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中國美食文化論文

中國美食文化論文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3-29 09:21:5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中國美食文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中國美食文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 神韻 空靈

中圖分類號:J21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11-01

中國古典傳統山水畫的形成起始于脫離人物畫而獨立,是在晉室東遷以后,當時的文人、學士、畫家受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的影響,以天、地、人的關系為基礎,提出了全方位認識人與自然的方法,諸如周易及老莊哲學中,老子“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天道觀和魏晉玄學家的“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合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給中國傳統山水畫中人和自然、主觀和客觀、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表現和再現、具象和抽象之間架起了橋梁。使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在觀察自然萬物時不僅注意外在的表象,同時也注意內在的體會,這種審美意識的思維方法使古代山水畫家重視繪畫作品的內涵,強調繪畫作品“空靈”、“神韻”的藝術境界,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獨有的審美意識與藝術表現風格。如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以形寫神”、“遷想妙得”,唐畫家張璨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宋代畫家郭熙的“景外意”、“意外妙”,清畫家笪重光的“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境生”等等審美理論。都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影響的體現。

再有中國禪宗佛學的“色空”思想,給中國古典文化的發展帶來更深層次的影響,加深了古代山水畫家對人與自然的認識。佛學的“色空”理念是:凡有形的物質皆稱為“色”,看不到的或非物質的皆稱為“空”。色空本一體,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沒有“色”就無所謂“空”,沒有“空”也無所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中國山水畫中,墨色可謂“色”,留白可謂“空”。以“色空”觀的“空中有色”、“色中有空”之理,巧妙地處理水墨山水藝術的表現形式,會使水墨山水產生即有又無,即實又虛;有中見無,無中見有;實中見虛,虛中見實的藝術效果。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義后體認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揮到中國山水畫的藝術境界之中,將中國山水畫藝術推向了一個講究內涵、講究深度、超曠空靈的藝術境界,形成并完善了中國畫獨有的創作理念與藝術風格。

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在禪、道傳統哲學的特定中國文化背景影響下,使審美意識的藝術思維于有限中見到無限,又于無限中回歸有限。唐代大畫家、詩人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寫出了“目既往返,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的精神意趣。中國人撫愛萬物,與萬物同其節奏;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其宇宙觀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虛靈的,是出沒太虛自成文理的節奏與和諧。中國山水畫家由紛紜萬象的觀察、凝思、摹寫以證悟到“大象無形”,用太空、太虛、無、混茫,來暗示或象征這虛靈的道,這永恒創化著的原理。

中國山水畫在六朝初萌芽時宋畫家宗炳繪所游歷山川于壁上日:“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游,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這“道”就是實中之虛,即實即虛的境界。明畫家李日華說:“繪畫必以微茫慘淡為妙境,非性靈廓徹者未易證人。以虛淡中含意多耳!”。中國山水畫中所表現的萬象,正是出沒太虛而自成文理的,畫家由陰陽虛實譜出的節奏,雖涵泳在虛靈中,卻綢繆往復,盤桓周旋,撫愛萬物而澄懷觀道。坡詩說:“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這納萬境與群動的空即是中國山水畫“空靈”的藝術表現境界。如宋米家云山“煙云變滅,林泉幽壑,生意無窮”。其畫面虛空混茫,境界頗大。藝術審美感染力極強。虛空是形象的延續,是境界的擴展,言有盡而意無窮。

第2篇

電影工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精神與物質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國家的電影作品所傳遞的倫理思想、意識形態都會對觀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研究好萊塢電影作品之中的倫理意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最具代表性的好萊塢作品按照類型可以分為:科幻片、喜劇片、西部片、歌舞片、犯罪片、言情片、戰爭片、、災難片、恐怖片、動畫片等。而美國倫理文化意識已經成為好萊塢電影結構中的支柱部分,并且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壯大,這也正是其他國家電影無法超越好萊塢電影的根源。

二、科幻片重點闡述救世情懷的

基督教與神學倫理

在西方國家之中,美國是一個宗教性色彩比較濃烈的國家。20世紀至今,美國共經歷了基督教的兩次復興,由此能夠看出宗教思想對美國的影響。文化與宗教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相互融合、互為參照的。在美國,神學就是他們一如既往所追求的文化形式。美國的基督教為了將這樣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就采用大眾傳媒和傳統文化手段進行傳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好萊塢科幻電影,更是將宗教神學主義運用得入木三分。在很多具有影響力的好萊塢科幻電影中都會加入基督耶穌的英雄形象,作品中所闡述的基督教的原型就是美國猶太人對基督教文化的一種反映。其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宗教旨在拯救人類,只有宗教才是人類的救世主,這無疑是在強化美國精神和神學理論的形態意識。

好萊塢科幻系列經典之作當屬《黑客帝國》《地球停轉日》及《超人》。這三部作品的主角都映射出了基督耶穌的救世主形象。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在劇情編寫方面,三部作品都與基督耶穌的傳說互相襯托。制作于1951年的《地球停轉之日》,該作品主要描寫來自外星球的柯臘圖降落到了美國華盛頓,希望人類停止核試驗,減少對大氣的破壞。而科學家卻沒人聽從他善意的提醒,甚至向其開火,試圖將它殺害。劇情中柯臘圖的形象就是基督耶穌的真實寫照,他寬容、理性的性格特質與追求物質的現代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攝制于1978年的好萊塢作品《超人》與《地球停轉日》相比則稍有不同,《超人》中所描述的基督劇情更具有指向性,且尤其清晰。甚至可以說《超人》的整個故事情節就是耶穌故事的一個轉換。接受了殘酷訓練之后的淳樸少年克拉克蛻變為擁有神奇力量的強大超人,就如同經歷過約波河洗禮之后的木匠耶穌蛻變為人類的救世主基督一樣??死说男蜗笈c耶穌的形象幾乎完全一致。再來看1999年攝制的好萊塢電影《黑客帝國》,劇中的主人公就是能夠隨意游走在現實與虛幻世界之間的彌賽亞。作品之中的智能人將人類所生存的真實世界摧毀,人類只能流離失所,在這種苦難環境之下,人們內心深處只相信彌賽亞是拯救人類的第一人。而1999年以后,電腦3D視覺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延續著之前科幻片的制作道路,繼《星球大戰》之后,好萊塢一年基本就能夠完成一部科幻片的制作,比如作品《星河戰隊》《指環王》《獨立日》《黑客帝國》等。《星球大戰》的整個故事情節充斥著濃重的、如同史詩一般的基督教的神秘救世色彩,縱使該作品運用了非??犰诺目苹锰匦?,也無法掩蓋它的倫理特質。在好萊塢電影中,美國倫理文化意識現象被不斷深入,尤其是在電影《指環王》中,這樣的倫理特質可以說被演繹得更為精彩絕倫。

