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28 14:52:2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生物醫學影像技術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BAO Xuan, CAI Li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o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om five aspects consist of orientation of market demand, basis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post function as the goal, teacher's ability as a support and students' ability as a fundamental.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full employment and perfect career.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knowledge;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作為一個理工醫相結合的高度綜合性邊緣交叉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崛起于上世紀60年代,并從80年代開始,全球生物醫學工程醫療器械類產品銷售額每年保持6-10%的增長率,因而被譽為產業界的“常青樹”,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長點。如此大的規模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大多醫科類院校都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由于是新開設的專業,難以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一套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就造成了經濟社會的求賢若渴、高校教育的捉襟見肘、專業人才的鳳毛麟角互相矛盾的局面。所以,有針對性地作好思想教育疏導工作,并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根據主客觀條件進行未來職業規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圓其成才夢,是新設專業的班主任、輔導員和任課教師以及學校各有關部門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
經過調查研究,學生在不同階段身心狀態的突出表現為:初期缺乏對專業的認知,導致思想困惑迷茫;中期課程學習任務繁重,導致心理壓力加大;后期就業前景不明朗,導致缺乏學習動力[1]。為了幫助學生消除以上的顧慮,本文以安徽中醫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為例,對如何使學生對于未來求業擇業有一個清晰而理智的認識作了探討。
1 以專業特點為基礎,培養什么人才
安徽中醫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療器械方向)是一個集數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以及醫學科學于一體的新興專業。所學跨學科的課程,既有醫學成像原理和電離輻射防護的知識,又有圖像重建算法和圖像后處理內容;既有理科工科知識,又有醫科內容。合理的教學計劃和科學的培養方式以具有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術,可以從事各類醫學影像設備的研制、開發、技術支持的復合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使畢業生具備在醫學影像技術及相關領域,從事產品研發、設計制造、經營管理、技術服務、教育培訓等工作的能力。
此外,當今的醫學影像學科向數字化、網絡化、融合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高級人才也要與時俱進,掌握專業國內外學術發展動態,富有科學思維能力,勇于在專業前沿領域探索與創新,應具有使用新型功能設備和應用新穎科學技術的能力。
2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需要什么技術
醫學影像技術主要是指為開展醫療或醫學研究,以非侵入方式獲得人體某部分內部組織影像的技術與處理過程,為臨床疾病診斷提供重要參考依據[2]。其中出現最早的裝置是X線機,隨著影像技術在不斷地探索中改進,超聲、磁共振、單光子等斷層成像技術和系統的大量涌現,為醫生在出示診斷中提供更為詳細、精確的信息依據,涵蓋了解剖、病理、功能、代謝等多個領域,更早、更準確地發現病變,也為臨床制訂治療方案、評價治療效果提供幫助。具體體現在:現代醫學影像率先建設并實現了數字化與網絡化體系,成為數字化醫院建設的基礎和重點;數字成像技術將數據遠距離傳輸,實現遠程診斷;從傳統的顯示宏觀結構發展到反映分子、生化水平的變化,為徹底治愈某種疾病提供了可能;從單一的診斷學過渡到了診斷與治療并舉的臨床學科[3];從簡單的信號傳導跟蹤到實現定量成像;電阻抗成像作為無創無放射損傷的成像技術,既能顯示形態改變又能反映功能變化;利用多模成像技術實現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活體病理成像;單光子發射成像和正電子成像根據醫學的放射性核素示蹤原理實現影像;無創、無害性的檢查技術不斷發展,輻射劑量的控制逐步得到強化等等[4]。時至今日,醫學影像的應用領域已經遍布人體主要的器官和疾病類型,從神經疾病、代謝紊亂到心腦血管疾病、傳染疾病,腫瘤診治方面的應用也有相當進展。醫學影像技術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可靠工具和活力平臺。
3 以崗位職能為目標,從事什么工作
總結近些年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就業去向分析可知,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綜合性醫院、醫療器械企業和醫療器械監督管理部門。
3.1 綜合性醫院的放射科、放療科、設備科、核醫學科
從事醫學影像設備的應用、管理和維護工作,主要涵蓋以下4個方面內容:①具有常規放射學、超聲醫學、核磁共振及CT等系統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②具有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及電子學等有關理論知識;③在疾病診斷中比較熟悉各種影像診斷技術的應用;④比較熟悉醫學影像學各專業分支前沿技術及發展趨勢[2]。其中,理論知識內容在本科教學過程能夠充分體現,而技術應用及操作技能則必須在各功能科室第一線長期工作并積累經驗才能夠獲得,兩者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對前沿技術的關注是醫學影像技術工作者對自我提升的一個必然要求,也是為良好開展工作必須做到的知識儲備。
3.2 中外醫學影像設備研發機構和生產經營企業、教育培訓機構
相關工作崗位主要包括市場和銷售、研發和技術支持,產品注冊和產品質量檢測。前兩者對從業者個人能力的整體水平要求較高,如溝通交際和處事應變能力,從事產品營銷和市場推廣等工作;中間兩者看重專業素質,從事產品研制、開發設計、維修保養等工作;后兩者主要是在品管部門,需要熟悉產品質量監管相關的法律法規,從事質量檢測、控制和監督工作,了解產品注冊要求和撰寫標準并能獨立完成產品注冊、申報、體系認證等工作。
3.3 醫療器械監督管理部門
主要工作職責包括:組織擬訂醫療器械注冊管理制度并監督實施;組織擬訂醫療器械標準、分類規則、命名規則和編碼規則;擬訂醫療器械注冊許可工作規范及技術支撐能力建設要求并監督實施;組織擬訂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使用管理制度并監督實施,擬訂醫療器械互聯網銷售監督管理制度并監督實施;組織開展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和再評價、監督抽驗及安全風險評估;擬訂問題醫療器械召回和處置制度等[5]。
4 以教師能力為依托,具備什么知識
