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7 15:03:3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醫療電子行業分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云計算;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
中圖分類號:TP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7)01-0062-02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Syste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Zhang Linjiang,Liu Zhilong
(Network center of Henan 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11)
Abstract: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is a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people's health activities, which is an important data resource of health care industry.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archives syste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to reduce the cost of health care industr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to achieve the personal health care system servic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goal, content and service design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syste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in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Key Words:Cloud Computing;Electronic Health File;System Construction
S著醫療行業的信息化發展,電子健康檔案系統逐漸成為醫療保健項目的重要建設內容。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以計算機系統為基礎支持,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存儲人們的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實現面向個人的醫療保健系統服務。云計算平臺推動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的發展,降低醫療管理成本,有效提高醫療保健的質量,提供便捷訪問的醫療保健服務,滿足醫療保健行業的日益擴展的多樣化需求。
1 基于云計算的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目標
1.1 信息綜合性目標
云計算在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中,提出了信息綜合性目標,為醫療診斷、健康管理等提供了指導,促使人們能夠看到未來醫療事業的發展方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中,信息綜合性目標,是一項基礎,能夠防止系統建設發生短期的重復問題,提高了各項醫療數據的應用水平和實效性[1]。信息綜合性目標,強調了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的真實性、完整性,避免出現虛假、缺陷的信息,側重于電子信息數據的管理,綜合管控醫療保健行業中的電子信息數據。
1.2 技術結合性目標
電子健康檔案的技術結合性目標是云計算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相互結合,利用技術結合的方式,規劃新的技術范疇,以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為研究重點,在醫療保健企業中構建網絡平臺,注重醫院的管理以及電子病歷的管理,推進健康檔案的信息化發展,確保云計算在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中的實用性、先進性,體現技術結合性目標的重要性。
1.3 健康管理的目標
在云計算的電子健康檔案中,健康管理目標屬于一類直接性的目標。因為健康管理是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的目的,全面分析醫療中的健康危險因素,評估并預測出健康管理中的危險現象,針對人或群體,提出良好的改善措施。在系統建設期間,制定健康教育、生育計劃等內容,嚴格監測疾病教育項目,構建健康檔案。
1.4 醫藥研究的目標
醫藥研究目標,是指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在云計算環境下建設后,具有一定的醫藥研究價值,系統內包含的都是有效的電子健康信息,也是經過長期研究后得出的有用藥物療效結論。電子健康的檔案系統,為尋找安全、有效、優質、穩定的新藥,提供了醫藥研究的信息數據。
2 云計算下電子健康檔案系統關鍵技術設計
2.1 數據庫結構
云計算參與下的電子健康檔案系統中,數據庫結構建設,是系統存儲和運行的基礎,起到平臺支撐的作用[2]。電子健康檔案系統是在HL7標準下,實行數據庫結構建設的,以此來作為電子檔案服務的中心結構,促使電子信息在云計算環境中,具有信息共享、數據交互、在線處理以及數據備份的功能。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中,HL7標準是指健康信息交互第7層協議,規定了電子健康檔案中的數據傳輸方式,提供協議規定,進而規定了數據庫結構的行業標準。隨著云計算的發展,數據庫結構建設,已經拓寬到了各個醫療信息模塊,如:管理、臨床、醫療保險等,按照HL7標準的要求,嚴格收集電子健康信息資料,完善了數據庫系統建設。為了適應云計算的要求,電子健康檔案的數據庫系統建設,接口標準格式上延伸了HIS模式,同時支持數據庫現有的格式,如:SNOMED、ICD-9/10。電子健康檔案的數據庫系統建設中,HL7在連接不同的模塊時,采取消息傳遞的方法,與云計算的網絡信息傳遞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將不同的消息,劃分成段、字段、元素等。例如:電子健康檔案的疾病通報中心,數據庫系統建設中,主要分為請求、答應2個環節,通過HL7標準,實現醫院和疫病控制中心的數據庫交互,醫院的內部,發送調用信息,根據接口文檔的定義方式,調用信息翻譯成GL7標準下的文檔,同時加密,再根據接口的定義,發送到數據庫結構內,先判斷信息的合法性,再解析傳輸的文檔。
2.2 CDC系統
CDC系統設計,確保云計算下的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時,可以有效處理接收的參數和調用服務,處理結果可以準確的返回到系統接口處,最終將文檔傳送到醫院的集成服務器內[3]。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中的集成服務器,在DTD規則的中,完成綁定操作,電子健康檔案系統信息結果,集成映射到醫院的可識別信息中,也是在CDC系統結構設計接口位置,實行文檔的解析操作,將結果反饋到電子健康檔案中,進而完成了請求到應答的循環過程。CDC系統結構,主要以HL7標準和XML描述的結構為基礎,借助中間技術,開發以云計算為運行核心的系統,保障數據融合、交換的科學性?;谠朴嬎愕碾娮咏】禉n案系統,在CDC設計中開發公共服務的子系統,尤其是共享服務、醫?;ネā踩J證等。CDC設計時,開發了終端應用軟件,便于操作電子健康檔案在云計算環境中的應用,利用終端軟件,連接信息中心,完成系統的連接和信息交互。
2.3 數據處理系統
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中的數據處理功能,主要存儲了個人的數據,而且電子健康檔案中的數據,會隨著醫療活動的增加而增加。在云計算環境中,構建電子健康檔案的數據處理系統,計算出電子健康檔案中的數據量,數據處理系統達到共享、高效的特征。數據處理系統內,沒有包括影像、語音的資料數據,如果需要增加此類文件,檔案系統內的數據量,還會增加比重。云計算在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內,具有易擴散、高容錯的特征,滿足持續增加的數據信息,同時還在數據處理系統內,融入虛擬化技術、自動恢復技術等,保障電子健康檔案數據的完整性、可用性。
2.4 安全控制系統
云計算為電子健康檔案提供了互聯網服務,拓寬了檔案的存儲空間和讀取功能。電子健康檔案中,比較注重安全控制系統的應用及設計,為了維持系統建設的穩定性及安全性,同時預防數據丟失、泄密等,必須保證系統數據的安全和準確性[4]。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的安全控制方面,應該做好系統登錄、身份認證、行為統計的工作,避免出現非權限操作和非法登錄的情況,可以在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的登錄頁面,設計密碼登錄,統一用戶名和密碼后,才能進入到電子健康檔案的終端機構內,如果多次登錄用戶名和密碼不匹配,就說明用戶訪問行為異常,要采取一定的處理方法?;谠朴嬎愕碾娮咏】禉n案系統安全控制,需對訪問系統實行關聯性分析,在整個系統的安全策略中,提供權威的認證標準,支持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的運行。
2.5 應用功能
云計算下的電子健康檔案系統設計,應用功能屬于最重要的部分,我國醫療企業中,積極建立電子健康檔案系統,根據實際的情況,融入云計算功能以及信息化的技術,確保電子健康檔案系統處于高效的應用狀態。云計算的發展逐漸成熟,在互聯網的推進下,運行電子健康檔案中的海量數據,既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又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分配電子信息量,為電子健康檔案,提供技術支持。電子健康檔案系統應用功能設計中,提供了網絡業務服務,利用瀏覽器,讀取電子健康檔案中存儲的數據,屬于先進的功能技術[5]。電子健康檔案的功能設計中,第一要借助虛擬的技術,在規定的時間內,規劃并部署好數據資源,用于在不掌握技術架構,就能參與到電子健康檔案的功能操作中;第二云計算彌補了電子健康檔案的缺陷,其可對海量的數據實現運行,按照電子健康檔案的讀取需求,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務,滿足醫療不同模塊的功能需要。在國家電子健康檔案內,云計算的實踐,可以完成信息抽取、清洗的功能,采用分布式的計算方式,突顯云計算在系統中的優勢。
3 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前后臺服務建設
3.1 前臺服務
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服務中,將前臺劃分成4個服務模式。分析前臺服務的建設,如:(1)用戶個人登錄。建設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的云平臺,可以為不同的用戶提供服務,需要設計個人登錄服務模塊,創造最大的服務群體,保障登錄界面的潔性,提高服務水平;(2)用戶個人注冊。個人在線注冊電子健康檔案的系統登錄,采用簡單信息加真實信息的填寫注冊方式,獲取登錄賬號;(3)健康知識。前臺服務中,存儲了大量的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平臺上健康知識,用戶可以自行瀏覽健康知識,查閱醫療健康的服務信息;(4)查詢體檢報告。用戶通過賬號、密碼登錄后,能夠自行瀏覽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內的相關信息,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確定用戶本人后,提供體檢報告信息查詢和打印輸出。開發界面力求操作簡單快捷[6]。
3.2 后臺服務
云將不同的醫療管理平臺統一到一個后臺管理平臺。云計算下的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后臺服務比較注重管理,劃分成管理員登錄、新聞管理、用戶管理、數據導入、留言管理幾個模塊。后臺服務展示了云計算在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中的運行結果,構建了可獨立運行的信息系統,保障整個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的有效性。例如: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期間,設計了后臺服務的模型,作為實際建設的參數,需要在電子健康檔案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逐漸結合模型,設計切合實際的后臺服務系統,用于優化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的后臺管理,更重要的是強化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后臺服務的建設。
4 結語
云計算不僅能降低醫療行業成本,而且有利于綜合效率的提升,對于社會和經濟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基于云計算的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明確建設目標,合理規劃建設內容,確保系統準確性和規范性,保障電子檔案信息的完整性,以用戶為中心,優化電子健康檔案的系統建設,逐步滿足醫療保健行業的業務擴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劉鑫.基于云計算的健康檔案的隱私保護研究[D].中南大學,2014.