三、兒童片重點闡述

無法磨滅的純真與友愛

好萊塢迪士尼所出產的兒童片更是吸引了不同年齡階段的觀影者,并收獲了非常好的評價。憨態可掬的卡通人物,僅僅從作品海報上就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童真。

在1930年的時候,迪士尼動畫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到了1990年,迪士尼卡通片跨入了第二個黃金時期,優秀作品不斷涌現。比如《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獅子王》《冰河世紀》等。而在這一系列的佳片之中最受歡迎的應該就是《海底總動員》。該片主要描寫的是在一片蔚藍的大海之中,魚爸爸不惜長途跋涉地尋找著自己的兒子尼莫,途中遇到了熱情幫忙的朵莉,魚爸爸通過重重阻撓與殘酷的考驗,最后與自己的兒子團聚。各種性格鮮明的角色讓整個作品充滿了溫情。

將人性的感情光輝植入到兒童片作品之中,是美國倫理文化意識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比如動畫電影《精靈鼠小弟》,該作品將小老鼠的形象擬人化,賦予小老鼠斯圖爾特非常人性化的光輝,斯圖爾特從被影迷認識開始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近期,兒童劇作品更是為銀幕獻上了不少的佳作,比如《野外歷險》《冰河世紀2》《怪獸屋》《籬笆墻外》《別惹螞蟻》《加菲貓2》等,均獲得了不俗的票房業績。友愛與純真是全世界所有人內心最柔軟之處,美好的向往不僅是兒童,成人的內心也同樣會有這樣的情愫,這也許就是兒童片受歡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四、言情片重點闡述家庭與愛情的神圣

親情、友情、愛情是人一生的主題,這些情感最容易觸動人類敏感的內心。在好萊塢電影中,言情片所占的比重相當高。電影劇情也會隨著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起伏出現戲劇化的轉折,而男女主角的任何一個情緒都可能會感染觀影者,并與他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言情電影往往宣傳和表達的都是一些非常美好的感情和事物,并且能夠給社會和家庭以積極、正面的引導,所以其非常具有觀眾緣。

在1980年以后,好萊塢作品《克雷默夫婦》運用煽情的表述方式,將家庭破碎后所產生的奪子之戰描述得感人至深。該片播出之后被稱為首部最能賺取眼淚的作品。此后也出現了一系列有關親情的溫情與隔膜的成功作品,比如《金色池塘》《普通人》及《母女情深》。在80年代,類似題材的作品幾乎成為銀幕作品的主要發展趨勢。

比較早的經典愛情作品:《羅馬假日》《魂斷藍橋》《卡薩布蘭卡》《亂世佳人》等堪稱言情電影的鼻祖,這些作品至今再看也非常容易讓人為之動容。這一系列的影片所展示出來的愛情是純真美好的。主人公們都不屈于現實,并在久經考驗后終成眷屬。從1990年開始言情片仍舊延續著對于美好愛情的謳歌?!懂敼錾仙颉贰度斯砬槲戳恕贰短焓怪恰贰段餮艌D未眠夜》都賺取了觀影者大把的眼淚。那個時期出現了一部風靡至今的大作《泰坦尼克號》。該作品不知影響了多少人的愛情觀,每每提到這部作品筆者都是有太多太多的話想說,至今該作品仍然是筆者內心深處最向往的童話,“與子攜手、至死不渝”的愛情觀也成為少男少女心中不朽的信仰。在男主角說出:“無論如何也要答應我,必須活下去!”筆者也曾幾度潸然淚下。雖然該作品是以悲劇結尾,但美好、忠貞、純潔、神圣的愛情仿佛才剛剛開始。如果說人們因為《泰坦尼克號》沒有大團圓結局而感到惋惜,那么《美味情緣》《K歌情人》《曼哈頓女傭》《諾丁山》《倒霉愛神》等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這些電影都是通過幽默、浪漫的基調融合真摯的人生哲理,向人們傳遞一種溫馨式的幸福與美好。

五、災難片重點闡述人與自然

需要和諧共處及生命的偉大災難片可以說是好萊塢作品中氣勢最宏偉之作,其所涉及的角度非常豐富,并希望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向人們傳遞一種正能量的信息。近年來因為環境的惡化、全球變暖、冰川融化、霧霾、海嘯等原因使得災難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好萊塢所制作的災難片畫面真實,讓觀影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災難片所傳遞出的科技倫理、生命倫理都是現代人們內心深處所渴望的理念。有研究者這樣說過:好萊塢的災難片將現代生態狀況與生態憂患思想根植于作品之中,讓廣大的觀影者感同身受的同時,產生強烈的共鳴。

1970年以后,被人們所熟知的《大白鯊》《大地震》得到了全球觀影者的推崇,受到了廣大電影愛好者的歡迎。此后的《狂蟒之災》《天崩地裂》《龍卷風》《空中危機》《侏羅紀公園》《水深火熱》等一系列災難題材的作品,通過各種極其真實的場面讓觀眾對于未來生活擔憂不已,并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好萊塢的災難性題材作品可以分為“人為型”與“自然型”兩種。所有災難電影所體現的人類在對抗災難時所展現出來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編劇在制作作品的時候很明顯地考慮到了生態環境的危機,同時將這種危機意識貫穿于劇中,通過真實而緊張的劇情讓觀眾產生前所未有的認同感,但這類電影所要傳達的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

《后天》是好萊塢作品之中極為震撼的一部作品,該作品通過地球氣候的災變使觀影者對未來的生活產生強烈的擔憂,雖然事實上這樣的災變發生的概率非常低,但是卻無法影響人們對作品中環境惡化的深思。人們將這種從電影中獲得的感悟付之于行動,不但更加注重對生存環境的保護,而且能夠以身作則,起到正面的帶頭作用。同樣還有一些科技色彩比較濃重的災難片,比如《深度撞擊》《絕世天劫》《未來水世界》等,這樣一系列影片具備一些深度思想,這些思想包括倫理與理性的抉擇問題,不過都是以宣揚積極、正面的思想為核心。

六、結語

第3篇

起步艱難的歷史歲月,歷經磨難的歷史歲月,道路坎坷的歷史歲月,浴血奮戰的歷史歲月,學了歷史的我萬分感慨,中國是那么的偉大而又堅強,就讓我們來懷著一顆愛國之心,樹立起遠大的理想,開創嶄新的歷史歲月吧!

