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23 15:15:1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社會變遷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論文摘要】語言無疑是一種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在英語的發展變遷中,英語詞匯受到社會影響尤為突出。換言之,英語詞匯的變化亦反映出了社會的變化。本文將從英國社會的發展歷史來探討英語詞匯的變遷,同時也對英語詞匯反映的社會變化進行分析。由于英語的國際地位和全球語言性質,英語詞匯不僅僅收英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還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世界的發展變化。
0.引言
語言是人類社會進行交際活動的最重要的工具。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才發展起來的社會語言學主要研究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類社會的變化會引起語言以及相關因素的變化。社會生活的微小變化也會在語言中有所反映,這種反映主要體現在語言詞匯上;二是從語言及其各因素的變化中,去發現人類社會生活發生的改變。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社會也勢必會對語言產生深刻影響。英語作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對受人類社會變化的影響,以及其對全球生活的反映都比較突出,研究英語詞匯的社會變遷,對幫助我們認識和把握語言與社會的關系有重要意義。
1.歷史對英語詞匯變遷的影響
1.1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公元450-1150年)
語言學家把這一時期又稱為古英語時期。歷史記載在公元449年,歐州大陸上的三個日耳曼部落即盎格魯人(anglos)、撒克遜(saxons)和朱特人(jutes)侵犯不列顛。之后,這三個部落形成統一的英吉利民族,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方言逐漸形成一種新的語言,即古英語。這時期的英語詞匯富含日耳曼語族的特點,復合詞的比例很大。據研究[1],在史詩《貝武爾夫》中有1 069個復合詞。比如,有下面這些自我解釋的復合詞:
fair-pavedthe shepherd of evils
bone-frame hand-gripe
life-dayhall-guardscastle-dwellers
在這一時期,英國還發生了兩次對英語詞匯有很大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首先是基督教于公元597年傳入英國。當時的英國還沒有自己的宗教,作為傳教工具的拉丁語就影響到英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時期英語借入了大量的拉丁語詞匯,比如:
anthem贊美詩priest牧師nun修女
disciple門徒 epistle使徒書alms施舍物
alter祭壇angel天使abbot修道院院長
這些借入的詞匯主要反映了基督教及教會。另外,公元790年左右,英國遭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入侵,英國的大部分地區受到北歐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英語中的一些常用代詞來自斯堪的納維亞語,如:they,their,them,same,both等;英語的一些日常用詞源于斯堪的納維亞語,如:bank,gate,meek,wrong,give,rotten,happy,ill,birth,calf,lift,raise等;有些村莊的地名也受其影響,如:woodthorp,linthorp,rugby,allthorp,whitby,estoft等;還有人名也受其影響,如:jackson,johnson,thompson,stevenson,anderson等姓氏中-son便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語。
1.2中古時期(1150-1500)
在英國歷史上,諾曼底公爵(william,the duke of normandy)為爭王位于1066年從法國入侵英國,英軍大敗,公爵稱王之后,法語單詞開始滲入英語,并成為英國的官方語言。許多英國本族沒有的詞匯大量地流入英語,及到政治、宗教、法律、軍事、時尚、飲食及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比如:
government政府 state國家 chancellor大臣
empire帝國religion宗教 theology神學
bar法庭 suit訴訟 defence防御
army軍隊 apparel服飾 cloak斗篷
art藝術 sculpture雕刻prologue序曲
1.3早期現代英國社會(1500-1700)
在這段時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同時,英國“圈地運動”的興起以及歐州“文藝復興”運動在英國盛行。這些新思想、新事物的出現給已有的英語詞匯帶來了挑戰,也對英語詞匯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英國人又一次借來外族詞匯來表達新生事物。例:
拉丁詞:allusion,denunciation,dexterity
希班牙:potato,armada,hurricane,banana
意大利:balcones,volcano,portico,violin
希臘:anonymous,catastrophe,criterion
法語:detail,dual,geuted,vogue
這些外來詞不但增加了英語的表達能力,有些詞根還和英語單詞組成新詞作為擴大英語單詞的一種重要手段。
1.4現代英國社會(1700-20世紀初)
自18世紀至20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之后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近現代科技的發展,所引發的新生事物都在英語詞匯中得到體現。英語自身通過多種途徑創造出新詞,尤其是一些科學技術詞匯或者汽車、電影、廣播等詞匯,比如:
atomic energy原子能deep space深層空間
electron電子relativity相對論
automobile汽車 spark plug火花塞 gear shift變速
cinema電影院scenario電影劇本 microphore麥克電話筒
2.現代社會對英語詞匯變遷的影響
二次世界大戰后,英美兩國特別是美國在國際事務中開始起重要作用,美國政治外交方面的變化在英語詞匯上可以看出,比如:
black power黑人權力 boycott靜坐示威
the lost generation迷茫的一代
iron curtain鐵幕developed countries發達國家
shuttle diplomacy穿梭外交
cold war冷戰superpower超級大國 watergate水門事件
desert storm沙漠風暴
另外,科學技術高度發展,英語詞匯也隨之發生變化,比如:
microwave oven微波爐 mobile phone移動電話
digital camera數碼相機
the internet英特網 e-commerce電子商務virus病毒
hacker黑客transgene轉基因 dioxin二惡英
mad cow disease瘋牛病
如今的英語已不再象中古英語時期那樣大量引進外族詞匯,而是在已有詞匯基礎上,通過外借、合成、舊詞獲新義等途徑,或者通過前、后綴等構詞方法組成新詞來表達層出不窮的新事物。下面這些詞匯都是現代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詞匯:
the european u-nion歐盟,the european currency歐元,texter發送手機短信的人
mp3微型移動音樂播放器,mp4微型移動音樂電影播放器
tsunami海嘯,flash mob閃聚一族,metrosextual都市玉男
street board街道滑板,realityshow真人秀,google谷歌搜索引擎,yahoo雅虎搜索引擎,surfing網絡沖浪,bird’s nest鳥巢,water cube水立方
3.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而且語言的詞匯也會敏銳地反映出社會的變化、制度的變革或者科技的進步。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語言,其詞匯的社會變遷不僅反映出英國的歷史和文化,而且,當代英語詞匯反映了當代世界的潮流與科學技術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俊.試論英語詞匯的社會變遷[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07).