生物醫學工程本身是一門多交叉學科,教師具有多元化的學科背景對于研究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在注重多種知識和技能的復合的同時,將生物醫學與藥學、化學、統計學、材料學、電子信息學等相關學科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將其他學科的思維方式引入到生物醫學領域中來,并將這種優勢帶到學生的學科設置以及綜合實驗當中,去啟發學生的思維。理工科背景的教師深入臨床接觸病例,醫科背景的教師參加理工科理論培訓,任課教師深入行業調研,企業專家走進校園,充分利用不同學科、不同領域間的優勢進行教學和科研,為共同促進學科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5 以學生能力為根本,鍛煉什么技能
理工醫相結合是生物醫學工程的專業特色,在知識結構上培養既懂醫學又掌握工程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也是社會的需求。學生主要學習電子學、機械學、光學、計算機,醫學等基礎理論知識、醫學電子儀器的系統設計、醫學影像設備的系統設計以及產品質量檢測標準和風險評價方法,接受典型醫療器械應用的訓練,系統地掌握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成為具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他們的特點應該是具有較強的技術思維能力,擅長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實際中的具體技術問題,他們是現代醫療技術的應用者、實施者和實現者[6]。
20世紀60年代,美國一些著名大學先后開啟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相繼啟動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美國的生物醫學工程教育特點是在技術產業化需求驅動建立起來的具有其自身特性,且反映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前沿特征。各個學校的本科教育課程雖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在課程設置上大致可以分為科學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關注領域課程、設計課程、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等六類。不同學校本科課程的主要差異體現在專業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的設置上,各個學校根據自身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特點開設一些相應的選修課程,并培養學生在相應方向上的研究探索實踐能力。這是美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點。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發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術類專業和力學專業,進而逐漸形成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后來,一些醫學院校在醫學物理和醫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相繼開展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于是在我國基本上形成了這樣兩種類型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上述兩類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發展模式各具側重,遵循了共同的學科基礎,在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應用層面上有顯著特點。相對來說,工科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模式注重工程技術的開發和功能拓展,醫科院校則注重醫學與工程結合、工程技術在醫學中的綜合應用。
1.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思路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種交叉學科,交叉的學科基礎及其融合的緊密程度決定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水平,交叉的學科發展推動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并且使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研究領域變得十分廣泛,而且處在不斷發展之中。
1.1 學科發展軌跡
在中國,基于電子信息工程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醫學儀器、生物醫學信號檢測與處理、生物醫學信息計算分析、生物醫學成像及圖像處理分析、生物醫學系統建模與仿真、臨床治療與康復的工程優化方法、手術規劃圖像仿真以及圖像導引手術及放療優化等;有基于力學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流體力學、生物固體力學、運動生物力學、計算生物力學和微觀尺度的細胞生物力學等;基于化學材料工程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學、組織工程與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學效應等。
1.2 學科發展特點
作為交叉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其發展的關鍵在于交叉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構建一種良好的交叉結構,對推動交叉學科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對于生物醫學工程這樣的交叉學科的描述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交叉學科如同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起連接橋梁,如果在河兩岸沒有堅實的基礎,橋是無法建立好的,對于生物醫學工程這樣一座建立在兩個不同學科之間的橋來說,它的發展要求具有堅實的交叉學科基礎和交叉學科緊密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構建良好的交叉結構,需要選取具有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撐的主干學科進行交叉,凝練學科方向,不能大而全,過于寬泛。
目前,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技術具有良好的應用和發展前景,應該成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重點發展方向。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能有力推動醫療產業的發展。醫療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是現代醫療器械產業中的主流產品,在產業發展中起著主導和引領作用。其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經濟技術實力與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產業化驅動也是學科發展的一種動力,也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基于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的需求和生命科學發展的大趨勢,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應大力促進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方法的學科建設,從而提升整個學科的發展水平。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離不開一流的學術研究和學術成果的應用。一流的學術研究不但能提升學科的發展水平,而且能開拓學科縱深發展,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而增強學科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學術研究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將確保學科建設的發展動力和趨勢以及學科發展的活力。
