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傳統文化論點

傳統文化論點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7-16 08:31:5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傳統文化論點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第1篇

一、中國文化對我國電影發展的影響

中國早期電影是指從1905年中國自主拍攝第一部電影起,到1949年前,中國所拍攝的電影。《定軍山》的拍攝就是依托中國傳統文化——京劇的藝術為藍本而產生的,電影一經問世便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盡管這部只用一架手搖木殼制攝像機拍攝的無聲電影,已經無從拷貝了,但是在電影史上具有顯赫的位置。本片取材于《三國演義》中老將黃忠攻打定軍山的故事,黃忠乘勝攻占曹軍屯糧之天蕩山。黃忠越戰越勇,又智斬大將夏侯淵,奪取了曹軍重振定軍山。除此之外,在這個故事情節上,又增加了當時清政府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八國聯軍的侵華,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封建主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加大剝削老百姓的程度。在此部影片中,京劇作為一個貫穿的主線,一方面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一方面烘托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憤慨,是整個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反抗精神的鮮明寫照。戲曲電影更好地促進了戲曲藝術的傳播與發展。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曾經說過:“戲曲可利用西方新式的機械,拍成有聲的電影,把中國時代積累下來的藝術傳遍世界。”把戲劇拍成電影,能使戲曲更快更遠的傳播,不但能使國內各個的觀眾能夠欣賞到戲曲名家的表演,而且也有助于戲曲藝術的海外推廣。總之,戲劇電影為戲曲藝術,乃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由此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京劇,對于我國的早期電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具體文化元素對電影發展的影響

(一)特定文化時代背景的影響

在影片中要給觀眾一些特別的東西,不僅要表現出男女間、親人之間的感情,還需要表現出一點有震懾力的“殘酷美”,需要在后半部分有一個顛覆性的設計,而在情節的設計上,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時代背景,時代背景的凸顯就為整部影片奠定了基調。影片《茉莉花開》通過對三個主要人物——茉、莉、花各自不同的生活狀態的細致入微的刻畫,對她們在不同時代中的婚戀故事的描繪,向觀眾展現她們各自的生命歷程和生活態度以及她們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其中涵蓋了女性對生活、愛情、命運、希望和理想的命題。在講述人物故事的同時反射出中國近半個多世紀的時代背景。雖然影片折射著社會現實問題,但我們并不全然遵循現實生活的時間順序和多數人認同的生活經驗,即情節劇的準則,創造非情節劇的風格。時代的印記時刻都體現在三個主人公的身上,她們的每一次決定,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相照應。

(二)特定文化背景下鏡頭語言語言對電影的影響

影視藝術是集科學、文化與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鏡頭語音是影視作品最基本的視覺語言單位,貫穿于影視作品的整個制作過程中,不管是導演,攝影師,剪輯師還是編劇,都必須掌握鏡頭語音的技術和藝術知識,才能完成一部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導演的一度創作,通過過攝影師的拍攝手法搬到熒幕上,后期的剪輯師和特效師更為注重這些電影鏡頭的運用。除此之外,編劇的鏡頭畫面感也必須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劇本中的每一句話都必須可以轉換成畫面,幾個方面的綜合因素,才能帶給觀眾一個全新的視覺盛宴。

《重慶森林》中鏡頭語言的運用就顯得匠心獨運而不同于其他導演。他描述的事件是通過兩種動作的對比來揭示的,并不是簡單的動作或事件的拼接。剪輯上一開頭就是連續的移動鏡頭的拼接,看起來給觀眾一種眩暈的感覺,畫面的不穩以及人物關系的復雜錯亂。導演用這種特殊的拍攝手法來表現社會生活的紛繁復雜,人與人之間看似氣密實質四處充滿隔閡的關系。攝影師往往采用提著攝影機跟進拍攝的方法,使得影片的畫面產生了強烈的流動感。片頭警察追捕女毒梟的鏡頭,變現出來了畫面的沖擊力,隨性的剪輯和夸張的人物造型,從而又凸顯出來了一種緊張的氣氛、人物間陌生的關系。

除了王家衛導演的鏡頭語言外,李安導演的鏡頭語言不但寓意深刻,而且在每一組鏡頭的拍攝里,也是極其講究的。以《飲食男女》為例,影片一開始就是一場很長的講述。導演大多采用特寫鏡頭來描述老朱做菜技巧的精湛。影片中一共涉及到了6次聚餐,每一次采用的拍攝手法都是不同的,矛盾沖突的激烈感也是不同的。在李安的導演中,從鏡頭畫面來看,后期剪輯的拼接是影片中的一大亮點。無論是王家衛考究的電影運動鏡頭運用,還是李安詩意唯美畫面的營建,無不透射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博大精深,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態是詮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媒介,無數電影人通過電影把華夏百家文化傳達于大眾,在為影片劇情人物感動的同時,也深受傳統文化的洗禮。