[關鍵詞]貨幣體系;寶鈔;銅錢;白銀
一、明初錢鈔兼用體系的建立及寶鈔的崩潰
自唐代飛錢產生,紙幣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鐘愛,據《明史?食貨志五》記載“元世始終用鈔,錢幾廢矣”,明初亦繼承前朝,實行寶鈔。明初錢鈔并行兼用,白銀作為貴金屬在明初屬于非法貨幣,受到國家嚴禁,明初明確規定“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罪之;以金銀易鈔者聽”(1),直到以英宗時期“金花銀”的出現,白銀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官方承認,終于成為合法貨幣。洪武八年造“大明寶鈔”,主要是由于銅錢鑄造和使用的限制:一方面,由于政府財政力量不足,銅源短缺,銅錢鑄造數量有限,出現供給困難,同時官府為了得到足夠銅材,令人民以私鑄錢及銅器輸官的做法,引起民間的抱怨與不安;另一方面,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貿易用錢量增大,不便攜帶的銅錢成為商業周轉的弊端,已經習慣于用紙幣交易的商賈們不愿重為銅錢所累。明鈔的鑄造權和發行權始終掌握在政府手中,流通不限制地域和時間,出現之初彌補了銅錢的不足,于是以紙幣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制度的逐步形成,雖給明王朝帶來了更大的統一性,,但是由于寶鈔自始就是政府不兌換的紙幣,明朝發行寶鈔無準備金,發行量又無限制,這也直接導致了洪武末年由于濫發紙幣紙幣,通貨膨脹,百姓不再相信紙幣的信用度,出現了金銀交相使用,商人拒絕使用紙幣的情況。
政府為了維持紙幣的流通,多次強行禁止使用白銀。洪武七年,明確規定“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罪之”,后明朝廷要求“商稅兼收錢鈔,錢三鈔七”,洪武三十年重申“交易用金銀之禁”。而這種以懲治為主的強制措施在永樂以后發生了變化,新的貨幣回籠政策出現。永樂二年皇帝采納了都御史陳瑛的建議,開始實施“戶口鈔鹽法”,在《明史?食貨志》及《明會典》中均有記載,每戶大人配食鹽一斤,收鈔一貫,孩童減半(2)。仁宗時期,朝廷雖然認識到紙幣濫發導致寶鈔貶值厲害,但是民間形成的物重錢輕現象已不可控制,禁止金銀作為貨幣流通的政令在民間令行不通,出現了“民間交易,惟用金銀,鈔滯不行”。宣德初,政府被迫放松了布帛米麥交易之禁,但是對于金銀的交易罰鈔越來越重。盡管政府采用各種政策回籠貨幣,但是錢鈔兼行的貨幣體系的崩潰趨勢已經不可避免,寶鈔的購買力一路下滑,至正統九年,米價已經漲到寶鈔一百貫,政府放棄用銀的禁令,上下都不愿意用鈔而用銀、錢,成化年間,一貫紙鈔只值一文錢。正統時,寶鈔一度到了“積之市肆,過者不顧”的地步,不再通行,只有官俸還是用鈔折付,到弘治、正德年間,寶鈔實際已經廢止不行了,使用紙鈔也僅限一貫,其它不復流行,雖明末還以鈔字代表貨幣,實際上支付的是銀或錢,紙幣流通名存實亡。此后,明朝基本上沒有再行紙幣。明末天啟、崇禎年問,給事中惠世揚和何楷力主恢復行鈔均未獲準,特別是在崇禎十六年,崇禎皇帝本人也接受了行鈔的主張,并設立了內寶鈔局,日夜趕造。但此時明朝江山已搖搖欲墜,沒有人肯用白銀去換紙幣,明朝最后的行鈔努力終于沒有成功。
二、鑄幣的尷尬地位
白銀為何能在明代超越紙幣和銅錢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從內外因角度分析,一是白銀自身的因素,二是同時期流通領域的其他貨幣存在無法避免的弊端。
首先從外因分析,錢鈔體系的崩潰為以白銀為主的新貨幣體系提供了機遇。明代通行的主流貨幣有寶鈔、銅錢、白銀,有時糧食衣帛等實物也用作交換。上文已敘述了寶鈔的崩潰,而銅錢鑄造也存在問題。明朝鑄造銅錢數量有限,為歷朝歷代最少,尤其以萬歷之前,其發行量甚至不如漢唐時期。明朝的銅錢可分為制錢、古幣、私錢三種,有學者將明代的銅錢政策分為四個時期:一、洪武至宣德年間的鑄錢而禁用錢;二、正統至成化年間不鑄錢但逐漸弛錢禁;三、弘治至隆慶年間大規模鑄錢;四、萬歷至崇禎年間鑄幣再次陷入混亂狀態(3)。據《續文獻通考》卷十一“錢幣考”載洪武元年鑄“洪武通寶”8 900余萬文,洪武五年鑄錢22 241.956文,洪武七八年間鑄錢各鑄錢19 984.983萬文,寶鈔發行之后,為確保寶鈔的流通鑄錢減少,據載“宣德通寶”只是兩京寶源局及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省寶泉局鑄行了十萬貫,數量不多。永樂、宣德兩朝鑄錢所開錢局相同,連兩京在內也只有六處鼓鑄,每年鑄行也都不超過十萬貫。與之相反,宋朝實行銅本位制,鑄幣為歷史之最,據《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道中時期年鑄錢為80 000余文,景德時期年鑄錢1 830 000文,天禧末150 000文,明前期鑄幣量最高幾乎為宋景德時期的十分之一。
明朝鑄錢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銅源限制,明初甚至由于銅礦資源的緊張以及私鑄錢的影響下令私鑄錢作為廢銅送官,并責令百姓出銅,以至“民毀器皿輸官,頗以為苦”?!睹魇?食貨志五》載“銅場,明初,惟江西德興、鉛山二處”,正德九年(1514年),軍士周達請開云南諸銀礦,因及銅、錫,此后遂屢開云南諸銅場。有人建議:“兩京鑄錢以銅價太高,得不償費;可采云南銅,自四川運至岳州府城陵磯開鑄”(4)。嘉靖、隆慶、萬歷年間,采取鼓勵鑄幣的政策,屢開云南諸銅場,久之產量減少,崇禎時,回收古錢用以鑄錢(5)。其二,私鑄錢也造成了錢幣流通的紊亂。明末清初黃宗羲在其《明夷待訪錄》中述“惜銅愛工,錢即惡薄,私鑄繁興”影響了明朝的錢法施行。嘉靖四十三年因私鑄幣質量低劣,盜鑄引起貿易不通,嘉靖帝采納大學士徐階的建議不得不暫停鑄錢。萬歷十年曾因鑄錢混亂下詔“近因鑄造不精,私錢淆雜,及不系產銅去處買運艱難,領發行使阻滯不便,詔書到日,各該開局鑄錢,地方暫行停止?!保?)其三,鑄錢在明代地位尷尬。在洪武八年“大明寶鈔”出現前為專用銅錢的時代,但是官府鑄幣十分有限,寶鈔出現后構建了以寶鈔為主、鑄幣為輔的貨幣體系,通貨膨脹加劇了舊的貨幣體系的崩潰,在民間力量的推動下,白銀在成化、弘治年間成為鑄幣,新的以白銀為鑄幣、銅錢為輔幣的貨幣體系建立,可以說在中國大明時期銅錢處在了尷尬的輔幣地位。明錢發行量有限,大多流行古幣,古幣之中以唐宋錢居多,特別是宋錢最多。據研究,明朝到十六世紀底兩百年間不超過千把萬貫,而且有一大部分收藏于官府之中,因此實際流通的鑄錢以古幣和私鑄錢為主。明朝不僅鑄幣少,還有一部分流到國外,這部分鑄幣以古幣和私錢為主。明代官制銅錢由于鑄造量少等原因購買力很高,但是古幣和私鑄錢的購買力不斷下降。
因此,在寶鈔不斷貶值,鑄幣作為輔幣亦無法穩定貨幣流通,勢必需要新的貨幣體系的誕生。
三、以白銀為主幣的新貨幣體系的建立
白銀最開始作為非法貨幣,被政府明令禁止,但明初寶鈔政策失敗,銅錢資源的緊張,民間使用金銀的趨勢不可阻擋。據傅衣凌先生對146件徽州土地買賣契約分析指出“洪武、永樂之間以鈔為主,宣德、正統則鈔、稻谷、布、銀兼用,成化、弘治以銀為主”,萬明在白銀貨幣化的研究中據此得出“明初至成、弘年間,民間社會存在一種自上而下的白銀貨幣化趨勢,作為寶鈔最強勁對立物的白銀,最終不以統治者意志為轉移,逐漸占據了合法主幣的地位”(7)。據《明史?食貨志五》記載“英宗即位,收賦有米麥折銀之令,遂減諸納鈔者,而以米銀錢當鈔,弛用銀之禁。朝野率皆用銀,其小者乃用錢,惟折官俸用鈔,鈔壅不行”,并論證了白銀貨幣化由自下而上趨勢轉而為自上而下的轉折標志是成化、弘治以后,而非正統初(8)。大量的歷史事實也證明白銀貨幣化的全面展開是在成化、弘治以后,不可否認的是英宗“收賦有米麥折銀之令,遂減諸納鈔者,而以米銀錢當鈔,弛用銀之禁”,國家正式公開使用白銀,白銀成為合法貨幣,它的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職能得到官方的正式認可。
萬明將白銀貨幣化的發展階段分為三個時期并詳細分析了各階段特點:第一階段明洪武元年-至成化二十三年,這是白銀從非法貨幣到合法貨幣在民間社會啟動和發展的階段;第二階段明成化二十三年-嘉靖十九年,這是白銀貨幣化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互動擴展的段;第三階段明嘉靖十九年-明末,這是白銀貨幣化在國家與民間社會極大擴展后走向世界的階段,是國家、社會與世界三者互動的階段(9)。故此不再贅述。
明代白銀貨幣化走的是先自下而上再到自上而下的道路,可分為三個階段民間層面-國家層面-國際層面。萬明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從國計與民生兩條線索詳細探討了白銀貨幣化的進程。白銀能夠在明代成為主幣除去錢鈔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其本身也具有特殊的優勢:1、體積小,耐腐蝕,易保存;2、單位價值高,與銅錢和寶鈔的兌換值大,購買力強;3、易于分割,分割后損失較低。命人對使用白銀的便利有著明確的概念“凡貿易金太貴而不便小用,且耗日多而產日少;米與錢賤而不便大用,錢近實而易偽易雜,米不能久,鈔太虛亦復有混爛;是以白金(銀)之為幣長也。”(10)
學界對于白銀貨幣化的研究集中于唐宋時期和明代,其中王文成著有《宋代白銀貨幣化研究》、日本學者加藤繁的《唐宋時期金銀之研究――以金銀之貨幣機能為中心》和萬明的《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及一系列相關論文。筆者比較贊成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兩次白銀貨幣化過程的論斷,即第一次白銀貨幣化發生在兩宋時期,第二次發生在明代中后期。經過第一次白銀貨幣化的過程,民間使用白銀的習慣已經逐漸形成,雖然期間政府多次禁銀,但是民間自用金銀,因此政府不得不屢禁屢開。因此,白銀能夠在民間力量的推動下從非法貨幣成為合法貨幣原因之一就是歷史習慣的傳承與延續。
白銀的形制多樣,民間交易所用白銀最初以首飾的形式出現。明初多次禁止民間交易使用金銀,但是首飾器皿不再禁止范圍之列(11)。同時政府雖然禁銀,但是在課稅方面仍然認可白銀,如《宣宗實錄》在宣德六年六月,浙江溫州府知府何文淵謂時政雖禁銀,但是商稅征銀,朝廷的禁銀令實行艱難。在明初,白銀雖為非法貨幣,但在民間對白銀作為商品交換的中介的優越性十分認可。
其次,同樣作為不同貨幣體系中的主幣,白銀相較寶鈔而言,購買力更加穩定。白銀在明初購買力就非常高,其后不斷攀升,十五世紀后半期最高,后購買力下降。根據寶鈔與白銀的兌換率可知寶鈔的貶值速度十分迅速,遠不及銅錢和白銀穩定,銅錢也由于鑄造量少處于尷尬的輔幣位置,因此白銀取代寶鈔成為主幣也是理所應當的。
