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09 16:44:1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傳統文化主題的藝術創作與研究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AI藝術目前還建立在人類本身的藝術創作基礎上。2018年1月,一張由索尼人工智能作曲機器與人類音樂家共同創作的專輯《HelloWorld》向全球發布。在《HelloWorld》中,有15首歌曲是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編創的,極大地引起了公眾關注,也拓寬了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的探索空間。2018年10月,一幅由法國藝術團隊Obvious采用生成對抗網絡(GAN)創作的AI藝術作品肖像畫《EdmonddeBelamy》在佳士得以估價的45倍———432500美元拍賣售出,成為世界上第一件被拍賣的AI藝術作品,吸引了AI領域和藝術領域的注意。這幅畫作是系統經過學習14世紀到20世紀的1.5萬幅肖像畫而創作出的作品。杜克大學的數據科學計劃(+DataScience)在2019年年初舉行AI藝術大賽,要求藝術作品必須由計算機軟件自主生成,作品于2019年3月初公開展覽。美國9GANs藝術館在藝術交易市場中投放AI作品,利用算法技術每小時生成9個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Adobe和UMD合作研發LPaintB系統,利用自監督學習(Self-supervisedLearn-ing)視覺應用使系統不斷進行訓練。在中國,AI藝術作品也被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2019年,中央美術學院的AI學生夏語冰和她的導師聯合創作了中國風作品《山水精神》,并于2021亞洲數字藝術展展出。該作品通過動態的意境表達,引領觀眾一起體會其中的詩情畫意。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者杜雪瑩利用CADAL數字圖書館書法資源庫,基于樸素貝葉斯書法生成、有監督的書法風格遷移以及無監督的書法風格遷移框架,實現了書法字體自主生成。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知識工程實驗室的AI學生華智冰擁有作詩、作畫、創作音樂的能力。可見,人工智能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一直在進行中。機器人在未來或可實現脫離人類進行自主創作,這將成為藝術創造力激發的催化劑。本研究擬對綜藝節目《機智過人》中傳統文化主題AI作品進行案例分析和彈幕內容分析。首先,概述綜藝《機智過人》中與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相關的四件AI藝術作品。其次,在視頻中挖取評論和彈幕的反饋數據,同時結合案例,分析公眾對此類AI藝術作品的態度與認知。最后,提出對中國傳統文化主題AI藝術作品的發展展望。
一、研究方法與設計
全國第一檔聚焦于人工智能科技領域的綜藝節目《機智過人》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中國科學院共同主辦。①《機智過人》以圖靈測試為原理,進行人工智能技術與人類自主能力的比較。這種科學的人機對抗方式激發更多的趣味性,能收獲更多的觀眾反饋。節目開播后,最高收視率達1.029%。本研究以《機智過人》綜藝中的4種機器人及其創作的中國傳統文化主題作品為研究對象,同時挖取4場節目中觀眾的網絡評論和彈幕,形成彈幕語料庫;通過愛奇藝視頻平臺檢索到4場節目,手動對其彈幕和評論文本進行采集,共獲得樣本180條,按照文本可讀性、相關性等標準進行篩選,最終獲得146條文本。先對收集的樣本進行編碼統計,對觀眾文本的情緒、話題、認知特點、立場、期望進行統計歸類,作為進一步開展話語分析的依據。對語料庫研究皆源于對數據文本的觀察和處理,可以劃分為提取、觀察、概括、解釋四個過程。