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8-20 14:58:3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傳統文化特性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江西;傳統文化;復興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1-0246-01
一、調查方案
調查對象:江西省南昌市各階層人群,包括老人、在崗工人、政府官員、個體經營者、學生等。
調查方法: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及面訪調查,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
抽樣方法:總體分層抽樣,層內簡單隨機抽樣的抽樣方法。
二、調查內容
1.人們對江西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活動參與程度及喜愛程度。
2.江西傳統文化復興的可行性及實施障礙。
3.復興江西傳統文化的意見建議。
三、相關結論
(一)人們對江西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江西傳統文化的了解不是很深,當代青少年更是如此,隨著時光的流逝,現如今許多傳統文化已被人們漸漸淡忘。
同時,人們對于江西文化的活動參與也不是很多,像紅歌、戲曲等參與度還可以,但對于詩詞歌賦的活動卻很少參與,所以多鼓勵人們參加江西傳統文化活動很有必要。開展“江西傳統文化復興”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江西傳統文化復興的可行性及實施障礙
當被問及“您未來會為江西傳統文化復興活動做宣傳嗎”的時候,許多人回答說“會”,可見人們對此活動持支持態度,愿意為此活動盡一份力,這就為此活動的開展增加了一定的可行性。相信在人們的支持和積極參與下,江西傳統文化復興活動一定能取得很好的結果,人們也會對江西傳統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當被問及“要實施江西傳統文化復興活動,您覺得最先從以下哪個群體下手?”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認為“應最先從中小學生入手,從娃娃抓起,使他們從小就更好地了解江西傳統文化”。
同時,我們應注意到,對于調查結果得知,部分人們對于江西傳統文化復興的可行性未抱有特別樂觀的態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傳統文化不適應現代社會、受其它文化沖擊、政府重視度不夠等,說明江西傳統文化復興活動的開展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為江西傳統文化復興盡自己的一份力,其復興大業指日可待。
四、意見建議
1.政府加大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市民的文化建設;
2.培養大家形成對江西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發動人們主動保護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能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光大;
3.通過各大媒體(如電視公益廣告等)的宣傳,使人們對江西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4.在各大企業、高校等多開展一些有關江西傳統文化的活動、比賽,從而推進江西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宣傳;
5.開展江西傳統文化培訓拓展中心,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江西傳統文化;
6.在不改變江西傳統的基礎上,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注入新鮮活力;
7.進一步完善教育機制;
8.學校可以開設一門關于江西傳統文化的課程,通過老師的講解,使同學們對江西傳統文化產生更大的興趣;
9.父母和老師平時多加強孩子對于國家及家鄉傳統文化的了解,從小抓起,激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
五、總結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對于江西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了解了人們對于江西傳統文化的了解情況,對于江西傳統文化復興的可行性等,也從調查結果中得知了復興江西傳統文化存在的一些困難。
隨著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江西傳統文化在現代化洪流沖擊中受到一定排擠,但是任何一個民族的現代化都必須建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上。如果說文化是整個社會的靈魂,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現代化的活水。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時在保證傳統文化靈魂不變的基礎上,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復興江西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如同一個人失去了自己獨立之靈魂。我們肩負著時代的重任,讓我們復興江西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一點一滴,腳踏實地,為把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而努力!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是微不足道的,但若將其乘以十三億,那便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烏茲別克民族不僅具有農業民族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同時還具有商人的機智和一種妥協性。這種妥協性在當今特殊時期協調和平衡不同派別關系方面會起到關鍵性作用。
許濤:
我總體認為,烏茲別克斯坦可以完成權力的平穩交接。這里有一個重要的因素發揮著作用,這就是深厚的民族政治文化傳統。烏茲別克族比較早地由游牧轉為農耕,發展起定居的綠洲農業。同時,烏茲別克斯坦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樞紐和中轉站。所以這個民族不光具有農業民族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同時還具有商人的機智。其他中亞民族認為烏茲別克人的性格中具有一種妥協性,這種妥協性在當今特殊時期協調和平衡不同利益集團關系方面會起到關鍵性作用。
