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勞動力市場的功能

勞動力市場的功能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10-10 10:36:5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勞動力市場的功能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勞動力市場的功能

第1篇

[關鍵詞]勞動力市場;失業;就業彈性

一、勞動力市場建設的必要性

事實證明,勞動力市場建設和發展滯后已經成為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和完善的制約因素,直接影響到勞動就業這一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因此,采取必要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已經日益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1.解決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信息功能的需要。要解決摩擦性失業的難題,就必須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特別是強化勞動力市場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傳遞功能,盡可能使不同市場主體對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差異性相對縮小,從而逐步消除信息不對稱產生和存在的基礎,為實現充分就業創造必要的信息條件。

2.提高勞動力的流動幅度,擴大異地就業的需要。勞動力市場建設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勞動力流動總量的增加和頻率的加快,個人的職業流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勞動力市場化程度的影響。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基本沒有勞動力市場,國家通過高度統一的工資和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戶籍管理等行政手段,對勞動力在不同工作單位和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加以嚴格控制,勞動力的流動率是很低的。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勞動力市場建設的加快,我國的勞動力流動率有所上升,但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據中國社科院“中國城鎮勞動力流動”課題組的調查,在北京、無錫、珠海三城市,勞動者的職業生涯中,從未改變過工作單位的個人比例仍較高,達30%以上。這一比例與日本橫濱1970年的比例(34.9%)大致相同,高于美國底特律1970年的比例(13.9%)。這種狀況充分說明我國勞動力的流動程度是比較低的,已經嚴重阻礙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影響我國勞動力市場與國際接軌,也不利于我國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的有效解決。因此,進一步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提高勞動力的流動幅度(即勞動力流動的頻率與跨度)已經具有明顯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3.緩解摩擦性失業的社會壓力,實現充分就業的需要。摩擦性失業幾乎在所有國家的勞動力市場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過在我國問題尤為嚴重,表現為一定時期內某地某種勞動力嚴重短缺,而另一地此種勞動力卻大量過剩,處于失業狀態。這種由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形成的摩擦性失業從根本上說是在勞動力總供求基本均衡狀態下的失業,其解決路徑主要是勞動力市場的健全和完善,特別是勞動力市場信息的完備和對稱。而后一方面問題已越來越成為摩擦性失業問題得以緩解的制約因素,有必要作為我國政府當前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性問題加以解決。

4.進一步提高就業彈性,遏制我國勞動就業與經濟增長的非對稱性趨勢的需要。所謂就業彈性是指就業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比率。其計算公式是:就業彈性系數=就業增長率÷經濟增長率。在正常情況下,就業彈性應在0—1之間。一般地說,就一國長期總量生產函數而言,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成正相關。但在我國,由于經濟轉型和就業體制改革的影響,就業和經濟增長出現了明顯的非一致性。一方面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就業增長率卻逐步下降,失業人員逐年增多,2003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達4.3%,1991—1997年間,我國就業彈性系數保持在0.08—0.17之間,明顯偏低。2002年的就業彈性系數比1996年又下降了0.02個百分點。要遏制勞動就業方面這種非正常狀況,除了政府采取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加以調節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以市場化的調節機制協調就業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二、勞動力市場建設的路徑

盡快改變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不健全、不完善、不統一的“三不”狀況,使勞動力市場成為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的健康有效的平臺,并做到與國際勞動力市場接軌,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為此,有必要深入探討我國勞動力市場建設的有效路徑。

1.進一步從理論上給勞動力以科學的市場定位。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勞動力作為商品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為社會各界所公認。現在的問題是必須真正確立勞動力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允許其在市場上自由流動,從而實現優化配置,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這是市場經濟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理論觀點。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勞動力的流動,為勞動力的流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克服勞動就業問題上的地方保護主義等各種行政壁壘,正視并解決勞動力自由流動可能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從而為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創造寬松的社會環境。2.對勞動力市場的科學定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市場和其他要素市場一樣,是完整的市場體系的一個局部,是市場體系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勞動力市場的健全和完善與否反映一個國家的市場體系是否健全,也是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同時,勞動力市場還不同于其他要素市場,因為勞動力市場的交易對象是勞動力,而勞動力的載體是人,所以,勞動力市場是特殊的具有決定意義的要素市場。同時,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建設和發展的狀況離WTO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一些西方國家至今還不承認我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因此,我們必須特別重視勞動力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把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作為健全和完善市場體系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實抓好,并盡快解決勞動力市場發展滯后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

第2篇

關鍵詞: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勞動力市場分割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0-0266-01

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研究的理論演進

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是與勞動力市場分割相對應的概念。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勞動力市場是一個可以由價格機制實行充分調節的統一體。勞動力的買賣可以在這里實現平等的交換,工資決定了勞動力供給的平衡。傳統勞動力市場理論的研究是在“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前提下進行的,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機制自發作用的結果便是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所以根本就不會存在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問題。但隨著社會的變遷、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觀點提出質疑。

從20世紀中期開始,很多學者發現對一些勞動力市場出現的問題如歧視、貧窮、勞動力流動障礙等的解釋,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往往無能為力。于是很多學者轉而把視角定位在制度和社會因素對勞動報酬和就業的影響上,并于70年代形成了一個新的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應生水起,從而使得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問題逐漸得到理論界的重視,逐漸成為勞動經濟學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

所謂的勞動力市場一體化,主要就是要修復勞動力市場的功能,這必然要打破現今這種分割的局面,減少行政力量對市場的干預,增強市場活力。

二、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現狀

(一)分割現狀

就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狀況看,既有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所述的正式勞動力市場與非正式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同時也有城鄉分割、地區分割、所有制分割以及行業分割等。同時這些分割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間相互滲透,從而使勞動力市場呈現出一個復雜的多重分割的格局。

1.制度性分割。制度性分割主要包括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不同體制的部門之間的分割等。

2.內部勞動力市場與外部勞動力市場的分割。中國一級勞動力市場與二級勞動力市場之間的分割趨勢日益顯現,由正規企業、行政機關和公共部門的管理人員、職員所組成的一級勞動力市場與這些部門之外的二級勞動力市場的分化越來越明顯。

3.行業間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古典經濟學假定勞動力市場是一元化的和統一的,勞動力具有同質性。但實際上,經濟結構是復雜的,不同的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其生產效率是有很大差異的,工資決定的方式也不相同,因而即便人力資本積累相同,所獲得收入也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和特定的制度設計以及制度的慣性密切相關,也有學者認為市場本身的運行也有一定的影響。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種種分割必然是對勞動力市場競爭原則的否定,嚴重影響勞動力資源配置和勞動效率的發揮。借鑒國際經驗來看,雖然不能完全消除市場分割,但是政府可以減少行政干預和改革缺乏效率的制度安排,以此來培育市場機制,逐步建立一個統一的,具有彈性的、競爭性的勞動力市場。

(二)分割的影響

1.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制約

在分割的勞動力市場上,人力資本投資會受到來自投資回報方面的制約,從而使得人力資本的積累總量受到影響。在分割的勞動力市場上,由于勞動者不能獲得預期的投資回報,會傾向于減少人力資本的投資。這種投資包括正規教育、在職培訓和流動。

2.對就業增長的制約

一級勞動力市場上高于市場出清水平的工資率抑制了廠商增加雇員的動力,同時,在一級勞動力市場上失去工作的的勞動者亦不愿到二級勞動力市場上就業造成的自愿失業。最后信息搜尋障礙導致的摩擦性失業。

3.收入差距、社會不平等

將一個經濟體系的不同部分切割開來,各個不同的部分自我循環,而且還可能出現強勢集團對弱勢集團生產剩余的占有,這是導致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即便不能說一級市場上的高收入導致了二級市場上的低工資,但可以確定地說,彌合兩個層級市場的分割有助于降低勞動者收入水平的差距。