三、結語

第2篇

【關鍵詞】傳統戲劇文化 電影 影響

電影與傳統戲劇有著深刻的淵源。傳統戲劇舊時專指戲曲,后為戲劇、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本文所提到的傳統戲劇單指戲曲、文明戲等藝術形式。近些年來,除了《霸王別姬》《人鬼情》等直接表現戲曲演員與戲曲故事外,戲劇參與電影創作的形式大概有兩種:一是以電影元素的形式出現,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二是為電影創作提供豐富素材,各戲曲故事經過改編后直接被搬上銀幕,如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可見,歷史悠久的傳統戲劇文化為電影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現成的“資源”,總的來說,傳統戲劇對中國電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電影類型、電影創作觀念以及電影表現語言等方面。

一、對電影類型的影響――戲曲電影的誕生

戲曲電影是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類型,同時也是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專以中國戲曲表演為拍攝對象,傾力于展示中國獨特的戲曲藝術的魅力、記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大師的藝術成就和優秀的中國戲曲劇目、弘揚中國悠久的民族戲劇傳統”。1905年我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就是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主演的京劇《三國演義?定軍山》片段。因此,從電影藝術傳入中國伊始,就與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戲曲結合,產生并逐步成為一種獨特的電影類型――戲曲電影,從《定軍山》到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中國第一部彩《生死恨》,再到以梨園生活為背景的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一百多年來,我國拍攝的戲曲電影多達幾百部,如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黃梅戲電影《牛郎織女》、評劇電影《花為媒》、京劇電影《白蛇傳》等,涉及了京劇、越劇、粵劇、黃梅戲、豫劇、評劇、呂劇、昆曲、秦腔等近百個劇種。期間拍攝的樣板戲同樣也是戲曲電影,如《沙家浜》《紅燈記》等。這些優秀的戲曲電影在中國觀眾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這是傳統戲劇文化對于中國電影最為直接的影響。

戲曲電影的產生與發展依托的是我國豐富的戲曲文化藝術資源。迄今為止,我國戲曲己有兩千年的歷史,我國各地區的戲曲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京劇作為我國的“國劇”,被看成是東方文化藝術代表之一。而電影是19世紀末出現的新興大眾娛樂形式,是在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支持下誕生,并依靠這種科技優勢和產業優勢風靡全世界的藝術和娛樂形式。當電影這種新興藝術產業傳入中國時,它在豐富了中國人日常娛樂生活的同時,也對傳統戲曲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電影與傳統戲曲更多的是包容互惠,一方面電影從中汲取利于自身發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傳統戲劇被搬上熒幕,極大拓寬了其傳播途徑。可以說,傳統戲劇文化對電影在中國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對中國電影獨特民族風范的形成發揮著積極和重要的作用。傳統戲曲促使中國電影以一種前所未有、與眾不同的面貌走向世界,傳統戲曲的獨特性對世界人民認識中國電影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紀五十年代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國際上多次獲獎,被西方觀眾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2009年,由導演蕭鋒、京劇表演藝術家袁慧琴主演的電影《對花槍》,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中美電影節上獲得了金天使a獎最佳影片,開創了中國電影的新一個“第一”――中國第一個在國外獲獎的京劇電影。

中國人首次拍攝電影就和傳統戲劇結下不解之緣,不僅是在客觀上順應了電影自身的商業屬性,而且在主觀上體現出當時的電影人根深蒂固的戲曲意識。戲曲電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化的電影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它既保留了傳統戲曲藝術的特色,又發揮了電影的特長,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二、 對電影創作觀念的影響――“影戲觀”的出現

中國電影誕生伊始就對戲曲、文學等幾千年的市井文化情有獨鐘是絕非偶然的。傳統戲劇對電影的影響還包括其為中國電影奠定了戲劇觀念的基礎,主要指電影創作觀念上“影戲觀”的出現。

影戲是我國民間戲曲藝術的優秀代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包括手影戲、紙影戲、皮影戲三大類,是一種集繪畫、雕刻、音樂、歌唱、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民間戲劇藝術。電影傳入中國之初就被稱為“影戲”,這是一個非常形象的稱謂,既表明它是舶來品,又體現了中國人在對這個舶來品的美學接受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影戲”與“電影”只一字之差,但卻形象地反映了中國人獨有的電影美學觀念即中國人總是習慣于從戲劇角度,沿用戲劇的觀念,來談論和思考電影。

