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4-13 17:13:5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中國建筑史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1.懸魚的功能
懸魚構件是實用與裝飾的結合,具體的表現為裝飾、防水、寄寓三種功能。首先,懸魚的主要功能是建筑裝飾,根據懸魚的不同形態樣式,漆上黑、白、紅、黃、藍等顏色。其次,懸魚還可以啟到保護木結構的作用。最后,懸魚寄托了人們“趨吉”“祈福”的美好夙愿,祈求神保護的精神追求。
2.懸魚的文化內涵
懸魚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利用懸魚的紋樣諧音表達了其裝飾意義,即魚,余也,欲也,取吉祥之意,“魚”也象征著多子多孫。懸魚的文化內涵同時表現在祈吉文化、祈喜文化、祈財文化以及易經八卦文化上。
二、從形式美法則的角度看懸魚的發展
1.單純齊一
單純齊一是形式美當中最基本、最和諧的一種表現法則。在整體形態中沒有明顯的差異,通過把復雜的結構簡化為容易讓人的視覺心理接受的形態。例如,江蘇揚州古建筑的山墻磚雕,裝飾著些許唐草紋樣,主體唐草紋與周圍的唐草紋完美結合,表現出了形式美法則中的單純齊一法則。
2.對稱均衡
對稱是同形同量的形態,如果用直線把畫面空間分為相等的兩個部分,它們之間不僅大小相等,而且距離也相等。在懸魚的裝飾構件中,大部分雕有兩條魚尾部相離相接或相交對稱的魚,寓意著“雙魚喜慶”。例如,云南麗江地區的“雙懸魚裝飾”能夠清晰地體現出形式美法則當中的“對稱”。均衡是同量不同形的形態,指的是一定空間范圍內,形式要素之間保持視覺上力的平衡關系。例如,山西磚雕懸魚,從總體的形式上看不是對稱的,但是給人的視覺感受是生動優美、富有韻律的圖案。對稱均衡所體現出來的都是一種平衡美,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視覺上的平衡感,另一方面是人的心理總是追求一種穩定而安全的感覺。
3.比例尺度
比例尺度是平面構成中一切視覺單位的大小,以及各單位間編排組合的重要因素,恰當的比例與尺度能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愉悅和美的享受,所以懸魚的比例尺度也是有嚴格的要求的。在李誡的《營造法式》中記載了懸魚的尺寸,“垂魚長三尺至一丈,其廣厚皆取每尺之長積而為法。垂魚板,每長一尺,則廣六寸,厚二分五厘。”可以從記載的數據中得知,擁有恰當比例的懸魚有一種協調的美感,迎合了人們的視覺感受,符合形式美法則中比例尺度。
4.聯想意境
聯想是思維的延伸,它可以讓讀者看到一事物后將思想引領到另外的事物上,是一種觀念和心理上的延伸,而意境是聯想的一種結果。如“魚”形懸魚,懸魚裝飾中最簡單的“魚”形懸魚,可以由雕刻的魚聯想到水里的魚,再由水里的魚聯想到其寓意,表達出富裕吉祥之意,象征著配偶、合歡、生殖和繁衍。有的魚形上配以牡丹,寓意著“富貴有余”,還有的配上蓮花,以祈“年年有余”。另外,再譬如“太極八卦紋”形懸魚。太極圖是一種簡單的幾何形狀,是由黑白兩個逗號一樣的圖形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圖。太極圖表達了一種相互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由于太極八卦為道教所用,認為它能震懾邪惡,將太極圖紋運用到懸魚裝飾構件上,想必也是出于其意。綜上所述,聯想與意境在懸魚裝飾構件中運用地淋漓盡致。懸魚裝飾與各種不同事物的結合運用,不僅使得懸魚形式更加和諧、美觀,更讓人們通俗易懂的了解到其表達的內涵。
三、結語
【關鍵詞】城市建設;歷史建筑;保護意識;合理更新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3-147-01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城市建設也加速了步伐。但是,作為建筑學子,筆者除了關注新銳建筑的不斷問世外,關注更多的是我國歷史建筑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和人們的淡薄意識遭受到的嚴重破壞。歷史建筑是不可再生資源,雖然通過拆舊建新城市的面貌得到了大的改觀,但是歷史建筑的破壞甚至消失也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一、歷史建筑的保護原則
(一)保護歷史建筑的意義
歷史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保護價值,它不僅是藝術品,也是我國文化史和社會史的“實物見證”,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歷史不能摒棄,文明需要繼承。歷史建筑自然也是我國城市風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而言,歷史建筑的保護價值可能不比古建筑,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優秀歷史建筑的價值和意義會大幅上升。無論古建筑還是歷史建筑都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感情性格、審美追求和理想寄托。保護它們,不僅是保護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而且是保護國家的輝煌歷史。
二、國內如何依據自身情況合理保護歷史建筑
(一)我國目前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方式