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思考

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要從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角度出發,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改革創新,利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的調控手段,打破這種分割的局面。政策保障的前提下,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使勞動力能夠根據市場的需要合理的流動。具體來說,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戶籍制度改革

作為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時代是隔絕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主要障礙。由于我國目前城鄉差別、地區差別還較為懸殊,且在今后相當一長的時期內還將繼續存在,近期內在全國范圍內取消戶籍制度難度較大。戶口遷移政策的放寬,要從我國實際出發,按照盡可能降低改革成本,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培育勞動力市場的必要條件。社會保障為勞動力供求雙方自由進入勞動力市場解除了后顧之憂。

由于非市場性因素的普遍存在,政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就業和福利保障的保護程度。用人單位通過壓低工資水平或不承擔外來民工其他福利保障支出而獲得比雇用城市本地勞動力更高的利潤,這既加劇了城市勞動力的就業難度,也成為完善一體化城市勞動力市場的主要障礙。

(三)培育市場中介組織

培育市場中介組織,能夠減少信息的不對稱,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進而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中介服務要和勞動力市場信息網聯網,從傳統的介紹工作,向上下游延伸。要加強制度建設和市場培育。政府對勞動力市場中介的發展,應定位于宏觀指導、監督管理;重點加強勞動力市場中介行業協會建設和進入、退出機制建設,促進行業規范、自律;加強對勞動力市場中介機構的績效考核,通過績效測評與管理改革,改善中介組織的市場服務水平??偟膩碚f,對市場中介組織的培育要達到有效傳遞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和產業之間的供求狀況和信號的能力。

(四)人力資本的投資

經驗證明,勞動力素質對于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關系極大。提升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水平,有助于提高其在勞動力市場上的流動能力,對于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具有重要意義。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就業職能培訓更是重點,我們要根據農村勞動力的素質狀況做好就業職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強勞動力的就業競爭力。在一些部門和地方相繼推出對農民工文化和技術水平種種要求的情況下,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民工培訓的力度,否則農民工將很難跨越這道門檻。

四、結語

在進行以上改革的同時,政府要對有利于促進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政策上有所傾斜,主要有發展第三產業、和發展鄉鎮企業等。另外,各種政策層面的改革要注意相互間的銜接,各種配套改革要并行不悖。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需循序漸進,首先在發達地區探討建立區域性勞動力市場的機制,實現區域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在若干這樣區域市場建立且充分運作基礎上逐步擴展,形成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第3篇

關鍵詞: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8)08-0087-04

勞動力市場是指勞動力要素買賣雙方從事交易活動的場所和空間,其具有通過勞動力使用權的轉讓與購買來實現勞動力在各種社會用途之間的分配并且協調就業政策的基本功能。中國勞動力市場是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勞動力的流動而逐步建立和發育起來的。

在中國,對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由于勞動力市場交易雙方的特殊性,雇傭者和求職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逆向選擇及道德風險的發生,并導致資源錯誤配置(鄭倫衛,2003);(2)存在于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影響著實際就業水平,在消除信息不對稱方面,信譽機制發揮著重要作用(郭艷茹,徐鈞,2004);(3)信息障礙是影響中國勞動力匹配供需能力的主要因素,信息不充分不僅會導致失業時間延長,而且會增加勞動力供需雙方的風險,對勞動力跨地區流動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從而使勞動力資源的最優配置無法實現(高謀洲,2003);此外,近幾年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較多,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是當前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它所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會加大交易成本,降低市場效率,制約就業市場的發展,從而對畢業生的就業產生不利影響。

一、中國勞動市場的現狀

勞動力市場是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直接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但是,在全部生產要素市場中,中國勞動力市場仍處于不完善和不健全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阻礙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勞動力供給總量持續增加

目前,中國勞動力資源①總量不斷增加,主要源于兩方面的因素:

1. 人口增長高峰慣性的作用。1996-2006年間,中國人口數由1996年的122 389萬人上升到2006年的131 448萬人,增加了9 059萬人,年均增加人數約823.55萬人。經濟活動人口②也由1996年的69 765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78 244萬人(見表1)。如此巨大的勞動力資源供給,給中國就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2. 勞動力參與率較高。勞動力參與率是經濟活動人口(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是用來衡量人們參與經濟活動狀況、反映勞動力供給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勞動力參與水平的提高,加劇了中國勞動力供需矛盾。1996年末,中國勞動力參與率為57%,之后逐步上升到2006年末的59.52%(見表1)。

(二)勞動力需求量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漸下降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增長的能力有所減弱,就業彈性在降低。所謂就業彈性,就是經濟增長每變化1個百分點所對應的就業數量變化的百分比數。在同樣的經濟增長速度下,就業彈性越大,所能夠帶來的就業崗位就越多,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則越少、越弱。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GDP就業彈性系數為0.303,90年代為0.104,21世紀前5年就業彈性系數為0.105,顯然,中國就業彈性在逐步下降③。1996-2006年,中國的就業彈性由1996年的0.14下降到2006年的0.07,每年凈增加的就業機會由885萬個減少到575萬個(見表2)??梢?,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帶動的就業增長的能力在減弱。

目前中國勞動力供求缺口拉大,總量供大于求,而且許多專家的研究表明,在未來數年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將持續出現供大于求的狀況,這使得中國的就業壓力更加嚴峻。

二、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Asymmetry)是由英國詹姆斯?莫里斯(James?A?Mirrlees)和美國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rey)在信息經濟學中所提出的重要理論,用以說明相關信息在交易雙方的不對稱分布對于市場交易行為和市場運行效率所產生的一系列重要影響。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如斯彭斯(Spence)等就把這一理論引入了對勞動力市場的研究領域。由于信息在雙方的分布是不對稱的,這種不對稱嚴重阻礙了勞動力就業市場基本經濟功能的發揮,主要表現在:

(一)信息不對稱造成勞動力市場運行效率低下

信息不對稱具體表現為在勞動力市場中,雇主、雇員和政府三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1. 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雇主和雇員是一組最基本的關系,在勞動力市場上,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表現為:(1)雇員和雇主提供的信息不真實。例如有些雇員為了更好地包裝自己,制作了精美的推薦材料,將個人優秀的一面凸現出來,而將薄弱或不足的方面進行“包裝”;而某些雇主,為吸引優秀雇員,也將單位的情況進行“包裝”,制作了漂亮的宣傳海報,許以豐厚的待遇,很多雇員難以掌握其完整的信息,簽約后才發現上當受騙。(2)雇員和雇主之間信息不暢通。一些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如崗位、人數等,由于公布渠道問題,使得很多雇員不能及時了解。

2. 雇主與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雇主與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體現在用人單位的發展狀況、對人才需求的量、質的情況,政府未能充分掌握;政府依據規劃制定的當地經濟發展的計劃、作出的相關策略,用人單位也是不能充分了解,彼此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

(二)信息不對稱使社會運行成本加大

1. 勞動力市場上的人才高消費現象。人才高消費是指由于用人單位在人才招聘和使用上,不切實際地盲目招攬和囤積高層次人才,從而造成人才閑置和浪費的不良現象。產生人才高消費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雇主與應聘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造成人才高消費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就業市場中,雇主對應聘者的真實信息掌握的不多,和應聘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在大多數就業市場中,當雇主要招聘一名雇員時,他并不了解這個人的生產能力,即使在雇用后也不能立即了解他的能力,雇主對求職者缺乏了解,缺乏完全的信息,為了使雇員能快速勝任工作,就要對其進行專業培訓,這就意味著,雇用一個人是一項投資決定,又由于雇主并不能完全了解求職者的生產能力,因而雇主的決定就成了一種風險投資。為減少風險,同時又能簡捷、經濟,雇主對應聘者學歷的要求就提高了,于是也就出現了需要中專生做的事就要求大專生來做,大專生能做的事就要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來做,從而導致人才高消費現象的發生。再加上當前人才市場供求失衡,雇主掌握著較大的選擇自,致使這一現象愈演愈烈。

