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6-15 17:16:3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技術創新能力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2-0013-02
收稿日期:2015-01-06
作者簡介:張社就,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工學學士,本科。研究方向:模具設計與制造。(廣東 廣州/510925)
楊曉紅(1968-),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工學學士,本科。研究方向:機械制造工藝。(廣東 廣州/510925)
高職教育有三大基本功能: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及社會服務。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應責無旁貸地開展技術創新與社會服務。隨著教育市場的加大開放、生源數量的逐年減少和高職辦學模式的趨同性,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會日趨激烈。在核心競爭力理論視野之下,高職學院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具備可持續的競爭力,而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正是形成和維系競爭優勢的戰略基礎和外顯影響力。技術創新在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的同時,對于促進高職院校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和業務水平有著直接的作用,因此,技術創新能力也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一、高職技術創新的現狀
1.服務意識薄弱
長期以來,高職受以教學為重的觀念影響,從主管部門、高職領導到教師個人,普遍缺乏服務社會的意識,只滿足于日常的正常教學,教師僅僅滿足完成教學工作量,缺乏為企業技術服務的意識,雖然也有教師每年下企業的制度,但實際上是有名無實。實踐是技術創新的源頭,尤其是實用性技術研發,更是與企業生產緊密相關,脫離生產實際,沒有實踐工作經驗,則無法技術創新。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到教師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關系的發展,最終會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學校的競爭力。
2.技術創新文化缺乏
高職教育雖然強調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但在教師選拔、教師工作考核、職稱評定等方面仍和普通高等院校一樣,偏重于學問化,看重論文的刊物級別,重視教學改革項目,輕視校企合作技術項目;對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激勵機制不夠,校企合作項目科研分值和酬金偏低;教師系列職稱和工程技術系列職稱仍無法轉換、流通不暢等。
學校建筑物注重華麗氣派,缺乏實用性和科學性;校園景觀多以假山假石裝點,只顧營造園林情調,缺乏具有啟迪性、創新精神的科技雕塑作品。反觀國外的大學,在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的各個角落,都會因地制宜地設有座椅和桌子,墻上還配黑板等,便于師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學術交流,在校園隨處可見兼具科技性和藝術性的雕塑作品,令人在藝術欣賞之余,還有科學的思考。
3.師資能力不強
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教師隊伍能力不強、結構不合理,大多數教師直接來自高校畢業生,缺乏企業實踐工作經歷和經驗,盡管我們一直強調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但在實際執行中,重學歷,輕實踐經驗的選擇標準沒有根本的改變,這對于以技能培養為主體的高職教育無疑是最大的缺陷。沒有企業工作經驗,又何談技術服務企業呢?長期脫離企業生產工藝、技術研發,又哪來技術創新能力?另外,長期以來,高職教學任務偏重,科研經費不足,技術開發設備缺乏等因素,也限制了教師的科研水平的發揮。
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應從技術服務做起
1.樹立為企業服務的思想
高職應該樹立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思想,從制度建設、人員安排、工作考核等方面制定可行的措施,支持和激勵教師為企業服務。高職教師應該走出校門,到生產實踐中尋找服務課題,開展包括應用技術開發、科技成果推廣、生產技術革新、管理技術咨詢等技術服務工作,重視生產第一線的技術課題,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為生產第一線服務的特點。在服務企業的過程中,不斷提升高職的技術服務能力,擴大高職的影響力。只有具備了較強的技術服務能力,可以為企業解決技術升級、產品開發等難題,校企之間相互支持,產學研結合實現了雙向互動的良性循環,才能進入到技術創新的階段。因此,高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應從技術服務做起。
2.培養“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
(1)去大企業學習工作和技術開發經驗。一般而言,大企業規模大,設備工藝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技術開發水平高,生產管理和技術研發體系完善,對行業和產業具有引領作用。因此,對于具有高學歷而缺乏實踐經驗的高職教師來說,大企業無疑是掛職鍛煉的最佳選擇。高職院校應分期分批派遣教師到大企業掛職鍛煉,并且不間斷接續下去,做到換人不停崗,以保證該工作崗位的連續性。每期掛職鍛煉時間應不少于半年,以保證教師在崗位上有足夠的時間,熟悉崗位工作并做出一定的業績,讓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實惠。教師通過在大企業掛職鍛煉,獲得實踐工作經驗和技術研發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
(2)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對于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由于設備和技術力量所限,無法形成完整的技術研發流程,技術開發能力薄弱,特別需要技術和人才的輸入。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和經過大企業實踐鍛煉的高職教師,是中小企業極為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職教師應該主動走出去,為企業解決生產工藝中的技術難題,為企業提品設計、流程管理、技術開發等全方位的支持,以彌補中小企業技術力量的不足。通過教師團隊或與企業人員組團的形式,承擔企業技術開發任務,對企業提供持續和穩定的技術支持,讓企業在合作中得到利益。高職院校也在合作過程中獲得科研成果和一定的經濟收益,形成校企雙方緊密的合作關系。
(3)政策和機制的支持。在與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不同角色的合作中,高職教師將逐漸成為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其教學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將同步提高,使教師隊伍達到100%的“雙師”素質。如果高職在與企業的合作中,能得到國家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比如,以一定的資金資助形式,在大企業中建立高職教師實踐基地,接收高職教師掛職鍛煉;資助高職院校建立中小企業技術服務中心,為中小企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這對學校、企業以及區域經濟都是十分有益的。高職也要改革學校內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引導和激勵教師主動為企業和社會服務。
3.建設技術服務團隊
(1)技術服務“預備役”團隊,要開展技術服務工作,必須隨時能夠拉起一支專業對口,時間相對集中的技術服務團隊。因此,平時應按照專業類別,如生產工藝、裝備技術、工程建設等,以專家或專業帶頭人為核心,在形式上組建起各專業技術服務“預備役”團隊,學校應適當給予這個“預備役”團隊的經費支持,平時做一些專業調研或專題研究,加強與區域產業、行業企業的交流互動。高職應把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解決生產實踐中的技術難題作為科研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方向。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組成一個技術服務團隊,為企業提供專業和全時的服務。
(2)技術服務“無界化”團隊。現代工業技術正在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一個項目往往需要多個學科的專業技術人員和不同單位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當實際進行技術服務運作的時候,技術服務團隊的建設應打破學科專業界限、行政單位界限,以項目為載體跨專業、跨部門、甚至跨校企等方式組建,實現技術服務團隊“無界化”的組合。實踐經驗表明,技術服務團隊由學校教師和被服務企業的技術人員組成,由教師做理論技術的論證、計算和設計,由企業技術人員做制造驗證、中間試驗的組合模式,較易獲得企業的信任,團隊的運作較為順利,項目容易成功。
4.建設技術服務中心
(1)技術服務中心應面向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生產一線服務。成立于70年代的臺灣工業研究院,以服務臺灣中小企業為宗旨,開創了臺灣工業發展的輝煌,值得我們借鑒。中小企業是數量最多、最有活力,而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的經濟體,對技術服務有廣闊的需求,特別需要在技術工藝、產品開發、生產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高職應該利用人員和設備的優勢,建立面向中小企業技術服務中心,以中小企業為主要的對象,開展技術服務。
(2)技術服務中心應實行市場化經營。高職院校作為學校的建制、尤其公辦學校,在對外經營、財務管理等方面有諸多限制,對從事技術服務工作的激勵不夠,制約了教師的積極性。因此,每所高職院校應建立一個面向市場,專門提供技術服務的經濟實體。技術服務中心應有專職的市場經營、財務管理架構,實行對外技術服務市場化的運作,以便能夠更快更好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三、結論
高職要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必須樹立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服務、為生產一線服務的思想,在意識、機制、環境等各方面營造技術創新的文化;通過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獲得實踐工作經驗和技術研發能力,培養“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技術服務團隊和技術服務中心,以中小企業為作為主要對象,開展技術服務;加強與區域產業、行業企業的技術合作,以此促進高職院校技術服務能力的提高。只有具備了較強的技術服務能力,可以為企業解決技術升級、產品開發等難題,產學研結合實現了雙向互動的良性循環,才能進入到技術創新階段,研制出創新性產品。因此,高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應從技術服務做起。
參考文獻:
[1]陳珉,陳珊.開展技術服務是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9):17-18.