由任人宰割到站起來,到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祖國的輝煌成就激勵著每一個中華兒女。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1999年至2008年,神一至神七(載人,無人,出倉)先后成功發射,成功入世,舉辦奧運,一件件、一樁樁如烙印一般印在我的心里,使我血脈噴張、豪情滿懷。我在為同胞喝彩的同時,心里也不由自主地想,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為祖國母親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心力,讓歷史也感受到我們的存在,不讓年華付水流呢?

我也許不能像楊利偉叔叔與奧運健兒一樣,但是我可以努力培養興趣愛好,盡早規劃自己未來的發展,遵循自己內心的愿望,找到適合自己天性的成長方向,好好學習,做一名辛勤的園丁,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媽媽從小就對我說:“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庇谑?,我的心里便播下了一顆種子——做一名老師!老師,是那么高大,卻又那么平凡,讓人油然而生出敬慕之意??粗蠋熢谥v臺上播下知識的種子,我也不禁憧憬:假如我是一名老師,那該多好啊。老師頭上的白發是最美的;老師手里握著筆批改作業是最美的;老師捧著課本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講課是最美的。老師沒有怨言,沒有豪言,沒有壯語,一生清貧,他們言傳身教,把良好的作風,優秀的品行,淵博的知識,做人的道理教給我們,潤物無聲,無私奉獻,如春蠶、如紅燭……我向往,我敬仰,我愿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為祖國培育花朵。

我將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奮然前行,將理想變成實現。我將以慈母般的情懷去對待學生,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習慣,教育他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引導他們認識只有將個人命運與祖國、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才能激發無窮的動力!

第4篇

關鍵詞:中原地區;食文化;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

自春秋戰國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的地域概念基本形成,不同朝代涵蓋的區域范圍略有不同,但大體上都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區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F代的中原地區更多使用的是廣義的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周邊的山西省東南部、山東省西部、河北省南部和安徽省北部等地域。2011年,我國提出了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國家戰略?!吨性洕鷧^規劃(2012-2020年)》指出,中原經濟區主要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臺市、邯鄲市,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鳳臺縣、潘集區,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和泰安市東平縣,區域面積28.9萬平方公里[1]。中原經濟區所涵蓋的區域,與廣義的中原地區涵蓋的區域范圍基本相同。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形成的核心[2]。“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為了生存所必須進行的基本生活行為,因此,飲食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有關中原地區飲食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論文、論著、研究報告及一些門戶信息網站上[3],但圍繞飲食文化這一主題進行的特色數據資源庫建設較少。因此,筆者對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原則、主題構成和類型構成進行了探討,以期推動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意義

1.1保護中原地區食文化資源

中原地區食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演變、融合與發展,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中原地區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沖擊,其文化資源生存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例如,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方便食品的需求越來越高,洋快餐普遍受到年輕一代的歡迎,這些都對我國的傳統飲食習慣有一些影響,對中原地區食文化有一定沖擊。同時,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飲食文化也對中原地區食文化有一定沖擊,法國美食、地中海美食、墨西哥傳統飲食、日本和食及韓國泡菜文化等都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美食也在中原地區得到傳播,中原地區食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4]。中原地區食文化本身就是在交匯融合多個民族飲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在吸取其他國家飲食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飲食的優點,對中原地區的飲食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已刻不容緩。近期,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在編制《河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食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建設中原食文化數據庫能為政府機構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提供決策參考,推動中原地區食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持續開展。

1.2促進傳統食文化資源產業現代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原地區許多傳統食品企業,尤其是一些中華老字號企業,已無法跟上時展的步伐,出現了經營狀況不佳甚至虧損的局面,依托其上的一些傳統中原美食也瀕臨消失。因此,如何推動傳統食品企業實現現代化轉型,推動中原地區食文化的良好傳承和健康發展,是政府、食文化研究人員、傳統美食生產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原地區的食品企業都在努力創新,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白象食品作為河南省的重要食品企業,是全國方便食品企業的領頭羊。為了發揚傳承中原地區食文化,白象食品將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現代營養學理念融入傳統食品中,開發了大骨湯面、河南燴面等食品,吸收了中原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無論走到哪里,人們都能從一碗香噴噴的面中找到“家鄉的味道”。因此,建設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能為傳統食文化資源產業實現現代化轉型、升級發展提供支撐。

2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原則

2.1特色突出原則

特色突出是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建設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相關部門應加大對中原地區食文化資源的挖掘力度,突出中原地區食文化的特色,充分發揮特色數據庫的資源優勢,增強中原地區食文化的實力,推動中原地區傳統食品產業的升級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

2.2共建共享原則

為了避免信息資源建設的重復、浪費,相關部門應在建設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過程中遵循分散建立、館際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則,統一數據庫的建設標準和評估體系,充分整合資源,實現資源的互通,為中原地區讀者提供特色鮮明、資源全面、檢索便利的信息資源庫,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效能。

2.3實用性原則

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相關部門要依據實用性原則建設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在盡可能節約建設成本的前提下收錄重要的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實現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此外,相關部門還要加大對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宣傳、推廣力度,引導更多的讀者了解數據庫、使用數據庫。

2.4先進性原則

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作為數字化大背景下的產物,需要先進信息技術與成熟管理方式的支撐。因此,相關部門可采用“區塊鏈”技術建設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將其建設成容量大、兼容性高、安全性強、搜索便捷、速度快、準確度高和擴充性強的新型數據庫,保障數據庫的先進性。

3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主題構成

3.1食文化風俗

食文化風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受環境的影響,在食品原料選用、加工生產、食用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普遍、獨特的傳統習慣。中原地區食文化古老、活躍,特色鮮明,主要體現在原料選擇、加工方式、飲食禮儀等方面。原料選擇主要體現在平原地區對小麥、大米等大宗糧油的選擇,偏遠地區對玉米、小米等雜糧的選擇,中原西部地區對牛羊肉等原料的選擇等;加工方式主要體現焦作地區的土炒面饃、武陟的炒制油茶等;飲食禮儀主要體現在中原地區民眾根據《禮記》對進食的規律、禮數、章法和禁忌等進行了規定。這些習俗都有明晰的總結和具體的守則,現代人在就餐時仍然能夠遵守這些習俗,如主客座位的安排、敬酒時的端杯方式等。食文化風俗是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一個重要主題,因此相關部門應對記載食文化風俗的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