我國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是與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相聯系的,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GB50357.2005)規定,保護指對保護項目及其環境所進行的科學的調查、勘測、鑒定、登錄、修繕、維修、改善等活動。
保護修復歷史建筑是基于保持名城特色、名城風貌、傳統風貌和歷史風貌的考慮,在實際工程中,除了優秀的文化遺產作為古跡文物加以完整保留外,對那些并非文物建筑或者保護建筑的歷史建筑的保護,不可能也不應該象保護文物建筑那樣,僅僅以維持建筑的現狀,被動地延長建筑的壽命進行全部原狀保存。因此保護方式應當是對外部形象的完整性進行真實地修復,內部加以加固、改造和再利用,以改善居住條件、適應新的使用功能。再利用不適用于那些有著嚴格保護要求的文物建筑或保護建筑,但卻適合歷史文化街區中大多不應被拆除的老舊歷史建筑。由于大部分年代較久遠的歷史建筑普遍需要抗震加固和修繕,因此對歷史建筑的修復再利用是目前主要的保護方式。
(二)我國歷史建筑保護存在的問題
最早關注歷史城市保護問題的是歐洲的一些國家。經過多個多世紀的探索與實踐,人們對城市歷史文化環境的理解不斷深入,歷史城市保護的理論與方法也在逐步完善,由于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因而,他們各自對城市歷史文化環境的理解都不相同,保護的方法也存在很大差異特別是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不僅涉及科學和藝術的內容,還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這就說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歷史建筑的保護還是應該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筆者認為,目前在我國歷史建筑的保護仍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
1.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意識不強或缺乏。在城市化過程中,一些地方為了政績,違法文物保護法進行一些項目的建設,使得古建筑遭受破壞。同時相關部門對保護古建筑的宣傳力度不夠,使得在城市建筑過程中造成一些歷史建筑物的破壞;2.歷史建筑保護經費不足。大多經費都被投用于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上,歷史建筑的保護經費的不足,使得歷史建筑不能得到及時的修繕,加快了歷史建筑的損壞;3.建設性破壞。隨著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的迎來了建設的熱潮。然而,在建設過程中為了眼前利益,部分建設項目的選址不顧歷史建筑的存在;政府部門為了政績,將一些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建筑毀于一旦;對建設區的歷史建筑,在施工過程中沒有得到合理的保護;4.開發性破壞。歷史建筑特別是歷史街區是人民文化游息的好場所,是發展旅游和提高本地知名度的重要物質基礎,為此各地都熱衷于對歷史建筑開發利用,但在開發利用時歷史建筑卻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造成了許多人為的破壞;
三、城市化進程下古建筑保護的原則及措施
(一)全面規劃
在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中,我們要做的是從整體著眼進行多方位的、系統的研究。在城市改造規劃中我們要全面考慮老城區的歷史性、現實性、發展性。要充分借鑒國內外成功地保護古城文化的理念、方式,取長補短。要從人性出發,提倡公眾參與,提倡以人為本的原則。
(二)合理更新
在改造老城區中首先要保護古代建筑的原真性,完整地保護歷史原物才能保存下全部的歷史信息。在古建筑修繕中要盡可能運用原工藝、原材料,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其次,要保持歷史建筑的整體性。不僅要保護建筑,還要保護其環境、街區、景觀等。這樣才能體現出歷史的原貌,使人能感受到歷史的延續。最后,要保持歷史建筑的持續性。要用發展的觀點來修繕歷史建筑,要將保護工作一代一代傳下去。
(三)延續活力
精心保護和充分利用歷史建筑會增加城市的品位,產生很好的景觀效果。發揮歷史建筑在觀光旅游業中的作用,讓開發和利用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有很多歷史建筑已經失去了其原本的實用價值。對這種建筑要賦予其新的實用功能,挖掘其再利用的因素,使其獲得新生。將歷史建筑和現代建筑融合起來也是一種有效的延續方法。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六】【生部】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從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下象土。上象出。此與出以類相從。十一部。凡生之屬皆從生。作為動詞的“生”的含義如表1所示作為名詞的“生”的含義如表2所示。
2.建筑的生命精神內涵
