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7-04 16:26:1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城市與鄉村的基本特征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特征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的發展大多數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到8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到90年代,進入成熟發展時期。而到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其鄉村旅游更呈現出持續發展的強勁勢頭。鄉村旅游已成為當代歐美國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國去農場度假的有1800萬人次;法國的鄉村旅游收入達100億法郎,占該國當年旅游總收入的1/4。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從產生到現在已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起步、發展,到相對成熟的一個較為完整的過程。其鄉村旅游的發展,呈現出許多基本特征。其鄉村旅游發展上所呈現出的基本特征,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1.旅游景點的經營特征
1.1私營化
歐美國家的鄉村旅游大多是在私營農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其農場主同時也是旅游業經營者;其鄉村旅游景點的經營則為家庭私營。在美國這樣的“度假農莊”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們可以住在農家與農場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觀光度假之余,亦能盡情欣賞田園風光,體驗農家生活,親身參與農場生產活動。度假農莊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農家空出來的房間或農舍稍加改建整理而開放經營。
1.2小型化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的基本經營單位,大多數為一個農場或一個家庭。這種小型化的經營特征,既符合其鄉村旅游是在家庭農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歷史,同時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場的需求。英國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就是如此。從旅游開發經營的面積看,雖然各個家庭農場的面積大小各異,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動的空間卻都不大。政府為了防止農莊走上商業化經營,規定農莊了的民宿床位,一般為2~6個房間,可提供4~15個床位,低于這個限度可以享有免稅優惠。從所雇傭的旅游從業者看,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其農場主平均雇傭全日制的旅游從業者大多數只有10名左右,農場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資,大多數平均也只有5萬英鎊左右。由此可見,其旅游經營規模是很有限的。
1.3兼營化
歐美國家的農場主,大都是一方面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開展多種經營,另一方面在開展鄉村旅游經營時依托農業生產的支撐。在他們看來,鄉村旅游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不可分離,彼此雙贏,和諧共進;即使是鄉村旅游的收入遠遠大于農業生產的收入,也不可對農業生產輕視、懈怠、甚至放棄,相反,要真真實實進行,一絲不茍經營;否則,如果將農業生產表演化,那就勢必失去鄉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鄉村旅游對外來游人的應有魅力。
1.4分散化
歐美國家龐大的鄉村旅游需求市場與小型化的鄉村旅游經營規模,必然導致鄉村旅游多點式、分散化的發展格局。近年來,歐美國家鄉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現十分明顯。到2006年底,法國推出的“農莊旅游”,全國有1.6萬戶農家建設了家庭旅館,開展旅游接待;意大利開展的“綠色鄉村旅游”,其農莊已有6500家;巴西有5000家農場旅館;美國僅紐約就有1500家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而夏威夷州則多達5500個農場。眾多的鄉村旅游景點分散吸引了龐大的鄉村旅游群體,在滿足旅游市場需求的同時,又保證了農場的旅游產品質量不會因游人的過度集中而受損。這種多點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場需求的必然產物。
2.旅游產品的類型特征
2.1觀光參與性產品
鄉村的觀光參與性旅游產品,是近幾年來隨著旅游市場的需求而產生出來的旅游產品。鄉村旅游觀光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觀賞整體農村的自然風光,接觸大自然,欣賞大自然,體驗大自然,回歸大自然;其二是觀賞鄉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和田園風光,這種產品是絕大多數鄉村旅游產品經營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為外來旅游者提供的產品。為了更好地觀賞鄉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農場主往往有意將一些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呈現出來,讓旅游者參與進去,借以延長旅游者的滯留時間,增加旅游業的經濟收入。夏威夷的農場主就將自家咖啡加工的全過程有計劃地展示給旅游者,并讓有興趣參與咖啡加工的旅游者當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開展鄉村旅游時十分注重這種參與性旅游活動。在秋收季節,或果實采摘季節,旅行社組織城市居民到鄉村去參加生產勞動。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鄉村租種耕地,全過程地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和農業經營活動。而農場主則成了旅游者的田園看護人。針對旅游市場的這種需求變化,許多農場都紛紛推出旅游者可以參與、能夠參與和樂于參與的游覽項目,如家畜家禽飼養、成熟果實采摘、秋季莊稼收割和捕魚生產活動……此舉,既可延長旅游者的滯留時間,又能增加農場主的經濟效益。2.2娛樂休閑型產品
農場為了更好地滿足旅游者追新獵奇、求樂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開展多種形式的娛樂休閑活動。美國許多農場就舉辦西紅柿節、甜洋蔥節、土豆裝袋節等活動。而更多的農場則因地制宜,相繼推出騎馬、乘馬拉車、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釣魚等活動。還有的農場請專家將玉米地種植設計成迷宮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宮游覽活動,給旅游者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因場制宜地推出娛樂休閑型旅游產品,雖然有的已超出了鄉村旅游范圍,但是這種擴展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卻十分有益。這不僅拓展了鄉村旅游的項目產品,而且避免了農場資源的閑置浪費。
2.3住宿餐飲服務產品
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既是鄉村旅游服務中最基本的服務,也是開展鄉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務項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條件保證。而且,這往往是歐美各國衡量其鄉村旅游發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標準。目前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的農場旅館,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國有16000家。這些農場旅館為旅游者提供的旅館及床位是當地的風格,為旅游者提供的飲食是當地風味,使當地鄉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2.4旅游購品
歐美各國各個農場在開發鄉村旅游時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購品以滿足旅游者購物需求,并借此推銷農副產品,以從中獲取更多的收益。這些旅游購品,首先是農場出產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如蔬菜、瓜果、糧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產品。其次是農場推出一些編織等手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這些旅游購品銷售收入往往是全部鄉村旅游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夏威夷來自農副產品的直接銷售收入竟占其鄉村旅游總產值的1/3。在一般情況下,外來旅游者在同類產品中更愿意從農場直接購買。特別愿意購買自己直接從農場親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農場當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從農場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職稱論文
3.旅游市場的取向特征
3.1本地化
在歐美鄉村旅游市場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總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國,這些本地旅游者從居住地到旅居地為2~3小時車程之內;在西班牙,這些本地旅游者從居住地到旅居地為100~200公里范圍內。產生這種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鄉村旅游景點眾多,廣泛分布在各個地區,人們對鄉村旅游景點有較大的選擇余地;其二是鄉村旅游者對鄉村旅游景點的選擇性并不很強,只要有較好的環境、和諧的氛圍、相應情境,就可滿足游客需求,他們不會對具體內容過分苛求,也就無需跨區旅游。
3.2城市化
歐美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國家人口的主體,又是國家旅游人口的主體,更是鄉村旅游市場的主體。鄉村旅游市場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產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壓迫著城市居民的神經,他們更加向往重返沒有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異域環境,這就構成了城市居民進行鄉村旅游的主要動機。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鄉村擁有一塊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3家庭化
據英國一些農場的旅游景點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以家庭為組織形式的鄉村旅游客人占景點旅游者總數的40%左右。由此可見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較大的。在歐美國家,近距離經常性地利用雙休日進行以家庭為組織形式的自駕車旅游也是較普遍一種的形式。鄉村旅游也是如此。鄉村旅游中的觀光、休閑和參與性旅游更是如此。
3.4學生化
學生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群體。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學生需要學習知識,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特別需要了解和認識農村、農業和農民。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或旅行社便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鄉村旅游。農場也針對學生旅游市場需求,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德國、法國等許多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都開設農業課堂。生長在城市的學生對農村、農業和農民完全陌生。他們有著追新獵奇、求樂求知的迫切需求和強烈愿望。因此,鄉村旅游的學生市場有著巨大潛力。
關鍵詞:城中村;公共空間;改造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villages phenomen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villag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s and related case studies to analyz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public space of the villages in the status quo, to explore the common problem of villages in the public space, a number of reform strategies was put forward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public space (space finishing space permeability and continuity of context) expect to provide some useful discussions and method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ace.
