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6-14 16:20:5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創業風險的內涵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經營環境的快速變化,使企業經營風險不斷加大,尤其是新創企業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形勢。在我國,能夠維持生存并持續發展的新創企業少之又少,如何有效控制企業環境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強企業運營能力,保持競爭優勢,已經成為管理的核心問題(Ruefli & Collins,1999),也成為理論界與社會創業者高度關注的焦點。“創業風險的根本來源是創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創業機會與創業企業的復雜性,創業者、創業團隊與創業投資者的能力與實力的有限性”(趙光輝,2005;陳震紅、董俊武,2003),新創企業的創業風險就是由以上原因導致創業活動偏離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劉國新、王光杰,2004)。大多數新創企業處于相對不成熟、不穩定的發展階段,信息透明度較低,而創業企業的團隊規模較小,控制風險的重任一般由創業者承擔,因此創業者能否控制好風險是新創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有些學者(如袁廣達,2010;Robert N. Charette,1989;Kevin Dowd,1999等)從某一類風險的控制方法來探討風險控制,有些學者(如羅妮,2010;崔海燕,2011;Schwalbe,2002等)根據風險的性質分類(如技術風險、管理風險等)提出相應的對策來探討風險控制,而從風險承擔的主體――創業者視角進行風險控制研究的較少。風險控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筆者在相關學者研究基礎上,從風險控制過程的動態視角,深入挖掘創業者在風險控制的不同階段所具體涉及到的能力要素,如風險評估能力、決策能力、溝通與人際關系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并對每個能力要素在風險控制中的作用進行詳細分析,進一步深化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的內涵,延伸創業風險管理理論,對創業者在各個階段中如何提升風險控制能力提供一定啟示。
二、新創企業風險控制過程分析
由于創業風險和宏觀經濟狀況之間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相關(Peter & Joseph,1986),因而絕大多數的創業風險都是可以控制的非系統風險。控制是基本管理職能之一,是企業管理過程中關鍵的要素之一(法約爾,1982),風險控制可以使可控風險因素維持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為組織提供一種調整路線的機制(Griffin Ricky,2008)。2004年9月,《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RM)指出全面風險管理是企業識別可能對企業帶來損失的事項,并在其可接受的風險范圍內管理風險,保證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過程(朱榮主,2008)。目前,關于風險管理的過程,許多學者依據研究需要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表1所示。筆者所探討的風險控制是創業者根據風險信息合理評估企業已識別的風險,使企業能夠利用有效途徑降低其所承受的風險損失以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風險控制是一個動態的管理系統,由施控主體(創業者)、受控客體(創業風險)和傳遞線路(控制活動)三個元素組成,其中施控主體對受控客體起著能動作用(潘琰,2008)。對于新創企業而言,風險控制主體(創業者)是這個復雜的“信息系統”的中心,不斷接收來自于這一“系統”的有關企業風險和不確定的信息(Arrow,1971)。即在新創企業風險控制的過程中,創業者通過一系列的控制活動直接影響著創業風險。筆者根據ERM框架及研究學者對風險管理過程的探討基礎上,將已識別出的創業風險的控制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風險評估、風險應對、資源整合和風險管理活動,如圖1所示。
(一)風險評估 首先,創業者必須對已識別出的創業風險進行評估,一般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進行風險分析,評估該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其損失的重要程度、損失間聯動性的不確定性(Yates & Stones,1992)。由于新創企業成立年限較短、規模一般較小,對風險的管理體系尚不完善,創業者需要根據其所能收集的信息分析判斷風險損失的重要性,確定需要進行評估的風險事項。其次,再進一步分析并評估風險損失的性質及其可能的影響。風險評估是風險控制的前提,直接影響著風險的決策行為(黨興華等,2006)。
(二)風險應對 風險應對是指創業者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以及自身的風險偏好與風險容忍度,做出合理的風險控制的決策,為風險控制活動提供依據。風險應對策略一般包括風險規避、緩解、轉移、自留以及以上應對策略組合。對于相同的風險,風險容忍度不同的創業者對風險的認知不同,采取控制的策略也不同(Sexton & Bowman,1985)。創業者的風險容忍度越低,即風險超出創業者承受程度的可能性越大,為了將風險損失控制在自身風險承受度之內,對風險應對策略的選擇越趨于保守,通常采取避免和減輕損失的策略;反之,創業者的風險容忍度越高,即風險超出創業者承受程度的可能性越小,通常采取風險自留策略。
(三)資源整合 資源整合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是指“創業者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資源進行選擇、汲取、配置、激活和有機融合,使之更具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Michael et al.,2001),以保證風險應對的決策能夠有效執行。創業者所整合的資源要能夠潛在或實際地影響風險的控制,包括那些企業能夠控制的傳統資源(人力、物力、財力)和新資源(知識(Anil & Vijay,2000)、信息等),還包括那些企業不能控制或者不能輕易控制的資源(呂立志,2001)。
(四)風險管理活動 風險管理活動是指創業者需要對資源整合過程中的人力資源、組織結構、設備與工藝、作業與流程、文化制度與機制等進行管理和監控,以確保風險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的根本是控制風險和某個環境中的不確定性(Thompson,1967),創業者進行管理活動的本質是以人為中心的協調工作,創業者通過檢查、改進、監督和評價來改進控制并總結經驗。同時,創業者需要在風險管理活動中收集更多的相關風險信息,以更好的控制風險損失。
三、基于控制過程的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構架的提出
心理學把能力定義為“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其本質是處理某種任務、配置某種資源的慣例、流程和活動方式。從創業的角度,能力作為創業者的重要的個性特征,是對資源與過程的系統整合(Barton,1992),這與能力具有過程性特征的探討也趨向一致。筆者將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定義為在一定的組織內外環境下,創業者整合和配置各種資源以有效應對已識別的可控風險,降低風險損失,提升企業績效的個性特征。創業者的風險控制能力體現在風險控制的過程之中,可據此提出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的構架,如圖2所示:
(一)創業者風險評估能力的提出 在創業風險的評估階段,創業者需要正確分析判斷風險事項發生的可能性(頻率、概率)及其產生的影響。創業者解讀信息的能力各不相同,對風險的感知和判斷也各異(Weber et al.,1992)。創業者對風險的態度和直覺判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對于相同的風險,在心理承受程度不同的創業者來看,可能憑借直覺(不通過分析直接獲得認識)高估或者低估風險的不確定性及其影響,從而影響對風險損失的正確分析判斷。并且創業者的這種主觀性是建立在理性的他們對所掌握的信息的認識以及分析損益的基礎上的,理性創業者會通過既往的知識、經驗與現狀等因素分析現有的風險信息之后,根據自身認識做出相應風險評估。可將創業者對客觀風險的直覺判斷和主觀認識能力定義為創業者風險評估能力。
由此可見,創業者風險評估能力體現為一個輸入轉化為輸出的過程,如圖3所示。風險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只能在風險實際發生時得以檢驗,那么,創業者風險評估能力的評價只能依據風險實際發生后的反饋情況;另一方面,風險評估的結果為決策提供參考,創業者需重新評估風險,調整策略,減少損失。
(二)創業者風險決策能力的提出 在創業風險應對階段,創業者在綜合分析企業內外部環境、自身優勢和劣勢、威脅和機會等的基礎上,還會受到創業者自身的風險認知特質的影響,從而導致創業者的風險決策不同(李時椿、常建坤,2011)。從客觀視角看,由于風險環境的不穩定性,創業者所能收集到的風險決策的信息也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創業者決策的制定并非理性模式(要求創業者掌握全部信息),而是行為模式。風險控制的期望目標是使風險損失最小,創業者至少需要找到一個可實施的、滿足期望目標的備選方案,并判斷是否執行所選的方案。簡而言之,創業者風險決策能力主要體現在創業者能否及時找到至少一個有效的、可行的風險應對方案或在備選方案中選擇最佳方案。可將創業者在面對具體的風險時,能夠根據自身風險容忍度、風險偏好和企業現狀選擇及時、合理、有效的應對策略的能力定義為創業者風險決策能力。
(三)創業者資源整合能力的提出 在資源整合階段,由于個人是資源組合的執行者(Shelby & Robert,1996),這就要求創業者在應對風險時能夠及時識別并獲取有用的信息和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由于新創企業資源相對匱乏,創業者一方面要探索新的資源,獲取的新資源會改進創業者的資源整合能力,減少風險損失,達成滿意的績效(Teece et al.,1997);另一方面要探索新的資源整合方式,選擇恰當的資源整合方式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Lichtenstein & Brush,2001)。Brush(2001)等認為只有充分的獲取資源和配置資源,企業才能發展,相反,如果創業者所獲取的資源沒有得到恰當地利用,資源整合的能力和資源整合的效率就會降低,企業的優勢將不會持久,企業的競爭力將會被削弱(Christine,1997)。可將創業者獲取資源并將可利用資源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有效組合的能力定義為創業者資源整合能力。