古人善于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的時間現象,從而產生了具有不同情感的生命感悟。例如:《周易》“生生之謂易”。這是從時間循環變異現象而產生的恢宏闊大的生命情懷。又如:《周易•系辭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具有生生之德,正是四時運行而化生百物,并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生命順序,“突現了生之理”(朱良志,1995)。尤其是自然景物隨四季的盛衰榮枯更容易化時間現象為悠悠心境。這是從四時運行的時間現象而產生的對生命過程的感悟。中國傳統哲學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是古人的時空觀念或者說是宇宙觀。宇是空間觀念,宙是時間觀念,宇宙連用是時空觀念的綜合體現。《莊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二字連用,始見于《莊子•齊物論》曰:“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可見,對中國古人而言,時間的體驗雖然是具體的、經驗的,但更是一種無法定質定量的心理時空。他們善于將物理時間轉換成富有感性色彩的生命感悟,其關鍵就在于客觀場景的具體時間現象能否在人的心理上引感。2.1建筑時間觀建筑的時間觀,體現在居住其中的人的心理感知從而對時間現象進行抽象的抒懷。而這種時間觀往往是同“宇宙”的觀念相連,指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古人崇天“巍巍乎,為天為大”,古代的建筑甚至城市規劃,也往往“象天法地”。《三輔黃圖》上記載的營建咸陽時的“……信宮作極廟,像天極”,漢代宮室,如班固所謂“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1]P24-25,都是古人建筑時間觀的體現。另一方面古人對時間秩序的感知上升為規范人們行為的“禮”的秩序,因四時四季不同,而舉行的祭祀活動所建設的建筑,形成的不同的空間與氛圍。今日北京仍然保留有祭祀自然的壇廟如天壇、地壇、日壇、月壇。2.2建筑空間觀當人們在院落中,觸摸斑駁的墻體,看著白墻上枝椏稀疏的影像歲日光西暮,而逐漸挪移,時光在建筑上完成了傳遞,而人們也從光影的變換中體會歲月時間的流逝。完成了從時間到成空間的轉變。傳統建筑院落所構成的空間,在園林住宅中的表現尤為突出。把構成院落的元素僅僅當成建筑元素的話,那一道門、一扇窗便只是具體的物質存在;那一面墻、一座游廊,只是空間的分割,但就是這些實實在在存在的建筑元素,在時間的作用下,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建筑空間觀。即時空的交錯與融合。作為建筑的使用者,居于其中的人,在游廊中穿梭,透過一扇漏窗,望見如意門洞所框出的半枝芭蕉,于是多個空間在以人為主體的活動中,完成了空間的轉化。“步移景異”就是這個意思。多進院落形成的縱向縱深的空間序列與橫向跨院形成的水平序列,往往通過不同的墻體或門的變化完成空間的轉變或推進。建筑元素就變成了空間轉換的節點而存在。
3.中國建筑藝術的生命論
3.1生——生命結構論張皓[2]認為立足在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廣闊背景上,中國哲學在一定程度上說,是一種生命哲學。他認為這一哲學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結構,以“生命即本體即真實”為其基本綱領,并通過時空兩位的縱向橫向展開,形成一個無所不在的有機生命之網。因此有了“生之為性”的哲學命題。善即生即仁,人間之美乃生之美。故天地之大德曰生,這“生”是真善美的統一。3.2時——生命時間論中國文化形成了一種不同于西方的獨特時間觀,這種時間觀十分重視生命,以生命的目光看待時間。“莫若以時”,以時就是應時,適時。具有兩個側面即莫錯用時和莫錯過時。而由此“奉天時”通過審時,窺時的到達“契時”最終達到“契生”和“與時俱化”。3.3氣——生命基礎論中國哲學以氣為本原范疇,中國美學也以氣為藝術生命之本,氣是美的發生與作品的活力所在。中國文化思想以“氣”為萬物之本,生命之元,陰陽之化,精神之流;中國文化以“氣”將精神與物質、運動與時空統一的思想具有相當的優越性,對于美學,以“氣”闡發之,更有無可比擬的精辟、深刻、超然于貫通等長處。所謂“三來”蓋之文藝創作由審美感應而的三種動因:神來,情來,氣來。自魏文帝曹丕主倡以氣論文之后,人們更多的從藝術創作本身來尋求氣的奧秘,氣范疇也更多的納入審美主體的內涵。曹丕《典論論文》曰:文以氣為主。“文以氣為主”是一個劃時代的命題,標志著文學由經學的附庸走向自覺、自立。中國美學素以生命之氣來看藝術和審美活動。在中國美學中,神氣既指創作個性才氣的油然體現,又指藝術作品奇妙傳神的審美特征。
4.結語
建筑的生命精神內涵,特別是傳統建筑自營造之時,就同“生”息息相關。傳統建筑觀念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便生利人”。人們從自然界中的萬物認識到了生命的意義,也認識到了陽光、水分、植物等條件對生命的重要性,“生”,是華夏先民對自然事物的一種極遠古的認識。生命是有限的。一座建筑的生命可以很久遠,遠到建它的人隨風逝去,而它依然挺立;一座建筑的生命也可以很短暫,短到它還未建成,可能就一夜間轟然倒塌。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亦是有感情的。建筑中承載著使用者的喜怒哀樂,保留著居于其中的人的痕跡。于是人們可以在古建筑中發憂思之情,才可以在建筑中緬懷曾經的人和事。
參考文獻:
[1]王其亨,當代建筑史家十書•王其亨中國建筑史論選集,遼寧美術出版社,2014年9月