3.2特色飲食

中原地區不同區域有其獨特的地方特色飲食,如:河南省的代表性特色飲食有馬豫興桶子雞、真不同水席、逍遙鎮胡辣湯、黃河大鯉魚等,河北省的代表性特色飲食有碗、永年驢肉等,山西省的代表性特色飲食有上黨臘驢肉、晉城過油肉、石子餅,安徽省的代表性特色飲食有丁里羊肉湯、濉溪雙堆面魚、太和板面、利辛撒湯和公山豆腐宴,山東省的代表性特色飲食有高唐驢肉、定陶燜子和泰安煎餅等。地方特色飲食是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一個重要主題,因此,相關部門應對記載這些地區特色飲食來源、制作方法、食用方法、民間傳說的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

3.3食文化遺產

中原地區食文化遺產是指中原地區具有鮮明地域風格的有形遺產和無形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歷史文物、建筑、人類文化遺址,如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新密李家溝遺址、淮南八公山淮南王煉丹遺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被廣泛認可的能夠體現中原地區食文化特點的文化活動、文化表演、知識、技能等,以及承載食文化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如淇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原農耕文化”中收藏的三千多件中原地區的農耕老物件,仰韶文化遺址中保存的酒器、酒具,《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酒樓、飯館、食店、茶肆等。食文化遺產是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一個重要主題,因此相關部門應對記載食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

3.4食文化名人

在中原地區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原地區孕育出一些食文化名人,他們提升了各個時期的食文化水平,在傳承、發揚食文化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食文化名人是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一個重要主題,因此相關部門應對記載食文化名人的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

4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資源類型

4.1出版文獻

目前,中原地區食文化相關的出版文獻主要包括圖書、期刊、會議文獻、標準文獻、學位論文和政府出版物等。圖書主要包括食文化相關的教科書、科普讀物和生產技術圖書,如《食珍錄》《飲膳正要》《中國饌食文化》《飲食文化》等;期刊主要有《中原文化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等與食文化相關的期刊;會議文獻主要包括在國際或國內食文化學術或專業性會議上發表的論文,如《中原食品文化研究論文集》收錄的相關論文;標準主要是指傳統食品現代化加工涉及的相關標準,如河南省地方標準《油茶》;學位論文主要包括相關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碩士、博士論文,如《仰韶文化時期陶質食器造型設計研究》;政府出版物主要包括中原地區各省、市、縣政府部門及其設立的專門機構出版的與食文化相關的文獻。

4.2網絡信息資源

網絡信息資源包括門戶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資源,以及商業數據平臺、專題數據庫收錄的相關信息資源等。門戶網站及微信公眾平臺主要包括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等政府門戶網站,以及河南省食文化研究會、山東省食文化研究會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這些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具有信息更新及時、信息量大等特點。商業數據平臺主要包括“超星數字圖書館”“萬方數據”“CNKI中國知網”等,用戶在這些數據平臺以“文化+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得到大量中原地區食文化的相關文獻。專題數據庫主要包括一些公共圖書館及高校圖書館開發的相關數據庫,如鄭州輕工業大學的圖書館“民俗文化專題數字圖書數據庫”、河南工業大學圖書館“糧油食品專題特色數據庫”等。

第5篇

關鍵詞:交際翻譯 文本類型 菜名翻譯

一、引言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懷著對中國文化的向往來華旅游觀光、訪學經商。外國朋友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義、使用原料、烹飪方法等。因此,中式菜名的準確英譯在傳播中華飲食文化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一些學者已就中式菜名英譯中存在的問題和翻譯技巧進行了討論。遺憾的是,大多只是經驗性的總結,沒能結合一定的翻譯理論對這一領域的翻譯實踐進行探討。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嘗試用“文本類型”和“交際翻譯”來討論中式菜名的英譯問題,以期改善、提高中式菜名的英譯質量。

二、中式菜單的文本類型及其翻譯要求

(一)中式菜單的文本類型

Newmark在其著作《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將語言功能與翻譯結合起來,為文本劃分類型。在Katharina Reiss提出的“祈使型文本”“表達型文本”和“信息型文本”三類文本基礎上,Newmark根據Roman Jacobson修改的KarlBuler的功能語言理論,將各類文本劃分新的三大類:“召喚型文本(vocat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onal text)”以及“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在此基礎上,Newmark又按文章的體裁將戲劇、詩歌等文學作品,以及散文、自傳、私人信件、權威性的發言等歸納為“表達型文本”;將學術論文、科技文件、會議記錄、研究報告等歸入“信息型文本”;“召喚型文本”則包括能夠使讀者獲得信息、情緒受到感染的政治演說、宣傳品、商業廣告,甚至通俗文學等。

Newmark認為,不同類型的文本應當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并提出了兩種翻譯方法: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語義翻譯是指“在譯語語言結構和語義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文中表達的意思”,而交際翻譯方法則是指譯者應當使譯作對譯語讀者產生的效果以及提供的信息盡量等同于源語讀者在閱讀原文本后產生的效果或行動,以目的語讀者或接受者為導向,視翻譯為發生在某個社會情境中的交際過程的任何一種翻譯方法或途徑。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差別在于:語義翻譯法要求“形似”,即使譯文在詞序、句法等文本結構的安排上盡量接近原文本;交際翻譯法則更加注重受眾的理解、感覺和反應,強調信息的傳遞效果。Newmark進一步指出,“表達型文本”應選擇語義翻譯的方法,而“信息型文本”和“召喚型文本”應側重于使用以讀者反應為中心的交際翻譯策略。譯者應該采用哪種翻譯方法,首先要考慮所面對的文本屬于哪個類型,在翻譯的語言上是傾向于原文還是譯文,在翻譯時重點是放在原作者還是譯文讀者上,翻譯的目的是提供信息還是規勸讀者,然后才能根據各種文本的特點采用適當的翻譯方法??傊?,語篇類型“總是決定著使用怎樣的翻譯策略”。Newmark采用語義翻譯的方法來處理具有表情功能的文本類型,而用交際翻譯的方法處理具有信息、祈使功能的文本類型。

