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6-21 09:07:2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老年患者的生活護理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本組抽取了120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探究優質護理對老年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120例老年患者中,男76例、女44例;年齡61~89歲,平均年齡(76.8±2.1)歲;28例為心血管疾病、22例為呼吸系統疾病、19例為神經系統疾病、21例為糖尿病、12例為癌癥、30例為其他疾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癥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法,相關護理人員做好打針及發藥工作,同時需保證患者輸液臥位的正確性及科學性[2]。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方法,主要措施如下。
1.2.1實行護士分管患者制度,每一位責任護士均需要做好自己分管患者的各項工作,包括病情觀察、健康宣教、基礎護理及專科護理等。
1.2.2實施彈性排班措施,對患者進行固定分管。由于干部保健病房保健對象較為固定,需對其構建系統化的護理鏈條,包括干部社區醫務室、體檢、門診及住院等內容。
1.2.3不僅需要對老年患者進行身體方面的治療,還需要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消除焦慮、害怕及恐懼等心理狀況,同時給予他們生活方面的關心,以此為老年患者積極面對治療樹立信心。
1.3判定標準 生活質量方面使用SF-36量表評定[3];滿意度方面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設置四個等級,即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4];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例數/n×100%。
1.4統計學分析 患者的統計數據均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頻數和率(%)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和組間比使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比較 結合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P
2.2兩組老年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為98.33%,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為68.33%;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P
3 討論
老年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老年患者身體的各方面機能均呈現衰退的情況,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加強護理便顯得極為重要。同時,對于醫院來說,要想實現穩健發展,便需要建立"以患者為核心"的服務方針,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臨床護理,這樣患者才能感受到醫院的優越性,從而促進醫院的良性發展。
筆者認為,優質護理關系到多方面的護理優化,主要包括:住院環境、服務態度、護理管理、生活護理、健康教育等[5]。①住院環境。病房需保持一定的溫度與濕度,各項設施需齊全,如電視、空調、呼叫系統及洗浴設施等。走廊需有扶手,鋪防滑地板,墻壁需體現出藝術化布置,流露出積極健康的文化氣息,以此增強患者對生活的熱愛。條件允許情況下需為老年患者提供象棋盤與麻將桌等娛樂實施;②服務態度。相關護理人員需注重自我素質的提升,對于老年患者的問題需耐心解答,并充分滿足老年患者的合理需求。對待工作需保持高度的熱情,懂得尊重、寬容及同情老年患者;③護理管理。圍繞老年患者建立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對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采取規范科學的預防措施。落實各項規章制度,使護理管理體現出優化的特點;④生活護理。大部分老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護理人員需積極主動為老年患者喂水喂飯,處理大小便、理發及修剪指甲等[6];⑤健康教育。無論是對老年患者還是家屬,均需要進行健康教育,以此引起他們對疾病的重視。比如對于糖尿病老年患者,需告知藥物及食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參考文獻:
[1]彭曉梅.優質護理對老年患者住院滿意度的提升[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06:389-391.
[2]朱淑貞.優質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07:90-91.
[3]袁瑞香.循證護理對老年結腸癌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9-10.
[4]傅荷蓮.優質護理對老年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2,22:124-125.
