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公文范文 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現狀3篇

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現狀3篇

發布時間:2023-02-24 10:30:5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現狀3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現狀3篇

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篇1

水稻是全球約50%人口的主糧,其中90%產于亞洲。我國水稻總產量居世界第一,單產世界第五。水稻的發展狀況對實現糧食安全有著重大戰略意義。隨著我國逐漸邁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勞動力短缺加劇,加之生產成本增加,增糧與增收矛盾日益突出。面臨消費量增長、資源約束性強、災害性氣候和病蟲害多發、區域比較效益偏低等嚴峻形勢,我國應該根據國內的需求狀況,通過提高現代農業裝備能力,來提升我國水稻產業化水平,堅持高度機械化的水稻生產,來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1規模化育秧技術

1.1優選種苗

科學選種是提升水稻產量的關鍵。需根據種植地區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及種植需求選擇合適的種子。選種后,需要在播種前將種子晾曬1~2天,然后剔除品質較差的種子。另外,還需進行藥劑浸種,一般使用“使百克”“施保克”等進行稀釋浸種,然后進行催芽播種,有效殺滅稻種攜帶的病菌,增強水稻抗病能力,降低水稻染病概率[1]。

1.2優選床土

選擇避風向陽、水源條件較好、排灌順利、道路暢通的地塊,作為育秧準備田,按照1:80的比例確定育秧田面積。然后利用旋耕機對育秧準備田進行不超過18cm的均勻旋耕,然后通過激光平地機對育秧準備田進行平整,根據田并規劃廂面(南北走向最佳),廂面寬度5.5m左右,廂與廂間距0.20m左右,廂頭距地頭0.5m左右,溝深0.15m左右,以便于灌溉排水。再將規劃好的廂面夯實,利于秧盤擺放,最后根據育秧面積,規劃管理片區,便于管理。

1.3機械化適時播種

水稻育秧播種需經歷浸種、鋪盤、裝土、澆水、播種、覆土、打藥、疊盤8個環節,勞動強度大,質量要求高。傳統播種,人工需求量大,作業時間長,作業質量不高。現通過一體化水稻播種流水線配合自動上料機、自動疊盤機即可完成鋪盤,裝土、澆水、播種(常規秧盤播種量在100~120g/盤)、覆土、打藥、疊盤7個環節。根據水稻機械化插秧機具有的特點,做好分期播種規劃,以免同時播種導致部分秧苗超齡移栽,對水稻生長造成不良影響。為充分利用秧田,應當合理設置秧盤規格,確保秧盤不會出現變形的情況。在秧盤表面鋪放約2cm厚的床土層,然后使用木尺刮平土層并澆水,確保床土吸收足夠水分[2]。然后使用65%敵克松1000倍液進行消毒,增強秧苗抗病能力。在播種時需嚴格按照提前規劃好的用種量和用盤量進行操作,保證均勻、定量播種,播后立即覆蓋蓋籽土。覆蓋蓋籽土后不能澆水,否則可能出現表土板結現象,不利于種子發育。還應在播種后立即搭拱棚或者蓋農膜,合理控制溫度,提高出苗率[3]。

1.4后期管理

大田育秧難度大,一是管理有難度,二是育秧成本高。管理難度可以通過提高農藝技術進行解決;而在規模化育秧過程中,生產資料成本高,用工量大,人工成本高,只有通過科學的規劃和機械化作業來節本增效。通過一體化水稻播種流水線,完成裝土、澆水、播種、覆土、打藥。通過自動疊盤機完成播種好的秧盤疊放,再運輸至暗室催芽。出芽后,通過轉運叉車運送至大田,再通過擺盤流水線進行打通擺盤,最后進行苗期管理。在滿足農藝的要求的同時,全流程機械化操作,節約人工,降低成本。

2密苗移栽技術

2.1水稻移栽標準

機械插秧標準是早育秧: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搶早育秧;密移植:在保證田間基本苗數的前提下合理密植;淺栽插:插秧深度控制在2cm以內,插深小于1cm,穗多穗小,抗倒伏性差,插深大于2cm,穗少產量低;秧要正:秧苗要栽的正,不要東倒西歪;行要直:插秧行要直,行、穴距要規整一致;田要滿:田頭邊角,需插滿插嚴,確保基本苗數合理、耕地利用率100%;苗要勻:栽插深淺要整齊一致,不插高低秧、斷頭秧,每穴苗數需均勻;水扶苗:插后及時上護苗水,促進秧苗早返青、早分蘗;補齊苗:插后同步補苗,確保水稻生育進程一致。

