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9 10:40:3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中醫學的基本概念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一是保持中醫學理論的原汁原味,不與西醫學相融合。以匡萃璋先生的“兩種牛不人工授精論”為代表。強調建立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中醫學有自己的原理,即整體論,認為目前應強傳統之體,宏中醫之用。
二是強調以現代科學研究中醫中藥,使中醫中藥脫離其傳統理論,成為世界公認的科學。部分西醫學習中醫的專家及中醫學習西醫的人員,持此種觀點。引以為榮的代表成果如日本的小柴胡湯制劑獲得美國FDA認證。此觀點遭到傳統中醫學者的抵制,認為似乎是“廢醫存藥”之風重來。但因研究藥劑有客觀的經濟效益,目前此風難止。
三是主張在保持中醫學特色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即強調充分繼承挖掘中醫學的傳統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與創新。只要研究的核心、本質是中醫學的,所用的方法既可以是傳統的思辨,也可以是現代科學的調研、分析、實證。我認為這是中醫學發展的正確方向。下面談談我對中醫學理論發展目標及創新思路的理解。
1中醫學理論的創新目標
中醫學理論發展的總體目標,一般說來是實現中醫學理論的現代化。要實現中醫學理論的現代化,以下5個方面的分目標必須優先實現。
1.1中醫學理論范疇中基本概念的規范化
中醫學基本概念的規范化,是指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基本概念的內涵是確切的,外延是清楚的,表述是統一的,沒有概念的泛化或歧義。中醫學基本概念的規范化,有利于中醫學的發展,有利于中醫學的對外交流,有利于提升中醫學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與中醫學作為一門醫學科學的身份相符。
目前的實際情況是,雖然對中醫學基本概念的規范化做了一些相應的工作,如正在建立中醫學名詞術語及其英譯的國家標準,但尚有大量問題需要解決,如:①精與氣概念的混用;②精、氣與古代哲學范疇中關于宇宙本原的精、氣概念的混淆;③陰虛與精虛、血虛、津液不足分不清,陽虛與氣虛難區別,并出現氣陰兩虛與氣陽兩虧等有悖邏輯的術語;④臟腑之精、臟腑之氣、臟腑之陰、臟腑之陽的內涵不清,關系不明等。
中醫學某些基本概念的內涵不清,其原因有多種。而解決的辦法,應是調動全國的中醫學基礎、文獻學科的專家和中醫臨床學家來共同研究,在調查大量的有關文獻和臨床資料之后,共同討論確定。
當然,中醫學基本概念的規范化,不是限制人們的思維,而是在培養我們的學生時,有一個規范的說法;在編寫教科書時,有一個可遵循或參照的標準;在對外交流時,有一個可讓國外友人容易理解的相對規范的表述。
1.2證候概念的規范化及診斷標準的確定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診治特色,證候也就成為中醫學基礎和應用研究的核心問題。近幾年對證候的研究,包括對證候診斷標準的研究和證候內在機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問題是:①證候的概念內涵至今不甚明確,某些中醫專家,甚至《中醫內科學》教科書中,仍然將證候規定為“癥狀和脈象”與現行的《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教科書中的表述不符。②證候的分類仍然有待改進,證候分類的層次應該清晰,從類證(如虛證、實證、熱證、寒證、表證、里證、陰證、陽證等八綱證,太陽、少陽等六經證,衛、氣、營、血證,上焦、中焦、下焦證等)到一個實施治療的具體證候,一般都有幾個層次。③某些中醫證候診斷術語概念不清。一是由于中醫學某些基本概念內涵不清而導致的證候診斷術語不確切和不規范,如上面提到的氣陰兩虛、氣陽兩虧等;二是由于中醫學理論發展的滯后而出現的概念內涵不清的證候診斷術語,如脾虛、腎虛、肝虛、心虛等等。④證候的診斷標準應該統一規范,但現在仍處于研究的初級階段。⑤證候的診斷以癥狀、體征和行為異常的描述為主,微觀指標在辨證中仍然難起作用。
解決證候概念的規范化和確立證候的診斷標準,應是中醫學理論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雖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并組織起草了國家標準中的“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但尚需不斷地改進、發展和完善,以增強其科學性和權威性。
1.3將中醫學的相關概念獨立于古代哲學概念并確立其自然科學的屬性
確立中醫學的自然科學屬性(并不否定其人文社科屬性),有利于中醫學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發展,有利于將中醫學的某些概念與古代哲學的相關概念分開,成為中醫學自身的概念。
如精、氣、神的概念,在古代哲學范疇中與在中醫學中是有嚴格區別的;中醫學的生命本原說與古代哲學的生命本原說也是不同的;中醫學的精氣概念及其生命本原說、中醫學的天人相應說,都具有自然科學屬性,都可以以自然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逐漸揭示其內涵。
1.4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
中醫學理論要達到現代化的目標,理論創新必須要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新理論、新假說的誕生一般都在實踐過程中,或在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過程中,或在實驗研究積累的過程中,或在文獻研究的分析過程中。就中醫學來說,臨床實踐過程對于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理論創新不僅僅是基礎學科的事情,也是臨床學科的事情。只有理論學科與臨床學科的專家聯手協作,才有可能發現新的規律,構建新的假說。“臟腑一精氣一陰陽”理論體系的構建,就是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結果。
因此,要求臨床學家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理論學家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技能。中醫學理論要創新,要現代化,必須造就一大批理論與臨床兼通的專家。
1.5傳統理論的改造與新理論體系的構建
傳統理論的改造和新理論體系的構建,標志著中醫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傳統理論的改造,多是建立在否定某些傳統理論的基礎上,操作起來較為困難,且難以得到公認。
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對某些傳統理論作了改造,如:①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人體上中下三個部位的劃分,還是溫病辨證綱領的問題;②膀胱是盛尿的臟腑還是藏津液的臟腑的問題;③主管人的心理情志活動的臟腑是心,是腦,還是肝的問題;④臟腑的功能是以臟腑的結構為基礎還是以臟腑之精氣陰陽為基礎的問題;⑤正氣與邪氣的概念問題;⑥陰陽失調與調整陰陽的概念問題。諸如此類問題,均是中醫學理論中較難處理的問題,也是臨床實踐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們在“臟腑氣血陰陽”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研宄而構建的“臟腑一精氣一陰陽”理論體系,是在發掘《內經》傳統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與傳統理論相統一,但與后世的臟腑氣血理論有某些沖突,也屬于對傳統理論的改造。
另外,對證候的深化研究,也可能與傳統的“異病同治”理論發生沖突。我們經過研究發現,寒飲蘊肺證可出現在哮喘、COPD和肺水腫等疾病中,并且用小青龍湯治療均有效,但實際上寒飲蘊肺證在上述不同的疾病中應是有區別的,用藥自然也應有所區別。至于用何方治療更為合理,只有通過實驗研究去探索。因此,“異病同治”僅僅是說幾種不同的疾病出現了一個大致相同的證候,用大致相同的方藥可能都有效,而幾種不同的疾病出現一個完全相同的證候,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哮喘、COPD、肺水腫等疾病中出現的寒飲蘊肺證,實際上也是一個類證,其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存在著差異,這實際上是發展了對“異病同治”的認識。
傳統理論改造的目的,是對傳統理論的發展和提升,使其科學性更能體現出來。
傳統理論的改造與新理論體系的構建,是中醫學理論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2中醫學理論創新的思路
2.1明確中醫學的學科屬性與其現代化的關系
中醫學是發祥于中國古代,用以研究人體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它雖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具有一些人文社會科學屬性,但仍應歸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
醫學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既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又具有很強的社會科學屬性,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交融的學科。
將中醫學的學科屬性定位于融入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自然科學,并在整體觀的指導下大力發展其屬于自然科學的部分,將有助于中醫學自身的發展和現代化。
在通過文獻整理研究明確了中醫學某些范疇的概念內涵的基礎上,以科學的實證分析方法研究其理論概念的微觀機制,不斷創建和發現新的假說,方可使傳統的中醫學理論體系不斷得到發展和更新。同時將其屬于人文社會科學的部分,尤其是古代哲學的思想和方法加以科學的改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并吸收一些新的理論和方法,方可使其更能指導中醫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2.2正確認識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堅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的思路
