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具有可比..."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中醫脈診的操作方法

中醫脈診的操作方法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7-14 16:35:1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中醫脈診的操作方法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中醫脈診的操作方法

第1篇

關鍵詞:推拿;振腹;脾胃虛寒型胃脘痛

胃脘痛又稱胃痛,是以胃脘近心窩處常發生疼痛為主的疾患。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脘痛而言。脾胃虛寒型胃脘痛主要表F為胃脘隱痛,綿綿不止,喜暖喜按,受涼、勞累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倦怠,四肢乏力,手足欠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緩無力[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9例均為2014年1月~2015年12月門診患者,男36例,女33例,年齡18~72歲,病程2個月~10年。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5例采用推拿結合振腹治療,對照組34例僅采用推拿治療。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檢驗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脾胃虛寒型胃脘痛診斷標準[2]。

1.2.1主癥 ①胃痛隱隱,喜溫喜按;②空腹痛甚,得食痛減,食后腹脹;③舌質淡嫩,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或遲。

1.2.2次癥 ①畏寒肢冷;懈怠乏力,神疲懶言;②泛吐清水,大便溏薄;③食欲不振,食后沉悶等。

具備上述主癥3項或具備主癥①③及兼具次癥2項的患者,即可診斷為脾胃虛寒型胃院痛。達到標準并在隨后的1 d再選擇上述診斷標準重復檢查也符合標準者,即可確診。

1.3方法

1.3.1推拿操作方法 ①推背部膀胱經,揉、按膈俞至三焦俞,晃撥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穴,搓檫胃俞穴;②提拿督脈,捏脊;③開三門、運三脘,推撫左脅肋部,推腹部任脈,揉、擦、摩腹部(左上腹為主)。

1.3.2振腹操作方法 掌心"勞宮穴"正對患者肚臍"神闕穴",中指對中脘穴,掌根對丹田"關元穴",食指、無名指對腎經,拇指、小指對胃經[3];作連續快速的顫動,并與患者腹部產生共振;可以全掌、掌根、指端變換著力;共振時患者全身經脈暢通,倍感舒適。

2 結果

2.1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6月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治愈:胃脘痛及其他臨床癥狀消失,并持續緩解2個月以上。好轉:胃脘痛緩解,發作次數減少,其他臨床癥狀減輕。無效:癥狀無改善。

2.2治療結果 治療30~40 min/次,1次/d,10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見表1。

兩組療效經統計學處理,P

2.3典型病例 陳某,女,30歲,辦公室文員。上腹脹痛10 d,平素喜冷飲,常用冷氣(空調);胃痛隱隱,得熱痛減,四肢不溫,自覺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緩無力,小便正常,大便偶見泄瀉。診斷為脾胃虛寒型胃脘痛。采用上法治療,3次癥狀明顯好轉,5次痊愈,6個月后隨訪無復發。

3 討論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氣、內傷飲食情志、臟腑功能失調等導致氣機郁滯,胃失所養而引起的病癥;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胃脘痛,雖其病位在胃,然胃之受納,腐熟及消化功能,又要依賴于脾氣的運化,肝氣的疏泄,與腎陽的溫煦,故胃脘痛一癥也與脾、肝、腎的病變有關;故調整脾胃的同時要重視改善全身臟腑器官的功能。

腹居人體中部,是聯結上下的樞紐;十四經脈皆與腹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為全身經脈匯聚之所。"腹者,生之本,百病皆根于此",若氣血停滯、瘀阻于腹部,必造成經絡不暢通,臟腑功能減弱、下降甚至失調,久之將導致各種慢性疾患[5]。

振腹是獨特的臟腑按摩形式,是調整五臟六腑的大法。振腹以神闕為中心,對腹部經絡和穴位進行刺激,可以消積導滯,活血化瘀,調中和胃,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通過調沖任,補腎陽,固本培元,以達到內養真元、外達周身的目的,從而更能快速有效的達到治療效果。

人體各組織器官都有其固定的振動頻率,當外界施加的振動波作用于人體,頻率與人體組織器官固有頻率相當時,則發生共振現象,巧妙利用這種共振可以用于疾病治療。人體組織器官對低頻振動較為敏感,通過低頻振蕩,各組織器官的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加快,促使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得以加強和提高[6]。

人體消化系統各個器官均集中在腹部,振腹通過與腹腔的共振,激發消化器官機能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對于消化系統疾病治療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畢永升、代儉國和臧??疲餐瑒摿⑺烧穹?。臧??埔运烧穹橹鹘Y合推、揉、按等多種手法,使振顫持續作用于以神闕穴為中心的區域從而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稱之為"振腹療法"。振腹療法是以振腹手法為主的按摩治療,可以調和氣血,調整臟腑,平衡陰陽,臨床上取得很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鄧瑞珠,吳月琴.中醫特色護理干預脾胃虛寒型胃脘痛[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3):138-139.

[2]Peter, Borusiak,Heiner, et al. Lack of efficacy of manual therap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uspected cervicogenic headache: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and blinded trial[J].Headache, 2010,50(2):224-230.

[3]臧???,宏達等.大成推拿術[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3.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6-38.

第2篇

[摘 要] 運用人迎寸口脈法指導實施針刺補瀉手法治療Ⅱ期高血壓病患者60例,隨機分為3組,每組20例。3組均依照人迎寸口脈法辨別陰陽虛實。治療Ⅰ組20例,針刺以補虛瀉實;治療Ⅱ組20例,無論虛實均采用平補平瀉法;治療Ⅲ組20例,針刺以補實瀉虛。于針刺前后分別觀察3組經顱多普勒超聲血流儀(簡稱TCD)指標與臨床療效。經統計學處理,治療Ⅰ組針刺療法明顯優于治療Ⅱ組及Ⅲ組,P

[主題詞]人迎診法;高血壓/針灸療法,補瀉方法;針刺補瀉;寸口診法TreatmentofHypertensionbyAcupuncturewithReinforcingreducingManeuverBasedonRenyingandCunkouDiagnosisGaoJianyun1,ZhaoJings

heng2,DongHuang1(1.ZhongdaHospitalaffiliatedtoDongnanUniversity,Nanjing210029,Ji

angsuProvince;2.NanjingCollegeofTCM)

[Abstract]AcupuncturewithreinforcingreducingmaneuverchosenbasedontheRenyingandCunkoudiagnosiswasusedfor

treating60casesofhypertension,whichwereevenlydividedinto3groupsatrandom.Yin,yang

,deficiencyandexcesstypesweredifferentiatedinallthe3groupsbasedontheRenyinga

ndCunkoudiagnosis.Reinforcingforthedeficiencyandreducingfortheexcesswerea

ppliedingroupⅠ,evenreinforcingandreducingingroupⅡ,andreinforcingfortheexcessandreducingforthedeficiencyingroupⅢ.TheindicesweredeterminedbyaDopplerultrasonicbloodflowmonitor,andclinicaltherapeuticeffectswereevaluatedbeforeandafterthet

reatments.ThecurativeeffectingroupⅠwassignificantlysuperiortothateithering

roupⅡoringroupⅢ(P

groupⅡandgroupⅢ(P

entiationofclinicalcasesandapplicationofthereinforcingreducingmaneuver.