2.2密苗移栽技術

機插秧水稻密苗培育技術是指通過播種流水線在秧盤里進行高密度播種,秧盤內播干種250~360g,播種量是常規(常規100~120g)育苗的2~3倍,育苗期為10~15天,比常規的時間短;插秧時葉齡為2.0~2.3葉,苗高為10~12cm,比常規的苗小。通過改進高速插秧機橫向取苗量、導軌秧門、秧針、推秧器,從而實現水稻密苗機械化移栽[4]。能達到每畝機插使用秧盤數量比常規方式減少50%以上,育秧池面積減少60%以上,播種、搬運及機插加秧時間縮短30%,材料費和人工費減少50%左右。

3側深施肥技術

3.1肥料的選用

側深施肥技術要求施用氮、磷、鉀比例合理緩釋肥。當施用多種類型的混合肥料混合時,應按照隨用隨混的方式進行,避免出現排肥不均勻,堵塞排肥器的現象,從而影響施肥質量;此外,最好將含水率控制≤2.0%的范圍,以手捏不碎、不粘、不結塊最為適宜。

3.2側深施肥要求

在水稻插秧之前,要做到土地平整且保證一定耕深,尤其是秸稈還田的田塊,耕深要求達15cm以上。在整地時,可以將秸稈掩埋到土層內,保證土壤內有一定量的泥漿覆蓋在肥料上方。在施肥的過程中,確保排肥口順暢,肥料硬度適中,顆粒規整,不吸濕固結,使各行排肥保持一致。在田間作業時,要及時檢查調整施肥器、轉數、速度及泥漿深度等可影響排肥量的參數。

3.3機械操作要點

在水稻插秧機作業時,要保持勻速前進,避免由于速度過快造成傷苗、缺株和倒苗的不良后果。測深施肥時,要按照農藝要求調整施肥量,施肥之前確保排肥口的順暢。當天作業完畢后,要及時清理肥料箱,以便于第二天加入新肥料再作業[5]。4無人駕駛技術水稻的移栽,要求機插秧行要直,行、穴距要規整一致,無人駕駛水稻插秧機的出現,解決了行直的問題,其精度能達到1000m的行程,直線度誤差在2cm。目前,普遍的水稻無人駕駛技術,均為方向盤式控制,通過加裝姿態獲取裝置及定位器,來獲取插秧機行進的姿態及位置,再通過行車電腦控制插秧機原有方向傳動軸轉角,進而實現無人駕駛。該技術的運用提高了農藝上的通風要求,降低了土地浪費面積,保障了機械化植保、收獲的對行要求,從而降低了勞動強度,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5無人機植保技術我國農田狀況地形復雜,地面情況參差不齊,南方地區依舊大量的采取傳統的植保技術。傳統植保技術需人跟隨進行施藥,防護性差,植保從業人員易患職業病。大型機具價格高,且不容易到達田間地頭,于是一種輕量化農藥噴灑無人飛機應運而生。2007年,我國就已經實現了載藥量10kg、滯空時間15min的商用植保無人機,農藥噴灑效率可以達到每機14~27hm2/日。2013年,載藥量15kg無人機已經在市場中銷售,使得農藥噴灑效率實現了每機20~34hm2/日的目標。隨著土地流轉的加大以及日作業量的增加,近年來,20kg的載重量,智能化、自動化的無人機飛速問世無人植保隊已成為一種職業。

6結語

隨著農業朝著機械化、規模化、智能化、產業化發展,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水稻的機械化必將向著種子篩選、機械化種植、智能化監測、產業化發展全產業鏈縱深發展,未來中國人的碗中必將盛著優質的中國糧食。

作者:陳賢 史志明 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篇2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種植面積常年超過3500萬hm2[1],同時,水稻也是世界產量較高的糧食作物之一。因此,水稻種植技術水平直接影響水稻產量,提高水稻種植環節生產效率對于提高我國糧食生產綜合實力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直接關系著我國的民生與發展[2]。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是提升水稻種植效率的重要技術支撐,主要包括水稻直播與水稻移栽[3]。目前,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呈現出總體水平較低、南方低北方高的特點,是水稻全程機械化發展中的難點及薄弱環節。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高水稻機械化生產水平對于提升我國農業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實現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

