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在線課程開發建設

在線課程開發建設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10-11 10:05:1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在線課程開發建設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在線課程開發建設

第1篇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數字教學資源;建設;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3-0005-02

1 引言

隨著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推恿私逃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與發展,使教育信息化正逐漸從以建設驅動向以應用驅動的發展方式轉變。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重點在于應用,而應用的實現,不僅需要有較為完善的軟硬件環境作為支撐,更重要的是必須有豐富的滿足教學需求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明確指出: “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是教與學變革的基礎”,“實施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工程和關鍵環節”。當前,“在線教學”、“慕課”、“翻轉課堂”、“混合學習“等信息化教學模式正在各院校試點應用,這將引發傳統教學理念、模式、資源和方法等的全面變革,其中優質數字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永遠是基礎和核心,這已成為當前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關注的重要課題。

2 信息化教學模式對數字教學資源建設要求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開放教育理念的發展,教學模式正在從基于傳統課堂教學的以“教”為中心的知識傳遞模式逐步向基于信息化環境的以“學”為中心的問題探究模式轉化,尤其是在網絡教學環境下,由以課堂教學內容、教師的經驗以及學生的接受、理解為主的課程,轉變為一種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教學資源為主的課程。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 教學過程四要素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溉者轉變為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 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 教學過程有教師的一般講解轉變為通過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協商學習、意義構建等手段,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教學媒體的作用也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

信息化教學對數字教學資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從過去更加注重資源的技術屬性轉變為更加注重資源的教育屬性,同時,資源的技術屬性要適應信息化環境下人們的學習需求,具體要求為:

1)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由傳統的以教為中心逐步轉向以學為中心和學教并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傳統教學中數字教學資源主要以助教型為主,用于輔助教師授課,一般不包括教學活動,不便于學生自主學習。信息化教學模式下,強調以學為中心,數字教學資源必須以助學型為主,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需要。助學型數字資源必須有詳細的學習策略,完整的教學活動,具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練習測評等功能。

2)適應多樣化和個性化學習需要。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是個性化的,滿足個體需要的,因此必須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針對性的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數字教學資源適應不同教學方式的需要,根據不同個體需求,設立不同的學習目標,層層遞進,分類考核。

3)滿足知識體系組成結構要求。學習是以課程知識為主線,圍繞某個真實問題或主題為中心而展開的。必須以知識點為基本單元,開發建設一些“短小的”、“情境化”、“案例型”、“便于應用”的資源類型來滿足多方面的應用需求,打破傳統自上而下、單一化、大而全的資源建設方式,突出圍繞某個知識點(教學環節)進行多種資源的整合,便于根據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靈活組合與定制。提高易用性。

4)適應快節奏、片段化學習需要。隨著與快節奏、網絡化的現代生活相適應的課程教學“微”理念及“微”教學模式的出現。必須從以“學”為本的理念出發,提高對“微課”教學資源開發的認識,將“微課”作為網絡課程共享資源的主要建設內容,以“微課”的應用來推動向以“學”為中心的混合。

5)體現教與學的交互與交流。學習過程是進行通訊交流的,學習者之間是協商的、合作的。以學為中心的數字教學資源應涵蓋教與學的完整過程,必須既體現教學內容,又包含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的同時,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和教學環節與師生進行交流互動,促進其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與理解,這也是教學規律的客觀要求。以往數字教學資源更加重視教學內容的展示,缺乏教學活動,或者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脫節,難以滿足信息化教學模式下自主學習的要求。

6)適應動態生長的規律。學習是具有創造性和生產性的。數字資源不再是靜態的,而是生長發展的,不斷充實完善的。由于增加了教學任務、教學活動和多種形式的互動、評論反饋等活動環節,在半結構化、網頁化、開放性、情境化的資源動態生成與交互教學應用環境中,師生會產生許多生成性、智慧性的教與學資源。除原有的“微視頻”和相應配套的“微教案”、“微練習”、“微課件”外,還會產生“微反思”(教師本人的)及“微點評”(用戶大眾的評論與留言)、“微反饋”(用戶學習后的反饋意見等,并參與對原有教案課件甚至視頻等資源的替換、完善)等生成性和擴展性資源。

總之,數字教學資源建設必須以課程知識體系為主線,以知識點為基本單元,注重微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適應數字教學資源組合定制和更新拓展等需求,便于網絡傳輸、運行和多媒體展示,才能適應信息化教學模式應用要求。

3 數字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幾點考慮

3.1研究制定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規范

數字教學資源開發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是涉及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技術的有機整合,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范與指導,這樣才能保證數字資源互聯、互通與共享。近年來,在數字教學資源開發建設方面,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規范標準,其主要目的是統一各學校開發資源的行為,使得各學校的資源能夠在大范圍內共享。但這些標準都屬于上層的較為寬泛的技術規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與通用性,因而只規定了各類資源的最低技術要求和核心標準,內容不夠具體,不便于操作。在實施教學資源建設時,需要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特點,制定更加具體的資源建設與評價標準,需根據學校的特點完成規范的本地化工作,需將國家標準具體到教學資源開發建設的各個環節中。

目前,各院校在數字教學資源的開發建設中,已根據國家和部門標準制定了一些規范,如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課程等,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這些規范部分內容已不適應教學需求,需要進一步修改與完善。同時,隨著新的教學形態的出現,新的教學資源,如微課、慕課等,雖有一些示范可以參考,但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的規范仍缺乏,需要根據教學需求進行制定。

3.2開展現有數字教學資源的整合建設

新的教學形態和教學模式對教學資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課、慕課就是為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學習需求而出現的一種資源形式,其不是對傳統教學資源的全盤否定,而是傳統教學資源的傳承、變革與發展。傳統教學資源中的熱菟夭摹案例、微教學單元、試題、常見問題等仍然是組成微課、慕課的基本素材。因此,根據教學需要對傳統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改造是新的教學形態下資源建設的重要工作。

在信息化進程中,各院校開發建設了大量的數字教學資源,這些數字教學資源覆蓋院校主干學科專業課程,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適應新的教學模式需要,可以在這些資源基礎上,按照資源建設的規范標準,發動教員對其進行整合改造,建設成為微課、慕課等,這不僅是一條新型資源建設的捷徑,更是對現有教學資源的延伸和拓展。這樣既保存了優秀的教育資源,又節省了開發經費,無疑是數字化教學資源整合建設的重要工作。

3.3 組織進行數字教學資源的開發建設

在開發模式上,立足校本,依靠學科教員,采用立項研制與普及開發相結合,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和學科教員相結合,精品教材和實用型素材資源開發相結合的方式,既要形成開發規模,又要確保教學資源的開發質量。

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其技術要求高,工作量大,投入多,涉及教學、教育技術、計算機和美工等專業,需要多方面人員分工協作,才能保證教學資源開發的順利進行。為此,對網絡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慕課等要求較高的教學資源,可采用立項的方式,由學校下達開發任務,提供開發經費,按項目形式進行管理,人員由學科教員和教育技術人員等組成,教員負責進行教學總體設計,編制腳本,提供收集必要的素材等,教育技術人員負責進行軟件的總體設計、素材制作與集成等,最后由學科專家和相關人員對軟件進行審校。建立學科教員和教育技術中心專職人員的合作開發,不僅可以保證高水平教學資源的開發,同時便于形成從課程教學設計到課程制作的完善的制作規范和審查規范,有利于保證精品資源的教學和技術質量。對教學中所需的各類實用型素材資源,包括各種電子教案、電子講稿、微型課件、題庫、試卷庫等,采用普及開發的形式,發動教員結合日常教學工作進行,以便為精品課程和資源的建設奠定基礎。

3.4 開展數字教學資源開發應用環境配套建設

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及應用離不開相應的開發與應用環境,它包括多媒體制作中心、音視頻制作中心、教學資源存儲中心、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遠程教室等。這些是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應用的基本環境,建設中應根據教學改革和現代化教學推進的需要,分期分批有步驟地進行。建設中要突出教學功能要求,從教學實用出發,加強規劃與論證,注重設備與設施的配套建設;同時,要考慮管理與維護要求,建設中必須充分考慮各種設備的維護管理要求,一方面在系統集成的基礎上,實現集中控制與智能化管理,另一方面,各單元之間相對獨立,便于維護。

