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建議

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建議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6-12 16:01:4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建議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建議

第1篇

本文主要描述了網絡給中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及出現的社會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學校、家長、社區都有責任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引導他們正確利用網絡資源,健康上網。本文針對如何正確引導中學生健康上網的途徑作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網絡 危害 引導 健康

【正文】

我叫汪向云,是河南省西平縣譚店鄉譚店第一初級中學的一名教師,現擔任八年級三班的班主任,接任班主任以來,我發現在學生中出現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就是我班男生在半夜十點左右,躲開值班老師的監控,偷偷翻墻出去上網,經過多方努力調節,也不能遏制網吧對學生的誘惑,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也許你還沒注意到學生沉溺于上網,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有什么后果吧?現在讓我們分析一下青少年沉溺于上網會有哪些危害。

一、沉溺于上網聊天、交網友,青少年本身的精力有限,晚上沉溺于上網,白天上課睡覺,會使他們喪志,無心向學,成績一路下降。成天結交“網友”容易被入岐途。貪玩是青少年的天性,本無可厚非,但是玩得是有個界限的,而青少年是未成年人,對這個界限掌握往往沒有能力控制和把握,許多青少年在網上認識“網友”,不論對方是誰,是什么身份,便與之交往或網上不見不散,或是電話聯系的約定見面,更為甚者早戀、離家出走。

二、長時間利用計算機設備,交流、玩耍都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與社會生活、自然界接觸較少,導致人際關系淡漠,缺乏生活體驗。更有些學生,沉迷于網上虛擬世界,產生悲觀厭世的心理,患青少年抑郁癥的不在少數。

三、沉迷于網絡血腥游戲,會使青少年變得性情冷漠,缺乏同情心、愛心,脾氣變得暴燥、沖動,易怒。如有不順心的事情,犯罪的火花就會在他們心中擦著,更有甚者,瘋狂的游戲使青少年完全沉醉于其中,模仿游戲情節,做出犯法的行為,后果不堪設想。

作為他們的班主任,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說網絡時代對我們的挑戰是十分嚴峻的,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

網絡的精彩,使得學生真正能從思維上打破傳統的條條框框的束縛,開闊眼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素質。然而網絡上的信息,既有好的,亦有不健康的;既有營養品,又有垃圾,對于明辨是非能力不強的中學生來說,很容易誤入歧途,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為沉迷于網絡而荒廢學業,甚至犯罪,因此,加強引導中學生健康上網勢在必行。

首先,家庭要負起責任,真正對中學生上網進行監督。當前,由于在校內上網時間受限制,學生上網的主要場所在家里,這樣家長在引導學生健康上網中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家長要適時與孩子共同分享網絡帶來的快樂;另一方面家長要及時注意孩子的行為,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上網方式,使孩子既能理性走進網絡,又能自然回歸現實。

其次,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們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就必須從多渠道進行。我們可以通過網絡這個平臺,充分利用校園網的作用,開辟網上德育陣地。在學生登陸網站之前,可以給他們一個專題,例如:查查關于環保的資料,收集一些你感興趣的時事新聞,用來等等。在網上,學生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通過有效的分析、參與、整合、創新,很快地便有所獲。把活動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在豐富學生生活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識。

再者,對待學生上網的問題,我們也應該做到積極地正確引導,疏而不堵。在信息高度發展的網絡經濟時代,網絡已被廣大的青少年,特別是中職學生所喜愛。網絡帶給人們的好處是無法形容的,要讓他們“回避”網絡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味地采取“堵”的方式是無濟于事的,反而會弄巧成拙,使他們產生叛逆思想。無形中就切斷了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融入社會的一條途徑。讓學生知道網絡上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應該沉迷的。讓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學習和使用網絡中對自身有幫助的信息。學生只有自身養成正確上網的觀念,形成健康的心理,這樣才能在網絡中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方向。他們要靠自己去判斷信息的真偽,去抵抗不良信息的侵蝕,去控制上網娛樂的度,使自己在網絡中獲取有益的知識,了解書本上沒有的信息,讓自己高效使用網絡。

