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0:36:5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鐵礦采礦方法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 無底柱 分段崩落法 應用
1 概述
2005年12月,婁煩縣魯地礦業有限公司鐵礦成立,隸屬于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設立的山東魯地礦業投資有限公司,行政區屬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蓋家莊鄉管轄。
2007年1月婁煩縣魯地礦業有限公司鐵礦(以下簡稱“魯地鐵礦”)正式進行基本建設,生產規模80萬t/a,服務年限15.3年,地下開采,開采標高+1660m~+1460m。
2012年12月,魯地鐵礦通過了山西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竣工驗收,取得了山西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頒發的安全生產許可證。
魯地鐵礦是太原市最大的鐵礦地下開采企業,開采狐姑山鐵礦帶的一段,其走向延長達數千米,資源儲量豐富。與周邊相鄰礦山為技術邊界劃分,周邊相鄰礦山皆為露天開采。
2 礦區地質
2.1 地層
礦區出露為太古界呂梁群袁家村組和第四紀黃土,袁家村組巖層由泥質巖,基性火山巖和含鐵巖石變質而成。
2.2 礦床特征
本區共有Ⅰ號、Ⅱ號礦體,主要分布于呂梁群袁家村組上部的碎屑沉積巖的地層中(即袁家村組含鐵巖段)。礦體的頂底板為石英巖或云母石英片巖。礦體呈似層狀、層狀、礦體多夾層,但夾層一般不穩定。兩個礦體基本平行,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相一致,傾向北東45°、傾角30~55°,礦體厚度和延伸變化不大,屬較穩定的礦體。
該礦類型為沉積變質鞍山式鐵礦床。
2.3 礦石質量
魯地鐵礦為狐姑山鐵礦帶的一部分,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赤鐵礦,及少量黃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褐鐵礦等,其中磁鐵礦含量占金屬礦物的85%以上,平均品位TFe 30.55%,SFe27.48% 。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少量陽起石,角閃石、鐵閃石、綠泥石等。
根據選礦試驗結果,磁性鐵(包括具有磁性的部分赤鐵礦)的回收率達95%以上,屬于易選礦石。
3 采礦方法
3.1 采礦方法選擇
礦區范圍內為黃土丘陵,標高+1730.0m~1570.0m,地表覆蓋稀疏灌木叢,無地物;礦床水文地質類型屬簡單類型。
根據礦體賦存條件、圍巖條件及現場情況,礦體可以采用分段空場法和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進行開采。
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礦法不留底柱,回采工藝簡單,采切比小,采礦安全性好(因作業空間?。?、靈活性大、作業好組織、機械化程度高、可采用大型現代化采礦設備、生產能力大、勞動效率高、開采成本低。
經過采礦法分析比較,適合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
但我們應該看到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除它優點外,也存在缺點:
(1)在覆蓋巖下放礦,礦石的損失率和貧化率較高,要求放礦管理嚴格。
(2)在獨頭巷道內作業,通風條件較差。
(3)掘進工作量大。
(4)礦體開采會使覆蓋巖石崩落,導致地面塌陷和破壞。
(5)為使礦石回收率最大、貧化率最小和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達到高效采礦,有關爆破礦石和圍巖自流參數的資料起著極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們在生產實踐中要不斷探索、總結經驗,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或克服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存在的缺點。如采取利用礦石作為覆蓋層,實行低貧化放礦,可以降低礦石的損失和貧化。
3.2 采礦參數選擇
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方法設計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確定開采的幾何要素,使盡可能滿足重力自流的諸參數。我們對初步設計中的采礦參數進行了現場試驗,并根據礦體賦存條件、圍巖條件及現場實際,對采礦參數做了修正和優化,達到了放礦效果好、礦石均勻無大塊,避免了大塊二次破碎帶來的安全隱患和材料消耗,提高了產量,降低了成本。(如表1)
4 結語
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在魯地鐵礦經過一年多的應用,生產環境安全、其放礦量大,達到了設計生產能力,經濟效益十分顯著,證明該采礦方法適應于魯地鐵礦的實際。我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理論,對相鄰礦井由露天開采轉入地下開采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
5 建議
無底柱崩落法具有連續回采,在覆巖下放礦,以崩落覆巖充填采空區管理地壓的特點,其方法成熟、優勢顯著,必然會在適合其方法的采礦企業得到推廣應用。隨著鑿巖、出礦設備的不斷改進,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也會隨之不斷發展,提高生產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分析把握其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研究以下關鍵技術課題:(1)增大結構參數。(2)采用高效率大型設備。(3)增大一次爆破量。(4)低貧損少采掘的變形方案。(5)遠程遙控生產。
