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中醫發病的基本原理

中醫發病的基本原理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8-17 17:50:4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中醫發病的基本原理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中醫發病的基本原理

第1篇

現在衛校基本上在基礎課程方面都是和很多的醫學院是一樣的,基本上都會涉及到大學英語,如果是衛校的中職的話是不會學習高數的,而且衛校專業的很多基礎課程都有馬克思思修等等基礎思想專業。

2、專業課程。

人體解剖學基礎、生理學基礎、醫學心理學基礎、診斷學基礎、內科、外科、神經科、康復醫學概論、中醫康復、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物理因子療法、言語治療、假肢與矯形器等核心課程。

3、護理專業課程。

主干學科為倫理學、心理學、護理學。主要課程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醫學倫理學、心理學、診斷學基礎、藥物治療學、護理學基礎、急重癥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兒科護理學、精神護理學、預防醫學、護理管理學等

4、臨床醫學課程。

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醫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對人類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做出分類鑒別的能力

5、助產學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模塊:解剖學基礎、生理學基礎、遺傳與優生學基礎、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病理學基礎、藥物應用護理。

7、藥學專業課程。

第2篇

提示一:對證治療療效佳

“對證”:消渴病在中醫范疇內有多種分型,大部分患者都屬“氣陰兩虛”型,體內陰虛有熱,燥熱傷津,所以這類患者常有津液不足的表現,如煩渴多飲、口干舌燥。消渴丸的中藥成分黃芪、山藥、五味子益氣、健脾、養心;地黃、天花粉、葛根益陰、生津、護腎;玉米須有很好的降糖效果。所以有口渴喜飲、易饑多食、倦怠乏力、煩熱盜汗等“氣陰兩虛”癥狀的患者,服用消渴丸后不但血糖得到控制,癥狀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這是單純使用西藥所無法比擬的。

從西藥的角度講,消渴丸最適合非肥胖、尚存部分胰島功能的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孕婦、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酮癥酸中毒、昏迷、嚴重燒傷、感染、嚴重外傷和重大手術者禁用;肝腎功能不全者、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白細胞減少者禁用。

提示二:規范用藥多觀察

首先,消渴丸應在餐前15~30分鐘口服,以便使藥物發揮最佳的降糖效果;服藥期間不可飲酒,以免引起低血糖。

其次,規范使用消渴丸。由于消渴丸中的格列本脲降糖效果較強,常規的服用方法是:初次服用者當從小劑量開始,口服,一日2~3次,每次5丸,逐步遞增至一日2次,每次10丸。但有醫生提供經驗:當血糖不太高時,每日早餐前服一次即可;當病情需要服用中等劑量( 15~20丸/日)時,早餐前約服2/3劑量,午餐前約服1/3劑量,晚上盡量不服,以免發生夜間低血糖反應。如一餐漏服,不可在之后隨意增加劑量,用藥后要注意及時進餐。

提示三:聯合用藥莫重復

第3篇

神經根型頸椎病為頸椎病中最常見的類型,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發病呈年輕化,其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30%~50%,臨床表現有典型的神經性癥狀,主要表現為頸肩臂疼痛呈放射性或酸脹麻木,甚至活動受限[1],多發于一側。目前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非手術療法,中藥濕熱敷配合頸椎牽引是我院骨傷科康復治療方法之一,經過多年來的臨床觀察與護理實踐,此方法治療護理效果明顯,患者自覺舒適,無痛苦,深受醫護人員及廣大患者的歡迎,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2003年1月~2007年10月我院骨傷推拿科收住的神經根型頸椎病105例,男48例,女57例,年齡36~64歲,平均年齡45.6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3個月,全部病例經X線拍片或CT定性、定位確診,105例患者經中藥濕熱敷配合頸椎牽引治療,痊愈79例,好轉21例,無效5例。

2.作用原理 ①中藥濕熱敷,能使藥物有效成份直接滲入病變部位的深部組織,利用熱力經皮透入吸收充分發揮藥效,起到舒筋通絡,行氣止痛的作用[2]。熱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減輕患處深部組織的充血,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炎性水腫,解除局部神經末梢的壓力,使肌肉、肌腱、韌帶等組織松馳,從而緩解疼痛。②頸椎牽引能制動頸椎,對抗頸肌痙攣,并使之緩解;擴大椎間孔以減輕對神經的壓迫、刺激,牽開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對頸肌、韌帶、關節囊組織起到一種類似按摩的作用,從而改善血液循環,消除水腫,且可以預防神經根的硬脊膜鞘與鄰近組織形成粘連[3]。頸椎牽引可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粘連,還可略擴大椎間隙,使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癥狀緩解或解除[4]。

3.操作方法 將中藥桃仁、 紅花、艾葉、木瓜、路路通、伸筋草、姜活、獨活等裝入布袋放到鐵鍋中煎40~60分鐘,讓其釋放出有效成分再放入毛巾加熱20~30分鐘,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取出毛巾擰至干濕適中,將濕熱毛巾敷于患者頸部,隨時注意觀察患者在濕熱敷過程中的變化及感受,隨毛巾的冷熱變化而增減毛巾,毛巾的熱度以患者的耐受力而定。每天1次,每次20~30分鐘,15天為一個療程。在熱敷結束后即做頸椎牽引,采用枕頜布帶坐位牽引法,牽引重量為4~6 kg,每次20~30分鐘,牽引時要注意詢問患者的自我感覺并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變化,尤其是初次牽引,患者若有惡心、頭暈等癥狀,應立即終止牽引或減輕牽引重量和牽引時間,每天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護理

1.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護理環境 在進行濕熱敷和頸椎牽引前做好患者的宣教護理工作,與患者解釋熱敷牽引的基本原理,熱敷的溫度及熱敷和牽引的時間、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心中有數,解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護理;積極為患者創造一個私密性良好的治療護理環境,尤其是濕熱敷需要暴露頸肩背部,與其他患者間應用隔簾避檔。將大毛巾履蓋暴露部位。熱敷時患者毛孔開放,易受風寒侵襲,護士要隨時注意關閉門窗,治療完畢協助患者擦干皮膚,穿好衣服,以免受涼感冒,加重病情。

