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新媒體產業發展趨勢

新媒體產業發展趨勢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6-07 15:35:1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新媒體產業發展趨勢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新媒體產業發展趨勢

第1篇

關鍵詞:3G;3G產業;經濟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K825.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26(C)-0089-01

作為第三代移動通信的3G技術的興起,是帶動我國的整個移動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國內企業如果舉措得當,必然會為我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一、發展3G產業的必要性和產業鏈現狀情況

(一)3G技術的基本概況

3G技術指的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技術上是在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基礎上,對系統容量進行了升級和擴容,能夠實現對多媒體數據提供高速、高效傳輸服務。目前,主流的3G標準主要有WCDMA標準、CDMA2000標準和TD―SCDMA標準三種。與之前的兩代通信系統比較,3G技術可提供移動多媒體服務是其主要技術特征和優勢所在,其技術可以實現語音通信和多媒體通信的有機結合,在語音通信服務上,3G技術能夠實現全球漫游,并在任何地方介入3G業務,實現無地域限制溝通,在多媒體服務上,可以提供圖像、視頻、音樂、上網沖浪等信息服務,信息資源提供的更為豐富,服務的覆蓋面更為廣闊。另外,3G技術對2G技術的兼容互動性也是一個重要技術特征,以WCDMA標準為例,只需在現有網絡上安裝一些軟硬件便可以將GSM升級成WCDMA。

(二)發展3G產業的經濟必要性

由于3G技術對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兼容性,以及其技術本身所具有的能夠向用戶提供更為優質的通信服務、多媒體服務等特點,其潛在市場容量和需求為發展3G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從經濟角度來講,通信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地位作用日益明顯,其中移動通信的業務量和經濟效益已經達到40%的通信市場份額。從產業經濟角度講,在第二代通信技術發展過程中,我國的通信產業由于技術上缺乏優勢,許多利潤均為國外公司分得,今日3G產業的發展,我國在技術上與國外公司處于一條起跑線上,我們自己的TD―SCDMA標準運用和實施,在節省以往購買海外產品時所付的版稅和許可費用的基礎上,我國通信業運作的成本將得到明顯降低,行業競爭力將明顯提升。

(三)3G的產業鏈發展現狀情況

目前,TD―SCDMA標準建設與其商業化運作完全吻合,從我國目前3G產業發展情況來看,從芯片制造到手機終端,從核心網絡到測試儀表等,每個鏈條環節具有相對應的廠家支撐,可以說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己經完全形成,并不斷深化發展。

當然,3G產業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難免有著諸多不完善之處,但是隨著3G產業的深入推進,必將更加完善。

二、3G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和經濟對策思考

(一)3G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

從全球3G產業市場發展來看,3G產業市場已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3G用戶增速正在提升,諸如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緊跟其后。可以預見,未來,隨著3G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互聯網等技術的進一步升級,3G產業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筆者認為,產業融合兼容化、業務品種豐富化和技術標準統一化將是3G產業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特征。產業融合兼容化方面,3G產業的發展將使移動通信和相關行業的界限日益模糊起來,手機電視、移動音樂、移動金融、移動醫療、移動圖書館等得到深入發展,這種情勢下,移動通信產業必將與互聯網產業、傳媒出版產業相融合,傳統的移動通信服務業將向“大移動通信服務產業”轉變,形成新的融合性的產業經濟。技術標準統一化方面,雖然目前存在著幾種不同的3G技術,但是從3G產業的發展大勢來看,隨著3G產業的不斷優化整合,各種技術標準走向統一將是下一代或者幾代技術標準的主要發展趨勢。

(二)大力發展3G產業的經濟對策思考

首先,要加大對終端資源的整合。隨著3G產業的不斷發展,消費者對具有更加個性化和優質化的數據服務的需要將日益增加。針對這一情勢,移動通信商、運營商、開發商等應緊密結合產業融合兼容化的發展趨勢,結成產業聯盟,延伸并拓展自身的產品線的寬度和長度,提供多種產品服務,滿足消費者多方面需求。其次,要樹立品牌意識。品牌是無形的資產,是客戶忠誠度的保證,是企業美譽度的重要體現。在當代經濟競爭中,誰能夠樹立良好的品牌,誰就能獲得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尤其是3G這種具有很強的替代性的產業更是如此,因此在3G產業要打牢服務意識、質量意識等,通過品牌的建設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第三,突出對自有知識產權的保護維護。3G技術自有的知識產權是十分必要的和關鍵的,是我國3G產業贏得與世界其他企業競爭的關鍵武器,不可小視。結合未來技術標準統一化的趨勢,我們要優化完善TD―SCDMA技術,不斷完善充實,并使之成為世界主流標準,為我們贏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和效益。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

參考文獻:

第2篇

正所謂大國有大展,繼“高交會”、“文博會”之后,深圳市正在著手打造第三張城市名片――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4月10~12日,第一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此次展會可謂亮點多多。

起點高

工業和信息化部是中國電子信息行業主管部門,深圳市是我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此次部、市聯手,就是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努力打造一個亞洲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展會品牌。

規模大

本屆展會展覽面積,加上一系列專場新品會、各類論壇等,累計使用面積超過23萬平方米,是內地電子信息領域規模最大的展會。即使與亞洲較有影響力的電子信息領域的展會相比,規模也位于前列。

層次高

本屆展會吸引了電子信息各領域很多大企業和具有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參展。大企業主要有:中國電子、京東方、長虹、TCL、酷派等;芯片企業有:聯發科、展訊等;光電企業有:華星光電、友達光電等;基礎電子類企業有:貴州航天、橫店東磁等;電子專用設備企業有:君權自動化、廈門銀華等;電子測試測量企業有:安捷倫、羅德與施瓦茨等;鋰離子電池企業有:邦凱、三菱化學等。

影響力強

本屆博覽會還將舉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熱點設置演講題目,邀請業界有影響力的嘉賓,探討在信息技術醞釀重大突破、全球信息產業格局大調整背景下,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這些嘉賓有行業和地方主管領導,有產業經濟領域、電子信息領域資深專家、院士,也有國內外大企業的領軍人物等。相信他們的觀點將為大家帶來非常有益的啟發,為政府決策提供輔助,為企業發展提供參考,為用戶消費提供導向。

