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2-01 17:13:1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海洋經濟價值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1.葫蘆島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站,遼寧 葫蘆島125000;
2.葫蘆島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遼寧 葫蘆島125000)
摘要:利用原子熒光光度法測定2013年興城邴家灣海水增養殖區的海水、沉積物和養殖貝類樣品中砷含量,對該養殖區砷污染狀況及貝類消費健康風險進行評價。測得該海水增養殖區海水砷含量范圍在0.149~1.74 μg/L;沉積物砷含量范圍在1.50~2.63 mg/kg;養殖貝類砷含量為0.006 75 mg/kg,均符合國家標準。所產食用貝類砷攝入量占JECFA制定的砷暫定每周可耐受攝入量PTWI值的0.002%;無機砷攝入量占PTWI值的0.005%。結果表明,遼東灣興城海域所產貝類對消費者引起的砷暴露健康風險很小。
關鍵詞 :砷;無機砷;養殖貝類;增養殖區
砷是一種常見的有毒有害元素,砷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多種不同的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中無機砷毒性最大。砷在海水和底質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消除,只能以不同形態在水、底質和生物體之間相互遷移轉化,并通過食物鏈逐級積累、放大從而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水平[1-2]。目前相關國際組織規定了砷或無機砷的最高限量以保護公眾安全。
興城市邴家灣海水養殖區主要養殖生物為紫貽貝,養殖區面積約1 926.4 hm2,養殖方式為粗放式浮筏養殖。本研究監測了該海水增養殖區的海水、沉積物及養殖貝類體內的砷含量,分析了此漁業環境中砷污染狀況,對所產貝類使消費者引起的砷暴露風險進行了評價。
1材料與方法
1.1樣品的采集與測定方法
在興城邴家灣海水增養殖區設置XY-1~XY-7七個站位,其中XY-1~XY-6為個養殖區內監測站位,XY-7為在養殖區外1 000 m范圍內設置的對照站位,如圖1所示。海水采樣分為表、底兩個層次。表1詳細列出各站位地點、采樣時間和采樣內容。
利用原子熒光法對海水、沉積物、養殖貝類樣品的砷進行測定。測定使用儀器為XGY-1011A型原子熒光光度計。所有樣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均嚴格按照《海洋監測規范》[3]進行。
1.2砷污染狀況及健康風險評價標準與方法
1.2.1砷污染狀況評價方法與標準邴家灣海水增養殖區環境砷污染現狀評價方法采用《海水增養殖區監測技術規程》[4]單因子污染指數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參照《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5];《海洋沉積物質量》(GB18668-2002)[6];《海洋生物質量》(GB18421-2001)[7]。
1.2.2砷健康風險評價方法與標準砷健康風險評價標準采用JECFA制定的總砷暫定每周可耐受攝入量(PTWI)值為0.050 mg/(kg·bw),無機砷PTWI值為0.015 mg/(kg·bw) [8]。根據2000年中國總膳食研究成果[9],北方一區(黑龍江省、遼寧省、河北省)水產類膳食砷攝入量為0.04 μg/(kg bw·d),水產類外的膳食砷攝入量為3.46 μg/(kg bw·d);水產類膳食無機砷攝入量為0.02 μg/(kg bw·d),水產類外的膳食無機砷攝入量為1.46 μg/(kg bw·d)。參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10]成年男子體重選用63.0 kg。評價無機砷含量以砷含量作為估算,且水產類膳食消費量按100 g(貝肉)/(人·d)。
2結果與討論
2.1海水、沉積物和養殖貝類砷含量
如表2所示,2013年興城邴家灣海水增養殖區共采集海水樣品56項砷水平在0.149~1.74 μg/L之間。被調查的4個月份中,海水中砷各月份平均含量從高到低的排列順序為10月>5月>8月>7月。沉積物砷水平在1.50×10-6~2?63×10-6之間。8月被監測的4個沉積物站位中,砷含量從高到低的排列順序XY-7>XY-3>XY-5>XY-6。選取XY-5站位采集紫貽貝,測得貝類鮮重砷含量為0.006 75 mg/kg。
2.2海水、沉積物和養殖貝類砷污染指數
根據2013年興城邴家灣海水增養殖區監測結果分別計算各介質砷污染指數見表3。
結果表明,邴家灣海水增養殖區海水、沉積物與養殖貝類尚未受到砷的污染,符合養殖水域環境質量要求。
2.3食用貝類砷和無機砷攝入量估算
2013年興城邴家灣海水增養殖區貝類砷含量為0.006 75 mg/kg,該養殖區貝類產品消費者砷攝入量估算值見表4。
以砷含量作為無機砷含量,并按100 g(貝肉)/(人·d)計算,食用貝類的砷或無機砷攝入量為0.68 μg/(人·d),占JECFA相應ADI值的0.002%~0.005%;若水產類膳食以貝類計算,居民膳食砷或無機砷總攝入量占JECFA相應ADI值的0.009%和0.016%。食用該養殖貝類消費者攝入量遠遠低于JECFA推薦的PTWI值,此貝類消費者引起砷暴露的健康風險很小。
3結論
2013年遼東灣興城海域增養殖區海水砷含量符合第一類國家海水水質標準,沉積物砷含量符合第一類國家海洋沉積物標準,所產貝類砷含量符合第一類國家海洋生物質量標準。結果表明,該養殖區海水、沉積物和養殖生物均未受到砷污染,可以滿足貝類增養殖生產,符合養殖水域環境質量要求。
遼東灣興城海域增養殖區所產貝類符合有關國際組織對砷或無機砷限量要求,對食用該養殖貝類消費者引起砷暴露的健康風險很小。
參考文獻:
[1] 劉天紅,王穎,于曉清,等.重金屬砷對黃海、渤海主要幾種經濟貝類影響的研究進展[J].水產學雜志,2011.24(2):57-60
[2] 席英玉,楊妙峰.湄洲灣水域海水、沉積物中砷及重金屬的含量分析[J].福建水產,2011,33(4):9-12
[3] GB 17378-2007,海洋監測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4] 王立俊.海水增養殖區監測技術規程[Z]北京:國家海洋局,2002
[5] GB/T 3097-1997,海水水質標準[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6] GB 18668-2002,海洋沉積物質量[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7] GB 18421-2001,海洋生物質量[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8] JECFA,Summary and conclusions of the 61ST Meeting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R].JECFA/61/SC,Rome,Italy. 2003
[9] 李筱嶶,高俊,王永芳,等. 2000年中國總膳食研究-膳食砷攝入量[J].衛生研究,2006,35(1):63-66
關鍵詞 非線性;生態服務功能;生態服務價值;消浪護岸功能:互花米草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2-2104(2009)03-0125-04
海岸帶地區生態系統為人類活動提供了多種服務功能,是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場所。然而在過去的二三十年時間,海岸帶生態系統呈現不斷惡化和退化的趨勢,并進一步影響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此,迫切需要了解和認識海洋生態系統對當今和未來社會的經濟貢獻,才能在政策制定和海洋管理過程中,達到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為此,選取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鹽沼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其經濟價值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模型,對杭州灣南岸區域互花米草資源價值量進行定量研究,從而確定互花米草鹽沼生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面積。
1 非線性關系模型的建立
采用Barbier的非線性關系理論,建立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的分布面積與其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非線性關系模型。其非線性關系模型建立方法如下:
首先,在綜合大量有關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實驗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互花米草消浪效果與其種植寬度關系分析,結果表明互花米草的消浪效果在垂直海岸線方向上隨著種植寬度距離的減小,且呈現二次或指數的線性回歸遞減趨勢。從線性回歸分析的結果中,選取回歸效果最佳的一組數據附圖1(也就是R2值最高的)作為建立模型的原始數據,并根據公式(1),得到波浪消浪比例的變化:
k=1-h1/h (1)
公式(1)中K為波浪通過互花米草后波浪的消浪比例;h1和h2分別為沿波浪傳播方向互花米草的終了和起始斷面處的波高。經過轉換,得到波浪衰減率K與互花米草種植寬度B的關系曲線,見圖1(0≤K≤1)。
其次,在上述互花米草種植寬度與其波浪消浪比例的非線性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價值與其分布面積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假設互花米草分布的寬度是一定的,均勻的沿海岸線100 km分布,通過圖1中波浪消浪的比例變化趨勢反映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價值的比例變化趨勢,其轉化公式為:
vi=vi-1++[A×S×(Ki-Ki-1-) (2)
公式(2)中,vi是消浪護岸服務功能的價值;A是單位面積消浪護岸服務功能的價值;s是互花米草研究區域的面積;Ki是波浪消浪比例。通過公式(2)得互花米草分布面積與其消浪護岸功能價值間的非線性變化關系。
最后,根據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消浪護岸功能價值與其分布面積的關系,計算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區域內的資源總價值,從而,構建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分布面積與其生態服務功能價值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模型。
2 非線性關系理論的應用――以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為例
互花米草是我國沿海潮灘分布面積最廣的鹽沼植被,在減緩和防止海灘生態系統退化、恢復和重建受損海灘生態系統中作用重要。但對于海產養殖業,互花米草的擴展則對經濟價值的增長具有負面影響(例如:減少可用于養殖的海灘面積),從而也成為當前生產部門和學術界的爭論焦點。互花米草及其生態系統到底是影響海產養殖業的負面作用大,還是生態系統服務作用大,至今沒有得到共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對互花米草對灘涂養殖業的影響無法進行定量研究。因此本文選擇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為案例進行定量研究。杭州灣為錢塘江口延伸的河口灣,為一喇叭口形狀的河口海灣,地處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地理位置為29°58'27''~30°51'30''N,120°54'30"~121°50'48"E。杭州灣南岸濱海平原位于滬、杭、甬經濟金三角的中心地帶,是中國沿海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生態特征以互花米草群落、海三棱蕉草群落和蘆葦群落為優勢種,面積分別為5258 hm2,656 hm2,330 hm2。它不僅是世界珍稀瀕危物種黑嘴鷗的主要遷徙停息地,也是中國南北濱海濕地的分界線,因此,杭州灣南岸濕地資源具有明顯的稀缺特征,具有極高的研究和保護價值。隨著工農業生產的高速發展以及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圍墾灘涂擴大土地面積的需求日益迫切,大量灘涂被開墾成農田或水產養殖場。根據浙江省圍墾局規劃2006―2025年全省將圍墾灘涂3.39×104hm2,圍墾前后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效益顯著下降,而濕地作為生物棲息地的生態效益則由61%降至3%,生物多樣性將受到嚴重破壞。
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不僅提供互花米草和底棲動物等直接物質產品(直接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消浪護岸、促淤造陸、固定CO2、釋放O2、庇護所及基因資源、營養物質貯存和循環、凈化環境、減輕海洋污染等服務功能(間接經濟價值)。根據2005年的數據,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面積為38 km2,為了便于本案例的研究,假設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沿海岸線100 km分布,其垂直海岸線向海一面的種植寬度為350 m,則總面積為35 km2。按李加林等提及的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直接經濟價值600萬元計算,可以得出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直接提供的物質產品單位面積價值為15.633萬元。從圖1中可以看出,當波浪經過200 m互花米草種植寬度時,可消去約80.0%的波高,種植寬度為300 m時,可消去超過90.0%以上的波高,可以使原設計標準20年一遇的海堤安全高度降低2 m以上,護花米草消浪效果明顯,具有顯著的消浪護岸功能。因此選擇生態系統管理方法中的替代成本法(Replacement cost,RC)對互
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消浪護岸功能價值進行評估,即通過計算可用于降低海堤設計標準所節省的費用或海堤遭受破壞后所需的海堤修理費用來代替其消浪護岸功能的價值。運用降低海底設計標準節省的費用計算其消浪護岸價值為2250萬元,根據其消浪護岸功能價值與其面積問的線性關系計算得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單位面積價值為58.624萬元。南美對蝦養殖業在蕭山地區的每667 m2養殖收益在3000~6000元不等,本文取3000元/667 m2計算,其單位面積價值為450萬元。
根據公式(1)和(2)及單位面積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的價值,建立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面積與其消浪護岸功能價值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得表1。
本文將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主要分成三部分進行分析:第一部分為直接物質產品價值(主要由植株和底棲動物兩部分組成);第二部分為消浪護岸價值(由于消浪護岸功能價值在護花米草生態系統總價值中占主導作用,因此關于消浪護岸價值以外的其他間接經濟價值在本文中不做研究);第三部分為將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轉換成對蝦養殖場帶來的收益。分別對上述三部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進行計算,結果如圖2所示。結果表明當互花米草的面積為25.4 km2,對蝦養殖場的面積為9.6 k2時,該區域資源價值量的評估值最高,為2626.7萬元。
3 討論與展望
為了更好地反映“非線性”理論的優點,在已有數據的基礎上,采用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建立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分布面積與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之間的關系模型(見圖3),并對該兩種模型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如圖3所示,若不考慮互花米草的消浪護岸功能價值隨其分布面積呈非線性關系,單純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時,將35km2互花米草生態系統全部改為對蝦養殖場,則該生態系統區域的總經濟價值為1575萬元,單純的以保護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為目的時,其資源總價值量為2598.9萬元。運用這種分析方法,使得我們在對護花米草鹽沼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中只能用“是或否”的管理方法進行決策,或者對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的資源實施完全保護,或者將該區域的互花米草資源全部改為對蝦養殖場,而很難找到互贏互利的結合點。從結果上看,實施全面保護能夠實現該區域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任何將互花米草生態系統改建為對蝦養殖場的做法都會導致該區域總經濟效益的下降,因此在原有生態系統管理方法的框架內,我們只能對該區域的互花米草資源進行全面保護。