第2篇

眼下,許多青少年沉迷于電腦網絡游戲,經常一玩就是四五個小時,而眼睛得不到片刻歇息。一些醫學專家提醒,長期沉迷網絡,不但可導致自主神經紊亂、精神障礙,而且還可能引發眼部疾病。例如,長時間、近距離注視屏幕,眼睛異常疲勞,可能引發近視、白內障。此外,由于一些網吧的環境比較差,眼睛常會缺氧而出現酸脹、疼痛,較長時間后容易引起結膜炎甚至青光眼。醫學專家呼吁,青少年應遠離網吧。如確需使用電腦,也應使用40分鐘后休息片刻,以緩解眼睛疲勞。

少女不宜穿尖頭高跟鞋

現今商場鞋柜又出現了各種款式的尖頭高跟鞋,似有引領時尚潮流之勢。但醫學專家對追求時髦的年輕女性提出忠告,盡量少穿尖頭高跟鞋。因為長時間穿尖頭高跟鞋可使腳趾與鞋不斷擠壓摩擦,趾部血管管壁隨之增厚,容易形成血栓,從而影響趾部神經的血液供應,以致神經變性而引起疼痛,此病癥稱為高跟鞋跖痛癥。另外,穿高跟鞋還可增加腰椎的負擔,長此以往,會導致嚴重的腰腿痛。

我國老年人并不"缺鈣"

在日前召開的"骨質疏松學術年會"上,一些專家指出,目前在臨床上診斷為骨質疏松的病人中,表現為血鈣偏低的僅有10%。導致骨質疏松發生、發展的最重要原因是,人體內分泌代謝失調。據專家介紹,骨質疏松是由于人體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鈣、磷代謝失調,骨骼無法有效地吸收、利用鈣元素,致使鈣元素由消化道大量排出。因此,只有提高骨骼對鈣元素的攝取率,才是預防骨質疏松最有效的方法,盲目補鈣是不可取的。

第3篇

[關鍵詞] 青少年;上網成癮;網癮傾向;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3.1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1(a)-150-02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of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YIN Yuhong

(Pingdingshan Health School in Henan Province, Pingdingshan 467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of Pingdingshan through making investigations, analyzing the question, putting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leading and helping the masses of teenagers to use internet correctly, and establishing the healthy idea of internet surfing and giving up internet addiction effectively. Methods: Choosed teenagers from 7 schools and 4 Net bars in Pingdingshan, adopted the way of investigating, visiting and having an informal discussion at random etc by questionnaire type, releasesed 2 000 questionnaires together. Results: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found the number of network addiction teenagers in Pingdingshan account for 15.68% of the teenagers of net surfing and about 12.09% of the persons of net surfing was prone to network addiction in colony without the network addiction. Conclusion: It is very urgent to lead teenagers to use internet correctly, prevent teenagers' net surfing from becoming the addiction, giving up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etting up the internet culture of security and civilized internet surfing.

[Key words]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Trend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網絡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對青少年的影響卻有其消極的一面。不少青少年由于種種原因而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被暴力游戲等不良網絡內容所吸引,過分沉迷網絡世界而成癮,造成人格上的不健全,不僅影響了自身正常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給社會帶來巨大危害,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1]。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實地調查了平頂山市3所中專學校、2所高中學校和2所初中學校,以及4家網吧,調查對象主要是年齡為13~18歲的初中生、高中生、中專生和無業者。

1.2 方法

本調查主要調查有上網經歷也就是青少年網民,采取問卷式的隨機調查、走訪、座談等方式,共發放問卷2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853份,回收率為92.65%,其中男生986份,女生867份。

2 結果

2.1 青少年網癮與網癮傾向比例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平頂山市網癮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15.68%,而網癮傾向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約12.09%的比例。青少年網癮現象嚴重,需要引起重視。

2.2 青少年網癮群體性別分布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男生網癮青少年為15.63%,比例高于女生(8.71%),男生網癮比例明顯高于女生。