[2]吳勤喜.論高職院校技術創新文化是其核心競爭力的基礎[J].科技信息,2013(03):304-336.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技術創新能力對于企業的成功與生存的作用愈加凸顯,日益成為一個企業乃至國家贏得競爭力的核心因素。企業要想變得具有創新力與創造力,并將新的、改進的、具有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引入市場,從而使企業實現更高的利潤是一項富有挑戰力的事情。在技術創新研究中,技術創新能力的定義與評價指標的構建求解一直是一個熱點和重點。本文從技術創新能力定義、評價指標及評價求解方法三方面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評述其取得的進展、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認識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本質與規律,進而總結技術創新活動的經驗,為企業以后創新戰略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鑒。
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理論界定
(一)企業技術創新概念的提出
最早明確提出技術創新能力概念的學者是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1912年,熊彼得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企業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所做的新的組合”,總體來說,熊彼特對于創新的作用是肯定的,他認為資本主義正是由于創新而得到了發展。資本主義賴以生存的土壤就是不斷的創新。《經濟發展理論》發表至今已經一百多年,技術創新能力無論從定義的內涵,還是定義的外延,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理論界定
在熊彼特提出“技術創新”的概念之后,許多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定義進行研究。
第一類是“從能力本身來定義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組織本身所具有的,并能幫助組織創造新思維、新想法的一種能力。從這一角度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定義的主要是國外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Burns等[2]最先從能力本身定義了技術創新能力一詞,將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組織成功地采用或實施新觀念、新工藝或新產品的能力”。Barton[3]則從創新能力的核心層面定義了技術創新能力,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及企業的價值觀。”
Burgelman等[4]提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支持企業創新戰略的一系列綜合特征的組合”,從創新能力構成上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定義。另外,O’Connor等[5]從一種更為新穎的角度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定義,認為技術創新是“資源(人力和關系)投入和中間變革資產”,該資源或資產是企業從事創新活動所必須的。
第二類是“從過程的層面來定義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能力就是生產某種革新的、有意義的客體的過程。最早從過程層面來認識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的是Mumford等[6],他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生產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一個過程。隨后技術創新能力被定義成:多個人共同協作,從而創造有價值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想法、新程序、新過程。該定義的創新之處在于將參與創新的主體引入到了技術創新概念之中,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由一系列活動組成的交互過程”。Fores等[7]則將技術創新能力闡釋為“學習能力對企業經營績效產生效果的催化劑”,這也從過程層面來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定義。
中文文獻對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的認識還處于一種探索階段,我國學者魏江等[8]最早在企業研究層面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概念進行了探索,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支持企業創新戰略實現、由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兩者耦合并由此決定的系統整體功能”。其次,王立新等[9]基于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現狀,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支持企業創新戰略實現,體現于企業創新全過程中的一種整體能力” 。
總體來說,從過程的層面來認識創新能力的本質是將企業創新比喻為一個流程,認為創新是一個管理過程,需要特定的工具、規范和紀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技術創新能力強調的是將具體的、新穎的并且有用的想法引進到一般的組織流程和步驟中的一種能力,組織通過運用這種想法,能夠使組織產生顯著的進步[10]。
第三類則是“從結果層面來認識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能力能生產出某種革新的、有意義的客體,更側重于創新的結果產出。Andrew等[11]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指一些同以往相比具有新穎性和意義性的產出。Amidon在《知識經濟的創新戰略――智慧的覺醒》一書中將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企業創造并使用好思想,好思想最終轉化為市場化的產品或服務,并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的能力”。在一些學術與政策的辯論上,創新能力作為一種抽象概念,用來表示一個系統將知識轉化為能夠推動經濟長期增長和財富創造的新發明的一種實際和潛在的能力,該定義也從結果角度闡釋了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
另外,我國學者張國良等[12]認為技術創新能力就是“多、快、好、省”地形成商業化創新產出的潛力,與以往研究所不同的是,技術創新能力被同時賦予了數量、速度、效果、效率四個維度上的含義。
雖然學者們的定義角度不同,但技術創新能力的定義都與新思維與新技術有關,并且這種思維與技術都能給企業帶來長期的利益產出。總的來講,公司通過技術創新能力對原始的、相關的以及有價值的新產品、過程或服務知識進行整合,使得組織能夠將一些思維轉化為新的或先進的產品、服務或者流程,從而組織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是企業創新的關鍵所在。
另外,Burgelman等[4]在《技術和創新的戰略管理》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劉鴻淵等[25]曾選用該評價體系對四川一家大型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研究,認為該評價模型的指標體系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企業創新能力的真實水平且具有系統性和簡潔性等優點。
在國內檢索到的文獻中,采用體系指標來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文章占絕大多數,其核心指標包括“創新投入能力、研究開發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一些典型的以系統觀來評價技術創新能力的文獻及主要指標見表 1。
表1創新能力評價系統觀代表文獻及主要指標主要指標1主要觀點1文獻作者創新決策能力、R&D能力,生產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和組織能力1從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來探討技術創新能力。1魏江等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研發能力、創新產出能力1通過對已構建的一個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實現評價體系中各要素在不同類型企業創新中的重要程度的比較,對這些要素進行排序,從而為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供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1陳廣宇等外部環境、內部環境、研發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能力、營銷能力、協同能力、經濟社會效益1根據技術創新能力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特征,考慮到企業創新活動的重要方面和關鍵環節,構建出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1董崗等企業發展戰略、創新成果的擴散、企業創新的信息源和創新障礙、企業創新的投入、政府在創新中的作用、企業創新的產出1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創新能力各要素的諸多方面,可以說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都相關。1察志敏等企業投入能力、研究開發能力、生產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1要全面考慮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特征因素,并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完整、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1王立新等創新意識水平、創新投入能力、創新活動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創新風險控制能力、組織管理創新能力1不同的創新主體針對自身發展戰略的目標,所選擇的評測內容的出發點不同,因而指標評測因子體系設計中選擇的側重點各異。1孫立媛等
(三)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求解方法
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可以看出,學者對于技術創新能力認識的側重點不同,技術創新能力指標分解也不同。在將創新能力分解成具體指標之后,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指標進行量化,從而來評價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模型的求解關鍵在于各指標權重的確定,權重是衡量某指標相對重要程度的量值。總的來說,存在兩類確定權重值的方法,第一種為群體測試統計方法,該方法邀請相關專家對指標進行主觀估計,進而應用統計方法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分析,將得出的每個指標權重的統計值作為最后結果;第二種為個體直觀判斷法,該方法由某個相關專家直接估計指標權重,并把這種估計值直接作為最后結果。本文主要探討群體測試統計方法。從檢索的文獻來看,存在多種求解方法,具體見表2。
表2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求解方法一覽表方法1特點1代表文獻作者線性加權和法1優點是該方法既考慮了人們主觀上對各項指標的重視程度,又考慮了各項指標原始數據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它們對總體評價指標的影響且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點是計算量大。1曲國禹等 層次分析法(AHP)1優點是該方法能用于層次較多,指標較多的評價指標體系權系數計算,簡單明了;缺點求解方法繁雜,計算量大,甚至要反復計算。1常玉等模糊綜合評價法1可以構造三級以及多級模糊評價,能對不同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評價。1姜炳麟等多層次灰色評價法1精確度高,為直接方法,可克服模糊綜合評判中有些白化值經特征化處理后信息丟失的弱點。1唐炎釗等綜合指數法1可以使指標值標準化,進而可以準確地評價工作的綜合水平。綜合指數值越大,工作質量越好,對指標的多少沒有限制。1鄭春東等數據包絡分法析1DEA方法直觀性好、可比性強,且每一指標權重是根據決策單元的實際數據求得,而不是根據評價者的主觀認定獲得,可以科學地評價創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創新策略。1李守偉等BP神經網絡法1優點是:使系統誤差達到任何精度要求,且有收斂性;隨參評樣本的增加和時間的演進,能進行進一步的時間學習和實現動態跟蹤評價,具有自學習、概括能力、自適應能力以及強大的容錯性等特征。1李文博等二次相對評價法1能夠消除由于受客觀基礎條件優劣影響而導致的對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的不客觀性和不公正性,從而真正反映了人的有效主觀努力在加強企業創新能力的作用。1曲世友等
從表2 可以看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的求解方法有多種。有些方法的提出是為了解決權重求解時的主觀性問題,如“數據包絡分析法”、“BP 神經網絡方法”等;有的是為了解決指標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如“模糊加權評價法”等。總的來說,每種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用,也可考慮幾種方法的聯合使用,如“二次相對評價法”。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存在的問題總結及展望
(一)關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
綜上可見,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含義進行界定時,無論是從能力本身,還是在過程和結果層面進行界定,都豐富了創新能力內涵,為今后研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但仍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對技術創新能力含義界定表述不一,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本文認為,要想正確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定義,就要把握企業創新的本質,并貼近企業現實狀況,著眼于創新全過程,這樣才更有利于進行把握技術創新能力的精髓所在。
(二)關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
