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8-17 17:50:5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產業園景觀規劃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鄉村規劃;構成要素;規劃內容;
鄉村規劃以現狀農業資源為基礎,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以鄉村景觀和文化為主體,經濟生產與景觀觀賞相結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合理配置,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鞏固拓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切實提高鄉村居民的經濟收入,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1鄉村景觀規劃的主要構成要素
1.1 鄉村聚落性景觀
鄉村聚落景觀是由鄉居建筑和鄉村生活環境組成,是鄉村基礎性的環境景觀,保存完好,歷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觀賞價值。鄉村聚落性景觀規劃設計要尊重原有的村莊肌理,盡可能少破壞原始的村莊形態,在這個基礎上,控制建設用地的擴張,對村莊聚落的風貌和基礎設施進行規劃設計。鄉村生活環境景觀主要體現在庭院,街道,鄉村的公共活動空間,比如廣場,公園,戶外體育、文化設施場所等等。這些環境是村民生活接觸最密切的,優美的景觀能給村民帶來最直接的積極感受。
1.2 鄉村生態性景觀
植被、水系、自然保護區等構成鄉村生態性景觀,是鄉村的不可建設用地,以保護為主,規劃為輔。植被包括道路綠化走廊,森林綠地,生態防護林以及大面積的植被斑塊,在保護作為前提下,景觀規劃設計應當將這些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統一的布局和設計,創造出宜人合理的開放空間,與鄉村生活環境相協調。水系指的是河流、濕地等,通過對水系進行生態設計和規劃布局,創造出優質靈動的水體景觀。
1.3 鄉村生產性景觀
鄉村生產性景觀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的景象上,除了表現農村的生產景象外還包括農作物的生長景觀。鄉村的生產性景觀構成是由生產者為主導的生產過程的自然體現,它的生產性質和生產過程決定了鄉村的生產性景觀特色。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農田可以看作一種斑塊類型,它的設計內容有:大小、類型、數目、格局等,農田的整體風貌和農作物的生長景觀,讓鄉村生產性景觀兼具美學價值和生態價值。
2 鄉村景觀規劃的內容
為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突顯特色產業園、休閑觀光園、景觀帶、農家樂、景觀節點等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美麗鄉村景觀,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托鄉村自然環境、產業特色、歷史文化,有針對性的提出各個鄉村適宜的發展線路。
2.1 村落景觀
村落,是一個包含了社會、生態、文化和村落形態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介于此處是在鄉村景觀宜游性的表達,將其定義為狹義上的村落景觀,即鄉村范圍內具有較高欣賞價值,能夠吸引旅游者,使之獲得美的享受的景觀資源,如古建筑、古樹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這些元素相互組合成不同的景觀層次,從而形成“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核心節點之一。形成村落景觀的要素形式多樣,若按照其構成物質的基本形態分,則可以得到點、線、面三種基本形態。
1)點
點在村落景觀中通常是指比較集中、規模不大的區域。點雖小,但無論在村落布局上還是景觀效果上會形成強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標志性,點可以是一棟建筑、一座古橋、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樹,通過一系列的點狀空間形成的村落景觀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間的目標點或結束點,是整個鄉村外部空間區域的視覺焦點。通過不同節點的組合,形成豐富的村落景觀,是“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核心內容。
2)線
線是點運動的軌跡,又是面運動的起點,在形態學中,線還具有寬度、形狀、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線本身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表現性,在村落景觀營造中,線性空間作為造景藝術的一個基本單元,不僅是決定空間形態的輪廓線,而且還可以刻畫和表現村落內部的結構和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鄉村中最為常見的線性景觀,在連接各景觀要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村落景觀的各要素都是沿著線性空間展開,通過曲直變化、動靜結合,形成優美、豐富的村落景觀。
3)面
面是點與線的集合,即點的擴大或線的累加,是景觀中分布范圍最廣、連通性最好的景觀單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觀諸要素的特征,決定著景觀的性質,對景觀的動態發展起著主導作用。例如,鄉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歷史條件和不同區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和審美價值,如江南地區傳統的鄉村建筑多以黑、白、灰為主,正是與當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相統一。
2.2 農業觀光園
鄉村農業觀光園是以休閑、觀光為主題,以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果業等高科技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集休閑游樂、旅游觀光、生態建設、農業生產、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也是推動現代農業向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發展的有效形式。農業觀光園因其廣泛的資源,多樣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觀光,成為鄉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將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機地結合,使鄉村現有的農業產業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使鄉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風情、技藝得以延續和傳承。在觀光園景觀設計中,圍繞農業生產,結合休閑旅游和鄉村發展,充分利用資源特征,策劃各種參與性活動,并以農產品為出發點,科技為支撐,結合地方特色文化,營建地域性人文田園景觀,突出“綠色旅游”、“體驗健康”、“享受自然”、“傳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題特色鮮明,構建生態環境好、文化底蘊濃、充滿生機情趣的休閑農業園。
2.3 旅游配套服務設施規劃
1)公共服務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包括咨詢中心、餐飲、超市、醫務室、電話充值點、公廁、停車場、加油站等,是指為游客在旅途中應對日常事件、突發事件,增加其逗留時間和消費的設施,此類服務設施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的特點,同時又是游客旅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關系到“美麗鄉村”的整體形象。因此,在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上,可以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的措施,根據鄉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務半徑,設置游客咨詢中心、公廁、超市等,將各種服務設施遍及進行整個村域,構成完整的服務設施系統。
2)旅游標識系統
旅游標識系統主要是反映鄉村的景觀節點、服務點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導游客能夠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鄉村入口、道路沿線、重要節點附近設置指示牌、標識牌,增加特色鮮明的景觀元素,加強標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時獲得相關的導游信息。在標識景觀設計中,根據鄉村所處的區位、資源、環境,充分運用當地的材料,設計具有鄉土氣息的景觀設施。
3 結束語
鄉村景觀規劃是一門多領域、多學科相融合的綜合體。隨著鄉村城市化進程加快、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下引發了種種矛盾與問題,如何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鄉村景觀建設問題,處理好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景觀建設的關系,一直是困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難題。同時,對于現有鄉村,如何延續傳統村落肌理文脈,使景觀建設與文化建設同步和諧發展是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閆艷平,吳斌,張宇清,冶民生. 鄉村景觀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 防護林科技,2008,(05).
[2]鄒志平. 安吉中國美麗鄉村研究模式[D]. 復旦大學,2012.
張星: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定位是工業文明活化石、時尚創意新天地,包涵創意設計、創意工坊、創意會展、創意體驗等七大功能。自2012年11月開園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從洛桑到北京”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法國印象派繪畫藝術亞洲巡展、“鏡化乾坤”中國創意攝影展等系列展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2013年,園區重點引進第八屆國際環保漫畫插畫大賽、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暨學術論壇,輪番上演更具社會廣泛參與性和更高國內關注度的藝術盛會。此外,園區設置了包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蘇丹教授、林樂成教授、秦岱華教授等大師創意設計工作室和配套服務項目,在保護利用工業遺存和轉型發展文化產業上進行了實踐探索。
三角洲:就項目運營方面,請您談一談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實際運作經驗。
張星:一是加強對外部招商政策的研究,充分掌握國家、江蘇省以及上海、北京、蘇州等典型城市的文化產業扶持政策,結合1895項目的實際,向市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議,爭取獲得政府支持。二是內部招商政策制定,科學規劃定位項目區的業態,細分政策的實施對象,包括一般創意類、概念類、實業類等,合理掌握不同類別的比例構成,對有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實業類等與園區定位相配套的項目要給予特殊優惠政策。
三角洲: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整個項目是怎樣規劃的?
張星:項目位于南通市港閘區唐閘鎮,以通揚運河為中軸線,分為河東、河西兩個歷史文化街區,規劃面積87公頃,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一河三片,分5期開發。總體設想在全面保護近代工業遺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企業布局結構,完善現代生活設施,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發展新興文化產業。
三角洲: 2011年,南通國有置業集團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聯手對原南通油脂廠以及造紙廠部分地塊進行了修繕性保護改造。一期項目的實際效果如何?