首先,從語料庫中提取相關信息關鍵詞,并使用數據統計工具對其加工處理,從而獲得可量化、可視化的數據分布;其次,對數據的總體特征和分布變化進行觀察描述;最后,對研究對象做出適當的解釋和概括。②借鑒語料庫研究方法,從話語分析的視角出發,發現公眾討論人工智能藝術中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的話題類別,考察公眾對中國傳統文化主題下人工智能藝術作品的態度,分析公眾話語對此類人工智能不同形象的修辭與建構作用,并對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的人工智能藝術作品發展進行展望。
二、《機智過人》中國傳統文化AI創作呈現
在《機智過人》綜藝中,有4種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進行創作的AI藝術。其創作主體為AI詩歌機器人九歌、AI對聯創作機器人小薇、AI古詞譜曲機器人小冰和AI國畫創作機器人道子。
(一)九歌———詩詞
清華九歌作詩機器人來自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自然語言處理與社會人文計算機課題。該系統基于深度學習技術和超過80萬首人類詩人創作的詩詞進行訓練,實現機器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化。它的核心在于研究如何理解人類的語言,這也是人工智能服務于人類、造福于人類至關重要的一步。作為一款自動作詩產品,九歌基于最新的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以從唐朝到清朝數千位詩人的30萬首詩為基礎,博采眾家之長。它在把30萬首詩“讀”了一遍又一遍之后就學會了什么是押韻。九歌的學習原理是自學習機制,其可隨機自主作詩。然而,詩詞歌賦對于中國人而言是標簽一樣的存在,那么人工智能所作的詩韻味是否尚存就成了一個疑問。古詩詞講究合轍押韻,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文化的結晶。一首首詩的背后是這些詩人一生的故事,有他們的抱負、他們的愿望、他們的經歷、他們的坎坷和曲折,而不是簡單的文字編排游戲。
(二)小薇———對聯
小薇是來自中科匯聯的智能機器人。北京中科匯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游世學稱,小薇是有大腦的機器人,而文字語言交流難題也是開發小薇的主要攻克方向。探索機器能否讀懂人類的文字和語言是很困難的,因為人類的文字和語言包含了人類的文明和智慧,但這個方向值得挑戰。AI對聯的技術機理主要是先對對聯數據大量標注分類標簽,以令其對仗工整或平仄相同。同時,通過大量的機器訓練,形成能夠對句子進行詞性解析、語句理解、詞匯聯想的機器模型。開發人員需要對形成的結果進行篩選與反饋干預,以最適合、最準確的結果作為答案,但整個學習過程由人工智能對聯程序自主完成。小薇已經學過1萬副對聯,創作過5萬副對聯,這是傳統文化在科技開發中實現傳承與創新的體現。作為中國古老的一種文學形式,對聯經歷幾千年的發展,有較為固定的形式,字數不會很多,句式對仗工整,有很好的評價標準。對聯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所以機器可以很容易地形成契合對聯標準的模型。但就對聯本身具有的文學性來說,對聯中的主觀性強調人本身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表達,對聯中的文字承載著人們對世間的所思所想。機器創作過于規則化,反而容易造成思想感情和文學意境的缺失。
(三)小冰———古詞譜曲
微軟小冰是一套全面完整的人工智能框架,注重AI模擬情商方面的發展,致力于創作出與人類同等水平的作品。小冰是人工智能界的全能藝人,她誕生一年就成了電視臺實習主持人,主持東方衛視《看東方》節目;誕生兩年時,推出日文單曲,歌曲在網絡中點擊量超過1000萬。在增加了共感模型之后,小冰在人工智能情感和創造兩大方面有了更大的進步,融入了深度學習的序列生成模型,現在的小冰可以理解古詩的意境并譜曲。小冰學習了超過12萬首詩詞,以及從唐代到清代的9萬多首歌曲,了解什么樣的歌曲契合何種意境。自古以來,為詩歌配樂吟唱是中國詩詞文化獨特的表達。時至今日,傳統詩詞仍然為藝術家們提供著創作靈感。人工智能需要建立對詩詞的理解,再通過這種理解去譜寫對應的曲目,這極大地考驗了人工智能的情感理解能力。