[2]柴文磊.云計算模式下電子健康檔案服務系統的開發[D].河北大學,2013.
[3]呂品.云計算技術的國家電子健康檔案系統中的應用[J].通訊世界,2015(22):227.
[4]鄧俊華,蘇一丹.淺析基于云計算的國家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的構建[J].大眾科技,2010(11):23-25.
300萬一臺的進口CT機,也許過不了多久通過網絡僅用100多萬元就能買到,國內的醫院將可以節省購置醫療設備費用,病人的看病支出也會降低。
這種原先想象不到的事情變為現實的可能性近來大大增加,以規模低價采購醫療設備和物料而聞名的美國醫藥電子商務大鱷Broadlane公司CEO桑德斯近日低調來華探營,據說其與國內醫藥電子商務巨頭海虹的合作也因此進入最后階段,Broadlane試水中國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
來自業內的消息說,Broadlane公司CEO桑德斯上周到內地多個地方考察,并拜會各級衛生系統官員。除此之外,桑德斯此行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與海虹進行有關合作的實質性談判,談判結果將在數周內揭曉。
不過目前階段,無論是Broadlane還是海虹均不肯對合作的方式和意向作過多評論,未來是技術性合作還是采取合資方式都是未知數。
■不會涉及藥品招標采購開拓全新業務領域
海虹意欲牽手美資醫藥電子商務巨頭的消息早前已有傳聞,但當時處于朦朧階段,消息只是稱海虹已與美國醫藥電子商務巨頭Broadlane公司達成初步共識,計劃開展一系列的戰略合作。
海虹和Broadlane對合作密不透風,迄今為止只有海虹總裁康健曾明確表示,未來的合作將不會涉及海虹占據強勢的內地藥品招標采購業務,而是傾向于在Broadlane更富優勢的為醫療保健產業提供業務集成服務方面。
據介紹,目前國內醫藥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藥品招標領域,海虹占有市場大半份額,預計今年內地將有接近80億元的藥品采購在海虹的醫藥電子商務平臺上完成。而對于Broadlane來說,這家美國電子商務巨頭的主要業務則集中在醫療服務和產品的采購和物料管理方面,它是全美排名第三位的集團購買組織(GPO),藥品采購并非他們的重點,僅占他們業務的十分之一左右。有關人士分析說,在這種背景下,海虹與Broadlane進行藥品招標采購領域合作的意義不大,雙方更看中的是醫療服務和產品的采購。事實上康健也表示,假若實現與Broadlane的聯手,目標就是要開拓內地醫藥電子商務領域的新業務。
醫療服務領域的電子商務在中國尚處于空白狀態,在美國以規模采購降低醫療采購成本而取得市場成功的Broadlane早已窺視中國市場。據說它之所以看中海虹,不僅是因為注意到了海虹在藥品招標采購方面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海虹與內地一萬多家醫院之間的業務網絡。
Broadlane的高層人士不斷向中國醫療界介紹他們的業務優勢。早些時候他們在佛山考察時發現,許多醫院購入的CT機耗資二三十萬美元,他們告訴當地醫院管理者,如果將這些采購交給他們,通過他們的系統來做,價格會降到十幾萬美元。
購入醫療設備與物料,特別是進口產品的價格過高,以及一個區域內醫療設備購置重復一直是國內醫療行業的普遍現象,這也給患者帶來了醫療服務價格的上升及設備的浪費?!耙隑roadlane這樣的公司會有助于改變這一狀況,但能否很快見到效果,尚不得而知?!币晃粯I內人士評價道。
資料顯示,Broadlane的業務模式接近于通過電子商務手段為醫療機構提供采購解決方案,這一平臺可以平均節省10個百分點以上的費用,Broadlane可以從中獲取1%至3%的傭金。Broadlane在美國獲得了成功,Broadlane公司目前已有45家供應商和Broadlane公司的電子商務平臺Broadlink完全聯網集成;在醫療機構方面,有455家醫院和Broadlink聯網集成,其中312家可以處理訂單。2004年,Broadlane客戶直接和間接購買該公司產品和服務價值高達71億美元。
事實上Broadlane在進入中國之前,已經先后進入英國、印度等地并取得不錯業績。據說在上述兩個國家,Broadlane均采取與當地公司進行合資的方式進行合作。
■桑德斯決意進軍中國
從亞馬遜到Ebay,美國電子商務巨頭已幾度試水中國并取得成功。但由于醫療行業的特殊性,中美兩國醫療行業的不同,不少人看淡這一領域的合作。
面對外界的懷疑與疑問,服務美國醫療行業10余年的桑德斯卻不這樣認為,他表示,中美兩國醫療行業的確存在很大不同,但雙方在發展醫藥電子商務方面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通過提高競爭水平從而讓醫療機構購得更好的產品、降低藥品單價以及實現采購自動化。
2008~2010年各行業IT投資總額以及占比(數據來源:賽迪顧問2008,02)
整個IT市場都建立在各個行業應用需求基礎上,所以分析行業市場的特點,了解各個行業市場用戶的需求是IT企業推動業務創新和深化行業應用的前提。
改革重組帶來新機遇
賽迪顧問副總裁趙剛告訴記者,政府IT市場未來將以16.3%的增長率增長,2010年達到1034億元的市場規模。未來政府市場幾大重點領域值得關注:大部委制改革,將推進政務基礎設施、信息資源與應用系統的集中、整合與共享;“十一五”規劃實施,將帶動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等六大系統信息化以及各部委金字工程、各地區電子政務應用進一步深化;地方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建設進入。
金融機構未來必須應對金融市場帶來的新的、潛在的各類風險打造一個安全、穩定、可靠與高效的金融信息化平臺,使企業在激烈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勝。銀行信息化投資熱點主要集中在發展網上銀行、電話銀行、自助銀行和手機銀行以開拓新業務新服務,引入SOA加強銀行核心業務系統架構,適應銀行業務創新需要,加強風險管理系統建設,加強銀行IT治理與IT服務管理建設。
面對快速發展的證券市場,各證券公司原有的信息系統面臨著新的壓力,新一代證券交易系統升級改造擴容,證券公司集中交易與集中風險監控系統建設,網上證券交易系統,信息安全與災備建設將成為重點。保險業務內容的衍生和服務意識的增強使保險業對信息系統的要求日益提高,電子商務與在線業務辦理將成為保險公司信息化應用的亮點。
未來能源行業IT應用投資重點是大能源行業管理機構電子政務建設,能源分行業間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能源行業監管系統建設。賽迪顧問預測2008~2010年,電力、石化行業將保持快速增長,電力、石化、煤炭IT行業應用規模將分別達到214億元、142億元、61億元。其中電力行業改革與供需的“拐點”將推進信息化深入發展,一體化應用系統與集成平臺將成為應用重點。各大電力公司集團內部將按照所處層次各有側重地進行信息化建設以及行業電力信息監管系統。
而石油石化行業將把ERP、MES等管理信息系統應用范圍擴大,一體化解決方案將受關注,企業應用集成與決策信息分析成為應用熱點,信息安全,IT治理和石油石化勘探、計算、設計等專業應用都值得關注。煤炭行業中的安全生產信息化是投資重點,ERP、EAM的應用需求將擴大,“煤礦數字化”是煤炭信息化發展方向,支持集團企業應用的管理信息系統將受青睞。
電信行業重組在即,因此電信行業的投資熱點是未來重組企業的信息系統整合,固網業務運營商的移動新業務系統建設,信息服務業務系統建設,計費系統、客服系統和BOSS系統的升級和改造,分析型CRM、MSS與ERP成為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構筑強有力的商業智能系統以及IT服務管理與IT治理都值得關注。
物流、醫療行業值得期待
未來兩年,物流行業IT投資的重點是建設全國性和區域性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物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物流WMS、TMS等關鍵業務系統應用和RFID應用等。該市場2010年將達到102億元的規模。
而醫療行業的IT投資重點從公共衛生領域看是國家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農村醫療服務網絡、全國農村合作醫療系統、衛生電子政務建設;從醫療機構來看是各地醫院信息化建設逐漸普及和升級,部分應用基礎較好的大中型醫院在業務需求促動下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內部系統的全面整合,逐步增大對臨床醫療系統(CIS)、醫療影像系統(PACS)的投資比例,電子病歷、遠程醫療區域之間的信息共享也開始逐步建設,數字化無線移動解決方案將逐步成為大型醫院的投資熱點。
趙剛預計,醫療行業市場2008~2010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6.9%,201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28.3億元。
農村和中小企業市場成亮點
2007年中小企業IT投資規模達到1829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15.7%。趙剛認為,中小企業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7.1%,201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936億元。
政府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增加對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另外中小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為IT應用市場提供廣闊發展空間。中小企業整體運營狀況良好,對IT應用的投資也將穩步提升。經濟發展將會促進中小企業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從而推動IT應用市場的發展。SaaS模式產品將受到廣大中小企業用戶的青睞。