本屆展會將有海內外200余家媒體參加。更重要的是,本屆展會預計到場參觀的專業觀眾將超過10萬人次,這將為廣大同行之間信息交流、貿易洽談提供寶貴的商機。

引領效應突出

一系列新技術新產品也是本屆展會一大亮點。在本屆展會上,我們將看到以聯想、酷派、神舟為代表的IT信息及智能終端類廠商,帶來最新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超級本等智能終端產品以及IT新技術;以海爾、長虹、TCL為代表的視聽類龍頭企業,帶來以智能電視、智能家電等新一代數字家庭產品;以京東方、友達、華星光電為代表的平板顯示類企業,帶來最新高清顯示技術和產品;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語音技術類企業,將展示未來移動互聯網新前景;以聯發科、中芯國際、華潤微、展訊、瑞芯微等為代表的一批芯片類企業將與行業各界人士分享最新的高性能處理器以及最新的系統集成方案。

第3篇

廣電媒介的聚集效應與產業布局

隨著2003年廣電相關扶持政策的出臺,我國廣電媒介產業化腳步逐漸加快,產業化推進程度逐步加深,廣電媒介產業結合自身的優勢特點迅速發展,在我國空間布局形態上也留下了獨特的發展軌跡。一方面,在行政區域的劃分下,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媒介元素的優勢特點形成了自己的聚集效應。較之以前完全指令性發展時期我國廣電出現的“井”字結構,如今發展的聚集效應則是市場自主選擇的結果,具有市場主導發展的特點;同時,聚集效應不是以降低成本為出發點,而是以受眾數量、結構等消費對象為考量因素,與一般產品的特點不同,媒介產品被賦予了更多精神消費層面的含義。

總體而言,我國廣電媒介在地區經濟的催生和內在發展驅動的刺激下,短短幾年時間,在我國一些地區呈現出典型的聚集效應,例如:北京地區、湖南地區、上海地區和廣東地區。四個地區在宏觀經濟環境、微觀地域特點和文化背景上呈現出較大差異,但四者結合各地經濟、文化、政治的特點,探索出具有自身優勢的廣電媒介產業道路,形成了聚集效應,在完成增長極發展的同時,對所處地區媒介產業的影響力甚巨,其核心競爭力輻射其所在的整個地區。

最具特點的是湖南地區的廣電產業布局。湖南地區的廣電媒介產業總的體量相對于北京和上海地區還比較小,但以湖南電廣為代表的聚集效應輻射至整個湖南地區,促進了湖南地區廣電媒介產業的發展。從制作機構的數量、制作團隊的能力,發展本地區優勢文化項目,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廣電媒介發展方向,無論從市場占有率還是實際創收能力都走在全國的前列,成為我國廣電媒介產業發展布局的獨特形態之一。

電視媒體的區域認知與區域定位

電視媒體要在發展競爭中具有優勢地位,除了有創新的節目、穩定的受眾、優秀的品牌等因素外,其發展還要受到各自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傳統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促使電視媒體形成各自不同的區域媒體認知和發展定位模式。

湖南電廣的發展方式很具有代表性。

1993年3月,以湖南電視臺等媒體的廣告經營業務、傳輸網絡和節目制作為核心成立了大型傳媒企業――湖南電廣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率先進入資本市場,被譽為“中國傳媒第一股”。在資本市場上的成功試水,使湖南電廣發展之初在集團化的道路上也做出了一些嘗試,包括對節目、廣告等主營業務的大力發展,網絡的嘗試以及在其他非主營業務領域的嘗試。而正是這樣的集團化的大膽嘗試,使湖南電廣的觸角伸向湖南以外的地區。與華北地區的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擁有優勢資源不同,湖南地區在眾多資訊擁有量和優勢資源平臺搭建上遠不及具有優勢地位的北京地區,湖南電視媒體的發展必須重新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又具有優勢地位的區域媒體定位和選擇。

經過多年探索,湖南衛視鎖定年輕,鎖定娛樂,打造中國娛樂媒體的領頭羊。“娛樂為先”成為湖南地區電視媒體發展的區域定位和認知,在這樣的定位和認知上,湖南電視媒體把娛樂媒體發展成橫縱雙向的電視娛樂媒體產業,這樣的區域定位使湖南媒體在全國媒體市場份額的占有上得到了不俗成績。

在不同的地區發展過程中,地區的發展印記深深地影響到當地媒體的發展和地區定位,在北京、湖南、上海、廣東四個各具特點的地區發展平臺上,各區域媒體也在不斷深入探索各自不同的區域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形成不同的區域媒體。

現代傳媒技術與電視媒體產業新增長極模式的形成

隨著電視媒體產業增長極點的出現,聚集效應的擴散,我國電視媒體產業伴隨著媒體產業與地域特點的結合,對資源的渴求以及自身發展升級加快的現實要求,迫切要求電視媒體產業向更深層次、更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方向發展,尋求更多的產業經濟增長點。為此,電視媒體產業結合了經濟發展特點和產業鏈上各節點的相似因素,逐步呈現傾斜式發展態勢。

現代傳媒技術的進步為傳媒產業的傾斜發展格局拓展了天地。如湖南衛視與青海衛視的合作,就改變了傳媒生態和產業發展的固有思路。

青海電視臺、湖南廣播電視臺于今年3月份正式簽署協議聯合運營青海衛視,雙方共同組建合資公司,湖南方的團隊全面負責青海衛視運營,青海方與湖南方以51:49的持股比例組建新公司。此番跨省聯合運營從思路理念上開創了新的電視媒體產業傾斜式發展模式。這是繼2009年底上海、寧夏兩家電視臺正式宣布跨省合辦寧夏衛視之后,中國電視媒體產業跨省合作的又一大舉動。