繼承性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礎和前提。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必須堅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走繼承與創新并行的發展之路。繼承是創新的基礎,繼承的目的是創新。只有重視繼承,才能將中醫學的傳統理論傳承下來,為發展和創新奠定基礎;創新是中醫學繼續發展的需要,是中醫學新理論、新觀點的產生之源,也是中醫學的生命之源。沒有繼承,中醫學的傳統理論將得不到延續,也就無從談創新發展,即便是創新,也不是對中醫學理論的創新。但若沒有創新,則中醫學的傳統理論就得不到更新和發展,自然就會變成僵死的東西,因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因此,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切實操作好中醫基礎理論的繼承工作和在此基礎上的創新工作,是關系到中醫學前途的重大工程。
2.3科學評價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理論和概念的影響
在中醫學理論的繼承與創新研究中,要科學地評價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我們既要承認精氣、陰陽、五行等古代哲學思想 對中醫學理論體系建構的影響,又不能把中醫學說成是古代哲學的衍生物。
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起了重大影響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主要有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和整體觀念等。這些古代哲學思想對中醫學基本理論和概念的形成及其理論體系的建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不容置疑的。科學地評價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中醫學中的歷史地位,對于繼承和發展中醫學基本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具有重要的意義。
2.4積極推動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和術語的規范化進程
以明確中醫學固有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的內涵為中醫學理論研究之目標,積極推動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和術語的規范化進程。
藏象、經絡、精神氣血津液、病因病機和防治原則等,是中醫學固有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應下大功夫對其進行系統性研究,明確其基本內涵。這是中醫學理論研究應達到的基本目標。當然,中醫學基礎理論和概念內涵的確立,應建立在充分掌握和分析有關該理論和概念的幾乎所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文獻資料掌握得越全面,得出的結論就越可信。但決不是一些文獻資料的堆積和列舉,而應下一番比較分析的功夫,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雜亂的材料中歸納能反映該理論和概念之本質的內涵和外延。
如對肺行水理論的研究,首先要明確肺行水理論的基本內涵。經過對文獻資料與臨床實踐的研究分析,發現肺行水概念的內涵主要有兩個方面:①通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運動,調節肺臟本身水液的輸布,這一作用與肺的呼吸功能密切相關;②通過肺氣的推動作用,調節肺系統(尤其是皮毛)之水液的代謝,這一作用與肺的呼吸功能一般無明顯的相關性。
肺主行水理論內涵的確定,對臨床肺疾病的辨證治療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有關肺主行水理論的科研設計具有奠定理論基礎的作用。
關鍵詞:原創思維;概念時代;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4-0677-02
在人們對中醫藥的科學性及發展前景的爭論中,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在動蕩中不斷發展變化。上個世紀,我們的社會經歷了由“工業時代”(Industrial Age)向“信息時代”(Information Age)的轉變。而現在,隨著經濟全球化、軟件向亞洲外包、物質豐富和自動化盛行,新的時代――“概念時代”(Conceptual Age),即將到來。發達國家的知識工作者正在挖掘、掌握那些不能外包的技術與能力,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并立于不敗之地。與之相應的是人們對創新意識的要求更加強烈,原創思維得到高度重視。發展右腦,進入全新思維的呼聲也日益高漲。源于此,在新的概念時代,重視中醫原創思維,大力傳承發展中醫原創思維對于中醫學的整體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1概念時代的到來
概念,是人類對世界認識、也是認知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基本模式。是反映思維對象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是人類知識組成的最小單元。概念被認為是思維的基礎,與判斷和推理并列為思維三要素。概念的內涵定義所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其外延則描述了概念所對應的一切事物。
近幾年來,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在發生變化,從邏輯、線性、以計算能力為基礎的“信息時代”向“概念時代”轉變。“概念時代”的經濟和社會建立在創造性思維、共情能力和全局能力的基礎上。在信息時代標榜的“左腦”邏輯思維能力在今天仍然必要,但是卻不再能滿足人們的全部需要。曾經被低估和忽視的具有形象思維能力的“右腦”――富于創造性、執著、快樂感和探尋意義,將越來越能決定世界的未來。實際上,無論怎樣分開談論左右半腦,它們都是協作的。大腦作為一個運行平穩、一致的聯合體,是完整統一的――左半腦知道怎樣處理邏輯,而右半腦負責了解感知世界。只有兩者完美的結合,人類才有了強有力的思考能力。隨著對右半腦形象思維能力的不斷重視,作為一個時代標志的概念,其內涵與外延也被賦予了更寬廣的含義――“高概念”(High Concept)的出現,使概念具有了更為鮮明的時代特征。
高概念是形象與邏輯的結合,是概念間的復雜聯系。高概念的能力包括具有美感、富有創造力和豐富的情感、能寫出優美的文章以及將表面上毫無關系的事物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東西……。與之并列的則是高感性(High Touch),高感性的能力包括理解別人、懂得人與人相互交往的細微之處、找到樂趣并感染別人、超越平凡、尋求生活的真諦和意義。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記者之一托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1]描繪了與美國現代作家丹尼爾•平克的暢銷書《全新思維》[2]中相似的場景:崇尚高概念、高感性。正如丹尼爾•平克告訴我們的:未來屬于另一類人,他們擁有全然不同的思維――創造性思維,包括了共情型思維、模式識別型思維和追尋意義型思維。以上幾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都要求人們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勇于創新。這些全新思維方式的運用更能體現學術之魅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1世紀,追求的是一個全新的,以創意、共情、模式識別、娛樂感和意義追尋等“右腦”能力為主導的“概念時代”。具有創造性的原創思維將會受到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廣泛重視,也必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2中醫學的原創思維
所謂原創思維,是指特有的、與眾不同的、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概念時代的到來,要求任何學科的發展必須具有原創思維。只有具備了原創思維的學科,才能擁有原創性的成果與原創性的優勢,才會不斷的發展與完善。
中醫學是歷代醫家數千年來通過不斷深入的觀察與反復臨床實踐所總結的對健康與疾病的認識。是通過與西醫學完全不同的視角與思維方式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概念與理論的醫學體系。它是中國醫生群體智慧的結晶,是真正意義上的原創思維。中醫學素以形象思維和整體觀念為核心,重視臨床醫學,其原創思維既體現了科學與人文融合,也強調天人相應、調身與調心并重。這一思維模式的形成既來源于眾多醫家的臨床實踐,又以臨床療效作為檢驗的證據。
首先,中醫原創思維體現了科學與人文融合。中醫學不僅屬于醫學的范疇,還寓有人文科學的內涵。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前者更強調客觀性,后者常帶有主觀性。但兩者又密不可分,互補互動。科學為人文奠基,人文為科學導向。以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中醫學反映了人體的客觀規律,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同時中醫學植根于以人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含有大量的人文內容。人文因素是中醫理論的特色,也是中醫學原創思維的重要體現。可以說,中醫學的自然科學內容與人文哲學內容是水融、難以分割的。因此,要進行中醫理論的現代研究,不能忽視人文哲學對于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學的原創思維多是基于形象思維,因而思維科學和形象思維的研究會為中醫藥現代化提供理論基礎。
思維科學的研究,其突破點在于形象思維學的建立,形象思維解開了,才能去認真研究綜合性的創造思維。形象思維是宏觀的、整體性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形象思維被大量運用,中國古代哲學有不少宏觀性、整體性的思想成果,中醫學就是這一成果的典型代表。中醫學中許多重要的基本概念都是形象思維的產物。譬如,五臟中的“肺”,其功能主氣,司呼吸,在體合皮毛,為華蓋,居至高之位,主治節,為相傅之官。根據其形態和功能,以金曰從革,中醫學將其形象地稱為肺如“橐龠”,肺體清虛。橐龠:一種有鼓風袋,似通氣管的風箱。漢代典籍中論及橐龠者甚眾。山東滕縣出土漢代冶鐵畫像石中有橐龠的畫面。它有3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輸風管,再入冶煉爐中。這種將“肺”比為“橐龠”的形象思維,生動、貼切的展現了肺的形態和功能。又如五臟中的“肝”,在五行屬木,木曰曲直。中醫學將肝比喻成一棵參天茂盛的大樹,如果無拘束、無羈絆的成長,則可正常發揮其主疏泄、主藏血的功能;如果受到阻礙和抑制則會功能失常,引發疾病。因此說,肝性剛喜柔,性喜條達,郁則生病。同樣,如此將肝比做“木”的形象思維也生動描繪了肝的性質和功能。在中醫學中,這種恰到好處的形象思維比比皆是,正是這些形象思維的集合,使得中醫學具有了鮮明的自身特點,形成了其獨具的原創思維。
