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28 06:41:5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鄉村振興發言材料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嘉賓:史志誠 陜西省農業廳原廳長、教授
鄭雙成 陜西省政府研究室綜合處原處長、經濟師
強文祥 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
農業問題
張永軍:農業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在中國不可或缺,歷朝歷代無不以農業為立國之本。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工業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農業必定會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在討論陜甘寧農業問題時,必須對陜甘寧地區的農業準確定位,設計政策和制度要具有科學性,要有創新精神,在陜甘寧地區,不能沒有止境地進行城市擴張,更不能讓農田進山,讓農民上樓。這些問題,史老師、鄭老師、強老師,你們怎么看?
史志誠:主持人講得很好,在城市化擴張的今天,我們的城市規劃與農業發展缺乏創新、缺乏科學,造成大量的優質農田變成了城市化的犧牲品。就目前中國農業發展現狀來看,主要存在下面一些問題:
首先,農業整體的利潤水平較低。表現在:農業生產環節利潤水平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延續了多年的以農業支持工業發展的國家發展策略造成的長期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絕大多數農業生產者分散而力量薄弱,且進入門檻較低,并不具備產業鏈的議價能力。
此外,原材料、農資產品價格普漲,推高了農業生產的成本。政府對終端農產品的價格增長采取了一定的調控措施,將對農業整體的利潤水平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其次,頻發的極端惡劣天氣對農業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表現在:農業自身的弱質性,造成其抗擊外界沖擊的能力非常弱,不僅是自然災害,病蟲害也會對農業產生嚴重影響。而在陜甘寧地區農田基礎設施普遍比較薄弱,如灌溉、排水等水利設施尚不完善,農業設施原本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御惡劣天氣等自然災害的作用,設施的不完備更加突出了農業的弱質性特征。
第三,農業流通渠道逐漸向現代渠道轉變。表現在:其一糧食的國家統購統銷被打破,其二農產品的終端銷售不再限于傳統的農貿市場,“農超對接”就是農產品流通渠道的轉變方式之一。其三對農產品的品牌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鄭雙成:陜甘寧地區的主要問題,還表現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基層服務職能缺位;農村經濟基礎較差,農業投入不足,財政安排斷層,鄉村服務職能弱化,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業產品結構單一,產品服務意識淡漠,市場發育緩慢,基本處于自產自銷階段;法制建設滯后,農民文化程度低,新興企業成長緩慢;中小企業、涉農企業融資困難,產業成長速度受限。
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浪潮中,農村精英人才大多數離開了村子,留守的大多數是老、弱、病、殘、幼、婦群體,不符合高效設施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
現代農業發展瓶頸
張永軍:那么,怎樣才能實現陜甘寧的農業現代化呢?主要的制約瓶頸是什么?
史志誠:水,是制約陜甘寧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農業現代化的兩個硬性特征是“水利化”和“機械化”,陜甘寧農業的歷史基礎決定了其“水利化”灌溉程度不高,眾多的山地、丘陵地貌,以及目前土地承包模式下的單戶“縷縷田”,也讓陜甘寧農業“機械化”難以展開。陜甘寧三省區要下大力氣投入,搞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灌溉農業,提高糧食產量,改變陜甘寧農業水利設施落后的局面。農業自然條件惡劣等先天不足的因素,也是陜甘寧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后繼乏力的原因。
鄭雙成:我認為首先是人的因素,缺乏人才。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脫離農民的隊伍,尤其是80后、90后。這就要求出現更多的高技術水平的專業農民從事農業種植、加工、銷售。這是人的因素,現代農業要求減少農民數量,提高農業種植水平。
其次,隨著農民數量的減少,需要提高機械化水平,解放生產力。農業機械化操作的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農業現代化水平。
第三,土地集中管理是農業機械化操作的前提。目前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
第四,現在很大一部分農田還處于無法排灌的條件下,天氣干旱減產,遇到洪水還是減產。發展現代農業,對發展水利排灌設施的要求十分迫切。
第五,發展現代農業要求確保農業安全。確保生產資料的供給。避免化肥、農藥的濫用帶來的農產品安全問題。
第六,確保我國的農業安全,必須在種子資源上有發言權,決不受制于人。
第七,建設更多的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實現農業產業化。如果沒有后續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就形不成農業的良性循環,更談不上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了。
張永軍:從兩位專家所講來看,目前陜甘寧地區農業發展,要解決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投資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水平仍然不高;農業保險的發展與農業的發展極不平衡;農業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缺少相應標準;土地人口承載量低以及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效益低等等嚴重制約老區乃至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問題。
效益之路
張永軍:農業作為農民生活的基礎產業,首先要實現農民自給,解決溫飽問題,但就現代農業發展而言,除過自給之外,相當程度上是要實現農業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而農業要取得這樣的效果,起點仍在特色,出路仍在市場,而把特色培育成優勢則離不開產業化之路。各位老師,你們覺得如何實現陜甘寧農業的更大效益?出路在哪里?