張星:這是整個唐閘工業遺存保護區的起步區,也是轉型發展的實驗區。建筑以廠房建筑、辦公建筑和工業設備車間為主,并有相當面積的文物保護建筑和零星分布多種遺留的工業設備,整個片區具有鮮明的工業特色,展現出獨特的老工業時期的景觀風貌。根據規劃并結合廠區內建筑質量,對部分需修繕及原有結構較好的建筑采取屋頂修繕及室內設計兩種方式,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賦予其新的意義與特色。這一項目獲得了“為中國而設計”第五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中國美術獎提名作品、2012年國際景觀規劃大賽——艾景獎金獎。
三角洲:不少專家學者分析,唐閘鎮對于南通乃至中國近代工業而言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您如何理解這一觀點?
張星:南通市唐閘鎮曾是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先生“實業救國”的發源地,100多年前,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先生在這里籌建大生紗廠,并陸續興辦了榨油、磨面、冶鐵、蠶桑染織等一系列實業群體和配套服務設施,形成了一個綜合性工業鄉鎮。以大生紗廠為核心企業的唐閘近代工業歷史遺存,是自以來,我國近代工業歷史遺存中整體規模保存最完整、最集中,工業門類保留最豐富、最充實,原址原狀保護最真實、最完善,同時也是最具典型意義的中國早期私人資本民族工業的杰出代表和寶貴歷史見證。
三角洲:打造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與唐閘近代工業遺存申遺有何關系?
張星:以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為起點,南通市政府正組織開展該區域工業遺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力爭在2013年底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并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備案,并努力通過三年左右的科學保護和利用,獲得申遺成功。南通的做法得到了包括國家文化部領導、國家文物局專家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初步叫響了園區品牌。
三角洲: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未來規劃是怎樣的?
張星:項目二期將于今年年底全面啟動,將健全園區管理機構,完善運行平臺,爭取年內成為省級文化產業園,申報國家級試點園區,為建成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奠定基礎。
同時,加快推進園區建設,擴展起步范圍,加強對外合作與招商工作,豐富產業項目,積極開展與世界手工業理事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清華美院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啟動南通國際工藝美術振興協同創新中心的實質性運作,定期舉辦世界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等系列會展;利用維修改造后的老廠區、老工房,引進文化產業和配套服務項目,籌建創意設計產業基地和藝術作品拍賣中心,進一步提升“南通·1895文化創意園”的品牌形象和聚集功能,實現唐閘工業遺存保護與利用的良性互動。將園區打造成以創意設計、創意體驗、工藝美術為主要標志的國際性創意產業集聚區,賦予近代工業重鎮新的產業活力。
關鍵詞:礦區開放空間;景觀生態規劃;景觀利用模式;平頂山市
中圖分類號:X822.5;TU984.189(613PDS)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0-2052-05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Utilizing Patterns of the Opening Mining Space in Pingdingshan City
CHU Chun-jiea,b,WANG Meng-zhoua,YU Chang-lia,b
( 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y; b. The 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Hilly Areas, Forestry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Pingdingshan University,Pingdingshan 467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Orefield was the core area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the meaning of opening mining space and its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were illustrated from the view of the open space using Pingdingshan city as an example. The conclusions showed that the landscape sub-areas of the opening mining space in Pingdingshan city consisted of the interior landscape zone, northern mining area-hilly landscape zone, the northern hilly landscape zone in suburbs, and wetland natural reserve landscape near the Baiguishan reservoir as well as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of built-up areas. The utilizing patterns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tained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mining landscape pattern of eco-tourism, human ecological landscape pattern and green landscape pattern.
Key words: opening mining space;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landscape utilizing pattern; Pingdingshan city
礦區是一個自然調節能力較差的人工與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依賴外部環境輸入的負熵流得以存在和發展。隨著礦產資源開采和開發的持續推進,礦區、城區甚至周邊農村地區生態破壞非常嚴重。因此,應當通過對礦區生態系統的科學調控,建立礦區人口、資源、環境和諧共處,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城鎮型人類聚居地。
平頂山市是我國重要的煤炭資源型城市,當前的主要矛盾是資源開采與建設良好生態環境比較突出,雖然近年來工業、經濟發展很快,但以煤炭為主的資源開采與建設良好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卻有升級的趨勢。如何協調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平頂山市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礦區生態建設。礦區生態建設中調節彈性較大的部分主要蘊含在礦區開放空間之中,因此應加強對礦區開放空間的保護性利用。景觀策略為礦區的生態恢復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景觀概念的導入改變了已有的單一治理模式,也更突出了開放空間景觀的多功能性質。因此,從開放空間的視角,以景觀生態學的理念,對平頂山市礦區開放空間進行景觀生態規劃,可以為城市生態系統中長期被忽視的礦區開放空間的生態恢復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與結合實際的技術支撐。
1礦區開放空間及其景觀生態規劃的內涵
1.1礦區開放空間的內涵
近年來,開放空間的理念已越來越多地運用于城市規劃的實踐中[1]。如城市開放空間系統可以發揮實用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景觀功能和調控功能等多種功能,其功能組合效應是整個城市系統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撐,對于維護城市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優化具有重要的意義[2]。礦區往往分布于城市郊區,是工業、采礦活動作用最頻繁和土地利用形態最復雜、屬性變化最快、社會結構最復雜而又常常疏于管理的景觀地帶與城鄉相互嚙合的景觀綜合體。礦區作為資源型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功能分區,由于其高度開放性、高度不穩定性以及高度協調需求,就要求在解決礦區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時,必須將礦區的概念和范圍拓展到礦區開放空間里進行系統研究。
