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人類語言特點

人類語言特點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9-08 17:06:1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人類語言特點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第1篇

一、廣播媒體借助聲音傳播的特點

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雜志這五大媒體中,報紙和雜志在傳播信息時采用的是圖文,雖然只需眼睛便可閱讀,但需要平衡大腦的思考,發揮想象力,信息的獲取不夠形象生動。而電視、網絡這兩大媒體雖然形象生動,但卻需要平衡多種感覺器官,既要看,又要聽,不能實現“一心多用”。相比之下,廣播媒體在傳播信息時,只需要通過聲音符號就可以實現,受眾也只需要憑借聽覺就可以實現信息輕松地獲取。因此廣播媒體作為大眾傳播手段中唯一的“聽覺媒體”,成為廣播媒體競爭和發展的天然優勢。廣播作為一種伴隨性的媒介正在得到老年人及有車一族的青睞。而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廣播媒體迅速及時的聲音傳播方式,不需要復雜的設備,便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廣泛地傳播。

二、廣播媒體新聞節目語言的特點

廣播新聞節目語言具備的特點必須是精煉、客觀、準確、通俗。但現代社會已經不能滿足于這些基本的要求,新聞語言還必須有人情味,有責任感,對待社會的丑惡現象就要語詞強硬,無情鞭笞,對弱者就要表達同情的聲音,使用溫性詞匯。廣播新聞的語言與普通的新聞語言又有差別,這主要是因為廣播媒體的新聞節目由于沒有了畫面的對照,全靠聽覺來接受和獲取信息,需要節目語言凝練、通俗、避免歧義。同時,新聞廣播也要求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悅耳動聽,能夠先聲奪人,充分地發揮廣播媒體的語言優勢。在這里,廣播媒體的語言具有溫暖人心,提供情感關懷的功能。它采用對白式的播放方式,讓聽眾感覺到新聞節目的主持人是在跟自己進行促膝交談,容易拉近新聞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發揮廣播媒體的情感慰藉和心靈關懷的功能。廣播電視新聞學研究專家、上海大學傳播學教授吳信訓指出,廣播新聞消息強調反映“事實發生、發展與新聞報道之間的時間差,語言通俗易懂,充分調動聲音、音響的表現功能,短小精悍、簡明扼要、具體形象地表現新聞事實。”

三、廣播媒體新聞語言特點的變化

第2篇

關鍵詞 :民族語言 民族聲樂 民族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56個民族文化組成的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沉淀的中華民族文化,是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聲樂是民族語言文學與民族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民族聲樂藝術中,民族語言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民族聲樂藝術在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文化環境下的發展不僅受著民族音樂的影響,民族語言中獨特的民族個性和語言特性也會對民族聲樂藝術的民族化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一、民族語言與民族聲樂的關系

語言本身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以民族語言創作的聲樂作品在藝術的表現上具有更加強烈的民族化的傾向。在不同民族語言基礎上產生的聲樂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特征。語言音調因素分為表情因素和表意因素。表情因素是人類音樂共同擁有的因素,如悲哀的音調多為慢速下行,歡樂的音調多為跳動的行進等等,這就是音樂中感情表達的共通和共識性。而表意音調是基于人們語言歸屬的不同,表意音調也就不同。表意音調的升華,就形成音樂旋律風格色彩的不同。這就是聲樂作品的民族性。它往往受一個民族的生活環境、語言環境的影響,如我國藏族民歌中具有高亢的裝飾音,內蒙古民歌中迂回婉轉的音調類似馬頭琴顫音的旋律裝飾,以及維吾爾族民歌中熱情、奔放、詼諧的特點等,都同各自民族的語言有著共同之處。

中國聲樂作品的民族性表現不僅在音樂風格的民族化,作為一門文學語言與音樂語言相結合的音樂表現形式,在同中華民族的語言習俗和語言文化結合時,民族歌詞的語言特征在表達作品時也形成聲樂藝術風格的民族個性。聲樂是語言與音樂結合的藝術,同歌曲中詞曲結合一樣具有“詩樂合璧、調曲交輝的藝術魅力和音樂與文學融合的藝術價值”。可以說,在不同民族語言影響下的聲樂藝術的語言表達有著更加具體和生動的民族特色。我國的民族語言和西方語言有很大的差別。如:漢語發音單位由音節、音素、聲母、韻母、收聲等步驟及單位組成,從而形成了中國聲樂演唱藝術自成一體的特點。因此,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一定要與中國語言文化相結合,使其在創作和演唱中更具有中國作品風格的藝術完整性,特別是在一些少數民族具有語言獨特性的作品中,語言藝術的影響更是巨大的。民族聲樂作品中常見的襯詞、襯腔等,就是在民族民間豐富的語言文化及民族習俗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如《阿妹出嫁》《山里女人喊太陽》等都是襯詞、襯腔在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上運用的成功之作,而其中襯詞、襯腔都具有強烈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特點。因此,我們要實現民族聲樂作品的風格表現就必須對我們本民族的語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二、民族語言的音調與民族音階、調式、節奏的關系

語言的表達和音樂的表現都依靠聲音,二者有著共同的音調基礎。中國各民族語言音調有著極豐富的音高概念,各民族語言的音調有著強烈的民族個性,由于音樂起源于語言的表情,屬于表義音調,不同的民族音樂帶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如我國四川語調中,多有la、do、la音調,四川音樂中多用羽調式。所以,一個民族或地區慣用的某種音階,調式、節奏多與各民族語言或方言相關。“音階”是一個民族的人們長期音樂實踐而形成的,有特定組織結構和完整體系。我國各民族的音階關系不完全一樣,就漢族的各大方言系統來說,音階也不完全相同。如中原地域的漢民族,多用含變徵音級的七聲音階;北方地域的漢民族,多用含清角音級的七聲音階;西北地域的漢民族,多用含閏音級的七聲音階;齊魯地域的漢民族,多用含角或變宮的門聲音階;江南地域的漢民族,多用五聲音階等等。由于各語系所用音階的不同,所以,音階和音律,是劃分音樂風格系列的最主要標準。“調式”在音樂中有著特定的組織結構,在調式中有一個主音,其他音與主音之間形成不同的音程和穩定關系的樂音體系。調式根植于音階,是音階中的不同音級在音樂作品中各自為主音而形成的調式體系。所以,談到調式,必定是某種音階中的調式,不同的音階產生不同的調式。談到音階,又多是與調式相聯系,即調式音階。而同一音階的不同調式,也令音樂產生不同色彩。我國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是一個有著豐厚音樂傳統積淀、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各民族雜居的生活環境,使維吾爾族音樂融合了中國、歐洲和波斯(阿拉伯)3種不同的調式特色,風格奇特、色彩斑斕。如《半個月亮爬上來》的曲調就屬于歐洲音樂體系中的弗里亞調式,以“mi”為主音,這種調式在新疆吐魯番一帶的維吾爾族民歌中很常見。音樂是時間和音響的藝術,節奏、節拍以及與此相關的速度是音樂的時間形式。音響運動中的輕重緩急、強弱長短的不同連接方式和組織方式,構成不同的節奏和節拍形式。節奏是指時值長短各音的連接形式。節拍是指按一定規律組合起來的節奏關系的體系。節拍、節奏的形成,除了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還有著音樂的文化背景,尤其和人們的語言、行為以及長期的藝術實踐等因素有直接的關系。在生活語言中,節奏聽覺慣性影響著不同民族音樂中的節奏特點。

