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8-31 16:36:2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習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

第1篇

依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簡稱《教學要求》)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實施和運作重點強調了堅持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學生認知能力為基礎,依照認知規律和語言學習的目的,根據入學測試的結果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出的A,B,C三個層次,依次代表著英語水平的好,中,差,據此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并確定具體的分級教學計劃,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利用激勵機制,使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最充分的發展,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增強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

二、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應用的理論分析

將自我導向學習理論運用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是基于對“手段”如何為“目的”服務的理論分析之上的。所謂的“目的”,以《教學要求》中所規定的總體目標為指向,對英語能力的要求都各有側重。相對“目的”而言的“手段”,則是指通過怎樣的方式達到目標,教學模式是達到目標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

三、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模式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1.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應用的認識誤區

將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使得教學朝著更加人性化、個性化教學的方向回歸,對學習的自由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充分尊重。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出現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有必要科學地認識自我導向學習理論。

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提出后,不同學者分別提出不相同的學習名詞,使得自我導向學習有許多相同的名詞,如:自我導向研究(self-directed study)、自我計劃學習(self-planned learning)、自主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及自學(autodidactism)等等。在外語教學的自我導向學習中,常常會出現極端的傾向,片面強調學習者的自我導向學習,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的傾向,甚至將“自我導向學習”同“自學”的概念相混淆。事實上,自我導向學習與自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自我導向學習則是在完整支持服務體系下主動學習的一種學習形式,自我導向學習并不等于絕對獨立的學習。

2.Grow階段性自我導向學習模式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的應用

以赫西?布蘭查的情境理論為其理論基礎,Grow的SSDL模式有四個階段――依賴、興趣、參與、自我導向,論述了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得更為具有自我導向。階段性自我導向學習模式假設學習者從階段性的增進自我發展,而教師可以增進或阻礙這種發展。良好的教學能配合學習者所處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階段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在應用的過程中,將圍繞學生,教師,教學方法這三個中心環節進行,所謂的“學生”是指在實際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處于三個不同級別的學生英語水平和語言能力有著較大的不同;而“教師”則是針對不同的學生層次,教師根據情境定位自身的角色;“教學方法”是指在各個分層次的教學目標的要求下,根據學生的實際的語言水平能力,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首先,初級層次中的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模式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C班的應用。C班學生英語水平狀況總體而言,英語基礎較差,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階段,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基礎能力薄。有的是來自欠發達地區,使得這部分學生希望通過大學英語的學習,彌補原先由于教學條件較差的造成英語水平較低的狀況。根據Grow的理論,各階段教師角色或風格與學習參與者之間應該匹配,這樣,C班的學生處于初級階段,相當于模型中的階段一:低自我導向的學習者需要一位權威角色(如:教師)告訴他們如何去做。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針對初級層次的學生制定的教學目標,能夠開口講英語,有一定的聽說能力。詞匯量有較大增加,語法基礎得以鞏固。經過學習能夠達到大學英語三級水平。在教學方法上,以立即回饋的教導、練習、信息性的講述、克服抗拒與低效率等教學方法為主,可以運用諸如課文段落記憶、背誦、復述等方法,以及采用應用翻譯法,自覺對比法和直接法,充分發揮母語的潛在作用進行語義過濾,而不能盲目地在初級階段使用自覺實踐法或功能法。

其次,中級層次中的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模式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B班的應用。處于中級層次的B班學生大概占到總體人數的50%-60%,這部分學生可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正常的外語教學。在自我導向學習模型中,屬于階段二和階段三的層次:中度自我導向的學習者,有學習動力和自信的,但是對學習的主要內容大部分無所知,但既具有技能和基本知識,又自身有學習準備并能在某種良好指導下,可以開拓某一特殊領域。

中級層次的英語班的教學目標以《教學要求》中對英語能力要求中“一般要求”為指導,聽力方面,要求能聽懂英語授課、日常英語談話和一般性題材講座,能基本聽懂英語國家慢速英語節目;口語方面,要能在學習過程中用英語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經過學習后達到大學英語四級水平。針對這一層次的教學,教師的角色則轉變為動機的激發者和指導者,使用啟發性的講述、引導式的討論、目標設定、學習策略。

最后,高級層次中的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模式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A班的應用。A班的同學,掌握了基本的英語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語言天賦較好,同時,有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這部分學生在聽說讀寫譯方面有一定的基本功訓練,希望得到深入的訓練,使自身具備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在自我導向學習模式中處于階段四:高自我導向學習者無論在有或者沒有專家指導的情況下,既愿意也有能力去計劃、執行和評估自己的學習。此階段,教師的角色演變為咨詢者和授權者,教師可以幫助學習者在學習時變得更自我導向,教師的目的是配合學習者的自我導向階段,并使學習者進展到更高階段的自我導向。

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討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在留學生腦血管病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方法 在留學生腦血管病理論教學中,引入PBL方法。PBL教學模式在設計上遵循以病例為引導,以問題為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調查PBL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 結果 教學結果調查表明,PBL教學法能很好地調動留學生學習積極性(98.3%),提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95.0%)和理論實踐相結合能力(94.2%),留學生能熟練掌握診治腦血管病內容。 結論 PBL教學法提高了留學生腦血管病理論教學的教學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腦血管病;理論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1(b)-0147-04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XUE Shouru HAN Xuefei CAI Xiuying DUAN Xiaoyu DONG Wan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Methods In theory teaching of CVD for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the method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wa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quality. PBL teaching mode was designed to follow the case as a guide and the problem as a basement, with the full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BL teaching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PBL teaching method could help to manipulate the primitive of foreign students (98.3%) and improve foreig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CVD (95.0%, 94.2%). Foreign students could master CV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y using PBL teaching method. Conclusion PBL teaching model has also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VD course, and it is worthy of recommending.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基金項目] 蘇州大學校級教改項目(編號2009-sz-027)。

[作者簡介] 薛壽儒(1967.4-),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病學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腦血管病和神經變性病的基礎和臨床。

國內腦血管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給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同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腦血管病教學內容極其重要,占據臨床神經病學教學的核心地位。在傳統教學中,遵循“灌輸式”教育,即“教師為中心,課堂教學和教材為主”模式,該教育模式培養的學生存在思維不夠活躍、動手創造能力不夠強、探索未知領域意識薄弱等缺點,其特征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鉤。而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的教學方法[1-3]。PBL教學方法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學的弊病。其特征是教學效果得到質的飛躍。由于腦血管病教學內容繁多,涉及的各種癥狀體征復雜,采用傳統的灌輸教學,留學生常常感到枯燥難懂,教學效率低,因此,十分有必要應用PBL教學方法改善腦血管病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對接受該教學方法的132名留學生(共4個班)課后隨機發放120份調查內容相同的問卷,并全部回收,回收率為100%。

