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09 15:14:1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關于生態豬養殖技術與養殖模式探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摘要:近年來,民眾飲食品質愈發提升,豬肉制品在飲食中的占比隨之加大,豬肉制品的安全性也愈發受到關注,如何進行生態豬養殖成為重點所在,本文主要就生態豬養殖技術與養殖模式加以探析。
關鍵詞:生態豬;養殖技術;養殖模式
生態豬養殖模式本身以綠色、安全著稱,可以為民眾提供更為健康優質、營養豐富的豬肉制品,考慮到生態豬養殖本身涉及的環節較多、程序繁復,因而必須基于養殖實際,合理選取并應用養殖技術和養殖模式,具體要點如下文所述:
1生態豬養殖技術探析
1.1科學飲水管理
日常飲水的品質是決定生態豬健康及肉質好壞的因素之一,可見抓好日常飲水管理很關鍵,所有飲水皆要按流程進行過濾,將其中的細菌、蟲卵等消滅掉,以達到生態豬飼喂的具體要求。最好以井水充當飲用水源,井水本身便屬于地下水,處于流動狀態中,其中包含的雜質數量少,微生物成分多,長期飲用這些水有助于生態豬品質的提升,切記不要讓豬飲用被污染的水。同時,還可以在飲水中添加適量食鹽和微生物,食鹽可以用來消殺細菌、抑制病菌,微生物可以加大飲水中的養分含量,為豬供應更多必須的養分,助力豬的生態養殖[1]。
1.2飼料使用管理
飼料同樣是影響生態豬品質的重要因素,必須就飼料加以嚴密管控,為強化豬體免疫機能,在飼喂時盡可能挑選那些天然飼料,注意飼料配搭,各類養分皆要均衡,最大化確保豬肉品質。飼料盡可能做到現配現用,在投喂之前要悉心做好各項檢查事宜,諸如確定一下飼料有沒有發霉問題、是否在有效食用期限之內等,檢查無誤之后方可給豬食用。另外,也可以建造一個比較完整的有機農作物生產體系,將養殖場周邊改造為農作物種植區域,以日常的養殖廢物充當天然肥料,可以大大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然后再以這些作物作為生態豬的飼料,如此可以促進生態循環。所以在飼養過程中,養殖人員需要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尤其是飼料的儲存和生產,防止飼料和污染源進行接觸產生污染,需要對飼料進行科學搭配,保證營養物質的均衡性,滿足生態豬生長階段的實際需求,在選取飼料添加劑的過程中,需要選擇具有生產許可證和相關生產批文的飼料供應商,這樣才能保證生態豬的飲食安全。
1.3豬病防治管理
生態豬養殖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豬病,養殖單位應當立足于本地豬病發病歷史、豬病流行趨勢等信息,綜合擬定重點豬病防控規劃,嚴格依循相關部門的指導,一一貫徹好諸項防疫規定和要求,把好基本的防疫關口。身體力行,重視豬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疫苗接種事宜,主動學習一些必要的豬病防控常識,發現存在異常表現的病豬之后,必須即刻隔離,并咨詢專業獸醫,給以及時有效的診治,以免延誤病期。用藥時盡量選取那些見效快速、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殘留少的藥物制劑,切記不要超出用藥范圍、多于用藥劑量,不要過量使用抗生素,在給藥后還要注意貫徹病豬的行為表現,以免出現不良反應和應激行為。這樣在綜合學習生態豬的飼養過程中,就能進行生態豬養殖知識的整合,從而讓生態豬養殖戶以一種科學的方式進行生態豬的飼養。
1.4注重改良生態豬品種
優良的養殖環境是開展生態豬品種改良工作的前提條件,所以,需要注重種源凈化工作的實施。首先,管理人員需要制定科學的疫病防治凈化機制,保證種豬引進工作的合理性,提高生態豬品種的質量,并構建完善的獎懲機制,對于存在劣質種豬不合理交配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保證種源的質量。其次,需要對當地優質種豬的健康狀況進行系統檢測,從根源上避免劣質種豬和患病豬用于配種的現象,有效提升生態豬的基因質量,防止生殖系統疾病的四處傳播。最后,需要對種豬引種工作進行有效監督,確保具有相關的證明,禁止從疫區引進種豬,避免對種源凈化工作造成危害,只有在引進優良的生態豬品種之后,才能更好的進行生態豬的養殖和發展。
2生態豬的養殖模式要點
2.1綠色無公害飼料喂養模式
在傳統生態豬養殖過程中,為了預防傳染性疾病,降低生態豬發病的概率,通常會在飼料中添加各種抗生素和藥物,養殖人員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潤還會大量喂食飼料,在飼料中添加促進生長的激素等,這樣的行為大大降低了豬肉的質量,導致豬肉質量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在生態豬的養殖過程中,生態豬在生長的過程中不進行人工的干預,尤其是藥物激素的注射,讓其進行自發的生長,這樣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證豬肉的健康。并且,自然生長的生態豬,能夠擁有自由的活動空間和范圍,能夠適應各種地區的生長環境,在這樣的綠色無公害飼料喂養養殖模式中,能夠最大程度的減輕生態豬的養殖對環境的污染。
2.2在生態豬的養殖中加強資源的合理利用