但是,本文通過互花米草自身消浪護岸功能與其種植寬度間存在的非線性關系,建立互花米草生態系統消浪護岸功能價值與其分布面積的模型(見圖2)。當互花米草的面積為25.4 km2,對蝦養殖場的面積為9.6km2時,該區域資源價值量的評估值最高,為2626.7萬元,單位面積資源價值量為75萬元。雖然互花米草的消浪護岸功能價值在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中起主導作用,但是從圖2和圖3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這種非線性的關系并沒有使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的價值發生劇烈的波動,其結果是可靠的。實踐證明,對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的開發面積不超過其總面積的27%,即可實現該區域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因此,互花米草生態系統與其面積間非線性關系模型的建立可為我國互花米草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量化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浙江海洋學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摘 要:隨著人們對海洋認知程度的不斷提升,以及陸地資源開發的局限性日趨顯現,海洋經濟逐漸成為經濟研究的重要領域,其中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為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海洋旅游資源的開發要建立在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存的基礎之上,實現經濟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如何客觀有效的度量旅游可持續發展狀態,通過定量分析的方式評價其經濟效益,成為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關鍵.本文結合溫州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 :海洋經濟;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經濟評價;旅游價值
中圖分類號:F59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7-0082-03
進入21世紀以來,旅游業成為當今世界做大的產業集群,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著旺盛的發展態勢,甚至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從目前人們多樣化、多元化的旅行需求來看,旅游資源不僅局限于陸地的自然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而且還應保護廣闊的海洋生態旅游資源,并且海洋旅游資源以其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世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生態率開發需要設計多個方面,不僅要保證其最根本的生態效益,還要求在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因此針對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的多層次經濟評價至關重要.
1 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理論基礎
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理論體系是實現海洋生態旅游高品質、快速化發展的基礎.在以往的相關理論研究中,人與自然關系理論、旅游系統產業學理論、生態景觀理論是生態旅游的主要理論基礎,但隨著海洋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這些理論已經不足有支撐和構建其發展研究的理論框架,必須因素其他相關學科或延伸學科的理論進行吸收和貫通,比如環境經濟學、環境生態學、海洋旅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
在旅游系統理論中,環城游憩帶理論雷普爾旅游系統觀使其代表性理論[1].北大教授吳必虎首次提出環城游憩帶理論,他認為在大城市郊區200公里半徑以內均可成為城市居民度假游憩的休閑空間,且十分適合短假期或周末出游.雷普兒的旅游系統模型同樣建立在旅游空間結構上,與吳必虎的環城游憩帶理論具有相通之處,其更考慮旅行成本因素在旅游系統中的影響.
景觀生態學理論與海洋科學理論是有力支持海洋生態旅游的理論之一.景觀生態學是現代生態學的一個活躍的分支,它強調空間異質性、尺度性與生態整體性[2].對于海洋生態旅游資源而言,首先應尊重海洋景觀的固有資源與結構,在此基礎上完成自然性、異質性的開發,注重可持續性,避免認為加工造成的生態質量退化.
生態承載力理論是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自然與經濟和諧發展的研究理論基礎,其一方面在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上進行理論闡述、另一方面對海洋生態資源的旅游承載力進行深入研究,進而達到生態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效益最大化之間博弈均衡.
2 溫州海洋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2.1 海洋生態旅游資源概況
溫州是浙江南部的海濱城市,是浙江省沿海大市之一,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中海洋面積1.1萬平方公里,幾乎與溫州市陸地面積相當.在溫州市的縣區地理位置分布中,全市11個縣區中9個為沿海縣區,其中還包括一個海島建制縣——洞頭縣.洞頭縣有100多個島嶼組成,具有豐富的海洋植物、海洋動物資源,各種海洋文化景觀、海洋自然景觀、海洋人文景觀遍布在這些島嶼上,這共同構成了豐富的海洋生態旅游資源.從海岸線的長度來看,全市島嶼海岸線長度達567.9公里,總共437個沿海島礁,據統計,其中約有42個島嶼與大陸濱海區具有旅游開發價值[3].在較為成熟的海洋旅游資源中,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南麓列島、國家4A景區洞頭百島、世界古航標·中國詩之島江心嶼、蒼南漁寮大沙灘、鹿城七都島、樂清沙門島等,都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資源優勢.
總體來說,溫州市海洋旅游資源中具有一定知名度且發展較為平穩的資源中,有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0個省級風景名勝區、5處國家級森林公園、9處省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旅游度假區,并且超半數以上分布在距海50公里的沿海區.
2.2 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雖然具備豐富的海洋生態旅游資源,但總體開發程度、層次性不夠,多數景區還處于粗放型的開發階段.一方面造成知名旅游景區品牌不足,另一方面造成海洋旅游資源保護力度不夠,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人為破壞.比如洞頭島、西門島、南麓島、大魚灣等資源基本處于培育與成長之中,開放層析較低,沒有系統的規劃.其次,海洋旅游衍生產品開發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海洋特色、地方品牌的旅游商品,尚未打造出特色鮮明的海洋旅游項目,沒有發揮出溫州市海洋海島旅游的特色與優勢.再次,海濱旅游基礎支撐力不足,缺乏海洋旅游開發投入,以及旅游資源開發規劃與管理制度,造成開發模式多為粗放型,長期來看容易造成資源破壞.此外,基礎設置建設落后,資源整合不到位,嚴重缺乏海洋旅游專用碼頭、游艇等設施,接待客容量及接待能力有限.