下一步院校在信息化教學環境方面,著重應開展以下內容的建設:

1)進一步擴展學員的網絡環境,改善學員的上網條件,確保學員都能方便地利用網絡開展自主學習。

2)進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中心的集中存儲環境,將各學院的資源存儲設備與設施集中到信管中心,這樣不僅便于維護與管理,而且有利于統一建設,降低運維成本。

3)完善建立開發環境,建立相對集中、設備齊全的開發制作中心,以滿足全校人員的開發需求;在各校區建立3-5個精品錄播教室,滿足課程錄制需求。

4)整合改造應用環境,包括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等,建立集中管控系統,確保應用環境的建設、維護與管理滿足現代化教學需求。

5)整合建設網絡教學應用平臺,一方面對現有教學平臺進行整合,發揮其教學作用,另一方面,根據教學需要,論證建設適應現代化教學需要的教學平臺,以滿足數字資源大規模建設與應用需求。

3.5 完善數字教學資源建設應用的管理保障體系

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應用是一項長期的教學工作,既要統籌協調、整體規劃,考慮綜合效益,又要合理分工,因地制宜,發揮學校各方面的優勢,以保障教學資源建設工作健康、有序、協調發展。應建立“一個目標,兩個需求,三個結合,四個建設,五個保障”的管理與服務保障體系?!耙粋€目標”就是要通過數字教學資源的建設及應用來推動學校教學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兩個需求”一是指教師主體要提高教的效率和質量對教學資源的需求,二是滿足學生主體為提高學的效率和質量及信息量對教學資源的需求。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對教學資源的需求將統一到教與學的同一目的和過程中?!叭齻€結合”是教學資源建設及應用工作必須與教育信息化工作相結合,必須與教育和教學改革工作相結合,必須與教育和教學管理工作相結合?!八膫€建設”是指環境建設、資源建設、隊伍建設和機制建設,這“四個建設”是院校推進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對象和內容,是開展教學資源建設的重要工作?!拔鍌€保障”是指制度保障、技術保障、資金保障、機構保障和政策保障,這五個保障是教學資源建設及應用工作步入正軌、走向全面健康發展的基礎標志。

應在充分論證基礎上,結合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求與實際,制定數字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長期發展規劃,分期分批進行推進與建設。應完善建立數字教學資源開發建設和推廣應用的一系列管理辦法,使數字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成為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成為現代化教學的基本手段,在教學改革中常抓不懈,發揮應有的作用。應健全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應用服務保障體系,理順關系,建立一支技術過硬的服務保障隊伍,建章立制,明確職責,強化管理。要開展數字資源開發與應用的培訓工作,確保教員會建會用。其次要深入教學一線,加強數字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指導工作,為教員和學員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再者要加強網絡和信息化教學環境的運維保障工作,確保系統運行完好。另外,要加強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斷提升服務保障的能力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汪基德.從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11(9).

[2] 胡鐵生,黃明燕.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

[3] 李曼.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架構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2(8).

[4] 梁樂明,梁錦明.從資源建設到應用:微課程的現狀與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3(8).

第2篇

關鍵詞: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2010年以來,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啟動了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目前,已經立項78個專業教學資源庫,其中43個專業教學資源庫已通過國家驗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促進了同行間的交流,極大地促進了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基礎。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于2015年1月開始牽頭組建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以下簡稱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聯合開發團隊,與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共同成為資源庫建設項目主持單位,并聯合全國在焊接專業具有悠久歷史積淀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等40多所大中專院校和50多家企業共同建設,項目建設期為2015年至2017年。

一、建設意義

焊接技術是現代工業技術的基礎和支撐,焊接專業適應面廣,社會需求量大,開辦院校多,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建設優質的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對推動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使學生、教師、社會學習者、行業企業焊接工程技術人員通過教學資源庫獲取所需的各類標準、教學視頻、教學動畫、微課等碎片化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習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建設學習型社會,適應教育信息化要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助力產業升級的迫切需要

通過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可以更高效地,更多地培養高素質焊接人才。利用培訓資源,開展焊接新技術、新工藝培訓,提高焊接從業人員素質,促進焊接行業發展,助力產業升級及結構調整,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整合優質教學資源的有效途徑

目前,全國開辦焊接專業的院校超過330個,在校生人數超過30000人,但各院校所建設的焊接教學資源還很分散,不能滿足人才培養和行業企業培訓的要求。通過國家層面的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成立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政、行、企、校共建共享聯盟,構建與行業企業焊接人才需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建設優質核心課程及配套教學資源,使分散在學校、企業的優質資源在共建共享過程中得到整合,提升了專業課程與職場的契合度。

(三)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

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當今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隨著焊接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社會自主學習人員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能的需求非常迫切。建設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為社會學習者提供自主學習、在線服務、和信息交流的平臺,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一條有效途徑[1]。

(四)建設智慧型哈爾濱職業教育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校企合作共建優質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開辦空中課堂,開展遠程教育和培訓,是哈爾濱職業教育園區智慧化、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內容和組成部分。

二、建設規劃

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團隊通過廣泛調研,依托哈爾濱“焊接城”優勢,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國家重點實驗室、哈爾濱焊接研究所等院校和企業緊密合作,確立了教學資源庫建設目標和建設思路,進行了教學資源庫總體設計和規劃。教學資源庫建設目標為:以滿足教師、學生、企業員工和社會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為導向,以優質教學資源和生產實踐資源為基礎,建成資源內容豐富、支撐技術先進、可持續更新的智能、共享、動態的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將資源庫建設成為能夠體現焊接專業特點的在校學生專業學習園地、在職員工技能培訓基地、學校教師教學教研寶庫、行業企業交流推廣平臺。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樣樣有學”的終身教育目標。為加快實現國家戰略“中國制造2025”培養焊接行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思路是:搭建資源庫總體框架,進行資源庫建設的頂層設計;校企合作開發結構化的課程體系和碎片化的教學資源與培訓資源;依托信息化手段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持平臺,教師課程搭建工具平臺,行業技術、工藝,方法培訓平臺,社會人員終身教育平臺等四大平臺;構建平臺資源更新、運營、維護機制,確保資源庫持續更新,永續利用。

(一)依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搭建資源庫總體框架

深入開展調研,明晰焊接行業發展背景與趨勢,深入研究企業的技術需求和人才需求,分析專業建設的水平與人才培養的現狀。依托全國機械行指委材料教學指導委員會,進一步完善焊接專業教學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在此基礎上,構建IWS教學、培訓體系,設計資源庫總體框架。

(二)整合各類優質資源,實現資源集成創新

整合包括哈工大重點實驗室資源等焊接前沿技術資源、哈焊培資源等社會培訓資源、合作院校的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與核心課程資源、行業企業標準及工藝規范等資源,以核心課程開發為載體,將資源碎片化處理、集成化創新、結構化投放。

(三)優化服務平臺功能,確保資源的高效使用

利用聯合申報院校先進的網絡基礎設施,采用集中式服務、分布式部署的云技術等先進技術,建設教學資源庫;構建“未來課堂”試點設計(場地布置、教學設計);運用先進的教育技術理念,整合開發基于云技術、具有社區化模式的多終端數字化教學空間;支持碎片化、個性化、探究式學習,支持自主學習、移動學習與協作學習,提升資源庫的利用率。將資源平臺建設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持平臺,教師課程搭建的工具平臺,行業技術、工藝、方法的培訓平臺,社會人員終身教育的平臺[2]。

(四)建立資源更新機制,促進資源庫持續發展

建立健全專業教學資源庫更新制度,收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資源庫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在整理分析的基礎上,及時予以調整與改進。構建專業教學資源庫運營管理機制,持續及時更新資源系統[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資源建設者的積極性,確保資源庫年更新量超過10%。

三、資源庫主要建設內容

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主要建設內容包括3類教學資源、9項培訓資源包組成的培訓資源、1個網絡學習服務平臺建設。其中,3類教學資源是資源庫建設的核心任務,包括專業建設、課程中心建設、資源中心建設;培訓資源包為使用者提供各類培訓,包括職業素養培訓包、國際焊接技師培訓包、無損檢測人員等級培訓包、企業員工培訓包、農民工培訓包、職業資格培訓包、特種設備焊工資格培訓包、師資培訓包和新技術培訓包;網絡學習服務平臺是資源庫運行的關鍵要素,包括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持平臺,教師課程搭建工具平臺,行業技術、工藝、方法培訓平臺和社會人員終身教育平臺等四個平臺。資源庫滿足學生、教師、企業人員和社會人員四類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一)專業建設