2.3 青少年網癮受教育程度分布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初中生為17.83%,中專生為23.51%,高中生為8.43%,無業者為18.03%,初中生和中專學生比例偏高,網癮現象嚴重。

3 討論

3.1 產生原因

3.1.1 內心空虛,缺乏情感交流[2]。初中生因為起初課業負擔不是很重,時間充裕導致上網成癮;中專學生則是由于沒有升學壓力,學習輕松,遠離家長看管導致上網成癮;高中學生因為學習負擔重,無暇顧及上網,比例相對較小;無業者則是沒有固定職業,只可用上網來消磨時間,或者尋求刺激。總的來說,還是因為他們在心靈上空虛,生活中缺乏情感交流,導致沉溺于網絡。

3.1.2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問題[3],缺乏正確引導。家庭的教育方式單一,相當多的家長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提供經濟支持上,而對子女的心理成長問題則關注不夠,易于沉溺于網絡。

3.1.3 學校傳統的教育方式單一,校園文化活動缺乏多樣性。學校大多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一味地加重課業負擔,一好百好,校園文化不豐富,個別學生學習成績差,在學校得不到認可,只有逃避到虛擬世界來滿足[3]。

3.1.4 思想不成熟,缺乏自控能力[4]。由于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足夠的識別和自控能力,社會經驗缺乏,沖動性強,喜歡新奇和刺激的事物,極易沉迷于網絡世界。

3.2 解決對策

3.2.1 學校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對學生上網正確引導[5]。鼓勵青少年多參加學校社團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一個學習之外的交流互動的渠道,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減少網絡不良信息對學生的吸引力。

3.2.2 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平和的心態與孩子交流,避免粗暴或者歧視性的干預方式[3],幫助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建立家庭情結,滿足其精神需求。

3.2.3 家庭、學校都應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對出現心理危機的青少年及時干預,做好其心理壓力的調節和疏導工作。

3.2.4 凈化網絡環境,創建綠色上網場所,文明上網[4-6]。轉變傳統教育模式,辦好主流網站,凈化網絡教育,倡導文明上網教育,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目前平頂山市青少年上網成癮已占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預防青少年上網成癮,以及戒除青少年網癮,建立安全文明上網的網絡文化,已經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2005)[OL].人民網,2005-11-23.

[2]呂亞東.當代青少年網癮原因及處理方法淺析[OL].省略,2008-07-28.

[3]秦洪良.青少年網癮問題亟待重視[N].大眾科技報,2006-03-05.

[4]尚飛,鮑盛華.心理、精神專家剖析青少年上網成癮四大原因[OL].新華網.省略,2004-04-14.

[5]權益部.青少年“網癮”問題的分析與對策[N].今日信息報,2007-07-20.

第4篇

關鍵詞:新課程思想品德網絡教育

一、.引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總目標為:“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隨著互聯網絡的迅速擴張與發展,一方面,網絡成為青少年學習新知識、結識新朋友和產生新創造的快樂源泉;另一方面,網絡也成為部分青少年荒廢工作與學習、逃避現實生活和沉溺虛擬空間的險惡陷阱,甚至成為他們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直接誘因。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網絡道德教育應當得到極大的重視,正確引導學生認識和利用網絡,確實發揮政治學科在網絡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探尋思想品德課程的實效性,提高思想品德學科在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力度。

二、教學案例

1.教學準備

以《學會拒絕不良誘惑》――青少年如何正確使用網絡(七年級上)為例來探討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如何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教師能通過活動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網絡的功能,合理安排使用網絡的時間,積極主動去利用網絡而不被網絡所使用,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為今后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教學目標,我設計了教學的思路:

(1)教師使青少年能全面獲得關于網絡使用方方面面的利與弊的知識和信息;

(2)教師和青少年一起探尋和澄清關于網絡使用、網絡過度使用的界限以及他們對網絡過度使用的態度;

(3)練習做決定、設定生活目標、交流、拒絕、抵制壓力的技能;