烏茲別克民族的另一個社會特點是國家管理中的長老制傳統,或者說是長老文化。烏茲別克斯坦獨立后,在這個傳統基礎上建立了馬哈拉制度,形成烏國家管理體系中的鮮明特色。烏茲別克斯坦全國實行三級管理制――州、市、村,基層就是馬哈拉。“馬哈拉”來自古阿拉伯語,有村落、公社和自然居民點的意思。它是一種民間自治機構,類似城市的街道辦事處和農村的村委會。卡里莫夫總統頗具智慧,他把民族傳統政治文化中的精華繼承下來并為己所用。蘇聯解體后,他將馬哈拉納入國家管理體系。烏茲別克斯坦這么多年受極端主義影響,社會危害不輕,但是這個國家基本上沒有亂,這與他采用了這個管理體系密切相關。其中,長老在馬哈拉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作為民間機構,馬哈拉組織生產,組織救濟,搞慈善,搞街道衛生,調解家庭糾紛。這種傳統是自下而上的,并體現在國家政治中,勢必在這次最高權力的交接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6年9月19日,中國軍人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在吉爾吉斯斯坦舉行的“和平使命―2016”聯合反恐軍事演習。
烏茲別克斯坦憲法規定,總統去世后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權力,但現在已經是破例了,總理米爾濟約耶夫出任代總統,并被推舉為總統候選人。從卡里莫夫總統逝世后的一系列重大國事活動來看,烏茲別克斯坦未來基本的人事安排已經清晰,并已經被社會各層面平靜地認可。
1.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的內容和特性
說到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詞,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個概念有點大,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有的老百姓認為文化就是知識,他們常說,一個人讀過多少本書,這個人就多有文化,從狹義上來說,文化僅僅指的是人們的精神文化領域,但是如果在廣泛意義上來講,文化也分許多種類:按照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來說,分為原始和古代,近代和現代等文化;按照地理區域上來說,分為東方和西方,海洋和陸地等文化;按照社會的層次結構中來說,分為貴族和平民,官方和民俗,主流和邊角等文化;按照文化的內在思維規律上來說,又能分為物質和心理,行為和制度文化這四個層次。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是什么,圍繞這個問題許多文人雅士都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我個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以下特性,僅供大家參考:
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延續性,凝聚力,包容性:
從古至今,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并且未中斷過,而是像酒一樣越釀越醇香,在經歷長時間的磨練中也不會使得它衰落,實在難得,它具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力,具有跟得上時代變化的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征,中外歷史上,有許多文化體系因為根基不深,站不穩腳,而被外來文化入侵而從此中斷了,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并未因為外來文化入侵而中斷,相反的,它吸收了許多新鮮外來文化的血液,變得更加強大,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堅不可摧。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二個特點是以人為本,傳統的以人為本,就是在考慮問題中將人民作為重中之重,是最基本的出發點,也是歸宿,一切以人為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可以叫做人文主義,而中國的對人民的維護與寬容與外國的態度也是大相徑庭,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我們的國家更強調人民當家做主,既尊重了人權,又保證了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發展。
2.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在現代的室內設計裝飾中,免不了有許多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而縱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你會發現其中有很多裝飾都應用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現代的比較常見的室內設計裝飾中被寬泛應用的傳統文化元素有書法,其中包括隸書,楷書,草書等等這些體裁,還有篆刻印章,中國結,還有各種京劇臉譜,皮影戲,傳統的刺繡圖案等等,而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傳統紋飾的應用
中國傳統的紋樣多種多樣,它們經常用來裝飾室內設計擺設中的一些擺件或者器具上,紋樣的內容豐富多樣,由不同的圖案、不同的樣式組合而成,而中國的傳統紋樣在現代室內設計裝飾中通常都會使用象征,借代,夸張、反復等的手法表現。
現代室內設計中也會應用了許多古代傳統紋飾元素,中國人相對于外國人來說比較保守,而大家知道的吉祥紋飾圖案往往都被大家賦予了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大多人在選擇裝飾家庭的時候比較喜歡這些代表吉祥的紋飾,而通過我們對這些元素現代化的加以裝飾以后,使這些元素在室內設計應用中更具有文化韻味,在現代的室內設計中,小到廚房墻壁,大到整個客廳臥室甚至是整個室內設計空間裝飾中都會運用中國傳統紋飾加以裝飾。
縱觀現代著名建筑設計中,上海大劇院采用了傳統文化元素的九宮格圖形,搭配上全透明的玻璃材料,這個建筑更顯晶瑩剔透,也增加了活潑的氣氛,給人一種強烈的動感,這種著名建筑都是設計師使現代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型案例,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2)中國傳統紋樣在室內設計中運用的正確方法及要點
中國經歷了五千年的文化才有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傳統文化,我們要深刻理解中國傳統紋樣的內容、類型及涵義,不能只在表面來看待問題,要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習其杰出的理念和豐富內涵,這樣才能更好的更正確的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室內設計融合為一體。
