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8 10:17:3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社交焦慮治療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Abstract: The use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model, college students suffering from social anxiety case studies found tha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an reduce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heir social anxiety, change negative thinking habits, reduce loneli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anxiety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作者簡介:張瑾(1980-),女,江蘇鹽城人,江蘇省鹽城師范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師,碩士。
一、社交焦慮的認知行為治療
社交焦慮障礙個體有大量的自動想法,其中大部分具有自我貶抑的性質。對社交焦慮的認知行為治療將認知重構技術和暴露療法整和在一個高度結構化的治療中。其具體過程為:(1)在第一、二次治療中,治療師對暴露、認知重構和家庭作業進行合理的解釋和說明,并練習認知重構技術;(2)治療師領導病人,完成個體化的暴露,在暴露開始前和開始后都在治療師指導下進行認知重構的練習;(3)在每次治療的最后,治療師和病人確定要完成的家庭作業(包括家庭情境的暴露,以及與之相聯系的認知重構)[1]。
二、案例研究
男,20歲,大學生,沒有,沒有軀體殘疾。沒有心理咨詢或者藥物治療的經歷。
主訴:和別人在一起時感到很不自在,臉紅,沉默,總感到別人在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對自己評頭論足。喜歡獨處,獨自在校外租房子住。前來做心理治療的目的:消除恐懼心理,能夠自然地與他人相處。來訪者低著頭,極少與治療師有目光接觸,回答問題非常簡短。根據DSM-IV的診斷標準,該患者被診斷為社交焦慮。
分析:造成來訪者嚴重癥狀的核心認知是他認為自己臉紅,沒有話說,別人在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由于有這個非理性的認知,患者感覺焦慮,采取回避行為,喜歡獨處。這是治療中需要進行糾正的認知和行為。
(一)第一階段(第1次、第2次會談)
向患者講述有關社交焦慮的知識,包括患病率、癥狀表現、治療療效、社交焦慮的認知行為模型等,并初步學習認知重構技術。來訪者表現出明顯的緊張,臉紅,回避目光接觸。在家庭作業中,來訪者反復提到其自動想法與在別人面前暴露焦慮有關,比如“臉紅了”,“他們看我的眼神怪怪的”。
(二)第二階段(第3次~第5次會談)
在第3次會談中,治療師向來訪者講述暴露練習的方法和重要性,以使他對即將開始的治療方法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在第4次會談中,治療師對來訪者進行了第一次暴露治療。治療師選擇一個與治療目標相一致的情境,引發其中等程度的焦慮,而且來訪者對此情境能夠處理得比較好。來訪者要與一位同學進行一次20分鐘的交談,交談內容主要關于他們的一位老師。治療師教會來訪者使用情緒監控表,記錄暴露練習中自己焦慮的情緒變化。家庭作業是每周至少讓自己在感覺有中等焦慮的情境中與他人交談,每次20分鐘以上,每間隔5分鐘記錄自己的焦慮水平。
來訪者向治療師詳細地介紹了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他感到自己的注意力已經開始從對情緒的焦慮轉移到完成任務上來。隨著暴露時間的推移,焦慮水平正在降低,但總體上焦慮感依然存在。
(三)第三階段(第6次、第7次會談)
治療師設計了一個對來訪者有些難度的情境,要求來訪者和兩個同學交談至少30分鐘。這個情境要求來訪者能夠在隨意性的情境里插得上話,而且這個情境結構性不強,話題不確定。來訪者報告了其自動想法:我沒有什么話可說。
治療師:“你是不是有另外一個自動想法“交談中我要一直有話說”?
來訪者:“是的,如果停下來,我就覺得是我的錯。”
治療師:“難道談話只是你一個人的事情嗎?”
來訪者:……(沉默約1分鐘)“不,也是他們兩個人的事,他們也有責任的。”
治療師:“那么你在這當中的責任有多大?”
來訪者:“三分之一。”
來訪者表示出明顯的輕松,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家庭作業是每周至少和身邊的人交談2次,每次至少30分鐘,記錄自己焦慮的情緒變化,對非理性自動想法進行分析。
(四)第四階段(第8次會談)
總結和結束階段,來訪者認為治療使他增強了與人交流的信心。治療師強調,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會出現一些自動想法,關鍵是要把這些自動想法拿出來當成假設去檢驗。2周后進行問卷測試,以防止“蜜月效應”。
三、問卷評估
采用交往焦慮量表(IAS)、自動思維問卷(ATQ)、 UCLA孤獨量表(UCLA LonelinessScale)對來訪者進行問卷測試。從測試的結果來看,認知行為治療有效地改善了其癥狀。(見表1)
四 討論
認知行為治療有效地減緩了社交焦慮大學生的焦慮體驗,改變了消極的思維習慣,降低了孤獨感。治療的關鍵在于動搖和重建來訪者的非理性信念 。在治療過程中,教會來訪者認知行為治療的基本原理,即要把使自己焦慮的自動想法當做是一個假設來檢驗,并在此基礎上教會來訪者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A-B-C三欄表等,以使來訪者有更多的主動性,在治療結束以后,可以繼續使用這些方法處理以后會面對的問題。
本文的案例表明認知行為療法能夠有效改善社交焦慮大學生的焦慮水平,未來還需要更多的治療案例和實驗研究來進一步揭示和提高認知行為療法對大學生社交焦慮患者的療效。當然,也不排除來訪者可能受到了情境性因素的影響。至于短期的治療能否使來訪者在消極的思維習慣、孤獨感等方面發生改變,還有待我們進行長期的療效考察。
參考文獻:
方法:選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強迫癥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并分別給予舍曲林與鹽酸氯米帕明藥物。
結果:舍曲林組總有效率為87.5%,鹽酸氯米帕明組總有效率為82.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舍曲林組不良發應發生率為27.5%,鹽酸氯米帕明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前者顯著好于后者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兩種藥物的臨床效果相當,但曲舍林藥物的安全性更高,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少。
關鍵詞:舍曲林 鹽酸氯米帕明 強迫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27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094-02
強迫癥是一組以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癥,其發病率約為5‰-10‰[1]。強迫癥常通常需要藥物治療,其藥物種類多樣,效果各異[2]。鹽酸氯米帕明作為傳統的治療強迫癥藥物。效果較佳,但因其服藥次數多、不良反應多等原因導致患者依從性差。本次研究觀察了舍曲林治療強迫癥的療效及不良反應,并與鹽酸氯米帕明治療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間在我院門診或住院治療的強迫癥患者共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DM-3)強迫癥的診斷標準[3]。隨機分為舍曲林組和鹽酸氯米帕明組,每組患者各40例。其中舍曲林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18-68歲,平均31.4±9.3歲;鹽酸氯米帕明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17~67歲,平均30.7±9.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治療前Y-BOCS評分等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4周、8周、12周均予以查三大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等,均予以患者一般內科治療及常規精神科護理。舍曲林組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舍曲林片口服治療,起始劑量50mg,維持最大劑量100mg,每日1次,連用12周。鹽酸氯米帕明組予以患者加用鹽酸氯米帕明片口服治療,起始劑量50mg,維持最大劑量200mg。每天早晚各1次,連用12周。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根據Y-BOCS評分減少率進行評定:①痊愈:Y-BOCS評分減少≥75%;②顯著進步:Y-BOCS評分減少50%~75%;③進步:Y-BOCS評分減少25%~49%;④無效:Y-BOCS評分減少