在風險控制過程中,創業者資源整合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個體資源與企業資源的有效整合。創業者不但需要將自身盡可能地融入整個企業的資源,使自身的資源能被企業利用,而且需要用企業資源激發創業者和企業員工資源的潛力,提升創業者所擁有資源的價值。 (2)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創業者需要識別、篩選、獲取有價值的外部資源,使之與企業內部資源互相融合并融入企業,進一步提高企業內部與外部資源的使用效能。(3)新資源與傳統資源的有效整合。創業者對傳統資源的合理利用會促使新資源的產生,同時,新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會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提高傳統資源的使用效能。(4)縱向資源與橫向資源的有效整合。“縱向資源是指某一門類資源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的資源,橫向資源是指某一類資源與其它相關資源的關聯程度”(饒揚德、宋紅霞,2002)。(5)調節資源組合的靈活性。由于風險的不確定性,創業者需要隨時針對風險的變化調節資源組合。
(四)創業者組織管理能力的提出 在風險管理活動階段,新創企業所處的創業環境并不穩定,創業者面臨的風險系數不斷提高(陳春花、徐慧琴,2003)。創業者一方面要重視風險的控制管理,即在了解風險信息之后及時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保證其有效執行,使風險損失降到最小;另一方面要重視風險的預防管理,創業者發現可能給企業帶來風險的漏洞之后,應做出及時調整,即便其帶來的損失很小,也可能在企業面臨危機時雪上加霜,影響企業的成長速度,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可將創業者通過管理風險控制方案的執行而提高風險控制效率的能力定義為創業者組織管理能力。首先,創業者需要對員工進行培訓、激勵、考核和監督。風險控制的實施主體企業的人力資源,員工的能力和積極性的提高促使組織中個體效率的提高,使組織高效運轉。其次,組織風險控制效率的提高還有賴于創業者對企業組織結構、工作流程的有效管理。如當企業面臨某一重大風險時,創業者應及時根據現狀調整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以控制風險在組織內部擴散,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再次,建立完善的企業制度和培養良好的企業文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風險。若創業者制定的制度和培養的文化有利于內部員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完成任務的動機即能量,有利于企業內部結構和流程的自動調整,有利于企業新資源的產生,那么對企業風險的控制效果必然是有利的。最后,在風險控制效果得到反饋之后,創業者需要評價在風險控制整個過程中的表現,不斷培養、積累經驗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創業者的管理能力將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一是利潤的提高,二是市場占有率的上升(Chandler & Hanks,1998),從長期來看,有效的企業管理能夠促進企業發展,使企業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并提高企業績效(Calantone et al.,2003)。
(五)創業者溝通與人際關系能力的提出 在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階段,創業者進行風險評估和風險決策時都需要有一定質量的風險信息,創業者需要通過人際交流來增加獲取信息的數量和質量以作為分析判斷的根據。創業者可以作為信息的接收者,通過語言或者非語言的形式接收到發送者發送的風險信息后采取控制措施;創業者也可以作為信息的發送者,將自己的想法或者對信息的要求發送給接收者,由信息的接收者做出反饋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其中,無論創業者作為信息的接收者還是發送者,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都會受到外界的干擾,而影響信息的準確可靠的傳遞。
在資源整合階段,創業者的人際關系構成社會網絡是幫助企業整合資源最重要的因素(Birley,1985),創業者為獲得關鍵資源和能力,必須擴展自身專業網絡(Johannisson,1990)。創業者與政府、稅務局、工商局、金融機構、行業協會、供應商、客戶、同行以及其他企業家保持良好的關系,能夠使企業獲得一定的外部資源,如政府補助、新技術;外部專業咨詢機構、企業管理服務機構提供的建議能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影響(Donckels & Lambrecht,1995;Kent,1994),減少風險損失。
在風險管理活動階段,創業者與團隊成員、雇員保持良好的關系,能夠更好地促進內部成員的共同努力,達成企業目標。創業者在有效執行應對風險的方案時,必須與企業內外各個部門之間保持良好關系并進行有效溝通,如創業者與同行共同研發新技術新工藝以謀求新市場分散市場風險等,創業者與企業內部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人際關系能夠促成管理活動的進行。
可將創業者與企業內部和外部建立良好關系的能力定義為創業者溝通與人際關系能力。該能力在風險控制的整個過程中,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創業風險的控制效果。
四、結論
我國眾多的新創企業正處于經濟轉型的背景下,由于創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創業風險的增加,從而使創業頻頻失敗,筆者通過回顧風險控制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已識別風險的控制過程,提出了從風險控制的動態視角、以創業者為主體的風險控制能力構架。
(一)構建了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框架 以已識別風險的控制動態過程為切入點,構筑了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包括風險評估能力、決策能力、溝通與人際關系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之前的企業家能力研究集中在對整個企業管理綜合層面上,單獨對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的研究較少,由于企業內外部動態環境的變化而導致風險的產生,而且已識別的風險可能會引發新的風險,創業者在風險控制的各階段不僅需要以各階段應具備的能力去管理風險,更需要做好準備以面臨新風險的管理。此外,創業者的風險控制能力并不是由其中某個單一的能力決定的,這五個能力綜合影響著新創企業風險控制的效果。
(二)分析了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 由于創業者在創業企業的風險控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使得風險控制的研究向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方向發展滲透。目前已有大量的文獻對創業者管理活動的研究偏向于心理學范疇,但這些文獻集中于對創業者特質(如認知特質)的研究,筆者結合組織行為學對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的機理進行深入分析,對創業者在風險控制的動態過程中如何提高自身風險控制能力有一定的意義。
(三)豐富了創業風險管理理論 從某種程度上說,風險控制的效果甚至決定了一個新創企業的成敗,對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的更多研究也迫在眉睫。筆者提出的風險控制能力的構架能對以后的相關研究中風險控制能力維度的劃分有所啟發。
此外,鑒于本文提出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的五個構架是基于理論的推導,還有待于從不同視角深入探討,并有待于進一步的實證研究。在未來的研究中, 可以根據研究需要進一步探討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在某一風險控制過程中的內在機理,或增加創業者的個體特質或認知特質等,詳細探究創業者風險控制能力的影響因素。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非系統性創業風險的識別和控制機制:基于認知視角的實證研究》(編號:7127221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創業者特質、創業網絡對創業風險的作用機理研究:基于社會認知視角》(編號:11YJC630253);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創業者認知偏差、社會網絡對創業風險識別的影響研究》(編號:LY12G02016)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饒揚德、宋紅霞:《基于資源整合的企業技術能力提升機理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06年第9期。
[2]趙光輝:《論人才創業風險的來源與控制》,《當代經濟管理》2005年第4期。
[3]呂立志:《論新資源在新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軟科學》2001年第9期。
[4]黨興華、黃正超、趙巧艷:《基于風險矩陣的風險投資項目風險評估》,《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年第1期。
[5]陳春花、徐慧琴:《企業家與團隊建設淺議》,《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年第3期。
[6]劉國新、王光杰:《創業風險管理》,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潘琰:《內部控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8]朱榮主:《財務風險評價與控制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9]李時椿、常建坤:《創業學:理論、過程和實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0]法約爾:《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11]C.小阿瑟.威廉斯、邁克爾.L.史密斯:《風險管理與保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2]Griffinricky W.著,劉偉譯:《管理學》(第9版),中國市場出版社2008年版。
[13]Timothy W Ruefli,James M Collins. Risk measur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auld lang syn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
[14]Peter R. Dickson,Joseph J. Giglierano. Missing the boat and sinking the boat: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risk.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6,50.
