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生態環境的現狀

生態環境的現狀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4-02-27 14:41:3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生態環境的現狀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第1篇

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主要表現在:1現在全國的城市基本上都建有垃圾回收處理站、污水處理廠等一整套環保系統,但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沒有統一有效的收集處理系統,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隨處傾倒,嚴重污染了耕地、空氣、水源,進而影響農作物生長環境,影響糧食蔬菜等農產品質量,最終影響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2地方政府環保工作重城市輕農村,環保方面的人力、資金投入嚴重不足;3一些地方受利益驅使,把環保不達標、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尤其是城市近郊的農村,使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在農村蔓延,加劇了農村環境的惡化;4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農產品產量,不惜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地質量下降,使有益的鳥類和昆蟲死亡,破壞了生態平衡;5在畜禽養殖過程中,動物糞便隨意堆砌排放,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措施

1切實保護好農村飲用水源地

把保障飲用水安全作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依法科學劃定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監測和監管,堅決依法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嚴禁直接或者間接向河流、溪溝、水庫、山塘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制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應急預案,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2加大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按照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采取分散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方式,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較分散、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采取分散處理方式處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較集中、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新村莊建設規劃要有環境保護的內容,配套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設施。加快推廣“戶保潔、組收集、村轉運、鎮處置”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步伐,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運率和處理率。邊遠分散地區可采取資源化的就地處理方式。優化農村生活用能結構,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3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環保準入門檻,禁止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淘汰污染嚴重的生產力和工藝、設備。強化限期治理制度,對不能穩定達標或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實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間應予限產、限排,并不得建設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項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加快推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4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

科學劃定禁養、限養區域,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加快推行規模化養殖場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積極開展規模以上養殖戶和散養戶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結合實際,確定時限,限期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B殖場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對現有不能達標排放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鼓勵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綜合利用方式,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依據土地消納能力,進行畜禽糞便還田。根據水質要求和水體承載能力,確定水產養殖的種類、數量,合理控制水庫、山塘養殖規模,堅決禁止化肥和畜禽糞便養魚。

5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采取綜合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稈還田,鼓勵使用農家肥和新型有機肥。鼓勵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強農資管理,禁止生產及銷售劣質農膜,提高農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壽命,鼓勵農膜回收再利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發展生物質能源。

6積極防治農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摸清情況,把握機理,逐步完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制度,開展污染土壤綜合治理試點。加強對污灌區域、工業用地及工業園區周邊地區土壤污染的監管,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嚴格對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環境監管。

7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

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并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保護和整治村莊現有水體,努力恢復河溝池塘生態功能,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加強對礦產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和交通基礎設施等開發建設項目和活動的環境監管,努力遏制新的人為破壞。

8健全農村環境保護治理監管機制

建立公共政策農村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政策源頭上把關,控制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把環境監管工作的觸角進一步向基層延伸,可在全區范圍內分片設立環境衛生監察大隊,專職負責鎮容、村貌的管理。在全區各鄉(鎮)統一設立環境保護管理站,負責鄉鎮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依法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和事。強化對各級黨政部門環境保護工作的考評,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列入各級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年度工作目標管理考評內容。引入生態環境效益評價機制,開展綠色經濟核算,逐步建立農村經濟綠色統計和審計制度,將統計、審計結果作為考核提拔基層領導的重要指標和基層評優評先的重要條件。

第2篇

要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合理的資源利用與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是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監測、評價的力度。山東省萊蕪市于2012年8月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基于RS/GIS基礎的生態環境監測。

1引言

生態環境(eco-environment),是我國特有的一個名詞,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姑且認為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生態因子和生態關系的總和,是環境受到人類活動影響(歷史的、現實的、正面的、負面的)的產物,由多種要素組成,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復雜關系,各種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構成了一個具有綜合性、等級性和區域性特征的復雜系統。

由此衍生的生態環境監測也有幾種不同的看法。但從環保部門生態保護工作職責來看,生態環境監測應該包括兩部分,一是監測生態環境質量;二是監督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活動、重要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破壞恢復工作。

1.1國內外研究進展

國外環境質量評估始于上世紀 60 年代中期,70 年代蓬勃發展,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一些先進技術尤其是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開始應用于環境科學領域。

2005年,科技部正式啟動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臺站建設任務,目前有53個臺站納入其中。。

1.2主要理論基礎

遙感(R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在計算機技術、人造衛星、測量技術、制圖技術和對地觀測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的融合并走向了成熟,廣泛的應用于各個領域中。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常被簡稱為“2S”技術,即RS(RemoteSensing)指遙感技術,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指地理信息系統。

2生態系統監測方法

2.1遙感數據源

中巴資源2號衛星(CBERS-2)和美國陸地衛星(Landsat TM)圖像。

2.2遙感圖像處理

應用遙感影像處理軟件(Erdas Imagine )進行影像合成,影像鑲嵌,圖像切割和幾何糾正。

2.3遙感圖像解譯

根據前述生態系統監測指標體系2級分類系統,應用Arcgis 軟件進行生態系統類型及其動態變化判讀、矢量數據處理和數據統計分析。

2.4精度分析

為了驗證遙感解譯的正確性,選擇典型地物核查點和邊界點進行野外核查。計算典型地物核查點判讀準確率和邊界點判讀準確率。包括遙感圖像數據庫,遙感監測數據庫和野外核查圖片/影像庫。