Key words: villages; public spac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綜述城中村現象
1.1 城中村的定義
城中村是急劇城市化過程中原農村居住區域包括(土地、房屋等要素)、人員和社會關系等就地保留下來,但為城建用地所包圍或納入城建用地范圍的原有農村聚落,是鄉村城市轉型不完全的,具有明顯城市建成區或發展用地范圍內處于城鄉轉型中的農民社區,內涵是“城市社會中的農民村”。
1.2 城中村形成原因
我國大量“城中村”的形成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致使城市用地迅速擴張,位于城市邊緣的村莊逐漸被包在城市之中,而村莊內的基礎設施及生活環境并沒有融入城市,而是仍保留著農村的生活方式及習俗,久而久之,導致城市和村莊的空間分異越來越嚴重。
1.2.1 表面原因
“城中村” 現象的出現,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城市迅速擴張,城市化進程加快造成的,城市建成區用地的急速擴張,將眾多城郊村莊包圍在城市之中,在地理位置上已經在城市建成區范圍之內,而是實際上村莊很少參與到城市的產業鏈之中,村民的生活仍主要在村莊內部,并沒有和城市發生太多的聯系,從而產生了“城中村”。
1.2.2 內在根本原因
在其它國家的城市化過程中,這種“城中村” 現象幾乎從未出現過。“城中村”的產生與中國特色的國情緊密關聯,其內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幾十年來,且至今仍在實行的城鄉二元化的戶籍制度和土地產權的二元管理體制。
1.3 城中村的基本特征
城中村的基本特征是城中村問題的高度概括,對城中村基本特征的認識是城中村問題研究的前提,各項有關城中村的研究都是從城中村的基本特征入手的,不少研究者都從景觀、社會、經濟等多角度對城中村的基本特征進行分析闡述。
景觀特征:建筑形體的異化,“一線天”、“握手樓”叢生,過道狹窄,房間終年陰暗。缺乏統一連續的街景立面和天際輪廓線,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不足,既缺少公共綠化面積,也缺少文化、體育休閑等設施。
社會特征:城中村特征主要表現為形態結構與周邊環境的強烈對比,亦城亦鄉,亦農非農,人口職業構成復雜,多樣物質生活的豐裕與價值觀念、管理體制等的落后形成強烈反差,外來人口多,居民文化素質不高,經營經商不規范等,,社會治安難度大等各種原因使得城中村成為滋生“黃賭毒”的溫床,惡性案件屢有發生,難以控制。
經濟特征:城中村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村集體經濟分紅,出租屋收入以及小規模的商業、餐飲業等等,非正式經濟是城中村賴以興盛的體制外經濟。
2公共空間概念的界定及分類
2.1 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是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開放性場所,為大多數人服務;同時,它又是人類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現之處,被稱為城市的“起居室”和“櫥窗”。
2.2 城中村公共空間
而城中村公共空間具有城市公共空間中所說的開放空間體,但又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間,城中村由于建筑密度極高,樓間距很小,街巷空間狹窄,在城中村中,街道空間是市民最大的線性公共開敞空間,城中村的道路往往承載著交通、購物、娛樂休閑、鄰里交流、聊天等功能。
2.3 城中村公共空間的主要組織模式
城中村的樓房主要是在原有房屋基礎上非法加建或改建而成,但在整體上保持一定的高度。這些樓房圍合出了一種過密的建筑空間,給人以強烈的壓迫感。但在這種壓抑的空間中,我們還能依稀分辨出原有的傳統村落肌理,即一種“街巷空間+開敞空間“的空間組織模式。
2.4 城中村中街巷空間
街巷空間是由兩側的村民住宅所圍合的,與傳統村落不同,或者說異于傳統街巷空間的變異在于城中村的街巷非常狹窄,并且還有由兩側建筑二層飄出部分所形成的上部圍合面,與兩側和地面圍合成了一種“筒狀”的空間。
2.5 城中村中開敞空間
開敞空間的存在,為城中村的街巷空間注入了活力,是村落空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盡管城中村被擠迫成為超高密度的空間形態,但是村中的公共空間仍然被保留著,而且神圣不可侵犯。
從整體的土地功能使用,到傳統的空間肌理,再到特定的空間元素,逐層剖析城中村的空間結構。顯然,城中村在從傳統村落向城市區域轉型的過程中,雖然形態上與原有村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異,但并未拋棄村落原有的有機空間肌理。而這種有機空間中最重要的元素――開敞空間則被村民自發地保留著,顯示出在內外強烈的封閉作用下,城中村內村民尋求開放空間的力量。
3城中村公共空間的現狀分類及存在問題
城中村公共空間現狀較為凌亂,形式各樣,空間大小不一,有以祠堂等公共建筑為中心的廣場空間,是村民進行集體活動的場所;有以大樹為中心的樹下空間,面積一般不大,是村民日常交流的場所,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還有更小的空間就是在巷門口處擺上一張桌子,就是村民休憩聊天打牌的場所。
3.1數值嚴重缺少:超高的建設密度,造成城中村內公共空間無論在面積上還是在數量上缺失,正常的社區活動長期得不到空間場地支持,阻礙了健康的社區建設,總體形勢非常嚴峻。
3.2環境質量低下:現有空間環境質量低下,臟、亂、差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除了用地緊張、政策滯后、經濟等緣由外,缺少必要的管理與經營,也是造成現有環境質量低下的原因。
3.3空間形式單調:現代城市意義上的公共空間,如廣場、公園等極少出現,而多數公共空間是以沿街屋檐下或街道交叉口的放大空間等形式出現的。
3.4活動支持匱乏:空間限制與配套設施不完善,再加上城中村內人口構成特點,造成發生在公共場所的活動形式單一,除了聊天、打麻將、打臺球、下棋以外,基本沒有其他活動類型。
4 城中村公共空間的改造策略
4.1 空間整理
空間整理,是指對城中村內部空間結構的重新梳理和逐步優化。關鍵是以公共空間為核心,通過“街巷空間+公共空間”的組合模式進行城中村的結構整理。“街巷空間+公共空間”的組合模式對于村落具有重要意義。在空間組織上,要強調以宗祠等公共建筑為核心的公共空間的地位,挖掘公共空間的場所文脈,圍繞公共空間,對城中村內部空間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處理。同時,在一些主要的人流匯集處開辟新的公共開敞空間,從而在保持“街巷空間+公共空間”模式的基礎上,強化公共空間的網絡化發展,從而使密實封閉的空間肌理向有機開放方向發展。
4.2 空間滲透
城中村與周邊城市區域之間往往形成明確的邊界,空間特征是突變而非連續的。空間滲透的思路,就是為了逐漸緩解空間特征突變,促使城中村封閉的空間格局走向開放,是城中村與城市地區之間在公共空間、生活方式方面發生相互的滲透。空間滲透應配合公共空間的改造,在邊緣地帶設置更多的開放與半開放的空間,與城市空間體系相結合。特別是城中村的道理入口空間往往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應重點處理。同時,對沿街店面進行整治,改善商業環境,營造宜人的購物環境,以此引發更多的行人活動。再者,空間滲透使外部邊界逐漸模糊,使城中村公共空間不在與城市公共空間割裂,使城中村在與城市相互滲透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既融于城市,又具有獨特個性風貌的城市單元。
4.3 文脈延續
城中村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往往都會形成被本村村民所普遍接受的文化及習俗,即所謂的文脈,文脈最能激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它延續著本村農民的生存軌跡,維系了他們的生存空間,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特色,城中村改造時應延續原有文脈,創造場所精神。
5結語
在城中村公共空間改造時主要是通過梳理現狀公共空間,空間滲透,文脈延續將周邊城市氣息滲透到城中村內部,增強公共空間文脈的認同感,從而為市民提供一個較舒適的公共空間。
參考文獻
【1】 黎云,陳洋,李郇.封閉與開放:城中村空間解析--以廣州市車陂村為例.城市問題.2007,09
【2】 李偉,林怡琳. 深圳城中村改造中的外部公共空間塑造.山西建筑.2007.10
【3】 黎斌,魏立華.城中村村民與外來低收入租客的社會空間分析研究――以深圳市新西村老屋村為例.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8
【4】 劉磊.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石家莊市橋西區西三教村為例.西南大學.2008,05
【5】 韓蕩.城中村改造的理論框架及案例研究.規劃師.2004,05
【6】 任國巖.重塑城市公共空間――法國魯貝市舊城改造實例介紹.規劃師.2004,12
【7】 王鵬.城市公共空間的系統化建設.第一版.2002.