1水稻機械化種植的發展地位與作用

1.1是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我國水稻種植農戶分布廣,數量多,約占全國農戶的65%左右,涉及約超過6億人左右,種植水稻是大部分農戶主要收入來源。水稻種植環節主要包括育苗、插秧、病蟲害防治、施肥等,是目前勞動量最大的作業環節,各環節的科學實施對于水稻后續生長具有重要意義。應用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實現水稻高產穩產(表1),對于實現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1.2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必由之路

水稻機械化種植是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現水稻生產標準化、現代化、高效化及科學化具有重要意義。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有利于保障農業生產規模化開展,同時也是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條件,在勞動力轉移的基礎上穩定農村農業生產,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促進農業勞動者從簡單的體力勞動向農業生產操作者角色的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農村、農民及農業發展之間的問題不能得到合理解決,會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及小康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發展水稻機械化生產對于推動現代農業的轉型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不同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對水稻生長的影響

為探明不同水稻機械化栽植方式對不同品種水稻的生長及抗倒伏性的影響,科學研究過程選擇常見的秈粳交水稻、常規粳稻和雜交秈稻的生長性狀及抗倒伏能力為指標開展相關試驗研究,研究結果如表2、表3所示。試驗結果表明,缽苗機插栽植模式下水稻產量最高,其余依次為毯苗機插、水稻直播。不同栽植方式下,水稻抗倒伏性由強到弱依次為水稻直播>毯苗機插>缽苗機插[8]。3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發展現狀

3.1.1水稻機械化種植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近年來,通過科技攻關及先進技術的發展與引用,基本解決了水稻機械化種植關鍵環節的技術瓶頸,初步建立了水稻機械化種植生產技術體系,大幅度提高了水稻機械化種植效率,制定了相關技術標準,并且擁有多種我國自主生產的水稻移栽機,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逐漸趨于成熟。

3.1.2水稻生產機械化種植裝備逐漸成熟

近年來,我國通過推動國內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與國際組織進行合作與交流,通過技術引進及消化吸收先進經驗,與日本、韓國等國家合作推出水稻機械化移栽機,并逐步投入生產應用,在高新技術的推動下,水稻機械化技術逐漸趨向成熟,配套農機裝備生產性能不斷提高,基本滿足水稻機械化種植需求。

3.1.3水稻生產機械化種植裝備保有量快速增加

隨著國家投入力度及扶持政策的逐漸加大,我國水稻生產機械保有量及作業水平逐年提升(圖1),但水稻種植機械化裝備保有量增長較為緩慢,說明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相對較低,未來應該進一步增強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發展及裝備的研制。

3.2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在水稻機械化種植中取得了較大的技術突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部分地區的農戶還未意識到水稻機械化種植的重要性與其帶來的農業生產效益,農業部門對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研究及裝備研制投入力度較小;二是水稻機械化種植發展的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裝備較為落后,嚴重制約了水稻機械化種植的發展與提升;三是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水平較低,自主研發的裝備能力較弱;四是多數地區尚未完善水稻機械化種植發展模式及運行機制,相關服務體系不規范,服務力度及服務規模較小;五是不同區域之間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相差較大。

4水稻機械化種植發展趨勢

由于不同地區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嚴重不平衡,因此針對不同水稻生產區域制定不同的水稻機械化種植發展目標(表4)。基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全面提高的基本原則,針對不同地區的種植制度、栽培技術及土壤環境條件進行分類指導,重點推進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的發展,統籌兼顧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目標。加強政府引導與政策扶持,支持水稻機械化種植新技術與新裝備研發,以農機與農藝技術相結合為基礎,農藝技術改進及農機裝備研制要充分考慮農機與農藝技術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最終實現共同發展。農機部門與農藝部門共同協調、密切發展,對農機人員進行農藝培訓,進一步加強新技術與新裝備的開發,更加貼合農業生產措施,逐漸優化不同生產區域水稻種植技術模式與生產標準體系,實現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本地化與普及化,加強水稻機械化種植示范基地的建設與技術推廣。

5結論

推廣和應用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對于提升我國農業綜合實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糧食增產及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水稻機械化種植的發展地位為研究背景,系統論述不同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對水稻生長的影響,針對目前水稻機械化種植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全面提高”的發展原則,有利于實現我國不同生產區域水稻種植機械化的全面提升。

