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老年醫學的核心

老年醫學的核心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7-30 10:17:3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老年醫學的核心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老年醫學的核心

第1篇

【關鍵詞】鹽酸戊乙奎醚;腺體分泌抑制;血壓影響;心率影響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123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1915-01本研究選擇80例接受手術的老年患者,在麻醉前分別給予阿托品和鹽酸戊乙奎醚,在患者用藥后對比患者胰腺所受到的抑制作用以及對患者心率和血壓的影響程度,具體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全身麻醉手術的8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3例,患者年齡為62-73歲,平均年齡為(65.8±2.5)歲,所選取的80例患者無一例體重超標患者,所有患者均無膽堿藥物過敏史以及前列腺肥大病史和青光眼病史,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齡62-72歲,平均年齡(66.1±2.3)歲;觀察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齡63-73歲,平均年齡(65.9±2.4)歲;對照組術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術前接受阿托品靜脈注射,注射劑量為0.5mg,觀察組患者麻醉前接受鹽酸戊乙奎醚靜脈注射,(成都力思特制藥公司出產的長托寧),規格為1mg:1ml/支,劑量為1mg,注射30min后觀察患者腺體抑制情況,并比對兩組患者心率、血壓影響程度。

1.3觀察指標患者口干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方法進行測定,無口干情況表示為“0”,“10”代表患者口干情況難以忍受。在用藥30min后對患者血壓、脈搏氧飽和度(SpO2)進行比較,對患者心率、血壓和SpO2每隔5min便進行記錄。

1.4統計學意義采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并用(χ±s)表示,(P

如下表1為兩組患者用藥前后心率變化比較表,表2為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口干程度視覺模擬評分對照表。

表1兩組患者用藥前后心率變化對照表(χ±s)

組別1n1用藥前1用藥30min后觀察組1401(75.9±25.8)bpm1(73.6±21.8)bpm對照組1401(74.8±19.1)bpm1(84.6±22.3)bpm表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口干程度視覺模擬評分對照表(χ±s)

組別1n1用藥前1用藥30min后觀察組14012.1±1.815.2±2.2對照組14012.1±2.015.3±2.1表1中清楚顯示出,觀察組患者用藥前心率為(75.9±25.8)bpm,對照組患者用藥前心率為(74.8±19.1)bpm,兩組患者用藥前心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接受鹽酸戊乙奎醚靜脈注射后,患者心率為(73.6±21.8)bpm,對照組患者接受阿托品靜脈注射后,患者心率為(84.6±22.3)bpm,觀察組患者用藥30min后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用藥后心率明顯高于用藥前,(P0.05)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用藥前口干程度評分為(2.1±2.0)分,觀察組患者用藥前口干程度評分為(2.1±1.8)分,兩組患者用藥前口干程度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用藥后口干程度評分為(5.2±2.2)分,對照組患者用藥后口干程度評分為(5.3±2.1)分,兩組患者用藥30min后口干程度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3討論

長托寧是新型抗膽堿藥劑,其對乙酰膽堿受體(M)的亞型M1、M3受體的選擇性較高,但其對M2作用不明顯,通過本研究顯示,長托寧對老年腺體分泌有著較為顯著的抑制作用,對老年人的迷走神經也顯示出了良好的抑制作用,相對于阿托品對腺體分泌的抑制作用更加顯著[1-2]。

相關研究資料中還證實,長托寧對中樞神經還有著良好的鎮靜作用,但對分布較為分散的M2受體無明顯抑制作用,長托寧應用于各類誘導麻醉后,醫護人員要對患者心率變化進行密切的觀察,在患者心率低于50次/min后要及時為患者注射阿托品,阿托品的注射能使患者心率增高,注射之后要嚴密觀察患者血壓,患者血壓的降低幅度不宜過大,防止患者心率因為血壓驟降變得更低,在患者心率血壓都較低時應及時使用麻黃堿,在提升患者血壓的同時也能夠對心率進行輕度提高[3-4]。

通過本研究顯示,老年患者在麻醉前給予鹽酸戊乙奎醚注射后,腺體分泌能夠得到有效抑制,并且患者心率幾乎不受到影響,是臨床麻醉前用藥較為理想的選擇[5]。參考文獻

[1]田波.口腔頜面病術前肌注鹽酸戊乙奎醚對血壓心率和腺體分泌影響的研究[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08,1(2):99-100.

[2]伍劍鍔,郭善亮,喻惠芬,等.鹽酸戊乙奎醚和阿托品用于小兒術前給藥的臨床觀察[J].江西醫藥,2012,47(1):61-62.

[3]劉涓,郭建榮.鹽酸戊乙奎醚對胸科手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及腺體分泌的影響[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1,27(7):803-807.

第2篇

【關鍵詞】老年醫學;成功老化;綜合評估;老年共病;心血管病

作者:范利(解放軍總醫院,北京100853)

我國社會正面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趨勢。根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報告,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萬;老年人口的比重將由13.3%增加到16.0%。與此同時是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趨勢的逐年增長,這將勢必使社會醫療、養老保障的需求迅猛增加。因此,發展現代老年醫學在中國勢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國大多地區的老年保健醫學體系仍停留在以單純疾病診治為主的傳統專科模式,缺乏現代老年醫學知識理念。老年科醫務人員缺乏系統規范的老年多學科系統訓練。因此,推廣現代老年醫學理念、更新老年保健醫學知識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嚴峻挑戰的當務之急。

1轉變老年保健醫學服務理念和模式

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理念由老年健康的定義和老年疾病的特點所決定。1996年,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了我國健康老年人的標準,包括骨關節活動基本正常,無神經系統疾病,無高血壓、冠心病及其他器質性心臟病,無慢性肺部功能不全,無肝腎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惡性腫瘤,還要有一定的視聽能力、學習能力、記憶能力,情緒穩定,能恰當對待家庭和社會人際關系及具有社交能力。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更多使用成功老化的概念[1,2]。因老化是排除了疾病因素以外,隨年齡增長不可避免而發生的生理、社會和認知功能下降的狀態。成功老化是指生理功能、認知功能正常,無抑郁,具有良好社會支持的狀態。能夠獲得成功老化的老年人,就可以積極享受生活,維持身體功能和身心健康、避免疾病。成功老化不一定沒有疾病;對于患有老年疾病也可通過多方面的干預幫助其達到成功老化。近年來,老年醫學領域的研究更加強調評估老年健康的標準應側重于功能而不是疾病。

老年疾病的管理亦有不同于成年人疾病管理的特點。老年人常同時患有多器官疾病,合并多種并發癥,疾病表現不典型[3]。在治療方案的選擇方面,目前針對許多疾病指南的研究證據大多來源于成年人的研究結果,缺少針對老年人生理特點的疾病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老年人患有的常見慢性疾病大多難以徹底治愈,致殘率較高,導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因此,當代老年醫學的理念是全面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維持老年人的功能,降低不可治愈的疾病引起的機體不適,提高生活質量。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模式也應隨之轉變。服務目標除了傳統的防治疾病外,更應強調維持老年生理、認知功能和心理康復治療,給予老年人更多的社會支持和康復照料,促進老年獨立自主地生活。在處理老年疾病問題時需要多學科團隊綜合評估病情,明確患者每次就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根據預期存活壽命和保證老年生活質量確定綜合、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對象應由傳統的“患者”擴展到所有老年人。老年保健醫學服務的內容不應局限于“治病”,還應該給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體檢和健康咨詢。老年醫學服務、管理機構應與社區衛生機構聯合,建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社區老年健康服務管理體系;開展多學科合作服務模式和全科醫生培訓;應根據老年的不同年齡段制定具有不同側重點(幫助老人成功老化、防治慢病、給予老年人臨終關懷)的管理策略,建立動態的、終生的醫學管理模式。