【8】 Rob Krier.城市空間(Ubarn Space).紐約:Rizzoli出版社,1991
【9】 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10】 [英]妮古拉•加莫里,雷切爾•坦南特.張倩[譯].城市開放空間設.第一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關鍵詞:人文生態空間;空間圖式;紅水河谷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06-0038-02
1 人文生態的概念界定
可將人居環境整體劃分為自然景觀系統、人文景觀系統和整體人文生態系統三大類。①自然景觀系統是景觀規劃設計的本底,它由地質、土壤、動植物水文、氣象等自然景觀要素形成。②人文景觀系統是耦合在自然景觀系統之上的人文活動與歷史人文遺跡。③整體人文生態系統(THE)是人文景觀系統在自然景觀系統的基礎上,由人類對自然景觀的獨特利用方式形成的自然——人文復合系統。
2 人文生態景觀圖式理論的產生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安妮,斯派恩(Anne Spim)在1998年出版的《景觀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成為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時也開辟了景觀學新的研究領域。探討景觀要素的組合及景觀圖式語言的在實踐中應用。
西蒙·貝爾(Simort Bell,1999)教授研究了圖式(Pattern)的含義和感知圖式的方式與途徑,初步探討了地形圖式、生態圖式和人文圖式等圖式形式,并用理論分析結合實例的方法來論述。他認為人類應有意識地經營自然和文化資源,使其發展更加可持續。
3 河谷地區人文生態空間的基本特征
(1)河谷生態-經濟廊道特征:河谷是主要的廊道類型之一,包括沿河植被帶,河道邊緣、河漫灘和部分高地。河谷生態廊具有保護河谷地區生物多樣性、過濾水域和近岸區域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控季節性洪水等功能。河谷廊道同時兼備運輸和水利等經濟優勢,譬如:大型水利樞紐開發成為河谷地區發展經濟的主要選擇。(2)區域尺度特征:人文生態空間的基本特征是尺度特征。宏觀尺度呈現出人文生態空間的水平格局和垂直過程,體現了宏觀生態的整體性和完整性。中觀尺度體現的是地緣帶性人文生態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在中觀尺度區域內部,人文生態的共性大于其差異性,同時是人文生態空間景觀的多樣性維持的重要特質。中小尺度人文生態則相對獨立,體現了生境物種的多樣性,歷史人文的多元性。(3)城市化與工業化特征:人文生態空間是一種全新的人居環境和高度人工化的生態系統。城市化加劇了人口居住、經濟景觀、社會生活景觀在城市區域的集聚,也不斷促進城市擴張并進一步分化與自然景觀、鄉村景觀燈自然-半自然景觀類型的分異,使鄉村景觀和自然景觀不斷處于邊緣化。工業化以斑塊的行書出現,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和規模,推動了區域人文生態景觀空間的密集化,進而更深層次的干擾自然生態景觀。(4)空間孤島化與破碎化特征:現代產業技術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制約和依賴性降低,依托技術就可以形成具有技術集群的產業集群。因此城市化、工業化和商業化的分散發展和成片推經,加之不同等級的交通體系的分割,傳統人文生態空間和自然生態空間逐步被現代城市、產業、商業和居住景觀所圍合、分割并替代,呈現出破碎化和孤島化特征。
4 廣西紅水河谷地區人文生態空間的基本圖式
4.1 生產空間:本文研究的空間對象是中小尺度人文生態空間的城郊和鄉村區域,農業生產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構成和運作動力,與自然基地一起構成了人文生態空間的物質基礎。紅水河谷廊道區域人文生態空間尤其特殊的地質、地理和氣象條件:它全長約781km,貫穿貫穿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至東南部,河流下游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上游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6.9~21.0℃,年平均降水量為1244.0~1590.7mm。紅水河谷地區的地貌特征為喀斯特地貌,占河流總流域面積的65.1%,同時地貌類型為山地,占河流總流域面積的70.26%,土壤類型以酸性赤紅壤和紅壤為主,所以自古紅水河谷地區就有“九石一土”之說。在如此的自然背景下,傳統與現代農業生產活動歷來都遵循“因地制宜、按需發展”的原則。根據生產空間的類型分,廣西紅水河谷地區人文生態空間的生產空間基本可以分為3類:①旱田,②水田,③半水田。
4.2 生態空間:隨著人類科技進步,我們改造自然的力度和速度加深加快。這加劇了紅水河谷地區人文生態空間中自然生態森林部分的破碎化和孤島化。本文的自然生態空間主要指紅水河谷地區自然生境中的原生林斑塊和次生林斑塊。根據對于遙感圖的識別,可見該地區林斑生態空間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破碎化,破碎形態大致可以歸納為線性斷裂狀和團塊散落狀。紅水河谷地區,處于珠江三角洲上游,該區域降水豐沛、雨量集中、地表及地下水系稠密,因而形成了各式自然水域廊道生態空間。紅水河谷水域廊道生態空間的自然圖式基本為線性。因全流域高落差和窄河道,使得該區域成為以梯級水電開發為核心的人文活動高度繁榮。三種主要的水電工程模式中,Ⅰ型龍頭-徑流復合式和Ⅱ型連續調節式水電工程中會修建大型年調節或數年調節水庫。大壩和水庫的建成使得河道增寬、水平面上升,同時,河谷帶、農田耕作帶、山澗溪溝帶、荒坡灌叢帶的動物生態類群受淹沒的影響嚴重。在空間圖式方面,自然線性圖式變為半自然半人工寬線性葉脈狀圖式(如圖1)
4.3 生活空間:居民點是生活空間的基本要素。紅水河城郊和鄉村人文生態空間的居民點與生態空間和生產空間有機結合,展現了該地動態人文生態歷史過程中和諧的“人-地”空間關系,具有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節制性。紅水河人文生態空間基本圖式為:點狀、塊狀集中、塊狀散布和帶狀四大類。
4.4 生活-生產-生態空間的組合圖式:在廣西紅水河谷區域人文生態空間的土地利用中,人類對于地表自然生態系統的侵占利用大致分為2極:水域生態空間開發和陸域林地生態空間開發。以下四張截自Google的遙感衛星圖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興賓區南泗鄉。山林地原是該地區自然生態空間的基質,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持續與加劇,山林地自然生態空間逐漸演變為耕地人文生態空間并逐漸退化為面積較小的山林地斑塊,而生產空間中耕地斑塊的面積已經逐步擴張,成為此區域的生產空間基質。生活空間伴隨耕地增加和林地縮減的狀態而逐步擴張。以下組圖揭示了紅水河谷地區人文生態空間基本圖式和特征的時間性和衍變性。(如圖2、圖3、圖4、圖5)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
Three Levels of Scenery Description
ZHANG Jie
(He'na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ower School, Zhoukou, He'nan 466001)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level of scenery description: One is the description of authenticity;second is a description vivid; third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artistic quality. The scenery description when writing, we should follow the authenticity, achieve the iconicity, strive to artistic quality.
