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統計學的局限性

統計學的局限性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7-24 16:32:2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統計學的局限性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統計學的局限性

第1篇

一、UIS致力于廣泛收集數據、提高數據質量,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確立,促進教育決策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請您為我們簡要介紹一下UIS的主要職責、組織架構、近年所開展的教育統計評估活動等。

西爾維亞?蒙托亞:UIS是聯合國組織架構內主管教育、科學、技術和創新的分支機構。UIS在聯合國的授權下,在國際層面收集并比較數據。我們遵循雙重管理系統:既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管理章程,又遵循聯合國統計委員會(Statistical Commission)的指導方針和原則,后者對全球范圍內的數據收集活動進行指導。我們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依據一定程序收集并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數據。在數據之前,我們會與數據來源國溝通,說明什么樣的指標和數據將會被。鑒于某些數據的政治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理解某些信息的無法獲得政府批準。作為聯合國分支機構,我們充分接受和認同這樣一個事實,即國家是唯一有權決定相關事務的主體。UIS也承擔某些獨特職務。我們掌握全球對教育、科研、研究者投資的數據,并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協商等活動,如參與教育方面SDG4最終指標的建立。除了數據收集以外,我們還幫助國家確立教育發展指導方針,加強能力建設、確定相關指標等。在技術飛速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非常愿意與各國協作努力。這也是我們這次來到青島參加國際教育信息化會議的原因。

當前,隨著全球范圍內人員流動性增強,數據的流動和發展邊界不復存在,這在移動設備、云存儲的發展等方面可以窺見端倪。UIS充分認識到這一現實,并將更好地應對挑戰。我們將與各個國家共享建立更佳數據和指標的可能性,并愿意幫助國家制定自己的發展框架。但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各國自己的事務,而非UIS的核心職能。因此,我們希望與國家和國際社會展開充分合作,但并不會過多干涉各國內部事務。

《世界教育信息》:您認為,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產生了哪些顛覆性的影響?UIS在促進以上目標實現過程中能夠提供哪些支持?

西爾維亞?蒙托亞:此次會議期間,很多發言者探討了ICT發展的不同方面,他們的職業背景各不相同:有的來自產業界;有的來自政府和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我們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的同事正在致力于為各國制定共同框架的開放平臺提供政策建議。在此方面,我認為指導方針是清晰的:框架首先闡明了可獲性的問題,即兒童是否能夠真正通過電腦學習并獲得相關技能。如果兒童不能閱讀、理解和識字,他們同樣不可能通過電腦閱讀網頁。此外,框架闡明了這樣的電子設備需要在學校安裝,而這需要社會多方努力。首先,政府要激勵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如果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互聯網服務,即學校沒有設備和網線,那么ICT的發展進程就很有可能受挫。其次,政府并不是唯一供應商,市場參與者也應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在尋求利益的過程中完成對公共服務的供給。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良好的寬帶和軟件研發系統,因此科研機構的作用也很重要。

GPS等高科技讓我們能夠發現過去被排斥在數據統計之外的人群,這說明從前的很多數據都是低質量的。因此,科技是幫助人們精準發現數據對象、提高數據質量的重要工具,并將直接促進教學的改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學習相關技術,準確識別學習者的需求。在這次會議上,美國教育技術辦公室主任索思的演講中提到了教師能力建設的相關內容,而這也是中國教育發展綱要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需要關注教師、為教師投資,并銘記一個事實:在家長工作纏身的今天,教師往往是與孩子打交道最多的群體。ICT和SDG4在《教育2030行動框架》目標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此外,我認為教師能力建設也應成為其中一項重要指標。我們需要在不同層面上完善各項指標,包括市場指標、區域指標、國家指標等。我認為,容納更多維度的指標應被提上議程,以幫助各國從更綜合的角度制定ICT計劃。我認為,這對中國來說是個挑戰。中國在《教育2030行動框架》中將代表其所在的地區,我相信中國有能力將建設更多指標的需要提上議程。此刻是推動《教育2030行動框架》的歷史性機遇,中國對該教育議程的重視對全世界來說都有重要意義,我們歡迎中國向世界各國分享愿景、目標和相應措施。

具有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建設能力的國家都希望推動自身教育發展進程。UIS密切關注各國的建設能力和需求的公布,但這一過程應當是各國自主決定的。《教育2030行動框架》具有普遍的適用意義,尤其強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建設進程中的平等性。《教育2030行動框架》還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一個事實:盡管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面臨社會不穩定,甚至政治危機的狀況,但他們在推動教育發展方面做得很好。該教育議程還可以讓各個國家對鄰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教育建設狀況有更清晰的了解,從而對自身行動和關鍵目標有更清晰的認識。畢竟,教育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最佳途徑。

二、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機遇多于挑戰

《世界教育信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育統計或教育評估帶來了哪些機遇及挑戰?

西爾維亞?蒙托亞:我認為,機遇肯定是多于挑戰的。信息技術確實曾被誤用,但即便如此,它確實帶來了促進全球溝通的機會,這在過去不可想象。如今,借助移動設備,人們可以在全球層面進行溝通、分享和交流。然而,相當數量的人口沒有享受到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這造成了不平等。信息技術也帶來了很多其他問題,如在數據方面,很多人可以不受限制地收集和數據,這可能會對信息透明度和信息隱私帶來影響。同時,某些信息收集過程可能會造成對個人、家庭、學校等主體隱私的侵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同層級的機構應協同行動,包括區域層面、國家層面、超國家層面等。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已經開始著手應對這一問題。對于以上挑戰,我認為是可以通過管理和協作解決的。信息技術能夠幫助教師追蹤學生的表現,并與同事在全球層面分享信息。在很多情況下,信息技術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是一種重要手段,有時甚至是唯一手段。例如,在幫助患有亞斯伯格綜合癥、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人群以及殘障兒童方面,我們能借助的手段往往就是信息技術。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在廣泛使用信息技術的同時,采取積極的、創造性的方式使用我們的大腦。

