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4-28 09:02:3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文化差異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翻譯過程,其中英語與漢語存在著諸多文化方面的差異,如果在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對彼此的文化差異重視程度不夠,就會給英語文學作品的正確翻譯帶來障礙,直接的影響到了英語文學翻譯的實效性發揮,那么反之,只有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過程中,充分的關注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存在的具體差異,并根據存在的差異巧妙的在翻譯過程中,加以恰當的翻譯處理,英語文學的翻譯才能更具實效性,所以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能否采用正確的翻譯方法處理英語文學翻譯中出現的兩種語言文化所帶來的差異,對于英語文學翻譯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只有在翻譯的過程中正確的把握彼此的文化差異,并且恰當的處理好由于這種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翻譯障礙,那么其所翻譯的文學作品的準確性才值得信賴。文化因素應是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翻譯中只用語言直譯的方式進行翻譯,即使翻譯的沒問題,在忽略了英漢文化差異情況下,也很難讓人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其直接理解語言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其理解語言背后具有迥異文化元素的內在含義,只有突破這種文化的障礙才能真正的翻譯出好的英語文學作品。
二、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正確處理文化差異的策略
1.認識作品的體裁,正確處理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文學的翻譯與其文學體裁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同的文學體裁所具有的特點也是不相同的,針對不同體裁的獨有特點,根據源語言與翻譯目的語言特點之間的差異性特征,熟練的運用這些語言存在的特征,才能真正把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更加完美,體現出不同體裁作品的不同風格。但是,我們也要明確文學體裁的差異不等于其文化內涵與文化元素也存在著多大的差別,如針對科技內容英語文章的翻譯,其蘊含的文化元素就相對較少,因此,對這一類文章的翻譯,就很少考慮文化的差異,而針對小說、話劇的英語文學體裁文章的翻譯,則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如果不考慮其文化的元素而進行翻譯,其作品翻譯出來一定讓人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失去了作品獨有的文化魅力。因此,在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其文體的差異,根據不同文體所具有的自身文化差異,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正確翻譯方法來進行翻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翻譯出好的文學作品。
2.運用動態對等的方式來正確處理其文化間的差異在英語文學的翻譯中,要把整篇的文章完整的翻譯出來,使這個文章的內容全面、具體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把原有的英文內容用漢語的內容完整的表達出來,使英文所表達的含義運用漢語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但是,我們要看到英語的語言與漢語的語言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對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充分的了解,翻譯時還要學會運用動態對等的方式來處理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對等翻譯是指將英語原文中不同的單詞或者詞組翻譯出與之對等的漢語的表達意思,而在實際的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單純的運用僵化的對等翻譯方式來對等翻譯彼此相應的意思,則其翻譯的意思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偏差,翻譯的結果往往不正確。動態對等翻譯的含義則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將詞語的翻譯進行對等翻譯,也要將語法的翻譯進行對等翻譯,并且在其翻譯的過程中,其體裁的特征也要彼此的對等相應,在翻譯中,我們要充分的考慮這幾方面的問題,讓所翻譯的作品盡量的保持原文的文化內涵與風格。
在翻譯中,通過雙方語言文化的對比,找出兩者間的語言特點,運用這些特點解決英漢互譯的問題,是非常有效的。英漢互譯中的許多問題都來源于雙方語言的文化差異。所以,理解對方文化是翻譯的主要任務之一,只有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好的實現互譯。
二、英漢翻譯的思維差異
(一)邏輯思維差異。中國看重群體意識、注重集體利益的價值體現,家庭和社會做貢獻來自于個體的貢獻,個體應為群體利益服務,群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而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強調的價值觀,個人自由、個人自立、自由思考和選擇是西方人追求的目標。如,Nobodycouldbetoocleverthisday.如果將這句話譯為:“今天誰也不會太聰明,”那就完全錯了。在英語的邏輯思維中,表現的較為明顯的是雙重否定的逆向思維。更加妥當的翻譯應該為:今天,不論你怎么聰明,都不過頭。因此,在英漢翻譯中,注重了解思維差異,才能把錯誤率降到最低。
(二)語言思維差異。中國的語言思維模式是整體而善于歸納的。中國人習慣用先因后果的方法組織自己的語言,因為這樣符合歸納的邏輯思維,更能說服別人。而分析,演繹則是西方語言思維特點。因此,西方人習慣把結論放在原因之后。試比較下面兩段文字:(1)BecausemostofourproductionisdoneinChinanow,andit’snotreallycertainhowthegovernmentwillreactinthecomingyear.So,Isuggestthatwedelaymakingourdecision.(2)Isuggestthatwedelaymakingourdecision.That’sbecausemostofourproductionisdoneinChina,andit’snotreallycertainhowthegovernmentwillreactinthecomingyear.比較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傾向于第一段文字所使用的歸納法,而第二段文字是典型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具有演繹的特點。思維模式的不同會造成感覺上的不適應。特別在談判中,西方人過于直白,甚至強勢,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使中國人會感到不舒服,而中國人愛繞彎子,不夠直率也使西方人會覺得中國人有些虛偽。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注意分析語言思維模式的不同,可以避免產生誤會甚至矛盾。
