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氣象觀測論文

氣象觀測論文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3-29 09:22:3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氣象觀測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氣象觀測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地面觀測儀器;常見問題;維護辦法

中圖分類號:P4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98

1 庫倫期概況

庫倫旗位于通遼市西南部,東鄰科爾沁左翼后旗,南接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和彰武縣,西連奈曼旗,北臨開魯縣。地處E121°09′~122°21′,N42°21′~43°14′之間,面積4716hm2,其中耕地920hm2,生產蕎麥和雜糧雜豆,被譽為“中國蕎麥之鄉”。庫倫旗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小,春旱嚴重,年平均降水量為417mm,年平均氣溫為7.2℃。

2 地面氣象觀測儀器的要求

地面氣象觀測儀器包括感應元件、轉換系統和顯示記錄儀表。氣象儀器條件要求滿足以下:儀器滿足規定時間響應速率、測量范圍、測量精度和靈敏度。儀器性能需長期保持穩定。儀器標尺其關系曲線的年變率應低于允許的測量誤差。

3 儀器常見故障及處理辦法

3.1 觀測數據缺測或異常

地面自動站在運行過程中容易出現觀測數據缺測或異常現象,如果不能及時正確處理會直接影響臺站的地面觀測業務質量。數據缺測或異常現象有以下幾種情況:計算機病毒感染,采集軟件不能正常運行;自動站運行時間較長,造成采集成功率下降;計算機與采集器時鐘不一致;自動站數據傳輸線故障(斷線或虛接等原因)導致自動站數據缺測。

3.2 溫度表液柱中斷

地面氣象觀測溫度表常見故障是液柱中斷。液柱中斷有加熱法、冷卻法、手甩法和撞擊法等4種排除故障處理辦法。常用的是撞擊法,在桌面上墊幾本書,把左手掌心放于書本上方,掌心向上,然后讓溫度表撞擊左手掌心,反復進行撞擊操作,直至溫度表液柱中斷位置重新連接為止。

3.3 蒸發器內水強降水溢出問題

蒸發器內水強降水或夏季雨季時出現溢出的現象,由于不守班或突發降水,使測報人員未能及時取出蒸發器內多余水時,蒸發器內水濺出或外溢導致觀測記錄失真。為避免這種問題的發生,可在蒸發器旁安置1個溢出瓶,用1根試管1頭通過帽蓋中央,另1頭露出瓶蓋,將發生強降水時,要提前將該設備放在蒸發器附近,并將蒸發器的倒水嘴與溢出瓶的橡膠管相互連接有強降水時,蒸發器內的多余水將流入玻璃瓶,解決了水外溢問題。

3.4 壓溫濕自記儀器

壓溫濕自記儀器的自記筆尖容易出現問題,筆尖設計為敞開式三角型漏斗結構,該結構容易讓已吸入墨水受外環境的影響,假設從筆尖部位吸收較多的水氣使墨水就會被稀釋,影響下次的使用,還易引起漏墨的問題。如果出現儀器漏墨,采集的數據精確度會受到影響,值班人員要及時加墨水排除故障,有必要時更換自記筆尖排除故障。

3.5 滯后降水的處理辦法

降水停止后,經判斷有滯后降水(2h內),按以下方法處理:滯后降水發生的當前正點,需在當前正點后5min內進行數據質控維護(刪除滯后分鐘降水)并上傳,并對影響時次(降水停止時次)再次進行數據質控維護上傳更正數據文件。

3.6 自動氣象站供電中斷

如果是電力局維修設備引起斷電,應馬上啟用發電機供電;如果是線路或儀器故障造成供電中斷,應立即關閉電源開關,而且采用UPS不間斷電源供電,并及時檢修處理故障。

4 地面氣象觀測儀器維護辦法

4.1 更換地面氣象儀器

避開雨雪天氣,并且要快速,安裝準確無誤。壓、溫濕自記儀器要求在20:00觀測之后更換,并且檢查好自記儀器運行是否正常。溫度表更換檢查好水銀柱有沒有氧化、酒精柱有沒有中斷等情況,有氧化的儀器最好不使用,更換備用儀器。

4.2 雨量傳感器的維護辦法

維護雨量傳感器先斷開傳感器信號,避免出現雨量野值;查看漏斗通道中是否有堵塞,可以使用中性洗滌劑清洗漏斗表面。維護完后,按照規范要求安裝儀器,并重新連接信號線,查看雨量器高度是否正確,檢查運行是否正常。

4.3 蒸發器的清潔維護

蒸發器內雜物對蒸發量產生影響, 所以蒸發器內水要保持清潔,如蒸發器內有雜物及時更換水, 更換的水量要與更換前的水量一致,保證蒸發量的真實性。

地面氣象觀測儀器的正確維護和故障處理,使地面氣象觀測儀器正常運行,提高氣象要素的準確性、比較性、代表性,更好地完成地面氣象觀測任務。保證為天氣預報、氣象信息、氣候分析、氣象服務提供重要的、可靠的、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地面氣象觀測;工作機;備份機;數據同步備份

中圖分類號: P4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10-53-1

目前,廣東省各地面氣象站均配有兩臺計算機來保障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工作正常運行。為了預防地面氣象測報工作機(以下簡稱“工作機”)故障,在日常工作中,把工作機的地面氣象觀測業務軟件數據備份到地面氣象測報備份機(以下簡稱“備份機”)中,如果工作機故障,備份機立刻就可以投入地面測報應急工作,既可以保證分鐘、定時和人工輸入的氣象數據的連續性,又可以保障地面氣象測報工作穩定運行。

1 在備份機中正確安裝軟件和設置參數

在備份機的D盤中正確安裝地面氣象測報業務軟件、DZZ1-2型自動氣象站終端、地面測報軟件廣東省補充版軟件等相關軟件。設置好正確的地面氣象測報業務軟件、DZZ1-2型自動氣象站終端、地面測報軟件廣東省補充版軟件參數。或者可以把工作機D盤中的DATA、DZZ1-2監控、OSSMO2004、地面測報軟件廣東省補充版四個文件夾拷貝到備份機的D盤中,覆蓋備份機D盤的相應文件夾,這樣備份機的參數就可以和工作機的參數一致。

2 設置日常的數據備份通道

2.1 設置網絡共享文件夾備份通道

在工作機與備份機之間設置一個專門網絡共享文件夾,把工作機D盤中的DATA、DZZ1-2監控文件夾和OSSMO2004文件夾中的Sysconfig、AwsSource、SYNOP、BaseData、ReportFile、Log、WorkQuality七個文件夾復制到工作機與備份機之間設置的網絡共享文件夾中,然后在備份機中打開這個共享文件夾,把上述9個文件夾覆蓋掉備份機對應的文件夾,這樣就可以實現工作機和備份機的數據同步備份。

2.2 設置硬盤備份通道

每個氣象站都有一個移動硬盤來備份氣象數據,可以在硬盤中設置一個專用文件夾,把工作機D盤中的DATA、DZZ1-2監控文件夾和OSSMO2004文件夾中的Sysconfig、AwsSource、SYNOP、BaseData、ReportFile、Log、WorkQuality七個文件夾復制到專用文件夾中,然后把移動硬盤接入到備份機上,把上述九個文件夾覆蓋掉備份機對應的文件夾,這樣就可以實現工作機和備份機的數據同步備份。

以上兩種措施可以在網絡故障或工作機USB接口損壞的情況下進行互補,方便實現工作機和備份機之間的數據同步備份。

3數據備份的時間

3.1 DZZ1-2型自動氣象站采集終端可以保存7天的數據,可以每逢周三、周五、月末、年末20時完成地面日維護后進行備份。

3.2地面氣象測報業務軟件或DZZ1-2型自動氣象站終端參數更改更新后要進行數據備份。

3.3在舊儀器換下來之前和新儀器換上啟用后要進行數據備份。

3.4軟件升級前后要進行參數、數據備份。

4 小結

通過以上幾種措施既可以保證分鐘、定時和人工輸入的氣象數據的連續性,又可以保障地面氣象測報工作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1]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2] 廣東省氣象計算機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所.DZZ1-2型自動氣象站技術手冊,2003.