2008~2010年,中小企業硬件投入重點是升級與換代,ERP、電子商務將是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兩大應用熱點。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指導咨詢、新技術培訓,需求比例分別高達63.3%、57.3%。機械行業的中小企業將重點建立連接廠內外的計算機網絡通信系統,選擇先進、成熟、適合企業管理需求的CAD、PDM、ERP、CRM、電子商務等系統。而紡織服裝類的中小企業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紡織制造技術,全面改造紡織服裝企業的生產、組織管理模式。醫藥行業的中小企業則要求IT產品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要符合國家監管機制和GMP標準要求。
2008~2010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將逐步到位,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工作也具有了推廣的價值,信息將進村入戶。賽迪顧問副總裁趙剛認為,農村市場到2010年將達到22.5億元的規模。
IT投資重點包括建設連接農業部到省級農業廳的網絡系統,建設完成延伸到縣鄉的一個全國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建設三個應用系統:農產品監測預警、農產品和生產資料監管、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大篷車,建設國家農業綜合門戶網站,建立部省兩級數據中心,開發整合國內、國際農業兩類信息資源,建設安全保障運行維護系統及配套環境,建立健全標準規范。
相關:
各抒己見
未來政府、電信、醫療、能源等行業需求層次提高,競爭也日趨激烈。對于強競爭、高需求的金融和政府行業,企業要靠綜合實力來競爭。對于弱競爭的交通等行業企業則要靠專業化制勝,在低需求層次的競爭中企業要進行差異化競爭。
――賽迪顧問副總裁趙剛
關鍵詞解讀
改革重組
中央政府大部委制的改革將影響到政府、能源等大行業,帶來信息系統整合和共享的需求。這將是這些傳統的信息化應用重點行業煥發第二春的重要機會。
【關鍵詞】營銷;服務;必要性;現狀;策略
一、國內醫療電子公司營銷與服務體系管理存在的一些
不足
(1)經營理念存在偏差。國內有很多醫療電子公司,其經營理念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差,有些企業封閉在自身已經設計好的服務標準和范圍上,忽略了客戶的需求和要求,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導致產品并不能很好的服務于消費者。還有些企業的服務內容和形式過于單一,不能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一體化服務。徐州同人醫療電子公司的經營理念在不斷進步中,但也不是完全不存在問題,畢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市場規則,不能停留于自身的優點。(2)專業性不夠。醫療衛生行業是一個需要高精尖人才的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高低對于醫療器械和設備的銷售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國內一些醫療電子公司只注重一味的向醫院推銷設備或者軟件,單從經濟角度生硬的進行介紹,而無法從專業的角度進行設備的演示和宣傳。這一是因為從業者的文化水平有限,自身素質達不到要求;二是因為企業對員工的培訓意識不夠。(3)缺乏橫向戰略聯盟。醫院通常需要的是一整套的醫療設備,單個企業提供單個設備不能很好的滿足醫院的需求,從而使客戶的滿意度降低,就需要花更多的服務營銷的成本去挽回。在營銷過程中,不僅要密切關注顧客的消費動態變化線索,同時也要同步關注那些阻礙企業獲得顧客的競爭要素的動態變化線索,兩者的關注程度是不同階段下有輕有重。
二、對徐州同人醫療電子公司建立和完善營銷與服務體系管理的建議
(1)改進經營理念。經營理念對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徐州同人醫療電子公司注重改進自己經營理念當中不足的地方,以客戶至上,尊重客戶,服務客戶。他們認為,客戶是滋養公司的強壯的沃土,是公司堅如磐石的根基,只有為客戶創造價值,讓客戶在產品質量和服務上滿意,企業才能持續枝繁葉茂,持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種良好的經營理念是構建該公司營銷與服務體系的根本原則,該公司善于細分市場、找準目標市場,以先進的經營理念、專業化隊伍、規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務來完善自己的營銷服務體系。(2)注重顧客滿意程度。服務有一個無可比擬的優點,它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提供許多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服務本身也已成為顧客所購買的一種產品,營銷服務成為物質商品交換的前提和基礎。徐州同人醫療電子公司在市場營銷中,應該利用服務營銷的手段,采取顧客所滿意的策略,以客戶為中心,尊重每一位前來購買產品的客戶,尊重每一家購買醫療設備的醫院,無論該醫院是國家級或者省級的大醫院還是鄉鎮街道的小診所,無論前來咨詢的醫院是否最終購買了公司的產品,營銷人員都要盡心盡力站在顧客的立場上看問題,以情感效應為中心協調顧客關系,從購買醫療設備的醫院的角度來分析他們的需求,唯有這樣,才能留住顧客,換取顧客的忠誠度和信任度。這樣,企業也能得到營銷過程中所期望得到的經濟效益,并且是持久的效益。(3)進行服務創新。創新不僅體現在對產品的創新,更應體現在對服務的創新。所以,徐州同人醫療電子公司要根據服務對象的差異,進行服務創新,改進服務體系。針對目標市場對服務的特殊要求和偏好,公司還可以采用不同的促銷策略。對相對固定的大中型醫院,除采取會員制等常規手段外,還可采取富有創意的公共手段。而對小型醫院,在加強宣傳的基礎上要多給予優惠措施。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的重要性不可忽視。企業若能將創新的觸角伸向網絡,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地方,一天24小時都不會間斷,向醫院提供設備的醫療電子公司同樣也該如此。應該建立一個24小時不間斷的網絡售后服務系統,網站上不僅有各種醫療設備的高清圖片、詳細介紹,還應有專門的營銷人員負責解答疑難問題。網絡作為一個宣傳的平臺,也能有助于企業營銷戰略目標的實現,獲得經濟利益。
三、結語
建立和完善營銷與服務體系,是醫療衛生行業的必然要求,是現代企業取得競爭優勢、增加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針對國內諸多企業經營理念落后、專業性不夠、缺乏戰略聯盟等營銷缺點,徐州同人醫療電子公司需要改善經營理念、注重顧客滿意度和開展服務創新,努力實現營銷與服務體系管理的精細化。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因子分析
一、引言
在知識經濟激烈競爭的今天,技術創新成為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戰略選擇。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以來,不斷促進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培育創新型的高科技企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地區和國家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成為推進我國新經濟發展進程的中堅力量。目前,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157家。這些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產出能力對本地區技術進步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進行測算和綜合評價,對于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引領技術創新先導作用,保持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快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評價
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利用2003年―2013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對安徽省的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四類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產出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1.研究方法
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技術創新的成果產出,本文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采用新產品產值(X1)、新產品銷售收入(X2)和專利申請數(X3)三個指標來綜合衡量創新產出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對上述三個指標進行提取和歸納,并根據主因子方差貢獻率計算安徽省四類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產出能力綜合得分,根據得分高低對安徽省四類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的強弱進行排序。
2.數據分析
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文中主要采用安徽省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四類高新技術產業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收集了該統計年鑒中安徽省2003年―2013 年11個年度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新產品產值、新產品銷售收入和專利申請數三個指標的數據樣本,并對數據整理歸納。由于部分年份指標數據存在缺失值,為了保持時間序列的周期性,采用了回歸分析法對缺失值進行修補。
