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4 15:10:0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循環農業產業專利淺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2018年1月,甘肅省《關于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決定》提出,要培育發展清潔生產、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先進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環農業、中醫中藥、數據信息、軍民融合等十大生態產業。其中,循環農業是指在農作系統中促進農業資源高效流動的活動,以達到節能減排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健康發展,是繼精準農業、生態農業和可持續農業后興起的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思路。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旨在采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現代化管理理念來實現農業與經濟的有機結合,促進人與自然的健康和諧發展[1]。通過分析全國及甘肅省循環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甘肅省循環農業專利情況,能夠為涉及產業發展政策制定、科研項目立項、企業自主創新和市場營銷提供決策參考和技術支撐。
1全國循環農業專利申請及專利運營狀況分析
1.1數據來源與檢索策略
筆者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印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試行)》[2],并利用智慧芽專利信息檢索和分析平臺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名稱為“生物農業及相關產業”的相關專利進行檢索和分析。主要采用IPC分類號的檢索方式,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名稱為“生物農業及相關產業”相關的IPC分類號進行檢索,通過去噪去重,最終得到中國相關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850224件。
1.2專利申請趨勢
專利申請趨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領域技術的發展趨勢。由圖1可知,在2010年以前,關于循環農業方向的專利申請量增長緩慢,2010年之后申請量迅速增長,并于2017年達到最大值。然而,近年來申請量有所下降,但仍然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這可能與我國農業部2017年發布的《農業綜合開發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指引(2017—2020年)》的通知有關。該通知指出,從2017年起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集中力量快速推進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建設。
1.3法律狀態分析
如圖2所示,在全國850224件專利中,失效專利409435件,占比高達48%;有效專利236228件,僅占28%。由此說明,我國循環農業領域總體專利質量有待提升。
1.4主要申請人分析
由圖2可知,全國關于循環農業的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五的專利申請人分別為江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博得基因開發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西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南京林業大學。從排名前十五的申請人可以看出,我國關于循環農業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分布在公司的專利申請量較少,說明該行業科研成果轉化率有待提升,大量的技術創新仍停留在基礎研究階段,未來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還有很大上升空間。排名前五的申請人中,江南大學的專利技術主要集中在C12N(微生物或酶;其組合物;繁殖、保藏或維持微生物;變異或遺傳工程;培養基);浙江大學的專利技術主要分布在C12N,其次是A01H(新植物或獲得新植物的方法;通過組織培養技術的植物再生);上海博得基因開發有限公司的專利技術主要分布在C12N等生物技術領域;四川農業大學的專利技術則主要分布在A01G(園藝;蔬菜、花卉、稻、果樹、葡萄、啤酒花或海菜的栽培;林業;澆水)、A01H和C12N;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利技術分布主要集中在A01H和C12N。
1.5技術分布分析
中國循環農業領域專利技術分布如圖3所示,相關技術主要集中在A23L(食品、食料或非酒精飲料;它們的制備或處理,例如烹調、營養品質的改進、物理處理;食品或食料的一般保存)、C05G(肥料的混合物;由一種或多種肥料與無特殊肥效的添加劑組分的混合物;以形狀為特征的肥料)、A23K(專門適用于動物的喂養飼料;其生產方法)、A01G、C12M(酶學或微生物學裝置)、C12N中。其中:在A23L技術領域,雀巢產品技術援助有限公司和江南大學專利申請量較多;在C05G技術領域,山東勝偉園林科技有限公司、貴州大學、深圳市芭田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處于優勢地位;在A23K技術領域,長沙瑞多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備顯著優勢;在A01G技術領域,四川農業大學專利申請量顯著領先于其他申請人;在C12M和C12N技術領域,浙江大學和上海博德基因開發有限公司處于優勢地位。
1.6專利運營情況分析
專利運營管理是企業專利資產運營過程中管理輔助活動的總稱[3],包括專利的許可、質押、轉讓等。專利許可是許可人以訂立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方式允許被許可人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其專利的活動[4]。專利質押是指專利權人將擁有的專利權中的財產權作為質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的一種融資方式[5]。專利權轉讓是指專利權人作為受讓方,將其發明創造專利的所有權交給受讓方的技術轉讓形式。我國循環農業領域專利中,發生權利轉移的專利共40494件,約占總申請量的4.8%;發生許可的有3784件,約占總申請量的0.45%;用于質押的專利有3506件,約占總申請量的0.41%。反映現階段我國在循環農業領域內專利技術市場轉化率低、專利許可專業化水平不高[6]的現狀。