在課前我準備了有關網絡成癮的案例;建議學生上課前做“我們身邊有哪些誘惑”的調查;搜集關于網絡使用的利與弊的知識和信息。

2.課堂教學

我通過一個小小的游戲――網絡連接你我他,激起學生的興趣。

師:我們生活在一個網絡飛速發展的時期,網絡的發展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我們大家一起探討與交流一下因網絡而引起的各種問題。下面的這個活動讓我們思考網絡對你個人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請全體學生圍成一個圈。我出示一團絨線球,介紹活動規則:教師摸住絨線球的一端,先大聲地說出自己的名字,然后用一句話來說說網絡對自己的生活帶來最大的影響是什么,并說出自己希望能怎樣使用網絡。可以采用以下的句型:

我某某某,喜歡(不喜歡、討厭)使用網絡,因為網絡讓我(給我帶來了)――,我希望我能――

當學生之間形成了一張用絨線球織成的網絡時,可以就這張“網”和學生進行以下的一些對話: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張網絡中的一個端點,與我直接聯系的雖然只有兩個人,但通過網絡,我們和所有人都有聯系。網絡使我們的聯系變得更加便捷。那么,同學們認為:網絡使用對青少年來說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這個過程是讓學生從鮮活的情境轉入問題探究中,在競爭與合作中得到交流。通過辯論賽的形式,希望引導學生直面網絡給自己帶來的有利和不利,自己來總結網絡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并能在網絡的使用過程中,學會使用網絡而不是被網絡使用。

師:據媒體報道,至少10%的中小學生沉迷于電子游戲。專家指出,青少年一旦沉迷于電子游戲,就會產生越來越強烈的心理依賴和反復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時便出現情緒煩躁、抑郁等癥狀。電子游戲是中小學生娛樂的一種方式,但沉迷于玩電子游戲有很多危害:對視力、神經等造成損害,使大腦的靈活性下降,影響學習成績,誘發尋釁滋事,勒索財物、打架斗毆、參與賭博等違紀違法甚至犯罪行為。

學生分小組討論發言。

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可從四個方面入手:家庭、社會、學校、自身尋找原因和解決對策。

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一份“抗拒誘惑計劃”(包括網絡及其他的誘惑),并按計劃實施,一個月后檢查實施情況。除了學生自評之外,還要發揮他評的作用,讓同學或家長作為此項計劃的監督人,幫助自己實行計劃。

三、總結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講到底,采用“注入式”“滿堂灌”“題海戰術”,教師教學活動中片面強調課堂、課本,以教師為中心,為了換取高分數,抑制了學生們生動活潑、自主地學習與發展。大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積極性,從而降低德育的實效性。自從嘗試運用互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后,經過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深受學生歡迎,效果良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課堂成了他們的心靈俱樂部,學生在課堂上,人格得到了尊重,情感得到了體驗。2.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精神。學生在課堂上經常通過自由地討論與辯論,使觀念得到澄清。3.學生的創新精神、協作精神也得到了培養。寬松的氣氛與環境便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主體性人格得到體現,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協作精神得到培養。4.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逐步增強。每節課上課之前,都要求學生主動獲取相關的信息,為下節課做好準備。以便使學生在課堂上更主動、更有目的、更有思想地交流互動,體驗情感。5.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實效性有了明顯改善。傳統教學重“知”不重“思”,教學目標過分強調知識方面,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明顯不夠,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受到嚴重忽視。在互動教學模式運用的過程中,不僅體現了德育的知識側面,更著力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引導。學生更明顯的感覺是這些道理不是教師說教來的,而是自身感悟到的,這樣一來大大地提高了網絡德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張天保著.《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朱明光,藍維等著.《思想政治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第5篇

關鍵詞:中學生;網絡游戲;成因;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2-0276-02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么多中學生沉迷于游戲?這種沉迷于游戲會有什么危害?許許多多的問題有待解決。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有責任去了解中學生玩游戲的心理,并尋求解決學生沉迷于游戲的方法。幫助他們認清游戲和學習的關系,讓教師和家長了解游戲,正確引導學生。