湖南地區的電視媒體產業發展的速度較快,各項指標的發展增長速度位居全國前列,在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外擴性發展成為其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湖南廣電傳媒立足本土打造優勢品牌的戰略已初見成效,除了自身媒介產業的發展之外,其影響力也波及全國范圍,形成湖南效應,并占領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在自身產業的發展中其集團化發展逐步擺脫過去單一的行政手段,逐步向以主營業務為核心的集團化方式邁進,而資本市場的運作又為湖南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資金支持。

青海作為多民族聚居省份,地域遼闊,人文條件獨特,民族文化多元,使得青海衛視在電視內容生產和運營上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潛力。之前青海衛視也不斷探索發展區域媒體產業的新模式,曾嘗試以各種方式轉讓廣告經營權或股權。青海衛視先后與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星空傳媒、靈通網等合作,但均未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與湖南廣播電視臺跨省組建合資公司,開創了體制內電視媒體跨區域合作發展的先河,符合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為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在現代傳播技術充分成熟之前,湖南和青海的合作是難以想象的,即便因為某種行政化的要求進行合作,其經濟價值也是非常有限的。現在,由于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的成熟,跨區域合作的空間障礙已經消弭,資本的集聚效應也使合作的規模效應得以充分顯現。這樣,就可以實現雙方合作過程中的優勢互補,既有湖南衛視的經營風格,又包容了青海本省的區域文化特色,形成新的區域媒體發展戰略,雙方合作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種整合模式或將延伸到其他省份以及地市級廣播電視臺。不久的將來,我國的電視媒體產業發展或將出現更多跨省聯動傾斜式發展組合的模式。而這種擴張方式形成的增長極與傳統的地緣意義上的增長極有相當大的差異。

不久的將來,中國電視媒體的產業化擴張式發展就不僅僅呈現為空間形態上分別以華北、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內陸為代表的四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傾斜帶,而且還會出現一些在空間上斷裂,資本鏈條和業務模式上形成優勢互補、強弱聯合的電視媒體產業傾斜帶。

關于中國電視媒體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

從我國電視媒體產業化發展現狀來看,在全國范圍內已經逐步建立起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輻射全省以至傾斜式發展的新格局。以華北、華東、華南、中南等為代表的四大傾斜帶在各自產業發展逐步推進的同時,也在為電視媒體產業繼續縱深發展探索未來發展之路,為我國電視媒體未來發展提出多種不同趨勢發展的可能。

趨勢一,形成“1+X”的聯盟協作式發展方向

北京地區的電視媒體發展的優勢,加之華北地區電視媒體的區域定位的相近性,以河北和天津為依托,啟動與華北地區其他毗鄰省份的電視媒體發展聯動腳步,加大產業鏈條上的優勢資源組合,進而形成聯盟協作式的華北地區電視媒體產業發展集群。

以華東地區的上海、江蘇、浙江為代表的電視媒體發展態勢也有向安徽地區滲透聯盟的可能,江蘇、浙江、安徽構筑“聯盟條約”就是這一趨勢的必然結果。

趨勢二,電視媒體發展在空間地理上出現新的聚集效應

在華北地區的地理方位上部,還有我國版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區域,即東北地區。東北地區有著顯著的工業區經濟發展特點,同時東北文化在這一地區根深蒂固,使東北地區形成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為提升東北地區的影響力,吸引具有相似文化地區合作發展產業化道路提供了可能性,進而形成我國電視媒體產業發展的新的聚集效應。這成為我國電視媒體發展的又一區域新亮點。

趨勢三,電視媒體發展向西部推進,形成超越空間區隔的新增長極

我國西部地區有廣闊地理范圍和豐富資源,其自身一直在不斷探索發展的出路,國家相關的扶持政策也一直在向西部地區傾斜。四川、貴州、重慶等地區電視媒體產業的發展在一些先行者的帶動下,有可能率先走出西部并逐步發展成具有西部優勢的電視媒體產業群。

從整個戰略看,僅北京、上海、廣州、湖南等四個一級增長極是遠遠不夠的。中國還需要在東北、西部、中南部逐步擁有至少一個地區作為電視媒體產業發展的二級增長極,才能在我國電視媒體發展中構筑起地理分布和微觀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的增長極集群,并支撐中國電視媒體產業經濟逐步走向現代化。

【本文為2009年度《中國影視學術創新理論》項目組最終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趙玉明主編:《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08》,中國廣播電視年鑒社,2008年版

②黃勇主編:《2008年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新華出版社,2008年版

③喻國明主編:《中國傳媒發展指數報告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3月版

第4篇

10月25―26日,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印度、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8個國家著名學府的一流學者和業界專家齊聚上海大學,參加由上海市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大學影視與傳媒產業研究基地、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共同舉辦的“新媒體產業國際研討會”,共同研討新媒體產業發展的前沿課題,探索在新媒體時代傳媒與社會和諧互動的關系與方略,這是新媒體研究領域一次空前的國際學術盛會。研討會上,各國學者、業界專家圍繞“新媒體產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新媒體產業發展的政策與策略”、“新媒體與人類和社會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等主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和探討,其中既有對宏觀層面的把握,也有對微觀、具體媒體形態的深度探究,對世界新媒體產業前沿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展示、交流和對話。

各國新媒體產業發展的宏觀態勢

來自印度克魯克舍大學的B K Kuthiala教授做了題為《淘金記!迅猛增長的印度新媒介產業中的全球化問題》的報告,他結合當前印度人口眾多、消費主義盛行、青年一代快速崛起的現狀,介紹了電視行業、電影行業、印刷媒體、音樂行業、電信、外資電臺等相關領域的發展狀況。針對在通向市場化乃至全球化的路途中,印度媒體所遇到的“政策體制”和“語言文化”的雙重阻礙,B K Kuthiala教授介紹說印度政府盡管不情愿全面開放,但還是給了私人企業以充分的自,很多新媒體的行業聯合迪拜和香港的合作項目共同開發;在語言方面,印度語、英語甚至中文呈現出混合與共存的現象,而且大多數印度本地的受眾已經習慣了這種語言融合,新媒體在印度的發展空間是很大的。