Key wordsscenery; description; level
1 景物描寫的第一層次:真實性
文中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或是表達作者情感,或是推動情節發展,或是烘托文章主題。如果景物描寫脫離了真實性,就會直接影響到作者情感和文章情節、主題的真實性。從這點來講,景物描寫要遵循真實性,切不可信馬由韁、隨意描寫。
(1)描寫要符合景物的基本特征。景物都有其基本特征,描寫要做到寫什么像什么。違背了景物基本特征的描寫,語句就是再優美動人,也會讓文章整體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有學生在習作中用“巍峨壯觀、直沖云霄”這樣的詞語來描寫教學樓,顯然是不合適的。這種違背景物基本特征的肆意夸張是要不得的。
(2)描寫要符合景物所處的環境特征。景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存在。因此,景物描寫要與其所處的環境相吻合,否則直接就會影響到文章的真實性。比如,有學生在習作中用“清澈見底、魚兒跳躍”這樣的詞語來描寫當地一處河流,但實際上這個河流已經被污染,渾濁不堪,顯然與事實不符。
(3)描寫要符合景物的科學規律。景物都有其固有的自然科學規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都有其時間規律,寫作中描寫是不能違背這些自然規律。有學生在習作中這樣描寫夜空:“夜深了,人靜了,我仰望著蔚藍色的夜空,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夜空怎么會是蔚藍色的呢?這種描寫顯然違背了科學規律。
2 景物描寫的第二層次:形象性
我們在寫作中不僅要真實地再現景物,更要生動形象地表現景物。因此,景物描寫要抓住特點,正確地運用多種方法,力求將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
(1)描寫景物要調動多種感官器官。要描寫景物就要突出表現景物的顏色、形態、聲響、氣味等方面的特點變化,而要很好地表現這些方面,就要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觀察、體會。因此,我們要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上來描寫景物,使景物描寫更加形象生動。比如,屠格涅夫《鄉村》就將多種感官器官參與到景物描寫中。“整個天空一片蔚藍”――視覺;“空氣里仿佛彌漫著鮮牛奶似的味道”――味覺;“馬兒打著響鼻、嚼著草,狗兒沒有吠叫”――聽覺;“空氣里蒸騰著一種煙味,還有草香,并且混雜著一點兒松焦油和皮革的氣味”――嗅覺。
(2)描寫景物要多層次、多角度。描寫景物只是從單一方面進行描寫,景物就會毫無生動可言。因此,我們在描寫景物的時候,要首先選好觀察描寫景物的角度,運用固定立足點和變換立足點觀察景物的方法,或遠觀、或近覷、或仰視、或俯瞰。也可以從時間不同和動靜狀態不同上去觀察描寫景物,以此來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現景物特點。在時間上,我們可以從一天時間段的不同上來描寫景物(清晨、正午、傍晚、深夜);也可以從一年四季不同上來描寫景物。在空間上,我們可以從遠近高低等方面來描寫景物。在動靜上,我們可以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不同特點。另外,也可以從氣候不同方面來表現同一景物在雨中、風中、霧中、雪中所展現的景觀是不同的;也可以從不同的地域(南方、北方、城市、鄉村、高原、平地)方面來表現景物的不同特征。這樣,我們筆下的景物就顯得立體豐實、生動形象。
(3)描寫景物要巧妙運用修辭手法。景物描寫要生動形象是離不開修辭手法的運用。我們在描寫景物的時候,就要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這樣才可以寫出生動形象的語句。比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這又是多么形象的擬人!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為形象地描寫景物增色不少。
3 景物描寫的第三個層次:藝術性
景物描寫的藝術性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我們在景物描寫時,自己的主觀感情必然會參與到其(下轉第209頁)(上接第194頁)中,我們的喜怒哀樂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的景物描寫所展現出來的特點。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景物描寫的藝術性,就是作者筆下的景物不單單是客觀景物,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感情的景物。這個時候,情為主,景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有時候我們在文學創作中,景物描寫要為反映時代特征、突出人物心情和推進故事情節發展所服務,這也要求我們要對景物描寫進行藝術化加工處理。
(1)景物描寫要融入主觀感情。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心情愉快的時候,看月色就是那么的皎潔明亮;當心情沮喪低落的時候,看月色就是那么的凄冷灰暗。其實,月亮是不會發生變化的,變化的是我們的心情。因此,我們在景物描寫的時候,應該將自己的主觀感受融入到其中,通過筆下景物呈現出來的特點來表現自己的心境。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路燈光永遠都是一樣的,不可能發生變化。而文中的路燈光沒精打采是作者內心再一次憂愁苦悶情感的表現。
(2)景物描寫要反映出寫作目的。寫作中,我們為了表現某一時代特點,就要有選擇性地描寫景物,為我們的寫作目的服務。比如,魯迅在《故鄉》中寫到:“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瑟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作者用了“陰晦”、“嗚嗚”、“蒼黃”、“橫著”、“蕭瑟”、“荒村”等一系列的形容詞、動詞、名詞,寓意深刻地勾勒出一個典型的環境,將舊中國農村的蕭條、凄涼的景象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同時,通過這段景物的襯托,將“我”悲涼的心情體現了出來。
(3)景物描寫要烘托出人物心情。在文學創作中,景物描寫有時候要為表現文中人物心情而服務,要起到藝術化的效果。比如,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中有一段景物描寫:“他好像是從一場噩夢中醒了過來,抬起腦袋,他看見自己頭頂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輪耀眼的黑色的太陽。”如果僅從真實性上來看,我們很難理解天空和太陽怎么會是黑色的呢?但如果我們明白葛利高里在埋葬了阿克西妮婭之后內心的悲哀,就能理解在他的眼里看到的天空和太陽就是黑色的,這是人物內心情感的表現。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新關注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4-0001-02
十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為加快城鎮化發展、提高城鎮化質量指明了方向。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召開使得城鎮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層,城鎮化已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和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路徑有專家認為,當代世界經濟的兩大動因一是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二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擴需拉動。新型城鎮化是今后十年以至更長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源和主要拉動力已成為共識,如何科學、高效、親民、合法地推進城鎮化建設是當前需要思考的課題。
一、推進城鎮化建設 科學規劃要具備長遠眼光
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鎮化建設健康有序發展,必須堅持以規劃為依據,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功能培育為基礎,以加強管理為保證。要通過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等,各地區因地制宜進行科學規劃切實分步實施。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要科學合理的規劃城市格局,放大尺寸、放長眼光科學布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使之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二、推進城鎮化建設 擴大投資要籌錢有道