關鍵詞:老年癡呆;預見性護理干預;生活能力
老年癡呆是一種慢性精神衰退疾病,發病后具有不可逆性。為進一步提高醫院護理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本研究選取72例老年癡呆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干預兩種護理方法的對照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本院2008年2月~2014年2月診治的72例老年癡呆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其中對照組36例,男女比例為25:11,年齡為56~84歲,平均年齡為(74.2±5.4)歲,研究組36例,男女比例為21:15,年齡為58~81歲,平均年齡為(73.1±4.8)歲。兩組患者中輕度癡呆31例(43.05%),中度癡呆14例(19.44%),重度癡呆27例(37.5%),病程均在1~3年間。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程度等基數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臨床癥狀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老年癡呆的診斷標準;簽署相關治療方案知情同意書;無應用相關藥物的禁忌癥[1]。排除標準:不配合護理方案實施者;資料不完整者。
1.3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方法,研究組則包括心理、飲食以及生活方面的預見性護理,強調護理的預見性,盡量避免護理中存在或潛在的問題。
1.3.1心理預見護理 老年癡呆患者在患病期間易出現抑郁、焦躁情緒,護士在進行老年癡呆患者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時,需要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避免患者出現抑郁情況,抵制治療。與家屬溝通患者各項情況,緩解家屬對患者病情的緊張。
1.3.2生活預見護理 老年癡呆患者大多生活無法自理,在老年癡呆緩和的預見性護理干預中,護士應該著重患者的生活護理。長期臥床的患者中需要對其進行定時翻身,并對局部易受壓處濕熱敷,避免局部皮膚組織壞死。還需要對大小便失禁的患者使用收集容器,用紙尿片或接尿器,避免皮膚受尿漬、糞便的刺激。
1.3.3飲食預見護理 由于老年癡呆患者消化功能大多存在障礙,護士需要在飲食方面注意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蛋白質與各種維生素的均衡攝入,防止患者出現便秘、腹瀉問題。另外,還需要進行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復訓練,從而幫助患者維持正常的攝食、吞咽功能。
1.4療效觀察指標 予以不同的治療方案后,采用癥狀自評表(SCL-90)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進行簡易智能量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與生命質量測評量表(QOL-AD)綜合測評,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2]。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用標準差(x±s)表示數據資料,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組間比較,當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CL-90因子分值情況 予以不同護理方案后,兩組患者SCL-90因子分值均有所下降,并且研究組化療后患者的抑郁、焦慮分值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護理后MMSE、ADL、QOL-AD量表評分對比 予以不同護理方案后,兩組患者MMSE、ADL、QOL-AD分值均有所改善,認知能力、精神情況以及生活能力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老年癡呆是一種起病隱匿、具有發展進行性特點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患者臨床表現為記憶、認知功能、個人行為能力的障礙。醫院的護理方案應當重視啟發臨床預見性思維,增強老年癡呆患者護理的預見性,及時發現和解決患者存在和潛在的護理缺陷,對護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起到有效的保障與促進作用[3]。
預見性護理是護士運用護理工作經驗,對患者治療中存在或潛在的隱患問題,予以相應預先的護理干預措施。根據本研究數據可見,研究組予以預見性護理干預的患者化療前后SCL-90因子分值情況中各項分值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預見性護理更能有效提高患者護理后的身體與心理狀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MMSE、ADL、QOL-AD評分可以科學、綜合的反映出患者護理后的生命質量與生活質量恢復情況,廣泛應用于醫院老年癡呆病癥情況分析中。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各量表評分結果MMSE為(23.49±4.52)分、ADL為(27.14±6.53)分、QOL-AD為(28.91±4.16)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在老年癡呆的護理干預過程中,護士還需要注意患者的安全護理。護士需要注意保障患者行動的安全性,盡量做到預防絕大多數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隱患。醫院應當將加強護士護理工作的預見性作為護理工作的未來工作目標,以便提高預見性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老年癡呆患者應用預見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和效果,綜合提高患者生命質量與生活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1]江皋軒.老年癡呆患者個性化護理及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2,4(12):126.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9(a)-0135-02
在老年慢性疾病當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即為糖尿病[1]。糖尿病的臨床特點是病程長、治療時間長、發病率高等。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嚴重影響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護理工作者在護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過程中應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護理措施,護理干預措施相較常規的護理手段更能滿足患者的根本需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代謝指標情況。該文當中,對該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展開研究,尋求適宜的護理方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治療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共收集60 例),將這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隨機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對照組這2組,每30例為一組。