1.中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的成因

學生喜歡玩游戲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中出現較多的有:好玩、刺激、發泄不快、忘記煩惱等。歸納起來,學生喜歡玩網絡游戲的成因主要如下:

1.1好奇心的驅使。中學生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一旦他們發現某種新事物,他們就想去試試,對于網絡游戲也是如此。

1.2自尊心的驅使。現在的中學生自尊心很強,當他們聽到同學或朋友在談論玩游戲的體會時,就會有種失落感,覺得自己落后于他人。

1.3網絡游戲的制作與設計直接吸引著中學生。許多游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的,場面驚險刺激,游戲一關接著一關,引著學生玩下往。

1.4對學生的評價機制過于單一。分數高低成為大多數老師與家長衡量一個學生的決定性因素,從而使得許多的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現在的中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壓力大,有些學生有著強烈的厭學情緒,因為學業不好,經常被家長或老師批評。對學生而言:精彩的游戲畫面與在他們眼中乏味的學習內容相比;在游戲中所獲得的成就感與學習中的失敗感相比,他們會更加向往扮演游戲中的成功者角色。

2.沉迷于網絡游戲對中學生的影響:

2.1危害健康:現代醫學研究表現:長時間接觸電腦,會引起神經衰弱、視力下降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疾病。長時間心情緊張的端坐在電腦前,不良的端坐姿勢也可能引起脊椎畸形發育,甚至"駝背", 有些學生甚至為玩游戲而不吃、不喝、不睡嚴重影響健康。如果在網吧上網玩游戲,網吧里封閉的環境所引起的空氣惡濁也可能帶來呼吸道疾病等等。

2.2影響學業:有些學生上課無精打采、萎靡不振,學業一落千丈,因為他們沉迷于游戲中,幾乎無時無刻不想著游戲中的情節,想著如何去戰勝別人,如何多練級數,那些精彩的游戲畫面與在他們眼里的乏味的學習相比,學生在游戲中所獲得的成就感與學習中的失敗感相比,他們會更加向往扮演游戲中的成功者角色。長此以往,他們產生厭學心理,過分沉溺于電腦游戲,為了玩游戲而逃學、輟學。

2.3增加經濟負擔:網絡游戲的內容很多不外乎練級和買裝備,然而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隨著上網時間的增多,上網費也在不斷增高。而且,玩游戲所需的游戲卡也需要不斷地更新、充值。這在無形中給中學生增加了經濟負擔。當學生無法承受負擔時,他們便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其中包括暴力搶劫、偷竊等違法犯罪行為。

2.4人格的缺陷:現在很多游戲本身內容上不健康, 網絡游戲大多以"攻擊、戰斗、競爭"為主要成分,這就容易模糊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認知,會讓學生誤認為通過這種傷害他人而達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加上青少年缺乏對事物辨別是否的判斷能力,很容易由此而引發人格發展的不健全。有些學生會模仿游戲中的情節,在學校和生活中上演了很多暴力事件,在社會中造成為了不良的影響。可能還會為學生接觸黃色污染開辟一條極為方便,而家長卻難以發現這一隱密的通道。

3.中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對策研究

3.1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閃光點:陶行知四塊糖果教育學生的故事發人深思: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磚頭砸同學,便上前制止,并讓男生到校長室去。等陶行知先生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那里等候,他掏出一塊糖果給那男生:“這是獎勵給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又掏出一塊糖:“這也是獎勵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刻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先生又說:“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同學,說明你有正義感。”陶先生遂又掏出第三塊糖果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已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教師教育學生的目的是把跌倒的學生扶起來,重整旗鼓,朝正確的方向走下去。一個人沒有不犯錯誤的,但我們不要去懲罰每一個錯誤。當學生玩游戲,教師更多的該是引導,而非批評指責。許多愛玩游戲的學生是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在學業里一直得到的是挫敗感,轉而在游戲里找尋成就感。因而在學習和生活中,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閃光點,以鼓勵代替批評。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充滿愛心,肯定學生的成績,而不是去尋找學生的缺點。

