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24 15:13:4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非語言交際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非語言溝通 語文教學 應用
眾所周知,溝通可分為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對于教育領域來說,非語言溝通是教師教學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學的一種特殊語言。它是指有目的地用身體動作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相配合表達一定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強調教師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還要注意研究并訓練教師的非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性地運用非語言因素進行教學,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歐文?戈夫曼說過:“盡管一個人可能停止說話,但是他不能停止通過身體習慣動作的傳播。”麥熱賓則測量了信息傳遞的3種形式,即言語的、聲音的和面部的信號,并發現在傳遞信息的形式中,言語信號占7%,聲音信號占38%,面部信號占55%。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非言語表達在信息傳遞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的非語言行為是一種符號,傳遞一定的信息,能為處于特定文化的人們所理解和接受。非語言溝通可跨越語言不同的障礙,往往比語言信息更富有感染力。非語言信號所表達的信息往往不是很確定的,但卻常常比語言信息更具有真實性,因為它更趨向于發自內心,并難以掩飾。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認為,語言表達在溝通中起方向性和規定性作用,非語言才能準確反映出人的思想感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約有60%~70%是非語言溝通方式,非語言交流的重要性由此可想而知。在語文教學工作中,非語言溝通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下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語文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把非言語表達有效地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彌補在某些狀態下語言交流的不足,定會促進教學活動達到更佳效果。
二、教師的非語言溝通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形式及應用
非語言溝通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通過儀表、舉止、表情、觸摸、人際距離等形式表現出來。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勢必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類心理活動的晴雨表。在人際溝通中,來自面部表情的信息,更容易為人們所理解和察覺,是非語言溝通中最豐富的源泉。教師的表情是教師的儀表、行為、舉止在面部的集中體現。通常情況下,“微笑是最好的入場券。”教師的微笑標志著自信和友好,是使學生心悅誠服的有力的心理武器。例如教師在傾聽學生回答問題時,若微笑著點頭,表示鼓勵學生繼續說下去,給予學生勇氣,甚至比用語言夸獎的效果要好得多。微笑面對學生會給學生親切感,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也會對教師的教學進行默契的配合,從而形成融洽的課堂氣氛。反之,如果教師一味刻意地保持嚴肅之態,學生勢必會感到壓抑,課堂氣氛也就會死氣沉沉。另外,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表情符號也可以很好地傳達信息,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上呈現愉悅、皺眉、深思等形象的表情符號,這些都對課堂氛圍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實踐證明,自覺地運用各種表情來傳神會意,經常能收到預想不到的交流效果。
2 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自然、得體的眼神交際手段。因為眼神的表義功能極為豐富細膩,將其與語文教學實踐密切結合,可充分發揮其傳情達意的功能。教師溫和的眼神可使學生消除顧慮,親切的目光可使學生得到親人般的溫暖,鎮靜自若的眼神可使他們獲得安全感,凝視的眼神可使他們感到時刻在受到關注。因此,師生之間應適時保持恰當的眼神交流,有助于教師獲得及時全面的課堂教學信息反饋,有助于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的掌控,同時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回答問題錯誤時,也可以在課件上現出鼓勵、加油的眼神;學生回答正確時,課件上現出驚訝、贊賞眼神,這些都能很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3 儀態服飾
在人際交往中,儀態服飾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教師的服飾與儀表,作為教學藝術的一部分,能直接反映教師的精神面貌,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服飾無小事!”盡管教師的內涵比服飾更重要,但不修邊幅的打扮也會減損教師的內涵、氣質以及對學生的感召力。教師的服裝應簡潔而莊重,明快而得體,符合教師職業規范。
4 手勢
手勢在體態語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手勢的恰當運用有助于解讀對方的心理。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不能把姿勢動作看作一種普遍的符號,因為它并沒有明確的含義,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形成某一象征的意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手勢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有助于描述和強調教學活動,使言語表達更有力、更形象、更生動。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對重難點問題伴隨恰當的手勢,可以使學生用來判斷教學的重點、難點及關鍵部分,以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用什么樣的手勢,多用還是少用,全看表情達意的需要,要根據對象的年齡特點、文化程度和對語言的狀況而定,機械套用只能弄巧成拙。也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手勢功能,例如對學生的反應滿意時在課件上呈現大拇指的手勢等。
5 人際距離的應用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沃斯霍爾曾說過:“空間也會說話。”作為語文教師,在與學生溝通中還應注意根據不同情況調整與學生之間的人際距離,以便更好地取得交流效果。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課時,可采用公眾距離,此時應聲音響亮,姿態手勢可適度夸張。在與學生進行一般輔導、個別交談時,可采用個人距離,近距離的接觸可以增加師生的親密程度,增進師生情感的交流,此時音量要適中。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學生交流時,教師要有意識控制調節與學生之間的合適的人際距離。
三、結束語