參考文獻:
[關鍵詞]鐵礦 視頻測井系統
[中圖分類號] P631.8+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7-168-2
0引言
龍橋鐵礦自2006年投產,經過近八年的生產開采,礦區東部已形成了較大的采空區,為了及時了解空區動態,滿足采空區監測需要,2008年9月龍橋鐵礦收集了一些國內類似礦山采空區檢測方法及其所用的儀器設備,如上海地學儀器研究所的視頻測井系統、安慶銅礦的CMS探測系統、江西理工大學推薦的探地雷達系統及東北大學的淺層地震儀勘察系統,最后根據龍橋鐵礦采空區的實際情況及與上述單位溝通了解,選定上海地學儀器研究所的視頻測井系統作為龍橋鐵礦地壓監測系統。
1地壓監測系統的構成及工作原理
1.1地壓監測系統的構成
地壓監測系統由由視頻測井儀、視頻探頭、測井絞車(包括集流環)、測井電纜、井口滑輪、筆記本電腦組成。其結構如圖1所示。
1.2系統工作原理
井下儀(視頻探頭)由地面鉆孔下放至采空區,視頻探頭拍攝到的孔壁周圍及下部的全景圖片通過電纜傳送到地面視頻測井儀后在傳至電腦顯示,監測人員就可實時觀看孔壁四周的圖像,與此同時井口滑輪將深度信號傳輸到地面儀(視頻測井儀),由電腦記錄下監測過程中該深度與時間點時的圖像,由此可以得出空區渣石堆高度和地板高度。
2監測點線布置
根據礦山現有采礦活動區域,龍橋礦地壓監測孔沿勘探線布置,為了即將引進的CALS三維激光檢測儀,監測孔控制半徑50m左右,具體監測點布置見圖2。
3監測效果
3.1采礦方法及工藝
鑒于龍橋鐵礦礦體特點,多種采礦方法并用才能取得比較好的采礦效果,在礦體的邊角區域薄礦體采用房柱法,另外根據礦體的厚度及賦存條件不同還采用了有底柱崩落法和充填法進行采礦;在礦體真厚度30米以上厚大礦體部分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進行采礦。根據龍橋鐵礦礦床地質構造特征可以確定當采空區暴露到一定面積時采空區頂板巖石會自然冒落的。在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礦區域沿走向布置采礦進路,每200米兩端布置出礦聯絡道,中間進行切割向兩端退采,結構參數是:分層高度12.5米,進路間距15米,上下分層進路呈菱形布置。采礦工藝采用暫留礦石作覆蓋層和頂板巖石自然冒落相結合的工藝方法(圖3、圖4、圖5、圖6),具體做法是從第一分層開始,把崩落礦石的70%—80%留在采空區,第二分層崩落礦石留40%—50%在采空區,這時空區留礦的厚度已達24米,此時視其空區暴露面積、暴露時間和頂板巖石的冒落高度確定第三分層的放礦制度。從第一分層開始采礦起在出礦控制上做到每條出礦進路的眉線處不準與空區相通,已形成的空區與其它工程的通道進行封閉以防止空區中可能出現的較大面積冒落產生壓縮氣流造成危害。當礦體采礦結束時因采空區的暴露面積擴大崩落時間增長,冒落巖石的厚度滿足墊層的要求,最后放出存在空區里的礦石。
3.2采空區現狀與監測管理
龍橋鐵礦從采礦開始就重視礦山的地壓管理工作,早在2007年2月就委托江西理工大學進行了龍橋鐵礦巖層監控技術研究,測試了龍橋鐵礦的基礎巖石力學數據;2008年開始與江西理工大學、哈爾濱黃金設計研究院組成的產學研結合的龍橋鐵礦采空區監測及巖石冒落規律研究的課題組,幾年來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江西理工大學于2008年6月提交《龍橋鐵礦巖層監控技術研究》,獲得了龍橋鐵礦的基礎巖石力學數據。
(2)2009年12月,江西理工大學提交了《龍橋鐵礦采空區監測及巖石冒落規律研究》年度報告,報告認為隨著采礦活動的進行,空區暴露面積逐漸增大,,采空區頂板巖層移動將持續進行,促使采空區頂板巖層冒落;圍巖二次應力場的現場監測結果表明:龍橋鐵礦地下采礦活動引起的二次應力場變化情況不明顯,沒有產生大面積來壓現象,在目前這種狀態下,礦區整體是處于穩定的。
(3)2010年12月,江西理工大學提交了《龍橋鐵礦采空區監測及巖石冒落規律研究》年度報告,報告認為基于平衡拱理論,拱的高度與采空區傾向方位的跨度成正比。因此,采空區傾向方位跨度能否增加,是采空區頂板巖層冒落與否的關鍵所在,依據龍橋鐵礦礦體賦存狀況,隨著后續礦體的開采,將使采空區的傾向跨度逐步增加,這最終可促使采空區頂板巖層移動冒落。圍巖二次應力場的現場監測結果表明:龍橋鐵礦地下采礦活動引起的二次應力場變化穩定,沒有產生大面積來壓現象,在目前這種狀態下,礦區整體是處于穩定的。
截止到2011年4月底,龍橋鐵礦有兩個采空區,大采空區分布在8線~7線,東西長767.0米,南北寬平均152.8米,暴露面積117188.6m2;小采空區位于6線-279米、-295米分層,南北長64.8米,東西寬平均15.0米,面積為980.7m2。
在采空區管理上除前面采礦工藝所規定的控制放礦保證采空區中礦石、巖石墊層的厚度符合礦山安全規程的要求外,目前各分層通往采空區的所有通道均已封閉,封閉的方式有兩種即壓渣封閉和澆注砼墻封閉。
為了查明頂板圍巖冒落情況,在地表施工監測鉆孔通過儀器測量,獲取巖層冒落高度數據,為采空區管理、采礦方法研究、放礦管理、損失貧化管理提供依據。自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施工6個觀測鉆孔,其中CZK01、CZK03自2009年4月起開始逐月監測,取得成果如下表:
從兩個監測孔所觀測的數據來看:CZK01孔觀測的空區是2007年4月最后形成并封閉的,到2009年6月冒落的高度為11米,在空區里礦石墊層上部形成約18米厚的巖石墊層,CZK03孔觀測的空區位于4線,該采場于2008年4月開始切割到2009年6月回采結束形成采空區。由于4線采區南北寬度只有100米,暴露時間短,僅1年時間就冒落7.25米,在空區里礦石墊層上部形成約11.6米的巖石墊層。CZK01鉆孔自2009年7月后冒落不明顯,CZK03自2010年4月后冒落亦不明顯,這與江西理工大學提交的《龍橋鐵礦采空區監測及巖石冒落規律研究》2010年度報告結論相符。
關鍵詞:
高硫鐵破碎厚大礦體;尾砂膠結充填;下向式采礦
中圖分類號:
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9-0188-01
1 概述