同樣,盡管初期白銀與銅錢同樣面對了開采量少的境遇,但是隨著本土出產量的增加以及大量白銀從國外流入中國,白銀的產量大大增加。白銀產量的增加包括兩個方面――國內增產和白銀內流?!睹魇贰酚涊d,洪武十九年增加福建尤溪縣銀屏山銀場局爐冶二十四座,成祖開陜西商縣鳳皇山銀坑八所,福建浦城縣馬鞍等坑三所,世宗開大理礦,期間銀礦皆有開罷,至神宗為收刮錢財,大肆開采銀礦(12)。據研究洪武二十四年只產白銀二萬四千七百四十兩,宣德五年增加到三十二萬二百九十七兩,天順成化年間只云南每年就可產白銀十萬兩。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主要來源于日本和美洲。十六世紀四十年代起,日本向中國輸出的貨物由刀劍、扇子、屏風、硫磺等轉變為白銀,隨后六十年代到十七世紀前半期為明治以前金銀產量最多的時期,萬明指出此間為“中國白銀貨幣化加劇進行,對白銀需求急速擴大,國內開采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而開始向海外尋求的時期”,中國內需促進了日本的白銀激增(13)。因倭寇影響,明朝實行海禁,唯通過廣州-澳門-日本航線用絲綢等與日本交換白銀。美洲新大陸被發現后,大量金銀礦被開采,歐洲人用西屬美洲的白銀換取中國的絲綢等物品等奢侈品。據萬明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540-1644年間,從日本流向中國的白銀大概有7500噸,在1570-1644年美洲白銀大約有12620噸流入中國(日本約每年流出白銀75噸,美洲約每年約180噸),美洲白銀產量為當時世界大百分之八十。自十六世紀四十年代后,外來白銀取代本土白銀占據中國貨幣市場的主要地位。
除了錢鈔體系崩潰,白銀自身特點及時代的特殊背景,政府在白銀貨幣化進程中也起到了想到重要的作用,對此萬明的相關著作及論文介紹分廠詳細(14)。
小結
明朝初期從“大明寶鈔”的發行開始明政府致力于構建以寶鈔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體系,可是寶鈔和銅錢都有著致命的缺點,明鈔無準備金,正如《重評“大明寶鈔”》中總結“明政府過分自信沒有采用前朝的方法加強人們對寶鈔的信心及準備金制度,只是依賴政府的威信,這可是寶鈔失敗最大的致命傷”15,同時濫發紙幣而導致的寶鈔大幅貶值,人們最終對寶鈔失去信用,多采用實物及金銀進行交易,造成物貴錢錢,最終錢鈔體系崩潰。銅錢在整個明朝都處于尷尬地位,鑄幣少,造而禁用,銅錢流通混亂,官制銅錢大部分被官藏,古錢和私鑄錢購買力也不斷下降,銅錢作為輔幣無法彌補鑄幣的缺陷。白銀從非法貨幣到得到官方認可成為合法貨幣,證明了白銀在明朝具有特別的優勢,經濟發展的推動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白銀作為貴金屬特有的特點,歷史習慣的繼承性,還有海外白銀流入克服了礦源限制,使得白銀能夠克服寶鈔和銅錢的不足,替代錢鈔體系成為新的貨幣體系。
注釋:
(1)清?張廷玉等:明史?食貨志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962
(2)清?張廷玉等:明史?食貨志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963
(3)周玉英:論明朝銅錢政策[J],第十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論文集,281-287
(4)轉引自薛亞玲:中國歷史上銅、錫礦業分布的變遷[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四期。參考《續文獻通考》23卷《征榷六?坑冶》
(5)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3-1974
(6)轉引自張詩波:明代“私鑄錢”與國家的應對措施[J],北方論叢2007年第5期。參考《明神宗實錄》卷一二八[Z].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62
(7)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46-147;參見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買賣契約中的通貨》,載《明清社會社會經濟史論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47;參見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二期,并論證正統初年金花銀名稱尚未出現,金花銀存在一個逐漸形成定制的過程,以正統初作為朝野廣泛用銀的標志不能成立。
(9)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再認識[J],《中國錢幣論(第五輯)》,2010,249-254
(10)轉引自孫玉良:試論明代的白銀貨幣化[J].3。參考王世貞:《州史料后集》卷37,《鈔法》
(11)清?張廷玉等:明史?食貨志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963
(12)清?張廷玉等:明史?食貨志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772-1773
(13)萬明: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236
(14)參考萬明的《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考察》、《白銀貨幣化視角下的明代賦役改革上、下》、《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角》、《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再認識》、《明代白銀貨幣化與明朝興衰》、《明代白銀貨幣化與制度變遷》、《關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思考》、《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等等
(15)趙善軒、李新華:重評“大明寶鈔”[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73
參考書目:
[1]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彭信威.中國貨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養老保險由民政部主管劃歸勞動保障部主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被“清理、整頓”,陷入停頓不前的困境,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現狀以及重要性
人總是要老的,這是一各客觀的不可逆轉的趨勢。人老的后果就是獲得生存條件的各種能力逐漸喪失,那么,曾經為這個社會做了貢獻的老人們在其獲得生存的能力逐漸失去時,誰應該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為其提供物質和精神的幫助呢?這就是養老問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的實施,擁有大多數老年人口的農村地區將迅速出現家庭小型化的傾向。同時,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農村年輕一代道德觀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傳統家庭養老形式面臨著嚴峻挑戰。不難想象,在新的世紀,農村老問題將是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農村養老這個被我們回避了半個世紀的課題,在人權制度逐漸完善、社會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已經沒有了回避理由。
(一) 農村居民生產方式分化,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土地轉移。我國正處于從農業會走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期,社會流動性大大增加。(二)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傳統家庭模式改變。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60歲以老人已超過農村總人口的10%,且高出城市1.24個百分點,進入老人典型的老齡社會。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困境的分析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意義不言而喻,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為農民建立的社會保險制度。然而現如今卻產生了“政策微效”的現象,即政策結果距離政策預期有很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政策微效”的結果呢?許多研究者大多從經濟學的角度或是具體操作層面尋求制度萎縮的原因。
(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價值理念發生偏移。
社會學研究探討的問題很多,但社會公平一直是核心問題。因此在社會學視野中,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項社會政策,應該是以追求社會公平為價值目標,旨在保障公民個人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要求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目前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建設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指導。面對城鄉收入的逐漸擴大和當前最大的弱勢群體—農民的邊緣化和弱勢化的進一步加深,政府將更多的社會保障資源投向了城鎮居民。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變遷