建設團隊廣泛開展焊接專業人才需求調研,發出調查問卷601份,收到有效問卷578份。通過對調研結果的匯總分析,明確培養具有較強焊接操作能力、基本的焊接制造工藝編制及貫徹能力,適應焊接生產一線主要操作崗位要求,并具有進一步向焊接技術及基層管理崗位拓展潛力的高素質高技能焊接專門人才為專業培養目標,并完成了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谄髽I焊接制造人員的主要工作崗位,涵蓋就業面向、培養目標與規格、職業證書、課程體系與核心課程、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制訂了焊接專業標準(試行)。分析焊接實踐專家成長歷程,構建了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制訂了焊接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開發了焊接類人才的質量考核標準。

(二)課程中心建設

1.融入國際國內焊接職業標準,構建特色課程體系

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與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等企業合作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融入國際國內焊接標準的特色課程體系,將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始終貫穿整個課程體系。專業課程融入IWS國際焊接技師標準、國家標準及行業企業標準,為專業課程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2.行企校合作,開發核心課程

資源庫建設團隊發揮各自院校在課程和師資上的優勢,開發了焊條電弧焊、金屬材料焊接工藝、熔化極氣體保護焊、焊接無損檢測、焊接結構生產、特種焊接技術、焊接自動化技術、焊接生產管理、先進焊接與連接、非熔化極氣體保護焊、焊接工藝評定和切割技術12門專業核心課程。以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標準為依據,編制課程標準,開發“互聯網+資源庫”的工學結合特色教材,已與機械工業出版社簽訂了12門課程的特色教材出版合同。教材開發過程中,焊接行業、企業及學校三方聯動,針對“書是書、網是網”,課本與資源庫毫無關聯的情況,為教材設計相應的動態及虛擬互動資源,彌補紙質教材圖文呈現方式的不足,進行互動測驗的個性化學習。對知識體系進行碎片化處理,碎片資源對應學習的難點與重點,碎片資源的形式包括文檔、圖片、視頻、試題等,碎片資源做成網絡連接,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掃描教材中的資源二維碼,調用碎片資源進行學習。

3.搭建“互聯網+資源庫”的教學環境

為實現“互聯網+資源庫”的教學模式,在課程建設中根據課程的實際需要,搭建適合課程資源教學的教學環境,包括教學做一體化實訓室的建設、網絡平臺建設、網絡設備建設、教學資源庫資源的采集和制作等,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樣樣有學”的終身教育目標。

(三)資源中心建設

1.課程資源集成平臺建設

為便于學生及社會從業人員學習、充電,便于教師在線授課及學生管理,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包含學習管理系統、資源管理系統、互動論壇等,面向教師、學生、企業員工和社會學習者四類用戶,設計了PC版和手機APP版兩個版本,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

2.教學資源建設

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包括專業級教學資源、課程級教學資源、素材級教學資源,此外還包括虛擬實訓與仿真工廠、職教立交橋、企業學習資源、職業培訓資源和焊接故事園等特色資源。開發課程級教學資源,包括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錄像、習題與試題庫、任務工單、課程評價方案、技術資料和參考資料等。按照內容豐富、分類清晰、搜索便捷、使用方便、結構合理的原則,建設素材級教學資源,包括焊接專業各工作領域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如工作原理、工作過程、實訓資源、標準、教學音視頻、動畫、課件等資源素材,為教與學平臺提供開發素材,并隨著產業技術和標準的升級而不斷更新。

(四)培訓資源建設

建設面向教師、學生、企業、農民工和社會大眾,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焊接專業技能培訓為目標的培訓資源庫。培訓資源庫由9項培訓包組成,包括職業素養培訓、國際焊接技師培訓、職業資格培訓、特種設備焊工資格培訓、無損檢測人員頂級資格培訓、企業員工培訓、新技術培訓、師資培訓等培訓包,每個培訓包包含培訓指南、培訓教材、職業標準、培訓大綱、培訓視頻等。培訓資源解決了企業員工和社會學習者“工與學”的矛盾,激發學生特長,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五)網絡學習服務平臺建設

開發建設特色資源庫門戶網站,完成資源庫學習平臺建設與維護。以焊接專業學習者和從業人員為中心,建成在校學生自主學習平臺,教師課程搭建平臺,行業技術、工藝、方法培訓平臺,社會人員終身教育平臺。

1.門戶網站建設

門戶網站是整個資源庫的入口,實現不同用戶的個性化、單點登錄,是不同來源內容整合及存放的表示層。開發建設資源庫門戶網站,網站集成了資源庫管理平臺、組織架構、資源庫特色內容、資源庫管理與維護、資源庫相關新聞等內容。門戶引導以向導方式引導學生、教師、企業人員和社會人員4類學習者進入不同的學習平臺,便于更加容易地管理和使用資源庫。

2.平臺建設

平臺建設包括資源管理平臺建設和學習管理平臺建設兩大部分。資源管理平臺主要具備資源創建、資源審核與、資源統計與檢索、資源評論等功能;學習管理平臺主要提供課程設計、教與學過程、成績管理分析、資源分享與更新等服務。平臺可以實現四大功能,即成為在校學生的學習平臺、教師教學科研平臺、企業人員的培訓平臺、社會人員終生教育平臺,使學生、教師、企業人員和社會人員根據各自的不同需求實現個性化檢索,以最短的時間、最快捷的方式獲取所需資源。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即明確建設思路和建設目標,完成資源庫總體框架設計,開發建設特色資源庫門戶網站,完成資源庫學習平臺建設與維護。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完成課程體系和課程方案設計,確定核心課程和培訓課程應完成的各類資源,本著建用結合的原則,實現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級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應不斷總結建設經驗和成果,為國內職業教育數字化資源庫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范例。

【參考文獻】

[1]陳擁賢.對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的探討[J].職教通訊,2011(13):52-54.

[2]楊誠.高職教學資源庫建設探析[J].職教通訊,2015(14):89-92.

第3篇

關鍵詞:微課;慕課;氣象培訓;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一、氣象部門基層臺站職工學習特征分析

基層氣象工作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根基,是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重要基石。中國氣象基層臺站高度分散,每個基層臺站的人員少、任務多,預報預測與服務工作繁重,而氣象行業具有業務性強,技術含量高等特點,且人員專業結構不合理,尤其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基層臺站從事監測服務的人員專業單一,拓展領域缺乏必要的人才儲備。如何有效解決工學矛盾成為當前氣象教育培訓領域一個重要課題。

遠程教育具有靈活、開放、共享的優點,因此,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大力發展遠程培訓,在1999年成立遠程教育部,2003年基于氣象衛星廣播系統的遠程教育培訓直播教學正式開通,2005年中國氣象遠程教育網正式上線,經過多年不斷創新發展,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由國家級主站、省級二級站和地縣學習點構成的三級氣象遠程教育培訓體系,自主開發建設了具有行業特色的氣象遠程教育培訓云平臺,以需求為導向,開發建設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遠程學習資源。截止到2015年,氣象遠程教育網公開課件1053個,共4074學時,氣象教育遠程培訓成果顯著,效益突出。

但是,目前網站的網絡課件僅局限于在電腦上學習,不便于在外工作期間使用其他移動設備翻查閱覽,且課件也多以長課件為主,使用頻率低。針對現存問題,開發出可供職工隨時隨地學習的課程資源和學習平臺很有必要,微課、慕課、移動學習等因其網絡化、碎片化、資源精品化、個別化、可移動性正好解決了基層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很有使用需求。

干部學院遠程教育中心在調查分析各地各參學單位基層職工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整合現有遠程教育培訓資源,研究開發用于氣象教育培訓的微課件和移動學習平臺,探索氣象行業慕課發展理論及建設規劃,以創新學習方式化解“工學矛盾”,廣泛使用新興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對提高遠程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面提升培訓能力,推進基層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微課及其在氣象教育培訓中的建設情況