2重視老年綜合評估

老年健康的現代概念和老年疾病的特點決定了老年綜合評估是老年醫學的核心技術和核心內容[4]。它通過由老年科醫生為主導,組織藥劑師、營養師、心理科醫生、康復科醫生、護理人員等多學科團隊對老年人在醫學、功能、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需求進行評估,達到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判斷療效和預后、合理安排醫療和長期護理服務的目的。老年綜合評估的內容涵蓋醫學問題、軀體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評估、跌倒評估)、認知情緒問題(包括癡呆、譫妄、抑郁和焦慮)、社會支持、環境因素、信仰醫療意愿等多維度。醫學問題里又包括老年合并多種疾病的診斷和管理、多重用藥問題、老年綜合征(跌倒、癡呆、抑郁、睡眠障礙、疼痛、營養不良、尿失禁)的評估。通過開展老年綜合評估,對于醫療機構可以減少對醫院資源的占用,提高成本效益比;明確患有多種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時轉診、出院。對于醫護人員能夠避免漏診、誤診,改善治療效果,提高護理質量;對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延長老年人家中居住時間,降低慢性病導致的死亡率,減少殘疾、促進康復,減少醫療費用[5,6]。目前,國外對于社區的老年人和住院的腫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等已開展了大量有關老年綜合評估的研究報道。有研究表明開展老年綜合評估可以降低近期老年人死亡率,延長家中居住時間[7]。

改善軀體和認知功能。澳大利亞的研究開展了邊遠地區在線老年綜合評估系統的使用[8]。我國已有關于社區開展老年綜合評估的研究報道,以醫院為基礎的老年綜合評估研究剛剛起步。目前我國尚未見到有關在線、遠程老年綜合評估的報道。未來還需要開展針對我國醫療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老年綜合評估量表的研究,評價特異性量表是否較普適性量表作用更佳。應擴大老年綜合評估的應用范圍,對住院患者、門診患者和社區老年人開展不同側重點的老年綜合評估。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不同量表的有效性及其作用,建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遠程評估系統和隨訪、干預、管理體系也將是老年綜合評估研究的發展方向。

3重視老年共病問題

老年共病是指老年患者中同時患有≥2種慢性疾病的現象,不同研究表明老年共病在老年人中的發生率達55%~98%[9]。最常見的合并疾病是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壓合并腦卒中。一項亞洲研究報道[10],老年人中的四種最常見的合并疾病類型是(1)心血管病+代謝綜合征;(2)關節+肺+眼部疾病;(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4)消化系統+腫瘤。高齡、女性、社會地位低者共生疾病發病率增高。目前,老年共病的危險因素不明,遺傳背景、生物學因素(血壓、血脂、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空氣污染、社會環境)可能都參與了老年共病的發生。老年共病的不良后果是導致機體機能和生活質量下降,醫療費用增加。因此,老年共病現象是老年保健醫學研究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目前關于老年共病如何發生、發展,在同一個體發生的顯著不相關的共生疾病的機制是什么,在這一事件鏈發生之前早期識別手段,以及減少或阻止多種共生疾病的有效措施有哪些,還都沒有定論。因此,老年共病問題研究的未來方向是探討多種共生疾病的危險因素和病理機制,探討生命階段、人格、焦慮與共病發生和進展的關系,研究老年共病的早期診斷技術、疾病預防策略、新型護理模式。在老年保健醫學管理層面,探討針對共生疾病的健康護理模式和保健醫療機構,建立以老年科醫師為主、多學科專業科室、專家協作的老年整體醫學模式、和將醫療部門+社會服務機構整合的持續醫學模式將有助于減少老年共病對社會、老年個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4重視老年多重用藥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多重用藥問題變得更為突出和復雜。因為老年人的藥物使用適應證和藥物劑量均可能與成年人的標準不同;且老年人常罹患多種慢性疾病,因此,老年人的用藥管理策略應結合老年保健機構、內科醫師、藥師、護理人員多方意見,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11]。一項研究顯示[12],根據Beers標準,老年不合理用藥的比例在23.3%,女性、過多給藥、反復就診與不合理用藥顯著相關。

還有研究發現,面對臨床醫師、藥師和其他人員或宣傳途徑推薦的藥物,多數老年人更加信任從內科醫師與藥師處獲得的藥品有效性及其藥物價格的信息;因此,臨床醫師和藥師的合理呼吁有助于改善價格因素所致的藥物依從性差的現象[13]。

5掌握常見老年疾病防治面臨的新挑戰

基于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防治老年常見疾病仍是老年醫學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因此,掌握常見老年疾病的研究進展和熱點對于提高老年保健醫學水平、延長老年患者的平均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高血壓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根據美國2011年最新統計數據[14],60歲以上的高血壓人群的治療率78.4%,控制率僅48.0%。中國高血壓患者合并腦卒中的發生率遠遠高于西方人,心血管死亡率及總死亡率高于同齡正常人,常伴發動脈粥樣硬化、癡呆、糖尿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15]。目前對于高血壓病防治的理念是越早進行綜合評估危險因素、亞臨床靶器官損害及臨床疾病,越早干預,獲益越大。高血壓防治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1)如何早期識別高血壓,早期預防;(2)如何開展有效社區防治;(3)開發血壓檢測器材和動態血壓實時傳送技術,進行有效的血壓管理,保證血壓達標;(4)如何幫助老年人實現健康的生活方式;(5)開發基于計算機技術的實踐——血壓管理“云服務”。不但可收集海量的臨床數據(心血管風險、資源消耗、生活質量改善),為臨床治療與管理大樣本患者群體提供技術平臺,還可為臨床研究、進行長期隨訪奠定基礎。

缺血性心臟病或腦卒中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疾病。心血管病是美國的首位死亡原因(死亡80萬/年),美國心血管病的醫療費用是4440億/年[14]。在我國,每年有250萬新發卒中病例和750萬卒中生存患者,腦卒中超過心臟疾病,是中國老年的首位致死、致殘原因。

無論在男性、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肥胖、高血壓、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癥在男性發生率分別為36.67%、30.09%、67.43%和26.69%;在女性的發生率分別為29.77%、24.79%、63.98%和23.62%[15]。老年保健醫學研究在缺血性心臟病和腦卒中領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16]是幫助老年評估、干預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缺乏體育活動及吸煙等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建立卒中單元,組織卒中后隨訪、康復訓練,開展健康宣教,積極檢測和管理血壓,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卒中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