來自韓國水原大學的Monhaeng Lee教授的《韓國IPTV用戶的觀看模式》一文則是從受眾研究的視角對用戶實際使用的IP-VOD服務展開調查。在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的一年內,韓國的IPTV有一個顯著的變量:不僅用戶數量增加了一倍,而且使用頻率每月增加了15倍,受眾觀看時間每人翻了兩番。在內容方面,用戶仍然傾向于收看免費的電視節目。但是,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觀眾逐漸定制適合自己消費方式的電視節目,而這一服務IPTV完全能夠提供,事實也已經證明,IPTV是傳統電視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徹底改變受眾觀看的模式。

中國的IPTV目前也處在關鍵的運行階段,而最初的兩大壁壘(政策與技術)正在弱化。上海文廣集團百視通公司在IPTV運營上已積累了可喜的經驗,其首席運營官李懷宇在《中國IPTV業務發展與創新》報告中指出,IPTV處于有線電視和網絡之間,并更偏向于電視的媒體渠道,在中國,IPTV的技術特征也使它不能完全取代有線電視,而只能與有線數字電視實現差異化定位。他介紹了BesTV(百視通)在順應三網融合的發展下謀求IPTV的創新發展舉措。比如與Web2.0整合,實現跨終端社區視頻服務;個人用戶與家庭用戶透過IPTV家庭電視填補互動縫隙;個人用戶能把“想要看”、“未看完”或“好友推薦要看”的內容在不同時段播看,等。他預測,在不久的未來:用戶一旦定制IPTV,在家庭、路途、賓館、工作場所等,凡寬帶所在之處,IPTV均可實現互動視音頻服務體驗。

上海大學的青年學者,畢業于莫斯科大學的王雨瓊博士在《俄羅斯衛星電視產業》中重點介紹了俄羅斯衛星電視發展歷史和現狀,她指出,一方面,制作高質量內容的電視節目這一競爭法寶,已普遍被業內人士認同和遵循;另一方面,節目收視技術的競爭,也成為電視的新競爭重點。在這種趨勢下,俄羅斯衛星電視市場由于較好地發揮了衛星傳播手段的技術優勢,以及把握推行了一些有利的運營策略,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對世界各大衛星電視公司和俄羅斯本國新興衛星電視公司充滿著巨大的魅力和誘惑。尤其在傳統媒體市場已充斥著近于飽和的激烈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俄羅斯衛星電視市場更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Alan Knight教授預測未來傳媒發展大致會出現以下幾個趨勢:內容獲取更加便捷;更多的媒介形式和信息平臺;傳媒發展更加個性化;媒體的公眾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受眾實現分流;媒介所有制更趨集中化和數字化制作。

新媒體產業經營的創新視角

互聯網上電視新聞傳播有何新的動向?有何創新的機遇?針對這一課題,上海大學的吳信訓教授和王建磊博士在《中外視頻網站上電視新聞傳播現狀與創新策略探析》一文中,對比分析了中外代表性視頻網站上電視新聞在傳播形態、傳播技術、傳播方式以及傳播內容構成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并做了詳細、全面的定性分析,認為國內互聯網現在對電視新聞傳播的使用與滿足狀態,只是互聯網發展中早期階段的一種狀態,國外則有更大比例的互聯網使用者運用視頻新聞傳播來觀察監測世界發生的新變動(新聞范疇的功能),來增益自身適應社會發展的生存能力的提升(信息與學習范疇的功能)。這種需求的增長,無疑也為網絡電視新聞與信息的傳播拓開了日益增長的空間。正因為如此,盡管目前國內網站存在著電視新聞數量稀少、傳播情況欠佳的現狀,但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以前瞻的目光開發對電視新聞的傳播和利用,并根據互聯網的特性設計創新的傳播模型和體系。

同樣對視頻網站予以關注的有來自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Jenny Weight博士,她對視頻網站中并非由商業機構提供而由用戶生成內容,并以表達自我為重點的媒體類型稱為身份媒體,比如Facebook和Youtube。這類“身份媒體”是技術和理念共同的產物,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媒體盈利模式。在業界主要有三種利用方法:1.市場營銷和審查;2.合作開發;3.購買網絡。

在手機媒體成為各界關注熱點的勢頭下,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的龍錦副教授在《新媒體發展:勿忘消費者――以手機電視為例》中指出,集各種利益關系于一身的中國手機電視已經步入嚴重的發展瓶頸。與手機電視發展密切相關的兩大政府部門在奧運會后仍未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廣電總局手中的“許可證”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手中的“入網證”仍互相牽制,各不相讓。在這種情況下,從這一產業鏈的終端著手,強化消費者在消費終端的拉動作用,無疑是手機電視市場發展的一個最好選擇。而要使消費者形成對手機電視的市場需求,關鍵在于如何讓消費者意識到自己對手機電視產品的需要并付諸行動。上海大學孔秀祥副教授則詳細分析了手機廣告的類型、特征、市場規模、產業模式,介紹了國外的先進模式及其借鑒價值,并綜合各方數據,結合中國市場發展實際探討了中國市場手機廣告的發展趨勢。

針對當前炙手可熱的Web2.0研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蔣曉麗教授、付玉杰在《互聯網的二度華麗轉身:從工具進化的角度展望Web3.0的發展趨勢》一文中指出:互聯網的發展史本質上也是互聯網這種生產工具不斷進化的歷史。文章從生產工具進化的角度對Web1.0到Web2.0的轉變進行了闡述,并對未來Web3.0的發展趨勢做出了判斷,主要有信息表達方式轉變、網絡使用方式轉變和信息搜索模式轉變三個方面,而這種轉變和Web3.0的主要內涵還有進一步可待探討的空間。