[3] 自動氣象站原理與測量方法.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4] 黃慕亞,吳偉清,林展新,楊召瓊.論如何提高地面氣象測報工作質量[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1年14期.

[5] 陳峰云.地面自動氣象站業務系統維護解決方案[A].首屆長三角科技論壇――氣象科技發展論壇論文集[C],2004年.

[6] 陳柏,吳明江.自動氣象站備份機業務系統實現同步備份《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第三屆氣象綜合探測技術研討會分會場論文集》,2009年.

[7] 于濤,莫東偉,楊林,郝孟克.地面氣象測報數據的自動備份[J].內蒙古氣象, 2008年01期.

[8] 廖齊斌.氣象業務系統重要數據的備份[A],2002年廣西氣象電子專業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9] 馮冬霞,張曉瀾.自動氣象站數據同步的實現.黑龍江氣象,2012年04期.

[10] 尹新燕.淺談如何提高地面氣象測報質量.石河子科技,2009年05期.

第3篇

關鍵詞:氣象,觀測,MOR(氣象光學能見度)VIS(主導能見度),k值,質量評定

 

引言

民航飛行只有掌握大氣的規律和特點,選擇有利的天氣,避開不利的天氣,飛行安全才能得到保證。飛行發生的事故,其原因大多是在天氣復雜的情況下,違反大氣運動的規律發生的,風切變、雷暴、降水、低能見度、積冰等氣象現象都直接威脅著飛行安全。

民航氣象觀測員是從事民航氣象觀測工作的人員,他們必須掌握航空氣象觀測工作程序,能準確觀測,正確記錄各類航空氣象要素,按固定格式,規定時間制作例行、特殊天氣報告[1]。否則飛行員就無法及時、準確地為獲取需要的氣象信息,威脅航空安全。

1.質量評定辦法探索

目前的民航地面氣象觀測的工作質量評定主要是依據《民航地面氣象觀測手冊》[2]采用簡單的錯情率統計法,就是機械地將觀測員的工作劃分為常規項120項和特殊項90項,按錯項扣分來統計工作質量,這種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判定最為關鍵的觀測氣象報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而飛行員最為關心的就是氣象報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所謂及時性,主要看的氣象報告中要素值的變化趨勢是否與客觀要素值變化趨勢是否大致一致,如果出現明顯的反向或多時次值不隨客觀值變化,即可定性為及時性不夠;所謂準確性,即要素值的變化幅度與客觀要素值的變化幅度差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為了能更好的為飛行服務,有必要找出一種較為客觀地方式方法來評定氣象報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主要作用是增強觀測人員的工作責任心,提高觀測氣象報告質量。

經過近長期的摸索和總結,青島空管站氣象臺參考《民航地面氣象觀測特殊天氣報告的標準》和機場飛行天氣標準,制定出了較為詳細的質量評定規則《觀測發報誤差容忍度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主要分為定性判斷和定量判斷,定性判斷要求趨勢變化誤差不能超過2個時次,定量判斷要求通過低于天氣標準的報文及時性不能超過30分鐘,值與客觀值的誤差幅度不能超過50%。

制定《標準》后,就是軟件系統的設計和實現了。

2.系統結構設計

本系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資料入庫部分,計算部分,評定統計部分。目前主要以飛行員最為關注的能見度為研究對象進行觀測工作質量的判定。系統流程如下圖。

圖1 系統結構示意圖

3.系統開發環境和網站配置

系統是基于IIS6.0的Web的訪問系統。開發環境為 MicrosoftVisual Studio .NET2005[3],后臺數據庫為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4]。

網站架設在上,通過建立虛擬目錄”gcpf\”,其實際目錄中包含有k.aspx(圖表分析)、query.aspx(具體分析)、k1.aspx(總體k值)三個主要頁面。

4.數據庫設計

SQL Server2000 數據庫中一共有awos 和awos_bk兩個相關數據庫,其中awos庫中有awos309、metar表和P_export存儲過程,awos309表是實時要素數據的備份,而metar表是觀測的報文,包括整點、半點和特選報文,P_export存儲過程是每天定時將awos309表中不斷增加的數據備份入Awos_bk庫中,并“truncate table awos309”(截斷表)。

5.數據管理

由于AWOS資料的更新間隔為10秒鐘,因此,每10秒鐘數據庫中將增加一條記錄, 這樣數據庫增長的速度是驚人的,這樣的后果就是Web訪問時的等待時間將超過訪問者的耐心,因此,將數據庫主操作表中的歷史數據截除保存顯得重要起來,為此,我先寫了存儲過程P_export完成該工作,然后利用MicrosoftSQL Server 2000的作業管理建立定時啟動P_export的作業。其作用是定時轉移歷史資料到備份庫,其中awos,awos_bk為數據庫名,awos309為表名。這樣,awos_bk數據中每天都將增加一個以日期為名的備份表,隨著時間的增長,表會越來越多,因此,建立了另一個存儲過程P_merge_month,負責將每月的資料合并歸檔,并以年月為名,然后每季度將數據刻盤遷出。這樣既保證了Web訪問速度,也備份了歷史數據供觀測質量評定使用。,k值。

6.系統應用

系統先以各要素的實時資料為基礎,找出變化急劇點,然后根據《標準》得出發報時間和發報值,如風向風速,云高,天氣現象等。評定過程分定性和定量兩步。定性,首先根據全天各要素的走勢圖,比較觀測員要素值變化曲線和客觀要素變化曲線是否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則觀測人員發報沒有反應出要素變化的趨勢,或者沒有及時作出反應。定量:進入具體分析頁面,讀入指定日期的要素變化表,同時可見到閾值附近變化處以各種顏色標出(圖2)。,k值。進入統計頁面后,即可看到如圖4的界面,即為指定日期內,客觀曲線的發報時間和發報參考值。

圖2 閾值附近顏色告警

觀測質量評定的重點和難點是能見度的評定,經氣象臺相關工程師論證后,采用MOR的變化趨勢來反應VIS的變化趨勢,這樣根據MOR與以往同時刻VIS值的比值進行反演實時VIS的變化情況,然后來確定發報時間和發報值。

6.1 K值計算

所謂K值其實就是VIS值/MOR值,是一個比值。為了求得排除自動觀測設備隨時間,天氣現象和觀測者等不同因素的波動,對于k來說,既有相對瞬時值,也有當日平均值和長期平均值,這些都可以作為k值,而對于不同的MOR值范圍,其隨能見度的變化并不是線性關系,這一點從長期(2004.1-2008.12)的統計值可以得出,以下是統計值的情況:

第4篇

關鍵詞 氣象臺站;現代氣象;措施

中圖分類號 P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0-0323-02

氣象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基層氣象工作的堅強支撐。基層工作是氣象工作的基石,是氣象事業長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基層氣象事業的發展關系到整個氣象事業的科學發展;關系到預報預測準確率的提高和氣象服務效益的發揮。只有把基層氣象工作做實、做好、做活,整個氣象事業的發展大局才能運行的更順暢、更高效、更富有活力。切實做好基層氣象工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切實提高基層氣象臺站的氣象觀測能力

綜合氣象觀測是整個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和提升氣象服務水平的重要基礎。基層氣象臺站要做好氣象觀測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視氣象觀測工作,充分認識氣象觀測工作在整個氣象工作中的重要基礎作用,必須把觀測業務作為氣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分管業務的領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觀測業務質量上。觀測員是保證觀測質量的主體,要加強業務學習,嚴格執行規范和各項規章制度,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操作技能,保證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行,確保取準取全第一手氣象觀測數據。二是基層臺站的領導要妥善處理好業務與科技服務之間的關系,關心觀測員思想、工作和生活,切實解決觀測人員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在觀測團隊中營造友好和諧的工作氛圍。三是加強基層臺站設備建設。目前,作為基層臺站,氣象觀測能力與氣象防災減災的需求還不完全相適應,云、能見度、天氣現象、日照、固態降水等要素還沒有完全實現自動化觀測,因此,著力解決全部氣象要素的自動化觀測問題,對于提高觀測質量和水平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基層臺站的裝備應急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觀測業務的正常運行和資料信息的及時穩定傳輸。臺站在自動化觀測設備方面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有目的、有計劃地儲備齊全各類備用儀器,確保業務質量的提高。