毛坪礦2007新探獲一礦體群,其中Ⅰ-6#礦體規模最大,該礦體呈似層狀、扁柱狀、扁豆狀、柱狀、脈狀、不規則狀產出,其走向延伸長約200m,傾斜延深大于150m(該礦體814中段出露標高821米,深部鉆孔控制標高630m),新探獲礦石量超過200萬噸。
2 原有采礦方法存在的問題
采用下向式尾砂膠結充填法采礦以前,該礦在2007年至2010年間運用上向式廢石充填法回采Ⅱ、Ⅲ號礦體及該礦體群端部小礦體。
上向式廢石充填法采礦主要適用于礦巖相對穩固、礦體厚度不大,礦體空間形態簡單的礦體。運用上向式廢石充填法采礦,當礦房頂板暴露面積超過100㎡時,需要制作人工混凝土隔墻,勞動強度大,且隔墻接頂困難,從而影響混凝土隔墻對頂板的支撐效果;同時,人工在采空區內作業,極大地增加了作業人員的安全威脅。由于上述原因綜合影響,導致使用上向式廢石充填法采礦時,采場的貧化及損失都較高,回采率低,員工作業效率低,單采場日出礦能力低(約為100t/d)。
在運用上向式廢石充填法回采該礦體群端部小礦體時,由于礦石硫鐵含量高,節理裂隙發育導致頂板不穩定,不時發生小規模冒落,大大增加了采礦的支護成本及設備設施受破壞的風險,也嚴重威脅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上向式廢石充填法已不適用于該礦體群的回采。
3 尾砂膠結充填采礦方法
該礦體群礦巖節理裂隙較發育,以Ⅳ、Ⅴ級結構面(節理面)為主,連貫性差,礦體的變形破壞受結構面的抗剪特性、結構體的大小、形狀和彼此鑲嵌能力控制,且多含水。礦石結構構造復雜,最發育的為塊狀構造。塊狀鉛鋅礦石在礦體中廣泛分布;另外礦石還呈條帶狀、似層狀、紋層狀產出。
由于上述復雜的礦石構造特征,該礦體群整體強度分布不均衡,結構疏松的黃鐵礦石降低了礦巖的整體強度,呈條帶狀和層狀產出礦石,受節理裂隙影響,容易發生順層冒落現象。如繼續沿用上向式廢石充填法回采,將嚴重威脅作業人員的安全。
3.1 尾砂膠結充填采礦方法及其特點
尾砂膠結充填法采礦是指利用選礦產生的尾砂,根據其特有的性質,經過試驗研究,然后添加適當的水泥、石灰及其他材料制備成具有類似混凝土性質的膠結體,通過輸送泵和管線將膠結體輸送至采空區,從而對采空區進行充填和治理的采礦方法。
該采礦方法能夠實現采空區外制備膠結充填料和長距離管線輸送,并能實現管道連續輸送,從而保證作業的連續性,加快空區充填,縮短充填時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充填站布置采空區外,保證了作業人員的安全;利用尾砂制備膠結料,減少了尾砂中化學物質對環境的影響和尾砂堆存在尾礦庫帶來的安全隱患,更加綠色環保。
3.2 參數的確定
2010年10月開始,該礦與湖南研究院合作開展尾砂膠結充填環管試驗。目的是弄清該礦尾砂的性質,找到合理的配合比等參數,將其制作成膠結提用于井下采空區的充填。
該環管試驗的管道充分考慮該礦井下坑道實際情況,設計布置不同角度的管道,測試流速、阻力、管道磨損等數據。并根據該礦尾砂性質設計不同的灰砂比、水灰比及濃度進行試驗。
該試驗平臺輸送泵選用1臺HBT50.13.90S型混凝土泵。
測量數據采集選用工控系統。設計選擇工控系統型號規格:工業組態軟件(組態王);數據采集器(PLC柜)。通過6個月的現場試驗及室內統計分析,得出了能夠滿足毛平礦井下生產需要的合理灰砂比、濃度大于、塌落度等基本參數。見表1:
通過試驗確定了膠結充填體參數以后,根據彝良馳宏只有YT28和7655型鑿巖機的實際情況,考慮礦體的穩固性及初次嘗試運用新方法和工藝,施工人員和技術人員都需要摸索學習和掌握,并結合已形成的礦體下盤脈外采準斜坡道及平巷等綜合因素,設計的Ⅰ-6#礦體760中段采場結構參數如下:
毛坪礦在實際生產中,具體執行的采礦工藝流程為:進路回采鑿巖爆破采場通風浮石清理支護礦石運搬進路底板整平鋼筋網敷設充填分層過渡。
分段(層)采準工程掘進結束后,進路按設計進行間隔回采,一步回采先隔三采一,然后對已回采進路進行平底和敷設鋼筋網,鋼筋直徑Φ12,網度@300×300,最后進行充填作業。充填作業分兩步進行,進路下部1.5米采用灰砂比為1∶4,濃度大于等于78%的膠結體充填,28天強度達到4.0MPa以上。剩余部分用灰砂比為1∶8,濃度大于等于78%的膠結體充填,并保證最大限度接頂,28天強度達到1.5MPa以上;充填體養護7天后可回采其相鄰進路。二步回采時進路隔一采一,回采結束按采礦工藝流程作業。然后再進行第三步、第四步回采,直至分層回采結束。
4 應用情況
地表臨時混凝土泵站(臨時泵送充填系統)建設完成,井下管線的架設結束后,毛坪礦從2011年3月起,首先在Ⅰ-6#礦體760中段三分段進行下向膠結充填法采礦試驗,經過2個分層的現場驗證,該采礦方法能夠適應毛坪礦厚大破碎且高硫鐵礦體的回采。
在下向式尾砂膠結充填采礦法中,設計采用進路式回采,進路斷面為3.0米×3.0米矩形。矩形斷面的進路較金川公司龍首礦六邊形斷面的進路施工更簡單,斷面質量更容易控制?;夭蛇^程中,掘成后的進路均沒有出現有頂壓和側壓現象發生,該斷面設計相對合理。
根據環管試驗、材料對比試驗及補充試驗得出的膠結充填體理論灰砂比、濃度、強度等數據制備的尾砂膠結體充填采場進路后,經后期取樣試驗測定,其強度達到設計要求,滿足采礦需要,即下分層回采時,膠結充填形成的假頂未出現斷裂及垮塌現象。
成功運用該方法采礦后,該礦全年采場無事故發生。其他技術經濟指標如下:
5 結論
該方法可以顯著提高采場的充填能力,保證和提高礦山的出礦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選礦廠的礦石供應,解決選礦廠礦石供應不足的問題。同時,對該方法的摸索和研究,以及現場的實際應用,大大增加了專業技術人員對尾砂膠結充填及其相關研究方面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也大大提高了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增強其應對和處理尾砂膠結充填采礦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的能力。
(1)該方法不僅適用于極不穩固礦體的回采,也使用與急劇變化礦體的回采;
(2)該方法能使作業人員得到更高的安全保障;
(3)該方法較廢石充填法采礦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采場生產能力;
(4)該方法能提高資源回收率,減少貧化和損失;
(5)該采礦方法更安全環保。
參考文獻
[1] Helmut Eichmeyer,胡際平.下向膠結充填采礦法——重要性日益增長的一種采礦方法[J].礦業工程,2008.