(一)微課

微課是信息技術發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創新融合共同推動的產物,從本質來講,微課是一種教學資源,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個性化學習內容。國外,有可汗學院、英國開放大學1分鐘課程、MOOC引領微課的發展。國內微課也大潮涌動,政府推進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措施頻頻出臺;網易公開課翻譯了可汗學院大部分的課程并免費提供給用戶;華南師范大學與鳳凰衛視集團合作的“鳳凰微課”正式;2013年,清華、北大、復旦等相繼宣布加入世界最大在線課程網絡教育聯盟“MOOCS”,引發中國內地高校關于“學習革命”的新一輪探討;2013年11月20日,全國微課程資源共建共享聯盟正式成立,掀起全國共建共享微課程資源的。

微課是微課程的簡稱,是指針對某個知識點/技能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過程、實驗、任務等)而精心設計和開發的一種“短小精悍”、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微型在線網絡課程,在微課教學過程中所用到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一般稱為微課件。

從類型來分,有微動漫、微視頻、三分屏微課、交互式微課、微解答、微網頁等。微課由于時長短、碎片化的學習方式,既可以用于PC端,同時也適用于移動端學習,使學習者隨時隨地即可掌握知識點,有效利用時間學習。

微課從多個角度滿足了學生隨時隨地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無論是對于學生還是對于教師而言,微課無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微課促成一種自主學習模式,還提供教師自我提升的機會,最終達到高效課堂和教學相長的目標。年輕的微課已經被公認為最有前途的學習資源。

(二)氣象教育培訓微課件建設情況

在氣象培訓領域,微課件技術的開發仍處于起步階段。氣象教育培訓移動微課平臺包括微課開發系統及微課演示系統兩部分,目前都正在建設中。內容模塊有:學員管理、內容管理、任務管理、在線學習、統計報告、過程管理、智能搜索、社會化學習等。建成后,學員可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按照提示從瀏覽器中打開下載客戶端到手機中,登錄后進入平臺學習。

在移動微課平臺建設的同時,干部學院還采用視頻課件切片剪輯技術對原有課件進行深加工制作微視頻。具體是將已有的三分屏課件,通過錄屏軟件錄制為僅包含桌面ppt演示及教師講解的微課件,并通過視頻編輯軟件轉化為便于在手機等移動設備上播放的視頻格式,目前已完成500多個視頻微課件的制作。另外,還有移動互動微課,主要采用課件開發工具進行微課件開發,不再以視頻為主要載體,注重互動設計。優勢是易于開發、占用內存小、利于在移動設備上存儲、可搜索定位、利于更新、互動性強。

為了不斷培養基層氣象人才隊伍制作課件的能力,豐富氣象遠程教育平臺的教學資源,干部學院通過舉辦遠程教育技術培訓班,對各省(區、市)氣象局從事氣象遠程教育的課件技術人員進行微課件制作技術方面的培訓。2013年起舉辦微課件評比大賽,并將獲獎的微課件制作成專題,放在中國氣象遠程教育網上進行作品展示與交流,激勵職工參與熱情,促進了氣象資源的共建共享。干部學院的微課件制作培訓和評比工作,調動了大家制作微課件的積極性,部分?。▍^、市)已開始著手進行微課件資源建設。

三、建設氣象微課資源的幾點思考

優秀的微課應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基于教學設計思想,遵守教學原理,運用先進技術,合乎學習對象心理特點。

首先,重視微課的設計開發環節,做好整體設計。對學員而言,手機、移動數碼產品的普及無形中改變了他們的閱讀和學習方式,學習碎片化、持續不斷增長的海量信息與有限時間之間的矛盾必然意味著注意力的匱乏,所以微課應由專業團隊操刀制作,重視視聽原理、學習金字塔原理、視覺引導原理等的應用,合理開發制作。微課因為容量小,功能大,作為課程精華部分的濃縮,因此對內容的設計者和制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教學設計、模板設計、制作完成都要下一番苦功。

其次,精耕細作,內容為王。微課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學習需求精耕細作,以內容為王,不趨同,有創新,才能真正起到提升教學質量的作用。不能為了跟風微課而制作微課,不考慮應用的、盲目的微課開發沒有任何意義。另外,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決定了它是一些零散的、孤立的內容,所以在內容的策劃上應注重整體性與連貫性,將單一變成系列,微課變成微課程,實現知識點的連通和完整。

再次,微課應與慕課及翻轉課堂緊密結合?!澳秸n”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趨勢。當前,以實現職業目標為內容的慕課迎合了職場人士的心理需求。而翻轉課堂、慕課促進了微課的產生與發展,慕課學習是翻轉課堂的前提,翻轉課堂是學員線上學習之后的必然形態,微課作為慕課及翻轉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了知識傳遞效果。微課開發理念及制作應與慕課及翻轉課堂緊密結合,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創新中不斷探索氣象遠程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梅華,高學浩,曹曉鐘.圍繞氣象人才l展戰略 加強氣象遠程教育培訓體系建設[J].繼續教育,2003(1).

第4篇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時代,為了促進人類的更好發展,就必須不斷的提升自我,而實現以上目標的關鍵就是依靠終身性教育學習,而進行該教育的載體就是終身教育學習網,該類網站多由政府部門構建,其目的是以網站的引導和宣傳效能來使人們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使人們能夠自我學習、自主學習,進而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和要求。

1 終身教育學習網開發應該滿足的需求

1.1 安全需求

當下在這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各類攻擊軟件屢見不鮮,攻擊者可在不履行網絡協議的情況下實施各種攻擊,例如盜取管理員密碼、更換web網站主頁及其破壞網站數據等。因此再進行網站開發設計的時候,就必須充分的考慮網站的安全問題,通常情況下利用網頁安全漏洞攻擊和Web服務器的漏洞攻擊是常見的兩種形式,如跨站腳本攻擊、SQL注入、目錄遍歷漏洞及其CGI緩沖區溢出攻擊等,而保障網站安全的關鍵則是加強防御和檢測,及時的檢出網站安全問題并將其盡快修復,防止黑客的入侵。

1.2 功能需求

通常情況下,網站的功能設計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大類:即系統管理、跟蹤評價、考試管理、學習管理及其它功能。其中全程管理、生成學習檔案、指導學員學習、選課、記錄學習過程、注冊就是學習管理功能的主要內容;而模擬考試、自測自練、自動組卷等功能則是考試管理功能的主要內容,并且在課程考試的時間上學員可以做到隨時隨地;對學生學習的效果、過程進行評估、監控和跟蹤是跟蹤評價功能的主要內容,這樣能夠保證學習成績和進度查詢的隨時性;維護與建設網站、學生學習的管理、組織分級分層等就是系統管理功能,其功能主要包括了課程庫管理、學員管理、機構管理等,所涉及的其它功能主要包括了學習論壇、內容檢索、學習排名、信息公告及其個人信息維護等,以上這些功能都是在進行終身教育學習網開發設計的時候必須考慮的。

1.3 技術需求

將重定向負載均衡、群集部署分布式架構等技術手段應用,在技術環境的分層開發上選擇.NET+IIS+MSSQL技術,并在開發方法的選擇上采用面向對象和構件式,同時滿足國際標準,保證網站的暢通運行、大容量,使遠程學習得到很好的保障,支持眾多人員的同時在線學習。

2 終身教育學習網站的開發和應用

該階段主要分為多個步驟進行,主要涉及到了網站開發、建設、安全防護和開通運行這幾步。具體如下:

2.1 網站的開發

前期主要是進行地方終身教育學習網站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并且參觀學習其它先進地區構建的終身教育學習網,訪談調查社區、街道和委辦局等單位,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對各方意見和需求進行綜合,將網站開發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明確,并進行詳細的網站推廣和開發計劃制定。同時構建網站研發小組,將聯席會議制度制定,將收集的相關網站建設信息在會議上反映,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的解決,促進終身教育學習網開發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將先進人才引進,并整合內部資源,使構建的隊伍具有強專業性、高素質性,對于網站的維護、更新、運行和開發由專人負責,保證網站運行的高效行。