面對礦區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采取一對一的解決和修復措施往往難以治本。事實上,礦區問題的解決必須從更大的空間視角出發,將區域、城市聯系到具體的項目上。因此,礦區開放空間應明確兩方面的內涵。第一,開放空間邊界,礦區開放空間不能僅局限于采礦區和多數學者所關注的采礦塌陷區;從產業發展看,采礦塌陷區的范圍可能還要擴大,所以礦區開放空間應考慮其范圍擴展問題;從生態學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礦區周邊一定范圍內的城區和郊區是礦區的主要影響受體,而礦區的良性發展是資源型城市經濟、生態、社會等協調發展的保證;因此,礦區可能擴展范圍概念下的開放空間應受到同等關注。第二,礦區開放空間不僅僅指綠色空間,還包括藍色空間(如塌陷積水坑)、灰色空間(道路、廣場、矸石山、采礦廢棄地、未利用荒地等)。
1.2礦區開放空間景觀生態規劃的內涵
景觀生態規劃被認為是修復退化景觀或在土地利用改變之后調整景觀的一種行為[3];也有學者將其歸屬于景觀生態建設的范疇,即以景觀單元空間結構的調整和重新構建為基本手段,包括調整原有的景觀格局、引進新的景觀組分等,目的是改善受脅迫或受損生態系統的功能,大幅度提高景觀生態系統的總體生產力和穩定性[4]。由于礦區生態系統是一個極不穩定的受損生態系統,因此,本文認為礦區開放空間景觀生態規劃應兼具上述兩種思想,以提高礦區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生產力為目標,既要修復礦區的退化景觀,又要調整、重新構建礦區景觀格局。從系統的視角看,礦區景觀生態規劃應在宏觀上設計出合理的景觀格局,在微觀上創造出合適的生態條件[5],并注重礦區景觀的資源和環境特性;特別要強調的是,人是景觀的一部分,人類干擾對景觀的改變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平頂山礦區概況及其土地利用變化
平頂山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理位置處在北緯33°08′-34°20′,東經112°14′-113°41′。礦區主要分布于東西長30 km、南北寬2~4 km的低山丘陵地帶,相對高差260~280 m;礦區南側緊鄰平頂山市城市中心,西側為新城區。地形屬剝蝕、堆積的丘陵―丘間河谷平原地貌。屬暖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受季風影響,春秋冬三季干旱少雨,夏季多雨,年均降水量為695.12 mm,蒸發量為1 888.53 mm,相對濕度67%。年平均氣溫14.9 ℃,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1.6 m/s。
通過遙感分析,礦區土地利用總體的變化趨勢(表1)為耕地、林地、居民點用地在減少,荒草地、工礦交通用地、市區建設用地、水面用地在增加[6]。如經過半個世紀的開采,礦區地表出現嚴重變形和塌陷,形成蝶型洼地或槽型洼地,地面沉降厚度達300~500 m,出現了總面積達155.19 km2的采煤塌陷區;破壞耕地6 520 hm2,形成荒山地9 000 hm2;部分農田出現常年和季節性積水,失去種植功能;形成矸石山73座,矸石量達2億t,擠占耕地670 hm2。
3平頂山市礦區開放空間景觀分區
礦區開放空間景觀規劃主要從景觀生態、技術生態和文化生態三個層次上展開。根據礦區開放空間的內涵,從其高度開放需求和高度協調需求方面規劃礦區開放空間的總體景觀格局,并結合平頂山市礦區和城市空間形態,將礦區開放空間景觀區域劃分為礦區內部景觀帶、北部礦區―低山丘陵復合區景觀帶、北部遠郊低山丘陵景觀帶、白龜山庫區濕地周邊生態保護區景觀和城市建成區都市文化景觀等分區(圖1)。
3.1礦區內部景觀帶
主要從景觀生態、技術生態和文化生態三個層次上,以生態產業景觀、產業文化景觀和生態休閑景觀規劃為主,其目的是修復退化的礦區生態系統,改善和重塑礦區景觀,將其建設成為協調、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地帶。
3.2北部礦區―低山丘陵復合區景觀帶
以技術生態層次為主,從自然恢復角度出發,其景觀規劃主要以水土保持林和生態防護林的建設為主體。
3.3北部遠郊低山丘陵景觀帶
此區域位于礦區盛行風向上游,是景觀類型最豐富、可達性條件最好、旅游資源潛力最富集的大眾旅游最適宜開展的地帶,主要以生態旅游景觀、生態恢復景觀和生態林業景觀為主體,修復受損生態系統,提高受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3.4白龜山庫區濕地周邊生態保護區景觀
以位于礦區西南部的白龜山庫區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以挖掘保護區周邊景觀資源與文化資源為主,重點規劃生態旅游景觀、野生地域與特殊保護區景觀等。
3.5城市建成區都市文化景觀
以文化生態層次為主,充分發揮平頂山市作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中國曲藝之鄉”的優勢,以生態城市為建設目標,加快改善市區生態環境,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資源,通過都市文化景觀建設,樹立良好的區域形象。
4平頂山市礦區開放空間景觀生態利用模式
4.1農業景觀模式
4.1.1礦區-低山丘陵復合區生態防護林網絡景觀模式由于平頂山礦區位于豫西石質低山丘陵生態脆弱地帶,植被稀疏,煤炭資源開采不僅造成了低山丘陵土壤質量進一步退化,還使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土壤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2007年《河南省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2008-2012)》別將低山丘陵區的生態治理置于重要地位。因此,礦區-低山丘陵復合區的景觀規劃應以恢復和提高植被生態服務功能為主。主要通過種植抗逆性、抗旱性較強的植物,構建生態防護林網絡景觀帶。已建成并運行10余年的平頂山林場和落鳧山林場,以鄉土樹種為主,進行多植物種混植,如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Franco]、紫穗槐(Amorpha fruiticosa Linn.)、五角楓(Acer mono Maxim.)、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石榴(Punica granatum Linn.)、麻櫟(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 Shaw]、黃連木(Pistacia chinesis Bunge)、烏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錦雞兒(Caragana sinica Rehd.)、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inn.)、油菜(Brassica juncea Czern.et Coss.)、綠豆[Vigna radiata (Linn.) Wilczek]、大豆[Glycine mdx(L.)Merrill]、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等植物,并已發揮出了巨大的生態效益。龍山附近是市區秋冬季節主要的風口,風力大,從礦區帶入市區的揚塵多,對市區環境影響很大,樹種以雪松[Cedrus deodara(Roxb.)Loud]、側柏、刺柏等常綠樹種為主,形成了防風滯塵林帶。
4.1.2遠郊低山丘陵區農、草、林立體鑲嵌生態景觀模式平頂山市區北部低山丘陵帶為擬建省級森林公園,東西全長17 km,公園總面積2 811.5 hm2,現有林地145.7 hm2,占5.18%。在景觀建設中,除了強調景觀的生態防護功能之外,還應以提高系統生產力為目的,使其景觀設計突出景觀的垂直梯度差異。其中,林草植被的恢復是景觀生態建設的核心,以平頂山林場、落鳧山林場、焦莊林場、葉營林場、香山林場、何莊果園、金牛山果園等為中心發展林果種植,坡地可種植多年生豆科牧草,以發展畜牧業。林草建設在技術上要嚴格遵循生態規律性,樹種選擇與種植方式依垂直地形而異。坡底、谷地主要以觀光農業種植為主,結合平頂山森林公園所具有的人文景觀、森林景觀和地貌景觀,使之成為集生態防護、觀光、運動休閑、生態野營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綠色立體景觀帶。
4.1.3低洼積水塌陷區農林牧副漁復合生態農業景觀模式平頂山市礦區內部以采煤塌陷地為基礎的農業景觀中廣泛分布著面積大小不等的低洼積水坑塘,可以結合礦區不同的立地條件,探索多樣化的農業生態工程技術。如在一些大面積常年積水塌陷區域,通過工程措施進行溝、渠、路配套建設,重點發展水產養殖,配套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等。現已在低洼積水地段修建了大小魚塘30多個,蓄水面積達70 hm2。以東高皇鄉申樓村為例,村民利用采煤塌陷地低洼處開挖魚塘,塘堤上種植生態林、作物及蔬菜,魚塘附近發展養殖業(建立了雞場、鴨場、豬場等),并通過政府招商引資,建立了飼料加工廠,探索出了適宜當地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
4.1.4都市農業、休閑農業景觀模式由于平頂山礦區采煤塌陷地帶造成大面積的耕地破壞,致使45%的耕地大幅度減產或絕產,使土壤失去永續利用的價值[7]。因此,通過塌陷區土地復墾等技術進行基本農田建設,其綜合效益并不顯著。但可以充分利用城市邊緣區的特殊關系,結合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積極發展新型多功能、高度集約化的都市農業和休閑農業景觀,推動礦區采煤塌陷地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改善農業種植、養殖結構,以蔬菜、名優苗木花卉和果品以及特色養殖為主,積極引進高新科技成果,使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休閑農業轉變。如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對精神享受的需求越來越高,平頂山市已分別在毗臨城市主干道的采煤塌陷區域建立了大型的花卉市場和苗圃培育基地,這對于促進礦區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平頂山市金牛山風景石榴園發展特色果品種植,也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在2007年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2礦區生態旅游景觀模式