[15]Tim Dean.Reducing the cost of losses:The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Hudson Valley Business Journal.2001, 12(4).
[16]Jan Emblemsvag. The augmented subjective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Management Decision.2010,2(48).
[17]Arrow K J.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isk bearing. New York:New York North Holland.1971.
[18]Yates J. Frank,Stone E R. Risk appraisal. In J F Yates (Eds.). Risk taking behavior [C].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td.,1992.
[19]Michael A. Hitt,Leonard Bierman,Katsuhiko Shimizu,et al.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1).
[20]Anilk. Gupta,Vijay Govindarajan. 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4).
[21]Thompson J D. Organizations in a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1967.
[22]Leonard Barton D.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
[23]Weber E U,Anderson C J,Birnbaum M H. A theory of perceived risk and attractiven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2,52(3).
[24]Shelby D. Hunt,Robert Morgan. The resource-advantage theory of competition:Dynamics,path dependencies,and evolutionary dimen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60(4).
[25]Teece D J,Pisano G,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 (7).
[26]Lichtenstein B M,Brush C G. How do “resource bundles” develop and change in new ventures:A dynamic model and longitudinal explorati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1,25(3).
[27]Brush C G,Greene P G,Hart M.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1,15.
[28]Christine Olive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9).
[29]Chandler G N,Hanks S H. An examination of the substitutability of founders human and financial capital in emerging business ventur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
[30]Calantone R,Garcia R,Droge C.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20(2).
[31]Birley S. The role of network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5,16(1).
[32]Johannisson B. Community entrepreneurship-cases and conceptualization.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990,2(1).
我國《擔保法》第八條規定:“國家機關不得為保證人,但經國務院批準為使用外國政府或國際經濟組織貸款進行轉貸的除外。”這就在法律層面上阻礙了農業科技風險投資政府擔保制度的推行,從而抑制了風險投資公司對農業科技企業的投資。雖然《風險投資法》、《投資基金法》等促進我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法律體系已列入國家立法規劃中,但其至今尚未出臺。關于風險投資的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不成體系將長期制約我國風險投資發展,而這也必然會制約我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順利進行。其次,我國農業科研投資體制對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制約。我國的農業科研體制幾乎全部是公營的,政府農業科研主管部門進行研究經費分配的決策程序主要是通過專家組磋商決定的,由于這種決策機制存在著信息和理性的有限性、主體行為和動機的復雜性、動機和所承擔義務的不平衡性及表決制中多數票通過規則的缺陷,往往導致投資效率低下。2003年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為0.411%(農業科研投入占農業GDP的比重),遠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國家20世紀80年代中期0.57%的水平。國際糧農組織報告指出:“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農業研究投資占農業總產比重的平均值約為1%,而發達國家一般為2%,發展中國家一般為0.5%~0.6%”,而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只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0.2%,不僅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而且比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還低。我國的情況是種子、農藥、化肥等一些農業生產材料本應屬私人投資物品的都在由國有企業壟斷,這必然會降低市場效率。而一些需要政府進行投資的公益性農業科研項目,實際投資卻嚴重不足。玉米、水稻雜交種是有商業利潤的,因此應該讓企業參與,政府提供服務,讓企業賺錢,政府收稅。但我國現有的制度安排卻抑制了企業對農業科研的投資,在許多政策法規的規定中歧視私人農業科技企業,如《種子管理條例》就明文規定禁止私人企業從事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的種子生產和經營業務,這極大地抑制了私人企業對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積極性。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加工、農業生物技術產業這些私人物品行業恰恰是農業風險投資最看好的農業產業。長此以往,勢必不利于我國農業科研市場的順利發展,必將抑制風險投資對農業科技進步的促進作用。再次,我國金融政策體制對農業風險投資的制約。我國風險投資資金來源渠道狹窄,資金缺口大是制約我國風險投資發展的又一重大因素。據一項調查顯示,我國風險投資公司的資金來源中,政府和銀行資金大約占70%,民間資本所占比例很少。而農業風險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農業科技企業除了面臨其他企業共同面臨的風險外,還要面臨自然風險、生產周期長、地域性強、推廣速度慢等特有的不利因素,這使得風險投資機構對農業領域的關注很少,資金更是捉襟見肘。在2009年風險投資機構對各領域的關注度上,對新農業的關注度最少,僅為4.23%。我國現行金融體制對高新技術企業上市標準過高和指標太少的政策阻礙了風險資本的順利退出。能否順利退出市場是風險投資的關鍵,這極大地限制了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現有法律制度規定企業法人股、國有股不能流通和交易,只能進行場外協議收購,這與風險投資業通過股權轉讓,獲取資本利益進而實現高額的投資回報的特性相背離,極大地制約了我國風險投資業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農業風險投資的非正式制度約束
一是農業企業的交易習慣對農業風險投資的制約。在我國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等部門聯合舉辦的一次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上,主辦單位創造了風險投資公司與農業科技創業團隊對接的機會,會后很多獲獎企業并沒有引入風險資本。分析其原因:一是這些農業科技企業大部分是家族企業,大部分公司的股權由家族掌握,他們認為把企業的股份低價賣給風險投資公司是對企業的一種賤賣行為,同時也會削弱家族權利;二是在農業科技企業看來,創業投資機構對企業的要求太高,引入風險投資的程序過于復雜:風險投資公司對企業進行實地考察,詳細了解企業實際情況,親自審查企業的財務賬目,簽訂一系列協議條款;三是農業科技企業偏重對科技創新的執著,風險投資公司順應市場需求,追求利益最大化等等方面使二者意見偏差。通過這次活動可以看出,農業科技企業對風險投資公司的運作模式缺乏認識,對資本的市場化運作不是很了解,沒有認識到資本運作能夠給企業和股東帶來的價值,這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因素,也不利于風險投資在農業企業的發展與傳播。二是人才的培訓管理慣例對農業風險投資的制約。中國風險投資業最緊迫的問題是人才缺乏問題。我國在農業科研及科技人才培養方面投入的資金長期不足,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目前,我國風險投資公司在運作過程中,一般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管理者偏好技術研發而不重視企業管理,技術偏好就是管理者的素質結構中技術研發能力強而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比較差,當企業經營受阻時,只是一味的傾向于通過技術創新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二是傳統管理思想構成企業成長障礙,這是指相對于技術創新偏好,企業管理者往往被傳統管理思想所束縛,忽略了風險企業中的高風險、高成長性使其管理方式特殊性,容易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上簡單化,將風險企業同一般的傳統企業不加區別,用同樣方法進行管理。