關鍵詞:全尾砂 膠結充填 充填體性能
中圖分類號:TD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c)-0090-02
1 礦山現狀
鏡鐵山礦是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屬礦山,礦區位于酒泉市南西40°方向直距60 km處,行政區劃隸屬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管轄。
鏡鐵山礦分黑溝和樺樹溝礦區,銅礦位于樺樹溝礦區Ⅴ號鐵礦體的下盤,賦存于2360~2940m水平,目前Ⅴ號鐵礦體已開采至2955 m水平,由于上部尚未開采的鐵礦Ⅴ礦體生產不能與銅礦生產相協調,為避免礦產資源浪費,銅礦開采必須超前鐵礦開采,為協調鐵、銅礦的開采,保護上盤的鐵礦,避免資源損失,設計采用階段空場事后膠結充填采礦法。
2 充填系統工藝流程
充填物料采用樺樹溝銅選廠全尾砂及水泥作為充填料。通過選廠旁尾砂泵站將45%左右的尾砂通過管道從銅選廠輸送到+2640 m主平硐口,沿主斜坡道輸送至井下+2880 m和+2760 m充填制備站(至+2880 m距離為7.8 km,高差240 m,至+2760 m距離為8.1 km,高差120 m),尾砂輸送至井下+2880 m和+2760 m充填制備站的尾砂池。充填料漿采用兩段連續攪拌制備(攪拌中加入水泥),攪拌好的充填料漿通過活塞泵,經井下充填管網充填至采空區。
3 充填物料性能研究
(1)尾砂粒度測定:采用CILAS1064型激光粒度分析儀進行粒度分級測定,經測定尾砂粒級組成如下(如表1)。
結論:從圖表分析得之尾砂平均粒徑d=10.82μm,其中-20μm細顆粒含量為85.68%,該尾砂平均粒徑較小,但顆粒分布較為均勻。參考其他礦山,如南京鉛鋅銀礦充填尾砂平均粒徑d=63.06μm,山東萊新鐵礦尾砂d=60.02μm。該尾砂粒徑雖然較細,但尾砂成分能粗細合理搭配,從而總體上表現為對充填體性能有利的特征。
(2)尾砂比重測定:采用容量瓶法測定。通過一系列試驗,將尾砂的比重、容重、孔隙率、自然安息角等物理性能進行了測定,測定結果如下(如表2)。
(3)充填料漿沉降試驗(如表3)。
結論:通過試驗尾砂沉降24小時最大沉降濃度為67.57%~68.03%,平均為67.8%,尾砂料漿24小時最大沉降容重1.94~1.96 g/cm3,平均1.953 g/cm3。總體來說,鏡鐵山銅礦尾砂沉降較慢,生產中可以考慮通過加入絮凝劑的方式加速尾砂的沉降,以縮短充填準備時間。
(4)水泥-尾砂充填料漿坍落度測定(如表4)。
結論:通過塌落度和輸送試驗數據表明,水泥-尾砂充填料漿制備輸送濃度為70%~72%時,相應的塌落度為28.0~29.0 cm,料漿流動性明顯改善,同時在管道及采場中呈結構流動而不產生離析分層現象,在管道內徑125 mm,流量70 m2/h情況下,管道輸送阻力在1.47~2.95之間,結合自流輸送試驗及理論計算可知,在實際條件下,結合尾砂沉降性能、料漿輸送對輸送泵的性能要求,充填料漿制備輸送濃度可按70%~72%考慮。
(5)水泥-尾砂充填材料強度配比試驗
試驗采用鏡鐵山礦尾砂,戈壁牌PC32.5級硅酸鹽水泥,采用尾礦水,設計水泥-尾砂充填料漿灰砂比1∶4、1∶6兩組,料漿濃度分別為70%、72%、74%三組,每組試驗進行7天、28天、60天四個齡期的強度測定,采用抗壓強度測試儀器檢測,得到如下數據:(如表5)
結論:鏡鐵山礦尾砂各灰的充填料漿試塊凝結硬化性能正常,如尾砂72%的濃度,灰1∶4時7天、28天、60天強度達到1.56、4.067、5.05 MPa。試塊強度可以滿足采礦方法對充填質量的要求,可以作為充填集料應用于生產中。膠結劑可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并可在采場充填設計中根據充填礦體的部位和采礦方法的實際要求設計不同灰的充填料。
(6)尾砂充填料漿能否順利實現管道輸送進入采場填與多個因素有關,包括充填料粒級組成的合理性、充填料漿濃度、充填料漿輸送量、充填管道直徑及材質、管網布置參數等。對不同濃度的充填料漿進行了試驗,得到如下數據(如表6)。
綜述上述分析,含有一定比例的的-20μm顆粒的尾砂料漿,當濃度較高、塌落度為18~20 cm以上時,一旦管內流速降低到臨界流速以下或靜止不動,固體顆粒將在自重作用下沉淀于管道底部,即在管道中產生分層、離析等現象。高濃度尾砂料漿的流動性通過賓漢流體分析得之:由于其屈服剪切切應力t0的存在,使得在管內流速較小甚至停止流動的狀態下,充填料中的粗顆粒也不會產生沉降、離析等不良現象,即料漿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堵管危險性較小。
4 充填體參數要求
(1)充填體需要支撐鏟運機運行,根據招金礦業、紅透山銅礦等多家采用上向水平分層充填法的礦山充填經驗,并結合本礦所用鏟運機各項參數,認為充填體在15d以內能夠凝固并產生強度,28d單軸抗壓強度達到2.5 MPa左右,即能滿足鏟運機運行要求。
(2)根據金川鎳礦、銅綠山銅礦等礦山實踐經驗,結合礦山膠結充填理論,認為當膠結料漿塌落度范圍在18~22 cm時,均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可進行較長距離泵送。
5 結論
(1)全尾砂粒徑不均勻系數,粒徑組成較合理,對全尾砂膠結充填料的流動性和穩定性具有很好的作用
(2)通過試驗,結合鏡鐵山礦生產能力、采礦方法等情況可確定較為合理的充填料漿制備輸送參數如下。
充填料漿濃度:70%~72%。
充填料漿流量:60~70 m3/h。
灰1∶4(采場底部、頂部充填)28天強度>2.5 MPa,60天強度>3.5 MPa,可滿足充填體要求。
(3)試驗表明,所選用的充填材料強度滿足設計要求,可以為礦山提供安全高效的開采方式。同時,將充填制備站建立在井下的成功實踐,也為我國類似條件下開采的礦山提供了經驗。
同時必須指出,充填質量與眾多因數有關,如膠結劑品種與質量、膠結劑添加量、尾砂性能的變化、充填料漿濃度與充填系統運行穩定性、充填料漿攪拌均勻性、采空區充填體養護條件等。不同采礦方法及結構參數對充填體強度具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今后的充填工作中必須詳細設計并不斷的優化,以最終滿足礦山要求。
參考文獻
[1] 孫恒虎.當代充填技術[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
[2] 查劍峰.矸石充填開采沉陷控制基礎問題研究[J].煤炭學報,2010,35(3):357-362.