三、差異對英漢翻譯影響
在西方,人們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產生時,歐洲大陸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基督教應運而生,人們的語言也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色彩,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sthosewhohelps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tohell(下地獄)。中國是一個多宗教國家,佛教已有一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一切,因此,漢語語言中有許多詞語是來源于佛教。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苦中作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薄熬热艘幻鼊僭炱呒壐⊥馈薄安豢瓷婵捶鹈妗钡取?梢娮诮涛幕菢嫵捎h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差異才能準確地把握譯文的文化意義。
四、歷史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一)中外歷史背景不同。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自我貶仰的儒家“中庸之道”思想一直是中國人基本的行為準則。中國人在接人待,舉止言談始終以溫、良、恭、儉、讓為原則,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不贊成或者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推崇的人文主義思想對英美等國家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忽略了謙虛。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
(二)風俗習慣差異。風俗是指一地區社會文化中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以及禁忌等的總和,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對社會發展影響巨大,因此,不同的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風俗和性格。中國對別人健康的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在西方人眼中,關心別人的健康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因為在這西方人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
五、總結
文學評論是隨著文學作品的出現而出現的,它與文學作品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他們都被認為是世界文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的文學評論只是一些讀者對文學作品進行的主觀看法和建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學評論也在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和評論方法。進行文學評論的前提是對文學作品進行專業分析,沒有對文學作品本身進行研究和份就沒有資格對其進行評論,當然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其實也是文學評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英美文學評論就已經發展得很成熟,能夠通過相關理論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并提出英美文學的發展規律為文學創作者的在創作提供借鑒。英美文學評論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英美文學可持續的健康發展。英美文學評論主要是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創作意圖和作品的藝術特點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評論加強作品讀者對小說、詩歌等的理解,提升讀者的鑒賞水平和文學素養,同時為文學創造者以后的創作提供一定的借鑒,促進文學作品的良性發展。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如果要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的評論,我們必須對要評論的文學作品進行仔細研究。
二、東西方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注重的是人文理念,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側重點則是科學精神,也就是說東西方在文化精神的本質上來說就是不一樣的。東方文化在進行文學評論的時候主要是對人的行為和心理方面的反思,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客觀的評論相關事物。中國的語言藝術講究的是語言文字的“意境”,就如李安導演的動作電影《臥虎藏龍》一樣總是給人一種出神入化、極具詩意的感覺。西方文化講究的則是相對理性和科學性并強調文化形式的故事性,如《荷馬史詩》的創造。東方文化強調的是與自我、本我的交流和溝通,西方關注的重點則是自身與外部的關系。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使得兩者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的評論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為它們的出發點就有著很大的不同。如西方文學評論家們認為《城堡》主要是為了表現人們對于上帝的追尋,具體表現猶太人希望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中追尋精神寄托,表現人類對存在的意義的追問。以中國來說,大部分相關評論主要是對于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點等進行的討論,較少設計《城堡》的主題探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側重評論與文學作品內容相關的社會、心理等的問題,目的是為了研究其中存在的規律。東方文化重點研究的是具體作品的情況和它的藝術方面的問題。我們以《老人與海》為例來進一步說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對英美文學作品評論的影響。美國文學評論認為《老人與?!分械闹魅斯憩F出的硬漢品質是文學作品的創造者個人意愿的擴大化,相關的文學評論沒有對作品進行升華。而中國的一些英美文學評論家則認為小說主人公表現出的硬漢品質所反映的其實是美國的廣大底層人民對于人性的追求,這種品質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國的文學評論中的大多數都只是對作品自身進行相關分析和研究,一般會從文學中對人物的與社會的聯系進行細致分析,習慣將作品中所表現的精神文化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進行評論。西方文化評論通常會以更加客觀的視角去比較不同文化作品之間的差別并進行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學評論體系。眾所周知,西方社會已經有了一套分析方法多樣、分類細致、辯證的文學評論體系。