[Keywords]RenyingDiagnosis;Hypertension/acupther;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s;MethodsofReinforcingreducing;CunkouDiagnosis

人迎寸口脈法就是通過比較人迎與寸口兩處的脈動變化以診察疾病、判斷病位病性、指導治療的一種方法。中醫經典著作《內經》對其依據、方法、意義等在理論上都有頗為詳盡的闡述。人迎是指足陽明經循行所過的喉結旁頸總動脈搏動處,反映體表及十二經脈之陽的情況;寸口是指手太陰經循行所過的手腕后橈動脈搏動處,反映內臟及十二經脈之陰的情況。正常人人迎脈與寸口脈的搏動程度大小基本相同,只是在寒溫不同季節略有差異,而患者人迎脈與寸口脈相比其搏動程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通過比較人迎脈、寸口脈搏動的大小情況,可以判斷經脈的虛實與疾病的性質,從而指導臨床針灸補瀉手法的實施。

人迎寸口脈法實施針刺補瀉的具體方法:人迎脈動大于寸口脈動,反映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針刺以瀉陽經而補陰經;寸口脈動大于人迎脈動,反映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針刺則瀉陰經而補陽經。所補瀉之經脈,均為表里經。

為了進一步闡述經絡理論,研究經絡理論對針灸臨床的指導意義,發掘前人豐富的治療經驗并推廣臨床運用,探索提高針灸臨床療效的新方法,筆者自1999年9月~2001年1月,運用人迎寸口脈法針刺治療Ⅱ期高血壓病患者60例,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Ⅱ期高血壓患者60例全系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門診及住院病人,男30例,女30例;年齡50~70歲;病程10個月~15年。按就診前后順序隨機被分為3組:治療Ⅰ組,治療Ⅱ組,治療Ⅲ組,每組20例。性別:3組均男女各半(P>0.05)。年齡:治療Ⅰ組50~60歲12例,61~70歲8例;治療Ⅱ組50~60歲12例,61~70歲8例;治療Ⅲ組50~60歲13例,61~70歲7例;3組比較,P>0.05。病程:治療Ⅰ組小于1年4例,1~3年11例,大于3年5例;治療Ⅱ組小于1年5例,1~3年10例,大于3年5例;治療Ⅲ組小于1年5例,1~3年12例,大于3年3例;3組比較,P>0.05。

1.2診斷標準

依據1999年WHO與國際高血壓學會指南,選擇符合Ⅱ期高血壓診斷標準(現稱為中度危險組),且臨床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胸脅脹痛、急躁易怒或郁悶不舒等足厥陰肝經病候為主的癥狀,經絡辨證明顯屬于肝經病癥者。

1.3觀察方法

(1)經顱多普勒超聲血流儀(簡稱TCD)指標采用德國產DWL.MultiDopT經顱多普勒超聲腦血流圖儀。為減少誤差,規定檢測時間為上午9~11點,室溫保持25℃左右,被檢者先休息5~10分鐘,取仰臥位,上肢外旋外展位。選用4MHz發射頻率的探頭,將探頭分別輕置于右側人迎、寸口脈處,探頭與皮膚之間夾角保持在30°左右,以耦合劑耦合,由專人持探頭,于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測取人迎脈的收縮期最大血流速度,記作Vs人,寸口脈的收縮期最大血流速度,記作Vs寸,單位cm/s。從描記圖中選擇最佳的3個連續血流圖形進行測量,取其最大值。分別計算Vs人與Vs寸差值,其絕對值記作|Vs人-Vs寸|。

(2)血壓測值測定患者上下午定時右上肢血壓,以治療前均數作為初值,治療3個療程后血壓均數作為終值。2治療方法2.01一般方法針具選用28號1.5寸毫針,直刺05~0.8寸。針法采用捻轉補瀉手法。補法轉針角度為90°,頻率約60次/分鐘,持續施術10秒;瀉法轉針角度為360°,頻率為180次/分鐘,持續施術40秒;平補平瀉法轉針角度約180°,頻率約90次/分鐘,持續施術20秒。留針20分鐘,每日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2天。針刺治療操作同一人負責,操作過程中未發現不能耐受者。

另外,因選擇的高血壓病患者均已服藥達半年以上,血壓目前仍未降至正常,有明顯臨床癥狀,故在針刺治療期間,以維持最小劑量使用一種降壓藥物,藥物包括復方降壓片、心痛定、尼群的平、開搏通。

2.2取穴太沖、風池。

2.3分組治療

(1)治療Ⅰ組(20例)

依人迎寸口脈法實施針刺補瀉手法。根據TCD檢測結果,凡Vs人>Vs寸者,為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應瀉足少陽膽經,補足厥陰肝經,針刺操作時瀉風池補太沖;Vs寸>Vs人者,為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應瀉足厥陰肝經,補足少陽膽經,針刺操作時補風池,瀉太沖。

(2)治療Ⅱ組無論Vs人>Vs寸或Vs寸>Vs人,所有病例太沖、風池兩穴均采用平補平瀉法。

(3)治療Ⅲ組根據TCD檢測結果,Vs人>Vs寸者,補足少陽膽經,瀉足厥陰肝經,針刺操作時補風池,瀉太沖;Vs寸>Vs人者,補足厥陰肝經,瀉足少陽膽經,針刺操作時補太沖,瀉風池。

3治療效果

3.13組治療前后人迎脈與寸口脈的TCD指標變化見表1。

表13組針刺治療前后人迎寸口脈Vs的比較(x±s,cm/s)

由表1可見3組治療前后人迎脈與寸口脈之間的脈動差異(|Vs人-Vs寸|)均有顯著性差別。但治療Ⅰ組與治療Ⅱ組針刺后較針刺前人迎寸口脈動差異明顯減少,而治療Ⅲ組針刺后較針刺前脈動差異明顯增大。治療Ⅰ組與治療Ⅱ組針刺后較針刺前人迎寸口脈動差異雖然都明顯減少,但兩組減少的程度亦有顯著性差別,治療Ⅰ組明顯大于治療Ⅱ組。3.23組治療前后的療效觀察?807?ChineseAcupuncture&Moxibustion,Dec.2001,Vol.21No.12

(1)針刺療效評價標準參照1979年全國心血管流行病學及人群防治座談會制訂的標準。

顯效:舒張壓下降≥1.3kPa(10mmHg)并正常

(2)針刺療效見表2。

4 討論

從《內經》有關人迎寸口脈法的闡述中可以看出,它是基于經絡理論,以陰陽學說為指導,專用于針灸臨床的一種診脈辨證方法,是經絡理論與針灸臨床直接聯系,并對針刺補瀉的運用有著嚴格具體的規定。因而廣泛運用于當時的針灸臨床,使得諸多針灸理論、針灸治療原則、針灸治療方法的形成都與其直接相關,這些內容作為經典理論,又指導影響著千百年來針灸學的運用與發展。所以對該脈法的研究意義就不僅限于驗證了一種診脈辨證方法,而是關系到經絡臨床意義的研究。

有關人迎寸口脈法的研究正逐漸引起關注,但目前僅只有理論探討和臨床個案應用報道[1~3],以現代科學方法進行驗證和應用研究尚屬空白。20世紀80年代后期,超聲多普勒血流檢測技術開始被用于研究中醫脈象[4],雖局限于寸口脈法,但研究顯示其指標可作為證型的鑒別方法之一,為研究中醫辨證提供了較為客觀化的依據。筆者擬以高血壓病作為臨床觀察病種,因為高血壓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病例來源多,臨床療效肯定,且有收縮壓、舒張壓數值作為治療前后對比的客觀指標。另外,高血壓病臨床多表現為頭暈、頭痛、胸脅脹痛、急躁易怒或郁悶不舒等足厥陰肝經病候為主的癥狀,經絡辨證比較清楚。鑒于此,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血流檢測儀(簡稱TCD)進行隨機、可比、對照性觀測,比較高血壓病患者在不同針刺手法下,治療前后人迎寸口脈動差異的變化,借以了解判斷針刺補瀉的效應及其與人迎寸口脈法的內在聯系。

由治療結果可以看出①針刺治療前后人迎寸口脈動差異的變化與針刺療效是密切相關的。人迎寸口脈動差異越小,表明疾病趨于好轉與痊愈,即趨于陰陽平衡;差異越增大,則表明病情改善不明顯或趨于嚴重,即陰陽失衡進一步加重,故人迎寸口脈動差異的變化可以反映病情的輕重和驗證治療的效果。②治療Ⅰ組與治療Ⅱ組針刺治療后較治療前人迎寸口脈動差異均減少,說明患者病情趨于好轉,而治療Ⅰ組效果尤佳,與治療Ⅱ組有顯著性差別,顯示依據人迎寸口脈法實施針刺補瀉手法是正確有效的,因而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③治療Ⅰ組療效最高(900%),且針刺治療后較治療前人迎寸口脈動差異顯著減少,而治療Ⅲ組療效最低(300%),且針刺治療后較治療前人迎寸口脈動差異顯著加大。上述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人迎寸口脈能夠判斷經脈的陰陽虛實變化,為針刺補瀉方法的應用提供一定的依據,并可藉以了解臨床針刺治療的結果。