交叉學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學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何減小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學科的特異性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學術研究主要包括應用理論研究和理論應用研究,應用理論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所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開展新理論、新方法的研究。理論應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所需要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借助理工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應用理論研究是理論驅動型的學術研究,理論應用研究是應用驅動型的學術研究。理論驅動型和應用驅動型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學術研究的兩種主要模式。理工科大學具有良好的理論創新基礎和強大的交叉的學科背景,開展理論驅動型研究具有自身優勢。醫學院校具有豐富的醫學資源,面臨著大量需要應用理工知識解決的醫學問題,開展應用驅動型研究,將很好地實現與醫學的應用融合,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有力推進醫學的進步與發展。各自的學術優勢將有利于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特色發展,從而增強其不可替代的程度,實現學科可持續創新發展。
1.3 學科體系
作為一級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包含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且該體系離不開所交叉的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的支撐,此外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既要有學科自身的特色,又要具有可持續發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這樣學科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醫療衛生、生物科學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術理論問題及基礎應用開展學術研究。實現良好的學術研究定位,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
2.大數據時代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
守正創新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的必由之路,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所謂大數據(bigdata),或稱海量數據,是指由于數據容量太龐大和數據來源過于復雜,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工具軟件對其內容進行獲取、管理、存儲、檢索、共享、傳輸、挖掘和分析處理的數據集。大數據具有“4V”特征:①數據容量(volume)大;②數據種類(variety)多,常常具有不同的數據類型和數據來源;③動態變化快,如各種動態數據,非平穩數據,時效性要求高;④科學價值(value)大,盡管目前利用率低,卻常常蘊藏著新知識和重要特征價值或具有重要預測價值。大數據是需要新的分析處理模式才能挖掘分析出其蘊藏的重要特征信息[6。
人體生老病死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涌現的生物醫學大數據發生源,這種源源不斷的生物醫學大數據的檢測、處理與分析,將給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模式識別、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將帶動大數據處理技術的進步。生物醫學大數據廣泛涉及人類醫療衛生健康相關的各個領域:臨床醫療、基礎醫學、公共衛生、醫藥研發、臨床工程、心里、行為與情緒、人類遺傳學與組學、基因和蛋白質組學、遠程醫療、健康網絡信息等,可謂包羅萬象,紛繁復雜。生物醫學大數據中蘊藏了種種有科學價值的信息,研究有效的大數據挖掘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對生物醫學大數據進行關聯和融合計算分析,充分挖掘生物醫學大數據中的信息關聯和特征關聯和數據空間映射關聯,既能為疾病的預防、發生發展、診斷和治療康復提供系統化的全新的認識,有利于深入疾病機理研究分析,開展個性化診療。還可以通過整合系統生物學與臨床數據,更準確地預測個體患病風險和預后,有針對性地實施預防和治療。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所面臨的生物醫學大數據主要包括多模態醫學影像數據、多種類醫學信號數據以及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數據。生物醫學大數據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領域內有著廣泛深遠的應用前景,從三個方面應用將推動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
(1)開展多模態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醫學影像學科的發展從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準,未來的趨勢是看得早。只有看得準和看得早才有利于臨床早期干預,提高治療預期。醫學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在影像診斷、手術計劃、圖像導引、遠程醫療和病程跟蹤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建立新的醫學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模型和數值計算方法,挖掘多模態影像數據的特征數據和特征關聯,將會提供強有力的影像診斷分析手段,極大地推動影像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和科學價值。
(2)開展多種類醫學信號大數據計算分析。醫學信號大多直接產生于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信號,能在不同層面上表達生理和病理相關機制特征。融合多種醫學信號的大數據計算分析,能對生理病理過程進行更好更全面的闡釋,不僅能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的狀態特征和過程特征,而且能實現個體健康監測和管理。可以很好地開展回顧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推進系統化的醫學應用研究。實現強大的多種醫學信號數據的特征挖掘及特征關聯計算分析。大數據挖掘能夠增加準確度和發現弱關聯的能力,能更好地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本質。
(3)開展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大數據計算分析。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系統生物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的不斷發展涌現了海量的需要計算分析的生物信息數據,已進入計算系統生物學的時代。開展生物信息大數據計算分析,可以拓展組學研究及不同組學間的關聯研究。從環境交互、個體生活方式、心里行為等暴露組學,至細胞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組學、表觀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基因蛋白質調控網絡,再到人類健康和疾病狀態的表型組學等不同層面不同方向上實現大規模的關聯計算分析,可以全面闡述生命過程機制,挖掘生命過程特征及關聯特征。
3.結論