(四)道子———國畫
道子系統取名源于吳道子,吳道子是一位比較有傳奇特性的唐代畫家,被譽為中國畫圣。道子智能繪畫是一個人機交互系統,它的研發是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大跨度交叉的一種嘗試。道子用人工智能學習的方式,匯集中國國畫前人所長,提取國畫大家繪畫風格,并遷移到圖像內容上,可以將眼前看到的景物變成一幅中國畫,這也是典型的風格遷移技術。人類需要給道子大量不同風格的繪畫流向,繼而它能夠自己去完成風格的提取。在學習中國畫的經典構圖過程中,道子會先給一個初稿,如果這個構圖不是想表達的,人類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因此,道子一般不單獨進行創作,需要和人類一起創作,形成共同創作的關系。人類負責取材和構圖,而道子比人類在風格學習上更快更好,幫助人類畫家拓展想象與創造,以共同創作出更好的藝術作品。
三、基于《機智過人》彈幕樣本的內容分析
研究設定樣本考察的分析單位為發帖態度(情緒)、話題、立場三大類目。關于社交媒體文本的發帖態度,可以劃分為客觀關注、尋求解決、理性質疑、情緒宣泄、游離模式五個類別。③依據收集到的樣本,話題最終分為五類:機器人情感抒發與理解、節目存在問題、人工智能設計、人工智能替代性、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能力。立場將由不同話題分離不同立場。
(一)態度分布
如圖1所示,關于彈幕和評論樣本的態度,38.4%的樣本持有“客觀關注”的態度,較為理性。此類語料的主要特征是,不帶有主觀情感色彩地發表觀點或陳述事實,更多地在表示對這項技術或作品的關注與客觀評價。37%的樣本持有“情緒宣泄”的態度,多使用表示疑惑或強調的標點符號,重點表達對AI藝術作品的贊賞或厭惡,對人類能力或AI能力的極強支持,或者是對比賽結果的不滿。15.1%的樣本持有“理性質疑”的態度,理性地表達了對AI藝術作品必要性的質疑以及對此類AI實際應用能力的質疑等。6.8%的樣本持有“尋求解決”的態度,討論的都是關于人工智能替代等倫理問題。
(二)話題聚類
關于在中國傳統文化主題下的人工智能節目的討論,樣本話語主要涉及5個方面,分別是:機器人的感情抒發與理解、節目存在問題、人工智能設計、人工智能替代問題、人工智能與人類能力比較。(如圖2)“人工智能與人類能力比較”話題中,53.5%的樣本持有“客觀關注”的態度,32.1%持有“情緒宣泄”的態度。46.4%的樣本立場在于“人工智能無法超越人類”,25%的樣本擁有“人工智能能力可觀”的立場,14.2%的樣本認為“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能力比較范圍有限或無需比較,不具有可比性”。總體上,共有38.4%的樣本參與此話題討論。“人工智能設計”話題中,38.4%的樣本持有理性質疑的態度,30.7%的樣本持有情緒宣泄的態度。有46.3%的樣本立場在于“機器人沒必要做這些主題”,30.7%認為“這類主題設計是有溫度的”。總體上,共有17.8%的樣本參與此話題討論。“機器人的感情抒發與理解”話題中,63.3%的樣本持有“客觀關注”的文本態度,81.8%的樣本處于“機器人沒有情感能力”的立場。總體上,共有15.1%的樣本參與此話題討論。“節目存在問題”話題中,所有樣本均持有“情緒宣泄”的文本態度,45.5%的樣本認為節目存在“觀眾問題”,還有語料立場在于“嘉賓作弊”“節目價值觀問題”“判定規則不清晰”等。總體上,共有15.1%的樣本參與此話題討論。“人工智能替代問題”話題中,77.8%的樣本持有“客觀關注”和“尋求解決”的態度。88.8%樣本認為“人工智能可能會替代人類”。總體上,共有12.3%的樣本參與此話題討論。
(三)認知特點