我國2型糖尿病在60~70歲的患者男性和女性的發生率分別為18.1%和20.3%,在超過70歲的患者中這一比例分別達到21.8%和22.0%[17]。但2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率低,不足40%。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比例顯著增多,但“三高”控制率低于15%,而且新型糖尿病藥物尚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發病率。老年醫學工作者在糖尿病防治領域面臨的挑戰是加強糖尿病的標準化管理;推動如何將指南研究進展迅速轉化為社區實踐;重視糖尿病篩查,開發早期篩查工具;幫助老年人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建立多學科管理模式;還有與專科研究人員配合推動新型糖尿病藥物的開發。

第3篇

關鍵詞: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腦鈉肽;胱抑素C;心功能

中圖分類號:R541.6R256.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p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cystatin C (Cys-C) levels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 Methods Sixty-three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F were choosed randomly,and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13 in group I,16 in group II,19 in group III and 15 in group IV.The changes of plasma BNP and Cys-C,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D),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 (LVS),ejection fraction (EF) and cardiac output (CO) were observed.Results With the changing of cardiac function,the levels of plasma BNP,Cys-C,LVD and LVS were increased obviously while LVEF and CO were decreased.That meant the worse cardiac function,the higher plasma BNP and Cys-C level,which was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ds: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elderly patients;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cystatin C;cardiac function

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其病變特征是神經內分泌激活、心功能不全和外周血流分布異常,是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預后差[1,2],故早期發現老年慢性CHF患者,評價其嚴重程度以及采取合理的抗心力衰竭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3,4],血漿腦鈉肽(BNP)和胱抑素C(Cys-C)水平對心力衰竭的診斷和心功能評價以及預后監測有著重要的價值。本研究對老年慢性CHF患者血漿BNP和Cys-C水平進行檢測,觀察其變化與心功能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擇2010年6月―2012年9月在我院診治的老年慢性CHF患者63例,診斷標準符合歐洲心臟病學會CHF指南,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其中男44例,女19例;年齡58歲~86歲(58.9歲±14.2歲);冠心病33例,擴張型心肌病(DCM) 3例,高血壓性心肌病27例;按照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標準:Ⅰ級13例,Ⅱ級16例,Ⅲ級19例,Ⅳ級15例。所有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其他內分泌疾病及肝腎功能障礙,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為本院健康體檢者43名,經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測、超聲心動圖及冠狀動脈CT檢查,證實無器質性心臟病,其中男28名,女15名,年齡39歲~65歲(56.9歲±13.2歲)。

1.2 方法 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2 mL置于依地酸二鈉(EDTA)抗凝管內,同時加入抑肽酶后離心分離血漿(3 000 r/min,常溫離心10 min),采用熒光免疫法測定患者血漿BNP和Cys-C水平,用彩色多普勒測定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S)、左室射血分數(LVEF)、心輸出量(CO)。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采用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及q檢驗;BNP和Cys-C含量與NYHA心功能分級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性分析。以P

2 結 果

2.1 CHF組與對照組血漿BNP和Cys-C及心功能比較 CHF組血漿BNP和Cys-C水平與LVD和LVS明顯高于對照組,而LVEF和CO顯著低于對照組(P

2.2 不同心功能患者血漿BNP、Cys-C水平和心功能的比較 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Ⅵ級的老年慢性CHF患者,血漿BNP、Cys-C水平與LVD、LVS值逐漸升高,LVEF、CO值則逐漸下降,NYHA心功能Ⅰ級~Ⅵ級患者血漿BNP、Cys-C水平及LVD、LVS、LVEF和CO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相關性分析 老年慢性CHF患者血漿BNP和Cys-C水平隨著心功能惡化的嚴重程度而升高,以血漿BNP和Cys-C為自變量,NYHA為應變量進行Spearman等級相關性分析,血漿BNP和Cys-C水平、LVD和LVS值,均與NYHA分級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而LVEF和CO值則與NYHA分級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

3 討 論

當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突出,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斷增加,心力衰竭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提高對老年慢性CHF患者的早期診斷,為合理預防和治療,改善其生活質量,提高生存率,減輕社會負擔,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近年來研究發現[5],BNP是一種心臟神經激素,主要由心室肌細胞合成,與心功能狀態密切相關,能夠早期反映心臟整體甚至局部的結構改變而導致的功能改變,且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小,能較精確和客觀地反映老年慢性CHF患者的嚴重程度,BNP水平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心室舒張壓的升高,不論是心臟的收縮功能不全,還是舒張功能減退發生的心力衰竭,均可引起BNP水平的變化,它可隨著心力衰竭加重而升高,也會隨著心衰糾正而下降,與NYHA心功能分級、LVEF和CO及LVD和LVS之間有較好的相關性,是目前CHF實驗室檢測最敏感指標之一[6,7]。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老年慢性CHF患者心功能惡化的程度加重,其LVEF和CO值逐漸下降,而LVD和LVS不斷增加,BNP水平不斷增高,表明BNP不僅能反映心功能的變化,而且還能反映心臟形態的變化,與NYHA心功能分級呈正相關。

老年慢性CHF患者,由于血流動力學的異常變化,導致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等多個神經體液系統過渡激活,可引起腎素分泌增加,腎血管收縮、腎血流量下降,Cys-C水平是反映腎功能狀態的敏感指標,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多數伴有腎功能異常[8]。因此,血漿Cys-C水平的檢測,可間接地反映心力衰竭的程度和預后及治療效果。Cys-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調節細胞外組織蛋白酶的活性,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炎性反應和心肌細胞重構等過程,是各種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心力衰竭等危險因素,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進展[9]。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Spearman等級相關性分析,老年慢性CHF患者隨著心功能惡化,其Cys-C水平逐漸增高,與BNP水平、LVD和LVS值呈正相關,而與LVEF和CO值呈負相關,表明Cys-C水平和心功能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對老年慢性CHF患者的診治和預后的判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血漿BNP和Cys-C水平均能很好地預測老年慢性CHF患者心功能變化和嚴重程度,動態監測血漿BNP和Cys-C水平,對臨床及早制定出相應的抗心衰治療措施和搶救方案,客觀地評價患者的心功能,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臨床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Tavazzi L,Senni M,Metra M,et al.Multicenter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n actu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One-year followCup results of IN-HF (Italian Netwok on Heart Failure)

outcome registry[J].Cir Heart Fail,2013,6(3):473-481.

[2] Pressler gnitive functioning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A review of literature (2002-July 2007)[J].J Cardiovasc Nurs,2008,23(3):239-249.

[3] Vanderheyden M,Vrints C,Verstreken S,et al.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s a marker of heart failure:New Insights from biochemistry and clincal implications[J].Biomark Med,2010,4(2):315.

[4] Silva D,Cortez-Dias N,Jorge C,et al.Cystatin C as prognostic biomarker in ST-segment ev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2012,109(10):1431-1438.

[5] 周助權,張民軍,周仁芳,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B型尿鈉肽與D-二聚體聯合檢測臨床意義[J].臨床薈萃, 2012,27(19):1722-1723.

[6] 馬茹,張巧令.BNP、NT-proB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2,10(8):987-988.