2甘肅省循環農業專利申請及專利運營狀況分析
2.1專利申請趨勢
如圖4所示,甘肅省循環農業專利總體申請趨勢與我國循環農業專利總體申請趨勢保持一致,在2010年以前,專利申請量緩慢增長,2010年以后申請量增長迅速,并于2018年達到最大申請量。一方面相關創新主體的研發投入逐年遞增,另一方面與國家2010年以后陸續出臺的專利資助和推進政策有關。
2.2法律狀態分析
在甘肅省循環農業11880件專利中,失效專利數量達到5462件,占比高達46%;有效專利數量為4079件,僅占總申請量的34%;其余的2339件專利目前處于審查過程中。與全國水平相比,甘肅省循環農業領域專利有效數量占比高出全國循環農業領域有效專利6個百分點。
2.3主要申請人分析
如圖5所示,甘肅省關于循環農業方向的專利集中在甘肅省各個科研院所,其中甘肅農業大學專利申請量為599件,排名第一;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和蘭州大學分別排名第二、三、四,這3家單位申請量接近。在排名前十五的申請人中,高校及科研院所共有13個,說明甘肅省循環農業領域相關技術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對申請量明顯較多的前4位申請人進行具體技術分支的統計,發現甘肅農業大學專利技術主要集中在A01G、C12N、A23K等領域;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專利技術主要集中在C12M、A01K(畜牧業;養鳥業;養蜂業;養魚業;捕魚業;飼養或養殖其他類不包含的動物;動物的新品種)等領域;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專利技術主要集中在A61P(化合物或藥物制劑的特定治療活性)、C12N等領域;蘭州大學專利技術主要分布在C12N、A01G及A01H等領域。
2.4技術分布分析
甘肅省循環農業領域專利技術分布情況如圖6所示,甘肅省循環農業領域專利技術主要集中在A01G、C05G、A01K、A23L、A23K、C12M等IPC分類號中,與全國總體趨勢存在細微差別,A01K出現在甘肅省主要技術中。其中:在A01G和A23K技術領域,甘肅農業大學處于優勢地位;在A01K和C12M技術領域,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具備明顯優勢;在C05G和A23L技術領域,慶陽敦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甘肅大整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具備微弱優勢。
2.5專利運營情況分析
甘肅省發生權利轉移的專利共計426件,占甘肅省循環農業專利總量的3.6%;發生許可的專利共13件,約占申請總量的0.1%;發生質押的專利共23件,約占申請總量的0.2%。其中:首件質押專利發生在2010年,質押登記生效日期主要集中在2015—2020年,其中甘肅雙創信用擔保有限公司以及各銀行作為主要質權人,反映出甘肅省循環農業領域專利總體運營水平滯后,主要是專利本身質量不高或申請人自行轉化意愿較低等諸多因素導致這一局面。
3結論
甘肅省是典型的農業省份,近些年以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為目標,堅持綠色發展,大力開展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積極推廣先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6],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從總體專利申請量來看,排名全國中后,反映出甘肅省總體專利技術創新仍面臨挑戰;從專利有效性來看,現有專利失效率較高,反映出甘肅省循環農業相關專利中的低質量專利較多;從專利運營來看,運營水平遠低于我國總體運營水平,說明獲得授權的相關專利大量成為沉睡專利[7]。針對上述問題,甘肅省需采取措施來推動省內循環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4建議
4.1加大研發投入,尋求技術突破,提升專利創新水平
甘肅省專利總體申請量為11880件,全國排名第25位,且該領域起步晚于全國5年左右,因而發展較為滯后。但是,近年來專利申請量呈迅速增長態勢,說明甘肅省相關科研單位及企業已經關注到該領域并積極研發。未來相關科研單位及企業應當持續關注該領域,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技術突破,提升專利創新水平。
4.2提升專利運營水平,助力甘肅省循環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甘肅省循環農業領域專利運營水平遠低于全國水平,大量專利被閑置,反映出現有的已授權專利市場價值較低,這就要求相關科研單位及企業提升專利質量,申請人應深入研究循環農業各個技術領域,并將相關研究轉化為知識產權,提升專利的市場價值。同時,各個專利代理機構應當提升專利代理人員的專業性,避免由于撰寫問題導致高價值專利未獲得授權從而影響專利運營水平,以此推動甘肅省循環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4.3緊跟政策導向,關注特色領域,發揚優勢技術
申請人應及時跟進國家相關政策,根據我國循環農業發展大趨勢預判未來發展熱點,搶占新技術發展高地。進一步結合甘肅省循環農業產業特色領域發展優勢技術,以此打破甘肅省循環農業產業目前處于較為落后態勢的局面,助力甘肅省循環農業產業持續發展。
5參考文獻
[1]季珊珊,李中周,范華兵.循環農業發展研究[J].河南農業,2019,(17):56-57.
[2]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首次發布[J].河南科技,2021,40(8):3.
[3]朱國軍,徐永其,張宏遠.企業專利運營管理內涵及職能模塊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8):81-85.
[4]劉佳,鐘永恒.基于專利許可的科創板企業技術轉移特征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1,39(5):892-899.
[5]夏軼群,盛廣印.大數據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質押融資有效違約信用激勵機制探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1(4):29-35.
[6]呂磊.論專利主張實體的成因、運營模式及應對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8):150-156.
[7]謝小麗,陳振夏,于福來,等.基于專利分析探討我國艾納香產業發展現狀[J].中國藥房,2021,32(10):1158-1164.
作者:尤瑾 喬志偉 李洋 馬玉萍 黃新業 單位:蘭州大學藥學院 蘭州大學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 蘭州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