1.2 PBL教學對象及實施方法

1.2.1 留學生課前預習 上課前2周告知留學生腦血管病課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通知學生課前認真學習腦血管病課的內容,主講教師通過校內局域網發送腦血管病章節的學習目標和相關問題,讓留學生(每班分5組)圍繞學習內容查閱資料,并鼓勵留學生上互聯網查詢腦血管病最新進展信息。由學生分組討論(每5~6人一組)并制作多媒體課件。課件內容主要有:①如何問診,即詳細的病史詢問應該主要包括哪方面內容?②如何體檢,即針對病史體格檢查主要包括哪方面內容?可能的體征是什么?為什么?③如何輔助檢查,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按輕重緩急順序,主要安排哪方面實驗室與輔助檢查?實驗室與輔助檢查的可能結果是什么?④如何診斷,腦血管病的的臨床診斷標準為何?應該如何與其他疾病進行鑒別診斷?⑤如何治療,腦血管病的臨床治療原則是什么?每一小組負責制作并講解其中的一部分幻燈片。對小組講者的要求:幻燈片張數適中,每張幻燈數不能超過5張,每張幻燈字數不能超過20個;要求其思維清晰,語言流利,講解完需準確回答聽者提出的問題。對聽者的要求:積極配合提出問題,并可能回答講者不能回答的問題。

1.2.2 教師教學素材的收集和教學課件制作 應用我院神經病學教研室多年來在腦血管病教學研究工作中收集的大量典型病例、腦CT、MRI、MRA、MRV、DSA、CTA、SPECT、PET等典型影像資料,結合既往典型病例的腰穿腦脊液資料作為素材。以PBL教學方式為先導,圍繞腦血管病的兩大要素:主要腦血管分布和腦功能區分布及構造設計學習目標的問題,并圍繞腦血管病的兩類主要問題,即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腦血栓和腦栓塞)和出血性腦血管?。òX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

1.2.3 知識梳理安排 各組分別展示課件,講述有關內容。鼓勵學生提問,教師可針對一些關鍵知識點提出問題,以突出重點,加深印象。例如:有肢體癱瘓的患者一定就是腦血管病嗎?回答問題以學生為主體,對于學生回答不出的問題,教師根據情況決定由自己回答或將問題布置為課下作業,由學生借助各種學習工具獲得答案。教師對學生課件制作的質量、講授水平、課堂提問與回答的踴躍程度等進行簡要小結。

1.3 臨床PBL課實踐

病史詢問:指導1名學生按時間順序,沿邏輯思維進行問診,其余同學傾聽。教師需在病史詢問過程中對學生的病史詢問方法進行必要的引導,如病史詢問所用詞語不能過度專業化,詢問順序不能雜亂無章,不能偏題,不能有重大遺漏等。病史詢問結束后可由其他學生補充。

體格檢查:指定1名學生進行神經系統針對性的體格檢查,注意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的前后上下順序、手法以及查體過程中愛傷觀念的體現。查體結束后首先體檢者匯報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的陽性結果,然后由其他學生進行神經系統查體部分的補充與糾正。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由指定學生根據前述的病史詢問及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結果,提出為確立臨床診斷進一步需要的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由學生進行分析。其中,腦CT、MRI、MRA等典型影像資料與腦脊液結果的分析是重要基本功,教師要結合病例,對典型影像資料的臨床意義、腦脊液結果的判斷與臨床價值、腦CT和MRI的閱讀順序及異常表現進行必要的講解。

診斷的提出:指導學生用專業語言精簡總結,并提出臨床診斷及其依據。

鑒別診斷的分析:由指定學生提出主要的臨床鑒別診斷及其依據。

治療原則:由指定學生根據臨床資料,制訂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包括用藥原則和一般治療,要求注意觀察判斷病情進展的指標及必要的處理方法。例如:1例腦血管病患者,如考慮缺血性腦血管病,首選的治療措施是什么?如果用藥3 d以后效果不佳,應考慮有哪些惡化的原因?應給予患者哪些檢查?如何調整用藥?對于學生回答不了的問題,教師可布置為課下作業,并推薦主要的參考文獻或網絡資源供學生查閱參考,待下次課由學生做出回答。

討論總結:討論圍繞臨床腦血管病病例引導出來的學習目標進行,留學生和教師一起分析病例的臨床特點,最后提出診療意見。如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臨床表現是頭痛、嘔吐和肢體癱瘓,相應提出如下問題: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原因、癱瘓血管分布特點及如何處理等。留學生圍繞問題運用新學知識綜合分析、判斷,經過討論做出正確的處理。討論過程中注重充分運用教學課件演示腦血管構造及分布。對課堂上尚未解決的學術問題通過局域網進行交流探討,以彌補課堂教學在時間上的不足。

教師對學生表現的評定:對學生的良好表現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勵,同時對存在的問題做出小結,并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2 結果

PBL教學法在腦血管病理論教學中效果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留學生對PBL教學形式與效果普遍評價較高,大多數留學生認為PBL結合多媒體教學法能很好地調動學習積極性,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理論實踐相結合能力。見表1。

3 討論

3.1 我校留學生的教學特點

我校自2006年起開始招收臨床醫學類留學生,我校留學生主要來源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和極少數歐美國家的應屆高中生,目前在校生400余人。我校留學生的基本情況是:①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留學生之間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差異較大,但其醫學知識相對匱乏;②來自亞洲國家的留學生主要受英聯邦國家語言環境的熏陶,他們的英語水平尤其是英文閱讀和寫作水平普遍較好,雖然大多數留學生入學時能用英語交流,但由于留學生受當地方言的影響,帶有濃重的地域口音,而英語畢竟不是他們的母語,表達相對不夠規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師生之間的互動式交流;③這些學生大多信仰印度教或伊斯蘭教,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深受該文化背景影響;④他們思維活躍,自學能力強,課堂氣氛熱烈,隨時可能會打斷教師授課而提出問題,但組織紀律性較差,上課遲到、早退時有發生;⑤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將回國參加本土醫師執業資格或執照考試。盡快熟悉這些情況,使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尤其是在授課前應該熟悉和尊重來華留學生所在國的國體、政體、民族、文化、宗教、歷史等特點,并將這些融入日常教學活動,減少師生間的陌生感,建立師生友誼,為對外醫學專業教學的順利開展營造一個親切和諧的師生氛圍,這是取得留學生信任和認可教師教學權威性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有助于利用有限的高校資源改善留學生的教學效果。因此,對留學生用英語授課,要求任課教師同時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4]。目前神經內科留學生的授課教師主要由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和出國留學經歷的中青年教師擔任,這些教師在語言、多媒體課件制作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較易與留學生溝通,且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模式。而腦血管病理論教學時間達4課時,占整個神經病學理論教學的1/8。因此,選擇腦血管病內容進行教學模式的探索,其目的是以病案為基礎、問題為核心,培養留學生運用理論和實踐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達到熟練掌握腦血管病診斷和治療的目的。