3 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定量評價
3.1 定量評價體系構建
隨著海洋產業發展的多元化,以及行業對資源評價研究的深入,海洋生態資源評價模式已由傳統的單因子模式轉變為多因子模式,更多的將社會因素、文化因素、經濟因素、旅游因素、生態因素等考量進來,形成系列化的指標評價模型[4].由于海洋生態旅游資源中的諸多因具有異質性和不同的經濟意義,使其你具備一般可比性,這就需要對這些因子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然后才能確定其在整體中所占的權重,進而計算綜合評價分值[5].對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無量綱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闕值法,也叫臨界值法,是借助最大值、最小值、滿意值等特殊指標與實際值相比而得到評價值的方法,正指標計算函數為:
其中xij,opt為該指標在所有時間取值中的最優值.
(2)標準化方法,在存在多個變量時,為是各變量指標存在可比性,先對不同組數據標準化,進而通過標準化后的數值進行比較,從而確定指標的綜合評價值[6].通常來說,標準化方法能夠有效的消除數據量綱的影響.標準化計算函數為:
(3)比重法,即指標的實際值在指標總之中的比重,其計算函數為:
3.2 評價方法的選擇
由于海洋生態旅游資源涉及到很多非量化指標,而在經濟評價值中必須將這些指標進行量化,常用的量化方法有層次分析法、模糊賦分法、FUZZY綜合評價法、德爾菲法等幾種[7].在我國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經濟指標評價中,較常用的方法有層次分析法與德爾菲法,這些方法能夠有效的解決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經濟評價中一些無法完全量化的因子,解決問題的本質是將這些無量化的因子賦以相應權重來表示其在綜合指標中的重要性與地位.
(1)德爾菲法,也稱專家咨詢法,是利用行業專家的意見來確定指標因子的最終權重.德爾菲法通常需要集中多名專家的意見,并且要求專家給予較為專業的評價,并且還要根據專家的領域地位給予專家評論結果相應的權重,然后通過整理并不斷的修改和反饋,最終得到滿意的結果.
(2)層次分析法.對于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的經濟評價而言,層次分析法能夠有效、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分配各因子的權重,并且其能夠靈活的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的特點使得層次分析法在其經濟評價中較為適宜,能夠系統性、可靠性的識別問題,提高評價的簡便性與準確性.層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驟為:建立層次分析模型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層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
3.3 綜合指標合成
在對各指標進行權重分析與量化處理之后,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和綜合評價模型,對多指標進行合成.一般而言,多指標合成的方法有線性加權和函數法、乘法合成法等.線性加權和函數法的計算公式為:,其中f(x)表示綜合評價分值,wi表示評價指標i的權重,xi表示評價指標i的無量綱化值,n表示所有指標個數.
乘法合成法的計算公式為:,其中x;j表示逆指標,m表示逆指標的數量.
結合我國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特點,以及上文的權重確定、無量綱化分析、綜合指標合成等分析研究,最終選擇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進行綜合評價,一般步驟為:確定評價指標集確定各指標層的權重確定評價的評語集D和其分值確定模糊評價矩陣對目標層X進行模糊綜合評價計算結果歸一化與評價.
4 溫州市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戰略建議
4.1 開發原則
海洋資源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之一,在對其進行開發時必須堅定的遵循一定的開發原則,這樣才能確保海洋生態旅游資源在不遭受認為破壞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結合溫州市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的特點,以及其目前的資源開發現狀與政府規劃,在開發中需要遵循的原則有可持續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生態性原則、層次性原則、保護性原則、特色性原則等.
4.2 戰略取向
前文分析可知,溫州市具有廣闊的海洋生態旅游資源,并且這些豐富的資源多處于開發或初步形成階段,因此后續的開發應建立在現狀的基礎上,并且合理規劃,在政策引導下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博弈均衡.結合溫州市目前的海洋旅游資源開發現狀,以及各部分資源的經濟價值評價結果,所采取的戰略取向有:(1)由近至遠的開發戰略;(2)城鄉互動的開發戰略;(3)差異化開發戰略;(4)面向市場的開發戰略;(5)環境循環發展戰略.
4.3 溫州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主要戰略
從政府層面,建立政府主導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溫州市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主導作用,聯合其他相關部門,實現社會參與的產業融合,打造現代化的海洋旅游發展格局.從市場層面上看,重視城鄉部門在溫州市海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城鄉統籌、上下一體的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市場共贏的整體市場運作機制.此外,還要建立產業開發要素互通、功能互補、市場互享、利益互增的跨區域聯合網絡,以及建立自然、經濟、社會和諧進步、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旅游系統.
參考文獻:
(1)孫玉琴.基于DEA的濱海區域生態旅游效率評價及優化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2)賈欣,莎娜.海洋生態損失過程中的群體經濟行為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14(8).
(3)胡念望.溫州海洋文化旅游發展戰略與保障措施研究[D].浙江海洋學院,2014.
(4)李曉通,張予云,張成勝.資源生態化開發作為西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政策的人類學思辨[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5(1).