史志誠:陜甘寧地區有大量平坦、肥沃的土地,但由于降水量太少的原因而不能進行農業生產,或者農業效益長期低下。所以,要堅持400毫米年降水量以上的地區,通過節水灌溉、集雨灌溉等設施建設,盡力使糧食產量達到每畝400公斤。而400毫米年降水量以下的地區,應大量的退耕還林、還草,恢復生態。
陜甘寧在農業科技領域,要把抗旱品種的研究作為重要課題。還要加大對陜甘寧地區的糧食補貼,使抗旱的糧食品種能迅速大范圍地推廣開來。對于沒有灌溉條件的地方,要堅持推廣“地膜玉米、地膜小麥”等節水保墑的種植方式。
鄭雙成:應發展高效設施農業。高效設施農業,是一項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農村產業,對于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比較高。要花大力氣培養農民學技術,采取多種渠道讓農業生產技術掌握在農民手中,鼓勵農業院校畢業生回到農村去。提高新一代農民素質,形成良好的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
縣(市)級決策領導者,要做高效設施農業建設的組織實施者。一方面調整政策充分調動農民、農業經營企業參與高效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做好高效設施農業的統籌規劃,并拿出財力切實投入到高效設施農業的扶持中去。既組織和幫助農民搞好設施農業的生產,還要指導和協助農民搞好農產品的加工和營銷工作,努力形成地域性品牌,贏得自己獨有的市場。
史志誠:應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最主要的是要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發展,重點培養特色產業,延伸農業產業鏈。
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中,政府要組建農村市場主體來實行產業開發的總體帶動。政府要扶持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來積極投入到農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去,讓“合作社”這類農協組織成為特色農業產業鏈延伸的主體。
在吸收農業生產者——農民加入合作社的基礎上,鼓勵退休干部、科技人員、農藝師、經濟師、工程師、會計師等加入,也鼓勵大中專學生來合作社就業,使各類“能人”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出力。鼓勵農產品貯藏企業、加工企業、銷售企業依法加入合作社,政府要派遣農技干部作為科技服務組入駐合作社,使合作社在農產品的生產、貯藏、加工、經營中發揮組織作用和協調作用。通過“產品入社、企社聯盟、社市對接”,延伸特色農業生產經營的產業鏈,增強農產品的市場風險抵抗力,壯大一方農業經濟力量,富裕一個區域的農民。
強文祥:對于陜甘寧地區來講,工業基礎薄弱,而地域特色明顯,農產品加工業、貯藏業應該成為這一地區縣域工業體系的重點,農產品工業園區的建設應該和目前推進的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這是陜甘寧農業經濟發展的趨向。
小城鎮的建設對于落后的陜甘寧地區來說,還是一個農業課題。小城鎮的建設,可以方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農業產業鏈條就地延伸到小城鎮中——特色農產品的貯藏、加工、以及批發市場的建立,可以擴大小城鎮的規模,農資市場、賓館等服務業可以完善小城鎮的功能。小城鎮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吸納,把此類農民作為生存保障的土地解放出來,為土地流轉、集約化生產創造了成熟條件。
鄭雙成:著重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區。生態農業通俗地說,就是讓農民從不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域退出來,減少低效率的糧食生產給環境帶來的破壞作用,走出“越墾越貧”的怪圈,因地制宜地開發經濟作物種植、特色作物種植,保護這些縣域脆弱的環境,提高當地農民收入。生態農業的有效實施,縣(市)級政府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
我國實行的“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就是國家實施生態農業的宏觀調控,各地縣市在執行該政策時,配合做好生態移民搬遷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工作。
在陜甘寧糧食生產效率低下的旱塬縣域、山區、丘陵地帶,大力發展適合當地的特色經濟作物。如在蘋果、核桃、棗子、板栗、茶葉等農業土產優生區,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蟲劑、除草劑、化學肥料,而是利用腐植質保持土壤肥力,多施有機肥或長效肥,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生產具有縣域特色的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使環境脆弱縣域的農業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強文祥:生態農業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必由之路,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又為農村經濟多樣化發展和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途徑。
要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陜甘寧領域內,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生產。也就是說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追求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最大化的農業生產模式。一方面追求以較少的物質投入產出品種多樣、質量較高的農副產品,另一方面強調保護自然資源、提高環境質量。
張永軍:本場討論暫告一段落,我來小結一下。
陜甘寧地區生態地位重要,土地資源豐富,處于對全球氣候變化較敏感的中緯度地區,是東亞夏季風邊緣帶,氣候干旱不穩定,水資源匱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整體脆弱,氣候暖干化趨勢明顯。
加之農業比較效益差,涉農勞動不能脫貧,涉農投資不能致富,涉農財政不能增收,凋蔽與衰敗現象在很多地方已成為無法回避的嚴峻事實。
因此,陜甘寧農業振興發展,除過產業化、設施化、生態化之外,還應增強與之相配套的農業服務、政策服務、生產資料服務、金融機構服務;增強與之相關聯的小城鎮、新農村建設,增強與之相發展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增強與之相匹配的生產加工現代化、流通市場化、生產單位組織形式結構化、環境友好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與之相促進的產品入社、企社聯盟、社市對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