從語篇功能看,菜單語篇屬于信息、鼓動類。其譯文以傳遞菜單中各道菜的用料、烹飪或加工方法為核心,同時還有傳播源語文化和宣傳說服的功能。菜單的翻譯宜以實現傳遞信息功能為主,譯文不必達到與原文文字上的一一對應。但是有的菜名有源語言或源語某語言社團的文化特色,翻譯時要特別注重文化差異的處理,必要時要作相應的語用調整或作必要的注釋等。也就是說,中餐菜名英譯文的主要使用者是來華外賓,他們到中國餐館吃飯首先關心的就是吃的是什么(原料)、味道怎么樣(味型)、采用什么做法(烹調方法),其次才是菜名的寓意(文化內涵)。譯者在翻譯中餐菜名時就應當首先滿足讀者的主要的心理期待。據此,在中餐菜名英譯時首先應該如實翻譯出菜肴的主料、配料、調料、烹調方法等詳細情況,在語境允許的情況下可通過增譯或補償法對菜肴的文化內涵進行揭示。

(二)中式菜單英譯的基本要求

1.信息充足,簡潔明了

由于中英語言文化和飲食文化的不同,很多中國菜名若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譯成英文,往往使人摸不著頭腦,在交流中會造成歧義或誤解,對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極其不利。因此,在進行菜名英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以“信息充足,簡潔明了”為標準進行翻譯,從而讓外國飲食者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國的飲食文化。例如中國名菜“夫妻肺片”的來源是“一對夫妻靠賣涼拌肺片而出名”,若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估計會嚇壞外國飲食者。但是,若想把中文菜名所表達的意思完全表現出來,變成“Pork Lungs cooked by husband and wife”又不夠簡潔,且無法體現菜的特色。因此,譯者在翻譯此菜名時按照菜的食材——“豬肺和辣椒醬”譯為“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更為妥當,既為外國飲食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又簡潔明了。

2.要發揮菜單的促銷作用

應借鑒中式菜命名的藝術手法,盡量反映中餐烹飪特色,尤其對一些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菜肴在翻譯后還可以附加說明。這樣既保留菜名信息,又能引起人的興趣,以達到吸引食客的目的。如“叫花雞”是指古代叫花子在無炊具和調料的情況下所烹制出來的美食,其來源既可引起外國飲食者的好奇心,又可反映我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因此,在翻譯“叫花雞”時注明其來源是極其重要的,如“Beggar’s chicken—There's a legendary story connected to it.Long long ago,there was a beggar.One day he stole a chicken and was pursued by the owner.He was almost caught when he suddenly hit upon a good idea.He smeared the chicken all over with clay which he found nearby and threw it into the fire he had built to cook it.After a long while the beggar removed the mud-coated chicken from the fire.When he cracked open the clay he found,to his astonishment,that the clay together with the feather had formed a hard shell in which the chicken had been baked into a delicious dish with wonderful flavor.That night he had a very enjoyable meal.That is the source of the name of the dish.”

3.把握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

有的中式菜命名,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諱食用的動物名,翻譯時應按原料名直譯,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這道菜可省略不譯。如“龍鳳呈祥”這道菜主要由“蛇”與“雞”組合而成,在中國文化中,“龍”為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象征吉祥、威嚴;“鳳”則為鳥中之王,同樣象征祥瑞、雄壯??梢姡褒堬L呈樣”體現的是中國文化中一派吉利、祥和的意境。同樣,在中國民間,“蛇”為“小龍”;“鳳”即為“雞”。將此成語用作菜名,極大地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味。但如果其英文名稱譯為“Lucky Dragon and Phoenix”則不能引起西方人的共鳴,且不說本體的喻意相差很大,甚至還可能引起文化沖突。因此不如按本意轉譯為“Stewed Snake and Chicken”。其他如“全家福:Stewed Assorted Meat”“長命百歲:Gluten with Vermicelli and Towel Gourd”“發財好市: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

三、中式菜名的英譯策略

要將中餐菜單譯成英文,首先要了解中餐菜名的構成及命名方法。中餐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稱、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菜肴的創始人或發源地等構成。翻譯菜單語篇時,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菜單要作具體的分析,選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一)直譯

菜名翻譯的核心內容是講清楚菜用什么原料做成,因為外國人在餐桌上最關心的是吃什么東西。其次要講清楚的是菜的用料、刀法和烹調方法。由此,總結了如下五種翻譯格式:

1.主料(+with)+輔料

以主料為中心詞,再用介詞“with”連接輔料。如“青椒肉絲:Pork Shreds with Green Pepper”等。值得一提的是,蓋澆飯系列通常用“原料+over rice”模式進行翻譯,如“排骨蓋澆飯:Pork Chop over Rice”。

2.主料+in/with+味汁(作料)

以主料為中心詞,再用介詞“in”或“with”連接味汁和作料。如“京醬肉絲: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Bean Paste”“糖醋排骨:Spare Ribs in Sweet and Sour Sauce”等。

3.烹飪法+原料

烹飪法與原料構成的中文菜名可采用直譯的方式,把對應的烹飪法譯出來,再以菜的主料為中心詞。如“回鍋肉:Twice-cooked Pork”“紅燒豬蹄:Braised Pork Feet”等。

4.原料+in+食器(烹飪或裝盛器皿)

中國烹飪除了講究用料精選、味型精美、烹飪精細,還講求食器精美。針對許多中式菜品中以烹飪或裝盛容器命名的菜肴,可以以原料為中心詞,再用介詞“in”連接其烹飪或裝盛器皿。如“沙鍋魚頭:Fish Head in Casserole”“招牌海鮮煲:House Special Seafood in Clay Pot”“毛肚火鍋:Ox Tripe in Hot Pot”“小籠牛:Beef in Small Steamer”。

5.烹飪法+原料+in/with+調料

用烹飪方法加原料再用介詞“in”或“with”連接調料的翻譯法既滿足了西方人講究食物成分內在營養的科學飲食習慣,又傳達了該菜式在調味、刀工和制作方法中所蘊涵的中國烹飪文化,讓外國朋友看得明白,吃得放心。如“黑椒牛排:Sizzling Steak with Black Pepper”。