(5)齊俊婷.海洋開發活動的經濟效益評價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
關鍵詞: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F32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098-02
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為山東省沿海漁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山東省瀕臨渤海、黃海。海岸線長3 100Km;沿海島嶼299個,島嶼岸線550Km;沿海海灣70多處。0m~20m等深線淺海面積2.9×10Km;潮間帶灘涂面積3 200Km。北部黃河萊州灣海岸底質為細紗淤泥質,是多種北方群系魚蝦產卵、索餌場。
山東省近海海域的初級生產力較高,海洋生物資源豐富。近海海洋生物有1 000 多種,海洋底棲生物418種,潮間帶生物510種。其中有較高經濟價值的400 余種。浮游植物116 種,以硅藻占絕對優勢,經濟藻類為海帶、石花菜、裙帶菜、條斑紫菜、鹿角菜等。浮游動物77 種,其中魚類155 種,頭足類7 種,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魚、蝦、貝、蟹類有80多種。漁業資源年捕獲量可達110萬噸,近海海洋棲息洄游魚蝦類260多種。對蝦、扇貝、鮑魚、刺參、海膽等海珍品的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海珍品資源量7 000噸。
山東省作為全國海洋大省,從海洋經濟結構中可以看出,仍是傳統的漁業為主的低層次結構類型。同時響應海洋捕撈“零增長”政策,出臺相關法規政策保護漁業資源,2000年以后海洋捕撈出現負增長,到2001年海水養殖量超過海洋捕撈量。近海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魚群數量銳減,沿岸近海急劇下降。
1.過度開發海洋漁業資源,資源逐步衰退。隨著海產品需求量的增加,捕撈能力持續增強,遠遠超過了漁業資源的承載力,漁業資源衰退速度加快。表現為漁獲物營養水平下降,主要經濟魚蝦類難以形成汛期產量,低齡化、小型化和低質化現象明顯,損壞幼雜魚過度。專屬經濟區的劃定,使得部分外海漁船回撤至近海作業,加劇了資源不足與過度捕撈的矛盾。
(1)過剩的從業人員及價格的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海產品的需求量是越來越大,促使海產品價格上漲;價格越漲,捕撈越甚,資源愈匱乏。以黃渤海區漁船數為例,1986年為38 398艘,而2002年為73 447艘,增長率為92.28%。可是1998年調查表明渤海漁業資源生物量卻下降到1992年的11%。(2)漁具漁法結構不合理。由于受捕撈成本的限制,有些捕撈漁船發動馬力不夠,漁具漁法比較落后,使用違規拖網,大量捕撈幼魚小蝦小蟹,破壞了魚類產卵和幼魚培育場的低層生態環境。盡管實行伏季休漁制度,但是禁期已過,由于監管部門的監察不力,違規作業的情況時有發生,致使大小通殺,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再生。
2.不斷惡化的沿海生態環境。海洋作為陸源污染物和海上排污的主要收納場所。沿海城市、地方工農業市生產廢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養殖自污染,海上作業時油污染,中小企業對污水處理不力,造成了近海水環境污染嚴重。2008年實施監測的渤海入海排污口中,約83.3%的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磷酸鹽、懸浮物和氨氮等。山東超標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數量占各自實施監測的入海排污口數量的比例居全國第一位[2]。
3.養殖管理不善,病害流行,種質退化。養殖品種單一粗放,以傳統養殖品種為大宗,以貝類和藻類為主,魚蝦蟹類為輔。漁業水域污染,生態失衡,病毒病,細菌病,寄生蟲病和營養病都與環境因子有密切聯系。由于受生物工程技術資金等影響,有相當數量的育苗場設施,設備條件十分簡陋落后;養殖苗種遺傳力差;抗逆性弱,種質退化;育苗能力不能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制約了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的發展。
4.海產品加工的困惑。水產品加工過程中,由于技術限制,廢棄物綜合加工利用水平低,主要用于生產飼料、魚粉等。水產品加工技術落后,企業設備陳舊;初級加工品多于精、深加工產品。加工保鮮多以冰、速冰的方式,漁業產品大多被消費者直接消費,產品附加值低。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富集,原料質量難以保證。產品出口類型單一。出口創匯競爭力不強。
5.漁業資源管理體制不夠健全。海域管理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狀況還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海洋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綜合管理的權威尚未形成,管理極限和范圍出現一定的交叉和重復,漁業法規不夠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3]。海域使用的無序、無度、無償也是造成漁業資源不能持續、高效開發利用的重要原因。
(一)全面綜合治理污染源
1.陸源污染源的治理:針對陸域排海的主要污染物來源于工農業廢水與城鎮生活污水,對此要從源頭上堅決堵住污染排放。實現工業污染項目達標排放;全面推進沿海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落實資金專用,技術科研作基礎。實行全過程污染控制。農業生產中大力推廣有機復合肥、土雜肥使用。加大生物肥使用;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發展生態農業。
2.油污染處理:建立海域船舶溢油預防。處置和應急一體化管理機制;研究石油污染源漂流預報模式,各港口、碼頭、造船廠和修船廠建立含油廢水處理設施,對往來船只的含油處理;減少或消除海上油氣鉆機鉆出的鉆屑或化學物質的含量,緩解對環境的污染[4]。
3.清潔養殖替代靜養模式:清潔養殖是運用生態經濟和環境保護觀點來指導海水養殖業的生產。在技術革新基礎上逐步淘汰落后的養殖技術和工藝,推進工廠化養殖、池塘生態養殖和貝藻混養[5]。
(二)調整漁業結構,協調其他行業的關系整合人力資源
1.海洋捕撈業。壓縮近海,發展外海,拓展遠洋是保持和振興山東海洋漁業強省的戰略需要。形成多家遠洋漁業公司及龍頭企業;擁有裝備水平高,超大型遠洋漁業船隊,形成較為完善的國內外市場保障體系,逐步實現與國際市場的深度接軌;實現公司在國內外上市,拓展更廣的資金渠道,把遠洋漁業做大做強。實現遠洋捕撈業的逐年增長。
2.海水養殖業。今后的海洋漁業發展的思路:因海制宜,合理布局,加強基礎科學研究,轉化高新生物工程技術,培育良種,調整養殖結構、規模。
(1)潮上帶、陸地工廠化養殖。工廠化養殖就是通過運用現代化的養殖設施,采用封閉循環水養殖,采用技術手段,處理放養殖環境,有效提高飼料利用率,使良種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工廠化”養殖可以提高養殖單產和經濟效益,控制養殖污染,增加生態效益[5]。(2)灘涂、淺海的生態養殖。要結合海域實際情況,開展大規模海水養殖區域的養殖容量和潛力的分析研究,實施生態養殖,探討工程化養殖和生態養殖在這一區域的最佳結合。一定要本著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生態學原理,建立完整的池塘生態養殖系統,在繼續對中國對蝦、烏賊、海蜇、貝類、海珍品等的人工放流、底播、移植的基礎上發展名優珍品的培育[6]。根據魚種群特點,逐步擴大投放保護性人工魚礁,在海岸帶和海島區大量繁殖海帶、裙帶菜等實現貝藻間養,建立立體養殖生態系統,改良生態環境,實施漁業資源的修復。(3)離岸深水區的生態養殖。實施離岸深水養殖可以拓展養殖空間,增加資源的利用量,是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是一定借鑒別國的先進技術,立足實際,以質取勝。
