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8-21 17:13:2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經濟量化分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橋梁施工設備 精細化管理 機械科學化修理
翻開國內外橋梁施工的歷史,機械化大發展帶來橋梁施工的大變革,粗放的勞動密集型施工方式已經淡出視野,兩代人相繼修建一座大橋的歷史,隨著新材料、新技術、新機械的出現和有效利用已徹底成為過去。如今修建一座大橋,僅需要3~6年時間,以世界矚目的超級工程項目港珠澳大橋為代表的一批跨江、跨山谷、跨海峽的雄偉工程不斷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一巨大的變革產生原因之一就是機械化生產和精細化管理,從實際應用角度研究施工設備的精細化管理技術,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橋梁施工設備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意義
精細化管理模式的應用目的是促進企業生產效率以及生產效益的提升,通過應用現代化管理模式,能夠對管理對象進行精細化、規范化、快捷的管理和控制。精細化管理是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將其應用于工程建設管理中,能夠簡化管理流程,對流程化問題進行定量化和信息化分析。在精細化管理模式的實際應用中,最為關鍵的是各個管理細節以及量化數據,通過對管理目標進行細化管理,有利于工程實施管理,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2.橋梁施工設備精細化管理重點及難點
2.1橋梁施工設備精細化管理的重點
(1)橋梁施工設備環保性控制。在橋梁施工設備配置環節,應著眼新技術設備利用,國家明令限制或淘汰的施工設備禁止選用;優先選擇清潔能源設備。比如橋梁混凝土箱梁施工起重設備選擇50t履帶起重機或6015型移動塔式起重機時,首選能耗為電的設備,截斷施工過程中碳排放量,節能、環保;采取先進措施,降低粉塵污染。比如攪拌樓粉料罐應選擇電子除塵裝置,集中處理加料時的粉塵污染。
(2)橋梁施工設備安全性控制。橋梁施工設備的安全要從本質安全著手。要做到設備自身安全,就要x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壽命周期內的合格產品,安全防護措施到位,安全裝置有效,日常維護到位,定期檢查制度落到實處,不走過程;操作人員安全,就要選擇健康的經過國家勞動部門機構培訓后取得合法有效證件的人員進行管理和操作設備,做到三懂四會,實行十字作業法,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和管理規定;維修人員安全,就要做到程序合規,人員符合要求,技術水平滿足使用要求人員進行維修管理和實施;使用過程安全安全,指揮按規程作業,監管按制度辦理,協調到位,不蠻干,不違章。
(3)橋梁施工設備成本控制。設備成本控制是管理效果體現的重要考核指標。成本控制的重點是依據實際需求制定目標成本,記錄清楚實際發生成本,控制策劃好預計未來發生的成本。動態調控,及時糾偏,讓設備成本運動的規律和軌跡可控,采取必要的經營措施,科學分析,精準把控,讓實際發生值與預計發生值吻合。
2.2橋梁施工設備精細化管理的難點
(1)對于施工設備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如今隨著橋梁工程建設數量和建設規模的不斷增大,與此同時橋梁工程施工難度也越來越大,對此需要在橋梁工程施工中應用諸多施工機械設備技術。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管理人員對于設備管理工作沒有足夠的認識,加上日常維護不當,從而縮短了設備的使用壽命。
(2)施工設備監管力不足。 在橋梁工程施工過程中,各類施工設備的使用性能均比較高,操作比較復雜,這就要求施工人員能夠詳細掌握所有施工設備的運行方式以及運行狀態,根據自身工作經驗制定應急處理措施。另外在施工設備的監督管理方面,一般采用人工巡檢的方式,且巡檢范圍不全面,如有些施工設備出現故障問題,但沒有及時被發現,導致施工人員無法及時采取有效的檢修措施。
(3)維護單位對機電設備維護的忽視。在橋梁工程施工設備精細化管理工作中,設備維護是十分重要的內容,施工設備維護管理模式主要有兩種:為由設備運營單位進行設備檢修;為另外雇傭機電設備維修單位承包設備檢修管理工作。但這一管理方法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在橋梁工程施工過程中,有些雇用單位不能及時了解施工設備的實際運行情況,無法掌握設備運行的最新動態信息,因此無法制定有針對性的設備維護方案。
3.橋梁施工設備精細化管理關鍵技術及應用
3.1提高機械設備管理重視程度
在橋梁工程施工中,施工設備是保證工程建設順利完成的重要生產工具,通過加強施工設備管理,能夠有效保證施工質量,改善施工環境,從而有效提高工程建設效益。另外施工設備的價格比較昂貴,是施工企業的固定資產。因此在橋梁工程施工中,必須明確意識到加強施工設備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對于設備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在橋梁工程施工中,需要對設備進行日常管理,做好監督工作,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并將其落實到日常工作中,提高設備管理水平。
3.2加強施工機械設備的合理配置
橋梁工程施工中,首先需要確定是否需要配置施工設備以及設備配置數量。在此過程中,工程項目負責人應該與施工設備管理人員加強協調溝通。結合工程建設要求以及施工技術要求,確定對于設備數量和種類的需求。同時還需要根據工程建設實際需要,合理編制施工設備的組織計劃,最終確定所需施工設備的種類、型號和數量。
在施工設備的配置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結合工程建設需要,確定施工設備的類型和規格,合理組織協調使用各類施工設備,使得各類設備能夠形成互補關系,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施工設備利用水平;在實際施工中,需要結合不同施工部位的施工要求,對施工設備進行適當調整,確保滿足工程建設需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高等級橋梁工程施工中,必須協調使用各類施工設備,不僅需要綜合考慮施工設備、施工工期,同時還應該綜合考慮工程建設地理環境,在施工設備投入使用前,需要對各類設備的使用性能進行檢測,保證施工設備使用率,提高工程建設經濟效益;對于主導施工設備和配套施工設備,應該確保其在實際操作中保持一致,這樣才能有效提升組合使用各類施工設備的運行效率。
3.3加強施工設備安全管理
在橋梁工程施工中應用施工設備,必須加強施工設備安全管理,保證施工人員能夠安全使用各類施工設備,同時還需要加強對于施工設備的日常維護管理,施工單位應該定期開展安全教育活動,使得所有施工人員都能夠明確加強施工設備安全個龐的重要性,在施工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在施工設備的實際應用中出現各類安全問題,從而有效提升施工現場的安全性,提升橋梁工程建設效益。施工設備操作人員的知識水平也會直接影響施工設備操作的順利進行,因此施工單位需要定期組織教育培訓活動,提升設備操作人員的專業知識,使其能夠在日常施工中獨立操作各類施工設備。
3.4橋梁工程機械的科學化修理
現如今,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在橋梁工程施工設備的維護管理中,應該應用先進的電控技術、故障監控技術,對施工設備的故障潛伏期進行監控,及時發現施工設備的故障問題,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故障處理技術。比如對于發動機設備,可以對其液壓系統壓力參數、氣缸壓力參數進行檢查,結合發動機運行中的振動特征,對設備故障問題進行檢查,提高故障檢測的準確性。
對施工設備維修人員加強技術培訓,嚴格控制施工設備修理工藝。在施工設備修理方面,有些故障問題的復雜程度比較高,修理技術難度比較大,對此可委托專業的維修機構進行維修。
4.結論
綜上所述,在橋梁工程施工中,合理選用施工設備,加強施工設備管理,對于保障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提高施工質量至關重要。對此在橋梁工程設備管理中,可以采用精細化管理模式,提高機械設備管理重視程度,合理配置各類施工設備的組織管理與安全管理,采取先進的故障檢測和處理技術,保證橋梁工程施工能夠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閆玉紅.施工企業設備精細化管理經驗論談[J].工程機械,2011,42(10):64-66.