三、襯詞、襯腔在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中的表現

在中國民族聲樂中,除了直接表現歌曲思想內容的正歌詞外,也常常插入一些語氣詞,它們大都與正歌詞沒有關聯,但如果和正歌詞編配在一首歌曲中演唱時,它們就表現出了鮮明的情感色彩,成為整個歌曲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襯托性的詞句統稱為“襯詞”,襯詞的曲調就稱之為“襯腔”。襯詞和襯腔的運用具有加重語氣、活躍情緒的表現功能,在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地方民族色彩。在中國民歌中,襯詞與襯腔的地方區域性劃分得相當明顯,少數民族地區的襯詞與襯腔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語言特點,是民族語言在歌曲中的直接體現,傳遞著中國少數民族的生活、勞動的信息,表現著一定的民族氣質。而漢族民歌中,也以區域劃分出細致的地方語言特點,如湖南的《溜溜歌》、湖北的(轉第73頁)(接第61頁)《得得調》、浙江的《里郎歌》、江蘇的《楊柳青》、青海的《嗆嘟哪令》、廣西的《叮咚歌》等等。襯詞和襯腔的加入,使我國各民族聲樂作品的民族風格更生動、具體,更具有口語化、生活化和鮮明化的音樂表現力。

第3篇

[摘 要] 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需要人們對商務英語寫作進行研究。本文從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和關聯原則以及經濟原則的角度分析了商務英語寫作的語用原則,探討了商務英語寫作譴詞造句、語篇與語境、縮略詞使用的語言特點。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商務英語 語用原則 語言特點

一、引言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深入,外經外貿業務活動日益頻繁,要求我們對商務用途英語(English for Business Purpose)或商務英語(Business English)(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進行研究。商務英語寫作是英語專業應用文寫作的一門重要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商務溝通的能力和技巧,是寫作學、信息科學、語言學、邏輯學和經濟學等學科交叉形成的一個新的邊緣學科,如今得到廣泛的研究和發展(黃卓才,1998)。商務英語是介于特定商務技術語言和普通大眾語言“交界地帶”的“中介性語言”(陳海花,2006,p.174)。因此,商務英語寫作在語言上有不同于普通英語寫作的特點。本文將基于語用原則,對商務英語寫作的語言特點進行探討。

二、商務英語寫作的語用原則

語言學家認為,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音、詞匯、語法等;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的話,用于不恰當的場合,不符合說話者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時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洪軍,2006)。因此,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和關聯原則(黃玉珈,2007)以及經濟原則是商務英語寫作的重要語用原則。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的會話含意理論認為,語言交流受一定條件的制約,交流的主體為了保證會話目的的順利進行,雙方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則,他將這些原則概括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根據格萊斯的這一理論,人們的言語交際總是互相合作的,談話雙方都希望能夠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以促成言語交際的成功,因此,他們總是遵守著某些合作的原則,以求實現這一愿望。格萊斯認為,人們在談話中遵守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個準則,即:量的準則(maxim of quantity、質的準則(maxim of quality)、關系準則(maxim of relevance)和方式準則(maxim of manner)。合作原則諸準則并非只在交談時需要遵守,在商務英語寫作也同樣適用。合作原則是雙方相互理解的前提和基礎。否則,預期的交互目的就難以實現。

劍橋大學著名語用學家布朗和萊文森提出并逐漸完善了面子理論(Face Theory);英國學者G.N.Leech提出的禮貌語用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堪稱交際禮貌策略的代表。Brown 和Levinson的面子理論可以看成是從社會因素角度對禮貌的研究;而Leech的禮貌原則包括六條準則:得體準則(tact maxim)、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和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何自然,冉永平,2002)。禮貌原則解釋了一些合作原則無法解釋的問題,它們的關系是互為補益的。在交談中,當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發生矛盾時,禮貌原則一般要優先于合作原則。Leech的禮貌原則不僅適用于口頭語言,同樣適用于書面語體。禮貌原則在現今商務英語寫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商務英語寫作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周瑞琪,2007)。

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從人類認知特點出發,以“省力原則”(Zipf, 1949)為理論基礎,提出了頗有影響的有關言語交際的“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Sperber和Wilson認為,言語交際是一個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言語交際活動要涉及信息意圖(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際意圖(communicative intention)兩種意圖,交際意圖依靠授話人的明示來展現。他們認為,明示與推理屬于同一交際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授話人不僅要表明他要傳遞某種信息意圖,而且更要向對方表明他有傳遞這種意圖的意圖,受話人則在授話人明示的刺激和引導下,展開推理,搜尋授話人的信息意圖。正是以這種新的交際觀為依據,他們構建了有關人類交際活動的總原則:關聯原則(向明友,2004)。關聯原則具有最佳關聯性(何自然,冉永平,1998),即受話人在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獲得的足夠的語境效果,符合商務交際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盈利的目標。這要求商務人員必須選擇關聯原則作為其語用原則:授話人力爭做到明示交際意圖;受話人迅速建立合理的認知語境,推斷授話人的語用涵義,使商務交際活動順利實現。

法國語言學家A. Martinet在其代表作《語言演變的經濟原則》中提出了語言演變的經濟原則(張云秋, 周建設,2004;賈永清,2006)。由于語言使用省時省力的經濟原則的需要,商務英語寫作中頻繁使用縮略語的現象。縮略語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商業術語(commercial terms)。

三、商務英語寫作特點

語用原則是指導語言使用的基本原則,具有普遍性。作為書面交際手段的商務英語寫作是語言使用的一個方面,其寫作原則與語用原則具有一致性,存在具體和普遍的關系。語用原則對商務英語寫作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有助于交際雙方有效地進行商務溝通。Bobbye(1984)在他的Business Communication Fundamentals中對商務英語寫作提出了6C基本寫作原則:正確(correctness),包括完整(completeness)和準確(accuracy)、簡明 (conciseness)、具體 (concreteness)、文采 (colourfulness)、得體 (considerateness)和連貫 (coherence)。國內許多學者諸葛霖、尹小瑩、王萍、王洪建、莊學藝、周耀宗等都提出了商務信函的寫作原則(writing principles),包括完整原則(completeness)、具體原則(concreteness)、清楚原則(clearness)、簡潔原則(conciseness)、禮貌原則(courtesy)、體諒原則(consideration)和正確原則(correctness)(胡志雯,2003)。根據這些寫作原則,商務英語在語言特點方面有著與普通英語寫作典型的不同之處。