2. 勞動力為獲得有利信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膨脹。信號傳遞理論把教育作為一種顯示個人能力的信號,能為雇主發揮判斷雇員能力的信號作用,從而使得雇員的資源得到合理、優化的配置。于是越來越多的雇主把受教育程度當作錄取員工的先決條件。一般情況下,雇主根據雇員的教育程度支付工資,這應該是一種均衡,也沒有效率的損失。但問題是,畢業文憑基本上只能作為一種有“缺陷”的衡量工作能力的尺度和信號,與其他所有市場信號一樣,以文憑作為衡量尺度也會帶來“統計歧視”的負作用,實際上,“重文憑”是在信息不充分條件下雇主所作的一種不得已的次佳選擇。

由于高等教育文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信號作用,個人為獲取將來在勞動力市場中的有利信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漸膨脹。同時,個人對高等教育的無限需求也使得職業技術教育出現門可羅雀的現象。這種高等教育結構的失衡,不但使得稀缺的高等教育資源嚴重浪費,而且造成教育系統資源配置失衡,使得整個教育系統效率低下。

三、優化中國勞動力市場就業信息傳播機制的具體措施

(一)政府方面

在不對稱的勞動力信息市場,由于其自身的不完善和盲目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失靈――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因此,政府應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勞動力市場上的各方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和指導,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從而保證信息能被如實、充分的傳遞。具體包括以下3個方面。

1. 政府要建立一整套制度以鑒別和評估各種資質認證,如勞動力需求方的身份認證、信用水平認證,勞動者的健康狀況認證、從業資格和水平認證等。權威的評估和鑒定是政府傳遞教育信息的重要方式,可以解決勞動力市場中許多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2. 政府應成立一個專門的信息部門,由其負責把包括各個學校、各個企業、各種勞動力市場的準確信息建成數據庫,并隨時更新,做到準確、快速地為勞動力市場中信息需求者傳遞所需信息,降低信息搜尋成本,減少信息誤導的情況。

3. 破除勞動力市場人為分割的制度壁壘,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當前勞動力市場是一種體制性人為分割的市場,因戶籍、人事、檔案、住房、保障等制度的不合理阻礙了勞動力自由流動,這也使得大量的人才囤積于大、中型發達城市而不愿到一些落后的城市或縣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發達地區人才高消費、欠發達地區人才短缺的現象。所以,應改革傳統的人事制度,使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成為勞動力市場主體,并加快戶籍、檔案、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一體化的勞動力自由流動體系。

(二)勞動力市場方面

為了更好地為企業和求職者服務,保證信息傳遞的順暢、準確和真實,勞動力市場要充分發揮其中介、協調管理及信息溝通的職能。

1. 勞動力市場必須具有對各類文憑、證書評估鑒定的機構。這種方便企業鑒定的做法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鑒定成本,并對造假、偽造者起到震懾作用,為信息的準確傳遞創造了條件。

2. 做好協調和管理職能。勞動力市場作為中介機構,掌握的信息相對較為充分,在充分考慮雙方要求和現實條件的情況下,它可以作為雙方利益的代言人,一方面向應聘者介紹用人單位的情況,另一方面向企業推薦應聘者,讓用人單位和應聘者雙方的相關信息能得以充分的溝通,促成雙方的合作,達到“雙贏”。

3. 改善勞動力市場信息披露機制,減少信息的不對稱。首先,要求就業市場參與主體充分公開自己的相關信息,提供真實的市場信號,減少私人信息或隱蔽信息,并對提供誤導信息的行為進行處罰。其次,改善信息傳遞機制,提供真實的市場信號。如利用媒體面向社會公布畢業生及用人單位供求的詳細情況。

(三)企業方面

企業要有適合本企業的信息識別方法。很多企業僅通過閱覽畢業生簡歷的簡單方法來判斷其能力的高低,或一味追求高學歷,這樣會助長虛假信息的泛濫。企業可以根據本企業的現實情況,采用看簡歷、面試、筆試、試用等一系列識別勞動力信息的方法,與應聘者進行更多的了解與溝通。例如現在大多數企業都采取了實習或是試用的方法,先給雇員3~6個月的試用期,在這段時間里,通過觀察、試用來測試其能力,最后才決定是否雇用。

(四)求職者方面

求職者一是應該擺正心態,認清形勢,根據現實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確立適當目標;二是要盡量充分收集就業信息,掌握求職技巧;三是應充分公開自己的相關信息,以減少私人信息或隱藏信息,向雇主傳遞有效的信號。此外,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快立法步伐,建立一套使提供真實信息者受益、武虛作假者付出代價的制約機制;加大執法力度,提高企業及求職者的違約成本,使中國的就業體系及其發展真正建立在法制化的軌道上。

注釋:

①勞動力資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有勞動能力人口的總稱,是反映勞動力供給狀況的重要指標,其是指16歲及以上的全部勞動人口。

②經濟活動人口指在16歲以上、有勞動能力、參加或要求參加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包括就業人員和失業人員。

③數據來源:cyx.smehen.省略/ArtPaper/Show.aspx?Id=910。

參考文獻:

[1]陸宗祥.論勞動力市場與政府就業政策選擇[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03,(5).

[2]楊青松.試論勞動力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及其影響[J].理工高教研究,2005,(2).

[3]駱,楊樨.勞動力市場的信息經濟學解讀[J].商業時代?學術評論,2006,(11).

[4]高謀洲.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信息障礙及對策[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3,(4).

[5]陳瑛,張錦.勞動力市場中企業信譽不確定時的就業者策略選擇[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3,(1).

[6]曾之光,沈士倉.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及其對策[J].人口與經濟,2003,(6).

[7]鄭倫衛.勞動力市場的非對稱信息問題研究――湖北荊門市專業技術人才市場的實證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03,(8).

[8]孫麗文,孟海濤,孫玉梅,李娜.從勞動力市場的特征看中國就業[J].工業技術經濟,2006,(4).

The Perfection of Employment 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China's Labor Market

Li Xia1, Li Ji2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41, China;

2. Bengbu Institute, Bengbu 233041, China)

第4篇

最低工資是保護勞動力市場上低收入群體的一項制度安排,它要求雇主以高于政府設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員工工資。最低工資制度誕生以來就飽受爭議。支持者認為,最低工資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利益,有助于實現體面勞動;反對者認為,最低工資有可能使勞動力的需求數量下降,從而導致失業,并使失業者的福利遭受更大的損失。近年來,理論界關于最低工資制度對就業影響的實證研究結果也有很多分歧,各界對最低工資制度的價值判斷也十分混亂。

雖然關于最低工資制度的影響在發達國家的討論甚至比發展中國家更熱烈,但這一制度對發展中國家產生的效應可能會更明顯。例如,近幾十年來,發達國家經歷了所謂的“技能偏向型的技術變遷”,也就是說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使勞動力市場上對技能型的勞動力需求呈不斷增加的趨勢,相對應的,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則相對下降。由于有技能的勞動者其實際工資水平遠遠高于最低標準,因此,最低工資標準的變化對這一群體沒有實際的意義。

相比之下,最低工資制度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可能會產生更明顯的影響。這主要是由于以下的原因。首先,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具有更大的勞動供給彈性。就中國的情形而言,雖然中國經濟的發展接近“劉易斯轉折點”,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結束,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工資每上升一個單位,所能吸引的勞動者的比例會更高。這樣,如果就業崗位沒能及時補充,就有可能造成較發達國家更明顯的失業。

