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8-09 17:24:3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海綿城市地面做法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不少城市市區河湖由于被侵占而縮窄或淤積,導致蓄洪、泄洪能力降低,甚至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部分河湖被填埋。城市防洪排澇存在的問題還在于規劃建設不同步。城市規劃建設“重地表、輕地下”,排水設施明顯落后于城市發展。城市排水系統先天不足,存在城市排水標準低、地下管網落后、城市地面硬化率過高、排水能力嚴重不足等現象。部分公眾防洪意識淡薄,人為擠占防洪排澇設施,肆意在河道上亂搭亂建,致使其泄洪能力銳減,形成了大雨大澇、小雨小澇的局面。
實踐證明,人類如果敬畏天地,尊重自然,人與自然便能夠和諧相處,大自然回饋給人類的則是風調雨順。所以,在城市建設方面,必須充分體現尊重生態自然理念,堅持綠色發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城市內澇等災害發生,使城市煥發生機。
首先,需要從小處著手,也就是從居民或者單體建筑已有的設施著手,提升城市的排水、蓄水能力。實際上,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從20世紀末開始,瑞士在全國大力推行“雨水工程”。這是一個花費小、成效高、實用性強的雨水利用計劃。通常來說,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從房頂連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經過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則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動了一點兒“小手術”:在墻上打個小洞,用水管將雨水引入室內的蓄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將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處。
瑞士以“花園之國”著稱,風沙不多,冒煙的工業幾乎沒有,因此雨水比較干凈。居民靠小水泵將沉淀過濾后的雨水打上來,用以沖洗廁所、擦洗地板、澆花,甚至還可用來洗滌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如今在瑞士,許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裝有專用雨水流通管道,內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經過處理后使用。一般用戶除飲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這個雨水利用系統基本可以解決。瑞士政府還采用稅收減免和補助津貼等政策鼓勵民眾建設這種節能型房屋,從而使雨水得到循環利用,節省了不少水資源。
其次,分隔區域建設,在小的區域內建設自有的海綿體。現有城市建設之所以不能有效排水,在于城市海綿體建設的不平衡。傳統城市建設的思路主要是,一個區域以路面建設為主,另一個區域以集中排水、蓄水為主。碰到高強度降水,當區域排水、蓄水量不足時,就造成水淹現象。這種建設思路不只是造成城市排水不暢,而且造成城市發展的不平衡。
城市建設發展和管理,必須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觀。黨的十和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理念。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樹立生態文明的主流價值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時,統籌協調眼前與長遠、保護與發展、經濟利益與生態效應。生態文明既要生態優、環境好,也要經濟強、百姓富。這就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探索適合本地特色、適宜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城市綠色發展之路。
最后,要積極學習借鑒國外城市防洪排澇先進經驗,破解我國城市的內澇“頑疾”。下水道系統是大城市應對暴雨的第一道防線。新加坡、紐約、東京等城市為此專門成立了綜合的城市水道管理機構,專職負責城市下水道系統建設。同時,持續加大對城市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為打造高效科學的城市排澇體系,紐約市在借鑒聯邦政府保險法的基礎上,強制性出臺了城市防內澇的地方性法律。倫敦地方社區和政府部門公布的規劃政策明確要求,規劃者在其公布文件中要考慮洪災風險及管理。倫敦注重秉承生態環保理念,深挖城市防洪排澇潛力,通過大力推動采用先進的“可持續排水系統”技術來管理地表和地下水。東京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力興建大型地下水庫,以循環利用雨水,緩解城市排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