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公文范文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優化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優化研究

發布時間:2023-05-06 17:42:2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優化研究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優化研究

隨著我國邁入創新引領發展階段,特別是近年來在構建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的新形勢下,引領式創新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更加凸顯。這種創新方式的核心在于基礎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而要實現基礎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不僅要關注科研成果的產出,也要重視技術成果的轉化。高校作為人才資源的高地和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給者,產出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具有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水平不高的現狀,嚴重削弱了高校驅動創新經濟發展的社會服務功能。如何科學剖析制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切實優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有效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多年來一直是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者著力解決的難題。制度“路徑依賴”理論認為“一個體系一旦形成,它就為自身的延續和變化提供了源泉。它變得越來越龐大、復雜,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信念模式和權力模式”。該理論表明系統具有高度的定型性,也就是說系統變化的動力和阻力都來源于系統的內部[1]。可見,改善系統的內部運行機制,是提升系統活力,實現系統價值的根本途徑。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主要涉及的,不是源自企業內部研發的創新,而是獨立發明者和高校、科研院所。本文基于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從高校內部視角挖掘影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實障礙,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優化路徑,為解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難、落地難、轉化難”問題提供幫助。

1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總體情況并不樂觀,“高產出,低轉化”的窘境尚未改善[2]。通過調研和訪談發現,近年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和機制建設持續推進,成果轉化氛圍有了較大改善,但仍有諸多不足之處。

1.1成果培育機制有待完善

目前,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各項指標仍以學術成果為主,受這個指揮棒的影響,高校對技術成果的產出不夠重視,從而造成技術成果產出數量上的不足,高水平、高熟化的技術成果更是缺乏[3]。近年來,隨著高校對科研人員工作業績考核的強化,科研人員熱衷于“短、平、快”的科研項目以完成考核任務,疊加科研人員的部分精力囿于應對行政性事務,制約了高層次科研成果的產出。多數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局限于具體轉化事項的管理,缺乏對成熟科技成果產出的激勵,又因為科研評價指標的片面性、實驗室條件的不足、小試中試等科技成果開發平臺的缺乏等客觀原因,造成部分有良好市場價值的成果由于未能進一步熟化而最終沒有走向市場。科技成果管理上,科技處、地方合作處、科技園、資產管理中心等高校內設部門功能定位有交叉,作用機制未厘清,良性交互的成果轉化合力尚未形成,也制約了科技成果的產出。

1.2價值評估機制有待健全

技術成果是一種無形商品,如果作為商品在市場上流通,交易價格要真實反映其實際價值,技術成果的核心價值是科研人員依靠知識和經驗開展科學研究過程中付出的腦力和體力勞動的結晶,使用價值體現在生產活動中通過新產品開發、工藝改進、技術革新等帶來的產品價值的提升和生產效率的提高[4]。準確、科學地評估技術成果價值,是成果成功轉化的前提。當前在科技成果價值評估上,科研人員對技術成果的市場價值把握不準,大部分高校管理層面對成果價值評估方面也缺乏專業的估值能力,技術市場上成果價值專業評估部門和人員數量不足,影響科技成果的市場流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另一影響因素是技術成熟度,構建基于市場需求和行業標準的技術成熟度評價體系,有助于深度理解成果的市場潛力,切實發揮價格機制的調控作用,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1.3信息暢通機制有待加強

部分高校追求高大全的學科布局,學科產業對接錯位,專業設置與區域主要產業、特色經濟關聯度不高,造成科技成果與地方產業發展之間存在先天的對接屏障。技術市場供需信息的真實、精準、及時、暢通,是連接市場供需雙方的重要基礎。高校在科技成果的登記、整理、篩選等基礎工作上需進一步完善,要提升科技成果登記的廣度,技術方案或技術構思、實驗室階段的成果等成熟度較低的成果均可列入推廣范疇,增加成果供給的同時也可給后續研究帶來經費支持;應進一步加深與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加成果供給數量,擴大自身影響力。高校成果供給系統與科技成果公共交易平臺、行業企業技術需求平臺沒有有效對接,導致普遍存在著供需信息缺乏交匯,造成供求信息不對稱,供需雙方互動性缺失。