在以往傳統的生態豬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對于糞便和其他污染物的處理方式缺乏科學性,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養殖場周圍的生態環境。而應用生態養殖技術,用放養的形式代替圈養的方式,不僅增加了生態豬的活動量,提升了豬肉的口感,還可以將豬的糞便作為土地的肥料,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也可以采取傳統圈養方式,同時建設沼氣池,讓沼氣池和豬圈連接在一起,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實現生態養殖的目的。
2.3加強養殖管理力度生態
養豬技術中需要綜合的分析氣候、地理環境、飲食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食物來源上,需要以天然綠色有機田為主,可以創建天然有機草場進行生態豬放養。許多生態豬的疾病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飼養戶不重視導致的,因此想要確保生態豬的飼養合理,就必須重視生態豬的飼養管理工作,飼養戶應該積極開展生態豬飼養知識學習,提高生態豬飼養水平。采取合理化的飼料配比,在其中增添鈣、磷等多種元素,保證飼料的營養均衡,還需要保證生態豬飲用水的健康,增強疫病防控工作,對生態豬進行有效保護[2]。
2.4實施遠程監控技術
在生態豬養殖技術中,需要進行養殖過程中的全過程管理,為了實現實時監測,可以在豬舍中,安裝攝像頭,以此來確保生態豬在養殖過程中的安全,而且能夠對疫病進行嚴格的防控,如果出現類似疫病的情況就要通過遠程監控及時的找出疫病的源頭。在生態豬的飼養過程中,雖然生態豬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但同樣需要注重疫病防治工作,免疫接種是生態豬疫病防治的最好辦法,因此,飼養戶都應該主動地進行生態豬的免疫工作,全面配合獸醫的工作開展,做好免疫,同時對于不同階段的生態豬,免疫情況也存在著不同,一定要依據生態豬的實際情況開展免疫,并最終保證免疫的結果。
3生態豬養殖模式探析
3.1立體化養殖模式
伴隨市場的繼續拓展,畜牧養殖有了較大改變,逐漸向著智能化、高效化方向發展,立體養殖便是其中一種,以往的生態豬養殖模式比較簡單,養殖產生的廢物也污染到周邊環境。立體化養殖模式能夠做到對養殖廢物的最大化應用,繼而降低對生態的破壞,在實際養殖過程中,要全面凸顯生態循環優勢,基于促進循環發展強化養殖成效。比如說,可以立足于實地狀況施行混合養殖,事先就地域情況做好調研,繼而推行立體化養殖,諸如可以“生態豬、沼澤、果園”的形式實現生態循環,盡可能地利用地域資源,達到降低養殖開支的目的[3]。
3.2林下養殖模式
林下養殖能夠省下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在具體養殖過程中要借助于林業資源,因而必須注意合理控制好所養生態豬的數量,避免給林業帶來更嚴重的損害,凸顯天然林地資源的優勢,以期強化生態豬品質。混合養殖模式在進行生態豬養殖的過程中,養殖空間成為養殖戶最為頭疼的一個問題,進行規模化的養殖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養殖空間,更多的養殖空間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資金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有許多養殖戶采取混合養殖的模式,在生態豬養殖的過程中,進行生態養殖就可以與魚池、土雞進行混合養殖,生態豬與農業、沼氣池也是常見的混合養殖模式。采用這一養殖模式一定要選用天然林,確保放養地附近沒有被污染的區域,亦或可以挑選那些不易被豬啃咬的經濟林,在明確選好放養地之后還要配置好豬圈、圍欄等,避免豬脫離放養地[4]。
3.3圈養和自然放牧相結合
生態豬的生長本身需要一定要求,以圈養與自然放牧相結合的模式進行養殖不失為一條良策,養殖戶可以承包一塊山地或者草地,在周圍設置好圍欄,一來給生態豬創設專門的養殖環境,二來還可以為其提供更寬廣的活動區域。生態豬除了可以以養殖人員提供的飼料為食外,也可以自行采食野草等天然食物,確保豬的生態飼喂,另外,豬排泄的糞便可以充當植物肥料,實現最大化利用。如此,以圈養同放養相結合的模式進行養殖除了可以省下更多經費開支,還促成各類資源的充分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養殖廢物的產生,既環保又節約,一舉多得。
4結語
綜上所述,就現階段而言,國內的生態豬養殖產業依舊處在嘗試階段,創新優化路徑還需繼續探索,養殖戶需立足于地域條件及養殖實際,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就養殖技術和模式加以科學選擇,以期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國武,陳金鋒.生態豬養殖技術要點及養殖模式[J].畜禽業,2018(1):32-33.
[2]邵林樓,柴啟國.生態豬養殖技術與養殖模式[J].獸醫導刊,2021(5):78.
[3]何小軍.生態豬養殖技術及發展趨勢探究[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7(7):46.
[4]李軍,周庚翠.生態豬養殖技術及發展趨勢分析[J].現代畜牧科技,2021(9):43-44.
作者:房新華 單位:安徽省臨泉縣長官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