[7] Maisel A,Barnard D,Jaski B,et al.Primary results of the HABIT Trial(heart failure assessment with BNP in the home)[J].J Am Coll Cardiol,2013,61(16):1726-1735.

[8] 楊曉紅,孫志軍,鄭黎強,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腎功能惡化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7):568-571.

第4篇

【關鍵詞】 依那普利; 美托洛爾緩釋片; 老年原發性高血壓; 心力衰竭

中圖分類號 R54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7-0041-02

doi:10.14033/ki.cfmr.2016.7.022

原發性高血壓在臨床中的發生率非常高,該病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生率要高于青壯年。但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不斷改變,生活、工作壓力不斷增大,導致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逐漸呈現低齡化,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健康。本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患者臨床中需要進行終身服藥治療,在眾多臨床研究中發現,患者疾病發展后期很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心力衰竭是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致死率、致殘率均非常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中多采用降壓藥進行治療,但患者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表示,降壓藥聯合β受體阻滯劑在本病中的治療效果非常理想。為此,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原發性高血壓伴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對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緩釋片在老年原發性高血壓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治療效果進行調查,旨在為患者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可用參考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原發性高血壓伴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根據患者入院順序以及自身意愿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29例。對照組患者采用依那普利進行治療,患者平均年齡(68.2±4.1)歲,男19例,女10例,平均病程(3.5±2.4)年,舒張壓平均(98.4±5.8)mm Hg,

收縮壓平均(162.3±10.5)mm Hg,心功能評級均超過Ⅱ級;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采用美托洛爾緩釋片進行治療,患者平均年齡(68.9±4.5)歲,男17例,女12例,患者平均病程(3.2±2.8)年,舒張壓平均(98.5±5.1)mm Hg,收縮壓平均(162.5±11.3)mm Hg,心功能評級均超過Ⅱ級,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鍛煉,使用地高辛、消心痛、硝酸甘油進行治療,口服依那普利(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10 mgx10片,批號014141102),5~10 mg/次,2次/d,治療3個月。

1.2.2 試驗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美托洛爾緩釋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47.5 mg×7片,產品批號UBVY,分包裝批號1501116)進行治療,10~20 mg/次,口服,2次/d,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壓下降情況、心功能評級進行調查,并調查患者心電圖情況,根據上述情況評估患者治療效果,同時對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調查,所有內容均由患者主治醫師負責調查、記錄。

1.4 療效評價標準

顯著:患者治療后心功能評級為Ⅰ級,舒張壓降低至正常水平,或下降超過20 mm Hg但未到正常值,收縮壓將至正常水平,心電圖無異常;有效:患者治療后心功能下降一級,但未至Ⅰ級,舒張壓下降超過10 mm Hg,但未達到正常值,收縮壓明顯降低,但也未降低至正常值;無效:患者心功能評級超過Ⅱ級,心電圖異常,血壓降低幅度不明顯。總有效率=(顯著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對照組為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8.00,P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狀況比較

治療前,試驗組舒張壓、收縮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舒張壓、收縮壓均明顯好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治療不良反應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惡心、嘔吐癥狀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9%;對照組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病例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4%,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字2=1.30,P>0.05)。

3 討論

高血壓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非常高,隨著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發生巨大改變,該病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加。本病需要終身服藥控制,但隨著病情不斷的發展,患者臟器功能損傷、病變的幾率非常高,患者并發其他并發癥的幾率也不斷增高,嚴重影響患者健康。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不斷降低,患者抵抗力、耐受力、免疫力均降低,對疾病的耐受度和治療的耐受力也會降低,因此,患者在治療后也會出現腦血管意外、肝腎功能障礙、心功能衰竭等更為嚴重的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

心力衰竭是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患者發病機制主要為血壓長期波動增加心臟負荷,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誘發心肌細胞變性、心室功能重建[2]。因此,控制患者血壓水平對患者心力衰竭的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臨床中主要采用降壓藥進行治療,但單一的降壓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治療后無法達到理想的預后效果,病情容易反復,不僅增加了治療的難度,也損傷了患者的身體,因此需要聯合其他藥物進行治療[3]。美托洛爾是一種β受體阻滯劑,能夠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減小心肌周圍血管的阻力,達到延緩心率、降低心肌負荷的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而依那普利是一種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也是一種常用的降壓藥,其在進入體內后起效較慢,但藥物半衰期非常長,患者體內血藥濃度較高,持續作用時間較長,患者無需頻繁服藥,降壓效果非常理想。且患者停藥后不會出現血壓驟升的情況,安全性較高[4]。因此,將兩種藥物聯合使用,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在筆者所在醫院的調查結果中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13例,有效15例,總有效率為96.6%;對照組治療效果顯著9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為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在結果中,能夠看出,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并無明顯差異,試驗組為6.9%,對照組為3.4%,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以認為兩種藥物聯合使用不會對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安全性較高。對筆者所在醫院結果進行調查后認為,醫師在治療過程中要根據患者血壓情況調整藥物劑量,不可采用統一的劑量進行治療,若劑量過小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若劑量過大則容易引發不良反應,威脅患者健康,因此,要謹慎用藥。

總的來說,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緩釋片在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治療效果非常理想,能夠改善患者病情,患者治療后血壓控制效果理想,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志強.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3):78-81.

[2]宋梅.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1):151-152.

[3]唐靜.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8):154-155.

[4]陳雪蓮,溫西浩,靳艷玲.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6):113-114.

[5]李文.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高血壓伴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4):84-86.

[6]那君.美托洛爾緩釋片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并舒張壓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5):23-25.

第5篇

關鍵詞:慢性心衰;中西醫療效;評價指標;相關性

心衰是各種心臟病最終進展的復雜臨床表現,體循環與肺循環淤血以及人體組織低灌注是其主要特點,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機制是左心室或右心室功能障礙及神經體液調節的失常,從而導致液體潴留、運動耐量減低和存活時間明顯縮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癥及最終階段。隨著社會及科技的不斷進步,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口的平均壽命逐漸延長,使得心衰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心力衰竭患者在各年齡階段發病率相對穩定,但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人口壽命延長了,生存率提高了,總人群的發病率也相應的提高。

一、慢性心衰的診斷

1.慢性心衰的臨床表現。臨床上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常表現為:(左心室的增大,射血分數下降至40%以下并伴有心室收縮末期容量的增加;(有基礎性心臟病病史,癥狀及體征;(有或無呼吸困難,乏力和液體浦留(水腫等癥狀。慢性舒張性心衰“的臨床表現:LVEF≥50%,左心室正常,有或無呼吸困難,乏力和液體滿留(水腫等癥狀,常見于冠心病,高血壓和肥厚性心肌病。

2.慢性心衰器械檢查。超聲心動為慢性心衰重要的檢查手段,能為測評心衰的嚴重程度提供依據,臨床上可以:(鑒別收縮性心衰及舒張性心衰,發現心包、心肌或瓣膜疾病;(測量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和收縮末期容積等指標。(心臟結構性測量:左右房室內徑,有無異常房室腔大小的異常,心臟的幾何形狀如何,室壁厚度及運動情況,心包、瓣膜及血管的結構,有無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及其嚴重程度。胸部線檢查主要用于心肺的形態學檢查,對于心衰患者而言,一是除外有無肺部、胸膜肋骨的病變,還能觀察心影的大小及肺淤血的程度。其心衰的特異性不高,需將線表現與臨床表現和心電圖結合起來分析才能體現線的診斷價值。