在這個方面學者們的共識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系列能力的有機結合,但不論是評價指標的要素觀、過程觀還是系統觀,在對指標進行具體分析時,由于對創新能力本質的認識不同,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標體系。本文認為原因有二:其一,隨著國內外學者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一些新的指標會對技術創新能力產生影響,在構建評價指標時,除了考慮常規指標外,我們還可以向新型指標拓展。其二,在創建評價體系時,大多數學者把各基本要素放在了同一個層次來考慮,割裂了各層次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從獨立的、靜止的、分散的角度來研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其結果很難反映企業創新的實際狀況。鑒于上述兩個原因,本文認為,在構建評價體系時,要將系統理論和企業創新理論有機結合,將新型指標引入到評價體系中,建立各層次指標之間的聯系,并使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式來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也是今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一種新思維。
(三)關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求解方法
[關鍵詞]區域技術創新;自主創新;區域經濟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經濟的發展呈現了區域化特征[1]。區域經濟在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產業集群的發展極具區域性,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隨著國際經濟競爭新格局的形成,區域創新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競爭的核心要素,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區域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了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建設是決定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不斷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區域創新體系的所有要素中,技術創新對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2]。
一、區域技術創新的內涵及作用
創新是科技領域最重要的發展環節,也是科技不斷發展的驅動力。區域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概念,更是一個經濟范疇,其最大的價值是促進經濟發展,技術創新是經濟從萌芽到起步再到發展的過程。區域技術創新主要指在一個區域范圍內進行生產技術的創新,主要包括開發新技術,或對現有技術進行應用創新。區域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第一,區域技術創新促進了生產要素結構的優化升級,主要是因為如果某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比較弱時,該區域就會依靠物資資源的投入來促進經濟增長,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會進一步透支資源,惡化環境,經濟增長舉步維艱。如果一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較強時,技術創新的成果會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利用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增長,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降低對資源的過度依賴,改善生態環境。第二,區域技術創新能夠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實際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只能在產業鏈的低端徘徊,經濟效益很難實現本質上的增加,導致的后果是該地區工業水平不高、農業基礎薄弱和服務業發展落后,進而導致產業結構的失衡。只有提升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才能夠為農業現代化提供驅動力,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發展與融合,增強工業競爭實力,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使經濟增長單純依靠第一與第二產業向依靠三大產業協同發展。第三,區域技術創新能夠優化需求結構。由于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主要是依靠勞動力來賺取利潤,實現產業鏈低端向高端的邁進,必須要加強我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通過技術創新來掌握世界核心科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打造世界名牌產品,不再依靠廉價的勞動力賺取利潤。同時,依靠技術創新可以擴大國外與國內市場的需求,優化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需求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二、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吉林省GDP增長率的排名與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排名比較接近,說明經濟水平的發展與技術進步是息息相關的,吉林省技術創新能力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落后。當前,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設面臨著諸多問題,認清問題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1.吉林省科研成果轉化率低
當前,吉林省科技創新能力無法提升的根本是科技成果與產業脫節,科研成果無法實現產業化。雖然吉林省很多企業與科研機構不斷開展合作研發,但是以企業為主的科研市場的投資機制還不健全,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很低,嚴重制約了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雖然吉林省高校與科研機構眾多,每年會研發出大量的具有價值的科技成果,但是由于缺少企業的投資與開發,很多的科技成果無法轉化為生產力,科技資源也缺乏應用價值,導致了科技成果閑置,科技資源浪費嚴重,同時很多企業不得不繼續使用傳統的生產模式或者引進國外技術,在產業鏈的低端徘徊,阻礙了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2.企業缺少自主創新的驅動力
盡管吉林省的企業規模不斷擴張、數量不斷增長,但是多數企業的科研實力提升非常緩慢,缺少科技創新的驅動力。主要的原因是企業的科技創新需要循序漸進,需要高投入與長周期,科技創新能力很難在短期內見效,很多企業寧可長期進行低水平的重復性生產活動,也不愿意花費大量的資金來加強科研開發,在科研資金方面的投入有限,生產的產品缺少差異化的營銷策略,沒有通過創新與服務來提升產品的效益,寧愿模仿與抄襲其他企業的成果也不愿意加強科技研發,走自主創新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的很多國有企業受到人事制度與考核機制等方面的制約,國有企業管理人更加迫切希望提高短期業績,利用大量的資金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保障國有企業的短期效益,忽視了能夠帶來長期效益的自主研發與技術創新,促使企業短期利潤最大化。因此,吉林省的私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都缺少自主創新的驅動力,缺少創新的活力,不能滿足企業技術創新的現實需要。
3.吉林省技術創新人才相對匱乏
企業技術創新人才的不足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是人才的培養與使用,一流的科技人才是企業競爭制勝的法寶。近些年來,吉林省的經濟發展迅猛,對掌握核心技術、具備研發能力的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由于地域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限制,科技人才的數量往往不能滿足吉林省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從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分布情況來看,區域差異明顯,吉林省的中心城市往往能夠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就業和創業,但是相對偏遠的地區卻無法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人才市場供給不足,制約了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再者,吉林省的科技人才匱乏也表現在高校專業設置與吉林省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方面不匹配,人才培養的模式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的科技人才往往“英雄無用武之地”,使吉林省陷入了“高校眾多、科技人才匱乏”的尷尬境地。
三、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路徑
要增強和提升我國整體區域創新能力,必須分集團而不是整齊劃一地制定和實施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3]。吉林省要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實現吉林省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注重技術資源的投入,健全相關法律政策,為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從根本上解決阻礙吉林省技術創新的問題。
1.充分利用科教資源,針對性培養科技人才
吉林省高校與科研機構眾多,具有良好的科教資源,其中國務院部屬、中科院所屬以及省屬科研機構70余家、部屬及省屬高校40余所,有30余所國家野外觀測站以及60余所省級重點實驗室。吉林省在汽車、生物、光電子以及應用化學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科教資源優勢明顯。近些年來,沿海地區在創新能力排名方面名列前茅[4],但是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優勢卻不明顯,區域技術創新的環境遠遠落后于廣州、上海等發達城市。吉林省要充分發揮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力量,將高校與科研機構作為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肩負起為吉林省培育技術創新人才的重任。高校要擔負起服務地方經濟的社會責任與使命,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專業設置上要滿足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將產、學、研一體化合作作為培養技術人才的新模式,為吉林省區域科技能力的提升提供人才支撐。例如,吉林省相關部門要逐步引導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企業共同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制定和實施科技人才培養政策,實施科技人才培養專項基金,對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提供資金支持等,夯實創新基礎。另外,吉林省各大高校可以與吉林省各級政府、金融機構等建立信息協調與溝通機制,加強政府、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高校與科研機構要針對吉林省的優勢產業開展創新技術、高新技術與應用基礎研究并實現科研技術成果化。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以及政府在加強信息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依托企業專業化的技術服務與市場實現對接,為吉林省的中小企業提供創新科技成果,為吉林省的國有企業以及大企業的技術集成提供充足的技術來源。
2.完善政策環境,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吉林省要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據不完全統計,吉林省在技術創新能力方面遠遠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吉林省的科技人才發展政策與科研開發扶持力度不夠,沒有構建完善的人才激勵與評價機制,沒有真正地調動科技人才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科研成果的轉化率遠遠落后于發達城市。因此,吉林省各級政府要不斷營造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首先,吉林省各級政府要逐步轉變自身職能,加強制度創新,減少對創新活動的直接介入與管理,逐步建立政策引導、監督及激勵為主的區域技術創新機制。其次,吉林省各級政府要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的金融與財政扶持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科研機構以及高校等積極開展創新活動,發揮政策的技術創新的中介服務作用,對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行為給予財政資金扶持,建立科技領軍人才的獎勵政策,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再次,吉林省各級政府要不斷完善科學的創新監督與目標考核體系,充分發揮自身的管理與協調的作用。例如逐步完善對科技人才的績效考核制度,對企業的科研成果的應用于推廣進行監督等。
3.明確企業科研主體地位,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
結合當前企業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而言,企業還無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技術創新,企業缺少自主創新的驅動力。從吉林省產業結構來看,傳統工業占有很大比重,國有經濟成分占主導地位,但是吉林省的工業企業與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難度較大。吉林省絕大多數企業對技術創新不敏感,缺少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據統計,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考核結果處于國內下游水平,主要體現在吉林省企業對技術改造的資金投入較低、技術合作程度較低、擁有技術中心與研發機構的企業比重較小等。因此,吉林省企業要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平臺的構建與完善,依靠政府的公共財政扶持機制與監督考核機制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平臺的強大服務功能,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服務體系。總之,吉林省企業急需加快科研體制改革,構建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企業研發機構,加強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加強企業創新平臺的建設等,通過多渠道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作者:曹玲 單位:吉林工商學院
[參考文獻]
[1]梅梅,王小迪.吉林省技術創新能力:分析與評價[J].當代經濟研究,2014,(9):46-51.
[2]王浩,王繼紅.吉林省區域創新能力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6,(4):32-35.