3.海產品加工業。隨著人們對海產品的需求的急劇增長,而近海漁業資源利用又接近了極致,海產品的加工技術、工藝對于資源的利用開發就顯得更為重要。從循環經濟的角度看,高層次的產品加工,有效降低了漁業資源開采,提高了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環,減少廢棄物[7]。
水產品加工業是本世紀實現漁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支柱專業之一。必須依靠本省的技術優勢,參與國內、國際科研項目合作,迅速轉化科學技術為生產力,增加海產品的加工產量比,做到產品的精、細、高,提高海產品的附加值。運用生物加工新技術,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生產海洋藥物、試劑保健品等,提高加工的精度,提升海產品的利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4.加強與其他行業的聯系,整合人力資源。在實施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降低人口壓力。當前的漁業發展生產力水平,已經超過了漁業生產最大的容納力。
(三)完善海域管理,加強漁業資源的保護
依據《海域使用管理法》建立科學的海洋綜合管理體制,理順海域管理體制,遏制海洋資源的破壞,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漁業法及配套法規、規章是漁業實行依法治漁、依法興漁的保障。要加強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依法生產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堅決制止非法漁業生產,淘汰非法漁具,革新捕魚方法,加大執法力度,強調執行過程中的“嚴”字。
1、蝦類海鮮。蝦類是一種海產食物,可炒、炸、煎,口感極好,一般生活在淺海海域。
2、蟹類海鮮。蟹類是甲殼動物亞門短尾下目物種的統稱,全世界蟹類約有4500余種,其中不少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
3、螺貝類海鮮。螺貝類海鮮是指海洋生物貝類中,能夠為人類食用且味道鮮美的貝類。
4、頭足類海鮮。頭足類動物,屬海洋動物,魷魚、章魚、船蛸、鸚鵡螺和墨魚都是頭足類動物。
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古木參天,藤蘿蔽日,進入林中就像到了奇花異樹的海洋。望天樹高達七、八十米,只有仰起頭才能看到它的樹冠,是名副其實的“森林巨人”;古椿樹粗壯高大,就是幾個人拉起手來也圍不攏。這里有重量驚人的黑黃檀;有鋼鐵一樣硬的鐵力木;有能夠分泌毒液的箭毒木;還有能夠供應淀粉的西米樹。
常言說“獨木不成林”,可在西雙版納,一棵樹往往就是一片森林,有的竟是一座空中花園。一棵千年的大椿樹,光它的氣根就有二三十根。那些氣根懸生在大樹枝干上,直插泥土,簡直就像一根根粗壯的支柱,很難分得清哪里是主干,哪里是氣根。遠遠望去,一棵樹就是一片森林。另外,在那些高大的喬木或油棕上,往往有幾十種乃至上百種依附植物。每逢春天,許多依附植物能夠開出鮮艷的花朵,紅的、黃的、白的、紫的……爭奇斗妍,一棵樹就是一座空中花園。
西雙版納的植物不但姿態萬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油棕被稱為“世界油王”,可西雙版納的油瓜的含油量比油棕還要高很多。這里的扁擔藤簡直就是一座座“天然飲料廠”。當你口干舌燥的時候,只要用刀砍斷一根扁擔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會像噴泉一樣流出來。這里的黑心樹是難得的“木材倉庫”。這種樹不怕砍、不怕伐,只要留下一段樹樁,就會很快萌生出許許多多的嫩芽,兩三年的工夫,這些嫩芽就能長成10來米高、比碗口還粗的大樹。這種樹的壽命特別長,一般的可以活200到400年。一家人種上幾棵黑心樹,燒柴的問題就解決了。
閱讀訓練
1.作者把“扁擔藤”比作“天然飲料廠”,這是因為
2.“獨木不成林”,可文中說“在西雙版納,一棵樹往往就是一片森林”。這是為什么呢?請舉一例說明:
3.第2自然段主要是圍繞哪個詞語寫的:
( )
A.奇花異樹 B.古木參天 C.名副其實
4.第2自然段的結構方式是:
5.文中有一句話,既連接了上下文,又點明了題意,這句話是( )
A.常言說“獨木不成林”,可在西雙版納,一棵樹往往就是一片森林,有的竟是一座空中花園。
B.西雙版納的植物不但姿態萬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關鍵詞:生態修復 水環境
課題:秦皇島市社科聯項目
201206167 秦皇島生態城市指標體系構建、評價與生態城市建設對策研究 201206166 秦皇島生態城市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
秦皇島市科技局項目
2012025A128秦皇島市北戴河及相鄰地區近岸海域環境綜合整治保障機制研究
一、生態恢復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現狀
生態修復技術應用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主要是用于各種受損生態系統如河流、湖泊、水庫、海洋等水生生態系統、草原、森林、礦區等陸地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過程中。[6-8]
目前廣泛應用的污染水體整治工作如駁岸景觀、河床硬化、綜合調水及引流沖污等方法都難以解決水體生態系統重建與水體功能的再現問題。 因此,從 20 世紀 70 年代后開始采取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方法,強調水環境生態系統的修復逐漸成為受污水體治理的主導思路。
二、生態恢復主要技術與方法
(一)生態修復技術概念
生態修復的概念
所謂環境生態修復,是指使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恢復到被破壞前的自然狀況,強調在不斷減少污染源的前提下,采用生態方法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環境自凈能力,還原生態系統的結構,恢復生態系統在區域的結構功能[19]。
(二)生態修復技術與方法
1、污染水體生態恢復的工程技術
(1)植物修復技術
植物修復技術是以植物(如水草、水生花卉等)忍耐和超量積累某種或某些化學物質的理論為基礎,利用植物及其共生生物體系清除水體中的污染物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
①植物萃取技術
利用金屬積累植物或超積累植物將水體中的金屬萃取出來,富集并運輸到植物可收割部分。
②根際過濾技術
利用超積累植物或耐重金屬植物從污水中吸收、沉淀和富集有毒金屬。
③植物固化技術
利用耐重金屬植物或超積累植物降低重金屬的活性,從而減少因重金屬擴散而進一步污染環境的可能性。
(2)動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水生動物群落的恢復是水體生態系統恢復的重要內容,同時亦是維持重建水生植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穩定的重要機制。
①采用CBS水體修復技術
CBS是Central Biological System(集中式生物系統)的簡稱,由美國CBS公司的科學家開發研制,并得到廣泛成功應用,是一種高科技的生物修復水體的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生命過程中的代謝機理,將廢水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從而去除有機污染物的過程。
②采用EM技術進行水體修復
EM為高效復合微生物菌群的簡稱,是一種由酵母菌、放線菌、乳酸菌、光合菌等多種有益微生物經特殊方法培育而成的高效復合微生物菌群。EM技術時日本琉球大學教授比嘉照夫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發成功的一項微生物技術。EM菌群是由5科10屬80多種對人類有益的微生物復合培養而成的多功能微生物菌群。其物理性狀為棕褐色液體,包含有光合細菌、醋酸桿酶、放線菌、乳酸菌和酵母菌5大類微生物。EM菌群在其生長過程中能迅速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同時依靠相互間共生增殖及協同作用,代謝出抗氧化物質,生成穩定而復雜的生態系統,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激活水中具有凈化水功能的原生動物、微生物及水生植物,通過這些生物的綜合效應從而達到凈化與修復水體的目的。