三、國際評估項目應審慎和使用數據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PISA。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西爾維亞?蒙托亞:總體來看,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是國家更好地認識教師的作用、更好地了解不同評估和合作手段的機會。PISA和很多其他國際評估項目一樣,展示了對看似顯而易見的問題進行認真評估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有機會思考“什么是概念框架”“如何將問題歸位”“如何撰寫報告”,以及“如何將學生表現與其他指標相聯系”等問題。在這一方面,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為教師提供了獲取和使用高質量數據的機會。如果想要獲取高質量的數據,就要在數據獲取過程中嚴格規范操作,包括建立評估模型、收集數據、處理數據、數據等方面。國際層面的數據可以讓國家更有效地決策。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只是國際評估項目很多作用中的一方面。我們理解各國政府的難處,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現實狀況和語言情況,單純的比較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困難而不切實際的。盡管如此,國際評估項目為國家提供了參考高質量數據并了解學習結果等相關指標的可能性。國際社會對于數據處理過程有嚴格的程序規則,國際評估項目所獲得的數據在質量和獲取的規范性方面都是有保障的。同時,數據的和應用應當被認真考慮,任何篡改數據、夸大數據作用或在國家之間進行單純比較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國際評估項目在教與學過程的信息收集、完善提高等方面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這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

四、讓各教育主體合理參與國際評估

《世界教育信息》:數據收集和統計是教育評估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請您舉例說明應如何保證數據收集和統計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以及如何根據統計數據進行決策與制定戰略規劃。

西爾維亞?蒙托亞:在數據準確性方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主要國際評估項目的實施過程,就會發現國際數據質量管理中心在數據準確性的控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對于信息收集過程是否合理、問題的設置是否遵循同一標準、如何處理報告中的數據缺失等問題,都要在數據收集和統計過程中被考慮與控制。UIS作為SDG4制定過程中的領導者之一,為處理相關問題,正在制定數據質量評估框架,以讓相關國家在推動這一進程時有更明確的指導規范。

在數據收集過程完成后,數據過程也要考慮準確性和科學性的問題,包括考慮“如何將數據向社會公布”“不同利益方將如何使用數據”等問題。在教與學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忘記,數據信息不僅是為專家學者和決策者準備的,也應對家長、學生、校長和教師開放,他們也是這一過程中的主體。事實上,家庭和教師是參與教與學過程最廣泛的兩個群體,因為孩子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學校度過。但這些群體是目前接收信息量最少的,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希望社會相關信息。“數據素養”(data literacy)和“數據管理”(data management)是國家需要努力的兩個方面。前者涉及如何讓教師和家長更準確地理解數據。例如,在PISA排名中,中國排第4,阿根廷排第59,這意味著什么?對一名教師來說,如果希望改善學生的表現,甚至改善整個國家的教學資源狀況,應該怎么做?這時,教師就需要首先了解問題出在哪兒,以及應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改善這一局面。同樣,如果家長想了解這些數據的含義,以及幫助孩子改善學習,數據素養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數據管理方面,ICT技能教育是必要的。我們需要討論如何根據收集到的信息采取行動,需要思考如何進行教學改革,需要決定在什么周期內追蹤評估結果。數據本身可以作為追蹤和監控的管理工具,也可被用于能力建設。PISA在某方面的優勢也可能成為弱勢,因為事物都有兩面性。例如,PISA并非完全基于課程設計,阿根廷在評估中排第59位并不一定意味著其教育體系方面出現了問題。PISA評估的內容包括兒童接收信息的各種渠道,無論是在學校,還是通過看電視學到的內容。因此,在PISA中排名較低是該國社會各個主體的責任,而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責任。盡管人們往往傾向于將責任歸咎于國家,但僅用PISA來判定國家教育發展情況是不公平的。UIS認為,如果不能合理參與評估進程并被充分告知相關信息,家長和其他社會公民就很難采取合理的行動。數據在制定決策和采取行動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無論是PISA,還是其他國際或國內評估項目,其數據都應能被社會所用,應被傳達到能真正改變現實的人手中。因為我們必須承認,很多決策者對區域實際情況不甚了解。我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在我去過的所有地方推動《教育2030行動框架》的理念,就如同在此次會議中我們所做的。然而,要想真正影響到能夠改變現實的人,這還遠遠不夠。在社會的協同努力過程中,政府起著關鍵性作用,需要明確愿景、制定行動計劃,并在全社會尋找合作伙伴,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另外,政府應在向全社會告知和明確問題時扮演關鍵性作用。我很高興看到中國政府提出了愿景明確、框架清晰的ICT計劃,這反映了政府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心和努力。

第2篇

【關鍵詞】 視網膜靜脈阻塞;黃斑水腫/治療;激光凝固術

視網膜黃斑分支靜脈是引流黃斑的小靜脈,在黃斑上、下方各有2或3支,引流范圍一般約5~6個視盤直徑(disc diameter,DD)[1],與供應黃斑式的小動脈相間排列且彼此交叉。當動脈硬化、血壓增高、血液黏度增高或伴有其他異常時,可使這些小靜脈阻塞,稱為黃斑分支靜脈阻塞(MBRVO)。雖然MBRVO眼底病變范圍較小,但對視功能損害嚴重[2]。目前我國對于MBRVO激光光凝治療的報道不多,筆者通過對一組MBRVO患者激光治療及隨訪觀察,以了解激光光凝治療對MBRVO患者視力、黃斑水腫及黃斑部光敏感度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5年7月~2007年5月我院眼科確診的48例MVRVO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齡24~76歲,平均55.3歲,均為單眼患病,經檢眼鏡及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檢查確認為MBRVO合并黃斑水腫或黃斑旁毛細血管無灌注區;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查最佳矯正視力不低于0.01;治療及隨訪過程中觀察屈光間質無明顯變化;未做過視網膜激光光凝且無嚴重高血壓及心腎功能不全等疾患。排除標準:同一眼同時合并其他分支靜脈阻塞;曾接受過激光光凝治療;白內障摘除和(或)人工晶體植入手術后時間不足6個月;有青光眼病史;同時合并其他視網膜疾病;屈光間質明顯混濁以及其他可能影響激光光凝治療后療效評估的視網膜疾病或內眼手術者。所有患者治療前均采和國際標準遠近視力表檢查最佳矯正視力;裂隙燈顯微鏡常規進行眼前節及屈光間質檢查;直接檢眼鏡眼底檢查,記錄視網膜出血、滲出等情況;均采用日本TOPCON TRC50LX激光掃描眼底造影分析系統行FFA檢查;造影時間于少10 min,以造影時間5 min時的圖像觀察視網膜病變情況及黃斑水腫程度。黃斑區無明顯熒光滲漏或僅后期有微弱熒光者為無水腫;黃斑區有典型花瓣樣熒光素積存者為囊樣黃斑水腫;其余為非囊樣不定型黃斑區彌漫性熒光滲漏,所以將黃斑區熒光滲漏范圍小于2DD的非囊樣水種稱為輕度局限性黃斑水腫[3];包括黃斑中心凹在內,熒光滲漏范圍達到或超過2DD的非囊樣水腫為明顯局限性黃斑水腫。