三、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某種文化的主要載體,人們都是通過語言交流來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們常說語言沒了文化也就跟在消失了。由此可見語言對于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是同源文化,因為它們有著相同的語言基礎。英語經歷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和ModernEnglish三個重要的階段。英國的英語作為英語語言的正宗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但是這卻使得英國的文學評論家在使用語言文字進行文學評論時總是存在顧慮,總是怕對傳統英語語言破壞。而美國英語則不同,美式英語雖然與英式英語有著很多相同之處,但是由于美式英語是在英式英語與北美土著語言相融合而形成和發展的,與英式英語有著很大的不同。同時,美國是一個歷史并不太長的新生國家,對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滿探索的欲望,自然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也不存在任何的顧慮和擔心。
英國的文學評論總是在繼承還是發展的問題上糾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評論無論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創造手法還是荒誕的手法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該時期英國文學評論在繼承與改變傳統之間所進行的自我爭斗。該時期的英國文學評論正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性格一樣優柔寡斷,總是不斷對自己發問:生存還是死亡。英國文學評論家們也試圖通過結構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等理論來打破傳統,對相關理論進行重新的理解和闡述,但我們依然能夠從英國文學評論中看出傳統思想的痕跡。美國文學評論的發展完全不同于英國文學評論,美國文化其實是多種文化的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它沒有英國文學評論家們所肩負的歷史責任,所以美國文學評論能夠運用各種理論進行文學作品的評論,同時也容易進行創新。總之,美國文學評論更為自由、開發。英國文學評論強調禁欲主義和神權主義,表現出來的是傳統的人本主義色彩。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不斷進步,英國文學評論中也進行了不斷地創新,做到文學評論的與時俱進。正如上面提到的,美國文學沒有英國文學評論界那樣的歷史負擔,美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各種不同文化的養分,使得美國文學評論具有了自由、開發并具有很強的創造性的特點。
四、小結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個復雜的名詞。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人們每天都在通過與周圍人的交往學習文化。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識、藝術、習俗、道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文化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
文化差異廣泛地說,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文化差別,即指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的語言、知識、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與解釋。造成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差異
人們會因為經濟水平的高低而關注不同問題。例如,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人們在滿足了溫飽問題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質,對安全的欲望普遍較強。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人們主要關心的是吃飯問題。
2.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指不同地理區域由于地理環境而造成的差異,人們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而這些必將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習慣。中國的古諺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說法,說明地理上的差異對文化差異產生的巨大影響。
3.民族差異
由于歷史、飲食等種種原因,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維吾爾族和漢族來說,維吾爾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而漢族人性格溫和,情感不外露。這就形成了維吾爾族人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儀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上與漢族的顯著差異。
4.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戒條,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摘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與聯系日益密切,國際商務談判是商務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文化差異問題。文化差異直接影響著談判能否順利進行。從文化的定義入手,剖析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闡述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為如何應對談判過程中出現的文化差異問題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文化;文化差異;國際商務談判
商務談判作為人際交往的一種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會文化的交往與接觸,從而產生跨文化談判。在跨文化談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異必將影響到談判者的談判風格,從而影響到整個談判的進程。因此,從事跨文化的商務活動,就必須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間的聯系與差異。在作談判準備時,更要明了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只有積極地面對這種影響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一、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個復雜的名詞。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人們每天都在通過與周圍人的交往學習文化。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識、藝術、習俗、道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文化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