非語言溝通的合理運用會大大提高溝通的有效性。在語文教學時應適度合理、自然、精到地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和表達藝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舉手投足、課件的情文并茂,與有聲語言默契配合,相得益彰,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非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及水平提高施以有益的影響,是語文教師追求完美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商務英語;體裁分析;學術論文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major belongs to English for Especial Purpose,which leads to new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glish discipline.At present,the academic study of BE has been a focus for ESP.As a result,more and more BE research papers have emerged.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troduction of BE research paper based on Genre Analysis,which may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BE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Genre analysis;academic paper
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3
1.引言
隨著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不斷深入,對于學術論文寫作和交流能力的要求也相應地提高。學術科研論文寫作作為各種科研學術交流的主要形式已經成為學術交流的必備應用能力。學術論文具有高度的“規約性”,其屬于賦有特定目的的交際事件類型,因此一般遵循約定俗成的慣例,而引言是學術論文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辨認的語步模式。根據Swales的觀點,他采取“語步”(move)和“步驟”(step)來研究學術論文的引言,進而創建了CARS模式。CARS即 Create A Research Space,意為建立學術研究空間,這一模式表明學術論文引言作為一類體裁,體現了“建立學術研究空間”的交際目的。
基于體裁分析法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研究是本文關注的焦點,因為學術論文的引言部分對于整篇文章的構建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通過引言的介紹,整個語篇的宏觀結構及典型的交際目的便非常清晰,因此,就學術論文體裁的特征結合商務語言的特定交際目標,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體裁分析對這類文章的語用策略指導具有一定積極意義。本文基于體裁分析方法討論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建構,以期能夠挖掘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語境的確定,模式的建立和語步分析的結構潛勢。
2.相關研究綜述
體裁分析理論最早是與文學研究密切相關的,之后由人種學家引入語言學領域(Swales,1990,p34)。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而今,語言學家們就體裁概念的界定而言,有兩個主要學派即:以斯維爾斯和巴蒂亞為代表的ESP學派(Swalesian ESP School)和以馬丁為代表的澳大利亞學派(Australian School)。 John M.Swales的觀點是“體裁是指包括具有共同交際目的的一組交際事件”(Swales,1990,p58);而深受韓禮德影響的澳大利亞學派則認為“體裁是一種有步驟,有目的的活動類型,其數量和社會行為的數量一致”。上世紀末,秦秀白教授對巴蒂亞的定義作過比較詳盡的總結,包括以下4個方面:(1)體裁是一種可辨認的交際事件;(2)體裁是不一般的交際事件;(3)在建構語篇時,我們必須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要求的慣例;(4)盡管體裁有其慣例和制約性,內行人仍可在體裁的框架內傳達個人的意圖或交際目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各個學派在定義上存在差異,但本質是一致的:
(1) 體裁是對交際事件的一種分類;
(2) 交際事件的分類標準由語篇的內部結構特征和約定俗稱的交際目的兩個方面決定;
(3) 體裁具有常規性和制約性,語篇內容和形式需要遵循體裁要求;
(4) 同一體裁下的不同語篇存在差異。
ESP學派的代表人物斯維爾斯和巴蒂亞是把語步(move)和(step)作為語篇分析的出發點,以學術和職業語篇為分析對象,總結歸納出特定體裁的基本語步和步驟。例如:斯維爾斯(1990)總結了學術論文中引言,研究方法,結論各部分的話步和步驟,這就為高級寫作和學術英語的教學等實際應用環境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專門用途英語研究方法也都把體裁視為一種社會活動,認為體裁可能隨著交際需要的變化而變化和發展。而本文所討論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也正是基于這一學派的理論框架進行分析與演繹,并借助語料庫的思路預期這類型文章引言寫作實踐的謀篇布局。
3.研究設計
3.1 研究問題
本研究集中討論商務英語學術語篇是否具有可辨認且固定的語步?這對同類型文章的引言寫作有何意義?
3.2 研究方法及設計
眾所周知,有關商務英語的學術期刊并不很多,事實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分析的100篇文章主要從來源上分為2個部分:其中60篇選自于《中國ESP研究》,《商務外語研究》和《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論文集》3類與商務英語專業密切相關的期刊及會議。目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商務英語研究領域獨占鰲頭,由其主辦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國內這一學科發展最新,最全面且最專業的水平。而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則是在商務英語學科不斷發展前進的見證者,因此,選自于以上期刊及會議的60篇文章可以被視作發表于專業類期刊及會議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其余40篇選自于中國知網最新的以商務英語為題的學術論文。這些文章的選取旨在能夠多渠道的采樣文本,具備廣泛性。本研究依據斯維爾斯的學術語篇引言分析的理論框架對所選取的篇章進行了語步分析及頻率統計,并根據數據討論給出了研究結果分析與說明。
4.結果與討論
4.1語步分析
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部分的體裁結構特征:
斯維爾斯的體裁理論為體裁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強調交際目的的關鍵作用。他首先著重研究了學術研究論文的引言部分,提出了“創建研究空間”分析模式,并對引言部分進行了語步分析:首先,建立研究范圍;其次,建立研究地位;再次,占據研究地位。論文引言的語步模式、專業類期刊商英論文引言特征及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分別如表1、表2、表3所示;表4、表5分別給出了非專業類期刊文章語步模式和非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