1.4合作聯動機制有待提升

校企合作是國內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由于校企雙方合作機制的缺失,利益和目的的差異,影響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政產學研各方主體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過于凸顯,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參與主動性不足,多元主體互動的良性發展態勢尚未形成。當前,國內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執行不到位,校企雙方普遍認為科技合作缺乏利益保障或存在泄密的風險,導致合作開發或協同創新的意愿不強。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其紅利驅動校企雙方合作的成效不足,甚至存在利用政策漏洞牟利的消極現象,加上校企合作平臺的缺乏,制約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阻礙雙方的互信、互惠、互利和資源的共建、共管、共享。

1.5人才培養機制有待建立

《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指出,56.7%的高校認為缺乏技術轉移專業隊伍是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最大障礙。技術轉移人才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紐帶[5]。該類人才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熟悉企業的運行規則,還需具備較高的協調、溝通、管理能力。遺憾的是,絕大部分高校還未認識到培育或引進此類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科技成果價值的評估不同于一般商品,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行業專家和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可能有很大差異,供需雙方對科技成果真實價值的判斷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公立高校的科技成果屬于國有資產,客觀、全面地評價科技成果有助于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的擔憂,諸如此類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有專業的科技成果估值人才。科技成果的合作開發、保護運營、買賣合同、變更交割和股權分配等環節,均需要懂政策、懂法規、懂流程、會實操的專業人才。目前,高校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側重于教學與科研,對技術轉移、成果評估、市場經營等方面有助于高校承擔社會服務功能的人才隊伍建設不夠重視。

2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優化路徑

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是繁瑣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應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做好頂層設計,凝智聚力,統籌推進,形成既契合自身特點又順應發展形勢的成果轉化機制。

2.1破立并舉,完善成果培育機制

高校應改變思維定勢,打破固有的評價體系,與時俱進地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產業化等各種成果類型,形成符合科學規律的綜合性、多元化、多層次的分類評價機制。不斷提升和完善激勵機制,著力破除唯論文、唯項目、唯獎項的科研評價方法,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評獎評優等涉及教師核心利益事項的評價標準制度設計中,不再強調科研項目的等級與數量、學術論文的引用率與影響因子,而是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扭轉重學術輕技術、重產出輕轉化的傾向,激發科研人員開發應用成果的積極性。建立科技成果跟蹤服務機制,對已轉化科研成果的完善和維護提供后續服務,保障預期效益,提高校企雙方的信任度。推行代表作制度,以保障教師的科研自主權,激勵長周期重大科技成果的產出和轉化。鼓勵科研反哺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視野、學術思維和工程素養,壯大研究力量,增加成果產出和增進社會聯系。

2.2質效兼顧,健全價值評估機制

在學術水平、經濟效益、社會反響等方面全面綜合評價科技成果的價值,真實體現科技成果在學術、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在科技成果評價中應拓展評價范疇,增加評價對象,除了論文、專著、專利、咨詢報告等知識產品,還應拓展信息創意、技術標準、數據庫、軟件和社會影響等評價標準。從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視角,基于高校科研具有的內容地域性、目標實用性、方向短期化等特點,完善科學、合理的科技成果評估機制,在此基礎上評估科技成果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產業價值等應用績效,幫助科技成果價值的實現。加強產學研合作深度,對科研機構實行中長期的評價管理和績效考核,推進科研機構健全運行管理機制,完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業績目標,推動重大成果的落地。鼓勵和推進科技成果熟化工作,聯合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共建利益共享的產業化平臺,面向市場開展測試檢驗、中試熟化、產業化開發等技術服務活動,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2.3點面結合,暢通供需信息機制

校企供需信息不暢是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因素之一[6],通過搭建供需信息交互平臺可有助于解決校企“對接難”問題。一是搭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平臺的及時更新和維護工作,將高校的資源投入、科研成果、技術創新、對外影響,以及企業的產品信息、技術缺口等內容在信息平臺上呈現,采用跟蹤式的信息披露機制,減小內部組織的管理熵。在此基礎上,開發信息定制推廣功能,將縱橫向項目信息、成果專利信息、論文著作、獎項等信息與行業發展規劃、企業情況介紹、企業技術需求等市場信息進行關鍵字匹配對接,通過短信、郵件等端口及時將市場信息推送至相關科研人員,幫助科研人員及時有效地獲取相關市場信息。二是大力開展創業學院建設,充分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鼓勵創業大學生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成果轉化等活動,吸引各行各業優秀人才擔任創新創業校外導師,拓寬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三是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平臺,從普惠金融、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產業聯盟和風險投資等機構尋求資金支持,強化創新鏈與資金鏈的對接,解決科技創新活動受制于資金而停滯的問題。加強校企合作聯動機制建設,建立專業的技術合作服務機構,提供技術信息共享、合同管理、信用擔保、利益分配協調等服務,解決校企合作的后顧之憂。通過組織論壇和轉化沙龍構建開放式創新網絡,匯聚科研人員、企業家、風險投資家、技術轉移專家等人力資源,實現技術供給方與需求方的有效互動和深度銜接,搭建實驗室與市場間的橋梁。