通過本研究,證實與肯定了根據人迎、寸口兩處脈動的大小所確立的針刺補瀉方法,對臨床治療高血壓病可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故《內經》以人迎寸口脈法為針刺補瀉方法的主要應用依據之一有其臨床基礎,表明在臨床上可以通過診察針刺前后人迎與寸口脈動的變化情況,可以為了解針刺補瀉方法施用的效果提供一種新的較為客觀的依據。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并可為其提供較為客觀的依據。即為現代針灸臨床醫生在治療中選擇正確的針刺補瀉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檢測指標,從而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因此在發掘前人豐富的治療經驗并推廣臨床運用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對從中醫針灸理論的自身特點出發,拓展針灸臨床研究的思路和范圍,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對人迎寸口脈法這一《內經》中古老而重要的診脈辨證方法,本臨床研究當屬首次,目前尚處起步階段,故僅取一經(足厥陰肝經)病癥作對比觀察,其它經脈病變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驗證。其次,只選擇了捻轉補瀉一種手法作為針刺補瀉操作方法,并以轉針角度小、頻率慢、施術時間短,即刺激量小者為補法;轉針角度大、頻率快、施術時間長,即刺激量大者為瀉法。其它針刺補瀉手法及補與瀉的操作方式也有待于臨床進一步觀察驗證。總之,筆者將在今后的工作中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形成理論―實驗―臨床這樣的檢驗與論證體系,以進一步完善對該脈法的研究,給予《內經》理論現代科學的驗證,揭示其與臨床療效的密切聯系,以引起現代針灸臨床醫生的關注。

5參考文獻

1趙京生.《靈樞?經脈》針灸治則治法探析.中醫雜志,1990;(9):15

2趙京生.針灸經典理論闡述.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0

3朱文宏,馬文珠.鄔繼紅,等.寸口人迎脈診法在針灸臨床中的作用初探.中國針灸,1996;16(2):

第3篇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失眠成為臨床常見病癥。失眠,中醫稱“不寐”,輕者入寐困難,時寐時醒,或寐而不酣,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徹夜不寐[1]。失眠患者大多以藥物治療為主,但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的副反應,易產生對藥物的依賴。2011年3月—2011年10月我科采用耳壓療法治療82例失眠,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2例來自門診或住院患者,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46.3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20年。

1.2 臨床表現 睡眠障礙、多夢煩躁、畏光怕聲、頭暈頭痛、精神不振、記憶衰退、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寧等癥狀連續2周以上,經各系統及實驗室檢查,未發現有妨礙睡眠的其他器質性病變。

1.3 方法 取穴:取主穴為神門、心、皮質下、交感、枕。根據中醫辨證特點取配穴。失眠為心脾兩虛型,補益心脾配心、脾耳穴;失眠為陰虛火旺型,應滋陰清火、養血安神,配腎、內分泌穴;肝陰不足型失眠,應益氣鎮悚、安神定志,配肝、膽穴;胃腸不和型失眠,應消滯和中,配以胃、小腸穴。

操作方法:先用75%酒精對整個耳廓消毒,再用探棒按壓所取穴位,找到最敏感點,然后選擇觀感良好、堅實適宜的王不留行籽放于0.6 cm×0.6 cm的膠布中心,貼壓在辨證所取的穴位上,并給予適度的揉、按、捏、壓,使其產生酸、麻、脹、痛等刺激感應。貼壓后囑其用拇、食指按壓,每次5 min左右,每日3次~4次,以耳感到疼痛、發熱為度。睡前30 min必須按壓1次,每次只貼一側耳穴,每隔3 d更換(兩耳交替)一次。12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 d~5 d。在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統計。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方法及催眠藥物。

1.4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每晚能安睡6 h以上,并能持續1個月以上,偶有睡眠差,但不超過2 d,且不服任何安眠藥物;顯效:每晚能安睡4 h~6 h,雖偶有不寐,但連續不超過3 d,能自我調節;好轉:每晚能安睡4 h~5 h,偶有不寐,但連續不超過連續5 d,自我調節差;無效:治療前后睡眠無明顯變化。

2 結 果

經過隨診和隨訪,大部分患者的睡眠有了很大改善。本組82例,治愈42例,顯效23例,好轉1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2.7%。

3 討 論

在中國經絡學中,有“十二經通于耳”之說,《靈樞?口問》篇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指出了耳與全身經脈、臟腑的密切聯系。同時,耳廓與血管、神經也關系密切。所以貼壓刺激耳廓上的這些穴位,引起穴位、經絡、神經等整體效應,促進氣血在血管和經絡中運行,直達臟腑及病所,祛邪療疾,以調和陰陽,養氣補血,鎮靜安神,使陰陽平衡,心神安定,神寧則寐,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F代醫學則認為,睡眠是個復雜的節律性生理現象,它與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調節有關。耳壓療法所取耳穴有調節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的功能,將神經系統的調整作用與內分泌的調整作用結合起來,使機體內、外環境趨向平衡,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

耳穴貼壓治療失眠,能廣泛為臨床所應用,具有適應性廣、療效確切、操作簡便、花費低廉、無任何毒副反應,患者容易接受等特點,是治療失眠的一種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第8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32133.

第4篇

[關鍵詞] 針刀;頸型頸椎病;針刺;二點三線

[中圖分類號] R27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1(c)-0169-04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tomolog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ANG Yanwu1 YE Xinmiao2 WANG Chongmin1

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Guangx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07, China; 2.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tomolog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Six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ho wer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Guangx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August 2015 to June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irty cases in the acupotomology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acupotomolog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once a week, for 4 times. Thirty patients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five times a week, 4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required. The 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 (NPRS) scores and the effect were evaluated before treatment and four week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NPRS score in acupotomology group was (2.22±0.45) points, which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acupuncture group [(5.20±0.60) poin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acupotomology group was 86.7%, which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6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ere no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tomology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better than acupuncture, and it is suitable for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potomology;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cupuncture;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頸椎病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的類型,表現為頸項強直、疼痛,可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嚴重時可表現為頸部屈曲和旋轉功能受限[1]。隨著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頸型頸椎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且與年齡的增大呈正相關[3]。目前針對頸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物理因子治療、針灸、推拿、牽引、運動療法等[4-6]。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按傳統治療方法治療頸型頸椎病,有效率高,治愈率低,療效難以持久,易復發。針刀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以調整人體解剖結構和生物力學為基礎,療效確切,復發率低,在頸椎病的治療中正逐漸被認可。本研究采用針刀“二點三線”法治療頸椎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2016年6月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廣興醫院針灸科門診60例頸椎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針刀組和針灸組。針刀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45~70歲,平均(48.50±2.38)歲;病程6個月~10年,平均(4.97±0.58)年。針灸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43~69歲,平均(47.85±2.65)歲;病程8個月~11年,平均(4.50±0.7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且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依據《現代頸椎病學》[7]和《中國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8]中關于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確診為頸型頸椎病的患者;②能夠接受并堅持針刀、針灸治療的患者;③年齡不超過70歲。排除標準:①頸椎病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血液等系統疾病者;②頸椎結核、骨折、脫位、腫瘤、椎管內占位性病變者;③妊娠期婦女;④嚴重心臟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多臟器功能衰退者;⑤嚴重骨質疏松者。

1.3 方法

1.3.1 針刀組

1.3.1.1 俯臥低頭位,胸下墊薄枕。

1.3.1.2 體表定位 按照浙江中醫藥大學葉新苗教授“二點三線法”治療頸椎病經驗所選的部位行針刀治療[9],著重解決頸椎棘突、橫突、關節突部位受累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問題。二點,即雙側肩胛骨內上角;三線分別為:一線,即第2頸椎棘突至第7頸椎棘突連線,即項韌帶連線,一般選取1~2點治療;二線,在第2頸椎至第7頸椎關節突連線(距離后正中線1.5~2.0 cm),即頸椎上下關節突關節囊部位,一般選取1~2點治療;三線,即第2頸椎橫突后結節至第7頸椎橫突后結節連線(距離后正中線2.5~3.0 cm,其中乳突斜下2 cm為寰椎橫突,然后每隔1.5 cm為下一頸椎橫突),一般選取1~2點治療。依據臨床癥狀和體征,選取恰當的點和線。如伴有項韌帶慢性損傷、彈響的患者,則切開剝離中心線棘突頂端相應的點,一般選擇第4頸椎棘突頂點或第5頸椎棘突頂點,因為第4頸椎和第5頸椎是頸椎應力最集中的地方;關節突線和橫突線上定點時選擇觸診有明顯條索狀結節者,一般選擇第3頸椎到第6頸椎的關節突和橫突。將所選定的治療點用記號筆標明。