觀察組男、女性患者各為14、16例;年齡范圍上限值:85歲,下限值62歲,年齡平均值(70.28±3.12)歲。對照組男、女性患者各為16、14例;年齡范圍上限值:82歲,下限值63歲,年齡平均值(70.36±3,28)歲。對比2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各項資料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則2組可以實施比對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護理工作者對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包括:①遵醫囑為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給予基礎護理,為患者做好晨晚間護理,幫助患者保持個人衛生。②為患者辦理入院,帶領患者熟悉醫院內的環境,教會患者使用醫院內的基本設施,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使患者盡快融入新的環境。③幫助患者完成相關的檢查,并查看檢查的結果,一旦有異常情況則立即通知醫生,必要時可進行會診。觀察組:護理工作者對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為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如下[2-3]:①護理工作者應給予患者心理護理,糖尿病病程長,治愈困難,長久的病痛折磨給患者帶來了生理及心理的折磨,老年人心理更為敏感、脆弱。因此,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是至關重要的。老年人理解力、聽力、記憶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與年輕人存在代溝,往往易產生孤獨感,護理工作者應指導患者家屬多陪伴關心老人,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消除患者的孤獨感,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愛,護理工作者還應指導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出病室散步,與同齡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交流及溝通,緩解患者焦慮、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②護理工作者應為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飲食及生活的護理,指導患者飲食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多飲水。提高對維生素及優質蛋白質的攝入,補充營養。囑患者每餐主食不能超過2種,嚴格控制糖分的攝入,早、中、晚餐糖分攝入的占比可為:1∶5、2∶5、2∶5的比例。指導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每日進行適量的鍛煉(如:慢走、太極等有氧運動),每日按時排便,避免便秘,注意保暖,戒煙忌酒,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③護理工作者應為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用藥指導,指導患者按時按量的服用降糖藥物,告知患者藥物的服用劑量、方法、不良反應及發生不良反應后的處理方法。護理工作者在患者服用降糖藥物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一旦發生惡心、頭暈、乏力等低血糖反應時,應指導患者立即服用糖果、巧克力等含糖量高的食品。護理工作者還應教會患者正確注射胰島素,告知患者胰島素的作用,不良反應等。④護理工作者應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各項生命體征情況,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皮膚及末梢循環情況,注意保持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膚的清??干燥,保持患者床單的干凈平整,避免發生壓瘡。護理工作者應記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每日的大便次數及尿量,一旦尿量異常或長期未排便,則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導尿、灌腸等)。⑤護理工作者應給予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發病機制、發病原因等相關的疾病知識,告知患者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進行終生的治療,幫助患者對自身病情有進一步的了解,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教會患者自測血糖,教會患者記錄每次血糖的數值并繪制血糖變化表,囑患者隨身攜帶糖果、降糖藥物及疾病卡等物品,囑患者定期進行復查。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2組老年糖尿病患者代謝指標情況。②觀察2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
1.4 統計方法
在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后,用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2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代謝指標情況和生活質量情況,并用t檢驗,P
2 結果
2.1 2組對比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觀察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2組數據存在高度的對比性(P
2.2 比較2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代謝指標情況
觀察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各項代謝指標數據均優于對照組患者(P
3 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逐漸加重, 使老年疾病發生率不斷提高。老年人群由于身體各項機能下降, 營養缺失嚴重, 骨質疏松發生率的不斷提高, 受到外力或自身因素的影響及干擾, 使患者發生骨折的機率日漸擴大, 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現作者以本院骨外科收治的128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不同的護理方法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骨外科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8例老年患者, 男74例, 女54例;年齡60~74歲, 平均年齡(68.5±2.6)歲;患者參加此次研究時, 均知情并自愿參加此次研究;按照數字隨機表分組法分為觀察組(64例)和對照組(6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參與研究進行對比。
1. 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治療后的生命體征和臨床癥狀, 開導患者, 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 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同時要求患者絕對臥床休息, 確保良好康復。觀察組實施全方位護理。加強患者治療前后的護理工作, 在對照組患者心理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飲食、功能鍛煉、并發癥護理工作, 以此保證患者更好康復。