2.安徽省高新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結果
利用SPSS13.0軟件對原有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Bartlett球形檢驗統計量分別為94.529,80.055,79.914,103.811,相應的概率Sig.均小于0.001,同時KMO值依次為0.733、0.793、0.705、0.687均大于0.5,因此原有變量適合作因子分析。分別對四類高新技術產業3個變量的原始數據進行因子載荷矩陣估計,第1個因子的特征值分別為2.911、2.991、2.864、2.703均大于1,累計解釋原始變量反映信息分別為97.036%、99.704%、95.479%、90.107%,因此提取第1個為主因子是合理的,在計算綜合得分TS時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其權重。
通過因子分析法對四類高新技術產業的3個變量數據進行分析,將因子得分評分標準。經計算2003年―2013年醫藥制造業因子得分FS1分別為-0.821、-0.811、-0.784、-0.751、-0.691、-0.582、0.143、0.112、0.852、1.243、2.091,以主因子方差貢獻率為權重計算出綜合得分TS1分別為-0.797、-0.787、-0.761、-0.729、-0.671、-0.565、0.139、0.109、0.827、1.206、2.029,根據綜合得分TS1醫藥制造業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為11、10、9、8、7、6、4、5、3、2、1。2003―2013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因子得分FS2分別為-0.562、-0.677、-0.627、-0.609、-0.600、-0.622、-0.298、-0.398、0.711、1.531、2.149,綜合得分TS2分別為-0.560、-0.675、-0.625、-0.607、-0.598、-0.620、-0.297、-0.397、0.709、1.526、2.143,根據綜合得分TS2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為6、11、10、8、7、9、4、5、3、2、1。2003年―2013年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因子得分FS3分別為-0.407、-0.578、-0.587、-0.404、-0.423、-0.502、-0.273、-0.538、0.162、2.742、0.808,綜合得分TS3分別為-0.389、-0.552、-0.561、-0.386、-0.404、-0.479、-0.261、-0.514、0.155、2.618、0.771,根據綜合得分TS3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為6、10、11、5、7、8、4、9、3、1、2。2003年―2013年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因子得分FS4分別為-0.759、-0.701、-0.778、-0.671、-0.534、-0.608、-0.052、-0.171、1.462、2.147、0.664,綜合得分TS4分別為-0.684、-0.632、-0.701、-0.605、-0.481、-0.549、-0.047、-0.154、1.317、1.935、0.598,根據綜合得分TS4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為10、9、11、8、6、7、4、5、2、1、3。根據四類高新技術產業綜合得分TS計算出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平均綜合得分ATS分別為0.0000882、-0.0001813、0.0000000、-0.0000909,排名依次為1、4、2、3。
根據因子分析結果,安徽醫藥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在2013年主因子得分FS1和FS2分別為2.091和2.149,排在所處行業歷年來的第一名。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在2012年FS3和FS4分別為2.742和2.147,排在所處行業歷年來的第一名。從行業歷年排名來看,安徽省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創新產出能力總體處于上升態勢,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子計算機辦公及設備制造業排名波動較大,創新產出能力不平穩。安徽省四類高新技術產業的綜合得分TS逐步從負分變為正分,創新產出能力總體上均有所提高。其中醫藥制造業從2009年之后連續幾年綜合得分TS1均大于0,說明其創新產出能力提升較快,2013年TS1為2.029為所在行業考察年度范圍內的最高水平。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從2011年后TS2、TS3和TS4大于0且得分增長較快,說明2011年后這三類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有明顯提高。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2013年TS2為2.143、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2012年TS3為2.618、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2012年TS4為1.935為所在行業考察年度最高水平。
橫向對比四類高新技術產業2003年-2013年的平均綜合得分ATS可以發現,安徽省醫藥制造業排名第1,其余三類高新技術產業按排名順序依次為: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安徽省醫藥制造業平均綜合得分ATS高于其他三類高新技術產業,說明其創新產出能力較突出,技術創新程度提升較快。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在2003年-2010年間的ATS為負值,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落后,創新產出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對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建議
文章通過因子分析進行實證研究,獲得了安徽省四類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綜合排名情況,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總體呈上升態勢,其中醫藥制造業創新產出能力提升較快,其余三類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前期較不平穩,2009年后增長較為穩定。此外,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平均綜合得分有正有負,其中醫藥制造業得分為正,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得分為負,說明醫藥制造業創新產出能力相較其他三類產業較強,四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為提升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進一步促進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出幾點對策。
1.建立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各類高新技術企業要把增強創新產出能力作為核心戰略納入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中。企業要構建創新管理體系,整合企業各類創新資源,健全有利于創新的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分配制度。
2.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創新效應。產業集聚便于集聚區內的企業和其他組織協調,從而幫助企業快速獲得創新所需要的資源;集聚區內企業間的競爭壓力也能推動企業不斷創新。安徽省擁有合肥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蚌埠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應充分發揮產業集聚的積極作用,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
3.要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高新技術企業要增強創新產出能力,需要提高技術創新投入,尤其對于創新產出能力較弱的高新技術產業,除了加大研發方面的投入之外,還要加大對注意對技術的引進、改造和吸收再創造的經費投入,以提高其創新產出能力。
4.政府應制定并出臺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給創新產出能力較弱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寬松的政策環境。例如制定專門的高新技術產業減稅政策,簡化高新技術產業金融貸款的限制和手續,擴大其融資渠道等等。
參考文獻:
[1]蔣含明,李非.臺灣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研究[J].亞太經濟,2012,No.17506.
[2]譚開明,魏世紅.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部地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3,v.26.
[3]傅為忠,韓成艷,劉登峰.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與建設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1.