2、富營養化湖泊的生態修復技術[14-19]
(1)恢復水生植被
控制營養物的生物措施包括擴大天然營養物匯點對營養物的滯留,削減營養物向營養生成帶的再循環和內負荷,外源負荷的削減必須與湖泊內過程相吻合,即將營養物保持為初級生產者所不能利用的化學形態或滯留于湖內不能利用的位點。控制外源營養負荷,除利用和恢復水陸交錯帶的濕地和湖泊沿岸帶的大型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發展費用較低的半天然的人工濕地也是一種可行途徑。對于水質明顯惡化的水體沉水植被不易恢復,即使恢復也難以維持。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根際系統的凈化,控制面源污染,或是通過生物量的收獲消除內負荷,美化環境。重建以沉水植物為主的水生植被對以武漢東湖為代表的長江中下游富營養化淺水湖泊的恢復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將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結合起來。在重建水生植被的早期,也必須根據湖泊水生植被自身的演替規律和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態特征選擇耐污性強的r-選擇型植物作為先鋒種類,然后逐步對水生植被的結構加以優化。
(2)優化水產養殖結構,恢復生態系統平衡
一般說來,湖泊退化的表征有藻類過度增長、水生植被衰退、污染輸入超過水體自凈能力及凈化能力下降、水質惡化、食物鏈喪失等。對于這些問題,必須采取相應的人為措施促進湖泊的恢復,防止水體的進一步污染,降低富營養化水平。大型枝角類及植食性魚類雖然可以降低藻類現存量,提高水體透明度,但在長期尺度上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必須進行湖泊生態系統的整體優化,提高和恢復生物多樣性,進而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在湖泊富營養化的過程中,水生植物群落本身也發生演替變化,以適應不同的營養水平和水環境條件。
在水體富營養水平高,透明度低,加上水華大量發生,草食性魚類攝食等因素的作用下,沉水植物損失,湖泊進入浮游植物占優勢的狀態,我國稱之為藻型湖泊,表現為湖水渾濁、生物多樣性降低,湖泊的利用價值、美學價值和野生生物保護價值也隨之下降。但并非每一個湖泊都符合這一模式順序發展。由上述演替過程分析,對于長江流域富營養化淺水湖泊的生態恢復必須以沉水植物為主的水生植物重建為重點,將工程措施和生態調控措施結合起來。對外源與內源污染負荷的削減是有效的生態調控措施的前提。在重建水生植被的早期必須根據湖泊水生植被自身的演替規律和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態特征,選擇耐污性強的,選擇型植物作為先鋒種類,然后逐步對水生植被的結構加以優化。
3、海洋生態修復---海藻的應用
海藻是海洋生態環境的生態修復者,大力發展海藻養殖,可以減少海洋富營養化,修復已遭到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保護海洋生物資源。
海藻通過從海洋環境中不斷吸收氮和磷,當生長到一定大小,可以被人們很容易地從海區收獲到陸地,這種收獲本身就是把大量吸收和儲存在海藻中的氮和磷從海洋中除去。這種除氮和磷的方式必須存在兩大前提:其一是該種海藻具有較高經濟價值,而且經濟價值越高越容易被栽培和收獲。其二該種海藻可大規模栽培生產且收割方便。海洋微藻也能從海洋中吸收氮和磷,但由于其個體小難以收獲,因此難以充當現代海洋生態修復者,只能作為生態平衡成分之一。
參考文獻
[1] 羅永. GIS 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 年,2:6~7.
[2] 荊治嚴.城市重污染河流污染特征與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J]. 環境保護科學,2012,38(2):16~19.
[3] 秦伯強,高光,胡維平,吳慶龍,,劉正文,谷孝鴻,朱廣偉,陳非洲. 淺水湖泊生態系統恢復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湖泊科學,2005,17(l):9~16.
[4] 葉建鋒,操家順.生態修復技術在保護水庫水源地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4 ,27(2):61~63.
關鍵詞:海洋資源;生態環境;環境保護;海洋事業;環境污染
1我國海洋概況
我國海洋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延綿達1800公里,海岸線資源異常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漁業資源、旅游資源、港口資源和遼闊發展的空間。有極其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生物物種多達26000多種,魚類3000多種、淺海和灘涂生物資源2200多種,長久以來在平衡生態環境,保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發揮著極大的作用,當然我國的海域劃界也存在著激烈的爭端,在黃海、東海、南海與周邊各國均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管轄權爭議。在資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因為科學水平的因素,被保存完好豐富的海底能源,將會為國家發展提供巨大的資源保障。目前,其他國家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頗大,海水也是不少可再生的能源,如潮汐能、浪能、水溫能、鹽度差能等。隨著開發的深入,我國也前所未有地污染和破壞著海洋生態環境,海水富養化、物種多樣性快速減少等問題,使海洋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2海洋環境保護現狀及原因分析
2.1我國海水受污染情況非常嚴重
2.1.1海洋環境問題的首要表現就是海洋水體遭到污染,隨著近海岸海域富營養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赤潮現象頻頻發生,且不斷擴大規模,不斷出現新的赤潮生物種,給海洋生態環境、人民群眾健康和海洋經濟造成了重大危害。2.1.2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作為能源戰略的石油在陸續大量建設開發,海上運輸石油頻繁如織,開采石油規模不斷擴大,風險源更加分散分布更廣,風險源強度更大,溢油的潛在風險也在不斷增加,發生突發性溢油污染事故的概率也在大幅增加。近幾年,我國油船溢油事故和海上開采石油的泄露與井噴事故迅速攀升,每年石油排入大海約12萬噸。渤海灣“7•16”溢油事故和山東蓬萊“19-3”重大溢油事故更是給海洋生態環境以沉重打擊同時給人們敲響了安全的警鐘。2.1.3海運航行和作業中的船舶所產生的污染物源源不斷的排入海洋,也可能發生事故,如碰撞、爆炸等,所產生有害物質排到海水中,使海水再次受到污染。2.1.4海洋環境保護的主要因素并不是這些源污染物,一半以上的污染物來自于陸地廢棄物的排放。人類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不經處理隨意排放廢棄物和污水,直接進入河流系統;農事生產所用如農藥、化肥等化學成分污染物,經過雨水浸泡,流入地下暗河,隨著河流和地下水,最終進入大海,海洋環境受到了污染,海洋生態遭到了破壞。海水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更需要漫長的時間消化,無限度流入污染物,海水自身凈能力必然會入不敷出而導致水體污染。
2.2過度開發海洋資源,生物多樣性減少
我國海域內海洋生物種類繁多,還有很多珍稀品種,過度的捕撈極大地破壞了海洋物種資源的繁殖能力,致使海洋生物極速減少,嚴重的甚至瀕臨滅絕。與此同時,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系統異常,致使魚、蝦、蟹和貝類以及有保護水環境功能的大量藻類等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快速消亡。雖然采取休漁期的政策,投放魚苗、蝦苗,但在利益的驅動下,仍然出海作業的大批漁民將還未長大的魚、蝦、蟹捕撈上來,其既無法從數量上的增長形成種群,之后便出現了更加尷尬局面,原本數量不多的海洋珍惜物種瀕臨滅亡,而數量眾多的物種將成為珍惜海洋生物。