2 提升基層氣象臺站公共氣象服務能力

基層氣象部門預報的準確性和服務能力的高低、工作成效的好壞是評價整體氣象工作的關鍵性指標,直接影響著社會對氣象部門工作的評價優劣和認可程度,直接影響著氣象部門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基層臺站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預報質量。目前基層臺站在預報的制作方面尚不能滿足群眾需求,作為預報人員要不斷加強學習,省、市級臺站必須加強基層臺站預報人員的培訓,加強基層臺站訂正預報的指導,才能提高預報準確率,要依托雷達、衛星、氣象探測資料,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體系建設;二是要繼續推進氣象信息化建設,加大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的建設投入,建立到村入戶的農村氣象災害信息系統,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覆蓋面,讓農民從更廣泛的渠道獲取氣象服務信息。三是在充分了解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規模的基礎上,氣象技術人員要主動走訪特色產業農戶,了解他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做農業氣象服務材料。一旦重大災害性天氣來臨,及時氣象預警信息,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和建議。

3 加快基層臺站基礎設施改造,提高職工生活工作水平

基層臺站基礎設施的改善關系到廣大基層臺站職工的工作環境條件,關系到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作為基層臺站,一方面要撰寫基礎設施改善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爭取國家中央資金或地方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自籌資金,繼續按照“四個一流”的標準,完善基礎設施的改造,讓職工在舒適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同時,要堅持關心職工生活,關愛離退休職工。

4 提高基層氣象臺站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要發展,人才在第一位而提高基層臺站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在氣象事業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領導干部能力強、職工隊伍素質高,單位和諧穩定、團結奮進將為繼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需要引進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才,培養、選拔基層業務技術骨干人才。其次要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和人才評價機制,充分調動人才隊伍在綜合觀測、公共氣象服務和管理中的作用。要優先將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員安排到業務工作崗位上,要嚴格執行崗位考核制度,對考核不合格的堅決實行待崗再培訓。要堅持站內業務學習和交流活動,定期組織專業技術培訓,鼓勵業務人員撰寫技術總結和技術論文,積極組織和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創先爭優。

5 大力推進基層臺站黨風廉政和氣象文化建設

基層氣象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大力推進基層臺站黨風廉政和氣象文化建設,集中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廉政文化宣傳教育活動,用創新的教育方式引導黨員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線,營造濃厚的廉政文化氛圍,充分發揮廉政文化建設在提高氣象業務、服務水平、促進氣象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作為基層臺站要把廉政文化建設活動作為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一項重要任務,列入領導班子重要議事日程,不斷豐富廉政文化建設的內涵,讓局務工作在陽光下進行,消除職工的顧慮,增強職工參與管理、為氣象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其次,要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氣象廉政文化建設的新方法和新途徑,樹立良好的氣象部門形象,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廉政文化創建活動:一是要建立固定的廉政文化宣傳教育場所[1-2]。二是要嚴格遵守和執行有關行政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向社會公布事業收費的項目、依據、標準和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等。三是要充分利用宣傳欄、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等,不斷擴大氣象廉政文化的社會影響[3-4]。黨風廉政和氣象文化建設的開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單位職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敬業愛崗意識和廉潔從政、廉潔從業意識,在單位形成以廉為榮的良好氛圍,進一步促進基層氣象事業健康穩步發展。

6 健全機制,加強管理,確保氣象工作規范有序

要建立健全基層氣象臺站的各項管理規定,不斷完善《局務公開制度》《三人決策制度》《財務報銷制度》《車輛管理制度》《工作學習制度》《考勤制度》《物資采購制度》《安全生產制度》等一系列的內部管理制度,堅持局領導帶頭執行,率先垂范,全體干部職工嚴格執行,按章辦事,使各項管理制度在日常氣象工作中發揮有利的保障作用,確保氣象工作規范有序。

基層氣象部門是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可以為整個氣象系統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借鑒。充分認識加強基層氣象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助于增強基層氣象事業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氣象裝備水平再上新臺階、氣象人才建設再上新水平、氣象科技創新再出新成果、基層氣象工作再創新局面。

7 參考文獻

[1] 紀曉建.新時期基層氣象隊伍建設的探討[J].科技風,2012(5):237.

[2] 楊惜春,馬新建,林杰星.基層氣象臺站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J].內蒙古氣象,2012(1):45-46.

第5篇

竺可楨先生1918年獲哈佛博士學位后,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回到祖國。先后執教于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0年他受聘擔任南京高師地學教授,次年,學校改稱國立東南大學,在竺可楨的主持下,建立了地學系,下設地理、氣象、地質、礦物4個專業,并任系主任。在這里為教學需要而編寫的《地理學通論》和《氣象學》兩種講義,成為中國現代地理學和氣象學教育的奠基性教材。

竺可楨先生雖然任教高校,但對中小學的地理教育非常關注,特別是校園氣象科普教育,很多建議和方法至今還有指導意義。1922年7月,中華教育改進社在濟南召開第一屆年會,在這次會議上,竺可楨先生提出了“改良地理教學法”的建議。這個建議的理由和方法有兩條,其中一條是:科學教育注重民生,提倡小、中、高各級教材,均宜注重經濟地理。并具體提議在這些教材中增加或加重“氣候”內容的教育。

1922年2月,竺可楨先生在《史地學報》上發表了《地理教學法之商榷》一文,在當時地理教育界產生了很大影響。該文共由四部分組成,其中第三部分是全文重點,也分為四點,第四點的原文是:“凡各種科學非實驗不為功,地理既為研究地形、氣候對于人生之影響一種科學,則斷不能專恃教科書與地圖,必須觀察地形,實測氣候,使兒童親嘗目睹,則較之專恃教科書與地圖者,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故野外旅行與氣象測候所之設立,實為中小學地理所不可少者也。”

竺可楨先生的這段論述,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地理教學與學習的兩條措施,一是必須動手實踐,二是中小學必須設立氣象觀測所,也就是現在的校園氣象站。竺可楨先生提出的兩條措施,對于今天中小學的地理教學與學習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學家陳爾壽先生(1916—2012),在紀念竺可楨逝世10周年大會上的發言中說:“重讀了竺可楨早年所寫有關中小學地理教育的文章,他的主張對促進當時地理教學的改革,使其符合近代地理學和教育學的要求,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中有些教導,對我們今天改進中小學地理教育工作還是有益的。”

陳爾壽先生還說:“竺可楨很關心中小學地理教育。早在1922年,他發表了《地理教學法之商榷》一文。文中論及中小學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地理學的定義和地理教學的選材范圍,中小學地理教學法的原理和教學方法等。竺可楨所提出的地理教學原理,今天讀來,仍覺得很親切。”

2 竺可楨先生積極參與中小學多種課程標準的編寫

竺可楨先生參與了多種課程標準的編寫,特別是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歷段地理課程標準的編寫,對中小學的地理教材、教學方法、作業、課外活動等都作了具體的規劃和設計。

竺可楨先生參與編寫的《地理課程綱要》中增加了許多動手動腦的氣象科普項目。如《小學地理課程綱要》中的教材程序:

第一學年,用家庭設計,以研究氣候與衣、食、住的關系;實地或用沙盤設計,以了解位置及地勢等。

第二學年,由衣、食、住研究生產、輸送、氣候等關于地理的問題;用沙盤裝排或圖片、地圖等觀察本地大勢。

第三學年,繼續由衣、食、住研究生產、輸送、氣候等關于地理各問題;用沙盤裝排或圖片、地圖等觀察本縣和本省大勢。

第四學年,連帶研究日、月、星、風、雨、雪反四季、晝夜等各簡單問題;用沙盤、畫片、地圖、地球儀等觀察本國大勢及世界各地的普通關系。

第五學年,本國地文地理,如本國地勢、氣候、天然的區域等。

第六學年,地球運轉狀況和天氣差異等,及其與人類文化關系的大概。

竺可楨先生參與新訂的《小學常識科課程標準》增加了鄉土地理的內容,該標準在設計的作業類別中設計了“鄉土自然環境的研究”的題目,如:“氣候(冷暖)的省察,本地氣候變化(晴、雨、風、云、雪、霜、露、霧、雹)現象的觀察研究,并開始記載溫度氣候等。”在“教學要點”的第十一點規定了常識教學應有相當的設備,如:“……觀測氣候用的指風針、雨量計、溫度表、氣壓表和參考應用的圖書等。”

在作業的設置上也很有新意。如:小學自然“各學年作業要項”中關于地學部分的設置。

第一、二學年:一、冷暖的省察;二、秋冬春夏四時景物變化象征的觀察研究;三、春夏秋冬四時的認識;四、云、雨、風等的研究;五、日常晴雨的記載研究;六、溫度的記載研究。

第二、四學年:一、四時物候變化象征的調查、觀察、研究、架子等;二、植物和陽光關系的研究;三、潮汐的發生,雨、露、氣壓的變化等的研究;四、巖石風化的原因,山川的變遷等的研究;五、晝夜運行與日蝕、月蝕等的研究。

第五、六學年(關于地質學作業):《地理課程標準》還要求要配備地理教具,如沙盤、模型、標本、幻燈片、圖片、地圖、地球儀、氣象儀器等;要求學生要進行“觀察、調查、旅行、討論、發表、設計”等。

另外,還有一種“混合編制”的課本,用相應的課文與氣象科學普及教育相對應。如《初級小學國語常識》課本:

常識國語

二十三、冬天的天氣 掃落葉

二十四、風 風來了

二十五、植物過冬 快快保護好

二十六、動物過冬 小白兔過冬

二十七、雪 飛入水中都不見

3 竺可楨參與地理教科書的編寫

竺可楨先生在參與多種課程標準編寫的同時,還參與不同年級段地理教科書的編寫。地理教育史專家楊堯教授在《新學制地理教科書》一節中說:“新學制實行后,商務印書館即遵照《新學制課程綱要》編輯新學制教科書,竺可楨是主事人之一。”這就是說竺可楨先生是當時教科書審定、編輯與出版的主要主持人。

當時,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出版的小學地理教科書有:朱文叔先生編的《新學制地理課本》,鄭昶先生編的《新學制地理課本教授書》,陳鐸先生編的《新學制地理教科書》。中學地理教科書有:王鐘麒先生編的《新學制地理教科書》和張其昀先生編的《新學制人生地理教科書》等。在這些教科書中還編進了竺可楨先生的氣象科學研究成果。如王成組先生編寫的《高中本國地理》課本,在講述中國氣候時,“根據新的氣候資料,分全國溫度的差別,溫度變化的原因,雨量之分布狀況,支配雨量之勢力及其影響,雨季及雨量之變動,抓住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的空間分布和時間變化,解釋其原因,并簡要敘述竺可楨先生8個氣候區的基本情況,插有氣溫、雨量分布圖,以及沈陽、天津、青島、上海、長沙、重慶、福州、昆明、香港等地月平均溫曲線、月雨量柱狀結合圖。”竺可楨先生的這些地學成就編入地理課本,大大地增強了教材的科學性。

竺可楨先生除了主持編寫教科書外,還親自參與編寫,其中如:1925年與張其昀、朱經農合編的《新學制人生地理教科書》(初中課本),1929年與王云五合編的《新時代本國地理教科書》(小學課本),1932年與張其昀合編的《本國地理.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高中課本)等。由于時代久遠,極難再見到原版教科書,現將1925年與張其昀、朱經農合編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學制人生地理教科書》(初中課本)加以簡單敘述。

全書由上、中、下三冊組成,分為12章。

1)人文地理部分7章:第一章,地位與人生的關系;第二章,地形與人生之關系;第三章,水利與人生的關系;第四章,土壤、礦產與人生的關系;第五章,氣候與人生的關系;第六章,生物與人生的關系;第七章,人類相互間的關系。

2)區域地理5章:第八章,熱帶生活;第九章,溫帶生活;第十章,極帶生活及各大陸綜括;第十一章,中國區域地理大綱;第十二章,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其中有關氣象科普教育的內容有4章。

《新學制人生地理教科書》的編撰者在導言中說明:“地理學之宗旨,在于研究地理與人生之關系;使吾人對于世界各地之風土人情,皆能解釋其因果,說明其系統,且能根據已知推考未知。”確實,教育的人性化,科普的人性化,尤其是氣象科普的人性化,都在課本中體現出來了。

地理教育史專家楊堯教授在《中國近現代中小學地理教育史》的第三章中評價在20世紀20—30年代對中小學地理教育的重要貢獻時提到,他對當時地理課程的設置、地理教育目的的確立、教材內容的選擇和進行方法的改進起過重大的指導作用,“有些教導,對我們今天改進中小學地理教育工作還是有益的”。

4 竺可楨先生是我國校園氣象站的最初創設者

竺可楨先生不但是我國近現代中小學地理教育發展的推進者,也是我國校園氣象科普教育的倡導者,而且還是我國校園氣象站的最初創設者。

1922年2月,竺可楨先生在論文《地理教學法之商榷》中已經明確提出,中小學校園中必須建立氣候觀測所,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反復動手實踐,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鞏固延伸課程規定的基本知識,從而達到培養提高學生多種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效果。

自1902年清廷頒布《欽定學校章程》,正式設置“地理”課程,實施以班級教學形式以來,雖然眾多的教育專家編寫出多種類型的中小學地理教科書,也規定了許多地理教學法,但卻沒有人提出地理課堂、課外作業和實踐學習的方法。而竺可楨先生提出在中小學校園中建立氣候觀測所的創設,應該可以確定是我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第一人。

創設與實際操作尚存在著距離,因而竺可楨先生在參與編寫的《地理課程標準》中又作出配備“氣象儀器”的規定。雖然沒有氣象儀器的細目,但參考吳增祥老師所著的《中國近代氣象臺站》一書介紹,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農商部氣象觀測所的觀測項目是:氣壓、氣溫(最高、最低氣溫)、相對濕度、降水量、風向風速、日照、云狀云量等,可以獲知當時裝備的氣象儀器應有:風向標、溫度表、雨量器、氣壓計、濕度計、日照計等,《地理課程標準》中要求配備的氣象儀器應該也在這個范圍以內。

對于觀測的項目,竺可楨先生主持編輯和參與編寫的各種地理教科書上都有要求。如地理課外作業:“氣候(冷暖)的省察,本地氣候變化(晴、雨、風、云、雪、霜、露、霧、雹)現象。這就是說,氣象觀測的項目有:云、風向風速、氣溫、濕度、降水、日照、天氣現象等。

竺可楨先生不但是校園氣象站的創設者和倡導者,而且還是躬行者。1922年,竺可楨是負責東南大學地學系籌建時,就規劃了校園氣象站的建設。《江蘇省志·氣象事業志》第一章第一節氣象臺站的第六部分載:國立東南大學地理氣象觀測所。民國12年(1923年)成立,屬地學系管轄。所測記錄,一面供地學系本身研究之用,一面報送中央氣象研究所等單位。這就是說竺可楨先生親自在東南大學校園中建起了氣象站。

在竺可楨先生的倡導下,一些中小學也建起了氣象站。《江蘇省志·氣象事業志》第一章第一節氣象臺站的第六部分載:昆山縣立公共實驗室測候所。民國14年(1925年)1月1日,昆山縣立初級中學(現為昆山縣第一中學)因理科學習需要,開始作簡單氣象觀測。民國16年(1927年)1月,縣教育局在學校內筑公共理科實驗室,接收該校所有氣象儀器,成立“昆山縣立公共實驗室測候所”。這座校園氣象站應該是在1924年底動建并竣工,可以說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校園氣象站之一,也可以說是我國近代教育上校園氣象站誕生之始。

