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9 18:27:5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林下生態經濟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生態規劃;園林景觀;設計
1 園林生態規劃的涵義
1.1 生態規劃的含義
生態規劃是應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根據經濟、社會、自然等方面的信息,從宏觀、綜合的角度,參與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研究和決策,并提出合理開發戰略和開發層次,以及相應的土地及資源利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措施。從整體效益上,使人口、經濟、資源、環境關系相協調,并創造一個適合人類舒適和諧的生活與工作的環境。
1.2 園林生態規劃的涵義
園林生態規劃的涵義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去理解。廣義的園林生態規劃是從區域的整體性出發,在大范圍內進行園林綠化,通過園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建設,使區域生態系統的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特別是人居環境的改善,促使整個區域生態a系統向著總體生態平衡的方向轉化,實現城鄉一體化,大地園林化。狹義的園林生態規劃主要是以城市(鎮)為中心的范圍內,特別是在城市(鎮)用地范圍內,根據各種不同功能用途的園林綠地,進行合理布置,使園林生態系統改善城市小氣候,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條件,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營建衛生、清潔、美麗、舒適的城市。由此可見,園林生態規劃的任務應包括確定城市各類綠地的用地指標,選定各項綠地的用地范圍,合理安排整個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布局方式。
2 生態規劃是園林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
現代景觀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人與自然真正的合作與友愛的關系。景觀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的反映,是人類的愛與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時至今日,景觀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必須依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充分說明了優良的生態環境對于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
3 生態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3.1 生態設計的原則
園林景觀設計具有科學、藝術和社會3個方面要素構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不同的景觀設計師和景觀作品對三個方面有不同的側重,因而指導思想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如果從這點來理解,生態設計思想作為景觀設計中科學原則的重要部分,應當貫穿設計過程的始終。在現今,景觀設計師的任務和責任已轉變為幫助人類合理的進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為人類創造戶外活動空間,所有的景觀設計都必須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之上,生態設計應是景觀設計中的一個普遍原則。
3.2 生態設計思想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作為生態景觀設計,不應單純地把重點放在設計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應該把重點放在“結合”上面,這其中包含著人類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關系的意思。作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他尋求的不應是武斷的硬性的設計,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潛力,當然這還必須要根據自然本身的限制條件來設計。
3.3 協調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的有效措施
3.3.1 城市景觀規劃的主要任務通過對城市景觀構成要素的歸納分析,考慮各種外在影響因素,構筑城市景觀的總體格局,建設結構合理、特色濃郁、環境優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觀體系。因此在城市景觀規劃的整個過程必須貫入生態設計的思想,從城市選址、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都要有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的體現,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的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3.3.2恢復城市濕地,鞏固生物生境系統濕地是地球表層上由水、土、水生或濕生植物相互作用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也是眾多野生動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之一,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被譽為“自然之腎”,對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
3.3.3建立城市環境防護體系。在城市擴建的過程中,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護林帶,往往因河岸整治、人造景觀或道路拓寬而被毀掉。其他地區的防護林帶也在無休止的開荒耕種或濫砍濫伐,以及農用地在轉為城市開發用地的過程中被肆意切割或占用,使得原有防護林網的完整性及其防護功能受到嚴重損壞。在城市周圍、城市功能分區的交界處形成較大規模的綠化隔離帶,不僅能防風固沙、減輕污染、凈化環境,而且有利于優化城市布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4 結論
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的關系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要消除對立,強化統一,就必須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在經濟建設中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的持續發展與環境的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規劃,園林景觀,設計
Abstract: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andscape,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fair value of science, now the basis of protection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us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vercome and ruled out in the current landscape know of error, and resolutely put a stop to and correct all kinds of serious destructiv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behavior,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lanning of landscape design thinking.