其次,中醫學強調天人相應、調心與調身并重。中醫學重視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對人體的綜合影響。這種影響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因此中醫學在認識與治療疾病時強調要綜合、整體的考慮多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學科獨有的診療模式。中醫學重視整體觀念、天人相應、形神一體與辨證論治,要求理法方藥一致。論治講承制調平,圓融和合,防治求本。其診療過程是醫生通過與患者接觸,進行望聞問切等自身感知與體驗,對于患者的病證所對應的模式進行識別的復雜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醫生通過實踐,積累經驗,不斷驗證并修正的學習過程。這一過程是多維的、自上而下的綜合集成的過程。體現了生理與心理、感性與理性、科學與人文的高度融合。
3概念時代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傳承與發展
雖然中醫學與西醫學診治疾病的方法與手段不同,但其基點是完全相同的――兩種醫學體系所關注的基本對象都是人體;其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防治疾病、維護人類健康。因此,兩種醫學體系只是以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思維方式對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共同反映。正是因為不同醫學體系的并存,為人類認識與防治疾病提供了不同的方法與手段。不同醫學體系間的交流與借鑒,更加有利于人類認識疾病的本質,追求健康的真諦。因此,在概念時代,更要重視對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傳承與發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在保持中醫學自身特色、發揮其特有優勢的基礎上才能促進其整體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中醫學原有的概念與形象思維是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基礎與源泉。重視中醫原創思維傳承,也是重視中醫藥學的傳承,是發展中醫、創新中醫的主要途徑。重視原創思維的傳承與創新是中醫學發展的動力。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燦爛的園地之一。對于其原創思維的傳承、創新應以形象思維來闡述中醫學的天人相應、形神兼備等有關學說,并聯系綜合集成的思想,詮釋辨證論治,然后從我國首創的復雜巨系統的觀點闡述中醫理論。從思維科學出發,與現代系統論相結合會為我國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當前的迫切任務是基于經驗,結合現代科學前沿方法學,并運用其方法系統闡釋與發展中醫學的原創思維。這種發展更應該繼承中華文明的傳統,融匯百川,倡導多學科交叉滲透,歡迎相關學科與前沿學科科技工作者參與中醫藥的學術研究。中醫學人要認真學習現代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特別是要認真學習系統復雜性科學。通過對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傳承與發展,推進中醫發展,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努力。
東方文化的掘起,歐美文化中心論的動搖,世界正以更加客觀、成熟的視角來審視與學習東方文化與中醫學。在信息革命第三次浪潮中,更加側重于綜合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長于綜合,中醫也以綜合為自身特點。盡管中國傳統綜合與今天所提倡的綜合有相當距離,但是,只要通過努力是可以進入高級綜合時代的,這也是東方思維的巨大潛力之所在。
新時期,“概念”叩響了時代的門扉,高概念和高感性正在世界經濟和社會中產生著作用。發展中醫學的形象思維和綜合集成的四診八綱,會為醫學科學吹來習習清新的空氣。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傳承和發展適應概念時代的需求,重視概念并將其拓展到高概念。將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將中醫原創思維向全新思維過渡,以保持其在新時代的不斷發展。
撫今追昔,在全新思維的“概念時代”,正是企盼現代化的中醫藥工作者創新發展的良好機遇期。只要珍惜并抓住這一機會,奮發圖強,一定會創造現代中醫學發展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醫發展;哲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7-1413-03
在目前的中醫發展問題研究中存在著一種拒斥哲學的傾向,表現有三:(1)把中醫理論中的哲學特質看成是中醫發展的最大障礙,否認哲學在中醫發展中的積極作用;(2)雖不明確否認哲學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但對哲學在中醫發展中的作用持懷疑態度;(3)在中醫發展研究中缺少哲學的指導和配合。這種傾向對于具有濃厚哲學色彩的中醫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筆者認為,中醫在現代的發展仍需保留其哲學特質,也離不開哲學的指導和參與。
1 哲學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礎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
中醫的特色之一就是以哲學為其理論的基礎。中醫在產生初期是與哲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是因為:一方面,在古代自然科學尚未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各種自然科學知識包括醫學知識都以自然哲學的形式存在于哲學知識的母體之中。另一方面,由于當時的醫學知識貧乏,無法揭示人體的內部成分和組織結構以及致病的原因和機理,因而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也就不得不采取哲學思辨和猜測的方式。是中醫以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使得中醫能夠樹立大體正確的人體觀、疾病觀和辨證論治的原則,并以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為基礎,建構了自己的整個理論體系。
隨著近代歐洲自然科學的興起,醫學和其他自然科學逐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西方的古代醫學把自己建立在自然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之上,完成了由樸素醫學到科學醫學的轉變,從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成為世界醫學發展的主流形態。中國的自然科學由于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國情而未能有長足的發展。因此,中醫沒有象西醫那樣獲得自然科學和實驗的有力支持,沒有走上醫學發展的常規道路,造成“中醫發展兩千多年來只有量變,沒有質變。”直到今天仍然停留在樸素醫學階段。
中醫在當代如何發展已經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很多學者對中醫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對中醫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有一些學者對哲學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礎頗有非議,甚至把它看成是中醫發展的最大障礙。實際上,哲學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礎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中醫能夠有效地診治疾病,除了它是同疾病長期作斗爭的經驗總結之外,也與它的理論基礎是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盡管存在著直觀性、猜測性等缺陷,但它們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把握是大體正確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與自然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對客觀世界唯物辯證性質的正確反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哲學是在宏觀或一般層次上的反映,而自然科學則是在微觀或具體層次上的反映。因此,以哲學為基礎的中醫和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西醫都能夠正確地認識和治療疾病,這正是哲學作為中醫理論基礎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的根本原因。中醫運用哲學建立的唯物主義的人體觀、疾病觀、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和包含豐富辯證法思想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直到今天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中醫突出的療效也充分證明了哲學的積極作用。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西藥毒副作用和抗藥性的不斷出現,醫源性疾病日益增加和疾病譜的改變,西醫對一些疑難病癥束手無策,在這種情況下,中醫藥的優勢更加凸顯,這里面理所當然地也包含著哲學的積極作用。
2 哲學貫穿于中醫的整個理論體系去掉了哲學特質中醫理論也就解體了