3萊蕪市生態環境狀況評價過程

3.1 萊蕪自然概況

萊蕪市位于魯中山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9′04〞~117°58′05″,北緯36°01′54″~36°33′10″,南北縱距66.2km,東西橫距58km,總面積2246.21km2。全市地形呈向西開口的簸箕形,東、南、北三面為低山環繞,中西部平緩開闊。萊蕪市地面河流屬汶河與淄河水系。汶河水系主要干流是牟汶河。

萊蕪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內年平均氣溫在11~13℃之間,降水量760.9毫米,無霜期204天。現存植被均為次生植被,且以人工植被為主,萊蕪境內動、植物豐富,生物多樣。

3.2生態環境評價的技術方法

依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T192-2006)提供的方法進行定量評價。

評價的指標有: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土地退化指數、水網密度指數、環境質量指數、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

3.3生物豐富度指數權重及計算方法

依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T192-2006),確定各生物豐度指數分權重。

生物豐度指數=Abi×(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濕地+0.11×耕地+0.04×建設用地+0.01×未利用地)/區域面積

公式1

Abi:物豐度指數的歸一化系數(市級:578.7)。

萊蕪市生物豐度指數歸一化系數=100/0.1728=578.7;

計算得出:

萊蕪市生物豐度指數=578.7×(0.35×408.4 Km2+0.21×466.7 Km2+0.28×74.1 Km2+0.11×1039.6 Km2+0.04×266.9 Km2+0.01×1.9 Km2)/2257.6 Km2=99.1

3.4植被覆蓋指數的權重及計算方法

依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T192-2006),確定各植被覆蓋指數的分權重。

植被覆蓋指數=Aveg×(0.38×林地面積+0.34×草地面積+0.19×耕地面積+0.07×建設用地+0.02×未利用地)/區域面積

公式2

Aveg:被覆蓋指數的歸一化系數(市級:423.91)。

植被覆蓋指數的歸一化系數=100/0.2359=423.91

萊蕪市植被覆蓋指數=423.91×(0.38×408.4Km2+0.34×466.7Km2+0.19×1039.6Km2+0.07×266.9Km2+0.02×1.9Km2)/2257.6Km2=99.5

3.5網密度指數計算方法

水網密度指數=Ariv×河流長度/區域面積+Alak×湖庫(近海)面積/區域面積+Ares×水資源量/區域面積

公式3

Ariv,河流長度的歸一化系數(市級:134.1);

Alak,湖庫面積的歸一化系數(市級:743.3);

Ares,水資源量的歸一化系數(市級:255.6)。

萊蕪市水網密度指數=36.5。

3.6土地退化指數的權重及計算方法

依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T192-2006),確定各土地退化指數分權重。

土地退化指數=Aer×(0.05×輕度侵蝕面積+0.25×中度侵蝕面積+0.7×重度侵蝕面積)/區域面積 公式4

Aer,土地退化指數的歸一化系數(市級:308.3)。

萊蕪市=(0.05×498+0.25×455+0.7×358)/2257.6=0.17

萊蕪市土地退化指數

=308.3×(0.05×498+0.25×455+0.7×358)/2257.6=53.1

3.7環境質量指數的權重及計算方法

依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T192-2006),確定環境質量指數的分權重。

環境質量指數=0.4×(100-ASO2×SO2 排放量/區域面積)+0.4×(100-ACOD×COD 排放量/區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體廢物排放量/區域面積)

公式5

ASO2—SO2 的歸一化系數(市級:1.667065);

ACOD—COD 的歸一化系數(市級:0.058464);

Asol—固體廢物的歸一化系數(市級:2.849614)。

萊蕪市環境質量指數=99.05

3.8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cological Index,EI)計算方法

依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T192-2006),確定各項評價指標權重。

EI=0.25×生物豐度指數+0.2×植被覆蓋指數+0.2×水網密度指數+0.2×(100-土地退化指數)+0.15×環境質量指數

公式6

計算得出萊蕪:EI=76.2

3.9 基礎數據來源

(1)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水網密度指數、評價區域的面積數據來源于TM影像(2010年);

(2)環境質量指數中用到的SO2、COD以及固體廢物排放總量數據源于2011年萊蕪市環境統計數據;

(3)水資源量、土地退化指數從水利部門收集的2011年度統計數據;

(4)降雨量數據來自于萊蕪市氣象局各個臺站的監測數據(2011年);

(5)本次評價所使用的計算公式中的歸一化系數來源于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HJ/T192-2006)計算所得。

生態環境狀況良

圖12012年萊蕪市轄區內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圖

4 2012年萊蕪市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分析

根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遙感調查—山東省生態遙感調查(以下簡稱遙感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萊蕪市有耕地1039.6km2,林地408.4 km2,草地466.7 km2,水域濕地74.1 km2,城鄉居民點和工礦用地266.9 km2,未利用地:1.9 km2。其中耕地、林地面積分別占全市國土面積的46 %、18.1%。

依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T192-2006)的評價技術方法,利用室內解譯LandsatTM5影像數據獲得的2010年土地利用數據及其他統計數據,經計算得出2011年萊蕪市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指數為76.2,級別為良,這說明萊蕪市植被覆蓋度較高,生物多樣性較豐富,基本適合人類生存。

作者簡介:

第3篇

關鍵詞: 林業生產; 環境保護; 森林資源; 生態建設Abstract:The production of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industry and public utility,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life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forest products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ultiple tasks. Developed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prosperity, soci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a task to prevent ecological damage.