3.2 PBL教學法在留學生腦血管病理論教學中的意義

PBL最早始于1969年,1993年在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得到推薦,此后在國內各醫學院校開始嘗試,并得到較快發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PBL是以重視能力培養代替重視知識傳授、以綜合課代替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代替以教師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方法,PBL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培養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醫學人才。PBL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配合互動,因此密切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提高了人際交往和互助共事的交流能力;同時,PBL教學還可以提高組織調查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創造開拓能力等。在腦血管病教學中應用PBL教學,并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充分調動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使留學生對腦血管病內容產生深刻準確的記憶,加深對腦血管病知識的理解。

3.3 PBL教學法體會

PBL教學的特點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小組討論為主要形式,以某一醫學專題或具體病案等問題為核心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和實踐能力。它彌補了傳統教學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是醫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進步。它推動高等醫學教育理念的變革,成為近年來高等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和熱點[1,4-5]。留學生由于思維較為自信活躍,敢于發言提出問題等特點,采用PBL教學非常適合留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利于激發留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神經病學理論教學內容枯燥難懂,尤其腦血管病理論教學更加如此,PBL教學結合多媒體教學匯集了圖片、錄像、動畫等音頻及視頻材料,使抽象、枯燥難懂的腦血管病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直觀易懂,有利于學生對腦血管病各類抽象癥狀體征的理解。

PBL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發現問題并且自己解決問題。每個學生都要積極主動、勇于參與、善于表達、樂于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并分享學習體會。因此,PBL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激情,充分調動其交流積極性。研究中有98.3%的學生認為PBL教學能夠提高其自身主動積極學習的能力和學習興趣,可見其調動了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充分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精神,活躍課堂學生的學習氣氛。在PBL教學中,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自學,查閱資料并加以歸納整理、分析總結,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認識和記憶,強化專業知識的吸收,進一步提高了學習效果。研究中,有91.7%的學生認為PBL教學有助于知識的創新和理解記憶。在臨床實踐工作中,對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病例,需要全面詳細的病史詢問和完整的體格檢查,合適的實驗室和輔助檢查結果,才能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采用PBL教學后,學生需要自己發現臨床疾病的不典型性,并加以鑒別診斷,最后才能形成準確的臨床診斷。95.0%的學生認為PBL教學有助于增強創造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雖然在基礎學習階段,學生習慣了課堂上被動聽教師上課的學習方式,但對于充滿激情活力的PBL教學,絕大多數學生還是愿意接受的。研究結果中,有95.8%的學生覺得能夠適應PBL教學。可見,PBL教學在臨床神經病教學中是值得推廣和實踐的。

傳統教學中,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導是教師,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在PBL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作用發生了角色互換,教師的角色轉變成了組織協調和指導幫助學生的主動學習,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開拓創造性,達到使學生有效掌握當前所學知識的目的??v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PBL教學法的組織設計和有效管理以及對學生積極參與的幫助和激勵促進。因此,PBL教學法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新理論和新技術,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

目前PBL教學雖然在國際上發展較為成熟普遍,但在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尚屬起步階段,而且各個醫學院校實施的方法也不同,目前在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中普及該方法還有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5-7],包括:①全才型的優秀教師嚴重缺乏,全才型師資力量薄弱。②缺乏系統有效的PBL教學教材和配套培訓資料。③典型病例難易程度的控制。病例過于簡單,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病例過于復雜,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④有些學生對PBL教學法不適應。⑤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PBL教學經驗不足等問題。長期以來,學生已經習慣了傳統的灌輸法教學,突然轉變教學方法,有些學生感到學習負擔加重,不能有效適應。

總之,PBL結合多媒體教學應用于腦血管病教學,有利于調動留學生學習積極性,這對解決當前醫療環境下教學資源短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8-10]。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依賴于教師素質的提高、PBL教材及配套培訓資料的開發和典型病例難易程度的控制[5,11-13]。該教學模式彌補了目前醫學教育存在的動手能力較差和創造性思維不強的問題,值得在臨床教學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J]. Med Educ,2005,39(7):732-741.

[2] 王沁萍,陳向偉,李軍紀.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中PBL教學模式應用的研究現狀[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12):1071-1074.

[3] Hofman K,Hosokawa M,Blake RJ,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outcomes: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School of Medicine[J]. Acad Med,2006, 81(7):617-625.

[4] 姜春明,王竹穎.PBL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1(9):1348-1350.

[5] 尚宏,王鵬軍,付錦,等.七年制臨床神經病學教學改革探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2):1483-1485.

[6] 張旭祥,念馨,左帆,等.PBL教學法在內分泌專業臨床見習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醫藥科學,2011,1(9):156-157.

[7] 厲巖,馬建輝,雷紅英,等.綜合性大學醫科PBL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4):59-61.

[8] 姜東輝,曹賦韜.醫學雙語教學的研究和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2,8(32):65-66.

[9] 石瑋瑋,楊正剛,張麗平,等.PBL教學法在醫學化學綜合性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1,1(8):149-150.

[10] 李海燕,曹勵民,賀紅艷,等.PBL教學在臨床血液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15(8):73-75.

[11] 楊淑華,劉艷陽,李碧麗,等.PBL教學法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 (7): 38-41.

[12] 陳麗仙,盧傳堅,陳延,等.七年制中西醫結合方向臨床課程PBL教學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9):909-911.