其次,由于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剛剛進入“劉易斯轉折點”,工資的總體水平還不高,從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分布看,處于最低工資標準附近的就業數量可能占比較大的比重,這樣,調整最低工資所能實際發揮的作用可能會比較明顯。盡管普通工人的工資最近幾年有了很大的上漲,但根據我們的測算,中國制造業工人的小時工資率約為美國的4.6%,日本的5.7%,歐元區國家的3.9%。

當然,上述討論是基于最低工資制度得到很好地執行的假設。國際上的一般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對最低工資的執行程度往往有限,致使最低工資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不過,至少從目前看,最低工資制度的施行尚未對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發展造成大的負面影響。因為,自已《低工資條例》頒布以來,中國經濟幾乎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如此迅速的經濟增長,應當足以抵消(或掩蓋)最低工資制度對勞動力需求的負面影響。這也是很多人提醒決策者謹慎使用最低工資制度,但在現實中卻很少得到事實的支撐的重要原因之一。

討論最低工資制度時,一個回避不了的話題是如何設定最低工資標準。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明確要求各地暫緩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但隨著宏觀經濟的復蘇和勞動力市場的恢復,最近已經有很多地方政府出臺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方案,其中有些地區提高的幅度還比較大。由于最低工資制度的復雜性,多高的標準為宜并無定規,不過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必須要澄清。制定最低工資標準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就是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然而,由于現行的統計體系尚難以提供勞動力市場上所有勞動者的工資信息,因此,社會平均工資實際上是一個難以測度的指標。在很多情況下,城鎮單位就業的平均工資水平,被用作平均工資。考慮到城鄉勞動力市場的逐漸融合,2009年在城鎮勞動力市場上就業的1.45億農民工已經占城鎮就業總量的47%,而他們的總體工資水平要低于單位就業工資,因此,以單位就業工資作為社會平均工資的基礎,會高估社會平均工資的水平。如果把農民工的工資和城鎮單位就業工資以各自的就業數量為權重加權,作為社會平均工資,我們會發現它和單位就業的工資水平有比較大的差距。目前,地方政府掌握當地農民工工資信息還比較困難,也就缺乏制定最低工資標準的科學依據。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紛紛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同時,勞動力市場也在進行著自發的調整。由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就業需求不斷增加。同時,人口轉變的加速使得新增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開始下降。供求關系的轉變,使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邁入了“劉易斯轉折點”。作為重要的結果之一,勞動力市場上普通工人的工資率也不斷地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我們發現2004年以來農民工的工資有比較迅速的增加。2009年和2005年相比,農民工的實際工資增長了49%。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對中國部分大城市所作的勞動力市場監測調查資料也表明,2010年相比于2005年,城市勞動力市場上農民工的實際工資增長了69%。工資的不斷上漲意味著,隨著勞動力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轉變,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要么長工資,要么雇不到人。

既然勞動力市場已經具備了自發調節的功能,我們是不是僅依靠市場機制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不需要最低工資制度了呢?其實不然,最低工資制度是引導企業合法用工的有效政策工具。幾年前的“黑磚窯”事件就曾令人觸目驚心。如果勞動執法部門加強對最低工資制度執行的檢查力度,那么最低工資制度就可以成為杜絕不法企業惡意用工的利器。不過,一個勞動力市場上工資水平的總體上揚,并不是靠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就能解決的。可以想象,各地紛紛調高最低工資標準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勞動者得到更好的工資回報。然而,我們能看到的近年來工資水平的不斷上漲,其實更多的得益于所有人發展經濟的努力。

再回到本文開始提出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各地紛紛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現象呢?從本文的討論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認識。

其一,最低工資制度是勞動力市場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最低工資制度業已建立,那就需要維護制度的嚴肅性,應該加強勞動執法和監察力度,以最低工資制度為法律依據,杜絕企業的惡意用工。

其二,就目前的情況看,最低工資制度本身需要完善。例如,作為最低工資標準的依據,社會平均工資的信息的采集和利用還存在缺陷;通過制定最低小時工資,避免使用月最低工資標準時產生的混淆;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的頻率、時機和幅度還需要研究等問題得解決都是當務之急。相形之下,在制度本身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急于快速的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并不一定有利于促進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發展。

第5篇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勞動力市場分割;蟻族;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歷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數據,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從2003年的187. 7 萬急增到 2011 年的660萬。然而,未就業畢業生也從2003年的56. 3萬人,躍升到2011年的約 204萬人,這意味每年約30%的畢業生面臨就業困境。同時,高校畢業生群體表現出就業偏好的一致性加劇了供需矛盾,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競爭日趨激烈,而西部、農村地區則少人問津?!盁o業可就”“有業不就”共存。

同時,2009年由北京大學廉思提出的“蟻族”概念,因準確形象的概括了高校畢業生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特點而備受關注?!跋佔濉爆F象不僅揭示出弱勢大學畢業生在大都市的艱辛狀況,更引起“讀書無用論”的熱烈討論,嚴重打擊了低收入家庭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積極性。因此,本文試圖通過以“蟻族”現象為切入點,研究在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條件下,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流動方向和求職意愿,為緩解“蟻族”現象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對策措施。

二、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現狀

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將勞動力市場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與次要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提供的職位特征可以概括為經濟待遇高、工作條件好、就業穩定、有保障、有足夠的晉升機會、勞資權利平等及依靠規章制度管理;次要勞動力市場提供的職務特征為:經濟待遇低、工作環境差、晉升機會少、就業不穩定、管理不規范。與西方國家表現出的功能性分割勞動力市場對比,我國存在更為突出和復雜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現象,不單是功能性分割更是制度性分割,制度性分割體現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部門之間以及主要勞動力市場與次要勞動力市場之間,在轉型時期表現十分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這支“看不見的手”無法發揮對勞動資源自由配置的作用??梢?,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現狀是導致“蟻族”現象產生、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三、勞動力市場分割環境下的“蟻族”現象分析:

1、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蟻族”現象: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到經濟發達的大都市與東部沿海地區就業,也由此出現“蟻族”現象,“蟻族”指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月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具有較高智商、弱小、群居,往往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城鄉結合部或近郊農村。從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看,這個群體的收入偏低,是因為被擠出了以擁有一定學歷的戶籍人口為主的主要勞動力市場,同時欠缺政府支持和家庭資助,必須自行承擔日益上漲的生活成本。這群在畢業時未就業,然后“勉強就業”的大學生,其收入僅足以支持在城中村租個小房間。

2、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對“蟻族”現象的影響:第一、從城鄉選擇來看,我國大學生在勞動年齡人口中分布極不均衡,比例較低,還未達到過剩的程度。一旦大學生選擇到農村、鄉鎮就業完全可以占據農村、鄉鎮勞動力的高端市場,但他們寧可忍受極大的生活、心理壓力,以延長工作搜尋時間、降低工作收入、降低生活要求為代價選擇聚集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2012年第十屆中國最佳雇主榜單及調查報告顯示,僅有4%城的大學生選擇在非城鎮和其他地區就業。城鄉收入的差距固然是做出決策的重要經濟因素,但更主要的因素是我國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導致城鄉之間高昂的工作轉換成本。在制度的束縛下,一旦進入城鎮或者農村就業,其人事檔案、戶籍關系就將在一定程度上固化,想回到主要勞動力市場就將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同時,農村及鄉鎮單位也會以較長的服務年限、高額的違約金等約束條件限制其流動。

第二、從區域分布來看,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數據顯示:80%的大學生選擇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其中接近25%的畢業生前往京津滬三地,相對而言,選擇到中部或者西部地區的學生不足10%?!?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更是將“高等教育人口流動分析”列為了年度專題報告之一,從數據上看,東部和沿海地區對大學本科畢業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數為67.3%,對高職高專畢業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數為67.1%,兩倍于中西部的人才吸引力指數。