要突出地方的特色,傳承紋飾的寓意文化和民族特性,中國地方文化內容眾多,其內容十分豐富,我們在室內設計中運用不同地方的特色紋樣時,要充分了解當地的地域文化特點和當地的民族文化風情,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當地的紋樣作為室內設計的素材。
(3)中國傳統的設計理念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我國古老傳統的設計風格理念在現代的建筑裝飾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在室內設計中,我們會比較重視主題的裝飾,從色調,布局,紋飾,家居上都會講究協調統一,這是比較傳統的,大多數設計師一直在按照這個方式去進行設計,這是傳承下來的一個傳統規矩,傳統的設計比較講究風格,這是比較廣泛的被應用到現代的室內設計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結語
關鍵詞:傳統文化符號;設計影響;設計應用
1中國傳統文化的概述
1.1中國傳統文化符號
所謂的符號就是指為了簡化人們的生活,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于指示某一對象的標志物,它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展現,可以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官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以及文化觀念的物化載體以及傳播形式,作為延續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重要信息體,其具有約定俗成的信息傳播能力。我國的傳統文化符號具有象征性以及隱喻性的特點,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圖形樣式、語言文字等,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方面的無價之寶。這些文化傳統傳承至今天,為了剛好的發揚下去,需要我們在當今的建筑中有所體現,而建筑為了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應用到自身中去,也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2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內涵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不少學者都從“源”、“流”這兩個角度對其進行研究。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于對“術”、“用”的研究。我國傳承下來的豐富的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深奧精微的特點,將我國傳統文化符號植入到建筑行業中去,為建筑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在建筑史上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奇跡,例如蜿蜒千里的萬里長城,神圣莊嚴的布達拉宮,還有俗稱千佛洞的敦煌莫高窟等,成為我國在世界建筑史上燦爛的代名詞。在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歷史傳承之后,如今的中國建筑符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意義。我國的傳統文化符號具有顯性和隱形之分,顯性的文化符號包括文學、歷史以及文化等,隱形的文化符號則包括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等,這些豐富的文化經過漫長歷史的推移許多已經變成了斷壁殘垣,以一種不夠完整的狀態在傳承,這是某些文化歷史的悲哀。建筑的設計理念不可能拋棄文化而存在,將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賦予到建筑理念中去,是建筑行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關鍵。但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自然的賦予到建筑中去,是每一位建筑設計師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文化不斷融合的今天,我們一邊不斷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但是同時也不能拋棄了本國的文化傳統,實現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我國的傳統文化符號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以及獨有的文化特性,目前呈現出了兩種不同的發展理念,一種希望放棄傳統的文化,單純的進行城市的開發,加快城市的進程;一種希望在保持原有文化的基礎上,賦予城市現代化的內涵。我國為了經濟的發展,采用了城市發展的哲學,將城市的發展模式固定在了模仿美國生活方式的模塊中,造成了目前諸多的能源消耗、交通堵塞、空氣污染等一系列問題。
2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以及關系
2.1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建筑符號學的發展為當今建筑的創作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建筑符號學把建筑行業當作一個獨立的文化代表進行建筑的設計,這樣有利于人們更好的理解建筑的意義。建筑的意義通過建筑符號來傳達,建筑符號象征著建筑物的意象,將建筑物傳達的美展現出來。每一種風格的建筑物都蘊含著一種文化,都是每一種不同文化符號的體現。旅游景點中的建筑物大多體現了我國建筑的思想,但是這些古代建筑物卻無法融入我們的生活。就像傳統的戲劇、書法或者國畫,盡管很好的展現了我國古代的文化,但是距離人們的實際生活卻很遙遠。中國的建筑被局限在了某一固定模式中,就好比提起古代建筑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屋頂,實際上我國古代建筑的形式多種多樣,而我們的現實生活生活在西式的建筑風格中,無法與我國古代建筑風格完美融合。因此如何將傳統建筑文化與新時期建筑思想相互融合,建立新型中國建筑文化體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2.2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現代的建筑風格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注重傳統中國文化,強調傳統的歷史注意,通過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深究,將其簡單概括為抽象的文化符號。傳統的中國符號中的形式、色彩、紋飾等都被加以運用到建筑中去,經過精心的錘煉與現代建筑技術的完美結合,符合了時代性的要求,也發揚了傳統的中國特色;其次,具有鮮明的地域特性。不同的地區孕育了不同的文化,通過各個地區人們智慧的積累形成了當地獨具風格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是當地文化習俗的縮影。因此,這些地區的建筑首先必須要符合當地的文化特征,才能更好的發展下去;最后,中國的傳統文化符號具有裝飾性以及隱喻性的特點,這是千年積累的中國文化精髓。建筑在這種思潮的沖擊下,形成了不可多得發展特性。