1、醫學類專業: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精神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臨床藥學、中藥學、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康復治療學、護理學、藥學。
2、理學類專業:應用心理學。
3、工學類專業:制藥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4、法學類專業:社會工作。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教學;比較影像學;重要性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學也從傳統X線診斷逐漸發展成為當今計算機斷層掃描顯像(CT)、B型超聲波、磁共振(MRI)以及核醫學影像四大影像技術為基礎的醫學影像學綜合學科。在該種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影響專業教學需求,比較影像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開始在臨床教學中逐漸獲得了廣泛的應用,而且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該種背景,從比較影像學的相關理論入手,仔細對比較影像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及其重要性進行了探討。
二、比較影像學的相關理論
1.比較影像學概念。比較影像學是近些年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而逐漸興起的一種全新的影像診斷模式,其臨床教學模式主要是基于醫學影像學基礎上,在臨床應用的角度之下,將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臨床各個學科以及醫學影像技術學等多個學科結合在一起,使多種學科以醫學影像學為中心組成一個有機的“生物鏈”進行綜合教學的方法。
2.比較影像學的發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斷層掃描顯像(CT)、B型超聲波、磁共振(MRI)以及核醫學影像一起組成了當今醫學四大影像手段,它們在功能性成像以及形態學檢查方面的應用相對已經十分成熟,而且在臨床實踐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是隨著目前各類新的醫學功能分子影像層出不窮,如各類組合型一體化設備SPECT/CT、PET/CT、CAT等廣泛應用,逐漸體現出了生物醫學影像開始出現由分散逐漸走向融合的主流趨勢。在該種背景下,比較影像學的出現及其發展開始成為了必然。
3.比較影像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在傳統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往往在講授某種影像學技術時,總是放大該種技術的優勢而忽視其他技術的特長,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產生疑惑,或者造成學生的片面之感。因此,教師在講授醫學影像學課程時,需要注意對比較教學法的應用,向學生講清各種診治方法的不足和優勢,這也是比較影像學教學法應用的必然和必要性。
4.比較影像學的應用模式。在現代醫學影像學的比較影像學教學模式中,首先應該通過專題講座讓學生真正明白和理解比較影像學的基本方法和概念,然后以多組病例為切入點對具體的方法進行講授,最后在實際的工作中,盡量多和學生一起應用比較影像學的方法對疾病進行診斷。
三、比較影像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1.滿足了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需求。在傳統的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是按照教材的順序依次對各個組織系統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正常和異常影像的表現等進行講解,而對于其他影像學的表現很少涉及,顯然學生很難從整體上對疾病的認識進行把握,同時對各種醫學影像學的診斷手法也缺乏系統的認知。目前,隨著各種成像設備的橫空出世,比如三維后處理軟件工作站等,使得影響圖像質量和檢查范圍不斷得到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教育模式顯然無法滿足學生在未來的臨床工作需求。因此,在授課中加入其它醫學影像學的表現,并對圖像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能夠顯著提升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效果,滿足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需求。
2.疾病的全面、多角度分析。應用比較影像學可以向學生更加全面以及多角度地對疾病進行了解,一般情況下在對某種疾病的影像學表現時,適當地結合其他影像學技術進行展現,能夠通過比較來找出該種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現間的相似和不同之處。從而在各種影像表現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間的聯系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解析為什么會出現該種影像,比較適合于學生在本質上對疾病的成因、發展和預后進行了解。可以說,每種醫學影像學在疾病的診斷中都有著各自的優勢和不同,學生能夠學習和掌握同一種疾病的不同成像技術和檢查方法下的圖像特征,有利于從全面和多角度下對疾病進行分析。
3.提高了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隨著現代化醫學影像學學科的發展,學生在實習時面對的內容一般情況下是非常多的,其往往在面對CT、MRI、普通X射線以及超聲等各種影像學診斷手段時顯得無從下手,即使當時掌握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仍然被遺忘,從而不得不回到崗位后再重新學習。而比較影像學將從根本上為此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良好思路,學生在比較影像學的教學手段之下,可以對各種不同醫學影像手段進行橫向的比較,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有效提升了臨床教學的效果,從而建立起了影像專業整體框架,能夠認識到影像專業的發展方向,使其對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充滿信心。
4.比較影像學的具體應用內容。一般情況喜愛,比較影像學課程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如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對各種醫學影像學自身發展的縱向比較:(1)影像設備的進步、更新和與之相聯系的新技術的采用,這些進步給臨床帶來的益處;(2)顯像劑的發展史及與之相聯系的新技術的采用;(3)介入顯像的發展史以及有針對性地解決的臨床問題;(4)從各影像學各自的縱向發展史中找出共性和規律,以預測今后的發展。
其二是對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橫向比較:(1)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原理、方法、適應疾病、診斷效能以及優缺點等;(2)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準確度、靈敏度以及特異性;(3)同一患者各病程的影像學比較;(4)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性能及成本比較;(5)創傷性及其不良反應;(6)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在疾病決策方面的比較,通過比較提出對某一疾病檢查的優選方案。
四、結語
總之,醫學影像學作為當今發展迅速的一門醫學學科,分散和融合必定會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這也是比較影像學教學方法應用的必然性,從而為未來培養出高素質醫學影像綜合人才的奠定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胡芳,王志強,羅紅纓,李濤,張盛甫,劉晨. 比較影像學結合CTM在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 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01:71-73.