2.注意濕熱敷時溫度的調節 濕熱敷時毛巾過熱會燙傷皮膚,過冷會影響療效。因此,在熱敷過程中,護士應隨時詢問患者的感覺并注意觀察熱敷部位皮膚情況,因為不同的患者耐熱程度不同,對熱的敏感性也不同,長期接受熱敷治療的患者或老年患者對熱的敏感性也會降低,因此,護士要耐心聽取患者的意見,調節好最佳溫度,一般毛巾的熱度為45℃~50℃,如果患者感覺毛巾過熱,應掀開毛巾的一角讓其散熱至患者能耐受時為度,毛巾冷卻時應及時更換,以保持濕熱敷的溫度,保證治療護理效果。在熱敷時如患者皮膚出現紅、腫、皮疹等藥物過敏反應時,應立即停止治療并報告醫生,遵醫囑給予抗過敏藥涂抹患處,大量出汗的患者應囑其多飲水,以防虛脫的發生;如不慎燙傷皮膚,應立即停止治療,并涂上燒傷膏,必要時用無菌紗布履蓋傷處。

3.頸椎牽引應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 牽引帶松緊適宜,取坐位牽引,調節牽引角度,牽引方向不可隨意變動,囑患者不要擅自改變,幫助患者找到能使癥狀最大限度緩解的牽引位置,牽引過程中要注意傾聽患者的主訴,發現異常要及時處理,牽引的重量要懸空,不可著地,囑患者不可隨意增減牽引的重量,以保證牽引的效能。在牽引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有頭暈,惡心等不適,應立即停止熱敷牽引,給予臥床休息。

4.加強消毒隔離管理與心理護理 熱敷、牽引室是人流量相對較大的場所,在給患者治療過程中為了給患者創造一個私密性好的環境,一般情況下門窗都是關閉的。因此,有必要制訂消毒隔離制度,并嚴格執行,治療結束后要立即開門窗通風。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室內物表1~2次,熱敷牽引用物應一人一物一用一消毒,嚴防交叉感染。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常表現為頸肩疼痛不適,活動受限,給工作、生活、睡眠帶來影響,患者常表現有緊張、焦慮、煩燥等的心理變化,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做好解釋工作,安定患者的情志,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患者的治療護理信心,使之積極地配合治療護理。囑患者避免重體力勞動,以免神經根受壓;避免頸部動作過猛或過度用力,防止頸椎病復發加重。

討論

頸椎病現代醫學認為是由于頸部軟組織退化引起,從椎間盤軟骨板逐漸開始退化,通透性下降,使纖維環變性,周圍脫出或破裂,髓核逐漸脫水,纖維化,從而使椎間盤變薄,椎間隙狹窄,關節囊和后縱韌帶松馳,脊柱穩定性下降,使椎體發生代償骨質增生,可發生在椎體、鉤椎關節或后關節,刺激或壓迫神經根[6]?;颊哂捎陂L時間低頭、側頭視物或不協調運動,使增生物對周圍軟組織過度刺激而引起局部損傷性炎癥和粘連,壓迫神經而產生癥狀[5],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使之產生焦慮、煩躁等情緒。在臨床中我們根據患者的不同的心理反應、不同的體質和病情的輕重程度及時的做好心理護理,調整頸椎牽引的重量和牽引的角度;根據患者對熱的耐受程度增減熱敷毛巾,通過系統的全程護理患者感覺舒適,對治療護理有較好的依從性,從而積極地配合治療護理,沒有發生護理并發癥。目前我院骨傷推拿科中藥濕熱敷及牽引治療護理已自成一體,方法簡便易行,已被多家基層醫院推廣應用,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通過我們系統全程護理配合與實踐,使護理措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劉懷軍,李靜瓊.按摩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6,21(1):57-58.

[2]李雪明.中藥熏蒸聯合濕熱敷治療頸椎病的護理體會[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6,16(3):13-18.

[3]盧世魁,孫淵.痹麻痛消湯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78例[J].湖南中醫雜志,2006,5(22):38-39.

[4]陳維英.基礎護理學[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9.

第4篇

中醫認為,高血壓病是因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勞倦損傷,或因年老體衰,腎精虧損等導致臟腑陰陽平衡失調,風火內生,痰淤交阻,氣血逆亂所致。高血壓治療的目標不僅在于降低血壓本身,更重要的是全面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中醫藥在治療高血壓方面有其特有的療效和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中醫藥在治療高血壓方面有其特有的療效和優勢

1.1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高血壓常見頭痛、頭暈、頭脹、失眠、煩躁等癥狀,西藥治療高血壓,往往血壓下降,甚至恢復正常,但部分癥狀則不能改善,而中醫在臨證時,注重望、聞、問、切的四診信息采集,這不僅僅包括血壓升高引起的癥狀,還包括體質、情志、飲食、四時、時辰、地域、氣候以及合并癥等諸多因素導致的癥狀。在中醫天人合一,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核心觀點的指導下,進行綜合分析,辨證論治,達到陰平陽秘,氣血平和的健康狀態,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1.2調節代謝,改善胰島素抵抗原發性高血壓人群普遍存在胰島素抵抗(IR),且血壓水平與IR程度顯著相關,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子,故對IR的干預在高血壓治療中顯得十分重要。IR還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共同的病理生理過程?,F代研究表明許多中藥同時具有降壓、降糖、調脂等多靶點的作用,為中醫藥治療高血壓IR提供了可能性。

筆者臨床觀察到單純高血壓,無靶器官損傷的大多伴有IR這一特定狀態,病機特點多表現為肝陽亢盛,陰虛陽亢。根據方證相應,以證選方的原則,擬定了“清肝瀉熱,滋補肝腎”的治法,方劑用針箭顆粒(鬼針草、鬼箭羽、山萸肉、玄參、防己、澤瀉)。通過動物藥效學實驗證實:針箭顆粒在降低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HR)血壓的同時,能明顯降低SHR空腹胰島素、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輕度降低空腹血糖,從而改善SHR的胰島素抵抗狀態。針箭顆粒藥效學的研究與臨床觀察結果基本一致。

1.3減少蛋白尿,防治腎臟早期損害高血壓早期腎損害的逆轉是預防高血壓腎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近年來隨著對腎小球硬化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改善腎小球系膜細胞、細胞外基質及各種細胞因子的不良作用,已成為防治腎小球硬化,延緩高血壓腎功能衰竭病情進展的重要環節。

高血壓早期腎損害屬中醫“尿濁”、“精氣下泄”范疇,發病基礎為肝腎陰虛,進而產生瘀血、痰濁等產物,若瘀阻于腎絡,導致腎分清泌濁功能失常,關門不固,精微物質下流,可表現為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漏出增加等高血壓早期腎損害的征候。筆者結合前賢認識,總結高血壓早期腎損害的現代藥理研究,宗六味地黃丸之意化裁組成了方劑降壓益腎顆粒(鬼針草、何首烏、山萸肉、玄參、福澤瀉、川牛膝),方中“三補三瀉”,使滋補而不留邪,活血通絡而不傷正,寓補于瀉,補瀉相得,相輔相成。通過臨床觀察證實能明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血、尿β2-MG等。對SHR早期腎臟損害干預的實驗研究同樣證實,降壓益腎顆粒有改善腎臟血流動力學,減輕腎小球肥大,防止系膜細胞增殖及血栓形成等作用,達到減輕高血壓早期腎臟損害之目的。

