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3 16:07:5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城市公共藝術的特征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取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們對自身生活的要求與環境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公共藝術就這樣應運而生了。而城市又是公共藝術的載體,公共藝術是城市設計的一部分,它依托于城市,隨城市而生,為城市而存。公共藝術,顧名思義,就是由設計師和創造者設計的在一定的公共空間內,大眾可以參與進去的藝術形式。它具體可以表現在城市的雕塑、城市的建筑、城市的公共設施設計等等。簡單來說,大到城市的園林和雕塑,小到城市的公共電話亭、公園的座椅設計、人行道等等都可以統稱為公共藝術。廣義的公共藝術,是指在公共空間內的一切藝術活動形式。而狹義的公共藝術,是指大眾參與的,有助于大眾審美和滿足于大眾需求的藝術活動。公共藝術之所以被稱為是“公共的”藝術,首先是因為它是在一個特定的公共環境內出現的,一件作品,不論大小與否,如果放在博物館、美術館內它也只是一件藝術的作品,但是如果放在公共的環境內,它就可以成為是公共藝術品。公共藝術另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它是需要大眾參與的,與別的藝術形式不同,公共藝術的功能之一就是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是一種大眾文化活動。它以大眾的需求為前提,是在藝術活動者和政府部門配合指導下的一種藝術形式。如今,隨著大眾審美能力和個人需求的提高,公共藝術的這項特征也顯得尤為重要。由此可見,公共藝術在城市的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城市的公共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反映了這個城市的面貌,也反映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我們只有更好地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充分的認識到公共藝術的功能特征,讓公共藝術為了我們更好的生活而服務。
公共藝術對城市發展的美化作用
公共藝術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發展的。現代社會之前,公共藝術也是存在于城市環境中的,只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最主要的是解決溫飽問題。相對來講,公共藝術的美化作用就弱了下來,但是也是存在的。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社會和經濟需求也不斷地提高,發展到現在的公共藝術,是為了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公共藝術的審美性引導著大眾的審美取向,而社會文明的進步也會促進公共藝術向著更高的層面發展?,F代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比如公園、商業街、廣場等等,這些公共藝術作品在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同時,還美化了城市環境,也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它們采用不同的材料,有的采用玉石、有的是鋼材、有的是塑料、還有的是木材,這些不同的材質讓公共藝術品呈現出不同的特征,也使我們生活的生活變得不再單調乏味而是充滿趣味。公共藝術作品,是在一定的特定的生活環境下產生的,大到城市的景觀環境設計,小到公園的一草一木,公共藝術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當地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特征,因此,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可以塑造和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公共藝術的特點之一就是公眾參與。當今社會,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各種壓力都隨之而來,好的公共藝術作品,可以使人放松心情,釋放壓力,好的藝術可以給人帶來極大的愉悅感。公共藝術在滿足人類正常功能需求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公共藝術對城市發展的經濟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及人們經濟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對生活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公眾參與的藝術形式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雖然我國的城市化形象和公共藝術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自 20世紀 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創作者投入到了公共藝術的領域,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這對公共藝術的發展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公共藝術也一度跟“行為藝術”一樣被稱為流行藝術。公共藝術之所以在社會上帶來廣泛的影響,除了它本身的功能特征外,也是由于公共藝術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傳承和城市特色,它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另一面,它有巨大的凝聚向心力,它所散發的藝術魅力使得每一個居民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樹立品牌形象,給城市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許多城市的標志性雕塑作為城市的名片在城市的旅游事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到北京,我們一定會去參觀人民英雄紀念碑,這件雕塑作品因為反應特定的歷史事件,因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城市商業街的設計也屬于公共藝術的范疇。隨著人們消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商業街消費的文化需要也有所提高。再也不僅僅滿足于購物的需求,而更多的是滿足人們視覺、心理、生理上的需求。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購物環境,可以讓人放松心情,輕松愉快地購物,從而給商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協調好公共藝術與商業環境的關系,可以營造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商業環境,給消費者帶來輕松愉悅的購物體驗,在商業環境中融入公共藝術,塑造獨特的商業空間,以促進當地商業的繁榮與發展。
公共藝術對城市發展的教化功能