文化差異廣泛地說,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文化差別,即指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的語言、知識、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與解釋。造成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差異
人們會因為經濟水平的高低而關注不同問題。例如,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人們在滿足了溫飽問題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質,對安全的欲望普遍較強。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人們主要關心的是吃飯問題。
2.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指不同地理區域由于地理環境而造成的差異,人們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而這些必將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習慣。中國的古諺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說法,說明地理上的差異對文化差異產生的巨大影響。
3.民族差異
由于歷史、飲食等種種原因,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維吾爾族和漢族來說,維吾爾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而漢族人性格溫和,情感不外露。這就形成了維吾爾族人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儀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上與漢族的顯著差異。
4.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戒條,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三)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
國際商務談判是指處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務活動的當事人,為滿足各自需要,通過信息交流與磋商爭取達到意見一致的行為和過程。它具有跨文化性。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有著不同的交際方式、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這就意味著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了解各國不同文化,熟悉商業活動的文化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在談判實踐中,很多談判者往往沒有足夠重視文化差異對談判結果的影響問題。對于外國談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談判者已經注意到談判對方是“不同的”,但卻認為并不重要。同樣,有些談判者去異國他鄉談判時,為與對方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會注意到雙方文化上的相似之處,而忽視其不同之處。
二、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文化對談判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將人們相互疏遠并形成溝通中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談判者要尊重、接納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過文化的差異,了解對方行為的真正意圖,并使自己被對方所接受,最終達成一致的協議??偟膩碚f,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溝通技巧的運用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談判的語言溝通過程中。語言是任何國家、地區、民族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語言的差異是最直觀明了的。雖然解決語言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如雇傭一個翻譯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語言交談就行了。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人員所使用的語言行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那么就很容易誤解對方所傳播的信息,從而影響談判目標的實現。
(二)非語言——肢體語言的使用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不僅表現在語言溝通過程中,還表現在非語言溝通過程中。文化差異會導致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談判人員在形體語言、動作語言的運用上有著巨大的差異。談判人員以非語言的、更含蓄的方式發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語言信息更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這類信號或示意總是無意識地進行的。因此,當談判人員發出不同的非語言信號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對手極易誤解這些信號,而且還意識不到所發生的錯誤。這種不知不覺中所產生的個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糾正,就會影響商業關系的正常展開。例如與美國人交往,如果你不看著他的眼睛,或者讓人覺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會擔心你是否不夠誠實,或生意中有詐;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著他,他可能認為你不尊重他。
(三)談判風格
談判風格是談判者在談判活動中所表現的主要氣度和作風,談判風格體現在談判者談判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和控制談判進程的方法、手段上。談判者的談判風格帶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僅決定著談判者的倫理道德規范,而且影響著談判者的思維方式和個,從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形成風格迥異的談判風格。
三、應對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問題的策略