竺可楨先生創設和倡導的校園氣象站,是以改進我國地理教學為初衷,以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技術技能為目的。校園氣象站的建設能夠延續到今天,可見竺可楨先生的最初創設是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學校教育的現實意義。

·相關鏈接

竺可楨(1890.3.7—1974.2.7),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于1921年創建了中國大學第一個地學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6年到1949年擔任13年國立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74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第6篇

20年的氣象工作經歷,9年基本氣象站值班,20年堅守地面測報崗位,20年無重大差錯,20個地面測報連續百班無錯情,10次被中國氣象局授予“全國質量優秀測報員”稱號,獲得了測報工程師資格,這是河北省泊頭市氣象局40歲的普通測報員王國坤的簡單而又樸素的人生軌跡,20年矢志不移,默默無聞,兢兢業業的奮斗在地面測報工作崗位上是一個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那是一種常人無法忍耐的寂寞與艱辛。

     1993年,王國坤畢業于保定氣象學校,滿懷為中國氣象事業增磚添瓦豪情壯志的他奔赴青縣氣象局參加工作,選擇了比較繁鎖、枯躁的地面測報工作。當時青縣氣象局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面對簡陋的工作設施、艱苦的工作環境和惡劣的生活條件,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經受住艱難困苦的考驗,成為一名優秀的氣象工作者。他憑著“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迎難而上,勤奮學習,以高度的責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嚴謹地觀測記錄每一個數據,每一種天氣現象,認真地巡視每一種儀器,仔細整理各類要素的日記記錄,編寫每一份報文,保證了班內無錯漏。

     1995年初末,由于工作需要在青縣工作2年的王國坤調到泊頭市氣象局。至今,他已經在泊頭氣象局工作了18個年頭,18年來,他奔波觀測場和值班室之間,觀測場和值班室間的小路承載了他來來回回的腳步,泊頭的氣象記錄也承載了他的青春歲月。18年在人生中是不短的歲月,談起過去的艱辛歲月,王國坤一臉淡然,但從眼眸中仍可以看得出對這份平凡工作的熱情如火。20年的地面測報工作中,從一般站到基本站,從手工制作地面報表到計算機制作報表,再到現在的新型自動氣象站。時光如流,他依然堅守這般枯燥與寂寞,書寫自己的人生軌跡。

     地面測報工作就是這樣,繁瑣平淡,周而復始,除了數據還是數據。測報員總要頂風冒雨,披星戴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觀測、記錄著一個個單調的氣象數據。氣象觀測者的一生就是與數字打交道的一生,工作是很枯燥的。面對清苦而寂寞的測報工作,作為測報員,二十年來王國坤每天面對的除了追風捕云,就是氣溫、氣壓、濕度等枯燥的數字。但在他心里,日復一日的觀測工作就是神圣的天職,觀測簿上的每一個記錄,拍發的每一份電報,都凝聚著氣象工作者對社會、對人民的赤誠之心。

 在日常生活中,王國坤少言寡語,憨厚樸實;在工作中,他兢兢業業,甘于奉獻。多少個節假日,別人在娛樂休閑,他卻在業務崗位上認真處理著每一個數據;多少個不眠之夜,他堅守在出現故障的儀器旁,與星月為伴。

 測報工作清苦、辛苦、艱苦。夏天,或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或電閃雷鳴、大雨滂沱,別人都往屋子里躲,他卻要往觀測場跑;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別人都在家中享受溫暖,他卻要多次往返于觀測場。難忘2009年的那個夏天6月份的一個傍晚,烏云籠罩了天空,一會兒,風雨大作,雷聲隆隆席卷了泊頭市的上空,很快道路上的雨水漫過了腳踝。雷在眼前肆虐,一個接一個地霹靂作響,高高的避雷針尖正“滋滋”地放電,此時已到觀測時間,容不得他過多的考慮,雨衣都沒來得及穿,摸起傘就沖向觀測場,剛走出門,由于風大,傘也被吹掉了,他顧不得撿起。剛走進觀測場,一個雷就沖了過來,擊得地面火光四射,但他鎮定自若,冒著雨認認真真的一個數據一個數據地記錄完,等他回到值班室時雨水順著身體往下淌,為了把報文準確無誤的及時發出去,他當時全然不覺,忙碌完后才回到宿舍換下濕透的衣服。記得當時正趕上停電,整個氣象局大院一片漆黑,偌大的辦公樓里面只有他一個人在忙碌,外面的風雨雷電聲交織在一起,聽得人心驚肉跳,他顧不上這些,腦子里只繃緊一根弦,那就是每小時一次的正點前巡視儀器設備。每出去一次就被雨水淋透一次,冒著被感冒的危險,一次次穿梭在風雨中。象這樣的事情在王國坤身上已不計其數,多少次一聽到雷響,他就立即跑到觀測場去觀察,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雷擊面前,為的是準確記錄雷暴方位并在十分鐘內發出重要天氣報;多少次降冰雹,他就立即跑到外面撿拾冰雹,不怕雨淋雹打,由于經常風吹雨淋以及長期伏案工作,他患了嚴重的頸椎病、風濕病。

  泊頭氣象局觀測資料參加全球交換,各種數據資料的連續性尤其珍貴。記得有一年,冷空氣帶來了先雨后雪的天氣,夜里氣溫下降,先結成了雨淞后來又結了霧凇,風感應器因為霧凇太厚而停止轉動,無法取得正常數據,如不盡快清除霧凇,觀測數據將不再準確、連續,參加全球氣象資料交換的泊頭風資料將缺測。這時,王國坤不顧自己身體感冒未愈,毅然決定要爬上12米高的風塔去清除風感應器上的霧凇,他穿上棉大衣、戴上棉帽、拿著電筒,艱難地在風中一步一步地攀登著,由于踏梯上也結了厚厚的積冰,他只能先敲掉上面一層的積冰才能繼續向上攀爬,狂風吹得鐵塔左搖右晃,稍不留神后果不堪設想,手凍僵了,他就用胳膊肘勾住,用了將近半個小時才爬到塔頂,等他清理完積冰下來的時候,帽子、衣服、眉毛上都已經結了一層白花花的霧凇,看著正常的數據,他心里只有欣慰,卻全然忘記了剛才的危險!

第7篇

氣象部門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防災減災服務工作科技性、專業性強,關聯融合度高且支撐作用顯著,是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因此提升氣象保障服務能力至關重要[1]。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推進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氣象保障服務能力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展精準、高效、權威的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建立綜合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促進氣象部門防災減災服務職能的發揮[2]。