4.2.1工農業生態園旅游景觀模式此景觀模式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以采礦業為核心構建工業生態園區;另一類是以低山丘陵區、采煤塌陷地土地整理為基礎發展觀光旅游型生態莊園。這兩類景觀在平頂山礦區都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優勢。生態工業園是依據工業生態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論而設計的一種新型的工業組織形態。有學者從企業、產業園區、區域3個層次確立了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模式[8],為此類景觀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平頂山市近年來從企業層面進行了循環經濟的探索與實踐[9,10],如平煤集團在2005年還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平頂山礦區分布著眾多的采礦、煉焦、發電、化工、新型建材等企業,生態園區規劃以平煤集團為核心企業,發展以煤電、煤焦、煤化工為主導的3條循環經濟產業鏈,以主導產業鏈所產生的廢物和副產品為原材料,有針對性地引入補鏈企業或工廠,延伸主導產業鏈,構建生態產業鏈網。生態莊園是以生態農業為基礎,集景觀、農業相關產業、住宿、消費為一體的復合型農業生態系統。如平頂山市已建立并成功運作的金牛山風景石榴園,位于礦區北部低山丘陵南麓,包括金牛山、馬棚山、焦贊山等自然山體,面積達667 hm2;依托石榴園建造了人文景觀,開發了人防工程遺址,并通過完善莊園設施,形成了春可賞花、夏能納涼、秋可嘗果、冬能游樂的集林果生產、生態保護、科技示范、觀光旅游、品果美食、娛樂觀賞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旅游景觀。
4.2.2環境生態工程旅游景觀模式煤礦資源開采不僅造成嚴重的地表塌陷、土壤功能受損,還使地表水、土壤和大氣環境受到嚴重污染。除此之外,工業視覺污染是人們往往忽視的,主要存在于矸石山、礦山廢棄地、工業遺址、采煤塌陷地等處,這也是影響城市人居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礦區污染治理上,可以構建兩種類型的環境生態工程景觀模式,此類景觀實質上也是一種都市觀光型生態旅游資源。一類是人工濕地景觀。這是專為土地和水體污染而設計的生態系統,將預處理后的采礦廢水及礦區生活污水引入低洼積水的采煤塌陷地,通過種植富集污染物的植物構建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結構,將污染物移出土地。此景觀模式已在北京市奧林匹克公園國家體育場周圍建成。相比之下,在礦區引入人工濕地景觀具有更強的適用性。此類景觀不僅極具休閑觀賞價值,也具有顯著的環境教育意義。另一類是工業遺址景觀。對矸石山、礦山廢棄地、工業遺址等進行生態重建,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大氣污染,并有效地消除視覺污染,而且也是一類新型的工業人文旅游資源。可在部分采礦廢棄地原址原貌的基礎上改建成遺址公園,以綠地為基質,以采礦遺址為特色,配合不同造型的采礦雕塑等。如在2005年發生自然崩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事故的平煤集團四礦矸石山上,可通過對矸石山表面注漿封閉、填土覆蓋、鋪設草坪并豎碑立志,建成一座工業紀念園,以提示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在接近居民點的塌陷區域可以利用塌陷積水坑開挖人工湖,如占地15 hm2的東湖公園就是利用平煤集團十二礦塌陷積水坑修建的居民休閑娛樂場所,其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非常顯著。
4.3人文生態景觀模式
所謂人文生態是指一個區域的人口與其他各種物質的生產要素之間的組配關系,以及人們為實現或滿足社會生活各種需要所形成的彼此間各種關系[11]。平頂山市礦區開放空間景觀規劃絕不僅僅是各種綠色景觀元素的空間組合,而必須以優化人居環境為目標,進行人文生態景觀的規劃建設,立足于煤炭資源開采和尊重礦區文化特色,融入都市文化景觀元素,確立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公共生活空間”的人本主義景觀建設理念。平頂山市是一個建成僅53年的以礦業為特色的城市,城市歷史文化資源較匱乏,但外來人口眾多,形成了多元化的新型城市文化。因此,人文生態景觀規劃主要以礦區開放空間人文資源整合為主,突出城市的特色文化,努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反映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平頂山市礦區與城市形態均呈東西向帶狀布局,人文生態景觀規劃可適應城市生長軸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為3條帶狀軸線的人文景觀,它們分別是以煤礦產業文化為核心的礦區主題人文景觀帶,主要體現為采礦廢棄地、工業遺址、生態工業園、采煤塌陷地主旨人文景觀的塑造;以湛河為軸線的現代休閑文化景觀帶;以森林半島、市政廣場為核心的沿湖新城景觀帶。對此3條軸線在進行重點規劃設計時,應突出平頂山市的產業特色文化和多元化現代城市文化特征,并且體現對人性的關注,從而提高礦區開放空間以及整個城市的整體形象。
4.4綠色景觀模式
綠色景觀空間格局由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如農耕景觀、休閑景觀、野生地域景觀、濕地景觀、林地景觀、曠野景觀等相互鑲嵌而形成的。如在圖1里,以白龜山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為核心,重點保護水源區生態環境,防止水體污染,控制周邊區域的圍湖造田、開墾河道、破壞濕地和水土流失等;并且以農業生態保護區為主體,把農業的產業化、高效化和無害化作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5小結
正確處理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資源型城市生態建設的關鍵,而礦區則是這一矛盾的核心。應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開放空間改善環境、恢復生態、提升礦區及城市整體形象等方面的生態經濟功能。為此,從開放空間的視角,開展平頂山市礦區開放空間景觀生態規劃研究,提出適宜的景觀功能分區,并針對各景觀分區不同的資源與環境特點,探討景觀生態利用的不同模式,以促進礦區開放空間資源利用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并實現城市景觀格局的合理化和功能完善以及城市生態功能順暢運行,這對于引導平頂山市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虹鷗,岑倩華. 國外城市開放空間的研究進展[J]. 城市規劃學刊,2007(5):78-84.
[2] 王發曾. 開封市開放空間系統的設計與營建[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1):17-21,35.
[3] FARINA A.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M].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1998.
[4] 何興元. 應用生態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4.
[5] 王仰麟,韓蕩. 礦區廢棄地復墾的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J]. 生態學報,1998,18(5):455-462.
[6] 馬文明, 卞正富. 基于RS的平頂山礦區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186-189.
[7] 沈渭壽,曹學章,金燕. 礦區生態破壞與生態重建[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9-13.
[8] 夏青,梁鈺. 面向循環經濟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模式[J]. 自然資源學報,2006,21(2):288-292.
[9] 許盡峰,郭一格. 淺析平煤集團的新型工業化之路[J]. 煤炭經濟研究,2003(10):75-76.
[10] 常建華.用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統領平煤集團汝州礦區建設[J]. 中國煤炭,2004,30(12):20-23.
[11] 沈莉莉,柏益堯,左玉輝.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 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與人文生態設計――以常州市為例[J]. 四川環境,2006,25(2):71-74.
北工大軟件園位于北京東南部亦莊,地處北京唯一的國家級開發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由北京工業大學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建設,是北京軟件產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北工大軟件園,座座現代標志性建筑立刻映入眼簾,來自IT業的各路精英,在這里勤奮耕耘,開創各自的事業,在今天高科技產業前沿軟件產業中施展才華。
北工大軟件園自2002年創立至今,北工大軟件園在北京市及北京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目前園區已經與國內多家軟件園開展了廣泛的專業協作與技術交流。目前北工大軟件園已經成為開發區最聚集的IT產業發展基地,十余萬平方米的研發樓聚集了60余家企業,其中行業龍頭企業4家(包括世界500強企業一家),擁有像中企動力、中國數碼、紅旗中文貳仟、美國應用材料等骨干企業。人園企業從業范圍主要包括集成電路產業、軟件研發、互聯網信息服務產業。
談到軟件園區和軟件產業的發展,我們經常會與軟件外包大國印度相比,印度在總結班加羅爾的成功經驗時,曾強調了三大要素:環境、教育和政府投入。這三大要素與當地的城市特性緊密相關,是發展軟件產業最重要的成功要素。那么北工大軟件園有什么樣的優勢可以保證未來園區產業的發展呢?