(一)做好談判的計劃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談判對手的情況,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國家和文化情況,即所謂的知己知彼。為了做到知己我們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礙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列出談判雙方可能有的各種選擇,考慮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對方接受的等。業務談判是雙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談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談判中,不僅要全面動態地了解對手對協議的期望,更要了解對方的民族習性、談判手段和語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溝通障礙
在談判時要明確目標,善于變通,積極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注意雙方是否有溝通障礙,是否有下列情況發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詞語和肢體語言上的誤解;雖然知道,卻沒有準確地理解對方所提供信息內容;雖然理解,卻不愿意接受這種理解。要注意克服溝通障礙。談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緒壓力、責任、文化認知背景都會讓談判者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更多依賴自己的文化慣性思維。對于這些誘因的理解能夠幫助談判者對待跨國談判的文化因素。
公認的最早的“異鄉人”系列小說,當推埃及作家陶菲格•哈基姆在1938年發表的《東方來的小鳥》。這部小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本人的自傳,與他曾在巴黎留學的數年生活息息相關。這部小說后來被認為是異鄉人小說的開山之作。該小說取材于陶菲格•哈基姆在巴黎留學期間的見聞。小說的主人公是埃及青年穆哈辛,他被父母送往法國留學。穆哈辛是一位熱愛學習與讀書的青年。他刻苦而又低調,在小說中,他常常在燈火暗淡的圖書館中潛心閱讀,他最愛看的小說是柏拉圖那本《理想國》。與穆哈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西方學生,他們熱愛運動喜歡參加社交娛樂。穆哈辛的愛好是寫作與藝術,穆哈辛雖然在大學中學習法律但他更熱愛戲劇與音樂,在法國有大量的劇院,這讓穆哈辛倍感欣慰,他常常獨身一人出入其中。小說花費了大量筆墨描寫穆哈辛在劇院聽音樂時的情景。穆哈辛最喜歡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在聆聽這些音樂的美妙時,穆哈辛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強大與迷人。穆哈辛在法國的大學里也結識了一些當地朋友,法國青年安德里便是其中之一。雖然兩人過從甚密,但兩人在生活態度上卻截然相反。穆哈辛是東方文化的理想主義,而安德里則很務實。兩人對對方的思維都不敢茍同。在法國留學期間,穆哈辛戀愛了。穆哈辛喜歡上了法國姑娘蘇琪,蘇琪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姑娘。穆哈辛多次鼓起勇氣想向蘇琪表白,但是穆哈辛卻因為自幼生長在東方社會,對傳統禮節十分自已,無法敞開心扉,最終導致兩人關系越發疏遠。不過,這一切都被好友安德里看在了眼里。在安德里的鼓動下,穆哈辛終于決定大膽追求蘇琪。穆哈辛突然變得活潑開朗起來,還為蘇琪送上了一只可愛的鸚鵡,于是蘇琪接受了穆哈辛,不過沒過多久,蘇琪就與穆哈辛分手了。穆哈辛這次短暫的戀愛并不是西方人那種與交融,相反,是具有東方柏拉圖式的戀愛,是精神上的痛苦多于肉體上的欲望。小說中還有一位主要的角色,那就是俄國工人伊凡。伊凡在西方社會中處于下層,但身為留學生的穆哈辛卻與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小說加入這個人物,其實為了表現對工人階級的同情,也為了突出東方文明對于下層人民深厚的感情。俄國工人伊凡不僅是他的朋友而且還是其中啟發性的人物,小說中很多關鍵點都由這個叫做伊凡的俄國工人所揭示。伊凡在地理上是一個介于東方與西方之間的人物。作者通過塑造伊凡的形象,并借助伊凡之口表達了中西方文明的差異———“西方探索大地,但東方探索天空”。這句話頗具詩意,似乎還有俄國詩人普希金的影子,它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所了解的東西方文明之間的差異,雖然言簡意賅,卻也不失深刻。其實,作者想通過這部小說,表現出西方文明的偉大之處在于物質與經濟,但是卻缺乏東方世界的純真與高尚。西方重視物質文明,東方更側重精神文明。
2《移居北方的季節》:不可調和的兩種文明
20世紀60年代在阿拉伯世界出生的作者,他們所處的年代是阿拉伯世界落后、貧苦的年代。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懷著強烈救國意識和民族責任感去西方學習,希望終有一天能回到祖國,重振祖國的繁榮?!兑凭颖狈降募竟潯芬粫鑼懥诵≌f主人公穆斯塔法•賽義德在英國倫敦的生活,在穆斯塔法•賽義德眼里,倫敦是一座腐朽墮落的“罪惡之城”。他從骨子里憎恨這座城市,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穆斯塔法•賽義德是在24歲時獲得牛津大學學位的,他畢業后在學校里做了一名講師,在受到西方文化的浸后,穆斯塔法•賽義德開始變得放蕩不羈,沉溺在享樂之中。但他也是矛盾的,他有來自東方人的強烈自卑感。賽義德雖然在英國結婚生子,卻不能安于此。他與多名女性長期交往,后來還殺死了她們,因此穆斯塔法•賽義德被判入監獄。出獄后,他開始憎恨西方文明,獨身一人回到了蘇丹隱姓埋名,不提當年。在蘇丹他與一名女子結婚生子,生活漸漸安逸起來??梢淮尉谱砗?,他用英文朗誦了一首詩歌,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失意的穆斯塔法•賽義德選擇用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部小說不是單一主線的小說,相反,小說以“我”的口吻敘述了穆斯塔法•賽義德的一生。我與穆斯塔法•賽義德是朋友,在穆斯塔法•賽義德死后,“我”開始重新審視西方文明,與穆斯塔法•賽義德選擇“報復”式的毀滅不同,“我”希望找到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融合點,希望可以為兩種文明的融合努力。這部小說很深刻地揭示了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之間的巨大矛盾:一種是蘇丹歷史上的殖民國家與被殖民國家矛盾,另一種則是兩種文明之間的齟齬。小說主人公對他的西方妻子是又愛又恨,他內心里有東方文明的根,而又熱衷于西方文明的物質文化,這種精神分裂般矛盾讓他最終選擇了毀滅。這部小說試圖找尋兩種文化之間的“融點”,但也僅僅停留于此,并未脫離描繪現象的苦惱里,歸根結底沒有找到答案,這無疑又是悲劇的結尾。這部小說相比于《東方來的小鳥》來說,對東西方文明的描寫更加深入,也更加接近精神內核。蘇丹長期被西方國家殖民化統治,長期受到壓迫,骨子里有對西方文明的仇視。西方文明確乎有許多高明之處,但東西方文明又不是可以簡單地融合起來的事物,穆斯塔法•賽義德的死無疑預示了兩種文明之間的“不可調和”。這部小說試圖尋找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集而無果。
3《杜鵑鐘》:兩種文明的美與丑
1地域差異