(二)直譯加注

中式菜名中有許多依據歷史典故和人名加以命名的,有很深的文化寓意,英譯時可以直接按中文菜名譯出其意,然后再補充說明其內在含義,從而再現源語的文化信息。如“叫化雞:Beggar's Chicken—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a beggar smeared a chicken all over with clay and threw it into a f ire.After a long while,he removed it and cracked it open,finding it already baked into a delicious dish(roast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ves and mud)”“麻婆豆腐:Ma Po Bean-curd—a name after its inventor,apock–marked woman in Szechwan province(ground pork with bean curd in chili sauce)”。對于動賓結構或主謂結構的中菜名,建議英譯時將其中的動詞盡量統一譯成英語動名詞,既保留了菜名中的動態效果,又符合英語名稱多采用名詞結構的特點。如“蝶戀花:Butterflies Falling Love with Flowers(Butterflies Shaped Eels,Carrot and Other Vegetables)”“八仙瑤池聚會:Eight Immortals Gathering at Yaochi(Fried Eight Delicacies)”。

(三)意譯(加注)

在翻譯諧音、同音、行業隱語和數字夸張所產生的寫意性菜名時,由于其包含的中國餐飲文化的語境特征在英語文化中不存在,找不到對應的目標語,所以要充分了解這些文化菜名中的比喻象征,把翻譯重點放在菜肴的材料和烹飪工藝上,通過意譯方法對這類菜名進行翻譯。采用以“實”對“虛”法,即舍去中菜名里的喻義、夸張等說法而用平直、明白的英語譯出,如“螞蟻上樹: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霸王別姬:Stewed Turtle with Chicken”。在翻譯形似類比產生的菜名時,由于人類生活體驗上的某些共性,可以采用意譯加注的方法,讓外國朋友在點菜時做到一目了然、心領神會。如“全家福:Stewed Assorted Meats (Happy Family)”“紅燒獅子頭:Braised Pork Patties(in the shape of lion's head)”“龍虎鳳大燴:Thick Soup of Snake(dragon),Cat(tiger)and Chicken(phoenix)”。

(四)音譯

如果菜名是以人物或地名命名的,通常把人物或地名的拼音放到菜名的最前面,然后直譯或意譯出菜名?!坝捎谡Z際交際中的詞匯空缺而造成的譯文承載信息量小于原文承載信息量的欠額翻譯時,往往可以采用引進及借用的辦法”。如“東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對于涉及地域名的中國菜的翻譯通常就可以直接在主料前加上音譯的地名或者是采用“音譯地名+style/flavor”方式。如“北京烤鴨:Beijing style roast duck”。音譯原則體現了對原文的忠實,說明譯者相信譯語讀者有寬闊的胸襟能接受和認可外來文化,這種譯法更適合于翻譯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新事物。如果某種菜肴確實是中國所特有,英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詞來表示它,用意譯的話譯名十分冗長也不準確,這時音譯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如外國人談到中國餃子時,往往管它叫“dumpling”,但是“dumpling”本義是指“small round mass of dough steamed or boiled with meat and vegetables(與肉和蔬菜蒸或煮的小面團)” ,這個名稱顯然是不正確的。還不如對這些簡單的雙音節中文菜名直接采用漢語拼音,如“餃子(jiao zi)、粽子(zong zi)、toufu(豆腐)、chowmien(炒面)、kuotieh(鍋貼)、sumai(燒賣)”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際交流的進一步發展,有些音譯的中餐菜名或傳統食品名已被越來越多的外賓了解和接受,甚至進入了英語詞典。如“Mo Po Tofu(麻婆豆腐),Jiaozi(餃子),Tofu(豆腐),Chowmein(炒面)”等等。翻譯時可直接使用這類詞語。

四、結語

總的說來,Newmark交際翻譯理論為菜名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交際翻譯的重點是根據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盡量忠實地復制原文的文字,它把原文形式僅視為譯者應考慮的部分因素,譯者在交際翻譯中有較大的自由度去解釋原文。而菜名翻譯要傳遞菜肴內容,弘揚民族文化和滿足審美要求,不管哪種翻譯方法都要以交際為目的。在譯語文化和語言規范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傳達源語信息和所承載的源語文化。只要能實現菜單傳遞信息、吸引食客、弘揚中華文化之目的,我們就可以大膽地譯,不必拘泥于某種譯法,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翻譯時要盡可能“形神兼顧”,根據實際綜合處理,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來傳達原文信息,達到交際目的。

(本文為浙江省教育廳(文)/科研計劃項目[Y20090870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Newmark 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M].申雨平譯.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

[3]Neubert,A. & Shreve,G.M.Translation as Text[M].Kent Ohio: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

[4]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葛正明.荷蘭專家談飯店和菜單的譯名[J].中國翻譯,1995,(6).

[6]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7]李坤.中國菜名英譯談[J].文教資料,2006,(10).

[8]任靜生.也談中菜與主食的英譯問題[J].中國翻譯,2001,(6).

第6篇

【關鍵詞】《消失的地平線》 《拯救溺水的魚》 云南形象

【Abstract】Creat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s, both the British novel Lost Horizon and American novel 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whose stories are set in Yunnan respectively shape the images of Yunnan. In the novel Lost Horizon by the British writer James Hilton, Yunnan is portrayed as an ideal “paradise on earth” while in 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created by the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Amy Tan, Yunnan is described as a backward and barbarian land. As the same prototype, why does Yunnan greatly differ in image shaped in the two novel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i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no matter Yunnan is shaped as “utopia” of “the paradise on earth” or uncivilized “desert civilization”, its images are constructed and not in accord with the factual Yunnan. 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mage of China in the Western texts is alway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western ideology, culture, politics, economy and history, and is created for serving the west, the subject.

【Key words】Lost Horizon; 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images of Yunnan

一、 前言

英作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于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暢銷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把故事背景設在中國西南邊陲之地,即川、滇、藏三省交界處,創造了一個美麗富饒、令世人所向往的 “世外桃源”、“人間天堂”――香格里拉。自該部小說問世以來,中國云南便與香格里拉結下了不解之緣。到20世紀80年代,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縣就把縣名改為“香格里拉”。此后,云南更是以“香格里拉”的盛名密切相連。直到現在,當人們提及云南隨之便會想到“香格里拉”,反之亦然,可以說,“香格里拉”讓云南家喻戶曉,全球聞名??傊?,希爾頓虛構的那個人間天堂已經打上了云南的烙印。此外,云南形象也在另外一部英語小說《拯救溺水的魚》里出現過,但卻是以負面形象得以呈現。同樣是云南,為何在兩部英美小說中的形象卻如此大相徑庭呢?