如前所述,中醫是借助哲學建構了自己的理論框架,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和基本概念,如陰陽、五行、天、象、氣等等就是直接從哲學中移植過來的,這些哲學理論和概念貫穿于中醫的整個理論體系之中,或者說,中醫主要就是運用這些哲學理論和概念進行思維的。以陰陽學說為例。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是構建中醫理論的重要基礎之一,其內容涵蓋了中醫理論的人體觀、疾病觀、辨證論治、方劑與藥物等方方面面。如中醫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就是建立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之上的。關于人體的產生,中醫認為是陰陽媾精而形成的。《內經》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陽化氣,陰成形”。對人體結構的認識也是如此,《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人體內外、上下、表里、腹背、臟腑各個方面,以及它們與外界環境之間,無不構成陰陽聯系、對立統一,并由此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的學術體系”。中醫對疾病的診斷也要運用陰陽學說。中醫認為,人體只有陰陽平衡協調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反之則生疾病,即《內經》所講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中醫診斷疾病也離不開陰陽學說,“八綱辨證”中的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其中陰和陽為總綱,即表、熱、實歸屬于陽證;里、寒、虛歸屬于陰證,這是中醫診斷時分析病情的最基本的依據。中醫治療疾病的思路也離不開陰陽學說,即調治陰陽,使其恢復平衡,即以“陰平陽秘”為目的。中藥的性、味、功用也分為兩大類,如辛、甘、淡味,性溫熱、燥烈、升散的藥物屬陽;酸、苦、咸味,性寒涼、滋潤、降斂的藥物屬陰。可見。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中無處不在,指導著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組方用藥。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已經深深滲透在中醫的全部理論之中,也是貫穿于中醫觀察人體、診治疾病、組方整個過程的根本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自然科學的理論置換出中醫的哲學特質,那么,就必然造成中醫的基礎理論與中醫的其它理論、方法的激烈排斥,導致“兩張皮”的后果,或者造成中醫理論體系的崩潰。因此,在中醫的的創新過程中,中醫理論的哲學特質應當保留。當然,作為未來的、新的中醫學理論基礎的哲學,應該是去掉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中的不合理的成分、經過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改造過的科學的哲學。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改造的過程中,除了繼承和保留其合理成分之外,還必須注意繼承和保留它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使現代的哲學理念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能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我們對它的繼承和發揚。
3 醫學的發展必然向具有辯證思維的醫學形態回歸而辯證思維正是中醫的天然優勢
世界醫學的發展已經經歷了樸素醫學(古代醫學)階段,正在經歷科學醫學(近現代醫學)階段。從它的發展趨
勢來看,它將發展到“系統醫學”(后現代醫學)階段。
樸素醫學是一種原始的、樸素的辯證醫學,它以樸素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用整體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和辨證論治的方法來觀察人體和治療疾病,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樸素醫學也存在很多缺陷,如它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清晰明確的定義,理論沒有嚴密的邏輯性,缺乏實驗的證實和自然科學的根據,直觀性、猜測性較為突出,在診斷治療上也缺乏明確具體的技術規范,等等。
科學醫學克服了樸素醫學的直觀性和猜測性,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之上,從而獲得了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有力支撐,使自己具備了“科學的形態”并能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地充實自己、豐富自己,因此稱之為“科學醫學”。但科學醫學由于受還原論的影響,對人體的研究只關心各個部分的形態、結構和功能,雖然對人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但它卻不關心整體,忽略了人體疾病與人的心理、環境的聯系和相互作用。所以,它在許多復雜疾病的治療方面很難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科學醫學否定了樸素醫學,大大推動了醫學的進步。但它在整體觀、辯證思維上與樸素醫學相比,卻產生了倒退,這也正是制約它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
系統醫學是一種以現代系統論的原則和方法為指導,以系統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和科學醫學的合理成分為基礎的辯證醫學,是世界醫學發展的新階段,是公認的新世紀醫學。系統醫學將否定科學醫學,當然,系統醫學對科學醫學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它將保留科學醫學的合理成分,即以自然科學和實驗為基礎的醫學科學理論和科學的診療手段。同時,拋棄了科學醫學形而上學的人體觀、疾病觀。它強調醫學研究的整體性、系統性,在系統理論的指導下,把人體看作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系統整體,深入研究基因組信息與環境信息的相互作用,闡明發病機理,建立系統分析和預測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機理的新理論體系和技術平臺,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可見,醫學的發展必然要“回歸”到辯證醫學形態。
中醫雖然也是具有辯證思維的醫學形態,但它是原始的、樸素的辯證醫學,它需要向現代的、科學的辯證醫學發展。但中醫發展的未來形態并不是系統醫學,系統醫學只是西醫發展的新形態。而中醫必須在堅持其傳統特色的前提下來發展自己,所以,中醫的未來形態只能是一種類似于系統醫學的、與系統醫學處于同一發展水平的“新中醫學”。但無論如何,從醫學的發展必然向具有辯證思維的醫學形態回歸這一大趨勢來看,哲學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中醫的發展不能拒斥哲學思維,中醫的哲學特質是中醫的天然優勢。
4 中醫發展研究需要哲學的指導需要中醫工作者和哲學工作者攜起手來進行合作
中醫在創立時期深受哲學的影響,而中醫的發展,特別是在當代的發展也離不開哲學,它需要哲學的方法和指導,這涉及到了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關系。雖然自然科學為哲學提供總結概括的材料,是哲學發展的基礎之一,但哲學并不是對自然科學的消極反映,哲學會積極地、能動地影響自然科學,給予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自然科學越是深入發展,越會涉及到深刻的哲學問題,越是需要哲學思維為其開路,指明方向,提供武器。沒有哲學思維,沒有必要的各種邏輯范疇,自然科學就將寸步難行。列寧在20世紀初自然科學大發展時期就曾深刻指出:“因為,自然科學進步的那樣快,正處于各個領域都發生那樣深刻的革命變革的時期,以至自然科學無論如何離不了哲學結論。”中醫學在學科歸屬上也是自然科學,它的發展和其它自然科學一樣,都會涉及到一些哲學問題,如怎樣認識世界醫學發展辯證過程;中醫發展的規律問題;如何用現代哲學改造貫穿于中醫學的樸素哲學;中醫與西醫的關系;中醫怎樣才能既保持傳統特色又能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中醫的未來發展形態是什么,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正確回答就離不開哲學思維,必須有哲學開闊的視野,要運用哲學的方法。
根據課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中醫護理學基礎的課堂授課時,首先應對其背景、研究目標和內容、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做詳細介紹,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并提高其學習興趣。其次,對中醫護理學基礎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等要做重點講解。尤其是基本操作,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操作進行講解,讓學習更加直觀,增強感性化認識,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掌握一些護理操作基本知識。然后,再通過實際操作,把所學知識牢牢掌握。另外,教學過程中要有所側重,避免重復講授之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把有限的教學學時用到新知識、新技能教學中去,以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授課質量。最后,教師可以向學校提出申請,根據課堂授課的實際需要,適當增加課時,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改進教學隨著學科自身的發展,醫學的知識也在不斷更新。新知識、新問題層出不窮,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夯實自己的基礎,更新自己的知識,多了解、多學習新的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真正地盡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作為中醫護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師,應該在深入學習和研究中醫學知識的同時,系統學習護理學基礎知識和常見臨床操作技術,為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作為一名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全面。