1. 3 觀察指標[1] 生活質量:根據國際普適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調查分析, 內容包括:生理、心理、軀體疼痛、精力、社會、情感等出發, 分數越高, 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越高。護理滿意率=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中所得出來的數據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行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當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生活質量為(85.6± 12.4)分;對照組生活質量為(62.5±8.7)分;組間對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4721, P
2. 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滿意38例, 基本滿意22例, 不滿意4例, 滿意率為93.8%;對照組滿意32例, 基本滿意20例, 不滿意12例, 滿意率為81.3%;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7, P
3 討論
【關鍵詞】 老年癡呆;家庭護理干預;生活質量;臨床影響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76
老年癡呆也稱為阿茲海默癥, 是一種多發生在老年人群的進行性神經變性疾病, 同時也是導致老年患者出現智能障礙的惡性疾病[1]。由于臨床缺乏徹底治愈手段, 因此, 需要有效護理方法。為了探討家庭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文特選取本院收治的63例老年癡呆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3例老年癡呆患者, 納入研究患者均經過臨床確診符合CCMD-Ⅲ所規定的臨床診斷標準, 排除繼發性癡呆、精神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藥物濫用等患者。男39例, 女24例, 年齡60~78歲, 平均年齡(63.2±4.1)歲。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31例)和觀察組(32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出院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家庭護理干預, 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 2. 1 健康教育 針對老年癡呆患者及其家屬對健康護理知識的需求制定專門教育手冊并進行發放, 對家庭護理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和日常注意事項進行教育、講解, 直到患者及家屬再無疑問為主。
1. 2. 2 心理護理 由于老年癡呆患者情況特殊, 家庭護理時家屬心理壓力大, 很容易出現焦慮、煩躁等情緒, 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影響對患者的照顧, 對此要做好自身心態疏導, 調動家庭成員的積極性, 合理疏導負面情緒, 多一些關注與理解, 互相加強協助配合照顧好患者, 提升家庭護理質量, 也緩解家庭成員的身心壓力[2]。
1. 2. 3 安全指導 針對老年癡呆患者經常發生的跌倒、燙傷、走失、誤吸、自傷等安全問題, 要專門進行家庭安全方面的護理知識教育。比如做好室內清潔工作, 合理擺放物品并對保持固定;對患者經常出入場所如廁所、臥室、客廳等放置明顯標志, 地面做好防滑設施;將危險性較高的物品如尖銳物品、化學物品、藥物等收藏好;教育患者避免接觸熱水、電源、煤氣等危險設施, 隨時保證患者隨身攜帶安全卡片, 將家庭住址、聯系信息等明確寫上, 以防止走失。將家居方面的危險性降至最低[3]。
1. 2. 4 日常護理 保持室內經常通風、溫濕度適宜, 飲食方面多補充營養, 做到科學飲食、合理飲食, 保持皮膚與黏膜清潔, 多攝入水分, 加強肢體功能鍛煉和呼吸鍛煉, 定時翻身、按摩肢體, 條件允許者經常進行戶外活動, 以預防泌尿系統、肺部感染和壓瘡等多種并發癥[4]。指導家屬給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飲食, 并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漸進展開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功能鍛煉等, 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1. 3 觀察指標 ①并發癥:觀察并記錄患者1年內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壓瘡等發生情況;②日常生活能力:根據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給予評價, 包括進食、穿衣、打電話、上廁所等14項內容, 分四個等級, 1分表示完全可做到, 2分表示困難, 3分表示需要他人幫助, 4分表示完全不能做到。正常(≤16分)、輕度下降(17~36分)、嚴重下降(≥37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所示。觀察組3例發生并發癥, 占9.38%, 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壓瘡各1例;對照組11例發生并發癥, 占35.48%, 3例肺部感染, 4例泌尿系感染, 4例壓瘡,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老年癡呆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自身生活能力、智力狀態密切相關, 病情進展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智力下降、機體抵抗能力差等多種后果, 加重家庭負擔。加上患者認知功能受損, 癥狀表述難度大, 因此, 在家庭護理過程中必須制定適合患者的護理干預計劃, 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同時老年患者臥床休養, 很容易出現包括泌尿系統感染、肺部感染、壓瘡等在內并發癥, 這些并發癥會致使病情進展, 影響患者生存質量[5]。所以悉心的照顧不僅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 還能夠控制病情進展, 減輕家庭負擔。本研究中, 觀察組實施家庭護理干預, 日常生活能力優于對照組, 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由此表明:家庭作為我國老年癡呆患者的主要生存場所, 實施早期家庭護理干預有積極效果, 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凌鳳英,卓新,陳陽玉,等.家庭護理干預對居家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現代臨床護理, 2013(5):45-47.
[2] 邵.早期家庭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實用醫學雜志, 2012, 28(21):3654-3656.
[3] 徐琳琳.安全護理在老年認知障礙患者中的應用. 中國民康醫學, 2014, 26(7):123-124.
[4] 宋玲. 老年癡呆癥患者的家庭護理.中國老年保健醫學雜志, 2008, 6(8):105-106.