3傳統文化符號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歷史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人們認知的逐漸發展,許多傳統的文化符號已經失去了最初的含義,被賦予了許多新的意義,文化符號最終的象征意義將被一代代傳承下去。文化符號的傳承需要有一定的媒介條件,而建筑的發展則需要運用傳統文化符號的象征意義,二者的相互結合,既滿足了文化符號傳承的媒介條件,又促進了建筑新思潮的發展。建筑作為文化符號傳承的媒介之一,不同的建筑特性需要不同含義的文化符號來表現,因此,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符號的象征意義。
3.1圖案色彩符號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建筑物所傳達的信息通過圖案或者色彩的符號來傳達,在滿足了建筑物功能性的同時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文化洗禮。中國傳統色彩中一大特性就是中國紅。中國紅是最具中國特性的顏色,中國結以及中國紅由于喜慶、大氣的特點成為傳統文化符號之一。在現代化建筑中引入中國紅或者中國結會給人們帶來視覺的享受。例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建筑整體采用了中國紅以及中國傳統的鼎作為其建筑的基本形式,在配上我國傳統的倒階梯式的建筑特點,使建筑整體散發著大氣磅礴的氣息,給人們帶來一場壯觀的視覺盛宴,彰顯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些都歸功于傳統文化中色彩與圖案的巧妙搭配。
3.2傳統意識形態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傳統的意識形態主要體現在建筑結構、建筑空間以及建筑節奏等方面。將對傳統意識形態的詮釋賦予在建筑的形態中,使其更具有文化傳播的價值,傳統的意識形態提高了建筑物的價值,并且通過建筑物這個載體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了發揚。例如,“鳥巢”的建筑風格就是傳統意識形態的體現,“鳥巢”的外觀由相互支撐的組件構成,形成網格狀的結構,從外觀看好比鳥的巢,由此得名。中國傳統意識形態中鏤空的手法在整個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并輔以陶瓷的紋路以及中國紅的燦爛與熱情,加之先進的結構設計,既體現了現代化的設計理念,又符合古代建筑物的意識形態。
3.3形象符號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建筑設計中最明顯的就是形象符號的使用,包括圖像符號等。古代建筑物的建筑形式是根據當時的文化社會背景設計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設計形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盡管我國經歷了眾多朝代的變革,但是通過符號,就可以了解建筑物的表現形式。建筑物與形象符號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建筑形式發生了變化,其符號蘊含的意義也就不同。例如,江南地區的形象符號,人們通過符號就可以了解當地的生活環境以及風俗人情。
4結束語
在當今世界文化不斷融合情況下,各個民族都在大力弘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各國都很重視將本國的文化傳統融入到建筑中去。我國建筑風格應當在滿足功能需求的情況下不斷融入傳統的文化符號。合理的融入傳統文化符號不僅可以形成獨特的建筑風格,還能提升建筑物的文化內涵。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需要不斷的傳承下去,借助建筑物這個載體,還可以不斷的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優良傳統。
參考文獻:
[1]井長源,李開明.預制裝配式建筑設計實踐及問題探討[J].工程技術研究,2016,(6):35.
[2]鄒迪.低碳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J].工程技術研究,2017,(4):212+223.
關鍵詞:青少年 中國傳統文化 社會表征 民族認同感
1 研究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積淀,價值意識里具有強烈的感彩,它是國家認同心理的深層源泉,每個民族成員在這種特定文化背景中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構建了價值觀念。作為一個多民族大國,文化認同始終是中國政治家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的戰略主題,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多種文化并融一體的民族文化,不同邊緣民族在文化變遷和文化適應的過程中,透過文化記憶的重組與建構,最后都被同化為中國人。社會表征理論是近20年歐洲社會心理學最具影響力的本土化理論,該理論界定了群體認同的符號邊界,個體內化了本群體的某些社會表征就必然形成群體的社會認同。同一社群共享一種認知結構后會促進一種親密情感及群體的一致性。由此可見,文化的認同功能在多民族國家顯得更加重要,且文化認同是可以跨越民族的。這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反映了對其認同狀態,它也與中華民族認同感不可分割的。
2 研究方法
自編《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表》,秦向榮編制《中華民族認同感問卷》,本研究發放問卷300份,實際收回問卷292份,回收率為97.33%。同一被試同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表征問卷與中華民族認同感問卷,為了平衡順序效應,有一半被試先做中國傳統文化社會表征問卷,然后再做民族認同感問卷;而另一半則相反。根據測謊題篩查被試有效數據,將《中華民族認同問卷(EIS)》中測謊題重新賦值,求出測謊項總分范圍在0-5之間,根據這個分數來確定剔除被試數據的標準,最后得到有效問卷274份。主要統計工具為spss11.5和lisrel 8.3,對研究做項目分析、相關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
3 結果分析
3.1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量表各個項目分析