1.工具輔佐性公眾對中國傳統文化主題創作型AI工具性特點的認知表現為,使用“作用”“使用”“故障”“輔佐”“服務”等描述工具的詞匯。表述中出現“不需要這類方向的研發”“會這個有什么用”“這是用來幫助人類的”“有什么意義”等觀點。公眾認為這些藝術AI是人類的工具,并潛在默認人類一直處于對人工智能的控制地位。2.擬人智能性人工智能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學習,實現智能化運行。公眾對人工智能智能化的認可態度,可以從公眾話語樣本中的“精確”“高級”“智能”“厲害”等表述中看出。但是,有部分觀眾對其智能化程度表示擔憂,認為“人工智能會不會由于太智能、太聰明,默默地超過人類能力,從而控制或傷害人類”。由此可見,人工智能藝術創作的智能性在公眾眼里更像是一把“雙刃劍”。機器人的情感理解能力也是樣本討論的一部分,“情感”“意境”等對AI藝術作品的描述也顯示出公眾描述中AI的擬人特征。3.未來未知性公眾對于人工智能未來未知性的特點描述,主要通過“升級”“以后”“時代”等詞匯顯示,還有通過比喻將“未來的人工智能”與“潘多拉寶盒”相比擬。“潘多拉寶盒”本身具有負面意義,所以在公眾的認知中,未來的人工智能是未知的,且主要考慮到對人類的未知威脅,比如人工智能替代問題,“都是智能化,那些工人都要失業,考慮到了嗎?”“如果機智過人了,就會有很多假畫”“以后就是AI畫家嗎”等倫理問題。
四、未來期望
由以上對人工智能藝術創作以及受眾反饋進行的分析,獲得人工智能在未來為中國傳統文化賦能的可能性預測。
(一)人工智能為中國傳統文化靈感賦能
人工智能通過各種機器學習方式,不斷讀取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輔助人類創作,并激發人類藝術者的想象力、創造力,讓風格學習、規律學習等定式學習由機器自主承擔,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的藝術將會涌現出更多的創新創意作品。新媒體藝術的時代中,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藝術領域。④AI藝術創作的意義是模糊科技與藝術之間的邊界,創造一個新的藝術門類。這些藝術創作型AI偶然能畫出一些人類也說不出來是什么的東西,這恰恰是人工智能在未來想讓人類看到的東西,是屬于AI的文明和藝術。機器的藝術作品應該歸屬于未來的機器文明。但是,機器藝術的誕生與創作并不是為了替代人類文化,機器本身也無法取代人類藝術家,而這類發散藝術與人類智能結合,能讓人人都成為藝術家,帶給更多人快樂和想象。
(二)人工智能為中國傳統文化加速傳播
在文本態度統計中,總體上呈現出“客觀關注”態度的樣本占比最大,顯示出公眾對此類AI系統有相當大的興趣。這檔節目可觀的收視率也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主題下人工智能創作作品的吸引力。AI藝術呈現也是能夠被年輕群體快速接受的形式,從而成為傳統文化輸出與傳承的有效載體。從文化價值傳播的角度來看,AI系統中融合的中國傳統元素(國畫、書法、詩歌等)是AI在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領域的全新探索。技術與藝術的跨界合作在打破邊界的同時,也讓民族文化自信心獲得顯著提高,同時以科技為載體,向世界輸出中國文化。
(三)人工智能與中國傳統文化共同促進
從人類文明出現起,科學與藝術就從未分開過。物理學家李政道認為,“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畫家吳冠中認為,“科學探索宇宙之奧秘,藝術探索感情之奧秘,奧秘與奧秘間隱有通途。”在近百年諾貝爾獎中,有41%的得主都屬于交叉學科。特別是在20世紀最后的25年間,在95個自然科學獎中,交叉學科領域的就有45個,占總得獎數量的47.4%。可見,自然科學和藝術是可以且非常有必要地聯系和交流的。人工智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賦予更多力量,中國傳統文化也能為人工智能拓展發展空間。未來,AI也許不再滿足于模仿人類的藝術作品,開始建立起自己的情感體系,自主自發地創作機器藝術,而不再僅僅滿足于人類對其藝術品的理解。
作者:湯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