在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環境下,制度因素使大學生從“次要勞動力市場”到“主要勞動力”的過程中存在障礙。使他們偏向于“一次就業定終身”,新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將目光聚焦在一線城市,雖然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日益增高的生活成本、擁堵的交通等不利因素,但大學畢業生選擇當“蟻族”是基于獲得潛在的經濟收益和各種非經濟收益而選擇大城市的結果,一線城市職業發展的廣闊機遇、工資福利待遇高、工作環境好、更加公平的規則、生活質量高等因素顯然對求職者更具有吸引力。

四、緩解“蟻族”現象的對策:

綜上所述,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的大環境、城鄉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是導致我國“蟻族”現象的根源,盡管在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環境下“蟻族”現象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及必然性,但折射出的收入偏低,教育投資回報率不高,也經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加劇了人力資本的區域和城鄉的進一步不平衡,減弱了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擴大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所以有必要緩解“蟻族”現象 。

第一,促進經濟發展,擴展主要勞動力市場范圍,打破行業壟斷,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就業的層次和水平,才以創造更多適合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擴大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這是緩解“蟻族”現象的根本途徑。

第二,加強高等教育制度改革,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應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控制大學畢業生供給,同時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當前我國教育不均衡、機會不均等現象十分突出,大城市擁有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和更低的大學錄取分數線。因此,國家教育財政投資需要向落后地區和中小城鎮傾斜,以促進教育的地區均衡發展,縮小大學錄取分數線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間的差別,也必將削弱大城市對人們的吸引力。

第三,切實轉變過分重視大城市發展的城市化模式,走兼顧大中小城市、打造城市群的發展新模式,縮小大城市與中小城鎮的經濟水平和收入差距,吸引“蟻族”選擇到中小城鎮就業。

第四,完善國民社會保障體系,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會公共服務使人們能便捷地享受現代社會文明成果。政府部門應持續關注加大投入,改善次要勞動力市場的整體環境,保證他們也能享受完善的社會保障與社會公共服務,這樣也能引得部分“蟻族”選擇回流到次要勞動力市場。

參考文獻:

[1]廉思.高校畢業生“蟻族”調查[J].中國經濟報告,2010(3)

[2]郭叢斌.二元制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在中國的驗證[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5) .

[3]賴得勝,孟大虎 .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研究[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8.

第6篇

為推動勞動力市場三化建設,具體落實各項任務和工作要求,保證試點工作取得實效,現將《試點城市勞動力市場三化建設評估標準》(以下簡稱“評估標準”)印發給你們,并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根據評估標準提出當地具體的達標要求和量化指標,指導各試點城市制訂2000年達標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

二、對全國100個試點城市的評估實行城市自評、省級檢查和部級抽查評審相結合。各試點城市應根據評估標準、各地試點方案和省級勞動保障部門的要求,逐項進行自評,寫出自評報告;省級勞動保障部門組織檢查,寫出檢查報告。上述工作應于2001年3月底完成。有關評估工作的具體要求另行通知。

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報2000年第一季度試點進展情況報告時,應包括本地達標的具體要求、試點城市制訂達標計劃的情況、目前達標存在的主要問題等內容。

附件:試點城市勞動力市場三化建設評估標準

一、基礎建設

1.勞動力市場建設、管理、服務各項工作有專門機構負責,人員落實,職能明確,工作協調。就業服務和失業保險金發放向街道延伸,市內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方便群眾的服務網絡。

2.勞動力市場建設費按規定列入當地財政預算,勞動力市場建設和運行有穩定的經費來源渠道,并建立了相應的財務管理制度,資金使用效果好。

3.公共職業介紹機構有固定的對外服務場所,內部功能區域設置經濟合理,場地面積和場內設施滿足實際需要,使用效率較高。

4.建立了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制度;區(縣)以上就業服務和失業保險工作人員已全部接受過業務和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掌握本職業務的有關政策,符合本崗位的要求;就業服務骨干工作人員已接受或正在接受職業指導員(師)職業資格培訓。

二、信息網絡建設

1.建成市內勞動力市場信息網(即就業服務和失業保險信息網),達到部《城市新建勞動力市場信息網(初級)驗收標準》(勞社規劃司發〔1999〕16號)中規定的技術標準;勞動力供求信息、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管理信息、失業保險基金收支和保險金發放信息、職業培訓信息實現市內聯網。

2.已建立用人單位空崗調查和報告制度、職業供求信息收集、上網和制度,設立了專職信息員,網上職業需求信息量大,更新及時,本市企業一年以上用工的有效信息上網率達到60%以上。

3.按照部有關要求進行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狀況季度分析,公開勞動力供求信息和季度分析報告,按時準確地向省、部監測中心傳報網上信息。按照部有關要求進行勞動力市場工資價位調查,并公開有關信息。

三、市場管理

1.制定了統一、完備的勞動力市場管理制度,并能認真貫徹執行。

2.按照有關規定實行就業準入。對要求就業而未取得相應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勞動預備制人員,以及申請從事國家規定持證上崗職業(工種),但未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推薦其參加職業培訓,取得相應的證書后再予辦理求職登記和介紹就業。

3.嚴格職業中介機構的審批和管理,市場清理整頓制度化、經?;?,非法職業中介明顯減少,勞動力市場秩序良好。

4.對勞動保障部門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有統一規范的管理制度和檢查措施;按要求懸掛和宣傳公共職業介紹機構標志;公共職業介紹機構有一定知名度和良好的社會形象。

5.建立了勞動力市場管理監督保證體系,設立并公布了舉報電話,能夠認真處理群眾投訴,對違規行為查處及時,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

四、就業服務和失業保險

1.根據部《勞動力市場管理和服務工作主要業務流程規范(試行)》(勞社培就司發〔1999〕36號),制定了就業管理、失業管理、職業介紹、推薦培訓、勞動事務等就業服務的相關制度和統一的具體工作流程,已在全市執行,做到各項業務相互銜接,有效配合,方便服務對象。

2.失業保險基金管理工作得到加強,較好地實行了新的財務、會計和統計制度,建立了規范的失業人員管理、服務程序,申領和發放失業保險金手續便捷,管理和服務工作效率較高,并能按要求及時、準確地收集和上報相關信息。

3.對下崗職工和符合申領失業保險金條件的失業人員免費實行政策咨詢、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對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中的困難群體免費實行專門服務;上述各服務項目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服務有成效。

4.設立了專門培訓項目,為自愿參加技能培訓的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提供免費或部分免費的培訓機會,參加培訓人數和培訓后再就業率達到一定標準。

5.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與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密切配合,主動為進入中心的下崗職工提供就業信息,取得一定實效。

6.在主要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的綜合場所設立了職業指導區,對職業指導工作有具體要求,有專人負責和實際進行職業指導服務。

五、工作協調機制

1.建立了勞動力市場建設、管理、服務工作的目標管理制度,有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目標,有信息通報的固定渠道和方式,在試點期間及時總結推廣了一些有效經驗。

第7篇

關鍵詞:金融結構;勞動力市場特征;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5)02-0016-008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cn

*基金項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重點基礎領域研究課題“國際經濟金融結構研究”

作者簡介:唐時達(1983―),湖南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中國農業銀行博士后,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金融風險管理與勞動力市場;巴曙松(1969―),湖北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與金融市場監管。

一、引 言

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不是決定就業水平的唯一因素。金融發展領域的大量實證文獻表明,金融市場對就業有著顯著的影響。金融深化提高了金融資產收益率,降低了實際利率,因此推動與之相關的產業發展,從而增加就業。金融發展對就業水平有直接和間接雙重效應:直接效應在于金融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會根據市場導向作出合理的戰略調整,創新出更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而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間接效應在于金融發展通過發揮其資金融通的功能,推動不同行業的成長,促進產業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從而帶動就業增長。