當代法國比較文學大師巴柔(D. H. Pageaux)認為“異國形象是在其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的對異國的總體認識”。姜智芹指出“一種異國形象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對異族的了解和認識,以及異國文化在本國的傳播和接受等情況,同時也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望、需求等”。換言之,異國這一他者是作為形象塑造者的欲望對象而存在的,通過塑造他者這一異國形象,形象塑造者表達了自我的焦慮、恐懼及敵意,展示了自我隱秘的欲望、迷戀及夢想,并進行自我確認。西方不是為了理解東方才塑造東方的,而是為了認同自我,確證自我才塑造東方的。這一點可以在英美文學中對中國形象的負面塑造中得到佐證。英美國家的文明發達需要中國的野蠻落后來襯托。

西方的中國形象一直都呈現出兩種中國形象的現象,既美好向往又野蠻可憎,正如本文中提到的兩部作品《消失的地平線》和《拯救溺水的魚》中所塑造的兩種決然不同的中國云南形象。負面的中國形象的塑造是為了確證其現代性的合理性或者說是為了參與帝國主義經濟與文化道德權力的建構,使西方社會的全球擴張合法化,而正面的中國形象塑造是為了質疑或者說反省這種意識形態的權力結構,因而,往往表現出對西方現實的自我懷疑、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簡而言之,西方的中國形象更多的是虛構的,并非現實的中國。正面的有“烏托邦”式的中國形象,而負面的多染上了“意識形態”色彩?!盀跬邪睢笔降闹袊蜗笫琴|疑和反省西方文化自身,而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中國形象是對西方文化的認同與維護??傊瑹o論是哪種形象,英美小說中的云南形象包含著想象與虛構的內容,都具有對西方文化認同的隱喻傾向,其最終目的均是服務于西方這個主體的利益。

二、《消失的地平線》:云南作為異域想象的“人間天堂”形象

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把其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的故事背景設在中國西南邊陲的一個名為“香格里拉”的神秘地方。小說敘述了四個西方人在一次飛行事故中被迫降到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香格里拉。在這個神秘王國里,他們發現那里景色奇特、氣候適宜、土地肥沃,而那里的人們有比正常人長幾倍的壽命,他們和睦相處,專注于各自的工作,顯得悠閑而自得,過著衣食無憂,安居樂業的生活。雖然與世隔絕,但那里卻擁有現代化的生活設備和藏書眾多的圖書館。希爾頓筆下的“香格里拉”儼然一個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人間天堂”。“這里簡直是被群山簇擁起來的世外桃源。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這里的氣候在千把英尺中橫跨了溫帶和亞熱帶?!边@里的居民“性格直爽幽默,淳樸,……重禮儀而快樂自在?!彼麄儭帮@得悠然而自得”,并且“完美地融合了漢族和藏族的文化”,穿著整潔,容貌出色,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備的優良品質。當他們見到坐在轎上的康維等外來客人時,他們熱情問候,表現得落落大方。在希爾頓的筆下,這里的居民是世界上最歡樂的人們,這里的一切都近乎完美,無可挑剔。對于從外面混亂不堪的世界而來的康維一行人來說,香格里拉這一未被污染的凈土給他們帶來精致的物質享受的同時也給予了他們心靈的極大滋養。在這里居住下來后,康維的內心一天天趨于寧靜,逐漸感受到“香格里拉”天堂般的幸福,似乎忘記了外面的文明世界。毫無疑問,希爾頓為當時的西方人創造了一個人人夢想的人間天堂、世外桃源。西方人幸福地生活在云南的樂土上,顯然,這并非事實的云南的呈現而是對西方文化自身的反省與超越的隱喻。

“一國文學中的異國形象往往是形象塑造者根據自身文化傳統所進行的重組、重寫,滲透著本民族的情感與觀念,是一種文化構想物?!币簿褪钦f,西方的東方形象塑造者一定是從自我的切身利益出發,從而展開對東方的想象,通過美化異域的東方形象,西方利用其來對自身文化和社會現實進行解剖與批評以期望促使其社會文化產生變革?;蛘哒f,形象塑造者希望通過虛構一個美好的東方形象來反省和矯正自身的行為。希爾頓塑造的這個烏有之鄉的“他者”形象也承載了批判社會現實、憧憬美好社會的功能。《消失的地平線》于1933年出版,當時,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正處于經濟大蕭條的社會動蕩時期,失業率劇增,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人們造成的心理創傷和精神摧殘仍然揮之不去,人們看不到未來,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在這樣的背景下,希爾頓虛構的這個人間天堂極大地迎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因為它遙遠而神秘,充滿了異國情調,是人們逃離現實的精神庇護所。一方面,作為“他者”的香格里拉滿足了人們憧憬、向往美好社會的訴求,另一方面,它也被利用來審視和反省西方社會現實,期望以此得到改善和提升。

事實上,西方的東方形象創作已然同西方的思想意識、文化、政治經濟和歷史密不可分,西方對東方形象的想象與創作“大多數時候反映出了西方的主導作用,即東方服務于西方這個主體,映射著西方的主體作用”。希爾頓筆下的香格里拉并不能說明云南什么,因為香格里拉是虛構出來的,并不真實存在的??墒窍栴D卻把這么個不真實的地域放在中國云南的背景之下,只能說明這代表了西方人對中國的某些想象,是他們自身存在的影子,是西方人對自身現實的不滿或絕望的表達。

三、《拯救溺水的魚》:云南作為落后的“蠻夷之地”形象

華裔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長篇小說《拯救溺水的魚》于2015年出版后就引起學術界的熱議。小說敘述了12名美國舊金山游客在云南麗江以及東南亞腹地蘭納王國所遭遇的異域文化、叢林歷險。有學者認為這部小f突破了她以往的寫作范式,給讀者呈現了一部風格迥異的小說。在這部小說里,“譚恩美對東方人多作正面描寫、卻把西方人描述成愚昧無知的一群人并加以諷刺,很好地解構了西方的東方形象”。然而,本論文卻認為,譚恩美在這部小說中對中國的云南形象塑造依然沒有擺脫她之前的創造套路,即對中國的負面描寫來強化美國的正面形象,具有明顯的東方主義色彩。唐海東認為,“任何觀察中國的西方人,他看到的不可能全都是正面的事物,也不可能全部都是負面的事物,在敘事自己的印象時,如果他試圖傳達一種完全負面的中國形象,他可以過濾掉那些正面的印象,只保留負面事物,盡管這些負面事物可能都是事實。”在《拯救溺水的魚》中有很多關于中國云南的負面描寫。這或許是由于譚恩美站在西方的立場來俯視中國亦或許是其為了迎合西方主流讀者的東方主義想象。總之,在這部小說中,云南以落后低劣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