1.3.2 不良反應觀察。治療過程中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一般情況,觀察患者不良反應出現情況并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的比較。規律治療12周后,舍曲林組治療總有效率與鹽酸氯米帕明組相當(P>0.05)(表1)。
3 討論
強迫癥為神經官能癥,其發病原因及發病機理尚不明確,難以治愈,但有研究表明強迫可能與體內5-羥色胺功能異常及腦內神經遞質水平變化有關。強迫癥一般使用藥物治療,以往鹽酸氯米帕明是治療強迫癥的首選藥物,其為三環類抗抑郁藥,主要通過阻斷中樞神經系統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的再攝取從而發揮抗抑郁及抗焦慮作用,同時具有鎮靜及抗膽堿等作用。本次研究鹽酸氯米帕明組40例患者使用鹽酸氯米帕明治療12周后33例治療有效,治療有效率高達82.5%。鹽酸氯米帕明治療強迫癥雖然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但是由于其抗膽堿作用容易引起不良反應的出現,有研究表明過量使用鹽酸氯米帕明心臟毒性大。使用何種藥物治療強迫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少成為近來研究的熱點。
舍曲林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其通過對中樞神經元5-羥色胺再攝取的抑制從而升高5-羥色胺濃度,提高腦內5-羥色胺的功能達到治療作用。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的同時舍曲林對去甲腎上腺素的攝取及膽堿能受體的親和基本無作用,所以舍曲林治療強迫癥的不良反應較少。本次研究結果發現舍曲林組治療強迫癥的有效率與氯米帕明組相當,同時舍曲林組的治療不良反應明顯低于氯米帕明組。表明舍曲林治療強迫癥患者具有治療效果顯著,最大維持劑量較小。
總之,強迫癥患者采用舍曲林治療能取得與鹽酸氯米帕明相同的療效,且舍曲林治療不良反應更少,患者依從性更佳,值得臨床使用。
參考文獻
[1] 汲送花,季加翠,張海英.綜合心理護理對改善強迫癥患者癥狀的效果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10,23(5):381-382
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常見的急性冠脈綜合征之一,需要及時有效的藥物治療,否則可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2008年2月至2010年6月,我院在常規心絞痛治療基礎上加用氯吡格雷及生脈注射液治療UAP患者6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共120例,診斷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甲狀腺功能亢進、電解質紊亂及其它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齡41~75歲;對照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齡40~76歲。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腸溶阿司匹林、他汀類、硝酸酯類、β受體阻斷劑、低分子肝素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以氯吡格雷300mg頓服,以后口服氯吡格雷,每日一次,每次75mg,同時給予生脈注射液50mg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兩種藥物均連續使用14d。
1.3療效評定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療效評定標準。①心絞痛臨床療效:分顯效(同等勞累程度不引起心絞痛,或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 以上,硝酸甘油用量減少>80%)、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用量均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用量減少
2 結果
治療組顯效36例,好轉22例,無效2例,顯效率60.0%,總有效率96.7%;對照組顯效27例,好轉16例,無效17例,顯效率45.0%,總有效率71.7%。治療組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療程結束時,治療組硝酸甘油用量及鎮痛劑使用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隨訪6個月期間,治療組有8.1%的患者出現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對照組有14%的患者出現上述事件,治療組心臟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3 討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急劇、暫時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有研究認為: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生主要與斑塊破裂、出血,誘發腔內不全阻塞性血栓形成,內膜損傷或斑塊破裂誘發血管痙攣有關[1,2]。斑塊因受浸潤而迅速增大或內膜下出血致血腫擠壓管腔使其狹窄加重,從而不同程度地阻斷冠狀動脈血流,誘發心絞痛。血小板的激活、凝集及血管痙攣與和血栓素A與前列腺素的平衡有關,也和脂蛋白異常等其他因素相關,血脂和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均促使血栓形成,誘發心絞痛。研究發現血栓形成初期,血小板、紅細胞及其他有形成分的聚集是一個可逆的動態過程。應用抗凝制劑后,抑制了血液有形成分的聚集,從而有效地預防了冠狀動脈內血栓的形成。氯吡格雷是近年來合成的新一代不可逆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體拮抗劑,它通過抑制ADP與其血小板受體結合,防止ADP介導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活化和繼發纖維蛋白原與GPⅡb/Ⅲa受體結合。目前一些臨床試驗研究顯示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更強,耐受性更好[3]。生脈注射液由紅參、麥冬、五味子組成,有益氣、養陰、復脈的作用。人參皂甙能促進前列腺素E2合成,抑制血栓素生成、促進纖溶、維持血管內皮功能穩定。麥冬有消除自由基作用;五味子有抑制脂質過氧化作用。生脈注射液具有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增加心搏出量,進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能抑制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黏度,解除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痙攣,從而使冠脈血流量增加,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謝,改善微循環,抗休克,擴張血管,提高心肌耐缺血缺氧的能力。
參 考 文 獻
[1]羅俊.不穩定型心絞痛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0,21(5):301-305.