1.4陣線前移,及早干預動脈硬化高血壓在促動脈粥樣硬化(AS)過程中起重要作用。AS常發生在血壓較高、血流不穩定的動脈分叉處,說明血壓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符合中醫“血行失度”或“血脈不通”產生血瘀證候的基本原理。ASCOT研究表明在“降壓基礎上聯合他汀”治療比單純降壓治療可以進一步顯著降低冠心病事件36%(P=0.0005),腦卒中危險也進一步顯著下降27%(P=0.0236)。Dr.Bryan Williams(英國高血壓學會指南委員會主席)也指出,降壓基礎上聯合他汀是實現更多心血管保護的有效途徑,提示建立抗動脈粥樣硬化為核心的高血壓治療策略勢在必行。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清代葉天士云“病久入絡,久病血瘀”;現代中醫研究也證明,血液流變學異常、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內皮損傷是高血壓血瘀證候的重要生物學表現。因此,筆者認為在降血壓的基礎上及早進行活血化瘀可以起到調節內皮細胞功能,干預AS進程的作用,并發揮類似他汀藥物的效用。所以臨證時筆者常在控制高血壓的基礎上加用針對AS的有效中藥,如三七、丹參、牛膝、紅花、川芎、紅景天,通過抗炎、抗氧化、抗凝、抑制血小板活化、促進血管內皮的自身修復,達到延緩AS進程的多靶點作用,并且此類中藥可長期使用而無毒副作用。

2討論

中藥不但能治療高血壓,還能改善患者的癥狀,如眩暈、頭痛、心悸、頸項僵硬,因此常用平肝降火、潛陽熄風、燥濕祛痰、活血化瘀等法則治療。例如郭某,39歲,高血壓病5年,血壓波動在200/120mmHg左右,今年6月發生腦溢血,右側肢體活動不利、麻木,長期用西藥。來我院高血壓中心治療,辨證屬痰濕壅盛證型,給予中藥平肝熄風、化痰利濕,將中藥制成膠囊長期服用,現已停用西藥,血壓穩定在130/80mmHg,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又如徐某,60歲,高血壓7年,因突發失明,發現血壓增高,伴有惡心、尿血、腎功能不全,血壓波動在220/120mmHg,曾多次服用西藥感覺不適,自服“安宮降壓丸”兩粒,每日2次。來我院高血壓就診時血壓170/104mmHg,心電圖提示T波改變,小便隱血++,尿蛋白+。辨證屬肝腎陰虛,痰濕阻絡所致。我們采用中藥黃芪、薺菜、杜仲煮水倒渣,加入薏仁、芡實、天麻、扁豆熬制成膏,早晚各一勺,并加化痰利濕中藥制成膠囊服用。經治療血壓維持在120/80mmHg,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在長期的跟蹤隨訪中,我們發現中藥對心、腦、腎有保護作用,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能預防左心室肥厚,改善尿蛋白。能夠平穩降壓,達到持續穩定降壓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5篇

    行性惡化難治的臨床綜合證候群。血液凈化療法和腎移植是治療該病的重要手段,

    但限于條件尚不能普及,因此非透析療法更具有實際意義。我國學者經過30余年的

    不懈努力,采用中西醫結合非透析療法在CRF的治療和基礎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矚目

    的成就。中西醫結合非透析療法的核心是緩解癥狀、保護殘余腎功能、延緩病程發

    展、推遲必須透析和腎移植時間等,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本文試就

    其研究現狀作一概述,并略陳管見。

    1 臨床研究

    1.1病因防治 引起CRF的原因較多,必須認真查找原發病,進行有針對性的病

    因治療,防止腎功能的進一步惡化。在原發性腎臟病中,慢性腎炎占居首位,其次

    為慢性腎盂腎炎、腎動脈硬化等,在繼發性腎臟病中,糖尿病腎病、狼瘡腎病較為

    常見。中醫藥在防治原發性腎臟病中確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其演化成CRF,而在繼發

    性腎臟病中中西醫結合防治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2控制可逆因素 CRF的病程是漸進性發展的,但在某一階段受到某因素的影