關鍵詞:行業供應鏈醫藥商品流通電子商務物流配送
1.引言
我國的醫藥行業脫胎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藥品按國家計劃生產,統購統銷,價格上實行國家統一控制、分級管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醫藥行業逐漸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藥品生產領域向外資開放,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然而藥品流通行業一直沒有對外資開放,出現了大量經營分散、市場競爭能力差的批發企業,使我國藥品流通領域呈現出“市場分散、地方割據、企業規模小、流通秩序亂、整體競爭能力弱”的基本特點。在我國承諾向外資開放藥品分銷業即將到來,弱小的藥品流通企業即將與在資金、管理和技術上占優勢的國外流通巨頭進行面對面競爭的時候,重構我國醫藥行業供應鏈系統,大力發展醫藥物流與醫藥電子商務,已成為我國藥品流通行業改革的當務之急。
2.我國醫藥行業供應鏈現狀分析
考察我國醫藥行業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過程(見圖1),不難發現其供應鏈有如下兩個基本特點:
(1)流通環節和交易層次多、交易渠道復雜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藥品流通環節多,交易層次多是非常明顯的。藥品從出廠到最終消費者手里,在國外成熟市場一般為2~3個,在我國往往有6~7個環節。僅批發環節一般就有地區總經銷、市級批發商和縣級批發商,此外,廠家往往要設立辦事處,與各級批發商及醫院或零售藥店打交道。通常,各級批發商和廠家辦事處都可直接對醫院和零售藥店進行銷售,因此,藥品在流通環節上的去向多樣,往往難以監控。
(35%
辦事處
生產領域(35%)
消費者
(100%)
調撥、批發(50%)
零售(15%)
流通領域(65%)
圖1我國醫藥行業供應鏈現狀示意圖
(2)信息不對稱、物流效率低,批發環節所占成本比重過大
過多的交易環節和復雜的交易渠道使交易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流動無序,必然導致在流通過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損失,直接表現為流通環節在藥品價格構成中所占比重高達65%,其中批發環節占50%。批發環節成本高,必然導致銷售成本上升,從而迫使藥品趨向虛高定價,使藥品價格居高不下。需要指出的是,批發環節成本高除上述原因外,我國藥品價格獨特的“逆向調節”機制是另外一個重要因素。由于醫藥商品作為特殊商品的消費特性及醫院作為強勢買方的市場特性,在我國醫療機構特有的“以藥養醫”利益機制的趨動下,形成了藥品價格獨特的“逆向調節”機制,即藥品的價格越高,醫院獲利越多,醫生的回扣越多,反過來導致企業產品定價越高。
我國醫藥行業供應鏈所表現出的這些特點與我國醫藥市場發育不完善,市場體系不健全,政府調控不力,市場流通秩序混亂密切相關。在我國醫藥流通領域,流通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市場分散、效益低下的局面還沒有根本的改觀。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統計,我國有醫藥批發企業16000家,幾乎與醫院的數量相當,平均每個企業的年銷售額為1000萬元,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的企業不到5%,名列前10位批發企業銷售額合計占市場總額的20%。2002年銷售額最大的中國醫藥集團公司和上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也只有120億元和70億元。而市場規模比中國大10倍的美國全國只有5家一級批發商,其中美國醫藥商業三強——AmerisourceBergen,CardinalHealth和Mckesson就占全美96%的市場份額。零售市場則由RiteAid、Walgreen和CVS三家公司壟斷,市場份額在60%以上。數量眾多、經營分散企業的出現,必然導致無序競爭和過度競爭,使企業的效益低下。目前,全國醫藥商業企業平均流通費用率為12.56%,銷售利潤率為0.6%,而美國的流通費用率為3%,銷售利潤率為2.4%。以上這些數字的反差,顯示出我國醫藥流通企業在流通組織規?;I銷對象全國化、流通技術和設備科學化、經營行為規范化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巨大差距。
3.中國醫藥行業供應鏈的重構與藥品流通體制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醫藥流通體制改革成為我國“三項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特別是我國將于2004年對外資開放藥品分銷市場,對我國民族醫藥產業和藥品流通行業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正如國家經貿委指出的那樣:沒有分銷的外資企業僅是一個生產車間,而分銷一旦開放,競爭的天平可能出現更大的傾斜。為了深化醫藥流通體制改革,建立現代化的醫藥流通體制,迎接外資的挑戰,原國家經貿委在《我國醫藥行業“十五”規劃》中提出用5年的時間,“培育5至10個面向國內外市場、多元化經營,年銷售額達到50億元以上的特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集團;建立40個左右面向國內市場或國內區域性市場、年銷售額達到20億以上的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集團。這些企業的銷售額達到醫藥行業銷售額的70%以上。建立10個在國內外知名的醫藥零售連鎖企業,每個企業擁有分店達到1000個以上;建立一批區域性醫藥零售連鎖企業,每個企業擁有分店達到100個左右?!?/p>
推進醫藥流通體制改革,就是要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重新構建一個新型的藥品流通模式(見圖2),做大做強醫藥產業。為此,在制度層面上首先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堅決推行GSP認證制度,取締非法的醫藥市場,強化對整個行業和市場的監督管理;其次要建立新型的醫療機構采購制度,進一步推行以藥品、醫用耗材和醫療器械集中招標采購為主要內容的新型采購制度和新型交易方式實行,并在實踐中加以完善和提高。在技術層面上要推動以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手段的醫藥電子商務在全行業的應用,推動現有批發企業向商和配送商轉變。
區域配送中心
地區配送商
區域結算中心
醫藥電子商務平臺
消費者
物流信息流資金流
圖2新型藥品流通模式示意圖
這一新型醫藥商品流通模式的主要內容是:供應商與分銷商通過醫藥電子商務平臺直接進行網上價格撮合;成交信息直接傳遞到區域配送中心,通過地區配送商進行配送;分銷商通過區域結算中心直接與供應商進行結算,并支付醫藥電子商務提供商和配送商相應的費用。此外,區域配送中心有一套相對獨立的配送信息系統與供應商和分銷商相連。在這一模式中,醫藥電子商務平臺(虛擬的醫藥電子商務市場)與交易各方相連,是醫藥行業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居于核心位置。這一虛擬的醫藥電子交易市場通過與真實的物流配送系統和區域結算系統相互協調的運作,實現醫藥商品的高效流通。歸納起來,這一新型交易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交易方式電子化
通過醫藥電子商務系統的虛擬,醫療機構和零售商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與藥品生產企業直接進行交易,商流變得公開、透明,批發環節將不復存在,因而減少了中間環節,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
(2)交易手段信息化
改變原有信息采集和流動的低效和無序狀態,采用信息化交易手段,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完整性和及時性的特點,使信息流變得有序、透明,從而大大降低收集和處理醫藥商品信息的時間和成本。
(3)物流系統扁平化
將原來多層、分散、雜亂的批發商經過科學整合,改造成以中心企業為極點,覆蓋整個區域的配送網絡,徹底改變原有物流系統混亂無序、效率低下的狀況,使之成為一個設施完善、技術先進、層次簡單、運作高效的物流系統。
(4)采購形式多樣化
既可以進行獨立的分散采購,又可以進行集中的聯合采購,兼顧個性化需求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由于可以進行實時采購,因此可以縮短采購和儲存周期,減少庫存,既滿足臨床需要,又盡可能減少了市場風險,增加經濟效益。
(5)政府監管現代化
政府采用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對醫藥市場進行全程監控,徹底改變政府監管手段嚴重滯后,不適應市場發展的狀況,各種市場監管信息公開、透明,市場準入機制嚴格、規范,使醫藥商品的質量和臨床用藥安全有可靠的保證。
在這一新的藥品流通模式下,將形成新的醫藥行業供應鏈系統(見圖3)。這一新的醫藥供應鏈系統將原料企業、生產企業、配送企業和分銷企業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多層的中間批發環節將消失;醫藥批發企業將失去傳統流通職能,向藥品商和配送商轉變;交易渠道單一;所有交易過程將公開化,信息透明,政府將有能力對交易全過程進行監管。因此,這一新的醫藥供應鏈系統將使藥品流通環節成本大大降低,可從60%降至25%,從而極大地減輕消費者的醫藥負擔。
4.我國醫藥行業供應鏈的重構與電子商務的應用
在我國新型醫藥行業供應鏈系統中,電子商務系統和物流系統是相互依存的兩大子系統,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支撐起了現代醫藥行業供應鏈系統的運行。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日等國就已廣泛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替代手工訂單處理流程,通過傳統的EDI、便攜式訂單處理系統和互聯網生成的訂單占訂單總數的90%,電子商務成為主流模式。這些國家的醫藥企業致力于推動醫療機構藥品采購活動的信息化。如強生公司年信息化建設投資達到10億美元以上。在美國,藥品經銷企業為醫療機構和其他分銷機構提供各種信息系統,包括訂單系統、庫存管理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合同管理系統及處方調劑系統等,以降低供應鏈成本。美國佛羅斯特——沙利文市場調查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每年花費在醫藥供應上的830億美元中,有230億美元是純粹的流通費用,如果采用電子商務,在不降低美國人醫療保健水平的基礎上,至少能夠節約110億美元。
(35%
生產領域(35%)
消費者
(60%)
調撥、批發(10%)
零售(15%)
流通領域(25%)
醫藥電子商務平臺
物流信息流
圖3新型的醫藥行業供應鏈系統示意圖
電子商務在我國醫藥行業的應用,緣起于國家從2000開始推行的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政策的拉動。由于藥品品種規格繁多,工作量大,程序復雜,為了高標準地完成招標采購任務,既滿足醫療機構臨床用藥需求,又保證操作程序的公平合理,電子商務自然而然被引進了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當中。目前,醫藥電子商務正借著國家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契機,在全國范圍內正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新的交易方式。