Keywords: forestry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

1 目前中國林業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1 中國林業現狀

根據第六次( 1999 - 2003 年)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資料顯示, 中國森林面積達到17 491萬公頃, 比第五次( 1994- 1998年)全國森林資源增長10.0%;森林覆蓋率為18.2% , 增長1.7個百分點。2003至2006年全國共完成營造林面積2 901萬公頃, 年均完成725萬公頃; 2006年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營造林面積320萬公頃, 占全部營造林面積的76.3%。

1. 2 存在的問題

當中國林業從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中受益時, 天然林的破壞情況正在惡化, 導致在森林面積總體擴大的情況下, 森林質量下降。中國森林資源的結構性變化體現為成、過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2006年全國累計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9 749萬公頃, 1998年長江大洪水與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質量退化。此外, 中國森林資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見表1。

表1 森林資源人均占有量

2 生態環境現狀及存在問題

2. 1 荒漠化

中國是第三大荒漠化國家, 現有荒漠化面積約153.3萬km, 并以每年約2 500 km 的速度發展。荒漠已對大約4 億人口造成威脅, 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65億美元, 包括農作物和土地的喪失、公路和鐵路的阻塞及埋沒、灌溉壩和運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 2 洪澇和沙塵暴

洪澇災害每年威脅著約1億人的生活, 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經濟發展, 每年由于沙塵暴的經濟損失估計為45 億元。潛在損失估算表明, 護牧林、沙漠恢復綠洲支持了畜牧業和果樹, 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約200億元。

2. 3 生物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盡管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但由于氣候變化等自然原因和歷史上濫伐森林、濫捕濫獵、環境污染等人為破壞, 中國自然生態環境形勢仍"總體嚴峻"。由于森林、草場、濕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種生境退化或遭破壞, 中國的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減少。《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列出的640 種世界瀕危物種中, 156 個在中國, 約占總數1/4。

3 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人類對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蓋了保護資源所帶來的長期利益; 對直接利益的需求錯誤地將環境和林業生產割裂開, 而人們一般選擇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劇減少是造成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 因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 凈化空氣, 改善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等功能。在中國森林減少主要原因有:

3. 1 林木生長量低

長期以來由于樹木存在重采輕造, 加上國家資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幼林沒有進行撫育, 致使林分質量差, 林木生長率很低, 見表2。

表2 樹木平均生長率

如表2所示, 中國林木平均生長率跟一些林業較為發達的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2 資源消耗量大

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快速時期, 各種原材料需求量大, 加上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沒有按自然規律和林木生長特點辦事, 生產加工技術比較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各種林業資源, 所以造成現在林業資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產力的水平。據統計, 中國森林在10年間銳減了23% , 可伐蓄積量減少了50%, 云南西雙版納的天然森林, 自50年代以來, 每年以約1.6萬公頃的進度消失著。當時55%的原始森林覆蓋面積現已減少了一半。

3. 3 開墾林地

由于中國的人口增長速度快, 土地資源有限, 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 中國開墾了大量的林地, 特別是農民非法燒荒耕作, 刀耕火種, 造成了對森林的嚴重破壞。隨著人口增長, 所開墾林地的耕作強度和持續時間都增加了, 加劇了林地土壤侵蝕, 嚴重損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復能力。

3. 4 采集薪材

中國農村約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 隨著人口的增長, 對薪材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采伐林木的壓力越來越大。

4 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的解決措施

由于現階段中國林業生產出現嚴重問題和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嚴峻形勢。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與林業資源的過量開發有直接關系。

4. 1 合理的生態采伐

生態采伐的原則是, 采伐不影響或盡可能不影響森林生態系統, 不造成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的損傷。其采伐設計不僅考慮木材收獲, 而且要考慮維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樣性、樹種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觀及其功能等因素。這也正是這種理念與傳統采伐方式的根本區別。

生態采伐設計涉及3個層次: 林分、景觀和模仿自然干擾。

在林分水平上, 要系統地考慮林木及其產量、樹種、樹種組成和搭配、樹木徑級、生物多樣性的最佳組合、林地生產力、養分、水分及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 使采伐后仍能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充分反映自然- 社會- 環境的和諧及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在景觀水平上, 使采伐過程模擬自然景觀特征。模仿自然干擾則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長過程中會自然燃燒或遭遇風倒等現象, 通過外力干擾幫助森林成長。如有計劃地人工助燃, 可以消滅森林中的病蟲害, 燒死一些過密的林下植物。風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 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 其實就是多種生物的樂園。