關鍵詞 水稻;機械化;精量穴播;效益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063-01
寧夏屬于西北干旱區單季稻種植區,水稻主要分布在中衛市至石嘴山市的引黃灌區。年均降水量為190~230 mm;年平均氣溫為8~9 ℃,≥10 ℃的活動積溫3200~3 400 ℃,水稻生育期(4月下旬至9月下旬)日平均氣溫18.8~19.8 ℃,年日照時數2 800~3 100 h,無霜期140~160 d,水稻年均種植面積8萬hm2,平均單產7 500~9 000 kg/hm2,種植方式一直以插秧為主。近年來,石嘴山市平羅縣農機農藝技術人員在寧夏旱作農業理論指導下[1],借鑒兄弟縣(市)的經驗[2]及海金云、陳興國等人的研究[3-4],對水稻機械化精量旱直穴播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現總結如下,以期為水稻機械化播種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5―2016年在平羅縣渠口鄉紅陽村進行。試驗農田前作為小麥,土壤25 cm耕層含有機質14.8 g/kg、全氮1.27 g/kg、全磷0.48 g/kg、堿解氮61.3 mg/kg、速效磷7.82 mg/kg、全鉀2.25 g/kg。中等肥力偏上,具有代表性,適宜機械化作業[3-4]。
1.2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寧梗43號。使用機械為2BJXF-8旱地精量穴直播機(寧夏銅峽民東農機公司)、久保田SPU-68C進式插秧機、IGQNZ-230型自動式履帶旋耕機。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2個處理,分別為機械化精量旱直穴播(A)、普通機插秧(CK)。處理A:用2BJXF-8旱地精量穴直播機進行寬窄播種,寬行30 cm,窄行10 cm,穴距10~12 cm,每穴12~15粒,4月15日激光平整農田,4月28日播種,4月30日上水;CK:用久保田SPU-68C步進式插秧機進行, 行距30 cm,株距12~14 cm,3月19日浸種,3月26日育秧,5月11日插秧。
3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0.2 hm2。各處理結合春耕一次性施農家肥60 t/hm2,耕深≥22 cm,4月上旬用1GQNZ-230型自走式履帶旋耕機旋耕15 cm,全生育期施磷酸二銨150 kg/hm2、尿素225 kg/hm2、硫酸鉀復合肥300 kg/hm2。播種與插秧用種量225 kg/hm2,其他農藝措施與田間管理均按當地要求進行。
1.4 調查方法
田間記載農機作業量、人工投入量、材耗、水稻各生育期性狀、成熟期分小區收獲地上部生物量稱重[5-6],對2種處理效益進行綜合評價。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的產量因素分析
由于精量穴播成穴成行,實行寬窄行播種,分蘗勢強、群體結構合理,抗倒伏能力強,通風透光好,光合作用增強,易發揮邊行效應,有效穗數、穗粒數、千粒重高于常規機插秧;而常規機插秧因實行等行種植,在水稻各生育期相互遮陰,給水稻光合作用、干物質積累和輸導均產生不利影響,限制了籽粒粒重的提高。測產結果表明:處理A較之CK有效穗數多19.5萬穗/hm2、千粒重增加2.1 g,增產1 656.6 kg/hm2,增幅22.3%。
2.2 不同處理的成本與效益分析
通過2年的水稻機械化精量旱直穴播與水稻常規機插秧對比試驗,分析經濟效益,結果表明,處理A因增加了激光平地環節而增加機械作業費345元/hm2,減少了育秧人工費、農膜費、水電費等物質投入720元/hm2,因而節約生產成本375元/hm2,同時生物量 (籽粒干物質)較CK提高1 656.6 kg/hm2,總收入、經濟產投比較CK分別提高4 638.48元/hm2、26.76%。因此,機械化精量旱直穴播較普通機插秧效果好。
2.3 機械化激光平地技術的作用分析
利用大中型拖拉機配套激光平地儀,以現有的每檔地(8 hm2)為單元,深翻、旋耕后進行高標準激光平整,一是高標準機械化激光平地后,克服水稻地凹凸不平,保持水層深度一致,減少水面側壓滲漏,化肥被保存在水稻的根部,分布均勻,提高了稻田的肥料利用率;二是有利于稻田封閉除草管理。水層深淺一致,農藥入池后分配均勻,封閉除草效果好;三是只需適量淺水灌溉,間歇灌溉補水及時,水面穩定、溫度一致,便可達到精準用水,全生育期只需灌水700 m3,省水50%左右;四是減少了育秧田和田埂,節約農田12%;五是有利于配套機械在田間進行各項作業,機耕使用效率達到了82.5%,播種效率提高了100%,機械收獲效率提高到85%,灌水用工僅為小地塊的30%,機械作業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同時也為實現水稻全過程機械化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7-8]。
3 結論與討論
經過2年的試驗,水稻機械化精量旱直穴播經濟效益既表現出良好的節本增效效果,又使精量穴播、激光平地等先進機械化技術得到了實際運用,機械作業效率得到了空前的
提高,為實現水稻全過程機械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寧夏
水稻主產區應予大力示范推廣。
4 參考文獻
[1] 徐潤邑,田恩平,杜守宇,等.寧夏旱作農業理論與實踐[J].寧夏農林科技,2013(6):4-8.
[2] 田建民.寧夏現代農業機械化重點推廣技術[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3.
[3] 海金云.水稻精量穴播機引進初探[J].農家科技,2014(9):102-103.
[4] 陳興國,梅少華,查向斌,等.水稻機械精量穴直播技術應用與示范[J].湖北農業科學,2010(5):1039-1041.
[5] 辛明金,任文濤,宋玉秋,等. 旱直播對水稻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4 (2): 175-179.
[6] 海金云,楊興榮.機械化開溝水稻精量穴旱直播技術推廣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 (11):70-71.
【關鍵詞】 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大氣環境質量 變化趨勢 對策措施
1 概況
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馬尾區)位于福州市東南,閩江口河谷盆地福州盆地東側。北面為低山丘陵,南面臨江,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我國最早的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開發區社會經濟取得了持續高速的發展,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生存環境,同時為了將開發區建設成一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港口城區,開發區在大氣環境保護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以2001~2006年開發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為依據,對區域內大氣SO2、NO2、PM10這三項主要污染物的變化特征與污染成因進行分析探討,提出進一步改善開發區大氣環境質量的對策與措施,為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2 大氣環境質量的變化特征與成因分析
2.1大氣環境質量的年際變化趨勢分析
近幾年來開發區大氣環境質量狀況整體穩定,在比較良好的水平上波動,但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給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大氣環境污染雖然仍保持相對較輕的程度,但近一二年出現了污染回升的趨勢。以API指數評價,2001~2006年大氣質量狀況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大氣三項主要污染物中的SO2、NO2年日均濃度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濃度限值,污染指數的大小順序基本為:PM10>NO2>SO2,PM10的污染分指數對環境污染綜合指數貢獻最大,是首要污染物,其年日均濃度均處于二級水平。
圖1表示出三種主要污染物SO2、NO2以及PM10在2001~2006年的年日均濃度變化規律。其中 SO2年均濃度連續5年逐年平穩下降,NO2和PM10污染物年日均濃度均經過了一個先升后降的過程,2005年,三項污染物濃度均降至較低水平,從2006年起,三項污染物濃度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升。
從總的變化趨勢上分析,2001~2005年年度空氣污染指數(API)在波動中有所降低(見圖2),說明大氣環境質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2006年空氣API指數出現了回升現象,其中NO2和PM10濃度上升幅度較大,年日均濃度達到了自2001年大氣質量監測以來的最高水平,這表明2006年開發區大氣環境質量出現了污染回升的趨勢。
分析大氣中三種主要污染物近年來變化原因主要有:
(1)“十五”期間,開發區實施“藍天工程”,采取了一系列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在建成區內禁止新建、擴建燃煤鍋爐,建成區內燃煤含硫量不得超過0.8%,并對2蒸噸(含2蒸噸)以下燃煤鍋爐予以拆除或改用清潔燃料;開展餐飲業油煙專項整治,并對飲食業和集體食堂爐灶全面禁煤,改用電或液化氣等清潔燃料;進一步擴大煙控區的創建,煙控區面積21.9平方公里,覆蓋率達到 100 %,有效減少了爐窯煙塵的排放,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2002年起三項污染物濃度在波動中逐年平穩下降。
(2)2006年,受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揚,燃料供應緊張,為節約成本,工業企業鍋窯爐燃料紛紛由輕油改為重油或燃料油,重油鍋爐(含各類渣油鍋爐)產生的PM量很大,TVOC、NOX、SO2、CO、PAHS等污染物排放量相應增大。導致2006年開發區SO2、NOx年排放量大幅度增長,其中SO2年排放量增長幅度為27.8 %。