第3篇

摘要:本文從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內涵及其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的指導意義出發,積極探討了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應該遵循的幾點原則。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設計進行探討具有很強的現實性,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的科學化與規范化。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內涵及其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的指導意義

建構主義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最為流行的一種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向認知主義發展的產物。由于其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與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對于我國教育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因而我國的教育專家學者也逐漸開始了對建構主義理論的研究。建構主義理論在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與學習環境觀等方面都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就教學觀而言,建構主義在教學觀念上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教學過程中主張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與促進作用,通過設置情境、加強合作交流來幫助學生在體驗中完成知識的建構,達成學習目標。在學習觀方面,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而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就必須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外部條件,如情境、會話、網絡等。建構主義理論的提出是一場教學革命,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挑戰,意味著教師與學生角色與作用的改變,這對于破解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面臨的困局意義重大。

教學設計是20世紀60年代末形成的一項課堂教學技術,其規范化與科學化離不開先進理論的支撐。建構主義作為反映教育發展趨勢的重要理論,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潛能與個性、增強學生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等方面作用明顯,因而對教學設計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對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注重意識形態教育與學生能力培養的課程而言,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能夠幫助廣大一線教師擺脫傳統教學設計理念的影響,準確把握時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潮流與趨勢,設計出高質量的教學設計作品。

二、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幾點建議

理論只有在指導實踐時其作用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廣大一線教師不僅要了解建構主義理論的精神內涵,更重要的是要把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要在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中堅持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這樣才能增強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的實效性。因此,結合建構主義理論與當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的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建構主義學習觀的核心。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量:第一,在教學環節設計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參與到課堂中來,而不是教師“一人堂”;第二,在教學時間的設計上要敢于把時間放給學生,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完成知識的建構;第三,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中心來組織,而不能想當然,脫離學生實際。

(二)吃透教學目標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把分析教材、組織材料與落實教學目標三者結合起來。同時三維目標內部也要有機結合。每一堂課中三維目標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有的課的主要內容是掌握知識,有的課的重點環節是訓練能力,有的課的重點是陶冶情操,對于知識型的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要通過情景、網絡等手段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理清重難點;對于能力型的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通過設置情境一起合作探究,或組織社會實踐,對于通俗易懂的知識可以一語帶過;對于情感型的課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把握好度,所選材料與課堂環節設計要切合所表現的主題,這樣才能達到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是貫穿在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方法目標中的,離開了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的教育就會變得無勢可依。

(三)合理設置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聯系在一起,在情境中學習者通過“同化”或“順應”自身原有的知識來實現知識的再建構。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注意情境的設置。只有貼合學生實際的情境,才能幫助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背景與經驗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去同化當前遇到的新知識,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也需通過“順應”過程,引導學生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因此,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一定要重視情境的創設,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慶市巴縣中學;重慶;401320)

參考文獻:

第4篇

1.1掌握堅實的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生培養的關鍵中醫兒科學理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臨床實踐中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進步性和實用價值。中醫兒科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養一批能夠繼承發揚中醫兒科學精髓,發展中醫現代化的高層次人才。只有在掌握堅實的中醫藥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充分繼承中醫理論的基礎上才能“厚積而薄發”,為實現中醫藥的現代化服務。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與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研究生對中醫藥傳統理論和治療方法的進一步理解、掌握與研究,并運用現代化手段對中醫藥古籍進一步整理、總結、深化,是兒科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標。對于臨床學科的研究生來說,應在具備堅實中醫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強中醫臨床辨證和技能的訓練,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發揚中醫特色[3]。

1.2培養多元化人才,適應高層次臨床、科研需要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隨著中醫兒科研究生師資結構的優化,以及現代科學研究工作條件的改善,實驗型研究生的培養已初具規模,但是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中醫兒科更應該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培養科研型的人才,更應該培養臨床型、應用型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在具體工作中,應該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系統理論水平,培養其知識創新能力、科研工作能力以及實際工作技能。這就必須大力加強學科體系建設,開展高水平的研究,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學術評價標準,促進基礎理論研究、科學研究和應用研究協調發展。

2中醫兒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學模式

2.1建立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中醫人才的培養都是通過帶徒式或師承式教育模式進行。這種教育模式培養了一批批的中醫領域帶頭人才,對導師的理論體系、理論特色的繼承與發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近代教育學的不斷發展,傳統中醫教育與現代教育模式的結合與相互借鑒,以及多種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形成了學徒式、專業式、協作式、教學式、師承式等多種教育模式并存的局面,近年又新興了分散教學、小組教學等[4]教學方式。多種教育模式相互結合,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中醫兒科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

2.2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在實際的臨床與教學工作中,將多種教育形式相結合來實現教育目標。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包括師承帶教、導師指導組、臨床實踐、科研、技能深化培訓、病例討論、教學查房以及開展多種類型的專業理論技能講座、參與科研課題等,鼓勵研究生參與課堂教學以及臨床帶教工作,在實踐中帶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且通過定時進行臨床技能考核、臨床病例討論,督促研究生總結學習成果,完成讀書報告、讀書筆記,鼓勵研究生獨立進行科研選題、完成開題報告以及進行科學研究和論文寫作等,多方面考核研究生的水平。

在理論學習方面,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指定一部分兒科書目、古籍閱讀,讓學生深入理解、領悟中醫兒科的精髓,指導研究生運用現代化手段對古籍進行整理、總結,不僅鞏固了理論的學習,也進一步指導臨床疾病的辨證施治。通過跟師學習,深化、繼承和總結導師的理論、思想,在繼承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發展。并且在臨床學習中分設導師指導小組,通過不同課題、研究方向之間的互相合作,開拓思路,博采眾長,深化、拓寬理論學習的范疇。讓研究生承擔一定課時的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其對專業理論的學習和理解。

在臨床應用方面,通過參與臨床診療,以及科研、技能的深化培訓,培養研究生的臨床思維、專業思維、科研思維,提高臨床應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施治的能力及臨床動手操作能力。并且在實踐中查缺補漏,指導基礎理論的進一步學習。臨床工作中,通過獨立分管患兒,書寫各種醫學文書,提前進入角色,為今后更好地開展工作打下基礎。增設教學查房、病例討論活動,鼓勵研究生參與臨床帶教,提高研究生的邏輯思維及表達能力,并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專業思想的形成,以及知識網絡的豐富、完善。

在科研能力培養方面,指導研究生廣泛閱讀期刊雜志,了解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并且增設跨學科課程,為開拓中醫研究的新領域、新方向奠定基礎。在近些年的學科建設中不斷納入研究生參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如國家自然基金課題、重點??乒ぷ鞯?,培養學生的科研思路,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選題、課題設計、查閱文獻、書寫綜述、開題報告、臨床資料收集整理、實驗室檢驗、實驗數據的整理分析、論文書寫等,提高研究生們的獨立思考、設計、實踐能力,不僅使其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總結和升華,還使他們科研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3現存的問題及對策

3.1中醫藥基礎理論的學習還需進一步強化為適應當前的市場競爭,在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同時往往會忽視了中醫藥基礎理論的學習,學習浮躁,經典沒有讀透,加上臨床應用少,跟師學習的時間有限,導致研究生很難形成自己的學術專長、學術體系。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深厚理論的肥沃土壤,所以在大力提倡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同時,要避免應用型模式取代教科型模式而成為新的單一化模式?!兑巹潯钒l展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建立中醫藥研究繼承與創新體系,開展中醫藥教育學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教育模式,開展院校與師承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試點工作及中醫藥教學質量評估試點工作”。重視中醫藥基礎理論的學習,鼓勵研究生在跟導師的過程中努力學習中醫兒科學的理論特色,多讀中醫經典書籍,提高中醫素養,這些是需要不斷強化的學習重點。