4. 2 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

自然保護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護整個生物界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大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使之可持續合理利用。保護森林資源, 已成為實現自然保護宗旨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護區則是世界各國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手段。中國的自然保護區發展很快, 截至2003 年, 中國自然保護區已發展到1538處, 總面積達到1.18億公頃, 占國土面積12.3% 。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164 處; 全國擁有國際重要濕地20處, 面積有303公頃。設立自然保護區, 建立起一定的組織機構、管理隊伍、管理規則和資金來源渠道, 有利于防止人為干擾破壞和任意改變林分的經營方向, 還有利于保護珍貴樹種, 特別是稀有種和瀕危種。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對環境資源林建設, 有很大推動作用。

4. 3 不斷推進退耕還林工程

退耕還林工程是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措施, 2002年, 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 頒布了《退耕還林條例》。當年, 據對全國57 個最早實施退耕還林縣的典型調查, 工程實施四年來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 1)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見成效。57個縣的水土流失面積四年間減少了41.97萬公頃, 沙漠化減少了5.05%。

( 2)促進了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調整。1998年, 57個退耕還林縣25°以上坡耕地面積為50.6萬公頃, 占耕地總面積的17.32%, 到2002年, 已累計退耕35.6萬公頃,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萬公頃。

( 3)農林牧產業結構有所調整。57個縣2002年的林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個百分點, 提高幅度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高1.6個百分點。“十五”期間, 退耕還林工程已經涉及到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500 多個縣、6億多農業人口, 工程建設區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0% 以上, 涉及中國生態類型的2個大區(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11個類型區(熱帶、亞熱帶、溫帶、暖溫帶水土流失區、風蝕沙化區和自然災害頻發區等)。

5 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討論, 我們能清楚地認識到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是息息相關的, 一方面我們要利用林業資源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我們又要保護林業資源來維護生態平衡。為了改善生態環境, 我們必須加強教育, 加強環保、法律、經濟方面的專業學習, 培養技術管理人員, 提高技術人才的比例, 加強城市綠化, 有計劃植樹造林,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使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與環境質量水平協調增長。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 農村生態環境;現狀;治理措施

>> 盤錦市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現狀及防治措施 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 龍井市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研究 淺談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 武漢城市圈域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 寧夏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及治理建議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及治理措施 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及其保護治理措施 淺談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治理 淺議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 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分析 金華市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探討 淺談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 簡述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 鹽池縣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 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的現狀及治理措施 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對策淺析 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整治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李廷友,林振山,謝標.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治理對策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6):2705-2707.

[3] 余進祥,劉婭菲.農業面源污染理論研究及展望[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1):137-142.

[4] 李珮.農業污染:食品和生態安全的隱蔽殺手[J].生態經濟,2005(2):12-19.

第5篇

1公眾水生態意識的現狀

從人和水的和諧相處到美麗中國的建設,可以看出,近年來,人們對生活、生存環境越來越重視。而水作為生命之本,生態之基,使得水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尤為突出。為充分了解公眾對水生態環境的認知現狀,我們對浙江省八個縣市的近2100位群眾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其中非常了解水生態環境的僅占11%,有一些了解水生態環境的占64%,而25%的受訪者對水生態環境沒有一點概念或一點也不了解。在被問及水生態環境和日常生活關系時,更有20.3%的受訪者認為水生態環境和自身生活關系不大,僅僅有15.6%的受訪者認為水生態環境破壞會威脅到自身生活或者給生活帶來很大程度的不便或影響。

在我們調查的2100位受訪者中,21%的受訪者認為身邊的水環境問題非常嚴重,17.1%人認為人類目前面臨的水生態環境問題比較嚴重,61%人認為當前水生態環境問題確實存在,但是并不嚴重,其余的則認為目前水生態環境沒有什么問題。調查結果顯示,61%的受訪者認為應該非常重視水生態環境,認為水生態環境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應該從自我做起保護;18%的受訪者認為保護水生態環境與自己無關;7%的受訪者認為保護水環境應該是國家政府的事情,更有16%的則完全沒有水環境的概念。由此可見,公眾對水生態環境的了解知之甚少,缺乏水生態環境的普及與教育,這對當前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有較大制約影響。

2當前公眾對水生態環境的意識存在的問題

結合公眾的水生態環境意識現狀,對水環生態境影響的具體行為主要表現在:一是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以及長年來生活習慣,文化傳統意識的影響,對水環生態環境缺乏保護意識;二是由于淡薄的水生態環境意識,在生產活動中僅僅追求效益,追求高額經濟利潤,不求水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

2.1對水生態環境的認知度較低結合調查結果中被訪對象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對水生態環境的認識情況,分析發現由于文化知識水平原因,對于水環境的了解和熟悉存在一定的困難,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生態環境這一籠統的層面上或者對水生態環境的認識僅停留于字面意思,缺乏專業的了解。這種受教育的不同程度,體現公眾在對水生態環境意識的層面也存在明顯不同。正是由于公眾文化知識水平的局限性,使得公眾在對水利工程以及水生態環境的認知及理解知之甚少。