3.2學校應加強思想教育并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學校應通過開設講座等方式,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對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努力提高與健全中學生的鑒別能力、自控能力,最終幫助其完善人格,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治本的問題。另外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文體活動和各種科技興趣小組、文藝沙龍等,把學生的注意力從網絡轉移到校園生活中來,幫助他們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

3.3家長應多培養學生的興趣好愛并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家長可以多培養學生一些興趣愛好,如讓學生學鋼琴,畫畫、乒乓球等等。防止孩子的興趣集中在網絡游戲上。

家長應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中國現在的社會,把成功限定在一個特別狹小的范圍之內,對孩子們來說考高分,成績好就是標準。但是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在小學、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分數對于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分數低就認為孩子沒出息。所以家長一定要改一改判斷成功的標準。否則孩子就會受到無數的傷害,因為任何一次考試只有一個第一名。如果一個班里有60名學生,難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59個孩子都是笨蛋嗎?都是失敗者嗎?絕對不是!孩子分數高是成功的標準之一,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必然的標準,更不能當做是惟一的標準。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農民、工人、大專生、中專生等等,都成為了成功的企業家。所以教育只能決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決定一切。

3.4社會應加強網絡游戲監管力度:從社會角度看,要加強網絡游戲法律監管的力度,依法規范網吧管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創建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應大力組織開發具有我國文化特色、主題積極、內容健康而又情節生動的網絡游戲產品,鼓勵游戲開發商開發培養學生互助協作,提高品德修養的游戲,或益智游戲等等。例如網絡游戲中有很多都是益智類小游戲,如智能拼圖、連連看、俄羅斯方塊等都是需要玩家動腦筋的。

總而言之,學生熱衷以至迷戀網絡游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因此,必須從孩子的成長環境、心理健康、網絡游戲的規范等多方面入手,讓孩子學會“綠色”上網、健康游戲。只有社會各界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解決學生迷戀網絡游戲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高職生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

最近,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聯合了《青少年網絡傷害問題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我國近半數青少年接觸過黃色網站.青少年上網時長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近七成青少年靠網絡“減壓”或“發泄情感”,半數以上青少年因上網導致身體不適,青少年網絡違法犯罪呈增長趨勢并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讓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對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一如何提高學生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是指公眾而對各種媒體信息(即對報刊、電視、廣播與互聯網、手機上的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體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具體包括媒體信息選擇、理解、評價、質疑、創造和批評的能力。對大學生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有利于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有利于使他們批判地看待大眾媒體,有效地抵制各類信息的負面影響,同時有利于幫助他們完善和發展自我。

一、高職生媒介素養缺失的主要表現

在中國的高校錄取工作中,高職錄取永遠是排在大學(這里指的是綜合性的大學,下同)之后。因此,總體而言,高職錄取分數要比大學低,雖然分數不能決定一切,但這從側面反映了大部分高職生缺少大學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生活的自律性,這也決定了高職生比大學生更易受到不正確的思想的引導,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紀觀有可能走向偏差。目前,高職生媒介素養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過度相信大眾傳媒。目前大眾傳媒發展迅速,其內容五花八門,這對于辨別能力不強,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學生的影響很大。現在,不少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千方百計制造轟動效應,對于一些明星的言行或者是一些事件不加甄別,如對楊麗娟追星事件、“艷照門”事件大肆宣揚。面對鋪天而來的傳媒,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學生會形成一種錯覺:媒體所介紹的、所宣傳的就是真實的,就是正確的,于是紛紛仿效,這對學生的成長極其不利。另外,有的品味不高的媒體為了迎合某些人的心理需求,大力宣揚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受主義,片面強調個人利益和個人人權,認為人生應及時行樂,忽視、貶低甚至無視社會公德,這也無疑給青年學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消極影響。