[2]武杰,朱英杰.不穩定心絞痛惡化的原因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3,12(1): 92.
關鍵詞:情緒調節:社交焦慮癥
一、情境選擇
情境選擇是指要接近或者避開一種可能會導致不好的情緒反應的特定情境。在社交焦慮癥中,情境選擇涉及對社會恐懼的逃避和情境的執行。通常,患者對未來的預測以及相關的情緒反應都是負性的。與那些沒有社交焦慮癥的人相比,患有社交焦慮癥的人認為社會更具有威脅性。研究表明社會孤立和限制趨近行為,以及特定的活動或情境都會產生消極情緒,這是社交焦慮癥的特點。在臨床上,患者會盡量回避因為對現狀的松懈或者是情境所帶來的潛在危險,同時他們也會精心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來選擇他們想避免的那種情境。
二、情境修正
一旦患者進入執行情境,情境修正就會產生作用。情境修正是指通過改環境中外顯和物理特性來改變一個人的情緒。在社交焦慮癥中,情境修正有好幾種形式,最常見的是做出安全。這些內隱或外顯行為用來降低患者的危險的情緒狀態和維持安全的感覺。安全是一種很廣泛的行為,在焦慮癥中很普遍。在社交焦慮癥中安全的種類繁多,比如,逃避、印象操縱以及企圖降低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然而,社交焦慮癥的認知模型認為安全會導致焦慮以及對社會的負面信念。然而安全可以讓患者感覺使情境的威脅減少了,但這種感覺是有問題的。它們會不自覺地增加患者的焦慮并且使患者對他人的注意力降低,這就給患者的胡思亂想提供了更多的“證據。。情境修正或安全都在努力地調節負面情緒,后遺癥是可能會導致情感障礙。
三、注意力部署
在注意力部署方面,個體有很多選擇。例如,直接環境(社會或非社會)或自我內在環境。社交焦慮癥患者在情緒識別、增加自我關注和非典型自我參照加工方面是有特定的偏好的。在社交焦慮癥中觀察到的對負面信息的注意偏向可能會增強不良情緒,暴露情緒弱點和潛在的精神病理。
盡管在社交焦慮癥中注意偏向會對情緒調節產生危害,但并不是所有形式的注意力部署都是有害的。患者對信息的選擇性注意在某些情境下有助于情緒調節。但是在情境威脅中難以分離的注意力可能會在社交焦慮癥中一直保持下去。重新訓練患者對社交焦慮癥中負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會減輕社會焦慮癥狀。
四、認知改變
認知改變是對社交焦慮癥患者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所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它涉及利用認知技能來修改形成情緒反應的刺激的意義。認知重評是一種研究認知改變的最常用的形式,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一個適應性的情緒調節策略。如果使用的恰當,認知重評可以改善焦慮情境下的情緒反應以及增強心理彈性和情緒幸福感。另一方面,重評困難被認為是個體焦慮和情緒異常的精神病理學的核心機制。患有社交焦慮癥的人不會運用認知改變策略。腦神經成像研究也表明社交焦慮癥患者在認知重評時會有特定的大腦回路缺失。患有社交焦慮癥的人對憤怒面孔進行再評價時,他們難以恢復前額皮質的認知控制功能。具體來說,這會妨礙前額皮質的功能,當他們對自身信念進行負性再評價時前額皮質和杏仁核很少會出現功能連通。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認知行為治療可以修正這些腦信號的缺失,調整認知重評時前額皮質和杏仁核的功能連通。這些結果表明在社交焦慮癥中通過適當的訓練,認知重評困難的缺陷可以被修復。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消極信念會使他的行為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與社會脫軌。
取得重評技能在認知行為治療中是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我們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來證實在社交焦慮癥的治療中及早的引入重評對患者是有幫助的。對信念類型和隨后的重評更加細致的分析、患者的嚴重程度以及重評技能的獲得時機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五、反應調制
耶利內克向媒體透露的原因有點讓人匪夷所思,她表示自己有“三怕”:一怕被一大群人圍著;二怕私人生活受影響;三怕極權主義再現。很顯然,耶利內克患上了較為嚴重的社交恐懼癥,不管她承認與否,這個她絲毫不在意并干擾到她生活和聲譽的疾病,正改變著她的行為方式。
恐懼,本是人在遭遇某種特殊境遇時所產生的正常心理反應,然而恐懼一旦成為不可控制的力量,就可能演變為醫學上常說的“恐懼癥”。
沒有人可以脫離社會而生存。成功、好人緣,都離不開與人的交往,以及積極地投身于各種社交活動。當社交成為一種恐懼,他的前途,甚至生活可能都將被無情摧毀。醫學上把這種對社交活動不可控制的焦慮和恐懼,定義為社交恐懼,并將其列為阻礙事業發展和人生幸福的殺手。
健康詞典
社交恐懼癥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眾目睽睽之下講話時,往往因感到緊張而張口結舌;在社交場合與陌生人打交道或在不得已情況下把某個人介紹給別人時同樣也會有些遲疑。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害怕與壓抑并不能造成明顯的損害與抑郁。但在大約15%的人中,這種害怕在他們一生中的某些時候對其影響巨大。醫學上稱這種情況為社交焦慮障礙或社交恐懼癥。
一般社交恐懼癥:
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懼癥,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會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你會覺得周圍每個人都在審視你,品評你的每個小動作;你害怕被介紹給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場所進餐、喝飲料;你會盡可能回避去商場和進餐館;你從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進行爭論。
特殊社交恐懼癥:
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懼癥,你會對某些特殊的場合特別恐懼。比如,你害怕當眾發言,當眾表演,但你在別的社交場合,卻并不感到恐懼。推銷員、業務員、演員、教師、甚至企業主、畫家、演奏家等精英,經常是特殊社交恐懼癥的困擾者,他們在與別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沒有什么異常,可是當他們需要上臺表演,或者當眾演講時,就會感到極度恐懼,變得張口結舌,甚至愣在當場。耶利內克的恐懼也許正是來自于此種恐懼癥。
自測
在國際上,評定社交焦慮癥已有一些專用量表,這些量表包括Liebowitz社交焦慮量表(LiebowitzSocialAnxietyScale),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SocialAvoidanceAndDistressScale)等。但是由于它們來自國外,不完全適用于中國。下面列出的是兩種經過修訂的簡便自測量表。
一、以下每個問題有4個答案可以選擇,它們分別代表:1.從不或很少如此;2.有時如此;3.經常如此;4.總是如此。根據你的情況在表中圈出相應的答案,此數字也是你每題所得的分數。將分數累加,即是你的最后得分。
1.我怕在重要人物面前講話。答:(1 2 3 4 )
2.在人面前臉紅我很難受。 答:(1 2 3 4 )
3.聚會及一些社交活動讓我害怕。答:(1 2 3 4 )
4.我常回避和我不認識的人進行交談。答:(1 2 3 4 )
5.讓別人議論是我不愿的事情。答:(1 2 3 4 )
6.我回避任何以我為中心的事情。答:(1 2 3 4 )
7.我害怕當眾講話。 答:(1 2 3 4 )
8.我不能在別人注目下做事。答:(1 2 3 4 )
9.看見陌生人我就不由自主地發抖,心慌。 答:(1 2 3 4 )
10.我夢見和別人交談時出丑的窘樣。 答:(1 2 3 4 )
計分結果:
(1~9分)放心,你沒患社交恐懼癥。(10~24分)你已經有了輕度癥狀,照此發展下去可能會不妙。(25~35分)你已經處在社交恐懼癥中度患者的邊緣,如有時間一定要到醫院求助精神科醫生。(36~40分)很不幸,你已經是一名嚴重的社交恐懼癥患者了,快去求助精神科醫生,他會幫你擺脫困境的。
二、下面從五個方面列舉20種信號,每種可以分為5個等級:“沒有”、“幾乎沒有”、“有時”、“經常”和“總是”,分別給予0、1、2、3和4分。
1.活動方面
A完全失去對社交活動的愛好和興趣,覺得它們似乎太耗精力;()
B對空閑時間自己該做什么,一點也沒有底;()
C經常去做一些難以完成的事情;()
D因為要做的事太多,感到不知所措和失控。()
2.感覺方面
A覺得一天當中很少有自己的時間;()
B感到不被家人賞識;()
C時常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不滿和氣憤;()
D經常尋求別人的恭維和夸獎。()
3.胃口方面
A緊張或焦慮使自己不思茶飯;()
B靠吸煙或喝咖啡來支持自己;()
C想用巧克力和其他糖類來應付焦慮;()
D有惡心、腹痛或腹瀉的癥狀。()
4.睡眠方面
A經常失眠;()
B睡了整整一夜,但是仍然感到沒有休息好;()
C在晚上,不想睡覺的時候睡著了;()
D需要長時間的午睡。()
5.觀念方面
A失去了幽默感;()
B情緒急躁易怒;()
C對未來很悲觀;()
D覺得自己麻木,無動于衷。()
測驗結果說明:
本測驗的答案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在考查你的傾向。如果總分為1~20分,表明你存在社交焦慮;21~40分,有輕微的社交焦慮;41~60分,表示你的社交焦慮屬于中等,應該設法放松;61~80分,提醒你處于極大的社交焦慮中,必須對生活加以重新調整。
專家坐診
社交焦慮是一種慢性疾病,平均病程20年,自發緩解的可能性很小。只有1/4的患者隨年齡增長而緩解。教育水平較高、發病年齡較大的社交恐懼患者的緩解可能性較大。因此,在醫生或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治療是治愈疾病的有效途徑。
戴維?西漢(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著名精神病學教授)
戴維德?西漢(David?Sheehan)說:社交恐怖癥的發病是因為人體內一種叫“5-羥色胺”(又稱血清素)的化學物質失調所致,這種物質負責向大腦神經細胞傳遞信息以控制人的情緒。如果這種物質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人們的焦慮情緒。所以用藥物控制5-羥色胺的數量,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施旺紅(中國著名心理學家)
施旺紅教授對森田療法(由日本慈惠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于1920年創立,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進行了長期研究,著有《戰勝自己,順其自然的森田療法》一書,對社交恐懼癥的治療提出了以下觀點:
1.順應個性的自然:不注意內向個性的缺點,努力發揚優點。接受自己的真實個性。
2.順應現實的自然:不挖掘過去,注重現在。治療采用“現實原則”,過去無法改變,不追究過去的生活經歷,而是引導患者把注意力放在當前,鼓勵患者從現在開始,讓現實生活充滿活力。
3.順應行動的自然:不關注癥狀,重視行動。治療注重引導患者積極地去行動,“行動轉變性格”、“照健康人那樣行動,就能成為健康人”。
4.順應人性的自然:主張在實際生活中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鼓勵患者把自己的緊張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來加以積極面對、充分接受、反復體驗、不斷糾正。
方瞻(北京大學心理治療師)
1.催眠療法:精神分析師將你催眠,挖掘你心靈或記憶深處的東西,看你是否經歷過某種窘迫的事件,試圖尋找到你發病的根源。
2.強迫療法:醫生讓你站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或者讓你站在自己很懼怕的異性面前,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對你進行強迫治療。
3.情景治療:讓你在一個假想的空間里,不斷地模擬發生社交恐懼癥的場景,不斷練習重復發生癥狀的情節,精神分析師會不斷地鼓勵你面對這種場面,讓你從假想中適應這種產生焦慮緊張的環境。
4.認知療法:這是一種不斷灌輸觀念的治療方法。醫生不斷地告訴你,這種恐懼是非正常的,讓你正確認識人與人交往的程序,教你一些與人交往的方法。