2.2對公眾水生態的普及教育不全面自開展“五水共治”以來,雖然對“五水共治”進行了積極的宣傳,但是公眾只聞其一,不知其二,對于身邊的水生態環境的知識相當貧乏,在缺少專業教育和引導背景下,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在2100位受訪者中,只有35%的受訪者真正了解身邊水環境的嚴重性。由此可見,應該借助“五水共治”如火如荼的開展東風,積極普及提高公眾的水生態環境知識,從根本上提高公眾的水生態環境意識。

2.3水環境保護的參與度較低水生態環境是以水為核心圍繞人群的空間,但是大多數公眾對于水生態環境的存在和與生活聯系的認知僅僅停留在事不關已的狀態,大部分公眾脫離了水生態與日常生產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缺乏水生態環境意識,缺乏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被訪對象中,只有40%的人認為當前的各種節水、愛水、護水宣傳活動是有效果的,有近60%的認為這種宣傳活動沒什么取得好的效果。造成這一現象除了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公眾參與度的缺乏,心理上事不關己的態度,致使水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無法深入人心。在意識到水生態環境這些問題時,人們更多的是把水生態環境的治理希望,寄托到國家政府層面,期望國家政府采取強硬有力的手段和措施。如在受訪者中,有23.8%的受訪者在看到破壞水生態環境的行為時,雖反對這樣做,但認為那是別人行為我不管也沒權利去管,僅僅保證我不會做就行;有53.8%的受訪者認為當地政府在水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所起作用不大,甚或沒有作用,才導致了近年來水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超過55.2%的受訪者認為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破壞水生態環境違法案件的查處,加大該方面的立法工作,更有10.6%的受訪者覺得自己沒有責任對破壞水環境行為進行監督和檢舉;而在受訪對象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半的受訪者覺得應該提高公眾的水生態環境意識,來共同愛護、保護水生態環境,可見提高公眾的水生態環境意識,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3建議與對策

借鑒以往的技術經驗,針對以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公眾的水環境意識的提高和轉變,提出如下的幾個建議:

3.1規劃公眾教育,提高公眾水生態環境意識公眾對于水生態環境的認知程度需要通過引導性教育來實現,這是一種最為直接的方式和最系統的動力保證。在“五水共治”的背景下,根據問卷調查中不同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社會群體的水生態環境意識的成熟度,可以區域性地廣泛展開針對性教育,進一步加大科學深度和系統規劃,提高教育的現實價值。

3.2拓寬參與途徑,激發公眾水生態環境意識公眾水生態環境意識薄弱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公眾的參與度不夠,因此可以積極拉動公眾投入到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行列中,必能達到提高公眾水生態意識的目的。首先是進一步完善社會制度和法律法規,通過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激發其參與熱情。通過進一步加強專業人士與公眾的交流,使得公眾對水生態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是鼓勵公眾互相監督,嚴厲抵制破壞水生態環境的惡劣行徑,積極推行并完善獎懲制度,使公眾認識到水生態環境與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并以此來約束和改變生活方式和行為。再次,拓寬公眾的參與視野,引導公眾將關注的焦點投向更加廣泛的水生態環境意識的層次中去。深度和廣度同時增大,能夠促進公眾水生態環境意識得到全面性和實質性提高。

3.3積極做好對公眾的水生態意識宣傳積極引導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全民參與。當前,公眾對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還比較淡薄,要加強愛水、節水宣傳力度,把關心水、珍惜水、保護水變成每個公眾的自覺自愿的行動。

要讓公眾在意識層面理解和接受水生態環境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相關,這就需要專業機構和組織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其一,采取多種形式的宣傳方式,增加水生態環境意識的普及性。根據對以往的宣傳方法調查分析中,發現發放簡明扼要的文字與圖文并茂結合的資料是宣傳最為有效的方式,其次就是播放影片,錄像等影音資料的方式。因此在宣傳方式上,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是借助政府部門、機構等權威部門進行宣傳;二是利用當前數字移動媒體技術,在電子雜志、網絡媒體等媒介積極宣傳。三是融入一些獨特的方式,例如在帽子、杯墊、鼠標墊等人們日常生活觸手可及的物件上印上水生態環境的相關信息,加強與人們生活的緊密接觸,使公眾對水生態環境有更多接觸和了解,做到水生態環境知識的普及。其二,在宣傳內容上要有針對性,對于不同層面和知識結構的人群,應該區別進行知識的宣傳和和普及。對于專業人士應強調工程的生態問題;對于工業技術群體則是宣傳工業與水的緊密相關性和重要性;對于普通大眾則更需要他們關注的是身邊水環境的問題。對于不同的職業,社會生活等方面都需要區別對待,具有針對性和專業性。

第6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X8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0-0079-02

1 引言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提高,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和范圍加大,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已成為關系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國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緊迫任務。以2010~2014年的衛星遙感解譯數據和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為基礎,綜合分析了2010~2014年間靖江市生態環境現狀和變化趨勢,為全面掌握靖江市生態環境質量,制定保護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的宏觀決策和戰略措施,促進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重要依據。