1寧德市針對主要氣象災害開展防災減災服務的重要性

氣象災害是最常見的主要自然災害現象,寧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沿海地區,瀕臨東海,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嚴寒和酷熱天氣少,溫暖濕潤,雨水豐沛,是我國大黃魚之鄉,也是東南沿海休閑度假和生態旅游勝地。寧德市境內海拔落差大,地形復雜,因此各地氣候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整體上氣候資源豐富,但氣象災害頻發,其中暴雨、冰雹、雷電、干旱、低溫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多發。(1)暴雨。寧德市水資源豐富,降水量1—6月逐月增加,在6月達到一年中最多,8月以后降水量又呈現逐月下降的現象,8月降水量次之,從4月開始進入汛期,5月為主汛期,降水量較4月明顯增加,與我國大部分地區不同的是,寧德市7月進入臺風季,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下,7月臺風出現次數相對偏少,多晴熱少雨天氣(圖1)。總的看來,在季風和臺風共同影響下,寧德市降水量年際間變化較大,多暴雨洪澇災害,降水集中于4—6月的前汛期和臺風汛期7—9月,年平均臺風出現3.5個,暴雨年平均5.7d,大暴雨年發生概率達80%以上,其大暴雨多為臺風登陸影響,以柘榮縣出現概率最大。(2)冰雹。寧德市多冰雹,年平均2.6d,冰雹西北山區多、沿海地帶少,其中福安和柘榮冰雹出現次數最多,周寧、壽寧、屏南和古田為冰雹多發地帶,處于沿海的寧德、霞浦和福鼎相對為少雹區。冰雹出現在3—9月,集中于冷暖空氣交匯頻繁的3—4月,其次是7—8月,這4個月冰雹日數約占年總降雹日數的74%。(3)干旱。寧德市降水豐富,但降水量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西北部的山區降雨量多于東南部沿海地區,多臺風影響年份降水量相對較多,加上農業生產水平落后,降水偏少年份極易出現局地性干旱和季節性干旱,整體表現為古田、福鼎、霞浦屬于干旱多發區,壽寧、蕉城、周寧和屏南為干旱少發區,而福安和柘榮介于兩者之間,給區域性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寧德市夏旱出現頻率最高,主要出現在7月上中旬和8月、9月的下旬,其次是秋冬旱,春旱出現的概率較小,其中秋冬旱一般為區域性干旱。(4)雷暴。寧德市1—12月均會出現雷暴天氣,集中出現在每年的3—9月,6—9月是雷暴高發期,通常8月出現次數最多,達20d左右,8月下旬由于副熱帶高壓勢力減弱,北方冷空氣極易南下與暖濕氣流交匯形成強對流天氣,雷電天氣出現頻繁。近些年雷暴日數明顯減少,但隨著電子電器的廣泛普及,雷電造成的損失仍然嚴重。(5)低溫寒潮。寧德市低溫寒潮呈現西北部出現早、結束晚,而東南部出現晚、結束早的現象,低溫寒潮天氣主要出現在冬季,其次是秋季,隨著氣候變暖,秋季寒潮出現次數呈現出減少趨勢,但春季發生日數增加,對冬作物返青和早春播種影響較為不利。分析低溫寒潮月發生特征可知(圖2),單站低溫寒潮天氣12月出現日數最多,其次是11月,5月出現日數最少,6—9月未出現低溫寒潮天氣;區域性和全區寒潮也是12月次數較多,11月次之,其中4—10月未發生全區性寒潮天氣。2016年1月20—26日寧德市低溫雨雪寒潮天氣造成強降溫、積雪和道路結冰,山區最低氣溫降至-11.0℃~-4.0℃,沿海0℃~-4.0℃,沿海大風9級左右,農林漁業遭受凍害,交通、電力和通訊行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基于寧德市天氣氣候復雜多變,氣象災害多及其危害嚴重,寧德市氣象部門應結合實際,履行防災減災職能,加大力度進行防災減災能力的建設,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體系,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水平,確保國家財產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2寧德市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能力建設現狀

2.1加快氣象觀測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當前,寧德市已經完成天基、空基和地基的三位一體氣象立體觀測網的建設,新一代天氣雷達、邊界層風廓線雷達站、海洋氣象觀測網、農村氣象觀測站及災害多發區村級監測預警設施為一體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也投入使用,觀測網絡點增加,站點布局得到優化,實現對重點區域內如高山、海島、旅游景區,以及交通、電力、通信等行業的有效監測,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觀測預報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強,及時有效獲取主要氣象災害的智能感知[3]。氣象預報業務方面,建立時間上從分鐘到年的無縫隙、全覆蓋、智能化預報,完成基于位置的格點化預報,預報的時效性已經精細到0~10d,空間分辨率達到5km,同時整合氣象、農業、水利、水文等部門數據資源,建立數據庫和掌上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觀測預報預警信息的共享。

2.2不斷完善氣象災害信息網絡

氣象部門近年來在防災減災工作中肩負重要職責,為氣象災害提供及時有效的預報預警,提前防御災害,降低災害風險。在航空、海洋、交通等領域聯合構建影響評估模型和基于天氣發生概率的風險矩陣,通過部門間的協作溝通,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預警和聯動的機制,在當前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手機、互聯網媒體等公共資源,及時快速地無償向社會公眾發送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將偏遠的農村、山區、沿海區等作為提高預警信息傳播和接收的能力的重點區域,開展以用戶為中心、面向全媒體發展的智慧氣象服務,爭取實現按需自動推送服務。成立應急信息隊伍,形成多渠道、多手段的完善“叫應”機制,解決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覆蓋率[4]。

2.3建立健全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氣象防災減災體制,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搭建具有可靠性、實用性及覆蓋面廣的氣象綜合信息平臺,集天氣預報信息、突發災害預警、氣象科普知識、農事指導、農村農業政策及農產品供求等信息為一體的服務內容,通過信息平臺及時向社會公眾。同時,積極建設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構建農村氣象服務體系,提高氣象防災減災信息覆蓋率和群眾滿意度。比如,與寧德市水文資源勘測中心開展合作交流,基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達成合作意愿,通過智能網格預報為水文局提供中期期貨預測和面雨量預報產品,分析旅游景區附近的流域面雨量預報,及時獲取雨情和預報情況,制作流域洪水預報產品,延長洪澇預警預報預見期,提供出預報成果,并與其他部門共享實時水情網。與寧德市生態環境局開展生態環境氣象服務合作探討,從部門聯動、環境預報預警、人工干預凈化城市空氣、預警預報服務渠道和生態氣象保障服務5個方面介紹了生態環境氣象服務,就城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污染源的傳輸研判、氣象要素與環境質量、人工干預、科研課題等進行了交流,探討了污染源傳輸路徑人工影響天氣干預凈化空氣質量的合作,最后雙方落實業務對接機制,由市氣象局積極開展環境氣象服務應用研究,雙方在聯防聯控、環境預警預報、科研課題和人工干預凈化空氣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共同做好生態氣象保障服務工作,推動寧德生態環境氣象服務更上新臺階[5]。

2.4促進人工影響天氣保障能力建設

寧德市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0〕47號)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閩政辦〔2021〕29號)精神,加快推進寧德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建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指揮系統,落實機構編制,完善軍民聯合、部門協作、溝通順暢、高效安全的領導和組織管理體系,加強對旱情和作業條件的動態監測,及時啟動、科學實施人工增雨抗旱作業,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生產、生態文明建設、閩東北協同發展、重大活動及應急工作中的服務保障作用,有效提升增雨抗旱、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等方面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

3加強發揮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職能的思考

近年來,隨著氣象事業的快速發展,寧德市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體系逐漸得到完善,有效增強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但現在還存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不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不高、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等問題,阻礙了氣象防災減災職能的發揮,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工作情況和發展方向,建議從以下3個方面加強思考。

3.1做好組織保障建設

氣象部門要加快防災減災服務工作的組織保障建設,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地方財政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當地政府的考核內容,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要重點制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系統建設的投入計劃,要將防災減災系統的運行維護經費列入信息化建設方案,納入地方財政的資金預算。氣象部門加強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和氣象災害防范示范點建設,落實氣象災害救助資金年度預算。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推動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活動,明確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點范圍、政府部門支持引導的政策措施及實施辦法等,如寧德市氣象局與中國人壽保險寧德市支公司聯合開展清明茶、葡萄等保險業務,使社會力量有效參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助推氣象局更好地發揮服務職能。

3.2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

防災減災不僅是政府和職能部門的任務,還要依靠廣大社會公眾的力量,因此充分發揮職能部門作用的重要工作是通過宣傳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讓公眾既認識到防災減災的重要性,又能在日常避災或者面臨災害時知道如何自救和互救。各地相關部門大力配合氣象部門宣傳防災減災工作,構建社區、村莊、學校、機關、企業、種養殖基地等宣傳場所或平臺,借助全國防災減災日、氣象日主題,有計劃和有目的地進社區、走機關、進村入戶等,針對性地對本地區、本行業氣象災害風險及抵御災害的綜合能力進行調查分析,設計出專業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內容,確保宣傳形式的形象化、新穎化,目的是社會公眾了解并掌握臺風暴雨、風雹、森林火災、生態環境、海洋等災害影響、防范常識和技能,鼓勵社會公眾從個人做起,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

3.3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監測體系,形成C波段雙偏振雷達、增強型風廓線雷達、微型雨雷達、激光雨滴譜儀、大氣氣溶膠粒徑譜儀和CCN計數器等新型觀測設備為一體的監測網,開展云霧、降水物理特征的精準探測工作,為人影作業實施提供天氣監測預警、作業指揮和效果評估等進行技術支撐。同時,強化組織領導,地方政府增強屬地責任,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軍地協同、綜合監管的工作機制,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納入同級財政預算,落實人影工作財政保障。研發人影作業智能業務系統,建立集自動監測分析、預報預警、方案設計、作業指揮、智能作業、效果評估服務為一體的地面人影智能業務展示平臺。加強基層作業隊伍建設,通過學習培訓、技能競賽提升工作人員素質,培養出人影工作的領軍人才,健全崗位人員福利待遇機制,穩定作業隊伍建設,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管理和作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香.福建暴雨洪澇災害時空格局與減災對策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04-108.