關鍵詞:云南省;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能力;知識創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F12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1-0150-02
前言
現代經濟的競爭,已經由企業之間的競爭,延伸到區域、國家之間的競爭。在更大的范圍內整合著各個創新要素,形成強大的合力,進行著創新能力的較量。加快打造云南技術創新能力,成為了建立云南省創新體系的關鍵。怎樣合理配置全省的科技資源,優化創新要素的結構與功能,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云南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源泉,是當前云南科學發展中的一個重點問題。
一、知識創造能力分析
知識創造能力反映的是一個地區R&D投入能力、技術發明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的綜合指標。云南省知識創造能力在全國的排位,從2001―2005年,一直處于25位以前,最好時期2001年排在12位,該項指標排位領先于全省技術創新能力5~13位。
(一)研究開發投入(即R&D投入)
1.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截至2005年底,云南省各類專業人才總量為84萬,占總人口的比例不到2%,低于全國平均數1.5個百分點。每年每萬人中的研發人員投入比小于1.5%,近年來呈增長趨勢,在人才結構中,從職稱結構看,全民所有制企事業單位,高職占5.7%,中職34%,初職55%,其他5%,高級人才顯得匱乏,高技術人才奇缺,躋身全國一流人才寥若晨星。近幾年有上升勢頭,但和云南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仍不相適應。
2.研發機構
全省技術創新的研發機構有471家,非企業研究機構131家,企業196家。企業的研發機構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業。在599家大中型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112個,占大中型企業的18.7%。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只占大中型企業數的1/4。至2005年底,經過省級、國家級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42個,主要分布在機械、冶金、化工、醫藥、輕工行業。
3.R&D科研經費投入
云南省政府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2002―2004年一直在0.45%,比2001年的0.36%有較大提高,2005年達0.47%,排在全國第12位。2001―2005年,政府R&D經費投入的增長率17.6%,大于同期云南省GDP的增長率10.9%,顯示出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強有力支持,有鮮明的超前意識。
企業R&D經費的投入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其增長速度快于政府投入的增長速度,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在不斷增強。2005年,企業R&D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為0.58%,全國排名28位,還處于落后狀況。企業R&D經費投入占銷售額比重要力爭突破1%,否則產品的生存力和競爭力就會減弱。
從云南省科研經費投向看,2004年大中型企業占42%,高校和科研機構占31%,其他占26%,企業仍是使用科研經費的主體,創新能力在逐漸增強,科技與經濟結合得越來越緊密。
(二)專利產出情況
“十五”期間,我省專利工作發展較為迅速,2004年排位全國26位,2005年跳躍性地上升到19位。從2001―2006年云南省專利工作的統計數看,六年總申請數13 312件,授權7 970件,占60%,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在逐年增加,且申請數快于授權數。在鼓勵申請為主的同時,應注意提高專利申請的質量。
其次,從三種專利的結構來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比為29.3%∶38.6%∶32.1%,相當于1∶1.3∶1.1,授權比為15.4%∶44.8%∶39.7%,相當于1∶2.9∶2.6。雖然這些年來發明專利增長較快,但從結構來看,申請數和授權數都低于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繼續加強原性創新和核心技術創新,將是一件長期性的任務。
再次,企業擁有知識產權的專利只占到全部專利數的1/4,研發能力十分有限,知識產權意識還較為淡薄。企業作為專利的使用方,要付出昂貴的費用購買。
(三)科研論文產出
科研論文和學術專著是知識創造的重要標志,顯示了知識擴展的增量,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05年,云南省科研論文綜合指標在全國排在28位,僅稍領先于創新能力1位,說明科技基礎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已處于全國落后地區行列,云南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與全國還有很大差距。科研論文在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數量,2003年為3 576篇,增長率11.49%。目前正出現快速增長的勢頭。
(四)投入產出比
投入產出比是指科技投入與科研成果產出之間的比值關系,表現了科技創新的效率和科技創新的轉化能力。云南省科技投入產出比在全國排位處于中上等水平,2005年排在第9位,科技投入產出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知識獲取能力分析
1.科技合作與交流
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云南省與中科院、國內知名高校和發達地區,開展了科技合作與交流,簽訂了協議書,確立了項目研究與開發。
國際合作與交流。與發達國家美、法、加的部分地區和科研機構、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利用云南的區位優勢,與近鄰的東南亞、南亞國家開展了基礎設施、工業建設、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等寬領域、全方位、深層次的共建合作,參與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國―東盟貿易區合作”,有了新進展、新突破。
2.技術轉移
技術轉移主要是通過技術交易和技術引進而獲得新技術的活動。云南省技術交易比較活躍,常規技術的技術市場交易合同數和合同額趨于平穩,市場需求旺盛,但高端科技較少,合同數和合同額占全國的比例不到1%,國外技術引進數量不多,技術資源供給不足,技術交易市場仍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
3.外商直接投資
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資起點低,增速快,從2001年只有0.65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02億美元,年增長率36.17%,高于全國同期年平均增速6.1%,2006年占全國比例0.48%。但在全國仍處于很落后的狀態,外資總量少,規模小,分布散,帶動作用不強,還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如何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加強提高引資的宣傳、組織和引導工作,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分析
1.研究開發投入能力。從R&D研發經費投入看,近些年增長速度很快,企業已成為全社會使用R&D經費的主體,自主研發的能力在增強。但由于企業R&D經費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太低,2005年僅為0.58%,全國排名28位,研發經費缺口較大,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很弱,拉住了企業創新能力的后腿,產品更新速度慢,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2.設計能力。企業的設計能力主要表現在專利受理數和技術引進與開發兩個方面。云南省企業擁有知識產權專利的只占全省專利數的1/4,企業的創新意識不強,研究開發能力較弱,技術引進的數量少,消化、吸收、改造、創新的能力十分有限。
3.制造和生產能力。云南總體制造和生產能力弱小,且起伏性較大,2005年從上一年的29位躍居為20位。但也不乏在某些行業處于全國前列,如機械加工和機床生產,都有較強競爭力。大多數企業生產設備落后,更新換代慢,技術改造投入資金不足,勞動生產效率低,中高級工、技師等技術工人短缺,勞動密集型產業多,粗放經營占較大比重,因而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后。
4.新產品產值。云南新產品產值和增長率以及占銷售額的比例都還很低,故這項指標一直徘徊在全國28位左右,這與研究開發能力弱有直接相關性。
5.支柱產業發展狀況。“十五”期間,云南確立了煙草、生物、旅游、礦產、電力五大支柱產業,傾力打造,重點培育,成為了云南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主要源泉。2004年,五大支柱產業占全省GDP總量的34.44%,財政貢獻率60.68%。
煙草是云南第一大產業。技術力量雄厚,資金充足,產業規模大。走過了一條從技術引進到技術積累,再到自主創新的道路。形成了從原料基地建設到研究與開發,再到集約化生產和多元化經營的完備產業體系,自主開發了上千個項目,其中多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生物資源是云南的一大特色,資源豐富,種類繁多。主要發展的是花卉、醫藥、保健食品、生物化工、香精香料等。經過多年的開發積累,生物資源研究開發機構和隊伍已形成比較完備的體系,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外處于先進或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旅游產業從1999年昆明世博后,躍上一個新臺階。基礎設施完備,市場逐步規范,旅游線路點、線、面相連,客源經久不衰。云南自然風光的旖旎,民族風情的多樣性,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產生的“云南印象”沖擊波,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反響,資源優勢正轉化為競爭優勢。
礦產業是云南的傳統產業,經過近十年的改制、改組、改造,已煥發出勃勃生機,發展成為云南第二大支柱產業,培育了一批骨干企業。采、選、冶、深加工等技術進步明顯,工藝先進,設備精良、研發實力雄厚、技術領先、科技人才密集,有了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
電力產業異軍突起,利用云南得天獨厚的水能資源,可開發容量居全國第二,到2020年,裝機容量達6 000萬~8 000萬瓦,有望超過煙草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目前正在調整發展,拉動了發電、輸送電、用電等一系列項目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能力將有較大幅度提升。
四、結束語
鑒上,提升云南省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在于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創新系統。在此過程中,要把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戰略重點和突破口,把增強企業自身的人才集聚和創新能力作為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通過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科技管理調控體系、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互動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各種中介機構為紐帶的科技服務體系,通過構筑科技信息、公共數據、技術交互的平臺基礎、適應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有利于創新的政策法規基礎及激發創新活力的文化基礎,通過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云南省的技術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73-74.
[2] 云南省科技發展研究報告課題組. 2003云南省科技發展研究報告[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3]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5―2006[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31省區市創新指數研究報告(2006)[R],2007.
隨著化工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國際化進程加快,傳統化工、石化、煤化工等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資源、能源及環境對行業的約束和要求進一步加強,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更加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弱嚴重制約著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技術創新的角度出發,研究了中國化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問題和對策,對現代企業建立技術創新制度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化工;企業;技術創新
1概念