二、西醫臨床療效評價現狀

1. 古文獻與中醫臨床療效評價。臨床療效定義為:各種不同醫學手段和措施作用于人體所產生的生物、心理、社會等屬性的獨立或綜合效應,通常從整體、系統、組織器官、細胞和分子等不同水平進行研究。如群體干預、個體診療和微觀調控,分屬于公共衛生、臨床醫學和生物學3個不同的學科,體現在疾病控制、臨床診療和生物調控3個層面。臨床治療效應所產生的效能和效力即為療效評價,該過程是按已確定的標準進行定性、定量和綜合判斷,其具體應該涵蓋5個關鍵步驟,包括評價對象、評價人員、評價標準,評價技術與方法和評價結果分析。

2. 循證醫學與臨床療效評價。醫學是在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中逐漸完善起來的,人們在與疾病不斷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正反面的經驗教訓,依此逐漸發展了科學的臨床療效評價方法。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大量的臨床試驗結果開始應用于指導臨床醫師的臨床實踐,循證醫學(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醫學界進行科學評價臨床療效的準則。推行循證醫學的目的在于避免無效或有害的干預措施的濫用,有效或利大于弊的干預措施的使用不足。年由加拿大著名臨床流行病學專家和首次將循證醫學提出,并將其定義為:“是指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的獲得的最好研究證據來確定對患者的治療措施”。因而,循證醫學與臨床療效評價的目標是一致的。循證醫學的證據來源于不同類型的臨床試驗。

3.臨床結局指標的現狀。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過去的主要結局指標諸如:生存率、死亡率、發病率等已不能滿足臨床試驗的需要。針對多因素致病的慢性疾病,臨床治療方式的療效并不能僅僅依靠患病率或病死率來反映,換句話說,采用諸如此類指標評價干預措施的療效己部分地失去了敏感性。西方醫學更多的對結局指標進行研究,提出了生存質量等主觀指標的概念,將其引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巾去。與此同時,安全性評價指標及衛生經濟學評價也成為了目前西方醫學界結局指標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中醫臨床療效評價進展

1. 古文獻與中醫臨床療效評價。古文獻可以說是中醫藥的文化傳承的寶藏,中醫在辨證論治過程巾歷來重視對臨床療效,尤其是患者主觀感受的判定與評價。李君等總結中醫古文獻評價療效,認為患者報告是中醫問診的主要內容及療效評價的依據,古代中醫療效評價中多以患者報告為特點,具有內容目標性強、側重對生存質量狀況的觀察、已有粗略量化、醫患報告相結合,患者報告為核心的特點。因此,運用數據挖掘的方法從浩潮的中醫文獻中挖掘出相關療效評價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歸類為科學評價中醫臨床療效的提供重要素材。邵明義等嘗試根據經方臨證應用的辨證、用藥和評價的特點,解決現有療效評價模式存在的問題,建立符合中醫臨證特點的療效評價新模式。

2. 病證結合模式與臨床療效評價。對生存質量及證的變化的測評能夠在防治和評價理念上將中西醫相契合,有望成為體現病證結合診療特點療效評價的替代指標。在病證結合模式的臨床研究和實踐中,通常在常規的西醫“病”的療效評定標準的基礎上,建立適用于巾醫需要,包括中醫證候、生存質量評價在內的綜合的臨床療效評價的方法、評價的指標和標準。孟晶等參考美國年的基于患者報告臨床結局評價量表指南草案,基于中醫健康理論的基礎和核心,聯系泌尿外科術后的臨床特點,根據其引起的氣血津液代謝病機特點,構建泌尿外科術后中醫療效評價量表結構模型。朱亮武等以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晚期胃癌、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為樣本,以生存時間為因變量,以多種評價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分別構建晚期胃癌、晚期結直腸癌生存預測模型,選擇其獨立預后因素為療效評價指標評價晚期惡性腫瘤中醫療效。

四、結語

綜上,療效評價方法是評價臨床治療方法與手段是否有意義的關鍵。當前能夠同時反映中西醫療效的替代指標較少,為此,中醫界的學者們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與思考,提出了要在病癥結合模式下,運用循證醫學、量表等方法,綜合評價中西結合的療效;并借助多元統計方法及數理工具,將能夠反映中醫藥特色的主觀指標如癥狀、生存質量等指標進一步量化,成為用來評價中西醫療效的替代指標。為了更好的評價中西醫治療慢性心衰的臨床療效,有必要選取適當的能夠反映中西醫特點的替代指標,將其與現代醫學的較為公認的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為慢性心衰中西醫療效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第6篇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教育部研究啟動了未來卓越工程師、卓越醫師、卓越教師的培養計劃。其中卓越醫師既包括能夠在大醫院解決疑難病癥的專科醫師,同時也包括能夠進社區、下農村的全科醫師。衛生部等六部委又聯合印發的《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通過多種途徑培養30萬名全科醫生,逐步形成一支數量適宜、質量較高、結構合理、適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需要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基本滿足“小病在基層”的人力支撐要求。那么,這些相關政策的出臺背景與現代醫學發展有什么樣的關聯?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醫學教育該如何應對?

一、影響醫學發展的背景變化

1.疾病譜的變化。以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為主的疾病譜,已經被慢性病所替代,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與遺傳疾病等已逐步成為人類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三項慢性病死亡人數就已占到了中國目前因病死亡人數的63.4%[1];另一方面,急性傳染病已被控制甚至消滅,但是SARS、AIDS、H1N1、NDM-1(超級細菌)等仍然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所以,醫學的主要研究對象,需要從傳統的傳染病、普通病,轉變為新的傳染病、慢性及退行性疾病以及心理疾病上來。

2.人口譜的變化。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6.96%,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2%[2]。隨著人口壽命的明顯延長,老年衛生保健將成為重大的醫療衛生任務,探討老年性疾病的發生機理及其防治已經成為醫學發展的重大課題。

3.社會心理因素的變化。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各種健康危險因素發生頻率增加,這些客觀壓力導致身心經常處于應激、疲勞狀態。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和評價也在發生變化,我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數的15%,另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剩下的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對此,醫學界應將工作的重點從單純的防病、治病轉到關注健康,把70%的亞健康人群爭取到健康隊伍中來[3]。

4.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的改變。當前,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因素,正在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加之現代生活的節奏快、壓力大、應酬多,飲食結構不均衡,勞動與運動量減少,更易引發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諸多慢性疾病。中國疾控中心2006年的《中國慢性病報告》顯示,我國近3億人超重,1.6億人血脂異常。

5.健康觀念的轉變與衛生保健需求的增加。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帶來健康觀念的轉變與衛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提出了身心健全要與環境和諧的健康概念。不同時期對健康與保健的主要要求是:溫飽時期:有醫有藥,防病治病,生存兼發展;小康時期:預防保健,身體健康,以發展為主;中富時期:身心保健,延年益壽,發展兼享受;富裕時期:身心健全,環境和諧,以享受為主,追求身體、精神與自然、社會的健全完滿與和諧狀態。