[2]王少雁,王輝,李佳寧,馮方,陳素蕓,吳書其,傅宏亮. 比較影像學與PBL教學模式改革在核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 教育生物學雜志,2013,04:294-297.
[3]楊欣,孫鵬,李丹,潘寧,王薇,盧曉瀟,鄭春梅,曹霞. 比較影像學在超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黑龍江醫藥科學,2009,05:20.
醫學影像學系統整合考核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醫學模式的快速轉變,對高等醫學院校醫學影像學教育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筆者多次參與五年制醫學影像學本科培養方案的修訂以及主干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結合醫學影像學教學實際以及平時工作中的教學體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構建以系統整合為基礎的醫學影像學課程新體系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校采用傳統醫學課程體系,傳統醫學課程體系主要形成于上世紀50年代,大多沿襲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和課程模式,其特點是以生物醫學模式為依據,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為主體的模式。現行的傳統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存在著許多弊端,許多內容各門課程重復講授,但缺乏深度,學生的知識體系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而且系統整合教學體系特別適合長年制(七年制或八年制)醫學影像學教育,筆者認為這是我院以后及整體醫學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但根據我校目前實際(以五年制本科及三年制專科為主),可分為三步走,首先優化基礎醫學課程:第一步:基礎醫學課程系統教學模式是將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這幾門課程融合為三大模塊:基礎醫學導論模塊、器官系統模塊和多系統交叉模塊,其中大部分內容按人體器官系統進行整合,按人體器官系統逐一進行教學,每一個器官系統的教學都是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形成一個完整而有機的基礎醫學課程體系,符合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掌握,為后期的臨床醫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醫學影像學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還按照傳統醫學課程體系進行授課。第二步:在試行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將醫學影像學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進行整合,整合難度可能會更大,因為要打破內、外、婦、兒以及醫學影像等學科的壁壘。第三步:打破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壁壘,實現整個醫學影像教學體系的系統整合。系統整合的醫學教學體系已在我國的汕頭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較好效果。
此外,在目前的授課體系上,也可大膽打破學科限制,如醫學影像學的基礎課程《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就涵蓋了解剖學專家以及醫院臨床的影像診斷專家,我們不妨在授課過程中也采用解剖教研室與影像教研室聯合授課的方式,既加強了授課質量,也提高了臨床教師的基礎理論水平。
二、切實改進和加強課程建設和考核體系建設
目前,我校醫學影像學專業考核體系依然沿用傳統的考核方式,如有可能,應盡快建立醫學影像試題庫及圖片庫,涵蓋(醫學影像學、超聲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介入放射學、影像核醫學),必要時可以與其他學院聯合建立,取長補短,建立綜合病例影像資料庫,促進醫學影像學教學。
(一)在醫學影像學專業科教學過程中推廣CBL教學法
臨床病例積累經驗在醫學影像學的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絕大多數附屬醫院都建立有通過PACS及HLS系統,PACS及HLS系統可以在線查詢和收集患者的各種資料,為綜合病例影像庫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基本圖像特征的講授只是臨床教學過程中一個最基礎的步驟,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臨床實際的病例,了解真正臨床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學生在臨床工作中不僅僅只涉及到單一的幾幅圖像的判讀,更需要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方法包括自主學習,教師只提供有關線索,開發學生的自學、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學習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修正來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教師側重于避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偏離正確的方向。
(二)改革傳統考核方式
1.一切考試的目的都應以考查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能力和水平,考試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公正、客觀地反映教學水平,使試題覆蓋面廣,區分度高、題型多樣、難易適度。目前現行方式是講課、命題、閱卷和評分由教研室負責,如果采取多院校聯合命題考核方式,校際間的合作可以拓寬思路,可以嘗試基礎課程聯合考核,如解剖、生理、生物化學、病理、藥理課程結束之后,進入專業課程學習之前,進行一次全面綜合考核,督促學生將這些課程知識有機結合復習。考試結果也方便橫向比較教學情況。