1.3.1.3 消毒 在施術部位局部行常規消毒,用活力碘消毒2遍,然后鋪無菌洞巾。

1.3.1.4 麻醉 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按照龐繼光《針刀醫學基礎與臨床》[10]中退出式局部浸潤麻醉法操作,在注射過程中要邊退針邊回吸,確認回吸無血液才能注入藥液,每個治療點注藥1 mL,過敏者禁用。

1.3.1.5 針刀操作 針刀操作手法按照中國針灸學會微創針刀專業委員會制訂的《針刀醫學診療與操作規范》[11]中頸椎病的針刀操作標準進行,嚴格按照針刀四步操作規程進針刀,針刀選用HZ系列Ⅰ型4號直形針刀(北京卓越華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針刀操作時,必須緩慢進針刀,注意始終讓針刀不離開骨面,以免損傷神經根及椎間動靜脈。特別是第三線橫突后結節部位操作時,如果針刀未觸及橫突而繼續刺入,則可能產生意外后果,故進針刀時應以棘突及椎板的骨面為依據,嚴格控制針刀刺入的深度。二點,即肩胛內上角針刀操作方法:刀口線方向與脊柱縱軸平行,針刀體與頸部皮膚垂直,針刀經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達肩胛骨內上角骨面,{整刀口線90°,向肩胛骨內上角邊緣鏟剝3刀,范圍0.5 cm。術畢,局部壓迫止血,創可貼覆蓋針眼。一線部棘突頂端針刀操作方法:刀口線方向與人體縱軸平行,針刀體與頸部皮膚垂直,針刀經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達棘突頂點,縱疏橫剝3刀,范圍0.5 cm。術畢,局部壓迫止血,創可貼覆蓋針眼。二線部即頸椎上下關節突關節囊針刀操作方法:刀口線方向與人體縱軸平行,針刀體先向頭側傾斜45°,與頸椎棘突呈60°角,針刀經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達關節突骨面,在骨面上稍移位,找到落空感時,即為關節囊韌帶,提插切割3刀,范圍0.5 cm。術畢,局部壓迫止血,創可貼覆蓋針眼。三線部即橫突后結節線針刀操作方法:刀口線方向與脊柱縱軸平行,從橫突后結節處進針刀,針刀經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達橫突后結節骨面,貼骨面向前、后鏟剝3刀,范圍0.5 cm。術畢,局部壓迫止血,創可貼覆蓋針眼。

1.3.1.6 注意事項 枕骨隆突與第一頸椎棘突間即風府穴、第一頸椎棘突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即啞門穴禁止進針刀,枕下三角處禁止進針刀。針刀治療每周治療1次,每次間隔7 d,共治療4次。其中每次治療基本上都選擇雙側肩胛骨內上角點,一線部、二線部、三線部位上治療點的選擇根據病情變化選擇合適的治療點并進行調整,多選擇觸診時有結節、硬結和條索部位。

1.3.2 針灸組

取風池、頸夾脊、天柱、肩井、外關、后溪、肩中俞、肩外俞。常規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針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每周治療5次,共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1.4.1 頸部數字疼痛評分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接受頸部疼痛程度評分,運用數字疼痛評分表(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于治療前、后進行評估。NPRS是用數字計量評測疼痛的幅度或強度,數字范圍為0~10,0代表“無痛”,10代表“無法忍受的痛”[12]。疼痛評估時用直尺量出疼痛強度數值即為疼痛強度評分。

1.4.2 療效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2年制訂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3]進行評定。痊愈:原有各型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有效: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3 不良反應

記錄治療過程中有無暈針、滯針、斷針、血腫等損傷及其他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NPR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NP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治療后NPR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 < 0.05),且針刀組優于針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頸椎病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60例患者均無剔除、脫落情況。針刀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針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3 不良反應

針刀組出現1例暈針情況,因其行針刀治療前未進食早餐,且對針刀治療存在恐懼心理,立即停止治療,囑其進食早餐,并耐心解釋,消除其恐懼心理,保持心情放松,繼續予以針刀治療,后未再出現暈針情況。

3 討論

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早期階段,主要表現為旋椎肌、多裂肌等頸椎穩定肌勞損,進而出現代謝障礙,大多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僵硬不適及活動受限等?,F代生物力學研究證實,各型頸椎病患者在頸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勞損、肌束攣縮甚至鈣化,總而言之,頸周軟組織病變才是關鍵[14]。肌筋膜觸發點是很多軟組織疾病的始動因素,頸型頸椎病與肌筋膜觸發點亦密切相關,消除肌筋膜觸發點,恢復頸椎的動態平衡,是對頸型頸椎病的根本原因的治療[15]。王擁軍等[16]認為頸部結構相互之間的應力變化可導致頸部軟組織相應改變,如肌腱及韌帶的鈣化、膠原成分改變等。頸部軟組織出現異常會導致頸椎節段不穩及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引發頸椎病發生并使疾病進一步進展。

頸型頸椎病屬祖國醫學“痹癥”“項強”“項痹”等范疇。中醫對于頸椎病的病因病機亦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端貑?長刺節論》:“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薄蹲C治準繩》云:“頸項強急之證,多由邪客三陽經也,寒博而筋急,風博則筋弛?!本C合歷代各家論述,頸椎病的病因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是由于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致使經脈痹阻,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二是由于人到中老年,肝I虧虛,氣血不足,筋脈失于濡養,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致氣血痹阻而發病。其病機特點是肝腎虧虛,經脈痹阻,并以補益肝腎、疏通經絡及活血化瘀為頸椎病的治療原則。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發病愈加年輕化。目前對頸椎病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診斷越來越準確,治療手段越來越豐富[17],治療手段包括各種非手術療法,如針刺[18]、推拿、熱敏灸[19]、穴位埋線[20]、物理療法[21]等,絕大部分能改善病情,但在治愈本病方面仍然是個棘手的難題。遠期療效有限,主要是因為忽視了頸椎軟組織損傷的矯正,也就是頸椎病發病的根本病因的治療。小針刀源自古代九針的針、~針、鋒針等,它是根據現代解剖學的閉合性松解術,能深入病變部位進行輕巧而快速的松解和剝離,在切割剝離時產生的損傷很小?,F代醫學在治療頸椎病時往往忽略影像學檢查所看不到的病理變化,如肌肉、韌帶、關節囊的粘連、瘢痕、攣縮和堵塞,針刀恰恰可以直接深入到病變點進行局部松解,能從根本上解決肌肉等軟組織慢性損傷后的粘連攣縮。針刀治療通過對肌肉軟組織的松解減壓,解除軟組織的粘連、攣縮,恢復局部肌肉軟組織的動態平衡。有研究表明,針刀療法通過對軟組織小范圍的切開和鈍性分離,能解除病變軟組織對神經、血管的卡壓達到治病的目的,同時還能起到針刺效應,對機體體內器官功能進行雙向調節[22]。

本研究以針刀“二點三線”法治療頸型頸椎病,治療后針刀組NPRS評分明顯低于針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針刀組總有效率為86.7%,針灸組總有效率為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機制在于針刀“二點三線”法是針對頸型頸椎病發病的病因進行治療,從根本上解決肌肉等軟組織慢性損傷后的粘連攣縮,恢復局部肌肉軟組織的動態平衡。通過切割頸椎棘突、關節突、橫突及肩胛骨內上角勞損筋膜,松解頸部軟組織損傷所產生的粘連、瘢痕,緩解肌肉緊張及韌帶的攣縮,減輕椎間盤壓力,改善局部循環,消除致病物質。通過對頸周軟組織損傷的矯正,促使頸肩部生物力學恢復正常。

本研究表明,針刀“二點三線”法能更好地改善頸型頸椎病患者疼痛,緩解癥狀,與針灸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Siu DC,Tse LA,Yu IT,et al. Computer products usage and prevalence of computer 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comfort among adolescents [J]. Work,2009,34(4):449-454.