表1非常詳細的列出了斯維爾斯關于學術論文引言語步的模式建構,共3個Move,每個語步下面細化為具體的步驟層次,但當這個語步分析應用到實際刊發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時就發現,這類文章的作者并不是嚴格按照語步順序撰寫文章,即使出現循環的步驟,只要滿足寫作需求都可以實行。這一點在下面語步統計的具體數據中得到了證實。表3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中,例如摘自《中國ESP研究》中的文章,論文引言中雖然也出現了3個Move(語步),并且第一個Move中的3個Step與斯維爾斯的完全重合,但是當引言分析進行到第二個Move時,發現傳統的學術論文引言中所包涵的4個步驟縮減為2個,第三個Move中的4個Step也只出現了其中2個。由此可見,學術論文的嚴謹邏輯是3個語步大框架所承載的,豐富的步驟推進會讓文章的交際功能獲得銜接鏈條的集約化,但是省略其中的一些具體步驟也并沒有影響到語篇所應完成的交際目的,因而,對于專業類期刊中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分析可知,這部分寫作的基本架構是3個宏觀語步分別是Move 1:確定研究范圍;Move 2:提出研究具體問題;Move 3:介紹自己在研究的具體問題上所作出的貢獻(研究成果),當這3步確立之后,引言部分的語篇功能已經建立,具體步驟的參與例如表2,表3中的各個步驟實施順序使得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這類交際事件類型完整而嚴密。這也說明,學術論文引言這類語言體裁,是有一定的,相對固定的典型的整體建構形式,體裁組織著功能語體,并且這些體裁不僅有語體的共性,還具有各自不同的語言使用特點和語言組織特點。從以上的表4和表5統計的頻率可知,這些發表在中國知網非商務英語專業類期刊的學術論文的引言部分的Move1和Move3也基本符合斯維爾斯的提出的“創建研究空間”語步模式,但Move3中的step4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章直接在引言部分指出了文章的結構,這主要是由于各類期刊或文章篇幅的要求不一致,因為非專業類期刊所發表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對文章引言的邏輯安排并不作要求,畢竟這些期刊所刊發的是各學科各門類文章,因而更加注重論文內容的創新及結論的時效性。另外,CARS模式的Move2中的:step1: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質疑(Counter-claiming);step2:指處其不足之處(Indicating a gap)基本都沒有出現在引言中,可見我國論文作者對Move2即提出研究的具體問題(Establishing a niche)這一步驟的寫作習慣傾向于注重step3和step4的提出問題與繼續研究這兩個語步。總之在非商務英語專業類型的期刊上所發表的文章中,語步統計頻率表基本呈現出了學術論文的引言步驟,但商務英語語篇的學術結合商務專業的特征并不明顯,而且并未涉及CARS模式的全部步驟。但是Move1與Move3:確定研究范圍(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和 Move3 的概括研究目的(Occupying the Niche)的各個步驟基本在絕大多數的文章都得到了謀篇布局時的重點陳述。這證明了斯維爾斯的學術論文語步模式是廣泛,通用及規約性的,它對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建構是有指導意義的,當然由于文章內容和交際目的的異同,當作者在應對不同的征稿意見及個人特定的寫作習慣時,引言中的各個語步有所變動。就這點而言,無論是商務英語專業類抑或是非商務英語專業類期刊中的文章在引言寫作中都沒有差別。
5.結語
中國的貿易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商務英語的學科建設是時展的客觀要求。但只局限于模仿通用英語的教學與
研究方式是無法與現實的需求接軌的,因此,商務英語必須建立本學科實踐特有的并且可循環的認知模式,而這就一定要在理論上得到基礎層面的支持。商務英語學術科研的發展從根本上制約著此類人才的培養,商英學術論文正是承擔這類科研的載體,本文所討論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就是試圖以體裁分析的方法探索這類新興學科的學術論文的結構潛勢,體裁的雙重性即商務交際性及學術交際性使得這類特定的語篇在引言部分充分體現出了學術體裁的語步建構,全文的分析以期能夠通過體裁的分析方式提高商英學術論文引言的框架指導,進而推動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的更多的探究與研討。
參考文獻:
[1]Bhatia V 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A Genre-based View[M].London & New York..
[2]Bhatia V K.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 & NY:London & NY:Longman,1993.
[3]Swales J M & Feak C B.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A Writing Guid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120 -156.
[4]Swales,J.Genr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陳平.外貿英語寫作教學新思路:語篇體裁分析理論及其應用[J].外國語,1999(3):28-30.
[6]韓金龍,秦秀白.體裁分析與體裁教學[J].外語界,2000,(1):11-18.
[7]鞠玉梅.體裁分析與英漢學術論文摘要語篇[J].外語教學,2004(2):32-36.
[8]葛冬梅,楊瑞英.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現代外語,2005(2):138-146.
[9]李戰子.學術話語中認知型情態的多重人際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353-358.
[10]李宣松.體裁分析與商務語篇[J].外國語,1997(2):26-29.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研究英語教學;交際實踐定位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2)03-0157-03
關于高校外語學習者要了解所學目標語言所立身的背景文化、培養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和能力的必要性無需贅述。國內外語專家、跨文化交際研究開拓者胡文仲[1]、賈玉新[2]很早就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成為外語教育的重要內容,外語教學必須與文化相結合。迄今為止,中國不少高校英語專業已經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程,部分高校也將它設置為大學公共英語教學體系下的一門公選課程。跨文化交際研究涌現了一大批專著和論文。據統計,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今,以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跨文化交際學概論》,鄧炎昌、劉潤清的《語言與文化》和賈玉新的《跨文化交際》等為代表的專著達到70余部,論文7 000余篇[3]。
作為一門學科,跨文化交際研究已經建構了比較完整的理論和課程體系,但就該學科和課程的實踐性目的而言,大學跨文化交際教學如何達到培養學生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仍有待探索。文章通過總結、透視目前大學跨文化交際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培養能力為目標的跨文化交際教學有必要在理念上實現以交際實踐為基礎的定位轉向。
一、跨文化交際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大學跨文化交際教學總體呈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特征,主要表現和原因如下。
(一)課程教學內容和模式以知識理論教育為主
跨文化交際學進入中國大學課程體系一方面源于中國經濟開放和對外交流日益頻繁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興起于大學外語教育要培養大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理念:大學教育旨在“復合型人才”素質培養,外語人才不僅要最大程度掌
握和具備運用異國語言的能力,同時還要在人文知識和意識方面增加輸入,成為具有較好知識深度、知識結構和分析能力的人才[3]。基于這一理念而開設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其基本定位是傳遞異國文化知識信息,促使學生掌握異國文化以有利于交際,因此,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理論闡述和文化對比分析。