中國傳統戲劇對現實主義題材很重視,同時注重善與惡的社會道德評價。與傳統戲劇文化相對應,以影戲觀為代表的電影創作理論不同于西方早期電影熱衷于記錄現實生活,它強調電影的敘事功能,注重對故事情節和矛盾沖突的研究,并且強調電影的教化功能等等。“影戲觀”的出現順應了傳統戲劇影響下人們早已形成的欣賞習慣和接受心理。這是因為在電影進入中國之前,傳統戲劇占據了人們休閑生活的統治地位,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欣賞習慣和審美特點。所以,當電影這種新興的娛樂方式出現之時,人們必然會按照已有的接受模式來看待它。

可以說,“影戲觀”是電影這個舶來品在中國為取得“合法性地位”而進行“民族化”的產物,在潛移默化間也培育了億萬熟識戲劇模式的中國電影觀眾,形成了人們習慣于關注故事情節及思想教化意義的思維方式。“影戲觀”影響了中國人對電影的認識和創作方法,受其戲劇經驗的影響,使得占據中國主流地位的電影觀帶上了濃郁的戲劇色彩。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受“影戲”觀念的影響尤為深刻。如明星影片公司于1923年攝制的家庭《孤兒救祖記》,導演鄭正秋將“教孝”、“懲惡”、“勸學”等思想融入到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當中,反映了他的改良主義思想和“教化社會”的藝術主張,片中人物塑造善惡分明,情節極富戲劇性。而明星影片公司的另一些作品,如《火燒蓮云寺》及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中國故事影片,左翼電影的優秀代表《漁光曲》等也都是遵循戲劇的套路,精心制造矛盾沖突,完整講述一個一波三折的悲情故事。

三、對電影表現手法和語言的影響――戲曲元素的應用

當代一些優秀影片對中國戲曲的借鑒和發揚是顯而易見的,如《霸王別姬》《胭脂扣》《人鬼情》等,這些藝術作品由于加入了戲曲元素,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蘊與內涵,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首先,中國傳統戲劇為電影提供了豐富的,符合中國人審美習慣和心理的取材資源。因為它絕大多數是歷史題材,其內容與傳統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充分體現了儒家等傳統思想,比如仁和樂相結合、寓教于樂、和為貴等。很多優秀的影片都是取材于此,如《花木蘭》《青蛇》《倩女幽魂》《唐伯虎點秋香》《趙氏孤兒》《赤壁》等。

其次,在戲劇虛擬性的影響下,將影片中的人與戲融合在一起,表現“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獨特意義,比如《霸王別姬》《人鬼情》《胭脂扣》《活著》《刀馬旦》《游園驚夢》等。在這些電影中,一方面戲臺是影片發生的背景,另一方面則是將主人公和戲中的角色融合在一起,戲曲成為影片故事情節的一部分,兩者互相推動影片發展,最終達到。同時,采用傳統戲曲作為電影故事來源的優勢在于,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人物和故事會帶給觀眾極大的親切感,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電影的故事吸引力。而電影《梅蘭芳》則是將京劇界大師級人物的一生用電影的方式展現出來,成為一部引起國內外關注的影片。

第三,在電影中穿插戲曲唱段或音樂,可營造氣氛,渲染抒彩,達到為劇情服務的目的。如張藝謀執導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將戲曲巧妙融入電影,三姨太梅珊幽怨凄涼的京戲配合著粗獷的大院,不但增添了大院的清冷寂寞,同時暗示了其悲慘的結局,給整部影片涂上了神秘悲情的色彩。而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則是以京劇經典劇目《霸王別姬》為線索,講述了兩個戲曲演員一生的悲歡離合。整部電影音樂引入京劇音樂的元素,程蝶衣與段小樓的悲苦命運在京戲的鼓樂聲中展開,達到水融的戲劇效果,營造出滄桑的歷史氛圍。

最后,電影中人物的造型、武打的動作、服裝的設計,也都從戲曲中汲取了不少靈感和營養。這在古裝電影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如徐克版的《倩女幽魂》等。而在香港的一些喜劇電影里,也有很多戲曲元素,比如《天下無雙》《東成西就》等。在《東成西就》后半段里就有通過粵曲傳遞情意的情節,把無厘頭喜劇效果推向極致。