研究分析出各項目具有良好區分度;切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α=0.8272,一致性良好。中國傳統文化社會表征的三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是:“文史文化”是0.7420;“民族文化”為0.7264;“思想文化”是0.6893,分量表有一個維度是在可接受范圍內,其他維度的信度較好。
3.2中華民族認同量表項目分析
分析得知中華民族認同量表的信度量表總體的α系數為0.715,該問卷具有可接受的信度。按照秦向榮所做因素分析,量表分為四個“認知維”、“情感維”、“評價維”和“行為維”。
3.3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認同感的總體狀況
采用單樣T檢驗方法,將平均分與得分中點94.5進行比較,青少年對中華民族認同的平均分118.41,標準差為10.355。得分顯著高于中點,總體看青少年的中華民族認同感都比較強。
3.4社會表征與中華民族認同感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對中華民族認同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作總體積差相關分析,中華民族認同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存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r =0.467*(*表示 p <0.05)。文史文化”和“思想文化”分別與“認知”、“評價”、“情感”和“行為”維度具顯著正相關。“情感”維與“民族文化”沒有相關性。
回歸分析:一元回歸方程分析顯著,中國傳統文化可解釋中華民族認同感21.8%的變異。
隨后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發現“民族文化”沒有進入回歸方程,“文史文化”與“思想文化”可聯合解釋中華民族認同感52.8%變異量(表6)。“思想文化”層面的預測力最佳,解釋量為61.5%,“文史文化”的解釋量為22.5%。中華民族認同感= 0.615*思想文化+0.225*文史文化
4 分析討論
研究針對社會表征應用功能即中國傳統文化認知對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影響作用。研究首先證實青少年的中華民族認同感狀況呈積極正向認同,結果證實社會認同理論,通常個體會以偏好的態度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屬的社會群體。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非常有必要,但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非常匱乏,將傳統文化認知置放于民族認同中作以觀照,除了“民族文化”與“情感維”無相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各維度與中華民族認同感其他維度兩兩呈正相關。說明中國傳統文化表征中的“文史文化”、“思想文化”和“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正面因子,可見,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程度較高,中華民族認同感程度也就越強烈。一直以來關于文化的定義頗有爭議,但是不可以忽視概念本身的三個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中華民族認同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的相關已被證實,但不排除其他因素作用的結果。進一步研究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可以預測中華民族認同感21.8%的變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的三個維度中,“思想文化”和“文史文化”進入回歸方程進行解釋。其中“思想文化”的系數達到0.615。文學著作、思想智慧、道德風尚等項目屬于“思想文化”維度,一直以來,中國節氣和愛國主義精神被提倡,這些精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精華的內容。“思想文化”對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影響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昭示著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有徑可循,傳統文化的教育應立足于核心部分,即“思想文化”的教育力度加大才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民族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特性,其項目更多是與我們生活內容息息相關,如民族衣飾、傳統佳節、特色食品、典型物品以及風俗習慣等等,青少年對于已經融入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可能產生籠統無分化的情感。“民族文化”與“情感維”不具有相關性,而“情感維”又恰恰是中華民族認同感的核心部分。對于青少年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風俗民情的暈染,當生活成為一種習慣,其中民族情感凸顯性的內涵就會減少。對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需要通過必要手段,從文化的特性去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結構也許會更精確。
參考文獻:
[1]方文.歐洲社會心理學的成長歷程.心理學報[J].2002,34(6).
[2]Durkheim 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In R.A.Jones(eds), Emile Durkheim: An introduction to four major works[M].Beverly Hills,CA: SAGE Publications Inc,1986.24-59.
[3]Moscovici,S.Attitude and opin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63,(14):231-260.
[4]管健和樂國安.社會表征理論及其發展.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92-98.
[5]朱小芳.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及其與民族認同感的關系[D].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8
[6]秦向榮.中國11至20歲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發展[D].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5.