關鍵詞:公共藝術;環境設計;人與環境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8-0250-01
近年來,環境藝術中的各個側重點設計不斷的發展,并且衍生出不僅僅是建筑,室內環境設計,還包括室內外園林、景觀、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環境等一系列新學科。這其中公共藝術,公共環境藝術的蓬勃發展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表現得最為明顯。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理念,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精神核心呈現出來。在奧運雕塑的作品展中,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藝術家以多種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表達著他們對奧運精神的理解。同時,也在與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在這種交流、欣賞、品味中建構著公共的人文精神。
如何在公共藝術的設計中使創作者與公眾能夠達成這種意義的生成共識,是值得當代公共藝術設計應該著力反思和探索的問題,這關系到公共藝術生命力的展現及其存在的價值。應該說,公共藝術不僅僅追求藝術形式和視覺效果的問題,它還關于意識、藝術家的文化底蘊、對公眾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眾的參與和文化的選擇等。
公共環境藝術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藝術的載體,公共藝術屬于城市,它隨城市而生,為城市而存。公共藝術從產生時期就與城市結緣,成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藝術具有開放性、民主性和參與性三個特征
現代意義的公共藝術誕生在二戰之后,伴隨著美國對城市的重新規劃與治理,一些藝術家開始把藝術創作的場地從美術館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間中,以雕塑為主要代表的室外藝術大量出現,公共藝術一詞也應運而生。20世紀60年代由政府倡議、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實行的“公共藝術計劃”直接贊助公共藝術則把這種藝術活動推向了。
二、從發展的角度講,城市是變化的,公眾對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
城市的片面發展必然引發對文化的訴求,喚醒人們對藝術化回歸的渴望。進入21世紀的城市,經濟已不再是衡量一個城市發達與否的唯一標準,文化逐漸成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內涵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圍已成為表現城市魅力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有專家指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將向有文化積累的城市轉移,藝術開始走向更廣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藝術則代表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城市、藝術與大眾的一種新的取向與融合。
三、從功能的角度講,公共環境藝術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現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種體現
相對于純藝術和架上藝術,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特質必然使得公共藝術的文化表現性要強烈得多,它承載著更多的社會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帶有更多的群體而非個體、社會而非個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F代公共藝術就是還城市以美感,讓人體會生活于其間的真正樂趣,讓城市成為人詩意棲居的理想場所。
四、從文化本身來講,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內涵,是一個城市的品格和象征
在我國,公共環境藝術是一個新概念。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現是在上世紀90年代,城市公共領域的不斷增多和市民社會的逐步形成密切關聯。可以說,公共藝術理念在我國城市的不斷深入和其文化價值的突顯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長足發展、政治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國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結果。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我國城市建設的步伐也隨之迅速加大。公共藝術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個與以往不同的發展態勢,一方面,與商業社會的特征相吻合,出現了一批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藝術,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間的各種廣告為標志;另一方面,伴隨著公眾文化意識的覺醒和消費觀念的更新,以消費為特征的藝術――波普藝術悄然興起,它強調公眾的參與和興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費,公共藝術呈現出大眾參與的態勢。在藝術設計上,由于城市設計思想納入城市規劃當中,隨著大量歐式建筑在中國大城市的出現,追求藝術風格的個性異彩的公共藝術和個性建筑相呼應,市民廣場、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濱水景觀、商業街公共藝術等的大量出現成為90年代以來的城市文化景觀,公共環境藝術的多元化存在成為構筑城市文化的風景。
城市主題文化的概念簡析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基調,是它的靈魂。包括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宏觀分類,也包括文學、藝術、繪畫、音樂和建筑設計等微觀分類,也有東、西文化的分類。而城市主題文化則是有機結合這三種類型的文化,實現為城市發展服務的目的。城市主題文化主要是根據特有的文化特征構建城市空間的形態,圍繞這個空間進行設計和發展。由于是這種主題文化是基于城市獨特的資源,所以尤其能體現城市的特征,打造城市的主題文化和品牌文化,使城市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經濟形態,以及文化藝術都能夠彰顯其中。城市主題作為一種強勢文化,可以突出城市的特質,且貫穿所有城市資源,形成一種城市的文化符號。
公共裝飾藝術的基本特征
1.公共裝飾藝術與空間環境的融合