目前社會正處于快速變遷過程中: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家庭規模和結構發生變化;農村人口出現分化等。這一系列變遷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農民養老問題就是其中之一。鑒于此,政府積極探索為農民養老建立正式制度安排??梢哉f,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對社會變遷的積極回應,但卻又未能很好地適應并促進這一變遷過程。
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對策建議
(一)分類實施對策建議
1.為純農業人口(以經營土地為生的農民)建立農村養老保障。在已經推行的農村養老保險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改革。最重要的是改變“個人繳納為主、集體繳納為輔、政府給與政策扶持”的原則,政府應該給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一定的財政投入,由政府和個人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政府投入一部分納入到社會統籌基金,農民個人繳費和部分政府投入一部分納入劃入個人賬戶,國家投入要偏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同時鼓勵建立由集體補助的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式的商業養老保險。
2.為農民工建立社會養老保障。農民工是一個流動不定、龐大而且復雜的群體。因此,為農民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有一定困難的,但鑒于農民工中的絕大多數客觀上已經走上了非農化、城鎮化的不歸之路,并必然會因各種生活風險的客觀存在和平等意識的覺醒而提出相應的社會保障訴求,應該從現在起開始起動建立這項制度,并根據進城務工農民的不同情況納入有差別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二) 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資金來源
除了通過發行國債的部分收益和部分國有資產的部分收益進行融資外,我們還要注意到另一條新的融資當道,就是把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征地補償轉化為社會養老保障資金。但是,農民的土地被征用之后,只能得到政府和用地單位支付的數額不多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按目前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計算,只能維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計算,僅能維持2年多的生活。如果把這僅有的補償轉化為養老保障基金是不現實的,對于建立養老保障基金也是杯水車薪。因此,今后應該提高征地補償,從其中拿出一部分資金作為保障基金。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僅僅把這筆資金用來為失地農民建立保障基金。如果認為誰的土地被征用誰得益的話,這樣又會制造出新的不公平。因此,征用土地的補償應該為全體農民甚至全體城鄉人民分享。
論文摘要:孔子的道德學說是構建在春秋時期宗法血緣關系遭到破壞、宗法等級制度逐級崩潰的社會變遷的基礎上的;也是構建在禮治思潮興起、人們重視社會秩序與社會規范重建的思想資源基礎之上的。在具體的構建上,它以“仁”為核心,也包括一系列的道德規范與道德修養方法,由此開創了先秦儒家道德文化。
孔子的道德學說是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特色,其道德學說開創了先秦儒家道德文化。由孔子開始在中國思想史上才有了針對社會普通的個體成員的獨立、系統的倫理道德理論。本文試圖對孔子道德學說構建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春秋的社會變遷——社會基礎
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遷是孔子道德學說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春秋的社會變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社會經濟方面。青銅和鐵制農具逐漸運用于農業生產,牛耕開始使用。施肥、除草、中耕、灌溉等農業技術得到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提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春秋中后期,社會上開始出現了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如《論語·微子》中子路遇到的長沮、桀溺和荷丈人都是獨自耕作的農民?!蹲髠鳌べ夜迥辍酚涊d的降為農民的原晉國大夫冀缺夫婦也是以個體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的。《詩經》中也有不少反映個體農民家庭生活的詩,如《王風·君子于役》、《鄭風·女曰雞鳴》等。在工商業領域世襲的“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出現了獨立的私人手工業者和私商,象著名的工匠,如魯國的公輸般,鄭國的大商人弦高,越國的范蠡,孔子的學生子貢等。春秋中后期,社會上出現的大量脫離原有族屬的個體家庭和個體勞動者,使宗法血緣關系遭到削弱,宗族組織開始瓦解,獨立的個人意識開始出現。
2、政治上西周的宗法等級制度遭到破壞。首先,是周天子作為姬姓大宗子的天下共主地位的喪失。平王東遷洛邑以后,由于不斷的賞賜和諸侯爭奪,王畿范圍不斷縮小,經濟軍事實力也不斷下降。而鄭、晉、齊、楚、秦等諸侯國的勢力卻不斷上升,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他們越來越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很多諸侯不再向王室履行繳納、貢賦、朝聘、會盟的義務。相反,諸侯動輒出兵討伐周王,召喚周王去盟會。周天子的權威喪失殆盡,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漸漸只具有象征意義。其次,大宗、小宗之間出現爭奪與兼并。如晉國曲沃武公攻滅晉侯緡,而奪取了大宗子的地位。魯國三桓以小宗控制魯國公室大宗。另外,從西周末到春秋中期各諸侯國的異姓卿大夫宗族開始強大起來,也構成了對公室公族的嚴重威脅,如晉國的韓、趙、魏等大族,齊國的國、高、管、陳氏等。最后,嫡長子繼承制開始遭到破壞。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在西周后期就遭到了來自周王的破壞。如周宣王強行立魯武公庶子括,周幽王廢嫡立庶。春秋時期,各國廢嫡立庶的事件多了起來,如宋國宋宣公舍嫡長子與夷而立弟穆公;魯惠公死時違背立嫡原則,由庶子隱公繼位。上述宗法等級制度的破壞,使原有的社會調控機制逐漸失去效力,從周天子到各諸侯國君的權威不斷遭到削弱,禮樂征伐由“自天子出”變為“自諸侯出”、“自大夫出”以至于“陪臣執國命”。宗族宗法制度出現了從上到下的逐級崩解。貴族集團以前那種簡單的家長制和等級制的統治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政治形式了。
二、禮治思潮的興起——思想資源
隨著春秋時期宗法血緣關系開始遭到破壞、宗族宗法制度的逐級崩解,舊有的政治等級關系趨于瓦解,原有權威的喪失,依靠天然血緣關系建立的社會秩序遭到破壞。與此同時,社會上開始出現了脫離原有族屬的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個人的價值開始得到顯現。統治者不能再把民僅僅當作臣民來保護,而必須要當作人來對待。舊有的天命鬼神觀念和宗族血緣關系已不能很好的起到維系統治的作用了。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政治統治的重點就不再表現為強調權威的作用,而在于建立針對所有社會成員的行為規范,在于統治方式的制度化,在于社會規范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在原有貴賤有序、尊卑有常的社會秩序遭到破壞的春秋時代,人們倍感秩序的重要性,于是人們在既有的政治文化資源中重新發現了“禮”。春秋時期“禮”受到了政治家們的高度重視與廣泛關注。人們把“禮”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獨立出來,從政治理論的高度論述禮的政治功能,以禮治國成為時人的共識。
春秋時期在政治思想領域的一大變化即是禮治思潮的興起,“禮”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得到了多數人的普遍認同,人們把禮上升到治國的根本大法的高度。《左傳·隱公十一年》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薄蹲髠鳌は骞荒辍份d衛國北宮文子言:“禮之于政,如熱之有濯也。濯以救熱,何患之有?!薄秶Z·晉語四》曹負羈對曹伯言“禮以紀政,國之常也。”
與曹負羈的話相類似的是《左傳》桓公二年載晉大夫師服所言:“夫名以治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楊伯峻注:“體為‘體用’之體,意謂禮為政治政法之骨干”,師服認為禮是政治統治的核心。與這種認識相類似的言論還有《左傳》僖公十一年載周內史過言:“禮,國之干也?!薄蹲髠鳌氛压迥贻d子太叔所云:“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左傳》定公十五年載子貢言:“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薄蹲髠鳌分杏写罅康亩Y也非禮也的評判,人們把禮視為認識上的是非準則和品分人格高低的標準。人們往往根據各級貴族外在的禮儀、禮容判斷其修養的高下及政治生命力的興衰?!蹲髠鳌烽h公元年載,齊欲伐魯,齊公問仲孫湫曰:“魯可取乎?”仲孫湫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后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边@里仲孫湫即根據魯國仍行周禮的情況判斷其國勢未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齊國莊子聘魯時,臧文仲看到他“自郊勞至于贈賄,禮成而加之以敏。”便勸僖公結好齊國,因為“國子為政,齊猶有禮?!?/p>