我國的醫藥電子商務以B2B模式為主,它占了整個醫藥電子商務交易的絕大部分份額。在我國的醫藥電子商務領域,以海虹企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海虹醫藥電子商務系統”最具代表性。目前,“海虹醫藥電子商務系統”在全國28個省推廣應用,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已累計網上成交60多億元。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海虹醫藥電子商務系統”就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見圖4),目前已發展到全面進行網上采購的電子交易場階段,即醫療機構可以全面上網采購,藥品生產企業、批發企業可以全面上網銷售,政府主管部門可以全面上網監管,從而初步實現了我國藥品流通方式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正在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向國際慣例靠攏。
海虹醫藥電子商務系統V3.0是能夠為整個醫藥衛生行業的買方和賣方提供電子交易場所服務的第三方獨立系統,由數據準備、成交撮合、訂單處理、結算服務、會員制管理、交易監管六大子系統構成[2](見圖5)。該系統不具有傳統實體藥品市場的物理形態,但卻能夠提供實體藥品市場的交易服務功能,代表了現代藥品流通發展的方向。其主要特點是:
(1)同行政機關和藥品交易各方不存在隸屬關系和利益關系,是獨立的第三方公共平臺系統;
(2)利用會員服務體系進行企業及其產品信息的數字化,實現數據準備與成交撮合的分離,因而可實現無紙化的商務過程;
(3)藥品生產企業在委托企業進行配送服務的基礎上,可以直接進行投標報價,從而可以建立網上經銷體系,以減少中間環節,規范流通渠道,推動現代物流配送體系的建立;
(4)可以在集中、聯合、分散的情況下,為用戶提供公開招標、邀請招標、公開競價、邀請競價、詢價、瀏覽等多種采購方式,方便了醫療機構的采購;
(5)采用客戶端、瀏覽器和電話、傳真等多種方式進行訂單采集,全面支持采購訂單電子化;
(6)為政府主管部門提供電子交易監管服務
總之,電子商務被引入醫藥行業后,將形成一個虛擬的醫藥電子交易市場,這一虛擬的醫藥電子交易市場將整合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成為整個醫藥行業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其信息資源可在行業內共享,從而為我國醫藥行業供應鏈系統的重建與醫藥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招投標系統
l網上招標
l兩種成交方式
買方采購系統
•全面上網采購
•四種成交方式
•半無紙化的商務過程
電子交易場系統
l獨立的第三方系統
l六大子系統同時運行
l六種成交方式任意選擇
l全程無紙化的商務過程
l多種方式確保訂單執行
l政府全程的監管服務
l
V3.0系統
(2003年)
V2.0系統
(2002年)
V1.0系統
(2001年)
圖4我國醫藥電子商務系統功能演進示意圖
5.我國醫藥行業供應鏈的重構與藥品配送制發展
重建我國新型的醫藥行業供應鏈系統,就是要全面整合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實現“四流”在系統內的有序流動、協調運轉。從理論上講,實現物流配送系統與醫藥電子商務平臺的整合,就能夠實現四流合一。
政府監管
銷售合同目錄
采購計劃
采購單
銷售訂單
采購入庫記錄
采購應付細目
銷售應收細目
制定采購計劃
發送采購計劃
訂單分發
訂單配送響應
訂單到貨管理
銷售應收管理
采購應付管理
藥品采購結算
交易保
障服務
交易統
計分析
交易分
析管理
采購結算服務
銷售結算服務
資金劃撥管理
退貨換貨管理
全國數據中心
地區數據中心
交易數據中心
數據加工
數據采集
數據
數據
數據加工
數據加工
數據采集
權威數據
及監管
政府監管
政府監管
數據采集
數據采集
數據采集
數據
藥品采購目錄
自主采購目錄//集中采購目錄
集中采購目錄
藥品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
醫療機構及藥品零售企業
政
府
相
關
部
門
公開招標
邀請招標
公開競價
邀請競價
詢價采購
直接采購
成交合同
政府監管
采購中介服務
藥品采購中介組織
平
臺
服
務
機
構
賣方開戶銀行
買方開戶銀行
采購合同目錄
銷售出庫記錄
圖5海虹醫藥電子交易市場結構功能示意圖
國外先進國家的醫藥物流配送系統高度發達,如美國有65%左右的處方藥由批發企業配送,全美的經銷企業每天需處理25萬份訂單,1000萬條信息,配送到12.5萬個分銷機構中去,隔天配送的響應率高達95%,準確率達到99%,每個訂單條目的配送成本僅有0.3美分。世界第一大醫藥連鎖企業——Walgreen位于威斯康星州的配送中心占地90000平方米,配送分布在8個州的902家藥店,品種達80000余種,日進貨量達11.73萬件,職工1200人,年銷售額10億美元。作為美國最大公司之一的強生公司在新澤西州建有三個自動化立體倉庫,負責149億美元藥品的訂單處理、藥品配送和數千名醫藥代表的供應保障,員工僅有160人,配送成本僅占藥品銷售收入的0.5%。
目前,重建現代區域醫藥物流體系正由構想變成現實,醫藥物流投資熱正在形成。如深圳市2002年的藥品銷售額為95億元,80%的企業自辦物流,全市共有94家批發企業,倉庫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物流成本占經營成本的20%,銷售利潤率僅為0.67%。為改變藥品經營原有的換倉模式(從大倉換到小倉,從甲倉換到乙倉),將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深圳市計劃在2003年組建集采購、儲運、配送為一體的現代藥品物流體系,輻射珠三角乃至華東和華南部分地區。
我們認為,相對于醫藥交易平臺,我國的醫藥物流更為落后。今后我國醫藥物流發展方向是獨立的第三方專業物流,一方面企業單一的物流在成本上無法與大型的第三方專業物流相比,且投資較大;另一方面異地設立藥品倉庫在政策上受到國家的限制。目前,我國只批準了十家企業進行異地設立藥品倉庫的試點。發展醫藥第三方物流,目前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作為一個新興的基礎設施項目,應該從區域物流建設入手,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經營、市場化運作的思路,以現代供應鏈理論和物流管理理論為指導,合理配置資源,合理進行規劃布局,統一進行宏觀調控,在進行科學規劃和設計的基礎上,高起點、高質量、快速度地重建我國的醫藥物流系統。
第二、在各地區域醫藥物流建設實踐中,要根據各地的市場狀況和資源特點,在引導企業進行大量的兼并重組,減少數量,提高資產和經營規模的同時,將新建和改造結合起來,合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兼顧先進性與實用性,實行“網絡化建設、規?;洜I”,以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
第三、搞好醫藥物流信息化工作,以信息流支撐物流的運作。要開發先進實用的信息系統,做好與生產企業、醫療機構、電子商務平臺和銀行結算系統的接口。
第四、國家實行政策優惠,出臺配套措施,打破地區壁壘,優化整合資源,積極推進醫藥物流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
第五、加強人才培訓,全面提升人員素質?!啊卑鏅嗨?/p>
第六、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解決回款瓶頸,促進醫藥物流產業的良性循環。
6.結語
縱觀我國醫藥流通行業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全意義上的行業供應鏈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其原因在于醫藥電子商務的滯后和醫藥物流的空白。在醫藥流通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醫藥流通行業的發展趨勢已變得基本明朗:一是以第三方醫藥電子交易市場為代表的交易電子化,二是以第三方醫藥物流為代表的物流專業化。電子商務和醫藥物流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決定著未來中國醫藥流通行業的興衰。我國現代醫藥行業供應鏈系統的重構就是要以現代供應鏈理論和物流管理理論為指導,從醫藥電子商務的推廣和醫藥商品配送制的實施兩方面入手,通過政府推動和企業運作,建立適應全球競爭的醫藥流通市場體系,使之成為我國現代化流通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挑戰。
論文關鍵詞:R&,D效率,高技術產業,大型企業,DEA方法
研發活動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源泉,其效率的高低不僅決定著這些產業研發經費投入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對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大型企業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研究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R&D績效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主觀評價法、文獻計量法、投入評價法、多層面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和數據包絡分析(DEA)等[1]。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效率,該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顯的優點。(1)DEA方法無需假定輸入輸出之間的關系,僅僅依靠分析實際觀測數據,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構造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工商管理論文,就可以對生產單元進行相對有效件評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評價單元采用同一生產函數形式,故它滿足“多元最優化準則”,每一個被評價單元皆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生產結構來達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參數方法則追求“單一最優化”,相比之下非參數方法更符合實際情況。(3)對于無效單元,參數方法僅僅能說明無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僅能計算出生產單元的相對效率,還可以指出無效的根源以及改進目標,給決策者提供較多的經濟管理信息[2]。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數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產率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免費論文。首先,它不需要投入與產出變量的價格信息。一般來說,投入和產出的數據較易獲得,而要素價格信息往往不夠完善,該方法避免了價格的失真或不可獲得導致的困難;其次,它可以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成生產效率的變動和技術的變動兩個組成部分,這樣就能夠測算出效率和技術變動的情況工商管理論文,從而進一步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緣于生產前沿面的移動效應還是效率提高的追趕效應;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設生產函數,從而減少了模型假設誤差的風險。
2.數據來源
按照數據選取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則,選取了1995-2007年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五個高新技術行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數據,以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R&D經費內部支出作為輸入變量,以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申請數作為輸出變量,運用DEAP2.1軟件對其研發效率進行了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8》[3]。