2 靖江市概況

靖江市位于中國內地最富庶的經濟發展區――長江三角洲,是中國東部水陸交通要沖,處于江蘇省中軸線與長江的交匯點,襟江近海,素有“蘇北小江南”之美譽,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以耕地為主,主要礦產有煤。靖江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削減和碳排放量達到國家和省下達目標,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實現“四城同創”,即創建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生態市和園林城市。

3 結果分析與評價

3.1 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方法與標準

3.1.1 評價方法

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方法、標準依據《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HJ192-2015)。

3.1.2 評價指標權重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權重分配,見表1。

3.1.3 生態環境狀況分級標準

根據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將生態環境質量分為5級,即優、良、一般、較差和差,見表2。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0.35×生物豐度指數+0.25×植被覆蓋指數+0.15×水網密度指數+0.15×(100-土地脅迫指數)+0.10×(100-污染負荷指數)+環境限制指數。

3.1.4 生態環境狀況變化度分級標準

根據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與基準值的變化情況,將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幅度分為4級,即無明顯變化、略有變化(好或差)、明顯變化(好或差)、顯著變化(好或差)。各分指數變化分級評價方法可參考生態環境狀況變化度分級,見表3。

如果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呈現波動變化的特征,則該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根據生態環境質量波動變化幅度,將生態環境變化狀況分為穩定、波動、較大波動和劇烈波動,見表4。

3.2 生態環境狀況分析

通過遙感解譯,2014年靖江市土地總面積為654.23 km2,其中耕地面積為258.21 km2,林地11.31 km2,草地0.12 km2,建設用地175.31 km2,水域濕地209.29 km2,未利用土地為0。

在全市土地面積中,耕地占比最大占39.46%,林地占1.73%,草地占0.02%,建設用地占26.80%,水域濕地占31.99%。

通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面積量算,靖江市土地利用有以下特點。

(1)土地利用率為100%。這一特點既表明靖江市的社會經濟條件和土地開發利用高,又反應出靖江市的自然條件較好。

(2)墾殖率高達39.46%。這說明農業在靖江市的國民經濟中仍占有較大的比重。

(3)靖江市的植被覆蓋率非常低,僅有1.75%(含林地、草地)。

(4)城鎮建設用地比重超過農村居民建設用地比重。城鎮建設用地占建設用地的44.96%,而農村居民建設用地為25.23%,說明城市化程度較高。

根據各項數據計算可得靖江市2010~2014年的生態環境狀況,具體指數見表5。由數據可知2010~2014年靖江市的生態環境狀況級別為良。

“十二五”末,靖江市生態環境狀況保持“良好”狀態,并發揮著良好的固碳效益,但從資源利用上看,仍存在較大生態壓力。“十二五”后期靖江市植被覆蓋指數下降趨勢明顯,土地脅迫指數逐年上升,污染負荷指數呈上升趨勢,說明全市生態環境依然脆弱,生態承載力偏低。“十二五”時期,是靖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蘇中地區率先融入蘇南“第一方陣”、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階段。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消費規模的擴大、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環境問題將趨于復雜,環境污染將出現四個轉變,即污染物介質從以大氣和水為主向大氣、水和土壤三種污染介質共存轉變;污染物來源由單純的工業點源污染向工業點源污染和農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轉變;污染物類型從常規污染物向常規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復合型轉變;污染范圍從以城市和局部地區為主向涵蓋區域、流域轉變。

4 生態環境改善的建議及措施

(1)重視全民生態環境意識教育,提高政府與公眾的生態意識與認知,全民參與,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

(2)做好制度建設,改變唯GDP的觀念,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考核辦法、獎懲制度,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

(3)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控制煤炭總量的同時發展更清潔的能源以擺脫對煤炭資源的依賴。優化產業結構,傳統產業高端化,新型產業高新化,優勢產業集群化。

(4)加大對排污企業的監督管理,確保治污設施穩定運行,污染物達標排放。繼續開展整治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對違法排污企業保持高壓態勢。

(5)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提升生態文明水平,實施“五年環境再造計劃”。著重圍繞水、氣、聲等環境要素,全面改善環境質量,實施碧水、藍天、寧靜工程,始終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避免過分人工化,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贛南地區;水生態;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識碼:A

1贛南地區水生態環境現狀概況

1.1水體污染現象較為嚴重

贛南地區作為臍橙之鄉,農業等相關領域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獲得了較為可喜的經濟收入,這大大地拉動了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與此同時又會產生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水體污染的現象較為嚴重,由于稀土資源的無序開掘和對農業發展速度的迫切追求,有關農藥的使用越來越多,這就對水體的污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造成了水體的酸化和污染。農藥和化肥的殘留物等,進入河流水體,造成水質變差,這會嚴重地破壞水環境的平衡,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會導致該地區的水體涵養能力降低,長此已久就會對地區的生態的發展造成阻礙,并進一步地威脅到經濟的發展。總而言之,贛南地區的水體污染現象從整體上說已經處于較為嚴重的局面,這無論是對于生態的發展還是經濟的進步都是極為不利的。

