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地質災害與防治

地質災害與防治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9-25 11:21:2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地質災害與防治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地質災害與防治

第1篇

1.1地質災害

1.1.1 地質災害定義

地質災害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地質作用、人為地質作用使地質環境惡化,并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或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遭受破壞的災害事件。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地殼活動災害;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地面變形災害;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水庫災害;土地退化災害;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等。

1.1.2 地質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來,我國的地質災害頻發,大致原因是因為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局部極端氣象異常;地球進入地殼活動頻繁期,造成地質變化劇烈;另外,人類對自然界資源的不正確開采與使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造成我國地質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

1.1.3 地質災害的特點

從近幾年的災害發生情況來看,我國的地質災害有三大特點:隱蔽性、突發性、破壞性。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人們往往感覺不到災害發生的先兆,而后地質災害突然發生,使人們措手不及,大量地毀壞建筑物、農田、工廠、公路等,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這些特點都使我國的地質防治工作難上加難,同時說明我國的地質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1.1.4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

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從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現在可以及時、有效地進行防治工作,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時周密地部署,相關工作人員及時進行災后抗戰,領導深入災區進行指導,盡量減輕災害影響;健全應急支撐體系,應急反應迅速,出臺很多相應的災害防治條例,穩步快速進行防治工作;預警能力提高,預案啟動堅決,減少損失,降低人員傷亡率;開展隱患防治工作,我國已經認識到災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點突出資金安排,技術給予支持,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等。

1.2 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概念同地理環境一詞,指由巖石、水和大氣物質組成的體系。狹義的概念僅指巖石圈及其風化產物。地質環境是地球演化的產物。億萬年來,巖石圈與水圈、巖石圈與大氣圈,以及大氣圈與水圈之間,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建立了地球物質的相對平衡體系。在地球演化的后期出現了生命。人類所處的地質環境是在最近一次造山運動與最近一次冰期后形成的。地質環境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環境,地質環境與其周圍的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之間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同時,地質環境也遭受地球表面各個圈層中各種作用的影響,所以,地質環境是處在不斷變化中的,而且這種變化也影響著地球表面各個圈層的發展。地質環境變化的方式一般表現為緩變或漸變,漸變發展為突變或災變,然后進入下一個漸變階段,因此地質環境變化常表現為一定的周期性, 一定地域在一定時間段完成一個漸變到突變過程,從而破壞地質環境,產生地質災害,這就是地質災害的地帶性、突發性與準周期性。

2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2.1 調查區劃體系

實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程是為了建設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評價其危險性,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確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為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實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據,為省級和國家層面決策管理提供支持。

2.2 監測預警體系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包括技術和行政2個方面,是防災減災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個運行良好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能夠在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及時捕捉前兆信息,針對不同對象及時發出防災減災警示信息,為地質災害避險決策或應急處置提供依據。

2.3 搬遷治理工程體系

根據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結果,對確認危險性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經過地質勘查評價,采取搬遷避讓或工程治理措施,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在條件具備時,治理工程可以和災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質環境合理利用結合考慮,以實現防災減災與土地資源再開發的雙重目的。

2.4 應急處置體系

堅持以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需求為導向,立足于現有科學技術資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適應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技術支撐機構、信息網絡系統平臺、技術裝備體系和應用技術系統,科學、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服務。

2.5 科學技術研究支撐體系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對重大地質災害成生的典型地質環境、內在機理和成因模式進行研判,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監測預警、防控方法和防災減災技術標準等研究,建立應急響應與模擬仿真研究體系。

3 區域地質環境評價體系

3.1 區域地質環境利用評價

從區域工程地質工作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服務規劃的戰略性出發,環境地質研究的目標應該是追求地質環境安全和地質災害風險的可接受程度,工作任務是開展不同尺度的調查評價,包括重大工程區、人類聚集區和搬遷避讓集中安置區的地質環境要素及其變化,評價其地質環境質量、容量和考慮地震、氣象(候)和人為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下的地質災害風險,劃分區域功能,甚至包括提出地震多發區和高烈度影響區預留避震空地或緩沖帶的基本要求。

3.2 工程地質環境安全評價

地質環境安全性主要是指地質環境區域內與工程或人居環境安全相關的地質成分、地質結構、工程性質、外部形態、區域內外動力作用特點和突發超常干擾因素作用的敏感程度(可變性或抗災變的能力)以及形成災害的可能性或風險性等。超常外來因素既會破壞工程對象,也會改變原來的區域環境態勢,要調查研究其作用范圍、強度、持續時間和危害對象的脆弱性或易損性。地質環境安全性評價是避免乃至消除工程對象的遠程地質災害風險,指導防洪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包含有足夠的防災減災對策的重要依據,是實施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和風險控制的指導性技術文件,也是相關法規落到實處的保證。

第2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地質環境;保護

0.前言

地質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經濟、文明發展的基礎,而地質災害則是由于自然環境和人類行為不當使地質環境遭到破壞。地質災害的頻發與地質環境的日漸惡化,都不同程度的制約著社會經濟發展,阻礙人類文明的進步。因此,防治地質災害和保護地質環境刻不容緩,有效的防治措施亟待采取,為可持續發展戰略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1.地址災害頻發的原因及造成的影響

1.1地質災害頻發原因

地質環境是一個動態系統,由于自然和人為的作用常超出生態環境允許的程度,使地質環境惡化,最終給人類自身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也就是地質災害。可以看出,地質災害是由于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使地質環境惡化,并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毀損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嚴重破壞的事件。

1.2地質災害造成的不良影響

近年來,雖然在地質環境保護、預防地質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質環境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至今還沒有一部較為完善的法規來進行規范,人們對地質環境的認識及重視還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加之某些地區地質環境條件較差,不合理人類工程活動等日益加劇,從而導致地質環境問題日漸突出。經濟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在頻度、程度上都大大加強,進而導致對地質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頻發的地質災害和惡化的地質環境,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防治地質災害和保護地質環境的主要問題

2.1人類活動使地質環境遭到破壞

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發展,對自然改造能力的迅速提高,人類在利用地質環境的同時,其活動作為一種日益強大的動力因素對地質環境的破壞也越演越烈。水土流失,土地砂化,土地鹽堿化,凍融,地震等現象發生頻繁。地質環境質量日趨下降,自然資源損失嚴重,人為地質災害頻繁發生,整個地質環境向紊亂、衰退的演替趨勢發展。再加上“三廢”拋擲無度等等一系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已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地質環境問題。

2.2保護意識薄弱

我國具有許多在國際和國內都享有盛名的地質遺跡。但由于保護不得力,開發利用粗放,管理滯后,破壞地質遺跡現象屢有發生。例如,嘉蔭龍骨山的恐龍化石有的被風化破壞,有的被江水沖走;五大連池火山地貌被開辟為采石場,碎石成堆;勃力硅化木被推土機推出,棄之如糞土。諸如此類事件比比皆是,幾乎省內的每個地質遺跡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地質遺跡的破壞不僅使地質環境改變了,同時也使得經濟發展受到了阻礙。增強保護地質環境意識刻不容緩,所有公民都有義務參與其中。