[2]張皓中國美學范疇與傳統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3]蕭默,建筑的意境,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月第一版[4]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5]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
[6]方擁,中國傳統建筑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7]馮柯,說宅,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年
【關鍵詞】求職傾向;雇傭關系;中國式
一、 被雇傭者的求職傾向與雇傭者的雇主品牌
求職傾向和雇主品牌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求職的過程和消費的過程也有相似之處。消費的過程是消費者通過對產品信息充分的了解而對產品有了一個高低優劣的預判之后而做出購買決策,并付諸金錢以獲得產品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求職也有著類似的情況,求職者通過對欲求職的組織進行信息的收集,并通過將其與自身期望的組織形象進行內外對比,以及組織與組織之間的橫向對比之后而做出求職決策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求職者往往會因為所收集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完全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不確定。為了消除這種不確定性,雇主品牌存在的意義就被突顯出來。它向求職者傳達的信息足以消除其心理上的不確定性。
心理學相關理論指出由于人有被認可的需求,因此人更容易接受與自身相似的信息。在進行雇主品牌研究的早期就有研究者指出在求職的過程中,求職者會自動的去獲取與雇主品牌形象的相關信息,并傾向于認可和自身特質相似的企業。有研究指出品牌所表達出的信息能夠影響求職者的求職決策和傾向。因此目前有很多關于雇主品牌的研究聚焦在了雇主品牌的象征性與功能性作用對于求職者的求職傾向所形成的影響。但反之來看,要探索中國本土化的理想雇主品牌結構,歸納與提煉中國本土求職者有別于他國文化背景求職者的求職傾向亦是進行雇主品牌研究的關鍵節點。
二、潛在雇傭者與被雇傭者求職離職現狀分析
有研究者指出從大學生對理想雇主的組織性質分析來看,有相當一部分應屆畢業大學生首選就業組織為國有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雇傭關系相對較穩定的組織。
進入新世紀以來,公務員考試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根據國家公務員局的數據統計,2011年國考的報名人數為143萬人,2012年國考的報名人數為133萬人,2013年國考報名人數超過150萬。
前程無憂求職門戶網站近幾年進行了一項《企業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調查結果如下表:
如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國營上市企業的離職率遠遠低于其他性質的組織,并連續三年的離職率都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三、潛在被雇傭者與被雇傭者的“求穩”傾向分析
在中國,雇傭關系較為穩定的組織(如國營上市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等)之所以在求職者中成為相對優先的選擇,并且在雇傭過程中保持相對較低的離職率,筆者認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樣的組織能夠給予組織潛在被雇傭者與被雇傭者某種雇傭體驗,這樣的雇傭體驗滿足了潛在被雇傭者與被雇傭者的某種心理需求。對于這樣的組織來說,這種雇傭體驗是特殊的,是有別于其他類型組織而存在的;對于潛在被雇傭者與被雇傭者來說,這種心理需求是有別于西方的,深深扎根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在特定社會環境中,影響求職者求職的原因錯綜復雜,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潛在被雇傭者與被雇傭者對于雇傭體驗之所以傾向于尋求一種長期的、穩定的雇傭關系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中國人對于不確定性的逃避傾向
“對不確定性的逃避”(uncertainty avoidance)這一概念的被提出最早是在霍夫斯蒂德對文化的分類中。它反應了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時關注計劃、條理以及努力營造穩定性或確定性的傾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個體對于不確定性的逃避有著明顯的不同。霍夫斯蒂德所強調的不確定性不僅僅是指個體對知識或價值體系的不確定性程度的容忍,更重要的是指自己命運的完全把握或完全不能把握的程度。這種對自己命運的完全把握程度在中國人求職選擇的體現便是努力去獲得一個較穩定的,有保障的工作。正由于中國人這種高水平的“對不確定性的規避”,一種穩定的長期的雇傭關系在中國的被雇傭者的雇傭體驗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他人評價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文化體系所強調的是集體性、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以及他人對個體的評價。也就是說,中國人對他人感受的敏感度要遠遠高于對自身感受的敏感度。對于求職者來說整個求職的過程不僅僅是受到自我理性決策的影響。在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家庭中的一個小孩找工作的事件可能會受到整個家族的以及其他各種家庭社會關系系統中其他成員的關注。