2.國家醫學考試中心有償提供各年度《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筆試學科成績分析報告》,以各醫學院校參加相應類別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筆試的應屆全日制本科生為樣本,以圖表形式分別提供總成績和通過率、學科平均成績、學科平均掌握程度、以認知層次劃分的平均成績和掌握率等內容。同時提供畢業生成績數據庫。
個性化,指不同個體具備不同的基因和蛋白配置文件,研究者通過年齡組和基因組對比,可盡早篩查出早期病變。預測性,就是強調早診斷、早發現、早治療。借助PET/CT,我們能夠篩查出更小的肺癌腫瘤,提升患者成活率,甚至做到肺癌的治愈。這一進步已使20%患者的生理功能得到保存。預防性,即在患者發病前采取行動,進行預防,更強調健康和功能維持。參與性,則是希望喚起保健護理對象的積極參與,同樣也希望社會負擔起一定責任。篩查、診斷、治療、隨診依賴于現代診療技術的影像融合過去的40年可以說是影像發展的黃金40年,單模式的影像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篩查、診斷、治療、隨診過程中依靠超聲、計算機斷層掃描、X線、DSA、顯微鏡、內鏡、核素顯像、磁共振成像、PET等技術可以對病患進行較為準確的診斷。隨著2003年PET一CT技術的出現,基于多模態的影像融合 (intergrationimaging)技術得到發展,出現了PET一CT、超聲聚焦海扶刀、PET一MRI,這種融合充分發揮不同影像技術的作用和優勢,彌補了單項檢查成像的不足。依靠這些技術,通過對病患的精確診斷、定位,可以對疾病進行精確地治療。以上這些實驗室數據、病理信息、影像資料利用IT技術,通過醫院PACS系統、HIS系統為廣大醫生提供了海量疾患信息。隨著這些影像技術不斷融合,現代診療技術越來越能夠為疾患預防和治療提供有力支持。
影像學科已從單一影像發展到融合影像,由過去的解剖圖像發展到更加關注代謝和功能。以前,醫學影像的大量工作都屬于鑒別診斷;今天,醫學影像更多地涉及診斷和組織學層面。隨著 p4Medieine的發展,醫學影像還將為其提供治療方案,甚至直接參與治療。未來醫學影像勢必將會參與篩選、診斷、治療、隨診的全流程。未來,影像學將不止是放射學、核醫學、超聲波,而是綜合診斷和綜合影像。它的核心是要把實驗室、影像、病理,特別是分子病理,融合在一起,遠遠超出現在所說的“大放射”的內涵。也許我們無法完全描繪出未來醫療機構的架構,但是影像學科未來必然影響病理科的發展。數百年以來,病理科在診斷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現在,融合技術的進步可能促使影像學科與病理診斷聯合起來,實時發現人體異常數據,然后用影像定位,提出解決方案,最后使用分子病理來進行標記和治療。醫學影像的發展使用了多種融合技術,PET/CT的興起恰好證明了“融合技術是生產力”。融合技術不單是把設備融合,也不單是把治療和診斷融合,甚至可以將藥學和設備融合。當然還要使用各種IT手段,搭建一個綜合影像平臺。當前國情需要現代診療技術跨越式發展我國地大物博人多,近30年經濟發展迅猛,但是GDP發展地區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勻,醫療資源地區分布差異較大。隨著老齡化、城鎮化的加深,醫療服務需求已改變且增加,醫生的來源及診療水平的提高、先進技術的挑戰,都巫需現代診療技術有大幅度的提升。二、現代診療技術設備的市場和規模2012年8月17日,衛生部部長陳竺在2012中國衛生論壇上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指出,到2020年,我國國民主要健康指標將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到十萬分之二十,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達到6.5%一7%。未來8年將推出涉及金額高達4000億元的七大醫療體系重大專項,其中有1090億元明確要用在縣級醫院建設。2008年的醫療體系投資安排的資金為48億元,而未來8年年均將有500億元的專項資金,為2008年的10倍。現代診療離不開先進的設備,我國醫療設備的市場規模將超過6000億,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裝機CT設備Hooo臺、核磁設備4000臺、血管造影劑3(X)0多臺。隨著醫院設備更新、添加,這些設備的裝機數量每年都在穩步增長,市場潛力很大。數字化放射科的設備,年增長4%一7%。2012年北美數字影像設備市場970萬美元,歐洲的市場居第二位。2018年全球數字影像設備市場將增長到133億美元,從2012年到2018年,將實現 5.40/0的年增長率。我國的醫療行業IT產業市場和規模同樣不可小覷。IDC的報告顯示,2011年醫療行業IT花費已達 146.3億元(到2015年這筆花費將達290億元),較上一年增長28.9%,占醫療總費用比例已接近0.8%,而未來五年內年復合增長率仍將達到18.4%,高于其他行業1T市場平均增速。2011年醫院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投資已達到6.17億元,增長率達到14.3%。醫療行業目前已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綜合性信息系統,但各個子系統的數據結構和存儲方式存在一定差異性,需要占用大量計算和存儲資源,部署統一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將尤為必要。
現代診療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要緊密考慮“政、產、學、研、用”五個方面的需求,要以政府和臨床需求為出發點,目的是要適合國情解決臨床應用的難題,產、學、研、用合作,以科研創新推動產業的升級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建設和發展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具體舉措如下:1.研究重點課題,推動產、學、研、用平臺建設,帶動產業發展。例如正在進行的“基于多模態影像的缺血性腦卒中新技術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多模態分子影像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項目。這些項目由臨床醫生、理工科研究人員共同攻關,將解決臨床重大問題,隨之而來的帶動設備技術的創新,新技術的創新將推動適應臨床需求的高新技術設備產品問世,從而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形成良性互補的產業研發模式。今后應當重點加強對慢性病、老年病的現代診療技術研究,在“治未病”方面開發新技術。2.加強多中心研究,帶動推廣和應用。