從高校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材內容來看,多數教材遵循同一模式:先總體探討介紹跨文化交際學及其發展歷程,然后從不同角度分專題對跨文化交際涉及的種種語言文化要素及其對交際產生的可能影響進行列舉對比分析。例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跨文化商務交際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包括:文化和交際的定義、特性、特征和類型,文化與交際的關系,對學科的奠定和發展有重大貢獻和影響的人物及其核心理論,價值觀與,價值觀與習俗、禮儀和行為,跨文化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文化及其差異對跨文化商務談判和跨文化營銷的影響等[4]。各類跨文化交際課程教材以大篇幅列舉中西文化的不同,以及國與國之間文化差異對交際的影響。部分教材和研究探討了現實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沖突和誤解[5],但對如何通過挖掘引發交際沖突的原因來消除跨文化交際障礙卻未進一步深入闡述。現有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內容在拓展學生視野,增加文化知識輸入上有一定效果,但太過理論化的輸入與實際交際能力培養之間還存在一定距離。
從教學方法和途徑上看,目前大學跨文化交際課程較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解,即系統介紹相關的知識理論;討論,即學生在課堂就某一話題或者案例展開討論;主題研討,即學生就某一主題搜集資料,課堂進行演示講解[4]。主要圍繞中西文化的差異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掌握跨文化交際過程的要領及可能存在的問題。這一教學理論性成分居多,缺乏針對解決實際跨文化交際問題的演練。從某種意義上講,目前的大學跨文化交際課程側重“跨文化”,而不是跨文化背景下的實際交際,還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能力培養。
(二)缺乏多學科的介入
作為一門興起于西方的學科,跨文化交際學進入中國最早見于外語類語言和文化研究,一開始就與外語語言文化研究、外語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國內多數相關的著作和論文大多由英語語言文化研究者完成[6],研究成果涵蓋了跨文化語義、語用和語篇等多個方面,主要從語言文化觀念理論的視角作探討。現有跨文化交際課程一般由外語教師開設,教學效果直接受外語教師自身的學科知識和研究興趣影響。此外,英語在中國外語研究和教學中的突出地位也使現有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多集中于文化現象和內涵的對比,缺乏多樣文化性。
關鍵詞:實踐社區,禮貌,不禮貌
在西方,針對語言與性別的研究已經進入了相對穩定和成熟的時期,研究者將語言和性別看成動態的、微觀的和在特定場景下的構建,即從傳統的變異論者認為的性別差異研究轉向語言與性別的后現代社會性別建構主義的研究。而我國在語言與性別的研究方面開展的比較晚, 將實踐社區理論應用到言者身份、性別話語的研究還處在初步的階段, 因此,作者希望通過本文為漢語的語言與性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博士論文,禮貌。
在語言與性別的研究中,語用學中的禮貌理論和言語行為理論的綜合使用為了在具體的,特定的場景中更好的解釋言語意義和言者身份之間的關系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框架。在交際中,使用禮貌策略通常可以看做是一種間接指代普遍意義上的具有女性性別特征的交際方式,相反,如果沒有遵循禮貌原則或規范,或不禮貌,則可被看做是一種間接指代普遍意義上的具有男性性別特征的交際方式。Mills (2003) 也曾說過禮貌已經是被看成是一種具有女性性別特征的產物了。博士論文,禮貌。
一 實踐社區理論
實踐社區理論(Community of practice) 是有Lave & Wenger 在1991年作為知識社會理論基礎首先提出的,后由Wenger在1998年將其進一步發展。Eckert&McConnell-Ginet 在1992年將實踐社區理論應用于語言與性別的研究,從此,實踐社區理論在語言與性別的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Holmes & Meyerhoff (1999) 也指出實踐社區理論與從社會結構主義角度看待性別的方式更具兼容性。
Wenger從三個方面論證了實踐社區理論,即相互參與契合,聯合的溝通機制,能達成一致的能使自己提高的技能。由于性別不是事先已經存在的,它是人們在實際講話中所產生的,是人們在參與具體的交際活動中建構而成的。性別也不是靜態的,它是通過在不同的實踐社團中,個體的語言表現不同,性別也隨之相對的產生。由于實踐社區理論一般采用定性的方式關注某一特定場合的社會實踐,從而與早期的變異論研究相區別,形成自己的明確的理論框架和方法論。
二 Brown& Levinson(1987)的禮貌理論及存在的問題
1禮貌禮貌及其存在問題
Brown & Levinson的禮貌理論主要基于Goffman(1967)對面子的看法。以前的有關性別與禮貌的研究大多深受Brown& Levinson的禮貌理論的影響。我們知道,禮貌作為一種普遍現象,為各社會群體所共有,作為一種個性化的交際原則,又受制于不同語言群體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禮貌原則在言語交際中具有靈活和多樣的特點。
但是,Brown &Levinson的禮貌理論中最根本問題之一就是它對于不禮貌的忽視,不禮貌言語是指,在言語交際中言者所說的話直接或間接地威脅到了聽者的面子(包括正面面子和負面面子),而使聽者感到尷尬,不快的話語。博士論文,禮貌。而這種忽視是由于該理論對Grice (1975) 合作原則的過分依賴,這使得它把精力都關注在避免面子威脅行為的策略上了。這就導致一方面禮貌理論和合作原則相輔相成的運用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是人們在會話中力求遵守和維持的一種策略。,而另一方面,在真實的言語交際中,人們卻大量的使用被忽視的不禮貌原則來達到個人的目的。徐盛桓(1993)認為該理論未對其準則的具體內容及相互聯系,層次做出說明,各次準則的規定均較含糊,籠統(方式準則的各次準則除外),未建立會話含義的推導機制;主要注意了非規約性會話含義的產生和理解,而對規約性現象未給予充分重視;對會話含義的區分有不夠嚴密之處,對含義特征的說明過于一般,個人特征的說明不夠恰當。
比如,Holmes于1995年出版的 Women,Men and Politeness 肯定了Brown & Levinson的禮貌理論及研究成果。而Mills 認為Holmes 沒有將其定義的禮貌行為與判斷這種行為和人禮貌的社區有機的結合,而導致這一缺陷的原因正是由于Holmes過分依賴Brown& Levinson的禮貌理論,Mullany, Spiers 和Harris 也肯定了Mills的觀點。Mullany同樣認為在以后的性別與禮貌的研究中,Brown & Levinson的禮貌理論應適當的調整補充從而關注對言語交際的特定場合進行適當的分析。博士論文,禮貌。
2 實踐社區理論能解決這個問題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關于實踐社區的特點,許多研究學者,如Culpeper (1996, 2005), Eelen (2001), Mills(2003) and Watts (2003),反復強調禮貌理論只有涵蓋不禮貌理論模式的時候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不)禮貌理論。博士論文,禮貌。而實踐社區理論在研究性別與禮貌方面是有強大的優勢的,因為它為全面的展現言語禮貌與不禮貌提供了平臺。
三 通過實踐社區的角度看待(不)禮貌理論,優勢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1從實踐社區的角度看待(不)禮貌理論
Mills(2003)認為在實踐社區理論看來,禮貌應被看做是在實踐社區中發展,認可和競技的一套實踐或策略。同時,她認為在女權主義語言學研究中,對言語禮貌任何方面的研究都應在實踐社區的理論框架下解讀。Mills (2002) 提到“女權主義語言學應更多的關注從實踐社區的角度研究性別和言語行為的關系,而不是關注對個體的言語行為的研究。因為從實踐社區的角度,不同的群體對禮貌的不同功能和意義有不同的認識。”
2從實踐社區的角度看待(不)禮貌理論的優勢
一般來說,從實踐社區的角度看待(不)禮貌理論主要有三大優勢,第一,是實踐社區本身的優勢,由于其關注的是微觀的,當地的,特定場合的語言與性別,性別與禮貌的關系,這符合當今社會語言學的發展趨勢。第二, 過去的研究過多的在詞,句子等微觀層面分析禮貌,通過從實踐社區的角度,我們可以從宏觀的話語語篇角度去解釋禮貌 (Harris 2001, Mills 2002, 2003)。第三,通過從實踐社區的角度,我們可以把禮貌動態的看成是說者與聽者言語交際中制定,產生的行為,而不是像Brown & Levinson的禮貌理論那樣單一的,靜態的從說者的角度去闡述。
3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通過實踐社區的角度看待(不)禮貌原則時,有一個問題值得考慮, 那就是誰來定義一行為時禮貌或者不禮貌。Mills 認為從實踐社區的角度看待(不)禮貌的同時,要完全將研究者的在實踐社區中的作用最小化,她認為只用屬于某實踐社區中的群體才有資格和能力去解釋發生在這一實踐社區中的特定的話語是禮貌的或者不禮貌的。博士論文,禮貌。Mills 主張從實踐社區的角度看待(不)禮貌理論的看法,我是支持的,但她過分夸大實踐社區中組成群體的作用是值得商榷的,正如Holmes and Schnurr (2005) 和Mullany(2007)所說的那樣,由于語言具有多功能性,因此解釋某一實踐社區中某一段言語交換在一般情況下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僅僅從社區成員的角度去解釋,而忽略研究者的作用,這本身就是與社會語言學和話語分析的根本目的相違背的。