用詞簡潔(brevity)是商務英語寫作的首要特點。在商務英語寫作中,“每一詞、每一句均實詞實意,都應當字斟句酌”(戴冬冬,2001,p. 221)。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要求作者在寫作時簡明扼要(brief)、準確具體(accurate)和行文果斷(hold);不需要運用大量的修辭和華麗的辭藻增強寫作效果,能用詞組表達的盡量不用從句,能用單詞表達的就不用短語。商務英語寫作者在用詞方面必須準確、具體,必須弄清詞語的意義、內涵及外延;一個詞或一句子因意義不明確,極有可能給公司或企業帶來巨額的經濟損失。商務英語寫作還要求作者坦率直言、態度明確,切忌使用意義模糊的詞語,影響行文的力度和效果。因此,作者在進行商務英語寫作時應當:態度明確、表述清楚、語氣堅定、用詞準確、語句簡練。

句子結構在商務英語寫作中具有指示作用。商務英語強調主謂語的重要性,作者應當將主謂語放在突出的位置,將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置于主謂語中。盡量使用主動語態,向對方直接傳遞信息和動作的目的,達到易于理解和明確責任的效果。盡量使用平行性結構,避免冗長和松散的句子,能讓對方在最短時間內能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采用“末尾著重”(end-weight)的寫作原則,將重要的信息和概念置于句末,使句子重點突出,起到給對方加深影響的作用。盡量使用長句顯示概念之間的聯系,避免使用短促、零亂和重復的句子,使商務英語文章具有可讀性和整體感。

語篇在商務英語寫作中具有示意和推理的功能。作者在寫作中以文字形式向對方提供關聯性最大的語言信息,示意其寫作意圖,表明其立場、觀點;受話人則從語篇中尋找最佳關聯,推斷出授話人的交際意圖。因此,語篇有助于交際雙方構建良好的語境,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正如Widdowson(1990)所言,“語篇的意義不在于語篇本身,而在于受話人對語篇的理解”(p. 45)。因此,在商務英語寫作中,大部分段落都應該有主題句(topic sentence),可以起到顯示段落的結構和內容,使讀者比較容易地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內容。

專業詞匯、具商務含義的普通詞或復合詞,以及縮略詞大量地運用于商務英語寫作中。“例如一份商務合同、一份消費品的保修單、一樣工具的說明書、一張表格的填寫、指示等都有它特殊的寫法,不熟悉就不易看懂”( 賈永清,2006;轉引自 王左良,丁往道,1987)。常見的價格術語用首字母縮略詞形式,如FOB (Free on Board), 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付款方式術語C.W.O (cash with order), W. P. A (with particular average);首字母拼音詞COSCO: China Ocean Shipping Company;截短詞Ad: advertisement;混合型縮略詞4P: Product, Price, Promotion, Place。商務英語寫作中,作者常常用一些教正式、冷僻的詞以顯示商務公文的規范性和約束力,如hereafter自此、hereby特此、whereby憑借等。

四、結論

因使用范圍廣、人員多、實用價值高,商務英語寫作近年來倍受學術界關注。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和關聯原則以及經濟原則在商務英語寫作中具有顯著的語用價值,靈活自如地運用這些原則是順利進行商務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取得商務言語交際成功的關鍵。在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傳授商務英語寫作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寫作常識、方法和技巧,這對學生未來從事國際、國內的經濟、貿易,以及生產、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J.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黃卓才:經濟寫作[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3]陳海花:從語用觀析商務英語公函的語言策略[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12)

[4]洪軍: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A].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6,(06)

[5]黃玉珈:語用原則在商務英語寫作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06)

[6]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修訂本)[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7]周瑞琪:語用原則在商務英語信函寫作中的運用[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01)

[8]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1995

[9]Zipf, G. 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New York, Hafner, 1949

[10]向明友:關聯論獻疑―經濟分析語用學探究之六[J]. 外語學刊,2004,(2)

[11]何自然冉永平:關聯理論―認知語用學基礎[J]. 現代外語,1998,(3)

[12]張云秋周建設:語法結構的經濟原則――從漢語受事標記的過度使用談起[J].外語研究,2004,(06)

[13]賈永清:外貿信函英語語言特點及語篇構建策略[J]. 商場現代化,2006(02)

[14]Bobbye D. 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undamentals[M].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15]胡志雯:語用原則在商務英語應用中的度范疇[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16]戴冬冬:論商務英語寫作[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第4篇

關鍵詞:淺析;紅高粱家族;語言民俗現象

一、小說的歷史背景

80年代中期尋求民族文化之“根”的“尋根小說”開始興起,其中有一批小說致力于描寫原始或半原始的生活題材,形成了原始文化的尋根小說,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就是這一類小說。

《紅高粱家族》由《紅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殯》和《奇死》五部分組成,小說主要通過“我”的敘述,展現了爺爺、奶奶等老一輩人在高密東北鄉的故事,描繪了人類的原始生命形態,以高昂的熱情贊美了強勁的原始生命力和自然人性。[1]由于故事發生在特定時期、特定地點里,所以小說中帶有很多當地的民俗特色。

莫言出生于山東省高密縣大欄鄉,山東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儒家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雅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形成了山東特有的民俗文化。民俗事象紛繁復雜,鐘敬文先生對民俗事象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和語言民俗四個方面,本文主要就語言民俗這一方面對《紅高粱家族》進行分析。

二、語言民俗

作為民俗學研究對象的民間語言,指廣大民眾用來表達思想并承載著民間文化的口頭習用語,其主要部分是民眾集體傳承的民俗套話。[2]通過對這些口頭用語進行研究,能夠發現它所承載著的民眾思想和習俗。

(一)民間俗語、諺語

在《紅高粱家族》里有大量的諺語、俗語和地方土語,莫言曾說過:“諺語、歇后語是他童年聽習慣了的最熟悉的聲音,是伴隨他成長的一種精神氛圍,也最早開啟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感知。”[3]這些語言口語色彩十分濃厚,內容也涵蓋的很廣泛,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結晶。小說運用這些語言,使小說不但通俗易懂,還富含哲理和經驗。例如:

千里姻緣一線牽。/不是冤家不碰頭。/請神容易送神難。/心急喝不得熱黏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路邊說話,草棵里有人。/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無恩不結夫妻,無仇不結夫妻。/大風刮不了多日,親人惱不了多時。

(二)方言詞語

小說中有大量的山東方言詞語,如“草雞”,山東方言,也可說“草計”,意思是不行了,受不了了;“困覺”,意思是睡覺;“啷當”(lāngdang),表示年齡的大約數 ;“搗鼓”(dǎogǔ),反復擺弄的意思;“坷垃”(kēlā),土塊;“挲”(zhāshā),張開的樣子 ;“甑”(zèng),一種陶制的容器;“鏊子”(àozi),一種烙餅的器具,用金屬制成,平面圓形,中心稍凸。

這些“莫言式”語言的運用,使小說更接近社會底層,達到“尋根”目的,同時也表現出當地人的語言特點。方言詞語記載著各地的民俗現象,通過這些詞語可以了解當地的民俗,同時民俗現象也對語言有所影響,各種民俗現象是方言詞語產生的基礎。

(三)民間歌謠

民間歌謠通常簡稱為民歌,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性強。《紅高粱家族》中的歌謠有大致如下幾類:

1.迎親轎夫們唱的歌謠“青天呦――藍天呦――花花綠綠的天呦――棒槌呦親哥喲你死了――可就塌了妹妹的天喲――”

2.指路歌“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溜溜的駿馬――足足的盤纏――娘――娘――你甜處安身,苦處花錢――”

3.流行于高密東北鄉的“海茂子腔”茂腔最初主要流行于諸城、膠州、高密、莒州及青島地區,唱腔以說唱小調為主,唱詞詼諧幽默、淺顯易懂。[4]“武大郎喝毒藥心中難過……七根腸子八葉肺上下哆嗦……丑男兒娶俊妻家門大禍……啊―呀―呀―肚子痛煞了俺武大了―只盼著二兄弟公事罷了……回家來為兄伸冤殺他個乜斜……”

4.任副官教隊伍唱的一首民歌:高粱紅了,高粱紅了,東洋鬼子來了,東洋鬼子來了。國破了,家亡了,同胞們快起來,拿起刀拿起槍,打鬼子保家鄉……

5.小說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民歌就是“爺爺”給“奶奶”唱的那首,表達出演唱者對聽者深深的愛:

妹妹你大膽往前走

鐵打的牙關

鋼鑄的骨頭

從此后高搭起繡樓

撒著繡球

正打著我頭

與你喝一壺紅殷殷的高粱酒

莫言小說中描述的這些民俗都來源于生活,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這些民俗又對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鋪墊,讓讀者更能接近當時的地域文化、歷史背景。

通過上面對莫言《紅高粱家族》小說中對其語言民俗的分析,可以看出莫言的小說中存在著這樣一些語言特點。首先,忠于本土,鄉土氣息濃厚。在他的小說中,常常能夠見到這些俗語、方言詞匯等。這些鄉土方言,不僅能表現出小說中的人物在特定時期、特定地點的語言特點,而且也傳達出作者追求真實,追求原生態的觀點。其次,小說語言雅俗共存。正是因為小說中多用鄉土語言,使莫言的小說有時覺得會有粗俗之嫌,這也導致了讀者或者評論家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所謂瑕不掩瑜,筆者認為正是這種雅俗共存的語言特點,使莫言的小說顯得更有韻味。

三、 結語

高密東北鄉所特有的民俗風情,在莫言的《紅高粱家族》中得到了細致的描寫。無論是從民間俗語、諺語、方言詞語,還是民間歌謠,都能深刻地反映這一領域的風土民情。這些民俗事象的描寫不但為小說的故事發展提供了現實環境,還對人物的刻畫起到了鋪墊作用。小說中的民俗事象是不可或缺的,《紅高粱家族》一經發行就得到了中國文學界、乃至世界文學愛好者的追捧,它的成功離不開小說中各種紛繁復雜的民俗事象。正是這樣一種對民俗事象的深度刻畫,才使小說完美的達到“尋根”的目的。(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編譯中心編.中國民俗知識?山東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2]莫言.紅高粱家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3]張志忠.莫言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注解

① 王萬森,吳義勤,房福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70.

②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9.

第5篇

【關鍵詞】文化背景;教學方法;注意事項

1 高校德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必要性

文化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們通過語言來進行思想交流,由此可見,語言對于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人類任何思想的體現都是通過語言來進行,語言還反映出人類的知識,當地的語言習慣能夠反映出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其他方面的社會文化[1]。也就是說,文化背景不僅通過語言習慣來體現,同時也會影響著當地的語言發展。同時,語言表達也會帶有當地文化的一些特點。因此,要學好一門語言,就要對當地的社會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熟悉當地人們的語言特點,才能真正學好一門語言。不僅如此,就從簡單的語言學習角度來進行探討,很多語言都是存在特定文化背景的,如果對此沒有清楚的了解,就無法理解語言的特定含義。語言是文化的代表,不僅僅代表著民族的物質精神財富,同時也代表著民族的風俗思想習慣以及價值觀念等。在學習德語的過程中,就需要對德國的文化進行了解。只有清楚當地的文化習慣以及語言特點,才能真正學好德語這一類語言。所以說,在德語教學過程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德語知識。

2 高校德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策略

在不同的條件下,文化思想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語言的表達要根據具體的文化背景情況來選擇。因此,引入德國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是德語教學有效性提升的必然選擇。

2.1 課堂上要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

學生需要對德國的文化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特定語言當中蘊含的意義。德語教學老師要重視文化知識的講解,一方面使得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寬廣,另一方面能夠加強學生對跨文化的認識,使得學生的交際能力更強[2]。中國學生學習德國語言時需要理解兩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只有理解了這其中深層的含義,才能領悟德語中的具體情境。舉個例子來說,德國人跟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有著明顯的差別,學生要對這其中的差別進行理解,在學習德國語言的時候需要逃離本土語言的禁錮,換一種與德語相適應的思維方式。

文化滲透在最開始的階段時需要學生對德國文化有大致的了解,不僅要學習德國的歷史,同時還需要學習德國文化的地方特點,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德國的生活和文化感興趣,也才能激起同學學習德語的興趣。文化滲透到了后面的階段,就需要讓學生了解更深層次的文化內容,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同時讓學生對兩國文化差別有非常清楚的了解,促進語言學習。

2.2 教材中增加介紹德國文化的內容

學生通過教材來學習德語,因此教材的選擇至關重要。德語學習的教材中需要加入德國文化相關知識。舉個例子來說,德語的一些知識型內容中就可以加入到德語學習的教材中去,德國的一些倫理道德以及德國的一些英雄故事和歷史知識都可以寫進德語教材,讓學生對德國文化的各方面內容有有所了解。在聽力方面,可以讓學生欣賞一些本土的音樂以及影視等等。從教材的角度出發,能夠在德語學習的起始階段就讓學生結合文化知識一起來學習德語,以讓學生能夠盡快融入到德語學習的氛圍中。