眾所周知,中國電影比世界電影的起步晚了近十年,迄今為止的100多年里,其發展也是相當曲折與艱辛。雖然近年來中國影片也屢屢榮獲國際大獎,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電影與世界高水平電影在電影觀念、技術等各個方面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努力研究和借鑒西方電影的同時,我們也要有意識地從浩瀚的中國歷史和現實資源中尋找和挖掘有價值的東西,為當代中國電影注入豐富的養分和活力,而中國傳統戲劇文化就是一座中國電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

參考文獻

①蓋曉星,《從戲劇到電影――簡論電影藝術的發展同戲劇的關系》[J].《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5(1)

②黃飛玨,《戲劇對電影的染著力》[J].《上海戲劇》,2010(5)

③瞿孝軍,《戲曲電影:中國獨特的電影類型》[J].《文史博覽》,2005

④周丹,《新時期中國電影影戲觀及其創作實踐》[D].湖南大學,2008

⑤姚小,《中國電影的戲劇觀念》[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⑥郭梅,《中國電影中的戲曲元素》[J].《文化藝術研究》,2008(7)

⑦朱廣平,《淺析中國戲曲與中國電影》[J].《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6(5)

⑧潘先偉,《論電影中戲曲元素的運用及審美意義》[J],《四川戲劇》,2008(1)

第3篇

關鍵詞:電子檔案管理;傳統檔案管理;區別

一、引言

計算機的產生和應用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和方式,尤其是二十一世紀以來,各種相關的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是對人們的溝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了改變。這種情況下,檔案管理也擺脫了原有的傳統管理模式,實現了信息化的管理。要想實現對現代電子文件的有效檔案化管理,就必須要明確其同傳統的檔案管理的區別。下文中筆者將從幾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分析。

二、電子文件檔案化管理的基本含義

所謂電子文件檔案化管理,就是在檔案管理的過程中,使用電子信息技術手段對其文件進行數據形式的存儲和管理。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用到傳統的紙質檔案資料,也可以實現對相關的檔案的有效管理,一般來說,電子文件的檔案化管理要通過一定的網絡系統和管理軟件來實現。

由于電子文件的特殊性,使得其不能采用傳統的文件和檔案的管理方式來進行,也就是說不能夠按照傳統的文件管理的方式對各種資料進行存放。但是同所有的檔案管理活動一樣,電子檔案也需要經過文件的形成、文件的管理和文件的處理等幾個階段。而我國的相關檔案管理辦法也對文件檔案的管理形式有著非常明確的規定。所以,在落實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根據電子檔案的特點對其進行檔案管理的靈活調整,以更好的適應自身的特點和檔案管理的流程。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的是電子文件同傳統的紙質檔案文件有著非常明確的本質區別,他們的存儲形式和處理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認識到電子文件的編碼和解碼的特點,并且由于不同格式的電子文件對于介質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可以采用傳統檔案管理方式的統一紙質管理。由此可見,在電子文件的檔案管理的過程中,我們還有很多的問題要明確。

三、電子文件的檔案化管理同傳統檔案管理的區別

電子文件檔案化管理是由電子檔案部門集中統一管理電子文件,對電子文件采取社會化、自動化、標準化、網絡化管理,它不由文件形成部門或其它非專業部門來管理電子文件,也和傳統的檔案管理方式有所區別。

第一、電子檔案的歸檔時間與傳統檔案不同。電子文件檔案可以在文件辦理結案后隨時歸檔,或在某一時間周期定時統一歸檔,由文件形成部門通過網絡傳送給檔案部門,并用電子數碼簽名封簽認證,由檔案工作人員接收登記,按事由原則給出檔案分類號,設定訪問限制級別,以便將來用戶查找利用。這樣隨時歸檔,一方面可以避免文件漏歸,保證歸檔率和完整率,另一方面也符合電子文件自身的特點,快速便捷,還可以避免檔案的流失和病毒的破壞。而傳統的檔案的歸檔則是由檔案管理部門統一的搜集所填表格和報告,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過一定的周期,也就是說要對某項檔案進行統計時,應先制定一個固定的表格和紙質材料,然后進行發放、收回。