最新的研究發現,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相互作用對就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相關的理論研究認為,金融市場的不完全對就業水平有不良影響,而影響程度則取決于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在這一領域,大多數的實證研究側重于考察勞動需求的因素,并采用微觀數據考察金融市場對勞動需求的影響。然而,采用宏觀數據對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就業水平影響的實證研究較少,而關于中國方面的經驗研究則仍是缺失的。本文的研究對此是一個補充。

當前,正是中國勞動力市場轉型時期,而中國金融結構也在迅速調整,故研究中國金融結構和勞動力市場特征對就業水平的影響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為此,本文借鑒Donatella、Christophe & Anne-ga?c(2012)的研究,采用中國1999―2012年的省級面板數據考察金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就業水平。研究的目的在于:第一,考察金融結構、勞動力市場特征對就業水平的影響;第二,考察金融結構和勞動力市場特征的交叉作用對就業水平的影響。

二、計量模型、變量選取與研究方法

(一)計量模型

為考察中國金融結構和勞動力市場的相互影響對就業的作用,本文借鑒Donatella、Christophe & Anne-ga?c(2012)的研究設立如下計量模型:

lnEi,t=c+?琢i+vt+?字?lnlabori,t+?啄?lnfini,t+

?酌?lnlabori,t?fini,t+?漬lnCVi,t+?著i,t(1)

其中,Ei,t是就業率,?琢i是省際固定效應,vt是時間固定效應,?著i,t為殘差項。labori,t為勞動力市場特征指標,fini,t為金融結構指標,labori,t?fini,t為勞動力市場特征指標與金融結構指標的交叉項,用以考察金融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特征的交叉作用對就業的影響,CVi,t為其他的控制變量。我們使用的是中國29個地區(1)1999―2012年的數據。數據的來源如下:各省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各省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余額,各省上市公司的IPO、SPO、配股增發和公司債券募集資金等來自相關年度的Winds數據庫和《中國金融年鑒》,其他的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市的經濟統計公報。

(二)變量選取

1.就業水平指標

本文所采用的就業水平指標為各地區就業人數與其總人口的比重,數據來源為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2.金融結構指標

已有文獻普遍認為,“金融結構”一詞指的是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在金融體系中的相對重要性,在這類文獻中,金融結構被分為市場主導型和銀行主導型,這一定義被林毅夫(2009)、賈玉革和李?。?005)等學者稱為“狹義”的金融結構?!皬V義”的金融結構則包括金融工具的結構、金融機構的結構和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等。

本文重點考察“狹義”的金融結構。因此,本文將從兩個方面來反映金融結構:市場主導型融資結構和銀行主導型融資結構。直接融資比例(M-finance)變量反映了市場主導型融資結構,銀行集中度(B-finance)變量反映了銀行主導型融資結構。

關于市場主導型結構指標,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劃分標準,債券和股票為直接融資,楊俊和王佳(2009)認為在中國地區金融數據缺失嚴重的情況下,非金融機構的融資結構是一個相對較好的表達市場主導型程度的指標,并在其實證研究中用債券和股票的規模/總融資規模對市場主導型結構指標進行度量。本文借鑒其做法,用債券和股票的規模/總融資規模來度量市場主導型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04―2012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

關于銀行主導型結構指標,林毅夫和孫希芳(2008)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外的所有金融機構統稱為中小金融機構。本研究借鑒其做法,用各地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年末本外幣貸款余額占該地區全部金融機構總貸款余額的比例來衡量銀行業集中度程度。該比例越高,說明該地區金融結構越偏向于銀行主導型。

3.勞動力市場特征指標

當前,正是中國勞動力市場轉型時期,中國勞動力市場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其具有二元經濟和新古典的雙重特征。中國勞動力市場正從二元經濟的模式轉向新古典經濟的模式,勞動力市場的表現既有二元經濟的特征又有新古典經濟的特點。在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下,由于存在勞動力區域轉移和部門轉移的制度障礙,勞動力供求關系無法通過工資水平的調節得以出清,所以長期存在二元經濟結構。在新古典模式下,勞動力市場可以通過勞動力流動和工資調節達到市場出清的狀態。因此,本文用勞動流動指標來衡量中國勞動力市場從二元經濟模式向新古典經濟模式轉型的程度:勞動流動程度越高,向新古典經濟轉型的程度也越高。

目前,研究勞動力流動的文獻中,衡量勞動自由流動程度的指標有以下幾種:

Parai & Beladi (1997)構造了一個勞動力流動彈性指標(w1/w2)=(L1/L2)1/?著。w1為農村部門的工資,w2為城鎮部門的工資,L1為農村部門的勞動力,L2為城鎮部門的勞動力。ε為兩部門間勞動流動彈性,0<ε<∞,當ε=0時,勞動力完全無流動,當ε=∞時,勞動力完全流動。

蔡P(2001)利用農業與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比值來衡量勞動的流動程度和兩部門的勞動配置效率。比值在0到1之間,如果勞動要素完全流動,那么各部門勞動要素的邊際產出相等,則比值為1。反之,如果政策和部門間的障礙使得勞動力的流動受到限制,則比值小于1,比值越低,說明勞動自由流動的程度就越低。

與蔡P(2001)類似,王澤填與姚洋(2009)用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單位勞動力增加值的比率來衡量勞動力的流動程度。其假設部門的單位勞動力增加值與工業部門的工資呈正比,而工資是吸引勞動力流動的唯一因素。因此,如果勞動自由流動程度越高,則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單位勞動力增加值之比越接近于1;反之,如果勞動自由流動程度越低,則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單位勞動力增加值之比越接近于0。

王澤填、姚洋(2009)和蔡P(2001)對衡量勞動自由流動程度指標的構造思路基本相同,具有較強的理論依據和可實現性,能較好地衡量中國勞動自由流動程度。唐時達和劉瑤(2012)的實證分析表明,與蔡P(2001)相比,王澤填與姚洋(2009)構造的指標能更好地表達勞動自由流動程度。因此,本文將采用王澤填與姚洋(2009)的構造方法來度量中國勞動自由流動程度,檢驗勞動自由流動程度對就業水平的作用。

4.控制變量

以往研究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城鎮化進程等因素均對就業水平有著確實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使用的控制變量包括了人均受教育程度(edu)和城鎮化水平(urb)。溫懷德(2010)的研究認為,人力資本(高等教育)系數不利于就業的提高,人力資本積累可能僅僅改善了個人就業狀況,而對就業整體不利。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十分迅猛,勞動力市場受到巨大沖擊,在巨大的人口及就業壓力下,不僅受到良好教育的工人就業逐漸困難,而且擠出了教育水平不高或者非熟練工人的就業。眾多的理論和經驗研究都認為城鎮人口比例增加會降低農業就業人口,有利于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增加。本文用eduit表示i地區t年的人均受教育程度,urbit表示i地區t年城鎮化進程。關于人均受教育年限(eduit),1987年至2001年數據引用了陳釗、陸銘和金煜(2004)的數據,2002年至2012年數據為作者根據同樣的方法獨立測算。其中小學畢業教育年限設為6年,初中畢業教育年限設為9年,高中畢業教育年限設為12年,大學畢業設為16年。獨立測算所需相關數據均來源于2003―2012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關于城鎮化率(urbit),本研究用各地區城鎮人口數與其總人口數的比重來表示。