2.3 在詞匯教學中實施文化背景知識導入

詞匯教學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階段,德語也不例外,而很多德語詞匯中也蘊含著一定的文化背景。德語的學習并不是簡單的詞匯積累,德語的學習是有生命的。學生不能只是簡單地記憶單詞,這會讓學生對德語學習的興趣銳減。學生只有體會到德語學習的生機和興趣,才能提高其學習德語的積極性[3]。就語言本身來說,其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尤其是在當地的一些文學作品中,這方面體現得尤其明顯。因此,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單詞的具體文化背景和含義,采用聯想記憶的方式,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學習詞匯。舉個例子來說, Aurore(奧羅拉),老師可以告訴學生這是曙光女神,來自羅馬神話,她是旭日東升的代表,并延伸給學生大致講一下這個故事的發展。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學習詞匯,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詞匯學習的節奏和樂趣,同時加強學生對所學習詞匯的理解和記憶。

2.4 通過閱讀德語文學作品進行文化背景知識導入

閱讀是一門語言學習的必要環節,學生不僅能夠通過閱讀來知道德國發生的一些故事,還能夠對德國精神有所領悟,尤其是對于一些經典名著。經典名著能夠體現當地的文化,也能夠反映出當地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特點,也能夠反映當地的社會實情和風俗習慣。學生要從簡單的故事入手,先看德漢對照版本,熟悉了之后可以看德語版本,通過反復閱讀的方式來了解德國文學的寫作特點和方式,逐漸擺脫漢化德語的學習模式。在學習德語方面,學生要堅持閱讀,做到持之以恒,只有長期堅持才能領悟德國文學的精神,感受到閱讀對于德語學習的作用。

3 結論

總之,在全球化加劇的情況下,德語的學習非常有必要。而就目前我國德語學習的現狀來說,光簡單地通過詞匯積累來學習德語是不夠的,也沒有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加入德國文化學習相關內容,同時還能夠通過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德國文化知識的內容來讓學生對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需要結合相應的背景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德語,讓學生能夠跟德國人自主進行交流。

【參考文獻】

[1]陳欣.從跨文化交際能力視角探索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課程設置[J].外語界,2012(05):73-74.

第6篇

關鍵詞:跨文化比較; 廣告傳媒;社會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148-02

“語言離不開社會, 社會也離不開語言”,這是當代社會語言學家Romaine的重要論斷。廣告傳媒充斥著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并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廣告語言作為人類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中發展得最快,也最有影響力。它具有時代性,能折射出社會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國學者對廣告英語的詞匯,英漢廣告的語言特征,修辭手段,譯文等不同視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樣,把語言學中的一些理論同廣告語言結合起來進行交叉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從跨文化比較的角度分析社會語言學在廣告傳媒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英廣告傳媒語言特點分析

注意(Attention)、興趣(Interest)、欲望(Desire)、記憶(Memory)、行動(Action),這是美國著名學者E.S.Lewis提出AIDMA原則中關于一個精品廣告所應當具有的宣傳和吸引效果。能做到這五點,達到讓消費者購買的目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廣告的要求自然很高。我們經常看到,人們對廣告的反應不同,在聽到或看到廣告之后有人喜愛,有人厭惡,有人平靜,有人瘋狂,這一切都是由廣告的語言特點決定的。無論中文廣告,還是英文廣告,通常廣告語言有四大要點: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目的性強以及方便記憶。但從語言和文化差異來看,中英文廣告除了共性之處,還有各自的特點。

(一)中文廣告語中的特點

中國是一個集體主義化的國家,講究謙和忍讓、克己待人是歷來被弘揚的美德,因此,中國的語言體系中大量存在的是敬語,謙辭。因此,在中國的語言體系中存在的“您的”和“我的”這樣表示要獨占利益的第一人稱句式是不被社會所認同的,因此也是被排除在語言規范之外的句式表達。

這個文化語言特點表現在廣告中:一是突出 “和”與“眾”,強調個人的認同應當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以使彼此之間相互適應,由此在商品消費和廣告中體現出一種從眾心理。例如:中國聯通的“一億人的選擇,億萬人的見證”,還有廣州好迪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些廣告詞莫不體現了隨大流的從眾心理。二是中國的廣告習慣用固定的形式去給商品起名字,讓商品的特征、功效和優點一目了然。比如像“江中牌健胃消食片”,就是采用“品牌名+商品的主要功效+范疇詞”的方式。三是廣告別重視文化和權威崇拜,這種觀念在些廣告語中比比皆是,國家權威認證、指定專用等詞語在廣告中出現的頻率極其高,如云南白藥牙膏,國家保密配方等。這類廣告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是非常樂意接受的,因為這意味著在商品質量的保證和可信度的增加。

此外,漢語廣告中也有不少諧音現象,并且像諧音相關這類諧音多以成語和言語出現:“咳”不容緩―桂龍牌咳喘寧,隨心所“浴”―玉環牌熱水器。

(二)英文廣告語中的特點

西方的價值觀中更強調個體,強調人本主義,認為個人是至高無上的。與此相應,文化語言突出的是個體傾向,注重個性與隱私。歐美國家消費者在商品購買中,出對眾人兼用的商品興趣不大。因此,在廣告語言中很少用“all”這類詞,而更多使用 “you”這類詞語,這樣的好處,一是加強了廣告與消費者的互動性。二是符合文化心理,讓消費者感到這就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商品,而獲得心理上的舒適感和滿足感。例如:“We’ll leave a light on for you”(Motel 6)它所傳遞的是“You(the customer)will always be welcome”。

此外,在英語的認知模式中,給商品的名字只要一個名稱單詞即可,不必要加什么功效或特征之類的修飾語,如“Nestle”(雀巢咖啡),“Alps”(阿爾卑斯巧克力牛奶夾心糖)。當然英文廣告中也有許多語言諧音的出現,如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 buy。這則廣告恰是利用了“good bye”與“good guy”的同音異義吸引了顧客注意從而推銷其產品。簡練性和靈活性在英文廣告語言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Just do it(NIKE廣告),Impossible mage possible(佳能打印機),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Maybelline化妝品廣告)。正是這種廣告語的精煉吸引了大多數消費者,同時,也實現了AIDMA原則。

二、社會語言學在廣告語言中地位與作用

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社會關系的科學;而廣告語言真實生動地體現了語言與社會的關系。社會語言學對廣告傳媒語言的研究在性別,年齡,以及語碼轉換等方面有重要的影響。