二、現代醫學發展趨勢的分析

1.現代醫學對科技進步的依賴性增強。醫學屬于應用科學,沒有技術、方法、手段的革新和應用,就不可能有醫學的發展提高。20世紀醫學迅猛發展的原因是現代科學的發展[4]。當前,現代醫學的發展,使醫學獲得日趨細微、高效、簡便的手段和技術,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醫學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5]。當今掀起的新技術革命使得大量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法進入醫學領域,現代醫學對科技進步的依賴性也日漸增強。

2.現代醫學更注重多學科的交叉整合。隨著時代步伐的行進,在醫學科學內部的不同層次之間以及醫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如基礎與臨床、醫學與生命科學、醫學與信息科學、醫學與工程技術科學、醫學與材料科學等均已朝向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整合,推動了新興學科群的形成,引起新的醫學革命[5]。因此,醫學內部各學科、醫學和其他學科呈現交叉與重新構建趨勢,并向系統、立體研究發展。

3.醫學的任務將從以治病為主逐步向以提高生命質量為主轉變。1977年,美國精神病學家恩格爾教授第一次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的見解,揭示了心理作用、社會作用同生物作用三種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生物學變化的內在機制[6]。現階段,常規的藥物和手術治療不能根治糖尿病、腫瘤這樣的復雜性疾病,我們可以從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入手,采取對生命全過程的健康監測,強調健康維護,控制疾病發展。醫學發展從注重城市醫療衛生研究到全面重視城鄉社區醫療衛生保健,醫學工作的范圍將從“出生到死亡”擴展為“生前到死后”。尤其是要求醫學服務形式從醫療型向醫療、預防、保健型轉變,要求醫學服務模式從以醫療為導向向以預防為導向的轉變。

三、醫學教育的應對

現代醫學背景的新變化與發展趨勢,對醫學工作者提出了必須適應轉變的更高要求,這些要求涉及到醫療主管部門、醫療保健的實施者和受者,當然也涉及到高等醫學教育。高等醫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高等教育的共同規律,也有其鮮明的特殊性。因此,現代醫學人才必須具備全方位的知識智能構架,即除了注重醫學專業知識,還要融合文學、藝術、倫理、法律、心理、社會學科的知識,著力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斷提升綜合素質。

1.培養醫學生寬厚扎實的多學科知識。醫學教育的課程結構和內涵必須依據醫學發展的變化進行改革,主要課程設置,應從傳統的基礎、臨床課程向多元化、多學科融合轉化,課程內涵以提供衛生服務、醫療決策、健康教育、社區保健為目的。將循證醫學、老年醫學、社區醫學、康復醫學、醫學材料學納入醫學教育的主干體系。我國的醫學院校學生,主要來源于理科,存在知識面窄,無法適應創新人才和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所以,我們在重視醫學課程教學的同時,一定不能偏廢了其他學科的發展,這是保證學生將來發展的強大后盾。有了學生寬厚扎實的多學科知識作為奉獻“愛與責任”的基礎,才能保證醫學教育的高水平發展。

第7篇

社區康復是一種基層康復,它的優勢在于低成本、覆蓋面廣。文章就廣東省社區康復專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情況作了介紹。

關鍵詞:

社區康復;人才需求;培養情況

社區康復是一種基層康復,它的優勢在于低成本、覆蓋面廣[1]。筆者就廣東省內社區康復專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情況提出見解:

一、社區康復行業發展前景

(1)康復醫學的發展:康復醫學作為一支醫學新力軍,正蓬勃發展,它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壽命的延長、環境污染的發生,殘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等康復對象在社會人群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人們更加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對康復和健康的愿望、要求和需求都會越來越大[2]。功夫熊、點妙手、點到等上門推拿服務的興起也提示人們對家庭康復、社區康復的行業需求。

(2)社區醫療的發展:按照衛生部等四部門聯合頒發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指導意見》(中央編辦發〔2006〕96號):3-10萬居民規劃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康復醫療服務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配比還達不到國家要求。國家目前正對醫療資源進行分級改革,將充分發揮社區醫院、基層醫院的分流作用,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比三甲醫院的醫保報銷比例更高,這必定使社區醫院或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有所發展,由此帶來對康復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更大。

(3)我國社區康復行業現狀:供需嚴重矛盾。截至2012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94億[2],約占總人口14%,遠超于老齡化社會的10%標準。根據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接近5000萬。到2015年,中國至少需要35萬康復技術人才,目前各類康復技術人員不到3萬人,康復專業技術人才的現狀遠遠達不到實際需求。盡管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增設專門的康復機構,要求二級和二級以上醫院開設康復醫學科,但目前康復的主要工作以三甲醫院康復科為核心,康復機構的數量仍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康復需求。我系2015年開展了社區康復從業人員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省的社區康復或基層康復部分從業人員是由其他專業醫務人員兼職,普遍存在康復概念模糊,專業水平有限,且人才短缺的情況。

(4)廣東省對社區康復的重視: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粵府〔2015〕25號),要求“各地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設置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相關專業或培訓項目,培養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建立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加強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培訓,開展養老護理員遠程培訓試點,加強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根據廣州市政協第十二屆四次會議有多位委員的提案涉及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問題,如5083號(附件2)提案建議:職業學院定向培養高素質護理人才;在學期間考取養老護理資格證等。5090號(附件3)提案建議:依托職業學院做好護理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這些無不說明了廣東省內社區康復、養老服務人員目前處于人才缺口,加速發展的狀態。根據《廣州市教育局關于提供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工作情況的通知》(穗教高教〔2015〕15號)文件,市教育局更對此提出了人才培養摸底調查。

二、廣東省社區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現況

目前,廣東省內設置有康復相關專業的本科及以上康復人才培養的院校有廣州中醫藥大學、暨南大學醫學院、廣東醫科大學、廣東藥學院、中山大學等。其畢業生多數在機構康復就業,較少流入社區醫院或養老行業。省內高職高專水平院校暫時沒有開設社區康復專業。有部分體育院校開設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其就業方向主要針對運動對隊醫、保健按摩師等職位。省內河源衛校、東莞衛校等中專院校開設的康復技術專業主要面向基層康復和保健企業。因此,目前廣東省內還缺乏社區康復高職高專學歷培養。由于廣東省內開設社區康復專業的高職院校暫時沒有,因此沒有招生就業的參考數據。通過我系對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的調研,社區康復專業招生情況較好,社會對社區康復專業人才,特別是養老服務機構對該專業需求巨大,企業都愿意簽訂“訂單式”培養合同。職業技術院校開設專業都是要以就業為導向,社區康復專業畢業生多到民政部門下屬機構如福利院、社區服務中心等,就業率較高,但畢業生對養老服務機構青睞度較低,但只要愿意,就業就基本不成問題。總體上,社區康復專業學生就業前景樂觀,但需要在培養過程中改變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到基層。

三、結語

綜上所述,廣東省經濟發展較快,社區康復服務需求較大,要求較高,目前高職高專社區康復學歷培養仍存在嚴重缺口,有基礎的高職院校可開設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以滿足社區康復未來發展的人才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卓頤.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02,2(2):16-19.