二、相對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規模報酬可變以及規模報酬不變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規??勺兊那闆r下,并通過多階段的方法進行的相對效率分析。
1.以行業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1)相對效率
從綜合效率看,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三個行業的綜合效率達到了DEA最優(見表1)。其中,除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之外的四個行業純技術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的規模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不變,航空航天器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遞增,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遞減。
表1 行業相對效率分析
樣本次序
綜合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醫藥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887
0.896
0.990
irs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別表示規模收益遞增、不變、遞減。
(2)投入冗余與產出不足
表2 行業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行業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醫藥制造業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1434.639
56290.174
37.68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平均
1434.639
56290.174
37.683
從行業的角度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中除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外,都達到了DEA有效(見表2)工商管理論文,即不存在DEA改進的余地。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在產出既定時,應增加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1434.639萬元,或者在投入既定時,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56290.174萬元,專利申請數增加38項,才能達到DEA有效。
2.以年份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從年份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相對效率有效年份為1995、1997、1998、2000、2004。根據DEA有效(C2R)既是規模有效也是技術有效的原理,對這五年目前的R&D投入來說,除非增加一種或多種新的投入,否則無法再增加產出量,或除非減少某些種類的產出,否則無法減少投入量。根據DEA理論的“投影”定理,可計算出使非DEA(C2 R)有效的各決策單元轉變為DEA有效的目標改進值(表3)。1996年在保持現有產出水平的前提下,應減少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43361.809萬元,同時減少R&D經費內部支出19206.876萬元,或者增加新產品銷售收入523012.716萬元,增加專利申請數77項,才可使決策單元的R&D投入績效轉變為DEA有效。在出現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年份中,新產品銷售收入冗余占全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年,投入冗余占到了12.96%,,其次是2002年,投入冗余占比為3.65%工商管理論文,其余年份均在1%左右。也就是說,1996和2002年應大幅削減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才有可能達到DEA有效。對于R&D經費內部支出的冗余占全部R&D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占比為2.19%,其次為2002年,其余年份占比都相對來說較低免費論文。因此可以看出,在1996和2002年出現了大量的投入冗余,應大幅度削減這些年份的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和R&D內部經費支出。對于產出不足問題,1996年和2002年出現了明顯的產出不足,尤其是新產品銷售收入。
表3 年度相對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年份
綜合
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
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0.692
0.802
0.812
三、影響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因素分解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malmquist指數的平均增長率為1.1%(見表4),這說明在13年間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率上升了2.6%,除此之外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從時間序列來分析,2000年malmquist指數增長幅度最大,平均增長率為73.8%,1998年下降幅度最大,為44.6%工商管理論文,這可能成為全國malmquist指數增長幅度不大的原因之一。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malmquist指數波動幅度較大。
表4 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影響因素分解
年份
效率變化
技術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1996
0.941
1.248
0.960
0.980
1.175
1997
0.907
0.618
0.939
0.966
0.561
1998
1.218
0.455
1.134
1.074
0.554
1999
0.950
1.614
0.945
1.005
1.533
2000
0.953
1.823
1.052
0.906
1.738
2001
1.033
1.255
0.966
1.069
1.297
2002
0.966
1.339
0.955
1.011
1.293
2003
0.892
0.712
0.904
0.987
0.635
2004
1.116
1.495
1.148
0.973
1.669
2005
1.093
0.617
1.051
1.040
0.674
2006
1.001
1.209
0.993
1.008
1.211
2007
0.822
0.984
0.940
0.874
0.809
平均值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注: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技術進步變化指數×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規模效率變化指數。
我國高技術產業五大行業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平均增長了2.6%,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了1.1%,規模效率平均降低了1%,純技術效率平均降低了0.4%。表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五大行業R&D活動取得了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小幅提高,但企業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出現小幅下降趨勢。五大高技術行業中,除了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降低外,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都取得了明顯提高(見表5)。
表5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行業Malmquist指數
行業
效率
變化
技術
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
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醫藥制造業
1.000
0.972
1.000
1.000
0.972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970
0.931
1.009
0.961
0.90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0.966
1.052
0.978
0.987
1.016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0.984
1.081
0.994
0.990
1.064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1.009
1.103
1.000
1.009
1.113
平均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三、結論
采用相對效率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其中主要是技術進步的貢獻[5],全要素生產率年度間波動幅度較大,反映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甚至出現效率低下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李軍.中國各地區R&D投入效率評估[D].重慶大學.2007
[2]師萍.科技投入制度與績效評價[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馬京奎,張為民.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4]盛昭瀚.DEA理論、方法與應用[M].科學出版社.1996
再過一段時間,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以下簡稱“飛利浦”)將不再以IT巨頭的身份馳騁于國際商場。根據最新發展戰略,這家荷蘭公司正在將自己的主導業務推向醫療保健和時尚生活領域。
2006年8月7日,飛利浦宣布將減持LG?Philips液晶制造業務(該公司系飛利浦與韓國LG公司合資,以下簡稱LPL)中2.9%的股權。此前,飛利浦擁有該合資公司32.9%的股權。據悉,這筆交易最晚將在明年7月前完成。2005年12月,飛利浦已從LPL中減持了5%的股權。
這是荷蘭人遠離IT業務的最新一步。此前,飛利浦總裁兼CEO柯慈雷已經剝離了旗下顯示器業務(出售給臺灣冠捷電子)和大部分半導體制造業務(作價64億歐元出售給美荷兩國金融機構構成的國際財團聯合體)。
其實,自柯慈雷2001年上任飛利浦CEO后,就拉開了公司轉型的序幕――瘋狂收購了諸多企業的醫療設備業務。那么,他為什么毫不猶豫地將IT業務一一拋售?為什么又要不遺余力地進軍醫療設備業務?如此大張旗鼓的業務買賣,能否把飛利浦推向又一個輝煌的時代?