園區的軟件企業“不差錢”
園區位于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北京高端產業新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始終將電子信息通信產業、汽車產業、生產業以及裝備制造業開發區重點發展方向,北工大軟件園定位于嵌入式軟件和信息服務,比其它軟件園更加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準確的定位保證了園區的持續發展能力,保證了園區內的企業在市場開拓方面有先天優勢,同時也反向促進了北京經濟開發區相關產業的發展。服務管理從10向2.0邁進
北京北工大軟件園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已經脫離了招商、物業管理這種低級的園區管理模式,園區基于對軟件產業及軟件產業園發展的研究,結合目前軟件產業的發展特點及需要,根據園區的現狀條件,提出以建設數字化雙生態軟件產業園為發展目標。
產業生態是力求為人區的軟件企業提供完善便捷的產業平臺環境。公共技術平臺包括軟件研發支撐平臺、產品測試平臺、開放實驗室、產品體驗中心、培訓中心等方面,滿足軟件產業園區的產業的研發、設計、測試等多方面需求。迄今為止,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嵌入式系統分會落戶園區,直接服務于企業;北京嵌入式軟件測試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園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也即將落成。
自然生態也可以成為綠色生態,一方面通過園林景觀規劃,為園區企業營造一個健康、環保、溫馨、舒適的生態化辦公、生活空間。另一方面,通過打造“北京低碳高端園區對高端產業園的規劃、設計、開發、建設與物業運營等展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目標的前瞻性研究和實驗,鑄造中國低碳高端產業園的核心標準,以綠色IT為目標,引領產業發展方向。
學院派與產業化的完美融合
學院派經常被人形容為“擅長引經據典,言辭古板晦澀”;雖然有些不敬,但是確實高等學府在科研成果產業化方面是短板。北工大軟件園將學院派科研實力雄厚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化能力強的優勢相結合,根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企業的實際需求,借助北工大的科研成果,形成了產學研用一套完整的技術創新產業鏈和價值鏈,是北工大軟件園的一大特色。
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
【關鍵詞】亞運會;“三舊改造”
一、用地緊迫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等瓶頸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已難以為繼,土地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各地千方百計盤活存量土地。例如北京利用舊廠區建成文化產業園“798”;上海市利用舊里弄建成“新天地”;廣州市利用紅磚廠建成創意產業園。中山市利用舊船廠建成岐江公園。但是要廣泛地盤活土地還是需要政策支持。
二、廣東正式出臺“三舊”改造政策
2009年國家賦予了廣州市“三舊”改造政策,8月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三舊”改造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若干意見(粵府〔2009〕78號)》要求各地要緊緊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城市形象提升和功能完善、城鄉人居環境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戰略部署,在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產出效益的前提下,確定“三舊”改造范圍。下列土地可列入“三舊”改造范圍:城市市區“退二進三”產業用地;城鄉規劃確定不再作為工業用途的廠房(廠區)用地;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禁止類、淘汰類產業的原廠房用地;不符合安全生產和環保要求的廠房用地;布局散亂、條件落后,規劃確定改造的城鎮和村莊;列入“萬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的村莊等。
三、亞運文件村建設的契機
2010年廣州迎來了首次舉辦的國際性體育盛會“亞運會”,為做好體育場館和人員接待工作,各區紛紛建設體育場館和配套設施。早在2006年,廣州市就決定將亞運會最大的后勤服務交給番禺,在番禺石樓鎮興建占地2.7平方公里的亞運村,內設運動員村、媒體村、體育官員村以及大型體育場館。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行,帶來后續的旅游熱潮,番禺人逐漸將眼光轉向連帶的服務行業。番禺區內已有野生動物世界、水上游樂場和機動玩具游樂場,蓮花山古采石場歷史文化旅游區、百萬葵園等5A級旅游景區,這些景區距離亞運城都有一定距離。在亞運城附近還是缺少了個性化的服務載體,比如體現本土風味等餐廳、適應不同民族飲食習慣的特色餐廳,體現本土風情的公園等。雖然這些在短期內都可以建成,但在盛會結束后將馬上面臨結業的困境,沒有企業愿意投資。而在亞運村以東不到1公里的地方,就有這一個背山面水,環境優美的地方,由于位置偏僻,并且保留著一座廢棄的發電廠和停業的拆船公司,一直無人問津。在三舊改造政策實施和亞運盛會來臨之際,國營老廠可否煥發新機?
四、三舊改造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產業結構提升
(一)連片開發,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景觀規劃
番禺區政府從連片規劃,總體考慮出發,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亞運文化村”規劃范圍東至浮蓮崗,西、南至礪江河,北到蓮港橋,用地總面積約142公頃。其中包括原有山體綠地7公頃,已辦理國有土地證的六間舊廠房用地面積約45公頃,包括蓮花山電力有限公司、江河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番禺區拆船軋鋼公司、廣進鑄鍛有限公司、進度集裝箱有限公司等企業。另有聯圍村村民住宅5.7公頃,魚塘、空置地20公頃。規劃范圍內現狀道路狹窄,僅有一條6米寬的村路和廠區內部4-6米不等寬度的小區路。雖然地塊西、南靠水,但外界車輛一般難以抵達西南面的河道旁邊。
控制性詳細規劃從完善路網結構、提升產業結構、調整用地性質、保證原有綠地、營造河堤河岸景觀、豐富公共開創空間等方面著手,以休閑、娛樂、度假為重點,全方位規劃浮蓮崗地區的長遠發展。用地結構方面,從單一的工業、村民居住用地向居住、商業、辦公、文化娛樂相結合的綜合用途發展。現狀工業與倉儲用地比例58%,道路比例9.5%;控規調整為居住用地比例2.9%、商業文化娛樂等公共設施用地比例為17.72%,對外交通與道路廣場用地36.3%,工業用地比例5.4%,倉儲用地7.31%。
考慮近期服務于亞運會,在控規編制的同時,編制適宜近期實施的景觀規劃。從植物配置、道路鋪裝、城市小品、公共空間設計等方面,制定實施方案。務求近期實施與長遠規劃結合,統籌兼顧,避免重復投資。
(二)修整擴建道路,配置綠道和自行車驛站、公交首末站。
控規以北部的蓮港橋、中部清河東路、東部干線等東西向主干道作為對外交通通道。內部構建南北向26米城市次干道 和15米寬方格網狀支路網作為區內主要機動車線路。河涌旁邊堤路結合建設作為步行和自行車綠道。
近期建設項目包括建設清河東路向東延伸段,建設橫跨礪江河水道的150米長,26米寬的平橋;擴建規劃區東部,浮蓮崗西側的26米寬城市次干道浮蓮路;擴建原蓮花山電廠、番禺拆船公司內部一縱橫道路為15米支路網;建設2.8公里長繞堤綠道和人行景觀帶;在清河路與浮蓮路交匯處北側建設公交首末站。在公交站場和主要公共建筑共布置三處自行車驛站
(三)治理河涌,營造水鄉親水環境
根據番禺區河涌綜合整治規劃,治水原則是“堤固、岸綠、水清、景美”。通過河道疏浚工程,種養蘆竹、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凈化美化河涌;通過堤岸加固,設置臨水綠化帶,堤外修筑自行車綠道和人行道,局部設置親水平臺等方式營造嶺南水鄉風貌的親水環境。
(四)整理山崗、魚塘,建設山地公園、垂釣公園
浮蓮崗上原有亞熱帶植物豐富,但缺少觀賞植物。山南建有骨灰樓,而且登山的小路都是泥土路,平時少有游人登山。整治過程中,搬遷山上的骨灰樓,修筑山頂眺望臺,設置山腳旅客服務中心。修建石級登山小徑。登山道上配置杜鵑、龍眼等本土賞花觀果的植物。發動村集體,整理魚塘及周邊環境,建成50畝的垂釣公園,設置農家樂等餐飲服務。
(五)征用堆場,建設博物館
浮蓮崗南面空地,原為聯圍村集體土地,長期租給附近的集裝箱公司作為堆場。在控規中建設一座博物館、以及城市廣場。在整治過程中,土地開發中心與村集體達成征地協議,在亞運會開幕前完成東方博物館建設,作為景觀綠道上的一個節點。
(六)引入管理企業,廢棄發電廠改造成為休閑酒店;停業拆船公司變身為多元高端餐飲企業
關鍵詞: 高新區現代企業加速器模塊化 生態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accelerator of Qingdao Hi-tech Indsutry Development Area, including introductions of the accelelerator design,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goals and stragedy, as to probe into the ideal structure of modern enterprise accelerator area to build an active, ecological, effective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intensive enterprise zone.