    響,可出現腎功能的急劇惡化。因而及時祛除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認為是防止

    腎功能急劇惡化的重要措施。促使腎功能急劇惡化的因素主要有(1):①累及腎臟

    的疾病復發或加重;②水、電解質紊亂;③各種感染;④高血壓、心力衰竭;⑤應

    激狀態;⑥其它各種不利因素。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醫常規措施,常能取得滿意

    的療效。中醫認為其可逆性因素主要有(2):①外感風熱或風寒;②痰熱;③水濕

    ;④濕濁;⑤濕熱;⑥瘀血;⑦風動;⑧風燥。中醫針對這些邪實證,除常用的辨

    證口服湯劑外,還采用如專方、專藥、內服、外洗、灌腸、靜脈給藥等措施(3),

    不僅療效較好,而且還有標本同治之妙。

    1.3 飲食加必需氨基酸(EAA)療法 近年研究表明,低蛋白飲食可減少腎小球

    的血液灌流量,使“健存腎單位”的濾過率減低,延緩腎小球的硬化過程,從而保

    護了殘存的腎功能。為了防止低蛋白飲食帶來的負氮平衡及不利因素,目前多主張

    采用(1):①低蛋白飲食+EAA療法;②低蛋白飲食+α-酮酸療法。飲食療法歷來

    被中醫所重視,但由于CRF的特殊性,雖有虛證諸象,但其“氣化不足”,易生濁

    毒。因此,其“虛則補之”而不能呆補、膩補、純補,必須補而有節,特別是應以

    腎的氣化功能和邪的兼挾情況為參考,辨證進補(4),這樣更能符合CRF之病情。

    1.4 辨病與辨證治療 治療原發病和糾正可逆因素是治療CRF的關鍵。CRF非

    透析治療的基本原理包括(1):①減少尿毒癥毒素和代謝廢物的蓄積,利用腎外途

    徑增加尿毒癥毒物的排出;②避免或消除CRF急劇惡化的危險因素;③治療CRF原發

    病,控制CRF漸進性發展的各種原因;④針對各系統癥狀和并發癥予以治療。中醫

    辨證治療,主要是針對脾腎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氣陰兩虛和陰陽兩虛五個

    證型辨證選方(2),但由于CRF往往有以脾腎虧虛為本、濕毒內蘊為標的特點,其組

    方多以虛實并理、補瀉合用、攻補兼施為特點(5);而中醫內科腎病專業委員會,

    也主張依據脾腎陽氣虛、脾腎氣陰虛、濕熱中阻并濁邪犯腎、脾陽虛弱并濁邪內蘊

    、脾腎虛弱并水瘀互結證型特點,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由于CRF是一個病情不斷

    變化的過程,不可能用某一型某一方治療貫徹始終來處理如此復雜多變的疾病。病

    癥結合,標本兼顧,方能靈活地解決正邪、標本、病證之間變動著的矛盾。病證結

    合的治療方法,不僅能有效地緩解臨床癥狀,更有確切延緩CRF進展的作用。

    1.5 胃腸及結腸透析 胃腸透析是利用人體自身生物膜—胃腸粘膜清除代謝

    廢物的原理,但因傳統的方法進液量較多而腹瀉劇烈,病人無法堅持。隨之研究的

    化學吸附劑,如陽離子交換樹脂、氧化淀粉及活性炭等雖有一定的療效,但仍有其

    局限性。針對傳統的胃腸透析治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良,首先是中西醫結合方法

    解決了進液量過多和腹瀉頻率的問題。如成藥尿毒清及含大黃的復方湯劑等透析藥

    ,其藥性緩和,并可控制其入液量和排泄次數,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結腸透析療

    法又是中西醫結合療法的一大改進,它是在胃腸透析的基礎理論前提下,利用中藥

    復方大黃制劑進行結腸透析,又進一步推動了胃腸透析療法在臨床的廣泛運用,大

    大地彌補了中西醫各自的不足,使胃腸透析療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中西醫結合胃

    腸及結腸透析療法,不僅融匯了現代醫學的理論,更發揮了中醫中藥全身性調節與

    治療作用,對于延緩CRF的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2 藥物研究

    尋求與研制防止CRF進展與惡化的有效藥物,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熱點之一。

    臨床研究表明大黃為治療CRF的有效藥物之一,并經多種動物實驗證實其有延緩、

    阻止CRF病情進展的作用。大黃治療CRF的機理主要為(6):①對血BUN(尿素氮)的影

    響;②對系膜細胞的影響;③對腎代謝的影響;④對血脂的影響;⑤對血液流變的

    影響;⑥對免疫功能的影響;⑦對過氧化脂質及其它方面的作用。除大黃對多種C

    RF動物模型具有顯著療效外,在動物實驗研究中還論證了黃芪、參類、附片、當歸

    、川芎、地黃、冬蟲夏草等藥物防治CRF的機理(7),這些藥物均是在中醫辨證施治

    的方中篩選出來的,將這些有效的藥物組方應用到臨床中則更進一步提高了臨床療

    效。

    3 方法研究

    由于中西醫對CRF認識上的差異,既談中西醫結合,就應該是有機地結合。如

    南方醫院潘氏提出:降尿毒、維護腎功能、延緩CRF的自身進展速度以中藥為主,

    以西醫的飲食療法、利尿降壓、維持水電酸堿平衡、祛除可逆因素等手段為輔的方

    法即為中西醫結合。這種觀點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蘇州醫學院的盧氏則提出

    :CRF的中西醫微調優化療法,即建立在功能腎單位理論、超濾過理論、矯枉失衡

    理論、小球小管反饋理論以及中醫陰陽平衡理論、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理論和CRF

    病理生理特征基礎上,著重優化觀點,取中西醫藥二者之長而避其短,緊密與病人

    (具體)病情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將中西醫有機地結合。方法研究的目的還在于

    開創中西醫結合治療新途徑。如筆者曾撰文探討尿毒癥皮膚透析療法的思路與方法

    ,這種機理便是現代醫學的自身代償、皮膚排泄和中醫汗法理論融為一體的方法。

    南京中醫藥大學則發展成為腎衰水浴方,利用中藥與水浴的雙重作用,加速出汗排

    毒,利用皮膚半透膜的生物特性,達代償性治療的目的,經治后有效率達88.4%,

    臨床療效顯著。這種中西醫結合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更豐富了臨床治療理論。

    4 問題與展望

    4.1 如何結合 中醫藥的長處在于能促進氮質由腸道排泄,從而有效地阻止

    廢物蓄積,而西醫藥擅長于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處理腎功能不全的增惡因子

    及各種并發癥方面發揮作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思路與方法主要有上述特點,并適

    用于CRF的早、中期治療。正是這種方法有效地促進了中西醫結合防治CRF的研究進

    展。但我們也不難看到,這種結合尚處于最簡單的階段,因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

    學體系,其結合不僅僅是臨床的相加,更應有相適應的中西醫結合理論來指導臨床

    實踐,目前這種理論體系尚未形成,特別是如何有機地中西醫結合、病癥結合,仍

第6篇

關鍵詞 中醫體質學 四象醫學 研究比較

中醫體質學是指導中醫臨床診斷、辨證和治療的重要理論之一,近年來在中國研究日趨深入,取得多項成果。在韓國醫界,體質問題亦為眾多醫家推崇與重視,并有多方面的研究與進展。韓醫“四象醫學”與中醫體質學同出一源,均非常重視對個體體質差異性的研究,但由于受地理文化、社會環境、民族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使體質研究在中、韓兩國醫學界形成了一定的差別,本文擬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比較。

1 理論淵源

從理論形成的淵源來看,中醫學在幾千年發展歷程中,對人體體質的認識與研究有著豐富的內容。其中,《內經》為中醫體質理論的源頭,《傷寒雜病論》為體質理論應用的開端,歷代醫家為中醫體質理論的延伸與應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由于《內經》體質理論多偏重于“氣質”方面的闡述,不便于臨床應用,歷代醫家雖有相關應用方面的論述,亦未形成理論體系。20世紀70年代以王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開展了體質學說的研究,并發表相關論文,1978年王琦、盛增秀第一次明確了“中醫體質學說”的概念,并于20世紀80年代出版了《中醫體質學說》[1],從基本概念、體質分類、體質與發病、體質與治療等方面,進行了中醫體質理論體系的構建,至《中醫體質學》[2]的出版,標志著中醫體質從學說到學科的建立,受到中醫學術界廣泛關注與肯定。在其影響下,一大批研究論著與科研成果相繼發表,形成了中醫體質學研究熱點。21世紀初,中醫體質理論編入《中醫基礎理論》教材,由王琦主編的《中醫體質學》最終成為獨立刊行的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標志著中醫體質學正式成為一個專門的分支學科[3],并以其成熟的理論在教學等領域發揮穩定而持久的作用。