2.3礦產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在大規模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同時,也大大改變了礦山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給礦山地質生態環境和資源帶來巨大壓力。礦山整體地質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天然植被覆蓋面積降低,巖石增加,地下水資源枯竭,水質惡化,降低了整體防風固沙、蓄水保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地質災害。對礦山開發建設構成威脅,嚴重制約礦山地區的發展[1]。另外,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又是發展中國家,資源需求量極大,出現掠奪式開發與利用礦產資源的現象。尤其省內許多不登記的集體和個體企業技術落后,裝備差,回采率低,布局混亂,產品結構不合理,造成資源浪費嚴重。

3.地質災害防治的方法措施

3.1建立地質災害監控體系

建立健全適應不同建設需要的地質災害監測體系,評價地質災害的穩定性及動態趨勢,以達到預防的目的。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遙感技術(RS)及全球定位技術(RS)等[2],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優勢,包括有關高等院校、國家專業實驗室及科學研究機構,對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現狀開展系統的大規模調查與建檔工作,重點查明重要城市、經濟帶、交通干線及人口密集區地質環境狀況及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為防災減災決策提供基礎依據。建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監測及監控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信息系統、危險性分析評價系統和防災減災決策支持系統,并通過網絡傳輸的手段,實現信息的全社會服務體系,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2改善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環境惡化和破壞的根本原因在于人類沒有充分認識到環境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在于人類忽視甚至違背自然規律而對環境進行的不恰當的過分干預。因此,當務之急是改變人類的基本觀念,增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建設符合人與自然和平共處、協調發展的新環境文明。建立同步發展觀,即應該追求人、社會、經濟和環境同步發展的觀念;建立整體效益觀,即把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作為社會的發展目標;因為惟其如此,人類的整體生活質量與其所處的環境質量才會得以保障和提高。環境質量的提高,消除了地質災害滋生的土壤,從根源上抑制了地質災害的發生。

3.3合理利用資源降低災害發生平率

自然界承受人類活動的沖擊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在特定的地質空間里,地質環境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人類所有生產和生活的消費物質,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取自地質環境。同時,人類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廢棄物,又都直接或間接地排放到地質環境中[3]。然而,地質環境系統供給人類利用的一切物質都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人類排放的有害廢物的容納能力和自凈力也不是無限的。地球上資源和環境有限的客觀存在,迫使人們不得不改變資源和環境無限的傳統看法,改變掠奪式開采資源和利用環境的方式,必須有節制性,合理性地利用資源和環境,這樣才能使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統一,逐步改善已被人類破壞了的地質環境,從而有效的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頻度和程度。另外,對于地質遺跡也要進行合理利用,并加大保護力度。

4.結語

防治地質災害和保護地質環境都是不可忽視的環節,人類長期以來自私地只為自身利益而不顧身邊環境的惡化,造成了地質災害頻頻發生的嚴重后果。因此,在實現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務必注意合理利用資源,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率,從而有效地保護地質環境不遭到破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翟偉峰,等.黑龍江省可持續發展與21世紀減輕地質災害策略分析[J].災害學,2004,19(4):30-35.

第3篇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地貌形態存在多變性、地層巖性以及復雜性,我國水文地質呈現復雜特點,水文地質災害發生頻率高,嚴重威脅人們的財產和生命安全。本文首先簡單介紹水文地質災害,隨后研究其預測與防治技術,目的是降低災害危害性,減輕水文地質災害對人與社會造成的損失。

關鍵詞:

水文地質;災害預測;防治技術

水文地質災害可以分為自然地質災害以及人為因素兩個方面。調查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一半以上水文地質災害的發生原因都是人類開發利用地下水不合理。水文地質災害具有廣闊性、危害性以及不可控性等特點,必須針對其實施預測與防治。

1災害概述

我國國土廣闊,水文地質災害南北分帶、東西分區,呈現出種類繁多的分布特點,我國氣候類型多樣、地形條件特殊,早期發展時過度破壞自然環境與資源,因此水文地質災害頻發。其中,常見災害可以分為十二類,四十八種,例如地震及火山噴發等地殼運動災害、滑坡及泥石流等土體運動災害、地面沉降與開裂等地面秉性災害、水土流失及土體鹽堿化等土體退化災害、河水漏失及地下含水層輸干等水源枯竭災害、膨脹土脹縮及砂土液化等特殊巖土災害。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每年在水文地質災害中死亡的人員數量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間,經濟損失過百億,水文地質災害已然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近年來,我國對預測和防治水文地質災害要求逐漸提高。

2預測與防治技術

2.1預測技術

(1)3S技術。就是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統一稱呼,其在水利監管、水土保持以及氣象監測等領域已然實現廣泛應用。利用3S技術中的遙感技術與全球定位系統預測水文地質災害,可以實時獲取并更新監測數據,在此基礎上利用地理信心系統對數據實施綜合集成與空間分析,可以為決策提供可靠的科學參考依據。在3S技術支撐下,技術人員可以建設災害評估預測數據庫,這種數據庫主要分為專題和基礎地理信息兩類,前者包括對策分析數據和預防設施數據,后者包括了致災因子信息和災害具體運載環境數據。

(2)3S技術的應用。以泥石流與滑坡為例,分析災害中的危險性,具體說明3S技術如何應用。首先技術人員需要使用遙感技術以及全球定位系統獲取災害相關數據和信息,處理每一個災害因子,建立災害數據庫,使用統計方法確定災害因子在滑坡與泥石流中的“貢獻”,最后建立災害危險評價模型并計算危險值。對于滑坡而言,其災害發生因素主要包括水文氣象、地形和地質等,可以利用公式A=Σni=1Wi×Pi計算滑坡災害危險性指數。災害易損性就是指特定區域與時間內災害發生致使人、財與物受到潛在最大損失,其設定前提是災害處于最大危險度,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對社會、環境、物質與經濟的易損性實施評價。使用3S技術收集特定區域內的財產、房屋以及土地等數據,將其轉化為貨幣價值,在此基礎上制作價值分布等值的線形圖,對其實施相關分析與評價。評價破壞性就是以特定區域中災害的基礎條件、激發條件以及活動規律為評價中心,計算分析其中存在的可能危害程度和災害活動頻率,S=f×Q是危害強度和災害期望損失間的函數,利用D=Σni=1di×ri預測災害發育程度,公示結果包括四種發育類型,分別是加速、減速、衰竭以及停止。技術人員可以在此基礎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統制作災害發展趨勢的詳細預測評價圖。