Keywords: ecological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現代景觀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人與自然真正的合作與友愛的關系。景觀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的反映,是人類的愛與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時至今日,景觀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必須依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充分說明了優良的生態環境對于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自北京人學會使用火開始,人的行為對地球自然面貌而言多數為破壞作用;無論是作為一個生態規劃師或者是景觀規劃師,都應該認識到現代技術由于輕率和不加思考地應用科學知識或技術設施,已經損壞了環境和降低了它的可居住性。比如最簡單的殺蟲劑、除草劑、洗滌劑和其它化學污染、放射性廢棄物等。
2生態規劃是園林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
西蒙茲說:“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共處。”久居高樓如林、車聲嘈雜、空氣污染的城市之后,人們又企盼著親近自然和返回自然,于是返樸歸真成為時尚。因此,隨著席卷全球的生態主義浪潮,人們不得不站在科學的視角上重新審視園林景觀行業,設計師們也開始將自己的使命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聯系起來。設計已不再停留在花園設計的狹小天地或是圖紙上的空談,而開始介入更為廣泛的園林景觀設計領域。對場地生態發展過程的尊重、對物質能源的循環利用、對場地自我維持和可持續處理技術的倡導,具體到每個設計,都體現了濃厚的生態理念。根據上海的研究,喬木與草坪的投資是1∶10,而產生的生態效應是30∶1,1hm2樹木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2t、二氧化硫300kg,并產生氧氣,吸收灰塵和蓄水,且樹林里冬暖夏涼,空氣濕潤清新,是最讓人舒適的環境。可見,在設計中對生態的追求已經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越后兩者,占據首要位置。生態主義已成為景觀設計師內在和本質的考慮,其創造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景觀。
3生態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3.1生態設計的原則
園林景觀設計具有科學、藝術和社會三個方面要素構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不同的景觀設計師和景觀作品對三個方面有不同的側重,因而指導思想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如果從這點來理解,生態設計思想作為景觀設計中科學原則的重要部分,應當貫穿設計過程的始終。在現今,景觀設計師的任務和責任已轉變為幫助人類合理的進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為人類創造戶外活動空間,所有的景觀設計都必須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之上,生態設計應是景觀設計中的一個普遍原則。在設計過程中,不應當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應將人看作自然系統中的一個因子,生態設計意味著人為過程與生態過程相協調,遵循生命的規律,對環境的破壞達到最小。但是這個最小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所以生態設計應當是在現有的知識和技術條件下朝這個方向的努力。
3.2生態設計思想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作為生態景觀設計,不應單純地把重點放在設計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應該把重點放在“結合”上面,這其中包含著人類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關系的意思。作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他尋求的不應是武斷的硬性的設計,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潛力,當然這還必須要根據自然本身的限制條件來設計。例如,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傳統的一些文化特點。越來越多的景觀設計師在設計中遵循生態的原則,這些原則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體到每個設計,可能只體現了一個或幾個方面。通常,只要一個設計或多或少地應用于這些原則,都有可能被稱作“生態設計”。充分利用場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設施,賦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減少水資源消耗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一些景觀設計項目,能夠通過雨水利用,解決大部分的景觀用水,有的甚至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從而實現對城市潔凈水資源的零消耗。在這些設計中,回收的雨水不僅用于水景的營造、綠地的灌溉,還用作周邊建筑的內部清潔。或者利用自然凈化的機理設計各種人工濕地,水的流動、水生植物的生長都與水質的凈化相關聯,使景觀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態的原則之中。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園林景觀生態規劃設計還強調人人都是設計師,人人參與設計過程,每個人都是景觀規劃設計的受益者。景觀規劃生態設計是人與自然的合作,也是人與人合作的過程。正如城市規劃從“控制式”向“協調式”發展,從“物質型”向“綜合型”發展一樣,景觀規劃設計也需要各個階層的參與。從本質上講,園林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包含在每個人的日常行為之中。使園林植物在城市環境中合理再生、增加積蓄和持續利用,形成城市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能力,起著改善城市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和積極作用。對設計師而言,這意味著自己的設計必須走向大眾,走向社會,融大眾的知識于設計之中。同時,使自己的生態設計理念和目標為大眾所接受,從而成為人人的設計和人人的行為,真正做到園林、城市、人三者相互依存、融為一體,滿足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Frederick S. The living landscape: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planning [M].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0. 9-15.