關鍵詞:動畫民族化 民族傳統文化 表達 形神兼備
現代動畫藝術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成為當代社會主流傳播媒介之一。動畫拉動了一條巨大的產業鏈,涉及到影視、書籍、游戲、音樂、廣告、文化傳播等多個領域。但無論動畫的發展如何的迅速與現代化,都與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動畫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動畫作為一種文化創意活動必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而民族傳統文化是這門藝術成長與發展的最好土壤。動畫從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中獲得靈感、吸取養分,不斷得到滋養,獲取有益的補充。綜觀國內外優秀的動畫作品,如美國動畫《獅子王》、《海底總動員》、《超人》等,日本動畫《千與千尋》、《海賊王》、《火影忍者》等,無不帶有獨特而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傳統文化印記。民族傳統文化被很好地融入動畫作品的同時,動畫作品本身也成為了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播載體。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動畫界就明確提出“走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并積極探索“民族形式之風”,誕生了一大批海內外皆具口碑的作品,如《豬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三個和尚》、《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這些動畫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寓言故事、諺語成語等,在創作手法上充分吸收了我國民間藝術的多種表現手法,如木偶戲、皮影戲、中國水墨畫、剪紙藝術、京劇臉譜、敦煌壁畫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風格、獨特而鮮明的民族審美特征,體現了強烈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精神與氣質,被譽為“中國學派”。中國動畫呈現出“民族化”的追求與取向,“民族化”也逐漸成為中國動畫發展的基本路線。
“民族化”是指“作家、藝術家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藝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1]。動畫的民族化也即通過動畫藝術作品展現本民族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并傳達本民族獨有的氣韻和精神。雖然中國動畫的一直以“民族化”為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綱領,但不容忽視的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內地再也沒有制作出真正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動畫作品。即使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少數優秀作品,雖然深受國人喜愛,有成功的產業化運作和巨大的經濟收益,但也基本上沒有能體現民族化的特征,當下的中國動畫始終未能真正具備民族的特色,動畫產品缺乏“獨特的有效差異性”[2]而無法與美日等國動畫作品抗衡,因而在世界動畫市場中缺乏核心競爭力。深究原因,其根本在于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中的表達長期錯位,存在巨大的誤區,具體體現為有“形”無“神”,以“形”代“神”。
在動畫創作中,動畫的民族化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指作品在視聽要素等藝術表現形式上進行民族性的積極展現,二是指在作品主題及精神意義等藝術內容中進行民族性的深入表達。因而,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中的表達,應涉及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早期中國動畫藝術家們充分利用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獨創出一些帶有民族藝術特色的新片種,如水墨動畫、剪紙動畫、皮影動畫等,大大豐富了世界動畫的種類。這些獨一無二的動畫媒介載體本身就是“民族化”的產物。但是,隨著大眾審美取向的多元化、大眾文化語境的擴大及動畫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早期的動畫媒介表現力越來越不足,民族形式的獨特性被大大削弱。在當今的動畫發展中,如果還把對這些形式的模仿和簡單運用就看作是民族化的表現,那么顯然是凝滯和膚淺的。反觀當下中國的動畫制作,對民族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絕大多數停在對傳統樣式和藝術表現形式上的探索,認為在動畫作品中堆砌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就是“民族化”。如《寶蓮燈》、《功夫小子》、《圍棋少年》等動畫作品,都是以傳統文化為表達主題,或取材民間故事和傳說、或運用民族傳統藝術樣式等,在形式上不遺余力。雖然這些無一不是民族的,但作品卻飽受非議,無法獲得觀眾的普遍認同和喜愛,其原因主要在于作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對人文精神的表現都比較膚淺,內容和意蘊普遍蒼白。藝術的本性在于其精神性,雖然精神性最終需要借助形式得以表達,但如果只是圖解文化元素而不得其“神”,這樣的作品是形式大于內容的,有“形”而無“神”,必定無法詮釋出民族文化獨特的神韻和魅力,當然令人頗為失望。
造成這一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未能準確把握動畫民族化的真正內涵。內容是構成事物的所有內在要素的總和,而內容需要通過各種具象化的文化元素和文化道具直觀地表現出來。因此,不少人認為,在一個動畫作品中,如果表達的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題、人物服飾和發型等是古代的、有各種民族文化的背景展示,那么這部動畫作品的內容就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這種理解是片面的,其錯誤在于將“內容”狹隘地理解為具象的“文化元素”和“文化道具”,而忽視了“內容”所包含的抽象的、深層次的、最為根本的“內蘊”,即某種精神、旨趣、意味、韻味等,實際上將“內容”形式化,因而其本質仍然是形式主義的。這種普遍存在的誤區使得在當下中國動畫的發展中,民族傳統文化的表達往往只關注表象而缺乏深入思考,只具備具象化的“內容”要素而缺乏抽象化的“內容”要素——內蘊,有“形”無“神”、甚至以“形”代“神”,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中也成了無血無肉的風干之物,因而動畫作品也就喪失生動性與感染力,缺乏審美張力。這也是大多數中國動畫片品質平庸、缺乏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根本原因所在。