1.2 激光光凝和非光凝治療 48例患者采用隨機方法分為激光光凝治療組和非光凝治療組,其中激光光凝治療組26例,非光凝治療組22例。激光光凝眼0.5%托品酰胺充分散瞳,1%地卡因眼球表面麻醉,Goldmann三面鏡觀察下用美國產Coherent Novus-Ommi型波型長氪離子激光機對黃斑區行局限性格柵光凝。黃斑區出血為2DD及其以下者,采用氪黃光(547 nm),黃斑區出血為2DD以上者,采用氪紅光(647 nm),光斑大小50~100 nm,曝光時間0.1~0.2 s,光斑強度Ⅰ~Ⅱ級,能量100~200 mW,光斑間距為一個光斑大小,均勻分布于黃斑中收凹500 nm以外的水腫區,并略超過水腫范圍。非光凝治療組患者口服維生素B1、B12以及止血藥和碘劑等。激光光凝治療組光凝后1、3、6個月各隨訪1次,非光凝治療組每3個月隨訪1次,隨訪檢查項同前,以3、6個月隨訪時視力、治療后6個月黃斑水腫情況作為療效評價指標。黃斑區熒光滲漏消失,病變視網膜腫消退者為水腫完全消退,熒光滲漏范圍縮小者為部分消退,否則為不變或加重。視力提高2行及其以上者為提高,視力下降2行及其以上者為下降,否則為不變。

1.3 統計學方法 對視力、黃斑水腫消退情況、光敏感度等進行t檢驗、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視力 激光光凝治療組與非光凝治療組隨訪3、6個月時,視力均較接受治療前有提高;前者隨訪3、6個月時較后視力提高更顯著,見表1。表1 激光光凝與非光凝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比較

2.2 黃斑水腫吸收情況以及與視力改善的關系 以激光光凝治療組光凝治療后6個月為時間點觀察,激光光凝組和非光凝組FFA檢查黃斑水腫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前者黃斑水腫完全消退10例,部分消退13例,不變或加重3例;后者黃斑水腫完全消退3例,部分消退8例,不變或加重11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Uc=3.679,P<0.05);前者黃斑囊樣水腫者5例,光凝治療后視力提高3例,不變2例;后者黃斑囊樣水腫者4例,視力提高1例,不變3例。由于例數較少,無法進行統計學處理。前者黃斑非囊樣水腫22例,視力提高14例,不變3例,下降1例;后者黃斑非囊樣水腫者17例,視力提高5例,不變13例,下降2例。兩組視力改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Uc=3.132,P<0.05)。在不區分黃斑水種程度的情況下,前者視力提高18例,不變7例,下降1例,后者視力提高6例,不變14例,下降2例。兩組視力改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c=2.984,P<0.05)。

2.3 激光光凝術后并發癥 激光光凝治療后1例患者出現眼前網格狀暗點,3個月后癥狀明顯減輕。未發現有光斑擴大、視網膜下纖維增生,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并發癥。

2.4 激光光凝治療前后黃斑光敏度的測定 激光光凝治療組光凝治療后黃斑中心凹平均光敏感度為(25.20±4.76)dB,與光凝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427,P>0.5)。

3 討論

MBRVO盡管檢查眼底病變輕微,側支血管及微動脈瘤等局限在黃斑區,但視力損害仍較嚴重,影響視力的主要原因為黃斑水腫和黃斑無血管區的缺血性損害。我們對本組合并黃斑水腫的MBRVO患者的治療結果顯示,激光光凝治療后3、5個月平均視力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提高,也較非光凝治療組顯著提高;激光光凝治療后6個月黃斑水種的改善明顯好于非光凝治療。由此可見:激光光凝治療有利于促進視力的恢復和黃斑水種的吸收,在回顧性研究MBRVO時,對氬激光治療的23眼與未氬激光治療的39眼對比,兩組視力改變無明顯差異,Parodi等對101例MBRVO合并黃斑水種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也發現下自然病程對照組相比,激光光凝治療在提高視力及水腫吸收方面與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但是,他們觀察的是光凝后2個以上的患者,而本組病例隨訪時間較短,遠期療效尚待進一步觀察。

本組激光光凝治療組治療前后光敏感度無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筆者光凝時避開中心凹500 nm區域有關,激光光凝可以降低黃斑部對光覺的敏感性,這種降低多與激光光凝使后極部視網膜光凝斑處大量視錐視桿細胞壞死、受光刺激后的傳入信息量減少有關,所以MBRVO患者行黃斑部格柵狀光凝仍是安全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張惠榮,高錦,王薇.人和恒河猴視網膜血管樹脂鑄型掃描電鏡觀察.中華眼科雜志,1988,24:282-285.

2 Joffe L,Goldberg RE,Magargal LE,et al.Macular branch vein occlusion.Ophthalmology,1980,87:91-98.

第3篇

【關鍵詞】雙語教學;統計學專業;專業英語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統計的范疇已覆蓋了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是眾多學科不可缺少的實用型課程。而處在社會大環境中的統計專業學生要想獲取最新的專業技術信息,必須對專業英語有一定的了解,從而在軟件涉及專業知識時能夠運用自如,進而成長為學有所長,符合社會需求的高層次復合型、實用型人才。