5.藥物療法:運用某類藥物平衡病人體內化學物質的失調。
對癥下藥
案例一:他為什么在談判中始終不敢開口?
林先生 35歲 香港某公司總經理
林先生來自香港,年輕且事業有成,到大陸發展事業后,娶了經濟學碩士李小姐為妻。因感到自己對大陸政策、風俗了解較少,普通話也講不好,所以在商業談判中總是怕開口,依賴太太做他的人。而李小姐畢竟年輕,經商經驗不多,使得談判多次受挫,生意受到影響。但是林先生卻在談判中一如既往地閉口不言。
專家分析:
傳統觀念總是引誘人們追求十全十美。林先生因為覺得自己在普通話和某些重要方面能力有限,所以在談判中不愿開口講話,這無非來自一種自卑心理――自我評價過低,期待又過高,總怕自己表現不夠出色,被別人“比下去”,越不敢表現,就越自慚形穢,完全忽視自己的優勢和獨特性,從而形成社交焦慮和恐懼。
食之有道
6種食物助你消除焦慮
深水魚: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有與常用的抗憂郁藥如碳酸鋰的類似作用,能阻斷神經傳導路徑,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
香蕉:香蕉含有一種被稱為生物堿(Alkaloid)的物質,可以振奮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維他命B6的超級來源,這些都可以幫助大腦制造血清素,減少憂郁的產生。
健康推薦:
森田療法:問一問自己:我的生活目標是什么?我是誰?我是不是每天有所進取?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愉快接納自己,以自我評價為主,正確對待他人評說;在社會交往中,讓自己坦然、真誠、自信、充滿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你的人格魅力;為自己尋求快樂,學會心平氣和、樂觀、勇敢、自信,是克服焦慮的精神良藥。
案例二:她在一次“社交滑鐵盧”中失去了自己。
汪小姐 29歲 某跨國公司高級經理
汪小姐在去年公司的年終Party上遭遇了一次“社交滑鐵盧”,那天她穿著阿桑娜短袖衫配麻質長褲到場,本想用清新的打扮博得大家的欣賞,結果發現當晚最無光彩的就是她,衣香鬢影的場景攪得汪小姐頭暈腦脹,她只有躲在角落里拼命灌飲料。從此以后,不管什么樣的社交場合,她都害怕去面對,甚至連上街的勇氣都沒有了。
專家分析
抱著成為“明星人物”的目的參加Party是很多人的通病。正因為這樣的心態,才讓他們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往往遭受重創,無法自拔。
說到底,恐懼經常是來自“輸不起”的心態。在很多社交場合,人不是因為年長而應付自如的,而是因為學得了一系列處事技巧和管理情緒的能力,才會游刃有余,成為Party的主角。
健康推薦:
情景療法:讓患者在一個假想的宴會場所里,不斷地模擬那天讓自己“出丑”的場景,不斷練習重復發生癥狀的情節,精神分析師會鼓勵患者面對這種場面,告訴他其實這根本算不了什么,讓他從假想中適應產生焦慮緊張的環境。
葡萄柚:葡萄柚不但有濃郁的香味,更可以凈化繁雜思緒,提神醒腦。
【關鍵詞】 系統性紅斑狼瘡;焦慮抑郁狀況;相關因素;調查分析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累及多系統、多器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女性多見, 特別是育齡女性, 兒童和老人也可發病[1, 2]。本次研究通過對132位SLE患者的調查, 分析造成SLE患者抑郁焦慮的相關因素,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2例SLE患者, 全部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82年制定的SLE診斷標準, 排除精神疾病及認知障礙的患者, 年齡18~70歲, 其中18~45歲占87%;包括男18例, 女114例;未累及其他臟器30例, 多系統受累65例, 合并狼瘡性腎炎26例, 重疊綜合征11例。
1. 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患者資料由相關專科護理人員記錄, 包括SAS、SDS以及自行設計的因素調查表(含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對疾病的恐懼、治療效果、藥物不良反應、對病情了解程度、家庭經濟狀況、婚姻關系、家庭支持、擔心事業受影響、睡眠質量、癥狀的反復出現、擔心醫護人員不盡心、社交娛樂活動受限等項目), 分析不同因素與患者心理抑郁焦慮的相關性。
1. 2. 2 治療方法 本組患者的藥物治療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羥氯喹等為主, 關節或肌肉疼痛者予非甾體類藥物應用, 病情嚴重者行大劑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沖擊治療, 累及其他臟器者予以相應對癥治療。
1. 3 抑郁焦慮判斷標準[3] SDS≥53分為抑郁狀態;SAS≥50分為焦慮狀態。
1. 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組間均數比較用t檢驗。P
2 結果
2. 1 抑郁焦慮測評結果 132例患者自評結果顯示, 經SDS測評判定為抑郁的患者53例(40.2%), 經SAS測評判定為焦慮的患者39例(29.5%), 抑郁焦慮同時存在者17例(12.9%)。SDS和SAS平均得分分別為(51.7±11.2)和(47.3±9.1), 明顯高于國內常模 (P
2. 2 SLE患者抑郁焦慮影響因素分析 自行設計調查表統計顯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等因素與SLE患者抑郁焦慮狀態的發生無關(P>0.05);對疾病的恐懼、治療效果、藥物不良反應、對病情了解程度、家庭經濟狀況、婚姻關系、家庭支持、擔心事業受影響、睡眠質量、癥狀的反復出現、擔心醫護不盡心、社交娛樂活動受限等因素與SLE患者抑郁焦慮狀態的發生相關(P
3 討論
SLE的診斷主要靠臨床特點、實驗室檢查, 特別是自身抗體的檢測有利于診斷和判斷病情。SLE患者常有精神障礙的表現, 抑郁焦慮最常見, 占40%~68%[4]。