[關鍵詞] 護理干預;腦血管病;生活質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0(c)-0165-03
腦血管病是指由腦部血管破裂,而引起的一種以腦出血為主要臨床癥狀的疾病,俗稱腦中風。該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嚴重時會導致癱瘓,是造成人類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同時,該病也是高血壓患者的死亡原因[1]。針對這樣一種疾病,除了要對其進行日常治療外,護理干預也是一重要措施。為了能更好地探討護理干預對老年腦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該研究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該院收治的老年腦血管病患者100例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該收科收治的老年腦血管病患者10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21~79歲,平均(49.5±8.4)歲;對照組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22~80歲,平均(49.6±8.7)歲。100例老年腦血管病患者中,腦梗死患者55例,腦出血患者45例,其中,首次發作患者35例,再次發作患者65例。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入院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即給予營養神經、水電解質維持等,同時對其進行止血治療。對照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飲食護理等,并叮囑患者定期入院復診;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有針對性的護理,具體表現如下。
1.2.1 心理護理
①樂觀患者護理。一般而言,良好的心理狀態對于患者的身體康復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那些充分認識到自身疾病危害后仍然能夠保持良好狀態的患者,通過護理人員的治療及有效護理,能快速康復。然而,對不了解自身疾病危害,比較悲觀的患者,由于他們沒有認識到所患疾病的危害,因此,也就很難確保在治療過程中積極配合,間接的導致疾病控制難度加大。所以,針對這種現象,護理人員應該將情況一一告知患者,讓他們對此有著更加充分的了解,并叮囑家屬隨時關注患者身體變化情況。另外,護理人員還應該將腦血管病發病征兆告知患者家屬,以便在突發狀況下能夠自救,及時通知醫師進行治療。患者還需要聽從相關醫護人員安排,配合治療,加強自我身體鍛煉,合理膳食,控制飲食,從而盡早治療并恢復[2]。
②抑郁患者護理。腦血管病較為嚴重時,經常性的伴有偏癱等癥狀,患者存在語言交流上的障礙,大小便失禁,需要家屬幫助才能完成基本生活,這種情況間接的導致患者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甚至還會存在厭煩世界的現象[3]。由于患者存在的這樣一種情緒,需要護理人員對其引起高度重視,在護理過程中,經常和患者交流感情,主動關心他們,取得患者的信任,以便為以后的護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并且,護理過程中還應該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積極面對生活。同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對患者身體協調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進行鍛煉,盡最大可能的盡快恢復患者基本生活,對于那些抑郁比較突出的患者,護理人員還需要學會如何控制并引導其放松,將心里不滿情緒全部發泄,進而更好地配合醫師治療。
③孤寂患者護理。老年患者一般都具有強烈的歸屬感,當他們住院后,就會感覺被家人拋棄、隔離,再加上住院后生活、飲食等一切生活習慣被破壞,也就會很容易表現出害怕情緒,產生孤獨感。因此,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時刻保持微笑,具有耐心,告知患者住院的重要性,使患者轉變自身觀念[4]。同時,醫護人員還可以組織相關活動,讓存在孤寂感的老年人進行交流,讓他們產生一種家的感覺,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
1.2.2 病房安排護理 良好的醫療環境也是提高治愈率的主要手段,這就需要醫院為患者提供安靜的居住環境,還可以適當的根據患者需求對病房進行布置,從而有效減輕患者的孤獨感;醫院可在病房中設置電視機、收音機等,增加患者的娛樂時間,使其時刻保持心情舒暢[5]。另外,為了能進一步減輕患者孤獨感,醫護人員還可以將患者中興趣相投的患者安排在相同病房或鄰近病房,通過他們之間的共同愛好來促進交流,能夠讓患者從孤獨中走出來,從而用自身健康、樂觀的心態對待治療,進而加快康復速度。
1.2.3 家屬支持護理 家屬對于患者康復來說具有重要作用,不但能夠減少患者孤獨感,還能使自身狀態得到改善。因此,護理人員要經常性的和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宣傳教育,讓他們能夠在閑暇時間盡可能的照顧老人,以便滿足老人的歸屬感。同時,還應該告知患者家屬時刻保持家庭和諧,避免由于家庭紛爭而給患者帶來的強烈刺激,確保患者心情舒暢。另外,為了更好地推動患者進行身體鍛煉,醫護人員還需要對患者家屬進行康復教育,讓患者積極配合鍛煉,從而有效縮短康復時間[6]。
1.3 觀察項目
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各指標變化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各指標比較
3 討論
3.1 腦血管病病因