[3] 趙興東,石長巖,劉建波,等.紅透山銅礦威震檢測系統及其應用[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9(3):399-402.
關鍵詞:分層采礦,光面爆破,控頂
【分類號】:TD853
1.吳集鐵礦采礦方法的概述:
吳集鐵礦礦床屬于沉積變質鐵礦床,沉積環境屬淺?;驗I海相。礦石類型為磁鐵礦,鐵礦石品位一般在20~40范圍之內。礦體傾角上緩下陡,南緩北陡,一般30~70度。根據礦體賦存條件以及礦山現有的開拓系統情況,采用房柱采礦法。礦房的長軸沿礦體的走向方向布置,長軸長度為86米,寬度15米,高20米,間柱寬10米,階段高30米。在確定的采場中間施工一個切割巷,規格3*2.7,完成采準切割工作以后,就可以開始回采礦房。首先拉底段高4米,隨后二層段高8米,最后段高20米。 見圖1所示
2、光面爆破在采場各階段中的應用
光面爆破主要特點是在爆破控制邊界采取較密布孔,不耦合間隔裝藥,爆破后形成光面,以起到控制和保護爆破邊界,減少爆破對邊界的影響和破壞,從而減少對控制邊界的處理和支護成本。
2.1拉底。(段高4米)
充分利用采準切割的三個自由工作面進行刷幫壓頂,拉底層高度4米。中間高4.5米,兩側高3.5米,見圖2所示。兩墻要求光爆,光爆眼距不得大于800mm,特殊地段500~600mm,且采場光爆施工的保護層不得大于800mm。炮眼施工必須平直,不得有上調及外挑現象。光爆施工炮眼采用導爆索進行施爆。頂部必須采用操作平臺進行施工,不得有明顯凹凸不平及炮孔外挑現象,采場大塊炸毀及時,不影響鏟車出礦作業。
2.2二層壓頂(段高8米)
頂板及兩墻必須光爆施工,光爆眼距不得大于800mm,光爆層厚度不得大于800mm,必須按設計圖紙施工,見圖3所示。
2.3三層壓頂(段高20米)
頂板及兩墻必須光爆施工,頂板要平整順直,兩墻起拱位置要圓滑;為保證頂板的穩固,及出礦的安全,采場光爆施工的保護層厚度為1.6米,分兩次爆破:上下層厚度各為0.8米,在施工采場光爆保護層時炮眼也不得有上挑及外挑的現象。見圖4所示
3.光面爆破控頂技術的應用效果
運用這種技術,爆破對新巖壁破壞很小,孔痕清晰可見,成型規整,不超挖、欠挖,使采場頂板形狀、尺寸可控性好,開挖出來的采場兩墻平直、頂板呈拱形光面,松石少,穩定性好,安全可靠,為作業人員提供了較好的作業條件。尤其在難采采場及冒頂采場中,經過光面爆理后,采場頂板基本穩定,便于作業。從2011年至今,由于推廣應用光面爆破技術,吳集鐵礦采用光面爆破房柱法進行回采后,為難采采場的回采提供了安全上的保證,大大地提高了難采采場的回采能力其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2012創造最高月產19萬噸,年產達215萬噸的好成績。同時,大大提高了回采率,降低了貧化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
4、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普及應用的過程中必須加強爆破工的素質教育,提高作業人員理論認識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光面爆破技術是一項技術含量較高的控制爆破,并且在使用中必須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傳統的光面爆破技術,在布眼、裝藥、起爆順序等方面要視采場的安全條件、礦巖結構等現場實際情況而定,合理設計施工,才能確保光面爆破質量,取得理想的效果。
5、結語
在地下采礦過程中應用光面爆破技術控制采場,大大地減少了采場安全處理和支護工作量,減小了礦損,加快了回采速度,提高了采礦效率,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在同類礦山中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采礦工程設計手冊》,2001冶金工業出版社
關鍵詞:鐵礦工作面 工作面銜接 圖表計算 自動化
中圖分類號:TF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工作面銜接圖表方面存在的問題
雖然現在地下鐵礦的采集方法和技術相對于以前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在方法上先后出現了充填采礦法和空場采礦法兩種比較實用的方法,在采集技術上,也漸漸的走向智能化和自動化,在某些地方,甚至已經開始推動無人智能采礦技術的發展。但是,就目前而言,不管是什么方法亦或是什么技術,從根本上,還是沒有縮小對于圖表的依賴。所有的采礦生產組織的工作想要做到最有計劃, 最有效益的實施,都要依賴于各種各樣的圖表來完成。
這些圖表,預先將開采工作的規劃設計好,從空間和時間上規定了相關的工作順序。借助于這類圖表,在組織生產上,能夠優化分配各種資源,按照預先規定好的生產任務,可以根據所開采礦物的數量和質量的具體要求,對所擁有的人力,物力以及設備等進行合理的分配。
地下鐵礦生產計劃系統的基礎是年度工作面銜接圖表。而年度工作面圖表,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包括了每個季度,每個月,甚至是每個周對于各礦塊的各項工作量。除此之外,工作的時候還必須考慮到實際情況,開采的時候各階段,各組隊的工作進程,他們每個組隊在每個階段所完成的礦石開采量以及開采的礦石鐵的平均含量,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邶嫶蟮男畔⒘亢蛷碗s的計算方案,所以,在工作面圖表銜接的時候,經常會造成一些不易察覺的錯誤,對于接下來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浪費人力物力。
另外,在地質勘測方面的失誤以及在礦石開采方面的錯誤判斷,也是影響圖表準確性的重要因素,往往因為開始的時候一個小小的失誤在開采過程中的被發現,開始設計好的圖表就報廢了,必須重新計算,無故損失大量的資源,類似于這樣的問題可謂是隨處可見。由此可見工作面銜接圖表計算自動化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二、相關計算方法