因此,在備課時,每課時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課堂開始時,要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告訴學生,使他們了解在本節課要掌握什么內容。這樣學生心中有數,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有限的時間內可掌握更多的內容[1]。其次,豐富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手段是一名教師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師的課堂授課水平對一節課的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然后再對問題的難點、重點進行詳細的解答,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明確基本概念。中醫護理學基礎基本概念多,容易混淆,在課堂授課時可以結合實際病例深入淺出地做好這些基本概念的講解工作,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這些基本內容,為今后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中醫護理學基礎是一門中醫學基礎學科,是高等醫學護理學專業的必修課。其理論性強、基本概念繁多、內容抽象,初學者往往難以理解和掌握,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在教學改革中,要激發和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其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培養出更多合格、優秀的臨床護理人才。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突出中醫護理的特色。中醫護理學基礎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理論結合實踐,教與學并重”,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融入到學習中來。比如說在講授放血療法等基本操作方法的時候,可以事先選擇好適宜此方法的學生為演示對象,進行現場講解并演示,把此操作的要點講明,亦可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其次,要以中醫護理學基礎為支點,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等各學科知識,為學生打下牢固的醫學基礎知識。另外,要注重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中醫護理學基礎的特點之一就是理論抽象、枯燥,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對于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如中醫護理學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艾灸、拔罐、針刺、刮痧等內容,可采用多媒體視頻教學的方式,通過觀看視頻,使學生有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從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中醫護理學基礎作為護理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基礎學科,在理論聯系臨床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課程的教學改革中,要通過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面的努力,來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后期的臨床各學科學習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面對復雜適應系統的研究,傳統的分析還原方法及其理論(牛頓力學及其變形)顯得無能為力,約翰?霍蘭在其《隱秩序》及《漏涌現》兩書中提出一條解決方法:即不能把目光盯在物質上,而應放在“關聯”或“功能”上,并提出兩個基本概念:聚集和積木。如在各種棋類游戲中決不能把目光放在棋子是什么物質構成的,這樣無助于問題的解決,而應放在每枚棋子在移動后(按規則)對棋的局勢有什么影響。由此觀之,科學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按中醫理論任何事物均先分陰、陽),即研究物質及其構成與物質或事物間相互作用、關聯即功能。中醫學的科學定位應在后一類中。中醫學正充分發揮了這類研究的特點,并取了相當深入的水平。
約翰?霍蘭在,《隱秩序》一書中提出“聚集”的概念:即將具有相同功能的組成部分的集合稱之為“聚集” [2]。中醫學也正是按此原則將人體劃分為:心、肝、脾、肺、腎等部分的。如將所有能進行氣體交換功能(包括外呼吸內呼吸)的人體組成部分稱之為“肺”,在這個概念下“肺”將包括整個人體全部;所有能進行物質代謝(新陳代謝)功能的組成部分稱之為脾;有進行各功能間協調作用的稱之為“肝”;具有生殖、能量代謝作用的組成部分稱之為“腎”;協調各功能之通路中醫稱之為“經絡”;這些功能間的相互關聯、作用及通路構成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各功能系統間相互關系中醫學又用五行學說來進一步描述。這里體現了“正相關”及“負相關”,復雜適應系統必須具備負反饋關系,且在這里構成一個閉環路。約翰?霍蘭在《隱秩序》一書中論述這個問題時講:流在經濟學上非常著名的兩種特性,對所有CAS都很重要。一是乘數效應,即最初的效應通過網絡傳遞、總的效應可遞增到原來的數倍[3]。這個乘數效應是網絡和流的主要特性。第二個特性是再循環效應。再循環能增加輸出并不使人感到特別驚奇,但一個網絡中多個循環的整體效應就令人吃驚了。因此有些經濟學家特別重視建立循環經濟了,但在人體內這早就已成的事實,從物流、能流、信息流來看早已實現“循環經濟”了。例如“A、T、P”循環不僅是各種生物用來產生能源的積木,且效率極高的原因還是采用了“再循環效應”的后果。
復雜系統可用較簡單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描述。因此現在對還原存在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所以特別強調“相互作用”。這種錯誤觀念認為,要了解整體,必須深入分析到最基本的原子部分,并且要將這些部分隔離,分別進行研究。這種分析只有在整體能被看成各個部分的總和時,才是有效的。但即使各部分間存在極少量簡單的相互作用,這種分析方法也不會得到有效的結果。然而西醫研究人體的方法正是采取以上錯誤觀念,因此在深入探討人體功能進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礙。因為有一些問題必須解決。現有技術很難測量細胞中某個生物化學劑濃度在時間上的變化,分子生物學家在尋找關鍵分子時所用的手段,大半會破壞原有的空間時間組織。按照納爾斯的說法:“我們想了解數據,但數據本身已經失掉活細胞動態描述必需的信息。”復雜適應系統中當各個部分以較復雜的形式相互作用時,知道孤立的個體行為并不能了解整個系統的情況。因此,我們必須既研究各個部分,又研究各部分之間的作用。若達到這一目的,約翰?霍蘭在《隱秩序》及《涌現》二書中提出:“積木”概念。“積木”在系統科學中實質上應與“子系統”概念相當。這樣在科學研究不同層次亦有相對應于該層次的“積木”,這相似于還原論,但不同于還源論,同時還應提出該積木在相應層次中的“相互作用”,《涌現》中稱之為“規則” [4]。“即用比較少的一系列規則,去確定較大的復雜領域的能力”。尤其在從功能角度去研究復雜適應系統時并可還原為一些基本規則或規律,它們可以產生某一行為,這一行為通常就是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深入地說:正在被處理的輸入狀態產生了一個輸出狀態。輸入狀態由當前實時環境所決定,而輸出狀態則決定了對當前實時環境造成的影響。西醫正努力尋找“積木”,如“系統”、“器官”、“細胞”以至于“DNA”,研究最困難的地方在于“相互作用”。中醫學也尋找到“積木”,即“心、肝、脾、肺、腎及六臟”,“外合”、“開竅”、“經絡”等。不但提出了相應的“積木”,同時還給出了在復雜適應系統中的“規則或規律”。這樣在功能上就能產生“涌現”以解決人體復雜的生理、病理現象。因為這些生理、病理現象可達天文數字,應用于臨床時就必須求助于計算機,這樣就又回到前面提到的“國際象棋人機大戰”上來了。中醫解決這樣問題有自己獨到的方法:即八綱辨證。其實質是將復雜的生理、病理現象分為“陰、陽”兩大類,這是從質上區分,不可不辨,其次再進一步將“陽”分為:表、實、熱、證,將“陰“分為:里、虛、寒。用表―里、寒―熱、虛―實組成空間坐標,其原點為:常人狀態。這樣就可簡單地將人體的狀態及其變化用此空間的相應的點及其運動軌跡來描述。此種方法不僅醫生便于臨床,亦可進行深入理論探討(包括定性、定量)。從而可以幫助中醫科學化,亦可與現代科學的“相變及臨界現象”的研究接軌。
選積木是有條件的:首先在某一層次內是不可分解的,即“基本”的,如同數論中要求“素數”一樣,其次在某一層次上具備某種功能或作用,即:較高層次的規律是從較低層次積木的規律推導出來的。在此便聯想到數論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個數均可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和。若素數可表示為某層次基本構件時,則此猜想正表達了事物間的此種“積木”關系,待有志者證明。如音樂可由七個基本音階及規則組成各種樂曲一樣。
中醫學中的“基本相互作用”還有待深入地清理、確認,這是中醫學首要任務。其次為解決其“基本相互作用”的方劑也就較易地確定,前輩老中醫為我們打下了堅實基礎,如《傷寒論》、《溫病》、《內經》,較近代也有秦伯未等著《中醫臨證備要》,著名老中醫著《中醫辨證論治七講》等等,這樣可由簡至繁,便于醫生臨床運用,取得一定臨床療效。當進一步科學化時可將“積木”編成軟件程序,就可以同文前提到“國際象棋人機大戰”一樣用在臨床“對付”人類各種疾病了。
參考文獻
1.《邊緣奇跡:相變和臨界現象》。于淥,郝柏林,陳曉松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約翰?霍蘭著,周曉放,韓暉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中醫臨證備要》。柏伯未,李巖,張田仁,魏執真合著.――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9月第一版,1981年6月第二版.
