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公文范文 談高分子材料制造技術雙元新形態教材

談高分子材料制造技術雙元新形態教材

發布時間:2022-10-11 09:31:2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談高分子材料制造技術雙元新形態教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談高分子材料制造技術雙元新形態教材

摘要:分析了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教材現狀,提出了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思路。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藝》教材為例,從新形態教材建設體制機制構建、新形態教材開發“五融合”實踐探索,探討了校企“雙元新形態教材開發路徑,以期為高職化工及材料類專業課程教材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校企“雙元”;新形態教材

“三教改革”已經成為新時代高職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選擇,教材是人才培養的載體,是教學的基本藍本,教材質量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1]。2020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九部門發布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提出“對接主流生產技術,注重吸收行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校企合作開發專業課教材。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特點創新教材形態,推行科學嚴謹、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2]。校企“雙元”新形態教材的開發契合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對于促進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乃至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范式、彰顯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義。新材料領域高職教育發展趨勢要緊跟產業升級、人才培養、信息技術發展等方面需求,瞄定“三育融合(專業能力、創新能力、思政能力相融合)”目標,校企“雙元”推進新形態教材開發,其具體路徑設計主要基于OBE成果導向教育思想,強調學習成果的達成,按照OBE原理,根據反向設計原則構建模塊化課程,開發新形態教材,可有效將社會需求傳導至課程之中。

1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教材現狀分析

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膠、合成纖維、粘合劑、涂料以及在交叉領域的復合材料)是任何行業不可或缺的,小到穿衣吃飯、電腦手機,大到建筑樓房、航空航天、軍事裝備等。新經濟對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國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教材建設的研究和開發相對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以及國內其他高職專業還存在一些不足,具體表現在:

1.1教材建設缺乏標準與系統設計

職業教育專業課教材的開發應遵循“專業教學標準——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課程設計——教材開發”路徑,教材開發應以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為基本依據[3]。目前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相關課程的教材內容自成體系,缺乏統一標準,適用性不強。客觀上,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在校生規模不大,教育部門和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專業教學標準亟待完善;主觀上,大多數老師開發教材時忽視專業教學標準,專業課教材建設缺乏系統設計和清晰的開發思路,教材之間內容重復、銜接不夠現象依然存在,課程內容在不同教材中反復出現的現象比較普遍,教材內容理實融合、產教融合不夠,“學科知識體系”與“職業實踐體系”二元對立。

1.2教材立體化、信息化不夠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不斷深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深入人心,教學信息化的加速發展對教材的呈現形式提出新的挑戰[4]。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課教材的呈現形式較為單一,仍然以紙質化的教材、輔導材料等為主,其教材多借鑒于本科傳統教材,或者在本科教材基礎上進行所謂職業化的改編,甚至直接采用本科教材,真正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立體化教材明顯不足。傳統教材在知識技能信息的傳輸上效率較低,不利于教師組織教學,無法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多樣化學習的需求,由此,新形態教材應運而生。新形態教材開發涉及到很多信息化新技術,比如新課件制作軟件、微課制作技術以及錄屏軟件等,對計算機信息技術比較依賴。而擔任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課的教師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水平不高,整合資源搭建團隊能力也不夠強,很多學校團隊協同開發新形態教材的氛圍不濃。盡管近年來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不斷建立,但普遍存在形式單一、內容陳舊、交互性不強、體驗感差等缺陷,還未形成整體的系統化體系,教材立體化、信息化不夠。

1.3教材內容與職業證書制度銜接不夠,缺乏行業融入

目前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應用的新形態教材,其內容大部分是由任課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外加部分的實訓崗位技能綜合,通過撰寫講義或者教材,單打獨斗編輯而成,缺乏行業企業專家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識不強,畏難情緒較大,不能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教材設計與開發過程中的作用。教師在撰寫講義時所針對的對象、設備和技術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建設存在與企業生產實際脫節、內容陳舊且更新不及時等缺陷,一些國內外行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案例也無法及時反映到教材中來。同時,專業課教材內容也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內容之間缺乏有效銜接,甚至相互孤立,職業技能等級證連接“專業”與“職業”之間的橋梁作用發揮不夠,無法實現“課證融通”[5]。