由于在地下鐵礦的開采方面對于先進的技術和高科技的開采設備的追求和改進,人們不知不覺的忽略了工作面圖表計算自動化的發展,現在,能夠使用的數學計算方法實在是有限,這里,就簡單的舉幾個例子,以供參考。
1、三級礦量的計算
三級礦量,分別指的是開拓礦量,采準礦量和備采礦量。其中,開拓礦量指的是在井田中,形成完整的開拓系統。位于階段運輸巷以上的礦量叫開拓礦量。采準礦量指的是開拓礦量的一部分,凡是礦塊中完成采礦方法所規定的采準工程,該礦塊的礦量叫采準礦量。備采礦量指的是采準礦量的一部分,凡是礦塊中完成采礦方法規定的切割工作此礦塊的礦量叫備采礦量。
三級礦量之間的關系分為三個方面,前兩種時間方面和空間方面是需要列表規劃的,而數量方面,則是需要數學計算的。
(1)、時間方面
一般來說,時間方面指的是三級礦量在時間上處于漸變的關系。如果從三級礦量來說,一定儲量的礦量, 由于完成了開拓工程,其性質由地質儲量轉變為開拓儲量。在開拓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采準工程。其礦量的性質由開拓礦量變成了采準礦量,當然,少部分的付產礦量被提升到地表,通過更進一步的切割工程,其采準礦量的性質又成了備采礦量,當然也有部分付產礦石采出。也就是說從時間上開拓礦量超前采準礦量,采準礦量超前備采礦量。從數量上來說,開拓礦量大于采準礦量,或者說備采礦量是采準礦量的一部分,采準礦量又是開拓礦量的一部分。從空間上來說,開拓礦量范圍最大,采準礦量次之,備采礦量范圍最小。除開拓、采準、切割付產的礦石以外,全部的開拓礦量的礦石最終都要轉變為備采礦量的礦石。不考慮損失貧化都要被采出。
(2)空間方面
空間方面相對于三級礦量,主要分為三個不同的工程。
①、開拓礦量的控制工程
開拓系統的主要開拓巷道、通風井、主充填井、石門、井底車場、主要階段運輸段專用回風巷、井下中央變電所、水倉水泵房、井下機修硐室、炸藥庫、機電庫等輔助硐室。
②、采準礦量的控制工程
人行通風天井、沿脈或穿脈階段運輸巷。通風運輸平巷、材料設備井、充填井、電耙巷道、拉底巷道、切割天井,進路、小溜井等。
③、備采礦量的控制工程
主要分為補充切割和切割兩個小方面,補充切割包括采場切割上山、切割天井、切割平巷、斗穿、斗頸、鑿巖硐室。而切割則包括拉底、辟漏、切割槽、塹溝。
最后的數量方面,涉及到的是關于三級礦量的一些計算。
(3)數量方面
①開拓礦量計算
式中:A——礦井年產量
t k——開拓礦量的保有期
r——廢石混入率
k——礦石回收率
b、采準礦量計算
式中:t z——采準礦量保有期
c、 備采礦量計算
式中:a——備采礦量保有期
2、礦床開采的損失貧化
礦床開采的損失貧化主要包括損失、貧化以及巖石混入三個方面。損失指的是在礦床開采過程中,必有一部分工業礦石永久的損失在地下。貧化是指圍巖或夾石混入造成采出礦石品位的下降。而巖石混入指的是在礦床開采過程中,必有一部分圍巖或夾石混入到采出礦石中來,反映混入巖石的程度用巖石混入率來表示。
主要計算方法如下所示:
損失率:
回收率:
貧化率:
巖石混入率:
根據以上的幾個公式,我們還可以推導一下廢石的混入率:
根據礦床開采過程中礦石量平衡:
根據礦床開采過程中金屬量平衡:
將以上兩式聯立整理得:
代入整理得:該式所得,就是廢石的混入率。
注:式中的字母分別代表:
Q:工業儲量
A:工業礦石品位
R:混入巖石量
a″:混入巖石品位
QS:損失工業礦石量
Q′:采出礦石量
a′:采出礦石品位
Q″:采出工業礦石(采出純)量
有了以上這幾個通用的計算公式,在整理圖表的時候,在相關的計算上就有了一定的優勢,能夠節省出一定的時間,對于人力物力的資管規劃,也會起到更好的分配效果。
例如:
表1 原始數據
表2結果數據
除此之外,如果礦塊或礦井采區能力或計劃產量任務的原始數據不足以獲得符合其全部要求的解決方案,那么,可從偏離指定條件的所有可能方案中選用最接近的方案。通過以上的方法,就可以有效的節省人力物力,實現資源優化。
結束語:
在如今的地下鐵礦的開采中,工作面的銜接圖表變得越來越重要,即使是將來開采技術變成清一色的機械機動化,也脫離不了對于工作面銜接圖表的依賴性,而為了不必要的失誤和損失,工作面銜接圖表計算的自動化又迫切的需要解決。希望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人們能夠對圖表的計算自動化重視起來,找到更多更好的計算方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下金屬礦山;采礦技術;現狀分析;發展趨勢
引言
我國礦山總數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是屬于地下金屬礦山,但是我國的鐵礦資源有百分之九十是露天開采的,面對越來越少的地面金屬礦產資源,我國應該加強向地下金屬礦山開采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地下采礦技術在不斷的發展,出現了跟多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在我國的地下金屬礦山采礦技術的發展歷程中,各種采礦方法和回采工藝技術有著很明顯的變化,采礦作業的效率和回采率逐漸的升高,正在朝著機械化和半自動化的方向發展。
一、地下金屬礦山采礦工藝技術發展
(一)主要采礦方法的進展
我國的地下金屬礦山的采礦工藝技術有很多,應用最廣泛的是充填采礦法、崩落采礦法和空城采礦法等等。由于各種原因得到廣泛應用的充填采礦法,各種新工藝技術和設備的發展和應用,充填采礦法的適用范圍也在逐漸增大,對我國地下金屬礦山采礦方法的應用比重的變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在我國的眾多鐵礦山采礦作業中,主要的是采用崩落采礦法進行的;在黃金礦山的采礦作業中,主要采用的是空場采礦法和充填采礦法兩種,有色金屬礦山的采礦作業中,主要采用的崩落采礦法和空場采礦法,充填采礦發也有不少的比例,可以說較為均衡。近幾年我國的充填采礦技術在不斷的發展,而崩落采礦法和空場采礦法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進和完善。