一、我校統計學專業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

為了能夠掌握世界先進技術和國外專業發展動向,本科生應該能夠熟練閱讀專業文獻,并在專業領域具有初步的語言交流能力。新形勢對統計學專業大學生的要求不僅是能夠閱讀,也應該能寫,能夠進行語言交流。但是,通過近幾年的專業英語教學實踐、教學效果及學生反映等方面收集的信息表明,目前本專業學生的專業英語實際能力與基本教學目標及實際應用仍有一定的差距。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設置的局限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日益發展,中國與世界的日益融合,培養視野開闊、專業突出、外語過關的統計學專業人才成為高校教書育人的重要任務,而我校統計學專業只在大三大四本科生中開設四十幾個學時的專業英語課程,遠遠達不到專業培養的目標,為此,應拓寬這種受時間限制的課程設置模式,逐步推廣雙語教學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將專業英語貫穿于各門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這樣才能讓學生時時接受語言的影響,把漢語與英語,把英語與專業知識融為一體。

如果漢語的專業課先行,后學相應的專業英語,學生感覺學之無味。但如果專業英語安排在專業課之前,學生又如聽天書,或感覺深度不夠。因此,有必要由傳統的專業英語課程單獨開課改為某些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

2.教材局限性

我校統計學專業是由應用數學學科發展起來的,學生系統學習的專業知識涉及基礎數學、經濟學以及概率論等多學科,知識覆蓋面廣,內容非常豐富,因此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以概率統計為側重,同時也需要涵蓋高等數學、經濟學以及社會學等多領域。各個學校專業培養的方向不同,所用教材也有相當的差異。這就需要任課教師自己準備教材。但如果我們采取某些專業基礎課程實施雙語教學就比這要容易得多。國外許多統計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原版的英文專業書籍,既有嚴謹的理論,又有富有時代氣息的例子,這些對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都特別有幫助。

3.師資匱乏

統計學專業課程涉及基礎數學、概率論、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和醫學等諸多領域。因此教師如要能勝任專業英語的教學,不僅要求傳統意義上的英語好,還要求有開闊的視野,寬廣的知識面,這樣才能夠較好地引領學生順利地進行專業英語的學習。這就增加了專業英語教學的難度。但是對于一些學校剛剛引進的年輕博士們來說,對于自己專業方向上的英語是非常熟悉的。讓他們從事雙語教學也不是難事,但如果讓他們上好大一統的統計學專業英語課卻有相當的難度。

4.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

學生對專業英語的認識不足,認為是無足輕重并且可以輕松過關的一門課程。學生對于專業英語缺乏了解,認為是英語的后續。而如果把專業英語的教學融入到專業課的雙語教學中去,利于轉變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認識,進而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為更好地學習專業課服務。由于我國傳統外語教學中“費時較多,成效較低”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進而反映在學生上就是學習效率低、英語應用能力差,這是雙語教學中的最大困難。

我校統計學專業英語的教學現狀迫切要求我們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21世紀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服務。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從建設師資隊伍、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改善考核方式幾方面著手,對統計學雙語教學進行初步嘗試。

二、統計學專業雙語教學的建設

國家教育部已提出加強大學本科教學的12項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內開設5%~10%的雙語課程,并引進原版教材和提高師資水平。雙語教學是一個需要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教材)以及教學方法互相配合的復雜過程。想要建設好雙語教學,也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1.內容設計

根據本專業的特點,我們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基礎知識和應用知識兩個模塊。在基礎知識模塊中,劃分為數學基礎知識、經濟學基礎知識和概率統計基礎知識三大板塊,在應用知識模塊,向學生介紹科技文獻的寫作規范、英語單詞的構詞方式以及國際交流的常見用語等,從而培養學生對專業語言的理解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

2.教材的選擇

國內編寫的統計學專業方面教材系統性強、敘述嚴謹、知識體系清晰、重視基本概念的介紹和理論知識的推導;而國外的優秀教材則具有許多與時代緊密結合的實例,另外注重最新的科研成果。許多經典的專業課程在國外一些著名教授的主頁上都有相關課程的案例分析資料、授課PPT、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鏈接豐富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教材以國外專業英文經典論著為基礎,結合國內的優秀教材,同時運用查閱網絡、資源共享、集中交流等手段選取一些介紹專業前沿領域及發展動態的相關文獻,這樣使學生在學習基礎專業知識的同時又接觸到學科前沿。英文經典讓學生體會原版的表達方式及相應的語言氛圍,相關文獻讓學生體會到科技文獻嚴謹的寫作規范和態度,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能逐漸培養起一定的專業素養。貼近實際的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到專業課的實際用途,而不是只感覺到空洞的理論。

第4篇

【關鍵詞】 慢性蕁麻疹;血液流變

蕁麻疹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為真皮局限性暫時性水腫。其中慢性蕁麻疹由于很難找到病因,可反復發作。我院從2010年1月~2010年12月對67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進行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的檢測,以探討慢性蕁麻疹與血液流變學的關系。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者67例,診斷符合安德魯斯皮膚病學中慢性蕁麻疹標準。67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擇門診健康體檢者67例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36例,女性31例,年齡12~74 歲,平均(43.1±4.2)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8.1±2.9)年;對照組,男性35例,女性32例,年齡11~74 歲,平均(42.8±3.9)歲,兩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檢測67例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前全血粘度、紅細胞電泳指數、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及纖維蛋白原等指標, 口服西替利嗪片5 mg/d, 治療8周后再檢測以上指標。

1.3診斷標準

根據《安德魯斯皮膚病學》中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突然發作, 皮損大小不等, 形狀不一的水腫性板塊, 境界清楚; 皮疹反復發作,皮損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無固定, 發生消退都較快,起疹時伴瘙癢,消退后無任何痕跡;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瀉, 或有發熱、關節痛的癥狀, 嚴重者可有呼吸困難, 甚至引起窒息。患者一個月內未使用過長效激素和免疫調節劑。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用t檢驗。

2結果

治療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在高切還原粘度、低切還原粘度、血漿比粘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電泳指數、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等7項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前后上述7項指標比較差異亦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慢性蕁麻疹亦稱季節性皮膚過敏,常可因氣候變化或其他致敏因素而反復發作,久治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蕁麻疹系多種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種常見皮膚、黏膜血管反應性疾病,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大量液體透出而出現的一種皮膚局限性水腫性反應。其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病,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或白色風團,大小不一,形態不一,可互相融合成地圖狀,境界清楚,一般消退迅速,不留痕跡。以后成批出現,或隱或現,可發生在任何部位,有瘙癢或燒灼感,有怕冷、怕熱等癥狀,如侵犯消化道粘膜,可出現腹痛、惡心嘔吐等。