(3) 受房地產熱及舊城區拆遷改造的影響,2006年開發區出現了明顯的臺階式的建筑,同時君竹路、建星路及羅星大道等幾條主要交通干道及城市基礎設施陸續改造擴建,造成城市建筑揚塵和道路揚塵污染加重,致使PM10濃度大幅升高。
(4)隨著開發區經濟的飛速發展,機動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以及區內幾條主要的交通干道陸續改造建設,區內機動車運行工況較差,機動車怠速和減速運行狀況時間延長,加大道路交通壓力,機動車尾氣排放所造成的污染日益嚴重,引起了NO2濃度的大幅增長,呈現出機動車尾氣污染逐漸增強的特征。
2.2 大氣環境質量月變化特征分析
為了深入分析開發區大氣環境質量的變化特征,找出影響大氣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對三種主要大氣污染物2001年~2006年的月均濃度變化進行了分析,研究三種大氣主要污染物的月均濃度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見圖3、4、5。
從圖3、4、5中可以看出,三種空氣污染物的月均濃度變化規律基本相同,均表現在春冬季節濃度較高,夏秋季節污染物濃度水平相對較低,其中第一季度污染水平最高,第三季度污染水平最低。
分析大氣中三種主要污染物月均濃度變化原因主要有:
空氣污染的季節性變化特征與所在地的氣象變化特征密切相關,福州開發區地處閩江河口處,屬南亞熱帶過渡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比較分明,全年降水多集中在5月~9月之間,這期間受臺風影響顯著,臺風帶來的大風和長時間的強降水十分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釋和擴散,另外夏季太陽輻射強、氣溫高,熱力對流強,空氣擴散條件好,且NO2存在光分解反應,在強太陽輻射下,NO2的濃度會降低,故夏秋季節各項污染物水平相對較低,這時期大氣環境質量較好。
春季本地區受入海高壓后部影響,低層為西南氣流,出現逆溫現象,靜風率高,平均風速小,空氣流動緩慢,濕度大,阻礙氣型污染物的迅速擴散,地面擴散能力下降,致使污染物停留在某一地段內。雖然本地區春季雨多,但量少,對大氣污染物的影響不是很明顯,長時間的強降水才會對污染物濃度有降低作用。故春季大氣污染水平全年最高。有資料表明,當風速小于7m/s時,風速越大對污染物擴散越有利,這使地面不致于造成過高濃度,但是風速越大,地面揚塵也越大,如冬季有時SO2和NO2的濃度并不是很高,但PM10濃度很高,造成大氣污染水平上升就是這個原因,這是不利的一面。
3進一步改善開發區大氣環境質量的建議與對策
3.1目前影響開發區環境質量首要污染物是PM10,尤其是干燥少雨的冬春季節最為嚴重,其余二項SO2、NO2年均濃度均已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所以控制塵類污染是改善開發區空氣質量最有效的措施。
3.1.1進一步擴大綠化面積,提高區域綠化率。開發區大部分土地是吹砂造地,在原河灘基礎上由閩江北岸向江心延伸的新造陸地,地表以下3~5m為吹填砂層,是典型的軟土地基土層,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應進行充分的防風固沙綠化建設,擴大綠化面,減少沙土表層的,對工業規劃用地若在一定時期內尚未開工建設的,可先行綠化,以減少揚塵的產生源。
3.1.2加強建筑施工管理,切實控制好建筑揚塵和道路揚塵。制定治理揚塵污染的具體措施,強化監督管理,加強建筑工地施工和各類料場的管理,尤其是在干燥少雨的春冬季節嚴格控制揚塵污染。如要求建筑工地封閉施工,不得隨意堆料,對停建,閑置工地要進行簡易綠化或防塵覆蓋,建筑垃圾和易產生粉塵的作業須采取覆蓋、封閉、灑水等控制揚塵措施;同時加強對渣土運輸車輛管理,杜絕滴灑漏現象,環衛部門加強機掃灑水力度,保證道路清潔。
3.2在目前能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清潔生產,節能降耗來降低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同時引導太陽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應用。
3.3隨著開發區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機動車保有量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機動車尾氣造成的大氣污染將日趨嚴重,將成為NOx和PM10等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在加強機動車尾氣的治理工作的同時強化交通管理,疏導機動車輛,改善交通狀況,通過提高車速,降低機動車怠速和減速運行時間,來有效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
4結語
通過近年來開發區大氣環境質量的變化情況分析,開發區大氣環境質量基本保持在優良水平,這與開發區實施“藍天工程”采取的一系列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是分不開的,煤煙型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SO2、NO2年日均濃度基本保持在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但必須注意到隨著開發區經濟的發展,能源需求壓力進一步加大,由此而造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而造成的尾氣污染日益加重;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及基礎設施的改造的二次揚塵污染,都致使大氣環境污染加重的趨勢,大氣環境治理工作形勢依然嚴峻,任重而道遠,尚需要各方面長期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鄭強,朱繼業等. 蘇州市大氣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及建設生態城市的對策與途徑[J]. 四川環境, 2005,24(5):30-33.
〔2〕 寇拴虎,楊榮等.延安市近年來大氣環境質量的變化分析[J].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5,(28)12:93-95.
〔3〕 周新. 中國的能源消費和改善大氣環境變化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 環境保護,2003,(7):47-51
〔4〕 張乃弟,楊建偉. 我國機動車排氣污染及控制現狀分析[J]. 環境科學與技術,2002,25(增):78-80.
〔5〕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S].GB3095-1996.
關鍵詞:長白落葉松;人工林;胸徑和蓄積量;
中圖分類號:S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10402
1 引言
因為長久的盲目開墾毀林,對林木防護意識不重視,國內較多地區遭受了風沙災難及水土流失災害,使國家經濟受損,也損害了生態平衡,乃至對人類的生存現狀產生脅迫。筆者科學編排運營密度表,根據長白落葉松人工林優勢木數據,把合規的運營密度運用到造林、蓄積生長和撫育間伐中,對長白落葉松人工林撫育間伐次數、初植密度、經營密度等制定標準,提升長白落葉松人工林資源治理水準,科學合理的為其定制運營策略。
2 研究區概況
坐落在某市林場的研究場地,屬低山丘陵,坡度起伏小的丘陵漫崗,坡度均在7°,海拔200~400 m,618 mm的年降水量,0.36 ℃的年均溫度,≥10 ℃年積溫2050 ℃,生長期110~120 d。以培育在花崗巖上的暗棕土壤為主要土源,土層厚度均在45 cm,石礫較稀少。該地區的森林類別較多,人工林中主要是長白落葉松林,大面積造林工程在20世紀60年代迅猛發展,栽種時苗齡為2~3年,3330株/hm2為初植密度。構造簡易的長白落葉松人工林,多為同齡純林、單層林,長白落葉松優勢突出。
3 材料與方法
3.1 供試林分
運營密度不同的長白落葉松人工林中,預設面積為0.06 hm2的60塊標準地。因林分生長是一個持續的歷程,由未成林、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整體體系構成標準地。立地要求類似的不同樣地,多數在陽面的緩坡位置上分散, 296~383 m為海拔高度,土層厚度大概為40 cm。檢尺后的林木,選取1株平均木在樣地外,分析伐倒。人工林的林分構造和成長現狀在樣木、樣地考察數值中體現出來。并且用優勢木取代自由樹來檢測最大樹冠面積,挑選標準成長的優勢木61株,測定胸徑和冠幅等。另外,選擇7~46年時間系列的26塊樣地實行下層疏伐后,能成為評估密度表指點撫育間伐成果的仿照樣本便是林分密度變動規則性強的標準地。
3.2 經營密度表的編制方法
長白落葉松人工林歸屬單層同齡林,與不受自然疏密規則調控下長成的自由木相比,優勢木樹冠面積小,與林下被壓木相比,則樹冠大,形成最合適、經濟的樹冠面積在林分競爭狀況下飽滿的萌發,因為樹冠的面積林木會出現干形結構,出材概率高。因此,林木最好的營養空間取決于優勢木樹冠面積大小。每株林木具備最合適的成長空間,優良林分完整構造是林分的最適密度的表現。若每株林木的樹冠面積都具備相同徑階,包圍全部林地面積等于樹冠面積之和時,完成最合規的林分構造。所以,適當的林分密度由優勢木的樹冠面積來決定。
現實運用中,依照優勢木胸徑與冠幅的線性聯系推測出每株樹木的潛伏最大樹冠面積。根據測量的61株長白落葉松優勢木胸徑(D)與冠幅(CW)數值,設回歸方程,為Cw=a+bD。還需測算林木的樹冠投影面積SMAC,SMAA1=π4(CW1)=π4(a+bD)2 是1株所在徑階是Di的優勢木的樹冠投影面積,再得出每公頃理論最大密度Ni,即Ni=10000SA1,而樹冠爭斗因子(CCF)為樣本面積A上累加了全部林木樹冠投影面積SMCAi。最后,運用指數方程擬定胸徑和林分理論最大密度的聯系,最后得出長白落葉松人工林的飽和密度Ni和運營密度指標為0.6、0.7及0.8時的適當運營密度,使用現實林分測驗。
4 結果與分析
4.1 林分理論最大密度的確定
林木胸徑增加則冠幅也增加,不會因立地前提的改變和樹木年齡的改變而變化,樹冠為反映林分密度提供保障。為使冠幅值結果精確,依據每個徑階優勢木平均冠幅值與胸徑,以CW=1.306+0.148D為擬合得出線性回歸方程。與此方程有關數值R=0.983,1.346為回歸標準差, 0.253為回歸標準誤, 1.8%的對應誤差,闡明了有關胸徑和冠幅成線性的特性。將不相同的胸徑代入,使各徑級的相對冠幅能通過,樹冠投影面積SMCA1測算出來。單株林木內在的最大營養面積是由樹冠投影面積測算而得,依照立木密度與其關聯,遵照徑階排列序列,將不同林地內每公頃的理論最大密度推斷出來,也稱為林分的最適密度。此密度中,組成林木是林分全部一致的冠幅、胸徑,1.0是林分郁閉度,且不可遮掩覆蓋樹冠。