受兩千多年封建思想的影響,中國公民“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而在改革開放以后,這樣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于大眾的意識層面之中。公眾意識普遍認為進入“國企”或者“行政事業單位”等雇傭關系長期而穩定的組織的個體是擁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個體。而“個體受到來自他人的評價”諸如此類的社會人際因素,也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個體在求職任職過程中的“求穩”傾向。
四、對于構建中國式雇主品牌的啟發
(一)“山的沉穩”與“水的靈動”
近年來,中國企業的迅猛發展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而探究中國模式則成為了學者們思考和熱烈探討的一個領域。對于如何構建中國式的雇主品牌,最大程度上的實現雇傭者和被雇傭者的共贏,從求職者的求職心理來探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對于美式企業來說,短期雇傭制、快速的評估和升值過程、專門化的職業發展模式、明白的控制機制、個人決策、個人負責制、關注局部等等,發揮著巨大的協同作用使得其組織成員在高效率的運作下最大程度上的為企業創造效益,同時實現自我價值。但是,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雇傭者的求職心理來說,短而快的模式或許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式的管理模式。如何在短快靈動的管理機制中融合進中國式的沉穩,構建中國模式的雇主品牌將是一個意義深遠的研究主題。
(二)關注求職者最關注的事情
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用于營造理想工作場所的資源亦是有限的。所以對于企業來說,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解決現有的問題才是最值得去關注的問題。在雇主品牌構建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全面的維度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難度較大,而且對于求職者來說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差異化不大,因此,筆者認為企業應當利用好有限的資源,著重關注求職者最關心的問題,重點打造自身雇主品牌的特色和優勢。
從之前的求職和任職現狀我們可以看到被雇傭者的一種傾向。“求穩”的求職傾向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代表了大部分中國人在求職的過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心理規律。與此同時它也是一個可以被提取出可測量的行為指標的概念。已有大量研究進行過優秀雇主品牌的維度、模型方面的研究,但是筆者認為,在雇主品牌實際的構建過程中,根據不同的企業性質,不同的核心人才的心理傾向,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資源著重構建核心人才最重視的維度才是關鍵。而“求穩”這一概念是普遍的存在于中國人的意識層面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一概念著手去進行模型的構建和修正。
(三)比較管理學可以作為研究中國式雇主品牌的重要方法
探究中國自己的雇主品牌模型我們除了可以從駐華的外資企業、外國企業等組織入手以外,一些駐外的中國企業也可以作為考量的對象。構建既有中國特色同時也具備適用性的雇主品牌模型,也是比較管理學可以嘗試著去進行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接下來的研究如果能將“求穩”這一傾向在駐外的中國企業中進行調研,進行比較心理學的跨文化研究將對中國式的品牌構建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登峰,崔紅.解讀中國人的人格[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5.
[2] 李雨潔.大學生理想雇主品牌特征及相關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3] 賀紅,趙慶華.大學生求職意向的分析與思考[J].徐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2).