慢性蕁麻疹病因復雜,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是體內外多種因素皆可引起發病。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E( IgE) 在慢性蕁麻疹患者中升高比例較高 [1]。引起蕁麻疹的抗原性物質很多,如食物、塵土、真菌、人與動物的皮屑、羽毛、昆蟲、寄生蟲、藥物及其他化學物質等,它們通過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觸使機體致敏。當抗原侵入機體后刺激機體產生IgE抗體,IgE抗體與肥大細胞結合;當抗原再次侵入時,即與結合在肥大細胞表面的IgE結合,產生抗原抗體反應,使肥大細胞(MC)脫顆粒,釋放一系列化學介質,如組胺、慢反應物質等,使機體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組織水腫、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加,從而產生皮膚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一系列的臨床癥狀。

研究表明,慢性蕁麻疹的發病可能與微循環障礙有關[2]。慢性蕁麻疹患者存在一定的循環或微循環障礙,患者不僅在皮損出有微循環障礙, 在無皮損的甲皺處也同樣有潛在的微循環異常[3]。本組資料結果,觀察組在治療前高切還原粘度、低切還原粘度、紅細胞壓積、血漿比粘度、紅細胞電泳指數、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等7項指標均較對照組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低切還原粘度、血漿比粘度、紅細胞電泳指數、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均較對照組低(P<0.05),其他指標仍較高,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在治療后各項指標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0.05),說明本病患者存在者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存在全身的或局部的血液循環和微循環的障礙。血液粘度紅細胞壓積密切相關,纖維蛋白原可以影響血漿粘度,血液粘度與血漿粘度的升高,導致微循環減慢,血流不暢,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研究表明,患者纖維蛋白原及紅細胞壓積增高可能與炎癥修復反應的存在有關,從而導致紅細胞聚集指數增高,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微循環減慢[4]。當微循環出現障礙時,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的組織胺等血管活性物質,會加速白蛋白等血清物質的外漏,從而又加重微循環障礙[5]。

總之, 慢性蕁麻疹患者存在著血液流變學的改變,檢測血液流變學,可為臨床對慢性蕁麻疹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如

根據慢性蕁麻疹患者存在著微循環障礙、血液流變學的改變的情況,可以選擇活血化瘀藥物,以解除血管平滑肌痙攣、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從而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以達到抗炎、抗過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黨倩麗,陸學東, 張小艷. 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IL- 4、IFN- C及IgE 水平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 2000, 29(4) : 208-209.

[2]張虹亞, 劉濤峰, 卓秀珍.從瘀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J] .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3, 22 ( 3) : 33-34.

[3]唐家發,王海麗.2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液流變學檢測[J] . 中國實用醫藥,2010,(7):72-73.

第5篇

3. 核基質蛋白(NMP)與EPCA

核基質(nuclear martix,NM)又稱核骨架,是有活力的RNA-蛋白網絡,其在保持核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的改變會影響染色質的基因位點,進而改變基因表達模式及誘導細胞的惡性轉化,產生細胞形態和細胞核形的變化;而構成NM的主要成分是核基質蛋白(nuclearmatrix protein,NMP),因此細胞的癌變過程應伴隨有NMP的改變[13,14]。Fey等于1988年首先通過平面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分析核基質蛋白,證明了核基質蛋白在不同的癌細胞群中是不同的,提示其有癌細胞群種特異性,可作為腫瘤的標記物。基于以上理論,隨著人們對NMP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已經在膀胱癌、結腸癌、乳腺癌等腫瘤中相繼發現了腫瘤相關性NMP。 EPCA-2.4、EPCA-2.19和EPCA-2.22[17,18]。目前研究者已經開展了針對前列腺組織的免疫組化染色和針對患者血清的間接ELISA兩種檢測方法。

4. EPCA的臨床應用

(1) 預測和早期發現 Pca Dhir等對初次活檢陰性而后來確診為Pca的病理標本進行EPCA免疫組化染色,發現應用EPCA免疫組化染色可以比現有的Pca診斷方法提前5年診斷出Pca的發生[17]。Hansel等[22]也比較了穿刺活檢陰性的個體和開始穿刺活檢陰性后來確診為Pca的個體,發現在后者中,EPCA的表達明顯升高。為了進一步闡明HGPIN個體中,血清EPCA的表達水平和隨后發生的Pca之間的關系,研究者利用五年時間跟蹤監測了112名HGPIN患者血清中的EPCA水平,發現: (2) 診斷 Pca (3) 評估預后

第6篇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腦電圖;早期診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3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333-02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病情急,病勢重,進展較快的特點,如何及時地做出診斷,進行積極的早期治療對于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腦電圖對于急性腦梗死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為臨床早期治療提高依據,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86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齡在43-82歲之間,平均年齡58.4歲。經積極治療后,臨床痊愈者27例,好轉49例,病情進展者7例,死亡3例。

1.2 診斷標準[1]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并且經過顱腦MR或顱腦CT證實為首次發病,發病時間不足48h。

1.3 排除標準[2] 發病時間>48h;既往存在腦血管病史及病前有感染史的患者;患心、肝、腎等其他器官嚴重疾病及藥物過敏的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的患者;年齡在80歲以上的患者。

1.4 方法

1.4.1 研究方法 采用縱向對比的研究方法。

1.4.2 腦電圖檢查方法 腦電圖檢查使用日本生產的光電4418K型腦電圖儀,嚴格按照國際標準(10/20)系統放置電極,其中雙耳極為參考電極。采用

單雙極導聯,時間>30min,能配合者做睜閉眼試驗,需要時可加做蝶骨電極。

1.4.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內科常規治療,包括抗凝、活血化瘀、抗氧化、擴血管、控制血糖、穩定血壓等,同時部分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指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發病初期腦電圖異常率與顱腦CT異常率比較 見表1。

由表1可以得知,在24h之內,腦電圖(EEG)對急性腦梗死的發現率高達73.2%,發病48小時內其異常率高達91.8%;相對而言在24小時內顱腦CT對急性腦梗死的發現率僅有31.4%,即使是在48小時內的異常率也僅僅只有54.7%。

通過總結發現,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腦電圖改變主要是局限性或廣泛伴有局限性改變,其中以α節律改變為主,β節律未見明顯異常,廣泛異常腦電圖以彌漫性慢波增多為主。