要保證籌錢有道,必須創新資金多元籌措機制,盡量滿足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資金需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資金缺口大,需要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個人努力共同籌措資金。一是完善財政保障機制和預算編制管理,將農業轉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列入政府一般預算安排,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二是合理界定不同層級政府的公共支出責任,調整以戶籍人口為基礎的資源分配關系。三是拓寬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渠道。四是推動有條件的地方政府通過整合現有融資平臺,注入優質資產,提高融資能力。五是鼓勵符合條件的投融資平臺采取發行城市建設債券、上市融資、信托計劃等形式籌集建設資金。探索實行城市基礎設施特許經營制度,吸引社會資金包括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參與城鎮建設。
三、推進城鎮化建設 農業人口要轉移有序
目前,城鎮化正面臨深入發展的歷史機遇,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從單純城市化轉向新型綠色城鎮化,從土地城鎮化轉向人口城鎮化,創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努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從而使城鄉居民公平共享城鎮化發展的成果。
要創新農業人口有序轉移機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全覆蓋。城鎮化絕非單純的城市空間擴張,也不能簡單追求統計數據的城鎮化率,更緊迫的任務是實現人口城鎮化,以存量帶增量,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我市戶籍和人口遷移體制改革,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居住證制度,以舉家遷徙和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以就業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參與年限為基準,加快放開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限制,逐步放寬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戶限制,引導和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定居。推進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體系改革,逐步實現教育、文化休閑、醫療衛生、就業服務、勞動報酬、住房租購方面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均等化。人口城鎮化需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將農村轉移人口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保險關系在不同統籌區的轉移接續和不同制度間的銜接轉換,提高統籌層次,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
四、推進城鎮化建設 土地利用要合法集約
城鎮化建設需占用土地空間,近年來一些地方用“攤大餅”的方式簡單化地擴大城鎮規模,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后宅基地常年閑置,鄉村建房,城鎮租房,城鄉建設用地規模不減反增。提高城鎮化質量,必須集約、節約利用土地。(1)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統籌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擴大空間配置范圍,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定居規模掛鉤的政策,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用地需求。(2)打通城鄉土地轉換渠道,鼓勵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后用農村承包土地換城鎮戶口、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用宅基地和房屋換城鎮住房。加快征地制度改革。(3)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用地,逐步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解決好被征地農民轉移到城鎮后的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問題,保障被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
五、推進城鎮化建設 就業為本要產業支撐
關鍵詞:城市 鄉村 貧富 差距 研究
一、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基本狀況
(一)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特征
1.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波浪形”變化格局
按照庫茲涅茨關于收入分配的倒“U”型假說:在經濟增長初期,收入差距擴大,隨著經濟發展,收入差距會逐漸縮小。然而,我國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1985年到2007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5-1994年城鄉收入差距逐步擴大;第二階段,1995-1998年城鄉收入差距有所下降;第三階段,1999-2010年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但從2010年開始又有下降的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數據來源于《統計公報》
注:城鄉居民收入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2.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東北-東-中-西”逐步擴大的區域變化特征
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存在相對明顯的地區差異。以2010年為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東北部,收入比為2.48,東部、中部分別為2.86和2.9,而最大的西部則為3.58。
(二)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特征分析
1.從總量來看,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呈先升后降再升趨勢
從圖2可以看出,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差距與收入差距的趨勢基本一致,總體上呈現出先升后降再升的趨勢:第一階段,1990-1994年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支出之比由1990年的2.19上升1994年的2.80。1995、1996年出現短暫下降后開始繼續上升,并于2003年到達頂峰3.35。
2.從區域來看,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呈現區域變化特征
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同樣存在顯著的地區差距:以2010年為例,城鄉消費差距呈東北-東-中-西明顯擴大趨勢,尤其是西部地區城鄉消費差距最大,城鄉消費支出比值達3.33 1。
3.從恩格爾系數來看,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逐年提升,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亦呈現先升后降趨勢
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說明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總體在不斷提高。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呈現先升后降趨勢,1990年至1999年,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之比由1.08擴大到1.25;2000年至2010年,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之比由1.24縮小到1.152。
4.從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來看,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質量均有較大提升,但城鄉之間仍存在明顯差距
隨著市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穩步升級,大眾耐用消費品日漸普及。彩電、固定電話、手機等的保有量城鄉差異不大,而冰箱、家用電腦、照相機等消費品還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2010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家用電腦71.2臺,照相機43.7架,而農村居民每百戶家用電腦只有10.4臺,照相機只有5.17架。