[2]李劍,尹瑩,李勵.醫學理論與實踐[J].2008,21(1):121-122.

第8篇

普通高等學校高考招生專業目錄(本科)中的醫藥院校,登陸每個院校網站,得到所需數據;若網站上無法獲得,再聯系院校研究生院或咨詢院校與專業相關的專家。調研過程中同時

查閱《中國藥學年鑒》(2007-2011版)、教育部網站、衛生部網站、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藥事管理研究部/中國醫院管理協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網站,匯總截止2013年5月我國批準設立臨床藥學專業以及自主設置臨床藥學方向的院校,逐一登陸高校網站查詢以及與針對相關專家進行訪談收集資料和數據,進而統計分析。經調研,截止2013年5月我國設置臨床藥學專業或開設臨床藥學專業方向本科教育的全日制高校一共有35所(北京大學和山東大學的臨床藥學專業為長學制,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培養與其他藥學專業基本相似,直到進入研究生階段時才開始臨床藥學專業的培養,因此將這兩所高校納入臨床藥學研究生培養部分的研究),占全國開設藥學專業本科高校總數的22%左右。這個比例與目前Pharm.D培養占藥學教育總規模的90%以上的美國相比,有較大差距,其臨床藥學專業/方向設置的具體情況見表1(表中審批時間為教育部備案認可后公告的時間。“—”表示未經教育部審批備案,由院校自主開設的臨床藥學方向)。

1.1高校類型招收本科臨床藥學專業或方向的高等院校中,醫科院校有24所,綜合性大學有6所,藥科院校有3所,還有2所中醫院校。這與臨床藥學教育需要與醫學緊密結合,進行臨床實踐有關;同時,也體現了其作為綜合性學科的特征。中醫院校的開設,也意味著臨床藥學也開始逐漸涉足中醫領域。

1.2批準專業設置時間根據國家教育部2012年對我國本科專業設置的調整,臨床藥學成為近年來國家人才培養特殊需求的特設專業,也是國家控制布點的62種專業之一[1]。上述高校中,24所高校的臨床藥學專業是經國家教育部備案或審批同意設置的,其余11所高校為藥學專業(臨床藥學方向)、2所為臨床醫學專業(臨床藥學方向)。開設臨床藥學專業/方向的高校數量從2006年教育部恢復臨床藥學專業設置開始,以每年1所到每年6所的速度增加,這不僅與近40年來對我國對臨床藥學學科的宣傳及國外臨床藥學學科發展有關,更與衛生部于2002年1月頒布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密切相關,該《暫行規定》第10條規定:“藥學部門要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學工作模式,開展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參與臨床疾病診斷、治療,提供藥學技術服務,提高醫療質量。”第17條首次提出要“逐步建立臨床藥師制”,并規定了臨床藥師7條職責。為落實上述規定,衛生部從2003年起召開了一系列專家研討會,積極為臨床藥師制體系建設作思想和組織準備,在此基礎上,衛生部于2005年發文開展臨床藥師培訓試點工作,2007年又發文開始實施臨床藥師制試點工作。醫療機構臨床藥師制體系建設的實施促使藥學教育重點的全面轉變,而這種轉變及發展趨勢也得到了多數醫藥學專業人士的認可。

1.3地區分布這31所高校分布在我國19個省市。安徽省2所、北京市2所、福建省1所、廣東省1所、廣西省1所、河北省1所、黑龍江省2所、湖北省1所、吉林省2所、江蘇省5所、江西省1所、遼寧省3所、山東省2所、陜西省1所、四川省2所、天津市1所、云南省1所、浙江省1所,內蒙古1所、貴州省1所以及重慶市1所。從分布上看,我國一半以上的省、市地區都有設置臨床藥學專業/方向的高校,但地區分布與發展仍有較大差異,特別是西北五省僅有1所高校設置了臨床藥學方向。

1.4學制與學位根據各高校網站截止2013年5月的專業介紹,可以把臨床藥學專業/方向的學制設置分為普通學制(5年及以下)和長學制(6年及以上)兩類。但由于長學制臨床藥學教育前期與普通藥學教育課程基本相同,直到后期才進行專業劃分,因此長學制的臨床藥學教育納入研究生教育討論。由表1可知,我國的臨床藥學本科教育多為4~5年。這不同于美國、日本等國家全面實施Pharm.D長學制專業教育,我國目前仍然以普通學制的臨床藥學培養模式為主。學位授予方面,完成長學制培養可授予醫學碩士或理學碩士學位;完成普通學制培養可授予醫學學士或理學學士學位,其中以理學學士占絕對多數。

1.5招生與就業招生就業方面,近幾年來臨床藥學專業招生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據文獻報道,2006-2010年臨床藥學專業/方向共計劃招收學生共約1370人,具體人數見表2。然而,臨床藥學專業招生仍然存在地域缺陷:以新疆自治區為例,從2006年至2011年,未見有學校向新疆考生提供臨床藥學本科專業名額。根據《中國藥學年鑒》2007-2010版的統計,臨床藥學專業學生就業情況較好,達到100%,就業去向以醫療單位為主。依照2011年《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對醫院臨床藥師配備數量的要求[6]:三級醫院不得少于5名、二級醫院不得少于3名,平均按4名計算;而截止2012年7月底,我國現有二、三級公立醫院8059所[7],粗略估計,目前全國至少需要臨床藥師32236名。顯然,臨床藥師人才培養的數量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

1.6培養方案關于臨床藥學本科培養方案,各個院校存在一些共性課程。雖然課程分類名目的說法各異,例如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核心課、專業課、主干課、實踐課、畢業實習等,但總體來說理論以及實踐課程兩大類,具體見表3。從教學學時角度來看,各院校相對以前的藥學專業課程設置上縮短了化學課程的教學,其中比重最輕的是中國醫科大學占總教學學時的1/10,小于所有課程;其余大部分院校化學基礎課程比重均在所有課程1/4左右[8]。調查顯示,各院校針對臨床藥學專業都逐漸增加了部分醫學課程,但事實上,臨床藥學專業并不是醫學和藥學的簡單相加,原有的藥學課程與部分針對臨床醫學的醫學課程不能簡單組合成臨床藥學教育的內涵與教學內容,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就針對臨床藥學學科特點設置了更能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服務的專業課程(具體見表3中加粗字體的部分)。臨床實踐多在教學學年的倒數第2年進行,即四年制在5,6學期,五年制在7,8學期較為普遍。平均總學時數多在30個學時以上,也有少部分院校僅進行10個學時以下的臨床實踐課程[8]。

2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

本部分調研,通過查詢中國研究生信息網(國家研究生報名和調劑指定網站),檢索招生簡章欄目下所有的醫藥院校;登陸每個院校網站,得到所需數據;若網站上無法獲得,再聯系院校研究生院或咨詢院校與專業相關的專家。