3 討 論

急性腦梗死占全部腦卒中的70%左右,主要是由于顱腦血液循環障礙所致的缺血、缺氧,造成局部的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軟化。腦梗死患者往往存在病情較重,死亡率較高,存活質量較差等問題,因此早期的診斷至關重要。雖然顱腦CT早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但由于在腦梗死疾病早期,局部腦組織水腫壞死改變癥狀并不明顯,所以在腦梗死后早期CT等影像學檢查并無明顯變化,給臨床腦梗死的早期確診帶來一定困難[3]。

急性腦梗死患者顱內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會引起腦部生物電變動,因而腦電圖能夠及時地反映顱腦損傷的部位及程度,腦梗死范圍越廣,部位越表淺,其異常波動也就越明顯。腦電圖除了能夠盡早地顯示受損的腦組織發出的異常波動外,其顯示的病變范圍也要比CT顯示的病變部位廣泛。

國內有相關報道顯示[4],急性期(

夏成才等人認為[5],在腦梗死的早期由于腦組織對缺血缺氧十分敏感,故在腦灌注和代謝立即發生改變的同時,導致腦電發生異常的變化,此時形態學往往尚未出現異常;在腦梗死的后期,腦組織的形態學改變越來越明顯,但腦電圖的異常卻由于受損腦組織逐漸復原而迅速好轉。

通過本文我們發現,腦電圖能夠及早地發現受損腦組織所發出的異常生物波動,對急性腦梗死能夠做出盡早的診斷,為臨床及時、正確的治療提供了可靠依據,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雜志,1996,29(6):379-80.

[2] 畢玉華,等.腦電圖在腦梗死治療中的價值[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27(10):948-949.

[3] 趙江.腦電圖對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診斷價值[J].論著-臨床輔助檢查.中國社區醫師,2012,14(8):241.

第7篇

[關鍵詞] 前列腺癌;早期前列腺癌抗原;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中圖分類號] R737.2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22-03

在歐洲,前列腺癌是發病率、死亡率排第2位的常見男性惡性腫瘤,在美國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排第1位,死亡率僅次于肺癌[1]。我國前列腺癌的發病率雖遠低于西方國家,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口的老齡化呈顯著增長的趨勢。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rostate-secific antigen,PSA)是目前于臨床實踐的最有價值的腫瘤標記物。對于不可觸知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PSA比直腸指檢和影像學檢查提供了更早期的診斷,把疾病的診斷時間向前推進了5~10年[2]。PSA是由前列腺上皮和尿道周圍腺體產生的一種33kDa的單鏈糖肽,屬于絲氨酸蛋白水解酶,主要功能是使中的凝塊水解、液化[3]。PSA基因(hkLK3)是人組織舒血管素基因家族的成員之一,位于19號染色體q13.2~q13.4區域,其表達受雄激素調控[3]。PSA的血清濃度不僅可以受直腸指檢(DRE)、前列腺活檢、膀胱鏡和服用保列治等醫源性處理的影響,還可以受、前列腺體積和年齡等影響,因此,當血清濃度在(4.0~10.0)ng/mL(診斷灰區)時,很難用PSA值來區分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4]。

檢測前列腺癌急需敏感性及特異性更高的方法。早期前列腺癌抗原(EPCA)是近兩年來所發現的一個與前列腺癌相關的標志物。通過檢測EPCA水平可以診斷前列腺癌并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EPCA-2還可以區分前列腺內癌和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的前列腺癌。下面就EPCA近年來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核基質蛋白與腫瘤的關系

目前認為,早期前列腺癌抗原(EPCA)是一種核基質蛋白(nuclear matrix proteins,NMPs)。核基質(nuclear matrix)的概念是1974年由Berezney和Coffey在研究大鼠肝細胞核亞結構時首先提出的。它是充盈于細胞核內,除了核膜、染色質和核仁以外的一個三維蛋白網架結構[5]。其中包括核孔復合體、核纖層、內纖維顆粒及殘余核仁等物質,其主要成分除了非組蛋白外還含有少量DNA、RNA和脂類。NMPs為細胞分裂時紡錘體的組分,作為核動力性骨架,在諸如DNA復制、轉錄這些重要的細胞過程中起著樞紐作用[6]。研究表明,細胞在癌變的過程中,其核基質及核基質蛋白會發生形態和生化上變化。這些改變必將導致DNA的拓撲結構的改變,相應的改變會反作用于癌變的過程,從而引起一系列相關的連鎖反應[7]。由于核基質蛋白本身具有組織特異性,而且這種特異性在癌變后的細胞中更為明顯。因此對核基質蛋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建立新的腫瘤檢測技術和治療方法[8]。

2早期前列腺癌抗原(EPCA)免疫標記的研究進展

研究已經發現,在多種組織的癌變過程中有核基質蛋白的改變[9]。核基質構型的改變有些與早期癌變有關,而有些則與晚期的浸潤和轉移有關[10]。Getzenberg等[11]辨認正常鼠與前列腺癌模型鼠的核基質蛋白,發現兩者的核基質蛋白有明顯不同,在前列腺癌鼠中核基質蛋白的成分有改變,不同亞群前列腺癌細胞中也有不同的核基質蛋白。目前認為,早期前列腺癌抗原(early rostate cancerantigen,EPCA)是一種與前列腺癌相關的核基質蛋白。根據EPCA部分核苷酸序列揭示,它能編碼一種新的、性質未明的蛋白,這一蛋白與其他一些蛋白包括金屬結構蛋白11和胰蛋白酶原有共同的結構域[12]。Partin 等[13]則通過平面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檢測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組織,比較它們的核基質蛋白,發現一種核基質蛋白存在于所有前列腺癌(14例)的組織切片中,而在正常前列腺標本(13例)與前列腺增生標本(14例)中均未發現,提示其有可能為前列腺癌的特異性蛋白。Dhir 等[14]發現了與前列腺癌相關的核結構蛋白EPCA,并根據其抗原特異性生產出抗體,用這種EPCA抗體檢測多例病理標本,在局限性前列腺癌、轉移性前列腺癌、高級別前列腺上皮內瘤中檢測到EPCA免疫反應陽性,而在前列腺增生的標本中反應呈陰性。以上結果使EPCA有可能作為細針穿刺活檢標本腫瘤的陽性標記物。