[2] Latka D,Miekisiak G,Jarmuzek PT,et al.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radiculopath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endorsed by The Polish Society of Spinal Surgery [J]. Neurol Neurochir Pol,2016,50(2):109-113.

[3] Wang C,Tian F,Zhou Y,et al. 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decreases with aging in the elderly,and increases with aging in the young andpopulation:a hospital-based clinical analysis [J]. Clin Interv Aging,2016, 11(2):47-53.

[4] Zhang H,Guo M,Lu X. Pulse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J]. J Tradit Chin Med,2016,36(1):63-70.

[5] Hou Y,Nie L,Pan X,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Mobi-C for treatment of single-level cervical disc spondylosis:a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 with a minimum of five years of follow-up [J]. Bone Joint J,2016,98-B(6):829-833.

[6] 張麗雯,張小燕,伍琦.腹針結合運動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99-101.

[7] 趙定麟.現代頸椎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282-284.

[8] 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中國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M].北京: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8.

[9] 葉新苗.中醫微創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62.

[10] 龐繼光.針刀醫學基礎與臨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75.

[11] 中國針灸學會微創針刀專業委員會.針刀醫學診療與操作規范[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52-53.

[12] Cristiana K,Joshua A. Visual analogue scale,numeric pain rating scale and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an overview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J]. Physical Therapy Reviews,2005,12(10):123-128.

[1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06.

[14] 房敏,麗撂.頸部軟組織病變在頸椎發病中的作用[J].中國骨傷,2001,14(2):94-95.

[15] Lucas N,Macaskill P,Irwig L,et al. Reliability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diagnosi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Clin J Pain,2009,25(1):80-89.

[16] 王擁軍,萬超,施杞.頸椎病病因病機再認識[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11(3):37-39.

[17] Plastaras CT,Schran S,Kim N,et 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neck pain:chiropractic,acupuncture,TENS,massage,yoga,Tai Chi,and Feldenkrais [J].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1,22(3):521-537.

[18] 陳維翠,侯小燕,陳俊,等.組穴針刺治療對頸型頸椎病患者疼痛矩陣局部一致性磁共振研究[J].中國針灸,2015, 35(10):1005-1009.

[19] 張海華,許能貴,李知行,等.熱敏灸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5):48-50.

[20] 趙昭,趙喜新.穴位埋線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5,30(202):449-451.

[21] 李麗,,吳澤勇,等.運動療法結合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9):860-862.

[22] 張義,郭長青.針刀治療軟組織疾病的理論依據及其效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24):4520-4523.

第5篇

關鍵詞心絞痛小兒高熱驚厥陽虛外寒急性腰扭傷落枕點穴按摩治療

筆者幾年來,有機遇外出開會學習,隨旅游隊伍做保健醫師,途中經常遇到一些隊員突然發生意外,如發熱、頭痛、扭傷、昏倒……等等。在遠離醫院的旅游車上或路途中發生意外,在缺醫少藥的環境,條件有限,用點穴按摩,把疾病消滅在萌發狀態之中,收到滿意效果,現介紹如下:

1典型病例例

1:熊某,女40歲,1997年11月5日。在越南海防市中心旅游時,感頭暈、頭痛、煩熱、怕熱、心悸,心前區壓榨性窒息性或悶脹性疼痛,痛時放射到左肩,甚時傳至左臂內側及小指與無名指。診見,面色潮紅,脈弦數,苔薄白,舌質紅少津,手診:手足心熱,掌指色微紅,心A征;耳診:心區穴暈紅;第二掌骨側肌肉松軟,頭穴至足穴壓痛敏感。診斷:心絞痛。立即點壓十指甲根,第二掌骨側頭穴至足穴,太溪、內關、天突,大椎至至陽、心區穴,各穴位施按36次,3分鐘后,疼痛減輕,諸癥改善,囑其自行點按手部穴位,跟上隊伍,堅持當天的旅游。第二天旅游,諸癥消失無存。

例2:張某,男,5歲,1998年5月16日。在南寧至北京6K快速空調列車上發生抽搐。其父說:“發病很突然,寒戰過后就發高熱,肌肉痙攣,手足抽動,兩眼翻白或斜視”。診時,體溫41℃,牙關緊閉,雙手握拳,呼吸淺促不規則,意識摸糊不清,指甲、口唇紫紺。手診:雙手指掌紫暗,第二掌骨側頭穴至足穴壓痛明顯。診斷為:小兒高熱驚厥。立即給患兒點按人中,十指甲根、內關、太沖、合谷、大椎、耳尖,雙手中指掌兩側,第二掌骨側頭穴至足各點按36次,2分鐘后,患兒全身冒汗,諸癥改善。囑其父給服感冒沖劑,補足水分,使其排尿排毒。但患兒不愿服感冒沖劑,僅多飲水及水果,列車到達北京時病情未再復發。

例3:李某,女,41歲,2000年6月25日。在云南昆明至石林途中汽車上,突然寒顫,惡風畏寒、鼻塞,形寒肢冷,頭痛如裹,拘急連及項背,心胸憋悶疼痛,借衣穿仍不解寒,欲尋找藥物解脫。診時,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形體虛胖,惡心欲吐,四肢冰涼不溫,寒顫,喜溫惡寒,脈沉無力,舌苔白質淡紅;手診:雙手第二掌骨側肌肉松軟無彈性,頭穴至足穴壓痛敏感;耳診:耳朵蒼白,診斷為陽虛兼外寒。立即給患者點按雙手掌背中指骨兩側、十指甲根、第二掌骨側頭穴至足穴、勞官、內關、合谷、足三里,華佗夾脊各48次,施術2分鐘,諸癥緩解,一身輕松,囑其如有不舒服,可自行點按手部穴位。當天,順利繼續石林一日游。次日旅游無異常。

例4:張某,男,38歲,1998年3月19日。在西安兵馬俑展廳外,因行走姿勢不穩而跌倒,當即感覺腰痛劇烈,面色蒼白,額頭直冒冷汗,活動受限,彎腰、轉身、坐臥和咳嗽均疼痛加重。查:腰功能活動受限,腰肌痙攣,兩側骶棘肌僵硬,脊柱正中無側彎,L3、4椎右側橫突處壓痛明顯,第二掌骨側肌肉松軟,壓痛敏感。診斷為急性腰扭傷。施以手法由輕到重,剛柔相濟,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點按人中、委中、承山、雙手掌背中指骨兩側,華佗夾脊穴,大椎穴至長強穴。第二掌骨側頭穴至足穴,重點在腰穴,每穴位點按48次,術中囑其站立搖晃腰部、彎腰、挺立幾次,點按3分鐘,疼痛立即緩解,按摩10分鐘,腰痛消失。

例5:陳某,男,46歲。2000年4月18日,在火車上。無明顯誘因,早上起床即感左肩及頸后側強直疼痛,不能俯仰轉側,頭部活動時疼痛向肩放射擴散至手,伴有頭暈,后頭痛。診時:頸左側肌肉痙攣僵硬,C5~6局部左側壓痛(+),左胸鎖乳突肌壓痛明顯表情痛苦;手診:DF征,第二掌骨側肌肉松軟上肢穴壓痛敏感。診斷為落枕,點按落枕穴、風池、肩井、后溪、中諸、陽陵泉至懸鐘,第二掌骨側上肢穴,第三掌骨頸椎區,每穴點按48次,施術3分鐘,疼痛緩解,10分鐘后,諸癥消失,頸項活動自如,3天后打來電話告知,自那天施術按摩后,頸痛不再復發。

第6篇

中圖分類號:R 245文獻標識碼:A

[摘 要] 指出目前針灸臨床存在的重治療、輕診斷,且針灸治療簡單化的傾向,就中醫診斷的重要性、中醫臨床結合西醫診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針灸臨床診斷水平的方法進行了探討。提出提高針灸臨床診斷水平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針灸學科的發展和針灸療效的提高,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并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主題詞] 經絡穴位診斷;中醫臨床學;思考

Thinking of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 clinical diagnostic leve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the methods

SHA Yan (Section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t is indicated that at the present, paying attention to treatment and underestimating diagnosis exit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linic, with the tendency of simplifi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The importance of TCM diagnosis and combined diagnosis of TCM clinic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ethods for increasing clinically diagnostic level were studies. It is put forward that increasing clinical diagnostic leve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very important,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s and increase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o ought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and actively probe effective resolving methods.