[2]阮龍斌.淺析寧德市干旱指標選用[J].水利科技,2011(1):15-17.

[3]林秀芳,游立杭,文明章.1960~2007年福建省雷暴氣候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9):11787-11789.

[4]張莉萍,王建平,范永玲,等.全面提升氣象服務能力合力構建氣象防災減災體系[C]//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重大天氣氣候事件與應急氣象服務分會場論文集.2010.

第8篇

論文關鍵詞:溫度,觀測,分析



不同下墊面的溫度是不同的,目前,在我國城市之中最主要的下墊面有二種:一是水泥地面、一是草面。隨著城市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化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們對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及城市規劃的要求,迫切需要知道不同下墊面的溫度特點。為開展城市多樣性的環境溫度預報服務,景德鎮市氣象局提出了城市氣象環境溫度預報服務系統研究這一課題,對草面、水泥地面溫度進行了長期對比觀測,以期發現草面和水泥地面溫度特點,并進行預報。



2 項目儀器設置及方法



2.1對比觀測儀器設置



對比觀測儀器設置:水泥路面溫度觀測下墊面采用1米×1米×10厘米的水泥板,水泥板水平埋入土中,上表面與地面齊平,水泥板中央預留有與半個溫度表水平表身相一致的兩個凹槽。儀器安置在淺層地溫場東1米,東西向小路南10厘米處。草面溫度觀測場地選擇在淺層地溫場西側,草地面積1米×1米,草面高度不高于10厘米。溫度表水平安裝在距地6厘米的支架上,支架應使用木質結構,草面溫度表南北向位置與地面溫度表大致保持一致。觀測踏板安置參照淺層地溫場要求[1]。



2.2 對比觀測項目與方法



對比觀測項目為最高、最低溫度。方法為每天人工肉眼觀測。



3 對比觀測資料分析



不同下墊面的溫度是有明顯差異的,但有什么特征和變化規律,并不是一個清晰的概念[2,3]。本次對比實驗數據選取水泥地面和草面做為不同下墊面,水泥地面選取江西省樂平市氣象站2005年12月至2006年10月資料,草面選取江西景德鎮市氣象站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資料。



3.1 水泥地面溫度特點



3.1.1 水泥地面溫度月分布特征



對2005年12月至2006年10月樂平市每天觀測的最高、最低水泥地面溫度進行各月平均,得到表1。



表1 2005年12月至2006年10月樂平市水泥地面溫度(℃)月分布



水泥面T/月



200512



200601



200602



200603



200604



200605



200606



200607



200608



200609



200610



平均最高



19.4



18.0



16.2



28.1



37.3



40.3



44.4



51.2



56.3



44.4



35.1



月極端最高



26.5



35.0



36.7



44.1



49.7



57.2



57.3



60.0



66.8



60.6



45.5



平均最低



1.9



4.2



6.0



8.5



15.1



20.2



23.7



27.7



27.5



20.6



18.9



月極端最低



-5.7



-4.0



-0.5



-1.3



7.6



14.0



19.2



24.2



22.5



16.0



14.0



從上表可以看到,水泥地面溫度具有與氣溫一致的月變化,且明顯較氣溫高,1-6月一致上升,7、8月到達最高點,之后又明顯降低。水泥地面最高溫度在7月、8月最高溫度一般都可達50℃以上,極端最高接近70℃,而5月、6月也可達40℃以上,極端最高接近60℃。水泥地面最低溫度全年大部在0℃以上,最小05年12月平均月最低1.9℃,極端最低-5.7℃。最大2006年8月,平均最低27.5℃,極端最低22.5℃。



3.1.2 水泥地面溫度與氣溫比較



為比較水泥地面溫度與氣溫,將觀測時段中每天的水泥地面最高溫度、最低溫度與相應每天的最高氣溫、最低氣溫進行差值,并逐月平均。



表2 2005年12月至2006年10月樂平市水泥地面T泥高-TG與T泥低-TD(℃)月分布



要素/年月



200512



200601



200602



200603



200604



200605



200606



200607



200608



200609



200610



高溫之差



T泥高-TG



T泥高-TG



T泥高-TG



T泥高-TG



T泥高-TG



T泥高-TG



T泥高-TG



T泥高-TG



T泥高-TG



T泥高-TG



T泥高-TG



月均值



7.8



6.8



5.9



9.9



12.1



13.1



13.8



16.4



21.2



14.6



7.9



月最大



14.2



14.3



15.1



18.4



19.1



25.2



22.1



22.9



29.4



24.3



13.8



月最小



-0.2



0.3



-3.8



0.4



0.7



1.9



-1.2



2.5



3



2.5



1.9



低溫之差



T泥低-TD



T泥低-TD



T泥低-TD



T泥低-TD



T泥低-TD



T泥低-TD



T泥低-TD



T泥低-TD



T泥低-TD



T泥低-TD



T泥低-TD



月均值



-0.7



0.1



1.2



-0.2



0.3



1.0



1.0



1.2



1



0.5



0.5



月最大



1.3



3.2



10.6



3



6.9



7.6



3.4



2



4.4



5.2



1.8



月最小



-3.4



-2.5



-1.2



-1.6



-3.6



-0.9



-0.3



-0.2



-0.2



-0.9



-1



表中T泥高-TG表示水泥地面最高溫度與最高氣溫之差,T泥低-TD表示水泥地面最低溫度與最低氣溫之差,下同。



水泥地面最高溫度遠比最高氣溫高,2006年4-8月的月均差值均在10℃以上,最大8月份平均月均差值達21.2℃,極端最大溫差達29.4℃。而其它月份也有5-10℃的差值。即盛夏水泥地面最高溫度較最高氣溫偏高可達20-30℃,冬春季偏高較小,也可達6-10℃。水泥地面最低溫度與最低氣溫的差距則不是很明顯,最大月均差1.2℃,最小-0.7℃,總體來講偏高的時段還是明顯偏多,11個月中僅有二個月均偏低,而且絕對值也較小。



3.1.3 不同天氣下的水泥地面溫度與氣溫之比較



表3不同天氣情況下水泥地面T泥高-TG與T泥低-TD(℃)總體特征



T泥高-TG



T泥低-TD





13.8



0.3





7.