2.2 網站的建設

主要包括了網站的硬件建設、前臺界面設計及其平臺的功能設計。在建設網站硬件的時候,將課件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和專門的Web服務器引進,在網站接入專線的選擇上采用100兆光纖,并且定期的進行網站的維護和更新。再者就是進行前臺界面設計的時候,必須注重學習體驗、網站注冊、訪問和網名登錄等相關窗口的設計,這些都是網民與網站相接觸的時候必須用到的窗口,對其學習具有深遠的影響。同時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在進行前臺界面設計的時候還要保證涉及內容的豐富性,即精品推薦、學習排行、用戶認證、地區景點、新課推薦、通知公告及其新聞動態等,并且保證操作具有簡便性、導航具有清晰性。再者就是進行平臺功能的開發,結合用戶的實際需求,將平臺功能不斷的完善,并且組織社區居民、教師及其相關技術人員進行相關功能的測試,如在進行新聞動態這一模塊建設的時候,可涉及到地區教育發展及其活動狀態等情況,或者是報道地方發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各種具有特色性的地區活動等,保證新聞報道在資訊上最新,且具有時效性。同時對于即將報道的新聞由相關小組進行審核,確保報道的權威性和真實性。如建設后臺管理功能模塊的時候,以各類數據來對在線人員的學習情況予以了解,同時了解課程資源的點擊量,進而對學員的需求和興趣予以了解和掌握,為后期的資源建設提供參考性依據。

2.3 防護網站的安全

目前由于各種黑客攻擊的現象較為常見,這樣就對網絡的運行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在進行終身教育學習網建設的時候,必須充分的考慮網站的安全因素,以全新設計的具有高性能防護功能的防火墻將相關的問題解決,如將天融信NGFW4000-UF(TG-5130)防火墻引進,以此實現應用層數據的處理,對Wab應用通信流予以保護,防止黑客攻擊應用資源,并且還可以將HTTP攻擊、惡意瀏覽器有效阻止,保證網站的安全運行。

2.4 網站的開通運行

在網站開通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新聞媒介進行宣傳,同時借助教育專干會議進行專門的培訓,內容可包括后臺管理、課程學習及其平臺注冊等,因此來提升使用終身教育學習網的人數,并提升網站的影響性。同時還要將在線學習激勵機制建立,使廣大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第5篇

摘 要:為促進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綜合素質的發展,我校汽車專業部提出了建設WEB環境下的汽車教學資源自主學習平臺的規劃,開發建設綜合豐富教學資源和優秀教學管理技巧、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大型網絡平臺,通過網絡平臺有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鼓勵學生交流協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中職生;汽車專業;自主學習平臺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3-0110-02

在教學活動的四個要素(教師、學生、媒體、教學內容)中,對教學過程、教學結構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學生這兩個要素,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教學法,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不強。近幾年來,許多中職學校教學改革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但這些寶貴的經驗如同一顆顆珍珠散亂地堆積,沒能形成一條璀璨的珠鏈。此種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汽車教學資源上。基于專業特點,海量的優秀教學資源都分散在不同學校的教師、汽車廠家的技術主管手中,無法形成“資源共享、共同進步”的多贏態勢,因此,我校汽車專業部提出了建設WEB環境下的汽車教學資源自主學習平臺,通過校企合作、校校聯合共同開發與研究,以汽車專業課程為主線,把課堂教學生動化、實訓教學多樣化、過程考核模塊化、素質評價常態化為研究對象,通過圍繞課程教學開發豐富教學資源和優秀教學管理技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大型網絡平臺。

一、以平臺為載體,激發學習興趣,倡導自主學習

許多教師認為,中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但筆者認為,中職生有巨大的潛力和可塑性。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們可以從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專業興趣著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而自主學習網絡平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自主分組探究交流合作學習模式開展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本身的主體性,倡導學生自主能動、探索發現式學習。學生按照學習任務,需要去主動獲取各種信息資料,這不僅符合汽車維修企業實際工作場景,而且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塑造都是非常有益的。另外,再結合學習任務分段進行素質、素養、知識與技能過程考核與小組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興趣。

二、自主學習平臺的開發和建設要符合中職專業特色

自主學習平臺的開發和建設要符合中職專業特色,中職專業特色主要包括學生心理和思維特點、學生實習和就業市場特點、學校師資以及與平臺相配套的教學設備等相關方面。國內外關于汽車專業教學和技能考證的教學資源軟件也有不少,如荷蘭的AGO開發的技能考證學習網絡資源庫教學平臺、上海景格公司開發的汽車教學仿真軟件等,這些軟件各有各的優點,但都不適合中職學校的專業教學特點,只能用于輔助教學或查閱資料。而其它海量的教學資源大都屬于零散堆積型,并不能有效地用于教學過程。因而我校汽車部開發的自主學習平臺必須結合中職特色,通過開發大量圍繞理論和時間任務教學的引導文式的任務工單、卡通式圖片文字、課后練習思考題、虛擬動畫、3D虛擬現實實訓、可動手拆裝練習的實物教具,同時提供大量的維修案例、技術資料等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三、自主學習平臺的教學環境構建和課程要求

基于WEB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平臺的教學環境構建硬件基礎是一體化教室、計算機與網絡、相關實訓設備等,軟件是可升級的學習平臺軟件和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習平臺上的教學資源為學生設定工作任務、答疑、評價,學生可利用平臺查閱維修資料、仿真訓練、制定工作計劃、實施后自我評價等;課后學生可在平臺上在線練習、互相交流、完成測試題,強大的交互性和信息量對自主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自主學習平臺的特點,此教學模式不適合理論性太強的課程如高數、物理,比較適合如汽車維修、計算機操作、電氣工程等理論性不高但操作性很強的課程。

四、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方向

為了讓學生得到及時、完備、有效的學習支持,自主學習平臺計劃建設“在線教學和管理”和“課余學習進修”兩大模塊,教學資源包括三大類,一是基礎型的學習資料,包括課件、習題庫、教學視頻等;二是實踐型學習資料,包括仿真模擬訓練、實習任務工單、課外習題、實戰維修案例,三是網絡型學習資料,包括汽修專業網站網址或鏈接列表、兄弟院校優秀課程案例、優秀素材資源庫等。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平臺上得到各類指導其學習的文本和視頻教學材料,能夠與教師及時交流,實現同學間的互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參與小組討論等形式的合作學習,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互動的、體現專業特色的網絡自主學習環境。

五、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目標

1.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平臺可以自由學習同一專業不同學校的教學內容,隨時隨地通過網絡滿足學習要求,學生甚至可以使用手機進行學習和做題。

2.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標準的要求,通過平臺預置各種網上教學資源,由學生按照教學安排進行自主學習,教師的作用是監督和引導,并依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反饋、動態修改和調整教學資源。

3.促進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建立集豐富性、多元性、交互性、動態性、靈活性一體的教學資源庫,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化精品課程開發,引領職業教育改革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 高職院校;圖書館;泛在協作學習;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11-0021-04

一、泛在協作學習趨勢與高職院校學習服務需求的變革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師生已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圖書館固定場所學習,泛在協作學習,正成為高職院校師生學習的新常態。目前,學界關于泛在協作學習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大多數學者還是在廣義上取得了共識,即泛在協作學習是學習者利用碎片化信息資源、信息化學習平臺、智能化學習工具進行隨時隨地的、相互溝通交流的學習。因為泛在協作學習具有泛在性、易獲取性、交互性、情境性、協同性,以現實問題為核心等特點,國內外都非常重視圖書館泛在協作學習服務體系建設。例如,韓國政府2004 年開始 U-Korea總體政策規劃,Schrier 在麻省理工學院組織實施了沒有圍墻的圖書館項目[1],歐洲的 Mobile ELDIT 項目通過開發在線語言學習系統移動版本,把數字化學習資源按照泛在的方式提供給移動用戶[2]。我國泛在協作學習服務體系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動學習方面,即如何通過智能設備呈現學習材料實現人與自然環境交互[3],如何應用泛在計算技術創造便利的學習方式[4]。

泛在智能學習技術的逐漸成熟以及在圖書館領域中的應用探索,為高職院校圖書館建設泛在協作學習服務體系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持,也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體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求高職院校圖書館把服務目標從服務文化素質熏陶、知識習得,向服務專業學習,特別是實踐教學領域拓展。其次,把館內學習服務拓展到課堂、實訓、實習和崗位工作場所。第三,加快碎片化個性化組合式資源體系建設,將分布在教材、著作、論文、年鑒等當中的系統化學習資源,加工成便于泛在協作學習的碎片化個性化組合式學習資源,方便讀者隨時隨地按需求查找閱讀。第四,是把學習服務嵌入學習與工作過程,不能坐等讀者上門查找資料。第五,加快建設滿足泛在協作學習的學習共享空間,滿足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團隊、學習型班組的學習需求??傊呗氃盒D書館必須與時俱進,創新服務模式,轉變學習服務方式,才能滿足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學生、教師泛在協作學習需要。