《左傳》定公十五年載邾隱公來朝見魯定公,子貢即根據兩國君的禮容對兩君的政治命運做出了判斷:“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摺⒀?驕也;卑、俯,替也;驕近亂,替近病,君為主,其先亡乎!”《國語·周語上》載,周襄王年間,太宰文公及內史興到晉國對晉文公行錫命禮,內史興即根據晉文公在行禮過程中能嚴格按錫命禮的規定行事,告訴周襄王:“晉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痹凇秶Z》、《左傳》中這樣的記載不勝枚舉,是否有禮及行禮的好壞已成為反映各國興衰的一支“晴雨表”。
春秋時期禮無所不在,在王權衰落,權威喪失,戰亂頻繁的動蕩時代里,禮成為內政,外交及個人行為的基本準則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突破禮的周旋揖讓的形式來認識禮的政治功能和本體意義?!蹲髠鳌氛压迥贻d:魯侯去晉國,自郊勞至于贈賄,全無失禮之處。晉平公認為昭公“善于禮?!贝蠓蚺妪R認為“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魯國政權落入三桓手中,昭公無能為力;人民投到三家門下,不為公室效勞,昭公不知自己面臨危難,卻還利用與大國結盟去小國。昭公分不清“禮之本末”,“屑屑焉習儀以亟”是舍本求末?!蹲髠鳌氛压迥贻d趙簡子問子大叔“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焙喿訂?“敢問,何為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則實之?!瓰榫忌舷?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內、以經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以象天明,……’”這里把禮提升到自然的秩序與規律的高度,并認為禮的政治功能就在于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這一點可參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衛國大夫北宮文子所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即在于對處于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的社會角色的劃分與行為的規范。
三、仁學思想——具體內容
春秋時期由于以宗法等級為基礎的舊有社會秩序的破壞使得政治家們在理論上重視禮的維系社會秩序的功能,導致禮治思潮的興起。但從實踐效果來看卻并不理想,禮并沒能建立和穩定起春秋時期的社會秩序。春秋時期恰恰是歷史上社會運作最無秩序的時期之一,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一個尚利尚力,物欲橫流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且不說政治家們企圖用來穩定社會秩序的禮本身就具有建立在宗法血緣基礎上的致命弱點,就算它是一套適應新的形勢的新的制度,在這樣一個人的意識開始覺醒,人的價值開始被發現的時代,僅靠外在的制度規范的建設也不可能有效的規范人們的行為。維持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還要有個人內心的道德自律,要有道德的建設。
生活在春秋晚期的孔子親身體驗了這個時代的社會無序。孔子的時代宗法等級制的崩毀已經到了“禮樂征伐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的地步。他自己生活的魯國也已經是“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論語·季氏》)對于現實社會中這種“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論語·顏淵》)的社會無序現象,孔子非常的痛心疾首,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禮崩樂壞”的局面,使社會恢復到往日的安寧秩序。要實現社會的有序,孔子所利用的手段是等級名分制即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自己的本分,不僭禮不越位,在這一點上他與春秋時的政治家的認識并無二致??鬃颖人郧暗恼渭腋呙鞯牡胤郊丛谟谒吹搅水敃r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獨立個人,人的意識開始覺醒的事實,也看到了單純的外在規范的不足之處。他試圖為禮的外在規范找到一個人們內在的心理情感依據,使外在的強制規范變為人們的內在的自覺認同,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這一點在孔子對宰我問“三年之喪”的回答中表現的特別明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與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把行“三年之喪”禮制的原因直接歸結為基于血緣的親子之愛的情感需要,把禮的基礎直接訴諸人的心理情感需要。從而對這種禮制的遵循就是一種自覺的需要而不是被迫的服從??鬃舆@種對禮的改造是相當深刻的??鬃痈匾暥Y的精神實質,禮的情感基礎。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孔子認為,沒有對禮的內在的心理情感的認同而只具有禮的外在的儀節形式,禮的生命力實際上已經喪失,這樣的禮也是不能長久施行的。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為政》)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為政》)如果人們沒有對禮的一種內在的心理情感的認同,沒有內在的道德修養和道德自律,人們自然不會按照禮的規范行事。在繼承西周時期“德”的思想和春秋時期禮的思想基礎上,孔子創造性提出了“仁”的理論范疇,把“仁”作為“禮”的一種內在的心理情感的基礎,試圖通過人們內在的道德建設來實現對禮的自覺認同?!叭省弊鳛橐环N最高的政治與道德理想而成為孔子的思想體系的核心。
首先孔子“仁”的學說是針對社會上出現了大量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個人意識覺醒這一情況而提出的?!叭收呷艘病?《禮記·中庸》)“仁者愛人”(《論語·顏淵》)孔子所謂愛人,是表示人我關系的一個及其廣泛的哲學概念。凡是一切與人為善、利人成人的感情和行為,都可以說是“愛人”,都可以歸之于“仁”。孔子向統治者提出必須將人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看待,把社會成員當做獨立的人去對待而不是僅僅當作自己的臣民當作毫無生存能力的“赤子”那樣去保護。這就要重視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真正把社會成員當成平等獨立的個人看待,在施行政令時就會以一種恭敬、虔誠、莊重、嚴肅、負責的態度對待人民,而不是漠視人民的權利和要求,真正做到如孔子所講的“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論語·子罕》)。
對統治者而言,“仁”就是要保民惠民給民以實際的好處,要輕徭、薄賦、省刑、庶、富、教,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即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統治者要行仁就必須“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統治者要怎樣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認為這首先要從“親親”中去培養這種感情??鬃拥膶W生有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近指與自己最貼近的父母兄弟;譬,譬喻,“能近取譬”就是能以自己對父母兄弟的感情來理解我與一般人的關系。把自己愛父母兄弟的感情和行為施于其他人,那就可以做到“愛人”達到仁??鬃拥娜适紫葟难壖易鍍炔孔銎?但又超越了血緣關系的極限。只有這樣以血緣的親情之愛推廣開去,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在積極方面才能做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而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消極方面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孔子的“仁”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概念,同時它更是一個道德概念??鬃硬粌H僅強調為政者的道德修養對政治統治的重要作用,他更把目光投向了擺脫宗法血緣關系束縛而獨立出來的個人。更強調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普通成員的道德修養,道德自律對維系社會安定秩序的重要作用。只有“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外在的制度規范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提出了針對普通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準則并大量論述了如何進行道德修養,這成為孔子“仁”的主要內容??鬃邮恰叭省薄ⅰ岸Y”并舉的,他看到了外在規范與內在自律不可偏廢,但他卻更重“仁”,“仁”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之所以如此正在于對禮的重要作用的認識,春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已經作了充分的闡述了,而孔子所看到的正是當時大多數政治家都忽略掉的東西,也就需要他詳細的加以說明了。
