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28 11:51:5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舞蹈教學中表演意識的培養方法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舞蹈這門藝術具有突出的表現力,演員利用身體動態來表情達意、塑造形象、感染觀眾,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演員要有良好的表演技巧和突出的表演意識。舞蹈演員既要具備舞蹈藝術相關的表演能力,還要有對不同舞種的敏感性,要深刻理解所表演的角色,主動體會舞蹈中的情感,從而準確、全面地把握舞蹈的內涵,并運用肢體語言將其表達出來。在中職學校的舞蹈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技能的培育,也要關注學生表演意識的培養。
一、影響學生舞蹈表演意識的因素
(一)先天因素
舞蹈表演意識與先天遺傳有一定的關系,比如,有的學生的父母從事舞蹈事業,這樣的學生的舞蹈表演意識會較為突出。目前,先天遺傳、后天教育、成長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經得到了學界的認可,遺傳能夠造就個體的潛能,環境能夠影響人,教育能夠改變人,三者缺一不可。每一個個體的遺傳潛能都不同,要開發先天潛能,科學的教育、良好的環境必不可少。
(二)后天因素
1.家庭社會環境
民族文化背景、生活環境、生活習俗對個體表演意識有深刻的影響,當然,這種意識也可后天培養,比如,有的家長并非從事舞蹈事業,但從小對孩子進行舞蹈教育,為孩子學習舞蹈提供良好的條件,這樣也可以有效培養孩子的表演意識。這說明,表演意識既與先天遺傳有關,也可通過后天教育來強化、培養。
2.學校教育
對于舞蹈專業的學生,學校教育有重要作用。以中職舞蹈課程教學為例,影響舞蹈教學的因素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課程設計。中職舞蹈課程的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如果舞蹈課程的設置比較單一,就會影響學生的舞蹈表演意識。在目前的中職舞蹈課程中,課程單一的問題普遍存在,比如,一年級只開設了基本功訓練和毯子功訓練,二年級增加了初級民間舞課程,三年級又設置了排練課和身韻課,而沒有根據學生的需求有針對性地穿插舞蹈基礎理論課程,這種單一的課程設置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表演意識發展;二是教師的綜合能力。目前來看,中職院校的舞蹈教師有三類,第一類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留校任教,此類教師的專業基本功比較扎實,但缺乏舞臺經驗,容易出現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老套的問題;第二類是專職表演人員轉行為舞蹈教育老師,此類教師實踐經驗豐富,但缺乏理論教學能力,他們盡管有良好的表演意識,但由于缺乏正確的方法,在教學上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第三類是進入文藝團體后又轉入學校教學的老師。他們從事了多年的舞臺表演工作,之后又從事教育工作,這類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教學能力較強,在舞蹈行業頗有建樹,但是,此類教師的數量相對較少。近年來,中職舞蹈專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多,現有的教師隊伍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學方法上也存在忽視學生興趣,教學方法未與時俱進等問題。
3.學生身心特點
如今,中職舞蹈專業學生的入學動機已經發生了變化,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他們比以往更容易放棄,甚至一些學生還出現了厭學情緒。學生心態的變化還表現在,他們不滿足教師的灌輸式教學,會主動對教師提出教學要求,甚至對教師的教學活動產生懷疑,在學習上,學生也表現出了更多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多年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很難適應這種變化,嚴重限制了學生表演意識的發展。另外,舞蹈學習是一個繁重的任務,學生要進行大量的運動訓練,有時,學生會出現階段性的訓練停滯表現,而教師的指責也可能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心理反應,影響學習質量。
二、中職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表演意識的方法
(一)明確培養目標與原則
在中職舞蹈教學中,培育學生表演意識的目標是讓學生在具備扎實表演技藝的同時,對舞蹈動作和情感有對應的舞蹈意象、體驗能力和想象能力,最終達到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培養學生的表演意識需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點滴滲透原則。點滴滲透原則是指,在中職舞蹈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滲透舞蹈表演意識培養內容。學生要想具備良好的舞蹈表演意識,就要在平時下功夫,在欣賞他人的表演時要細心揣摩、全神貫注,關注其中的細節。在自己訓練的時候,要注意肌肉的張弛動靜,做到心領神會。作為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遵循點滴滲透原則,這不僅符合舞蹈專業的教學特點,也符合學生的舞蹈認知規律。二是興趣至上原則。實踐顯示,人們對于感興趣的事物,總是能用積極、愉快的心情來探究,這樣,認知過程和活動過程就不再枯燥乏味,在舞蹈表演中也是如此。當學生具備濃厚的學習興趣時,這種興趣能夠使他們主動排除困難,從而堅持尋求知識、刻苦訓練。中職學生的興趣各有不同,為了提高學生的舞蹈表演意識,教師需要做到“興趣至上”,讓學生始終對舞蹈表演保持濃厚的興趣。三是對比理解原則。對學生舞蹈表演意識的培養,還要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對舞蹈表演規律進行研究,形成符合這門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從狹義來看,就是要在舞蹈教學中應用各種對比方法,讓學生對表演意識產生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四是氛圍創設原則。要提高學生的表演意識,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創造發揮和實踐的舞臺,單一的舞蹈訓練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模擬舞臺表演既能夠提升學生投身于實踐的主動性,也能夠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增強自信心。五是協調發展原則。舞蹈藝術的教學不僅是學生掌握舞蹈表演技巧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創造、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基于舞蹈教育的規律,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狀況,從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等方面入手,讓學生的審美修養、舞蹈表演能力和創作表現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
(二)表演意識的培養方法
1.培養表演興趣