本研究測評結果顯示, 對疾病的恐懼、治療效果、藥物不良反應、對病情了解程度、家庭經濟狀況、婚姻關系、家庭支持、擔心事業受影響、睡眠質量、軀體癥狀的反復出現、擔心醫護不盡心、社交娛樂活動受限等因素與SLE患者抑郁焦慮狀態的發生顯著相關。目前為止在醫學上對于SLE仍沒有特異的有效治療方法, 該病當前尚不能治愈, 病情常有波動[5]。患者需長期應用激素治療, 然而使用激素治療又會加重感染, 導致骨質疏松、高血壓、糖尿病、消化道出血、影響睡眠等不良反應。加上患者對病情缺乏了解, 擔心預后, 容易導致患者產生消極、絕望、恐懼等負面心理。因此, 對于SLE患者醫護人員應嚴密觀察患者病情, 積極予疾病相關知識指導, 做好心理護理及用藥指導, 穩定患者情緒, 增強其安全感, 減少負性情緒的發生。另外, 醫護人員還應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 指導他們在情感上安慰、關心患者, 在生活上盡心照顧患者, 讓患者能夠體驗到親人的愛, 使保持好的心理狀態, 從而緩解其抑郁焦慮。對睡眠質量差者, 醫護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睡眠衛生的正確教育, 必要時用鎮靜安眠藥物治療。部分SLE患者因擔心事業受影響而抑郁焦慮, 他們往往擔心管理者不再信任自己或自己不再勝任原來的工作, 對此, 應該重視社會支持問題。同時醫護人員應排除患者的社交障礙, 鼓勵患者之間交流, 使患者樹立生活信心, 減輕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 丁敏. SLE患者焦慮抑郁影響因素調查分析.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 2008, 29(9):66-67.
[2] 唐福林, 巫斌, 魏蔚, 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抑郁癥狀的臨床調查.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03, 7(5):272-274.
[3] 謝倫芳, 葉冬青.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抑郁情緒與疾病因素的關聯性研究進展.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1(6):519-523.
社交恐懼癥分為一般社交恐懼癥和特殊社交恐懼癥。其典型的發病年齡在11到19歲之間。根據最高調查估計,大約有13.3%的普通人群在一生的不同時期滿足社交恐懼癥的診斷標準,男女的比例為1:1.5在中國,由于人們對該癥普遍認識不足,大量的病患被輕描淡寫地認為是“膽小、內向”而未受重視,導致社交恐懼癥的病患數量統計趨于保守。蘇程等做的一項調查顯示,湛江市兒童社交恐懼癥患病率為2.74%,男、女生患病率分別為2.6%和2.9%,差異無顯著性(x=0.11,P=0.744);各年級患病率在1.76%~4.32%之間,差異無顯著性(x=5.47,P=0.361)。
社交恐懼癥較高的發病率及其所帶來的嚴重社會負擔,已經受到了更多人觀注。這類人群,大部分都會高中輟學而依賴于政府的救濟或者有較低的收入。社交恐懼癥伴隨的軀體癥狀包括臉紅、出汗、多汗、震顫、心悸、惡心和口吃。其成因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家庭及思維等多方面。
1 案例
患者,李某,女性,30歲,公司職員。從小性格比較內向,不愿和別人多講話。在讀高中時,因和一群同學外出旅游,回校后在班級被老師訓斥“小小年紀不要臉,不知廉恥”。自此,李某不敢與同學交往,不敢與人對視。雖然自己有強烈的愿望想與人交往,但是一旦與人接觸自己就感到心慌、感覺別人看自己的眼神不對,怕別人說自己,以至于手腳出汗,顯得極不自然。幾年來,她盡量不去人多的地方,甚至與父母接觸都很少,工作后甚至不想去上班,事業很糟糕,到現在都沒交男朋友,平時人際關系也很差。李某自覺十分的痛苦,不得已來到醫院求助。
2 DSM-4診斷依據
(1)患者明顯而持續害怕與人接觸;(2)患者一旦與人接觸自己就感到心慌、感覺別人看自己的眼神不對,怕別人說自己,以至于手腳出汗,顯得極不自然;(3)自覺十分的痛苦;(4)盡量不去人多的地方,甚至與父母接觸都很少,工作后甚至不想去上班;(5)事業很糟糕,到現在都沒交男朋友,平時人際關系也很差;(6)以上所述的情形不是由于疾病或藥物所導致的。
3 心理護理
3.1心理教育
關于心理功能和治療的教育能夠幫助患者為更積極的參與治療做準備。教育患者學習有關社交恐懼癥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典型的癥狀,在許多情景中生理的正常反應。確保患者學習有關名人克服羞愧取得成功的經驗。教育可以通過討論的形式幫助患者理解參與社會往之前。過程中,及以后的心理過程。
3.2社交技能訓練
社交技能訓練對于社交恐懼癥的患者是有效的。在治療中,患者被鼓勵積極的參與社交活動,學習基本的談話技巧,非語言的交流,社交規則等。社交技能訓練設計為每天1次,每次1h,讓患者彼此討論社交焦慮發病時情況,持續性焦慮所帶來的種種困擾等。這個過程讓患者知道自己的焦慮問題不是孤立的,并提供面對面與人交往的機會。接著,通過小組的方式面對可能引起焦慮的社會活動,例如在小組發表講話、盡可能與成員保持目光接觸等。每次小組活動后,要求完成規定的作業,包括:在院內散步要正視來往的行人、和陌生人交談、以及到商店購物、當眾唱歌等。社交技能訓練能夠改善患者在多種社會情境在的功能。
3.3放松訓練
放松訓練能夠有效的減少軀體的焦慮癥狀并促進意識的控制。被動的放松訓練和冪想能夠幫助患者學會放松全身不同的肌肉群。訓練患者深呼吸,學習腹式呼吸。當患者感覺焦慮時放松療法可以防止患者感覺到疲憊。
3.4認知行為療法
社交恐懼癥的患者總是過分估計別人的觀察,認為被拒絕或評論,低估了自己的社會技能,明顯表現為對負面評價的害怕。患者必須接受社會的困難是不可避免的社交恐懼癥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更注重自己。認知行為療法能夠幫助患者減輕過分的自我觀注而注重于觀察其它相關的事件。患者需要重新糾正來自別人和交往對象的看法,注重于觀察周圍的環境而不是自己的想法,擔心,和評價。
【關鍵詞】 因特網;行為,成癮;住院;心理療法;治療結果;青少年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R 1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12-1117-03