(二)深部開采
我國不少的礦山正在朝著深部開采的方向發展,開采的深度和范圍也在不斷的發展,但是深度開采的地質條件及其他環境因素與淺層開發有很大的不同,應該對深層開發進行充分的研究,提高我國深部開發的作業質量,保證我國的深部開發的發展,提高礦產資源的出產量。
(三)原地溶浸采礦法
原地溶浸采礦是一項直接在地下提取金屬礦物的開采工藝,將開采、選礦和冶金技術進行結合。我國的很多金屬礦場都是可以進行原地溶浸采礦作業的,并且正在不斷的成功試驗。相對于常規的采礦方法工藝,采礦技術在進行采礦的時候不需要對地表進行挖掘,沒有廢石和尾礦的產出,保護礦場當地的地表植被和生態環境;因為沒有廢石和尾礦的產出,所以節省了運輸廢石和尾礦的費用,節省了作業成本;許多礦場會因為開采技術和經濟問題等方面的原因導致不適宜礦產資源開采,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進行原地溶浸采礦技術進行作業,能夠保證礦產資源的利用率;在勞動量和勞動條件上進行了改變,能夠較為安全的進行采礦作業。
二、地下金屬礦山采礦技術研究方向
首先要做好對尾礦的處理,可以將尾礦進行處理之后作為充填材料對采空區進行充填,不但能夠廢物利用,還能在環境的治理上做出貢獻,正因為如此我國應該加強對尾礦造成的環境問題的處理研究。
要對采礦工藝的生產能力進行研究,采取措施來提高生產能力,對深孔階段充填采礦法和分段充填采礦法進行著重的研究和改進。對大直徑深孔階段礦房采礦法和自然崩落采礦法等方法記性改進,提高作業的效率,降低生產的成本和礦產資源的貧化。
需要加大對大型、高效的無軌化礦山設備的研制。通過對高效率打孔穿爆設備和井巷鉆進機械等裝運設備及相應的輔助配套機械設備的研制,最大化的實現礦場作業的無軌化、自動化和半自動化,提高作業效率。另外,還有利用激光設備進行采礦的側位、利用計算機來實現對鑿巖臺車和鏟運機的控制、對高效連續式裝載在和自卸式運輸設備的車廂內部粘連無的自動清除等方向的發展。通過歲大型全盤機械化的引進與應用,實現對礦場作業的控制和自動化。
對礦場的地質條件進行詳細的分析,不但能夠在進行采礦作業設計的時候合理的選用開采技術,還能夠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對資源的回收打好基礎。在不少的深井開采、礦巖軟松礦床的開采進行研究,對老礦山進行二次的礦產資源的回采等等。
我國的充填采礦技術有著不少的應用,雖然充填采礦具有一定的自身優勢,但是還是會受到充填材料質量和成本的影響,不少市場上的填充材料雖然性能良好,但是成本卻較為昂貴,而用較為低廉的充填材料則不能是充填料達到相應標準,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加強對充填材料的研究,促進充填采礦技術的發展。某礦場研制的高壓風流態化造漿充填工藝,其生產的充填物濃度較高,而相應的充填系統的成本較小,能夠實現較大的自動化作業;還有塊石膠結充填也在試驗成功之后得到了相應的應用。
順應信息化的發展,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無線電通訊、遠距離遙控和監控設備來實現對常產資源的儲量品位和邊界的存儲、快速的實現對礦場作業的檢測和調配,對各種風險也能很好的進行監測和預報。加強對新型采礦工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合理的結合運用各種采礦工藝技術,提高礦場的出礦量和出礦效率。
三、地下金屬礦山采礦技術發展趨勢
(一)采礦設備的研發
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后期推行了無軌采礦技術之后,在采礦技術上僅僅是進行完善而沒有進行充分的改革,在當今的社會形勢下,應該加強對開礦技術的改革程度的研究,為采礦作業的自動化和遙控技術打下基礎。
(二)監控系統的完善
根據長臂法采礦的具體實例,我們可以發現在進行礦場作業在線監控的重要性,然而這只是監控系統在礦場作業中的一個方向,還有很多方面也需要應用監控系統進行對礦產作業進行輔助,比如對作業環境和地質災害的監控等等,這些方向的應用逐漸的在不少的礦山作業中進行使用。
(三)數字化和智能化
數字化礦場作業是數字地球的一個應用,對礦場方方面面的數據進行信息化的處理,建立和完善礦山空間信息系統。通過對礦山信息系統、空間信息系統和虛擬現實系統等系統的多方向的聯系來建立完善的礦山信息系統體系。
(四)地下開采及運輸的露天化
相對與地下開采,露天開采能夠更好的進行礦產資源的開采,所以可以加強對地下開采向露天開采的轉化,應該在生產成本等方面進行控制。在運輸方面,進行地下開采的時候會出現較長時間的基礎建設,不但浪費的作業時間,還會帶來投資的增加。為了實現較為方面的開采運輸,可以利用原先的露天坑內的斜坡道進行基礎建設,實現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的運輸方式的結合,實現對作業設備的合理利用,降低采礦作業的投資。
結語
通過對我國地下金屬礦山采礦技術的現狀進行分析,對地下金屬礦山采礦技術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論述,在不同方面探究了其將來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郭金峰. 我國地下金屬礦山采礦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A].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采礦分會、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2005年全國金屬礦山采礦學術研討與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采礦分會、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2005:6.