政策與策略制定的新影響因子考量

德國埃森文化研究院Claus Leggewie教授在《媒體民主――民主化和媒介化之內在關聯》中指出:新媒體環境給傳統媒體和傳統社會結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網絡媒體成為一個最大的檔案,它的雙向交流特點和受者與傳者互換造成了社會分散化,進而對20世紀的中心化和民主集權形成了一定沖擊。網絡媒體在作為宣傳工具和信息自由化工具之間存在一種博弈,就德國自身的情況而言,目前已有四分之三的德國公民在線。尤其是年輕的80后一代,他們有自身更顯著的特點,在所有上網的動機中,政治目的大概只占2%,98%都是消費信息和娛樂。媒介化所帶來的對民主的改進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的現象。

上海大學的張詠華教授的《博客現象和網絡時代公共空間的拓展》一文,從對中國大陸若干網站上的博客內容的實證分析出發,探討在當今中國大陸,博客同網絡時代公共空間的拓展之間的聯系。在研究中發現,博客內容或多或少有一部分是對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意見的表達,盡管在目前,涉及公共議題的部分所占的比重在常規時期還不大,博客行為也還不夠成熟,但是在公共話語空間的建設尚較薄弱的中國大陸,博客空間和在其中展開的公共議題討論的出現本身,就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論文同時指出,博客形式的社會空間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博客空間中非理性、極端化等問題的克服,呼喚著公民公共參與意識和積極性的提高和公民理性的培育和增強。

來自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大學的Fiona Martin博士在其《公共服務廣播的信息化與轉型》一文中指出,公共廣播機構在互聯網上有兩個新角色是商業廣播無法滿足的:一是帶給公眾有來源的信息和材料,盡管商業公司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但雙方的興趣和動力不同,無法真正做到像ABC和BBC網絡提供的豐富資源那樣;另一點是功能上的互動,它將個人博客、新聞機構、社會團體的媒體代表整合為一體,以跨越時空的方式在機構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實行互動,及時提問、發表觀點和議論。這在客觀上也為公眾的民主表達提供了新的形式和途徑。

對于新媒體產業而言,版權問題已然成為新媒體內容生產和經濟模式的重要問題而凸顯出來,來自英國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中心的Wolf Richter博士的論文《數字音樂的未來》,中國傳媒大學胡正榮教授和徐聰的《中國網絡

電視盜版與公共利益的維護》的論文,都對此作了探討。

從人文視角對新媒體產業的反思

新媒介為大眾又開拓了一塊極具誘惑力的虛擬空間,催生了許多新的大眾文化形態,對大眾文化注入了新內涵。上海大學許正林教授的論文《新媒體的崛起與大眾文化新癥候》則對這種新的文化形態做出一番批判的解讀。他指出一系列大眾文化的新癥候,主要有虛擬交往、文化拜物教、負價值迷狂和政治參與4種表現類型。他認為,新媒體一方面促成了大眾文化人性化回歸的一面;另一方面新媒體又產生了一種社會負價值迷狂癥、一種人性的異化……。在新媒體未來發展的道路上,這些表現出來的大眾文化新癥候是在觀照新媒體與大眾文化關系中應該警醒與批判的。

復旦大學孫少晶副教授在《新技術環境中的傳播陷阱分析》中指出了在當今新媒介環境中存在著:人-信息互動:思維與認知陷阱、人-機互動:控制與使用陷阱和人-人互動:溝通與關系陷阱三類傳播困境。盡管因特網、手機、互動電視等新媒體技術賦予了受眾更多的控制自由,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這種方便性和互動性的增強更增加了人成為媒介奴隸的可能性。Email、PDA、手機、IPOD等占據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時間。網絡上癮癥(Internet addiction)、網絡依賴癥(Internet dependency)等新媒介癥狀越來越盛行……總之,傳播手段的豐富性表面上讓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維護更加容易,實際上它也間接創造了人際關系的一些危機。因而應充分重視新技術的傳播陷阱,同時加強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和傳播素養(communication literacy)的教育和培訓。

中國社會科學院孟威副研究員的論文《新媒體話語的文化影響力》針對新媒體話語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從議程設置、互動、文化意識、價值觀、社會文化秩序、意識形態等方面討論新媒體文化功能及其雙重作用,進一步思考應對新媒體挑戰的文化策略。同樣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趙康在《集中,抑或分散?――網絡技術特性初探》一文中指出,網絡的出現,為中國民眾提供了一個虛擬的自由發展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通過網絡互動激蕩出公民觀念、自由信念、法治意識等才是網絡的真正使命。雖然這個空間也受到統一運作的束縛,但是對于中國民眾來說至關重要。

德國包豪斯大學、同時也是同濟大學的Lothar教授的論文發出了《創意尚有空間否》的提問,他結合自己主導參與的創意產業項目和跨國教學經驗,指出創意是生產力,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在于創新。目前新媒體等通訊行業也在產業化,而這個行業的發展更需要創意。他認為目前中國的標準化教育體系對于培養創意型人才不利。華東師范大學嚴三九教授則通過《上海市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情況調查》指出上海市新媒體專業人才緊缺,進而思考新聞傳播教育如何面對市場需求。同樣關注此問題的還有中國礦業大學新聞系張如成副教授,他指出,中國動漫業缺乏的不是中期制作環節人才,而是前期規劃和創作人才。因此高校在培養動漫人才時,首先要堅持創意從文化中來的觀念,從課程設置上注重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增強文化敏銳度。

第5篇

>> 印度的新媒體發展現狀及影響 新媒體產業發展及對策研究 新媒體時代報業發展策略研究 媒體融合新業態發展研究 新媒體創意產業的發展研究 略論新媒體時代農村廣播電視的發展 印度傳統媒體的發展態勢 地方電視媒體應對新媒體挑戰發展策略研究 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發展研究 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策略研究 新媒體對農村社會交流方式的影響研究 農村地區新媒體使用現狀與問題研究 媒體發展新常態 新媒體與發展 基于移動新媒體特征對新媒體短片創作與發展趨勢研究 拓展新媒體產業研究與發展的國際空間 新媒體語境下河南本土動漫產業發展研究 紙媒的新媒體融合化發展研究 運用新媒體引導高校青年的發展與研究 新媒體藝術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10]What’s The Deal With The Group Buying Space In India?One HUGE Positive,on June 28th,2010,http:///2010/06/223-whats-the-deal-with-the-group-buying-space-in-india-one-huge-positive/.