Dhir等[14]對50例前列腺癌和10例膀胱癌患者的前列腺組織用多克隆EPCA抗體進行免疫組化染色,發現47例(94%)前列腺癌標本有陽性著色,而膀胱癌患者的前列腺標本則全部陰性;同時發現,在每個主要病變區,EPCA的敏感性和Gleason分級無明顯相關性。Hir等還分別比較了前列腺癌分期與EPCA敏感性和血清PSA的相關性,發現分期與這兩者的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與癌組織鄰接的非癌組織中EPCA也有表達,所有EPCA 陽性的非癌組織都有前列腺上皮內瘤(PIN)或局灶的腺體萎縮,這些萎縮的腺體細胞核固縮,周圍常有炎性浸潤。Yu等[15]在前列腺癌組織、癌周組織和健康者的前列腺組織中進行了基因表達分析,與正常組織相比,癌周組織中有多個基因有表達異常。該研究不僅為細胞癌變過程中基因的改變先于細胞形態學上改變的假說提供了有力證據,更表明前列腺癌灶周圍非癌組織中有分子學上的改變,進一步驗證了前列腺上皮內瘤是癌前病變。EPCA在前列腺癌前病變PIN中的高表達也清晰地表明,EPCA與前列腺早期癌變有關。在前列腺穿刺標本的HE切片中,很難對癌周組織的非癌組織作出準確判斷,EPCA的發現及其在免疫組化中的應用將會徹底改變這種局面。

EPCA標記還可以用于那些最初活檢結果為陰性、但再次活檢很可能為陽性的患者。Dhir等[14]將EPCA用于檢測一組來自初次活檢陰性而后來經重復穿刺或前列腺切除證實為前列腺癌的病理標本。發現應用EPCA比常規HE染色能提前5年發現前列腺癌或癌前病變。因此,對活檢陰性的懷疑前列腺癌患者進行標本EPCA 免疫學檢測是有效的輔助方法。

3EPCA的血清學檢測

美國Eddy S. Leman[16]等人通過實驗證實了早期前列腺癌抗原EPCA-2作為一個血清標記物檢測前列腺癌并檢驗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他們檢測了385名男性的血清標本,包括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水平小于2.5ng/mL、PSA水平等于2.5ng/mL或大于2.5ng/mL但活檢結果顯示陰性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癥,局限性前列腺癌,浸潤性前列腺癌和PSA水平小于2.5ng/mL但確診為前列腺癌的。還檢測了一個額外的55個血清樣本,包括健康男性且PSA的濃度小于2.5ng/mL的(11例);健康男性但PSA濃度大于2.5ng/mL的(9例);健康婦女(10例);男性前列腺癌,樣本收集在手術前(15例)和10名接受了前列腺癌手術的男子在術前的標本,術后3~9個月再收集一次標本,并且這些男子術后并沒有收到任何類型的治療。

對這些樣本的分析表明,EPCA-2在前列腺癌與非前列腺癌之間具有非常好的區分度。沒有疾病的男子(不論其PSA濃度)及作為對照組的病人(有其他類型的癌癥或良性疾病)的EPCA-2.22水平都小于分界點。在合并組中,98名男子PSA水平小于2.5 ng/mL且沒有證據顯示有前列腺癌,或PSA水平為2.5ng /mL但活檢結果陰性及35名男子為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總PSA水平選擇2.5ng/mL作為分界點的特異性為65%(95%CI為55%~75%)相比,EPCA-2的特異度為92%(95%CI為85%~96%),該EPCA-2檢測男性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也很高。使用30ng/mL為分界點,EPCA-2能檢測到40個局限性前列腺癌中的36個和40個浸潤性前列腺癌中的39個。在局限性和非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聯合組中總的敏感性為94%。雖然目前PSA的參考標準是2.5ng/mL,我們也用PSA4.0 ng/mL與EPCA-2進行比較。血清總PSA以4.0ng/mL為分界點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仍比EPCA-2取30ng/mL的敏感性、特異性低。

根據前列腺癌調查研究的結果,PSA濃度≤2.0ng/mL的男性當中12%有前列腺癌[17]。檢驗EPCA-2檢測此類前列腺癌的能力,我們分析了符合此類標準的18例,EPCA-2能發現其中的14例(78%)[1]。EPCA- 2亦能較好地區分男性局限性前列腺癌和浸潤性性前列腺癌(曲線下面積0.89,95%CI為0.82~0.97)在對比了PSA水平(曲線下面積0.63,95%CI為0.50~0.75,P< 0.01)。

使用濃度30ng/mL作為標準,在健康成年男性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中EPCA-2擁有92%的特異性(95%可信區間為85%~96%);在全部前列腺癌中有94%的敏感性(95%可信區間為93%~99%)。PSA在這些選定組別的患者中的特異性為65%(95%CI為55%~75%)。此外,EPCA-2可以準確區分局限性和非局限性疾病(曲線下面積0.89,95%CI為0.82~0.97,P

當然,也有學者指出:(1)目標抗原EPCA-2是通過蛋白組學檢測出來的,并且EPCA并不是一個基因命名,據Eleftherios P. Diamandis報道此基因片段尚未被克隆出來[18]。(2)如果EPCA是通過前列腺癌細胞的死亡而釋放入血液中,對于較小和局限的前列腺癌,EPCA將很難檢測到并定量分析。(3)對于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根治性摘除術后PSA都會明顯下降,但Leman報道EPCA卻無明顯變化[18]。

4展望

EPCA-2是癌細胞有的蛋白,在正常細胞中不表達,通過細胞破裂,EPCA-2進入血液。雖然人們對EPCA-2的結構和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但這項研究發現表明,EPCA-2作為前列腺癌標志物有著巨大的潛力,這種蛋白可以作為新的診斷前列腺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牛會林,陶瑜. 前列腺癌的分子病理學研究進展[J]. 癌癥,2003,22(5):552-556.

[2] NadJi M, Tallei LZ, Castro A, et al. Prostatic-specific antigen:an immunohistological marker for prostatic neoplasms[J]. Cancer,1981,48(5):1229-1232.

[3] Lundwall 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ene for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a human glandular kallekrein[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89,161:1151.