[2]俞孔堅. 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M]. 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3.70-93.
[關鍵詞]生態旅游;總體規劃;實施策略
文章編號:2095-4085(2017)01-0037-02
我國旅游業已進入飛速發展時期,旅游業發展已成為帶動區域統籌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美化環境和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柱性產業。臨潭縣冶木峽生態旅游景區位于國家4A級景區冶力關景區核心區域,作為未來臨潭縣的龍頭景區,其規劃開發與保護對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冶木峽景區現狀分析
臨潭縣冶木峽生態旅游景區所在的甘南州臨潭縣冶力關鎮,距離鎮中心2km,距離省會蘭州154km,距離甘南州首府合作市90km,距離臨潭縣城87km,有省道311線通往康樂,臨洮,直至蘭州。景區內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全鎮地處山谷地帶,境內群山疊嶂,青松滴翠,絕壁聳立。主要景點有老虎口、天然巨型臥佛“將軍睡千年”、喜泉飛瀑等景點。
2.設計策劃
冶木峽景區旅游資源的一級市場主要是蘭州市及周邊城市,對其他州市和鄰近省區的吸引力較弱,較遠省份的游客多屬偶爾到達,因此,尋求新的客源目標,有效開發旅游項目和產品,是冶力關景區旅游客源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2.1規劃理念
2.1.1“逆向規劃”理念
改變規劃中最先確定什么地方可以建什么的傳統思維定式,采用首先確定什么地方不允許,不可以安排建設的限定,然后再進行規劃的科學方法。“逆向規劃”就是優先規劃和設計生態基礎設施,包括:維護和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保護和建立鄉土生態系統,維護和恢復濕地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態,保護恢復濕地系統,保護整體景觀網絡等。
2.1.2更新理念,體現3N理念
21世紀旅游消費的大趨勢正從“3S”(Sea大海、Sunlight陽光、Sandy beach沙灘)轉向“3N”是Nature(自然)、Nostalgia(懷鄉)、Nirvana(涅)。推動“原生態的3N圣境”,通過重返自然和返璞歸真,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使人的情操得以升華。
以恢復原生自然風貌,鮮活的峽谷風情,宜人的接待環境為主線,不僅是新時期規劃新思想的客觀要求,是21世紀旅游發展的新動向,也是本次規劃中需緊密結合的要素。
2.2以綠色為背景,以坡地為特色,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發展策略
2.2.1強化坡地應用
依托坡地北高南低的起伏地形,設計各類休閑、娛樂、商務、居住、健身功能設施。休閑項目選擇上要突出時尚亮點,強化品質和特色,建筑選型上要展現當地民俗特色。
2.2.2綠色的要求
以峽谷和森林為背景,依托山水大力發展漂流等探險健身項目、登山步道系統等設施,適度開發,堅持開發服從保護的原則,維系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使旅游項目擁有良好的視線和環境景觀。
2.2.3疏密有致的開發
項目開發既要考慮旅游環境品質,又要兼顧土地的利益,因此,在規劃中,要按照合理的開發方式進行,在北側坡地功能區范圍內采取低密度別墅和酒店賓館形態,按照開發時序,實現有序過渡開發。
3.總體規劃
3.1功能分區
本次規劃將這個景區劃分為四個功能片區,即休閑娛樂度假區,規劃旅游接待、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等功能板塊;濱水娛樂和極限攀巖運動區,規劃以戶外運動為主題的旅游體驗區段,給游人創造征服自然的體驗感受,同時結合場地自然景觀特征,設置以聽覺、嗅覺為主的特色旅游體驗;濱水休閑體驗區,規劃濱水休閑項目,如親水平臺、喜泉野外宿營等,打造以觸覺、味覺為特色的旅游體驗;山水幻境觀景區,規劃考慮過境交通的干擾,規劃此區段以視覺體驗為主,設置展現當地民俗文化和自然風景的情景劇場。
3.2旅游產品策劃
結合當地旅游資源和市場需求特點,冶木峽生態養生旅游區旅游產品初步規劃為三類產品,啟動產品,以峽谷溪澗原始生態漂流子系列,通過整治河道,突出峽谷兩岸自然原始風光,使旅游者既感受漂流的奇、險,又集娛樂性和教育性于一體;基礎產品,依托綠色峽谷奇觀,滿足大眾化觀光旅游需求,相應產品主要有奇山異石生態觀光、高原山地生態觀光、森林生態觀光體驗、峽谷溪流生態觀光體驗;特色產品是依托綠色生態環境,以民族文化為底蘊,滿足中老年高端旅游需求,主要產品有環境養生產品和風水養生產品等。
3.3旅游線路
省道311將作為旅游景區內部道路使用,游客從入口開始可分別體驗徒步行走、水上漂流、空中索道、馬車、電瓶車等不同的游憩方式。生態迷人的冶木峽讓游客尋找山谷間的美麗,盡享峽谷中的樂趣。
關鍵詞:退耕還林還草;效益評價;塔里木河中下游
中圖分類號:F301.24;X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9—4440—03
荒漠化是21世紀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在中國干旱地區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不僅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也使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威脅和破壞。因此,荒漠化防治是實現這一地區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1]。退耕還林還草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對策之一,已在中國全面展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能否長久持續,使得退耕地“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2],退耕還林還草后生態和經濟效益的評價是關鍵。本研究對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進行生態和經濟效益評價,旨在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和保證。
1 研究區域概況
研究區域位于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86°15′— 88°00′E,40°30′—41°30′N,包括尉犁縣和農二師31~35團。屬于暖溫帶大陸荒漠氣候,氣候極端干旱,年降水20~40 mm,蒸發量2 965 mm;光照充足;年平均溫度高于10 ℃,最低氣溫—20 ℃,最高氣溫39 ℃;無霜期平均184 d。風沙危害是該區域的主要自然災害。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塔里木河上游過度的水土資源開發利用,使得中下游水量大幅減少,水質下降,上游補給干流水量年遞減約3 000萬m3[3]。上游來水量的不足直接導致該地區的濕地萎縮、植被衰退、荒漠化加劇,導致中下游地下水位下降[3—5]。在沙塵暴天氣的影響下,的地表部分形成流動沙丘,惡劣的生態環境直接威脅到塔里木河中下游綠色走廊的存亡,影響到該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樣地選擇與調查