2.3水域面積縮減、海岸侵蝕狀況嚴重
大量海岸因受經濟開發的影響,人為改造灘涂在不斷增加、自然的原始景觀在逐漸縮減、很多重要的海灣面積在不斷縮減;大量的填海造地投入其中,更是興建了大面積的海參、鮑魚養殖場,疏于管理的大面積養殖場,使海灘面積和海岸濕地急劇減少,養殖場內的污染也十分嚴重,污染物隨著潮汐進入海中,海水受到了污染。另外,開發海洋工程建設、石油、天然氣的海上開采作業、海洋生物制藥等化工產品的開發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都從側面給海洋環境以沉重打擊。
2.4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和缺失的管理機制
我國海洋的環境立法工作發展較晚,相關法律體系相對滯后,然而在海岸線的立法管理方面有很多漏洞。海洋環境的政府管理部門責任不清,職能重疊現象、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等問題極易出現,與之相關的監測預警、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執法隊伍需要進一步提高水平,以上均嚴重影響著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是環境保護的基本法,明確了在保護海洋環境方面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是1983年頒布施行的,是我國專門保護海洋環境方面的法律,在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方面意義非常重大。法律體系中保護海洋方面的,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根本,以《海洋環境保護法》為中心,三個輔法律:(1)《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六個相關法律法規;(2)和海洋防治法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3)有具體執行標準的保護海洋環境性法規,如《海水水質標準》《漁業水質標準》等。以上法律、法規、準則構成了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中起到了法律支撐的作用。由此不難看出海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并不健全,并不能適應新時期保護海洋環境的重任,且相比其他發達國家對于海洋的立法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3我國面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不足與對策
目前,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之時,保護海洋近岸生態環境與前者成為了不可調和的利益矛盾點,承受著繼續破壞和污染不斷加重的巨大壓力,有些部分重點地區海洋環境受損情況觸目驚心,已無持續發展的后勁可言。所以加強產業結構性調整、優化產業部局,嚴控污染源,在減輕沿岸近海和流域污染現象之時,進一步加大海洋生態保護力度。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保護功能和的抵御災害的綜合能力,保持生物基因多樣性、恢復海岸自凈能力、逐漸提升海洋生態環境安全防衛能力,具體措施:
3.1加大建設海洋環境保護設施和機制措施力度
3.1.1要大力興建國家級保護區,各地也要以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岸帶生態系統為目標,建立生態保護區或海岸生態隔離帶,極大保護及恢復海岸生態系統,加強海岸生態建設。3.1.2恢復海洋岸線原生態景觀,在沿海重點旅游區、經濟開發區,加大力度修復沙灘海岸、退耕退墾還灘還海,建設原生態自然景觀和廊道,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藍色空間和愉悅、唯美的濱海景觀。3.1.3加強污水處理水平,控制海洋污染,建立污水排海標準,制定統一污水、廢水排放濃度標準,排放污染物要定時監測、申報登記、控制入海污染物總量等,以保證海產品質量,保護群眾身體健康。3.1.4建立評估海洋生態環境風險體系,開展海洋生態環境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建設,對海洋安全事故的發生、發展、消除及生態恢復都至關重要。3.1.5加強海洋環境應急處置能力。把深入開展海洋環境災害的防治工作和應急處置管理機制有效融合,在多樣性的海洋災害頻發的形勢下,嚴重威脅了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根據發生生態災害種類如赤潮、綠潮和海洋生物病毒病害、重大海上安全生產突發事故等,有針對性地開展監測防控工作,設立監測點、完善浮標、探頭,利用航拍、衛星遙感技術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監測系統,提高預警機制和應急響應能力,在發生海洋環境污染事故或生物災害時,能夠及時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災害造成的損失。應急工作要常備不懈,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
3.2建立適應新時期發展的法律體系
3.2.1應當適時出臺一些法律法規來填補法律空白,又能解決新問題。在建設大量人工養殖場以用來替代和緩解漁業資源枯竭壓力,而隨之產生了許多問題,如生態環境被破壞、海水被污染、生物鏈嚴重失衡等,需要法律制定科學合理的標準來規范養殖行業,嚴格禁止養殖密度過大,堅決防治養殖疾病等,建立高標準人工養殖場;同時重視生物入侵,越來越多的生物入侵案例,慘痛的表明同樣是破壞生態的重大因素,這些問題的逐漸凸現,迫切的需要用法律手段進行制約。3.2.2海洋的經濟價值與海洋的生態價值相比后者更應得到重視。在取得經濟價值的同時,而損害生態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應當完善、強化、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完善的補償制度,海洋環境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制度,所有的海洋經濟行為都應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保存好生態環境,保持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品類多樣性的生態環境。3.2.3持續加大海洋執法監督力度。制定的法律能否保護海洋環境,關鍵就是要執法必嚴,如執法監督力度不夠,就會導致其形同虛設變成一紙空文,而且還應該有完善的處罰措施,使觸碰法律的自然人、法人心生畏懼,法律所賦予的責任、義務,嚴格按照規定執行。
4結語
我國現已進入經濟體制改革的深水區,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使得資源環境的約束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加顯現。為突破陸地資源環境短缺的瓶頸,保護海洋環境,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顯得極為重要,要使其具有更為廣闊的前景,就要立足當前,放眼未來,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的眼光看待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統籌兼顧,合理布局,科學謀劃,構筑藍色的海岸生態屏障,樹立海洋道德意識、海洋文化意識、提高藍色國土意識,促進文化強國、海洋強國建設。
參考文獻
[1]劉伊娜.淺析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及對策[A].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論文集[C].2014.
[2]馬鳳媛.我國海洋強國戰略視角下的海洋環境保護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