Key Words: hi-tech zonemodern enterprise acceleratormodularized ecological
理解現代企業加速器
現代企業加速器是一種以高成長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服務模式創新充分滿足高成長企業對于空間、管理、服務、合作等方面個性化需求的新型空間載體和服務網絡。它是一系列服務的提供者、組織者和管理者,是科技園區從外延式擴張進入集約型發展的初步嘗試,具有更強的集群吸引力和創新網絡形態。其主要特點是:具備有效整合資源的顯著功能;市場化和網絡化的特點以及專業性和知識性的特點。
項目概況――現狀區位、資源條件與契機是建設企業加速器的前提
青島市高新區企業加速器規規劃地塊所處的高新技術產業新城區是青島市規模大且配套設施完備的產業園區,位于 “一主、三輔”城市框架體系中的膠州灣北部輔城,交通便捷,與機場、港口、鐵路客運站、高速公路聯系緊密。周邊產業園發展環境優勢明顯,對外交通便利,產業開發條件良好,具備一定的景觀優勢,并可以結合現有水系進行廠區內景觀建設。
產業發展策略
本次加速器的規劃設計與產業選擇緊密結合,根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劃分,順應國際產業發展的新趨勢,綜合考慮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結合青島市人才資源、科研和產業基礎,規劃主要以電子信息產業、海洋科技產業、新材料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為核心產業,形成集聚效應,帶動其他產業的入住,規劃設計產業彈性發展區,考慮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青島高新區加速器的發展目標與開發策略
1、發展目標:
以產業研發和生產為導向,優化整合和利用青島產業資源,建設成為生態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綜合型“現代產業加速基地”,并成為紅島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的主要動力,實現與紅島高校科技園區的產學研互動發展,有效地維護本地區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
2、開發策略:
開發建設模式以“專業化的核心服務區”、“土地劃片開發”與“星網模式”相結合。
專業化的核心服務區:是將一般企業無法提供的管理、中介和高等級配套等服務設施集中在一個核心區進行建設,包括金融機構、科技信息中介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公共信息平臺、物業服務公司、風險投資公司、會展中心、專業教育培訓、醫療保健設施、國際化的文教設施等等。
土地劃片開發:是將基地的土地劃分為多個地塊,根據招商與發展需要,各單元塊可單獨或者幾個單元塊聯合進行分片分期建設。
星網模式:以“核心產業+次級產業”吸引產業集群發展,由于核心產業的入駐,其他次級產業相應跟進,圍繞核心產業形成星狀的協作網絡。
經營管理模式以考慮大規模產業園區建設“三高一長”(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和周期長)的產業特征,參考國內外類似開發區的經營模式,建議本基地的經營管理在積極引入民間資金和專業化服務商的同時,各級相關地方政府(如省、市、區和鎮政府)需要對園區的經營進行必要的投資,或促進園區建設所需的融資。由政府管理服務機構、學術促進機構、物業投資和管理商、信息和中介服務商等構成協作型的經營管理機構體系。在總體用地布局中,保證有足夠可經營用地的比例,以平衡園區開發的投入,增加民間資金進入的可操作性。
設計思路
將生長模式理論運用于本次規劃的設計思路中――生長脊與生長單元。
1、生長脊
提供一個明確的空間組織路線,令使用者可以清晰地獲得領域感與認知。
成為一個充滿生機盎然的景觀軸線與觀光通道。
將成為整體空間分期建設的紐帶與橋梁,將不同階段的的開發組團綜合成為一個整體。
2、生長單元
在整體的開發過程中,將不同階段的的開發組團以生長單元的形式組織,猶如一個個細胞。每個生長單元內部都有細胞核企業研發與辦公、細胞液休憩綠地。這樣每個生長單元都是獨立的,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器官孵化器。
具體設計
1、規劃結構與功能構成
――“一軸、一核、七大模塊”
“一軸”:由基地中心向東西兩側延伸的核心功能和景觀軸,這一中心軸將聯系東側大學科技園區中心、基地的管理服務中心、西側的保障中心,是城市聯系的生態主軸。
“一核”:是指基地東側區域,在該區布局園區管理服務中心、企業研發辦公、教育培訓區、商貿區及各類服務配套設施,成為管理、服務、技術的核心區。與南側的創業大廈,能夠快速形成城市的主要形象。
“七大模塊”:是指綜合中心區和西六大研發組團。每個組團中又將劃分多個獨棟建筑;當有龍頭大企業進駐,可以作為該企業的專屬園區;當為中小企業使用時,可根據內部控制路網進行建筑細分。
2、道路交通規劃
道路系統規劃應滿足客、貨車流和人流的安全與暢通,反映產業基地獨特的景觀風貌,為地上、地下管線和其他市政公用設施提供空間,滿足基地日照、通風、救災和防災的要求。
由于園區產業需求,將會有大型裝卸運輸車輛,故規劃時設計為人車分流系統――――外環式車流、內院式步行系統。
園區內停車采用建筑底層架空作為停車庫,各建筑二層采用連廊聯通,形成了“城市浮島”模式,較好的解決了人車分流的問題。另外采用沿外環道路外側停車,盡量減少對園區內的交通影響和景觀破壞。
3、綠化景觀規劃
根據本次規劃的功能特點,基地的環境既要有足夠的綠地空間,又要有高標準的綠地質量,以期滿足研究開發、生產制造、商貿服務的環境要求。設計以現代流線的線路為主題,與本次規劃的產業與動能定位相呼應。在景觀主軸上設置綠色休閑走廊 :以綠色的步行道串聯不同地塊,道路聯系著尺度宜人的小廣場、綠地和庭院。綠化聯系著不同場所的同時也能起到分隔各個產業區域的相互干擾的功能。
4、三維空間設計
建筑底層有柱廊,在特定的位置建筑之間以兩層高的連廊相連,步行道 路從連廊下穿越街區地塊,柱廊和連廊為步行者提供遮陽避雨的場所。連廊和柱廊,高度上下起伏,建筑物連成一體,有韻律的建筑立面和步行空間仿佛翩翩起舞。
設計采用變化的外部空間標高,從地下開敞、半地下、地面和平臺層不同標高的空間聯系在一起。炎熱的夏季這些變化的平臺和柱廊又能提供遮蔭,和建筑的墻面一起提供陰涼的步行空間。屋頂花園、平臺綠化提供了三維空間中的生機和宜人的氛圍。
5、建筑形態設計
院落――小院子策略
--以最大程度吸引景觀資源為設計前提,將大院子打碎成為小院子,穿插建筑,生成一個外向性建筑。
--把公共空間和交通空間至于中間,大大減少交通面積,提高實用率。
--折疊建筑外輪廓,增加吸收景觀資源面積。
6、生態規劃
設立富有特色的生態功能區(EFA);對建筑單體進行生態節能設計;在模數的基礎上以錯落有致的小體量分解、消化大進深的室內辦公空間,使辦公環境同時獲得了理想的采光量且形成自然的熱壓通風,并通過建筑周邊的水池為進入建筑的熱氣流降溫。具體有效的改善了大建筑室內的小氣候,從而顯著提高辦公環境質量。
綠化庭院被精心安排,穿插于辦公空間內部,與之咬合、相融,使辦公空間得到均勻的采光、通風、綠化景觀及清新的空氣。
關鍵詞:濱河公園;工業文化;生態、交流、新生;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1、概況
瑤海區濱河公園位于合肥市東南,老合肥工業的支柱——瑤海區,南淝河規劃景觀下游開始端,即東二環當涂路橋以南至龍崗路。全長4.2公里,濱河路北側為8米寬外派綠化帶,南側為寬度為40-350米不等的濱河綠地,占地面積為49.7萬平米,圍繞沿南淝河北岸的濱河路兩側展開此次的綠化設計內容。
2、項目分析
目前這里駐扎著合鋼、合化、勝華電纜等一批大中型企業,有著豐富的工業配套,鋼鐵化工、機電、紡織服裝、家具建材、造紙五大產業已成為其支柱。其余均為城市建設用地及農業生產用地。用地前身為合肥老港口,每日吞吐全市所需的建設用材,在合肥人民心中留著重要的回憶,這份歲月及歷史的饋贈應當予以保留。合肥受季風影響,降水季節影響較大,且年季間差異較大,旱澇災害比較頻繁,因此在苗木品種的選擇時需要多方考慮洪水位幾率及造成的圩區面積,合理安排水生植物、喜水植物、耐水濕植物、不耐水濕植物等的比例及范圍。由于周邊工業用地及本身碼頭港口用地的特殊性,基地表層土壤已經污染,且周邊大氣粉塵污染嚴重,急需凈化,改善。濱河路設計高程較高,北側外排綠化帶需考慮非正常道路綠化栽植方式。隨著濱河路與上游的沿河路拉通,打造南淝河的無障礙觀光通行。使得濱河路成為城市重要的景觀之路。基地范圍內有少量農田景觀、支流河道水系、蘆葦地、塘、溝等使得局部小范圍空氣質量有所改善。對于將濱河路兩側的生態恢復與提升著積極的作用。
3、項目定位