在建設城市的公共環境中,利用公共裝飾藝術可以對環境起到很好的美化作用。當然,實用性是公共裝飾藝術的基本原則,也是基本要求。所以,在進行公共裝飾藝術設計時,要做到與周圍環境的相融合,使藝術依附于空間環境。根據不同的場景特征,分別體現在環境裝飾、建筑裝飾和街景裝飾中。同時,根據藝術依附的不同環境,要適當對裝飾藝術做出調整和改變。只有綜合、協調考慮各個因素,才能使公共裝飾藝術在空間環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使之達到更完美的狀態。
2.公共裝飾藝術與人文環境的融合
在城市環境構造中,人文環境的建設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發展公共裝飾藝術時,也要使之達到與人文環境的有機融合。在構建城市主題文化中,公共裝飾藝術所承載的是文化的職能,所以在進行裝飾時一定要基于文化,設計符合人的體驗的藝術。例如,西安市的公共裝飾藝術設計,就是遵循盛唐時期的文化特征進行的設計,將盛唐文化體現在了每一城市雕塑中,包括所有的環境陳設也無不包含著盛唐的元素。比如有名的亞洲最大矩陣噴泉廣場一大雁塔北廣場,在對其進行裝飾藝術中,可以看到像大唐精英人物雕塑、大唐盛世書卷銅雕、絲綢之路浮雕等等。廣場的整體裝飾理念設計都與唐朝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打造了一個唐文化的公共廣場。
公共裝飾藝術在城市主題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1.藝術造型中人為形態的設計
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以往只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或者材料,在公共裝飾藝術的設計下,轉而變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形成了環境裝飾的一種理念。常見的如桌、椅、鉗、麻將、籃球等,在經過藝術放大和變形處理后,將其安置在特定的場所,使之體現出耐熱尋味的藝術特性。例如,著名的裝飾雕塑――大衣夾,座落在美國費城的城市中央。設計者通過對衣夾的放大化處理,將其置身在群樓之中,儼然成為了受人矚目的焦點。衣夾是日常生活用品,當人們看見這種東西被人藝術化之后,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感覺親切的新鮮。因此,這種人為形態的造型能夠使作品更貼近人的生活,不僅具有較好的視覺效果,同時也增加了城市的親和力,美化了人們的心靈空間。
2.不同材料塑造藝術形體
裝飾材料是構成藝術作品的重要因素,根據不同的材質應用,可以使作品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在裝飾藝術中,工藝材料對加工者的技術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也制約了裝飾手法與表現的風格。在加工裝飾藝術中,所用的材料非常多,且材質的形狀、紋理、質感等都有區別,不同的材質可以營造不一樣的效果。
3.色彩裝飾的效果
色彩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心情與情感,也能帶給人不同的心靈感受。由于人天生對色彩的敏感特征,所以利用色彩進行裝飾藝術的美化,可以渲染出更豐富的意境。在裝飾藝術中,色彩裝飾是一種審美意象主觀性的表達,能更直觀地表現設計者內心的思想與情感。但是,也要合理運用色彩裝飾,不同色彩的效果都有差別,根據不同的空間環境,選擇符合環境韻昧的色彩。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中,零星的色彩點綴能夠創造更和諧融洽的空間關系和氛圍。例如,在《火烈烏》這一鋼雕裝飾作品中,作者運用了強烈的大紅色,將作品空靈的形體與周圍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造成了極大的視覺沖擊,營造出種富有生氣的城市環境。
結束語
裝飾藝術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促進城市的發展,更好地利用該手段,對提升城市文化底蘊、建設人文城市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從不同的方向加強城市主題文化建設,是提升城市綜合能力素質的關鍵。
一、城市公共藝術“公共性”的缺失
“公共藝術”是為公眾服務的藝術形式,是用一種“擴大的藝術觀念”探討城市空間與人類生活的互動關系,“公共性”是公共藝術最基本特征?,F階段對于公共藝術“公共性”內涵表達主要具有以下三要素:一是其主題創意及藝術形式應該以公眾為對象,并與公眾的審美意志相適應;二是其安置地點應是面向公眾的公共場所(如社區、廣場、公園、車站、碼頭等等);三是其建設資金來自納稅人等公眾群體(包括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撥款興建)。當前,城市公共藝術“公共性”的缺失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決策者與公眾之間欠缺溝通。這里的決策層,通常是指政府職能部門、開發商、設計者。很多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往往是決策者說了算,與公眾之間出現斷層,缺乏與公眾的溝通,導致一些藝術品更多地是被強制置入大眾感官經驗和日常生活的物件符號,城市居民成為被動審美主體,背離了公共藝術“公共性”的本體原則。一般來說,單個人對公共問題的看法往往帶有個人偏見,有些往往是個人問題,個人的需求,要去掉個人偏見、個人問題及純粹的個人需求,從中提煉出公共問題和公共需求,需要有一個程序,如給一個空間,讓其與其他人的需求進行碰撞、協商、討論乃至辯論[1]。事實上,這些建筑景觀、雕塑小品在設計方案實施前如能廣泛征集民意,聆聽大眾心聲,一定能設計出符合“大眾審美”的公共藝術。
2.服務空間和對象相對偏窄。當代公共藝術對空間占有幾乎涵蓋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社區、廣場、公園、水體綠蔭、休閑座椅、路燈、垃圾箱、電話亭等,應面向普通市民大眾群體,而不是集中錢權的少數人。而當今城市的公共藝術作品,因決策者缺乏與公眾的交流,再加上決策者的虛榮心理,而多出現在象征權力的市政機關或有錢人經常出入的大型商場,服務的公共空間和服務對象明顯狹窄。
3.公眾參與權利和行為缺乏保障。能否實現公民對公共政策的有效參與,制度是關鍵。有效參與并不僅僅是指人民群眾對政府決策和政策執行的影響、制約的程度,而是指公民政治參與的條件和途徑方面的法律的、制度的和程序的保障是否充分[2]。長期以來,受我國傳統政治體制模式的影響,我國公共藝術事業的發展在制度上也受到較大的制約。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乏,導致大眾的公共參與缺乏合理的渠道,公共藝術的建設、管理、監督、維護也無法得到保障。民眾只有通過參與公共藝術的活動過程,才能為政治管理層不斷地注入活力,才有利于政府方案的順利實施。公共藝術的民主參與能充分體現出公民享有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通過合法有效的公眾參與,才能及時有效地了解公眾的利益需求,進而實現公共藝術服務公眾的目的,進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城市公共藝術“公共性”的提升途徑
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美化著城市環境,充實著公眾生活。有效提升城市公共藝術的“公共性”,不僅有助于提升現代城市的文明形象,而且有利于城市公共藝術更好地融入公眾的精神生活,從而為廣大市民營造出更和諧和豐富的物質和精神家園。
1.切實體現服務對象的公共性