當今傳媒經濟日益發達,由于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及文化產品競爭的激烈,“內容”已成為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所在。而隨著高科技對動畫制作的不斷作用和滲透,在當代背景下的動畫民族化更具有了時代的特征與要求,應當是“以全球化的制作形式和技術手段表達出中國民族文化的內容”[3]。中國的動畫片要具備強大的競爭力,首先必須立足民族傳統文化,以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韻味顯示其獨特性和差異性,既有“形”的表達,也有“神”的彰顯,“形神兼備”。這就要求我們動畫從業者們不僅掌握高科技下的具有技術屬性的各種載體、技法和形式,能夠充分運用各種民族文化元素,并且能夠進行“形”與“神”的融合,深入挖掘,通過形式有效傳遞出各種文化元素所深含的內蘊——意味、韻味、旨趣、精神,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思想精神和哲學思考,在通過動畫作品將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呈現于世人的同時,作品本身也因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神韻具有了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
參考文獻:
[1]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關鍵詞 傳統文化 旅游地理學
一、概念的界定
(一)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
(二)旅游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休憩療養、康樂消遣同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互相關系的一門學科。從旅游活動的行為性質來看,旅游被看作是部門經濟地理學,因為它是一種文化活動,從旅游業是國民經濟的一種新興產業來看,旅游地理學被看作是部門經濟地理學,因為旅游地理學是服務行業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科。
二、傳統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資源
傳統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核心。不同地域的文化,由于其形成環境、形成過程的不同,產生了文化的差異性。對旅游者而言,所處的居住地與旅游目的地的距離越遠,文化差異越大,越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從而引發旅游者一的興趣和動機。作為一種文化旅游資源,傳統地域文化的重要價值主要表現在文化、生態和精神等層面。
傳統地域文化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每她域文化都是當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并由此創造了富有特色的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由于不同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創造的文化景觀也各有明顯的特征。通過對特定地域景觀的仔細觀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許多關于該文化集團過去活動的重要知識,這是因為文化景觀比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娛樂,這對于異地旅游者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不僅文化景觀可以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特定地域的民間傳說、民俗風情更加豐富多彩,更加能體現傳統地域文化的內涵,對文化旅游來說更具吸引力。
傳統地域文化有較高的生態價值。Marc Antrop認為存在于地域的傳統文化景觀反映了文化和生態環境的關系,反映了人類對土地的利用方式,有助于維持景觀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景觀體系,使文化景觀具有更好的識別性,這種可識別的景觀對于游客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傳統地域文化有豐富的精神價值。傳統地域不僅保存了富有特色的歷史文化景觀、傳統習俗,保留了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更將人們的精神志趣追求融合到日常生活中。
三、傳統文化在旅游開發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總體的人類社會遺產,是一種淵源于歷史的生活結構的體系,這種體系往往為集團的成員所共有,它包括這一集團的語言、傳統、習慣和制度,包括有激勵作用的思想、信仰和價值以及他們在物質工具和制造物中的體現。
旅游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迅速,已經從最開始的游山玩水向求知型旅游過度.近些年來,宗教文化游,綠洲文化游,學院文化游廣受歡迎。因此不論是旅游從業人員,還是旅游規劃與開發人員,具備傳統文化知識才能迎合旅游者的要求。
四、旅游地理學教學中本土傳統文化的獨特性
旅游文化是旅游系統中的文化現象和事物,是構成旅游過程的物質的和精神文化現象和事物的總和。
獨特性就是指與其他事物相比,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當地民間傳統節慶文化及民間藝術資源等都是本土傳統文化獨特性的具體體現。旅游地理學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配合本地區的大型活動做一些旅游資源的開發:如彝族的花臉節和火把節等,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璀璨。同時也推動了當地旅游發展。
五、加強理論知識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措施
(一)保護傳統文化
祖先創造的具有繼承活性的歷史遺產可稱為傳統文化。首先在旅游地理學教學中,傳授保護傳統文化思想,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毋庸諱言,近些年來,“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在現代人心目中所剩無幾。讓傳統文化回歸旅游地理學課堂可以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
(二)進行國情教育
在旅游地理教學中滲透國情教育,是本學科的優勢,向學生進行國情教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學生的綜合素質會全面提高。第一抓好旅游地理教學的各個環節,落實國情教育。
任課老師要充分利用各個教學環節,滲透國情教育。比如講到中國工業的發展,要求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課堂上可以結合家鄉工業的變化,以現身說法從實教材內容,使國情教育更具時代感。
第二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真實感受國情教育。
課內的國情教育是有限的,課外的國情教育是豐富多彩的。比如組織學生去息烽集中營和遺址參觀學習,大家的愛國熱情,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普遍提高。大家說,沒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這么多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
參考文獻:
[1]鄭朝貴.旅游地理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2]鄭冬子. 旅游地理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3]鄭冬子. 旅游地理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4]莊嚴.傳統文化[J],蘭州學刊,1997.