“四象醫學”是朝鮮名醫李濟馬(1837―1900年)在《靈樞•通天》“五態人”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拔鍛B人”是指根據陰陽含量的多少,并結合個體的行為表現、心理性格及生理功能等將體質分為五類,即多陰而無陽的太陰之人、多陰少陽的少陰之人、多陽而無陰的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的少陽之人以及陰陽之氣平和的陰陽平和之人[3]。李濟馬認為人的體質應該是或陰或陽,不偏不倚的中和之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把其中沒有實際臨床意義的平和之人去除后,形成太陽人、少陽人、太陰人、少陰人四種類型,把每種類型體質的結構形態、五官特征、情志性格、飲食嗜好等同臟腑的大小及其相關生理功能、病理特征聯系起來,同時與藥味的四氣陰陽性能相對應,將日常攝取的飲食區分屬性,與體質陰陽結合,由此形成了融預防治療、保健長壽為一體的四象體質醫學體系[4]。盡管中、韓對體質理論的研究各有所側重,但二者是“同源異流”的。

2 理論內涵

中醫體質理論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點與突破口,它有三個關鍵科學問題:①體質可分論:人類體質可以客觀分類,中醫體質分類具有文獻依據、臨床依據和相應的生物學基礎;②體病相關論:體質和疾病有明顯的相關性,體質類型影響發病的傾向性;③體質可調論:體質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可變性,通過干預調整其偏頗,體現體質可調性。這三個關鍵科學問題是中醫體質研究的基本要素[5],在此基礎上,中醫體質學理論內涵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在理論體系上,拓寬以陰陽、五行、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為主要內容的基礎理論框架,深入闡明中醫體質學“形神合一”、“治未病”、“治病求本”、“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思想;②在病因上,延伸“三因學說”的內容,如從稟賦遺傳角度拓展對遺傳性、過敏性疾病的認知;③在病機上,論述體質與證的形成及從化關系,通過體質特征把握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轉歸,豐富病機學說;④在診療體系上,重視辨體與辨病、辨證相結合,為臨床提供新的診療模式,即在臨床上突破單一“證”的認識層次,形成豐富多元的視角;⑤在防病治病上,通過分析不同體質狀態及其分類特征,把握人的健康與疾病整體要素,制定防治原則,選擇相應的治療、預防、養生方法,即從具體的人出發,權衡干預措施,體現以人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韓醫學以“天、人、性、命”整體觀為理論指導,以其“四維之四象”結構為主要內容, 以辨象論治為主要特征?!八南筢t學”具有兩大基本原理,即陰陽的對立統一原理和太少陰陽的四元構造原理,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及心性。“四象醫學”的理論核心在于四象陰陽論[6],四象陰陽論是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分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變陰合四象生焉”的哲學思想為指導,把陰陽學說當做宇宙一切事物發生、發展和消亡的法則。以天機和人事、性和命、知和行、善和惡、輕和重、哀怒和喜樂、上焦和下焦、溫熱和寒涼等陰陽變化規律及對立統一的有機聯系,闡明了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人的體質受“天理之變化”而形成,同時受喜怒哀樂的情志變化影響,決定人體陰陽升降的生理和病理,并在陰陽升降的調節中治療病證,以此作為“四象醫學”的核心內容。其理論內涵表現在以下方面[3]:①在理論體系上,對自然界、社會與機體之間的關系及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盡管與中醫學的某些理論相似,但“四象醫學”對自然界、社會與有機體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做了系統解釋,對臟腑生理提出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即太陽人“哀性遠散則氣注肺而肺益盛,怒性促急則氣激肝而肝益削,故肺大而肝小也”;少陽人“怒性宏抱則氣注脾而脾益盛,哀性促急則氣激腎而腎益削,故脾大腎小也”;太陰人“喜性擴張則氣注肝而肝益盛,樂性促急則氣激肺而肺益削,故肝大而肺小也”;少陰人“樂性深確則氣注腎而腎益盛,喜性促急則氣激脾而脾益削,故腎大而脾小也”等。同時“四象醫學”對人體生理機制也有獨特的理論。②在疾病分類上,“四象醫學”根據“四象人”的臟腑生理,對疾病分類采取了相應的方法,即少陰人腎受熱表熱病,少陰人胃受寒里寒病;少陽人脾受寒表寒病,少陽人胃受熱里熱??;太陰人胃受寒表寒病,肝受熱里熱??;太陽人外感腰脊病,內觸小腸病等。③在診斷方法上,韓醫根據其民族的特點,按人的體質性格和精神心理狀態進行辨象、辨證等。④在臨床治療用藥上,認為一種疾病因“人象”不同,出現癥狀不同,用藥也不同,并根據陰陽失調原理,提出了“四象”人的基本藥物方劑,歸納出太陰人用藥106種,少陰人用藥72種,少陽人用藥90種,太陽人用藥10種。形成了具有“體質醫學”特點的民族醫藥學。

3 體質形成與體質分類

不同體質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先天因素決定。中、韓都強調了先天因素在形成不同體質中的重要作用,雙方的認識差異在于:中醫學認為,體質是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并強調了飲食因素、生活條件、地理環境因素及社會、精神因素和疾病因素對體質形成、發展過程的影響,即體質的不同,不僅決定于遺傳因素,而且也受后天環境因素的深刻影響。

而韓醫學更重視先天因素對體質形成的影響,如《東醫壽世保元•四端論》對體質的形成認為:“人稟臟理有四不同,肺大而肝小者名曰太陽人;肝大而肺小者名曰太陰人;脾大而腎小者名曰少陽人;腎大而脾小者名曰少陰人?!逼渲小按蟆?、“小”指形狀大小和氣之強弱兩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李濟馬認為四象體質多由先天因素決定。