這與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端有關,即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我國大學專業設置過細,不利于綜合人才的培養,加之缺乏有效的人才市場、經理市場,所以缺乏這種具備戰略性眼光、能夠自覺的為所投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的跨領域的通才,難以尋覓到合適的管理者。而我國農業科技企業的人才匱乏問題更是嚴重,根據一項最新調研結果顯示,農業科技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比對資金的需求更加緊迫。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就會遇到自身的管理模式漸漸不能適應市場的急速擴張、需求的急劇膨脹的情況,甚至有時會出現由于管理環節的滯后從而影響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狀況。風險投資公司與農業科技企業人才均缺乏的狀況從根本上限制了我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發展。在人才流動方面,美國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例如美國設立專門的經理市場以便人才進行流動,如果經理經營管理業績優秀,工作能力強,他們就有可能前往更大的公司任職。美國寬松的人才流動環境,使得人才流動頻繁。而且各公司技術人員相互之間經常進行開放流,這不僅有利于技術人才尋找到最能發揮自己潛能的職位,充分調動每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而且也可以促進信息的充分流動和知識的有效傳播。在我國的企業中尤其是國有企業中,由于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企業職工習慣于一成不變、安穩有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態度,人們普遍缺乏開放的觀念和敢創、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并不是短時間內能徹底改變的。近年來,由于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因人設崗,人才閑置和浪費嚴重,許多人才無法獲得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專業不對口,懷才不遇,大材小用現象普遍存在。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風險投資的發展。三是創業文化的理念的缺乏對農業風險投資的制約。創業文化的理念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敢于承擔風險。美國人的民族精神是勇于創新,敢于冒險,坦然面對失敗并視之為成功的起點。這種創業精神是風險投資必不可少的精神內涵,是美國風險投資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美國是風險投資發展最好的國家,其有著成熟的風險投資體制,被稱為世界最大科技創新中心的硅谷,就是美國風險投資成功的標志。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求穩不求變、不能寬容失敗的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和思想,這使得風險投資者和創業者厭惡風險,偏好與滿足于獲取穩定收益的投資,而這是與風險投資所必須的冒險、敢于失敗的創業精神截然相悖的。因此,應采取長期宣傳、加強教育、創造寬容失敗的氛圍的方式引導創業精神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創造風險投資市場機制,引導、激勵優秀創業人才通過創業謀求商業利益,形成并逐步壯大創業群體。農業科技企業的創立人大部分是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的具有創新意識的農民,而我國農民的意識形態的形成就要追溯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明。我國悠悠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就是農民的屈辱史,特殊的歷史造就了我國農民忍耐力強的脾氣秉性以及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農民安貧樂道的思想根深蒂固。諾斯認為,成功的意識形態必須服務于具體的經濟目標,當經濟目標有所變化時,意識形態也必須隨著變化。中國農民的傳統思想是不能適應市場經濟中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代風氣的。這極大阻礙了農民融入當今高度開放、高度信息化的市場經濟,對于農業科技風險投資這種新的帶有冒險性質的經濟形式,農民接受起來就顯得更加困難。
三、加快發展我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建議
關鍵詞:個人背景 創業效能感 創業活動
一、引言
新經濟時代為創業提供了各種良好的機會,社會上各個領域的創業指數不斷升高,社會創業活動越來越活躍,形成一股強大的創業浪潮。在社會創業大潮的影響下,創業也成為大學校園里的熱門話題。再加上過去幾年高校的擴招,給高校畢業生帶來了較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難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學生選擇獨立創業也成為了就業的一項重要途徑和策略。與此同時,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潛在創業者,或是選擇創業成為實際創業者。
二、創業效能感的內涵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的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個體對于自身能否利用所掌握的技能實現目標、發現契機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總是和特定的領域相聯系的,將自我效能感引入創業領域就形成了創業效能感。創業效能感是指“創業者對于其自身是否有能力發現創業機會、影響其所處的創業環境并實現創業行為的自信程度”。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創業效能感的內涵是通過結合創業活動的特點并參照自我效能感的定義來界定的。
創業效能感包括管理效能感、機會識別效能感、風險容忍效能感和關系效能感四個方面。管理效能感指的是,個體在管理能力,尤其是經濟和財務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自信程度;機會識別效能感指的是,個體在識別新市場機會和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上的自信程度;風險容忍效能感指的是,個體在忍受壓力、焦慮、沖突和變化等環境條件還能夠卓有成效地工作的能力的自信程度;關系效能感指的是個體與潛在投資者等建立關系的能力上的自信程度。
三、大學生個人背景特征對創業效能感的影響
學者朱仁宏的研究指出創業家個人特征包括兩個方面,社會特征和個性特征。個性特征主要包括外向性、責任認真性、經驗開放性、自我功效感;社會特征又稱為個人背景特征包括創業家能力,性別,種族,創業團隊、創業經驗、社會與家庭背景等。研究表明,不同創業者個人特征與不同的創業效能感維度顯著正相關。本文著重從背景特征的相關因素對創業效能感的影響作用來進行分析,所采用的大學生的個人背景特征主要有:性別、學生干部經驗、創業實踐經歷、職業生涯規劃、學歷等五個方面。
1.大學生性別與創業效能感
以往的研究發現,女性的創業意向會同時受到創業可行性和創業希求性的影響;而男性樣本更多地受到創業希求性影響。另外,男性對創業的可行性僅限于考慮個人所具備的條件;對宏觀條件方面的影響考慮較少,女性的創業可行性則同時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因此,對于大學生創業者而言,女大學生比起男大學生承擔風險的能力更低,他們在創業風險容忍效能感方便會更弱。
2.大學生學生干部經驗與創業效能感
研究發現,先前的經驗和管理工作對今后的創業表現有非常高的相關性。大學生還沒有踏入工作崗位,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圈子都是同學,他們最能得到鍛煉、最能增長經驗的工作就是擔任班委或學生會干部。學生干部的工作往往就是組織相關活動,譬如各類生活和學習上的比賽等。這就要求學生干部能有效的識別對活動有利的資源和機會,像是尋找贊助單位、向學校申請等活動。因此,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大學生比起那些未擔任過的同學的創業機會識別效能感會更高。
3.大學生創業實踐經歷與創業效能感
學者Bruce提出創業者的個人特征主要表現為相關經驗,同時Cooper也認為,經歷是促成創辦公司的先決條件。先前有相關經驗的創業者會有更成熟的聯系網絡,并能更好的理解各自產業間的微妙關系、先前創業經歷是個人創業的顯著優勢,也被認為是未來創業績效的最穩定預測指標之一。對大學生創業而言,先前創業經歷最主要表現就是像做小生意、參加促銷活動等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有社會創業實踐經驗的大學生會有更高的創業管理效能感和創業關系效能感。
4.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效能感
人們能部分地決定自己要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因為人們可以面對環境基于自己能力與目標的認知不同作出自己的選擇。基于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在機會來臨時能夠有效把握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特殊背景下,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越發顯的重要。有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同學,能夠根據自己的規劃有意識的挖掘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會和資源,在困難和危機來臨時,也能夠按自己的規劃有效應對。因此,我們認為進行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會有更高的創業機會識別效能感和創業風險承擔效能感。
5.大學生學歷與創業效能感
在我國的創業者中高中或中專學歷占較高比率,然而他們所創辦的企業,經營年限超出10年以上占45%以上,但企業規模在偏大型及以上的只有18%,這說明企業能夠很好地生存下來,但是企業不能快速迅猛發展,這可能就與企業主的學歷限制了他們的管理水平有關。同時,研究者Bruce在對快速增長企業的研究中也指出教育水平是影響成功創辦公司的關鍵因素。基于以上研究事實及數據,低學歷的大學生創業者對于其有能力管理好所創辦的企業的信心就會不足,而相對的那些高學歷的大學生創業者在創業管理效能感方面會更高。
參考文獻:
[1]朱仁宏,陳燦.創業研究前沿理論發展動態.當代經濟管理,2005,27(1).