公共藝術的最大特征是具有開放性。它不僅可以對公眾開放,并要求公眾參與,而開放對象和參與主體是不分階層、不分貧富、不分職業、不分性別、不分種族的廣大公眾。作為世界上最早經歷工業革命的英國,曾出現過一個名為“工藝美術運動”的反工業化組織,并隨后波及一些歐美國家。這個組織的最重要的推動者與領導者就是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設計思想家威廉•莫里斯。威廉•莫里斯強調設計是為大眾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設計工作必須是集體而不是個體活動。這些觀點不僅在英國設計史乃至世界設計史上都做出了獨特的貢獻,而且在后來的現代主義設計中得到發揚光大,并奠定了公共藝術設計為公眾服務的基礎。在現代西方國家,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為公共藝術買單,這正是公共藝術必須是服務于公眾這一公共性特征的重要體現。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特征決定了一件公共藝術品不完全是藝術家個人主觀意念的表達,還必須為大眾所接受。這就要求需要藝術家能走進百姓生活,傾聽百姓心聲,了解大眾需求,以通俗的主題和語言,創作出與人和諧的、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公共藝術作品。
2.注重加強公眾參與的互動性
公眾參與公共藝術的互動性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在方案實施之前,公眾與政府或設計師之間的互動。當代公共藝術的實施,不只是政府、藝術家或開發商自我決策完成的事情,政府或藝術家應充分了解民意,問問他們的需求和喜好,與之進行良好的交流溝通,發揮市民群體智慧,在此基礎上確定最終方案,使公共藝術更具彈性和魅力。此互動能調動市民參與自身生活環境建設和社會公共生活的積極性,防止成為被動審美的主體。如美國達拉斯地鐵系統的車站環境設計中,業主要求建筑師設計時務必考慮公共藝術品的設置,然而在作品的景點選擇、藝術作品的形式及內涵等方面卻主張通過公眾參與的方式來展開。為了征詢民意,各單位舉辦了一場又一場的聽證會,這些活動固然增加了工作負荷量,甚至有時還得面對無禮的抗爭與批判,但這就是從基層表現出城市公共藝術與大眾的互動[3]。其次是大眾與公共藝術之間的互動。城市景觀藝術是當代公共藝術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廣場、雕塑、建筑小品、公共設施、水體、綠化等景觀元素,??蓸嫵缮鷦印⒍鄻拥木坝^效應,給人以不同的心理與審美體驗。如城市雕塑,它是三維度的空間造型,在形態上不斷產生豐富的變化,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和更多的遐想空間。有些雕塑在空間處理上主動留有讓觀者參與互動的余地,以獲得更豐富的審美感受。城市廣場是體現與市民互動的代表作。城市廣場一般位于城市的核心部位,是市民游樂、交往、休閑或大型活動聚會的集散地,是一個人流密度較高、聚集性較強的開放空間,它集中體現著城市歷史文化及當地的風土人情,兼有娛樂、休閑、文化、生態等功能,是普通百姓交流活動的紐帶。在這種開放性的公共空間里大家自由出入,共同參與相互交流,出現了像時下流行的廣場舞、群眾歌詠、街區秧歌、太極晨練等大量的帶有雙向互動特點的一些公共活動。不過,我國城市中心廣場的建設仍存在著不盡完善的方面,如廣場的層次布局不合理,景觀小品無特色,人與自然缺少親和感,公眾能參與其中的互動性不夠。有的廣場中看不中用,樹木、草地、花卉種植類型和層次不合理,空曠無垠的廣場幾乎沒有一棵樹,特別是夏季缺少遮陽的環境,廣場變得無人問津。優秀的廣場設計總能體現出開放空間和其間的公共藝術品與人的人文關懷,除滿足公眾視覺審美外,在行為上還要有利于在其間休閑和互動。
3.注意提高公眾情感體驗的參與性
城市公共藝術中恰當使用公眾性的話語方式或努力表達公眾的視覺經驗,能拉近作品與公眾的心理距離。比如,色彩是視覺傳達的重要要素之一,能表現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的性格和環境氣氛,是創造良好空間效果的重要手段,處理得當,會給人帶來無限的歡快和愉悅。色彩時常在不經意中左右我們的情緒和行為,這種下意識的反應是一種直覺反應,又是人的功能性反應。這種功能性反應能引起人的聯想,這種聯想,會引起人們的情感產生變化。需要說明的是,色彩本身并無情感,它給人的感情是由于人們對某些事物的聯想所造成的。如今在人類日常生活方面特別盛行的色彩心理治療法、色彩調節等都反映了色彩對于人類情感體驗的重要性。公共環境色彩的改善包括衣食住行娛樂各個方面,促使公眾心理情感與周圍環境相和諧。公共藝術作品的總體色彩體現出的某種情感和氣氛,或熱烈歡快,或含蓄深沉,或富麗堂皇,或莊重典雅,從而引起公眾的共鳴。公眾參與公共藝術作品的色彩設計,有利于公眾情感的表達。如暖色系溫暖、活力、積極、華美,冷色系寒冷、消極、理智、幽情,高明度輕快、明朗、單薄、女性化,低明度厚重、壓抑、遲鈍、男性化,高純度鮮艷、刺激、活潑、熱鬧,低純度陳舊、寂寞、消極、樸素[4]。再如,材料是公共藝術設計的物質基礎,是公共藝術設計中的關鍵。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公眾開始關注其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能動作用。隨著生產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藝術家們可創作的材料也越發豐富,甚至不乏對聲、光、電的新型材料的使用。不同的材料有其自身的特點及美學特征。而材料的質感卻是影響公眾情感體驗的最主要的因素。不同質感的材料給人以不同的觸感、聯想、心理感受和審美情趣。在材料使用和加工過程中應體察材料本身特性的基礎上,精于選用恰當得體的材料,貴于材料的合理配置與質感的和諧應用。公共藝術作為城市設計的一部分,在進行具體的材料設計時,應根據公眾所要表達的感覺選擇搭配不同質感的材料,以引發公眾的恰當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感受。如木材自然、親切、手工、感性,金屬人造、堅硬、光滑、現代,玻璃高雅、明亮、整齊、自由,塑料輕巧、細膩、艷麗、理性,但一個成功的設計并不在于多種材料的堆積。
4.有效提升公眾參與權利的保障性
1.通過民主參與以表達自由意志
市民對公共藝術的參與使得公共藝術有別于他種藝術,平等對話、民主參與是市民表達對社會、環境以及生活態度的場所。市民通過武漢天地、楚河漢街以及各個居住小區的公共藝術,參與人與環境的對話,能夠喚起民主意識的覺醒;通過公共空間以表達自由意志,就能夠自覺地參與城市的社會生活。由于曲高和寡的藝術并非在任何時候都能夠使藝術家的個人語言進入公眾的社會的語境之中,因此,市民與藝術的互動便有助于增進公眾對藝術的理解,與公共精神產生共鳴,進而產生歸屬感和幸福感。
2.通過互動以豐富公共藝術的參與形式
公共藝術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卻不只是以某種形式為主的單向性參與。公共藝術的參與性表現為作品、設計師、公眾與環境之間良好的溝通、融合與影響。公共藝術的結果是開放的,而檢驗方式是在公眾的參與之中完成的,即只有在公眾的參與互動中,通過零距離的接觸和溝通,作品的意義以及對作品的評價才能最終體現。
3.通過民主參與以改善
市民的社會態度當代公共藝術不再是高、大、上的專屬,它走入社會走進現實,與市民平等對視。走下神壇的公共藝術進入了社會大眾的心里,改變著市民們的審美理念和社會態度。由于數字媒介從藝術形式到表達方式都拓寬了公共藝術的領域,有助于創造更具公共性的藝術形式。讓藝術從小眾的賞玩、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賞而回歸于公共精神,讓公共藝術真正地為市民服務,公共藝術也就在市民的認同中改變著他們對城市生活的態度,從而獲得了心理的滿足并提高了城市的美譽度。
4.數字化時代公共藝術的參與方式
更富創意當今是數字化時代,交互式設計、情感化設計、生態設計概念早已進入設計領域。智慧城市的武漢應該更好地享用數字化的科技成果,將互動理念應用在以空間為媒介的公共藝術設計尤其是地鐵壁畫之中也是武漢公共藝術參與方式的一種創新。
5.自覺自主地參與公共藝術
就能充分凸顯參與者的個性中國數十年美育教育的成果之一就是塑造了統一的審美情趣,公眾所認同的美或多或少都具有政治的意義,將其整齊劃一地放置在管理學科還是比較合適的,但對藝術的發展而言卻是有害的。如今設計師需要借助具有創新性、創造性的藝術作品豐富城市的空間,彰顯城市的個性。公共藝術的參與方式也因為數字技術變被動為主動,充分凸顯了參與市民的個性,這一點在湖北省新圖書館的設計中就可窺見其效果。