柯慈雷奏響轉型序曲
1985~1999年間,在歷史上最大的技術浪潮中,飛利浦精彩的新產品和新概念不斷涌現,期間培養起來的技術實力不但確立了他們在業界的技術強勢地位,而且使其開始成為一家全球性的大公司。但是,技術驅動型的成長方式后來卻成為飛利浦繼續發展的一大桎梏。
2000年后,飛利浦發展舉步維艱,不斷虧損。此時,柯慈雷臨危受命,擔任總裁。新上任的柯慈雷首要任務就是把飛利浦由一個技術驅動型公司轉變成一個市場驅動型公司,因此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拉開了飛利浦轉型的序幕。
國外媒體開始并不看好柯慈雷的改革之舉,他們對此戲謔地說“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飛利浦轉型故事的版本就像它生產的電動剃須刀品種一樣多,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雖然說法稍有夸張,但也道出飛利浦屢次轉型不成的境況。
飛利浦漫長的產品線和主業模糊的品牌形象都是擺在柯慈雷面前的事實,因此轉型成了扭虧為盈的唯一出路。
2001年,飛利浦開始實施名為“邁向一個飛利浦”的計劃,旨在簡化公司的組織結構和流程并提高效率。同時,飛利浦將眾多生產部門精編為五個,分別為醫療系統、家庭小電器、消費電子、照明及半導體。2003年,飛利浦又把對醫療保健、時尚生活和核心技術三大領域提供解決方案作為公司發展的重點方向。到2004年9月,飛利浦引入了新的品牌承諾“sense and simplicity”(精于心,簡于形),作為強化其市場營銷、塑造品牌形象及向市場驅動型企業轉變的又一重要推力。
一連串的動作為飛利浦的轉型做好了鋪墊,也使其在2003年下半年扭虧為盈,2005年全球運營利潤達到17 .7億歐元,比2004年增長10%。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柯慈雷時代是飛利浦有史以來變革最大的時代,同時也為公司戰略轉型打開了局面。
不當業績波動型公司
行業觀察家認為,只顧技術不顧市場變化而贏得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型企業既需要技術不斷革新,也需要隨著市場變化的脈絡不斷變革,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市場轉型的巨浪所淹沒。所以,飛利浦戰略轉型刻不容緩,甚至一些目前還在盈利的業務也被柯慈雷納入剝離的清單。
8月4日,飛利浦宣布出售大部分半導體業務(僅保留該業務19.9%的股份)就一直處于贏利狀態,2004年、2005年的稅前利潤分別達到5.58億歐元和4.57億歐元,但并未達到董事會要求的利潤率再提高5個百分點、年收入達到50億歐元的條件。
據悉,全球芯片市場波動較大。2001年全球芯片業遭遇寒流,跌入了近20年來最深的低谷,此后的幾年一直在谷底徘徊,直到2005年才有短暫的復蘇跡象。但業內人士預測,該市場將繼續落入波動期。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也認為,隨著全球芯片市場增長速度的減緩,未來十年將有1/3以上的芯片廠商“出局”。 所以,飛利浦出售半導體部門恰逢其時。
出售半導體部門時柯慈雷公開表示,飛利浦將遠離元器件和半導體等周期性行業所產生的收入波動,從而完成向更穩健、更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業務轉變。所以在過去的幾年中,飛利浦不斷剝離IT業務。出售完顯示器業務后,2005年將移動顯示系統業務出售給臺灣統寶,2006年伊始又將光頭業務出售給華進。
飛利浦出售LPL中的液晶制造業務股權則是由于其業績不佳、市場低迷所致。據韓國市場調研機構Investment&Securities分析報告指出,今年第二季度LPL液晶面板的平均售價下降了16%至18%。對此,柯慈雷無奈地表示,由于日漸飽和、增速放緩和價格競爭激烈的電子市場使市場需求未達到預期。
電子行業的波動性導致全球電子名牌廠商在不斷調整業務定位,從而擺脫由電子市場成本競爭激烈、技術更新過快以及價格下降迅猛的經營風險。
業內人士分析,整個電子產業發展波動較大,特別是上游芯片產業,一些不能承受市場風云變幻的公司逐漸退下來,最終只留下能承受得起較大市場波動的企業,而這些企業將一定是在某一領域具有絕對壟斷勢力的企業,如英特爾、東芝等。
近年來,大型跨國企業紛紛從“費力不討好”的行業中全身而退。如IBM賣掉PC業務、西門子接連賣掉手機及通信部門等。對利浦而言,其追求的目標很明顯,那就是盡量避免市場風險,轉向穩定且利潤豐厚的行業,避免因某些業務的市場波動影響其市值。
Jupiter Research分析師指出,飛利浦等公司的的轉型標志著一個時代的來臨――國際IT巨頭從垂直整合到集中優勢資源,專注核心業務,已經成為競爭日趨劇烈的IT業的發展趨勢,國際巨頭紛紛分拆,是對做大做強的傳統觀念的顛覆。
業界普遍認為,在出售半導體、液晶制造和顯示器等業務或部門后,飛利浦就可能徹底告別業績周期性波動時代。
逐鹿醫療保健設備市場
飛利浦一邊在剝離IT業務,另一方面加緊了向醫療保健市場進軍的步伐。
在2002年到2003年間,飛利浦進行了約50億歐元的系列并購,并購對象包括ATL超聲、ADAC實驗室、安捷倫科技醫療解決方案集團等。其直接的收獲就是飛利浦醫療系統在全球醫療成像、監控、信息和服務市場上占據了領導地位,經營規模和范圍躍上了新臺階。飛利浦2003年財務報告顯示,其醫療系統部門表現搶眼,營業利潤同比增長了14%。飛利浦醫療高級副總裁鮑思奇表示:“六年前飛利浦才涉足醫療保健業務,但我們有著很強的后發優勢,這足以讓飛利浦在這個行業上領軍頭銜?!?/p>
而在過去的12個月中,飛利浦在醫療市場就先后進行了8次總投資額為35億歐元的收購,并由此帶來了將近10億歐元的新增收入,吸納了超過5000名的新員工加入集團內部。
荷蘭公司的收購戰略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目前,飛利浦已成為與GE、西門子并列的國際三大醫療系統制造商之一。去年飛利浦在醫療系統的業務收入達76億美元,占到集團總銷售額的五分之一。飛利浦醫療系統的銷售額在總銷售收入中的比例已經從1998年的6%增長到2005年的20%。
現在,業界相信飛利浦對醫療系統業務充滿了興趣,但這種激情是否會一直燃燒下去,業內人士也表示質疑。Jupiter Research分析師指出:“醫療行業的潛力只存在于發展中國家,而且越來越多的公司將會在這個行業展開新一輪角逐。”
同時,飛利浦在醫療系統咄咄逼人的猛進,其競爭對手也不甘示弱。2005年西門子經過高層調整之后,也宣布開始將業務重點向醫療系統轉移。2005財年,西門子醫療系統取得了9.76億歐元的利潤,成為西門子12個業務部門中排名第二的支柱產業。尤其在中國市場上,GE和西門子對飛利浦也構成了潛在的威脅,2005年這兩個公司的醫療系統業務增長都勝利浦。
行業觀察家普遍認為,飛利浦公司對自身品牌的重要性有著十分清楚的認識,正是基于這種認識,飛利浦才設定了將公司轉變成以“醫療保健、時尚生活和核心技術”為中心的遠景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對一個強大的母品牌實施全面而完備的管理,同時,在不同的國家生產多樣化的產品,而始終傳遞同樣的品牌價值,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