2.2防治技術

防治水文地質災害,其根本目標是實現減災,基本途徑是控制災害源、增強抵抗力,基本措施是受災體防護、降低災害活動強度、災害避讓以及監測預報這四個方面,依舊以泥石流與滑坡為例,具體分析防治技術:

(1)防治泥石流災害。防治泥石流災害,可以采取固底技術和工程措施。在具有順直溝道和坡度均勻的天然泥石流溝里,泥石流上游溝槽處坡度較大,致使泥石流流速快,出現下切侵蝕,因此防治泥石流,必須采取固底技術,利用堅硬巖塊石實施鑲面,塊石直徑需要比泥石流流速可以撬動的固體顆粒最大直徑大,只有這樣,才能阻礙泥石流沖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技術具有使用年限,因此必須注意時間。在救災過程中,通常使用導流排放方法減輕泥石流災害造成的損失。泥石流災害的流速結構一般由上凹弧形的橫縱斷面速流槽和八字形狀匯流槽組成,其中,縱剖面線型常見類型為正弦線、螺旋線、圓弧線以及拋物線等。為保泥石流溝槽的斜坡結構穩定,避免其崩塌,必須修建防護工程攔擋土石,也就是選擇利用攔碴壩固定溝槽。為了減少洪峰以及固體物下泄量,施工人員可以在溝內修建低壩攔截,同時選擇淤積物保護岸坡、以防其再次受到泥石流側蝕,實現抑制泥石流發展的最終目的。

(2)防治滑坡災害。可以采取排除地表與地下水、減重與加載兩種方法防治滑坡災害。地表和地下水與滑坡災害形成有直接關系,因此需要防止地表水流入滑體,減少其沖蝕以及地下水浮托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提高整體穩定性、增強滑帶土自身抗剪強度。排除地表水工程可以分為截水溝與排水溝兩種,排除地下水需要根據其埋藏深度和實際類型,經過攔截建筑物、降低地下水位以及疏干地下水等方法降低其對滑坡體的負面影響。通過改變滑體本身的力學平衡條件,預防滑坡災害,可以采取護坡技術加固滑坡坡面,利用混凝土材料方格骨架或漿砌護坡的方法改變平衡條件,這種方法可以在防沖刷的同時實現綠化效果;與此同時,可以采用抗滑樁方法,將大尺寸錨固樁打入滑體與滑床間,將二者連為一體,實現抗滑作用。

3結語

人類過渡開采地下水、對地下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直接影響水文地質災害發生頻率,水文地質災害不但破壞地區環境、威脅人類財產與生命安全,還對社會穩定起到負面影響,為了降低災害危害,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技術預測災區,預防災害,一旦災害發生,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做好應急救災工作,確保社會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明周.礦山建設中水文地質災害防治技術[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12).

[2]歐禮平,吳興明,朱天.礦山整治中水文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11).

[3]楊鴻.水文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技術[J].大科技,2015(32).

第4篇

[關鍵詞]煤礦 地質災害 處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X75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7-309-1

1前言

自從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的經濟慢慢的開始和環境一起發展,從而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的一體化發展。煤礦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因為人類的生產活動從而引發的一種破壞地質環境并且危害著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除此之外,地質災害會給礦區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然而,近幾年,由于利益的驅使,這就使得許多商人的經濟活動沒有充分到這些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地質災害危害著人類的生命。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對地質環境的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能夠更好的解決地質災害這一問題。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地質災害起著一個非常大的制約作用。在煤礦開采的過程中由于開煤棄石,這樣會使得水土流失的現象加重;然而在煤礦中由于經常會抽水和排水,從而會出現地下水位下降以及礦區周圍地下水資源枯竭的情況。在煤礦開采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地震、巖爆、冒頂片幫突水、瓦斯爆炸以及地面開裂和沉陷的現象。

2我國煤礦地質災害的現狀

在我國的能源中,煤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比重,這就使得煤炭行業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煤礦地質災害的不斷發生嚴重影響了煤礦行業的健康發展。煤礦地質災害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重大的損失。例如:2003年5月13日,發生在安徽省蘆嶺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04年10月20日,發生在河南省大平煤礦井下一掘進面的瓦斯爆炸事故,這起事故導致了56人死亡,18人受傷。瓦斯爆炸事故使得越來越多的煤礦行業開始關注井下的開掘以及安全情況。由于地質災害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這就表明防治地質災害勢在必行。

3煤礦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3.1山體滑坡

在煤礦開采的過程中,由于過度的開采,從而會出現山體滑坡的現象。每一年由于山體滑坡從而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在2004年6月5日下午,發生在重慶市萬盛區東鎮新華村胡家溝社的山體滑坡,這起事故主要是由于暴雨沖刷而引起的,該起山體滑坡事故不僅給東林煤礦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給周圍的村莊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3.2地面塌陷

在煤礦開采之后,經常會出現地面塌陷這一嚴重的地質災害。地面塌陷不僅會使得礦區的土地面積出現積水的情況,而且還會誘發山體滑坡,甚至會破壞了周圍的耕地。2006年5月,發生在江西省瑞昌市橫港鎮樓下易村的地面塌陷事故,主要是由于蘇家垅煤礦在開采的時候,由于透水,從而使得村莊的多處地面發生了塌陷,從而使得全村所有的房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裂縫。

3.3煤與瓦斯突出

在煤礦開采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煤與瓦斯突出的事故。2006年8月4日16時,發生在忻州市寧武縣西馬坊鄉大灰窯煤礦的有害氣體涌出事故,這起事故造成了18人遇難。有害氣體的涌出,會嚴重危害了工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3.4礦井突水以及淹井災害

在煤礦生產的過程中,礦井突水是非常常見的一種事故。由于煤礦突水事件會直接影響著煤礦的生產、效益以及安全。1996年1月5日,發生在肥城國家莊煤礦的煤礦突水事故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4煤礦地質災害的主要的防治措施

4.1建立一個嚴格的地質災害檢查制度,并且生產環境進行定期的檢查

相關的檢查人員要嚴格按照地質災害的檢查制度對生產環境進行檢查,這樣可以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檢查人員具體的檢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對極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進行定期的檢查,從而可以保證生產環境的良好。第二,要對危險區的氣體進行定期的檢查,從而可以避免瓦斯爆炸等事故的發生。

4.2不斷加強對地質災害的宣傳教育,從而能夠增強人們的防災意識

由于許多工人對地質災害知識的欠缺,從而對自身的安全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通過不斷的向工人們宣傳地質災害的知識,這樣可以使得工人們對地質災害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從而能夠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4.3不斷加強政府相關部門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管理