二、數字技術對參與性提升的推進
關鍵詞:城市 公共空間 環境 行為空間 空間藝術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d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space environment and human relations and behavioral design methodologies.Key words: urba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the public space space space art
中圖分類號:P424.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是公共藝術的載體,公共藝術屬于城市,它隨城市而生,為城市而存。由于社會的發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需要溝通,回顧公共藝術發展的文化脈絡,透析城市公共藝術與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的關系,已經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注重環境與人的關系、人性化原則設計等設計手法都應該滿足人們的心理、視覺、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性以及開放性。
城市中,公共空間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開放性場所,例如—城市廣場。戶外活動質量和人活動有密切的關系。(揚·蓋爾,交往與空間2002 39頁)人及其活動是最能引起人們關注和感興趣的因素。(揚·蓋爾,交往與空間2002 33頁),例如—鄰里街區。城市的開敞空間依據其權屬性質可分為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和私有空間。同時,它是人類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現之處。城市公共空間的創造是為了給人們的戶外活動提供舞臺,城市空間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間本身更為有意義。所以,人類需要交流、需要溝通,這就是公共空間形成的基礎,由于人類的生活方式是既豐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為載體的城市提供各類適宜的場所。對于空間的開場和圍合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紀,圍合的目的就是要在大環境之中,通過空間分隔對當地進行直接占有,從而形成獨特的場所感??梢哉f,為何是影響場所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圍合就是通過空間界定,在現有的環境中為人的活動劃定各種活動范圍。(林玉蓮,環境心理學 259頁),對于城市而言,這些場所不是別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間。它具有開放、公開特性、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空間。正是由于公共空間藝術的開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創作具有特定的語言要求,即藝術形式上的開放性、藝術變現形勢上的通俗性、設計上的綜合性。
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環境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是‘天成之筆’自古以來人類就與自然環境相容相生,中國古人利用自然環境應在理想意境?!鹬刈匀?、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為現代設計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間應該關注自然屬性的特征。提倡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完美結合;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宗教、民俗習慣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區的特質。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文化環境。對公共空間藝術的創作與文化環境的互動關系的研究,這種互動性體現在文化環境的營造上,這樣能強化場所特質,傳遞社會文化意義,引發環境使用者的共鳴與聯想,使藝術品、公共與環境之間形成兩性的互動,激發環境的生氣與活力。文化環境因此得到營造。它的存在可以讓生活于這個環境中的人去領略其精神,進而產生精神交流,將其納入自己的生活,獲得教益。它可以表現歷史、人們的生活習慣、人文背景表現。使其具有人性化的味道,讓人們感到親切。
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實用性和裝飾性進行設計,要分析其特性、作用與功能。實用性公共空間是公共空間分類中并服務于公眾的空間,體現對公眾的關懷。實用性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便利性滿足率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對此類設施的功能性設計是首要的,對物材料、結構、視覺感受進行反復的調整試驗,使其符合人的使用習慣、視覺習慣、心理習慣。比如說如何適當的布置公共設施:人行道、天橋、地下通道、照明設施、護欄、指示牌、展示櫥窗、候車亭、電話廳、報亭、郵筒、座椅等,只有創造好的條件、完善的功能才能夠讓人們感到合理的適當安排,才能有可能長時間的逗留或者說不會側目而過。(揚·蓋爾,交往與空間159頁)而裝飾性的公共空間藝術是為配合環境而進行的藝術創作而不是過于裝飾。它是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勢,不僅要注重自身的藝術價值,本質是環境設計的人性化的體現,更要注意在城市中存在的價值。每件公共空間藝術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裝飾,要考慮與其它環境的關系,不僅是廣場、街道、公園等都有不同的個性。其裝飾效果要滿足人類的心理需要。