從心理學來看,興趣是個體接觸、認識某種事物的認知傾向,興趣是持久的,在學習的征途中,興趣十分重要,否則,時冷時熱很難取得優秀的成績。舞蹈是一門藝術,要學好這門藝術,學生必須要有強烈的興趣。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形體訓練無疑是枯燥費力的,作為教師,要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在學生剛剛入學后,教師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表達對學生的關心,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在基本功訓練上,教師要多用鼓勵的方法,讓學生對自己選定的舞蹈專業保持恒久的興趣。高年級學生能夠更多地考慮到自己的前途和社會需求,有強烈的求知欲,經過幾年的舞蹈專業熏陶,其專業興趣也更加濃厚。教師還要注意的是,興趣培養并不是單一將學生的興趣集中在專業范圍內,而輕視文化知識的學習,這樣只會讓學生成為一個四肢發達的舞蹈匠人,如今,社會迅速發展,培育學生的多方面的興趣愛好既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學生的視野,也是培育學生舞蹈表演意識的客觀要求,教師要善于從多個學科,尤其是與舞蹈相關的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定期為學生推送相關的圖文、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愛護、關心和期待,這種積極的態度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不需要教師過多地干預,學生就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
2.改革課程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學生的表演意識,在中職舞蹈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育人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從單一的知識和技能訓練轉化為融知識水平、專業素質、技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于一體的綜合素質訓練,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構建起寬知識、強能力、厚基礎、素質全面的舞蹈教學模式。一是中職學校要深化教學改革。現代教育改革的本質是理念、課程觀的改革,教師要從教條、僵化的思維模式中跳出來,用全新的開放式的姿態對待舞蹈教學,教師要主動樹立新型教育理念,讓自己成為“平等對話的首席”,成為學生舞蹈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二是教師要具備豐富的課程觀。豐富的課程觀是對舞蹈課程的深度意義的多層面構建,這種豐富性來自舞蹈的假設性和開放性,這為師生互動、合作提供了渠道。同時,教師要具備關聯性的課程觀,尋求意義和觀點之間的聯系,在課程設置上,教師要以學生的表演意識為依托,科學優化課程設置,在傳統舞蹈教育的基礎上,開設《舞蹈技能理論基礎課程》《中外舞蹈史論》《舞蹈作品欣賞》《舞蹈創編》《現代舞觀摩》課程等,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不同舞蹈家的表演風格、創作思想、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通過這類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博古通今,了解不同時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舞蹈流派、舞蹈思想和舞蹈事件,從而深刻意識到表演意識在舞蹈學習中的重要性。例如,舞蹈創編課程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要用現代社會的要求培養多元化人才,培養具有表演意識的舞蹈人才,學生不僅要能夠在技術上勝任舞蹈表演,還要具備良好的創作能力,而多元課程的設置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表演意識。三是要讓學生積累舞臺表演經驗。舞臺表演實踐能夠潛移默化地鍛煉學生的表演意識,在低年級,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上臺機會,讓學生在舞臺上展現自己的舞蹈才華。比如,在六一兒童節,教師可以讓低年級的學生進入中小學,為孩子們表演舞蹈,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學生就能克服怯場心理,樹立表演信心。針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開設《模特表演》《影視表演》等選修課程,以夯實學生的舞蹈表演意識。四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舞蹈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主要指即興表演能力和舞蹈編導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開發學生的智能和體能,激活學生的表演意識。研究顯示,一名出色的演員往往是出色的教學家、編舞家,通過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能夠讓創作、表演、教學等各個環節互相促進,使不同專業的教學協同發展。五是鍛煉學生的創編能力。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加入即興表演的內容,隨著學生舞蹈能力的提升,教師要逐步增加創編難度并進行考核,考試內容中要增加與即興舞蹈創編相關的知識的分值,根據學生的年齡,考試內容要有所差別,對高年級學生,要側重于其創編能力的考察,從而讓學生適應就業和學業的新變化,并有效激活其表演意識。
3.彰顯舞蹈課程的地方特色
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要定期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加舞蹈采風等特色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藝術精品都根植于民族文化熱土,有著鮮明的民族性,也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我國有種類繁多的民族民間舞蹈,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各類舞蹈的表演要領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側重點上,教師可以增加本地區的民間舞蹈內容,讓學生學好、學透本地民間舞蹈,再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讓學生掌握各類舞蹈的風格特點和體態律動,從各類舞蹈中汲取營養,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另外,中職學校可根據學校狀況、學生情況調整舞蹈課程,值得一提的是,舞蹈表演意識的培養是從積累到提高的過程,不能貪多求快,應當堅持求穩,利用混合式教學,讓學生對舞蹈樣式、地域文化產生感性和理性認識,在組織舞蹈體驗、傳授技術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為學生講述舞蹈的變遷歷史、現實狀況以及發展歷程,讓學生朝著會看、能說、善編、可跳的方向發展,成為具備表演意識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
三、結語
在舞蹈教學中,學生表演意識的培養一直都是一個重點問題,新時期的舞蹈教學應當在培養學生舞蹈技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舞蹈文化素質,培育其洞察力和好奇心,讓學生積極參與舞蹈表演,并具備良好的舞臺表演意識和表演能力。作為教師,要對表演意識有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從教法、理念等方面進行創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黃越.中職舞蹈教學中表演意識的培養和訓練分析[J].尚舞,2021,(22):70-71.
[2]吳玉梅.中職舞蹈教學中表演意識的培養和訓練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1,(18):202-203.
[3]霍軍.論舞蹈教學中舞蹈表演意識與情感素質的培養[J].戲劇之家,2019,(33):172.
[4]周丹.試論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表演意識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7,(18):19.
[5]楊佳偉.淺談高校舞蹈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表演意識[J].藝術科技,2012,25(04):121.
[6]郭睿.芭蕾舞教學中學生表演意識的調動與培養探究[J].明日風尚,2018,(13):139.
作者:田玥 單位:淮安文化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