KEY WORDS Meridian Acupoint Diagnosis; Clinical Medicine (TCM); Thinking

近年來,隨著針灸事業的不斷發展,針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在不斷擴大。至今為止,可用針灸治療的病種已達數百種之多[1]。在病種數量不斷擴大的今天,如何提高針灸治療的水平,保持針灸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

影響針灸療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診斷是否正確;二是治療是否恰當;三是與患者的機能狀態有關。以往的研究對針灸的選穴配伍、施術時機、操作方法以及患者的機能狀態論述頗多,現筆者就提高針灸臨床診斷水平的問題略抒己見。

1 針灸臨床存在的診斷問題

曾幾何時,針灸在國內被人們視為簡、便、廉、安全有效的療法,“小小銀針治百病”幾乎盡人皆知。針灸治病的嚴肅性、復雜性、有限性及危險性均被忽略了。有些人學習了簡單的針灸治療技術后便持針上陣,在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預后都不甚了解的情況下便給人治病或自治。目前一些人出國開業,更有許多外國學員來到中國學習針灸,其中不乏沒有醫學背景或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即結業開診,使得針灸臨床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良莠不齊。因此在有些國家,針灸醫師的地位一直得不到承認,有些西方國家的西醫就以中醫師不懂西醫診斷為由,要求患者先由西醫診斷把關,然后才能被推薦用針灸治療[1]。筆者并不否認在國內外普及針灸教育帶來的積極性的一面,但是,針灸作為正規的醫療手段,應該具有它的嚴肅性和科學性,尤其是國內正規醫院的針灸從業人員更應該具有良好的醫學素質和道德修養,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

在臨床上,針灸醫師的工作有其特殊性的一面。首先因沒有內、外、婦、兒、五官等專業的限制,治療對象涉及綜合醫院多個科室的患者,治療對象的廣泛性,給針灸醫師對各個專業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困難;其次,治療任務繁重。許多病人尋求針灸治療以前,都或多或少接受過西醫或中藥治療,由于一些病收效甚微便將希望寄托于針灸治療。針灸醫師每日需要動手治療大量患者,面對繁忙的治療任務以及近些年來的經濟效益問題,有些醫生的診療過程日益簡化,常常演變成為醫生及其助手、學生的流水作業形式,難于全面細致地掌握患者的診斷治療情況。有的針灸醫生更是聞聽西醫診斷便動手扎針,將中醫診斷置于可有可無的境地。有些短訓班及其外國留學人員,由于沒有扎實的中西醫基礎知識,只是跟在老師后面死記硬背,熱衷于學習針灸治病的秘方奇穴等簡單招數。久而久之,針灸臨床不免會出現重治療、輕診斷,且針灸治療簡單化的傾向。

筆者認為,針灸學科要保持可持續發展,針灸醫師要想成為高水平的醫師并不簡單。提高針灸治療水平,需要診斷治療兩手抓。正確的診斷與對病情準確的評估是進行合理治療的前提,在臨床上應充分重視診斷意識的培養。否則在不久的將來,針灸醫學的分量將有可能大打折扣,剩下的恐怕只是簡單化了的針灸療法了。

2 中醫診斷的重要性

中醫診斷的過程,即是通過四診收集病人的病況信息,而后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分析、辨別,最后綜合判斷出疾病名稱和證候類型的過程。其中,辨病是對疾病整體本質和發病全過程病變規律的認識;辨證是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機特點的具體認識。由于從病辨證使患者就診時段的病理機制更加具體化,因此辨證也就成為中醫臨床論治的重要依據。

有人認為,針灸治療不同于中藥治療,不需要辨證論治,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符合中醫學的指導思想。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雖然辨證論治一詞作為中醫學特指的專有名詞出現較晚,但是這種學術思想一直在指導著中醫數千年的臨床實踐活動。針灸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臨床行為自然也離不開中醫理論的指導,只是在具體的辨證方法上應該突出自己的特點而已。事實上,針灸臨床除少數經筋病癥外,絕大部分病癥的選穴組方、補瀉手法的使用、刺激方法的選擇、刺激量的大小等等,都需要在辨證診斷的前提下進行抉擇,也就是說,治療措施的恰當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者認證診斷的準確性。在這一點上,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已提出,用針之時,需明辨證診斷。如《靈樞?根結》說:“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笨梢姽湃藢τ冕樥弑孀C論治的重視程度。

歷代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創立了多種辨證方法,這些方法各具特色,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治療。在針灸臨床診斷方法上,常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及氣血辨證等綜合辨證方法,尤其是經絡辨證,對于針灸臨床的診斷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鹅`樞?經脈》早就指出:“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說明了對經絡學說的高度重視。然而就目前針灸臨床的狀況來看,應當承認,我們對于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經絡辨證診斷的研究,尚未做到系統完善,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適應現代針灸臨床的辨證診斷體系還沒有很好地建立和發展起來,現行的針灸教材顯然對此論述不夠,許多辨證診斷內容與內科及其他科雷同,沒有能夠很好地突出針灸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脫離了針灸的臨床實際[2]。周恩華等[3]檢索了2001―2003年的主要針灸臨床文獻,發現其中涉及經絡辨證施治內容的文獻所占比例很少,說明目前針灸臨床不重視經絡辨證的現象比較嚴重,存在著一味追求西醫標準的傾向,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筆者曾在全國高級針灸進修班多次聆聽著名針灸專家王居易老師授課并隨其門診,感觸頗深。王老師認為,特效穴、經驗穴不能治百病。同一種疾病治療選穴可以是多樣化的,而同一個穴位又能治療多種疾病,這就需要辨證,尤其是經絡辨證必須學好,否則便會成為“扎針匠”。王老師在針灸治療前,首先進行中醫四診,尤其注重體表經絡、腧穴的診察,通過審、切、循、按、捫法了解經絡的變化情況,尋找病癥的客觀指征,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癥候分析,辨別病癥所在的經脈及經脈的標本虛實緩急,再根據經絡理論和臟腑功能的相互影響,選擇目前最需要調整的經脈,最后選穴配伍,治療疾病。由于王老師辨證診斷仔細,選穴配伍精準,故雖用穴很少卻常能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此外,著名中醫針灸專家管遵惠老師臨床治病,也非常注重辨證診斷,在明確辨證的前提下,決定選穴組方,指導針具手法的應用。管老師臨證審病,注重切脈,強調望神、察氣、觀色。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對經絡辨證進行了深入研究,總結出循經辨證為綱,十二經病候為緯,重視奇經辨證,重視皮部、經筋理論臨床運用的一整套辨證方法。在經絡辨證的同時,緊密結合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氣血辨證等多種辨證方法,全面細致地認識疾病,體現出辨證論治的完整性和靈活性。管老師臨床辨證明晰,取穴精少,手法獨到[4-5],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如何提高針灸臨床的診斷水平,怎樣提高針灸治療的質量,王居易老師、管遵惠老師等許多著名針灸專家的經驗可以從一個方面給予我們很好的啟示。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高級的針灸醫師需要有系統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日積月累的臨床實踐功底和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精神,診斷治療缺一不可,絕非簡單浮躁可成。另一方面,除了傳統的中醫診斷方法外,我們還可以引入現代科學技術的檢測手段對經絡腧穴的異常變化進行探察,在這方面,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積極的探索[6],值得進一步關注。