[2]占怡,杜紅.個人創業特征、創業效能感與創業行為策略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08,(4).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不可否認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的轉型有利于個人和整個中華民族人口素質的提升,但同時也使大學生不再是寶,大學生就業面臨困境,使高等教育投資者增加了高等教育投資的風險。高等教育投資風險一般是指個體在高等教育階段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增加人力資本,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投資者的收益不一定大于投資成本的現象。在投資活動進程中,有許多與之相關的不確定性變量存在,使投資人可能難獲得預期收益。
一、高等教育投資風險的表現類型
(一)“因教致貧”的風險,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之中國經濟迅速的發展的需要,人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非常高漲,有“不稀砸鍋賣鐵供孩子讀書”的觀念,而且近年來,高等教育收費持續高漲,并非常迅速,收費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許多家庭因全力以赴保障其就學而不得不屢降生活檔次,最終跌入貧困階層。
(二)根據人力資本理論,按照風險的性質可以分為:專業風險、預期收益風險、失業風險、教育過度風險、依附性風險、選擇性風險、流動性風險等。
1 失業風險,指的是高等教育投資者個人由于環境不好的原因難以獲得理想工作的風險。通常我們所講的高等教育投資有較高的經濟回報率是以大學畢業生找到理想工作為前提條件的。沒有工作就沒有回報,不好的工作只能得到低的回報甚至沒有回報。目前中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現在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已經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理想工作就更難了。就業市場的不穩定和市場競爭性的不強增加了就業風險,個人擁有的社會資本在就業中的作用顯得更重要,工作轉換風險也相應增加。
2 預期收益風險,是指高等教育投資者本人在進行是否投資時估算的高等教育收益的實際值與估算值之間不一致所帶來的風險。高等教育投資是一種犧牲現有消費,不進行其他投資來獲取未來收益的行為,投資期長,投資的收益相對滯后,受教育者在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對未來工作是不確定的,未來的收入也存在不確定性。
3 專業風險,是指高等教育投資者個人所選的專業不能適應市場需要的風險,高等教育者擁有專用性的人力資本,四年的專業學習決定了其未來人力資本的使用領域,如果不能進入這一專業領域就會出現高等教育投資的沉沒成本,如果轉換領域需要轉換成本投資。專業類型決定職業類型,一些專業的日益更新使投資者陷入就業風險中。
4 教育過度風險,過度教育意味著在教育投資中的一部分投資是不能得到收益的,過高的教育投資不一定產生相應高的收益。高等教育過度不僅會造成我國教育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會給社會帶來不和諧因素。
5 依附性風險,人力資本擁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要依附于人體而存在,它與其所有者不能相分離,與所有者具有依附關系,不能被單獨出賣、轉讓和繼承。個人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況會影響到這種主體收益。人力資本的發揮與人的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當生命結束時人力資本也會相應的消失,而一個人可能有隨時喪失生命或工作能力的風險。
6 選擇性風險,高等教育投資面臨著許多選擇,學校的選擇、專業的選擇和教育年限的選擇等等。由于擁有的信息不充分,同一個體的不同選擇會有不同的收益,這其中隱含著很大的風險。
7 流動性風險,人力資本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勞動力市場要有充分的競爭性和流動性。目前我國教育收益率的逐年提高,與經濟的非均衡性加大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建設和完善密切相關。但我國的勞動力市場狀況仍不盡理想,制度性分離仍很嚴重,勞動力在城鄉地區部門之間流動的制度成本依然很高。
二、規避高等教育投資風險的對策建議
有投資,就會有風險存在。規避高等教育投資風險主要還在政府和高校。政府和高校應充分增強意識,并采取相應措施規避風險,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對于家庭和個人來說,高等教育投資有較大風險,投資成本高,收益不明朗,應當有較強的風險意識,采取多種措施降低投資風險。
(一)國家應該是高等教育投資的主體,減輕家庭投資高等教育的負擔和風險。高等教育不僅僅是私人收益。更是巨大社會收益。國家、企業應承擔高等教育的大部分成本,家庭和個人只應承擔小部分,這樣將大大降低高等教育投資成本。在公共財政框架下調整高等教育的投資結構,引導學校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投資空間,形成高等教育投資多元化格局,分散政府高等教育投資的風險,同時加大對高校的監督力度。
(二)政府應牽頭,實現學校、企業、政府三者密切聯系,建立高等學校與勞動力市場、生源市場信息互動機制。這樣可有效地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使信息傳遞更快。這樣實現政府合理引導,個人正確選擇,學校針對培養,企業及時反饋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勞動力市場,增強市場競爭性,優化勞動力市場環境,大學生也應當根據需要去能展現才能的地方就業。
(四)學校要采用多元指標分析高等教育供需勢態,優化高等教育規模和教學管理體制。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已經實現,重心已從擴張規模轉向提升內涵。高校自主辦學,既要強調專業教育,更要強調通識教育,培養厚基礎以變應變的人才。高等學校也應當把握學校貸款規模,建立風險預測機制,既不過度引發還貸風險,也要保障合理投入。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創新
中圖分類號:F30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059-02
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1 “生產發展”的內涵與要求。“生產發展”就是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其主要內容是要以高效生態農業改造傳統農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新農村建設中,以生物化學和機械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生產對農民的科技素質提出了較高的需求,這就必須從新型農民的培養人手,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在提高農民基本文化素質的基礎上著重培訓農業生產發展所需要的新知識、新技術,學會使用新農具、新機器,學會運用現代科技成果――生物工程技術、激光技術、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與海洋開發技術。進而把傳統農民提升為現代農民。
2 “生活寬裕”的內涵與要求。“生活寬裕”就是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從微觀角度看,家庭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徹底改善主要依靠農民自身的努力。只有“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他們才具備掌握市場信息、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風險能力,才能真正具備就業與創業的能力,才能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3 “鄉風文明”的內涵與要求。“鄉風文明”主要是要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加強縣(市)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從精神文明的角度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鄉風文明”要求農民朋友破除農村封建文化的思想,做到通情達理,對他人講禮貌,鄰里間互幫互助、團結共建和諧農村。這就要求農民在追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同時,注重農村的文化建設。通過農村文化建設來達到凝聚、整合、同化、規范廣大農民的行為。
設施建設,比如鄉村公路的硬化,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切實解決農戶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認真治理農村的污水、垃圾亂倒、亂扔現象,清潔家園,改善農村環境衛生。
4 “管理民主”的內涵與要求。“管理民主”就是在“村民自治”的組織原則下,健全村級組織的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級財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等機制和辦法。“管理民主”是對農民民主管理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綜合考察,是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主體地位的組織保障。這一目標對農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實現“管理民主”,就要積極培養農民的民主參與意識,尤其是科學的民主參與意識。
從以上二十字方針的分析可以看出,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新型農民的培養和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新型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本支撐。因此,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加強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目標的內在要求。
二、“十一五”以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要新觀點與做法
1 在農村教育中應用學習型組織理論。靳貞來、李煜(2006)提出將學習型組織這一人力資源開發的管理理論應用于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以及農民的教育和培訓中。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村產業開發相結合。
2 建立健全農村人力資源的市場體系。鄭興明(2006)認為中國農村人力資源配置的市場體系極不完善,勞動力市場也不發達,這構成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障礙。大力開發和合理配置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健全農村人力資源的市場體系。
3 建立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的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張紅雷、劉光亮(2006)認為,應盡快建立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的農村科技創新體系。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和推廣培訓機構要深人生產第一線,開展經常性的農民科技培訓,送科技下鄉,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和新方法。農業院校應通過函授、輔導、委托培養等途徑直接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根據實際需要,不斷拓展學科領域,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改造傳統學科,積極推進成人高等教育考試向農村延伸,為農業和鄉鎮企業培養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科技創新體系。