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IAD)又稱病理性網絡成癮(簡稱網癮),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失控,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的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引起心理、精神、軀體等一系列綜合征[1],是人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型心理疾病[2]。網絡成癮患者在日常生活、學習及社會交往中存在各種困難,目前尚無成熟的解決辦法。幫助網絡成癮患者在日常生活、學習及社會交往中提高自我能力,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具有重要的社會醫學意義和精神醫學價值。人際心理治療網絡成癮青少年的目的在于改善人際交往技能,減輕抑郁癥狀[3]。本研究運用人際心理治療和社交技能訓練措施,觀察對網絡成癮患者心境障礙和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干預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為2007年8-12月在某高校醫院網癮科接受治療的60例網癮學生,均為男性,文化程度均為小學以上;年齡14~23歲,平均(16.2±1.9)歲;每日平均上網時間為8.6 h。入院后進行詳細的體檢及常規檢查,均符合網癮診斷標準[4],排除嚴重的軀體疾患。按拋硬幣分組方法,隨機分為觀察組(32例)和對照組(28例),2組患者在年齡、學歷、每日上網時間、家庭狀況及父母職業上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抗精神病藥物系統治療和護理,所有患者在軀體狀況基本穩定1周、治療2周后入組。入組后,對照組給予支持性心理護理[5],即供給患者精神上的安慰或幫助;觀察組則由經過培訓的專業護士實施人際心理治療及其他治療,觀察治療8周。觀察組每天9:30-10:30進行人際心理治療,輔助實施家庭治療,時間為1 h;14:30-15:30進行文體娛樂活動和藝術活動治療,時間為1 h。
1.2.1 人際心理治療 分8周進行。第1周主題為“認識自我”,讓患者反省自己,建立自信心和相互信任。重點進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糾正錯誤認知。內容主要是詳細向患者講解有關網絡成癮的病因、臨床表現、藥物治療和心理衛生等基本知識。心理衛生基本知識的內容主要涉及心理、認知、情緒等有關心理調護方面的知識,其目的是改善認知狀況,減少自責、悲觀失望,保持恰當的期望值;引導患者把病情好轉與健康教育的各種方法聯系起來,使其領悟到接受健康教育后帶來的好處,鼓勵患者增強自信心,提高戰勝困難和挫折的決心;鼓勵患者將煩惱、苦衷向護士、親朋好友傾訴,使郁悶的情緒得以發泄,以便及時獲得護士的心理疏導和別人的同情與安慰。
第2,3周主題為“展現自我”,鍛煉患者的表達能力和膽量,建立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識。重點是進行自我效能教育,注重挖掘患者健康的潛力,向患者闡明每個個體都存在著進一步發掘健康潛力的能力,讓每一位患者相信自己身上存在著極大的康復潛力,看到自己還有功能和潛力,從而充分加以利用、發揚,主觀上作出重新調整,以適應新的生活。
第4,5周的主題為“改變自我”,從改變認知的角度進行指導訓練,從而實現自我改變,自我整合。
第6,7周主題為“發展自我”,著重鍛煉表達能力及組織能力,進一步糾正患者的不良認知,使其主動參與,積極配合訓練,體現個人的自信和價值,領悟到贊賞他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第8周主題為“完善自我”,患者主動交流訓練感受,結合自己的實例進行討論,意識到自己的進步,也學會關心他人。重新設定各自的生活目標,并為實現新的目標制定計劃,返回社會,認真實踐,并與治療者進行互動式反饋交流,使個人成長步入良性循環。
1.2.2 文體娛樂活動 目的是豐富患者的住院生活,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每周星期三和星期五15:00-16:00組織患者進行卡拉OK演唱或游戲活動等,豐富患者的住院生活。每月舉行1次聯歡會,以增強患者對社會生活的興趣,改善患者的低落情緒和意志活動缺乏。
1.2.3 藝術治療 依據藝術療法的理論原理[6],采用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來達到改善和消除負性情緒的目的。每周星期一和星期四14:30-15:30組織患者進行書法、繪畫習作。書法和繪畫習作由護理人員具體負責實施。患者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書法或繪畫練習。書法習作的內容主要是楷書或行書,繪畫習作內容主要是山水、花草等比較簡單的國畫。
1.2.4 家庭治療 依據家庭治療的理論[5],要改變病態的現象或行為,不能單從治療個人成員著手,而應以整個家庭系統為其對象,通過對家庭成員的心理治療來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問題,減少高情感表達。每周三9:30-10:30組織患者及其家屬參加家庭治療講座,時間為1 h。在家庭治療的實施過程中,重點強調家屬對患者心理的作用,用系統的觀點分析個人處于大小群體(系統)疊套的范圍內。在家庭治療過程中,同時采取互動心理交流,對患者或其家屬出現的心理困惑,醫師、患者和家屬共同交流討論。
1.3 測評工具
1.3.1 網絡自評量表[4] 共20題,最低分為20分,最高分為100分,其中80~100分為成癮,50~79分為成癮傾向,20~49分為正常網絡使用。
1.3.2 癥狀自評量表[7] 由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該量表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9個因子共90個項目,分為0~4的5級評分,其各癥狀效度系數為0.77~0.99(P值均<0.01)。該量表能較準確地評估病人自覺癥狀特點,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3.3 抑郁自評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7] 由Zung于1965年編制,用于衡量抑郁狀態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含有20個條目,分為1,2,3,4的4級評分法,指數范圍為0.25~1.00,指數越高,抑郁程度越重。該量表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狀態的有關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和變化情況。