(一)性別差異的影響

消費者在購買活動中所產生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體現了人類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按照性別的不同,男性與女性在消費心理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一差異來源于男女在生理、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思維模式方面的種種不同[9]。

因此其對應的廣告語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針對男性的廣告,應當把握住男性的需求和心理特征,突出陽剛、實力、品質這些關鍵性要點,在廣告語言中一定要體現出“男子漢氣概”,如:超人剃須刀,勁霸(男裝)等等都體現了男性的陽剛氣質。而針對女性的廣告,則應把握漂亮、優雅、溫柔等特質,突出對商品色彩與式樣等方面內容的關注,這樣才能引起女性的注意和好感,更容易接受和購買。像商品名字,就應該符合這些特征,飄柔(洗發水),淑女屋(服飾)等等,所有的詞都給人一種柔順,雅致的感覺。

(二)年齡差異的影響

不同年齡的消費者,消費心理和行為不同,青年消費者追逐新潮時尚、追求個性張揚、重情感易沖動;老年消費者更多綜合考慮購買需求、欲望、購買力等,講求實用價值。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的商品,廣告語要會做出適當的改變與創新。可以想象,商家在針對中老年消費群的廣告語中出現“給力”“神馬”等一些新潮的網絡詞匯和語言,消費者可能會不完全清楚什么意思,會讓為是故弄玄虛、華而不實的語言而非常反感。但是針對年輕消費群體,他們 “酷”勁十足,他們的消費主張是“我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對“個性”張揚追求,所以廣告語則應選用一些新詞或者個性詞去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Hi-fi Hi-fun,Hi-fashion,only from Sony.(高保真,高樂趣,高時尚,只來自索尼。)這則廣告中使用了語言變體,將英語中發音相同的high 改換成hi,這樣的表達會立刻吸引年輕人的注意(Attention)。再如,針對兒童商品的廣告,要緊緊抓住天真,率性、好奇、快樂等特征,盡量形成簡潔、明快,形象可感,充滿童的風格。如甜甜的,酸酸的,娃哈哈AD鈣奶等,都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和語言風格。

(三)語碼轉換的影響

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是指說話者在對話或交談中,從使用一種語言或方言轉換到使用另一種語言或方言。在一般的情況下,進行語碼轉換的兩種語言中有一種是基礎語,另一種是輔助語,基礎語是會話中使用的主要語言。廣告語言中也經常使用語碼轉換,比如廣告中采用方言和普通話語碼轉換,目的是喚起與增進溝通的認同感,比如,有的廣告詞用東北口音(趙本山的“不看廣告、看療效”)或者四川口音方言(“杠杠的”),特色鮮明突出,使人“產生親切感,產生共鳴”。現代社會也出現了很多雙語廣告,多語廣告和語碼混用。如:“海信電視,Hisense”;“酒的王朝,Dynasty”等。

三、結 語

中西文化差異對中西廣告語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社會語言學要研究語言在社會中的使用情況,廣告語言作為人類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真實又生動地體現了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并且將語言與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無論是中文廣告語言還是英文廣告語言,社會語言學在廣告語言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廣告語言的制造者與廣告受眾都應該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社會語言學對廣告語言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曹志耘.廣告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 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0.

[3] 江波,景瑋.社會潛意識及其在廣告中的應用[J].中國廣告,2010(2).

[4] 靳梅林.社會語言學與英語學習[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5] 李靜.試論廣告翻譯的目標語文化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4).

[6] 譚衛國.中西文化與廣告語言[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3(8).

[7] 武一微.廣告語言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語文學刊,2009(5).

第7篇

論文摘要:科技英語是促進各國科技交流的重要載體,且科技英語具有廣泛使用長句、被動語態及非謂語動詞等特有的語言特性。科技英語的這些語言特性決定了對科技英語的翻譯必須要遵循特定的原則和采用相應的技巧。因此,針對這些原則和技巧展開的深入分析對當前的科技英語翻譯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及實踐價值。

鑒于科技英語已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英語語體,為適應科學技術在國際間相互交流的迅猛發展形勢,本文將從分析科技英語的語言特性出發來探討科技英語翻譯的原則,并進一步對科技英語的科技詞匯、語態、句法及篇章翻譯技巧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科技英語的語言特性解析

1.從科技英語的詞匯使用看科技英語的語言特性

首先,科技詞匯在科技英語中被大量使用。科技詞匯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產生的,一般來說,科技英語的詞義非常精確且針對性強,但內容比較狹窄,所以在翻譯科技英語詞匯時必須要遵照已有的翻譯規則,比如翻譯詞匯“hydroxide”就可以直接翻譯成“氫氧化物”,翻譯詞匯“diode”的時候又可以直接翻譯成“二級管”。這樣翻譯的原因是很多的科技詞匯只有在科技文獻中才會使用,基本都是有現成的固定短語。當然還有一些別的詞匯,雖然頻繁出現,但是出現的場合不同,翻譯的詞義也是完全不同的,對于這類詞語的翻譯必須要把握好語篇的上下文語境。比如“power”在力學文獻中可以翻譯成“力”或“電”,但是如果出現在數學文獻中就必須要翻譯成“乘方”或“次方”。其次,縮略語也在科技英語中被廣泛使用,因為縮略語簡單且容易記憶,所以當前在科技英語文獻中,縮略語被使用的現象不但沒有減少,而且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比如詞語“deoxyribonucleic acid”被縮寫成“DNA”,也就是漢語的“脫氧核糖核酸”的意思,這樣的縮寫在科技英語中隨處可見。最后就是通過給詞根加前后綴產生的新造詞在現代的科技英語中使用的比例也逐漸增大。這樣的詞在科技英語中使用很多,比如“promycelium”(先菌絲)和“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等。

2.從科技英語的句法使用看科技英語的語言特性

首先,在科技英語中使用長句較多,這也是科技英語的語言特性。使用長句比較多的原因是科技英語要求句子必須結構嚴謹,根據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科技英語句子的平均長度達到了將近25個單詞。其次,科技英語使用陳述句較多,目的是為了更清楚地描述自然界或科技界發生的事物,或者在揭示客觀事物內在發展規律時做到描述更加準確、客觀及合理。最后,祈使句也被廣泛地使用于說明書中,目的是為了告誡或建議用戶明確操作規程、作業指導和注意事項。

3.從科技英語的語態使用看科技英語的語言特性

首先就是在任何一項科技文獻中幾乎隨處可以找到被動語態的使用,這是因為科技英語在描述事實時不需要太多的人為感彩,為了有效避免人稱代詞的直述就使用了大量的被動語態。其次,被動語態的使用不但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獻內容,而且還可以實現科技文獻重點突出和傳達大信息量的效果。此外,為了使得科技文獻能夠更加準確地闡述道理、凸顯有理有據的特點,還使用了大量的虛擬語氣。同時,這些委婉的虛擬語氣的使用也是為了更好地避免武斷和體現學者的謙虛美德。