3.2創新能力的培養還需不斷加強當前中醫研究生培養中普遍存在著創新能力培養力度不夠的缺陷,教學上只重視專業知識傳授,忽視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然而,每門學科的進步都是在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的,機械的繼承只能造成中醫藥發展的停滯落后。因此,有效地引導研究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今后研究生培養中應該加強的重要部分。在實際培養中,把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盡量減少機械性、重復性較多的課時,注重傳授學習方法和科研思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廣泛學習,關注本學科前沿的學術發展,并鼓勵他們多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鼓勵研究生多臨床、多實踐,鍛煉動手能力,在實踐中提出問題,提出新的想法。新晨

此外,研究生還應該具有創業精神、團隊精神、社交能力。所以在課程設置、導師傳教中,還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文化修養教育[3]。

4結語

為適應本校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定位,對研究生應同時注重基礎理論、臨床實際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做到基礎理論、臨床和科研創新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將所學的基礎理論應用于臨床,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深化基礎理論的學習,與此同時加強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指導理論學習及臨床實踐,把中醫兒科研究生培養成為復合型、外向型、實用型、創新型的新一代高級醫學人才。醫學教育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和保障全民族身體素質為目標[5]。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應不斷摸索和完善醫學研究生教育模式,為國內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中醫基礎扎實、專業知識廣博、專業技能精專的高層次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李靜,許博.對當代中國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22(3):79??82.

[2]蔣琦,鄭莉,盧毅.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觀重構與學制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27??28.

[3]王發渭,楊明會,竇永起.中醫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討[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04,25(6):428??429.

第5篇

【摘要】 針對國內西醫院校留學生開設的《針灸學》課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強招收外國留學生的競爭實力。國內西醫院校招收的西醫本科留學生,《中醫學基礎》宜設置為108學時的理論學習和實驗練習,教學內容包含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針灸學》宜設置為200學時的理論學習和實驗練習,教學內容包含經絡學、腧穴學、刺灸學和針灸治療學;另外還需在醫院至少200學時的臨床實習。這樣西醫院校的西醫本科留學生在離開中國以前就可以參加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的針灸資格考試。

【關鍵詞】 西醫院校 留學生 本科教育 針灸學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study by foreign students at medical college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progress to compete for recruiting foreign students. For these people, basics of TCM is 108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clud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CM and diagnostics of TCM; Acupuncture is 200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too, include channels, acupoi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need more than 200 hours practice in clinic or hospital. As do all of these, they can take an examination in acupuncture by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when they leave China.

【Key words】 Western medical college Foreign students Undergraduate course Acupuncture

目前國內的各個高等醫科院校均不同程度的招收有國外留學生,這都是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國際化過程中的一個縮影。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比較,中國各個醫科高等院校招收的留學生除了學費較低外,是否還有其他優勢?作者長期追蹤國外中醫藥教育的現狀[1],并作為重慶醫科大學西醫臨床本科留學生《Acupuncture Therapy》課程領導教師,在過去2年的留學生教學中有些許體會。

2010年11月25日在成都召開的“第三屆中醫藥現代化科技大會”,作者作為參會代表廣泛的與參會的外國專家進行了交流。

柏林醫科大學社會醫學流行病學衛生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國際補充替代醫學研究會副主席Claudia Witt教授做了“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esearch”和“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Europe”的精彩發言[2],英國劍橋大學劍橋醫學研究所的Peter H. St George-Hyslop教授也做了“Approaches to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Overlaps Between Western Biomolecula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精彩演講[2],諸如此類的圍繞在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的中醫或針灸研究不計其數。更多的學者介紹了在國外中醫教育的情況,如德國傳統針灸中醫學會執行主席Gerd Ohmastede的“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Europe”,德國針灸學會副會長Birgit Ziegler的“Training standards in AGTCM associated school”,等等[2]。以及在26日大會組織的中醫藥國際教育研討會上,德國西醫師國際中醫學會主席Rainer Nogel的“SMS針對德國醫生的中醫教育”、以色列基布茨教育學院替代醫學院院長Ramon Velleman的“中醫教育在以色列發展形勢及戰略”、成都中醫藥大學葡萄牙寶德分校校長Pedro Choy的“葡萄牙寶德分校的教育現狀及發展規劃”等[2]揭示了中醫藥,特別是針灸學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探索中醫及針灸在國外學歷教育和臨床醫師繼續教育的模式,這充分的說明中醫學,特別是針灸學獨特的臨床療效,已經成為世界醫學的一部分,對現代西方醫學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尤其是美國國立衛生院下屬的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心[3]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心對中醫學的高度關注,而且補充和替代醫學已經被納入了美國一些醫學院校的教育體系中[4-5]。所以中國高等醫科院校的優勢不僅在較低的學費,更在于能在留學生的學歷教育中,設計實用的、符合西方主要國家要求的中醫類課程,特別是針灸學課程教育,以及符合要求的學時數至關重要。

《美國針灸中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指南》[6]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國外考試指南,針對完成正規學業者,即全日制東方醫學院針灸專業3年綜合課程畢業,和1350小時的針灸教育;其中包括至少800小時的理論教學和500小時的臨床學時;臨床學習可包括見習、實習或醫療實踐;另外50個學時可以是課堂學時也可以是臨床實習。德國針灸學會副會長Birgit Ziegler到成都參會時介紹了德國的針灸培訓情況,“1954年成立的德國傳統針灸中醫學會目前下屬有6所學校,1600多名成員,只有完成西醫學習的內科醫生或醫療從業人員才有資格在學會下屬的學校注冊和參加培訓,這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完成了2000-4000個小時的醫學課程。并且6學校都一致同意針灸學最少開設750個小時的學習課程;中藥課程至少開設340個小時;推拿課程至少開設300個小時;針灸、中藥和推拿課是將理論課程與實踐技能課程相結合。此外,在校醫院進行200個小時的臨床實習是每位學生的必修課…”。由此可以看出,參照美國和德國標準有利于國內西醫院校制定針灸學課程教育標準,因為我們培養的留學生將要完成西醫本科學歷教育,也就是完成了3000多學時的醫學課程教育,只需要開設足夠學時的中醫類課程教育就可以了。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的針灸考試資格規定[7],凡全日制高等醫學院校畢業,學制在3年以上者,已取得醫師資格,并經過針灸學培訓至少500學時,有一年以上臨床實踐。考試的科目有[8]《中醫學基礎》、《針灸學》、《正常人體解剖學》、《辯證論治》、《取穴操作》5個內容。因此,西醫本科留學生的中醫類課程主要開設《中醫學基礎》和《針灸學》。《中醫學基礎》宜設置為108學時的理論學習和實驗練習,內容包含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針灸學》宜設置為200學時的理論學習和實驗練習,教學內容包含經絡學、腧穴學、刺灸學和針灸治療學;除此之外,還需在醫院至少200學時的臨床實習。結合重慶醫科大學針對西醫本科留學生開設的《解剖學》218學時,西醫院校的西醫本科留學生在離開中國以前就可以參加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的針灸資格考試。