中西方人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環境,各自的主觀感受不盡相同,反映在語言上自會存在文化上的差異。英國屬于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出現了很多與海洋相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keepone’sheadoverwater(奮力圖強)castananchortowindward(未雨綢繆)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抓到籃子里都是菜)。而中國是以陸地為主的傳統的農業國家,也就產生了大量與農業有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followthevinetogetthemelon(順藤摸瓜)Asyousow,youwill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外,地理位置和環境的不同也會讓人對同一比喻性詞語產生不同的內涵聯想,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西風頌》,其中有一千古佳句,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美好憧憬,“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西風,假如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中國人可能對此感到困惑。凜冽的西風使人倍感寒冷;詩人為什么要歌頌西風呢?這是因為英國和我國的地理位置和季候正好相反,當西風從大西洋向東吹來時,即將西風送暖,春暖花開,非常具體地體現了由于地理環境所引發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2差異
宗教在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滲透到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英語國家主要信仰為基督教,基督教的神論觀點經典是《圣經》,有很多來自《圣經》里的人物、事件構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比喻性詞語。例如:aJudas(猶大),猶大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為了三十塊銀幣出賣了耶穌,后比喻指為背叛。AdamandEve(亞當和夏娃),喻為祖先,人類始祖。GardenofEden(伊甸園),喻為人間天堂,樂園。以上比喻性詞語都反映出了基督教的文化特色。而漢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喻性詞語中有菩薩心腸、借花獻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都是用佛教有的事物來做比喻的,都帶有明顯的漢民族歷史文化的印記。
3傳統文化差異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造就了內容豐富的比喻性詞語,很多比喻性詞語的表達體現了中西方傳統文化差異。在西方,感恩節和圣誕節是人們極為重視的節日,家庭團聚一定要吃火雞,因此出現了很多與此相關的比喻性詞語,比如:talkturkey(開誠布公)redasaturkeycock(氣得滿臉通紅)。而中國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出現了Makeyourwholeyear'splansinspring,andyourday'splanearlyinthemorning.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文化與心理狀態差異造成中英民族對表達同一事物的比喻性詞語所賦予的感彩或意義有所不同。拿動物舉例,同樣是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內涵,狗在英文中具有忠誠可靠勇敢等正面文化內涵。如:luckydog(幸運兒)bigdog(要人、大亨)cleverdog(聰明的小孩)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然而狗在漢民族的心中多含鄙視的感彩,有關狗的習語大都含貶義。如:agood-fornothingadvise(狗頭軍師)lackey(狗腿子)afilthymouthcan'tutterdecentlanguage(狗嘴吐不出象牙)之類。再如在中國人從古至今人們對龍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常把自己比喻為descendantsofthedragon(龍的傳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能噴火,兇殘的怪物,災難的象征。
4社會政治地位的差異
在中西方,社會和政治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一點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了比喻性詞語上。比如:blackpower在中國指的是主張無論在任何國度里黑人都應該享受政治和經濟權利的一種政治運動,而在西方,通常是指黑人為爭取其權利的運動,體現的是一種民族歧視。
5結語
一、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主要體現
不同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不管在地域特征、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還是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文化的差異。
(一)地域特征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的產生與地域有關,特定的地域環境是文化形成的溫床,不同地域環境下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現象所采取的語言表達形式也會有所不同。即便面對同一詞語,身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往往會對其有不同的語義聯想。比如asummer’sday,對中國學生來說,這個季節是燥熱難耐的,而對于英國人來說,夏季則是一年中最為舒適的季節,因此在看到這個詞組時,英國學生會自動帶入美好,而中國學生則可能理解為厭惡,這種迥然便是地域特征不同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的結果。如不了解這一中西文化差異則很難正確理解詞語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二)風俗習慣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風俗習慣主要指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風俗習慣也會有所不同。以美食文化為例,我國由于自古重視美食文化,因此不同的烹飪方法都會精準且對應的詞匯專門表述,如“煎”、“炸”、“炒”等詞匯。而在英語中,“煎”、“炸”、“炒”等則被“fry”統一指代。漢語中的“燉”、“煲”、“蒸”等,在英語中則被統稱為“stew”。這種中西文化差異都是風俗習慣不同而產生的。
(三)思維方式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作為文化和語言溝通的橋梁,思維方式不僅是文化特征的體現,同時與語言的生成與發展有重要關系。雖然人類思維規律有共性的部分,但由于文化氛圍的不同,各個地方的人思維方式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就有著巨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又會進一步促進中西文化差異的產生。以寫信地址順序為例,中國人在漢語習慣上通常按照國名、省名、城市名等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而在英語中習慣中則是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這種中西文化差異實際上就是思維方式不同而導致的。