利用聯盟的優勢,建立幾個全國性現代診療技術推廣基地,在聯盟單位間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科研效率和質量,推動新技術開發、應用。3.創辦新型學科教育,著重復合型人才建設。科技創新的核心是人才隊伍建設。因此,要搭建平臺,創造適應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基地,促進培育一批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推動現代診療產學研用深度結合,切實保障我國現代診療產業可持續發展。東北大學中荷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以及首醫醫學影像信息工程研修學院,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他們認準了人才市場需求,積極培養生物醫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受到了市場的歡迎。4.依托產業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要放眼世界、著眼于臨床需求,建立理工醫緊密合作的“政、產、學、研、用”平臺,以“產”為動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產品,扶持建立國際化大型醫療集團。5.加強現代診療技術標準化建設。提高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研究,防止醫療資源浪費,加強現代診療技術的標準化建設勢在必行、迫在眉睫。例如“工HE技術”的標準化建設、影像診斷的路徑等等,都是魚需解決的。綜上所述,加強現代診療技術推廣和應用任重而道遠,重視“政、產、學、研、用”合作是成功的關鍵。
作者:戴建平
泰山醫學院優勢專業由泰山醫學院歷屆學長學姐實名推薦:
1、醫學影像學推薦指數:4.8(531人推薦)
2、臨床醫學推薦指數:4.6(494人推薦)
3、護理學推薦指數:4.4(236人推薦)
4、醫學檢驗技術推薦指數:4.4(231人推薦)
5、藥學推薦指數:4.3(231人推薦)
6、口腔醫學推薦指數:4.6(96人推薦)
7、生物醫學工程推薦指數:4.5(89人推薦)
8、應用物理學推薦指數:4.8(81人推薦)
9、預防醫學推薦指數:4.5(69人推薦)
[關鍵詞] 遠程會診;壓縮傳輸技術;醫學影像診斷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2(a)-0111-03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ssio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ode in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ZHENG Rong1 ZHENG Ding-rong2
1.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uangbian Community in Bao′an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02,China;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er of Bao′an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ode in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Methods By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safe and stable application mode of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was constructed.Three hundred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April 2015 for medical image examination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affilia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By tossing a coin in front or back side,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was realized by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agnosis was carried on in the loca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Th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misdiagnosis rate,improvement rate of doctor′s diagnostic skills,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misdiagnosis rate,improvement rate of doctor′s diagnostic skills,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all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Remote consultation;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Medical image diagnosis
海量化醫學影像數據的傳輸延遲已經成為影響數據處理效率的主要瓶頸[1],應用高效的數字化壓縮傳輸模型已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其為海量化醫學影像數據實行遠距離傳輸,開展異地實時遠程會診提供可能[2],最大限度地發揮醫院影像科室的人才技術優勢[3]。本研究嘗試建立壓縮傳輸技術模式,并通過實驗驗證壓縮傳輸技術模式的合理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下屬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醫學影像檢查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44例,女156例,年齡28~56歲,平均(36.5±14.5)歲。采取擲硬幣正、反兩面分別指定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50例,兩組患者的病種、病程、年齡和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儀器