技術創新最早是以經濟學概念提出來的。但由于技術創新范疇中包含著眾多的組成要素且其與經濟社會存在復雜的互動關系,因此,在不同的學科中對其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從本質上說,技術進步根源于技術創新,是各種創新累積性的體現。技術創新就是建立新的生產體系,使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重新組合,以獲得潛在的經濟效益。技術創新就是從新概念的建立到形成物質生產力,并成批的進入市場獲得收益的整個過程[1]。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技術創新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前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轉型發展和結構升級的中心環節,也是應對國際競爭的需要。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都進入了轉型和結構升級的重要階段,作為傳統的化工行業,產能增長方式相對落后,要想在新階段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就必須依靠自助科技創新。
2當前化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化工企業的現狀
2.1.1化工企業規模小、專業化水平低
我國化工行業發展很快,不少化工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化工企業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有自主知識產權、有核心競爭力、主營業績突出且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化工集團很少,總體上整個行業處于中低端、粗放增長、低效運行的局面。近年來,已有部分化工企業開始重視降低能耗、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嘗試通過新技術進行企業轉型,以求擺脫資源消耗為主的局面,嘗試通過創新從低中端向中高技術發展的結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2.1.2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少。產品技術含量低
我國知識產權新技術的匱乏已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障礙。沒有強大自主創新力,就很難掌握核心技術,就很難在國際競爭中把握機遇和主動權。當今世界,依靠資源和勞動力的發展模式正轉向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創新發展模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化工企業的競爭力的最大差距,就是由于創新能力的缺乏,導致的自身的核心技術競爭力的缺乏。我國很多的化工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沒有足夠實力進行較大力度的研究開發和對生產設備進行更新換代,還停留在利用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創造產能,企業的創造力、管理和技術方面沒有優勢,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全行業的技術發展,結構就導致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新產品更新換代慢,進而導致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弱,產品技術含量低,檔次水平低,尤其是高新技術產品和原材料匱乏[2]。
2.2當前化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2.2.1資金短缺一方面,由于我國很大部分化工企業都屬于中小型企業,其中部分企業產品單一,技術含量和檔次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弱,導致其經營狀況不佳,沒有足夠資金投入技術創新。據了解,全國約有七成的化工企業提取的技術開發經費不足銷售收入的1%。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的金融改革一步步深化,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貸款和融資的難度也在加大。企業經營狀況不佳,導致技術創新經費投入不足,導致自主創新水平低,又導致產品更新換代慢,進而使企業在市場中喪失競爭力,最終導致企業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資金不足很容易讓企業進入這樣一個惡性循環。由此看來,資金短缺是阻礙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2.2.2化工企業布局不合理,相互之間關聯度低
我國很大部分化工企業都屬于中小型企業,許多化工企業產品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它們在建立之初又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布局,沒有形成有組織結構的化工院與,產品、公輔工程和配套設施無法與周邊企業進行有效關聯,融合度差,難以形成有規模的工業園區,容易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也難以市場競爭力。
2.2.3人才不足
隨著化工行業的發展,中小型化工企業,尤其是效益不佳的化工企業難以引進頂尖工程技術人員,更缺乏企業家。一些企業除人才數量不足外,青年人才的流失也已經成為了突出問題[3]。
3技術創新的機制與社會環境
3.1化工企業已初步形成市場導向的創新機制,但因企業制度和基礎條件不同存在差異
國有企業受傳統體制影響,至今仍存在授權不足和動力不夠并存的問題。私人企業發展動力強,但發展時間短、受限較多、缺資源、基礎弱,盡管發展快,實力很強的大企業近幾年才逐漸增多。經營者在私人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中自主決策作用較大,在國有獨資和控股企業中的作用,往往受制于持股機構的開明程度。
3.2市場成長機會激勵和競爭激勵是影響中國大多數企業的成長和創新最重要的環境因素
中國加入WTO后,由于外資企業能更方便地進入中國,這使得中國不少產業已從“保護下的競爭”轉為“更加開放下的競爭”。環境變化推動中國產業升級、強化國內競爭激勵、激勵企業創新,但同樣有可能限制中國本土企業的成長空間、降低成長激勵。由于存在規模經濟、技術和市場的復雜性及不確定等因素,研發、制造、經營投入大、風險亦大,是否有足夠的成長激勵將成為影響企業創新的關鍵。
3.3企業獲取資源的環境條件不斷改善,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企業發展需要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資金資源是企業獲取技術和人的手段。中國企業資金的籌措條件雖逐漸有所改進,但由于風險資本、產業資本、市場尚不健全,各類資本市場及其與政策融資的結合方式仍不夠健全,中國的資金、資本體系還不能適應企業在發展和創新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因此成了實力相對弱小的中國企業創新的主要阻礙因素之一。
3.4制度因素是對化工企業發展和創新影響重大的一個環境因素
發展、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對企業轉變發展機制及重視創新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對企業、私人財產保護不夠,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等問題,及國有企業考核忽視創新激勵等問題,都不利于中國企業創新發展。技術標準不高或執行不力,加之市場秩序不規范往往導致“獎劣罰優”,也是限制中國優秀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產業的具體政策對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影響。但一些政策限制競爭、重項目不重企業能力等現狀,卻不利于激勵中國企業的發展和創新。
4建立加快技術創新的對策
4.1加快技術研發中心的建設對化工企業現行的科技管理體制進行改造,企業自行成立技術研發中心,將信息、情報、科技、設計、研究等部門統一協調管理,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同時提高技術創新效率,為加速產品更新換代和提升生產技術水平提供技術保障和技術儲備。
4.2加大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資金投入多方籌措資金,擴大技術創新資金來源。首先,企業按規定提取技術創新資金,并使這部分資金真正用在技術創新上,其次,通過貸款、財政補助等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以社會資本為主體的風險投資體系加入企業的技術創新中來。最后,政府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比如加大對于在技術創新方面有突出貢獻和成果的企業進行獎勵力度。
4.3加強化工企業與高等學校的合作校企聯合已經成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探索當前條件下企業與高校合作的新形式、新機制。一是要在合作方式上不斷創新。由單一技術項目合作、短期合作逐步向多領域、長期合作拓展。二是在合作范圍和空間上進一步深化。不僅大中型企業要加強校企聯合工作,各類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也應積極參與校企聯合活動,并建立完善考核機制,定期對校企聯合的成果進行考核,對取得明顯成效的校企聯合項目進行表彰獎勵,對長期進展緩慢的校企聯合項目進行分析總結,必要時取締該項目。高校對重點聯合企業和重點項目應進行重點幫促,推動校企聯合工作邁向更深的層次、更廣的領域。
4.4企業自身建立健全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是企業提升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應加快建立技術中心,迅速搭建起研究水平高、開發能力強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主骨架;另一方面,大力引進培養技術創新型人才。人才是企業推進技術創新的關鍵,化工企業要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他們的潛能。
4.5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從政策上強制技術革新,對現有的落后的生產工藝及技術,強制進行改造升級或者取締;從政策上引導企業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推進應用型研究院(所)整體或部分進入企業,或轉變成科技型企業,或扶持發展一批技術研發型的小企業,成為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一部分,以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從政策上降低企業實施技術創新項目的風險,對于一些風險較大的技術創新項目,國家與企業共同承擔項目的風險后果,減少企業實行技術創新的后顧之憂[4-6]。
5結語
在產品日益趨同,市場競爭逐漸進入白熱化的形式下,企業追求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競爭力是其增強自身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手段。企業走技術創新之路或是其必然的選擇。然而,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之前,首先應該明確的首要問題是走何種技術創新之路,即選擇哪種技術創新模式。這對企業來說是個嚴肅的問題。因為不同的選擇會給企業帶來完全不同的命運。自主創新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風險較大,因此對企業的技術、資金等實力要求最高,一般只有大型跨國公司或大型企業集團采用該模式。然而,一旦成功企業將獨享技術創新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模仿創新是針對市場中新興產品進行及時模仿跟進,以在新興產品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該模式市場風險較小,但對企業的學習能力及創新速度要求較高。如果企業學習能力不強,不能及時推出類似新產品,其將錯過市場成長期,從而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收益。相比較來說,合作創新對企業要求較低。各方面的創新資源為合作方共同承擔,大家共攤風險,對企業來講,風險最小。當然,創新的成果也要各方共享,企業創新獲利也有限。不同的技術創新有其各自的特點,適用對象不同。因此,企業應結合自身戰略及實力,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模式[7]。
參考文獻:
[1]李守芹,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研究[J].時代貿,2010.7.
[2]顧紅,許平,陳磊,化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研究[J].云南化工,2006(33):46-48.
[3]龔光芬,化工企業技術創新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管理論壇,2003(10).
[4]熊婭,李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關鍵在子強化企業技木創新主體地位[J].重慶經濟,2005(1).
[5]龔光芬,化工企業技術創新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管理論壇,2003(10).
[6]張仁開,我國石化工業自主創新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行業研究,2007.
關鍵詞:開放式創新;吸收能力;轉化能力;技術擴散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2-0098-05
一、引言