綜上所述,國內西醫院校主要招收的是西醫本科留學生,中醫類課程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與國內中醫院校招收的留學生進行中醫類學歷教育和短訓等有所不同。針對國內西醫院校留學生開設的《中醫學基礎》和《針灸學》課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適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針灸執業資格需要,這不僅是對國內西醫院校留學生西醫本科學歷教育的一個補充,既融入了中醫和針灸這樣的國粹,也是中國西醫院校招收海外留學生最具有競爭力的方面,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軟實力。

參 考 文 獻

[1] 龔彪,周力,張詣.針灸的國際現狀及思考.醫學教育探索,2006,1(5):61-62.

[2] 第三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會議指南.icetcm.org.

[3] nccam.nih.gov.

[4] 羅國安,鄒健強,譯.白宮補充與替代醫學政策委員會總結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43-56.

第6篇

摘要:本文系統整理了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辦班實踐,總結其經驗有四:一是采取“分數”與“興趣+潛力”相結合的選拔方式;二是重視中醫經典和中醫傳統文化課;三是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四是嚴格而規范的培養過程管理。

關鍵詞: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中醫藥高等教育歷經約60年的發展,目前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中醫藥人才,也使中醫學融入到了大教育、大衛生的體系之中[1]。然而,不少人對高等中醫院?,F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質疑[2],許多畢業生中醫理論不夠扎實、動手能力不強,很難適應醫院的要求。我校早在1958年即開展中醫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58級4班實行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出了張六通、孫國杰、梅國強、陳如泉、涂晉文等一批全國知名的中醫藥學家,其中梅國強教授今年被評為全國第三屆“國醫大師”。我校針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現狀和形勢,于2004年成立了中醫教改實驗班,經過1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成效顯著,現將其總結如下。

一、組班方法及班級管理

采取“分數”與“興趣+潛力”相結合的選拔方式,遴選出綜合素質高、對傳統中醫文化和中醫專業有學習潛能和濃厚興趣、特長突出(如醫古文或英語特長)的學生30名左右組建新班級。選拔環節有志愿報名、資格審查、筆試和面試。筆試考英語、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面試重在對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和意志品質及思維能力進行考核。同時,專門給中醫教改實驗班配備專任教師作為班級輔導員,要求工作認真負責、教學經驗豐富、年富力強,并針對學生跟師臨床,建立了定期考核、監管和反饋機制。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點

該班執行獨立的教學計劃,目標是培養中醫基礎理論扎實、中醫經典功底深厚、臨床思辨能力強、具有在繼承基礎上進行創新的中醫專門人才。

1.院校教育中結合師承,班級制與導師制互補?!霸盒=逃庇邢到y培養的優勢,“師承教育”有早臨床、多臨床、名師指導的優勢。除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外,我校為該班每名學生配備一名臨床指導老師。要求學生每學期至少有18個單元時間跟師臨床,每次跟師臨床要寫跟師臨床記錄,至少記錄3個完整病案。同時,每學期必須至少完成10篇讀書心得,其主要內容為學生讀經典心得體會、記錄導師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以及在課程學習、跟師臨床中發現的問題、設想的解決方案等,鼓勵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師古而不泥古,繼承又能創新,積極開展古方古法新用、成方成法活用等。

2.課程體系中突出中醫經典和中國古代文化。我校對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課程進行優化、整合,設置以中醫課程為主體,中醫文化課程為基礎,經典課程突出,西醫課程少而精,先中醫后西醫的課程體系。核心課程群有五類:一是中醫文化課程,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醫哲學基礎》和《國學經典選讀》等;二是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和《方劑學》;三是中醫經典課程,包括《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四是中醫臨床課程,包括《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推拿學》等;五是中醫臨床思維拓展課程,包括《名醫醫案精華選講》、《經方臨床應用》等。其特點:一是確保中醫經典課程學時占中醫類課程的14,并突出其核心地位;二是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學內容涉及中醫的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根源、認識論、方法論、理論特色等。

3.培養計劃中強化臨床,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我校通過合理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中醫基礎、中醫臨床以及中醫與西醫課程比例,壓縮理論課時,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等來強化臨床實踐環節。通過構建課程實踐、預實習、跟師臨證、實訓、畢業實習等多環節、立體式的臨床實踐教學體系,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使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技能訓練融為一體。

三、改革成效

1.學生培養質量。目前,我校已有9屆中醫教改實驗班學生畢業,碩士研究生平均錄取率約80%,其中2008級達到88%,就業率基本上達到100%。在已畢業9屆中醫教改實驗班學生中,有10人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有10余篇論文獲得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畢業論文一等獎,有近20篇論文獲得湖北中醫藥大學優秀論文獎,并在國內公開發行刊物上100余篇。

2.社會影響。通過1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得到了國內同類院校和媒體的廣泛關注。至今,已有十余家新聞單位如中國醫藥學報、楚天都市報、楚天金報、湖北電視臺就該班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中醫文化課等方面進行了多次報道。特別是畢業生就業單位對中醫教改實驗班培養出來的學生評價非常高。

四、成果應用

1.中醫學七年制拔尖創新人才多元化培養模式的建立。2011年我?!爸嗅t學拔尖創新人才(卓越中醫師)培育試驗計劃”成功入選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試驗計劃項目,這是我??偨Y傳統“師承教育”經驗,實施中醫教改實驗班,同時結合國家教育部“中醫繼承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而取得的又一成果?!盎谥嗅t藥高等教育規律培養中醫藥拔尖創新人才的研究與實踐”于2013年獲湖北省政府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我校針對中醫學七年制實行多元化的中醫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簡稱“五個結合”,即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基礎理論教學與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相結合、學期教育與假期訪學(訪名院、名科、名醫、名藥)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名醫名家講壇相結合、國內教育與國際交流相結合。