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必然會提到沈括和他的《夢溪筆談》,因為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所著的《夢溪筆談》則“是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而研究沈括和《夢溪筆談》必然要提到胡道靜。
900多年以前,晚年的沈括在隱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將自己平生重要的目見耳聞心思記錄下來,內容涉及社會和自然的許多方面,其中科學方面的內容就占到全書篇幅的一半以上。然而,這樣一本書原本視為“有補于世”的著作,在一個重道輕藝的傳統社會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分類顛舛,固不足異也”[1]。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因為有了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的出版,才引起了世人廣泛的注意。胡道靜也因此飲譽學界。《夢溪筆談》乃至整個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在其后幾年進入了一個。真不知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胡道靜,祖籍安徽涇縣,生于1913年,父親胡懷琛、伯父胡樸安都是有名的學者,尤其是樸安以治文字、訓詁而聞名于學界。從小受家學的耳濡目染,勤奮好學,又先后受到過版本學家陳乃乾、經學家周予同、史學家呂思勉、歷史地理學家姚明輝、音韻學、敦煌學家姜亮夫、地理學史家王庸、思想史家蔡尚思、語言、古文字學家聞宥、農業生物學家辛樹幟、植物學家胡先骕等名師指點,為他后來的治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十歲以前就出版了《校讎學》、《公孫龍子考》等專著,還負責《萬有文庫》中兩部重要農書《齊民要術》和《農政全書》的編輯工作。可是這并沒有順理成章地使他成為一個科學史家。
三、四十年代,年輕的胡道靜先是進入柳亞子先生創辦的上海通志館,以后又先后在多家新聞機構中任職。寫出了多種與上海新聞出版史等相關的論著。
建國以后,胡道靜調到出版部門工作,專門從事古籍編輯,從他最擅長的目錄學著手,他開始系統地整理《夢溪筆談》和古農書,這也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依據其個人情況,最能為社會服務的一種方式。他對古代的一些農作物,如糧食作物中的粟、蔬菜作物中的茭白,以及園藝作物中的瓜類等進行了考證。然而,使他一舉成名的便是1956年問世的《夢溪筆談校證》。
胡道靜對于《夢溪筆談》的興趣源于年輕時候的一段經歷。他最初是從中學英語課本中得知活字印刷術是一個德國印刷工人發明的,后來讀到美國學者卡德(ThomasFrancisCarter)寫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TheInventionofPrintinginChinaanditsSpreadWestward)一書,才得知印刷中最重要之改良,莫如宋代之活字印刷術,其詳見于宋沈括《夢溪筆談》,于是便有了研究《夢溪筆談》的最初動機。這一動機一直蟄伏在他的心中,直到年過不惑,才得以開花結果。
《夢溪筆談校證》是第一本對原書進行系統整理和研究的著作。它以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番禺陶氏愛廬刊本為底本,并采用明弘治本、稗海本、津逮祕書本、匯秘笈本,清代的學津討原本、玉海堂本、四部叢刊續編本、以及各家校記和宋元筆記所征引的文字校勘[2],取各家之所長,引證的書目逾數百種之多。其中有關科學技術史的部分就廣泛吸收了此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如,錢寶琮、李儼、許莼舫、三上義夫等有關中國數學史的論述,梁思成關于中國建筑史的論述,陳遵媯關于中國古代天文史的論述,竺可楨、章鴻釗等于關于地學史的論述,王錦光等有關中國物理學成就的論述,當然也包括引發他對《夢溪筆談》興趣的美國學者卡德(ThomasFrancisCarter)有關中國印刷術源流史的論述[3],等等。
《夢溪筆談校證》的出版很快就引起學術界的注意,并在短時間內一版再版。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寫信給他,稱贊“校證”可與裴松之注《三國志》媲美。法國巴黎出版的《科學史評論》在1957年第10期上發表書評,對“校證”做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校證”對于這部“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科學史著作”來說,“無疑是匯集了最豐富的文獻。”1959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評述建國第一個十年我國古籍整理工作的成就,特別提名兩部書:一部是顧頡剛先生主持標點的《資治通鑒》,另一部就是《夢溪筆談校證》。在海外的博士在讀到《夢溪筆談校證》后,曾對人說:“此書作者造詣甚深,算了不起。”日本學者梅原郁等在將《夢溪筆談》譯成日文時,就曾參考了胡道靜的工作,并稱贊“胡道靜氏為當今中國研究《夢溪筆談》的第一人者”。[4]