(四)價值觀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價值觀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區別美丑、善惡的價值體系,是一種持久信念,也是人們處世的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每一種價值觀體系中其實都是一種文化,不同的價值觀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導致其中西文化差異的顯著性:比如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便對謙虛和禮義十分推崇,以和為貴;而在西方,人們則推崇個人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在這一價值觀影響下。西方人崇尚獨立思考和判斷,爭強好勝,對個人利益據理力爭,個人價值只為自己服務。
二、中西中西文化差異的滲透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中西中西文化差異必然會導致語言中詞義、句義等各種語言現象的差異,為了更好地學習英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地滲透中西文化差異的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學生西方思維視角的培養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東方語系,這兩種語言不管在歷史文化還是區域文化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存在著較大差異。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英語學習中可能很難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現象,而思維方式或視角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文化背景,有助于學生西方思維視角的培養,而只有站在西方文化思維視角才能形成審視西方文化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視角。
(二)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內涵
在大學英語教育中滲透和傳播文化知識,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西方英語語境下平等待人、互尊互讓等文化背景,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英語文化內涵。在了解這些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西方人為什么喜歡恭維、稱贊對方的習慣會有更深的理解,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學習英語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學生跳出中國式英語的怪圈
在英語學習中,人們很容易受到自身所處文化背景的干擾,學習到的英語往往不夠地道,如中國的英語在西方看來就只是中國式英語,而非真正的英語。學生在組織英語語言時,仍然會站在漢語的思維方式上進行,表達出來的英語具有濃濃的地方風味。在大學英語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統一起來,通過文化滲透和傳播能夠加強學生對英語語言背景文化和語言結構的進一步了解,使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有步驟地、系統地掌握文化知識,有利于減少英語學習中本土文化的干擾,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跳出中國式英語的怪圈。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的建議
語言與文化之間關系密切,中西文化差異會導致語言學習障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重視。
(一)教師應有意識地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要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與文化學習的綜合提高,首先需要具備高文化素養的師資隊伍。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對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水平,對自身的跨文化交際知識進行全方位地豐富,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換位思維模式,從而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擺脫中國式英語的困擾。
(二)通過課堂講解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語言中西文化差異
英語篇章和詞匯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涵義,因此教師可以加強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教師可以以教材為藍本,在教學中導入文化因素,對詞匯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講解,對英語國家的地理、風俗、飲食習慣等背景進行詳細介紹,幫助學生正確、充分地理解所學的材料,使學生對英美國家和中西文化差異有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識積累
根據所學教材及學生專業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比如英美報紙、雜志、文學作品等。文學作品或報刊是國家文化的反映和載體,通過閱讀這些作品能夠使學生對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風俗習慣及文化特點有更多的了解,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識積累。另一方面,通過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可以體驗到豐富多彩的異地文化,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并能在實際交流中加以利用。
(四)開設文化課程及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視野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也可以開設一些有關英美文化方面的課程,或者鼓勵學生對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進行選修,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中西中西文化差異有進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其文化鑒賞力的提高。其次,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帶領他們參加文化展覽,鼓勵他們多與英語人士交流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對西方國家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更深刻地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鑒賞力。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倍鞣饺苏彀选皌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保↖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傊形鞣街g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