2.試點學院改革項目的確立。我校在成功舉辦中醫學教改實驗班的基礎上,2013年成功申報湖北省高校試點學院改革項目———國醫學院(鄂教高函〔2013〕15號),標志著我校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試點學院改革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選擇專業學院設立“教育教學改革特別試驗區”,推進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核心,以學院與社會創新資源協同發展為路徑,以學院為基本實施單位的綜合性改革。至此,我校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試行與教育部中醫學專業改革試點項目以及省級試點學院相適應,形成一條以“試點班—試點專業—試點學院”為主線的富有中醫特色的試點改革之路。

五、體會

我校中醫教改實驗班能夠取得顯著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采取“分數”結合“興趣+潛力”選拔人才組建新班級,重視學生對中醫傳統文化和中醫專業的學習潛能和學習興趣,克服了單純分數選拔方式的不足。(2)重視中醫經典和中醫傳統文化課程。調查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發現熟讀經典是學好中醫的關鍵因素[3]。但隨著學科的分化、學分制的推行,西醫課程、選修課,以及順應素質教育要求開設的課程均有所增加,因此中醫經典課程學時數大幅度削減,以致學生普遍對中醫經典課程的學習采取應付態度。另外,中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雙重屬性。中醫學要發展就要對中國的宗教、哲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有所涉獵,才能夠談得上研究和發展中醫[4]。(3)將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合二為一。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無論經驗的獲得或是理論的深化,都離不開臨床實踐。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正是實現二者結合的最佳方式。(4)嚴格而規范的培養過程管理也十分重要。我校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辦班實踐證明了熟讀中醫經典、反復臨床實踐是中醫藥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班級制與導師制互補,是中醫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最佳模式[5]。

參考文獻:

[1]陳曉明,羅小泉,吳偉.對現代中醫高等教育反思[J].陜西中醫,2008,29(11):1567-1568.

[2]趙志英.淺論中醫高等人才之現狀[J].中醫藥導報,2007,13(2):20-21.

[3]黃利興,劉英錢,查青林等.當代百名名老中醫成才之路調查[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2:)87.

[4]王新陸.再論中醫學的雙重屬性[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9(2):83-90.

第7篇

【關鍵詞】 中醫;專科生;臨床技能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3)18—0099—02

中醫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亦是我國傳承千年的瑰寶,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逐步奠定了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基礎,這種理論淵源優勢是不言而喻的。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醫學教育模式、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們對健康要求,對全科醫生的需求,更對優秀中醫醫師的需求,都將提出更高的標準。因此,對中醫專業的學生更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合理的教學模式、合適培養中醫人才的機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1 中醫??粕R床技能培養現狀和問題

中醫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目前,我國高等中醫??平逃诮逃砟睢⑴囵B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實踐教學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培養出的學生臨床技能無法適應醫療市場需要,特別是實踐教學長期被淪為理論學習的附屬,而且現行臨床培養方案與執業醫師技能考試大綱不相符合。由于受重理論、輕實踐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實踐教學在學時安排上相對不足,同時實踐技能課上“動口不動手”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的人文關懷與醫德意識相對薄弱,這與孫思邈《大醫精誠》的思想不相符合,其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起貴賤貧富,……等,皆如至親之想?!彼栽诋斀窠洕焖侔l展大環境下,部分醫學生受功利與世俗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和諧醫患關系的形成。如何培養中醫專科生的醫德醫風臨床技能,這一問題擺在教育者面前,這將直接影響中醫??平逃纳媾c發展。

2 采取的措施

從大的方面講,大多中醫院校在統管全局的基礎上,不能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拋棄祖國醫學經典課程的教育,加上中醫??粕谛W習期短,中醫理論不扎實,西醫知識不系統,最終成為一個“不中不西”的半吊子。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任教老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對眼前困難,堅持自己的理想與信念,推動中醫專業知識完善和發展,使理論與臨床更加的契合,使學生認識到中醫知識的真正價值和真正魅力。同時,對教師要提出更高要求,要系統的整理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的有用經驗,以老帶新,以新促舊,形成合理的教學團隊;要把教師培養成“雙師型”人才,這樣把專業理論知識與醫療實踐中的規范操作、實際經驗結合起來,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悟到真知、學到技能,最終能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近十幾年,為了響應國家擴招以及更好的就業。部分高等中醫院校采取了西醫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上,過多的西醫課程干擾了中醫專業思維的形成,一方面造成中醫特有的診斷方式被西化(實驗室檢測過多取代中醫“四診”),另一方面也造成中醫整體觀及辨證論治被慢慢淡化,失去它獨特的優勢。當然,學習西醫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必須的,但在哪個階段學習和課程量的多少是管理層必須嚴謹思考的問題。本末倒置的結果,致使大量中醫學生對中醫傳統理論產生困惑、誤解、甚至蔑視,在這種狀況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不中不西。對于以上問題應對措施如下:

2.1 課堂上加以引導 目前,要采取積極措施,在新生入校之初,先組織專家給學生講解中醫治病的理念以及博大精深之處,并且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它的獨特性。在第一學年上半學期課程的安排上,除了講解基礎理論知識外,鼓勵他們利用閑暇時間多閱讀“四大經典”,以提高中醫臨床思維;組織學生到中醫藥標本館、中醫實訓室、藥用植物園參加臨床能力的初期培訓;組織學生利用身邊不同人物的體質去體會中醫理論實踐問題,帶著問題探討它的理論本質,做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

2.2 假期見習 學生可以在假期時間,利用身邊各種有利條件,跟隨醫院理論水平較高和臨床實踐比較豐富的中醫師接診,這不但可以見習他們的醫療水平,而且可以見證他們高尚的醫療道德;在見習中,不僅可以學習書中沒有的知識,而且還能把臨床上遇到的問題用中醫理論去解釋,保證臨床見習有所成效。

2.3 實訓課上動手操作隨著知識水平的遞增現實生活中的需求,需要更多動手能力較強的年輕醫師,學校根據變化也要調整相應的知識結構,將實訓課的學時增加。實訓項目借助模擬人和模擬教具進行實地培訓,利用模擬人進行新生兒撫觸、小兒推拿手法等培訓,通過臨床上經典的病例讓同學們模擬進行操作訓練,這既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組織同學相互實訓,實訓老師也可以更好地糾正學生操作的錯誤,使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就掌握臨床上的基本技能,以便為今后進入臨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實訓操作前,讓學生有意識地準備實訓內容,訓練獲取信息、綜合分析、文字處理的能力。掌握正確診病的過程及治療規律,通過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的反復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面對病人時沉著冷靜,有條不紊。