(三)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差距的基本特征
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差距呈現倒“U”型變化趨勢,且差距始終較大。如圖2所示:1989-1999年處于總體上升階段,城鄉居民人均儲蓄比從1989年的2.7倍,上升到1999年的9.7倍;2000-2010處于總體下降階段,但城鄉居民儲蓄差距仍較大,1991年以來的城鄉居民人均儲蓄比均大于4.6。
數據來源:《中國金融年鑒》2011
注:城鄉居民人均儲蓄比=城鎮居民人均儲蓄/農戶人均儲蓄
二、影響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因素分析
(一)資源配置不平衡對城鄉發展差距的影響
1.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差異加劇了城鄉發展差距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2.城鄉教育差異加大了城鄉發展差距
現階段,無論從教育質量、師資力量還是教學條件來看,我國城鄉居民教育資源配置差異都十分明顯,而這些因素又直接影響城市和農村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據調查3:1980年-1985年出生的人當中,城市人上大學的機會是農村人的5.5倍,相當于11個城市人上大學的同時只有2個農村人上大學。而在1975年-1979年出生人口中,這個數字為3.4倍。許多農村家庭、貧困家庭和較低階層家庭出身的孩子,在初中畢業時就放棄升學機會而進入勞動力市場,放棄接受高等教育換取穩定收入和就業的機會。
(二)社會體制對城鄉發展差距的影響
1.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造成城鄉發展差距的重要因素
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工業化時期,二元結構系數不斷擴大。這一時期城市非農勞動生產率比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更快,國家為了快速實現工業化目標,將大量資金和高素質的勞動力投向城市非農產業,農業也為工業化提供必要的積累,結果城市非農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城市居民收入也大大增加;而農業受生產技術不高和投資不足的制約,其勞動生產率只能緩慢增長,從農業得到的收入也不會增長很快,城鄉收入差距便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2.城市化進程縮小了城鄉發展差距
相關研究表明,城市化率與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城市化進程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帶動城市化建設的同時,提高農村人均純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中以大城市為中心帶動周邊中小城市和鄉村發展,拓寬農村人口就業渠道和收入渠道。
關鍵詞:改革開放;基督教;本土化;三原縣東片教區
B978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基督教在中國鄉村地區的迅速發展,鄉村基督教的本土化趨勢日益顯著。基督教的本土化一直是國內外學界關注的熱點,對于“本土化”(indigenization)一詞的理解,學界看法不一,①但都強調基督教應跟隨時代的步伐,適應相關的地域和文化環境,并融入本土文化,獲得兩者在本質上的雙向契合,即卓新平先生提出的“文化披戴”與“文化融入”。[1]任何外來宗教都必須結合傳入國國情與文化,“基督教必須深深根植于它所處的文化的土壤,不然,它便只會成為與眾隔離的狹小的群居點”。[2]陜西省三原縣東片教區的發展體現出當今基督教在鄉村地區傳播的本土化趨勢。這一進程不僅是普世基督教融入中國社會的表現,也是基督教對于特定時代環境的反映,契合了鄉村社會的基本特征。
一、三原東片教區簡介
以福音村教會為中心的東片教區最具代表性,堪稱陜西關中基督教的發源地,其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末。“清光緒十年(1884)基督教傳入本縣。當是由山東移民中的部分教民先在閻家灘、太和村、福音村建立宗教居民點”。[3]982“一八山東又遭莊稼歉收。青州神學生多系貧寒子弟,遷陜糊口的有彭思溫、張同道、劉丹芝、聶凌漢四人,又有教友十數家。傳教師仲均安特派傳道人孫萬春護送數十教友,并調查陜西布道情景。后來又有教友數家遷陜。他們同其他魯省人一樣,花了四十天光景,用手推車載著婦孺前往。但抵達陜西后,他們不愿住在非基督徒村中,決定聚居于三原縣鄉下。”[4]411 1890年至1895年間,英國浸禮會相繼派傳教士邵滌源(A. G. Shorrock)、敦崇禮(Moir Duncan)、莫安仁(Evan Morgan)等來到三原。邵、敦二人在福音村建立了近代關中地區第一座基督教教堂。1915年,在三原縣城東關興建了“救世堂”,即今天的三原縣油坊道東關教堂。英國浸禮會在陜西的傳教工作初具規模后,在西安設立了差會辦事處,下轄渭南公會和渭北公會。三原救世堂為渭北公會會址,管轄三原、涇陽、高陵、臨潼、富平、耀縣等地的傳教活動。1933年,英國浸禮會倡導“本色教會”,主張建立教會合一的中華基督教會。中華基督教會陜西大會成立,下設西京、渭北、陜北三個區會,“救世堂”成為渭北區會的會址。
建國以后,基督教在三原地區的發展幾度起落,中當地教會受到極大沖擊,宗教活動全面停滯。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調整,三原基督教會迎來了新的發展,其信徒比例遠遠高于陜西省其他縣市,三原縣的傳教工作也開展得有聲有色,陜西省許多基督教神職人員都來自三原,其影響力可見一斑。目前,三原全縣下轄堂點24個,神職人員12人,其中牧師2人、教師1人、長老2人、傳道員7人。縣城關教會是渭北地區的重要堂點,每逢復活節、圣誕節等重大節日,堂內都是座無虛席。三原東片教區已由原來的福音村教會、太和村教會發展到現在的9個教會(下轄聚會點1個),分布在徐木、大程、獨李三個鄉(鎮),信徒逾千人。福音村教會是東片教區的核心,可自行組織重大的聚會活動,也是該縣唯一一個能與城關教會相提并論的堂點。在對三原縣東片教區9個堂點的實地調研中,我們獲得了108名信徒的基本信息,本文旨在結合這些數據系統地闡述基督教在三原縣東片教區的傳播情況。
二、信仰基礎的本土化
(一)信徒結構
改革開放后,商品經濟的大潮席卷了中國鄉村社會,在城市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力選擇了進城務工,鄉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婦女和老人,社會結構漸趨單一化。福音村幾乎所有50歲以下的男性村民都外出務工,鄉村教會的信徒比例嚴重失調,出現了傳統的“三多”現象,即婦女多、老人多、文化程度低者多。近年來,這一現象在中國內陸廣大的鄉村地區并未得以改觀。②在調查統計的108名信徒中,僅有6名男性,約占總數的5.6%,剩余女性信徒102名,達總人數的90%以上。60歲以上的老年信徒則占調查總數的2/3以上,較中青年信徒總數高出一倍多,參見下圖。
女性信徒及老年信徒在鄉村教會中所占比重之高與城市化帶來的空巢現象密切相關。改革開放后,農村地區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的婦女與老人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階層,流動性較小。他們逐漸成為鄉村基督教會的主力軍,在三原東片教區,老年婦女所占比例更達信徒總人數的七成左右,信徒結構漸趨固化。相對于男性信徒和中青年信徒,鄉村地區的女性信徒和老年信徒囿于公共產品供給的不足及自身認識的缺陷,更多地通過宗教來尋求幫助,對于信仰的訴求也更為虔誠與保守。
(二)信仰歸因
1.家庭因素:傳統家庭倫理的制約
與城市相比,鄉村信徒入教的原因較為單一,家庭因素占據較大比例,憑借血緣傳遞的也更為虔誠。三原東鄉就有許多基督教世家,他們從小受到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宗教教義的理解更勝一籌,自身信仰也更為堅定,逐漸成為了信徒的中堅力量。
承襲家庭傳統信仰基督教的現象在中國鄉村地區非常普遍,這與中國人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緊密相連。中國農民的傳統價值觀主要體現在種田養家、傳宗接代等方面,傳統中國社會強調傳承香火是每一個家庭安身立命之本。當今的中國農村雖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鄉土社會”,傳統的差序格局漸被打破,但仍受到血緣與地緣關系的雙重影響,形成從“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鄉土社會”向“新鄉土社會”的轉變。③轉型過程絕非一蹴而就,鄉村地區也不能迅速擺脫傳統家庭倫理觀念的影響,信仰的傳承就是最好的體現。但隨著自由政策的推行,本因家庭入教的信徒受到社會大環境等非宗教因素的影響會愈來愈多。
2.因病入教:中國人的實用理性主義宗教觀
馬克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一書中認為“中國缺乏中世紀后期的以及完全與科學相結合的歐洲資本主義工業‘企業’的理性形式”[5]272,并將儒學與清教相比較,強調儒學是一種“實踐理性主義”,即“實用理性主義”(practical reasonlism)[5]177。李澤厚在《漫說“西體中用”》一文中強調“實用理性”是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結構的主要特征,即“關注于現實社會生活,不作純粹抽象的思辨,也不讓非理性的橫行,事事強調‘實用’、‘實際’和‘實行’,滿足于解決問題的經驗論的思維水平,主張以理節情的行為模式,對人生世事采取一種既樂觀進取又清醒冷靜的生活態度”。[6]