4.2 經營密度表的應用
(1)初植密度的確定:運營密度表用于確保補植密度和初植密度。使得通過撫育間伐和整地、苗木等造林的提升治理成本的初植密度過大。而密度太小則使幼林郁閉前的土壤治理作業加大。而恰當的初植密度為幼齡木在成長最初得到有足夠的營養,促使側枝成長,完全組成樹冠;樹高成長在林分在郁閉后加快,尖削度大的樹干變的飽滿。長白落葉松造林3年后可穩固在85%的存保率,用來培養大中徑材及小徑材的通常初植密度4440 株/hm2和3330 株/hm2,及3774 株/hm2和2883 株/hm23a后的現存密度,都基本與未間伐前2、4 cm小徑階的理論最大密度相吻合。
(2)撫育間伐指導:通常先計算出伐后均衡胸徑的理論值,再對保留株數密度、間伐強度的確定。因此,撫育間伐的條件是落葉松林分成長進度里的群體構造規律的研討。筆者依照間伐強度不同來解析胸徑成長情況狀況下樣地優勢木和均衡木的胸徑增加量。在概念上表現了優勢木林分不受人為干擾而變化。實際上,處在穩定增長現狀的優勢木,受大概12年林分郁閉和造林3年后下調的成活率等制約,成長緩慢的現象便會發生。因為林分密度大,中齡林階段,激烈爭斗,減慢林木成長。經自然疏密后,胸徑成長量的增大速率持續穩定中顯現急促的波動。經研討得出最為適宜的是2000株/hm2,早期木材因直徑小,高強度間伐使生境變化的林分易受到雪壓、風折的侵襲。再實行適宜的修枝治理,將林分的郁閉度整頓,逐漸向著合規的經營密度變化。首次間伐后,到幼齡林期間,林木的胸徑增長速度在3種間伐強度下表現出很高,胸徑增長量均提高到間伐前的1.62、1.83和3.0倍。次期間是林木經受的一次連續的迅猛成長期,但由于起始胸徑小,再加之林木自然疏密情況的作用大量減小造林時林木株數。經核查,在2次、3次間伐后任然有林木自疏的狀況。大概20年,胸徑成長量略微下降,第2次間伐在這時實行,保留木密度保持在大約1400株/hm2。中齡林則又開始進入成長期,林木胸徑增長量提高到間伐前的1.43、1.32和1.33倍是根據40%、30%和20%強度的間伐,在大約30年實行第3次間伐,胸徑增長量提高至間伐前的1.23、1.05和2.5倍,平均林分密度近似到1000株/hm2。因林分密度小,林木的I養空間優越,相互間的競爭很小,最終超越另兩種間伐強度的增長速度的是40%間伐強度下的林木胸徑生長量。
(3)徑材蓄積產量的預估:從林分造林到成熟時,單株木成長環境越發不利。經過間伐后,人工林不同成長中留存木株數的徑階分配不同。84.27%的林木是幼齡林期的小徑材,中齡林為76.0%、近熟林為68.43%和成熟林為40.75%,在樹冠競爭因子(CCF)下,未成林的CCF為105.59,林分等株數成長。間伐后, 271.68和275.60是幼、中齡林的CCF,處在等株數生長和自然稀疏生長之間的過渡時期;近熟、成熟林的CCF分別為358.64和416.33,林分處在自然疏密成長中, 斷面積最大期未達成。表明不同林分密度的各時段林內胸徑分散和CCF差異巨大,實行撫育間伐在合規密度的輔助下,使用人工疏密法獲取顯著成果。由于林分密度的減小而單株木樹高、冠幅、胸徑的增長,運營的密度不同林分存留木的總蓄積量也產生有規律的變化。幼中齡林時,林分總蓄積量超過30%和20%在40%間伐強度下,間伐對人工林蓄積量影響顯著。在近熟林時,因間伐次數經歷過多,林分構造差別不明顯,縮減了總蓄積量差異。成熟后,林木成長速度緩慢,林木在風折等干擾下干枯脫落現象嚴重,林分總蓄積量沒有本質的差異,對比近熟林不升而降。實際上,從蓄積量考慮,不同的運營密度對人工林作用并不大。雖然近熟林后運營密度的不同使總蓄積量沒有較大的差距,但胸徑散布狀況差異,分化日益凸顯。從不同時段蓄積生長率對比,中齡時蓄積生長率屬材積速生期。而后蓄積成長率出現遞減的狀態,蓄積成長率在近熟林時最小,在成熟期發生了負成長。為此,證明結束速生期后因為林木本身生長特點和自然條件等,總蓄積量差別并不大,避免損失產生。
5 結語
林分到達成熟時期時,在樣地的總蓄積量之間的差異很小的情況下,林地保留木胸徑的總趨勢是跟隨運營密度的減小而增大的,運營密度指數越小,伐木強度越大,樣地的平均胸徑也隨之越大,這是由于伴隨伐木強度的增大,林分密度變小,林木得到了良好的空間,從而促使林木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年級 數學 兩極分化
一、新課改背景下的高年級數學兩級分化的原因
(一)學生個體學習能力存在差異
在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之后,學生需要學習的數學內容增加了很多,加上教學方式跟課堂的設置等都有了一定的不同,就會導致一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在短時間內適應不了,形成學習過程的“斷篇”現象。事實上,學困生的基礎本來就不是特別好,這樣就會導致一個惡性循環,越是學不會的知識就越不想繼續學習,自身學習能力的差異就導致了兩級分化。
(二)傳統教學方式存在問題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展,新的教學理念已經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但是由于受到多年的教學方式的影響,還是有一些數學老師采用大量的數學習題練習來進行教學,他們認為題海戰術是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重要法寶。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根本無法激起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一部分教師為了給學生留下足夠的復習時間,就會盲目的趕進度,在前期就把教材講解完畢,學生理解時間不充分。
(三)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數學學習要求
小學高年級階段是數學學習分化比較明顯的階段,這個時期數學開始要求學生具備比較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高年級正是學生由直觀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的重要時期,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大,有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比較快,有的就顯得比較慢。教師很少根據具體的學生實際去進行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學習適應性。對于小學數學學習來說,除了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運算方式和運算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假如學生能夠認真的進行課前預習,課堂上認真聽見,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這樣才會逐漸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方式。但是,在應試教學下,學校重視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重視學生數學方式的培養,導致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數學學習要求。
二、新課改背景下減少高年級數學兩級分化的對策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個體學習能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不管是好學生還是學困生都是只有在提高了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才會激發求知欲,才會主動進行數學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分組學習的方式,來講解枯燥的知識點,這樣就進一步增加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不斷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學習“小數點乘法的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大家播放一個小圖片,就是一個小朋友要給媽媽買一個紅絲繩制作中國結,每米的售價是1.8元,這個時候,小朋友要買2.5米,需要給媽媽要多少錢。教師可以讓小朋友們分組計算,學困生跟優秀生分在一起,互相幫助,看哪個小組計算的快,再由優秀生給學困生講解,最后每組派個代表來回答。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個體學習能力。
(二)改革教學方式,采用分層教學法
小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時候,學習的場地不僅僅是課堂,在生活中也是可以學到數學知識。因此,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和狀況,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比如,在學習“圓的面積”這一個教學課時的時候,通過課前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了解,知道已經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設計兩種教學方式,對于那些知道了公式的學生,積極引導他們了解公式是怎么的出來的,對于不知道公式的學生,也就是不愛課前預習的學困生,可以逐步引導他們去套索,發現公式的計算方式。由于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同樣,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這公式的推導和驗證的時候就出現了多種方式,有的學生把圓轉化正平行四邊形,有的轉化成三角形等等,這樣一來,學生變得活潑起來,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三)加強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提高學習效果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他們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是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是致力于學生長遠發展的戰略舉措,它將使學生終生受益。