3 中醫臨床結合西醫診斷的重要性

中醫學與西醫學同為研究自然界人體生命現象的學問,只是觀察事物的角度和研究問題的方法不同。中醫學以整體觀念作為研究的前提,西醫學以還原論作為研究的基礎;中醫注重宏觀系統,西醫注重微觀局部;中醫注重臨床經驗,西醫注重分析實驗,2種方法具有各自的優勢與局限性。尤其是在近現代,西醫學借助了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鼎力支持,發展迅猛。面對此種局面,中醫學將向何處發展?有識之士各抒己見,爭論之聲不絕于耳。其中就中醫診斷方法而言,思考者眾多[7]。筆者認為,完整的中醫診斷應當包括辨病與辨證兩個方面,但近現代中醫臨床總的趨勢是強調辨證論治,而對于病的研究一直未能深入進行,原有的中醫病的概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今日臨床發展的需要。再者,中醫無論是辨病還是辨證,都是在傳統中醫理論指導下,從整體觀念出發,通過四診合參,從分析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及各個組織器官之間機能失調的角度,得出診斷結果的,其中必然缺乏客觀具體的解剖實體本身生理病理變化的診斷。因此,現代科學技術產生的醫學影像學及多種實驗室檢查手段難以為中醫理論服務。要完善發展中醫的診斷方法,需要從改變中醫的理論框架入手。我們希望出現既能體現中醫的理論觀點又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現代針灸醫學,但是任重道遠,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F階段臨床上切實可行的是中醫診斷結合西醫診斷,這樣可以彌補中醫微觀診斷的不足。當然中醫病的研究、中醫診斷方法的研究不能因此而停滯不前,學習西醫不是要用西醫代替中醫,而是要更好地完善和發展中醫。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認識到,針灸醫師在學習和掌握扎實的中醫知識基礎上學習基本的西醫診斷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舉一筆者親歷的典型病例加以說明。

患者,女,65歲。主因“右下肢麻木1周,左側口眼歪斜13小時,右側肢體無力4小時”收住中醫科。既往有高血壓病、頸椎病史。入院診斷:西醫:腦梗死,高血壓病Ⅲ期,頸椎??;中醫:中風(中經絡),肝風夾痰型。入院后予改善血循環、保護腦細胞、擴血管、降血壓、中藥息風化痰等治療,患者右側肢體活動有所改善,但左側面癱狀況仍較嚴重。后請針灸科會診協助治療面癱。會診查體見:左耳及乳突部壓痛,左側面部呈周圍性面癱表現,右上下肢肌力Ⅴ-級,左上下肢肌力Ⅴ級,雙側病理反射未引出。頭顱MRI示:①雙側基底節、放射冠區及頂葉皮層下多發性腦梗死;②左側乳突內異常信號考慮為炎性改變。追問耳部病史,訴左耳聽力下降已多時,未予檢查治療,近日耳周疼痛。根據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考慮此次面癱用腦梗死不能解釋,可能與耳部疾患有關。遂請耳鼻喉科會診,經??茩z查及顳骨CT證實,為膽脂瘤型中耳炎繼發周圍性面癱。因保守治療已不能解決問題,遂行手術治療。術后恢復良好,面癱癥狀改善。以上類似情況在臨床上并不少見,筆者在病房、門診工作中還曾見到一病人因右側腰腹部疼痛行針灸治療,后確診為腹主動脈瘤;另一病人因左側動眼神經麻痹接受針灸治療,后發現為顱內動脈瘤;還有因右側脅肋部疼痛予針灸治療,后確診為胸椎管內腫瘤;因腰痛予針灸治療,后發現為癌癥骨轉移等。如此這些病例均是結合了西醫診斷才獲得確診并得以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中國針灸》雜志2004年第3期發表的“針灸臨床誤診病案4例分析”以作者的親身經歷告誡大家,首診負責制對針灸醫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細致地采集病史和分析病情,盡可能地借助現代醫學影像學和多種實驗室檢查手段,提高針灸適應證的鑒別診斷能力,防范針灸失誤的發生[8]。筆者對此深有同感。

大家知道,針灸治病的作用機制與藥物療法不同,它是人體接受針灸刺激后,激發機體固有的自我修復能力,通過自身有關系統的良性調整作用,改變病理狀態,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因此針灸治病是通過自身調節完成的。由于人體的自身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針灸的治療作用也應該是有限的,它將取決于機體的機能狀態和疾病的嚴重程度。針灸不能包治百病,低估和夸大針灸的治療作用都是不切實際的。這就要求針灸醫師要本著對病人高度負責的態度,提高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掌握針灸療法的適應證,使患者能夠得到及時的檢查和恰當的治療。來者不拒,盲目施治,不是科學的態度。應當承認,針灸的治療作用是有限的,針刺療法是有一定風險的,針灸醫生治病也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那般簡單,如不同時具備中西醫診斷知識和治療知識,恐怕難以發現某些問題的癥結所在,難以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難以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甚至貽誤病情。

要解決好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針灸醫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中醫界的各級領導也應該加強對針灸醫師的培養力度,要樹立全科意識。針灸醫生可向全科醫生發展,參加全科醫生培訓,或在有條件的醫院進行多個科室輪轉,也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進行專科進修,向某一??粕钊氚l展。在大型綜合醫院,可以考慮與有關專業科室合作,開展??茖2≈委熞约翱茖W研究活動。通過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針灸醫生臨床的診斷水平,進而全面帶動針灸的臨床、教學和科研活動更上一層樓。

綜上所述,提高針灸臨床的診斷水平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針灸學科的發展和針灸療效的提高,應當引起針灸學界的足夠重視,并應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4 參考文獻

1 王雪苔.針灸的國際化與現代化.中國針灸,2004,24(2):75

2 劉保延.關于建立針灸臨床診斷及療效評價體系的思考.中國針灸,2004,24(4):223

3 周恩華,鄧柏穎,粟勝勇,等.近3年針灸臨床經絡證治文獻的分析.中國針灸,2005,25(1):41

4 郭翠萍,丁麗玲,管遵惠.學習管遵惠老師經絡辨證經驗體會.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2,23(2):1

5 丁麗玲,王雪松,管遵惠.管遵惠老師針灸臨證特色初探.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4,25(5):1

6 史江峰,孫英霞.針灸臨床常用診斷方法概述.江蘇中醫,2001,22(2):43

7 邸若虹,李永健,崔花順,等.辨證論治的困惑與思考.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4):259

第7篇

中圖分類號:R 246.3

文獻標志碼:B

近年來,由于高齡產婦日趨增多,剖宮產率明顯上升,加之妊娠期營養不均衡、精神過度緊張等諸多因素,產后缺乳的發病呈上升趨勢,致使嬰兒母乳喂養不足,生長發育遲緩,而產婦因缺乳導致乳腺增生、乳腺癌等疾病的幾率日益增加,嚴重影響母、嬰雙方健康。筆者于2006―2007年2月采用半刺配合按摩治療產后缺乳138例,臨床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138例均為門診病例,年齡在21~39歲之間;病程在1個月以內者92例,2個月以內者40例,2個月以上者6例;其中初產者127例,經產者11例;原有乳腺增生者8例,急性乳腺炎治愈后6例,產后抑郁癥6例,嚴重情緒因素影響者7例。

2 治療方法

取穴:胸部氣戶、中府、庫房、周榮、屋翳、胸鄉、靈墟、天溪、神封、乳根、膻中;背部肩井、天宗、肝俞、脾俞、胃俞及督脈循行線。操作:患者端坐在靠背椅上,充分暴露前胸及,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先用0.25 mm×15 mm毫針快速刺入胸部腧穴皮內(半刺),快速出針,采用指摩法適度按摩硬結,順著輸乳管的方向,從乳根向方向按摩數次,再用拇、食指擠壓乳暈部,迫使乳汁從輸乳管口流出,反復多次,直到硬結消失。然后充分暴露背部,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同樣采用上述方法半刺背部腧穴,最后按摩背部督脈循行線。每日1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樹立信心,保持心情舒暢,每次治療后安睡2~3小時,同時讓嬰兒充分吮吸乳汁。