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縣和農二師31~35團范圍內,選取51塊樣地,分為4種人工植被類型 (包括混交林、純林、經濟林和牧草)。由于種植的株行距不同,各塊樣地的面積也不一樣,其中生態林的樣地面積為20 m×30 m、20 m×40 m、20 m×50 m,每塊樣地內按對角線法設置3個10 m×10 m的喬木和灌木樣方,8個2 m×2 m的草本小樣方。經濟林樣地面積設為8 m×24 m、7 m×42 m、6 m×48 m,每個樣地內設置6個1 m×1 m的草本小樣方。牧草地內設置6個1 m×1 m的草本小樣方。調查內容包括樣地內植物物種的組成、株高、冠幅、數量和蓋度。在樣地中心作垂直土壤剖面,每30 cm深度為一個剖面,采集土樣550份,水樣30份。
3 實例分析
3.1 生態、經濟效益評價指標與評價方法
綜合前人的研究[6—11],結合該地區退耕還林還草情況確定了15個生態、經濟效益評價指標(表1)。
均方差決策權法是將原始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后計算出各指標的平均值和均方差值,再計算出各指標的變異系數,然后確定各指標的權重[12—14],其計算方法如下:
Bj=Cj/Dj,Ej=Bj/∑Bj
其中:Bj為第j指標的變異系數;
Cj為第j指標的均方差值,Cj=[∑(Zij—Dj)2]1/2;
Zij為第i類、第j指標的標準化數值;
Dj為第j指標的均值,Dj=(∑Aij)/n;
Ej為第j指標的權重值。
其評價模型為:Wi=∑Zij×Ej
其中:Wi為第i類型的綜合評價值。
3.2 數據處理
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方法如下:
①對于數值越大效益越好的指標:
Zij=(Aij—Ajmin)/(Ajmax—Ajmin)
其中:i=1,2,3,…,n; j=1,2,3,…,m。
②對于數值越小效益越好的指標:
Zij=(Ajmax—Aij)/(Ajmax—Ajmin)
其中:i=1,2,3,…,n; j=1,2,3,…,m;
Zij、Aij分別為第i類、第j指標的標準化數值和原始值,Ajmax、Ajmin分別為第j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5—17]。
運用該方法,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值(表1)和效益值(表2)。
3.3 結果分析
通過對該地區不同植被類型的生態、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得到各指標權重的排序如下:每公頃產值>產投比>植被蓋度>投資回收期>多樣性指數>地下水埋深>土壤有機質>鹽漬化面積比率>防風效應>固沙效應>土壤pH>每公頃灌溉量>土壤總鹽量>地下水pH>地下水礦化度。由各指標所占權重可知,在經濟效益指標中,每公頃產值是影響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的主要因素。在生態效益指標中,植被蓋度、多樣性指數、土壤有機質等是影響該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植被覆蓋率、改良土壤環境狀況是改善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
各種模式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如下:經濟林>混交林>純林>牧草>棉花。其中,經濟林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最大,但生態效益所占的比重比混交林和純林所占的比重小。退耕還林還草雖然應兼顧經濟效益,但生態效益是第一位的。在退耕還林中大面積種植經濟林難以實現改善生態環境的預期目標,因此,退耕還經濟林時應適當控制其比例。所有類型中以混交林的生態效益最大。因此,退耕還林時以營造混交林較為合適,同時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退耕還林還草類型[18]。
4 小結與討論
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范圍廣、時間長、集農業技術、林業技術、生態技術和信息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它所產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如何對其效益進行短期、中期和長期評價,是繼續進行研究的內容之一。由于研究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的改變,評價指標的選擇和評價方法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確定一定要客觀、準確,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新榮,張景光,劉立超,等.我國干旱沙漠地區人工植被與環境演變過程中植物多樣性的研究[J].植物生態學報,2000,24(3):257—261.
[2] 李育材.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回顧與總體思路[J].林業經濟,2001(9):1—3.
[3] 宋郁東,樊自立,雷志棟,等.中國塔里木河水資源與生態問題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4] 馬俊杰.論西北地區持續發展研究的基本問題[J].干旱區地理,1996,19(1):64—67.
[5] 毛德華.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環境與管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6] 代力民,王憲禮,王金錫.三北防護林生態效益評價要素分析[J].世界林業研究,2000,13(2):47—51.
[7] 吳貽名,李元紅,朱 強,等.干旱區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1(1):25—30.
[8] 賈寶全,慈龍駿,高志海,等.綠洲荒漠化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初步探討[J].干旱區研究,2001,18(2):19—24.
[9] 王讓會,樊自立.干旱區內陸河流域生態脆弱性評價——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為例[J].生態學雜志,2001,20(3):63—68.
[10] 師彥武,康紹忠,簡艷紅.干旱區內陸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對水土環境效應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水土保持通報,2003,23(3):24—27.
[11] 王葆芳,劉星晨,任培政.烏蘭布和沙地人工綠洲防護林體系模式生態和經濟效益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2(2):27—30.
[12] 陳東景,徐中民.西北內陸河流域生態安全評價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張掖地區為例[J].干旱區地理,2002,25(3):219—224.
[13] 王鳳仙,王元仲,徐文中.生態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0.
[14] 吳建軍,王兆騫,胡秉民.生態農業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及其權重[J].應用生態學報,1992,3(1):42—47.
[15] 卞有生,宋秀杰,金冬霞.大中型農場生態經濟評價指標及評價方法[J].生態與農村生態環境學報,1994,10(2):10—14.
[16] 吳佐禮,陳聿華.農業生態系統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J].生態農業研究,1996,4(2):28—31.