作者:蔡孟媛 任學志 單位:東豐縣東豐鎮人民政府農機技術推廣站

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篇3

中國是水稻種植和生產大國,但水稻仍以人工種植的方式為主。主要是由于生產力低下,以及水稻種植面積小、種植分散等原因。另外,國外現代化水稻種植技術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并不全面適用于我國的水稻種植情況。因此,研發更適合國內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十分必要。文章主要提出了水稻種植機械化的重要性,并對目前我國水稻種植的常見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指出我國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應用要點。

1水稻機械化種植的重要性

首先,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傳統農耕方式主要依靠種植農戶的經驗,且在種植水稻秧苗時很容易出現疏密不一的情況。而且人工種植耗費時間較長,對整個秧苗生長周期不利。因此,水稻機械化種植在提高種植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水稻種植的質量。其次,水稻機械化種植使整個種植過程向現代化轉型,有效提升秧田利用率,減少水肥的大量使用,使水稻產量得到提升。最后,種植水稻不僅僅為了解決大眾溫飽問題,隨著水稻種子優化及水稻生長環境的改變,水稻種植已經變成一種商業化的產出,為我國農產品經濟發展提供便利。因此,在商業化種植形勢下,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可以為提高水稻生產經濟效益打下堅實基礎[1]。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包括機械插秧、機械直播及機械淺播。插秧是保證水稻順利生長的基礎條件之一。機械插秧能夠提升水稻播種的質量,且各秧苗之間距離相對均勻,也更有助于其生長。水稻機械化種植的優勢不僅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避免了天氣等因素對水稻種植產生的影響。與人工種植相比,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首先,機械種植效率高,以乘坐式插秧機為例,采用乘坐式插秧機進行種植要比人工種植效率提高約30倍。其次,能有效節約種植成本。同面積的水稻采用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比人工種植能夠節約25%的成本。最后,水稻機械化種植可以讓水稻實現高產與增收,機械化種植的水稻畝產比人工種植約高5.3%。這些優勢也使水稻機械化種植成為了未來水稻種植的必然選擇[2]。

2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要點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較大,分布范圍比較廣。但是在水稻種植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并未形成規模化的種植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稻種植水平。目前,在不同地區水稻生長過程中,其對溫度、光照等需求存在一定差異,這就決定了在發展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時,需要以具體的地區差異為基礎進行綜合考慮。同時要全面掌握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尤其是在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科技進步也越來越快,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也在不斷完善。對原有的水稻種植技術進行改進和創新,可以提高水稻種植管理的整體水平。在對水稻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時,需要以水稻種植現狀為基礎,掌握具體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才能夠推動我國水稻產業的良好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生產方面,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加強水稻種植相關政策制定,鼓勵引導農戶開展機械化水稻種植。除了在經濟上給予一定補助之外,還要重視水稻種植技術的指導工作,特別是在水稻種植機械推廣方面,需要派遣專業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戶講解農機的具體使用要點,使農戶掌握農業機械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才能夠推動農業機械的普及,提升我國水稻種植業的機械化水平。水稻種植過程主要包括插秧、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收割等。水稻不同的栽種技術及生長管理過程中都應遵循機械化技術要點。選種育秧期,利用機械化進行種植。為了保證水稻種子及育秧質量,需要對育秧的田地進行維護,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為育秧田地提供所需的營養。另外,播種育秧前要進行種子消毒處理。在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時期,經歷插秧或者直接播種之后,要對水稻生長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利用監控設備將水稻生長趨勢轉換為實際數據,最終制定詳細的水稻生長曲線,根據監控數據實施智能化田間管理。不僅如此,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還需要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采用化學、生物等綜合防治技術最大程度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常用的農藥噴灑技術是通過植保無人機實施全方位農藥噴灑。水稻收割時期。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水稻機械化收割,隨著科技水平提升,水稻機械化收割主要采用聯合收割或分段收割兩種技術模式,自動化程度高,具有較高的收割效率和較低的損失率,減輕了收割時期因為天氣惡化造成稻米發芽及勞動力成本消耗問題[3]。