一直以來,內部研發被認為是一項戰略資產,甚至是許多行業防止競爭對手進入的重要門檻,只有那些具有雄厚的資源和長期研發能力的大公司才有不可動搖的競爭力。如英特爾和微軟等公司,自己本身幾乎不具備較強的基礎研究能力,但他們的創新能力很強,他們都是在其他公司的研究成功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而且這些成功的公司背后,還有一大批年輕的企業虎視眈眈地期望在時機成熟時取代這些公司的領導地位。同樣,這些年輕的公司也主要靠別人的研究成果來獲得行業的領導權[1]。2003年美國學者亨利?切薩布魯夫教授在其學術專著《開放式創新:從技術創新中獲利的新規則》中,首次提出開放式創新模式。目前國際許多大企業正在實施開放式創新戰略。引入開放式創新,整合創新資源,成了企業搶占市場機會的一個關鍵手段。
開放式創新是一種與封閉式創新相反的模式:開放式創新意味著好的技術解決方案可以從企業外部也可以從企業內部獲取,開放式創新策略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創新理念同等對待,用最快的速度將新產品或新服務提供給顧客。這種創新模式把外部的創意和外部市場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閉式創新模式下內部創意以及內部市場化渠道同樣重要的地位,它的思維邏輯是建立在擁有廣泛的知識技術基礎之上,只要向發明技術的公司提供一筆費用就可以很容易地使用這項技術。同樣地,企業不再把新技術保存起來以備后用,企業可有很多選擇,可以充分利用新技術賺錢,研究實踐不再僅限于研究發明新技術,好的研究實踐還包括獲得和整合外部知識技術。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的目的也不再僅僅是防止別人使用,完全可以通過競爭對手對新技術的使用而獲利。當然,研發工作并未停止,不論研究什么課題,都必須把外部的活動和資源考慮進去。新技術從外部進入企業,經過整合、加工、轉化,再擴散到企業內部或外部。因此,實施開放式創新的企業,要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轉化能力和擴散能力[1]。
根據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可以將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技術創新能力概括為技術擴散能力、轉換能力、吸收能力等構成要素,見圖1。下面,以IBM公司為例,對其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研究。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總第146期)楊靜武: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究
二、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吸收能力
Cohen & Levinthal在1990年提出吸收能力概念,認為“企業有能力去辨識新的價值、獲取外部知識、去消化吸收并將此知識運用于商業目的上”。企業吸收能力越高,對于外界環境的經營控制能力也愈高,越有機會將競爭對手的外溢知識引進企業內部。也就是說吸收能力代表組織對外吸收新知識的能力[2]。在Cohen & Levinthal提出吸收能力后,引發其它學者討論并提出多種關點,如Graud & Nayyar(1994)認為吸收能力是如何察覺、開發外界技術性知識的能力,技術性知識是來自于企業外界;Mowery & Oxley(1995)將吸收能力定義為“需要處理移轉知識的隱性成分和修正重要知識的技能”[3];Kim(1997a、b,1998)則提出吸收能力是“學習跟解決問題的能力[4]”。
Zahra & George(2002)將吸收能力分為潛在能力與實現能力。潛在能力為“取得能力”、“辨識能力”;實現能力為“轉換能力”、“應用能力”。取得能力即企業有能力去評價及取得外部新知識;辨識能力,透過組織員工的日常運作去分析、解釋及了解由外部來的資訊,轉換能力;企業有能力去組合現存的知識和新取得的知識;應用能力;新知識納入企業的現行運作之中。在吸收能力如何影響組織結果中,上述四種能力扮演不同卻互補的角色[5]。Eisenhardt & Martin(2000)認為這些能力在不同企業間具有其共通性和維持相同結構,但因為在企業追求、發展、利用的過程中是有特性的,這些變化使企業得以發展不同型態的競爭優勢[6]。從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企業的吸收能力是企業獲取、學習外部知識與技術的能力。英特爾公司成功的開放式創新模式充分說明增強吸收能力對開放式創新的重要性。2001年英特爾公司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半導體公司,年收入達265億美元,在世界80多個國家擁有8.3萬名職工,公司的規模較大,但是歷史很短,但在高科技行業里,英特爾公司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自己本身很少進行基礎研究。英特爾公司的研發模式是典型的開放式創新模式。
首先,公司致力于構建新型組織機制來管理研發和生產部門。英特爾公司的模式是,所有的新進入公司的研究人員必須在生產部門工作六個月,之后如果你被分配到開發部門的話,自己可購買新設備設計芯片,但是必須自己操作設備,還要在現在的生產部門內找到放置的空間。這種模式下,科學研究不是推動創新的主要因素,而是來源于對技術轉入生產程序的密切關注。過去,先進的研發部門與生產部門之間是完全分割,生產部門對于如何更好地開發產品有自己的想法,研究和開發部門都有自己獨立的設備、工藝和完全分開的生產線,公司不存在統一的設計原則或生產標準,所以,設計部門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新產品的設計工作,就會把設計方案“扔過墻”落到生產部門進行生產。新的機制既能使每一位研發人員了解生產一線的情況,也彌合了生產和研發部門的裂痕。
其次,公司關注內外部知識的連接以及建立獲取外部知識的輔助機制。外部知識與內部知識同樣重要,企業必須具備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去了解每個技術是怎樣被利用的。英特爾公司的研究理念促使研究人員十分關注外部的知識技術資源的獲取。在決定內部研究項目之前,英特爾公司總是要先搜集一下相關外部資源。公司努力思考如何把分散的外部技術和內部的技術聯系起來,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創在一個新的架構或系統。此外,公司還設計了多種方式加強實驗室與外部研究機構的聯系。公司每年的內部技術會議把各試驗室的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交流思想;舉辦論壇和研討會使公司的研究人員有機會與外界的學者交流;定期出版各種學術報告和技術周刊,建立研究委員會負責外部的研究項目,針對外部的研究活動設計全面管理政策。例如支持哪些項目、資助哪些學者或學校,公司并不簡單地向研究生提供基金,而是派自己的雇員直接與資助的研究生和導師取得聯系。1999年公司派31名雇員專職負責此事,還有87名自愿顧問指派給學生,使自己的經理們了解到感興趣的領域正研究著哪些先進的研究項目。此外,公司還在大學附近建立實驗室,每個實驗室的負責人就是一位教授,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與大學教授合作,選擇性地對學術研究項目提供資金,從而把分散的大學科研項目集成一個大的科研項目。
第三、表面看英特爾公司不具備獨立的研究機構,但是在研發事業上也投入了大筆的資金。2001年英特爾公司投入了38億美元,1/3用于工藝改進項目,2/3用于新產品的開發。公司不采取中央實驗室的模式,但建立了三個實驗室,每個實驗室都有自己的專門的研究領域,構建一個分散化的分布式的研究模式,這種安排是希望每個實驗室能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更有針對性和研究深度。開放式創新的模式擴大了研發部門的職能,使之除了技術的更新之外還要擔任技術流動的中介人。
開放式創新強調利用外部技術,吸收能力成為外部技術進入企業的關鍵因素。Cohen & Levinthal等認為影響吸收能力的因素有:組織與外界環境的溝通結構、公司的R&D投資、外界環境的特質和先驗知識等。英特爾公司的創新機制中,建立新的管理機制和獲得外部知識的輔機制有利于組織學習機制的更新和組織先驗知識的積累,增強了企業的吸收能力。同時,加大研發投入與制定新的研發模式等措施,也不同程度地加強了組織的吸收能力。
三、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轉化能力
轉換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city)是指組織內部持續重新定義產品技術的能力,當組織所擁有的知識或技術與目前的市場需求之間有差距(gap)產生時,組織若擁有此能力將保留正確的知識或技術,組織會在創新活動中獲得較大的成效或較快達成組織的目標。
Graud & Nayyar(1994)認為,吸收能力是如何察覺、開發外界技術性知識的能力,技術性知識是來自于企業外界;相對地,轉換能力則是基于廠商內部機會,不斷重新定義產品組合能力,因此,技術性機會是來自于企業內部[7]。
IBM公司的開放式創新模式充分說明提高轉化能力對于開放式創新的重要性。IBM公司設計了許多向客戶學習的項目,較著名的是“第一類”項目(first of a kind)簡稱FOAK,該項目讓研究機構與領導型的大客戶簽約,解決重大問題,公司還會派出自己的研究隊伍在客戶那里工作一段時間。這種安排擴大了研究人員的視野,有助于他們獲得多個部門的信息,使研究人員更加關注客戶的需求,而不僅僅是學術難題。同時,這一措施使IBM公司能夠及時了解客戶需求,能夠快速地調整自己的產品,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IBM公司清楚地意識到,光有新產品還不足以營利,必須建立一種適合的商業模式,這樣才能從創新中獲得價值。公司的客戶群是大公司和政府機構,公司為這部分客戶群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IBM公司意識到用于向消費者傳遞完整解決方案所需的價值鏈不能局限于自身的研發成果,公司再也不能包攬所有的基礎元件設備的制造,必須從外部尋找最先進的技術,并提高公司將這些技術整合到有效解決方案里的能力。公司充分利用了很多種外部的技術,擴大了收入流結構,甚至還創造了直接出售管理知識的業務形式。
IBM公司實施開放式創新的關鍵措施是致力于找出現有業務的盲點、存在的問題,以及為實現將來的目標公司現有的業務存在哪些差距,哪些領域缺乏適合的產品,而該產品是維持公司銷售額和市場發展動力的必要因素。IBM公司就是因為發現了他們只能向主要客戶(花旗銀行)提供基礎性技術,而不能向更多的銀行提供業務所需設備,進而改變了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使自身的客戶能長期地使用自己的產品,從而達到了創新并長期獲利的目標。
IBM公司的這些措施,有利于公司不斷重新定義自己的新產品,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在不斷贏利的同時也提高了公司的轉化能力。而較強的轉化能力,也有利于公司的開放式創新模式的實施。
四、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技術擴散
技術擴散(technological diffusion)是指一種“新技術”透過某種“信息的傳播方式”隨著“時間”的經過,散布在某一群“潛在使用者”中。可見技術擴散包含了四個要素,即新技術、時間、潛在使用者的特質以及傳播信息的方式。Mansfield(1961)按技術擴散的范圍將其分為三種:(1)企業間的擴散(inter-firm diffusion),指某一產業中,新生產方法由一企業擴展到另一企業的過程。(2)企業內的擴散(intra-firm diffusion),指個別企業開始采用新生產方法之后,由部分到大量,甚至全部采用該生產方法的過程。(3)全面擴散(overall diffusion)指某種新生產方法透過產業間的擴散,乃至全面采用的過程,一般亦稱為產業間的擴散[8]。因此,如何將現有的先進技術合理擴散,關系到企業能否最大程度地獲利。這樣,技術擴散能力可以概括為正確通過技術擴散獲取最大利潤的能力。
在封閉式創新模式下,IBM公司僅將技術專門應用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中,其他公司要想獲得子系統,就必須購買整個系統。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下,公司改變了戰略。1993年公司向蘋果公司出售2.5英寸驅動器,蘋果公司利用此驅動器生產暢銷的膝上電腦,雖然IBM公司自己也擁有膝上電腦,但是公司認為與其將先進的驅動器用于自己產品賺取利潤,還不如通過銷售驅動器賺取更多的利潤。可見,將技術向其他公司的擴散也是盈利的有效方法。
此外,IBM公司不僅將外部先進技術充分應用于自己的產品中,還向其他公司出售技術和專利使用權。僅2001年IBM公司因出售專利使用權而收到的特許使用金達19億美元,而當年的基礎研究經費只有6億美元。
可見,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不僅可以自身利用新技術,還可以向其他企業甚至整個行業出售自己的技術,從而獲利。如何正確地選擇技術擴散的類型的能力也就是技術擴散能力,是開放式創新模式最終獲利的關鍵。
五、結論
總之,企業需要有大量的新技術才能跟上市場的變化,而研發部門無法滿足企業戰略需求。即使象IBM這樣的具有較強基礎研究能力的公司也無法跟上快速變化的市場。開放式創新模式是一種快速跟進的戰略,強調在對內、外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估的前提下,凡是有利于加快創新的因素,不管它是來自企業內部還是外部,都應積極地創造組織模式去利用這些因素來參與創新。Oliver Gassmann & Ellen Enkel(2004)認為利用技術獲利的途徑也不僅僅限于現有市場,企業的邊界應該是一個半透膜,便于技術溢出和引入[9]。成功的創新來源于內部和外部知識技術的充分而及時的利用,以一種全新的、不同的方式創造性地將各種技術整合起來,創造新產品和新服務而獲利,或者通過轉讓專利獲得利潤。企業應將目光投向外部,吸收外部知識與技術, 經轉化、整合后,再擴散到原有市場或新市場。成功地實施開放式創新模式,要求企業有較強的吸收能力、轉化能力和技術擴散能力,即要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同時,開放式創新模式的實施,也加強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我國企業現階段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不意味著封閉式的創新模式,所以,研究開放式創新模式,對于我國企業的創新活動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美]亨利?切薩布魯夫.開放式創新進行技術創新并從中贏利的新規則[M].金馬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Cohen, Wesley M,Daniel A Levinthal1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1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J].1990,(35) :128 - 1521.