“文化,生態,交流,新生”。發掘老工業基地的文化元素,與新建景觀融為一體,形成新舊交織,符合時代精神的場所。可持續,生態,交流。將公園與周邊社區的邊界打開,提升可達性。南淝河周邊有很多工廠和碼頭等工業用地。可通過對遺留在工業廢棄地上吊機等各種工業設施、地表痕跡、廢棄物等加以保留、更新利用或藝術加工,并作為主要的景觀構成元素來設計和營造的新景觀。
4、項目規劃:解構主義景觀,從方案平面布局中,道路或曲或直,貫穿景觀方案中
的水系、地形、水景、草坪等各景觀結點等,形成一個整體性的藝術空間。運用點、線、面三個景觀單體層次的演變、分解與組合、穿插重疊、巧妙連接形成了新的秩序和完整體系,并在各個層面上交錯展現。
河道景觀線;景觀點;景觀面;
“點”——景觀節點
如:近月懷古、幕彩石韻、郎溪曉月、霓影廣場、綠港花開、水深云際、粼波平臺
“線”——河道景觀、道路景觀。如臨水棧道、游步道、園路
如:蘅芷清芬、曲橋弧步、綠道風采、綠野漫步、溪畔游徑
“面”——背景林、近景林、濕地植物、水生植物
如:蘆蕩飛雪、楓荻秋聲、柳綠杉影、紙鳶廣場、翠云出岫、春江花月
4.1、點:景觀節點,3個主要道路交口作為景觀點來呈現;
(1)陽光碧波:采用多塊天然景石拼疊,白砂石蜿蜒如河流,形成群山峻嶺的意境。應用框景、借景的設計手法,來展現當代中國人對“山水畫”的意蘊理解。
(2)霓影廣場:特色樹陣廣場,使用者可散步賞景、聊天、晨練,方形圍合的座椅強化場地的向心性。
(3)綠港花開:設置入口景觀石題名作為主景,在其中設置景觀平臺和樹陣,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求。
4.2、線:道路景觀、河道景觀。如臨水棧道、游步道、自行車道等;
(1)水系景觀:水系是水陸交界線,濕生植物與中性植物相結合,形成完整的適應水陸梯度變化的自然植物群落。
(2)綠道景觀:4.2km貫通整個帶狀公園,沿游步道、自行車道以及支路兩側有序、壯觀的景觀。
(3)臨水棧道:沿水岸布置的親水性設施。
(4)老防洪墻、新防洪墻提供多種改造方式。現場材料的運用是絕妙的。這證明了刪除沒有必要,你可以完全的利用并擁抱他們。
(5)植被景觀基地線:根據水位的特征分為七個景觀植物帶
4.3、面:三個大面(ABC)通過 (1)、濕地植物沿水系邊配植的濕地植物,與陸生植物、水生植物形成豐富自然的水陸梯度變化;(2)、水生植物 水邊配植的水生植物,形成優美的水際線。來形成這里的景觀面。
(1)A區:以東二環路為起點,車流量較大,景觀主要以綠化為主,增加親水步道,處理好景觀與河岸線的關系。道路交口考慮節點廣場。
濃蔭翠意:營造出休閑舒適的氛圍,能在此獲得一個健康、良好的心情,從而有利于周邊物聯網產業園的白領更好的工作。
金碧流香:鑄鐵流線小品
桃紅柳綠:營造桃紅柳綠的景觀空間。
(2)B區:考慮周邊用地性質為居住、物聯網產業園,增加休閑樂活設施,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碼頭文化廣場:該段處在合肥港口的重要位置上,為了突出航運的重要性,碼頭船舶文化更是根深蒂固的印在人們心中,碼頭文化廣場展示文化元素的同時。根據地形設計,柔化邊緣設計,拉近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預留用地遠期規劃: 考慮樅陽路周邊有接待中心,沿濕地設置茶舍。
林蔭廣場:景觀樹陣、景觀小品及綠化造景。充分考慮到活動人群結構及其行為習慣,為景觀描繪出一副和諧的畫境。
疏林草地:宜人的開放空間
生態文明宣傳基地: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各大城市的建筑垃圾每年都有數百萬立方米,其中廢棄混凝土的占1/3,這些廢棄混凝土,長期以來都是被填埋處理,不僅破壞生態,還占用大量土地。廣場周邊小空間利用城市廢棄的建筑材料營造精致的小空間環境。
(3)C區:利用南淝河支流形成一個大的內湖,打造濕地公園。在保留部分廠區段,可對廠區外立面進行改造,周邊增加工業雕塑群廣場、年輪廣場、齒輪印記等,與保留的工業歷史痕跡形成呼應。龍崗路西側增加競技休閑設施,如紙鳶廣場、運動場、舞臺等。
楓荻秋聲:通過對河道的岸線的重新設計使其形成豐富變化的空間層次。結合較寬的水面空間,設計成親水的草坡,并通過綠化的圍合形成私密安靜的休閑交談場所。設計中通過對植物與光線的研究,在場地中營造一種天光云影的變化效果。
水深云際:聚會交流開展各種文化藝術競技活動的地方,環境幽靜。鳥語花香,樹高,營造適合開展活動的情境。
春江花月:保留原有法梧,成為地景的標識,它利于橋頭路旁岸邊,組成古藤老樹,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的生動畫面。
粼波平臺: 寬闊的弧形平臺供游人坐觀晨光與暮色。
年輪廣場: “啟”寓意瑤海過去工業的歷史,“承”寓意對工業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通過年輪狀的景墻、樹根鋪裝肌理、充滿活力的色塊等多種景觀組成主要景觀面。
工業畫廊: 框子是一種形式,試圖裝下這塊場地上,那段時間曾經發生的故事。畫廊長達100米,通過菱形的鋼構長廊為載體、瑤海工業歷史的文字與圖片為表現手法,把瑤海的工業文化及新城舊貌逐一展示。展示了瑤海區深厚的工業文化底蘊。
齒輪印記: 本組雕塑創意來源于工業齒輪,體現工業文明這一主題。
柳綠杉影:在此植被景觀營造應突出規模與季相變化。濱水低濕地帶可以種植水杉、柳樹等,并配以成片的花灌木,形成突出季相色彩和林面倒影水面的景觀效果。
紙鳶廣場:以風箏草坪為重點節點,打造優質草坪活動場地,成為景觀視覺的焦點。
5、項目結語
關鍵詞:生態農業觀光園;互動;節約型;水循環利用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0-0087-03
Discussion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Leisure Farm ――Taking the Eco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Garden of Magnolia Lake in Huangpi,Wuhan as an Example
Chen Li et al.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chool of Environmental Design,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Wuhan 430205,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 is emerging in recent years,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ion and sales and leisure sightseeing function with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effe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uhan Huangpi Mulan Lak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 takes grandma's memory as a starting point,to create a beautiful and peaceful and idyllic life atmosphere,let visitors natural and fully interactive,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tour experience,to meet people close to nature's psychology,to pick up the memories of the move. At the same time a drop of rain in the journey as a clue,combined with landscape of water resources recycling,processing way to explore a variety of in the process of water use problem,guide the utilization of attention water resources. Expect to create a beautiful garden in harmony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or the public at the same time,to provide a model of ideas and case for rural water resources.