參考文獻:
Brown, P. and S.Levi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論文摘要:外語教學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方法層出不窮。Hvmes提出的交際能力理論為交際教學法提供了理論框架,并對外語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交際能力理論對于外語教學十分重要。
1
引言
“語言能力”這一概念最初是美國著名語言學家Chomskv提出的,指的是理想的語言使用者的語法知識。他認為語言能力與實際情況下語言的使用無關。這一觀點已被指過于狹隘。美國人類學教授、社會語言學家Dell Hymes(1970)稱這一觀點為“伊甸園”理念,并提出了交際能力理論(Communicative Compe-tence)。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包括四個部分的內容:(1)知識的可能性,指有關的語法和詞匯的知識;(2)可行性,指有關語言形式的知識,如知道如何開始和結束談話,懂得在不同環境下與不同人交談時應運用什么樣的說話方式;(3)合適與否,指語言的運用是否恰當;(4)實際上是否完成,即指懂得如何使用和應對不同類型的語言行為,如請求、感謝、道歉和邀請。換而言之,交際能力是指能夠使人們有效使用語言知識并將這些知識運用于實際交流的能力。
2
交際能力理論的發展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Hymes提出交際能力理論以來,這一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語言學及其他領域并迅速成為一頗為時髦的觀點,尤其是在外語教學上。
雖然Hymes原先的論文并未談及外語教學,但是他在論文中提供了可以描述成功使用者的知識與能力的理論框架,因此他的交際能力理論模式對于外語教學及測試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包括全面方法(Widdowson,1978),教學大綱的設計(Johnson,1982),方法論(Johnson&Morrow,1981)和測試(Spolsky,1989)。
2.1交際教學法
在上世紀七十年展起來的與交際能力理論相關的一種教學方法被稱為交際教學法。交際教學法是外語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強調交際能力是外語教學的目的。交際教學法作為與以語法結構為基礎的教學法如聽說法等不同的外語教學法,在英國應用語言學家手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眾所周知,語法一翻譯法已占據中國外語教學領域多年,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已走向全世界;而全球化的趨勢也在不斷推進,我們不得不在不同場景下用外語與來自各行各業的外國朋友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希望與他人交談時,我們必須注意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們與其他交談者的關系以及在某一特定場合可以使用的語言類型。我們要做到能夠在各種不同的場景下理解書面語或口語句子。所有這些語言交際能力都要求我們不但擁有可以正確使用語法規則以說出合乎語法規范的句子的能力,更要清楚應在何時何地向何人使用這些句子。由此可見交際能力理論對于外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無法否認交際教學法是目前的中國外語教學所迫切需要的。
2.2交際法外語教學的教材
運用交際教學法的外語教材通常有以下特點:(1)教導學生如何去理解和表現不同語言形式的交際功能,如請求、描述好惡等;(2)教材根植于意念大綱或是別的以培養外語學習者交際能力為主旨的大綱;(3)教材強調外語交流的過程,如在不同場景中使用合適的語言,運用語言來執行各種任務,像解決難題、獲得信息等或者是在社會交際中用語言與他人交談。教材的真實性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要保證教材真實可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必不可少。
2.3交際能力理論對傳統教學的影響
就交際能力理論而言,任何真正滿足學習者需求的教學方法的嘗試迫使外語教師考慮在中國傳統的外語課堂教學中從未引起人們重視的許多問題。而交際教學法強調的正是把外語學習者始終放在外語教學的中心位置,因此,外語教師必須在滿足他們學生對于外語學習實際需求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其教學方法和教材。在交際法外語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與傳統教學模式下師生的角色迥然不同,有著較大的差異。
2.4交際教學法對于社會文化因素的關注
另外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也強調了語言的社會文化特色,即語言的使用會受到其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或干擾。這也許是Hymes對于外語教學及第二外語習得理論最大的貢獻。為什么當人們相互交流時經常受到母語文化的干擾?Hymcs給出了他的解釋:不同的語言社區有不同的說話方式、語言功能、語言含義及不同類型的語碼轉換等。這些風格各異的語言使用方式真實反映了在不同語言社區中人們在信仰、社會價值觀、從屬團體及行為準則等各方面的多樣性。Hymes的分析也告訴外語教師外語教學不僅僅是教授語言知識,還應該教授與語言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外語學習者才能更好地避免外語學習中母語的干擾。
3
結語
綜上所述,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為外語的交際教學法提供了理論框架。今天他的理論已獲得廣大語言學家、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者的普遍認同。許多外語教學者正在努力豐富并推進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以使之更適用于實際的外語教學。毋庸置疑,交際能力理論對于外語教學意義深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Brumfit,C.J.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關鍵詞:獨立學院;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障礙;對策
一、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改革的發展,獨立學院作為一支新的教學力量站在我國高等教育的前沿。依靠母體高校的教學經驗和自身摸索,并考慮學生實際特點,獨立學院在英語專業教學上一直以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為主,較少涉及跨文化交際的內容。但全球化趨勢和新的教育形勢使跨文化交際倍受外語界的關注,甚至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跨文化交際能力,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在外語學習中十分重要,它不但能促進不同文化交際雙方的溝通,理解,容忍等,并能進一步推動外語教學的專業化和教育性。因此,筆者結合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現狀,分析其在跨文化交際中障礙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對獨立學院英語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二、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特點與學習現狀