礦區南距洛南縣城41公里,西南距金堆城礦區12 公里,屬洛南縣石門鎮黃龍鋪村所轄,已有多年鉬礦開采歷史。
該礦區開采的是黃龍鋪礦區西溝鉬礦段v號礦體,由于礦體厚大,礦體采用分段空場采礦法開采,1410 中段以上正常開采已經結束,本文就采場底柱及邊角礦的開采方法、開采順序等工藝進行選擇和論述。
2 礦區地質條件
2.1 礦區地質及構造特征
礦區位于華北地臺南緣,太古隆起與洛南―盧氏沉降帶過渡帶的路家街―白花嶺向斜北翼,褶皺、斷裂發育。區內地層為傾向北西的單斜地層,斷層以東北―北東東向為主。
2.2 礦體特征
礦體出露于西溝兩側,呈不規則的大脈狀,礦體長750米,工程礦體厚度6.5―280米,工程礦體品位鉬0?06%―0?278%,靠近地表為氧化鉬,下部為硫化鉬。
礦體及頂底板巖性以變石英砂巖及絹云砂質板巖為主,成礦后期斷層不發育。
礦石礦物主要有輝鉬礦、黃鐵礦、磁鐵礦等。
礦體頂底板圍巖均以變石英砂巖為主,巖石硬度較大,一般不需要支護,礦巖普氏硬度系數:礦體 f =7-9 圍巖 f =8-10 。
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礦體底部標高、地下水位標高在侵蝕基準面以上,主要礦體分布地形利于自然排水。
硫化礦體呈脈狀產出,礦體傾角60―80°。
3 采礦方法選擇
本文涉及的對象是前期礦山生產留下的礦柱和部分邊角礦體,礦體各部分的賦存情況差別較大,所以本文分別選用三種采礦方法來實施設計范圍內礦體的開采,即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房柱采礦法、分段礦房法。其中無底柱分段崩落法主要用于前期開采留下的底柱部分;房柱采礦法主要用在礦層高度低于20米的邊角礦體和未采礦體;分段礦房法主要用在礦層高度大于20米的部分礦體。各方法分述如下:
3.1 無底柱分段崩落法
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特點是將礦塊劃分為分段,在分段進路中作業,不需要開掘專用的底部結構,崩落的礦石在崩落圍巖覆蓋下。
(1)礦塊結構參數
無底柱分段崩落法與階段高度的制約關系不太大,一般為50―70米,分段高度一般為5―12米,本文涉及利用該采礦方法的礦體只是前期回采的底柱,其高度一般在15米以內,所以階段高度就是礦層的高度,無需分段。
(2)進路間距
一般為7―12米,本礦區以前采礦的切割巷道可作為回采進路使用,其間距為30米左右,由于待采礦體在垂直切割巷道方向呈山形斷面存在,所以設計確定在兩條相鄰切割巷之間增加一條切割巷道,切割巷道作為回采進路,其間距表面上看是15米,其實開采寬度只有10米左右。
(3)采準切割
采準切割工程主要是切割槽,其方法是在切割巷的盡頭以切割天井為自由面,從切割道中鉆鑿中深孔爆破,擴大為切割槽,切割槽的寬度一般不小于2米。
(4)回采
采用TY25型圓盤式臺架,配YGZ90外回轉重型鑿巖機在回采進路中鉆鑿扇形中深孔進行落礦,采用FZY100型風動裝藥器裝藥,每次落礦爆破1~2排炮孔,崩礦步距3米。
(5)通風
由于工作面是獨頭巷道,只能在回采進路中安裝局扇進行通風。
(6)注意事項
回采進路的規格和形狀對出礦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在保證巷道頂板和眉線穩固的條件下,回采進路要盡可能大,以增加放出體的寬度,提高礦石回收率和便于設備運行?;夭蛇M路的高度在滿足鑿巖設備及通風管道布置的要求時應盡可能低,以減少殘留在進路正面的礦石損失?;夭蛇M路的頂板以平頂為宜,以便礦石能均勻地在全寬上放出。要在覆蓋巖層或氧化礦下出礦,需要時進行放頂。
3.2 房柱采礦法
(1)結構參數
根據礦山的地質情況,確定把礦體沿走向劃分為規則的礦房和礦柱,在長度方向上每隔100米作為一個盤區,在盤區之間留4米寬的盤區礦壁,礦房長度50米,礦房跨度一般為10米,房間礦柱3×4米,礦柱間距8米,礦房頂底柱寬度均為3米。
(2)采準與切割
根據礦區內礦體特征和實際生產情況,確定礦塊采準切割工程中不設漏斗和電耙硐室,只設階段運輸巷道、切割巷道和切割上山。
(3)回采
礦塊回采方式分兩種:礦層厚度小于3?5米時,整層回采;礦體厚度大于3?5米時,分層回采。整層回采時,工作面從切割巷道開始,以一字形工作面向前推進,隨著回采工作面的推進,落后于工作面5-10米形成房間礦柱。較破碎時要用錨桿支護。
分層回采包括拉底和挑頂兩個步驟,先拉底后挑頂,拉底高度一般3米,拉底工作與整層回采相同。拉底層上部的礦體按2米一層向上逐層回采,每次爆破后,人力出礦30%左右,其余的留在礦場內作為工作平臺。
3.3 分段礦房法
分段礦房法的特點是在劃分階段的基礎上,再將階段劃分為分段,每個分段形成獨立的出礦和通風系統。
(1)礦塊結構參數
階段高度50米,分段高度8-10米,礦塊長度一般為30-40米,間柱寬6-7米,底柱高4-6米,頂柱高5米。
(2)采準切割工作
采準切割工作主要有階段運輸巷道、分段鑿巖巷道、底部結構和切割槽。
切割槽的形成和步驟:首先在分段巷道的一側和緊靠已采礦房的礦柱一側掘進切割天井和切割巷道,然后在切割巷道中打平行深孔或扇形深孔,依次進行爆破。
(3)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