“仁者,人也”,(《禮記·中庸》引孔子語)朱熹注《孟子》“仁也者,人也”說“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即“仁”是人之所以為人所應具有的品德,這是孔子對“仁”的又一個基本的規定。“仁”是孔子為人所規定的各種道德品質的總稱,是人所應具有的理想人格,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追求達到的人生的一種精神境界。人的生命的精神價值即表現為人格,健全的人格正是生命的精神價值的實現,在這里孔子突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類的意識。既然“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就是每個人都應努力去追求達到的東西,這樣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就不是服從外在權威,外在律令的需要,而是作為人的一種類的意識的內在情感的需要。它直接服務和服從于人本身??鬃油ㄟ^“仁”的概念釋禮為仁,把外在的強制規范變成了一種內在的心理情感的需求,為原有的韁死的制度規定性的禮注入了新的活力。“仁”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道德范疇,孔子為社會中的個人規定了許多需要遵循的道德品質。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恭即莊重、謙遜,寬即寬厚、寬容,信即誠實、誠信,敏即勤敏,惠即施恩惠于別人??鬃影堰@幾方面作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并多次加以強調。當樊遲問仁時,孔子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還說:“主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除了繼續強調為人謙遜誠信外,孔子還特別強調了敬、忠。敬是指一種臨事莊重、認真的態度,忠是指忠誠、忠實??鬃訌娬{為人要寬容,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要不念舊惡“犯而不較”(《論語·泰伯》)。為人要講誠信,孔子針對不講誠信的社會現實曾經感慨地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除此以外孔子還講“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剛、毅、訥也是孔子為人所規定的道德品質。剛是剛強,毅是果決、堅毅,木是質樸,訥是不輕易言語,這也是人們所應有的道德品質。好學善思也是良好的品德,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背艘酝狻叭省钡牡赖缕焚|還包括“直”、“智”、“義”、“勇”、“和”以及“溫”、“良”、“儉”、“讓”等內容。
那么怎么樣才能具有和保持這些品德呢?孔子認為能否具有這些品德,關鍵在于個人的內心自覺與主觀努力程度。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只要個人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加強道德自律,就能做到。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曾子也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孔子特別強調學習對于道德修養的意義,主張多聞和多見。他認為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是先天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學習得來的。只有不斷學習,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水平才能不斷提高。他的學生子夏曾經說過:“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即廣泛地占有知識,提高自我覺醒,堅定志向,對不懂的事情切實向人請教,由近及遠,由易到難地進行周密思考,仁的精神境界主體現在這里面了。孔子要他的弟子們學文、學詩、學理、學道,其最后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仁,樹立其行仁的自覺。
孔子重視自我修身和道德自律,是希望以此來培植人們的道德品質,使人們按所公認的道德規范行事,以此維護等級制的“禮”,恢復往日安定的社會秩序。不可否認孔子所要維護的禮已不再是原封不動的周禮,而是用現實生活中的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加以合理的改革和解釋后的禮。但它畢竟還是等級制的禮。孔子希望人們通過道德自律來自覺認同個人在等級制中所處的地位,這顯然脫離了當時的政治現實,但孔子卻由此開創了先秦倫理道德文化。在此之前尚無一位思想家提出過全面的道德品質的內容,也沒有人對如何培植道德進行過論述。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2.
[3]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
[4]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先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5]李澤厚.孔子再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1980.2:77-79.
[6]劉家和.先秦儒家仁禮學說新探[J].孔子研究,1990.1:23-32.
可以說,當代農民工的研究可謂碩果累累,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關近代農民工的考究卻門庭冷落,少有問津,這是農民工問題研究的一大缺憾?!掇r民工》以蘇南為中心對近代時空下的農民工群體的產生和流變做了全方位、立體式的闡釋和考察,無疑彌補了這一缺憾并在這一研究領域樹立了新的界碑?!皻v史是逝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自然延續?!?該書第 2頁)農民工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問題,只有將當代農民工問題置于近代中國歷史進程中審視,才能厘清其形成、演變的趨向及時代特征。該書是第一部系統地以近代農民工為專門研究對象的史學專著,實現了中國民工潮歷史與現實研究的對接,填補了近代農民工歷史研究的空白,這是該書的學術價值所在。
《農民工》一書共 13章,36萬言,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內容翔實,剪裁精當,在占有豐富翔實的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近代農民工的源流、生存狀態及農民工與近代城鄉的互動,探究了近代農民工調控模式的成敗得失,并以史為鑒,昭示了農民工的歷史走向。該書是一部嚴謹的史學研究專著,但通讀全書不難看出字里行間浸潤著深切的人文關懷,作者立足近代時空,在文字和情感上深入農民工群體的生活空間和精神世界,用實證的手法、嚴肅卻不失人性化的筆調,展現了近代農民工群體的期盼與失望,抗爭與無奈,弱小與強大,卑微與崇高,理智客觀地分析了近代社會中的農民工群體和農民工群體作用下的近代社會。讀罷此書,既有學理上的啟迪,又有思想上的震撼。
該書作者池子華教授是著名的流民史研究專家,是近代流民史研究的開拓者?!稗r民工屬于流民的范疇”,(第 20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農民工》一書可以看成是作者在原有基礎上的深入和細化,也可以說此書的完成是作者厚積薄發的心力結晶。此書開拓了近代農民工研究的新領域,也標志著著者在流民史研究方面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掇r民工》一書延承了《中國近代流民》、《中國流民史 ·近代卷》和《流民問題與社會控制》等專著的主體思想與一貫的風格和優點,同時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尤其值得稱道。
其一,史料翔實,考訂精確
本書資料的來源涉及以無錫為中心的蘇南地區近代時期的報刊、檔案、官修正史和稗官野史等搜羅廣博,豐富翔實。特別是一大批民國時期社會調查資料的運用,在恢復歷史原貌方面多有貢獻增強了論述內容和論證的臨場性、客觀性和可信度,引領讀者深入舊時的歷史時空,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感受作者筆下的社會節奏和歷史脈動,平易而真實,直觀而深刻。資料豐富、翔實、新鮮,使本書顯得厚重、扎實。而對資料的剪裁、鑒別和分析作者更是不遺余力。如作者對“拾熟煤工”的界定,足見作者在引用資料方面進行了充分的鑒別與分析。李鐘瑞的《無錫勞工狀況》想當然地把“拾熟煤工”歸為“小工”行列,看似合理但作者認為“拾熟煤工”屬于“拾荒”群體,不能歸類于近代意義的“工種”,自無所謂工人。(第 84頁)又如在人力車的起源和傳人中國的時間考證上,作者斟酌了多種著作的多種說法,最后在起源問題上考慮到其他說法的不確定性,“暫從”1870年說;而在傳人中國的時間上,作者否定了《民國三教九流》書中的1874年 3月24日說,因為《申報》上早在 1874年月29日已有《記新式小車》的明證。小問題,卻顯真功力,作者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態度躍然紙上。
其二。視野開闊。論證深刻
該書以社會史為基本切入視角,綜合運用歷史學、社會學、人口學、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理論進行系統分析,力求多層次、多角度、“跨學科”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度透視。同時把整體性研究與區域(蘇南)性研究,宏觀研究與微觀、個案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機結合起來,使研究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提高了學術水平。該書視角獨特,視野開闊,顯示出作者深厚的治學功力。在談到農民的分化與流動時,利用了信息經濟學中的“搜尋理論”,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向心流動作了恰如其分的深刻闡釋(第 35頁)。在對農民離土的非經濟因素的闡述中,文中多處運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剖析了面對鄉村的衰落和城市的誘惑,農民如何做出自己的取舍,最終順理成章地投入斑駁陸離的城市生活。讀后讓人感覺作者的分析合情人理。多學科的交叉與對話也擦出許多智慧的火花。在歷史學和社會學的碰撞和交流之下產生的“城市適應”理論就是一個例子,也是該書的閃光點之一。