對于體質類型,中醫從體質理論的產生起就開始了對體質類型的研究,根據每一個體的體質特征進行綜合歸納區分為不同的類型,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醫家從不同角度對體質類型進行了劃分,從而初步形成了體質分類的多樣性[3]。①以五行屬性進行分類,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中即根據個體的形態特征、膚色、功能特性、心理、行為特征及對環境適應能力的特點,歸納總結出木、火、土、金、水五種體質類型,并在每一類型中又以五音結合經脈的歸屬與特性再分五個亞型,而成二十五種體質類型;②以陰陽多少分類,如《靈樞•行針》和《靈樞•通天》根據人體陰氣與陽氣的多少、盛衰不同作為分類依據,將人分為重陽、重陽有陰、陰多陽少和陰陽和調四種類型以及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五種體質類型;③以人體不同的形態特征分類,如《靈樞•逆順肥瘦》從形態結構、氣血情況等方面將體質分為肥人、瘦人、常人、壯士和嬰兒等不同類型,“(肥人)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④以心理特征差異分類,包括勇怯分類法和形志苦樂分類法。如《靈樞•論勇》:“勇士者,目深以固,長衡直揚,三焦理橫,……,眥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此勇士之由然者也?!?;⑤從臨床實踐角度劃分,如漢代張仲景根據臨床觀察提出了“強人”、“羸人”、“盛人”、“虛弱家”、“虛家”、“素盛今瘦”、“陽氣重”、“其人本虛”等多種體質特征,從不同側面描述了體質差異;明代張景岳的臟象陰陽分類法,從稟賦的陰陽、臟氣的強弱偏頗、飲食好惡、用藥宜忌等方面,將體質分為陰臟型、陽臟型、平臟型三類;清代葉天士和華岫云的陰陽屬性分類法,章虛谷的陰陽虛實分類法,近人陸晉生的病性分類法和金子久的虛弱體質陰陽分類法等均屬此類;現代學者從臨床實踐角度對現代人常見的體質類型進行了分類,如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和小兒體質分類法等。王琦采用文獻研究、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等研究方法,結合臨床觀察,提出了9種中醫體質分類法,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9種基本類型。從中醫對體質類型的研究來看,每一類型的體質,都包括了體型、面型及個體的形、神、色、態、舌苔、脈象及心理性格、飲食習慣、二便狀況等各方面,不僅論其正常狀態下的體質特征,而且也論及了該體質類型的病理特征,包括發病規律和治療用藥特點等。

韓醫“四象醫學”依據臟腑陰陽的盛衰變化,將人的類型分為太陽人、少陽人、太陰人、少陰人,是以《靈樞》的分型為雛形而創立的。例如《靈樞•通天》說:“太陰之人, 多陰而無陽, 其陰血濁, 其衛氣澀……”,與“四象醫學”中的肝大肺小所致的肺氣不足有關;又如“少陰之人, 多陰而少陽……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與四象人學說中的少陰人的腎大脾小, 以及脾與陽明脈, 腎與太陽脈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同時四象人根據各類型人的性情分類, 再以其性情決定人體陰陽升降的生理與病理, 并在陰陽升降的緩速調節中治療病證, 這些“四象醫學”核心內容, 也是與中醫體質學有所區別的部分[7]。

從分類方法上來看,中醫的指導思想是整體觀,分類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學說和臟象學說,分類的依據則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陰陽氣血津液的盛、衰、虛、實變化在不同個體的表現特征,并側重于臨床體質的病理分類。從中、韓雙方現代體質類型的研究來看,盡管雙方體質劃分的類型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臨床應用為出發點。

4 臨床應用

中韓雙方對體質的研究,都是以臨床應用為目的,但由于雙方醫學研究實際存在的差異,在體質的臨床應用方面亦有所不同。

4.1 中醫體質學臨床診療特征:分以下幾方面討論。

4.1.1 辨體―辨病―辨證的診療模式:該模式是以體質、疾病、證候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前提,將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進行綜合運用的一種臨床診療模式,其核心是辨體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色和臨床診療的主要手段,與辨?。òㄖ嗅t的“病”和西醫的“病”)論治一并為臨床所習用。辨證的指向目標是“病”過程中的某一階段,將疾病某一階段的病理特點與規律作為研究的主體,是考慮臟腑氣血陰陽盛衰的現狀及與本次疾病的關聯,并概括現階段疾病對機體所造成的影響;辨病的指向目標則是疾病全過程的病理特點與規律,是對某一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總體認識,誠如徐靈胎所云:“凡病之總者,謂之病。而一病必有數癥?!倍骟w所指向的目標是“人”,將人作為研究的主體,主要診察形體、稟賦、心理以及地域和奉養居處等對人的影響,亦即人對這些因素的反應。以此分析某類人群臟腑陰陽氣血的多少,對某類疾病的易罹性,分析某種體質之人患病后體質對疾病的影響,即疾病發展的傾向性,以及對藥物的耐受性等。在患病過程中,體質、疾病、證候三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反映了疾病的本質、規律與特征。而病與證的發生都以體質為背景。由于“體質”、“疾病”、“證候”對個體所患疾病本質的反映各有側重,所以強調“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有利于對疾病本質的全面認識。因此辨體、辨病、辨證在臨床診療中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診療體系,它充分體現了中醫臨床思維的多元性和復雜性特征。面對紛繁復雜的臨床問題,在具體運用“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時,須把握客觀現實情況,斟酌權衡,因勢利導,或防病重調體,或治病先調體,或治病兼調體,尤其當無證可辨時,調體還可以補偏救弊[8]。

4.1.2 三因制宜的診療思想: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與因人制宜相結合,其中以因人制宜為核心。因人制宜,實指“因體質制宜”,朱丹溪在《格致余論•治病先觀形色然后察脈問證治》中說:“凡人之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而況肥人濕多,瘦人火多,……,形色既殊,臟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別。”人類的發展有其自身遺傳的傾向,在共性之中存在著不同的個性,不管是從形體上還是從心理上,都有自己的素稟特點,因而有強弱之異,偏寒偏熱之殊,陰陽盛衰之別,故在疾病治療的各個環節中,都要考慮到患者的體質。氣虛者宜益氣解表,用人參敗毒散或參蘇飲,甚或補中益氣湯,陽虛者宜溫陽解表,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再造散。臨證治病,必須審度患者的體質,權衡強弱而治,做到“因人制宜”。同時,季節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形成不同的體質,即使患同一種病癥,其治療用藥亦有所不同,如西北地區用桂、附量遠比東南地區為重,這也是中國地理條件的特殊性決定的。

第7篇

中、西醫學屬于兩種醫學體系。中醫學文明源于東方中國文化,西醫學文明源于西方歐洲文化。盡管研究對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地域與歷史背景的不同,而異化為認識與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的兩種醫學體系。中、西醫兩種醫學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現代醫學,有著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因此,必須研究中醫和西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對象、內容、觀察方法,比較二者異同點,吸取二者之長,融會貫通,創建一個新的醫學體系,即中西醫結合整體醫學體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1]。中西醫結合經歷了50多年的探索過程,許多醫者自覺或不自覺地都進入到這一廣闊的領域中,有的以中醫為主,兼通西醫;有的以西醫為主,兼通中醫。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著許多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甚至面對“結而不合”的尷尬局面。筆者現就中西醫結合的難點和方法問題提出幾點思考。