[11]wearesocial.sg.

[12]Tallberg M 2005,“Handset Bundling”,http://lab.tkk.fi/tutkimus/lead/leaddocs/tallberg.pdf.

[13]71 Million People Claimed to have used Internet in 2009,New Delhi,Delhi,April 5,2010,http:///pressrelease/internet/2010040547312.htm.

[14]I-Cube Report 2008.

[15]Microsoft India’s Free Trial Of Online Services For SMBs;No ERP,on July 21st,2009,http:///2009/07/223-microsoft-indias-free-trial-of-online-services-for-smbs-no-erp/.

[16]Ibibo Integrates Telco Billing For Micro-transactions In“Great Indian Parking Wars”,on May 17th, 2010,http:///2010/05/223-ibibo-integrates-teleco-billing-for-micro-transactions-in-great-indian-parking-wars/.

[17]Social Network IndyaRocks Raises Strategic Investment From ValueFirst,on May 19th,2010,http:///2010/05/223-social-network-indyarocks-raises-strategic-investment-from-valuefirst/.

[18]Ad Network Komli Media Raises $6 Million In Funding For AsiaPac Expansion,on July 14th,2010,http:///2010/07/223-ad-network-komli-media-raises-6-million-in-funding-for-asiapac-expansion/.

[19]India Government Develops $35 Tablet;What Can It Do?Features,How It Was Built,on July 23rd, 2010,http:///2010/07/223-india-35-tablet-laptop/.

[20]I-Cube Report 2009.

[21]Give TRAI’s Broadband Plan a Hand–Ajit Balakrishnan,on July 1st,2010,http:///2010/07/223-give-trai%e2%80%99s-broadband-plan-a-hand-ajit-balakrishnan/#more-18301.

[22]IAMAI’s Comments To Standing Committee On The Copyright (Amendment) Bill 2010,on June 15th,2010,http:///2010/06/223-iamais-comments-to-standing-committee-on-the-copyright-amendment-bill-2010/.

[23]Times Audience Network To Open Up Its API;“Video Ad Inventory Has To Be Sold By The Publisher”,on March 16th,2009,http:///2009/03/223-times-audience-network-to-open-up-its-api-video-ad-inventory-has-to-be-sold-by-the-publisher/.

[24]Sify Consumer Biz Revenues Down 35% YoY;ePorts,Subscribers Decline,on April 26th,2010,http:///2010/04/223-sify-consumer-biz-revenues-down-35-yoy-eports-subscribers-decline/.

[25]April 2010:9M Broadband Connections In India;16.9M Wireless Connections Added, on May 31st,2010,http:///2010/05/223-april-2010-9m-broadband-connections-in-india-16-9m-wireless-connections-added/.

[26]Report:Cybercafes No Longer Gaming Hubs In India,on January 15th,2010,http:///2010/01/223-report-cybercafes-no-longer-gaming-hubs-in-india/.

[27]International Music Videos On Hungama;Why Download?EMI,on February 24th,2010,http:///2010/02/223-international-music-videos-on-hungama-why-download/#more-15446.

[28]Social Network IndyaRocks Raises Strategic Investment From ValueFirst,on May 19th,2010,http:///2010/05/223-social-network-indyarocks-raises-strategic-investment-from-valuefirst/.

[29]Saregama Net Profits Up 42.4% On Flat Revenues;Revenues From Film Down,on January 20th,2010,http:///2010/01/223-saregama-net-profits-up-42-4-on-flat-revenues-revenues-from-film-down/.

第6篇

[關鍵詞] 新興文化業態 概念 分類

美國“次貨危機”給金融市場帶來的動蕩,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衰退,為挽回欲靜不止的經濟頹勢,各國政府紛紛把刺激國內消費、恢復經濟的注意力投向文化產業。我國政府繼應對金融危機十大振興規劃出臺之后,出臺了第十一個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其中第七條規定:“積極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影視、手機廣播電視等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其實,早在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就提出了要“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興文化業態”,以此“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思路。但時至今日,有關文化產業新興業態的理論研究仍呈零星狀態,許多人對文化產業新興業態的核心概念及其分類狀況也知之甚少。

一、“新興文化業態”的出臺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產業以其獨特魅力和經營成長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尤其是美國的文化產業,其總體實力和競爭優勢至今無人能比。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日本和韓國先后提出“文化立國”戰略,對文化產業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全面提升其國際文化競爭力。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的電影業和傳媒業、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網絡游戲業、法德的出版業、英國的音樂產業等等,以其絕對優勢風迷世界,成為當前國際文化產業的標志性品牌。近幾年,這些文化產業發達國家憑借雄厚的財力,層出不窮的高新技術和日新月異的互聯網,通過相關產業優勢集聚,衍生出許多新興文化業態,這些新興文化業態和原本業已發達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這些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工具,并且使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和文化面臨嚴峻的挑戰。

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較晚,但憑借互聯網、高新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全球流通背景,已經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勢頭。進入新世紀,以高速寬帶和移動網絡等信息技術為依托,網絡文化產業逐漸成為我國文化產業一個較快的增長點。伴隨高新技術、生產手段、經營模式、盈利水平,以及文化產品種類上的不斷拓展和不斷創新,涌現出許多新興文化產業行業,并不斷衍生出新興文化產品,這種文化產業實踐發展過程中的新動向,自2005年起就引起了政策層和部分專家學者的關注。

2005年1月26日,利向昱在《中華新聞報》撰文“科技助力新興文化產業”,介紹了新技術條件下催生的幾種新興文化產業類型,這是新聞界關注新興文化業態的開始。同年,常偉在《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發表“新興文化產業亮點常擊”,從經營方式轉變的角度介紹了幾種新興文化行業。2006年5月,祁述裕和韓駿偉在《與現實》發表“新興文化產業的地位和文化產業發展趨勢”,這篇文章立足于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支持而出現的新興文化行業,如電腦特技、電腦動畫、電腦游戲、移動媒體、數字電視、網絡電視等,并對新興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做了初步預測。提出中心城市應把發展新興文化產業作為重點,著重做好加大扶持力度、鼓勵文化創造、完善產業鏈、建立和完善市場競爭機制等方面的工作。