關鍵詞:草腐菌 林下經濟 食用菌
黑龍江省合江林區森林資源豐富,由于受傳統思想和習慣的影響及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制約,相較南方發達省份及地區,林下經濟步伐相對滯后,還處于自發的、零星的存在狀態。封山育林的戰略實施,使得木屑原料緊缺,作為林區重要經濟支柱的木腐類食用菌產業受到很大沖擊,生產轉型勢在必行。而林下草腐菌生產、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作為新型的林下經濟類型必將有力地推動林區的產業轉型。而林下草腐菌栽培和林下養殖發展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
一、林下草腐菌生產的意義
選擇適合林下生產的草腐菌種類,進行合理生產,其主要意義和作用有:①可以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增加林地生物多樣性;②適合發展特色食用菌業、生態畜牧業,實現健康種、養殖;③可保證食用菌及動物產品品質,有利于打造無公害、綠色、有機等特色品牌;④為林業生產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并為生態林的長期養護開辟新的經濟來源。
多數林區透光率均在30%左右,形成了涼爽、濕潤、氧氣充足的林地自然小氣候,為生產草腐類食用菌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食用菌需要蔭蔽的生長環境,且不與樹木掙肥。封山育林政策的實施,使得木腐類食用菌生產所需的原材料極度緊缺,栽培以糞草發酵料為主要原料的草腐菌,將是幫助林下經濟走出窘境的有效途徑。
二、林下草腐菌生產的優勢
1、原材料來源廣泛
黑龍江省每年產7000萬噸的牛糞、1000多萬噸的雞糞,全國秸稈產量達到7億噸以上,其中以玉米和稻草秸稈為主,除少量開發作為新型燃料外,其余的基本都是焚燒還田,不僅開發利用率低,還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2、自然環境適宜
黑龍江省夏季進行草菇、雙孢菇等高溫菇類的生產,可以在林下種植。我省雨季降水均勻,夏季氣候在30攝氏度以下,給雙孢菇的生產提供了清涼的環境,此時恰逢全國高溫天氣,我省此時生產草腐菌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菇質優良,緊密,必將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同時,林菌套作可增加空氣濕度,迅速降低過分飽和的土壤水分,加上闊葉落葉樹種樹冠對陽光的遮檔,可以減少大棚遮蔭材料,有利于食用菌生產。夏季樹木光合作用釋放的大量氧氣,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長。食用菌生產過程中的水肥管理,產生的廢棄料可做為樹木的有機肥使用,可以加速林木生長,使單位土地面積農業產值大幅度提高,實現林地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的兼得。
3、技術條件成熟
林下食用菌生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一些群眾的認可,部分農民群眾表現出了種植積極性。但草腐菌的栽培工作還剛剛起步,如何擴大規模,以規模產生效益,今后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但是此項技術在荷蘭、美國等國家早已應用成熟,現在已經進行到工廠化的栽培階段,我國南方的栽培產量也相對穩定,形成了半人工化半工廠化的栽培模式,所以合江林區開展雙孢菇的栽培有著穩定的科技支撐。
三、加快林下草腐菌生產的舉措
1、拓寬銷售渠道、加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建設
發展食用菌生產,抓好市場銷售是關鍵。龍頭企業和相關職能部門積極通過網絡、展銷會、農超對接、大中城市批發市場、產地市場等形勢推進食用菌對外銷售。黑龍江省緊鄰俄羅斯貿易口岸,黑河、東寧等貿易早已形成規模,將原生態無污染的食用菌產品進行深加工,樹立品牌意識,借國家對外開放口岸的便利運輸條件,大力拓展國外市場。這些區域合作的發展將有利于我省食用菌產業對外市場的開拓,將會有廣大的市場前景。
2、強化食用菌產業科技教育支撐
促進食用菌產業化迅速發展,需相關職能部門、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
3、強力推進食用菌標準化生產
要建立食用菌標準化體系。按照技術先進、符合市場需求和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要求,建立起包括栽培技術、加工包裝、儲藏運輸等環節的質量標準體系,使食用菌生產、加工、流通的各環節都有統一標準和技術規范。從生產領域、栽培環節抓起,實行無公害生產。
4、圍繞食用菌產業發展循環農業
發展林下食用菌栽培,主要利用小麥秸稈與牛糞混合制成基料,發展草菇、雙孢菇、雞腿菇等林下經濟,實現“農作物秸稈+牛糞=基料生產食用菌下腳料還田”的循環利用。草腐菌生產需要消納大量稻草、麥秸、玉米芯等農業廢棄物和畜禽糞便等畜牧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極大地緩解了生態和環境壓力。同時采用一料多菌,一棚多菌,周年生產的栽培模式,既可實現資源的綜合再利用,在較少的投資下,提高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又有利于改善農村生產環境。
5、因地制宜,適度發展
[關鍵詞]林下經濟 發展 模式
中圖分類號:TU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4-0239-01
1.引言
林業生產具有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營者的投資積極性,成為制約林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林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彌補林業投入不足,能夠使林業產業從單純利用林業資源轉向林業資源與林地資源結合利用,有利于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本文深入分析當前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并進一步提出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幾點想法。
2.林下經濟發展的幾種模式
2.1 林菌模式
充分利用林下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大的條件種植,林菌模式是在地上栽植喬木,樹下種植菌菇的雙層立體栽培模式。
2.2 林禽模式
在林下透光性、空氣流通性好、濕度較低的環境條件下,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發展種養殖產業,如飼養三黃雞、烏雞、珍珠雞、鴨等,飼料粗放充足,常年可養,技術簡便易行,自然放養、圈養和棚養均可。
2.3 林草模式
分區域在適宜地區的幼林地或郁閉度70%以上的林下,種植不同種類的優質牧草。如紫花苜蓿、紅豆草、三葉草、黑麥草、箭射豌豆等,為養殖提供優質飼料。在此模式中,草本植物可作為紐帶,使系統成為自給自足的經濟型生態系統。
2.4 林畜模式