由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一項重大而又艱難的工作,這就要求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從而能夠使得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率不斷減少。政府部門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如下:第一,要對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有一個清楚的把握,并且要對經常發生地質災害的危險區以及易發區作出標記。第二,每年要組織一些相關的專家到易發區進行實地勘察,從而能夠提出一些合理的預防措施。第三,要加大一些行政執法部門的力度,從而可以對一些嚴重的問題進行制裁,這樣可以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4.4建立一個科學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學的預報工作

對于每次發生的地質災害,既有偶然性,又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就要求相關的負責人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并且分析發生此次地質災害的原因,這樣可以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在煤礦開采的過程中,煤礦要不斷規范自身的生產,在開采的范圍進行開采,從而能夠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為了能夠很好的防治地質災害,這就要求煤礦要結合自身礦區的實際情況,從而建立一個科學的地質災害預報制度,從而能夠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

5結束語

近幾年,由于煤炭開采的不合理,這就會引起巖層移動,進而造成地表沉陷,導致農田、建筑設施的損壞。煤炭的不斷開采,這就使得我國的土地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從而使得地質災害事故的不斷發生。除此之外,煤炭開采形成的大量矸石堆積在地面,既占用良田,又造成環境污染。煤炭的開采對大地、空氣有嚴重的危害。目前,隨著我國礦井開采深度的不斷增加,礦山壓力顯現及沖擊地壓等動力災害發生的頻次增加,這就表明預防地質災害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能夠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這就要求煤礦行業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從而使得煤礦行業向著安全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廷勇,白艷萍.廣西華錫集團銅坑礦地質災害評估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2(12).

[2]魏璐璐.淺析地質災害評估的方法與程序[J].民營科技,2012(10).

第5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勘查技術;防治措施

所謂的礦山地質災害,主要是由人類采礦生產活動導致的礦區自然地質環境發生改變,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產生影響的災害性地質作用或現象。其是地質災害的一部分,同時也是自然災害的重要內容。我國礦業資源比較豐富,隨著經濟的發展,礦產資源需求量逐步提高,且礦業發展粗放式管理模式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使得很多礦山地質環境面臨嚴峻的形勢,一部分礦區態勢不斷惡化。所以,正確認識礦山地質災害勘查技術與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1]。

1礦山地質災害勘查技術

1.1地球信息技術

對于地球信息技術而言,其技術類型主要分為三種。①遙感技術(RS)。其從宏觀角度對大面積區域做出了解釋,為比例尺不同的航衛片解譯工作提供便利。通過航衛解譯,因其更加直觀、真實而準確,為工作效率與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礎。②定位系統(GPS)。全天候、覆蓋面廣、精度高是該就似乎的主要優勢,通過該技術,用戶可以進行無源設備工作,且其占用空間少,非常輕、使用方便、價格低廉。所以,該技術應用范圍非常廣。在礦山野外環境調查工作中,利用GPS定位儀現場采集礦山所處環境的三維坐標數據。③地理信息系統(GIS)。

1.2水文、地質與巖土力學實驗法

此試驗法類型比較多,對于礦山地質災害勘察的作用不可小覷,許多數據與資料都是通過此試驗獲得的。在實際災害調查中,水文地質測試試驗主要包含水質、淋濾、浸泡、含水層吸附、頂板滲透試驗、采礦周邊地層滲透、礦山固體廢棄物毒性檢測、土壤污染、溶質的遷移與富集等。

2災害類型

2.1地面與采空區的塌陷

在井巷開采作業礦山中容易出現塌陷。在采空區,如果礦柱不足,或礦柱受外力影響支撐能力缺失,使得地面出現塌陷。對于礦體掩埋較深的礦山,沒有及時進行回填,采空區面積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大面積塌陷。比如銅坑與高峰錫礦采礦區面積超過百萬立方米,銅鉛鋅礦采空區也超過了150萬m3,這都是采礦作業中首要解決的問題。

2.2采礦場邊坡出現失穩、滑坡及巖崩

這種問題原因在于開采不合理。比如采剝失調、邊坡角度太大,在露天非金屬與建材等開采礦中比較常見。比如某地區磷礦山崩事故,造成307人死亡,這種災害比較典型。

2.3礦體坑內巖爆

又可稱為礦山沖擊,在掘進爆破后2-3小時內,受地殼應力作用,礦坑與頂板圍巖出現的壓縮比較嚴重,一旦作業中出現自由面,巖石內應力得到突然釋放,導致巖石破裂并得到釋放,進而引起地質災害。

2.4礦坑突水

這種災害比較普遍,其突發性強、爆發規模大且造成嚴重后果,在開采中,如果沒有準確估計礦坑涌水,老窿或暗河被打穿或穿透,大量地下水涌入井巷,造成人員傷亡事故。

2.5周邊環境被污染

在礦山災害中,環境被污染也是非常重要的,采礦中形成的引麥未經過處理直接排入江河,嚴重污染了環境,甚至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鹽漬化等問題,嚴重影響到采礦區環境及正常生產活動。

2.6瓦斯爆炸與火災

由于礦井通風不良,瓦斯長期集聚而引起爆炸,造成人員傷亡,損害礦井。部分硫化礦床中有這種情況,硫化物氧化產生的熱量積聚到一定量,瓦斯濃度超過9.5%,就會引起爆炸,導致火災。其危害非常大,損耗地下礦物資源,其損耗量難以估量,改變了氣候環境,大量農作物與植物死亡,田地無法耕種,環境日益惡化[2]。

3礦山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3.1重點防治區

對于礦山重點防治區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邊坡參數設計要合理,并加強檢測,同時設置相應的防護墻,一旦開挖中出現變形開裂,就要進行專門的地質勘查。②對原有災害點做好邊坡加固與預防,盡可能排除因開采造成的災害等安全隱患。③對渣場棄渣進行嚴格檢測,邊坡坡度與擋墻要設計合理,設置相應的攔渣壩,以防發生泥石流。同時提高渣場使用效率,棄渣不能隨意堆放。④加強坑道支護,開采與支護同時進行,以防頂板坍塌、冒頂等安全事故,特別是有住戶的區域要防控頂部地面開裂。⑤合理設計坑道排水,以免礦坑涌水引起的危害。⑥設置相應的監測點,并做好檢測與分析,有效預防易發生災害。

3.2非重點防治區

在建設礦山進場路、生活區中,存在一定的邊坡與棄渣,影響到邊坡的穩定性,因此滑坡與塌方;沿線不合理棄渣也會引起水土流失,引起泥石流、滾石以及飛石等災害。①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增強支護與加固,邊坡排水溝也很關鍵,阻擋地表水。②對施工現場加強管理,確保棄渣堆放合理,并在險要低段建設阻擋滾石與飛石的相關設施。③完成開采后,扒平棄渣場并覆蓋上土層,進行植樹造林,恢復生態系統[3]。其中松樹適應性強,存活率高,每3平米種植一顆,且樹坑規格保持在0.5×0.5×0.5(m)。

3.3地質環境恢復措施

為了有效預防水土流失,恢復礦區植被與景觀,必須要合理開展復墾作業,以此恢復其生態功能。切勿胡亂堆放棄渣,規劃統一棄渣場區域,在開采中,針對性的選用棄渣回填采空區。棄渣場被處理后方可進行敷土、植樹種草。通過這些地質環境恢復策略,降低水土流失,恢復礦區生態功能,實現和諧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礦山地質災害勘查與預防中,通過有效治理措施,降低水土流失,恢復其生態功能,確保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提高礦產資源使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大監管力度,預防地質災害,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要重視。

參考文獻:

[1]楊殿群,吳晨曦.礦山地質勘查和勘查災害防治[J].技術與市場,2016,04:140.