二、高職院校圖書館泛在協作學習服務體系的基本內涵

泛在協作學習服務體系建設,可以使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向職場、社區、家庭、課堂、實驗室、實訓室、生產性實踐基地等場所輻射延伸,從自主性、泛在性、協作性、情境性等方面提升圖書館服務功能,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智能學習空間。

(一)以服務學習者泛在協作學習為目標

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教師教學科研、企業員工職業發展,是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核心職能。要緊緊把握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學生泛在協作學習趨勢,與時俱進地優化調整服務目標和服務方式,并通過制訂圖書館發展規劃完成頂層設計,通過制訂行動計劃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通過策劃重大發展項目分解落實各項發展指標和工作任務,通過組織實施形成標志性成果。

(二)以智能學習共享空間為載體

高職院校圖書館要加快學習服務載體創新力度,廣泛應用智能學習技術整合圖書館學習共享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打造服務協作學習的智能學習共享空間,使現有的學習共享物理空間成為智能學習共享空間的資源依托,使學習共享網絡空間成為智能學習共享空間的互聯互通渠道。二要創建虛擬學習共同體,基于網絡學習環境、現場學習環境,建立由學生、教師、館員共同組成的、以交互平臺為媒介形成的具有交互關系的學習團隊。三要加強情境式虛擬學習環境創設研究開發,利用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制造逼真的實驗環境、技能訓練環境,使學習打破時空限制,具有良好的沉浸感、交互感。

(三)以引領型嵌入式服務方式創新為切入點

所謂引領型服務是指圖書館通過舉辦論壇、研討、講座、主題活動等方式,引領學習者關注熱點、焦點問題,專注于某個方面的學習、研究方向。所謂嵌入式服務是指將圖書館服務融入到讀者學習、教學、研究、服務之中,使讀者在任何地方和時間都可以獲得全天候、持續性、智能性、即時性、開放性的學習服務。許多圖書館利用手機移動服務、RSS服務、桌面工具、學習網站服務等技術手段為讀者提供嵌入式服務。高職院校圖書館創新引領型嵌入式服務方式,可以促進圖書館服務更加緊密地貼近師生學習需求,促進館員與師生的深度融合與全面合作,提升圖書館的讀者吸引力,創新泛在協作學習服務機制,推動學生、教師加快轉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習與教學效率。

(四)以打造引領型嵌入式館員隊伍為著力點

高職學生的文化層次、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相對較低,圖書館需要承擔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習方向,培養學習習慣的工作職能。這要求館員具備調查分析學習者需求的能力、策劃和組織各類學習引導活動的能力。這類館員通常被稱為學習引領型館員。嵌入式館員則是圖書館學界近年來引人注目的術語。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遠程教育課程教學中,館員整個學期都與班級在一起,為學生查閱課程Email、組織圖書館利用方面的討論;學生們認為嵌入課程中的館員非常有幫助[5]。高職院校圖書館應建立適應引領型嵌入式服務,具有專業知識背景、團隊合作精神、學習協調能力的專業館員隊伍,開展專業館員融入專業教學、應用研究研發、社會服務團隊,嵌入項目教學、應用研究研發、社會服務過程等服務。館員是圖書館服務能力中的核心能力,高職院校圖書館建設泛在學習服務體系必須以打造引領型嵌入式館員隊伍為著力點。

(五)以碎片化個性化組合式學習資源體系建設為支撐

碎片化資源是基于問題、項目、任務解構系統化整體性資源形成的,支持讀者問題化、項目化、現場化泛在協作學習的資源,分為素材、積件、模塊、課程四個層次。素材是最基礎的、碎片化的資源,包括文本類、圖形(圖像)類、音頻類、視頻類、動畫類和虛擬仿真類素材等;積件指以知識點、技能點為單位,多個內在關聯的素材結構化組合形成的資源;模塊是以學習單元、工作任務等項目為單位,多個知識點、技能點結構化組合形成的資源;課程即包含一門課程完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包括課程設計、組織實施、過程記錄、學習評價等環節,支持線上教學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活動。個性化資源是根據讀者學習目標、任務和要求進行整合推送的資源,包括問題、項目、任務化知識、學習路徑和方法等。碎片化個性化組合式資源可以使每一次學習都能掌握和應用一個相對獨立的專題性知識,每一次學習結果都能夠向學習相關者推薦分享和交流研討。目前,我國圖書館學習資源絕大多數都屬于系統化綜合型學習資源(著作、年鑒、作品、論文集、研究報告等),需要進行二次、三次文獻開發和數字化制作,才能滿足泛在協作學習的需要。

(六)以智能化學習管理系統建設為保障

泛在協作學習需要智能化學習管理系統提供技術保障,包括感知學習情境、識別學習者需求、遠程學習資源、智能化學習工具等。感知學習情境,是指圖書館通過遠程攝像、文字與視頻傳輸、云編輯處理等功能,了解讀者所處的學習空間環境――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工作環境等。識別學習者需求,是指圖書館通過文字、語音解讀功能,確定讀者對學習需求的類別、范圍、目錄和主題。遠程學習資源,是指圖書館通過遠程查詢、摘錄、編輯、(文字、語音、視頻)等功能,為讀者提供需要的學習資源。智能化學習工具,指圖書館將智慧學習資源系統和學習管理系統,鏈接到讀者所持有的手機、學習器、電視等職能工具上,使讀者隨時隨地接受圖書館的智慧學習服務。智能化學習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情境性感知和提供個。基于分布式情境學習所具有的個性化要求,運用情境性感知技術為每個用戶及時提供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學習資源,以支持隨時隨地的交互性學習,實現資源的按需服務。

三、高職院校圖書館泛在協作學習服務體系建設組織實施

(一)把學習服務體系建設列為“十三五”創新發展重點工程

構建學生學習服務體系,是當代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高職院校要把建設信息化智能化圖書館,構建泛在協作學習服務體系,列為“十三五”學校創新發展的重點工程,把對接教學科研,開發建設碎片化與個性化組合式資源;創新服務模式,推進信息智能技術與嵌入式服務融合;制訂服務標準,打造專兼職結合的專業館員隊伍,作為信息智能化泛在協作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的重點任務;通過建立專項經費投入機制、人才保障機制,確保圖書館泛在協作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建設質量。

(二)強化統籌加強協調,創新校企校際合作共建共享體制機制

信息智能化泛在協作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強化統籌協調,通過校企合作、校際合作、校內合作機制來實現。首先,要在學校信息化工作委員會框架內,由學校主要領導牽頭,吸收項目牽頭院校和參與院校圖書館、教學、科研、信息資源中心等部門參與,成立信息智能化泛在協作服務體系建設小組;設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溝通銜接、起草下發文件、文件檔案管理等;設專家委員會負責制訂建設方案、制訂建設標準、規劃建設項目、審批驗收建設項目;分經貿、機電、建筑、信息、電子、創意等專業大類設資源開發項目組、應用平臺建設組、泛在協作學習試點專業。其次,要通過校企、校際協商,簽署校企校際合作共建共享合同協議,制訂項目質量標準、項目管理辦法、激勵獎勵辦法;同時,按照市場機制合理分攤資源建設經費和使用權限。

(三)明確責任強化管理,開發建設多樣化個性化信息資源體系

第一,要明確各級項目管理負責人、技術負責人的職責職能,建立項目實施管理機制,制定項目計劃管理、進度管理、合同管理、質量管理、技術管理、成本管理、資源管理、研發管理、事務管理、應用管理辦法。第二,要制訂信息化教學、信息化學習管理辦法,推動并規范教師利用資源庫教學,學生利用資源庫學習。第三,共建單位與用戶要建立應用反饋制度和更新維護機制,滿足教學需求和技術發展的需要。第四,要采集整合地方、行業、企業、院校職業教育資源,規劃基礎資源、基本資源、拓展資源三大資源系列,建設包括結構化課程資源、教學應用性資源、職業發展性資源、產業服務性資源的四個子資源庫。第五,通過校地、校企合作校地共同投入、校企共同投入、校際共同投入籌集項目資金,通過校地、校企、校際合作共建共享機制,組建資源開發管理隊伍、開發建設隊伍和質量管理隊伍。第六,把握高職院校圖書館資源的多樣適應性,建設“普適+個性”的資源體系,以構建個性化學習方案為出發點,構建全國通用、區域適用、校本實用,素材、積件、模塊、課程由低到高遞進組合的資源體系。