3 治療效果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療效標準。治愈:乳汁分泌正常,能正常哺乳,計127例,占92.0%,其中1個療程治愈115例(1次治愈10例,2次治愈11例,3次治愈94例),2個療程治愈12例;好轉:乳汁分泌增多,或乳汁分泌正常,但量少不夠喂養嬰兒,計11例,占8.省略

100.0%。2個療程后治愈及好轉的23例患者中,14例年齡大于30歲,8例患有乳腺增生,6例患有產后抑郁癥,6例為急性乳腺炎后,7例因嚴重情緒因素影響。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1歲,于2007年7月18日初診。主訴:產后乳汁分泌不足2個半月。病史:2個半月前產后乳汁甚少且稀薄,嬰兒滿月體重未見增長。刻診:柔軟無脹感,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按上述方法施以半刺按摩治療。因患者年齡偏大,病程較長,故治療2個療程。治療后乳汁分泌充足,質濃稠,能正常哺乳嬰兒而告治愈。隨訪時自述嬰兒在1個月中身長增長10 cm。

5 體會

產后是婦女生理、心理出現重要變化的時期,尤其產后乳少,往往焦慮不安,此期多數產婦體能和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對中藥及一般針刺方法不易接受,因此選擇一種讓患者在心理和軀體上樂于接受的治療操作方法顯得非常必要。

筆者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一套半刺配合按摩的治療方法,不僅患者特別容易接受和堅持治療,且療效滿意。治療主要選用任脈、腎經、胃經、脾經、小腸經和膀胱經腧穴及督脈循行線,根據“小腸主液”“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的理論,半刺胸部腧穴配合按摩,可調暢氣血、疏通乳絡、消腫散結;半刺背部腧穴結合按摩督脈循行線,可調理陰陽、補益氣血。諸穴諸法共奏增乳通乳之效。此外患者每次治療后安睡2~3小時則更有利于乳汁分泌。

第8篇

【關鍵詞】 乳腺增生?。粔厌t藥線;臨床研究

課題組在2007年到2009年期間,選取乳腺增生病人130例,其中試驗組70例,采用壯醫獨特的配穴方法結合中醫辨證施治、現代醫學研究指導壯醫藥線治療乳腺增生??;對照組60例采用口服乳癖散結膠囊進行治療,觀察兩組乳痛及乳腺腫塊大小變化情況?,F總結如下:

1 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

壯醫藥線試驗組乳腺增生患者70例,年齡18~55歲,平均38.6歲。中成藥對照組60例,年齡26~50歲,平均39.8歲。 病情輕重情況如下表所示。

兩組年齡、病程、病情程度比較差別無意義,P>0.05。

2 研究方法

2.1 診斷標準。參考中國中醫藥學會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乳腺增生病診斷標準:①有乳腺腫塊、多數伴有乳房疼痛等,連續三個月不能自行緩解。②應用鉬靶X光攝影證實。③排除乳腺癌,乳腺纖維腺瘤和生理性乳房疼痛,如經前乳房脹痛,青春期乳痛和乳痛癥。

2.2 對象選擇方法

2.2.1 入選條件 經鉬靶X線攝片證實,有乳腺腫塊、多數伴有乳房疼痛等,連續3個月不能自行緩解,年齡≤55歲。

2.2.2 排除條件 有下列任何一項不予入選,乳腺癌、乳腺纖維瘤、生理性乳房疾病、如經前乳房脹痛、青春期乳痛和乳房癥。

2.3 分組方法及樣本含量 將符合診斷標準患者按門診就診日期分單雙日隨機分配為試驗組(70例)和對照組(60例),共130例。簽訂知情同意書。

2.4 操作方法及步驟

2.4.1 試驗組 治療70例病人,用壯藥浸泡的藥線(由廣西中醫學院壯醫研究所提供),用食、拇指持藥線的一端,并露出線頭1- 2cm,將露出的線端在酒精燈上點燃,如有火焰必須撲滅,只需線頭有火星即可,將有火星線端對準穴位,順應腕和拇指屈曲動作,拇指指腹穩重而敏捷地將有火星線頭直接點按于穴位上,一按火滅即起為1壯,一般一穴灸1壯[1]。每天在患者的梅穴、內分泌、關元、氣海、肝俞、腎俞等穴點灸,每天一次,10次為1療程, 3個療程為1個治療階段。治療前后行高頻彩超檢查。 轉貼于

2.4.2 對照組 治療60例病人,給予口服乳癖散結膠囊(陜西白鹿制藥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治療每天3次,每次4粒,10天為1療程, 3個療程為1個治療階段。治療前后行高頻彩超檢查。

2.5 觀察指標及方法 觀察指標為乳痛(通過隨訪問診)及乳腺腫塊的變化(通過體檢、乳腺鉬靶X線攝片及高頻彩超)。

2.6 療效判斷標準 參考中國中醫藥學會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指定的乳腺增生病療效標準擬訂:(1)痊愈:乳房腫塊疼痛消失,停藥后3個月不復發 。(2)顯效:乳房疼痛消失,腫塊直徑縮小≥1/2。(3)有效:腫塊長徑縮小≥1/3,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4)無效:腫塊長徑縮?。?/3,疼痛等癥狀無明顯改善。。

2.7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0軟件系統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 P值小于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研究結果

壯醫藥線試驗組70例病人中,有50例乳痛及乳腺腫塊消失,乳腺鉬靶X線攝片檢查正常,并隨訪觀察停藥后3個月不復發。16例乳痛減輕及乳腺腫塊減小,乳腺鉬靶X線攝片顯示腫塊縮小直徑≥1/2。3例腫塊長徑縮小≥1/3,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1例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對照組60例僅有30例乳痛及乳腺腫塊消失,乳腺鉬靶X線攝片檢查正常,停藥后3個月不復發。9例乳痛減輕及乳腺腫塊減小,乳腺鉬靶X線攝片顯示腫塊縮小直徑≥1/2。14例腫塊長徑縮小≥1/3,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4例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4 討論

乳腺增生病屬中醫乳癖范疇,病因多由情志不暢、精神抑郁、肝氣郁結或肝郁犯脾、脾失健運、 痰濕內蘊,以致肝脾兩傷,痰氣互結、瘀滯成塊,阻塞乳絡而成,或因肝腎不足、沖任虛寒,痰濕內結所致.以肝郁、腎虛、沖任失調為主。

乳房與沖任二脈密切關聯。沖任二脈皆起于胞中,任脈總任一身之陰。沖任之氣血,上行為乳,下行為月水。通過沖任的維系,乳房與子宮上下相關,其功能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乳房與子宮的生理變化。故《女科撮要》云:“夫經水,陰血也,屬沖任之脈所主,上為乳汁,下為經水?!倍鴽_任之本在于腎,沖任二脈正常功能的保持取決于腎臟功能是否旺盛。又因“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直接調節著沖任血海的盈虧,但肝體陰而用陽,極易因憂思郁怒、情緒變化而致肝氣郁滯,失于疏泄,氣滯血瘀,致使沖任二脈失于調達,乳房失于濡養而生乳疾。因此,選用耳穴內分泌和肝俞、腎俞疏肝補腎、活血化瘀,達到治療的目的。

壯醫藥線是廣西民族醫學,以操作簡單、組穴方便、治療范圍廣,在維護人民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壯醫藥線取穴原則中“寒手熱背腫在梅,痿肌痛沿麻絡央”,即凡痛癥,選取痛處及臨近穴位為主,凡腫塊取局部梅花穴。梅花穴是根據局部腫塊的形狀和大小,沿其周邊和中部選取的一組穴位,此組穴位呈梅花形,故名梅花穴,適用于腫塊性疾病。[1]因此選用梅穴以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效果。同時梅穴是機體疾病狀況下出現的特殊反應點,選取乳房局部疼痛部位點灸,可起到疏通乳房病變處的經絡氣血的作用。

通過本研究可見,壯醫藥線點灸梅穴、內分泌、關元、氣海、肝俞、腎俞等穴位可以減輕乳痛及減小乳腺腫塊大小,是一種簡便安全、療程短、治愈率高、無副作用、價廉且患者易接受的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滕紅麗.壯醫藥線點灸療法概論[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