①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是腦血管病最為常見的病因,相關資料顯示,腦血管患者中有90%都是高血壓患者,由此可以看出,高血壓是腦血管病發生的主要因素;②心臟病。心臟病是形成腦栓塞的主要原因,一旦患者患上嚴重的心臟病,就會產生血栓,當心力衰竭后,就會導致血栓的衰落;③代謝病,比如:糖尿病,這些都和腦血管病有著直接關系。報道顯示,腦血管患者中有將近40%的患者都患有較為嚴重的糖尿病,且伴隨著時間的不斷延長,還會引發動脈硬化,進而間接的誘發腦血管病。并且,各種外傷、中毒等,也會造成出血性腦血管病。另外,除了疾病能夠誘發腦血管病外,藥物也會相應的誘發腦血管病,比如:降壓藥、鎮靜劑等,這些都會或多或少的引起該疾病[7]。
近年來,伴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完善,醫學已從傳統的治療疾病為目的逐漸轉變為促進社會發展,提高生活質量。因此,治療、護理過程中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也成為腦血管病的重要任務。
3.2 建立良好系統
由于腦血管病患者情緒比較悲觀、因此,在過程中也就會產生各種困難,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該次研究中,針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通過入院后患者的心理預估,對患者心理存在問題進行了有效解決,從中發現:社會環境和家庭情況對生活質量有著密切關系,畢竟家庭和諧,會使患者家屬對該疾病的治療充滿信心,家屬也會更加照顧患者,使患者在愉悅的生活環境中接受治療和護理,進而促使快速康復[8]。所以,針對這一結果,要想在治療過程中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就必須獲得家屬的支持,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和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以便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3.3 康復護理
對患者進行早期鍛煉,能促進患者各種神經細胞的生長,并通過反復性鍛煉,建立相對完整的神經網,從而改善患者身體協調能力。該次研究發現,經過相關干預護理,患者身體功能都得到顯著改善,社會交際能力也逐步提高。同時,大多數患者還表示,在看到自己能夠進行正常基本生活時,所存在的悲觀、消極情緒開始消失,更加愿意和別人交流,更加愿意為以后的治療和康復護理進行配合,從而促進自身身體的更好恢復,進而提高生活質量。
3.4 控制飲食
日常生活中有效控制血壓,可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病機率。同時,還應該格外注意飲食,既不能片面的限制攝入高脂肪食物,也不能過度食用過肥且油膩、味濃的食物,要做到合理安排飲食。可以根據患者住院期間醫護人員所制定的相關飲食方案飲食。當然,由于腦血管發病因素較多,很有可能會在人們不易察覺的情況下就侵入體內,從而嚴重影響到身體健康。因此,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飲食,做好合理膳食,進而更好地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第一,控制食物熱量[9]。腦血管病一般肥胖型患者比較多,再加上平時運動量比較少,很容易加重病情。這就需要對飲食進行節制,每餐八分飽即可,并時刻保持攝入的食物熱量均衡;第二,合理搭配食物,粗細混吃,在對蛋白質進行補充時,盡量控制不過量,從而增強患者免疫力;第三,戒煙、戒酒。酒精對血管產生一定的擴張作用,間接的增減腦部血液流量,同時,酒后還容易導致急性腦溢血的發作。
3.5 影響生活質量因素
研究過程中還發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經濟因素。雖然國家在各個地區都建立了相應的農村合作醫療機構,但患者仍然需要支付大量醫藥費,再加上腦血管病患者幾乎都是老年人,本身就沒有多少生活來源,該病的發作,更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經濟負擔,致使生活質量明顯下降,逐漸成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針對這樣一種情況,需要采取有效、經濟的方案進行治療,在確保減少患者醫療費用的同時,保證患者正常治療,并盡快康復。
通過對該次研究臨床結果觀察發現,實施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個指標都在明顯下降,低于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老年腦血管病生活質量涉及方方面面,對其進行護理干預,不但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還能鍛煉身體、提高交際能力,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閆立欣.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腦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27(11):329-330.
[2] 李成香.腦血管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3,28(5):205-206.
[3] 黃曉青.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腦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3,24(5):763-765.
[4] 羅娟英,林永珍,吳桂真.護理干預對腦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22(24):75-78.
[5] 范秀娟.循證護理對老年腦血管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和血管性癡呆的預防[J].內蒙古中醫藥,2009,16(14):97-98.
[6] 侯晨輝,朱曉菡,林愛琴.心理干預對腦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17(12):1512-1513.
[7] 李娜.護理干預對改善腦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研究[J].錦州醫學院學報,2008,12(5):48-51.