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前西方國家并沒有放棄對中國實行“西化”和“分化”,青少年因為思想不成熟,易沖動,成為他們進行“西化”和“分化”的主要目標之一。西方國家想方設法利用大眾傳媒誤導學生,利用傳媒的手段多方面進行思想和文化上的滲透.推銷西方的價值觀。正在形成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青年學生如果缺乏正確的認識,便會被西方所掌控利用。

2過度沉溺于大眾傳媒。現在隨著網絡的普及,不少青少年沉迷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如果過度沉迷,就會迷失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世界產生隔閡,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青少年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導致其人格的異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確人生觀的塑造”。高職生而言在入學時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學習一門技能,以便更好地就業,所以他們一般不會對學業有更高的要求,專轉本或者考研讀博的學生也很少,學習上迷惘、沒有目標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上網。另外,高職生還處在青春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鮮,而互聯網上各類信息混雜,這在某種程度上刺激著他們的窺視欲。此外,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網游正好迎合了這樣的心理。總而言之,青少年如果沉溺其中。會阻礙自己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阻礙自己社會生存能力的發展。有的青少年甚至對網絡產生心理依賴,并產生消極的影響。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調查數據顯示,現在中國有1600多萬青少年有網癮。因此,在學校教育里增加媒介素養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二、高職院校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的幾點建議

1 成立研究機構,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高職院校應更新管理觀念,認識到媒介素質教育是學生思政教育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成立專門研究機構,對可能影響學生的大眾媒介進行研究和分析,并進一步推出相應的管理措施。高職生有著不同于大學生的特點,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因此,高職院校里要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針對學生的特點展開研究,研究目前大眾傳媒中哪些信息對學生有影響,哪些信息易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并按影響程度大小進行分類,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除了制定措施之外,高職院校還要加強執行力度,一個好的制度的貫徹與執行也是關鍵,因此,高職院校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首先幫助教師提高媒介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學生。

第7篇

關鍵詞:中學生 網絡成癮 原因 教育對策

一、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

1.學生自身因素

(1)生理因素:中學生沉迷網絡游戲與生理上的獎賞機制相關。當學生長時間投入游戲中,并產生愉悅的感覺,這種快樂的正性情緒會被強化,從而依賴產生這類情緒。一旦投入到網絡游戲中時間過長達到一定程度,或在游戲中處于活動狀態,便會產生輕松愉快、難以割舍的感覺。對網絡的迷戀在這種情況下是一種判斷,當記憶中的網絡跟不上上網的理性判斷并發生沖突的時候,人就表現出強迫性的上網欲望。

(2)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是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物質前提。這一時期個體的生長發育在經過少年期的急劇增長后進入了相對穩定的階段,人體內組織與器官的機能逐步達到了成熟水平,其心理發展也經歷了由一種質向另一種新質的轉變過程。因此會出現心理上的“成人感”和行為上的“孩子氣”的矛盾,這種矛盾又以心理的矛盾形式表現出來。同時存在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由于身體的逐步發育成熟、智力能力的發展,促使中學生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性意向,但涉世不深,離不開成人的幫助,還不能馬上克服兒童時期的依賴性。

2.家庭、學校、社會因素

(1)家庭:現代中國社會特別在城市里以一對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組成家庭的核心家庭模式為主,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觸的并會對其影響一生。家庭溝通失效、家庭教育中的失誤都會導致中學生另辟蹊徑去實現自己的愿望、滿足自身需求,網絡游戲成為其逃避現實和宣泄情緒的“避難所”。

(2)學校: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以學業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感。而以考試升學、就業為目的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在重重學業壓力之下試圖尋找刺激和愉悅,網絡成為其最佳選擇。教師針對此發出的“不準網絡游戲”的強制性指令并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3)社會:除了家庭,在社區、學校包括校外都建有網吧,有的校外網吧為了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而違反國家條例,縱容未成年學生進入網吧甚至通宵達旦地玩網絡游戲。這些客觀條件的存在使中學生能夠輕易地接觸各種網絡游戲,也客觀地促使中學生沉迷于其中。