3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的制約因素

3.1土地集中程度比較低

我國土地面積較大,但是平原地區較少,這直接導致水稻種植面積相對較少,且水稻種植呈分散形式。非集約化的種植模式在利用大型設備進行水稻種植時,很難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另外,因為農業人口基數大,種植面積分配也呈分散形式,這同樣也是我國水稻種植集中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種植水稻的區域主要為南方地區及東北地區。南方地區氣候濕潤而且河網密布,對于種植水稻來說具有著天然的環境和氣候的優勢,但是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南方地區平原較少,大多數為山地和丘陵,導致水稻種植面積雖然非常廣,但單塊稻田的面積有限,土地分布比較零散,而機械化的水稻種植需要平整寬闊的土地,種植機械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在南方地區尤其是地處山地丘陵的水稻種植區域,往往會因為地形地貌以及土地面積的限制而造成水稻生產機械無法得到推廣。而北方地區作為水稻主產區多以平原為主,因此推廣水稻機械種植條件更為適宜。土地集中程度低不利于解放勞動力,同時制約了水稻種植的產量和效率,帶動了農業發展。

3.2種植成本高

水稻種植成本過高也是制約機械化種植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為推廣水稻機械化種植,已出臺眾多惠民政策,但是相關機械設備購置與使用對于水稻種植戶來說成本仍然偏高。根據相關研究指出,近年來水稻種植的成本明顯增加,不僅需要消耗土地成本,還有稻苗、化肥、除草劑等物質成本,人工成本及其余成本等。很多農戶都會選擇與其他農戶聯合購買,分攤種植成本。除此之外,由于水稻種植機械只有在種植期間才使用,在閑置時期還需要對設備進行保養維護,以保障其在下一個種植季能有一個較好的運轉狀態,導致成本進一步增加。

3.3區域文化經濟水平的限制

在進行水稻機械化種植推廣時,區域文化經濟水平也會對推廣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國幅員遼闊,但地區經濟、文化差異較大,水稻種植的時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如廣東等地水稻種植可分兩季進行,而北方地區是一季,農戶對于水稻種植的重視程度及機械化的認知也同樣存在差異。對機械化種植有一定了解的農戶,對其推廣效果就很好。但對于水稻種植機械化并未深入了解的農戶,其推廣難度自然較大。除此之外,各地經濟文化對機械化推廣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影響。

4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的措施

4.1調整土地分配模式

針對土地集中程度相對較低對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推廣和應用帶來的影響,可調整土地分配模式來解決。現代化的水稻種植機械在土地分散的地區很難施展應有的功能。在推廣過程中,政府應從政策上不斷優化土地的種植模式和流轉模式,并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該地區農業機械化推廣模式。例如,成立現代化農業合作社,將原本分散的土地由農業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種植戶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到合作社的經營中,將原本分散的小片土地交由農業種植合作社統一管理。這樣不僅擴大水稻種植的面積,還能讓種植機械更好地在連片的種植土地上施展應有的功能。

4.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推出更多的惠民政策解決購買水稻機械的高成本難題。僅憑農民自身經濟實力難以采購到合適的機械,而農戶聯合購買的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經濟壓力,但是采購成本依然偏高,且在農閑時期的維護保養費用容易導致農戶出現矛盾。政府在推廣機械化種植時應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如財政部門與農業部門加強聯系,針對農機推廣情況定期增加農業機械專項財政補助,加大對于種植機械購買的財政補貼,或者采用農業部門推廣農具租賃的方式引導機械化設備耕種,進一步推廣機械化種植理念。

4.3加強種植和推廣人才的培訓

水稻種植機械化想更好地推廣,專業技術人才至關重要。專業技術人才可在推廣過程中為種植戶答疑解惑,輔助其進行機械化種植。主管部門在推廣期間應加強專業人才的培訓并定期提供進修的機會,吸引更多專業院校畢業的技術型人才參與其中,學習先進的種植機械操作和保養技術,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除此之外,對于農村地區的農機手也應加大培訓力度,也可出臺相關惠農政策,讓部分年輕的勞動力愿意留在家中參與水稻機械化種植,并成為水稻種植推廣過程中的機械操作手。

5結語

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經濟效益。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各方面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水稻種植技術已經由原本的人工種植逐步改變為機械化種植。利用機械化種植方式不僅可有效解放勞動力,還可提高其質量與產量。我國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已到達一個新的高度,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及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依然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李江偉,張玉紅,劉震宇,等.新鄉市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應用與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3):59+61.

[2]顧彩虹,褚姚瑤.水稻種植機械化綜合應用技術[J].新農業,2019(11):39-40.

[3]趙永躍,孫忠江.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0):189-190.

[4]鄭偉貞.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的現狀與發展探討[J].中國綠色畫報,2018(9):199.

[5]趙振寒.基于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的高產栽培技術分析[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1(5):214.

作者:張超 單位:盤山縣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