4 加強涉農企業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徐小軍(2007)提出要加強涉農企業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為新型農民提供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5 堅持對農村人力資源的大力開發,增加定向培養比例。中央投入大量資金,從2007年起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和書本費。近年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增強農村大學生進城求學后回農村服務的意識;鼓勵大中專畢業生畢業后到農村工作,以支持和帶動新農村建設。2007年出臺了免費師范生應到農村服務十年的政策有利于培養更多的農村人才。從2004年開始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為廣大農村定向培養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實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新農村建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機制的創新思路
1 加大農村專用性人力資本的開發力度。人力資本的專用性是指工作中部分人才具有的某種專門技術、工作技巧或擁有某些特定的信息。農村實用人才(農村土秀才),例如,有豐富的種植和養殖經驗的老農,在農村中具有一技之長的木匠、篾匠、泥瓦匠、花匠等農民。他們就具備農村專用性人力資本,我們要提煉他們的經驗并形成文字材料,編成書,供他人學習。將來對愿意留在農村發展農業生產的職業農民必須掌握相關技術才能取得經營的資格。
2 創新農村人才的使用方式,建立農村人力資本團隊。據卡特針巴茨和斯密斯(Katzenbach,J.R&Smith,D.K,1993)的研究表明,人力資本的團隊化比人力資本的非團隊化對經濟發展的績效更好,其大于個體人力資本績效的總和。人力資本理論產生的前半個多世紀,人們關注的主要是對人力資本個體的研究,直到現在以團隊為對象的人力資本研究仍未成為研究的主體。
所謂農村人力資本團隊,是指將具有不同人力資本專用性的人力資本主體,根據資本互補、合力最大的原則,組成的
一種農村人力資本合作團體。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專業合作社等為載體組織農村人力資本團隊或在政府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導向下設置的相關模式(如福建的“六員模式”),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3 創建中國農民的創業平臺,推動全民創業。在當前農村應盡快創建農村創業風險基金、創業培訓平臺、優勢產業平臺及農民創業者協會平臺,以解決農民創業中遇到的進入管制、資金約束與創業風險問題,充分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推動全民創業。
農村創業風險基金的設置主要是為農民提供創業啟動資金;創業培訓平臺主要是通過培訓活動教會農民創業;優勢產業創業平臺指政府通過發展優勢產業以為農民提供創業機會,引導農民創業;農民創業者協會平臺是將農民創業者凝聚成一個整體,充分發揮互聯、互助、互補、互帶效應,以老帶新、以大帶小、以多幫少,進一步激發農民創業激情、提高創業成功率,使先創業者不斷做大做強、后創業者少走彎路,深入推進全民創業。
4 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人才激勵機制。對農村專業技術人員的激勵,一是強調對參與新農村建設,有突出貢獻的人員要予以重獎;二是對農村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建議上浮一級工資,優先評定職稱,優先推薦享受各種榮譽。
對農村實用人才的激勵,則在評定農村專業技術職稱的同時,可以考慮定期召開拔尖人才的表彰大會,以榮譽激勵人;還可以對考核優秀的農村實用人才給予一定的書報津貼;具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村青年人才作為鄉(鎮)、村的后備干部,在工作中要經常聽取他們的意見,充分發揮他們參政、議政的作用。
對于大學生返回家鄉工作的,簽訂一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可以報銷其大學期間的學習費用。積極探索從大學生中選任委派村干部,從優秀村干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和選任鄉鎮領導干部的干部選拔機制。
【關鍵詞】創新創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實用教育,越來越多地被提及和重視,甚至可以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以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的人才為目標,重點在于培育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主要內容包含了社會意識培養、能力提升、環境認知、實踐模擬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社會意識培養,啟蒙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使學生了解創新型人才的素質要求,了解創業的概念、要素與特征等,使學生掌握開展創業活動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大學生要開展創新創業,必須要學習這些基本知識,只有充分了解了創業相關的要素,備足了創業的功課,才能少走彎路。
其次,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各種能力,通過了解創業的各種必備條件,掌握創業過程當中所需要的過程,可以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他們的溝通協調能力,同時也可以提升管理決策和領導能力,這樣有利于他們結束大學學業,步入社會之后,能夠獨立地真正開展創業,不至于和社會發展不想融入。
然后是可以加深對社會環境的認知,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引導學生認知當今企業及行業環境,了解創業機會,把握創業風險,掌握商業模式開發的過程,設計策略及技巧等。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不僅僅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學習和生活的關系,更要引導他們加深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大學生畢業后還是要步入社會職場,他們想要創業,就必須認識整個社會的市場經濟環境,清楚掌握創業所帶來的風險和壓力,而不是后面我們即將要提到的肆意創新、盲目創業。
最后,加強實踐模擬,提升創新創業能力;通過創業計劃書撰寫、模擬實踐活動開展等,鼓勵學生體驗創業準備的各個環節,包括創業市場評估、創業融資、創辦企業流程與風險管理等。創新創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運作,通過實踐模擬就可以解決資金和人力的問題,讓學生可以試著體驗創業的整個過程。然而當前,許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僅僅停留在了理論教育的層面,這一環節的創新創業教育還并沒有得到完全貫徹和實施。這也是當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四個環節的主要內容,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正確引導大學生行成科學的創新理念和創業思想,但是在實際的操作和運行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的面臨著一些尖銳的問題。
1、創新創業意識不強,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形成良好的氛圍。一方面,很多地方和高校并沒有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當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雖然對創新創業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家長可能并不會讓他們在校期間就開展創業活動,更多地讓學生學習學習再學習,同時,鑒于大學生自身的經濟條件,也導致創新創業沒有良好的環境。
2、高校教師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方式方式不當,未能緊跟社會發展步伐。雖然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是近年來才提及,沒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和模式可尋,但是很多高校教師自身沒有對創新創業進行深入了解,僅僅依賴于一些傳統的認識,四處收集星星點點的課本知識,未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們正確認識創新創業,更不可能指導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了。
3、許多大學生盲目跟風無明確目標,創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很容易導致創業失敗,造成人力物力損失。隨著國家和社會對創新創業的重視和宣傳,也有很多大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創業的大軍當中,但是這些人員當中,有很多并沒有對創業進行分析和評判就盲目地開展,不管項目是不是符合社會的需要,也沒有開展創業前的調研和學習,有些甚至虧的血本無歸,導致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費。
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深化發展
1、加強學習,深化創新創業體制改革。要積極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這就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及時關注和利用國家和地方的各種方針政策,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常態化、有序化和規范化。
2、加強指導,針砭利弊。鼓勵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同時,也要讓他們認識到創業的艱辛和不易。在給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時候,不僅僅要增強他們的創業意識,更要教會他們全面地看待創新創業,不能僅僅看到創業有可能帶來的巨大成功,同時也要讓他們認識到創業過程中有可能會遇到例如資金困難、創業風險驟增等各種困境。
3、強化教育,端正心態。大學生創業的首要目的,很多人可能都會想要追求金錢和盈利,然而,我們作為高校的教育者,跟大學生們直接打交道的一線輔導員,在作創新創業教育的時候就要旗幟鮮明地表明態度:不能簡單地以經濟利益為導向而開展創新創業,更多地將鍛煉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以及經營管理能力等素質作為首要目的,引導他們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四、結語
隨著世界經濟形式的不斷更新和變化,給各個國家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要想屹立與世界民族之林,我國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創新素質,尤其是承擔如此重要責任的當代大學生。此外,創新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昌盛長久的立足之本。必須要講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并且作為重要內容來開展,從而推動創新創業的不斷深化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妍,王占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的意義與現狀[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08)