第二、電子文件的歸檔方式與傳統檔案不同。電子文件由于采用電子編碼技術,可以編輯修改而不留痕跡,載體無法固定,某些鑒別文件原始憑證性的關鍵信息也可以更改,這些都使電子文件的原始憑證性辨別變得復雜而困難。因此,電子文件在形成過程中要隨時進行數字簽名、信息認證、身份驗證和加密保護,保證文件在傳輸、處理過程中不會出現錯誤,以確保檔案部門收到的電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實性和準確性,保證電子文件的法律憑證地位。傳統的檔案的歸檔方式相對于電子文件就比較簡便,是通過一定部門的證明開據,對現有的材料進行更改,在更改的過程中,由于介質是紙制品,所以沒有嚴格的驗證程序和要求,對于材料的保密性的要求也并不十分高。

第三、電子文件在保管方式上和傳統檔案有差異。電子文件載體易老化變質及信息多媒體、新存貯介質的產生和發展,都會影響電子文件的長期可讀性。檔案部門可以在接收到電子文件后打印出一份紙質檔案以作備份,但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需要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文件形成部門的配合,檔案部門在接收到電子文件后對文件進行格式轉換,以通用、統一的格式存儲接收到的電子文件檔案,以便將來計算機技術發展后,仍能讀取以前存儲的檔案,保證信息資源方便利用。傳統的檔案的保管主要是通過對紙制品資料的存儲進行的,也就是說在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占用一定的空間,而且要嚴格的控制存儲的環境,避免由于受潮和其他環境因素導致紙制品的破損和損毀,所以,傳統的紙制品資料的管理的難度比較大。

第四、電子文件的分類、編目等管理方式與傳統檔案不同。因為電子文件的特殊性,可以達到文件一級的管理,所以,檔案部門在接收到文件同時,可以馬上給每份文件編制一個唯一的文件號,并給出相應的分類號和檔案號,根據上下行文之間的關系,再給出相關文件號,在歸檔的同時進行主題詞標引、著錄。技術條件允許時 可以編制多角度、全方位的檢索工具 方便檢索查詢信息。用戶只須給出文件分類號或主題詞,即可以找出相應的文件和相關的上下級行文及附件,從而大大減輕檔案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傳統的檔案管理在分類的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和檔案管理人員進行手工的分揀,也就是說要根據不同的類目要求和類型的區別,對各種檔案材料進行手工的逐一整理,這種情況下不僅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還容易導致工作失誤,增加了檔案管理的難度,而現代電子文件的檔案化管理就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

第五、電子文件查詢利用方式和傳統檔案不同。只有符合一定條件,利用者才能注冊、登記成為電子文件中心或電子檔案館的會員,會員就可以通過遠程登錄等方式,經電子文件中心進行確認身份并確定查閱權限獲得許可后,才可以查詢有關的電子檔案信息,并要進行借閱登記和繳納查詢費用。傳統的檔案管理過程中,要想實現對某一個資料的查詢,必須要通過專門的檔案管理人員的查找和取件,也就是說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現代電子檔案的文件管理就有效的克服了這一不足。

四、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電子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同傳統檔案管理有著非常明確的差異和區別,這些問題都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和重視,以便更好的實現自身檔案管理的系統升級和優化,更好的利用電子檔案管理技術對企事業單位進行管理。■

參考文獻

第4篇

早在歷史的源頭,深邃的中華文化就已融入到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而偉大的中華民族也因為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發絢麗壯美。【闡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內容空洞,一味地套話,游離于中心論點之外】

文化,是那月下宛轉悠揚的簫聲,伴隨著云影的移動,消散在縈繞柳梢的風中;文化,是那滄桑嘶啞的二胡,流連在狹窄的胡同中,驚起檐上的數只棲鴉;文化,是那優雅悅耳的錦瑟,盤旋在珠簾帷幕之間,安撫著微瀾的夢……文化便在這變幻的樂音當中,久久回蕩,繞梁不絕。

文化不僅在絲竹間,也在素凈的宣紙上蔓延而來。張大千繪出的夢幻敦煌,繚繞的云霧,縹緲的衣袂,使人如臨仙境;齊白石筆下的自然風物,輕盈的蝦須,通透的白菜,令人拍手稱妙;壯觀的《清明上河圖》,演繹著人群的喧鬧,街市的繁華……精湛的畫技,蘊含著模糊虛實的神奇力量,散發出文化的魅力。

同樣,龍飛鳳舞的字亦為文化之臟腑:顏真卿規正而又灑脫的筆鋒,王羲之雋秀玲瓏的字體,張風子如絲帶般飄拂過的清新之風……散發著幽幽墨香的字跡,在億萬年閃耀的日光下,熠熠生輝,無一不是文化的符號。【這三段分別從音樂、美術、書法論述文化之美,但只是一味地羅列,停留在表層,沒有挖掘文化對于靈魂的意義,缺乏實質性內容,有辭藻堆砌之嫌】