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常常將忽視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質量,城市公共空間應有的步行、購物、休閑、交談、觀景等都被忽略。所以我們更應該注重人性化設計的原則。城市空間呈現出 “重物輕人”的傾向:讓人感到沒有屬于自己的空間,如果公共空間離開了人的使用,就變得毫無意義,人們無法從中得到身心愉悅的享受。所以說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空間的設計只有以人為本,適應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適度,空間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現出來。城市公共空間實質上是都市生活的焦點,不僅緩解了人們的精神壓力,并且滿足了人們對自然的渴望??v觀人類的發展史,城市的公共空間必須以“人的尺度”為空間的基本標尺,才能為人的活動交流創造條件。公共空間最重要的因素,各種功能設施都切實沿街布置。(揚·蓋爾,交往與空間89頁)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環境設施如坐椅、雕塑、游樂設施等的形式和布局應符合使用者的多樣性要求,盡量創造親和感和溫馨感,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鼓勵人們積極利用和參與,并體現對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關懷。那些貼近居民、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間,往往更能賦予人們安全感、舒適感、親切感和人情味,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場所。而且構成了都市的人文風貌。每個城市都是“生長”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之中,城市公共藝術與市民的生活,城市的歷史形成和發展、環境的視覺性有密切的關系。與地域文化、民族分布、風土人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風格。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間場所,由于規模、功能的差異以及人們活動類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場所精神。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不應“千城一面”,而應將城市特有的自然、經濟、人文、歷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為創作源泉,順應地區的自然地形和氣候條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歷史資源,通過統一與變化、尺度與比例、協調與對比、均衡與突出等構圖法則的運用,將城市的各種物質、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間的構成元素,形成鮮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題這樣的空間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和社會性于一體,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內涵,使身處其中的人們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成為人們的記憶符號,是充滿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間。標志是城市意向的五個組成要素之一,使用的頻繁度和獨特性也是影響城市意向的主要因素。兒童熟知小學和幼兒園,家庭婦女熟悉的菜市和商場,病人牢記常去的醫院,這是因為反復使用會強化與實際有關神經聯系。與眾不同的使用特點會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人們可能記載不住北京那么多胡同,即使它們命名為“百花深處”或“什錦花園”,但及得住“大柵欄”和“大碗茶”,記得起攤群、吆喝、老字號、人擠人的熱氣和異味。(林玉蓮,環境心理學 239頁)人類活動大部分內容分是在公共空間進行的,因此為了滿足人們在公共空間的各種行為的需要,設計時滿足廣大市民的需求和愛好,人與環境之間存在雙向互動的關系。研究城市公共場所中人的行為或活動規律是做好城市設計的重要條件。因此,人們在公共開敞空間中的活動也趨于多樣化。以素有“城市客廳”之稱的廣場為例,廣場按類型和特征可分為文化廣場、商業廣場、交通廣場、園林廣場、集散廣場。廣場容納的活動非常豐富,包括集會、紀念、表演、鍛煉、休閑、觀賞、散步、瀏覽、娛樂、交談、購物等。這些活動在廣場上發生的時間和參與的人不盡相同,不同的城市居民對不同的活動各有偏愛,因此在不同的地區形成各具特色的“廣場文化”。例如歐洲一些城市廣場設有露天咖啡座,我國一些城市廣場成為兒童放風箏的場所等。這些設施不僅有滿足人們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有滿足人們經審核情感需求的裝飾性和意向性特征。
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是人類文明生活的一種反應,此類作品的創作注重自身的藝術價值,但又收到環境的影響與制約。藝術精神主體必須超越物質主體需要的滿足,人人為生存和致富忙碌,生活的表面化、工作的程式化、文化的碎片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精神處于疏離狀態。城市的公共空間藝術性在都市的存在的價值非常大??梢赃M行對人的認識、教育、審美和心理調適功能,來達到符合人與自然關系的精神生態優化,而且可以創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間。它對人們的感覺經驗也在起著改造作用,而這些公共空間藝術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的創造精神和社會審美教育功能,來引導大眾走向高藝術性境界,承擔改善整體視覺關系的美化功能,因為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性和公共性是統一的。城市公共空間應與城市的整個環境、歷史、文脈對話,給市民提供一個彰顯公共意志、維系都市情感、營造和諧精神空間。人不僅是依靠視覺來感知世界,而是通過各種感觀來接收外界的刺激。顯然,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存在對視覺的偏好,導致了對其他感知需求的漠視。對軀體覺的忽視無疑限制了人的空間,環境的意象不是惟一感覺的體驗,忽略多種感知體驗的空間設計理念已經制約了設計水平的提高和思路的創新,人需要通過感覺來認知環境,渴望從身邊的環境中獲取美感。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不僅賜給了大眾視覺感知的權利,也給予了人們通過軀體感覺來認知環境、獲得愉悅的機會。因此,人不僅需要環境成為視覺上的藝術,更希望它擁有可觸知的美麗。對外界環境的求知與求美。因此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設計應該注意與周邊環境的融洽,應該注重觀者在作品場中不同方位的藝術感悟。
總結:人的活動復雜性,決定了公共空間性質的多樣性,而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開放性,不但包括視覺上的多層次、多崗位的開放,還包括觀賞者不同審美情趣的開放。因此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創作是綜合性的,要綜合考慮功能性。人文題材、環境觀、公共性、環保觀念、材料選擇,以及對公眾的心理情感影響等等因素。這種綜合性特點受到視覺心理學、建筑學、環境色彩學、光學、民俗學等。總之城市公共空間的創作是設計是在環境與大眾之間建立一座相互融洽的“橋梁”的活動。在我國當前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城市公共空間正日益受到重視,因此設計師應該顧及了人類本身的內在需求,在城市空間空間表現特征、公共空間的醞釀、策劃、營造、設計、使用、維護和改造都應滿足人類的需要,對空間美學意義等加以設計互動與經營,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間達到人類需求。只有這樣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的體現價值。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公共藝術 關聯性
