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8-21 17:13:3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匯總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高三復習;“問題驅動”式教學;注意問題
新的時代要求對高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考歷史命題越來越側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命題以中學生所學歷史主干知識為依托,使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提出不同視角、層次的問題,考查學生“材料信息的釋讀和運用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和“解題的技能(含審題和解題的規范性、技術性等)”。高三是最關鍵的一年,那么,教師如何在四十五分鐘的陣地上,成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設計者,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導,適應新形勢下的高考呢?在多年的高三歷史教學中,我不斷尋求一種既能體現新課程理念,又能適合我校學生實際的歷史教學模式,那就是以學生為主導的問題驅動式歷史課堂復習。這種課堂教學策略可簡稱為“問題驅動”式教學,或者“任務驅動”式教學。
一、問題驅動式教學法在高三歷史復習中的優勢
問題驅動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主動學習與教師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法,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主要目標組織課堂教學的一種模式。它在高三歷史復習中具有以下優勢:
1.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更貼近新課程的理念和能力要求
著名教育家波利亞說過:“學生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在高三歷史課上,把復習的內容蘊涵在任務之中,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入地領會知識的內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設想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的方案,并自己探究出解決的方法,完成一個由學生質疑―教師參與解疑―學生釋疑的完整過程。有了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從而在探究的過程中,促成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內容,明確學習目標,同時培養了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及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2.激發興趣,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
高三復習課如果停留在重復原來新課知識點的講授,炒冷飯,那么這樣的課堂復習必然是無味的,學生無趣。學生都喜歡新鮮的事物,復習課上,我們要講出新東西來,要講出高水平來,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采用這樣不同于新課教學的方式,首先,能激起學生的好奇、興趣,學生在第一感覺中不會排斥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次,以學生為主導的問題驅動式高三歷史復習,教師不再是純粹的“講授者”,課堂上不是滿堂灌,而是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的職能由“教學”轉向“導學”。這樣學生的主導地位被充分體現出來,學生也由被動地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和探究,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愿學、樂學,那么我們的課堂復習教學具有重大的實效性。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高三歷史復習中,我的問題驅動模式教學要求學生針對《考試說明》的知識點自己提問,將復雜的問題轉化成若干個簡單的問題進行探究。在這一復習教學活動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五動”,即動眼、動手、動耳、動口、動腦。“動眼”就是學生仔細研讀《考試說明》的知識點,在觀察研究的基礎上,學生“動手”整理出每個知識點的問題。課堂上“動耳”傾聽老師對某些難懂知識點的分析,“動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在“動眼”“動手”“動耳”“動口”的環節中,充分讓學生“動腦”,這樣不但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更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的運用、分析、歸納等綜合能力在“五動”中得到鍛煉和培養。
二、問題驅動式的基本模式與課例實踐
驅動性的問題可以來自教師的提問,也可來自學生的發問。我采用的驅動性問題的模式主要是來自于學生的提問。其學習模式流程為:學生創設提出探究問題學生主動探究掌握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拓展問題師生深化探究結論。
基本步驟如下:
1.提出問題
每節課上課前,把上一年的考試說明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把本單元考試說明里要求的每個知識點抄下來。然后讓學生課后自主復習,結合教材、輔導書、原有新課的筆記,列出提綱,要求學生對每個知識點提出問題。比如,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2)宗法制。要求學生筆記上整理出來,并在分封制旁邊注明所提出的問題(如分封制實行的目的、內容、作用等等),同時要求學生必須把基礎的問題掌握、熟記。在每個學生整理好后,由每組的組長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統計,整理出每組針對知識點所提出的問題,課前把整理好的每組的問題交給我。我再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根據學生整理出來的問題,有選擇地整理知識點問題,同時把問題歸類,分為基礎性問題和能力性問題。
2.檢測落實問題
課堂上,通過幻燈片展示出學生提出的問題,基礎性問題這一部分知識點新課教學已經學習過,教師不再介紹,課堂上直接進行小測,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落實基礎知識。對于學生提出的能力性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
3.拓展問題
對于知識點的難點部分,學生如果在提問中沒有涉及,這一步驟由老師主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由老師引導學生分析。這樣教師點出教材知識上的重點,撥開學生思想上的迷霧。
4.歸納匯總問題
學生的提問,教師的拓展,形成一個一個的問題,知識在學生頭腦中還是零散的。為此,在一堂課的最后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讓知識形成系統性、邏輯性和完整性,完成知識的建構。如,西周的政治制度包括(1)分封制(目的、內容、作用);(2)宗法制(目的、內容、特點、作用)。知識點拓展:(1)分封制與宗法制有何關系?(2)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點?
三、實施“以學生為主導的問題驅動式復習”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目前問題驅動式教學,存在許多問題。大部分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課堂上設置大量的問題,提問學生回答。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或是教師思維的局限,有的教師的設問局限于“知識本位”,在提出問題之后,習慣于用標準答案去衡量學生的回答,總是千方百計地把學生導向自己心中的標準答案。這種教學模式,仍然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拓展,而且,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也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
為了能更好地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適應新課程的理念,我認為問題驅動式教學模式應該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針對考綱所要求的知識點,根據已有的知識水平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但這一教學方式教師如果引導不當,學生質疑的是無效或低效的問題,課堂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就將是一堂失敗的課。因此,作為教學指引者和設計者的我們,必須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式驅動教學中注意幾點:
1.提問的有效性或目的性
問題驅動學習模式的關鍵是問題的設計。問題設計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習效果的好壞,因此問題設計是重中之重。我們要讓學生設計出來的問題應有明確性、針對性。也就是說,問題的設計應該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要根據當堂課的復習內容和復習目標的實際情況確定。引導學生依據課標,依據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來對知識點進行提問,讓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現實的意義。
2.提問的層次性或邏輯性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科學處理“雙基”目標與能力目標的關系,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等原則,引導學生將學習目標分層次,提的問題之間要有著嚴密的邏輯性,一環緊扣一環地提問,從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由于我們學校的學生知識水平有限,思維能力欠缺,提出的問題一般都是基礎性的問題、顯性的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我們必須引導學生突破基礎知識,挖掘隱性知識,讓知識點得到深化、延伸和拓展,以基礎問題為起點,層層遞進,使一系列問題形成一種爬坡式的整體感。所謂隱性知識,通常是指課本文字沒有直接表述而實際上隱藏在其中的知識內容與知識聯系中。歷屆的高考都注重對隱性知識的考查,因而教師應不斷引導學生立足顯性知識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不斷提高學生開發、挖掘隱性知識的能力,這是適應高考的需要。
3.提問的創新性或獨特性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問題就沒有興趣,沒有思維,創新也就無從談起。采用這種問題驅動復習模式,可以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尋找問題、思考問題,養成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敢于想象、猜測、不束縛自己創造性思維的創新品格。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問,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由于知識、經驗不足,提出的想法是幼稚的,甚至是錯誤的,都應給予鼓勵,善于捕捉他們的智慧火花,發現他們質疑中的閃光點。當學生發表有創意的見解時,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并以此為發散點,激活其他學生的思維,迸發智慧的火花,促進能力的發展。畢竟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有限,在課堂上,適當地幫助學生學“問”,對某些知識點進行大膽質疑、大膽發問,特別是對歷史事件爆發的原因、產生的影響、我們怎樣去看待之類知識點,更應該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問”中健德、長知、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