作為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逐步加強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比如,教師可以以足球為例,讓成績不好的學生想象以下經常玩的足球,白色皮一共有20塊,比黑色的皮的2倍少了4塊,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5邊形的,白色的皮是6邊形的,請問,共有多少塊黑色皮?在設問中將復習類、基本類的問題給學困生來回答,而將通過比較、分析等抽象思維方法解決的問題讓學優生來回答,之后逐步增加學困生的問題難度。為了能回答出問題,學生就會積極的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提高學習效果。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要積極尋找學生兩極分化的原因,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教學方式的運用,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提高他們數學學習的興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李敬.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點滴談[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2(5)
【關鍵詞】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闌尾炎;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65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8-176-2
闌尾炎引起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AMVT)較少見,且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早期診斷困難。當病程發展至廣泛腸壞死時,死亡率極高。尤其老年病人且有較多臨床合并癥更易發生。近年來眾多醫院對于老年病人尤其伴隨多種合并癥的患者,術后常規抗凝治療尚有爭議,但筆者認為術后抗凝應有一定意義,能夠減少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1病歷摘要
1.1例1
男,68歲。主因轉移性右下腹疼痛2d,加重伴嘔吐2h入院。患者于2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下腹部疼痛,以右下腹明顯。伴惡心、嘔吐及發熱,體溫最高39.4℃。既往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腦梗塞病史。查體:T 39.2℃,P 97次/min,R 25次/min,BP 147/85mm Hg,神清合作,急性痛苦面容,皮膚鞏膜無黃染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音,心律齊。無腹壁靜脈曲張,無胃腸型及蠕動波。全腹壓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部明顯,肝脾未及,未觸及包塊,移動性濁音(--)來我院急診科診斷為: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急診連硬外麻醉下行闌尾切除術。病理所見:闌尾位于盲腸上外方,漿膜充血水腫,有多量膿苔,系膜水腫明顯,末段闌尾壞死穿孔腹腔內有膿性滲出,量約200ml大網膜未下降。術后行抗炎、補液及對癥治療。患者術后及第2d生命體征平穩,未排氣。第3d患者主訴腹脹,伴惡心、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經對癥治療后未見明顯緩解,1d后出現腹痛,呈持續痛,間斷性加劇,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消失。查體:T 38.8℃,P 87次/min,R 23次/min,BP 140/85mmHg,神清合作,急性痛苦面容。無腹壁靜脈曲張,無胃腸型及蠕動波。全腹壓痛,以臍周部明顯,肝脾未及,未觸及包塊,移動性濁音(+)。輔助檢查:RBC3.54×1012/L,Hb 92g/L,WBC22.4×109/L,N86%,腹部B超:膽囊壁厚、毛糙,可見膽固醇結晶,尿常規正常,血淀粉酶45U/L、尿淀粉酶140U/L,腹部X線示:未見膈下游離氣體。急行床旁腸系膜血管B超示:腸腔高度脹氣,腸系膜血管顯示不清,腹腔伴中等量積液。初步診斷:腹痛原因待查。急診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術中見腹腔內淡紅色腹水、小腸系膜靜脈呈紫藍色、距屈氏韌帶約30cm下有10cm壞死,腸系膜上靜脈分支見血栓形成,術后行抗凝、抗炎、禁食水,補液及營養支持對癥治療,住院19d痊愈出院。出院口服抗凝藥物治療,隨訪6個月無復發。
1.2例2
女,73歲。主因轉移性右下腹痛3d,患者3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轉移性右下腹痛,伴惡心、嘔吐及發熱。查體:T 37.6℃,P 102次/min,R 28次/min,BP 156/90mmHg,神志清楚,痛苦表情,被動,全身皮膚及黏膜無黃染及出血點,全身淺表淋巴結無腫大,心肺聽診無異常,腹部膨隆,腹肌緊張,全腹壓痛(+),尤以右下腹壓痛及反跳痛明顯。肝、膽、脾觸及不滿意,移動性濁音(-),腸鳴音弱。既往史:患者既往有腹部手術史,具體不詳。患者有高血壓、冠心病,肝硬化史。來我院急診科診斷為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急診連硬外麻醉下行闌尾切除術。病理所見:闌尾位于盲腸前方,長約7cm,直徑約1cm,漿膜水腫,上有多量膿苔,腹腔內有膿性滲出,量約300ml,大網膜無下降。術后及第3d患者病情平穩,無主不適。術后第4d患者訴腹部隱痛伴腹脹,無明顯壓痛及反跳痛,伴惡心、嘔吐,給予對癥后有所緩解。第5d患者訴腹痛加劇,呈全腹壓痛及反跳痛,移動性濁音(+)血常規:Hb 146g/L,WBC 20.7×109/L,N 83%,尿常規,尿蛋白(-),白細胞:無,血糖4.56mmol/L。B超示:上腹探查:肝臟縮小,被膜不光整,肝實質回聲增粗,肝內血管顯示不清,脾臟增大,肋下可及3.0cm,厚4.0cm,于右下腹可見中量腹水。提示:肝硬化;結合臨床。隨后在全麻下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腹腔有中等量血性液體及暗紫色壞死腸管,將切口上下延長,探查見壞死腸管距回盲管60cm左右,約有30cm回腸失去光澤及彈性,大的腸系膜血管如樹枝狀增粗,剪開病變系膜,可見小靜脈內血栓淌出,呈紫色壞死腸管,無恢復可能,近端回腸充氣擴張、充血、其余無特殊異常所見,距壞死腸管上下兩端各20cm處切除壞死腸管,總長約70cm,遠近斷端腸管行端端吻合。術后行抗凝、保肝、輸液、抗生素、營養支持及對癥等治療,恢復順利,術后10d拆線,住院21d,痊愈出院,長期口服抗凝藥治療,隨訪4個月無不適。
2討論
2.1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相關概念
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AMVT)是一種臨床少見的腸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發病率占住院病人0.02%~0.07%[1-3],占腸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10%[1],尸體解剖發現率約0.05%[3]。
2.2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相關病因
由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導致的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AMVT)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AMVT占20%~25%,與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礙有關,近年認為抗凝血酶III缺乏及S蛋白和C蛋白的缺乏亦是AMVT的高危因素[4]。且患者多有自發性凝血表現。繼發性AMVT與獲得性凝血功能障礙有關,任何可導致身體其他部位血栓形成的因素均可引起AMVT。常見誘因如各種原因造成的門脈高壓時腸系膜靜脈血流緩慢,胃腸道淤血;急性腹膜炎、腹腔感染均可造成腸系膜靜脈血流減少,本兩例病例患者正是由于高齡患者且伴隨迷漫腹膜炎,導致靜脈回流緩慢,細菌釋放的凝血因子及毒素可造成局部高凝狀態;脾切除術后血小板繼發性增多;腹部手術及外傷時組織細胞損害,腸系膜發生炎癥反應可導致機體處于高凝狀態;腹部腫瘤、口服避孕藥、糖尿病、流產、便秘等病因均有文獻報道[2]。
2.3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診斷特點
AMVT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早期診斷困難,大多數患者以腹痛為主訴,在此之前往往有厭食、腹部不適、便秘、腹瀉等前驅癥狀,而后腹痛逐漸加劇,常伴惡心、嘔吐。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體,常有發熱和血白細胞計數升高。術前診斷:目前對AMVT的早期診斷仍缺乏特異性依據。據目前文獻報道,AMVT術前誤診率高達90%~95%[1]。以下幾點有助于AMVT的診斷:(1)臨床癥狀與腹部體征不成比例。病人早期均有較劇烈的腹痛,初起為陣發性,繼而持續性,并有腹脹、嘔吐、血便等癥狀,但體征較輕,腹部壓痛、反跳痛、肌緊張不明顯,直至出現腸壞死才出現明顯腹膜刺激征。(2)有的病人腹痛可出現緩解期[2],病例二經對癥后有所緩解。如果再次出現上述癥狀、特征,應高度懷疑AMVT的可能。(3)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性腹水時對診斷很有幫助。由于AMVT進一步加重,腸曲發生出血性梗死,呈暗紫色大量血性液體從腸壁和腸系膜滲出至腸腔和腹腔[3]。此時腹部出現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等腹膜炎特征,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固血性液體。(4)X線最常見為腸為梗阻表現,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檢測腸系膜的血流、腸壁及腸系膜的增生程度、腹腔滲出液的多少,但病人往往由于腹腔脹氣,嚴重影響檢查結果準確性,對診斷MVT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是診斷MVT的一種可靠方法。由于條件限制,許多醫院往往不能開展此項技術。所以臨床上遇腹痛癥狀與體征不符的病人,應早期懷疑AMVT,在保守治療的同時,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若有輕微腹膜炎體征,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性液體,應高度懷疑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并腸壞死。本兩例發病初起未能及時診斷出AMVT,正是由于臨床癥狀不典型,又缺少特異性的臨床診斷指標,導致腸壞死行腸切除腸吻合術。