眾所周知,獨立學院以三本院線錄取招生,生源質量和社會認知度均處弱勢地位,其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和態度上也有諸多差異和復雜性。就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學生大多英語基礎知識底子薄,聽說訓練少,學習目標不明確,態度不認真,無系統的學習方法,語言使用隨意散漫,缺少規范性。對待專業學習功利心強,渴望走捷徑。就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多數學生對所報專業認知度差,基礎知識薄弱,聽說訓練少,卻好高騖遠,學習功利心強,渴望走捷徑;學習目標不明確,態度不認真,無系統的學習方法,從而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缺少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差。到大學高年級階段,英語專業學生在專四、專八考試和考研就業的壓力下方才感到自身基礎詞匯積累和閱讀量都太少,而文學鑒賞、文化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識等人文素養又太過欠缺,導致在口語或書面語中表達力差,缺乏思想的深度。這些跨文化交際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反映出英語專業學生不但缺乏日常交際會話的基礎訓練,甚至在母語文化和國際時事等基本常識上信息嚴重匱乏。在教學互動和跨文化交際時,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僅限中學水平,常受母語思維和中國式英語的影響,無法完整和清晰的表達自己,導致詞不達意或理屈詞窮。
三、跨文化交際案例中的交際障礙
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學生在一定文化價值觀支配下與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人員交往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水平。由于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在基礎文化常識和文學修養上底子薄,聽說能力差,極度缺乏自信,不敢或很少進行英語交際。他們迫切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所以渴望在日常交際口語中有所突破。在跨文化交際的真實情景中,筆者從和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交流中發現許多值得反思的案例,暴露出中英文化和思維方式差異導致的交際障礙,影響了交際的成功。
(一)稱謂和委婉語導致的交際障礙
一位英語專業大一新生在問答互動時提到尊敬的女老師“Teacher Wu”,當被糾正為“Miss Wu” 時,才憶起中學就學過的稱謂習俗:在美國文化中,對老師的尊稱一般為“Mr.Smith”、“Miss Green”、或“Dr.Brown”、“Prof.White”(如果獲博士或教授頭銜),而 “Teacher ”只限于幼兒園孩子對其教師的稱呼。而學生用“Sir”、“Madam”等詞匯來稱呼外教以為更尊重時,外教卻更傾向于讓學生直接稱呼他的First Name以示交流關系的親密。這種稱謂的差異恰恰顯示出東西文化的不同。
在中國文化中,稱上課的人為“老師”,以示禮貌、尊重;“老”在中國被視為資歷和權威的象征。而美國文化中,“老”是忌諱的,所以“老年人”很少表達為“old people”,而改為委婉語“senior citizen”(高級公民)。不同英語文本中委婉語的使用也常讓英語專業學生產生誤解。一次翻譯互動中,對課文中短語說某人在 “do his business”,很多學生直譯為“做生意”,而結合其文章該短語是委婉地表達“上廁所,解手”的含義。這表明獨立學院學生缺少語境的靈活理解和文化上的通識。漢語對于上廁所也有許多委婉幽默的表達,有人用 “上一號”來表達上廁所,或“小號”表示“小便”,“大號”表示“大便”;有趣的是,在美國也有用“Number one”(一號)來表示“小便”,“Number two”(二號)則是“大便”;類似的委婉語在美劇及諸多媒體中經常使用,造成詼諧幽默的效果,使學生捧腹,激發了對英語社交用詞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進一步掃除交際誤區。
(二)文化內涵和詞匯空缺導致的交際障礙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感到對跨文化交際力不從心的最典型問題就是交際中需要的口譯。“口譯是一種語言化的跨文化交際,譯者的任務就是要盡量消除兩種文字間的文化交際障礙,包括彌補或銜接雙語在翻譯中出現的文化差異,實現雙語文化內涵的對接。而在文化差異中,語言文化的不同導致的詞匯空缺現象是英漢語互譯中比較普遍的問題。”[1]獨立學院學生由于知識面較窄,對母語文化和時事背景常識了解都很粗淺,導致在中英文化交際的口譯中錯誤百出。一次與外教交流時某學生介紹喜歡的手機品牌,急中生智把“三星”、“蘋果”手機居然譯為“Three Stars","Apple",令人啼笑皆非,顯然這是中國式英語思維的后果;另一次口譯訓練,學生將漢語中熟人見面的打招呼“吃了嗎?上哪兒去啊”,直譯為“Have you eaten your dinner? Where are you going”,這樣的表達讓外教聽起來“awkward”(別扭)。因為中國文化中這充滿人情味兒的問候語,在西方文化如此表達卻屬于侵犯個人隱私。英語文化中習慣問候語一般應為“Hello”、“Good morning”或“Lovely Day,isn’t it?”,而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飲食文化決定了交際問候的習慣。但崇尚獨立和自由的西方人卻不習慣“出門呀?”“在干嘛呢?”這一類涉及隱私的問候。
英語中許多與宗教、神話、政治相關的詞匯,若不了解其文化內涵是無法口譯的,而漢語中的許多文化概念,如成語諺語等,在英語中也無對應詞。如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激勵人們堅持鍛煉身體,一些英語專業學生參考漢語“jiaozi"(餃子)和“tofu”(豆腐)的直接譯法,將“三伏”和“三九”譯為“threefu”和“threenine”,讓聽者莫名其妙,其實該諺語只需譯為“In summer we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很好地表達了原句的含義。可見詞匯的空缺和對母語文化內涵詮釋不當造成了學生交際的誤區。
(三)思維模式和心理特征導致的交際障礙
在跨文化交際的案例中,不同文化下思維模式造成的交際障礙最為普遍。某英語專業學生遇到這樣的案例:在朋友旅行歸來后,漢語往往說“你一路上辛苦了”飽含關切,但若對外國友人這樣表達“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會讓他們聽起來很不自然,因為這種場合下英語表達應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相對抽象的句子。另一次,為表達對外國友人的關心,天冷時見他穿的有點薄,學生說“It’s rather cold.You’d better wear more clothes.”(天很冷,你最好多穿點衣服)這種以對方處境為出發點,考慮對方感受的思維模式,正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重視禮儀和為他人幸福感著想的交際理念;而西方強調個性獨立和自由,認為動向、穿著等屬個人隱私,不愿受別人詢問或干涉,因此對上述交際中的中國式關心感覺不快,引發交際誤解。
還有一個中外師生互動的有趣案例。某學生向一名外籍英語教師請示要求延遲論文的交稿時間。學生詳細解釋了原因,由于近日父母前來大學所在城市看望生病的朋友需要自己陪同,交通住宿種種不便,造成無法按時完成論文的苦衷。學生本期待外教給予同情和理解,而外教聽完后,卻和學生談起自己近期點滴生活和工作情況,以及家庭中種種瑣事。當學生困惑于外教何故向他說這些卻不談論文時,外教故作驚訝說“I’m sorry,but I thought we were talking about our problems...No extension.”(抱歉啊,我以為我們在對彼此訴苦呢。論文不能延期。)在這個案例中,學生以典型的中國式思維模式和心理特征來期許美國教師給予寬容回應,或表現遲疑婉拒;而真實情境的交際英語則很直接,這位外籍教師掌握了該學生的心理特征,巧用中國式的語言方式,即“background- hint- confirmation”(背景-暗示-確認),卻以西方人的理性和邏輯,回擊了該學生拐彎抹角的心理暗示,堅守了教師的嚴格職業原則。
四、克服障礙的對策與思考