其三。技巧嫻熟。獨具匠心
農民工問題是一個錯綜復雜社會問題,與各種社會表象和社會事件牽絆纏繞,如何在云霧遮罩的社會運行中理清這一問題的脈絡,必須借助一定的手段,利用一定的技巧。這一點在該書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對農民工考“量”過程中,作者在“統計資料缺乏的情況下”,在“很難用精確的數學語言表達出來”的情況下,巧妙地作出了自己的一些基本估計。作者以農民的“離村”資料為基礎,粘結其他相關資料片段,利用統計學方法層層推演,步步深入,最終把農民工的考“量”數據從“離村”農民中剝離出來。富有思辨性,極具技巧性。
在史料運用上,該書亦匠心獨具。書中引用了一張 1919年刊印的滬寧路列車時刻表,看似平淡無奇,作者卻獨具慧眼地將其綴入文中,使論文增色不少,直觀而又極具說服力的表達了作者的觀點:交通便捷是蘇南民工群集上海的重要因素??磥硪恍┈嵭计扑榈钠钨Y料如果處置得當,在特定場合下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四,語言清新。引人入勝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是論者表達觀點的工具。一些學術著作往往被視為“不食人間煙火”或“拒人于千里之外”,這除了與學術著作本身的特點密切相關外,還與學術語言和廣大受眾的疏離不無關系。該書用一種清新別致的語言不僅完成了農民 工問題的理論訴求,而且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生動而 又多彩的農民工世界,讀后感觸頗深,令人難以忘懷。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該書大量引用了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農諺、順口溜、市井小調和民間歌謠,這些口口相傳的通俗史料生動再現出一幅幅歷史場景,為該書的論述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該書的語言風格可以看作是史學著作語言的一 種新的嘗試,值得推介。
其五。強烈的現實關懷
本專題試圖通過《當前我國國民閱讀狀況分析》、《當前亞洲主要國家國民閱讀狀況之比較研究――以日本、新加坡、中國為例》、《當前我國與歐洲主要國家國民閱讀狀況之比較研究――以中國、德國、俄羅斯為例》和《社會變遷下的當代國民閱讀與國民素質》這4篇文章,分別對中國、日本、新加坡、德國、俄羅斯國民閱讀現狀進行橫向、縱向深入分析和多角度比較,以探討中國國民閱讀在國內乃至在世界上所處水平和地位,對促進我國國民閱讀起到啟示借鑒作用。從中可以了解到2007年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止住連續六年下滑趨勢而略有回升,國民閱讀方式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數字化趨勢。學生、青少年閱讀現狀令人擔憂。國民閱讀表現出城鄉差異、地區差異。與亞洲、歐洲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民閱讀仍停留在相對較低水平,閱讀結構和習慣還不容樂觀、有待改善。
有人說深層閱讀決定民族未來。因此閱讀對文化傳承、國家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如何才能更好地倡導大眾閱讀、普及閱讀?如何才能使各級單位、社會團體群策群力共同加強閱讀推廣活動?如何才能真正使國民從小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皆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我們希望透過此次專題的集結與發表,推動我國大眾閱讀學界進一步了解相關領域研究現狀、問題、進展,更好地把握方向,引起國內外學者對國民閱讀的重視與討論,這應該是此次專題論文最大成果。
令人遺憾的是,今年是“國際兒童閱讀年”,但組稿中我們沒有約請到合適作者,來做符合我們理念的專題研究。大學畢業生招聘會上“你最近看過哪些書?有何心得?”的面試問話,常常使被面試者瞠目結舌、不知所答。這是積重難返的教育功利化和求學應試化對“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中國優良閱讀傳統摧殘的惡果?!白x書方恨知識淺,觀海乃覺天地寬”,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兼科普與閱讀委員會主任王余光教授在題為《信息時代的三個閱讀問題》演講中指出:“越來越缺少深度閱讀,越來越缺少對中國傳統經典閱讀,是80多年來非常受知識分子擔憂的問題……”;中國閱讀學會會長曾祥芹教授在《悅讀時代》雜志“發刊詞”中號召全國閱讀學界同仁須有“拯救閱讀”文化危機感和“閱讀育人”社會責任心;中國圖書評論學術委員會徐雁教授在《在“閱讀與人生”的旗幟指引下》一文中呼吁人們要切實重視貴在體驗情境、獲得學識、汲取智慧的“深閱讀”和“深思考”,只有把閱讀付諸行動,才能開創人生“步步高”的新局……社會在不斷呼喚著多年來每況愈下的“國民圖書閱讀率”的扭轉,在今后閱讀學研究進程中,讓各界有識之士廣開思路,共同著力,不斷研討,以期隨著國民閱讀工程的推進而真正構筑起中華民族知識創造、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的現代化大廈。
如果你所選擇的題目是有關社會工作理論分析方面的題目,我們希望你能夠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地分析探討,以提升自己的思維深度與科學素養。
二、論文的具體要求:
根據社會工作的培養目標我們對06級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的論文提出如下要求
1、論文內容必須與專業發展方向密切相關,論文不能偏離專業方向
2、論文必須要反映學生自己的專業水平,以調查研究報告為主要形式
3、以來理論分析為重要內容的文章,必須體現撰寫者的實際理論水平,堅決杜絕網上拼湊與抄襲他人的文章
4、論文字數要求在8000字以上,以10000左右字為宜;
5、一些題目的范圍較大,撰寫文章和與指導教師溝通的過程中,盡量把題目具體化。避免過分空洞與小馬拉大車的現象的出現。
1. 個案管理在社區矯正中的運用
2. 社會工作在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
3. 校園學生文化現狀調查與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
4. 大學學校社會工作需求的實證研究
5. 大學教育本質研究:社會工作學的視角
6. 網絡技術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方法革新的
7. 社會工作在學生社區管理與服務工作中的價值與應用
8. 司法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在社區矯正中的職責與分工
9. 二本院校社會工作教育模式之思考:學生視角
10. 上海地區學校社會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11. 上海農民工子弟學校社會工作現狀調查
12. 社會工作課程對學生自我成長的價值與影響:一種質性研究
13. 大學生就業困惑與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
14. 上海地區社會工作者生存現狀調查
15. 藝術教育在社會工作中的價值與應用
16. 上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7. 上海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8. 上海市外來人員綜合保險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9. 農民工養老保險研究
20.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
21. 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問題研究
22. 生育保險問題研究
23. 工傷保險問題研究
24. 社區教育與新市民轉換研究
25. 社區教育與提升市民生活質量的研究
26. 社區教育與外來人口生活適應性研究
27. 社區教育與外來人口生活融入研究
28. 80后婚戀觀調查
29. 社會工作在家庭問題中的介入
30. 社會變遷與家庭生活-----以本人家庭為例
31. 老年婚姻問題調查與研究
32. 老齡化與養老問題研究
33. 空巢家庭狀況與研究
34. 老年社會工作案例研究
35. 養老機構狀況調查 36. 社會工作價值觀、沖突與對策研究
37. 社會工作方法在社區矯正中的運用
38. 社會工作價值觀在戒毒工作中的經驗與分析
39. 醫療社會工作的個案研究
40. 我國醫療社會工作的發展、問題與對策
41. 中外醫療社會工作比較研究
42. 城市老年人社區福利服務調查與路徑研究
43. 勞動爭議的問題與社會工作介入
44. 社會工作行政方法與企業管理影響機制研究
45. 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基本要素與困境分析研究
46. 社區資源對城市養老方式的影響
47. 職業化背景下的社會工作教育的回應
48. 上海社區建設研究
49. 上海社區服務發展研究
50. 上海外來流動人口基本養老保險模式研究
51. 上海外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
52. 上海征地農民保障問題研究
53. 上海養老機構發展研究
54. 上海養老設施發展研究
55. 上海城市低保家庭生活狀況調查
56. 外來民工子弟享受上海義務教育情況調查
57. 在校大學生專業意識與轉換專業的困境調查
58. 上海外來移民史個案調查
59. 我國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體系建設及其存在的問題