4.從科技英語的時態及文體方面看科技英語的語言特性

在科技英語中采用的句子時態基本都是過去時態或現在時態,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一般現在時,目的是為了表達清楚沒有時間限制的定理、公式和現象等。在文體方面,連貫和清晰是科技英語行文的追求,同樣為了避免科技英語的行文模糊,在科技英語中帶有個人感彩的修辭手法也很少使用。

二、科技英語的翻譯技巧辨析

1.科技英語翻譯應當遵循的原則

對科技英語進行翻譯就是為了實現信息在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所以對科技英語的翻譯就要以追求信息上的對等為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翻譯目標,譯者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1)準確規范,邏輯縝密。一方面,通過準確地論述科學事實探討科學問題是科技英語文獻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對科技英語文獻的翻譯過程中就必須要遵循準確規范的原則,透徹理解和把握原文的詞匯和語法等內容,以便能夠精確完整地轉述原文的真實信息。另一方面,因為科技英語文獻是用來陳述科技事實、解釋科學概念和科學原理的,因此,在翻譯時必須做到邏輯縝密,使譯文不僅有極強的說服力還要做到無懈可擊。(2)通順易懂,簡潔精練。對科技英語的翻譯一方面要做到最大程度上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使譯文文理通順且結構合理。另一方面,科技英語的翻譯還要做到簡潔精練,使譯文通俗易懂,堅決杜絕繁瑣冗贅及不必要的語言重復現象。

2.科技英語翻譯技巧辨析

(1)科技英語專業詞匯的翻譯技巧。科技英語中使用的專業詞匯普遍具有詞義繁多和專業性強的特點,所以在翻譯這些科技專業詞匯的時候必須采用一定的翻譯技巧,根據專業內容來處理,使譯文既能真實地反映一般事物的內涵,又能準確地反映某一學科范圍內的特定事物內涵。因為目前的科技發展導致了各學科和各專業詞匯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這些詞的詞義經常要相互變通和交叉使用,所以翻譯時必須注意學科范圍的限制。例如,詞匯“bit”如果出現在石油科技英語中就翻譯成“鉆頭”,如果用在機械科技文獻中就要翻譯成“軍刀、切削刀”,如果用在數學專業的科技英語中就要翻譯成 “二進制數”,而如果用在計算機專業的科技文獻中必須要翻譯成“字節”。在科技英語中類似這樣的詞語非常多,在翻譯的時候必須要根據專業范圍的不同而采用適合本學科領域的譯文。

(2)科技英語的語態翻譯技巧。由于被動語態在科技英語中應用廣泛,翻譯時一般要將這些被動語態適當地轉換成漢語的主動語態,除非是為了強調某個特殊的動作被特殊的人執行才在譯文中保留被動語態。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轉換被動語態時如果發現原句中沒有明確的行為主體就要采取增譯的方法。比如翻譯“Many methods of bleaching had been developed”這個句子的時候,我們把它翻譯成“人們創造了許多漂白的方法”,譯文中的“人們”是增譯詞。

(3)科技英語的句子翻譯技巧。在科技英語中使用了很多的否定句和定語從句。首先,對科技英語中的部分否定句的翻譯,由于英漢用語習慣的不同,不能按英文字面順序進行直譯,且要特別注意含有全體意義的代詞和副詞的翻譯,因為這些代詞或副詞在用于否定結構的時候不完全是表示全部否定的意思,而只是起到了部分否定的意思。另外,因為科技英語中定語從句很多都是在長句中出現的,因此翻譯時要盡力走出過去那種單純把英語限制性定語從句譯成漢語的前置定語,把非限制性定語從句譯成說明性分句的固定翻譯方法。

(4)科技英語中的語篇翻譯技巧。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在翻譯科技英語時必須注重語篇的整體性把握。首先,對于科技文獻中有商標、牌號及型號等特定意義的字符,一般不需要翻譯而直接使用原文字符。例如,在翻譯“B-52 E bomber”的時候,就可以直接翻譯為“B-52 E轟炸機”。其次,要注意對于約定俗成的詞語的翻譯要遵循固有的翻譯方法,不可隨意濫造新詞。此外,如果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存在沖突和矛盾,就要舍棄直譯法而采用意譯法,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受限于原文的形式,而把重點放在對原文意思的正確表達上。一般來說,當科技英語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舊詞構成復合詞的時候,就可以考慮采用意譯法,例如“sky lab”就可以意譯成“太空實驗室”。

三、結語

科技領域是人類知識的最前沿,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所以在進行科技英語文獻翻譯的時候,必須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積累、更新前沿專業知識,并要注意科技動態和科技術語的表達習慣。此外,翻譯科技英語時還要了解科技英語的語言特性和翻譯特點,掌握科技英語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技巧,避免生搬硬套,不斷提高科技英語的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1]李丹.淺析科技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6).

[2]閆金麗.淺談科技英語的語言特點[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4).

[3]魏劍鋒,李惠賢,趙立平.科技英語語言特點探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第8篇

一、說明文的基本特點

《現代漢語詞典》這樣定義“說明文”:說明事物的情況或道理的文章。具體地說,應是以說明事物形狀、性質、構造、類別、成因、關系、功用,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的文章。也就是說,它以說明事物特征、解釋問題的本源和實質為主,內容具有科學性,語言具有準確性。

1.內容的科學性

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要的表達方式,以客觀事實為依托,內容或來自科學研究資料,或來自作者親身實踐、調查、考察所得,不僅說明“怎么樣”,也說明“為什么這樣”,給人以正確無誤的認識。如《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科學地闡明了事理,《太陽》從“遠、大、熱”三方面介紹了太陽的有關知識及人類和太陽的密切關系,都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從三年級下冊開始,每課都要求查找相關的資料,有些還要求寫下來。如《月球之謎》一文讓學生寫寫還知道哪些未解之謎;《長城》一文讓學生搜集有關長城的資料,把喜歡的內容抄下來;《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請爸爸媽媽說說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再把他們說的寫下來,也可以把搜集到的相關資料摘錄下來。教材的編寫如此重視資料的搜集,一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二是關注說明文的延伸拓展,以此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更增加了說明內容的科學性。