我們以(1)式為基礎,從模型(1)至(5)依次進行如下回歸:模型(1)檢驗了勞動流動(labor)和市場主導型融資(MF)對就業水平的影響;模型(2)在模型(1)基礎上加入了勞動力市場特征變量與市場主導型變量的交叉項(labor*MF),以檢驗兩者的相互作用對就業水平的影響。模型(3)檢驗了勞動力市場特征變量和銀行主導型融資變量對就業水平的影響;模型(4)在模型(3)基礎上加入了勞動力市場特征變量與銀行主導型變量的交叉項(labor*BF),以檢驗兩者的相互作用對就業水平的影響。模型(5)將所有變量都納入進來,查看計量模型的穩健性。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平穩性檢驗

為防止出現“偽回歸”問題,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前,我們需要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若數據平穩,則可用上述解釋變量對就業指標進行回歸;反之,則繼續對其進行協整檢驗。根據數據特點,本文主要采用五種常用的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方法:LLC 檢驗,Breitung檢驗,IPS檢驗,ADF-Fisher檢驗和PP-Fisher檢驗,根據AIC準則選取的最大滯后期為7,檢驗結果如表2。

面板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5種檢驗方式的絕大數情形均證明,所有變量均為不平穩單位根過程,而其相應的一階差分后的序列則表現為平穩過程。接下來估計面板回歸方程,在估計回歸方程之前,利用Stata11.2統計軟件的vif和hettest命令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和異方差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模型不存在異方差問題,也沒有多重共線性問題(所有自變量的vif都小于10)。

(二)面板協整檢驗

接下來本研究對變量之間進行協整檢驗。關于協整檢驗的方法主要有:(1)Kao(1999)、Kao and Chiang(2000)利用推廣的DF和ADF檢驗提出了檢驗面板協整的方法,這種方法零假設是沒有協整關系,并且利用靜態面板回歸的殘差來構建統計量。(2)Pedroni(1999)在零假設是在動態多元面板回歸中沒有協整關系的條件下給出了七種基于殘差的面板協整檢驗方法。和Kao的方法不同的是,Pedroni的檢驗方法允許異質面板的存在。(3)Larsson et al(2001)發展了基于Johansen(1995)向量自回歸的似然檢驗的面板協整檢驗方法,這種檢驗的方法是檢驗變量存在共同的協整的秩。我們對lnE、lnLabour、lnMF、 lnBF、 lnlabour*MF、lnlabour*BF、lnedu和 lnurb進行KaoADF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表3 的面板協整檢驗結果,Kao ADF 統計量在1%的檢驗水平上拒絕原假設,表明各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協整關系,因此可以在此基礎上直接對原方程進行回歸。

(三)回歸結果和分析

我們進行了面板回歸,表4給出了樣本的估計結果。

1.關于金融結構對就業水平的影響:從(1)和(3)可以看到,直接融資指標(MF)對就業水平的影響顯著為正,間接融資(BF)對就業水平的影響為負值,但在5%的水平上不顯著。實證結果印證了Rendon(2001)的研究,如果金融發展使得企業可以通過發行證券(直接融資)來減少其勞動調整成本(即金融自由化對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的替代),金融發展會促進就業。直接融資使得中小企業能直接從金融市場融資,從而可以優化資金配置,增強企業活力,而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因此能夠有利于就業水平的提高。銀行集中程度的提高使得信貸不可避免傾向于大型機構,大型機構的就業吸納能力通常來說不如中小企業,因此銀行集中度越高,越不利于提高就業水平。

2.關于勞動力市場特征對就業水平的影響:勞動流動程度(labour)對就業水平的影響顯著為正,這表明降低勞動流動障礙有利于就業水平的提高,這與Wacziarg & Wallack(2004)和Kambourov(2009)的研究結果一致,Wacziarg & Wallack(2004)認為勞動自由流動程度的提高會對就業水平產生有利影響,勞動力市場臨時解雇成本的降低和限制政策的減少也有利于提高就業水平。Kambourov(2009)構建了一個開放、勞動流動和就業結構轉變的理論模型,并進行了數值模擬,其結果也表明勞動自由流動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就業結構的調整,從而提高就業水平。

3.關于金融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特征的相互作用對就業水平的影響:從(2)和(4)可以看到,直接融資指標與勞動流動指標交叉項(labour*MF)的系數顯著為正,間接融資指標與勞動流動指標交叉項(labour*BF)的系數顯著為負。即勞動自由流動程度越高、直接融資程度越高,則對提高就業水平有促進作用;而勞動自由流動程度越高、間接融資程度越高,對就業水平的提高反而有負面影響。實證結果印證了donatella、christophe和anne-ga?c(2012)的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程度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的提高會有利于新興小企業的誕生,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勞動自由流動才能與更多的就業機會相匹配,從而提高就業水平。另一方面,直接融資的提高有利于勞動者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獲得必要的金融支持,從而促進就業水平的提高。

4.關于其他控制變量對就業水平的影響:從(1)―(4)可以看出,一是人均受教育水平( edu) 對就業水平的影響顯著為負,雖然(5)中人均受教育水平對就業水平的影響為正但不顯著。這與我們的直觀印象有一定出入,出現這一結果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國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不匹配,主要表現為高中、職專等中等教育規模和大學教育規模的比例失衡;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積累可能僅僅是改善了個人就業狀況,其勞動效率的提高反而導致了其他人的失業。二是城鎮化率( edu) 對就業水平的影響顯著為正,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人口不斷涌入城市以及農村自身的城鎮化,使得農業勞動人口不斷地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而且這樣的就業人口的產業間調整一直在進行,使勞動要素達到最優配置,提高了就業水平。

5.關于模型的穩健性:從(5)的結果可以看出,在納入全部變量之后,雖然有些變量顯著性不夠,但是在方向上依然與模型(1)―(4)保持一致,因此樣本期內,估計結果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四、結 論

本文探討了金融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特征的相互作用對就業水平的影響,主要結論歸納如下:

1.金融結構中,市場導向型融資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就業。市場導向型融資使得中小企業能直接從金融市場融資,從而可以優化資金配置,增強企業活力,而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因此能夠有利于就業水平的提高。反之,銀行集中度的提高則有可能對就業造成負面沖擊,中國銀行業結構以國有大型銀行為主,銀行集中程度的提高使得信貸不可避免傾向于大型國有企業,從而對就業水平有負面影響。

2.勞動流動自由程度與就業水平呈正比。這表明降低勞動流動障礙有利于就業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流動,而且要重視創造條件讓勞動要素在不同產業、不同層次之間的流動。

3.金融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特征的交叉作用能夠影響就業水平。當勞動自由流動程度趨低的時候,間接融資比例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就業;當勞動自由流動程度趨高的時候,直接融資比例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就業。

從我國勞動力市場特征看,勞動力市場正在從二元經濟所導致的城鄉分割狀態逐漸向新古典經濟的自由流動狀態轉變,勞動自由流動程度大幅提高;從我國人口結構看,隨著人口結構從勞動力無限供給到跨越“劉易斯拐點”、從“人口紅利”走向“人口負債”,不僅會在中長期內影響一國的資產負債的穩健度,而且也會在短期內影響這個國家的負債融資能力、資產配置能力以及使用杠桿率的能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間接融資占主導的金融體系決定了銀行信貸成為M2擴張的渠道。然而,在勞動自由流動程度逐漸提高之后,銀行信貸所帶動的杠桿擴張功能將受到限制。因此,無論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還是從金融市場的角度出發,我們都應該大力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的規模和比重。

注釋:

(1)為了保持數據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本研究剔除了、臺灣,將重慶的數據合并到四川之中。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國研網相關標準劃分,這29個地區包括――東部: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西、海南; 中部: 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 西部: 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參考文獻:

[1]巴曙松.人口結構的宏觀金融含義[J].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2012,(9):21-29.