采用德國ACUSON X150西門子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及荷蘭Philips IU22飛利浦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其探頭頻率為2~12 MHz。荷蘭Philips Brilliance 16排飛利浦螺旋診斷儀,荷蘭Philips EasyDiagnost Eleva飛利浦X線診斷儀和深圳市邁瑞DR560U型臂X線機。醫學影像檢查的數據影像存儲格式為JPEG2000。
1.3方法
對照組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本地進行診斷;實驗組采用壓縮傳輸技術模式進行醫學影像實時遠程會診,壓縮傳輸技術模式技術體系按下面方法創建:
1.3.1 構建計算機數據高儲存密度(ZIP)模式的壓縮體系模型[4] 如■,在最遠匹配位置和當前處理位置之間是可以用來查找匹配的“字典”區域,隨著壓縮的進行,“字典”區域從待壓縮文件的頭部不斷地向后滑動,直到達到文件的尾部,短語式壓縮也就結束了。解壓縮也非常簡單,如■,不斷地從壓縮文件中讀出匹配位置值和匹配長度值,把已解壓部分的匹配內容拷貝到解壓文件尾部,直到整個壓縮文件處理完畢。
1.3.2 建立壓縮傳輸技術模式體系 其構成積累式壓縮傳輸單調遞增的調節函數[5]:Sum=log(r,C),其中Sum為對高層次信息壓縮后的數據量大小;r為邏輯分辨率;C為調節區間內的變化靈敏度。
1.3.3 壓縮傳輸技術模式技術體系 技術路線為各社區影像客戶端各社區影像服器積累式壓縮傳輸體系QuickBurro三層結構體系中央服務器QuickBurro三層結構體系積累式壓縮傳輸體系遠程診斷客戶端。
1.3.4 壓縮傳輸技術模式技術體系傳送影像變化過程 先由傳送端積累式壓縮原始圖(圖1),接著在接收端開始積累式解壓縮接收處理傳送過來的圖片(圖2),最后接收端積累式解壓縮疊加傳送過來的圖片,處理變化過程見圖3、圖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實驗組的診斷準確率、誤診率、醫生診斷技能提高率和患者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各項相關指標的比較[n(%)]
3討論
通過普及遠程會診來提高既有綜合醫院醫療資源的利用率[6],“開放式醫院”是韓國衛生部策劃的一種網絡社區健康服務體系[7]。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遠程會診的探索,現在已有眾多的遠程會診網絡和機構在應用[8]。我院下屬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多使用ADSL上網,ADSL線路中國電信中間的通信損耗非常大,穩定性很差,寬帶低[9],再加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學影像診斷醫生限于經驗,懷疑患者可能患有某種疾病比較復雜而難以診斷時,這就需要和醫院本部的醫學影像診斷專家進行交流和遠程診斷。巨量信息(如無損高清彩色圖片)在因特網上實時傳輸十分困難,研究新的遠程壓縮傳輸技術成為我院下屬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急切的技術任務。如何實現數據高速傳輸顯得尤為關鍵[10],這為實現社區衛生中心遠程會診的無膠片化,以至最終實現數字化社區衛生中心邁出重要的一步[11-12]。
實驗組采用壓縮傳輸技術模式進行醫學影像實時遠程會診,其診斷準確率、誤診率、醫生診斷技能提高率和患者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本研究的數據影像存儲格式為JPEG2000,是基于小波形演算法的圖像壓縮標準,這種漸進傳輸方式,壓縮比更高,而且支持無損壓縮,通常壓縮性能可以提高20%以上,和傳統的JPEG(壓縮比
綜上所述,壓縮傳輸技術模式在醫學影像實時遠程會診中的應用,既提升了醫學影像醫療服務水平及患者的滿意度,又提高了診斷水平,能幫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向社會提供更優質、更周到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吳非.基于遠程接入CTBS的社區衛生信息系統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1,11(30):174-175.
[2] 李艷,尹繼業,李丹.面向社區和農村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遠程醫療的實踐探索[J].中國醫院管理,2011,31(9):67.
[3] 林建.農村社區心電圖診斷系統一體化的建議[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14,21(23):59-60.
[4] 崔麥會,周建軍,陳超.無人機視頻情報的壓縮傳輸技術[J].電訊技術,2007,60(1):131-133.
[5] 施江濤,黃瀾濤,謝劍鋒,等.脈沖強磁場測量數據實時遠程傳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3,50(7):49-51,61.
[6] 趙建江,周紅,裘霞敏,等.視頻問診平臺在社區生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9):122-123.
[7] 唐偉,黃曉慶,楊常清.多參數監護儀的發展與未來[J].北京生物醫學工程,2003,22(1):72-73.
[8] 宋蔚,漆家學,歐陽曉輝.流媒體傳輸技術在PACS及遠程會診中的應用[J].醫療衛生裝備,2009,30(9):43-45.
[9] 趙波,趙琛.ADSL網絡體系結構[J].江蘇通信技術,2002, 18(1):9-13.
[10] 胡匯洋,許應康,李揚.試飛數據的壓縮傳輸技術研究[J].現代電子技術,2015,38(10):78-79,86.
[11] 李建浩,徐宏圖,顧明.圖像存檔和通訊系統(PACS)及其應用價值[J].醫院學報,2003,5(6):39-41.
[12] 林日增,張雪林.PACS:數字化/無膠片化影像新紀元[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2,21(1):478-480.
[13] 王亞芳,安陽.分析視頻圖像的壓縮傳輸技術[J].通信電源技術,2014,31(2):81-82.
[14] 吳正啟,陳曉芳.區域超聲影像遠程會診網絡平臺的構建及質量控制[J].信息化研究,2010,36(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