1  中西醫結合存在問題

1.1  中、西醫缺乏對應性語言

   

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難以溝通,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大障礙。如中醫藏象學說中的“腎”,雖與西醫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其生理、病理上的含義卻不同。因為中醫的某一臟腑不單純指一個器官,它包含了現代醫學多個系統的功能,它是建立在中醫藏象學說基礎之上的,具有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經驗反證的特點,雖有較為粗略的解剖印跡,但其主要關注的是功能和關系,本質上是歸納人體各種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號系統。

1.2  中醫學某些理論難以被證實或證偽

中醫學產生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哲學思想方法直接參與了中醫理論的構建過程,成為中醫理論的組成部分。哲學思想的引入雖然豐富了中醫學理論的表達,但因理論概念較抽象,思辨性強而精確性低,隨之亦產生了歧義性和模糊性。如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對宇宙間各種現象和事物屬性的一般概括和總結,含有豐富的哲學含義,不能用現代醫學理論和實驗證明。中醫學理論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的難度。

1.3  缺乏中西醫結合理論的指導

雖然目前在臨床上可以實現中西醫兩種手段和技術的交叉并用,但在理論上依然需要掌握兩種不同的內容體系,在理論基礎與學科內涵上依舊分別腳踩著中西醫學兩條“舊船”[2],中西醫結合在理論范式上至今還處在“結而未合”的狀態?,F在不少醫生對疾病的診斷既用傳統的望聞問切,也用現代科學儀器檢測,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醫診斷的不明確性;治療疾病時既用中藥,又用西藥,但因為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只是簡單的藥物疊加,對其作用機理和相互間作用不甚明確。所以,目前的中西醫結合療法還是機械的、低層次的結合,處于結合的初級階段。

1.4  中醫現代研究的某些理化指標缺乏特異性

如中醫證實質的研究,一開始就成為中西醫結合的最主要的攻關對象,其研究的最終目標是以現代醫學客觀指標為中介,實現中、西兩種醫學本質上的交匯和融合[3]。然而,一個證研究出來的理化指標往往多達幾十個,由于很多理化指標缺乏特異性,因此,在臨床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以脾虛證為例,觀察的指標有70余項,所觀察的眾多指標在脾虛狀態下均為異常,最終脾虛證成了無病不涉、無指標不異常的證候,這種結論的本身就是對特異性的否定。經過專家的充分論證,最后認為脾虛證具有診斷意義的客觀指標是尿中d木糖排泄量減少、唾液淀粉酶活性異常。盡管這兩項指標的改變對小腸黏膜疾病和吸收功能障礙一類疾病具有診斷意義,但脾虛證的范圍遠遠不只小腸黏膜異常所能概括,即使是小腸黏膜及其功能正常者,脾虛患者也大有人在。中醫常說的素體脾虛、脾虛狀態不一定都有明確的病理改變,一項或幾項客觀指標的改變不可能概括所有的脾虛證[4]。

1.5  中藥藥理研究的困惑

   

目前所進行的中藥藥理研究主要是用西醫藥理研究方法對中藥進行分析,提取有效成分,研究某一有效成分對某病或某一檢測指標的影響。雖然用這種方法研制出了一些具有穩定療效的新藥(如青蒿素等),但更多的藥理研究結果與中醫臨床實踐不符,如許多中藥實驗證明抗菌作用不強,但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另外,由于每種中藥含有多種成分,復方少則幾味藥,多則幾十味藥,到底是哪些成分起治療作用,它們間的相互作用、綜合作用如何,在人體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些都是高難度的課題。

2  中西醫結合方法探討

中、西醫學體系迥異,各有優勢,同時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點。因此,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必須從總體上對兩個醫學體系有深刻了解,分析彼此的優勢和不足,在具體環節上應取長補短,有機結合。要使中西醫學在較高層次上相結合,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2.1  要堅持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進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必須堅持中醫學基本原理,不要以西醫原理解釋中醫;不能丟失中醫學的精髓;不能以西醫的標準與尺度作為科學標準;不能一味地分割人體,全賴實驗與局部檢測,而應保持中醫學的特點與優勢,把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體現于結合之中。以往的中西醫結合實踐證明,把中醫西化,只能使中西醫結合徒有形式,難以深入發展。

2.2  要在繼承中創新

要結合好,首先必須繼承好。繼承是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實踐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沒有認真的繼承,創新就沒有基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是創新性研究,需要在中醫、西醫原有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中超脫,形成結合的新思路,所以,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可因循守舊,惟古獨尊,鉆到故紙堆中。創新的核心是研究內容、手段的先進性,要充分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理念、成果與方法,形成、發展和完善中西醫結合新的理論和診療方法,尋求優于中、西醫方法的中西醫結合的思路和方法。中西醫結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某些理論或觀點上、在某些疑難病癥的治療中,通過長期實踐和探索,逐步實現結合創新。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已經出現了一批結合創新的成果,如病證結合、微觀辨證、隱潛性證、急瘀證等概念,以及通里攻下法治療急腹癥、動靜結合治療骨折等。

2.3  努力在理論體系上實現突破和完善

沒有成熟的理論,再豐富的臨床經驗也只能是經驗,而不能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既是臨床應用的基礎,也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志。要不斷形成越來越多的中西醫結合新理論、新概念,不斷完善和發展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推動其學術發展,從而為更高層次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發展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2.4  要多學科協同研究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單學科研究已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為。多學科、多中心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西醫結合只有面向現代和未來的基礎學科及高科技領域,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系統科學、生物信息學、細胞分子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現代科學前沿銜接,才能使中西醫結合實現跨越式發展。

2.5  要在醫學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

任何醫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必須能夠經受臨床實踐的檢驗,能夠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療效;否則,從理論到理論的研究是缺乏生命力和沒有實用價值的。中西醫結合是從實踐經驗開始的,其學術發展的基礎在于療效。所以,形成的理論和方法也必須在醫學實踐中接受檢驗從而得到確認和發展。

2.6  要盡快建立“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標準和規范”

臨床療效是中醫、中西醫結合存在的基礎。目前,中醫、中西醫結合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還剛剛起步,尚缺乏現代社會認可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標準。因此,建立起系統的評價體系是當務之急,只有建立其標準和規范才能更好地指導和規范中西醫結合臨床和研究。