1.2水土流失現狀不容樂觀

贛南地區的生態環境還面臨著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水土流失現狀不容樂觀,稀土無序開采和土地的無限制開墾,都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水土流失現象進一步地惡化,使得該地區生態現狀變得更為嚴峻,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變差,對于地區的發展有著很大的阻礙作用。尤其是稀土礦開采廢棄地區和果樹大面積種植區,水土流失現象更加嚴峻,會使得大量的有毒物質毫不保留地進入水體,給水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作用。可以說水土流失的現狀不夠樂觀就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加速了水體污染的程度,不僅僅會給農業的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甚至還嚴重地威脅到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飲水,給人體的健康狀況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只有著力地改善水體流失的現狀,才能夠從根源處改治生態環境的問題,促進該地區的生態環境發展。

2淺析造成贛南地區水生態現狀的原因

2.1片面地追求農業生產的速度

造成贛南地區生態危機現狀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片面地追求農業的生產速度,作為臍橙之鄉,在臍橙的種植和發展過程中,由于需求量的增加,就會造成擴大臍橙種植的現象,使得大量的土地被開墾,造成了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大量的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會造成土壤和水體的污染,極大地造成了農業生產發展與生態水環境發展互相不適應的局面的出現。由于土地的面積是固定的,但是農業生產的無限制的需求讓經濟的發展過于極端,忽視了對于環境的保護,在無形中導致了生態環境越來越差的局面。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著力地改善這一問題,就需要做到農業發展即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將這兩者權衡起來,做到兩者兼顧,既要保護環境又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讓該地區走向生態發展的道路。

2.2 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的必然結果

不容忽視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逐步推進,城市化建設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所在。加速城市化建設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唯一途徑,這是造成環境污染。水體災害的根本所在。面對經濟的全球化,如果不進行大量快速的經濟發展,就很難趕得上時代的潮流,這就造成了經濟與環境很難權衡的局面,一時會讓人們無法辨別這兩者的關系。因此從根本上說,還需要堅持一條以依靠技術的發展引領城鎮走上環境友好的道路,既要重視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應該促進環境生態的進步,走和諧發展之路。

3改善贛南地區水生態環境狀況的對策

3.1培養保護水生態環境的意識

培養保護水生態的意識是改進贛南地區水體環境的前提,即該地區首先要認識到當地的水生態環境的現狀,還要正確地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所在,這是改善和治理水環境的根本前提。如果不能夠從本質上看清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會造成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無容下手,很難從根本上治理水體環境污染。充分地認識到水體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明確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片面地追求經濟的過快增長,而要把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為治理當地的水體環境指明道路和方向,建設綠色、生態的發展之路,讓經濟發展統籌生態進步,生態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建設和諧的生態園區,促進經濟生態的齊發展。

3.2通過建垃圾處理廠等工程來治理水污染

面對日益嚴峻的水體污染問題,及時地采取對策解決這一問題是最關鍵的。由于長時間的化肥及農藥的使用,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水體污染,造成了水體的酸化、富營養化現象的加重,水質嚴重地被污染,這些嚴重地威脅到了整個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對贛南地區進行有效的治理,通過建設垃圾處理廠來進行水體污染的排查,進而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利用先進的工藝來進行廢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從整體上改治水體環境問題,促進水生態環境的循環利用,實現生態的友好發展。在進行了污水處理的基礎之上還要進行有效的管理,盡可能地減少水體的污染,這樣能夠減少處理污水所需要的成本,節約相關的資金,加快贛南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生態發展。

3.3生產過程中節約用水,減少化肥使用,構建生態發展模式

采用先進的灌溉技術來進行贛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灌溉,也是有效地整治水體污染的對策之一。在該地區的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通過采用噴灌的技術進行臍橙的灌溉,既能夠有效地節約用水,還能夠減少由于水體的流動造成的廢物污染水體的現象,可以有效地保護水體不再受到廢物的污染。其次還要盡可能地減少化肥的使用,盡量多地使用農家肥,這樣既能夠有效地進行農業的生產,也能夠避免對于土壤的破壞,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斷絕廢物污染水體,從根本上保護水環境,促進生態的建設和發展。將生態的建設和經濟的建設統籌兼顧,相互促進,相互配合,逐漸地探索出一條綠色的生態發展之路,促使和諧地區的建設,構建生態文明,努力地與自然和諧發展,從而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

3.4相關部門加強水質監測,及時有效遏制水污染事件

從根本上整治水污染的問題,離不開相關部門的水質監測,只有增加相關部門的檢測力度,不斷地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統一的規劃,才能夠從整體上保證水體健康和生態的友好發展。選取具有典型特點的測試點進行定期地檢測和排查,并制定嚴格的檢測標準和懲治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整體上提高水體的質量,加快贛南地區的生態建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就是,進行水體檢測要通過定期和抽查兩種方式進行,定期檢測能夠讓相關的工作人員養成保護水生態環境建設的習慣,能夠長期地將水生態環境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局面;通過抽查的方式進行檢測,還能夠有效地減少由于懈怠所導致的水環境問題,同時要進行多方面的檢測,加大檢測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改善水污染的現狀。