在這部小說中,當美國的11名游客來到云南麗江,譚恩美對他們住的酒店、使用的餐館和廁所作了細致的描述。他們被安置在號稱麗江最豪華的酒店――新酒店,最后卻發現該酒店并不豪華甚至簡陋,在他們眼里“平淡無奇,房間光線昏暗、空間狹小、布置單調乏味”。多次對廁所的描述再次強化云南的落后形象。這里的廁所要么沒燈,黑漆漆的,要么就是“露天的坑”,毫無隱私可言。此外,他們就餐的小飯店完全沒有中國美食的美味美色,而是讓人沒胃口,并且衛生狀況糟糕,“端上來的隔夜米飯中間還藏著蟑螂腿”。最終,除了飲食挑剔的柏哈利和隨身攜帶防止感染痢疾藥物的溫迪沒拉肚子外,其他人都染上了痢疾。正如唐海東所言,作為俯視著的譚恩美,她筆下的云南形象既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令人厭惡的,關鍵在于她的自我價值取向。從中不難看出擁有雙重文化身份的譚恩美還是傾心于其中的美國文化身份的,因此,小說中反復體現出西方的優越感也就不足為奇了。簡陋的賓館、破爛的露天茅廁、糟糕的飲食衛生狀況等方面的刻畫凸顯出的是美國的優越性。

此外,對于中國人的食材,譚恩美通過作品中的幾個人物對話展示出來?!啊覀凕c什么吃的?’本尼問道。‘不吃狗肉’艾米斯喊道?!呷庠趺礃樱俊敯靥亻_玩笑道?!阏f他們吃不吃貓呢?’海蒂說,想著都難過。”通過他們的對話,一個怪異的文化他者形象就躍然紙上了。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甚至被賦予了人性,吃狗肉如同食同類,殘忍而無人性。蛇與貓則屬可惡而不潔的動物。似乎中國人的餐桌上都是這些怪異的不潔之物。這無疑給讀者呈現出的是一個“奇觀化”的中國文化。的確,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造就了東西南北巨大的飲食文化差異。某些民族在飲食方面確實存在某些標新立異之處,但并非人人如此,況且這種所謂的“奇觀”文化也只是中國總體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并不具有代表性。但作品中對中國食材的關照無疑有效地驗證了西方人眼里的那個刻板的、殘忍和低級的中國形象的正確性。

與落后野蠻的中國云南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科技化的、文明的、先進的西方形象。在麗江石鐘山上,柏哈利居然把神龕當作小便池。神龕是用于供奉神靈所用,充滿了神圣的意味,可以想象得出它一定是匯聚了當地藝術的精髓。然而,這種充滿神性的、被當地人民視為瑰寶的東西居然被西方人當作小便池使用。無藝術的云南形象瞬間躍然紙上。此外,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對海蒂隨身攜帶的富含蛋白質的豆條、給水消毒用的加熱圈、保護胃的藥品以及一系列抗菌、防蚊設備等進行描述,也旨在凸顯西方的先進、東方的落后。東方主義以二元對立的視野來關照東方形象,即:先進與落后、文明與野蠻、高級與低劣等等。按照這個模式,東方是落后、野蠻、低劣的象征,是相異于處于中心的西方的他者,永遠處于與西方相對立的邊緣。

對以上事物進行描述的背后都有一個清晰的“潛在文本”如影隨形。這實質上向讀者傳達一個落后野蠻的云南形象的同時,也向其暗示了那個不在場的文本(先進文明的美國形象)的存在。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云南在英美小說中的形象似乎經歷了從“人間天堂”到“蠻夷之地”的矛盾過程。云南只有一個,形象塑造者卻想象出兩個截然不同的云南形象。事實上,西方的東方形象創作已然同西方的思想意識、文化、政治經濟和歷史密不可分,西方對東方形象的想象與創作“大多數時候反映出了西方的主導作用,即東方服務于西方這個主體,映射著西方的主體作用”。的確,從《消失的地平線》和《拯救溺水的魚》兩部典型的英美小說來看,似乎云南形象一直處于西方文化的對立面,當西方自我反省自我批評時,云南就被塑造成正面形象

(人間天堂),而當西方自我確證自我認同時,云南就被塑造成負面形象(蠻夷之地)?!断У牡仄骄€》將云南描述為理想的人間天堂,以此來反映對自我文化或自身處境的不滿,表達改善自身社會現實的訴求?!墩饶缢聂~》則刻畫了截然相反的云南形象:落后的“蠻夷之地”。整部小說從頭至尾均彌漫著先進與落后、文明與野蠻、高級與低劣的東方主義二元對立模式,云南被塑造為彰顯西方優越性的他者,永遠處于與西方相對立的邊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云南在英美小說中的形象就不斷地在天使與惡魔之間來回搖擺。但是,無論其怎么變化,它均是想象建構出來的,與云南事實是不對應的??梢哉f,英美小說中的云南形象都是為了服務于西方這個主體而被塑造出淼摹

參考文獻:

[1]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4.

[2]姜智芹.文學想象與文化利用: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M].北京:中國社會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6.

[3]周寧.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5.

[4]詹姆士?希爾頓.李杰譯.消失的地平線[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111.

[5]姜智芹.當東方與西方相遇南――比較又學專題研究四[M].濟南:齊魯書社,2008:315.

[6]杜平.英國文學的異國情調和東方形象研究[D].四川大學,2005:29.

[7]張嵐.譚恩美對《沉沒之魚》中拯救與被拯救主題的顛覆[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7):112-115.

[8]唐海東.異域情調 故國想象 原鄉記憶――美國英語文學中的中國形象[D].復旦大學,2010:2-3.

[9]Amy Tan.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M].New York:G.P.PUTNAM’S SONS,2005:57,69,69.

[10]唐海東.異域情調 故國想象 原鄉記憶――美國英語文學中的中國形象[D].復旦大學,201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