2.4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治療要點
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早期治療中,只要沒有出現腹膜炎體征積極行抗凝治療,大約80%的患者都會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早期腸系膜缺血導致的腸系膜血栓的形成是個可逆的過程,所以早期的抗凝治療能夠避免腸系膜血栓的形成。腸切除是治療AMVT致腸壞死最有效的方法,術中如何確定切除腸段及系膜的范圍,目前尚無理想的方法。一般要求距離病變腸管上、下緣各15~25cm處切除腸管,相應系膜也作扇形切除。抗凝治療是腸切除術后的延續治療,抗凝治療越早越好,術后抗凝可降低復發率及死亡率。抗凝治療中一般強調盡早給予患者肝素化,每8h使用5000~7000u肝素,療程7~10d,隨后口服抗凝藥,療程半年。
2.5本兩病例的啟示
AMVT早期診斷率低下,主要是AMVT早期缺乏特異診斷指標,其次是醫生對此病的認識不足。闌尾炎引起AMVT少見,主要原因為嚴重腹膜炎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肝硬化致門靜脈高壓等眾多合并癥。對于老年病人,病情較重,出現腹膜炎伴糖尿病等其它較多合并癥的病人要密切觀察術后病情,不要認為不排氣、腹脹、腹痛是麻醉及手術后的常規反應,一旦患者術后出現癥狀和體征分離,即早期病情很重而病人體征不典型。對于老年患者腹脹腹痛不排氣不要輕易認為闌尾殘端漏,腹腔感染,尤其是術中荷包縫合滿意的病人。如出現腹膜炎體征要及時開腹探查。近年來眾多醫院對于老年病人尤其伴隨多種合并癥的患者,術后常規抗凝治療尚有爭議,但通過上述病例筆者認為術后抗凝應有一定意義。
參考文獻
[1] Boley SJ,Kaleya RN,Brandt LJ.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urg ClinNorth Am,1992,72:183.
關鍵詞 環境公平;環境基尼系數;錫爾系數
中圖分類號 X82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5-0118-05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指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諧的基本要義即在于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伴隨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人與人”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不斷拉大。同時,由于經濟與環境的密切關系以及環境問題的特殊性,“人與人”在環境資源使用方面差距的重要性不斷顯現。“人與人”在收入分配與環境資源使用上的不公平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兩個重要問題。然而,目前學術界更多關注收入分配差距,而對環境資源使用的差距關注較少。事實上,環境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問題已成為我國目前迫切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1,2]。
1 環境公平與環境資源使用公平
公平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核心價值目標之一。在環境領域,由于環境資源具有與社會財富不同的特性,環境資源“市場”很不完善,不公平問題尤為突出。當社會經濟活動對環境資源的需求在自然供給能力范圍內時,環境資源使用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特點,是典型的公共物品,人與人在環境資源使用上的公平問題不太凸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環境資源的需求逐漸增加。當超過自然供給能力范圍時,環境資源的稀缺性使得人與人在環境資源上存在了競爭關系,環境資源使用的公平問題需要特別關注。
環境公平具有不同的理解角度。較難給于一個明確的界定。目前,較多學者強調環境公平[3~5]是每一個個體都有平等地使用或者享受環境資源的權利。在環境資源的使用上,所有主體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本文界定環境資源使用公平為人均環境資源使用量相等。在現實過程中,各主體在環境資源使用上存在著差異,差異大小就反映了環境資源使用的公平程度。
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參與經濟活動,環境資源的分配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地區經濟發展權的分配,這在我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過程中分配給各省的排放限額尤為突出。本文以二氧化硫為例,視大氣對二氧化硫污染的消納能力為全國共有的公共資源,各省二氧化硫污染的排放構成了對公共資源的競爭性使用,于是產生了分配上的矛盾以及由此導致的公平問題。可見,環境資源使用公平問題是人們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過程中產生的,反映了人與人在環境資源分配的關系。需要說明的是,此處的環境公平實質上是人們對環境“破壞”程度的公平。
2 以二氧化硫排放為例分析我國環境資源使用公平狀況的定量評估
近年來,學術界開始運用定量方法分析環境資源使用的不平等,并且多借用經濟 領域衡量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基尼系數來衡量環境資源使用的不平等程度。1997年Heil and Wodon[6]借用基尼系數對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了研究,2000年的研究發現人均排放的不平等程度緩慢下降[7]。List[8]利用環境基尼系數考察全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的不平等程度。Millimet and Slottje[9]采用Paglin的PaglinGini方法,對美國各州1988-1996年大氣與水污染排放的不平等程度進行了計算。國內學者王金南[10]等人分析了2002年中國各省SO2、COD、水資源消耗、能源消耗等環境要素的基尼系數。吳悅穎等[11]運用基尼系數法分析了人口、國內生產總值、水資源量、環境容量等流域排污量分配的影響。
2.1 環境基尼系數的構建
首先,定義環境洛倫茨曲線為反映不同社會主體(個人)使用的環境資源量的一 條曲線。圖1中,橫軸OX表示累積人口比重,縱軸OZ表示累積環境資源使用量比重,連接對角直線即45°線ON為環境資源使用量絕對平均線。OGN曲線是環境資源使用絕對不平均線,即除一個人外其余人使用的環境資源量都是零。而實際曲線OBN表示實際人均使用環境資源的不平等程度。
參照經濟學一般以基尼系數判定分配不平等關系,構造環境基尼系數Ge:
Ge=E/(E+F)(1)
上式中,E為圖中的陰影部分面積,F為OBN曲線下方與橫軸間的面積。與基尼系數判定分配不平等關系一樣,Ge越小,其所反映的人均環境資源使用量差別越趨于平均。反之,則越趨于不平均。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來源為1995-2004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年鑒》。選擇二氧化硫排放量為研究對象,以省、市、自治區一級的行政區域作為研究樣本(港澳臺除外)。
2.2 環境基尼系數的調整
在經濟基尼系數的統計與計算中,對應的樣本單位是單個的個人或家庭戶。而在環境領域,統計樣本僅僅具體到省而沒有單個家庭戶的統計資料,因此,本文以省為單位統計環境資源的使用量。
這樣做忽略各省內部環境資源使用差異而只考慮省際差異,計算出的基尼系數偏小,低估了環境資源使用的不公平狀況。為此,需要對計算的基尼系數進行校正。方法是首先計算以省為單位的經濟基尼系數,然后與以個人或家庭戶為單位統計得到的經濟基尼系數進行比較,得到二者的相關關系,并用來校正真實的環境基尼系數。[KG)]我國經濟基尼系數的研究有較多不同的結果。這里我們選擇國家統計局出版的《中國國情國力》[12]中的研究成果,得到1995-2004年間以家庭戶為單位的全國經濟基尼系數;同時,本文計算了期內以省為單位的全國經濟基尼系數,兩組數據見表1。
對兩組基尼系數進行數據回歸分析,得出兩種算法所得到的基尼系數之間的關系:
y=1.8877x-0.0796R2 = 0.7652(2)
[KG(*25]其中,y為以家庭戶為單位計算的基尼系數,x為以省為單位計算的基尼系數。這樣 就建立起了兩種基尼系數間的對應關系,可以將以省為單位計算出的環境基尼系數轉化為與以家庭戶為單位計算的基尼系數可比的數值。[KG)]2.3 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公平狀態評估
利用上述方法計算我國1998-2004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基尼系數,結果見表2。