[2]許玉龍.礦山次生地質災害及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屬,2016,14:161-162.

第6篇

關鍵詞:泥石流;地質災害勘查;防治

中圖分類號: P642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泥石流地質災害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發的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特殊洪流。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和規模也在不斷發展。當人類經濟活動違反自然規律時,必然引起大自然的報復,有些泥石流的發生,就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而造成的。可能誘發泥石流的人類工程活動主要就是人類對生存環境的破環。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防治主要是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施工,減輕泥石流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危害。建德市乾潭鎮幸福村陳家自然村泥石流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泥石流,為一沖溝溝源坡面滑坡、崩塌、溝谷侵蝕等引發的溝谷型小型泥石流。

1 工程概況

建德市乾潭鎮幸福村陳家自然村泥石流沖溝位于建德市乾潭鎮幸福村陳家自然村,距離乾潭鎮鎮政府直線距離約3km,距離G320國道直線距離約1.3km,泥石流前緣有鄉村道路通過。該沖溝最近一次發生泥石流時間為2011年6月19日凌晨,方量約400~600m3,根據了解,當時受災戶數達數十戶,無人員傷亡。泥石流發生以后,在溝口局部段已采用了漿砌塊石對溝壁進行了支護。

2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

(一)地形地貌

泥石流溝口地理位置坐標為N29°37′28.43″,E119°33′2.81″,工程區總體地形地貌屬于低山、山前坡洪積地貌。泥石流沖溝山頂高程最大高程為358.99,位于工程區SE側山頂,溝底高程約94~98m,山體自然坡度約30~50°,坡面覆蓋層厚度0.5~2.5m,植被發育,屬低山地貌。沖溝前緣為山前坡洪積地貌,高程70~95m,地形坡度5~10°。

(二)地層巖性

根據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區內出露的第四系(Q)有:① 泥石流堆積(Q4sef)

巖性為含碎塊石粉質粘土,塊石直徑一般10~30cm,可見最大塊徑0.6m,含量20~30%,碎石含量15~30%,厚度0.3~1.5m不等,結構松散。主要分布于沖溝內高程94~143m沖溝表層;② 滑坡堆積體(Q4del):巖性為含碎塊石粉質粘土,塊石直徑一般1~20cm,含量10~20%,堆積厚度0.5~1.0m不等,碎石含量10~20%,結構松散。主要分布在物源區滑坡體表層及滑坡前緣沖溝表層;③ 全新統沖洪積(Q4al-pl):巖性為含碎石粉質粘土,碎石含量10~20%,厚度0.5~1.2m,主要分布在沖溝內112~122m高程:④殘坡積層(Q el -dl):巖性為含碎石粉質粘土,碎石含量10~20%,厚度0.5~2.5m不等,結構松散。主要分布在山體表層:⑤ 上更新統坡洪積(Q3dl-pl):巖性為含碎石粉質粘土,碎石含量10~20%,厚度大于2m,主要分布在工程區西側坡洪積地貌單元區。出露的前第四系為侏羅系上統黃尖組(J3h):巖性為熔結凝灰巖夾凝灰質砂巖,巖體呈塊狀,沖溝內以中風化巖體為主,溝口附近見有強風化層,厚度2~3m。

(三)水文地質

工程區位于低山丘陵區,據野外調查及邊坡巖性揭示,根據其地下水埋藏、賦存條件、水理性質和水動力特征,地下水類型可分為孔隙潛水、基巖裂隙水。(1)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殘坡積及坡洪積含碎石粉質粘土層中,水量較為貧乏,其動態完全決定于大氣降水,直接受大氣降水補給。(2)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侏羅系上統黃尖組基巖熔結凝灰巖夾凝灰質砂巖風化裂隙中,含水量受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巖體風化程度及地質構造發育程度、植被等多種因素控制,一般富水性貧乏。基巖裂隙水接受松散巖類孔隙水及大氣降水滲入補給。

3泥石流基本工程地質特征

該泥石流沖溝位于建德市乾潭鎮幸福村,沖溝主溝全長約547m,溝口高程94m,主溝溝源高程325m,支溝1溝源高程258m,主溝河床平均縱坡降約420‰(圖1),溝谷流域匯水面積約0.084km2。

圖1主溝溝谷縱坡降圖

3.1泥石流物源區特征

根據現場調查,沖溝溝源崩塌、滑坡發育,崩塌主要分布在主溝溝源,滑坡主要分布在支溝1內,溝內泥石流物源主要由溝谷兩側補給,溝床內基巖。

(一)崩塌

崩塌點分布于主溝溝源300m以上,高程沖溝兩側山體自然地形坡度35~45°,植被發育,以灌木雜草等為主。表層殘坡積層厚度0.5~1.5m不等,巖性為含碎石粉質粘土,沖溝內基巖,基巖巖性為侏羅系上統黃尖組(J3h)熔結凝灰巖夾凝灰質砂巖,中等風化,層面產狀為N80°ESE∠20°。主要發育的節理有:①N20°WNE∠75°,間距15~30cm,延伸2~3m,微張;②N60°ENW∠65°,間距10~15cm,延伸短;③EWN∠30~40°,間距10~20cm,延伸短。

該崩塌點主要由上部殘坡積層在降雨及自重影響下及巖體在結構面與層面相互切割形成碎塊石向溝內產生移動所致,其已產生崩塌方量約300~400m3,主要為一小型土質崩塌,現狀該崩塌穩定性較差,在降雨及自重影響下有再次發生崩塌的可能,是主溝中主要的泥石流物質來源。

(2)滑坡

在支溝1高程220~255m山體邊坡上發育有一滑坡地質災害(HP1),見圖2,滑坡前緣長約7m,斜長約38m,高差約25m,主滑動方向為S72°W,已產生滑坡方量約300~400m3,為一小型土質滑坡地質災害。滑坡地質災害點后緣山體自然地形坡度40~45°,植被發育,主要為灌木及雜草等。滑坡頂部見有高約1~1.2m的陡坎,殘坡積層厚度1~1.5m不等,巖性為含碎石粉質粘土。滑坡堆體巖性為含碎塊石粉質粘土,下覆基巖為侏羅系上統黃尖組(J3h)熔結凝灰巖夾凝灰質砂巖,中等風化為主,滑坡前緣位于沖溝內,溝內見有滑坡堆積物,厚度1~1.5m不等。該滑坡形成機制為上部殘坡積層在降雨及自重因素影響下沿基巖面產生滑動,由于邊坡坡度較陡(35~40°)且邊坡表部分布有滑坡堆積物,在降雨及自重影響下滑坡堆積物及頂部和兩側有可能繼續產生滑動,為泥石流提供物質來源。