(四)統一資源建設標準,促進實現資源在不同門戶間交換與整合

首先,要按照輔助學生學習,輔助教師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功能定位,支持模塊化課程教學和學習的要求,統一資源技術規范,為資源在不同門戶間互聯互通互訪和互動奠定基礎。其次,應用平臺建設規劃要緊扣輔助學生學習,輔助教師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功能定位,圍繞用戶建設應用平臺,使各類學習資源實現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企業培訓通用,具有知識拓展、仿真訓練、項目協作、測評認證功能,能根據用戶需求形成個性化教學、學習和培訓方案。第三,注重用戶操作體驗,形成個性化服務支撐系統。通過提供資源垂直智能搜索、相關課程自動推薦、開放信息推廣展示、全媒體瀏覽支持、核心資源訪問控制、資源信息推薦瀏覽等資源管理等手段,滿足培養方案、個性化課程定制,支持教師在線備課、網上測評,滿足學生在線學習、在線測試、職業提升等需求。

(五)創新讀者服務模式,推進信息智能技術與引領嵌入式服務融合

第一,要整合傳感器、人工智能、網絡、多媒體、上下文感知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建立支持高職院校師生、社會讀者泛在協作學習的技術體系與應用平臺,為泛在、移動、個性化學習提供技術平臺支持。第二,整合優化圖書館學習服務的物理空間、虛擬空間、文化空間,形成支持泛在協作學習的智能學習共享空間,把隨時、隨地、隨工具的泛在服務,因人、因事、因需要的個性化服務,把導成長、導成才、導發展的引領式服務,嵌入學生成長成才、教師專業發展過程。第三,要開發能夠感知學習者學習情境,識別學習者學習需求,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實現互動學習的學習工具,使學習資源滿足即時應用性需求,學習空間要滿足協作學習、泛在性和情境性學習需要。第四,建立閱讀指導隊伍,通過舉辦主題書展、贈書活動、讀書會、征文比賽等引導指導師生閱讀。第五,運用信息推送、網絡呼叫、閱讀頻道、個性鏈接等多種智慧學習服務方式,開展引領閱讀的品牌服務活動,如專業課必讀數目導讀、前沿技術技能視頻、技術革新問題與案例、管理創新問題與案例等。第六,要廣泛應用手機嵌入、RSS、社區網站、e 劃通等服務模式,將圖書館服務嵌入學生學習過程、教師教學科研過程、企業培訓研發過程,以及文化素質教育過程。第七,要從學生、教師基于工作過程現場學習、現場研究的特點出發,將應用研究、產品研發、革新技術、創新管理、技術技能培訓等嵌入圖書館泛在學習服務。

(六)制訂讀者服務標準,打造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專業服務型館員隊伍

高職院校圖書館要主動適應泛在協作學習的需要,加快建設適應泛在協作學習的服務標準和專業服務型館員專業發展服務體系,為專業服務型館員隊伍建設,專業服務型館員成長成才搭建學習和發展的平臺。一是圍繞服務學生泛在協作學習、教師泛在協作教學與科研,從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服務規范、服務效果等方面制訂服務標準。二是把學習引領能力、嵌入服務能力作為館員職業能力、綜合素質標準的重要內容,作為館員崗位聘任、業務考核、職稱評定的重要條件。三是要搭建產業文化論壇、創業文化論壇、創新服務論壇、工作坊服務論壇、高雅時尚文化論壇、品質生活論壇等引領服務平臺,將圖書館資源和服務嵌入學生、企業員工和市民文化活動空間,為專業服務型館員在崗位實踐中成長成才創造實踐平臺。四是根據泛在協作學習服務工作需要,調整館員隊伍結構,擴大充實文化活動指導、閱讀指導、咨詢服務、技術管理隊伍。五是要加強館員職業能力培訓,促進館員不斷提升嵌入服務、引領服務能力。

參 考 文 獻

[1]Doyle, A. Museum Without walls[EB/OL].[2006-05-04].http://museum.mit.edu/mwow/overview1.

[2]Trifonova, A. Accessing learning content in a mobile system: Does mobile mean always connected [A].M. Lytras&A. Naeve. Ubiquitousand pervasiv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management: semantics, social networking and new media to their full potential [C].Hershey,PA:Idea Group, lnc:2007.198-215.

[3]傅騫,魏順平,祥. 無線傳感器網絡教育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8(7): 105-108.

[4]李盧一,鄭燕林.泛在學習環境的概念模型[J].中國電化教育,2006(12):9-12.

[5]Bozeman D.Embedded Librarian: Research Assistance Just in Time[EB/OL]. [2011-08-03].http://uwex.edu/disted/conference /Resource-library /proceedings /08_12912.

Abstract The ubiquitous cooperation learning is a learning means that everybody participates in learn ubiquitously both in work and daily life.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the service system for national ubiquitous cooperation learning in college-local combined library.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novation intelligent learning sharing space as the carrier, innovate the lead and embedded learning service mod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build the lead and embedded type librarian as the acting point, and develop fragmented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resources and construct intelligent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as the support.

第7篇

    水泵機組自動化軟件功能水泵機組在無故障工況下,閉合全部刀閘與保護用斷路器;電動閘閥與旁通電磁閥均處于關閉狀態。水泵監控系統發出運行指令后;啟動真空泵,當給水泵充水達到啟動條件時,監控系統發出一號軟啟動器指令,停止真空泵,并按軟啟動規律啟動水泵機組。當完成啟動過程后,監控系統再發出旁通電磁閥開通指令,隨后再發出電動閘閥開通指令,電動閘閥全部開通后,自行保持全開狀態,旁通電磁閥關閉。這一自動開機過程即完成,處于正常抽水運行工況。監控系統處于實時在線監控狀態。實時在線監控狀態下實時監測的數據有:電壓、電流、有功、功率因數、水塔水位、泵出口壓力、地下水庫水位、水泵瓦溫、電機定子溫度、泵與各斷路器的運行狀態。當需停止水泵運行時,由監控系統發出停運指令,先關閉電動閘閥,完成后再轉到軟停機進程,由軟啟動器完成對電動機的停機過程。監控系統則處于熱機備用工況,時刻監測著泵站的全部參數并準備再次啟動與自動運行。水電機組自動化軟件功能水電機組計算機監控系統采用分層分布結構,由中央監控和現地監控組成。主要具有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及安全監視、控制與調節、人機聯系、運行管理、系統診斷自恢復等功能。電站的人員可通過工作站完成機組的工況自動轉換、測量機組的轉速、各處溫度、電信號、液壓信號、機組狀態等自動測量與顯示、機組的功率調節、打印制表、參數設置、輔機系統的自動控制、實驗計算等功能[3,4]。

    實驗平臺的應用

    該實驗平臺由水力系統、動力設備及電氣與自動化系統三部分組成,能夠真實模擬水電站發電過程,可以達到一鍵開機和無人值守。實驗電站建成后,能夠實現電能的正常生產,系統能夠并網運行。實驗電站的主要設備均由教師自主研發完成,如此規模的實驗電站在國內高校中尚屬首次。該系統建成后可進行以下教學實驗和科學研究:(1)水輪發電機組的開機、停機過程試驗;(2)水輪發電機組的發電運行試驗;(3)水輪發電機組的空載擾動及甩負荷試驗;(4)調速器的靜特性試驗;(5)調節系統的動特性試驗;(6)勵磁系統的靜特性試驗;(7)勵磁系統的動特性試驗;(8)水輪機的能量試驗;(9)水輪機蝸殼測流試驗;(10)發電機的自動準同期并列試驗;(11)保護動作試驗:(12)發電機機組振動監測研究:實驗電站除滿足課程實驗外,還可以補充學生在電站實習時,無法實際操作的不足,如開停機過程、甩負荷、同期并列等,同時學生所編制的調速器、勵磁、監控等相關程序也可在此進行驗證。實驗電站對水電站中的水輪機過渡過程、水輪機調節系統、勵磁調節系統能夠進行試驗研究、監測分析等,為水電站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研究提供試驗條件。在進行各種科學研究和實驗中,能夠滿足水電站的安全要求,實現各種過程的自動控制。

第8篇

關鍵詞 開放課程 資源共享 借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Location of Our Open Courses in Foreign Open Course Vision

CHEN Yao[1], CHANG Zhe[2]

([1]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2]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 Open courses refers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outstanding university video courses spread on the internet. OCW early started overseas and rapid developed, the formation of a typical case of open courses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ophisticated in terms of open courses, worth our reference.