由下圖可知,1998-2004年我國經濟基尼系數總體上呈逐漸上升趨勢,從2001年開始均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同期,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基尼系數的變化趨勢與經濟基尼系數相反,自1998年以來穩步下降。事實上,我國的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自1998年以來的變化趨勢并不是持續下降的,總體上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2002年以后持續上升。這說明1998年以來,各省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差異雖然減小了,但總體趨勢仍然是排放量持續增加,也就是說,總體上各省破壞環境的程度仍在加劇,只是各省的破壞程度更加接近了。
3 我國環境資源使用公平狀況的影響因素
我國各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不公平程度實際上由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多種因素導致 ,例如技術水平、產業結構、經濟總量、發展階段、環境政策等。這里將構建一個分析框架來探究我國二氧化平排放量不平等的各種原因。[KG)]
3.1 影響因素分析數量方法的選擇
基尼系數只能反映多種因素的集合作用和各個部分收入差距的綜合結果,要辨別和分析各因素對環境資源使用總體的影響,必須將總的不公平進行分解。我們選取錫爾系數[13]這個指標來分解影響環境不公平的因素。
用Ci代表第i個省的人均污染物排放量。各省間污染物排放的差異可以用錫爾系數表示為:
T(c,p)=∑iPiln(cci)(3)
其中,pi是i省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c是全國人均污染物排放量的均值。錫爾系數的取值最低為零,表征最公平的狀況,即各省人均污染物排放量均相等;錫爾系數最高值取決于樣本自身,其值為lnN,表征最不平等的狀況,即某一個省排放了所有的污染物而其它省均未排放污染物。基于錫爾系數,可以構建分析污染物排放變化原因的分解模型[14]。
3.2 二氧化硫排放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
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可以表示為如下定義性恒等式:
ci=ai•bi•yi(4)
其中,ci為其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ai為第i省人均GDP,代表經濟水平水平,bi為第i省能源消耗與其GDP的比值,代表經濟的能源強度;yi則為第i省單位能耗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代表能源的環境消耗強度。
為了分析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的能源強度與能源的環境消耗強度等三個因素對人均SO2排放量的影響,定義三個虛擬排放量cai,cbi和cyi。以cai為例,它表示在相同的經濟的能源強度和能源的環境消耗強度條件下,單純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帶來的排放量差異,其表達式如下:
cai=ai•b•y(5)
式中,b 、y分別表示全國平均經濟的能源強度和能源的環境消耗強度。進一步得到ai的錫爾系數如下:
Ta=∑iPi[WTBZ]ln[WTBZ]([SX(]c[TX-][]Cai)=∑i[WTBZ]Piln(cai×b×y)=∑i[WTBZ]P[WTBZ]iln(aai)(6)
同理可得其它兩個因素對應的虛擬排放量及其錫爾系數,此不贅述。
將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的能源強度與能源的環境消耗強度三者的錫爾系數加和,得到二氧化硫排放的總錫爾系數T:
T=Ta+Tb+Ty=∑iPiln(cCai)+ln(cCbi)+ln(cCyi)
=∑iPiln(c-3Cai×Cbi×Cyi)=∑iPiln(cci)(7)
至此完成了二氧化硫排放公平程度影響因素的分析框架,將二氧化硫排放的不公平分解為經濟水平、經濟的能源強度和能源的環境強度共三個因子。分別計算2004年我國各省這三因子的錫爾系數,結果見表3。
項目經濟水平經濟的能源強度能源的環境強度總值T值0.172 50.210 50.052 90.435 8貢獻率%404812100
結果表明,我國各省二氧化硫排放的差異主要由各省經濟的能源強度的差異所致,貢獻率高達48%;其次,各省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有顯著貢獻,貢獻率占40%;而能源的環境強度貢獻率最小,僅為12%。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各省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差異主要與各省經濟的能源強度以及經濟水平的差異相關。
3.3 不同因素對我國各省二氧化硫排放差異變化的影響
在上面的研究中,主要對2004年的環境錫爾系數進行分解并探討環境不公平的原因。現在運用1998-2004年的相關數據分析我國環境資源使用不公平變化的原因。
經濟的能源強度反映的是各省的產業結構及技術水平的差異。利用1998-2004我國各省單位GDP能耗與人均GDP的面板數據可以看出(見表3),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相應的單位經濟產出的能耗越低,原因在于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較高,同樣的經濟產出相對來說能耗較低;另外,發達地區的技術進步也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
考察經濟水平與能源的環境強度的關系發現(見圖4),兩者呈現負相關關系,說明越發達的省份能源消耗帶
由此可見,雖然1998年以來我國各省經濟水平差距的不斷拉大可能造成二氧化硫排放的差異增大,但由于發達省份經濟的能源強度和能源的環境強度不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甚至超過前者的作用力度,使得二氧化硫的基尼系數出現與經濟基尼系數相反的趨勢,各省二氧化硫排放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
4 結 語
以二氧化硫排放為例,借助基尼系數分析方法定量評估我國環境資源使用的公平狀況。雖然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總體上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但是表征其結構的基尼系數從1998年的0.50下降至2004年的0.38,在某種意義上表明各個省份破壞環境的差距在縮小。
為分析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公平的影響因素,將二氧化硫排放量分解為經濟水平、經濟的能源強度、能源的環境強度三個因子的乘積。分析表明,三者對二氧化硫排放不公平的貢獻率分別為40%、48%、12%。與不發達省份相比,發達省份經濟能源強度和能源的環境強度都較低,發達省份的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長較慢,開始出現下降趨勢,這是我國二氧化硫排放差異縮小的直接原因。事實上,發達省份經濟能源強度和能源的環境強度較低的原因除技術進步外,可能還存在著對不發達省份的污染產業轉移,同時不同省份發展階段的不同也有相當影響。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潘岳. 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J]. 綠色視野,2005,(1): 4~9.[Pan Yu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Equity of Society.[J].Green Vision,2005,(1): 4~9.]
[2]宋國平,周治,王浩綺,王昶.中國環境公平探討[J].科技與經濟,2005,(3): 35~37.[Song Guoping,Zhou Zhi,Wang Haoyi,Wang Xu.Dicussion in the Environment Equity of China[J].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5,(3): 35~37.]
[3]洪大用. 環境公平: 環境問題的社會學視點[J]. 浙江學刊,2001,(4): 67~73.[Hong Dayong. Environment Equity:The socioty angle of view to Environment problem[J].Jouranal of Zhejiang 2001,(4): 67~73.]
[4]文同愛, 李寅銓. 環境公平、環境效率及其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4): 13~17.[Wen Tong'ai, LI Yinquan. The Relationship Amont Environmental Equity,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ina Populatio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3,(4): 13~17.]
[5]余謀昌. 環境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J]. 環境,2006,(3): 100~102.[Yu Moucang The Fair of Environment is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al[J]. Enviornment, 2006,(3): 100~102.]
[6]Heil M T, Wodon Q T. Inequality in CO2 Emissions Between Poor and Rich Countr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7,(6): 426~452.
[7]Heil M T, Wodon Q T.Future Inequality in CO2 Emissions and the Impact of Abatement Proposals.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0,(17): 163~181.