2006年9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以數字化內容、數字化生產和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新興文化產業,“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研發,開發文化數據處理、存儲和傳輸服務、移動文化信息服務、網上文化交易、數字互動體驗服務、數字遠程教育及數字娛樂產品等增值業務。”毫無疑問,這是政策層要求運用高科技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興文化業態思想的初步表達。

2007年4月,趙志立在《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文化產業發展要重視新興文化業態”,作者把四川近幾年發展勢頭較好的數字內容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創意產業和數字版權產業等新興文化產業稱之為新興文化業態,這是對新興文化產業進行分析和分類的初步嘗試,也是學術界在標題中使用“新興文化業態”的開始。這篇文章意義重大,標志著“新興文化業態”研究的正式啟程。但是,直到2007年10月,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正式提出“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時,這個近年來隨著經濟和文化產業發展出現的新課題,才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二、什么是“新興文化業態”

范玉剛首先在《望新聞周刊》撰文“業態創新興文化競爭力”。他認為:“新興文化業態的培育和創新,主要依托科技創新,特別是先進適用性技術的普及。當前數字化技術創造了很多切合時代特征的新興文化業態,主要顯現為一系列頗具競爭力的網絡文化產品。”他把新興文化業態的范疇定格為網絡文化產品。

2008年5月,“2008文化財富沙龍” 在南京舉行,與會專家和學者對新興文化業態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的探討。在概念的界定上,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認為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內容、科技和資本結合的產物,關鍵是內容。內容的價值在于其原創性、差異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惠林也認為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財富的重要內容,文化財富本質是文化內容的創新和內容的衍生力。信息高速公路提供的是跑道,而沒有內容就沒有新興文化產業可言。

關于如何發展新興文化業態,中南大學教授柏定國提出,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應首先從新載體和新商業模式入手。新業態是先進技術糅合了傳統的文化藝術因子,當今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建立在高新技術的載體平臺上。新商業模式應注意企業和消費者的互動。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魏鵬舉則認為,對文化新業態應當有新興管理模式和體制。他認為新業態如何與傳統文化業態形成一種優勢互補而并非替代是一個更應關注的問題。

關于新興文化產業的具體內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李向民強調:“文化產業新業態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新媒體和新行業的出現;二是新興數字信息技術對傳統文化行業進行改造;三是文化產業化過程中,傳統產業加入文化內容后產生的新盈利模式,這三個層面的集中,形成了文化產業新業態的核心內容。”應該說,這次論壇是中國學術界集中討論新興文化業態的問題的開始,為我們準確理解和界定這一概念提供了最有價值的借鑒。

筆者認為,對新興文化業態的理解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新興文化業態顯然脫胎于傳統的文化產業,明確區分新興文化業態和傳統文化產業的具體范疇是我們界定概念的第一步。總體上來看,新興文化業態主要是指憑借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支持而衍生出來的、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有關的文化業態。其核心技術應該是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也就是說,新興文化業態首先是一種新技術條件下的網絡文化產業。第二,正如專家所說,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內容、科技和資本結合的產物,顯然,新興文化業態所表現的內容應與狹義的文化密切關聯。主要是指文化產品生產商利用各種數字化的軟件和硬件以及數字化終端,將圖像、文字、影像、語音等內容進行整合,并在互聯網上直接創作、編輯、生產制作及傳遞,向消費者提供多種層次、多種類型的各種內容產品。第三,從載體形態而言,新興文化業態主要指向寬帶互聯網絡新媒體和移動新媒體兩大類。主要載體形式表現為電腦、手機和其他移動存儲等終端平臺。這種新技術驅動下的新媒體,采用新技術實現內容和傳播價值模式的調整或創新,滿足受眾的各種新需求。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新興文化業態主要是指網絡信息技術與數字技術推動下不斷衍生的新興文化行業。推動新興文化業態出現的最主要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反映在生產制作方式、媒介平臺的不斷更新上,這使得文化產品獲得便利性與覆蓋程度大大提高;二是人類的不斷創意,創意是文化產業的原動力,它能夠創造出無盡的文化原材料,從而不斷創造文化新業態。

三、新興文化業態的初步分類

由于新興文化業態是近幾年產生并且依然層出不窮的新興文化產業,所以對它們進行分類只能是一種努力和嘗試。因為任何新興文化產品從設計到制作,從媒介平臺到終端受眾,都糅合了不同的技術因素和傳統產業的因子,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無論用哪一種分類方法都無法涵蓋所有,而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又將會導致同一個文化類別的多種身份,甚至同一個文化產品,在設計制作時屬于一種文化產品,而通過媒介平臺傳播到終端時又表現為另一種文化產品,新興文化業態的遞生性、創造性、交互性和多樣性決定了分類的難度。

下面,我們以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為線索,建立新興文化業態評斷模型,并以其中引起產業形態變化的要素的不同,或者新產生行業、行業轉型所依賴的基礎要素不同進行細化分類。

這個評斷模型要說明的是,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的現實狀況下,文化產品的生產在各個生產環節被分割,形成許多既相互支撐又各自獨立的生產要素,這些生產要素構成了影響某一行業特征和狀態的基本性要素。由于生產技術的進步,其中一個或者幾個要素被改變,而形成了與原有行業狀態既有客觀形態上的聯系又有本質區別的新興行業形態,比如樓宇電視,它們在傳播方式與服務方式上仍然保持了廣播+廣告的贏利模式,但在本質上卻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形態;還有一些則是新舊技術融合后產生的前所未有的新行業形態,比如網絡電視、手機游戲等。如前所述,新興文化業態與傳統文化業態區分開來的核心要素是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那么,新興文化業態從范疇上應該界定為網絡數字化文化產業。由于生產環節或技術手段不同,其文化產品呈現出不同的業態,且形成多個不同的產業族群。大體而言,網絡數字化文化產業可以細分為新媒體產業和多媒體數字內容產業。新媒體產業包括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戶外數字媒體、IPTV、數字電視等多個領域;多媒體數字內容產業則包括數字娛樂產業、數字出版產業、數字教育產業、數字藝術產業、數字廣告產業等各種文化行業,其中每個產業又可細分出多個產業市場,如數字藝術產業,可再次細分為數字藝術制作、數字藝術拍賣、數字藝術交易等各種行業;如下表所示:

顯然,“新興文化業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新”相對“舊”而言,即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新型業態。從文化產業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原來一些“新”的文化行業逐漸成熟并被歸之于同“舊”產業陣營,而隨著傳播技術、傳播介質和傳播內容形態的不斷更新,更“新”的文化業態依然層出不窮。例如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多年前作為一個新興文化行業曾被歸類于文化產業,但現在,它們作為基礎性工具和功能性技術不斷衍生出的文化行業和文化產業,才被人們稱之為“新”的文化業態。

總之,新興文化業態作為一個動態的概念,它的內涵和外延都需要隨著產業實踐的不斷豐富而逐步展開并不斷建立和完善起來,對它深入研究并做出科學而準確的結論尚需時日,本文旨在拋磚引玉,以期正果。

參考文獻:

[1]利向昱:科技助力新興文化產業[J] .中華新聞報,2005-01-26

[2]李舫:我國將積極扶持新興文化產業[J] .人民日報,2005-11-02

[3]常偉:新興文化產業亮點點擊[J] .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05(12)

[4]祁述裕、韓駿偉:新興文化產業的地位和文化產業發展趨勢[J] .與現實,2006(5)

[5]陳芋潤、祁述裕:淺議新興文化產業的未來趨勢[J] .隴南報,2007-04-09

[6]趙志立:文化產業發展要重視新興文化業態[J]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7]范玉剛:業態創新興文化競爭力[J] .望新聞周刊,2008(4)

第7篇

2010年4月8日正式《九部委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

,其愿景和意義:一是有助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文化產業以創意為源頭,是一種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綠色產業。鼓勵金融業為文化產業輸血,擴大文化產業的比重,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緩解資源能源瓶頸的重要舉措。二是有助于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有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該指導意見的內容分為七個部分,主要是通過創新信貸產品、完善授信模式、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文化企業直接融資、培育保險市場、實施文化產權評估交易等具體舉措,加大金融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這是我國第一個金融全面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在傳媒文化產業從計劃走向市場進程中,大力發展傳媒文化行業的產業屬性,才能更好兼顧傳媒文化行業的社會與政治屬性,開始逐漸得到廣泛共識。這次提出金融資本與文化產業的有效對接指導意見,注定助力中國傳媒文化產業迎來黃金發展的十年。

政策春風拂面 利好傳媒文化椒塊

對于A股傳媒文化類上市公司來講,中長期都將產生利好,我們堅定看好傳媒文化行業。2010年以來,A股上證指數下跌4.8%,A股傳媒上市公司平均漲幅為22.5%,其中廣電網絡、鑫新股份以及中體產業漲幅位居前三(剔除賽迪傳媒表現),符合我們對傳媒行業看好的判斷。如果如同市場判斷在2010年,宏觀經濟發展以及其他行業存在政策的退出和弱化的發展趨勢的話,我們認為傳媒文化行業在2010年應該是政策不斷強化,系列呵護傳媒文化產業政策將會接連不斷。2010年4月8日出臺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進一步印證我們對傳媒看好的政策預判。我們認為傳媒行業在后續中仍然存在系列推進傳媒文化產業發展政策與事件發生,這將進一步堅定我們看好傳媒文化的判斷。維持“強于大市”的評級。

廣電有線“三網融合”的關鍵

第8篇

(一)集中力量,重點打造特色亮點工作

全力推進現代服務業媒體推介項目實施運行,努力擴大項目影響力,形成亮點。不斷挖掘新題材,精心制作電視節目,確保電視新欄目開播后的正常運行;適時推出電子雜志,在成華門戶網站主頁面開設視頻專欄和電子雜志窗口,協調搭建電視媒介合作聯動平臺。

(二)找準切入點,全面提升電視宣傳水平

一是圍繞建黨90周年等重大事件,統籌安排,做好電視宣傳工作,在全區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二是圍繞中心工作,針對重點工作、重大項目等做好宣傳報道,為建設“中西部綜合實力一流城區”搖旗吶喊。三是創新形式和手段,深入宣傳報道文明城市復查迎檢、市民素質提升工程等專項工作,促進各項工作取得成效。四是繼續促進硬件設施提檔升級、電視工作人員素質提升,確保電視宣傳質量不斷提升。

(三)貼近民生,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創新思路,做好策劃,力爭啟動我區數字電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二是聯合多方力量,加快推進有線電視網絡改造和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工作。三是結合群眾需求,推進“公益電影放映社區行”活動,爭取超額完成全年公益電影放映目標任務。四是精心組織,實施全民閱讀系列活動,加快落實新建3-5個未成年人出版物專營區(專柜),進一步完善公共閱讀服務體系。

(四)以全國文明城市復查迎檢為契機,強化行業監管

一是強化日常檢查,健全巡查制度,確保安全播出、規范經營成為常態。二是突出重點,對督查問題采取堅決果斷的整治行動,徹底清查,保證問題不反復。三是嚴肅對待舉報,保證第一時間查處違規違法行為,維護群眾利益。四是加強聯動,積極聯合街辦、城管、公安等力量,加大執法力度,確保整治效果。

(五)全面完成機關軟件正版化工作

按照全市統一安排,對全區各機關軟件正版化情況進行更加全面、嚴格地督查,確保在規定時限全面完成軟件正版化工作,順利通過國家、省、市檢查驗收。

(六)加快推進產業發展

積極展開產業發展調研,摸清我區廣電和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現狀,明晰當前我國和世界廣電和新聞出版產業發展趨勢,重點研究影視傳媒產業和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問題,結合我區區情,制定相關產業發展規劃,依托成都339、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等重大項目和眾多高端物業,協調推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