[4] 陳昭典.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在前列腺癌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 臨床外科雜志,2004,12(2):78.

[5] Berezney R.The nuclear matrix:a heuristic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genomic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cell nucleus[J]. Cell Biochem,1991,47:109-123.

[6] Gezenberg RH. The nuclear matrix and the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tissue specificity[J]. Cell Biochem,1994,55:22-31.

[7] Alvarez A,Lokeshwar VB. Bladder cancer biomarkers:current devel- opments and futureimplementation[J]. Curr Opin Urol,2007,17(5):3412-3461.

[8] Barboro P,Ruba Gottia. Nuclearmatrix protein expression in prostate cancer,possible prognostic and diagnostic applications[J]. Anticancer Res,2005,25(6B):3999-4004.

[9] Brunagel G,Schoen RE,Bauer AJ,et al. Nuclear matrix protein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colon cancer metastasis to the liver[J]. Clin Cancer Res,2002,8(10):3039-3045.

[10] De Marzo AM,Marchi VL,Epstein JI,et al. Proligerative inflammatoryatrophy of the prostate:implications for prostatic carcinogenesis[J]. Am J Pathol,1999,155(6):1985-1992.

[11] Getzenberg RH, Pienta KJ, Huang EY, et al. Identigication of nuclearmatrix proteins in the cancer[J]. Cancer Res,1991,51(24):6514.

[12] Uetsuki H,Tsunemori H,Taoka R,et al. Expression of a novel biomarker,EPCA,in adenocarcinomas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in theprostate[J]. J Urol,2005,174(2):514-518.

[13] Partin AM,Getzenberg RH,Carmichael MJ,et al. Nuclear matrixprotein patterns in human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nd prostatecancer[J]. Cancer Res,1993,53(4):744-746.

[14] Dhir R,Vieneier B,Arlotti J,et al.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prostate cancer in negative biopsies[J]. J Urol,2004,171(4):1419 -1423.

[15] Yu YP,Landsittel D,Jing L,et al. Gene expression alterations inprostate cancer predictin tumor aggression and preceding development of m alignancy[J]. J Clin Oncol,2004,22(14):2790.

[16] Leman ES,Robert H,Getzenberg. EPCA-2:a highly specific serum marker for prostate cancer[J]. Urology,2007,69(4):714-720.

[17] Thompson IM, Pauler DK, Goodman PJ, et al. Prevalence of prostate cancer among men with a prostate-specicantigen level 4.0ng per milliliter[J]. N Engl J Med,2004,350:2239-2246.

第8篇

對于數據的采集和將數據處理為代表事物的客觀規律的信息,使信息提供給決策層進行戰略決策;提供給管理層進行管理反饋,進行管理改進,如ISO9000標準的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提供給作業層,進行作業優化,降低成本,提高質量。要將信息的作用講授好,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在講授課程的同時,要結合一定的社會關注的熱點議題或所學專業知識為例的例題進行講解,如住房問題,首先設計采集數據和方法、采集樣本、并按照習慣進行得分配置,房地產名稱、位置、均價、物業及物業費、戶型、配套設施、建筑質量、綠化率、車庫及車位、貸款額度及利率、房地產開發商信譽等,按照設計好的采集數據和方法、采集樣本,通過網站、房展會資料、各種渠道的資料和實地調查,取得所要求的數據,通過一定規律進行列表記錄。然后就關心的幾個隨機事件,進行綜合分析,利用概率和數理統計的方法建立函數關系(數學模型),通過計算得出各個房地產的綜合得分,也就是將數據處理為信息,并按信息進行排列。該信息就可以提供給需要購房人,以作為其購房者的重要參考依據。為計算簡便,可以將函數關系設計一個計算機程序,只要輸入數據,就輕松地得到信息,更便于計算。總之,將數據利用概率統計學的知識轉化為信息,而信息又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

2由淺入深進行教學,易于學生理解

由淺入深進行講授,可以淡化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畏懼感,易于學生理解。首先講授學生直觀可以理解的概念,再一步一步地進行深入,講授其他概念。在進一步深化教學的過程中,再配以易懂的例題說明就更容易理解概念了。比如,先講授確定性現象,引入隨機現象、隨機試驗,通過隨機試驗取得試驗數據,順其自然就可以引入隨機事件、頻率和統計概率。其中隨機事件和頻率為數據,而統計概率為信息。要讓學生明白不同概率定義的優略,如統計概率有兩大缺點:一是需要大量的重復試驗;二是得到的是概率的近似值,這樣不但浪費人力、物力,而且得到的信息也不理想。針對以上缺陷引入概率的古典定義就變的容易理解了,概率古典定義具有可計算性的優點,同時也暴露了明顯的局限性,要求樣本點有限。為解決概率古典定義的局限性,就可以引入幾何方法、概率的公理化體系等。這就可以使學生順著由簡單到復雜的思路進行學習,同時也感覺不到本門課程的枯燥無味,也沒有學習上的畏懼感,可以以輕松的身心和寬松的學習環境進行愉快的學習。

3精選例題,吸引學生的眼球

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要精選例題,最好是采用與所學專業有關的、被社會所關注的、簡單明了的、學生感興趣的例題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如甲、乙兩個賭徒進行賭博,在同一個賭場,由同一個工作人員進行擲骰子,單雙押注,賭注翻倍增加,最后誰贏,由于概率相同,誰的賭資多誰贏的例題要比同條件擲一枚均勻硬幣觀察正反面出現的情況的例題要吸引學生的眼球。再如某一長距離地下輸送低壓氣體管道發生微小泄露,地面以上不易發現,只有運行儀表可以顯示。但尋找泄漏點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不能遍地開花的挖地進行尋找,這就需要利用概率的知識來尋找泄漏點的簡便辦法了。首先對于管道受力情況進行分析,列出采集數據、采集方法和樣本,然后進行數據采集,列出函數關系進行計算,得出所需信息。按發生泄露的概率大小進行排列出管道具體部位,由發生泄露概率大的部位開始進行尋找,直至找到泄漏點并且修補完成為止,這樣不僅節省了修復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也減少了對地上建筑物的破壞和修復工作。這就說明概率的知識在實際工作的應用,體現出知識的價值,充分說明了知識就是生產力的真理。

4讓學生積極參與,增強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