多少次夢回古時,為文化之美而迷醉。那里有軒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飾的繡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戲曲……然而夢醒時分,舉目四望,入眼的,盡是林立的高樓,喧囂的車輛,炫目的燈光;入耳的,盡是嘈雜的鼓點,動感的電音。傳統文化的繁榮,經過現代文明的啃噬,逐漸變得虛弱。

不由惋惜,昔日繁華的傳統文化不應走向沒落,湮沒在時間的洪流中。日益現代化的今天,更應該珍重傳統文化,不要讓文化盛世成為夢中的幻影。【此處談到傳統文化的衰落,偏離中心論點,也和享受文化繁華相矛盾,文化之于“人生旅途”的作用毫無體現】

但愿人人識得文化之美,以文化為行囊,于人生路上,且行且歌,盡享文化之繁華。【歸結全篇,照應題目】

病因會診

1.文章中心論點較明確,語言較優美,但文章一味地堆砌材料,賣弄文采,議論不夠深刻,如文章3、4、5段只停留在視聽方面淺層論證文化之美,沒有深入論述文化對生命的意義,導致文章缺少深刻性,沒有扣緊論證中心。

2.論據難以支持中心,在論述傳統文化衰落的部分偏離主題。

3.沒有主題意識,導致文章缺乏內涵和觀點游離的現象。

評分:45分

第5篇

系列重要講話中,有一個論點尤為引人注目。在談到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時,他強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紀念孔子誕辰活動上,他又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這些論述對于我們如何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教育理論研究需要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我們現在的各種教育教學實踐主要是建立在現代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的,也就是所謂的教育規律、教育原理。其實,無論是教育學還是心理學,都曾經是哲學的派生,教育學和心理學如果囿于哲學,不可能有今天的學科發展,成長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脫離了孕育它們的哲學、脫離了它們所處的文化,脫離了歷史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同樣不可能有一條光明的道路。不僅是在中華文明的繁盛時期,就是在近代、現代,包括榮格在內的許多西方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都在從東方的智慧尋求解決各種精神問題、教育問題,特別是育人問題、德育問題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回頭去看看我們的先人,有必要回頭去品品優秀的傳統文化。回歸自己的文化傳統來汲取思想資源和歷史經驗,并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相反,體現的是我們教育思想的開放性和寬容性。

其次,教育實踐推進需要借鑒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當前,我們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教育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絕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非一朝一夕能解決的,歷經多次改革和治理卻難以見到顯著的實效,綜合改革中對沉疴頑疾的治理需要新的思維、新的智慧。一方面,需要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如教育治理體系的構建、多元化辦學的實踐、特許學校的建設、私立教育的發展經驗等;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從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拓寬思路,特別是當前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學校道德教育中的問題,傳統文化中既有很多可以挖掘的資源和素材,也有很多值得繼續倡導和發揚的美德,更有許多值得傳承的思想和方法。比如,儒家思想注重經世致用,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社會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對今天的學校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又如,“文道結合,文以載道”“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蒙以養正,以小見大”“潛移暗化,自然似之”“長善救失,防微杜漸”“篤信好學,學志于道”等許多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適用。當然,許多傳統美德要結合時展賦予新的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好,都是一個特別宏大的概念,對于很多從事學校德育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往往因為過于宏觀而難以把握,難以在教育實踐中找到落腳點和切入點。今年上半年,國家教育部專門出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印發了中小學語文、英語、初中科學類學科的《學科教學改進意見》,在強調回歸課程標準、突出社會實踐的同時,也特別突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些文件的出臺給廣大教育工作者如何從教育教學實際出發,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具體指導。

當然,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美德的重要源泉,僅僅只有教學改進是不夠的,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比如,要引導學生從小就循序漸進地閱讀一些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慢慢地通過誦讀、講讀、導讀等方式學一點自己文化的歷史;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的飲食起居、風俗習慣、節日節慶、神話傳說等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味道;要引導學生從一些文明禮儀教育活動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禮”和“儀”內涵;要引導學生走進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去切身體驗、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等等。

第6篇

魂兮歸來閱讀

①沒有核的果實無法在自然界生存,沒有米粒的稻穗總是揚著無知的頭顱。那么失卻了魂魄的人呢?

②在這個傳媒眾聲喧嘩的年代,在這個文化、偽文化魚目混珠的年代,我們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丟了心?