[3]Mowery,C,and Oxley J.E.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petitiveness:The Rol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momics Vol 19,1995,pp67-93.
[4]Kim, Linsu1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The Dynamics of a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5]Zahra , S. A. , George , G. 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 , reconceptualization , and extension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 2002 , 27 (2) : 185 - 203.
[6]Eisenhardt,K.&Martin,J.(2000)Dynamic Capacity: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1105-1121.
[7]Grand ,R,&,Nayyar,P.R.(1994).Transformative Capacity :Continual Structuring by InternationalTechnology Transfer[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65-385.
[8]Mansfield, E. 1961.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ate of Imitation[J].In Econometrica No. 29 (4), P. 741-766.
[9]Oliver Gassmann & Ellen Enkel(2004) .Towards a Theory of Open Innovation: Three Core Process Archetypes[J].Proceedings of the R&D Management Conference (RADMA), Lisbon, Portugal, July 6-9, 2004.
Research of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under
the New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YANG Jin-wu
【關鍵詞】FDI;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協整
引言
技術創新活動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永恒主題,加入WTO以來,外商直接投資(FDI)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FDI的技術外溢效應及對東道主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普遍的觀點認為:對資金流入的國家和地區而言,FDI不僅能夠提供資本促進當地經濟的增長,而且還可以產生技術外溢效應、產生升級效應、貿易效應、環境效應和就業效應等。大多數經濟學家強調,外商直接投資是解釋30余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奇跡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指標之一。整體而言,關于FDI與技術創新能力關系的研究,國內外學者是近十年才開始探討的,之前的文獻雖有涉及,但主要是基于全國范圍的,缺少針對地區性的研究。
武漢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截至2007年,武漢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225005萬美元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外商投資企業所占比重達15.6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商投資總資產貢獻率高達29.78%。武漢作為中部地區最大的省會城市,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資源優勢,優越的交通通訊區位,比較雄厚的產業基礎,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資源等優勢,經濟上取得長足的發展。隨著中部崛起戰略、“兩型社會”和武漢“1+8”城市經濟圈的提出,武漢經濟社會的發展將越來越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創新。因此,以武漢市為例研究FDI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FDI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
一般看來,跨國公司是FDI影響東道國技術創新能力的載體,FDI通過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能力產生深遠影響。跨國公司以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的形式在東道國投資設廠,可以為東道國子公司提供技術,促進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東道國通過學習跨國企業先進技術進行自主創新,促進東道國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1.1 示范-模仿效應
由于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簡寫為“MNE”)與東道國企業之間存在著技術差距,東道國企業可能通過學習、模仿其行為來提高自身技術和生產力水平,這也叫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外資企業不僅將新設備和新產品或者新的加工方法引入到國內市場,還帶來了產品選擇、銷售策略及管理理念等非物化技術。在某些情況下,國內公司僅僅通過觀察和學習鄰近的外資公司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勞動生產率。
1.2 競爭效應
這一效應多發生于產業內各廠商之間。競爭效應一方面指跨國企業子公司與東道國企業之間爭奪有限的市場資源,加大了市場的競爭,刺激當地廠商有效地使用現有的資源,推動本土技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指在本來具有強大行業壁壘的產業,由于跨國企業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壟斷,社會福利水平得以提高。
1.3 培訓效應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證實,國外資本所具有的競爭優勢是無法脫離其人力資源而完全物化在設備和技術上的。因此,跨國企業海外投資項目的有效運轉,往往和當地的人力資源開發結合在一起。如當地技術及管理人員和跨國公司總部派遣的專家一起工作;對當地人員進行培訓;當地技術人員參與對技術、產品和工藝的改進工作甚至研發活動;高級管理人員了解、參與跨國公司全球網絡的運作過程。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數學者主要針對FDI在東道國創新能力的某一渠道展開研究,沒有考慮各渠道之間的相互關系,缺少系統性的考慮。另外,關于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因素理論研究還很少。
2.武漢市1990-2007年數據的協整分析
2.1 指標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測度技術創新能力時,首先涉及到一個對技術創新能力衡量指標的問題。國際上常用的衡量科技產出效率的指標有:專利、科技論文、高科技產品或技術密集型產品、技術貿易等。我國專利法第22條規定“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本文結合研究實際,在諸多的評價科技產出指標中,選取專利授權數量作為地區評價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
在FDI指標選取時,本文選取武漢市統計局公布的實際利用的FDI作為FDI變量的指標。由于實際利用FDI都是以萬美元標價,為方便起見,本文把每年的FDI原始數據轉換為以人民幣標價的外國直接投資額(RFDI),再對RFDI值取對數(LNRFDI)。最終本文以FDI流量和專利授權數作為替代指標,以此來研究FDI對地區創新能力的影響。可以看出,LNRFDI與LNPTN隨著時間變化,因而是非平穩時間序列,存在“偽回歸”現象,因而本文采用Granger,Johansen的協整檢驗。
2.2 模型設定
本文用LNPTN做被解釋變量,PNRFDI作為解釋變量,設置FDI與技術創新能力模型如下:
LNPTN=α+βLNRFDI+ξ (1)
2.3 模型檢驗與分析
2.3.1 ADF檢驗
分別對LNPTN、LNRFDI和一階差分后的DLNPTN、DLNFDI進行ADF檢驗,并繪制其一階差分時間序列圖,結果如表1。
雖然LNPTN和LNRFDI的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但是其一階差分卻是平穩的,即時間序列LNPTN和LNTFDI都是一階單整的(即為I(1)序列)。因而該兩個時間序列可能存在協整關系,即LNPTN和LNRFDI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
2.3.2 協整分析
本文運用E-G兩步法,對LNPTN和LNRFDI之間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具體步驟如下:
注:檢驗類型(I,T,L)分別表示ADF檢驗中是否會有常數項(Intercept)、時間趨勢項(Trend)以及最大滯后期數為(Maximum lags)。-2.717511***表示該值是1%的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1.96627**表示該值是5%的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2.666593*表示該值是10%的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
第一步:模型估計――最小二乘法
運用EVIEWS6.0對模型(1)進行回歸,結果如下:
LNPTN=-0.316421+0.522958***LNRFDI(2)
t=(-0.169743)(3.761860)
R2=0.469348F=14.15159
根據以上分析,LNPTN對LNRFDI進行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彈性系數顯著,所建模型整體上對樣本數據擬和較好,表明FDI每增加1個單位,專業授權量增加52.3%。
第二步:殘差的單位根檢驗
根據估計的方程(2)可得殘差估計
U=LNPTN-0.522958LNRFDI+0.316421(3)
運用EVIEWS6.0軟件,可得殘差圖及殘差序列ADF檢驗。
表2顯示,ADF值為-3.335266,小于1%顯著水平臨界值-2.717511,因而殘差序列ξ在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單位根,即殘差序列ξ是零階單整。根據以上結果可知,LNPTN和LNRFDI存在協整關系,協整向量為(1,-0.522958,0.316421)。該檢驗反映在FDI流量與技術進步上可以看出,從長期看來,RFDI的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彈性為0.522958,即RFDI每增加1%,專利授權數增加0.522958%。這表明FDI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拉動作用不明顯。
2.3.3 誤差修正模型
根據上文分析,描述技術創新能力隨著FDI流入的變化的長期均衡調整的誤差修正模型為:
ΔLNPTNt=α+β*ΔLNRFDIt+aecmt-1+ut (4)
本文首先選定4階的滯后變量,再逐步排除一些不顯著的變量,最終得到估計后的誤差修正模型如下:
DLNPTN=0.457621***-0.480393**DLNPTN(-2)-0.544131***DLNPTN(-3)-0.315339*DLNRFDI(-3)-0.235761*ecmt-1 (5)
R2=0.885520
從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1)武漢外商直接投資流量與專利授權數之間存在著長期動態的均衡關系。(2)在一定時期內,專利授權數受到本身和外商直接投資流量變動的影響。從方程(5)可知,滯后2年和3年武漢專利授權數增長變動和滯后3年的FDI流量的變動對專利授權數變動的影響分別在5%、1%、10%的水平下顯著。(3)誤差修正項ecm的系數為負數,這符合經濟意義,若上期大于本期,則本期經濟系統會產生一個負向的作用,這個作用使得PTN和GDP兩個變量能夠在長期中達到均衡;相反,若小于則進行正向修正,修正力度均為0.235761,該修正系數也說明專利授權數和FDI流量短期變動偏離長期均衡關系的程度不大,即FDI流量和專利授權數兩者之間的均衡關系對當期的非均衡誤差調整自身修正能力不強。
2.3.4 Granger因果檢驗
根據協整分析,可知外商直接投資流量與武漢的專利授權數之間存在一個長期的均衡關系。進一步進行Engle-Grange因果檢驗,由于Engle-Grange因果檢驗只適應于平穩序列,因而本文采用一階差分后的數據,結果如表3所示。
通過上表可知,滯后期為2年和3年時,在1%的顯著水平下,外商直接投資流量是構成專利授權數的Grange原因。同樣在5%顯著水平下,滯后2期專利授權數是構成FDI流量變動的Grange原因;在10%顯著水平下,滯后3期專利授權數是構成FDI流量變動的Grange原因。
3.基本結論及建議
3.1 基本結論
通過利用1990-2007年武漢的專利授權數和FDI流入量的時間序列數據數據的協整分析,可以看到:外商直接投資流量與專利授權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關系,雖然各自的增長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但它們之間是一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短期內,在5%顯著水平下,滯后2年的專利授權數與FDI流量之間互為Grange原因;在1%水平下,滯后3年的FDI流量是專利授權數變動的Grange原因;在10%水平下,滯后3年的專利授權數變動是FDI流量變動的Grange原因。其他情形下,專利授權數與外商直接投資流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這表明在短期內,FDI流量對專利授權數的貢獻不明顯。
3.2 對策建議
武漢經濟的發展主要走的是一條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為主的內生型發展道路,引進外資能力較低,抑制了本地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一個國家或地區要真正擁有核心競爭力,最終占據技術競爭的領先地位,就要擺脫對外部技術的依賴,要依靠自身力量、通過獨立的研發活動獲得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即進行自主創新。
3.2.1 注重利用外資質量
應進一步改善外商投資環境,擴大吸收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與質量。隨著中部崛起、“兩型社會”和武漢“1+8”城市圈的提出,武漢經濟發展模式迫切需要從內生型轉向內生成長與外向發展協調發展。借鑒沿海各省的經驗,積極引進外資,充分利用國外的先進科技資源,把握國際產業分工和轉移的機遇,承接和吸納國外先進制造業和研發中心的轉移。因此,武漢應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在繼續改善投資的硬環境基礎上,著力改善投資的軟環境。建立統一、規范和公開的外資準入制度,簡化外商投資的審批程序,提高審批工作的效率,改善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服務,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環境,以此提高外資進入的積極性。同時,還應建立公平、有效的市場環境,以促進跨國公司對武漢轉移技術,加大對武漢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將利用外資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建立合理的招商引資質量考評體系,注重引進科技創新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投資項目,促進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的引進。
