數據鏡像增量備份方式。(6)定期進行安全分析,對新發現的安全隱患進行整改運用技術手段定期進行安全分析,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快速清除是完善醫院網絡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定期進行安全分析是研究信息系統是否存在的漏洞缺陷,是否存在風險與威脅,針對發現的安全隱患,制定出相應的控制策略,主要是從軟件設置、物理環境、電源配送、權限分配、網絡管理、防火、防水、防盜、服務器交換機管理、溫度濕度粉塵、人員培訓及安全教育等各方面進行分析,尋找出當前的安全隱患,針對這些隱患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1.2防止外來入侵

(1)中心機房管理作為醫院信息系統的“神經中樞”及數據存儲中心的機房安全是整個信息系統安全的前提,中心機房的安全應注意機房用電安全技術、防火、計算機設備及場地的防雷和計算機機房的場地環境的要求等問題,為了避免人為或自然破壞設備,應盡可能保證各通信設備及相關設施的物理安全,使系統和設備處于良好的工作環境,對于信息網絡的可靠性,可以通過冗余技術實現,包括設備冗余、處理器冗余、鏈路冗余、模塊冗余、電源冗余等技術來實現。(2)計算機病毒防護杜絕病毒傳染源是防范病毒最有效的辦法,除特殊科室需要外,將所有網絡工作站的外部輸入設備(如光驅、軟驅等)撤除,所有內網的計算機不準接U盤,在服務器及每個工作站點采用多層的病毒防衛體系,此外,還可以使用桌面管理軟件來自動從系統廠商下載補丁,自動檢查客戶端需要安裝的補丁、已經安裝的補丁和未安裝的補丁,以及限制或禁止移動存儲介質的接入,減少病毒傳播的途徑,從而減少醫院網絡受到病毒的威脅。(3)防止黑客入侵防止黑客入侵是醫院網絡安全工作的重點,可以采用防火墻技術、身份認證與授權技術等技術防止黑客入侵。其中,防火墻技術是在醫院內部網和醫院外部網之間的界面上構造一個保護層,對出入醫院網絡的訪問和服務進行審計和控制;在防火墻基礎上,建立黑客入侵檢測系統,對黑客入侵、非法登錄、DDOS攻擊、病毒感染與傳播、非法外連等進行監控,對網絡設備、網絡通訊通道等進行監控,詳細掌控各類網絡設備的運行狀態,實時監督分析通道質量狀況,對各類終端用戶的補丁安裝、軟件安裝、外接設備(U盤)等操作進行實時監控管理,發現有違規行為及時報警,也可以自動啟動阻止機制來控制非法行為;在醫院信息系統中,采用數字簽名技術實現系統信息內容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賴性等方面的要求,特別是通過采用安全審計或時間戳等技術手段解決傳統紙質病歷無法解決的信息可靠性問題,此外,還采用信息加密技術可以有效的保護網內的數據、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護網上傳輸的數據。

2.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