成名以后的胡道靜繼續從事著與沈括和《夢溪筆談》相關的研究,尤其是注重沈括著述的鉤沉。“”前,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紹沈括的農學著作《夢溪忘懷錄》,以及沈括在農業科學上的成就和貢獻,活字板發明者畢昇卒年及地點考證等,還完成了約40萬字的《夢溪筆談補正》書稿、以及《蘇沈良方校錄》、《沈存中佚書鉤沉》、《熙寧字說鉤沉》等。與此同時,胡道靜也開始將注意力投入到農書和農史的研究中來。
60年代初,剛從饑餓中走出來的中國人,重新認識到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也成就了胡道靜農史研究事業上的高峰。1962年和1963年,五十歲前后的胡道靜,開始將注意力轉到古農書鉤沉覓遺與研究,他從浩如煙海的古籍,如《永樂大典》中,找出了宋吳懌撰著的《種藝必用》、溫革的《分門瑣碎錄》、明人王藏的《稼圃輯》、陳正學的《灌園草木識》、清人姜皋的《浦泖農咨》、民國時葉景葵(揆初)輯錄的《芻牧要訣》、《太康物產表》等稀見古農書,完成了《稀見古農書錄》、《稀見古農書別錄》、并出版了《種藝必用校注》一書。這些發現,為中國農學史的研究提出了寶貴的資料,特別是《種藝必用》和《分門瑣碎錄》的發現,對于了解從北魏《齊民要術》到元代《農桑輯要》,長達700余年的農業技術的演進更有莫大的幫助。他還撰文對《種藝必用》等稀見古農書在中國農學史上的地位進行闡述。在整理農書的基礎上,胡道靜還對一些農史問題進行了研究,寫出了“山東的農學傳統”、“釋菽篇”、“我國古代農學發展概況和若干農學資料概述”等文章,其中“釋菽篇”,從文獻學和文字學等方面進行論證,認為中國古代農民對于大豆的根瘤的特征與特性很早就有認識。“”前,胡道靜還完成了《中國古農書總錄》,該書全面輯集古農書的目錄學資料,加上考證和按語,約100多萬字。
胡道靜對于科學史研究的另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徐光啟的研究。胡道靜雖自稱為涇縣人,但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上海渡過,他研究上海的歷史,自然也包括上海歷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徐光啟。可以說,在古代科學家中沈括之外,胡道靜用功最多的便是徐光啟了。如同徐光啟一生致力最多的是農田水利之學一樣,胡道靜對于徐光啟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農學方面,他撰文對徐光啟農學著述等問題進行了考訂。
胡道靜有關中國科學史的研究隨著“”的爆發而停止。中,他不僅經歷了近十年的牢獄之災,而且在此之前已經完成的《中國古農書總錄》也被付之一炬,同時被焚毀的還有約40萬字的《夢溪筆談補證》、《中國古類書》手稿、累年校勘科技古籍、輯錄逸文作出的《南方草木狀校錄》、《蘇沈良方校錄》、《沈存中佚書鉤沉》、《熙寧字說鉤沉》,以及多年積累的有關沈括和《夢溪筆談》的研究論文。
再出發已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點仍然是從《夢》開始的地方,年近古稀的胡道靜原準備集中時間和精力,重新撰集《夢溪筆談補正》。[5]但在科學的春天里,胡道靜已然成為了中國科學史研究的一顆大樹。樹欲靜而風不止。于是我們看到他仍然在他認為“太長”的戰線上老驥奮蹄。用他在《沈括詩詞輯存》一書“后記”中的話來說:“余雖駑疲、聞鉦和嘶,亦安得不躍起也。”[6]胡道靜這顆大樹上又結出了累累碩果。
在沈括和《夢溪筆談》的研究方面,他發表了“《夢溪筆談》在國外”、“《蘇沈內翰良方》楚蜀判”、“夢溪忘懷錄鉤沉”、“沈括軍事思想探源”、“試論宋代改歷中反映的科技成就”、“沈括的自然觀和政治思想”等學術論文。還出版了《沈括詩詞輯存》、《夢溪筆談導讀》、《夢溪筆談》、《夢溪筆談全譯》。
在農書、農史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圍繞著徐光啟來展開的。1983年,徐光啟逝世350周年,學術界開展了許多紀念活動,并將徐光啟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他輯錄了徐光啟撰著的《甘薯疏》、《農遺雜疏》,并分別作跋,收入由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主編的《徐光啟著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中,還發表了“徐光啟著作的新發現和研究”(1983)、“徐光啟農學三書題記”、“關于《農政全書》的‘別本’”、“徐光啟研究農學歷程的探索”“北方引種水稻技術措施上的徐光啟戰略擘劃與實踐”等系列論文。這一時期,他還對朝鮮漢文農書《農學集成》、今本《南方草木狀》、元刊大字本《農桑輯要》等古農書進行了研究。還結集出版了《農書、農史論集》。該書收集的論文大多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現在所能見到的胡道靜有關中國古代農學的研究,比較集中地出現在這集中。1990年日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出版了他所著的《中國古代農業博物誌考》,該書較之《農書、農史論集》內容又有所增加,并且更有系統,除了收入先前有關農史、農書的研究之外,還加入有關考古發掘、宋應星和《天工開物》,以及后來一些有關農史研究的論文。