2.4多元共贏,打造縱橫合作機制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有利于校企雙方優勢互補、互惠共贏。推進校企合作首先要加強分級管理機制建設:一是在政府、社會層面建立校企合作委員會,成員由教育、經濟、人事、工商等行政部門領導及行業協會、公共服務平臺負責人組成,為校企合作提供發展規劃、咨詢協調等工作。二是學校管理層面,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由學校主要領導主抓,學科處、科技處、人文社科處、地方合作處、資產管理處和財務處等部門負責人及教授、企業管理人員和行業專家組成,主要負責重要事項決策、深度合作洽談、利益均衡維護等工作。三是校企合作執行層面,成立服務企業小分隊,小分隊可以是穩定的科研團隊也可以是由項目需要臨時搭建,主要功能是推進具體的合作項目。高度重視和龍頭企業建立各種形式的合作關系:一是通過合作開發、共建技術中心和研究所、設立科研基地、共建經濟實體等模式開展合作科研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二是以市場化手段共建行業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工程和技術研究、指標檢測、科技中介等服務。三是采取“研究課題共同參與制”“首席專家制”等合作模式實現產學之間的柔性聯合,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形成合力,實現技術創新和重大成果的產出。開展多元主體合作時加強合作機制的自組織運行,使體制建設能隨著環境的變化實時更新和完善,形成上下聯動、左右互動、齊頭并進的運行機制,實現體制建設的不斷優化。

2.5引育結合,構建人才培養機制

培養或引進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科技成果轉化領軍人才,帶領團隊開展技術研發、中試熟化、孵化企業、投資管理等轉化行為。鼓勵高校科技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加強此類人才法律、商務等方面的培訓和鍛煉,使其成為復合型的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或引進一批能力過硬、懂技術、悉法律、善營銷,既能與科學家對話,也可進行風險評估和管理,還會開展行業分析和商務談判的科技成果轉化經理人,切實充當起科技開發與成果產業化之間的橋梁。此外,還可進一步拓寬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的來源,比如發揮退休科研人員技術背景深厚、人際關系豐富、時間充裕等優勢,鼓勵退休科研人員從事成果轉化工作。重視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權益保障工作,使從事成果轉化工作的人才能安業樂業。明確從事成果轉化人員屬于專業技術崗位,暢通成果轉化人員的職稱晉升通道[7]。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高校科研人員,可按照分類評審要求納入教學科研型參加職稱評審;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專職人員納入工程序列參加職稱評審。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績效工資分配向有突出貢獻的科技成果轉化人員傾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法規,保障成果轉化人員依法享受成果轉化獎酬金的權益,保障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經濟利益。

3結束語

科技成果轉化是助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應立足實際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高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從單打獨斗向組織協作,從項目實施向產業融合,從短期來往向長期合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徐輝,殷企平,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2]鄧恒,王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實困境及解決路徑——基于專利質量的實證分析與考察[J].中國高校科技,2021(1):124-128.

[3]王婉,王偉.基于產業需求的科研立項與成果轉化機制研究[J].科學研究管理,2014(10):36-39.

[4]呂鳳蘭,殷絢,周治.市場機制視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狀與路徑探討[J].中國高校科技,2021(3):94-96.

[5]劉群彥,王玲,朱明軒,等.雙一流維度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治理體系探討———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21(1):116-119.

[6]肖鵬,劉莉,杜鵬程.校企聯合研發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7):19-23.

[7]宗倩倩.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實障礙及其破解機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4):2-6.

作者:朱華杰 單位:臺州學院人文社科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