圖2HP1工程地質平剖面圖

在支溝1高程190~215m山體邊坡上發育有滑坡(HP2)地質災害,見圖3,滑坡前緣長約7m,斜長約24m,高差約25m,主滑動方向為S88°W,已產生滑坡方量約150~200m3,為一小型土質滑坡地質災害。滑坡地質災害點后緣山體自然地形坡度40~45°,植被發育,主要為灌木及雜草等。滑坡頂部見有高約1~1.5m的陡坎,殘坡積層厚度1~1.5m不等,巖性為含碎石粉質粘土。滑坡堆體巖性為含碎塊石粉質粘土,下覆基巖為侏羅系上統黃尖組(J3h)熔結凝灰巖夾凝灰質砂巖,中等風化為主,滑坡前緣位于沖溝內,溝內見有滑坡堆積物,厚度1~1.5m不等。該滑坡形成機制為上部殘坡積層在降雨及自重因素影響下沿基巖面產生滑動,由于邊坡坡度較陡(35~40°)且邊坡表部分布有滑坡堆積物,在降雨及自重影響下滑坡堆積物及頂部和兩側有可能繼續產生滑動,為泥石流提供物質來源。

圖3HP1工程地質平剖面圖

3.2泥石流流通區特征

泥石流流通區位于高程105~200m高程之間,流通區分布在主溝和支溝內,總長約345m(含支溝),坡降200‰。溝谷兩側山體自然地形坡度40~45°,植被發育,主要為灌木及雜草等。殘坡積層厚度0.5~2.5m不等,巖性為含碎石粉質粘土,下覆基巖為侏羅系上統黃尖組(J3h)熔結凝灰巖夾凝灰質砂巖,中等風化為主。溝內基巖多,局部溝段見有第四系沖洪積堆積物。

3.3泥石流堆積區特征

根據現場地質調查,泥石流堆積區高程在83~105m之間段,其中83~95m高程為溝口前緣道路高程,長約100m,高程95~105m段為沖溝段,長度約70m,坡降120‰。溝谷兩側山體自然地形坡度30~40°,植被發育,主要為灌木及雜草等。沖溝兩側殘坡積層厚度1.0~2.5m不等,巖性為含碎石粉質粘土,下覆基巖為侏羅系上統黃尖組(J3h)熔結凝灰巖夾凝灰質砂巖,中等風化為主,在溝口附近見有強風化,風化厚度一般小于3m。溝內現狀無泥石流堆積物堆積,據了解已經被清除。溝口段現狀局部段已采用漿砌塊石護坡,并采用直徑約1.2m的排水涵管。據調查了解,去年發生的泥石流堆積物已堆積至距離現狀溝口下游約70m處,堆積厚度0.5~1.0m,泥漿則沖至下游。其方量約400~600m3左右。

4泥石流形成機制、歷史泥石流發生情況及流速計算

(一)泥石流的形成機制

根據調查,本次爆發的泥石流沖溝匯水面積較小,平常沒有水流,只有強降雨時有水流,一般流量較小,雨停后即干枯,沖溝縱坡降較大,溝道順直,溝谷相對狹窄,溝內一般滑坡發育,沖溝內松散固體物質主要分布于溝床和溝谷兩側坡底,松散固體物質由松散覆蓋層及強風化破碎塊石、碎石土組成,結構較松散,由于溝谷坡降大,在暴雨季節,洪水迅猛,溝床和溝谷兩側被流水沖刷、淘蝕,從而與洪水匯集形成泥石流。

(二)歷史泥石流發生情況

根據野外調查和訪問,工程區曾于2011年6月19日凌晨爆發了較大規模的泥石流(圖4),該泥石流主要是由連續降雨激發。根據收集到的資料,2011年6月19日前已連續多日發生降雨,而在19日凌晨2點~5點三小時累計降水量達160mm左右,降雨持續時間短、集中且強度大。由于沖溝溝床坡降較大、洪水迅猛,導致溝內松散物源被洪水攜帶形成當時泥石流。據了解,當時受災村民達數十戶,無人員傷亡。

圖4泥石流曾經發生情況

(注:資料來源于建德新聞網)

(三)泥石流流速的計算

對泥石流流速目前還沒有成熟的計算方法,在泥石流防治工程設計中,一般采用經驗公式進行計算。目前有關泥石流流速的計算公式很多,本次采用鐵道科學研究院西南科學研究所研究東川泥石流后推薦的流速改進公式:

(式5-1)

(式5-2)

式中:――泥石流流速,m/s;

――泥石流容重(t/m3);

――泥石流中固體顆粒容重(t/m3);

――巴克諾夫糙率系數,具體取值見表1;

R――水力半徑(m),R=/P,―過流斷面面積(m2),P―濕周(m);

I――泥石流水面坡度或溝床縱坡,‰;

――泥石流阻力系數,;

――泥砂修正數,。

利用前面的計算公式,取泥石流容重為1.31t/m3,沖溝內巖體為熔結凝灰巖夾凝灰質砂巖,為2.68t/m3,流域在山區河槽,河槽經過塊石、碎石土河床,部分溝床內基巖出露,中小粒徑固體物質能完全滾動的物質組成,河槽阻塞輕微,河岸有草木及木本植物,溝底降落較均勻,取9.8。根據野外地質測繪實測過水斷面,水力半徑R約為0.60m,水面比降計算時采用溝床縱比降代替。沖溝泥石流流速計算參數及結果如表1。

表1沖溝泥石流流速計算表

I(‰) (t/m3) (t/m3) R

9.8 420 1.31 2.68 1.41 0.37 0.60

Vc(m/s) 3.56

計算結果顯示,泥石流流速為3.56m/s。

5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及設計

(一)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跨越工程、穿過工程、防護工程、排導工程、攔擋工程。(2)生物措施主要是在泥石流流域內,植樹種草,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防治水土流失以及合理耕植、放牧。(3)防止人為破壞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4)對于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種措施相結合,比用單一措施更為有效。