在生長4年以上、造林密度小、林下活動空間大的林地,放養或圈養牛、羊、兔等,也可在林間試養梅花鹿等特種動物。林畜模式是林草模式的延伸,即林下種植牧草發展養殖業,同時,養殖牲畜所產生的糞便為樹木提供大量的有機肥料,促進樹木增長,形成一條生物產業鏈。其技術易掌握,市場前景好,是林畜養殖的重要模式。
2.5 林藥模式
在未郁閉的林內行間種植較耐蔭的中草藥,如當歸、黨參、黃芪、柴胡、板藍根、甘草、防風等。林下種植中藥材,不僅有效地改善了生態,實現以種養林的良性循環,還給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2.6 林糧模式
在樹木栽植后1-3年內,在未郁閉的林內行間套種豆類、胡麻、洋芋、疏菜等農作物,也可合理進行苗木繁育。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雜糧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其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2.7 林蔬模式
根據林間光照強弱及各種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學地選擇種植種類、品種,發展蔬菜種植。林菜立體種植,使墾后的林地土壤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增強,給林地創造了良好的通氣條件,起到了以氣促根的作用。同時鏟除了雜草,使林地得到了全面撫育,杜絕了森林火災,降低了病蟲基數,加快了林木生長速度。
2.8 林果模式
以樹種改優為主,通過營造經濟林或生態經濟兼用型樹種,開展低質林分提升改造,增加農民收入。種植蘋果、梨、山杏、花椒、大果沙棘、文冠果等樹種。
2.9 林游模式
充分發揮林區生態良好的優勢,引導群眾通過開辦林間民宿客棧,做綠色餐飲,賣綠色食品,培育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康復療養為主的森林生態旅游產業。
3.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幾點想法
3.1 落實林改配套政策
政府部門不僅需要大力的提出和引導發展林下經濟,同時還需要加強調研,深入了解地區內林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而因地制宜制定出相應鼓勵政策,正確引導,并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此外,政府相關林業機構部門要根據地區特點來制定科學合理的林改配套政策,并且把促進林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宣傳、落實到位,以此加強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
3.2 加強宣傳組織工作
有效的宣傳能促進廣大群眾對發展林下經濟的認識,首先我們要加大發展林下經濟宣傳力度,并努力宣傳林下經濟成功種養模式,增強林農的信心;其次,定期組織種植大戶和各鄉鎮林業技術員學習和技術培訓,促進林農的技術知識和管理養護水平的提升;最后,林業相應的機構部門,可通過走村串戶的開展技術服務、出版相應的技術知識指導手冊、組織宣講林下種植的知識等多種宣傳手段,來推動林下經濟工作的開展。
3.3 實現循環經濟發展
根據當前林下經濟發展的趨勢,社會各界對于森林生態系統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我們要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的經營管理,進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此外,為促進林下經濟的發展,還要加強保護森林的生態環境,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
3.4 強化科技綜合服務
一是加強與農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進應用推廣林下種養新技術、新品種,建立研發基地,積極開發林下資源,培育鄉土特色品牌。二是學習借鑒外地林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廣泛開展技術培訓,面向林區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經營大戶開辦短期實用技術培訓班,培養一批“短、平、快”技術員。三是整合現有的專門技術人才資源,組成培訓組、服務隊,建立長效機制,深入林區和特色產業基地開展技術服務,解決林下經濟生產發展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四是進一步搞好市場服務,使群眾能夠及時了解市場行情,規避市場風險,使林下經濟種(養)得好、賣得出、效益高。
4.結束語
C上所述,林下經濟作為地區特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各地林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從整體情況來看,我國林下經濟普遍存在“開發規模小、林下資源利用少、產業化程度較低、科技支撐能力不強、產品缺乏品牌”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我們應積極制定促進林下種植、養殖等模式發展的具體措施,為林下經濟經營者提供優惠政策,健全林下經濟發展保障體系,積極吸引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為其創造寬松、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重點扶持龍頭企業、行業協會以及大戶、示范戶,通過“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大戶”,“企業+社區+農戶”等發展模式,帶動千家萬戶從事林下生產經營。發展林下經濟,應在生態效益優先、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原則下,切實根據當地的實際地理條件、氣候情況,選擇適宜的種植模式及種植品種、養殖模式及養殖類型,最大程度上增加農戶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建議;發展前景;河南靈寶
中圖分類號 F32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0-0190-02
1 靈寶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1.1 林業資源
靈寶市國土總面積29.99萬hm2,林業用地面積19.61萬hm2,其中有林地面積12.08萬hm2,全市森林覆蓋率43.6%。林業用地中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為6.54萬hm2,占全市林地面積的33.3%。
1.2 林下經濟現狀
自2008年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實施以來,隨著林權制度改革步伐的推進,靈寶市不斷探索林業發展新路子,林下經濟生機盎然。目前,全市林下經濟發展規模已達4.71萬hm2,年產值達21.43萬元。全市各地利用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迅速增加的有林地面積,因地制宜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探索林菌、林禽、林畜、林菜、林藥、林草、森林旅游等復合經營模式,形成了近期得利、長期得林、遠近結合、林農牧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2 靈寶市林下經濟的主要類型