關鍵詞:創業教育;創業要素;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能力
收稿日期:2013-09-26
作者簡介:孫寶文(1975-),男,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和教學改革。
當今社會,高科技產業如雨后春筍,人才的需求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具有創新、創造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人才獲得企業的青睞,開展創業教育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能否持續性發展的關鍵。就目前來說,創業教育在高職院校已經基本開展起來,但由于不能正確理解創業教育的內涵,人才培養方案沒有形成或出現了偏差,很多院校的創業教育規模和質量還有待提高。
一、我國高職創業要素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仍是以傳統的專業教育為主,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創業理論體系也未完全建立,關于創業要素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數,且零散地分布于少數幾個學科領域,學者們僅僅從各自的學科領域出發先后對創業要素展開了多項研究。從現有的資料來看,研究方法多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比較少,并多以小樣本的案例分析為多,大樣本數據的研究少見。在原始數據采集方面,大多數的研究也都采用問卷或訪談的方式獲得,較為客觀的資料幾乎難尋,且絕大多數的研究是針對某一創業要素個別層面或個別側面進行的研究,系統性的探討分析較少,創業要素的統一性更無從談起。系統性研究的缺乏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理論研究總不能對創業要素做出全面、準確地分析,這就使現狀與當前創業面臨的實踐需求出現了很大的差距,因此對創業要素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創業要素系統的研究已經非常迫切。
二、高職學生創業應具備的創業要素
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單單是做一筆小生意或者是創辦一個校辦企業那么簡單,最重要的是在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讓學生不但有創業的沖動,有創業的干勁,還要有一些創業所具備的真功夫,如創業具有的意識、眼光,創業具有的知識,具備創業成功的能力,即創業的三個要素。
(一)創業意識
創業意識是創業要素的最底層,是創業要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創業意識的建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學生掌握創業知識,進而提高創業能力的先決條件,是從事創業實踐活動的驅動力,需要和沖動構成創業意識的雛形,是創業意識的具體體現。實踐證明,人類對某一事物的需要和沖動是可以通過強化灌輸于頭腦中的,所以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建立,必須與新生入學接受專業教育同時開始,就要對其開展創業意識的宣傳。如何讓學生從思想上有一種創業的需要和沖動是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需要考慮的重點。
(二)創業知識
創業知識是創業意識轉化為實際創業行動的需要,是學生是否具備創業能力的平臺,是學生創業所必需的硬件。創業知識不是把如何創業、創業風險、創業法律等知識簡單地疊加,而是在掌握包括創業具備的專業知識,創業所需法律知識,創業所用到的經營管理知識和綜合知識基礎上,還要把這些知識運用在實際的創業活動中,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真正統一。學生掌握的創業知識多與少,對于創業風險的規避與創業能否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向作用。創業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高職生本來理論基礎都比較薄弱,學習能力方面不如本科生,所以如何讓學生學好創業知識是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難點。
(三)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是成功創業必須具備的素質,只有在擁有創業意識,并具備創業知識的基礎上,才能擁有基本的創業能力,它是創業要素的最高層次。創業能力不僅包含堅強的創業心理品質,還應具備經營管理能力和創業所需的綜合能力等。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創業能力是高職創業教育的目標,因此學生創業能力的高低則體現了該校實施創業教育的成功與否。
上述三個要素相互關聯,逐次遞進卻又相輔形成,創業意識的建立、創業知識的積累是擁有創業能力的前提,創業能力的提高又會強化創業意識和創業知識的學習。
三、創業要素的培養
在實施創業教育對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三要素有不同的策略和目標。
(一)創業意識的培養
1.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增加創業教育氛圍。高職院校領導必須從思想上認識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基于創業教育處于剛起步階段,政策上要給予大力支持,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大力宣揚創業教育,加深全體師生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在具體操作上,可實施寬松的學籍管理,支持大學生建立創業協會等社團,舉辦創業大賽,對優秀創業大賽成果給予適當的創業資金支持,引導學生規避創業風險等。與此同時,創造條件逐漸讓企業參與,走創業教育的工學融合之路,形成適合學生創業的良好教學環境。
2.專業課的課堂教學增加創業教育的引導。除了課外對學生進行創業熏陶,鼓勵教師在上專業課的同時,用創業教育的思想來教書育人,見縫插針地把創業教育的內涵融入進去。可以通過講解自己或者別人的創業經驗,使學生獲得創業的認知,通過初步創業的艱辛、創業過程的趣事以及創業后期的成功等實例,使學生了解創業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樹立創業信心,獲得創業的動力。
3.通過實踐使學生感受到就業壓力、畢業后的發展壓力和生存壓力。通過研究發現,高職學生在大一的時候對以后的就業和生存考慮的很少,或者說僅僅是一種感性上的認知,到了大三要畢業的時候才發現就業和生存壓力如此之大,甚至導致一些學生產生畢業恐懼,即畢業期綜合癥。而創業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可以使學生從大一就了解畢業時以及畢業后的各種壓力。可以通過各種社團參加創業競賽,開展創業技能訓練,通過創業基地,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如現在很多大學中的“格子鋪”。還可以創建創業教學教育網絡互動平臺,開設大學生創業論壇、創業項目信息、創業案例分析,開展電子商務等。諸如此類的活動,更易讓學生從感官上體驗以后的生活,感受畢業后的壓力,從而促使其更勤奮學習,養成不怕困難的良好品格。
(二)創業知識的掌握
1.建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強化創業所需專業知識的學習。科學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教學機制,創建創業教育課程模塊體系,教學內容除了要融入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心理品質的訓練與培養外,還要將創業精神的宗旨和創業知識的普及作為課程的重要內容。以培養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為導向,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積極與校外創業成功人士、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模塊,教學內容任務化、項目化,提高高職生創業知識水平,以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業型人才。
2.通過實踐、講座等方式獲得創業所需的法律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和綜合知識。營造濃郁的校園創業文化,推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融合滲透。組織創業論壇、創業競賽、建立創業教育協會和其他形式的課外創業文化活動,為學生建立全方位的創業知識結構。通過校企合作,建立校內外創業實訓基地,開拓學生創業實踐空間,增加學生的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從企業聘請創業成功人士、咨詢顧問等講授一些創業課程。通過他們艱辛的創業經歷以及在企業發展中通過自身實踐積累的豐富經驗教訓、方法、知識等的傳授,幫助學生解決創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同時,也可邀請校外有創業經驗的專家作為客座教授,采取集中培訓的形式,開展創業講座,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創業心得,解答學生關心的創業問題,提高其掌握創業規律、把握創業商機的本領。
(三)創業能力的提高
1.通過創業大賽、生存大賽等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創業心理品質。學校要切實加強校內外創業基地建設,以便開展各種創業大賽,解決大學生創業實踐的空間問題。在基地模擬舉辦的各種競賽或技能訓練一定要氣氛熱烈并具有真實性,使學生對創業有直觀的感受,給予其心理的沖擊,讓旁觀者產生創業的沖動,讓參與者體驗創業的過程,這樣才能有利于他們將學到的創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幫助他們知曉創業所涉及到的知識,提高他們開拓、創新的勇氣,督促其以更好的心理素質應對未來創業出現的各種挑戰。
2.引領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產、經營第一線,提高創業經營管理能力和綜合能力。以校內外創業基地為平臺,引導學生參與具體的創業項目,與社會行業企業合作,利用創新項目立項,引入創業孵化機構,使創業成果市場化,在市場化過程中,提高創業者的經營管理能力;同時,還要創造各種條件,鼓勵師生積極承擔行業課題,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拓展項目,促進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轉化為實際創業能力。
四、結 語
創業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創業教育的實施,必須把握內涵,系統性地分析創業的各個要素,按照創業要素內在的聯系制定創業人才培養方案,這對于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友明.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J].
職業技術教育,2009,(2).
[2] 劉洋.論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方法和途徑[J].重慶工商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8).
[3] 關海峰.實踐基地在創業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J].黑龍
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3).
[4] 胡暉.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J].中國
成人教育,2010,(7).