結語

著力地改善贛南地區的水生態環境對于構建生態文明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在這個過程中要能夠較為清醒地認識到水生態環境發展的現狀和矛盾,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這個基礎之上進行必要的整合,采取明確的措施進行水生態的保護。首先要培養保護水生態的意識,充分地認識到水環境的保護對于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采取措施進行水污染的治理和清查,并根據贛南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逐漸探索出適合該區生態發展的模式,合理地利用水資源,實現贛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夏宏生、向欣: 城市污染水體水生態環境恢復模式探討――以廣州市城區河涌水環境治理為例;全國水體污染控制、生態修復技術與水環境保護的生態補償建設交流研討會;2008

[2] 梁世軍、向欣、夏宏生:城市污染水體水生態環境恢復模式探討[J]; 《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9)

第8篇

關鍵詞:林業資源管理;生態環境;關系

在建國初期為了有效地提升我國的經濟水平,部分地區對資源的開發遠遠超出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同時也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林業資源也沒有幸免。林業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環境組成部分,對生態環境的平衡和可持續性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影響著我國經濟以及人類的活動。通過對林業資源的管理和合理保護不僅能夠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同時還能夠保證林業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進而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所以必須要注重加強對林業資源管理的合理化開發,提升林業資源的管理效率,為人類的生存環境保護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森林資源管理現狀

1.過分注重眼前利益

我國森林資源一般屬于國家所有,因此,在進行管理的時候,通常是由國家相關部門實施管理。但是,在具體工作中,管理部門只注重眼前利益,為了追逐經濟效益,以犧牲森林資源獲取經濟增長,對森林資源進行濫砍濫伐,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森林資源的消耗速度明顯高于種植速度。因此,難以實現生態林業建設目的,森林資源損失浪費現象嚴重,不利于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

一直以來,森林資源管理多是依靠政府方面出力,僅僅單憑政府方面的能力,難以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必須加大對森林保護的宣傳,號召更多人參與到這項工作中。然而,由于對于森林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不夠,因此,社會公眾的森林保護意識并不強,如果僅僅依靠森林管理部門實施管理工作,工作效率低下,不僅制約了生態林業建設和發展,而且造成森林資源破壞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林業資源管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加強林權管理,提升林業資源涵養水源的作用

我國一些地區受當地地質以及地貌的影響,林業資源會遭受嚴重的破壞,進而造成水土流失,威脅生態環境的發展。林業資源本身具有保持水土以及涵養水源的作用,通過林業資源的恢復、補植等手段能夠使水土流失的情況得到有效的緩解和改善,使得整體地區的生態環境水平都得到提升和維持,所以必須要注重對林權的管理,進而保證林業資源涵養水源作用的發揮。

在林業資源管理過程中,林權管理以及采伐的權限設定等是對林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有效保護的最佳手段。由于部分地區的地理環境受限,交通不通暢,所以經濟的發展會相對落后,而經濟水平低也使得當地的居民更注重眼前的利益,通過對林業資源的砍伐獲得經濟報酬,改善經濟環境。而由于林業資源的過度開發,也使得該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越來越重,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形成經濟和生態的惡性循環。通過林權管理和采伐的限制工作開展,有效的制止亂砍濫伐的情況。而且通過法律的約束能夠更好地規范當地人對林業資源破壞的行為,為當地生態環境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2.林業管理趨于科學化和規范化

從當前林業管理現狀來看,在不久的將來,森林資源的管理方法會逐漸趨于完善,生態環境也會逐步優化,同時林業管理工作也會科學化和規范化。在此基礎上,林業將會采用多元化的經營方式,利用綜合性的林業發展模式,促使林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使林業產業的結構趨于合理。因此,林業部門要加強林業建設,這樣不僅實現了林業部門的可持續發展,而且為人類創造了更適宜的生活和生產環境。因此,林業管理在未來發展勢必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國家應重視森林資源,并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意識,并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使得環境保護與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深深刻印在人們的思想中,讓社會公眾參與到森林保護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林業管理工作效率。

3.提升城郊林業管理,減少工業污染

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對地區的生態環境會造成嚴重的污染,使得當地的水、空氣等被污染和破壞,林業資源能夠有效地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同時釋放空氣,對大氣環境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被譽為大自然的肺。同時林業資源也能夠有效的降低風速,有效地降低空氣中的含塵量。通過對城郊地區林業資源的合理規劃以及原有林業資源的合理保護,能夠將城市的生活區域與工業區域進行有效的隔離,對工業環境的污染進行阻斷,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

4.跟進林業資源保護同步措施,提升林業資源保障物種多樣性的作用

林業資源中不僅有林木,同時還包括一些野生的動植物以及微生物等資源,這些物種都依附于林業資源生存,由于過度的砍伐,不僅林業資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同時也使得很多物種失去生存的環境。所以在林業資源保護中,不僅要注重對林木的保護和恢復,同時也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保證其他資源的保護和恢復。比如加強對野生動植物的捕殺和采摘的限制等,進而保證物種的多樣性。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