(二)防治工程設計

經過詳細的地質災害勘查,查明了泥石流流域的地形地貌、水源、物源條件,以及泥石流的發生時間、頻率、規模、形成過程、成災范圍及成災害情況;分析誘發因素,評價易發程度和災情等級,預測危害程度;根據已有防治工程基本情況、防治效果及存在的問題、擬設治理工程部位的工程地質條件,提出治理工程方案為以“攔”為主,攔排結合,整體方案為“5座攔擋壩+1條導流堤”。攔擋壩的主要作用:(1)控制泥石流強度攔截泥沙,降低泥石流的濃度,改變輸沙條件,減少輸沙粒徑,調節輸沙量,使泥沙輸沙形態有泥石流向水流輸沙轉化;(2)降低河床坡降,減緩泥石流運動速度并防止河道縱向侵蝕和橫向侵蝕;(3)充分利用回淤效益,穩坡固谷。設計攔擋壩均為實體重力攔擋壩,采用M10漿砌石結構。塊石應質地均勻、無裂縫、不易風化。塊石厚度不小于15cm,寬度25cm-30cm,長度30cm-45cm,塊石強度不低于30MPa,容重不小于20KN/m3,壩體頂部采用M10砂漿抹面2cm;針對保護對象,要求壩肩嵌進基巖深度不小于1.0m,嵌進碎石土不小于2.0m;壩基采用放坡開挖,放坡坡度以滿足開挖基坑穩定為準,推薦壩肩兩側在基巖中采用1:0.1放坡開挖,壩基上下游兩側采用1:0.6放坡開挖。為順利排泄流水或流體,在壩體上呈品字形布設孔徑0.4m的排水孔,排水孔坡率3%,排水孔垂直間距2m、水平間距2m;在壩頂設矩形溢流槽。

結束語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高。在人們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已逐漸被破壞的事實。因此,生態環境的保護已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事情。環境是自然資源的狀態,是人類利用了自然資源以后,自然資源狀態改變又反過來作用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并產生影響的狀況。不要以為我們破壞自然環境不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泥石流地質災害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施工,可以減輕泥石流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危害。

參考文獻

[1]DZ/T0220-2006.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S].

第7篇

關鍵詞:GIS技術;地質災害;研究現狀;發展趨勢

0 引言

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工程中,人們為了防止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就將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到其中,從而有效的解決了地質災害給人們生活所帶來的相關問題。其中GIS技術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對地理空間環境信息資料的收集和處理,讓技術人員對某地區地理環境的相關問題有著一定的了解,從而為人們提供準確的地質信息,使得我們對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的分析,這樣就可以對地質災害起到一個有效的預防作用。下面我們就對GIS技術在地質災害防止工作中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介紹

一、國外研究現狀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GIS技術應用給人們廣泛的應用到地質災害研究和預防工作當中,而且人們為了使得GIS技術的應用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也將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念融入到了其中。尤其是在國外發達國家中,他們已經基本上實現了GIS技術的多元化數據輸出、管理和使用,并且通過專業的GIS地質災害評價模式和計算機控制系統,來對其地質災害的相關信息數據進行收集處理。此外,我們在對地質災害進行研究的時候,研究人員還要將地質災害的研究內容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的優化相互融合,從而是的GIS技術的應用范圍更加的廣泛。其中國外發達國家在GIS技術中的研究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利用GIS強大的數據管理功能、建立空間數據庫,對地質災害數據進行管理和基本分析。

美國的相關學者在對GIS技術進行研究分析時,已經將GIS技術應用到地質滑坡災害的研究分析過程當中,他們主要是通過對GIS技術的數據管理功能的優化,來對其地質災害的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的管理。而在印度人們也開始對GIS技術的儲存、空間結構以及網格化功能的加強,拉對地質滑坡災害的危害性進行相關的研究分析。

2 基于GIS建立專業模型,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對特定災害進行分析預測。

而在對山區地質災害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國外的相關學者也開始在GIS技術空間定位的基礎之上,來對地質空間結構的穩定性進行分析。而且在對一些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地質滑坡、泥石流等)進行測試的過程中,人們也可以利用GIS技術來對其設計模式進行建立,從而使得人們對地質災害的穩定性和形態進行相關的研究分析,并且獲得準確的信息資料。

3 GIS與決策支持系統集成

人們運用GIS及工程數學模型建立了自然災害及風險評估的決策支持系統。并應用在一些特定的地區中,應用GIS建立指標因素數據庫,并建立基于GIS的多個控制變量的權重關系,對泥石流、洪水、地面沉降、由風引起的火災等災種進行了災害敏感性分析、脆弱性分析及風險評估,輔助政府部門作出決策。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應用GIS技術開展地質災害研究的工作起步較晚,研究程度較低。但近年有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在國土資源調查、地質制圖、地質環境評價等方面GIS已成為比較常用的工具,開發了一些基于GIS的評價預測系統,如公路滑坡災害評價預測、巖溶塌陷預測、公路地質環境評價系統等。目前,GIS技術在地質災害研究方面應用較好的有:第一,開發了基于GIS的重慶市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主要的功能是信息的采集與更新、信息的空間檢索與查詢、信息的可視化,并利用了GIS中的空間分析功能,信息的輸出等功能(研究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地裂縫、危巖等)。第二,基于GIS的公路地質災害信息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該系統結合西部一條運營高速公路中重點地質病害路段的實際情況,利用預測預報模型及GIS的空間分析能力,評價、預測、預報了地質災害(研究的地質災害為滑坡與泥石流)。第三、運用GIS技術于巖溶塌陷評價中,根據塌陷影響因素,利用GIS的距離分析,標量分析,網格迭加分析,分級分組分析等功能,完成研究區塌陷危險性評價及分區。

在針對部分山區流域地理地質環境,形成了一套基于GIS的從數據采集空間屬性數據庫建立評價指標的選擇預測評價模型分析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與區劃,這樣一套較為完整的山區流域地質環境評價和地質災害預測的研究技術路線、方法體系和工作流程。并建立了山區流域地質環境評價和地質災害預測的基本評價指標體系,從多個角度提出了其數量化方法。

目前,在我國地質災害領域里,GIS的應用存在的主要不足:一是一般性應用多,開發性應用少,基于國際先進平臺(ArcGIS等)的地質災害應用模塊的開發幾乎是空白,大部分用戶使用GIS是在其數據圖形管理和簡單空間分析的層次上;二是在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和地質災害評價預測預警研究方面,GIS的應用程度低,缺乏系統的技術方法和可操作性的程序,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的收集處理分析能力較弱,缺乏災害信息的綜合分析處理能力,信息交流與傳輸手段落后。