通過以上對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實例的分析,筆者認識到要改善學生跨文化意識和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不是僅靠課堂教學就可以實現的。“外語教學不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唯一途徑,歷史、地理、文學等科目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向學生介紹文化知識。實際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僅靠外語教學遠遠不夠,它不僅需要社會和學校大環境的支持,而且也有待其他學科的密切配合。”[2]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普遍閱讀量小,在母語文化上都淺嘗輒止,學習方法死板老套,遇到跨文化交際障礙時,多數被動消極,無所適從。針對這些特點,筆者提出一些教學的思考和對策。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以興趣和好奇心為導向,在閱讀和學習英語中接觸各種詞匯、句式、語法、修辭等語言知識時,對其加以社會文化詮釋,讓學生感受這類語言現象中的背景詞、文化感彩詞、禁忌委婉語、諺語習語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幽默、反諷等巧妙的表達方式,從而挖掘語言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交際中著重介紹與社交準則相關的文化項目,如禮貌用語、習慣稱謂、寒暄方式、社交禮儀,及西方人常用的肢體和手勢語;或通過媒體視頻來直觀了解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模式、語言和非語言行為。
保持初學者的心態。喬布斯說過擁有“a beginner’s mind”對任何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渴,求賢若愚)。放下大腦中已知的慣性思維和偏見,以一種初學者的求知欲和謙遜的心態去看待一種新文化。帶領學生鑒賞不同文化的經典作家作品,讓學生用心領略不同文化下的思想精髓,通過閱讀經典文學和相應的影視賞析,提升母語和英語文化的常識和人文素養。妥善利用西方影視作品直觀導入跨文化交際案例,用以借鑒與分析,評論其文化魅力,以初學者的心態進行跨文化交流。
加強跨文化意識和思辨能力。“樹立跨文化教學觀念,必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能力。”[3]讓學生關注比較東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批判性思考。在傳授英語國家背景文化知識時,多比較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在思維方式、時空觀、價值觀、審美觀、社會規范、交際原則、語義系統、話語結構等方面的差異。透過西方思維視角,鑒賞剖析英語文章,鼓勵學生展開思辨(critical thinking),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的差異性,避免用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要求或解釋別人的行為。“了解交際雙方文化要素中的相似點和不同點是跨文化交際成功的重要一步。”[4]通過批判、借鑒和創新,使學生超越文化隔界,以開明的態度從不同視角來看待母語文化和異族文化,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自我文化中心論,真正領悟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相對論,深刻體會“”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實現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朱慧.商務活動中英文口譯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及對策分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06):166-18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06):2-7
[3]孔德亮,欒述文.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模式構建――研究現狀與理論思考[J].外語界,2012(02):17-26
論文摘 要: 本文對職高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作一探析,旨在闡述運用合理的策略對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所起到的促進作用。
職高英語教學除了培養學生的豐富語言文化知識外,還非常注重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這是因為此種能力不僅是學生語言學習發展的必然需要,更是培養他們正確英語學習思維和語言感知的重要途徑和方法。由此可見,在職高英語教學中,依據學生的語言學習規律,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創設自由交際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表達;構建互動交際過程,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運用這些策略,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英語交際的激情和興趣;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1.依據學生的語言學習規律,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外語習得理論認為,從學習者的語言學習規律出發,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方面,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語言學習主體地位和作用,增強他們的主人翁學習意識;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得到激發,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圍繞學生的語言學習規律,在增強他們學習主動性的基礎上能夠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語言表達交流,以提高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的語言學習規律,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首先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作用,依據他們的語言學習個體差異而采用分層教學方式,讓他們都能夠在各自最近發展區域內容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其次,應注重保護好學生的語言交際激情和興趣,讓學生的英語交際行為成為他們自身發展的一種自覺能動推動力,促進他們表達興趣的提升;最后,應按照學生的語言學習層次制定適當的教學措施,尤其是適合他們各自發展的目標要求,讓學生成為交流的“主人翁”。 2.營造自由交際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表達
在口語表達交流中,營造自由交際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表達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在自由交際環境氛圍的創設中,教師應該注重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為學生的語言交際提供良好的表達環境氛圍,做學生語言交際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營造自由交際氛圍時,特別要體現學生的自由交流作用。 例如,在“Festival”的環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跨文化學習感興趣的特點,就教學作了如下的嘗試:首先,要求學生運用不超過80詞匯量來表達文本的意思;其次,要求學生選擇像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慶祝方式予以表達,以此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最后,要求學生就這些中西文化比較說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以此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語用能力 交際能力
一、對“語用能力”的內涵理解對語際語用學研究的重要性