③康德曾說:“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與日更新:上則為星辰,內則為德性。”但是在今天,當我們只會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長的朵朵浮云時(郭敬明),誰還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當“簡 單”的《老鼠愛大米》唱紅大江南北時,誰還會重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黃的 感動?

④當今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簡單、幼稚。無可否認,青春文學確實能帶來夢幻般的感動,通俗歌曲也不失為茶余飯后的消遣,但倘若這一切成為文化的主流,當一個人沉浸 于其中難以自拔時,很難想象他能直面現實,讓心智與身體共同成長。

⑤當今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囂。每天,大量的娛樂新聞讓人們津津有味地咀嚼明星的緋聞瑣事,各類“速讀名著”“小故事里的大智慧”常駐暢銷書列。以至于有人不無憂心地說,當綠蒂主動投懷送抱時,維特還有什么煩惱?

⑥一個人可以 忍受物質生活的貧困,卻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貴。類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暫時的聲色之娛,還有什么能留駐心田,在心湖里回蕩幾許波紋呢?

⑦個體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遺憾,但當其成為整體性的精神信仰缺失,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

⑧中國舊有的三綱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我們,是否也成為了迷惘的一代?

⑨魂兮,歸來。

⑩所幸的是,人文精神并未完全流失。當年輕志愿者馬驊在梅里雪山間失去生命時,便將詩人的理想主義帶到了那里,成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標桿;當昆曲在大學校園引起轟動時,不由讓人相信,傳統的文化經典對于麥當勞下長大的年輕人仍有著磁石般的吸引力。

⑾一個人僅僅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擁有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對于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許并不在遠處,而在被重重偽文化掩蓋的內心深處。

12. 下列表述與原文內容一致的一項是(      )(3分)

A.青春文學和通俗歌曲會讓青少年一代逃避現實,并抑制其心智成長。

B.一個能忍受物質生活貧困的人,就必定能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貴。

C.在精神信仰出現斷層的現階段,我們無一遺漏地成為失去魂魄的迷惘一代人。

D.在精神信仰缺失的年代,我們不要急于在忙碌而又浮躁的外部社會生活里尋找,而是應該回歸內心,反求諸己。

13.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 本文中心論點是呼喚優秀傳統思想和文化回歸。

B. 開頭段用自然界“無核的果實”和“沒有米粒的稻穗”作為事實論據引出下文論題,增強文章趣味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C. 第⑦段是過渡句,承上啟下,從個人層面延伸到國家角度論述精神信仰缺失的影響。

D. 本文語言樸實凝練,具有一般議論文的特點,寫作的時候多用對比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14. 第⑩段中寫年輕志愿者馬驊和昆曲在大學校園里引起轟動有什么作用?請你再舉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事例。

魂兮歸來閱讀答案

12. D (3分)

13..D (3分)

14.馬驊與昆曲引起校園轟動兩件事在文中作事實論據,證明青少年的內心深處還是存有和樂于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

舉例1:梨園戲昆曲,走進復旦大學、上海戲劇學院、廈門大學、泉州師范學院等高校。尤其在廈門大學的演出,一千多個位置座無虛席,演出結束后,主創人員與學生面對面長達半個多小時的交流之后,學生們仍意猶未盡,提問之踴躍,氣氛之熱烈,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傳統戲劇依然感興趣并喜愛的。

第7篇

從個人來看,翟登富夫妻18年還債歷程,不僅洗刷了內心的歉疚,還收獲了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從個人層面概括事件意義。)

洗刷歉疚讓他們的靈魂獲得自由。詩人郭小川曾言:“但愿每次回憶,都對生活不感到負疚。”誠如斯言。翟登富夫妻用行動還上了自己的良心債,讓他們在人格上重新站立起來。他們收獲的不僅是一種釋然,更是一種靈魂的解脫。(引證,指明事件意義。)

經受苦難,讓他的腳步更加堅定。海明威曾言:“優于別人,并不高貴,優于過去的自己,才是真正的高貴。”而我相信,18年風雨,不僅染白了翟登富的雙鬢,更磨礪了他那顆剛毅頑強的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雖已年過花甲,這18年的苦難,必將化為翟登富最寶貴的人生財富,讓他堅定信念,發揮余熱,完成對自我價值的升華。正所謂“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翟登富的人生豐碑上,必將因這段經歷而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緊扣材料論證分論點。)

從社會影響來看,翟登富18年攢錢還債,不僅彰顯了這個時代的優雅與溫存,也更堅定了我們對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堅定信心。(從社會層面概括事件意義。)