這種實用理性主義思想也常見于中國人的宗教態度與宗教行為之中,他們對于宗教的神學教義關注較少,更多地著眼于所帶來的現實意義。“從基督教神學的觀點來看,中國民眾對于宗教的信仰與實踐所持的態度簡直不可思議。因為中國民眾參加的許多宗教活動和對宗教義務的履行,多是為遵守傳統習俗的規定和要求,受到世俗功利的心理和欲望的支配。大多數人參加宗教活動的動機往往不是出自對于宗教的真摯信奉,而是希望通過宗教儀式來獲得個人幸福和某些社會效益。”[7]
這一現象在鄉村地區尤為顯著,在三原縣東片教區的實地調研中,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是因病入教,在被訪的108名信徒中,有36名信徒表示入教的初衷是希望疾病得到醫治,這也體現了當地信仰的功利色彩。當下,鄉村地區公共產品的供給嚴重不足,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缺失嚴重,這為基督教在鄉村地區的傳播提供了契機。
3.其他歸因:社會性價值的凸顯
隨著改革開放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地區公共產品的供給日益匱乏,精神文化建設嚴重不足,原本引以為傲的小農價值觀也隨之失落,“傳宗接代”不再成為農民安身立命的基本前提。當農民的本體性價值失落之后,社會性價值對于農民的重要性就會凸現出來,所謂社會性價值,就是農民可以從鄰里、朋友等人際關系中獲得的社會承認與社會評價及他們對這種承認和評價的自我感受。[8]當前,越來越多的鄉村信徒將注意力從家庭生活轉移到了外部世界,基督教信仰就滿足了他們對于社會性價值的需求。
多年以來,三原東片教區的信徒多采用“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平時聚會、禮拜、務農都在一起。在長期的接觸與交流過程中,他們形成了一種非常親密的社會關系,鄰近教會間的聚會、互訪如同鄰里間串門一樣頻繁。鄉村信徒也在平時的聚會禱告和日常接觸中獲得了一種積極的自我評價,填補了他們的精神空虛和不適。基督教在鄉村地區的傳播給許多信徒帶來了精神上的慰藉,基督教關注現實社會的發展與人生的內在價值,積極引導信徒向善,并帶來相應的社會關懷與社會福利。
三、傳教方式的本土化
任繼愈先生在談到佛教傳入中國時說:“一種新的宗教思想信仰,傳到一個陌生的民族中間,要求取得當地的群眾的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傳教者要善于迎合當地群眾的思想和要求,并且采取一些辦法以滿足他們的要求。”[9]5基督教在中國鄉村地區的傳播也契合了本土文化的地域色彩。
(一)方言傳道
傳道者是聯系普通信眾與鄉村教會之間的紐帶,他們在基督教入鄉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方言傳教在鄉村地區非常普遍,由于農民的文化程度有限,通俗易懂的方言對信徒而言更為親切,也加深了他們對教義的理解,有助于他們和上帝之間的溝通。方言傳教基于相同的文化語言背景,鄉村教會若脫離了這個背景易形成獨立的信徒社會,阻礙相互交流與往來。不像城市教會,即使彼此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互相往來還是非常密切的。由于鄉村地區教牧體系薄弱,牧師、長老及基層的傳道員往往要奔波于各個教堂之間,其講道內容也大同小異,但都與鄉村生活密切相關,所舉例子也是農民常見之事,具有“鄉土”色彩,這使得信徒對聽道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筆者曾在2011年復活節期間走訪三原城關教會與福音村教會(基督教重大節日時兩個較大的聚會點),聽過不少牧師、長老的講道。當時正值菜花收獲季節,傳道者在講道期間多以菜花為例。
(二)神跡現象突出
基督教神跡(miracle)特指信仰真神(上帝)在自然與歷史上完成的事跡。在鄉村基督教的傳播進程中,人們傳說著許多奇特事跡,被傳道人用來傳播福音,神跡逐漸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宗教現象。
在三原東片教區,因公共產品供給的不足,農民享有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很有限,祛病消災成為許多農民的訴求。據三原當地一教會負責人描述,“我們這里原來沒有(基督教信仰),我婆婆七十多歲生病了,她信教,我妹妹家那里也有人信教。我們那時候還偷著信,白天干活,晚上偷著禱告。后來我婆婆好了,有病的人多得很,都因病信教了”。
神跡現象成為吸引許多農民信仰基督教的一大重要因素,也是基督教在鄉村地區傳播所慣用的方式,它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基督教信仰本身,其傳播效果立竿見影。神跡現象不僅僅對信徒個人影響極大,在口耳相傳中,越來越多的信眾受到神跡現象的感染而愈發堅定其信仰。這其中不乏盲目的非理性選擇,目前仍有許多鄉村信徒得病后拒絕看病就醫,一味地禱告上帝尋求神跡,這也直接導致了神跡現象的迷信化。基督教在鄉村地區的傳播既要迎合當地信眾的需求,又要堅持其本身的信仰與儀式,因此,其傳播方式的本土化就是必然選擇。
四、宗教儀式的本土化
“真正的總是某個特定集體的共同信仰,這個集體不僅宣稱效忠于這些信仰,而且還要奉行與這些信仰有關的各種儀式。”[10]50基督教在中國鄉村地區傳播的本土化不僅與信仰基礎、傳播方式有關,其宗教儀式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地方色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來宗教的一種影響與改造,也是基督教為了更好地在中國發展所作出的讓步。
(一)節慶方式
1.基督教對聯
三原東片教區下轄的九個堂點無一例外地貼有對聯。以福音村教會為例,2011年復活節之前,其教堂側門兩旁原本貼有“舉世信徒慶圣誕,各族同道賀佳節”的對聯(前一年慶祝圣誕節時所貼),為慶祝復活節,將其換成了“苦盡甜來是古語,黃金試煉更寶貴”的新對聯。教堂大門外側的對聯則為“眾信徒歡度復活節,祈禱主與我們顯現”。村子里大部分信徒家門外也貼有內容相似的對聯。目前,基督教對聯在全國各地的鄉村非常普遍,其內容多與喬遷、建房、婚喪、祝壽有關,愿主引導自己的家庭和睦恩愛,多側重神與人、人與人間的關系。這些對聯巧妙地利用了傳統儒家倫理的方式,重申了基督教的信仰。[11]78何世民先生曾提出過“融貫神學”,將基督教信仰與傳統儒家習俗相結合,以中國人熟悉的方式傳遞給中國人。張貼基督教對聯便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宗教嘗試。
改革開放后,本土傳教士逐漸代替外國傳教士,教會采取了與之前不一樣的傳教策略,以鄉村社會原有的信仰方式為基礎,逐漸形成民間基督教。在神學教義、宗教活動、組織結構等各方面,新興的民間基督教適應了中國的國情與民情,不斷迎合鄉村信徒的需要,得到其在鄉村社會的普遍認同。
2.秧歌表演
秧歌在北方漢族地區頗為流行,是人們自娛自樂的一種歌舞形式。時期,延安根據地就曾掀起“新秧歌運動”,秧歌逐漸成為了一種大眾文化。逢年過節,農民都要表演秧歌,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三原的基督徒是從來不慶祝農歷新年的,對他們而言,一年中只有三個重要節日,復活節、感恩節和圣誕節。信徒們巧妙地把秧歌表演融入宗教節日及宗教活動之中,借助地方文化的影響傳播福音。與福音村毗鄰的太和村在2006年修建了新堂,新堂落成的慶祝儀式上,女性教徒在教會樂隊的伴奏之下表演了秧歌舞,深受圍觀群眾的喜愛,增添了當時的喜慶色彩。教會負責人也認為他們自己組織的秧歌舞反響熱烈,之前一直惆悵該采用何種形式來慶祝新堂落成的問題隨之迎刃而解。
教會表演的秧歌舞與傳統民間秧歌幾無差異,正是這樣一種傳統地方習俗進一步促進了福音的傳播,契合了鄉村信徒愛熱鬧、善表現的心理狀態,這也是基督教在鄉村地區傳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本土色彩。
(二)喪葬儀式
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激烈沖突的問題之一便是喪葬。出于原始的祖先崇拜,中國傳統的喪葬習俗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死,轉世投胎后還有來世。本著“入土為安”的古訓,祭奠儀式通常分為停尸、報喪、吊唁、入殮、出喪、哭喪、下葬等,較為繁復,帶有一定的民間信仰色彩。很多信徒死后,家屬們不愿遵循教義為其舉辦基督教葬禮,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不孝的表現,而“孝”則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基督教教義則強調對死者的靈魂救贖,葬禮是亡者與神的對話,眾信徒則聚在一起,同聲贊頌上帝的全能、奇妙,以賜給基督徒永生的盼望。[12] 2011年8月,我們走訪了三原縣當地教會的負責人,對于基督徒的喪葬事宜做了如下筆錄。
筆錄1:
問:有個情況想向您了解一下,教友過世以后都怎么辦?
答:教友過世以后我們去做禮拜,看望看望。
問:現在還給他們修墳立碑嗎?
答:不,這都是他們自己家里的事情。
問:有的碑上不是有十字架嗎?
答:這都是自己做的,基本上都有十字架。
問:不上墳、不燒香?
答:那當然。前兩天,我親家母過世了,她走的時候很坦然。我也去了,有個童工帶我們去轉了一圈,站在那兒做個禱告,不由得就流下眼淚。而不是跪在那里磕頭,控制不住的情況下,可以鞠躬,這是生死分離嘛,那沒有事。我沒給她磕頭、鞠躬,就是心里很不舒服,雖然肉體在這里,靈魂被神接走了,暫時的分別,我們也很舍不得。
筆錄2:
問:像咱這邊信徒家里有人過世了,是咋操辦的啊?
答:過世的啊。基督教家庭按照教會的辦。我們北邊的村子好幾家老人過世,都是按照教會的形式辦的。
問:儀式大概是啥樣子的啊?能不能給我們說一說?
答:你們了解到的其他的地方是啥樣子的啊?
問:其他的地方了解到,弟兄姊妹去禱告,禱告完了不燒香、不燒紙,如果信的也不讓抬飯,剩下的也就沒啥了。咱這邊是這樣么?