2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

2.1搭建對接職業標準和課證融通的“三層兩貫穿”模塊化課程體系

對接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領域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融入價值觀教育、人文與科學素養教育、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職業資格證書培訓。重構模塊化“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助理高分子材料工程師、塑料制品成型制作工、助理合成材料測試師)融合的“三層兩貫穿”模塊化課程體系(如圖1)。將“三育融合”“課證融通”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并重、學歷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高度銜接統一。

2.2重構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模塊化課程內容

調研高分子材料行業企業,梳理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從業人員所從事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解構崗位技能,整合專業與職業新體系,重構單元與模塊新體例,融入行業與企業新動態,根據初級、中級、高級職業崗位任職資格標準要求,重構模塊化課程內容。模塊化課程構建遵循成果導向(OBE)原理,即反向設計原則,以崗位面向為最終產出,反向構建支撐它的核心能力,所有的核心能力支撐崗位面向,培養規格支撐核心能力,課程體系支撐培養規格。

2.3制定與模塊化課程匹配的課程標準

依據高分子材料行業企業崗位任職資格標準(包括所需專業能力、素質要求和職業技能),校企聯動制定與模塊化課程匹配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課程基本信息、課程性質與任務、課程目標與要求、課程結構與內容、課程實施與保障、課程考核與評價六個部分。課程結構按照課程目標和涵蓋的工作任務要求,確定模塊化課程的內容,明確學生應完成的工作項目或任務,以及應獲得的素質、知識和能力,充分體現課程內容與職業工作相匹配,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標準為參照制定課程標準。

3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校企“雙元”新形態教材開發路徑

3.1新形態教材建設體制機制構建

以服務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學生為中心,圍繞職業能力培養這一核心目標,聚焦行業新技術,組建新材料領域教材開發協作共同體,形成“校-校-企”聯合開發團隊。通過走訪、調查協作共同體、相關高職院校,梳理校企“雙元”新形態教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經驗及措施,探索教材開發校企深度融合機制,建構校企雙元合作開發新形態教材建設動力協調機制、立項遴選工作機制、建設標準和考核評價機制、新形態教材質量的監控與管理機制(專家審議制度、選用審批制度以及質量評議制度)、新形態教材建設成果激勵機制等。

3.2新形態教材開發“五融合”實踐探索

探索教材開發與產業發展融合實踐、教材開發與崗位工作需求融合實踐、教材開發與專業課程思政資源挖掘融合實踐、教材開發與教學模式改革融合實踐、教材開發與信息技術發展融合實踐,促進教材開發模式“三轉”,即:教材建設出發點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教材框架內容構建從“以理論知識構建為重點”轉向“提供課程教學活動全過程服務資源建設為重點”;教學組織應用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在線開放課程系統平臺”為基礎的“線上線下”多維、立體化混合式學習活動為主。注重將職業素養習得部分、專業技能訓練部分與技術理論知識的學習相結合,促進教材呈現形式“三融”,即: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融合、技能訓練和素質培養融合、數字資源與紙質教材融合。

3.3新形態教材開發的具體路徑設計——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藝”課程為例

基于OBE成果導向教育思想,堅持“工學結合、學做合一”原則,邀請崗位專家圍繞課程對應的崗位,通過崗位需求工作任務分析明確學習成果(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對接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將職業標準、崗位(群)要求、工作流程、典型案例等納入教材內容,梳理技術理論知識、技術實踐知識和思政素養知識,進行課程模塊化設計,重構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課程內容體系(學習任務),形成職業能力清單,對職業能力清單進行教學化處理,進而以職業能力清單作為整本教材的基本結構。校企共同開發對接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規范的新形態一體化教材。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藝新形態教材開發路徑見圖2。

4結束語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高職教育教材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目前國內出版的高職新形態教材還很少,新形態教材開發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探索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新形態教材開發應在保持知識體系完整的同時,將知識與技能單元碎片化、模塊化,遵循“工學結合、校企雙元”原則,高度契合行業和崗位需求。同時需要教師從傳統教材的思維中跳躍出來,重新進行教學設計,將教材知識點、技能點與數字化教學資源相融合,同時借助在線學習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作者:童孟良 唐淑貞 劉絢艷 單位: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