Research about Career-creation Element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SUN Bao-wen
關鍵詞:創業投資;中小企業;退出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028-02
一、中小企業創業投資概述
1.含義與特征。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是指以股權方式把資金投向尚處于初創期或成長期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并為企業提供管理、經營、決策等增值服務培育企業迅速成長,最終通過退出渠道獲得高額投資收益的新型投資活動。它具有五個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高風險、高收益性。創業投資的高風險性是由創業投資對象的性質決定的,鑒于投資對象通常是處于剛剛起步的中小企業,投資對象在技術和市場前景方面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因此創業投資具有高風險特征。創業投資家并非無視所投企業的高風險,高風險往往與高收益相伴。創業投資家遴選的企業往往具有創新性、高性能、高附加值、差異性顯著,企業一旦獲得成功,其投資回報遠遠高于普通行業。第二,是一種股權投資。創業投資是一種權益資本,投資方式以股權為主,與傳統的借貸資本不同。目的不在于獲取股息收入或分紅,也不在于取得企業的控制權,而是通過向企業注入資金待企業成長后通過出售股權獲得投資回報。第三,是一種中長期、階段性投資。創業投資通常在企業的幼稚和成長期介入,一般持續三至七年,創業投資家根據風險企業不同時期的需要投入所需資金,能起到激勵和監督作用。當風險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盈利能力達到較高程度時,創業投資便會通過適當的渠道退出收回投資,獲取收益。第四,是一種管理型投資。考慮到風險企業初始存在諸多問題,創業投資家往往協助風險企業家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利用其豐富的經驗、知識和信息網絡協助風險企業更好地經營企業。因此,創業投資不僅是投資行為,而是集投融資、經營管理、咨詢服務、決策為一體的系統性金融管理活動。第五,是一種組合、循環型投資。創業投資通常投資于十個以上的高新技術項目群,以降低投資風險,利用成功項目退出后的收益彌補失敗項目的損失,然后繼續尋找新的風險企業進入下一輪的投資。
2.創業投資與中小企業的關系。(1)創業投資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中小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業與成熟的企業相比面臨融資難的困境。原因在于中小企業初始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商業銀行基于經營的三性原則,往往不愿向中小企業發放風險貸款。創業投資作為一種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特征的投資方式,其主要的投資對象是處于初創期且未來發展迅速、市場前景廣闊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股權投資,滿足被投資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并為其提供增值服務,對于風險企業而言沒有還本付息的壓力,且創業投資目的不在于控股,也不需要任何的擔保或者抵押。所以創業投資的定位更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2)創業投資優化資源合理配置。創業投資的目的在于獲得超額收益,實現資本增值,因此在對投資項目的選擇上會進行細致的評估和分析;通過實地調研減少信息的不對稱,以確定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和營利性。(3)創業投資促使中小企業管理規范化。創業投資家不僅僅解決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困境,而且創業參與風險企業的經營管理,創業投資家通常是各個行業的精英,能幫助中小企業規范財務體系,制定企業戰略,并為企業引進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和公司治理機制,能夠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公司治理架構混亂的問題,促使風險企業管理的科學、規范化。
3.創業投資退出機制的內涵。所謂退出機制,是指創業投資在所投資的企業發展相對成熟后,將其所投資金由股權形態轉化為資金形態,即變現的運作機制。
創業投資家,目的于追逐高額投資收益,即在所投資的風險企業進入成熟穩定期后,將所投資本回收后再投入到新的風險企業中去,在“投資—退出—再投資”的循環過程中達到資本不斷增值的目的。因此,如何順利地將所投資的風險企業股權轉化為具有流動性的資金,在整個創業投資活動過程中至關重要,而退出機制正是提供股權變現的一種有效機制。
創業投資的退出渠道主要有四種:首次公開發行、兼并收購、股權回購、破產清算等。(1)首次公開發行(IPO),是指企業通過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向公眾發行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業發展資金的過程,即企業上市。公開上市一般包括主板上市、創業板上市、中小板上市。其中,主板上市規則較為嚴格,創業板、中小板上市標準低于主板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補充。公開發行上市是創業投資家最愿意選擇的退出方式,因為它是能帶來最大投資收益的退出方式。(2)兼并收購,具體指創業投資家或風險企業決定將所持有公司的股票或資產賣給另外一家創業投資公司,包括一般并購和“第二期并購”。一般并購主要指公司間的收購與兼并;“第二期并購”指由另一家風險投資公司收購,接手第二期投資。并購退出方式是繼首次公開發行之后最受歡迎的退出方式。(3)股份回購,是指被投資企業的風險企業家或者公司高管將創業投資機構所持有的公司股份進行回購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司回購、管理層收購(MBO)或者通過員工持有基金(ESOT)等。創業投資家在簽訂投資協議時,往往加列一項條款即在一定投資期限后,風險企業家購回創業投資家持有的股權,此方式大大降低了創業投資家的風險,有利于創投資本順利退出,成為創業投資退出的又一個重要途徑。(4)破產清算,指投資失敗時,風險資本通過破產清算程序退出風險企業。
創業資本通過破產清算退出時,風險企業已經資不抵債,或者是風險企業失去繼續發展的優勢,或者是經營情況不符合創業投資者的預期,于是創業投資家和風險企業家協商決定結束經營,進行清算,不失為一種減少損失的辦法。
二、中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退出機制存在的障礙
1.公開發行上市退出渠道不暢通。雖然中國滬深兩個主板交易市場已運行多年,但滬深主板市場對上市公司的資格要求嚴格,門檻過高,導致眾多中小企業很難滿足上市要求,創業投資通過主板市場上市退出較為困難。除滬深主板市場外,中國雖建立了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但由于這兩個市場的規章制度是在主板市場的基礎上制定的,所以企業上市的依然面臨門檻高、審批嚴、效率低的難題,致使能符合上市條件并最終實現上市的企業數目不多,創業投資通過上市途徑退出困難重重。
2.產權交易市場不完善。創業投資的退出的實質是產權在投資者之間順利轉移,其依賴于健全完善的產權交易市場。而中國產權交易市場多年來受政策束縛和行政約束,產權交易呈現區域性,各自為政,交易成本過高,產權交易監管不到位等現象,尚未形成合理有序的產權交易市場。股權交易時,難以通過市場交易機制形成合理的交易價格,嚴重影響創業投資的退出。
3.缺乏完善的風險資本退出法律制度。目前,中國還沒有出臺專門的風險投資方面的法律法規,導致中國的創業投資事業長期因法律地位缺失而發展受阻。涉及創業投資的相關法律規范散見于《公司法》、《合伙企業法》、《證券法》、《稅法》等法律體系中。現行《證券法》、《公司法》規定主板市場上市標準過高,而且對風險企業資本退出設置過多障礙,這些規定限制和制約了創業投資的順利退出,不利于風險投資業的發展。
三、完善中小企業創業投資退出機制的對策
1.完善多渠道的創業投資上市機制。目前中國主板上市要求嚴格,導致眾多企業被拒之門外,政府應規范引導主板市場的殼資源,使經營業績良好、發展前景廣闊的企業通過買殼上市或借殼上市順利進入主板進入融資。此外,中國創業板、中小板市場的運作應獨立于主板市場,各項規章制度應獨立與主板市場的游戲規則,形成多層次的企業上市運行機制。中國政府應為風險企業海外上市創造有利的條件,積極鼓勵國內的風險企業利用海外市場實現風險資本的退出。
2.加快全國性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考慮到中國中小企業眾多,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市場推出后不可能滿足所有創業資本退出和企業融資的需求,可通過產權交易市場促進創業投資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實現創業資本順利退出。然而目前中國產權交易市場呈現出現各自為政、條塊割離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有必要打破產權交易的地域限制,建立全國性產權交易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產權交易信息平臺,實現各區域產權交易市場信息共享,充分發揮信息資源集中和信息網絡化的優勢,吸引各類資本參與到產權市場中來,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
3.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創業投資的退出提供法律保障。修改現行《公司法》、《證券法》中不符合創業投資業發展和創業資本退出的條款,修訂《公司法》中對上市公司的主體資格的嚴格要求,使更多中小企業取得上市的資格;修訂《公司法》中對股份轉讓的嚴格限制,讓風險企業的股權轉讓較為靈活;修訂《公司法》中關于股份回購的約束,鼓勵風險企業回購本公司股份,并為之提供相應資金支持政策;修訂《證券法》中關于企業上市的要求,降低企業在主板、創業板、中小板上市的門檻,使更多中小企業能順利進入資本市場融資,讓中小板、創業板形成對主板的良好補充,完善轉板、退出機制。
目前,中國在創業投資方面,還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與創業投資相關的法律制度是創業投資發展的根本保障,對對創業投資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因此,中國政府應根據國內創業投資運行特征和要求,尤其是創業投資不同退出渠道的特點,盡快出臺《創業投資法》,使創業投資業發展有章可循,使創業投資退出機制得到法律法規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冰.中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3).
[2] 蔡靜璇,鄭玉卓.創業投資與中小企業發展[J].中國證券期貨,2012,(10).
[3] 陽順英.風險投資退出機制問題研究[J].前沿,2012,(19).
[4] 吳鳳琴.風險投資退出渠道的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