答:我們去做完禱告以后,操辦喪事,人家那兒有總管嘛,我們就按照自己的信仰來辦這個喪事,請縣里的樂隊,出殯的頭一天下午做喪事禮拜,做完禮拜以后晚上有一些活動,目的是傳福音。而且我們村子做的這幾件喪事還特別成功,比過去的好。
其實,基督教葬禮并不是完全拋棄傳統葬俗另起爐灶,它堅持一些最基本的原則,不燒紙、不磕頭、不抬飯、不上供,并破除了一些迷信成分。除此之外的一些禮儀則是對傳統葬禮的改進,帶有一定的地域色彩。蓋棺布以白色為底,印有紅色十字架;基督徒所穿壽衣是仿造傳統壽衣所制,帽子前沿有十字架;教會的樂隊及唱詩班會來參加追思會,表演節目,而一些世俗的響器班則未受邀請(基督教葬禮非常肅穆,遠沒有世俗葬禮那般熱鬧);信徒的墓碑上刻有紅色十字架,以區別于其他墓碑。目前,基督教葬禮在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個范式,多是信徒及其家屬的個人行為,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基督教葬禮沿用了傳統葬禮的習俗,并進行了有限的革新,防止了鄉村基督徒的自我邊緣化,使他們在鄉村社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3]而中國鄉村社會對基督教也表現出了相當的寬容與諒解,為基督教在當地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
綜上所述,通過對三原縣東片教區的考察研究,不難發現鄉村教會的發展體現出當今基督教傳播的本土化趨勢。基督教本土化是基督教與中國社會碰撞、交流、融合的一個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地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差距逐步拉大。在城市高速現代化的過程中,鄉村地區卻顯示出一種滯后的“鄉土性”,經濟文化的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城市,現代化進程緩慢,農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情緒不斷增長,信仰危機與道德缺失現象日益嚴重。而宗教對人群觀念的轉變和文化的轉型具有較強的沖擊作用。[14]在此背景下,基督教大舉進入鄉村地區,并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最終實現了前四次在華傳播過程中沒有實現的目標,成為增長速度最為驚人的外來宗教。基督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適應和改造是其本土化的核心,因而它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濃厚的鄉土色彩,契合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特點。從西方傳入的基督教在重塑中國社會的道德觀念與價值體系的同時,亦深受中國的本土文化和傳統觀念的沖擊,最終走上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信仰之道。
注釋:
①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本土化、本色化、處境化三個詞的涵義差別甚小,只是語境不同。早在20世紀20年代,應元道提出本色的基督教會應當是:中華國民的教會;根據中國基督教徒自己的經驗而設立;富有中國文化的質素;要把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合而為一;能適合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心理;能使中國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和經驗合乎中國風土。20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山本澄子《二十年代中國基督教的自立運動》對本色化作了更為具體的概括:以中國人為教會的構成;教會的行政與運作等方面的中國化;容納中國人的祭祀與習俗,并且基督教化;教會要置身于中國國家與社會的現實問題之內;教會要除去歐美教會的傳統與色彩;教會要能自治、自養、自傳。段琦在《奮進的歷程――中國基督教的本色化》一書中認為“一種外來宗教要在某地生根,必須與當地的社會與文化相適應,否則必然被淘汰;對于中國基督教來說,‘本色化’就是跟隨時代,調整自己,以適應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的客觀現實”。卓新平認為基督教在中國的本土化、本色化或處境化,就是要求其“中國化”,使之融入中國文化、成為中國宗教,而中國化更強調宏觀意義上的背景,本土化更側重具體的地域和文化環境。吳梓明在《邊際的共融》一書中贊同多數學者的觀點,即“本土化”并不是復古和效法傳統的風俗習慣,也不是拒絕與西方合作的盲目排外和仇外主義,也不是簡單地拋棄西方基督教悠長的屬靈傳統,勉強把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結合在一起,圖謀建立一種非驢非馬的新。
②有學者認為農村信徒的基本特征已經由原來的“三多”(婦女多、老人多、文化程度低者多)逐漸演變為目前的“一多”(婦女多),老人和文盲的比例明顯下降。但在廣大的內陸鄉村地區,這一變化極為緩慢,這與內陸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精神文化建設匱乏有必然關系。
③這里的“鄉土社會”指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出的概念,而“新鄉土社會”的定義參見賀雪峰.新鄉土中國 [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6頁。
參考文獻:
[1]卓新平.全球化與當代宗教[J].世界宗教研究,2002,(3).
[2](美)J.B.科布.基督教本色化的必要和困惑[J].金陵神學志,2005,(4).
[3]三原縣志編撰委員會.三原縣志[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
[4]湯清.中國基督教百年史[M].香港道聲出版社,1987.
[5](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M].洪天富,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6]李澤厚.漫說“西體中用”[J].孔子研究,1987,(1).
[7]中國農村教會的危機[EB/OL].資料來源:梁家麟.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農村教會.建道神學院,1999..
[9]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一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10](法)愛彌兒?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黃劍波.“四人堂”紀事――中國鄉村基督教的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12]陳玉明.淺思基督教的殯葬禮儀[J].金陵神學志,2011,(1).
[13]王瑩.基督教本土化與地方傳統文化――對豫北地區鄉村基督教的實證調查[J].宗教學研究,2011,(1).
[14]劉海濤.透視中國鄉村基督教――河北鄉村基督教的調查與思考[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作者簡介:雷鈺(1965―),女,陜西大荔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猶太史和宗教史研究。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鄉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沒有達成統一的界定認識,但一般都認為鄉村旅游是依托農村地區原來就存在的田野、草場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觀、傳統民居建筑和文化遺產等資源,開展農村休閑游和農業田園生態游的基礎上,進行小規模會議接待、素質拓展訓練營以及漁獵、滑雪、漂流等與健康、文化、教育相關的各種休閑活動項目的旅游方式,一般來說,鄉村旅游大都注意宣傳、強調人對大自然的親近關系,強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當前,鄉村旅游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通過鄉村旅游項目的開展,如觀光采摘農業、農家樂、民俗村等,帶動觀賞類的經濟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種植,其中餐飲接待是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的主要經營項目,有條件的地方開始較積極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費,這在貴州、湖南、云南等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表現的比較突出;將農村景區化,用景觀意識建設農村,用旅游理念經營農業,培養新型農民,使鄉村民居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形成環保、生態、文化旅游強勁發展勢頭。總之,未來鄉村旅游前景看好。
二、鄉村旅游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國鄉村旅游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由于目前鄉村旅游從業者大都是從農民直接轉型而來,其鄉村旅游運營經驗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對鄉村旅游方面的相關理論研究總結相對滯后,加之,受鄉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區位等自身經營條件的限制,應該改來說,社會各界對我國鄉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認識偏差,肯定會制約我國鄉村旅游的業績提高和健康發展。其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鄉村旅游的認識不夠深刻;對鄉村旅游者研究不足;鄉村旅游經營上沒有針對性,鄉村旅游產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質化販賣嚴重,對鄉村民風民俗等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欠缺后勁;鄉村旅游缺乏規劃和策劃,開發粗制濫造,人工痕跡過于明顯;鄉村旅游景點或者景區比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為此付出不必要的時間、體力、金錢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鄉村旅游方面的專門或者本土人才嚴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約著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無用諱言,國內一些地區的鄉村旅游管理相當不規范,為人詬病,積重難返。其他因素,諸如鄉村旅游品牌意識淡薄等問題也普遍存在。
三、鄉村旅游發展方面的對策分析
鄉村旅游發展要以當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魂,逐步提升鄉村旅游的發展質量和服務水平。要綜合考慮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態、文化、基礎設施條件、現實經濟狀況等多方面影響因素。
(一)鄉村旅游開發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鄉村旅游開發設計要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鐵律,確保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而不能涸澤而漁。隨著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圍繞鄉村旅游提出游居、場景時代等原創新概念和新理論,使鄉村旅游內容豐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緩解日益嚴重的鄉村旅游同質化問題。
(二).規范開發程序
保證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滿足社區公眾的需求和符合社區居民的利益,結合可行性研究報告,對項目進行修訂,千方百計籌集發展資金,本土鄉民切忌目光短淺眼紅投資者收益,鼓勵引入鄉村以外的社會資金投入,使鄉村旅游開發如期投入運營。鄉村旅游的開發始終要照顧到當地農民的利益,切切實實使當地農民因鄉村旅游受益,減少相關發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要積極實施對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間的保護,理順產權歸屬與相關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與利益分配機制;科學認識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積極對接城市空間發展、產業調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訴求,放大鄉村旅游的空間整合力,提供可持續的空間發展框架,妥善科學規劃農林景觀生態緩沖區,營造鄉村田園生態環境氛圍,防止過度擴張,合理保留村落內自然機理的生命力、生機勃勃的人文景觀和村落的靈魂,通過自下而上的民間保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實現自我更新和可持續發展。
(四)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道路
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需要注意抓住機遇、提升認識水平,加強科學規劃與管理,走合作發展模式發揮鄉村旅游的乘數效應和拉動功能,加快產業化進程。
(五)認真開展鄉村旅游者的相關研究
要重視研究鄉村旅游者行為,搞清鄉村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分析他們在具體的鄉村旅游過程中的認知、決策狀況,對滿意度不高的旅游體驗要積極組織補救,減少旅游者的后悔情緒,提高其本人以及周邊人群的和滿意度和重游次數。通過鄉村旅游者行為動機、認知行為、體驗行為、重游體驗行為等方面的研究,找出鄉村旅游者的消費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特征,有針對性的開展鄉村旅游設計、開發和管理工作。注意調查鄉村旅游消費者的文化層次、消費慣性、職業類別等統計因素,摸清游客基本特征,準確定位鄉村旅游的主題特征、產品特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出現旅游失誤時,及時給予服務補救,盡量使鄉村旅游游客的實際游感與其出發時候的期望值達成一致,有過之而無不及,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和重游意愿,發掘重游游客的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