八十年代以后的胡道靜,學術戰線不僅沒有收縮,反而拉得更長了。在科技史方面的研究除了原有沈括、徐光啟和農書之外,還將研究的觸角擴展到了宋代歷法,以及黃道婆、宋應星、孫元化等一些重要的科技人物上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便是轉入道教的研究。許多大部頭的道教著作都是在他主編或參與主編下完成的。如,影印《道藏》36冊(文物出版社,1988年)、《道藏要籍選刊》1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影印《藏外道書》20冊(巴蜀書社,1992-1994)、《周易十談》(1992)等。這一時期,他還單獨或與人合編了《簡明古籍辭典》(1989)、《十大科學家》(1991年)、《國學大師論國學》(1998)等等著作。
八、九十年代也是年逾古稀的胡道靜人生最為輝煌最為忙碌的年代。他的工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81年3月20日,院部設在巴黎的國際科學史研究院(InternationalAcademyofHistoryofScience,IAHS),經世界著名科學史專家英國李約瑟、美國的席文和日本的宮下三郎三位博士聯合提名,一致推選他為通訊院士(序號448)。這一時期,胡道靜同時身兼上海人民出版社編審、農業出版社顧問、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科技史)組員、上海市古籍整理規劃小組顧問、上海科技史學會第一屆理事長、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等多項社會工作。同時還為上海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復旦大學三所學校的研究生講授古代文獻、版本目錄、古籍整理、古代科技史課程。
開篇時提到的對于沈括和他的《夢溪筆談》的評介,見于1954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由李約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所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第一卷“導論”,同年的8月27日竺可楨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為“為什么要研究我國古代科學史”的文章,也就是在這一年,胡道靜先生調至新文藝出版社,并開始系統整理《夢溪筆談》。1956年,胡道靜的《夢溪筆談校證》問世。胡道靜在為《夢溪筆談校證》所寫的“引言”中就引述了李約瑟對于《夢溪筆談》的分析和評價。而在《夢溪筆談校證》問世之后,胡道靜的工作也受到了李約瑟的高度重視。他們成了同道中人。李約瑟博士每次抵滬訪問,總要拜訪胡道靜,并在他的書房“海隅文庫”親切交談。胡道靜將他對李約瑟的情誼融入到由他擔任責任編輯的《中國科技史探索》一書,該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是專門為紀念李約瑟博士八十壽辰而征集的論文集。八十年代以后,胡道靜轉入道教的研究,也很顯然受到了李老博士的影響。他在1991年春為卿希泰主編的《中國道教》一書所寫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我的名字叫“道靜”,有些朋友就說我同道教有緣。但是,我的專業研究領域是中國科技史,特別是農業史。直到我同老博士李約瑟有了交往,發現他的巨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又譯《中國科學技術史》)引用了大量的道教經典總集《道藏》的材料,還提出一個著名的論點,即“道家思想是中國科學和技術的基礎”,這才推動我的學術研究的注意力也轉到“道教”上來。[7]
如今李約瑟和胡道靜兩位研究中國科學史的名儒碩學都已歸道山,而以他們為代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還在繼續。
參考文獻
1.周俊元,雖九死其猶未悔——記著名農業史專家胡道靜,人物1987年,第1期。
2.范文通,鉤沉輯佚歷滄桑--記古籍整理、科技史專家胡道靜先生,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1期。
3.施宣圓,博學貫中西精思著妙文——悼念胡道靜先生,文匯讀書周報2003.11.14版次:5。
--------------------------------------------------------------------------------
[1]清·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海南出版社,1999年,628頁。
[2]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校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3]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599頁。
[4]范文通,鉤沉輯佚歷滄桑——記古籍整理、科技史專家胡道靜先生,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1期,309頁。
[5]農書·農史論集,自序,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年,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