[8] 屈海宏,陳長香,徐愛茹,等.根據老年綜合評估的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4,28(2):209-212.
關鍵詞:個性化護理干預;老年婦科腫瘤;生活質量
婦科腫瘤為臨床發生率較高的疾病之一,老年婦女為好發人群,且女性生殖器官比如卵巢、子宮等均易發病。目前臨床治療婦科腫瘤主要方法為放化療及手術等,但因老年患者生理與心理條件較差,治療期間睡眠障礙發生率高,進而對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產生影響[1]。本文探討了個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婦科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婦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腫瘤患者62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隨機將其均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照組年齡為61~79歲,平均(66.4±7.5)歲;腫瘤類型:10例為卵巢癌,5例為子宮肉瘤,11例為子宮內膜癌,5例為子宮頸癌。觀察組年齡為60~79歲,平均(65.8±.1)歲;腫瘤類型:9例為卵巢癌,6例為子宮肉瘤,12例為子宮內膜癌,4例為子宮頸癌。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入院宣教、藥物指導、飲食指導、疾病有關知識宣教等。觀察組基于對照組行個性化護理干預,出院后需每月復診,少數電話隨訪。
1.2.1強化心理指導 護士需對患者情緒改變予以觀察,及時找出悲觀、抑郁以及焦慮情緒者,并結合患者文化水平、心理狀況將個性化心理干預方案制定出來。若病情出現變化需密切觀察,并有效處理,運用眼神交流或撫觸等非語言溝通技巧,增強安全感。為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需因人而異地實行保護性與公開醫療結合方式,鼓勵家屬在護理過程中積極參與,提供適當支持與關心,使其保持樂觀心態對待疾病。
1.2.2睡眠護理 結合患者經濟狀況將住院費用合理安排好,制定一日清單制,公開醫療費用,減少醫療糾紛;為患者提供優良的睡眠條件與環境,在不影響醫護操作前提下盡量與其個人生活習慣相滿足。
1.2.3指導性生活 為避免患者因生殖器功能減退或喪失而產生疑慮或不安情緒,對陰道狹窄或縮短者需指導盡早開展性生活,感染者給予陰道栓劑或抗生素;若存在障礙可行陰道擴張術、激素替代治療或劑等。
1.2.4強化健康宣教 每月開展健康宣教,應用宣傳欄、電視錄像播放、制定教育手冊以及公休會等方式。每周組織疾病知識學習,包括腫瘤成因、具體表現、康復及手術過程、預防并發癥方式、治療方法及預后等,糾正患者及家屬錯誤認知,強化自我保護能力與健康意識。出院后護患雙方互留聯系方式,以便于回訪。
1.2.5實行俱樂部會員制活動 主要人員為腫瘤患者,每半個月開展1次講座,舉辦攝影展、文藝匯演等有益身心的活動。將患者心理數據、文化背景、醫療數據等資料收集,結合實際所需提供應對壓力的技巧與最新疾病消息,鼓勵患者間相互討論,重點由術后恢復優良者講解自身感受與方法,指導抗癌經驗,由此為腫瘤患者提供疏泄情感途徑與全面的連續性醫療服務[2-3]。
1.3觀察指標[4-6] 護理前后應用Karnofsky評分對兩組生活質量予以評估,100分判定為正常,80~99分說明可正常生活,60~79分提示生活可自理,30~59分提示難以生活自理,需他人照料;0~29分代表瀕臨死亡及死亡。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軟件SPSS 20.0統計學處理上述數據,用(x±s)表示量資料,組間對比用t檢驗,對比以P
2 結果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見表1。
3 討論
婦科腫瘤為惡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睡眠障礙、不良情緒等均會對預后產生嚴重影響[7-9]。個體化護理干預模式跟傳統干預不一樣,其更加注重患者個體化特點,包括心理、文化、營養狀況、合并疾病狀況等,并根據這些具體情況作出有區別性的護理干預,使得護理工作針對性更強,因此也更有效率[10]。本研究結果顯示,個體化護理后術后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傳統組,個體化組術后用藥、飲食、鍛煉、復查依從性明顯比傳統組高,提示個體化護理干預模式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有較大的影響,其可通過提高患者術后依從性有效改善病情,進而促進生活質量的改善。
參考文獻:
[1]王姣麗,黃成鳳,李霞,等.個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婦科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3,11(7):627-628.