2.1 林下種植
一是林藥間作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種植柴胡、血參、茱苓等中藥材1 240 hm2,年產量6 300 t,年產值1 932.9萬元。二是林草間作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種植苜蓿3 466.67 hm2,年產值2 160萬元。三是林菌間作模式。主要以發展林下夏季香菇為主,林農在已郁閉成林的楊樹、桐樹等樹種的林下空地,充分利用林分良好的遮蔭效果及充足的溫度、濕度等有利條件發展香菇產業。至2011年全市林下香菇產業利用林地面積154.4 hm2,發展香菇1 600萬袋,產值1.8億元。
2.2 林下養殖
主要以林禽、林下野豬養殖為主。全市持有野豬、山雞、孔雀等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10家,其中林下養殖5家。共發展林下雞、鵝6.8萬只,林下野豬1 500頭,年產值389.5萬元。其中,某農戶在川口鄉南朝村養殖野豬1 500頭,年出欄500頭,收入50萬元。
2.3 森林旅游
全市現有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濕地和森林自然保護區2處。其中,燕子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朱陽鎮佛山省級森林公園、故縣鎮漢山省級森林公園、娘娘山地質公園、西閻鼎湖灣濕地公園游覽區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生態環境、旅游景觀得到極大改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森林旅游貢獻產值1 179.4萬元。
3 靈寶市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林下經濟模式和品種相對單一,無法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二是資金不足。農戶在發展林下種養等方面,需要資金投入,但是目前金融部門對農戶在發展林業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限制條件較多。三是林下經濟規模總量較小,缺乏龍頭帶動,難以形成集約化生產,市場競爭能力較弱。四是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待提高。具體表現為:管理技術水平低、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生產標準化程度低。五是基礎設施條件差,如水、電、路等配套不完善,制約了林下經濟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1-2]。
4 靈寶市林下經濟發展建議
4.1 政策保障
根據國家、省、市相關林下經濟發展意見,制訂出臺具體的當地林下經濟發展意見,制訂優惠政策,創造優良環境,提供便利條件,鼓勵、引導農民積極投入于林下經濟建設,林下經濟發展才能健康有序。
4.2 資金保障
發展林下經濟,對農戶來說前期投資是關鍵。據調查,多數農戶經濟基礎普遍較差,而發展林下經濟需要一定數量的資金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林業、農業、果品、菌辦等部門要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扶持一批有效益、有規模、前景廣闊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的模范帶動作用,促使林下經濟蓬勃發展[3]。
4.3 科技支撐保障
林下經濟是一項新型產業,農戶技術薄弱,必須邀請、聘請農林院校的專家、教授,結合當地林下經濟發展特色,傳授新技術、新方法。多方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社、科技協會,定期培訓和業務指導,幫助林農進行集體化經營、精細化管理,減少經營損失,提高經濟效益和經營收入[4]。
5 發展林下經濟的前景
5.1 發展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帶動
近年來,靈寶市在發展林菌、林畜、林草、林藥、林下養殖、旅游開發等林下經濟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已涌現出了一批林業經濟發展龍頭企業。“全國新農村產業化養殖先進人物”席孝杰林下養殖野豬,創建了以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綠色有機食品野豬肉為主的“靈寶市寶杰綠野特養有限責任公司”。林下養殖面積133.33 hm2,年存欄野豬2 000頭,年出欄商品野豬800頭。朱陽鎮經濟能人王周海承包林地3 333.33 hm2,投資逾1 000萬元,形成了森林旅游、林下藥、林下菌、林下養殖為一體的綜合性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基地。
5.2 發展林下經濟,森林資源豐富
靈寶市有林地面積12.08萬hm2,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為6.54萬hm2,占全市林地面積的33.3%。目前,靈寶市已對林下經濟發展做出了“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全市林下經濟面積將由現在的4.71萬hm2會發展到5.21萬hm2。
5.3 林下經濟是一種良性循環經濟
發展林下經濟,能起到近期得利、長期得林、遠近結合、以短補長、協調發展的產業化效應,使林產資源和林地資源相互結合,大大增強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發展林下經濟,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使林下大量閑置土地得以充分利用,同時收益期較短。它依托林地資源,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選擇適合林下生長的微生物(菌類)和動植物種類,進行合理種植、養殖,增加林地生物多樣性,既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又可以構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5]。
6 參考文獻
[1] 李瑞盟,韋彥,劉朝霞.關于廣西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考[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2(1):21-25.
[2] 郜曉蓉.山西省林下經濟發展前景探討[J].山西林業,2012(1):13-14.
[3] 閆忠奎,賴慶奎.滎經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南方農業,2012,6(2):51-52.