“這紅塵,太污太苦太酸楚;這人情,總浮總疏總麻木。”時下多少人拿此話來批判當下社會道德滑坡、人性冷漠、物欲橫流的現狀。而事實上,這只是一種“一葉障目,管中窺豹”式的片面看法。我們的社會,正重拾起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與真誠,正塑造著廣大國民的道德與品行,正描繪著一幅富強民主文明的美好前景,翟登富夫妻的做法,更讓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的優雅與溫存,感受到了時代的脈搏。(聯系現實論證事件的社會意義。)

“如果把正能量乘以14億,中國將形成一個強大的向心磁場。”21世紀中國智庫專家龍永圖曾這樣評價正能量。翟登富夫妻的事跡,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精神內核,讓我們看到了誠信的脊梁,更看到了我們的未來與希望。我們看到廣東大學生千里自費追回劣質熱水袋,醫生堅守崗位十年只為當初一個承諾……和諧的畫卷向我們展開,正能量向我們撲面而來。(拓展材料,再度論證事件的社會意義。)

以誠信之花,守靈魂之安寧,對于個人,對于我們的社會,都是一股暖流,溫潤我們的心靈,堅定我們的腳步。(總括全文,重申論點。)

第8篇

[關鍵詞]語文;文眼;改革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要求學生到課文中去找最能體現課文中心思想的字眼,這個字眼我們通常把它叫做“文眼”。所謂“文眼”,就是指那些能夠集中體現文章主旨,顯示文章脈胳的重要詞句,它好比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文眼”是課文精髓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聚焦。 “文眼”往往與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是一致的。但“文眼”又不能與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畫等號。“文眼”可以是文章中的詞語,也可以是文章的重點句子,它比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更集中,更簡練,它是文章的“閃光點”,是文章的精髓。

一、捕捉“文眼”,具有三個作用

1.捕捉了“文眼”,就能把握文章的樞紐

課文《荔枝蜜》一文中,通篇是緊扣蜜蜂來寫的。文章一開始寫作者楊朔“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喝了荔枝蜜,就“想去看看一向太喜歡的蜜蜂”,后來,了解到“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最后,作者發出感嘆:“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而且自己作夢也變成了一只小蜜蜂。作者反復強調“蜜蜂”,并以“蜜蜂”為線索貫穿全文,是為了揭示勞動人民(蜜蜂的象征)“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的這個“文眼”。可見,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樞紐。

2.捕捉了“文眼”,就能深入探究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

課文《鄧稼先》一文的“文眼”是“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作者在簡介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后,贊美了鄧稼先為偉大祖國“兩彈一星”作出的巨大貢獻。同時印證了“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我們隨著作者飽含深情的筆觸,感悟到鄧稼先這位不平凡的科學家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

3.捕捉了“文眼”,有助于理情文章的脈胳,搞清文章內在的聯系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課文標題就是“文眼”,道出了“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內在聯系。作者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質樸、歡樂的心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二、捕捉“文眼”,掌握五種方法

1.從文章題目本身去找“文眼”

有些文章題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或主張。這種能體現文章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的題目,就是這篇文章的“文眼”。如課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篇說明文,其題目就是本文的主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達了作者對革命先烈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課文中三次提到同志親筆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對突出中心思想起到了烘托作用。

2.“文眼”在文章篇首的起始句

不少文章,尤其是一些演繹法寫的議論文,在文章一開頭關就提出自己的主張,這個簡明、精確的主張,就是該文的“文眼”。例如,先生寫的議論文《談骨氣》,文章第一句話就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文章以此主張為內容來展開,這第一句話就是文章的“文眼”。

3.從貫穿全文的字句或線索去找“文眼”

前面已經提到的散文《荔枝蜜》,是通過蜜蜂這一線索,寫蜜蜂不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出最甜的生活,揭示出勞動人民也是“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這一“文眼”。又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則通過“說和做”這一線索貫穿全文,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

4.在文章末尾點題處去找“文眼”

有些文章,尤其是那些歸納法寫的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經過反復論證說明后,在文章末尾提出。這種文章最后的結束句,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例如,《驛路梨花》一文,寫了哈尼族姑娘梨花為首的一群人,學雷鋒,做好事,不留名。文章在最后用宋朝詩人陸游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作結,升華主題,這句詩就是“文眼”。古詩詞中有許多以最后結句點題的,稱之為“畫龍點睛”之句,這就是該詩的“文眼”或又叫“詩眼”。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的結句“春風不度玉門關”,正是該詩的“文眼”,它揭示了戍邊士兵的孤獨凄涼的生活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