公共藝術(Public Art)又被稱為公眾的藝術或社會藝術,它不隸屬某一類藝術流派或藝術風格,也不單指某一類藝術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間并為公眾服務,與社會中存在的各個因素相關聯,體現了公共空間中文化開放、共享、交流的一種精神與價值。
一、公共藝術概念的理解
現階段,很多人對公共藝術的理解都比較陌生。其實,公共藝術沒有一個固定的、簡單的定義,它的定義具有易變性、積累性和滲透性等特點。但它有其明顯的公共性和互動性的特質。它也許會和建筑物合為一體或會導致一個新的建筑學空間誕生;也許是新的公共空間、景觀美化、藝術圍墻和藝術柵欄、藝術磚砌、藝術大門、藝術窗戶、休閑空間、游樂場所或結構;或許只是藝術字體雕刻及墻面裝飾的薄金屬板或瓷片等。它也有可能是采用織錦掛毯等纖維藝術;也有可能是藝術雕塑、陶瓷;此外還可以是大地作品、攝影、版畫、影像、高科技藝術、表演、事件、詩歌朗誦、音樂舞蹈等等;公共藝術也可以表現一個故事或文章,可以是裝飾性的、幽默性的、敏感性的或有爭議性的;可能事反思我們的歷史遺產或是對未來的憧憬,也可能是強調地方特性和特殊問題等等。可見,它所囊括的范圍之大,關聯之大,不一而足。
二、公共藝術的文化關聯性體現
所謂公共藝術的文化關聯,是指它的生存、發展與其外在文化因素之間的連帶性及互動關系。
與之相對立的獨立的私人性質的純藝術或架上藝術存在,更顯出它與外在社會因素的關聯特性。如:從呈現的內容上看,純藝術作品的表現內容可以是個人的、具體的、情緒化的、偏激的,同時也可以是公眾的;但公共藝術作品通常在內容上更加接近公民的思想和地域的文化,它總是平等的、公開的,整個創作過程就是一個開放的過程??陀^事實證明,當一種藝術的存在方式與其所在時代的社會公共生活產生了廣泛的關聯,它才可能在歷史中產生實在的影響和深刻的記憶。
總的看來,公共藝術的關聯性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與大眾權力相關聯;第二,與城市相關聯;第三,與藝術家個體相關聯。
第一,與大眾權力相關聯
公共藝術與大眾權力的密切關聯,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權力,是一種強制性的社會支配力量,是一個人或許多人的行為使另外一個人或其他許多人的行為發生改變的一種關系?,F實中的權力有很多種,其中重要的使政治權、經濟權和話語權。公共藝術是一種話語權,但這種話語權與其他一切話語權一樣,要收到政治權和經濟權的制約和支配;創建公共藝術的過程就是運用權力隊社會成員進行控制和影響的過程。
大眾權力,是指普通人應該具有的基本權利。
由于體制、觀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公共藝術的實施過程中,大眾權力容易被忽視。而大眾權力是我們國家發展公共藝術不容忽視的一個條件。
公共藝術所涉及的領域,正屬于大眾福利的一部分——和諧的公共生活和文化享受。“公共藝術開始逐步自覺的伴隨著城市經濟和公共環境等社會福利化建設而強調了藝術——為人們大眾服務;為多元化的當代市民文化和社區生活服務?!睆纳鐣畹谋举|看,只有精神享受才是人類最高的福利,而大眾想獲得這種最高的幸福,離不開公共權力的保障。
在公共藝術中,大眾權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享用藝術資源,一個是參與藝術生產。這意味著人民不但有權欣賞公共藝術的創作成果,還有權參與公共藝術的創作過程,也就是體現了公共藝術的參與互動性。也只有決策者(政府或投資人)、公眾和藝術家共同攜手,才能創造出完美的公共藝術作品。因此公共藝術能促進市民之間、官民之間的對話,拓展積極、民主的公共生活,提升人民的環境藝術和審美素質。“正因為如此,公共藝術符合社會的迫切需要,提供了一個重新定義我們時代藝術的機會。”
第二,與城市相關聯
城市是公共藝術的載體,公共藝術屬于城市,它隨城市而生,為城市而存。
摘要:公共藝術,是以藝術的形式介入公共空間或公共領域與社會公眾發生關系,體現了公共空間的民主、開放、自由、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態度。城市公共空間是公共藝術存在的物質環境,公共藝術離不開公共空間,同時,公共空間也越來越需要公共藝術對其價值和意義進行提示和提升,公共藝術對與公共空間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共空間;價值
中圖分類號:J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9-0210-02
近些年,公共藝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作為城市空間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城市把公共藝術作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之一,公共空間是公共藝術存在的載體,公共藝術離不開公共空間。公共藝術中的“公共”精神也使得它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意義的實現和深化的作用更為顯著,因此公共空間也越來越需要公共藝術。
一、公共藝術的內涵
狹義的公共藝術概念認為“公共”界定的是空間屬性即“公共空間”,認為只要是放置于公共空間的藝術就是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的一般界定是:公共藝術是指設置在城市公共環境中,如城市廣場、道路、公共綠地,公共建筑等的室外雕塑、壁畫等視覺藝術,由壁畫、雕塑、裝置、水體、建筑構造體、城市公共設施、建筑體表的裝飾及標識物、燈飾、園林和地景藝術等不同媒材構成的藝術形式。廣義的公共藝術認為“公共”是民主屬性的“公共領域”和“公共空間”的共同界定,既是城市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民大眾共享的。廣義的公共藝術除了包含狹義公共藝術的范疇外,同時也應該包括社會主體――市民大眾興辦和參與的公開的表演和其他公開的藝術活動。本文所闡述的公共藝術是指廣義上公共藝術的范疇。
二、公共空間的概念
無論是廣義上的公共藝術還是狹義上的公共藝術,公共空間都是其存在的載體,公共藝術設計的產生是藝術或藝術品由藝術家個人空間向公共空間延續的結果。美國研究當代城市空間的城市社會主義學者理查德?沃爾夫等人將公共空間從幾個不同的層面進行劃分,大體上分成了物理的公共空間、社會的公共空間、象征性(或符號性)的公共空間三類。
第一類關注的是它的物質材料的存在。一般是指城市中供居民日常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包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體育場等。廣義的概念可以擴大到公共設施用地的空間,如城市中心區、商業區、城市綠地等。物質環境意義上的公共空間既是居民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開發性場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體現。第二類關注的是在空間內部規范和社會的關系。即“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它是一個民主化的概念,源自于古希臘雅典時代的Polis(即城邦)。近代以來,西方關于公共領域概念的討論以德國思想家漢娜?阿倫特和哈貝馬斯為最重要的理論來源。阿倫特指出,公共領域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廣場、舞臺、議事廳或街頭等物質環境空間只有當人們以言行的方式聚在一起,就共同關心的事情彼此交流時才成為真正的公共空間。因此,公共空間是一個人們透過言語行動展現自我,并協調一致行動的領域。第三類關注的是紀念和地方的“氣氛”。任何一種公共空間,因為自然的、歷史的、社會的等等原因,皆可能因此而擁有特定的場所意義。特殊的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可能因此而成為某一時期的歷史走向的標志,社會的某項主張因為一個特殊的環境而成為充滿紀念性和象征性的人類文明的某種場所,自然演化的某一個轉折點所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觀所給觀者帶來的人生體驗,等等,物質意義上的公共空間因此而成了“有意味的空間”。