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博大深厚,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豐富的人文精神,在促進中醫藥高職高專學校強化辦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等工作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中醫經典著作是我國的傳承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經過歲月的沉積而留下的經典。因此,切實加強中醫經典教育,積極探討以中醫經典教育建設促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極具現實意義。
2現行中醫高職教育經典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醫人才的培養問題很多,雖然中醫藥人員數量在增加,但從社會和醫療機構的反饋信息來看,中醫藥教育質量明顯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藥可持續發展,其主要原因與對經典著作的學習重視不夠有關。近年來,有學者以改變知識陳舊、內容重復、學科界線不清的弊端為因由,提出取消經典著作的獨立課程地位的觀點,這一觀點忽視了中醫學發展的自身規律。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是中醫學生命力之所在,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其源于經典而且是長期穩定不變的。也有學者提出經典醫著的教材應該用現代語言表述經典醫著中基本內容,而將原文附其后供學生進一步鉆研,否則會加大學生學習的難度,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筆者不否認用現代語言準確、完整地闡明醫著的原意,吸收現代研究的成果來充實教材的內容,以更好地體現經典醫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現代臨床實踐的指導有重要意義,但經典之為經典就在于對其原文原汁原味的學習。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思維方式的架構,有別于現代科學的思維方法。通過對經典的學習,把中醫的一些基本概念,潛移默化地融入了學生的心靈深處,是形成中醫理念、建立中醫思維的必備環節。
3中醫經典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各高等中醫藥院校把《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設置為中醫學經典必修課程,簡稱中醫“四大經典”。中醫“四大經典”歷來是中醫教育的核心,有著很強的理論性,它們構建了中醫的基本理論框架,涵蓋了中醫基本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中醫理論的基石,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
3.1學習經典醫著,是幫助學生打牢中醫理論功底的需要《內經》標志中醫的理論框架的基本形成,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則進一步完善了中醫理論,建立了外感、內傷雜病和溫病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學習經典醫著是系統、全面掌握中醫理論的必然要求,是掌握中醫理論體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中醫治學的根柢就作者單位:050081石家莊市,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是中醫學的經典著作,經典可以示人以規矩準繩。清代醫家徐靈胎認為:“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中醫要遵循中醫自身理論體系發展的軌跡,來探索理論與實踐的客觀規律和科學的內涵,所以中醫經典醫著對于中醫學生來說理所當然應該努力學習并切實掌握。
3.2學習經典醫著,是提高學生臨床辨治能力的需要與現代中醫教材的只言其常,不言其變的機械性體例不同,《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中有著各自的辨證理論體系,如六經辨證、臟腑經絡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等,貫穿于始終的是整體觀和恒動觀,從不同的側面揭示出辨證論治的規律。不僅理法方藥一線貫通,示人規矩,而且有常有變,常變結合,從多層次、多角度上去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辨證論治規律。與臨床實際中的表里同病,虛實并見,寒熱錯雜,陰陽混淆,合病、并病,以及誤治、失治后的轉變等紛繁復雜情況相符,充分地體現了疾病的復雜性、多變性和靈活變通的辨證論治精髓,彌補了目前統編教材的不足,鍛煉了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4經典教育方法
(1)中醫“四大經典”要作為廣大中醫學生的必修課,學生不僅要弄懂經文含義,還要會背誦一些重要的經文。(2)院校應成立中醫讀經會,讓廣大中醫學生對中醫經典的閱讀成為日常的功課。(3)學習經典必須強化“死記硬背”。“死記硬背”一直是教育界人士批判的對象,認為“死記硬背”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想象力和創造力。但一味地放棄“死記硬背”的做法,正是當今中醫教學的一大失誤。“死記硬背”更是中醫經典學習最基本的方式。經典醫著成書己久,文字古奧難懂,語義有豐富性模糊性等特點,常有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現象。而現代學生在古文字方面的修養遠不及古人,因而對經典醫著的理解存在不小的難度,而且中醫經典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幾乎無必然的聯系,因此必須死記。關于經典學習的層次,《內經》概括為“誦、解、別、明、彰”等五個字。誦為朗誦,朗朗上口;解為解析,細細品味;別為辨別,不可爛從;明者,識作者之意,文章次序,輕重粗細;彰者得其旨而融匯貫通,舉一反三,驗于天下。學習“死記硬背”,不是否認教學方法的改革,如理解了當然有助于記憶。當然單純以經解經,以解釋清原文內容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遠遠不夠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教學則可采用病案討論、床邊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領悟原著的精髓。在教學手段上也可充分吸收現代科技的方法,如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給學生以聽覺、視覺等多方面的刺激,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一切都可加深記憶,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死記硬背”。
關鍵詞:術語學,認知,中醫術語
中圖分類號:H059;N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578(2013)03-0025-04
引言
根據術語學的觀點,一個學科術語的規范化程度直接反映一個學科的發展水平,一門科學越“科學”,術語就越完善。而中醫藥學因其悠久的歷史,術語具有一些特性。比如形式獨特且不簡短,有時是字,有時又是短句,如“神”“木克土”“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而術語的意義往往較為廣泛,一詞多義的情況較多,如“氣”;有些概念相對模糊,如“陰”“陽”,且沒有明確界限;還有一些同義詞,如“內風”也稱“肝風內動”或“虛風內動”等。根據近現展起來的傳統術語學理論來看,中醫術語顯然不符合術語學對理想術語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標準,如單義性、準確性、簡短性、系統性、不能有同義詞等,這甚至也成為各界質疑中醫科學性的論據之一。
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近一二十年認知術語學的產生對傳統術語學的觀點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從認知角度來看,中醫術語因具有濃厚的中國古典哲學、傳統文化以及古漢語特點,具有很高的認知研究價值,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生命現象的特有的認知方式和體會。
一認知術語學理論源起與發展
術語學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20世紀30年代的萌芽階段;70年代的確立階段;90年代的發展階段。也許不同術語研究者對于術語學發展階段的劃分會存在不同觀點,但絕大多數術語學家都承認,今天的術語學處在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即認知術語學階段。
20世紀90年代末,認知術語學(когнитивное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首先產生于具有雄厚術語學研究基礎的俄羅斯,是認知科學和認知語言學在術語學研究領域的新拓展。
1993年俄羅斯術語學家格里尼奧夫(СВ Гринев)在《術語學引論》一書中使用“認識論術語學”(гносеологическое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這一術語,研究專業詞匯在科學認識中的作用,并指出術語在科學認知中具有記錄知識、發現新知和傳播知識的功能。該著作可以看作是認知術語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1998年著名學者阿列克謝耶娃(ЛМ Алексеева)在《術語和隱喻》一書中首次提出“認知術語學”這一術語。同一時期,西方學者也開始把“社會認知術語學”作為與傳統術語學相對的概念提出來。此后,“認知術語學”這一術語開始被術語研究者積極使用。
2006年,俄羅斯術語學家塔塔里諾夫(ВА Татаринов)在百科詞典中收錄了“認知術語學”,并指出 [1]:
在認知術語學框架下,術語被看作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結果,是人類對知識進行加工和結構化的產物。術語能夠記錄人類獲取的信息,成為認知的工具,因為它能夠總結科學事實、積累知識并傳播給下一代年輕學者。它的研究基礎是范疇化、概念化、概念模式、隱喻化和世界圖景等問題。
認知術語學從認知科學中引入隱喻、隱喻化、概念化、概念空間、范疇化、世界圖景等一系列概念,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范疇機制、研究方法、理論問題和發展趨向。它不僅是術語學的一個分支方向,它還是全新的觀點體系,是對傳統術語觀的顛覆和重構,它對很多傳統術語學的基本問題給予重新認識。
首先,認知術語學突破傳統術語學的語言學界限,把術語看作是表達專業思想和思維的客體,是專業信息的載體和存儲形式,它不僅承載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結果,而且是未來認知活動的手段,是專業領域認知和交際的單位。
其次,術語隱喻現象在傳統術語學框架內被看作是術語構成的個例,是術語構成的手段之一;在認知術語學研究中則被看作是概念生成及系統構建的基本思維方式。
再次,傳統術語學把術語多義現象看成是一個需要根除的“缺陷”,而從認知術語學角度來看,多義現象是通過人類認知手段由一個詞的中心意義或基本意義向其他意義的延伸,是人類范疇化、概念化及隱喻思維不斷發展的結果,是科學概念及相應術語發展的普遍現象。