2.1臨床藥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截止2013年5月我國一共有35所高等院校招收臨床藥學專業/方向碩士,分布在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有6個招生單位設有教育部批準的臨床藥學碩士點,其余24所是在其他專業下設置臨床藥學方向,具體招生情況見表4(“—”表示因研究條件限制,數據暫缺)。由表4可見,臨床藥學專業/方向的招生單位以醫藥學院校為主、也有綜合性大學和中醫藥大學。其中,將臨床藥學專業/方向設置在招生單位的藥學和醫學院、系的比例相當,也有1所招生單位在其基礎醫學院設置了臨床藥學方向,這與臨床藥學為綜合性應用學科的特點不無關系。20所有臨床藥學方向的招生單位,多將其設置在藥理學、藥劑學、藥學專業碩士以及藥物分析學專業下,也有設在中藥學、老年醫學專業下。目前,全國具有臨床藥學專業/方向碩士招生資格的導師約140名(一名導師在多個高校招生的情況已排除),師生比例初步估計基本達到1∶1。各校招生目錄標識的研究方向情況具體見圖1。學位方面,完成臨床藥學碩士學業可授予醫學碩士、理學碩士以及藥學碩士3種學位,其中醫學碩士和理學碩士為科學學位。眾所周知,科學學位的獲得要求研究生必須進行具有一定理論性、創新性的科研課題研究,并通過嚴格的碩士論文答辯。而臨床藥學工作則要求學生擁有相當的臨床用藥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對臨床實踐要求較多,過多的科研課題研究勢必占用臨床實踐的時間。因此,臨床藥學專業碩士培養滿足臨床實踐的需要,是臨床藥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2.2臨床藥學博士研究生教育我國臨床藥學博士教育始于21世紀初,前華西醫科大學、前上海醫科大學、第二軍醫大學等高校成為我國最早的臨床藥學博士學位授予點,這意味著臨床藥學教育從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學位完整體系的確立。從2008年至今,我國一直保持有5個臨床藥學博士點,分別設立在四川大學、復旦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沈陽藥科大學和第二軍醫大學。共有博士生導師14位,平均每年累計招生名額為6名。這5所院校都遵循我國統一的博士招生模式,將取得碩士學位作為博士招生的入學條件,除了對同等學力碩士考生有發表文章的要求外,都無明確碩士階段成績以及相關工作經驗的要求。截止2012年,我國目前仍在招生的臨床藥學博士生導師平均年齡52歲,其中45歲及以下的青年導師的比例為13.3%,45~59歲的比例為73.3%,60歲以上的導師占13.3%,可見臨床藥學博士生導師的年輕化優勢比較明顯。在臨床藥學博士生導師隊伍里,絕大多數人(約66.7%)擁有博士學歷,這順應了臨床藥學教育不斷成熟和發展的同時,對高層次、高素質的博士教育師資隊伍的需求。導師隊伍的專業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科的內涵和外延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臨床藥學這個融合藥學、醫學以及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性學科,需要借鑒多元化的知識體系來指導臨床實踐,同時影響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發散思維。從導師的專業背景來看,臨床藥學博士生導師分屬藥學和醫學兩個領域,且醫學專業背景的導師均為兼職,這樣的專業背景相較臨床藥學服務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時,我國臨床藥學博士培養采用了單一導師負責制,不同于美國Pharm.D培養所采用的集體負責制,這使得導師個人的專業領域對臨床藥學博士能否真正進行臨床藥學專業領域研究有很大的影響。我國臨床藥學博士培養方向主要涉及四個方面:藥物臨床應用、藥動學研究、藥學基礎以及藥品政策與監管。這些方向基本涵蓋了臨床藥學專業所涉及的內容,特別是在藥物臨床應用方面的研究方向具體到了疾病的藥物治療評價,不僅與臨床專業的緊密結合,也顯示了臨床藥學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發展,也是相關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

3結論與建議

1樹立臨床藥學學科理念臨床藥學學科是最具活力的藥學領域之一,臨床藥學的產生和發展完善了藥學學科體系,擴展了藥學的范疇,促進了藥學學科的整體發展。臨床藥學學科作為研究與實踐藥物合理使用的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需要涉及臨床藥學教育的衛生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學管理者、教學人員以及學生等,都能樹立成熟的臨床藥學學科理念,從學科的目標體系(如人才標準、教學效果)、工具體系(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應用體系(如學生的職業發展)的角度思考自己在臨床藥學教育體系構建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2優化臨床藥學教學內容隨著醫學的發展,疾病的改變,以及人們對臨床藥學認識的改變,臨床藥學學科建設需要不斷探索臨床藥師工作的專業特色、探索臨床藥學教育的專業特色。臨床藥學應該具有顯著地專業特色,不是臨床醫學和藥學的簡單相加。應當針對藥學服務的終極目標,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藥學課程體系。這種以患者為中心,不僅僅是以患者的疾病狀況為中心。同時,應該考慮到患者作為社會人,其認知水平、經濟能力、家庭背景等具體情況,而提供一種個體化、易于被患者接受的臨床藥學服務。

3重視實踐教學的效果臨床藥學的學校教育中,藥學服務實踐環節教學是目前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工作已經成為臨床藥學人才培養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目前,在強化學校與臨床實踐機構的結合,建設臨床實踐基地,為臨床藥學學生提供臨床相關課程見習、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教學條件,師資的培養方面以及淡化畢業論文中學術研究的要求,都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如何具體衡量這些進展是有效性,使這種實踐教學措施流于形式;或者說,怎樣評價臨床藥學實踐教學的效果,并且以此促進未來的。

4關注由學生到臨床用藥實踐者的角色轉變,重視畢業后教育事實上,無論從知識水平還是執業資格來說,臨床藥學學校教育并不能完成直接參與臨床實踐,畢業后教育則是實現由學生到臨床用藥實踐者的角色轉變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不能將臨床藥學教育僅僅看作是學校教育,相關人士更應該重視臨床藥學畢業后教育,以專科臨床藥師培養為目標,堅持臨床途徑,通過臨床實踐,將教育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臨床藥物應用的技能。

5關注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具有扎實的臨床藥學系統理論知識和臨床藥物治療實踐技能的學科帶頭人培養,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則是培養臨床藥學高層次人才及學科帶頭人、確保臨床藥學學科梯隊建設的有效途徑。臨床藥學研究生培養應定位于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導師指導方式以及學位論文評價標準等方面具體細化臨床藥學專業學位培養的路徑與思路,以便有針對性地培養臨床藥學學科帶頭人。

6構建合理的臨床藥學教育體系各級、各類臨床藥學教育相互聯系的要素要形成有序的組合,以構建合理的臨床藥學教育體系。雖然,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臨床藥學學校教育,但仍然不能忽略臨床藥學畢業后教育。臨床藥學本科教育為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研究生教育則在此之上培養出更具創新力和領導力的臨床藥學學科帶頭人;畢業后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畢業學生成長為專業的臨床藥師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繼續教育則為臨床藥師提供了不斷提高、終身參與有組織學習的機會。只有一個完整的、全面的、開放的教育體系能夠充分開發利用潛在的教育資源,不斷提高臨床藥師素質與水平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