關鍵詞 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寧夏回族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162-02
林下經濟是指利用林下的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通過合理選擇適宜生長在林下的微生物(菌類)和動植物種類,采用科學方法和技術進行種植、養殖,以構建穩定的林下生態系統,實現林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一種立體復合經營模式[1-4]。林下經濟是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對于鞏固寧夏生態建設和林改成果、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建設“四個寧夏”具有積極作用。
1 寧夏回族自治區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寧夏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寧夏的戰略目標,抓住全區生態優先發展的戰略機遇,以“五大生態工程”和“五大特色產業”為重點,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充分挖掘利用林地資源潛力,不斷拓寬林業發展空間,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堅持“近期得利,長期得林,以短養長,長短協調發展”的發展思路,實現了“林業發展、生態良好、林農增收”的目標,破解了林業生產周期長與農民投入有限的難題,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林下經濟的發展呈現出良好勢頭,是林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民增收增效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林下經濟的主要類型包括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面積共計達到26.51萬 hm2,涉及41.5萬農戶,林下產品種類現有9大系列、20多個品種,實現年產值19.8億元。
現對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的發展進行詳細的分類說明。①林下種植。以林草、林藥、林苗、林瓜等模式為主的林下種植面積10.59萬hm2,涉及農戶24.7萬戶,產值達6億元。② 林下養殖。林下養殖利用林地1.17萬hm2,其中林下養殖生態雞177萬只,林下養蜂0.24萬箱,涉及農戶4.4萬戶,實現產值1.6億元。③林產品采集加工。林產品采集加工涉及林面積13.68萬hm2,實現產值11.4億元,參與農戶12.2萬戶。④森林景觀利用。以森林旅游、生態觀光、森林人家等為主的森林景觀利用增長勢頭強勁,利用集體林地面積1.073萬hm2,實現產值8 156.7萬元,涉及農戶0.21萬戶,其中森林人家247戶。
2 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發展資金
由于從事林下經濟發展的主體主要是農民,而大多數的農民自身經濟條件一般,積蓄較少。因此,發展林下經濟存在較大的資金問題。就算是一些合作社及林下種養大戶,其資金也大多有限,并且由于抵押物不足,導致農民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從事林下經濟生產,擴大規模和延長產業鏈的難度也很大,林下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2.2 規模化程度低
目前,林下濟產品中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和種類仍然較少,難以形成規模,市場競爭力也較低。一些成型的品牌和品種雖有一定的銷路,但規模化程度低,難以滿足市場的批量需求和客戶的多元化的服務特點。林業經濟產值不夠高,難以產生規模效應,從而難以吸引真正實力雄厚、能帶動區域發展的龍頭企業進行投資。因此,目前很難形成企業帶大戶、大戶帶農戶、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發展局面[1-3]。
2.3 種養品種單一
林下種植種類主要有苜蓿、草(木)本中藥材、硒砂瓜等,品種較為單一。寧夏自2003年5月1日起,在全境禁牧封育,380萬只牛、羊下山進圈,實行舍飼圈養。因此,林下僅限于養殖生態雞(鴨)、蜜蜂等。適宜林下種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的轉化和推廣應用力度明顯不足,在種養殖方面尤為突出,仍然沿用傳統的經營管理方式,經營成本高。同時,產品處于半成品階段,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弱。
2.4 經濟效益不高
寧夏林下經濟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林下經濟產業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大量林下經濟產品以初級材料的形式出售,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種單一,中高檔產品匱乏,產業鏈條短,缺乏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不顯著。
2.5 發展基礎薄弱
大部分集體林地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林下經濟規模化發展和集約化經營受到嚴重制約,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上實現更大的發展面臨著很大困難[3-4]。
2.6 社會化服務組織不夠完善
在林下經濟發展中雖然成立了一些林業專業合作社和林業協會,但大部分屬農戶或進城農民自發成立,仍然處于單獨發展、管理無序、運行不規范、效益不高的初期階段,還需逐步加強規范管理,提高運行效益。
3 發展對策
3.1 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和扶持,對投資企業基于優惠政策,以擴大林下經濟資金的來源和數量,從政府加大財政投入開始,并逐步引導農民和企業的投入[1-3]。設立林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通過以獎代補、無償提供技術、種苗等方式支持林下經濟發展。財政金融部門要主動創新金融產品,簡化貸款程序,開展林權抵押貸款、農民小額信用貸款、貼息扶持等業務,加大對有潛力的林下經濟的信貸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解決偏僻山村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薄弱的瓶頸問題。
3.2 加快示范基地建設
示范基地不僅要將林下經濟帶來的增收增效效果更加突出地呈現給農民和企業,同時也是林下經濟技術示范推廣的重要窗戶,更是地方林業特色的宣傳窗口,做好示范基地的建設不僅能夠提高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更能擴大其效果和收益。示范基地也可以采用股份制合作以及“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引導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通過創建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為農戶和企業提供先進的技術、優良的種苗、及時的信息和廣闊的市場等,提高林下經濟的組織化程度和抗風險能力[1-4]。
3.3 加強林下經濟科技服務
科技創新是林業增產增效的重要保障,加快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夠提高林下經濟的綜合效益。加大林下經濟科技服務可以通過積極搭建企業、農民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來實現,尤其是先進的技術和實用的技能能夠及時到達農民手中,從而轉化為生產力。積極引進和推廣適宜林間種植、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加大對農村人才的培養,提升綜合技術水平,提高林下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3.4 打造林下產品品牌
打造優良的品牌主要包括:加強產品的標準化建設,做好林下產品產地認證,努力創建林下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加大特色產品的宣傳等。
3.5 拓展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除了傳統的林下經濟模式外,還應大力拓展新的林下經濟模式。具體而言,就是在調查分析當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統籌規劃,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當地的特色及產品和模式,不斷開發林下經濟發展潛力。此外,還要積極探索和引進推廣適宜發展模式,創建適合當地的特色林下經濟模式[1-3]。
4 參考文獻
[1] 周學軍,馬廷貴,唐建寧.寧夏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寧夏農林科技,2011(05):15-16.
[2] 何鵬力,周琿,朱莉華.寧夏林下經濟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寧夏林業通訊,2012(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