綜上所述,認知術語學對很多傳統術語學中的基本問題給予重新闡釋,它將為中醫術語研究帶來新的視角和空間。
二中醫學是一門獨特的科學
論據一:俄羅斯著名術語學家列依奇克(ВМ Лейчик)指出[2]:
術語系統并不僅是與概念系統相聯系,而且是與其背后的科學理論相聯系。客觀現實的多元性和不可窮盡性以及每個理論體系的有限性,導致同一個知識領域內可能同時存在多個理論體系,每個理論體系都有自己的一套術語系統,能夠覆蓋它所描述的客觀知識領域。
例如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功能主義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都是不同的理論體系,都有自己的一套術語,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相輔相成,相互補充。中醫學與西方現代醫學對于生命現象這個研究對象完全建構了不同的理論體系,對人體和病理有自己的一套解釋系統,醫學實踐中有很多中西醫結合的例子。實踐證明,它們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
論據二:“一門科學理論的術語首先是以某一自然語言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它是該語言群體對世界的認識的體現形式。”[3] 而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由漢語建構的世界,其語言特質與漢語的文化特質相關,反映了漢民族生活現象的世界。它與西方現代生物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模式、認知方式都不同,術語系統的構建模式也因此不同。中醫基礎理論建立于陰陽、五行等基本概念之上,氣血、經絡等基本概念都是中醫特有的,它反映的是中華民族關于生命現象的世界圖景。
論據三:隱喻是人類重要的認知方式,尤其是抽象思維的工具。從認知角度看:“科學隱喻不僅有助于快速掌握研究對象,是描述科學理論的語言手段,還有助于人們探求知識、記錄知識,是概念化的重要手段。”[4]從科學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幾乎沒有任何科學理論是基于純粹的邏輯建構。從生物學中分子的雙螺旋體結構,到核物理學中的夸克,我們很難想象沒有隱喻的“科學語言”。而綜觀中醫術語的內涵,可以說隱喻無處不在。同時,相對于其他對象科學的擬人觀(即以人的身體結構、功能、形象、性格等特征比擬非人類事物),中醫學對人類機體的隱喻思維則是擬物觀,即在中醫學上,人的軀體就是縮小的世界,人與宇宙是同構的,從人體推及自然,人與萬物的構成和運動規律是一致的,自然、情緒、社會生活、動物、植物、氣象、兵法和等級制度等都被用于中醫的認知原型。可以說,準確把握中醫術語的隱喻特質是理解中醫理論的重要一環。
綜合以上術語學分析,中醫是一門歷史性和人文性高度融合的、最具中國特色的學科,其術語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特色。
三中醫術語的特點
俄羅斯著名哲學家弗洛連斯基(ПА Флоренский)曾指出:“任何一門科學的實質就是該科學的術語系統,術語的發展史恰恰反映了這門科學的發展史。”[5]中醫學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其術語因此也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學術語的特點,朱建平教授曾撰文將中醫術語的特點概括為“歷史性、人文性、定性描述、用具體名詞表達抽象概念”[6]。
1歷史性
中醫術語多為古代漢語,中醫術語可以是字、詞、短語,還要考慮到古今詞義的演變等,如“內風”在古代指因房勞汗出,風邪乘襲的病證,今指肝風內動,即由臟腑機能失調而引起具有動搖、震顫特點之各種癥狀的病理變化,與肝臟關系最為密切。
2人文性
中醫術語大多包涵了較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如術語“三子養親湯”中,“三子”是指紫蘇子、白芥子、蘿卜子三種藥材,主治老年人中氣虛弱,運化不健。因其用三種果實組方,以治老人喘咳之疾,因此寓其“子以養親”之意,蘊含了漢語言主體的民族傳統文化。
3定性描述
中醫術語包含大量的自然語言和生活語言,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事態來表述或比喻人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的原理等。多為定性描述,很少定量描述,如氣虛、火旺等都是一個定性的描述,無法用確定的數值來衡量。
4濃厚鮮明的古漢語特色
中醫術語多為古代漢語,由于漢文字的特殊性,中醫術語中的詞法、句法非常靈活,極富彈性。有很多概念的術語表達不完全符合形式邏輯及現代術語學的要求。此外,中醫術語往往意義廣泛,一字多義。如“氣”是中醫中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一個術語,“有人將《黃帝內經》中的‘氣’分為270多種,其概念內容很難清晰界定”[7]。
5獨特的抽象思維方式
漢語言文字和民族文化與中醫學科體現的抽象思維方式是互為影響的,尤其體現在隱喻思維模式上。如五行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樸素認識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論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因此醫學上所說的五行并非指這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五種物質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
四中醫術語的外譯
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中醫藥文化建設的“十二五”規劃,意味著提升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已被列為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方面。在強調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導向下,中醫術語的外譯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是推動中醫走向世界以及平衡“文化逆差”的必經之路。
術語翻譯不單單是完成兩種語言表達手段之間的轉換,還要實現學科領域內的科學概念之間的對應,不同語言相應學科領域的概念之所以能對應,其理論前提是科學的國際性和科學認識的普遍性。此外,在傳遞概念基礎上,還應該保證所翻譯的術語相互聯系成一個整體,也就是保持原有的概念體系。從概念出發、從概念系統出發是術語學的一條基本原則。[8]
也就是說,不同語言間術語表達手段的轉換具有不同于一般語言的突出特點,因為術語同時屬于語言系統和專業知識系統。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語言和非語言的綜合因素。
然而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以及中醫所具有的濃厚的中國古代文化底蘊,其獨特的理論概念在目標語言中沒有對應詞,中醫術語的外譯遇到了巨大的挑戰。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兩點:
首先,中醫學迄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它的很多理論的科學性已逐漸被證實,因此在很多中醫術語翻譯過程中,不僅考慮雙方語言特點,還應考慮中醫理論體系的繼承性,不要單個解決術語翻譯問題,而要注意保持術語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制定統一可行的外譯處理原則和方法。對基于這些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及名詞的譯介應保持中醫固有特色,不能以西代中,也無法取代,如氣血、經絡、三焦等中醫獨有術語在西方現代醫學中缺乏對應詞。另外,基于不同理論體系的中、西醫術語,還存在名同實異的情況,如中醫的心、肝、脾、肺等概念的內涵與西方現代醫學中概念有很大不同,這種情況尤其需要注意。
其次,中醫術語的規范工作需要語言學家和中醫學者的共同努力,進而,其外譯也不應僅局限于漢語言使用者,還需要目標語國家的漢學家和中醫工作者的合作。對于一些翻譯原則和方法不宜過于教條,除了考慮保持我國文化傳統、思維習慣和語言特色之外,目標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和認知特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對于同一個術語外譯,中國人的翻譯和外國人的翻譯肯定會有不同的地方,尤其對于中醫這樣一門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學科。因此做好與目標語國家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協調和溝通工作,在不破壞中醫理論精髓的前提下選擇更為恰當和合適的表達手段,對于中醫的傳播和交流更有好處。
參 考 文 獻
[1]Татаринов ВА Общее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Словарь / ВА Татаринов / Российское терминологиче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 РоссТерм[М]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 2006:82
[2]Лейчик ВМ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предмет, метод, структура[М]Белосток: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Белосток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7:100-101
[3]Романова НП Язык науки как результат и источник познания[С]//Татаринов ВА 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го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я(ТОМ3) Москва: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 2003:218
[4]Алексеева ЛМ Метафоры,которые мы выбираем (опыт описания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й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ЛМАлексеева[C]// любовью к языку:сбнаучтрудовМВоронеж:ИЯ РАН,Воронежгосунт, 2002: 293
[5]Алексеева ЛМ Философия термина в русской традиции[C]//Терминология и знание Материалы Ⅱ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симпозиумаМосква, 2010:18
[6]朱建平中醫術語規范化與中醫現代化國際化[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7