我們以上提到的三種公共空間的概念并非截然分開的,后兩種公共空間的概念需要物質環境意義上的公共空間作為其媒介或載體;另外物質環境意義上的公共空間也并非單純的物質空間形式,它總是體現某些特定的社會功能,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與政治要素,一直與人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領域相聯系,即包含著一定的社會關系和公共精神的空間含義。如傳統公共空間尤其是廣場,本身的物質功能往往被其凸顯的精神功能所沖淡。這里可以作為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也可以作為政治權利的象征,比如西方古典廣場一般都有象征的權柱、歌功頌德的記功柱、威風凜凜的君主雕像,或者是一些紀念某個重要時刻或英雄事跡的紀念碑,承擔著道德說教的功能,或者是市民談論與參與實政、觀察世態萬象、體驗歸屬感的地方。
因此,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中公共藝術,不僅要與物理環境上的公共空間在造型、尺度、色彩、材質等從美學的角度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體現公共空間的內部規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甚至彰顯公共空間的象征意義和價值。
三、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關系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成為人類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場所,作為城市中的居民,人們越來越無法承受這一座座水泥盒子帶給人們冷漠和壓力,物質的豐富使得精神的匱乏愈加明顯,我們像需要陽光和氧氣那樣需要美和情感交流。公共空間是公眾聚集和交流的場所,成為人們關注和尋找精神支柱的場所,但是,并非有了公共空間,公眾就可以自由交流。公共藝術在作為公共空間中的一道風景的同時,也成為引導公眾交流和互動的紐帶之一。
公共藝術品,一方面具有自身相對獨立的主題和內容,因此要把握好作品形式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更要滿足城市環境設計的總體要求和不同類型空間的物理特征、功能要求及文化特征等需要,它與城市公共空間是一種和諧的主從關系。公共藝術是公共空間中的藝術,離開公共空間就沒有討論的意義;公共空間是公共藝術存在的載體,公共空間可以通過公共藝術體現和提升其自身的價值和內涵。
四、公共藝術之于城市公共空間的價值
(一)美化、點綴公共空間,提升環境的觀賞性
公共藝術作為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品,對于其所處的環境來說,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裝飾、點綴以及美化的功能。公共藝術不是直接從藝術家工作室搬出來而放于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作品,其在方案構思和設計的過程中都是與其所處的環境因素相結合考慮的,裝飾、美化環境,提升環境的觀賞性是公共藝術之于公共空間的最顯而易見的作用。
(二)定性公共空間的意義和內涵
公共空間是公眾交流的場所,是社會民主化的產物。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城市中公共空間的分化更加功能化、專業化、休閑化。所以,不同場所的意義和功能的劃分也更加明確。公共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就擔當起了展現、標志這種不同的公共空間內涵的責任。
馬欽忠在其《公共藝術基本理論》中闡述“公共藝術給定公共空間的意義的中心宗旨是把建筑設計、環境景觀設計和場所倫理規定,通過公共藝術的形體表達,以此定義空間,闡釋空間,成為控制場所環境意義的中心要素?!备鶕衔墓部臻g的概念可知,公共空間除了包含具體的物理空間的范疇,其還包含著社會規范和社會關系以及空間的象征性。所以,公共藝術不僅要與其所處的物質環境在材質、色彩、尺度、空間等方面想協調,另外還要準確把握該空間所蘊含的其他內涵。即作品的題材、特征等要以體現和闡釋公共空間的意義和內涵為主導,通過對場所意義的概括和提煉,使公共藝術賦予公共空間更深層次的意義、或是通過一些手法和表現形式提示公共空間的意義、或是通過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度的公共藝術作品使公共空間為人們所關注,或是以具有趣味性因素的作品產生愉悅觀者的效果、或是以之協調公共空間中的不和諧的因素,總之都是起到引起關注,形成對環境的注意力的控制。
(三)促成公共空間中的公眾交流
公共空間的產生最終是為了公眾交流的需要,所以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也要以促進公眾交流為己任??茖W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使人們的交流方式越來越依賴于現代化的電子通信技術和設備,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直接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正在逐漸減少。另外,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心里距離也在越來越大,雖然生活在同一小區,每天上班下班擦肩而過,可永遠都是陌生人。公共藝術可以作為公共空間中的語言,提供共識和共同趣味營造的場景和氛圍,提供話語讓人們去共享、交流和討論。公共藝術作品放置的地方往往成為公共空間中人群聚集的地方,根據作品的性質,或是觀賞、或是互動游戲。另外,還有一些作品是藝術家與公眾共同參與的結果,作品本身所要傳遞的是公共精神,在創作中有公眾的參與和意見交流,完成后在公共空間中成為公眾聚集、討論和游戲的焦點,可見,公共藝術成為促使公眾交流的動力之一。
五、結語
公共藝術的日趨盛行,主要是因為它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首先它設立于城市的公共場所,任由社會公眾自由介入、參與與觀賞,即直接面對不同階層的社會公眾或是有針對性地服務于特定地域或特定社區的公眾;其次公共藝術作品包含普遍的公共精神――關懷和尊重社會公共利益和情感,標示和反應社會公眾意志和精神理想。公共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民主化的結果,是藝術的生活化和平民化。城市是公共藝術生長的土壤,公共藝術的發展需要城市提供更好和更多的機會;公共藝術是城市的靈魂,以公共藝術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效果愈加顯著,因此,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要與城市、城市公共空間的特質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馬欽忠著.公共藝術基本理論[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156頁.
[2]諸葛雨陽著.公共藝術設計[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3]翁劍青著.城市公共藝術[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