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01 10:23:2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產教融合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是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根據國家雙高計劃及有關政策和規定所制定的創新型發展模式,能夠滿足當前在經濟結構轉型、產業結構升級的條件下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要求,直接關系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只有通過校企協同合作、教育鏈與產業鏈相互融合的模式,高等職業教育才能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革,進一步發展自身培育人才的機制。針對目前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狀況來看,高等職業教育鏈與產業鏈相互融合的機制還不夠完善,有關政策落實還不夠徹底,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一、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出現的背景
2017年12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以統籌協調、共同推進服務需求、優化結構、校企協同合作育人和深化產教融合為主要目標,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在2019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主要內容是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支撐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要在高等職業院校發展建設中大力提高校企合作力度,完善高等職業院校和地方企業合作的協同育人機制。在此基礎上,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逐漸開始重視產教融合,加強與企業之間的連接與配合,利用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更加優質的環境。
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于產教融合的認識不夠,定位不清晰
產教融合無論是對社會產業還是對學校都有不可替代的意義,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能夠促進學校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從而對企業進行優質的人才輸出,加強企業產業升級,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而在企業與學校相互融合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校與企業責任分配不均、定位不清晰的現象。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中,學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體,企業則為學校培養人才提供優質的實踐機會和企業實習經驗,但我國當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中企業與學校的定位往往模糊,極大程度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的深度不夠
當前,我國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的深度還十分不足,如學校雖然與地方企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但是關于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企業實踐基地的建設仍然比較落后,一些地區即使建立起相關教育培訓基地也處于放置不用的狀態。做表面工程,使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在運行當中沒有強力的硬件支持,影響了產教融合的協同發展能力。同時,在我國當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的合作意愿往往不夠強,認為學校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較為緩慢,積極性不高。
(三)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產教融合協同發展育人模式始終致力于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致力于引進具有充足實踐經驗和優秀教學經驗的高質量教師,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但是在當前我國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大部習經驗。對于學校和企業之間聯合育人的模式還不夠熟悉,無法為學生提供詳細、有意義的企業實習指導。在這樣的背景下,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明顯處于短板地位,影響了我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的深入和發展。
(四)產教融合經費短缺,重視程度不夠
要想在學校和企業之間建立起親密的橋梁,加強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經費支持。但當前我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相關部門對于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融合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將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發展落實到行動中,也沒有為產教融合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規范,由此造成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經費短缺、學校與企業之間定位模糊、責任分配不均、企業合作意愿不強等問題。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學校辦學條件對于企業的吸引力較弱
學校開辦的根本目的是教書育人,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即便如此,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多是建立在以利益為基礎之上的,要想加強校企合作,首先要保證學校與企業有共同的利益指向和利益基礎。當前我國社會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在課程內容與設置上沒有滿足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大部分是以理論為基礎,而企業需要的是具有高超操作技巧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其次是由于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目標定位不夠清晰,人才培養計劃上,學校與企業各執一詞,很難達成一致,這些都是制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企業對于產教融合模式的積極性不高
企業開辦的初衷是增加自身經濟效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經濟支持。在這樣的條件背景下,我國當前產教融合發展過程中學校不能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反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需要承擔大量的金錢和資源,這對企業的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壓力,這是導致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基于產教融合的高校人才培養路徑
(一)建立校企溝通橋梁,明確人才培養定位
在開展校企協同合作的過程中,要加深校企合作必要性的認識,要找準校企雙方利益的契合點,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以“雙高計劃”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為原則,指導明確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定位,致力于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改變過去傳統教學模式中只注重人才技能培養的弊端。在教學模式改革中既要保證人才的專業能力,又要保證培養其良好人格和高尚的職業素養,加強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聯結,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目標和學習方向。
(二)加強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共建教學實踐基地
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共同建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投入,建立和完善實訓基地的測評機制和市場化運作機制。高職院校要通過完善實訓基地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社會實踐水平,加快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過渡,減輕學生的就業壓力,從而幫助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三)清晰企業學校責任定位,共商人才培養模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要開展企業之間深度合作,把企業和學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起與企業深入探討研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建設。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企業的資金與設備資源及人力資源的支持,要從企業調動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對在校學生進行充分的指導和教學,強化校企合作協同培育體制的建設和完善。要進一步加強雙師型隊伍的建設,發展有利于人才培養的雙師型師資團隊,大力吸納有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教師人才,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師資力量。
(四)加大重視力度,提供制度與經費的雙重保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協同培育人才的舉措,對于地方發展經濟有重要的意義。政府要完善校企協同培育的制度,明確學校和企業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的責任。政府要對校企合作進行規范協調,避免校企雙方在經濟方面的糾紛,促進校企合作順利開展。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于高職院校的補貼力度,使學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幫助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合作保障機制,促進校企合作長效有序進行。
作者:黃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