60. 改革以來城市鄰里關系的變化
61. 城市家庭代際之間的沖突與一致
62. 城市市民社會發展公平感調查
63. 上海城市青年世博會參與研究
64. 上海市民世博會態度研究
65. 上海市民對外來農民工態度認知研究
66. 上海市民對釣魚事件的認知研究
67. 市民對子女教育的認知研究
68. 上海市民養老方式的選擇
69. 上海市民對房價認知研究
70. 上海市民與社區關系研究
71. 社會(群眾)組織研究——以**組織為案例
72. 房產改革對上海市民生活影響調查
73. 社區鄰里關系調查
74. 互聯網與社區生活
75. 社區建設與市民生活(社區建設對上海市民生活影響調查)
76. 居民委員會與市民生活
77. 居民委員會選舉調查
78. 業主委員會與市民生活
79. 業主委員會選舉調查
80. 市民維權行動調查
81. 世博會對上海市城市文化資本的影響
82. “月光族”的住房消費模式研究
83. “啃老族”的住房消費模式研究
84. 90后大學生的就業觀研究
85. 90后大學生的消費觀研究
86. ? 上海市80后大學生移民的城市融入研究
87. 上海市80后大學生移民的城市認同研究
88. 上海市持居住證的外來移民的城市融入研究
論文摘要:社會道德體系的構建要從道德的本義、人的本質特征和現階段人類社會的特點出發,遵循榮辱觀和創新原則、個人與社會相統一原則、道德與法律相溝通原則,通過理論推動、教育落實、法律保障、社會管理強化,社會輿論協助,構建一個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與個人發展又能維護社會相對比較穩定的道德體系。
0引言
道德本身就是為了人類社會持續發展而產生,具有人的主體性、創造性,但是一直以來被統治者作為統治的工具和手段,慢慢失去了其主體性和創造性的本來面目,要轉變當前德育收效低微的狀況就必須構建以榮辱觀為起點的體現人的道德的主體性、創新性的社會道德體系。要構建科學的社會道德體系必須從道德的本質、人的特性和榮辱觀以及新世紀人類社會的特點去思考。
1道德的本質
道德是一種客觀的社會范疇。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樹立基本的道德體系才能正常運行。道德意識作為社會價值體系,包含著社會的、政治的、法律的、人的因素,滲透在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影響著社會風氣,體現著價值取向,標志著文明程度。作為道德價值的起點,任何社會環境和社會文化,都必須建立適合的榮辱觀。
道德同時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內心感受。每個人的生命意義都必然的維系著一定的榮辱觀。任何社會,道德的存在,除了維護公共秩序外,也是個體發展自我,尋求生命意義的一種方式,是人們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的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個體道德觀念會發生變化,一部社會變遷史,也是人的心靈變遷史。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激烈的轉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處在社會變遷中的人們的心靈狀態、行為狀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必須切實了解現今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和中國人的心靈追求,才能給出正確的道德標準和榮辱評價。
道德構建目的就是為了個人和社會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每個人在利益面前都必須遵守一定的“游戲規則”,樹立一定的榮辱觀,否則社會秩序將受到破壞,妨礙個人和社會的生存和進步。這就是道德的本質。只有明確了道德的本質才能使道德具有創新性,才能賦予道德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道德才能成為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
2人的特性和榮辱觀
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體。人一生下來,就具有七情六欲。這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另外人一生下來就處在人與人的關系之中,某一個人的出生就意味著新的人與人關系的產生。每個人都由他人獲得自己的生命,人出生以后都依賴著自然或他人的勞動成果而生存和發展,每個人也都以自己的特殊方式作用于他人,為他人獲得生命,為他人創造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和精神。可以說人片刻也不能走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道德規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人的規范,通過約束每個不同人的不同行為來達到一定社會的和諧運行。只有在人們真心誠意地接受,并轉化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時,道德的力量才能展現出來。樹立一定的榮辱觀念,便是在道德主體內心深處,以自律形式出現的規范。人活著總有追求,有一定的道德目的和人生期望,這些價值取向促使人們做出這樣或那樣的選擇。榮辱觀是人們思想、言行的標準尺度,人們對榮辱的感受形成動機、意圖、目的,通過勸導、褒揚以及自我激勵方式促使人去行善,通過羞恥感、罪惡感而阻止人作惡。
3新時代人類社會的特點
人類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從上世紀起得到迅速發展,在經過近幾世紀的積淀之后,新時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以新的模式開始了新的發展。經濟的全球化已不再遙遠,文化的東西方隔閡已日漸縮小,強調尊重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突出人的個體的價值,借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
新一代年輕人的道德心理也隨著世界工業化進程的迅速加快、生活方式的影響,由整體性的形態中解脫出來成為一個較為獨立的自由人,由于人們在“人我不分”、“人群不分”混沌的整體主義形態中受盡了壓抑,當他們超越整體性共存的思想束縛以后,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極力追求絕對自由、民主,認為道德是個人的東西。這種單子式道德模式在一些西方國家已經成為反人類的根源,危害社會的安定與發展。而現在在發展中國家的新一代追求單子式道德比起發達的西方國家更加強烈,據中國廣西沿海地區學生學習心理狀況調查:85%的學生是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學習,為了將來給社會造福的僅占巧%,這就是一個例證,而且這巧%的比例也在不斷下降。
光榮是崇高的境界,它一方面在主體的行為和人格中體現著尊嚴,另一方面,又在人們的心目中喚起巨大的喜悅和敬仰。它使人超越委瑣卑微,脫離小我,找到大我。人生要獲得光榮、崇高的評價,就必須給自己樹立光榮崇高的價值目標。當人們自覺遵循榮辱觀念時,道德就不再是一種純外在的要求,而是發自內心的道德情感,發自內心的生命向往,把外在的義務變為內在的責任,盡義務就成為一種快樂,成為光榮,成為自我實現的方式,成為一種天性的敏感,道德的高度意志自律,體現了自由的本質—在完善自我和完善社會這個最高目的上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
每個人,作為道德的主體,在整個一生中都面臨著道德完善和人格成長。在人生的轉折關頭,面對道德的沖突和困惑,榮辱觀使每個人在每一道德境遇中進行反思,作出正確選擇。生命是否值得過,與主體對于羞恥的理解和體驗大有關系。塵世間短暫的快樂,熾烈如焚的利己情感和瞬間生滅的功利欲望,使人難以洞明內心。在道德生活中,雖有規范的確立和理性力量的支持,但在理性和情感、義務與欲求之間,總有許多的心靈沖突。因此,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履行正確的道德行為,對于個體來說,內心斗爭是無可避免的,然而,崇高的道德情懷,也就在此處。沒有道德的熱情,沒有崇高的犧牲精神,道德的尊嚴無以顯示和表達。
4社會道德體系的構建
一切道德規范的構建都必須從人的特性出發,從人類社會的需要出發,以榮辱觀為起點、以有利于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快速發展為原則?,F今,人們作為社會的一員,生存于突變的新時代。工業現代化的迅猛發展,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物質,同時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一些變異,極端個人主義、絕對自由觀等,危害著人類的持續發展。這些變異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因此,作為人類社會的道德構建必須肩負起維護和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重任。
個人主體追求與社會追求相統一是社會道德體系構建的亮點,個人主體追求與社會追求相統一是人類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人類的整體意志,只有遵守這個原則人類社會才能長治久安,才能持續發展,個人主體的理想追求才能得到實現。
人的道德價值目標和人生價值取向的確立,對人們道德行為的選擇具有根本的意義。道德行為絕不是孤立的個人意志的表現,而是與他人意志、社會意志有著本質聯系的行為,與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有著本質聯系的行為,具有社會意義。如何對待個人利益和他人、社會利益,就成為區分道德行為的基礎。公民的道德行為必須依據這一社會準則和榮辱觀,體現社會的道德要求。在道德體系構建中,必須將榮辱觀貫穿在主體的愿望、動機、情感、意志、信念、理想等因素之中,用光榮或羞恥的評價標準來自我立法,塑造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