Key words open course ware; resource sharing; reference

開放課程(Open Course Ware)是指由名校提供的免費開放的、數字化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包括課程計劃、評估工具和專題內容,授課人員將這些資源整合成一門課程并。每一個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源,以滿足自我提升的需求。①開放課程向學習者提供多種形式的課程內容,主要有視頻、音頻、圖片、文本等形式。其中,視頻課件是最主要的課程內容,也是學習者運用開放教育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

1 開放課程的發展

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于2001年率先啟動開放課程的項目,該項目把MIT大學部和研究所所有的課件和教學材料公布在網上,供全世界的學習者免費使用。這種全新的教育資源共享理念,引起了其他學校的關注和效仿,猶他州立大學、斯坦福大學、東京大學等高校先后推出了自己的開放課程計劃。2005年,旨在促進全球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課程資源聯盟成立,該聯盟吸引了全球一百多家教育機構參與。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通過網絡尋求免費的教育資源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學習方式。2007年,我國開始推行精品課程計劃,希望以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為基礎,采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研制精品課程共享的信息技術標準和規范,建立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庫以及資源中心,設立國家精品課程共享和應用機制,使學習者能夠快速訪問精品課程的內容,獲得個性化主動服務,使學習者能夠更加便捷地享用優質教育資源。②

2 國外開放課程的典型案例

開放課程的發展使得共享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國際上擁有優勢教育資源的社會機構和知名大學都在積極推進教育資源的共享計劃,出現了許多開放課程的成功案例。

2.1 麻省理工學院的MITOCW 項目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開放課程的首倡者,在開放課程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它的MITOCW 項目在開放課程的發展歷程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該項目具有以下特點:

(1)資源豐富,求知者人數多。到目前為止,麻省理工學院上傳的、供學習者免費學習的課程已經有兩千余門,這些課程包括視頻學習資料和文本形式的教材。MITOCW的學習者來自世界各地,其中,56%的學習者來自西歐、東亞、南亞、拉美等非美國地區。在學習者總人數中,45%的是學生,42%的是在職自學人員,教師只占9%。③

(2)多種檢索方式,便于檢索。學習者可以在MITOCW官方網站上,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課程主題、課程編號、開設課程的院系等檢索方式獲取所自己所需的課程和知識資源。據大多數學習者反映,MITOCW提供的課程無論是從廣度還是深度都能滿足他們學習的需求。

(3)為在職的教師提供服務。此項目不僅為學生提供服務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幫助,教師可以將其整合到自己的教學內容中,為自己的教學計劃提供服務,MITOCW還可以給教師提供合適的教學材料和工具。教師就是將MITOCW課程知識內容帶到課堂上的關鍵人物,他們可以使更多學習者分享到學習資料。

2.2 斯坦福Courser在線課程項目

Courser在線課程最初由斯坦福大學的教授Andrew Ng和 Daphne Koller共同創建。④此項目的目的是吸收世界上優秀的教育資源,無償分享給世界上的求知者。該課程的優點在于:

(1)課程門類多,有利于自主學習。該項目提供的免費學習課程有20類,共有200多門。學習者在注冊時都會獲得自己的電子檔案袋,檔案袋可以記錄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自動顯示學習進度。學校會在學習者完成一門課程的學習任務后,頒給學習者相應的證書。不開課時,學習者也可以通過視頻課件進行自主學習。該學習管理系統可以自行對學習者的作業本進行批閱,并對學生答題情況進行相應的分析。助教通過了解學生答案的分析結果相應地進行回復和指導,從而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輔導需求。

(2)有利于提高學校知名度,有利于教師的科研和教學。通過這一在線平臺,高??梢蕴岣咦陨淼挠绊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本系統完善的學習服務,能夠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同時,教師可以觀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習者只有通過課程注冊才能獲取免費課程,所以在線平臺就會記錄下學習者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通過這些資料,對學習者的學習狀態、方式、習慣等進行研究。

3 國外開放課程對我國的啟示

國外的開放課程發展比較早,在學習資源的組織分類、技術服務、共建共享等方面都積累了成熟的經驗。近年來,我國也在積極推行精品課程計劃以促進開放課程的發展。就目前來看,我國的開放課程建設處于穩定上升的階段。然而,與國外成熟的開放課程機制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為了保證我國開放課程的健康發展,必須不斷吸取國外發展的先進經驗。

3.1 完善“開放和共享”的理念

我國精品課程建設的初期,著重于課程的開發建設而忽視了優質資源的共享。在整個計劃中,學習者沒有廣泛地參與,課程開發流于形式,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開發的精品課程數量龐大而真正用于共享的卻寥寥無幾。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深入、徹底地了解“開放”的內涵。成熟的開放課程不僅是教育資源的共享,用于研發的軟件系統等工具也是開放的,真正的開放是從課程內容、評價標準、研發工具的全面性開放。國家應建立統一的運營管理平臺,統一進行宣傳和推廣,采用一致的評價體系,統一進行管理。以此提高課程的開放程度和共享程度,從而獲得更好的效果。

3.2 確保資金支持

開放課程的穩定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國外開放課程的開發都會有相關的基金支持,基金會從科技研發到課程的整個環節都提供資金支持和幫助,但是基金會只是負責資金扶持,而不干預整個項目的運行。我國在建設開放課程的過程中,應該深度整合資金機構和課程開放項目協調發展的戰略,重視建設有關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尋求基于公共知識產品的多元資金支持,探索更加經濟的開放共享模式。⑤

3.3 完善資源選擇和分類組織機制

為了保證共享資源有穩定的來源,我們可以不斷借鑒國外發展的新經驗,在鼓勵資源擁有者無償提供資源的同時,也可相應地采用強制措施;在資源評價方面可以采用同行之間相互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共享資源的質量。國外的學科分類較適合學生使用,我們在進行資源分類組織的時候,可以考慮增加其他方式。⑥例如,學科分類、適用對象和資源格式相結合的分類組織方式;根據教育資源的特點建立用戶參與式的組織方式;添加用戶批注建立基于用戶需求的自動標引系統的組織方式等。

3.4 完善產權保護

在資源免費共享的過程中,知識產權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保護資源提供者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有利于提高分享的積極性,同時對打擊剽竊他人資源的不正當行為有很好的作用??梢詤⒖糓ITOCW等項目關于開放共享協議(CC: Creative Commons)的經驗。開放共享協議提供6種許可方式,從嚴格到寬松分別是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BY-NC-ND)、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SA)、署名―非商業性使用(BY-NC)、署名―禁止演繹(BY-ND)、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SA)、署名(BY)。開放共享協議一方面可以保護資源版權所有者的權利,另一方面有效地約束了學術剽竊的不當行為。⑦

4 結束語

全球化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國在各方面的交流和融合,教育資源共享順應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未來一個時期內世界各國教育溝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我國開放課程的發展在積極把握發展機遇的同時又要勇于迎接挑戰,在發展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吸收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解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壓力和難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從單純的資源接受者到資源提供者的轉化。

注釋

①④夏玲玉,劉爽,陳俊翰.美國開放課程發展現狀及啟示[J].中小學電教,2013(4).

② 卞文獻.開放課程資源對大學生學習觀的影響[J].中國科技信息,2009(10).

③ 2011 Program Evaluation Findings Summary [DB/OL].http://ocw.mit.edu/a bout/site-statistics/11_Eval_Summary_112311_MITOCW.pdf.2011-11-22.

⑤ 楊進中,張劍平.國外開放課程平臺及課程開發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