2.4 臨床實習匆匆忙忙的理論學習一結束,馬上進入畢業前實習階段。實習對每一位醫學生都至關重要,在平時實訓可以說是虛擬的場景,出錯誤可以有回頭的余地,而在臨床上,應緊跟帶教老師的思維,處理具體病例前做到心中有數,膽大中有細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風。同時,多聽專家關于中醫辨證思維能力訓練的專題講座,對本科室的常見病、多發病,多用中醫的思維方法進行辨證論治,體現中醫理、法、方、藥,老師給學生處理意見做適當的評判,多肯定學生優點,并分析不足之處,切記一味嘲弄。

3 考核體系建立

加強臨床能力培養是走向臨床工作的核心內容,為此我系建立一套有效的方案來確保學生掌握臨床技能:堅持以學科為主線,發揮學生個性化特點,注重全面的能力訓練。在培養過程中,實驗室主任統籌安排,并由實訓教師帶教(實訓教師由不同學科“雙師型”教師組成),考核形式與方法盡量與執業醫師的資格考試接軌,堅持“四個統一”的原則:①考核時間統一;②考核內容統一;③考核方法統一;④考核專家統一。使每個學生在不進入臨床前而跟隨不同臨床特長和學術方向的教師學習臨床技能,這樣有利于“百花齊放”。

第8篇

關鍵詞:中醫本科 人才培養 中醫經典 臨床實習 教學方法 問題與對策

Present age 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personnel training the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He Guihua

Abstract:The 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educates still is now the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main channel,regarding the stable Chinese medicine troop,carries out the Chinese medicine fundamental research continually and clinical practices the vital role.But the present 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educates still has the curriculum system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al ancient book study insufficiency,clinical practice existence flaw,teacher teaching method improper and so on phenomena,causes the student to lack the Chinese medicine thought,the clinical dialectical ability not strong.Unifies own practice in this to propose several ponder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regarding this..

Keywords: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Personnel training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12-0011-01

21世紀,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1]。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越發注重其創新性。近年高校擴招對本科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高等中醫藥院校,如何培養中醫學本科生人才,哪些因素影響著中醫學本科生人才培養,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值得探索的研究課題。筆者針對湖南中醫藥大學本科人才培養工作中所顯現出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體會如下。

1 目前中醫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 中醫經典古籍學習欠缺、辨證能力不強。

中醫四大經典是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對中醫臨床有著廣泛的實用性和指導意義,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目前各中醫藥院校由于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專業思想不牢固、注重實驗教學等原因,在本科教學中對中醫經典古籍課程安排的課程略顯不足[2]。中醫經典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對于幫助學生提高辨證論治的綜合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養研究生臨床辨證能力的必修課程。由于學生和學校對中醫經典課程的重要性不能達成一致,以致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的臨床辨證能力相對欠缺。

1.2 臨床實習存在缺陷。

學生通過四年的理論學習進入臨床實習,這是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直觀實踐的橋梁。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使學生掌握中醫理、法、方、藥的臨床應用,并在跟師學習中不斷繼承教師的寶貴經驗,為以后親自臨證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師施治過程中病人所反映的確切療效,激發學生對中醫的學習熱情,堅定對中醫的信心。

目前面臨的不足有二,一是部分同學為了進一步考研而放棄了臨床實習,專注于考研科目的理論學習,大大縮短了臨床實習時間,甚則干脆不去實習。二是實習基地先天不足。實習醫院無論是各級的西醫醫院,還是中醫醫院,甚則是各中醫院校的附屬醫院,從門診到病房,多是采用西醫西藥,中醫中藥治療成了輔助,嚴格按照中醫為主、突出辨證論治特色者反倒寥寥無幾。

1.3 教學方法失當。

在中醫教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中醫臨床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重“西”輕“中”的教法不乏其人。如在《中醫內科學》授課過程中,不深入講解中醫理論,或將中醫理論輕輕帶過,大談本病相當于西醫某病的病因、病理、診斷、治療等等。如此教學的后果,一則弱化了學生對中醫理論和臨床診治知識和方法的掌握,同時也直接動搖學生對中醫的信心,喪失進一步學習中醫的積極性。

2 針對上述問題采取的舉措

2.1 重視經典學習。

中醫本科生課程的設置,應能夠堅實中醫基礎理論、提高臨床辨證論治技能、培養科學研究思想方法,針對高等院校中醫經典古籍類課程學習程度參差不齊,應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加強研究生對中醫經典的學習、理解和應用。在中醫學專業教育中,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中,適當增加這類課程的學時,必將進一步增強中醫學高層次人才中醫臨床技能發展的后勁,使這些中醫高層次人才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2.2 注重臨床實踐。

中醫的生命在于臨床,培養創新性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人才亦不能脫離臨床實踐。目前我校本科生在大四開始進入臨床實踐階段 。進入這一階段之后,到教學醫院,在臨床教師指導下以實習醫生身份參加實際工作,在綜合運用所學的中醫兩個專業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學習各種操作技能,鞏固和加深專業知識,并能初步用中醫知識技能解決一些較簡單的診療問題。學生通過專業實習,經過抄方、試診,初步具有運用中醫理論知識獨立診病的能力,并得以進一步加深對中醫學體系理論的理解。

2.3 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

我們要尊重認知規律,探索教學結構。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經不是教會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這就是為什么學生對只會一字不漏地讀教材,讀課件的老師特別反感的原因。通過各種手段方法要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發展。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精心挑選最精華而又帶有規律性的知識來講授,既考慮到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又重視他們的實際接受能力,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探究式思維方法的目的。在學習中,學生需要自我激勵、設置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做獨立的研究、進行自我引導的學習,應用新建構的知識解決復雜而實際的問題,并對問題的解決過程進行監控和反思?,F代教育尤其是醫學教育中的一些新的模式,對提高中醫教育效果,非常有益。

在臨床前期課或臨床課中,我們開展了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病人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教學。通過問題病案的選擇和設計;組織小組、分組學習;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活動匯報和總結評價反思等,以臨床課程為重點,不僅實現與以往所教各基礎學科之間的融合,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和與人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對未來臨床工作的適應能力[3]。我們認為思維導圖和PBL在中醫教育中值得推廣學習。

醫者意也。中醫學既是人文的、直覺的、注重效驗的,又是宏觀的、模糊的、偏重個體的,實踐性很強?!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中醫學的源頭就在臨床,因此中醫教育就是以臨床為基礎,從循證開始,通過“傳道、授業、解惑”的詮釋過程來理解中醫,通過個性化培養,使學生受到真正鮮活、靈動的中醫教育,培養“師古而不泥古”的創新型中醫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德秀.尋找人才培養模式突破致力于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