關于中國學生語際語語用能力的研究最早始于1985年。當時,何自然(1985)對79位大專院校的英語教師進行了一次漢英語用差異辨識測試。結果發現盡管受測試者具有很強的語言基本功,卻仍然在測試中出現了很多語用失誤。他對這些語用失誤做了分析,并認為應該將語用知識納入英語教學之中。此外,何自然還對如何培養中國學生的語用能力也做了國內最早的探討。隨后,洪崗(1991)也做了相關的研究。他采用了“答卷法”對某師大外語系本科英語專業兩個年級4個班的94位學生進行了調查。最后得出以下結論:(1)語言能力強的人,語用能力不一定強,即語言能力與語用能力并非完全成正比;(2)調查結果否定了“只要教語言系統知識,語言運用變自然而然地會了”這一觀點;(3)學生在語言語用問題中失誤最多的是一些慣用法。綜合了以上3點結論,洪崗對如何提高中國學生的語用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議。之后,中國語言學界及外語教學界對語際語用能力的研究進入了一個繁榮期。2006年,劉建達Assessing EFL learner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knowledge: Implications for testers and teachers.通過他的研究和分析,劉建達認為“語法能力強的學生不一定語用能力強。”并且“中國學生的語用能力仍然薄弱。”由此不僅讓人反思:從1985年到2006年20余年的時間中,為何中國學生的語用能力仍然薄弱?中國學生如今的語用能力究竟如何?作為英語教師,應該如何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為了解決的這些問題,首先且必須要做的便是搞清楚什么是語用能力,即語用能力的內涵。
二、語用能力的內涵
盡管“語用能力”這一概念已被廣泛使用,目前還沒有對“語用能力”有一個權威而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有不少語言學家將語用能力等同于“交際能力”,如Candlin(1976),Schmidt 和 Richards(1980)。而英國語言學家Thomas(1983)對此提出異議,她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交際能力的其中一個方面,即“social competence(1983)”上。由此可以發現,語用能力與交際能力之間有著很親密的關系。若要理性語用能力的內涵,需要首先了解交際能力的內涵。
(一)語用能力與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提出來的。1972年,在他發表的論文《論交際能力》中,他對交際能力的構成做了詳盡的闡述。他認為交際能力由以下4個參數組成:(1)語法性(possibility),某種表達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能;(2)適合性(feasibility),某種表達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行;(3)得體性(appropriateness),某種表達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體;(4)現實性(performability),某種表達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出來。
其后,Canale(1980,1983)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構建模式,即交際能力有4個組成部分(1)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2)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3)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4)策略能力 (strategic competence)。其中語用能力的概念既包含在社會語言能力中,也包括了語篇功能的相關內容,即組句成篇的能力。
繼Canale模式之后,Bachman在90年代也提出了頗具影響力的交際能力模式。他認為交際能力包含了三個部分(Bachman,1990;Barron,2002; 何自然&陳新仁,2004):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機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而其中語言能力又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能力,即語言的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根據Bachman的理論語用能力又可進一步劃分為兩個小類,分別為:言外行為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會語言的功能(sociolinguistic compentence)。具體來說,言外行為能力是“交際者在話語表達過程中結合特定語境傳遞和理解施為用意的能力”(何自然&陳新仁,2002), 而社交語言能力反映了“交際這對具體語言使用語境特征所決定的語用規范的敏感程度或控制能力,這一能力使得交際者能用適合語境的方式執行語言功能。”(何自然&陳新仁,2002)。Bachman對言外行為能力與社會語言能力的區分恰恰與Leech(1983)和Thomas(1983)的觀點相似。他們將語用學分成兩個細類,即語用語言學(pragmalinguistics)和社交語用學(sociopragmatics)。由此,可以發現交際能力包括了語用能力,其內涵更廣;而語用能力側重更加清晰,內涵更未具體。
(二)語用能力的內涵——“工作定義”
對語用能力的定力,首先基于上述專家學者們的理論。此外,綜觀國際上對語際語語用能力的研究,很多都是在CCSARP的理論框架下進行的。而CCSARP的相關研究是基于不同言語行為的。比如,道歉,請求和恭維等等。因此,與其說是給語用能力下定義,不如說是強調它的其中某幾個方面。因此,語用能力的“工作定義”包涵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對語用能力的研究中,“言語行為”是一個核心概念。也就是將不同的“言語行為”作為語用能力研究的最起點;其次,對于語用能力的理解強調的是“語用意識”;最后,語用能力包括語用策略,即運用何種策略實現某種言語行為或是運用何種策略回應某種言語行為。
該文成功入選“杭州師范大學優秀畢業論文培養計劃”,是畢業論文的前期成果。
[參考文獻]
[1]何自然、閻莊,1986,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期
[2]何自然,陳新仁.2002,《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洪崗.1991,英語語用能力調查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
[4]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Barron,A.Acquisition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
[6]Canale,M.&Swain,M.1980.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1-47
[7]Canale,M.1983.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dagogy[A].J.C Richrds and R.W.Schmidt (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don: Longman.
[8]Candlin,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Debt to Pragmatics[A].in C.Rameh (eds.).27th Round Table Meeting [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9]Hymes,D.H.1970.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J. Gumperz and D.H.Hymes(eds.).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C].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10]-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J.B.Pride and J. Holme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
[11]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12]Schmidt,R.W.&J.C.Richards.1980.Speech Acts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2: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