三、基于GIS解決地質災害問題的發展趨勢

地質災害是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對立統一關系的綜合體現。對地質災害的研究應從這兩個基本屬性入手來尋找其活動的基本規律 ,相應的 ,對其防治工程方案的設計也應受制于其產生的社會影響 ,這顯然有別于傳統的工程地質學研究。但目前國內外對地質災害的研究主要是考慮其自然屬性 ,預測評價也多從內外影響因素入手 ,著重考察其形成機制與誘發條件 ,度量的指標多為穩定性系數、穩定性程度等。人類防治地質災害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杜絕引起地質災害的地質現象或地質事件的發生 ,而是確保這些地質現象或地質事件不對人類造成不可接受的危害。所以從社會減災防災意義上講 ,從社會屬性方面來分析地質災害具有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這就要求探索一條從區域地質災害預測、中長期時間預報直至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的系統理論與方法 ,從而為更有效的減少各類地質災害對人類造成的損害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依據。另一方面 ,地質災害的風險分析涉及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區域規劃、社會經濟學等眾多領域、眾多學科的交流與協作 ,這就要求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區域社會經濟易損性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基于GIS建立起適應具體類型的地質災害評價分析模型與方法體系。

四、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是在國外還在國內,人們都對GIS 技術有著比較深入的研究,這不僅可以對地質災害的問題起到一個良好的預防作用,還有利于人對地質信息的全面的掌握。而且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也將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到了GIS技術當中,并且將許多科學理論應用到其中,這就使得GIS技術在地質災害研究分析當中,應用得更加的廣泛。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 技術 展望

中圖分類號:TG5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0-0327-01

礦山生態地質環境惡化會帶來一系列惡果,人們的居住環境、生活環境、就業環境會受到嚴重影響。大的地質災害還會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損失,制約社會發展,對國民經濟和礦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一、地質災害因素

鐵礦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有兩種 , 一種是客觀原因 , 一種是主觀原因。

(一) 客觀原因

首先,鐵礦采礦方式一般為地下采掘或露天開采,無論進行何種方式的開采,實質都是挖掘地殼的“機體”,本來是自然平衡的地殼,因為開采會加劇地殼物質的不穩性。這是在誘發礦山地質災害的本質原因。

因 。

その次、kI活嬰窬蜻^程で、xkとub加工も含めて。kI、特にxkとubは避けられないように水と火でI理すること。だから、k山^程の必然はk生三、すなわち排水、排蕁物。

其次,鐵礦在采礦過程中包括選礦和冶煉加工,特別是冶煉過程中,空氣污染、土壤污染是無法的避免的。一旦排污數量超過了大自然自凈能力,勢必為社會增加治理成本,阻礙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主觀原因

由于鐵礦礦業生產成本極低,因此,相當長的期間內,小型礦業企業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這些小企業為了追求片面經濟效益,忽視了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置安全生產與不顧。這是礦山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

二、地質災害的種類

采礦活動的誘發地質災害,基本包括火山地質災害以外的全部地質災害。主要有塌方,片幫、鼓底,巖爆,高溫,突水、滑坡泥石流,煤氣爆炸,沙漠化,鹽堿、三廢污染,煤層礦震等。

(一)塌方

塌方片地下開采空間桌面崩壞,是礦山開采帶來的最直接的地質災害。塌方無明顯特征,具有突發性、發生頻率高,常常伴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危害程度極大,。

(二)二巖爆炸

巖爆對巖石具有強烈的破壞,且破壞范圍極大。在這個破壞過程中,彈性變形能量突然沖擊采礦作業的表面,進而造成大面積毀壞。巖爆具有突發性、劇烈性的特征。,嚴重的巖石爆炸會發生人員傷亡,破壞礦山山脈,是礦山開采最嚴重的災害之一。

(三)礦震

礦震屬于地震的一種,所不同的是,礦山的震源淺,強度大,會造成井下和地表的嚴重破壞。然而,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長期以來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近年來,隨著金屬礦的地震現象不斷發生,才為社會大眾所關注。

(三) 地表塌陷

地表陷落是典型的地質災害,地表陷落在礦山開采中所造成的受害最大,損失最大。地表陷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輕則道路損毀,交通中斷,重則民房被埋,傷亡慘重。

(四)大面積采礦區崩塌

采用空地法,留礦法,崩落采礦法等進行地下開采,礦山井下往往會有巨大的崩陷區,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具有嚴重災害。

(五)地質環境污染

礦山開采污染包括,殘渣沉積,選礦污水排放等,長期存在地質層內,地址環境被嚴重污染,地表植被被破壞,嚴重者水土流失,山崩地裂。

三、 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綜合防治

(一) 勘查階段

鐵礦礦床地質勘探報告是礦山開采設計的基本根據。報告主要涉及到鐵礦礦區環境、地質條件、現狀評價等,防止鐵礦礦床開采后的地質環境受到影響,并依據采礦活動評價其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進而決定是否開采。

(二)礦山設計階段

所謂礦山開采設計,即通過鐵礦礦床勘察報告,并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人口環境等諸多因素進行嚴格而合理的采礦過程設計。該設計方案要求準確把握環境變量,降低開礦對周圍居住環境的影響程度,進而在源頭上防止地址災害的發生。

(三)礦山建設和生產階段

在鐵礦礦山建設和生產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措施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嚴格排放比例。還需建立相關的預警機制,對崩塌,泥石流等大型災害做到提前預測,將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主要技術對策

(1)改進采礦方式

預防鐵礦礦難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填充采礦。填充采礦對鋼鐵礦等金屬礦山有較強的操作性。金屬礦多數是帶狀分布,需要必要的填充材料。如果填充質量較高,可以有效阻止采礦地址災害的發生。

(2)塌陷土地復墾

陷落地的土地復墾更為合適。塌陷深度較淺的地區,宜采用回填方式復墾。

(3)鐵礦綜合利用

即減少鐵礦風化的可能性,降低排放氣體對大氣環境和水流環境的破壞程度,實現鐵礦的綜合利用。可以利用鐵礦生產建筑材料,或者建設鐵礦工廠,利用鐵礦發熱原理建立發電廠,并從中提取化學工業原料及稀有元素,生產礦物肥料,其他廢料則用來填充凹洞,減少礦難發生頻率。

(3) 閉坑礦山污染防治

閉坑鐵礦地下水也會造成環境污染,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是切斷污染通道,杜絕污染源。在鐵礦實踐中采用高強度水泥串層從下污染井結塊,切斷礦坑注入水和巖溶水力,實現礦井水污染防治。

(4) 礦山地下水防治

自采礦業誕生以來,多數企業對礦山地下水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這種行為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對水資源的破壞極其嚴重。鐵礦礦山的地下水處理方式較多,如全面注水法,供給結合法。

結語

礦山地質災害事關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穩定。因此,各級單位必須對鐵礦礦山地質災害高度重視。首先,要樹立保護礦山觀念,關注礦山開采的生態環境;第二,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安全生產責任機制,降低礦難發生時的人員傷亡程度。第三,發展礦物再生資源,杜絕盲目開發、過剩開發,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1] 莫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研究綜述[J].西部探礦工程. 2005(10)

[2] 朱良峰,吳信才,殷坤龍,劉修國.基于信息量模型的中國滑坡災害風險區劃研究[J].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