中醫外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科學,對理論知識具有很高要求的同時,更需要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方法相對枯燥簡單,不但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某種程度上,還使學生養成了一種循規蹈矩、惰于思考的習性。本校自2004年起針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現狀,提出了建立“課堂實踐同步,以學生為中心,實踐為重點,提高臨床動手能力為目的”的高等中醫教育理念,將三年級中醫專業學生為期3個月的教學實習改為1年的床邊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臨床教學基地隨師的同時,完成臨床課程或部分臨床課程的學習,自始至終全方位在臨床實踐中接受培養[1]。針對這種始終圍繞以增強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的高等中醫教育模式,結合中醫外科學的自身教學特點,積極有效地探索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已顯得刻不容緩。
1樹立培養學生基本臨床思維能力的教學觀念
臨床思維能力是指在臨床實踐中運用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基本技能,對具體臨床現象進行分析和思考,最終作出科學判定的能力,是高層次醫學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衡量其治療和診斷水平高低的標準[2]。
1.1邏輯思維能力是臨床思維的核心
實踐證明任何科學都是邏輯思維的具體應用,而基于樸素系統論的中醫學則更加強調了一種通過對于臨床表象進行客觀描述,運用中醫理論進行推理歸納,以獲取病機進而處方用藥為目的的思維。正如張仲景在桂枝湯證壞病中所闡述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思辨原則,當代中醫學家則表述為“審證求因,審因論治”,其模型就是從紛繁的結果中去偽存真,歸納類比,推求病因,具有典型的“黑箱”特征,是中醫學的核心思想,也是當代高等中醫教育課程建設的指南。作為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中醫外科學課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這一進行臨床實踐活動的基本思維能力,也是建立其他思維能力的基礎。
1.2整體思維能力是現代醫學進步的要求
以陰陽五行為代表的中醫整體觀及其建立在八綱、臟腑辨證基礎之上的臨床學說構成了中醫學的基本框架。整體觀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體現,是同源異構及普遍聯系思維方法的具體表達,要求人們在觀察、分析、認識和處理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問題時,必須注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和聯系性。整體觀念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防治等各個方面,是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指導思想。隨著人類認識水平和診療技術的提高,中醫外科不再只是“以其癰疽、瘡瘍皆見于外,故以外科名之”,整體思維的具體運用不能只強調局部病灶而忽略整體。實際上整體和局部是統一的,若干個局部的綜合表現恰恰反映了疾病的整體情況,從局部到整體、從整體再到局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理念才是現代中醫整體思維的精髓,因此在制定決策時既要宏觀地掌握疾病的內在原因以及對全身其他臟器的影響,又要突出人體個體差異的特點,強調扶正祛邪相結合,內治外治相結合。
2強化床邊教學綜合多樣化教學手段
床邊教學是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在老師的指導下用于臨床,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它改變了以往從書本到臨床的舊教學模式,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參與,很大程度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疾病的邏輯思維和系統分析的能力,有利于臨床應用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2.1將PBL理念引入中醫外科學的床邊教學
通過近三年的在校課堂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相關醫學基礎知識和醫學理念,具備了一定的文獻檢索和自學能力,思想上也趨于成熟。在此基礎上,開展床邊教學結合PBL模式可使學生盡早從學生式的思維模式轉向醫生的思維模式,能將書本知識融會貫通地運用于臨床實際,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培養有較強動手能力的臨床醫學實用型人才。筆者發現在進行床邊教學授課時,教師應事先講授教材的總論及重點內容、基本概念作為過渡,介紹中醫藥在有關疾病治療中的優勢,以激發學生學習中醫外科的興趣和信心;帶領學生模擬住院醫生參加各級臨床醫療活動,熟悉醫院的正常工作程序,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選擇典型病例,如以腫塊為線索確立乳腺增生病、乳腺纖維腺瘤、漿細胞性乳腺炎、導管內狀瘤、男子異常發育、乳腺癌等疾病模塊,由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并向學生提供預習指導和預習資料;帶領學生到病床旁,結合實際病例,以問題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學生代表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對照所學的理論知識,將各疾病進行對比討論,打破現有學科界限,對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等相關知識系統回爐,結合中醫的四診和辨證施治內容做出相應的初步診斷和治療措施,也可在疾病的進一步發展與演變過程中,通過圖書館、互聯網和專業教材等途徑獲得最佳解決方案及了解相關最新研究動態;最后由學生進行課堂分組討論,陳述不同觀點及心得體會,在此基礎上,教師做出總結,對學生的思路進行點評和修正,突出重點,從而加深學生印象,使其所學的知識真正應用于臨床,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他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2充分利用醫院教學查房及專題講座制度
結合醫院三級醫生查房制度,從教學角度出發,高標準、嚴要求,在查房中有準備有計劃的體現正確的操作指導和臨床分析,加深學生對“三基”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正確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臨床思維,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言傳身教下,將學生的知識循序漸進的引向深入。同時,帶教老師能在查房過程中動態檢查學生熟悉了解病情的程度、技能操作及臨床邏輯推理、分析、判斷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教學相長。堅持定期開展專題講座,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豐富拓寬他們對新技術、新知識的學習。一般由科室高年資醫師負責講授,根據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內容涉及中醫外科的基礎理論知識、最新研究進展、學科發展動態等,講座結束后大家一起就該問題及臨床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通過組織參加講座學習,提高學生對于本專業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掌握,培養其主動了解掌握本專業前沿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極大的提高了他們的理論水平。#p#分頁標題#e#
2.3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性強、動靜結合、視聽相兼、信息量大的特點,教學過程中只要適當結合講解,避免形式單一,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3]。在開展床邊教學模式時,可組織學生觀看“中醫外科特色治療”、“體格檢查”、“臨床基本技能操作”等多媒體教學錄像,生動、立體、逼真地向學生展示臨床課程的特點,利于學生接受。同時,重視收集臨床典型病例,不斷積累大量豐富的圖片、錄像等教學素材資料,組建影像資料庫,可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乃至病例討論中加以分析運用。針對中醫專業學生臨床動手能力存在的劣勢,在臨床帶教時務必做到“放手不離眼”,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查體、換藥、無菌操作、清創縫合、膿腫切開、藥線引流等診療操作,鍛煉學生的中醫外科基本外治技能,培養實習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力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獨立參與臨床工作的信心,從而為最終的畢業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把握學生心理增強床邊教學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學生初次接觸臨床時,大多帶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在床邊帶教過程中,學生在臨床教師的指導下,帶著臨床問題參與真實環境的實踐,體驗作為一名醫生的酸甜苦辣,帶教老師的人格和習慣、帶教的規范和質量,都會對他們生產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要以自身的模范行為和一絲不茍、勇于探索的工作作風及嚴謹的工作態度去教育和感染學生,要求學生從思想上、儀表上和舉止上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體現高尚的醫德醫風、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遵循“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原則。除此之外,學生對臨床實踐還存在特定的心理活動特點,如恐懼心理、畏難心理、收獲心理、耕耘心理、無所謂心理等。這就要求帶教老師要掌握這些心理活動的行為表現,采用不同的帶教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正確引導和耐心幫助,才能盡快解除困擾,契合床邊教學的初衷,往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有恐懼心理、畏難心理的學生,帶教老師可從積極配合的病例入手,幫助他們解除心理壓力,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對有耕耘心理、收獲心理的學生,老師在帶教中要應從易到難,引導他們循序漸進,切忌好高騖遠;對有無所謂心理的學生,帶教老師則要貼近他們的生活,教育他們端正態度,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用知音、益友、嚴師去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