[8]John A. List. Have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Converged Among U.S. RegionsEvidence From unit Root Test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99,(1): 144~155.
[9]Daniel L. Millimet, Daniel Sloffje. An environmental PaglinGini[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2,(9): 271~274.
[10]王金南,逯元堂,周勁松,李勇,曹東. 基于GDP的中國資源環境基尼系數分析[J]. 中國環境科學, 2006,(1): 111~115.[Wang Jinnan; Lu Yuantang; Zhou Jinsong; Li Yong; Cao Dong. Analysis of China resourceenvironment Gini coefficient based on GDP[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1): 111~115.]
[11]吳悅穎,李云生,劉偉江. 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物總量分配評估方法研究[J]. 環境科學研究,2006,(2): 66~70.[Wu Yueying; Li Yunsheng; Liu Weijiang .Study on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of Total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for Water Bodies[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6,(2): 66~70.]
[12]何婭. 基尼系數: 城鄉歷史政策的解構[J]. 中國國情國力,2007,(4):23~27.[He Ya. Gini coefficient: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policy in city and country. China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2007,(4):23~27.]
【關鍵詞】電致冷光組件;亮化單元;應用;前景
一、引言
電致冷光組件在城市亮化以及廣告宣傳中被廣泛的應用。由于其具有節能、高亮度等特點而受到了一致的好評。但是,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現有的電致冷光組件生產技術無法與實際應用需求相適應,頻繁的出現諸如暗點、擊穿以及發光亮度降低等問題,嚴重的制約了相關產品的使用壽命的同時也降低了產品的整體市場期望度。本文為了較好的規避此類現象的出現,革新了電致冷光組件的生產工藝,對上述的問題進行了有效的規避,并探討該技術在后續的應用途徑與前景。希望為相關的生產與市場推廣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
二、電致冷光組件的發光特征
從發光原理的角度來考慮電致冷光組件是利用電致發光材料在電場存在的條件下能夠以電子光層移動的形式產生冷光。此種發光的方式存在如下的特點:
首先,電致冷光組件的光源屬于冷光的范疇,在工作于照明的過程中不產生熱量,一方面能夠減少由于熱量損耗而帶來的能源浪費;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在相關光學元件應用過程中產熱所帶來的散熱問題。其次,電致冷光組件的光源是一種面光源。在同等能耗的情況下,傳統的LED發光組件僅能實現點光源的發光,則對于部分環境下的光線條件要求并不相符。如果需要利用LED對面光源進行模擬,則需要通過光板等方式來進行處理,此種處理方式不僅增加了發光元件的應用成本更無法完全通過物理手段來達到光線平均的效果。再次,電致冷光組件的光源能耗更低。在現有的節能發光元件中LED發光元件的節能效果更好。但是,與其相比,本文所研究的電致冷光組件在節能方面則更為突出。從原理角度來分析,電致冷光組件可以等效為一個恒載電容,根據加工材料的不同電阻分布在1000-15000Ω/in2之間。這直接導致了發光元件兩端電壓雖然很大,但是實際的工作電流則很小,根據現有的實驗數據我們發現電致冷光組件的工作電流往往在0.05-0.1mA/cm2之間。與同等亮度當量的LED發光組件相比降低了約100倍。這為其實際應用過程中的電池續航驅動提供了必要條件。
三、電致冷光組件的生產工藝革新
為了解決電致冷光組件現存的問題,我們對其生產工藝進行了改良。具體步驟與內容如下:第一,根據至少包含電致冷光組件的尺寸與閃動方式的應用需求,制備具有分層電路的菲林片;在尼龍網版上印刷感光膠,待所述感光膠干燥后,將所述菲林片附著在感光膠上,在紫外燈光下充分曝光直至圖層顯影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并烘干,即得各層的絲網印刷網版;第二,以預處理后的ITO膜為基板,在ITO膜的導電面上制備具有依次疊置的透明絕緣層、無機電致發光體層、折射層與電介質層的ITO導電基板;在步驟b中,ITO膜為經預處理后的ITO基材;因為,每道工序都需在120°C條件下烘干,為使ITO基材在之后烘干過程中不發生形變,在印制前通常需把按需要尺寸裁好的ITO基材預先在130°C條件下,預先進行收縮處理(即預處理);
第三,將絲印用導電銀漿或碳漿,用提前制好的網版目數為200-350目(優選為300目)匯料條網版印刷在ITO導電基板上;
第四,將至少包含有機玻璃或PET柔性板的透明絕緣體、粘貼有網狀匯流條的ITO導電基板、以及背電極導電層依次疊置,并采用至少包含亞克力、玻璃與樹脂中任意一種材料進行過塑封裝,即得所需電致冷光組件。
通過上述的若干點生產工藝改進可以使得電致冷光組件的亮度與顏色具有更為寬泛的調控空間,同時能夠降低電致冷光組件的老化層度,進而避免擊穿、亮度降低等問題的出現。
四、電致冷光組件的應用及其前景分析
在電致冷光組件的應用過程中主要是利用其能耗低、冷光發光以及面源光源等特點來完成相關光學元件的應用。在具體的應用角度可以分為如下三個方面:第一,能耗低的應用。電致冷光組件低能耗的特點決定了其可以利用較低的能量儲備體系作為發光電源。尤其是是高電壓電池或者電源的裝配情況下,此種優勢更為明顯。因此在具體的市場化過程中主要可以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應用。一方面是作為亮化廣告與亮化元件來進行構建。如樓盤建筑或小區的發光名牌、廣告位的廣告內容等。應用電致冷光組件來構建此種廣告亮化結構能夠顯著的降低能耗,更符合低碳環保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另一方面,由于其能耗較低,在脫離電網的供電體系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由于其能耗較低,因此對于供電體系的依賴程度較低,換而言之,在同等供電設備效率的背景下,采用電致冷光組件構建的發光單位使用時間更長,后續的維護費用與維護成本更低。第二,冷光發光應用。冷光發光主要是指在冷光發光的過程中系統自身不因為發光而產生熱量。此種特性決定了一方面沒有熱量的損耗在同等發光強度下系統的整體能耗較低,這個在上文中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冷光發光沒有熱量的產生。因此,對于系統散熱沒有過多的要求。此方面應用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上。第一,在密閉空間內的長時間照明應用,如冷庫中的照明或者中心計算機機房照明。此方面照明對熱量的控制要求較高,應用電致冷光組件作為照明工具可以不額外產生熱量,方便工程的整體設計與施工。另一方面則應用于精密儀器的照明。由于電致冷光組件對外不產生熱輻射,對于部分對熱輻射較為敏感的電氣元件如熱敏電阻等的影響相對較少。此種情況下應用電致冷光組件來作為照明工具可以顯著的延長相關配套電氣設備的使用壽命與敏感程度。第三,面源光源應用。面光源是指在一定空間平面內,發光單元能夠通過面源的方式向外輻射光能,電致冷光組件充分的滿足此類應用的要求,且不同位點的光強不隨著面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這對于部分特殊面源照明要求的應用時十分關鍵的。如在攝影棚搭建的過程與拍攝過程中根據要求進行實際采用中,面源光源更為柔和,且容易達到要求的光線標準。此外,如部分攝影(攝像)器材中需要進行微距采光時,應用電致冷光組件作為閃光或者恒定光源也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
第四,形狀靈活應用。電致冷光組件的形狀更為靈活,在元件內部布線中僅需要形成電場,便可以達到發光的要求,從理論上來講只需要,滿足導線的平衡布置便可以形成相應的面源光源。在這樣的條件下,電致冷光組件的外部形狀更為多樣化,如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的發光漢字、發光地圖等應用,均是電致冷光組件在實際應用中的體現。
五、總結
電致冷光組件是一種較為先進的發光元件,其具有能耗低、發光穩定、面源發光等特點,在實際的照明工程中應用廣泛。但是,隨著使用時間的推進,電致冷光組件容易出現擊穿、亮度降低等現象,本文基于電致冷光組件的生產工藝改良,系統的總結了此種發光單元設備的特點與應用條件。并對基于不同特征的實際應用進行舉例說明。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后續的成果轉化產品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葛曉麗,劉陽,張麗麗.電信級溫差電致冷組件老化篩選實驗方法[J].電源技術,2013,09:1585-1587+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