二、幫助學生戒除網癮的對策

1.家庭方面:研究表明,只有了解孩子心理之所想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父母的意見、意思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思想政治行為。父母對孩子天生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強迫,父母的強權給予孩子的決定以堅持、否定和批評,通常也是一種社會化的結果的體現,而這種社會化的體現往往是自我管理的欠缺。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強權是不應該存在的,只有平等、相互信任、懂得尊重,只有輕松和睦的家庭環境,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如果一個家庭只表現出了家長的強權,亦或是沒能讓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就有可能出現沖突,容易引發性格上的偏執,從而出現了思想政治失范的行為。家長對孩子的了解,需要時刻關注孩子平時的言行舉止,及時幫助孩子調整心理狀態;關心孩子的心理想法,對于事情方面,要征求孩子的意見。其次,作為家長還應當掌握一定的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要懂得正確地看待網絡,要了解孩子真正喜歡網絡的原因、為什么沉迷于網絡。

2.學校教育:由于網絡的性質,使得網絡缺乏監管機制,在網絡中,學生少了必要的約束。所以想要做好學生思想政治的自我自律意識,要從“慎獨”、“內省”兩個方面入手,既要對自己思想政治的獨立進行合理的評價與批判,還要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懂得履行思想政治的規范與準則。對于中學生來說,其思想政治意識正處于一個“動蕩”時期,其自律程度還不夠充足,自我評價、認識都還存在著主觀片面性。作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就應當正確地引導學生,發揮自我意識,逐步剖析出個性品質中存在的優點、缺點,加強自我自制力,學會調節自己。

3.社會方面:社區是德育課程的重要環節,也是德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延伸,是行為和實踐活動的重要舞臺。目前,社區已經成為中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重要場所。對于由中學生不良的網絡游戲行為產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除了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德育功能外,還要積極創造有利于中學生健康成長的社區環境。當前我們要不斷開發和強化社區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社區內的人才資源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民學校、社區書屋等,開展有針對性的科普講座和社會實踐活動。社區還可舉辦“家長學校”,科學地指導家庭教育,交流和推廣科學教育子女的經驗,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特有的德育功能,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和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麗平 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教育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16-19。

第8篇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學生占25.4%。值得注意的是,兒童觸網時間越來越多、觸網年齡越來越小,甚至低于3歲。調查顯示,超過23%的學齡前兒童(3—6歲)每天上網30分鐘以上。切實做好預防低齡學生沉迷網絡工作,還孩子一片網絡藍天,當下變得極為重要和緊迫。

一、兒童過早接觸網絡的危害

一方面,在網絡世界色彩繽紛、充滿樂趣的同時,也魚龍混雜、暗藏風險,一些成癮性網絡游戲、邪惡動漫、不良小說、互聯網賭博等,不利于兒童良好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同時會導致交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青少年群體社會經歷不足,生活習慣尚處于形成階段,辨別力、自制力也很差,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的學習進步,這給傳統的教育方式和網絡安全都帶來了很大挑戰;三是兒童長時間用眼,對視力損害很大,當前青少年兒童的近視率越來越高,而且成低齡化現象。

二、網絡低齡化產生的原因

一是家庭早期教育的缺失。一方面,父母們忙于工作和事業,沒有時間照顧和陪伴孩子,對孩子也沒有做到及時有效的監管,致使孩子從小接觸電子產品和網絡,另一方面,一些沉溺于網絡的爸爸媽媽,本身就給孩子帶來了不良示范。二是社會文化亂象的誤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了許多新生事物,在孩子們看來,“無所不能”的網絡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空間”,致使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不能明辨是非。三是學校教育的單一化、空洞化。學校和教師片面重視教學成績,致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枯燥與壓力,一些興趣愛好也不能從學校得到發展,從而在虛擬世界釋放壓力、舒緩情緒、尋找刺激。四是缺乏專門法律監督。目前并沒有一個關于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專門法律,也沒有一部能夠協調各個法律規定中相關條文的規定,相關的規定主要散見于各類法律文件中,且這些規定法律層級較低,權威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