[5]陸敬山.發揮地理課堂優勢融入滲透國情教育[J].科教導刊,2011.
一、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一)大學生傳統文化認知現狀
一項針對廣東地區10所高校的1000名大學生傳統文化認知現狀的調查報告顯示,學生群體中認為傳統文化不可取代、偉大的占到總數的71.2%;而認為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共存的占總數的85.4%,從該結果顯示大多數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還是能夠建立客觀評價的。然而在統計傳統文化是否可作為教育這一內容上,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7.1%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感興趣,這表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缺乏足夠的熱情。
(二)流行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外來流行文化以及本土流行文化占據社會主流,這些主流文化往往具有現代新、時尚性、草根性等特點,并且這些流行文化借助手機媒體傳播的便利,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也逐漸盛行[1]。而傳統文化則往往內涵豐厚、影響深遠,但是理解起來卻往往比較困難,不如流行文化一般能夠在大學生群體中快速的傳遞,因此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眼光傾向于“快餐式”的流行文化,以此消磨時光,比如大學生對“情人節”等外來節日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而對傳統的“七夕節”的關注度卻并不高,此外,很多大學生一邊啃著薯片謾罵外來文化的入侵,一邊觀賞著《速度與激情》、《敢死隊》等好萊塢電影,而不愿將視線轉向國產《大魚海棠》、《孔子》等傳統文化體裁的電影,這種文化傾向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加困難。
二、手機媒體傳播特性
相比傳統媒體,手機媒體是一個更加開放的體系,媒體傳播的輻射性更大[2]。在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的今天,大學生幾乎人手一臺智能手機,這使得信息的雙向傳播成為可能。手機媒體使人人在媒體中都扮演著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角色,并且手機還具有便攜性、隱蔽性、普及性等特點,打破了傳統媒體需要空間、時間以及設備聯合作用的傳播限制,使得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接收文字、圖片、聲音以及視頻等信息內容,因此手機媒體也逐漸受到大學生群體的廣泛認同[3]。從實際傳播效果來看,手機媒體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傳播特性:第一,互動性強。手機媒體屬于一種開放性強的互動式傳播媒體,傳播者與接受者能夠隨時隨地的進行信息傳播及互動交流,打破傳統媒體時間及空間的限制,滿足人們對信息的碎片化、個性化需求;第二,即時性。作為一種移動化的數字傳播模式,手機媒體中的傳播者與接收者的身份對等,并且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受把關人的限制;第三,內容多樣性。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手機媒體的傳播功能越來越突出,傳播信息量也越來越大。
三、利用手機媒體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一)手機媒體與大學生群體的高黏合性
移動互聯網出現后,信息傳播突破傳統紙質報刊、電視、廣播等限制,隨著云計算及移動4G的出現,傳統文化能夠借助手機媒體中的微博、微信等互動交流軟件,使文化深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文化觀念[4]。當前大學生逐漸成為“拇指一族”,手機媒體的便攜性以及內容的多樣性正好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有利條件。
(二)手機快餐式閱讀及為內容社會化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度提升
當代大學生將手機作為一種快速獲取知識以及緩解學習壓力的重要輔助工具,在閑暇時間,手機媒體取代了學生書本閱讀,成為學生喜愛并逐漸成為習慣的閱讀方式[5]。借助手機媒體中的信息互動、電子圖書、微電影以及國學經典,可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宣傳的重要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平常生活中,大學生的大多數課外時間用在手機閱讀上,如果高校借助手機媒體,開設專門用于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的微博以及微課,將傳統文化分層次模塊化的進行宣講,這樣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閱讀,而且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
四、借助手機媒體在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應用
手機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大學生展現自我、接受信息以及表達情感的重要平臺。因此,實施傳統文化教育時,應充分借助手機媒體進行教學構建。
(一)借助手機微信實施傳統文化教育
當前,微信已經逐漸替代QQ成為大學生平常信息交流與互動的重要軟件,在微信上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高校教師可以做以下兩方面的實踐:第一,學校領導、思政教師、歷史教師以及輔導員應與學生建立微信好友關系,然后借助手機微信朋友圈來傳播傳統文化相關知識,而學生可以通過朋友圈的評論功能與相關教師建立互動,發表自己的見解;第二,高校改革院系還可以創建微信公眾平臺,要求特定的大學生群體關注制定的微信公眾號,在公眾號中定期向學生推送傳統文化相關知識,使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傳統文化熏陶。
(二)接受手機媒體其它功能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成分,在特定的節日中,通過手機微博、QQ群、飛信等給學生送去節日的同時,在信息中附加一段傳統節日的介紹,能夠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大學生逐漸領略到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歷史底蘊及獨特魅力,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