2.語言的準確性

說明文的實用性很強,語言表達特別關注準確性,給讀者以科學的認識。它要求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程序等都準確無誤,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如《花鐘》一文中的“五點左右”“它們開花的時間往往跟昆蟲活動的時間相吻合”“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剛剛開放,就知道大致是幾點鐘”,《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中的“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烏兒”。句中的“左右、往往、大致、一支、漫長的”都真實地反映了客觀現實,保持了這類文體所特有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說明文的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在說明文中,主要表現在說明順序、說明結構、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這四個方面。

1.說明順序

說明文常見的順序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美麗的小興安嶺》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寫出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美麗的景色。《頤和園》按照空間順序,先寫了頤和園大門,來到長廊看到的景物;又寫來到萬壽山腳下,看到的亭臺樓閣;再寫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寫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橋、小島和十七孔橋。《花鐘》按照“歸納現象一揭示原因一實際運用”的邏輯順序說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等。其中按照空間順序寫的《電腦住宅》直接指出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說明性文字,體會按一定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可見,說明要有順序已逐漸滲透在這一學段中。

2.說明結構

說明文就主體部分而言,常見的結構形式有:并列式、連貫式、遞進式、總分式。在這一學段中,事物說明文的主體部分多為并列式或總分式,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如《趙州橋》《太陽》《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長城》《秦兵馬俑》《電腦住宅》《桂林山水》等。而事理說明文形式各為不同,《花鐘》為遞進式,《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連貫式等。以總分式結構占多數的安排較符合這一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幫助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說明方法

第二學段了解說明方法的文章不多,僅有兩篇文章在教學參考中直接指出。《太陽》: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體會說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呼風喚雨的世紀》:學習文章的說明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如作比較、舉例子等。其他像《趙州橋》《雅魯藏布大峽谷》《長城》《花鐘》簡單滲透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這一切都為第三學段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做好準備。

4.說明語言

說明文的語言表達要求科學、準確,但風格可以各異,可平實,可生動活潑。第二學段更多展現的是語言的生動性。在這一學段的說明文中,除了略讀課文外,只有《月球之謎》《蟋蟀的住宅》《長城》不要求背誦,只有《太陽》《飛向藍天的恐龍》《長城》不要求抄寫優美生動的句子。這些說明文多使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利用生活感受,適當運用敘述和描寫,使事物形象鮮明,講究趣味性、文藝性。足見這一學段的說明文以文藝性說明文為主。

三、說明文的教學價值

不同文體的學習都有其最佳的學習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學價值。教師要依據文本中的說明文體式選擇教學內容,找到其最佳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把握說明性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說明方法及準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1.理清順序結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有這么一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說明文常見的三種順序可以幫助找到文章的寫作思路,迅速把握文章內容。如《電腦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間順序來寫的,主要寫了哪些方位?各方位的電腦有何功能?如何工作?可以讓學生按照課文的講述順序填寫表格,然后連起來說一說,以把握文章內容,把握說明文的特征。

了解本學段以總分為主的結構,學生找出中心句,也可以幫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如《趙州橋》一文,“趙州橋非常雄偉”是總起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是個過渡句,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找到這兩句,也就概括了趙州橋的特點。像《雅魯藏布大峽谷》《秦兵馬俑》等此類課文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達到教一課、學一類的目標。

有些文章的結構不是總分式,找不到中心句,沒有過渡句,找不到體現作者思路的句子,如何把握主要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關鍵詞來說說主要內容。如《果園機器人》一文,果園機器人怎樣?請學生默讀思考,在交流時,幫助概括出關鍵詞:會干農活,自己充電,不停工作,最后讓學生借助關鍵詞說說果園機器人的特點,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2.了解說明方法,體味說明文體文法

為了說明事物的特征,須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列圖表、引用等。在第二學段需要了解的說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和舉例子等。教學說明文時,應讓學生標出文章所使用的說明方法,進而體味這些說明方法對準確說明事物特征的表達效果。

在本學段中,這些說明方法比較集中的是《太陽》一文,教學參考里也在本課直接指出需體會說明事物的方法。如《太陽》一文里“……實際上它大得很,130萬個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和“因為離地球太遠了,所以我們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么大”,這兩句話都運用了作比較的方法。教材對此還安排了一個小泡泡“我知道這樣比較的好處”。教學時,可以利用這一小泡泡,引導學生認識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并讓學生在體會這一句子的好處中,了解說明方法所帶來的表達效果,它可以使知識顯得更具體、通俗、明了。接著讓學生找找課文中用不同的說明方法描寫太陽的句子,讀讀想想,交流交流其好處。交流中結合《語文課堂作業本》第4題:讀一讀,選一選(填序號)。

3.抓住語言特點,賞析遷移運用語言

第二學段的說明文多為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生動優美。教師要抓住其語言特點,結合說明方法,引導學生背誦積累,玩味賞析語言文字,進行仿寫遷移,凸顯語用。

(1)多讀多背多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目標是要求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教師要抓住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結合課后的要求,讓學生多讀多背多積累。還可以利用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整理,在抄寫喜歡的內容時,積累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體昧說明文的情趣。

(2)比較辨別賞詞句

第二學段側重考察通過重要詞句幫助理解文章,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如《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烏兒”中的“一支、漫長”體現了語言準確是說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點,表明了變成烏兒的恐龍只是其中的某一個分支,演變過程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經歷了長時間的過程。如何讓學生領會?

①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個句子哪個好?為什么?

②從課文中找一找這樣的語句,讀一讀,談談自己的體會。

③交流,討論。

經過比較辨別,學生對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準確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體會了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3)仿寫遷移多運用

崔巒老師說:要改進“教”的法子,用好課文這個“例”,讓學生感受語言,熟悉語言,理解語言,借鑒語言。葉圣陶說說明文適合“仿寫”。仿寫句段,遷移運用說明語言、說明方法,就是實現“例”的增值。

如《花鐘》一文,運用多樣的句式寫出各種花的形態,語言生動具體。如何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表達效果,體現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可以這樣做:

①讀第一自然段寫花的句子,你發現什么?(花開的樣子不同)

②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課文用不同的說法來表達鮮花的開放,我們來填一填。

③讀句子,比較:把第一自然段描寫花開的句子全換成“什么花開了”,你喜歡嗎?為什么?

④邊賞圖片,邊讀課文,感受花各具形態的美。

⑤寫法拓展,選擇完成(二選一)。

學生以第一自然段為例,學習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和比喻、擬人的生動寫法后,可以選擇利用總分段式的結構,圍繞“春天,萬物蘇醒”來寫一段話,也可以選擇學習文中的例子——“什么時候,什么花怎樣開放”進行仿寫,增強語言感悟能力,凸顯語用。

第二學段的學生不僅要仿寫句子,更要進行段的仿寫遷移。如:學了《趙州橋》,可以寫一寫家鄉的橋,學著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具體。學習《頤和園》的寫法,可以記一次游覽活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