3.2.2 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武漢本地企業在引進、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通過模仿創新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技術的提高,不僅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動,更需要有自生的技術來源,能夠依靠自身力量、通過獨立的研究開發活動進行自主創新,獲得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競爭優勢。通過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兩種方式,提高企業和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最主要的是要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使企業能夠積極地成為創新主體。然而,自主創新畢竟是“厚積薄發”的過程,具有投入高、周期長、風險高的性質,很難短期見效。任何企業對既有發展模式都有很強的依賴,沒有強大的外力或內部變革,不會輕易地改變傳統路徑。由技術引進走向自主創新,是企業技術路線的轉軌。促使企業下決心轉軌,必須有強烈的外因和內因。一般來說,外因主要來自于企業外部的壓力和吸引力。例如政府的政策激勵、企業生存環境的壓力、市場競爭的壓力,會鞭策企業走創新之路。內因則主要來自內生的追求和激情,表現在公司長遠戰略和企業家精神。因此,為促使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政府需要并正在制定一系列鼓勵政策,例如對實行自主創新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這充分表明國家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決心。但這些只是外因,如果不能調動起企業和企業家內在動力,政府的號召、干部考核的壓力也可能只使企業“奉命創新”。這種為完成“交辦任務”而進行的創新,很難想象有好的效果。因此,這就需要公司能夠制定長期戰略,加強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有較強的企業家精神,內生出進行自主創新的欲望和激情,從而從本質上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
3.2.3 鼓勵外商研發本地化
要促進FDI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就需要加強外資企業的在東道國的根植性,鼓勵外商研發本地化。跨國公司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可以跟內資企業相互作用,促進其技術創新的提高。但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是在跨國公司研發本地化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當今有一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都是看重一些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紛紛在內地設廠,而當享受優惠之后,又會到另外地方重復同樣的投資,很少對當地企業有技術溢出,更不用說對當地企業的技術創新產生促進作用。因此,要提高FDI對技術創新的正向促進作用,需要讓外商企業在東道國根植,外企只有在具有較強的根植性之后,才會把先進的技術投入其生產當中,并將其轉移到當地。因此,武漢應進一步完善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和設立研發中心的政策措施,努力營造適合于高科技創業型企業發展的外商投資的政策、市場空間,促進跨國公司研發機構的本地化,促使跨國公司在當地建立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積極開發專利。并加強外企與本地工業企業的融合,使本地企業能在更大程度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最終達到模仿創新,提高本地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
注釋:
①包括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下同)。
參考文獻
[1]小規模技術理論[EB/OL].training.mofcom.省略/jsp/sites/site?action=show& id=1305.
[2]Caves,R.E.,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 Country Market[J].Economica,1974,41:176-193.
[3]Wang J.Y.and Blomstrm M..Foreign Investment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Simple Mode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2,36:137-155.
[4]肖德云,王恕立,朱金生.武漢市FDI的技術溢出績效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07,(3):173-179.
[5]陳國宏.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的技術發展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37-40.
[6]王艷麗,劉傳哲.FDI對東道國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回顧與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2):193-196.
[7]李杏,M.W.Luke Chan.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技術溢出效應比較――基于面板因果關系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9,(2):70-76.
[8]劉中文,姜小冉,張序萍.我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模型構建[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32-35.
[9]李曉鐘,張小蒂.江浙基于FDI提高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比較[J].中國工業經濟,2007,(12):102-109.
[10]葉仁蓀,王光棟,王雷.技術進步的就業效應與技術進步路線的選擇――基于1990-2005年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3):137-147.
[11]郭國峰,溫軍偉,孫保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9):134-143.
關鍵詞: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企業競爭日趨激烈。工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關系到企業生存與持續發展。天津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認識提升天津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意義重大。
一、技術創新能力概述
1.技術創新能力概念。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創新的基礎能力,是企業發展技術能力的核心,包括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研究開發能力、制造能力和營銷能力等。企業技術創新一般分為技術研發、技術轉化和技術擴散三個階段,各階段相互作用,并呈螺旋式發展。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集技術創新投入產出能力和過程能力為一體,較好地反映了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當前的實際能力與績效。2.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國內外學者對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李海東,吳健,易娟娟構建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指出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因素,包括R&D活動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內部支出、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研發機構碩博占比、人均R&D內部支出、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和技術市場成交金額等指標。通過回歸分析,認為在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技術研發能力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最大;人才與資金在技術創新活動中也發揮重要的作用;但還需要不斷提高人才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貢獻程度。張梅琳強調,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因素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指標有技術能力、決策水平、資金和人才投入、內部管理能力、設備及信息等因素,這些因素在技術創新的研發、設計、試制與生產階段起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外部因素中,政府政策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李曉霞以上海制造業為實證,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實證分析
本研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諸多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降維處理,運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影響因素。1.變量選取及樣本數據來源。(1)被解釋變量:技術創新能力(F)為被解釋變量。(2)解釋變量:將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影響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出于數據收集的便利性及研究的合理性,選取的解釋變量指標包括:R&D經費支出總額(X1)、R&D人員全時當量(X2)、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X3)、新產品銷售收入(X4)、專利申請數(X5)、R&D項目數(X6)。(3)樣本數據主要根據天津市統計年鑒,選取2001—2015年天津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上述6項指標數據。2.統計結果分析。(1)KMO和Bartlett的檢驗。為避免偽主成分分析現象,需要進行KMO檢驗與Bartlett球度檢驗,將樣本數據輸入SPSS19.0進行檢驗。檢驗結果顯示,KMO測度檢驗值為0.774,Bartlett球度檢驗的Sig值為0<5%,適合運用樣本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2)系數相關矩陣。表1為系數相關矩陣,結果顯示,天津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之間都有一定的相關關系而且系數都比較大,接近于1,因此很適合使用主成分分析(3)各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各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第一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方差貢獻率為94.165%。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4)主成分系數及主成分表達式。通過提取主成分,得到R&D經費支出總額系數為0.984,R&D人員全時當量系數為0.952,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系數為0.983,新產品銷售收入系數為0.982,專利申請數為0.972,R&D項目數系數為0.95。在這些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中,R&D經費支出總額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作用最大,其他因素作用大小依次為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申請數、R&D人員全時當量和R&D項目數。根據主成分在各變量上的載荷,可得出主成分表達式如下:F=0.984×X1+0.952×X2+0.983×X3+0.982×X4+0.972×X5+0.95×X6。
三、提升天津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議
1.構建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有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在技術創新決策上創造有利條件。通過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制定相應的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措施,進一步完善現代制度、培育技術市場、構建技術創新激勵機制。企業在感到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時,才會更加重視改進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以提高自主技術創新能力。2.選擇適合的技術創新模式。在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過程中,選擇適合的技術創新模式,關系到技術創新方案能否順利實施和能否持續開展,也是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從企業技術創新模式類型來看,通常有內部型、合作型和合同型三種模式,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技術創新資源條件和特點,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技術創新模式。對于資金雄厚、技術力量強的企業,可選擇內部型技術創新模式;對有資金但技術力量相對不足的企業,可選擇合作型或合同型模式。,同時,還要考慮市場開拓因素,以保證技術創新活動的持續開展。3.正確處理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之間的關系。工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涉及技術引進問題。在此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在技術引進中重視消化吸收,只有把握好兩者的關系,才能進一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從而在技術能力上增強綜合競爭力。重視消化吸收的投入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的關鍵,因此除了企業重視自身投入外,政府還應給以一定的扶持,尤其在重點企業和重點行業的消化吸收投入方面,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支持。
參考文獻:
[1]袁劍峰.上市公司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J].管理觀察,2013,(6):42-43.
[2]李海東,吳健,易娟娟.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2014,(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