2.7  要將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同步進行

中西醫結合作為一門一級學科已經形成,但其理論體系還相當不成熟,結合創新性成果還不多,學科建設比較薄弱,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顯得力度不夠,后勁不足。所以,要狠抓人才培養,提高教師素質,充實中西醫結合的學術內容,合理安排課程,避免某些中西醫結合專業只是簡單地把中、西醫課程各半,中醫教師講中醫課,西醫教師講西醫課,大家互不聯系的舊的教學模式。

3  結語

中西醫結合專家吳咸中教授曾預言,21世紀的中西醫結合主要有3種形式,即交叉兼容、中西互補、結合創新。中西醫之間的交叉與兼容由來已久,隨著中醫現代化與中西醫結合的不斷深入,交叉兼容會更加自覺和充實。兼容不僅局限在藥物上的相互應用,在理論、方法與手段等方面的兼容將普遍展開。中西互補是一種已被公認并已取得豐富經驗的結合形式,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大優勢,在某些疾病,特別是疑難疾病的防治中,同時采用中西醫兩種方法,分別針對不同發病環節,發揮各自的優勢,互補彼此的不足,已收到良好的療效。結合創新是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也是中西醫結合的根本目標,這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在某些疑難疾病的治療中,在某些理論或觀點上,由點到面,由淺入深,逐步實現創新。筆者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通過我們不懈地努力,中西醫結合一定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孔德娟,楊學輝,安勝軍,等.李恩學術論文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36.

[2] 肖小芹.從思維方式看中西醫的差異[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4,10(3):2-4.

第8篇

【關鍵詞】失眠;中醫

【中圖分類號】R25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12-0065-01

1從陰陽論失眠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自然界相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陰陽雙方是對立消長、互根互用,還能相互轉化,這些作用維持著自然界的正常變化,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只有陰陽雙方維持著動態平衡狀態,才能使人的精神活動正常,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所以陰陽與睡眠息息相關,滲透到中醫理論的各個方面。人體陰陽消長的變化,決定了睡眠和覺醒的生理活動。自然界的陰陽變化,有其節律,人體陰陽消長與其相應,也有明顯的節律。天地陰陽的盛衰消長,致使一天有晝夜晨昏的節律變化。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人體的陽氣,隨氣有消長出入的日節律運動。平旦時人體的陽氣隨自然界陰氣生發而由里出外,陽氣漸長,人起床活動,中午時分人體陽氣盛于外部,黃昏則陽氣漸消,入夜則陽氣潛藏于內,人上床休息。陽入于陰則寐,陽出于陰則寤。陰主靜,陽主動;陽氣衰,陰氣盛,則睡眠;陽氣盛,陰氣衰,則產生覺醒。這種陰陽盛衰主導睡眠和覺醒的機制,是由于人體陽氣入里出表的運動來決定的。在正常情況下,人的陰陽調和,血脈通利,故晝精而夜寐,夜晚有充足高質量的睡眠,體力和精力得以恢復,白天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茖W研究也提供了人體的陰陽日節律的相關論證,以內分泌來說,即表現出陰陽日節律的變化,如人體甲狀腺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腎素、醛固酮、促性腺激素、睪酮等等白天分泌增加,夜間分泌降低;而甲狀旁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血管升壓素等夜間分泌增加,白天分泌下降。現代睡眠學認為,睡眠與覺醒系統作用下,要使睡眠得以發生,力量相對較強的覺醒系統的活動應首先減弱,力量相對較弱的睡眠系統充分發揮作用,以致進入睡眠。覺醒系統活動過強,或睡眠系統力量不足,則不能發生睡眠。覺醒系統活動增加,睡眠系統用作減弱,人就覺醒了。這種理論,與陰陽睡眠學說如出一轍,覺醒系統比類為陽,睡眠系統比類為陰,陰陽相互矛盾,相互斗爭,又相互依存,相互協調,共同來完成睡眠與覺醒的生理活動,這與陰陽理論異曲同工??梢哉f陰陽失調是睡眠障礙發病的重要病機??傊?,陰陽學說解釋了中醫睡眠的生理與病理,指導著中醫對失眠的診斷、治療和調養健康。

2以神主學說論失眠

現代許多研究顯示,失眠不單是睡眠生理紊亂,同時還伴有心理紊亂過程。神主睡眠說也認為,睡眠和覺醒由神的活動來主宰,神安則人能進入睡眠,神不安則人不能入睡,張景岳說:“蓋初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靈樞•邪客》:“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而《素問•靈蘭秘典論》又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毙闹魃衩?,統攝協調五臟,主持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神在人體具有重要的地位,神充則身體強健,神衰則身體虛弱,神的活動,更反映了心主神明的功能,統領五臟六腑。可想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才能保證正常的睡眠和覺醒?!鹅`樞•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異常,即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的異常,而出現失眠、神志不安、健忘、精神萎靡等臨床表現。

3以氣血盛衰論失眠

氣血的衰少或運行不暢,都會致使臟腑組織功能失調而發生病變。《靈樞•營衛生會》中就曾指出老年人“晝不精,夜不瞑”是因為“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滎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景岳全書•不寐》中又說到“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以致終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為神魂不安等證?!逼渲胁恢惶撟C有之,若血分有熱,不僅擾亂心神,還使魂魄不寧。如《溫熱論》中提到“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笔聦嵣蠚馀c血密不可分,氣屬陽,血屬陰,氣能生血、氣能行血、而血為氣之母。氣不得血,則血無依附,氣布以血為根;血不得氣,則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氣為帥。俾使氣血充和,陰陽協調,則人康健。故無論氣病還是血病,最終都會形成氣血失和,陰陽失調,神失其常,使人體整體生理功能紊亂,產生包括睡眠障礙在內的各種疾病。

4討論

我們可以看出,中醫關于失眠的理論,所涉及的都是中醫的基本原理與認識思維,同時緊密結合了生理與病理,這些理論相當程度的受到了中醫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比如天人相應等理論,說明了除了人體生理病理之外,人體對外環境的應對方式與疾病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目前這些有關失眠理論體系的研究,還處于與整理提高的階段,尚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去思考。千百年來,中醫解決了失眠中的許多問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有更多新的科學手段可以為我們所借鑒,如何在新的社會文化與科學中,為失眠的理論與臨床創造有利的條件,給予失眠的研究有新的生機,我們中醫藥工作者,應注意隨時吸取現代科學發展的結果,尤其是結合現代臨床科研方法與傳統理論,累積更多的臨床資料,將理論與臨床妥善結合,定會帶給學科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