1



0.9





6.8



1.0



多云(陰)雨相間



13.2



1.1



將天氣分為晴(無降水,且日照>3.0)、雨(無日照且有降水)、陰(無日照也無降水)、多云(陰)雨相間四種類型,對所有觀測時段內T泥高-TG和T泥低-TD進行平均,可得天氣對水泥地面溫度影響的總體特征。對T泥高-TG而言,晴時最大,平均可達13.8℃,陰、雨時最小,在7℃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多云(雨)相間天氣的T泥高-TG接近晴天,即只要有少量的日照時,水泥地面溫度也可以升得較快,并與氣溫有較大差值。而T泥低-TD,天晴時最小,僅有0.3℃,而陰、雨、多云(陰)雨相間的天氣時都很接近,在1℃附近。



天氣晴朗時,水泥地面溫度較當天最高氣溫高出近20℃。與各月水泥地面與氣溫最高、最低之差均值比較,晴時的T泥高-TG都明顯比均值偏大,而T泥低-TD都比均值偏低,即天氣晴朗時,水泥地面最高溫度越高,而最低溫度則越低。有降水且無日照時,T泥高-TG雖然也大都在0℃以上,但明顯偏小,基本都在5-6℃以內。與各月水泥地面與氣溫最高、最低之差均值比較,雨時的T泥高-TG都明顯比均值偏低,其中8月份可偏低18℃以上,4-7月、9月可偏低10℃左右。而T泥低-TD都比均值偏高,但幅度較小。即天氣陰雨時,水泥地面最高溫度明顯降低,而最低溫度又會升高。



3.2 草面溫度特點



3.2.1 草面溫度月分布特征



對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景德鎮市每天觀測的最高、最低草面溫度進行各月平均,得到表4。



表4 景德鎮草面溫度(℃)月分布特征



要素/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最高



18.9



17.8



28



34.2



36.0



39.1



42.8



45.8



38.0



35.1



24.1



19.5



月極端最高



39.9



35.1



46.4



47.4



56.7



45.2



48.5



50.0



48.3



42.8



35.2



26.7



平均最低



1.9



3.8



6.8



14.4



16.9



20.9



25.0



23.8



18.4



16.6



9.0



1.5



月極端最低



-6.3



-5.2



-5.7



7



10.8



16.1



22.4



19.6



14.3



11.5



4



-3.8



表內數據為景德鎮市氣象臺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的草面溫度分布情況。其中3-12分別2006年3月-2006年12月的逐月要素平均。而1為2006年1月和2007年1月的平均,2為2006、2007年2月平均,下表同。



從景德鎮草面溫度月分布特點可以看到,草面溫度也具有氣溫相似的月變化,一年中7月、8月最高,這二月的平均最高草面溫度可達40℃以上,而極端最高草面溫度在3-10月均可達50℃左右。草面最低溫度在6-8月可達20℃以上,12月、1月、2月較低,均值可在5℃以下。極端最低最低氣溫在冬季可降至-5∽-6℃。



3.2.2 草面溫度與氣溫比較



表5景德鎮草面T草高-TG與T草低-TD(℃)月分布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T草高-TG



T草高-TG



T草高-TG



T草高-TG



T草高-TG



T草高-TG



T草高-TG



T草高-TG



T草高-TG



T草高-TG



T草高-TG



T草高-TG



月均值



7.6



8.4



11.9



9.41



9



8.8



9



10.5



8.5



8



5.4



6.1



月最大



23



24.4



22.9



20



24.8



12.8



11.9



14.7



12



13.2



10.6



10



月最小



-1



-2.2



-3.1



-2.4



-0.7



1



1.2



1.6



-1.5



-2.6



-1.4



-0.7



T草低-TD



T草低-TD



T草低-TD



T草低-TD



T草低-TD



T草低-TD



T草低-TD



T草低-TD



T草低-TD



T草低-TD



T草低-TD



T草低-TD



月均值



-1.9



-1.6



-3.2





-1.3



-1.7



-1.5



-1.7



-1.8



-2



-2.2



-2.6



月最大



1.2



0.8



-0.6





11.8



-0.6



-0.7



-1



-0.4



-0.7



-0.4



-0.3



月最小



-5.1



-6.7



-6.8





-3.9



-3.4



-2.7



-3



-4.1



-3.3



-7.1



-5.2



表中無表示無觀測值, T草高-TG表示草面最高溫度與最高氣溫之差,T草低-TD表示草面最低溫度與最低氣溫之差,下同。



草面最高溫度一般來講明顯高于最高氣溫,2-10月T草高-TG均值可達10℃左右,最大月份可達11-12℃,其它月份也在6℃以上。極端情況下草面最高溫度可高于最高氣溫20℃以上,而這種情況在1-5月均可出現,盛夏(6-8月)反而不易出現。草面最低氣溫卻比最低氣溫更低,平均要低2-3℃左右,極端情況下可低5-7℃,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11月-來年3月。



3.2.3 不同天氣下的草面溫度與氣溫之比較



表6不同天氣情況下草面T草高-TG與T草低-TD(℃)總體特征



T草高-TG



T草低-TD





10.7



-2.6





3.2



-1.2





7.8



-1.6



多云雨相間



10.5



-2.1



從表6可看到,草面最高氣溫在不同的天氣條件下總體來講都比最高氣溫高,而草面最低氣溫則都比最低氣溫低。天氣晴時,T草高-TG最高,平均達10.7℃,而T草低-TD最低,平均為-2.6℃。有降水且無日照時T草高-TG最低,而T草低-TD最高,陰天介于這二者之間,多云雨相間時T草高-TG和T草低-TD都接近晴天狀況。



從草面最高溫度與最高氣溫之差的月均來看,晴天時一般溫差都可達10℃左右或以上,全年月變化不明顯,9-12月稍低,1-5

月可達12-15℃。而雨時,差值較小,一般位于2-5℃。陰天介于晴、雨之間。而多云(陰)雨相間天氣時的溫差各月分布都與晴天較為接近。



從草面最低溫度與最低氣溫之差的月均來看,晴天的溫差在-3℃以下,雨時,溫差也<0℃,但絕對值減小。陰天的溫差一般介于晴、雨之間,而多云(陰)雨相間時的溫差與晴天接近,但全年無明顯月變化。



4 水泥地面及草面溫度預報方程



根據對比實驗取得的數據,采用多元回歸方法,選取相關較好的一些氣象因子,可建立水泥地面和草面最高、最低溫度的預報方程。下面以夏季為例,草面和水泥地面最高溫度的預報因子為最高氣溫、天氣類型(晴為1、多云為2、陰為3、雨為4)、紫外線強度。水泥地面和草溫最低溫度預報因子為:最低氣溫、天氣類型、紫外線強度。各預報方程如下。



水泥地面最高溫度預報方程:y= -1.182+1.321X1+0.163X2+2.493X3 …1



草面最高溫度預報方程:y= 6.038+1.201X1-1.454X2+0.640X3 ….2



方程1、2中X1為最高氣溫,X2為天氣類型,X3為紫外線強度。



水泥地面最低溫度預報方程:y= 7.879+1.08X1-1.251X2-3.182X3 ….3



草面最低溫度預報方程:y= -5.653+0.971X1+1.020X2+0.514X3 ………4



方程3、4中X1為最低氣溫,X2為天氣類型,X3為紫外線強度。



5 城市環境溫度業務服務平臺



根據以上分析和建立的方程,形成了城市環境溫度業務服務平臺,該業務平臺利用Dephi程序寫成,每天定時利用預報資料對不同下墊面溫度進行預報,并自動生成“12121”語音信息,已投入正式業務運行。



6 結論與討論



本文分析了景德鎮地區不同下墊面的溫度特點,并建立了不同下墊面最高、最低溫度預報方程,主要結論如下:



(1) 相同地段草溫、水泥面溫度較氣溫日變化強烈,主要表現為最高氣溫更高,在天氣較好時,水泥地面最高溫度在夏季可達50-70℃,草面最高溫度也可達50℃以上。但不同下墊面的最低溫度與與最低氣溫之差的幅度較小,水泥地面最低溫度一般高于最低氣溫,而草面最低溫度一般低于最低氣溫。



(2) 不同下墊面溫度變化與天氣好壞有較大關系,天晴時水泥地面、草面最高溫度與最高氣溫相差更大,而最低溫度與最低氣溫相差則更小。下雨時,則反之。



(3) 不同下墊面溫度一般具有與氣溫同樣的月變化。水泥面溫度與氣溫之差也有較為明顯的月變化,但草面溫度與氣溫之差則無明顯月變化。

參考文獻:

[1] 中國氣象局編定.地面氣象觀測規范.北京:氣象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