[2]蔡P.勞動力轉移的兩個過程及其制度障礙[J].社會學研究,2001,12(4):44-51.

[3]蔡P,太陽生.抓住勞動力市場新特征[J].珠江水運,2012,9(3):51-53.

[4]陳釗,陸銘,金煜.中國人力資本和教育發展的區域差異:對于面板數據的估算[J].世界經濟,2004,73(12):25-31.

[5]林毅夫,孫希芳,姜燁.經濟發展中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初探[J].經濟研究,2009,58(8):4-17.

[6]唐時達,劉瑤.貿易自由化、勞動流動與就業結構調整[J].世界經濟研究,2012,30(3):58-62.

[7]王勛,方晉,趙珍.中國金融規模、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基于省區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31(9):59-64.

[8]王澤填,姚洋.結構轉型與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J].世界經濟,2009,68(4):38-49.

[9]楊俊,王佳.金融結構與收入不平等:渠道和證據――基于中國省際非平穩異質面板數據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2,32(1):116-128.

[10]楊小玲.中國金融發展、就業效應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9,24(7):5-12.

[11]Acemoglu.D.Credit 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persistent unemploy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57(45):665-679.

[12]Arnold,L.Financial market imperfections,labour 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business cycl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04(09):105-124.

[13]Amar K.Parai,Hamid Beladi.imperfect labor mobility and unemployment in LDC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7,64(1):180-188.

[14]Ana Revenga.Employment and Wage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 Case of Mexican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7,69(5):20-43.

[15]Benito,A Hernando.Labor demand,flexible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factors: New evidence from Spain[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8,70(4):283-301.

[16]Belke,A& Fehn,R.Institutions and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Do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matter?[J].Ifo Studien Zeitschrift f■r empirische Wirtschaftsforschung,2002,48(7):405-451.

[17]Belke,A,Fehn,R., Foster,N.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labour market performance: A panel data analysis,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J].special issue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89(9):5-19.

[18]Caggese,A,Cunat,V.Financing Constraint and fixed-term employment contract[J].Economic Journal,2008,118(12):2013-2046.

[19]Donatella Gatti,Christophe Rault,Anne-Gal Vaubourg,.Unemployment and Finance: How do Financial and Labor Market Factors Interact?[J].Oxf.Econ.Pap,2012,64(3):464-489.

[20]Fechs,R,Fuchs,T.Capital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venture capital: Do they affect unemployment and labor demand?[R].CESInfo Working Paper,2003,(898):898-912.

[21]Feldman,H.Banking Deregulation around the World,1970s to 2000s: The Impact on Unemployment[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2012,56(24):26-42.

[22]Gueorgui Kambourov.Labor Market Regulations and the Sectoral Reallocation of Workers: The Case of Trade Reform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9,76(4):1321-1358.

[23]Greenwald,B, Stiglitz,J.Financial market imperfection and business cycl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89(5):74-114.

[24]Koskela,E,Stenbacka,R.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and credit market imperfections: The critical role of labor market mobility[J].CESIfo Working Paper,2002,99(654):221-233.

[25]Lakstutiene,A,R.Krusinskas,and J.Platenkoviene.Economic Cycle and Credit Volume Interaction: Case of Lithuania[J].Inzinerine Ekonomika-Engineering Economics,2011,22(5):468-476.

[26]Nickell,S,Wadhwani,S.Employment determination in British industry: Investigation using micro-data[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6(58):955-969.

[27]Nickell,S,Nicolitsas,D.How does financial pressure affect firm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87(43):1435-1456.

[28]Sharpe,S.Financial market imperfections,firm leverage and the cyclicity of employ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2):1060-1074.

[29]Rendon,S.Job creation under liquidity constraints: The Spanish case,[J].Banco de Espana Working Paper,2001,12(101):341-453.

第8篇

(一)人力資源中介組織的定義

所謂人力資源中介組織,就是指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運用市場調節手段,通過與勞動力供求雙方的溝通,為用人單位和個人提供中介服務,或者給組織、個人提供與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相關的咨詢和外包服務的組織和機構。

(二)人力資源中介組織的作用

人力資源中介組織通過提供上述各種服務在勞動力市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較大范圍內,人力資源中介組織通過對信息的比較、優選,向單位和個人提供配置良好的創新環境,提高組織和個人的創新和產出能力。其次,通過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推動勞動力市場主體的發展。人力資源中介提供的專業服務可以減少組織的經營風險,降低運營成本,實現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從而提高組織和個人的競爭力。有關數據表明,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帶來人才需求和流動的高峰。據統計,2004年全國各類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共接待流動人員4877萬人次,幫助572萬人實現就業或轉換了工作崗位,為209.9萬家單位提供了各類人才服務。各級政府人事部門所屬人才中介服務機構設立畢業生就業服務機構2766個,接待各類畢業生1252萬人次。截止2004年底,全國共有各類人才中介服務機構5449家,從業人員36233人,設立固定人才交流場所2490個。越來越多的人才需要市場化的配置以實現流動和就業。另外,我國加入WTO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世界經濟一體化加速了社會機制的轉型和企業轉制,從而導致人力資源的流動速度不斷加快,流動范圍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和高素質人才的流動都在加劇,人力資源在不同行業、職業、職位之間的轉變十分劇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失業大軍將沖擊市場城市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將成為勞動力市場求職的重要群體。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將是勞動力市場的難點問題。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源中介機構看到了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巨大機遇,紛紛“搶灘中國”。首批通過資格認證的200多家中介組織已經以合資的形式在中國各大城市開辦辦事處和分支機構。這些組織通過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中介服務,刺激了我國各類組織對人力資源中介服務的需求。這種形勢表明,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急劇變革為人力資源中介組織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二、我國人力資源中介組織發展問題分析

(一)我國人力資源中介組織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面臨加入WTO后勞動力市場的急劇變革、國外人力資源中介的大規?!叭肭帧焙图ち业氖袌鰻帄Z,人力資源中介市場的許多問題已經凸顯,并帶有普遍性質:

1.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信譽度低。

2.專業人才匱乏、服務意識差、職業勝任能力低。

3.中介市場早熟,管理無序,缺乏自律機制。

(二)變革和發展我國人力資源中介組織的必要性

現階段,無論從政府方、勞動力市場的供給雙方還是勞動力市場本身,都希望和要求有一個規范化、開放的高素質人力資源中介組織來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這也折射出社會各界對人力資源中介業的不滿和變革現狀的呼聲。因此,加快發展我國人力資源中介組織已經是一種必然,是滿足勞動力市場各方需要、適應勞動力市場變革的現實要求。

1.加快人力資源中介組織的建設是適應勞動力市場急劇變革的現實需要

2.加快人力資源中介組織的建設是應對外部挑戰的必然選擇

3.人力資源中介業和中介組織的內部治理困境是改革和發展的內生要求

4.勞動力市場主體的漸趨成熟是人力資源中介組織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

5.長期以來市場環境的“壓抑”使人力資源中介組織面臨大發展的機遇。

三、完善和發展我國人力資源中介組織的建議及對策

(一)發揮法律、政府作用,加強人才市場的立法與改制工作

中介服務將是我國未來現代服務業中新的增長熱點,其中與人才獲取、開發、管理、維護相關的管理活動已經超越了企業邊界,成為一種具有廣闊前景的經濟領域。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外部環境,對人力資源中介市場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在知識經濟時代,多元化、國際化和規范化應該是人力資源中介市場的標志性特征。

(二)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培育新型人力資源中介組織

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圍繞國家“十一五”人才發規劃綱要的總體目標,積極構建人才服務行業誠信體系,切實履行行業協會“服務、自律、代表、協調”的職能,通過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促進全國人才服務行業的發展。

(三)人力資源中介組織必須“內強素質,外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