Key words:Eco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garden;Interaction;Conservation-oriented;Water recycling
休閑農莊是現代旅游業向傳統農業延伸的一種新嘗試,也是生態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各地休閑農業蓬勃發展,休閑農莊數量急劇增加。隨著休閑農業競爭態勢的全面展開,休閑農莊的規劃設計也相應出現了新的變化和特點。生態農業觀光園就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生事物,它強調建設“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都可接受的農業”[1]。本文以武漢市黃陂木蘭湖生態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為例,力求創造出服務于休閑度假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觀光農業景觀,同時探索實現可持續的節約型的農莊建設方式。
1 基地概況
1.1 基地區位 黃陂區位于武漢市北部,全區森林覆蓋率約占武漢的一半,故有“武漢之肺”的美譽。木蘭湖位于黃陂區東北端的木蘭鄉,南距武漢市中心城區38km、西距孝感市30km、東距麻城市60km,交通十分便利。項目位于木蘭鄉經堂廟村,毗鄰木蘭湖。總用地面積為10.67hm2,包括3.41hm2的水面面積。
1.2 基地景觀資源 基地現狀自然山水田園景觀維持較好,四周農田環抱,兩面湖波蕩漾、田園風光宜人,但景物較為單調,還有待人工改造充實觀景效果。基地現狀植物較為單一,主要分布在場地北側和南側。胸徑在15cm以上具有保留價值的喬木有麻櫟、構樹、烏桕、槐樹,現存具有保存價值的灌木叢有金櫻子、油茶。基地內的水體大部分為人工開挖的小池塘,另有部分遺棄的水稻田為季節性儲水。在雨水較多的季節,北部和西南部的兩處匯水線形成溪水流入稻田,并最終匯入東側的木蘭湖。基地內現存建筑4棟,其中一棟已廢棄的三層爛尾建筑留有框架,現偶有工人在此休息。框架結實,年限不長,所占地理位置好,視線極佳,可考慮改造并賦以新的功能。
1.3 服務人群分析 基于木蘭湖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區位和資源,分析可知其服務對象主要為4類人群:家庭群體、公司團體、學生團體及療養人士,其游覽時間、需求期待及可開展的活動項目如表1。另可開展商務會議、婚禮場地等服務,以吸引新的潛在對象。
2 規劃設計主題與定位
2.1 規劃設計主題 木蘭湖水域寬廣,湖畔民風淳樸,別具木蘭人文特色,一直是武漢市民最青睞的鄉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小溪、野花、莊稼、野鴨……一切人或物都以最自然的狀態存在著,可惜好景不長,所有的一切被城市化漸漸替代。本案結合全園進行景觀規劃設計,營造田園牧歌式優美寧靜的生活氛圍,讓游人與自然充分互動,結合多種生態游覽體驗,滿足游人親近自然的心理。同時以一滴雨水的旅程為線索,結合造景對水資源進行循環使用,探索在水的使用過程中多種問題的處理方式,引導人們關注水資源再利用問題。期望在為市民創造一個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處的美麗田園的同時,為農村水資源處理提供一個樣板思路與案例。
2.2 規劃設計定位 項目以黃陂當地文化、木蘭湖畔天然優越的周邊環境為依托,立足于生態環境營造和發展旅游業、滿足城市居民休閑需要為目標,創建一個集農業生產、觀光、旅游、度假、休閑、生態修復為一體的復合型農業觀光園。人類活動定位:為人類提供游憩、休閑、療養、觀光、體驗、度假等功能;城市功能定位:為城市提供旅游資源,為農村水資源處理提供樣板;生態功能定位:將場地建設為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生態敏感性場地。
3 規劃設計要點
3.1 景觀結構分析 整個園區的景觀結構為“一軸兩翼四區多節點”。一軸為園區主入口與凈化濕地形成的北兩翼。北翼為觀賞花田、芳香療養和密林小道構成的安靜休閑區;南翼設有農事體驗、果蔬采摘、與魚同樂、鄉村住宿等多種活動,形成活力四射的動態區。自北向南的一條景觀道路將花卉植物觀賞區、繽紛入口區、鮮果采摘區、農事體驗區相連,多條小型環路穿插其間聯系各個節點,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如圖1)。
[(m)][5 50]
圖1 景觀設計總平面概況
3.2 生態水循環利用 本案將生態水循環分為雨水收集利用和污水處理回收利用兩大系統。雨水收集利用包括:收集全園屋頂上的雨水,如生態餐廳、芳香輕食餐廳、香草木屋等,讓其進入建筑周圍的雨水花園進行凈化處理,最終可用于農作物灌溉、綠地灌溉等;收集路面雨水,任其隨地形流向人工濕地集中凈化處理,通過這些不同的凈化途徑,產生的凈化之后的水可用于非農作物的灌溉、園路清洗、景觀用水等。污水處理回收利用是將住宿區和服務建筑內的洗浴用水、沖廁用水等回收進行初步處理,再排入人工濕地進行凈化,達標之后可供給園區清洗用水(如圖2)。這樣的水資源循環利用可以在不突破場地限制的情況下,兼顧防洪減災、水質改善和景觀特色方面的需要。
[屋頂雨水][沖廁污水][洗浴用水][廚余污水][地面雨水][水的旅程][ 進入建筑附屬雨水花園凈化,多余排入人工濕地][ 通入沼氣池,供燃氣][ 經污水處理設備初步處理后進入人工濕地進行凈化處理][ 通入沼氣池,供燃氣][ 順地形收集,進入人工濕地][收集的水經過人工濕地層層凈化,達到再生水標準,可分別利用于農田澆灌、園務用水、沖廁用水等。]
圖2 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示意
3.3 植物景觀建設模式 在植物景觀建設方面以“四季觀花、四季采果”為主題,充分發揮其農業園的本質特色,擴展其生產游覽的經濟效益。園區內既有丘陵地帶,也有濱水空間。在植物種植方面,既要考慮陸地上的喬灌草搭配的觀賞,又要考慮水體中水生植物的的造景效果。在色彩構圖上,陸地上的植物種植講究色彩搭配合宜,背景宜用深綠色調;在水中植物搭配方面,需根據水面的大小不同選擇相應面積和種類的植物進行造景。在平面線條構圖上,陸地上的植物可通過灌木與地被的對比形成豐富的邊際線。觀花采果種類見表2。
在觀光園內的生態處理環節中,植物滯留凈化功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水生植物中主要選取了以下種類:黃菖蒲、千屈菜、花葉蘆竹、狼尾草、鳶尾、細葉芒、藍羊茅、荷花、唐菖蒲、芡實、萍蓬草、慈姑、溪蓀、菖蒲、眼子菜、水蔥、黑藻、再力花、梭魚草、荇菜、香蒲、蘆葦、睡蓮、鳳眼蓮、菱角、美人蕉、旱傘草、茭白、金魚藻等。
3.4 原有建筑生態改造 方案將位于場地南側的三層柱網結構的爛尾樓改造成為集生態餐廳、室內植物觀賞、立體農場為一體的功能復合型建筑。建筑平面呈鐮刀形,入口處設中庭,將建筑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側主要為室內立體綠化,從1~3樓均種植觀賞植物與農作物,如有需要可在其中設置臨時桌椅供游客就餐使用,建筑頂層為屋頂花園,設置為不需要其他水資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頂植物生長綠化系統[2];建筑東側尾部呈階梯狀,一樓為餐廳大堂與雅座,二樓為包廂及室外花園,三樓則作為蔬菜種植區。東西兩側的二樓、三樓均可通過懸空走廊進行人流的引導與疏散。建筑屋檐為U型鋼結構,設置一定的傾斜角度,將匯集于屋頂的雨水收集起來,聚集于建筑北側的水池之中,經過一定的沉淀處理后,進行儲存利用。可將水池中貯存的雨水抽至屋頂經過土壤下預埋的滴灌設備層層灌溉,節約水資源。
3.5 活動方案策劃 方案針對不同的旅游人群和旅游需求按園內資源劃分出以下4套活動方案:(1)家庭群體:農事體驗、果蔬采摘、特色餐飲、鄉村民宿、自助燒烤、香草手工、花卉觀賞等,該活動需多人合作,互動性強,能增強家庭的親密度。公司團體:戶外拓展、農事體驗、果蔬采摘、特色餐飲、鄉村民宿、魚蝦池戲水、自助燒烤、篝火晚會等,該活動集體參與度高,適宜多人群體游玩。(2)學生團體:戶外拓展、自助燒烤、魚蝦池戲水、農事體驗、香草手工、花卉觀賞等,該活動也適宜群體參加,可進行體能、自然、農事教育。(3)療養人士:晨跑、林間漫步、芳香生態療養、攝影、垂釣、觀鳥等,療養人士更多的是需要一個綠意盎然且舒適方便的環境,項目中動靜空間的劃分很分明,森林原生態的氛圍適宜療養活動,各區之間連通方便。
4 方案總結
本案是對于農業生產功能與觀光旅游功能的復合式探索,在現今倡導集約化設計的前提下,探索在農業園中多功能復合使用的可能性與適宜性。設計需要考慮的原則之一是“以人為本”,與此同時也需考慮自然生態的保護。因此,在充分挖掘人類的使用活動上,利用現狀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盡可能的建立重復使用資源的循環系統,達到對場地的最小干預。項目設計中,通過對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處理,實現場地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并且在場地內部結合場地本身特點進行造景,將水處理景觀化。與此同時,為都市的亞健康人群提供了一個修養身心的場所,創造了一種以生態旅游為依托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最大化地實現了人的需求與環境需求的統一,探索人與自然的互惠相處模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