1.3.4 焦慮自評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7] 由Zung于1971年編制,含有20個條目,分為1,2,3,4的4級評分法,用于評定焦慮病人的主觀感受。該量表效度好,能較準確地反映有焦慮傾向患者的主觀感受。
1.3.5 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7] 用于評定回避社會交往的行為與情感反應。得分高者在社會交往中焦慮程度高,主動參與社會活動的興趣降低。其焦慮分量表和回避分量表亦能較為真實地反應患者情緒和回避行為的狀況。
在治療前、后各量表由2名精神科主治醫師各評定1次。
1.4 統計方法 所有資料建立數據庫,輸入SPSS 11.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2 結果
由表1可見,治療前SAS和SDS得分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治療后,觀察組焦慮、抑郁情緒得到明顯改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83,3.22,P值均<0.01)。治療前,SAD得分2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治療后,SAD得分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25,3.37,5.34,P值均<0.01)。治療前,SCL-90各因子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治療后,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除偏執、精神病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7,0.10,P值均>0.05)外,其余各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89,7.73,7.10,4.41,10.45,3.71,3.03,0.37,0.10,P值均<0.01)。
3 討論
焦慮、抑郁與網絡成癮有密切的關系[8]。網絡成癮對成癮者生活、學習和工作多方面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容易產生精神紊亂和焦慮、抑郁癥狀,同時給社會造成不安定因素。成癮者性格多偏內向,不善交際,與他人缺少交流,使得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較少得到社會支持[9]。網絡成癮對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學習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均造成嚴重影響[10]。
人際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3]是一種適用于單相抑郁障礙青少年的具有循證醫學理論依據的心理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青少年患者減輕抑郁癥狀并增進社交能力。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在治療前SAS,SDS,SAD,SCL-90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SAS,SDS,SAD、SCL-90各量表得分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值均<0.01)。表明以人際心理治療為主要形式的心理干預對網絡成癮患者心境障礙和社交障礙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使患者不同程度地改善焦慮、抑郁情緒,心理狀況得到了改善,自尊和自信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而且改變了原有的行為模式,緩解了交往中的困難,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綜上所述,以人際心理治療為主要方式的心理干預,能夠行之有效地改善網癮患者的心境障礙和社交障礙,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臨床康復作用。
4 參考文獻
[1] 師建國,主編. 成癮醫學.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02-206.
[2] 雷靂,李宏利. 病理性使用互聯網的界定與測量.心理科學進展,2003,11(1):73-77.
[3] 吳煢,杜亞松. 人際心理治療在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應用. 上海精神醫學,2007,19(6):366-368.
[4] 崔麗娟,趙鑫.用安戈夫(Angoff)方法對網絡成癮的標準設定. 心理科學,2004,27(3):721-723.
[5] 何明翔.最新精神病防治技術操作規范與康復、服務實用全書. 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48-162.
[6] 閆俊,崔玉華.藝術療法.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4):240-241.
[7] 汪向東,王西林,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37,194-195, 235-236,241-244.
[8] 黃少南,胡武昌,周先華,等. 九江市城區中學生網絡成癮狀況調查. 山東精神醫學,2005,18(1):35-37.
[9] 葉小清,賴敏貞,謝博. 網絡成癮病人的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 護理研究,2007,21(12B):3 262-3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