[2]葉玲珍,楊薇.個性化護理干預模式對婦科腫瘤患者的作用與意義[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1):359-359.
[3]廖麗玲.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在婦科腫瘤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21):203-204.
[4]張美珍.個性化心理護理對婦科腫瘤患者治療的輔助作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1):141-142.
[5]費娜,徐友環,蔣廣軍,等.個體化護理干預模式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6):1-3.
[6]魏玉芹.探討個體化護理干預模式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10(5):950.
[7]張艷.婦科腫瘤患者開展個體化護理干預模式對其術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4,13(22):240.
[8]馬菊.分析個體化護理干預模式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的影響[J].中外健康文摘,2014,21(19):233-234.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我院自2008年3月~2011年6月收治腦卒中偏癱老年患者163例,男99例,女64例;年齡61~84歲,平均65.7±3.8歲,均為首次發病,無意識障礙,經臨床癥狀和頭顱CT、MRI檢查確診,符合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會議診斷標準[2]。其中腦出血76例,腦梗死87例;右側偏癱60例,左側偏癱101例,雙側偏癱2例;語言功能障礙59例。入院時進行肌力測定均<3級,其中0級32例,Ⅰ級58例,Ⅱ級73例,Berthel指數法測定ADL能力評分均<40分。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常規護理組81例和護理干預組82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中差異無顯著性(P>0.05)。
護理方法:常規護理組進行一般護理,護理干預組加強在心理、生活、行為、康復等方面的干預,并對不同階段進行評價。
⑴心理干預: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大,心理和生理功能逐漸退化。由于腦卒中發病急驟,患者面對突然的生理功能障礙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情感反應,常感到悲觀失望、焦慮、急躁、易怒、抑郁等負性情緒,在治療中隨著對痊愈希望的破滅,使其病人角色強化,陷入絕望中,甚至拒絕治療。我們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進行疾病知識宣傳和支持,誘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并對其家屬進行開導,囑咐家屬配合護士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為他們發放宣教資料和觀看康復錄像帶、傾聽音樂,請康復治療效果好的患者現身說法等措施,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護士以最佳心理、生理狀態接受康復治療和康復訓練。
⑵康復干預:康復護理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措施。應根據老年患者病情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護理計劃,按照康復進程進行鍛煉。在生命體征穩定后,立即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按摩和主動、被動活動,預防并發癥和繼發發生,有效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畸形[3]。首先指導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和上下肢關節的屈、伸、內旋、外展等被動運動,每天2次,每次20~30分鐘,以增強肢體的力量,促使肌力恢復,練習時應由健肢到患肢,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漸進地進行活動,特別是踝腕關節應多進行活動,防止發生僵直,并每日用溫水浸泡手足,促進氣血運行,緩解關節疼痛[4]。待病情進入相對穩定恢復期后,指導患者做肢體的屈伸、牽拉運動,鍛煉肢體的承受力;肌力恢復到Ⅲ級時,可鼓勵患者行患肢的主動運動,以健肢帶動患肢進行舉手、外展、抬腿、屈腿、伸腿、抬足、坐起等運動,訓練主動翻身、移動和平衡感;進入恢復期應鍛煉其坐、站立和步行活動,幫助患者早日恢復自理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對能離床下地的患者,應指導其在家屬的幫助和陪同下進行站立和行走,增強患者康復的欲望,堅持訓練,使其過渡到自己扶持物體行走,進而扶杖或徒步行走。訓練時及糾正患肢保持正確的步態,減輕殘疾的程度。
⑶治療和生活干預:保持病室環境清新,患者皮膚和衣服清潔,防止褥瘡和感染的發生。定期為患肢按摩、拍背,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患者由于偏癱不能自己進食或進食緩慢,常因食物誤入氣管而發生嗆咳。應指導正確喂食,盡量采取坐位或半臥位,臥位時將患者頭及身體偏向健側,喂食時速度不要過快,讓患者將食物咀嚼磨碎后再咽下,并在進食后輕拍背部,促進食物咽下和消化,避免進食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響療效[5]。并采用中藥和針灸輔助治療,促進患者患肢功能康復。
療效判斷標準:采用Berthel指數法測定,ADL能力>60分為良,表示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為中,表示有功能障礙,有依賴;<41分為差,表示依賴明顯或完全依賴。
結果
兩組護理前后ADL能力評分及護理恢復效果,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