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8 17:18:4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合作能力;初中生;合作習慣
十四五歲的初中生具有強烈的合作需求,他們渴望有自己的伙伴,他們渴望有人和他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他們渴望有人助他驅除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絆腳石,他們渴望和人一起走向輝煌的明天,所以合作是初中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作為老師,應在這方面,作個有心人。培養合作沃土,營造合作適宜生長環境,催生合作成果。
一、對學生合作現狀的分析:
初中生是兒童向成人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是看待問題處理方法趨向成型的時期。因此,初中生與同體之間的合作既異于小學生,也不同于成人,有其特點:
(1)合作基礎的趨同性
這部分學生一般以共同的興趣愛好作為合作的基礎。在一起時,由于年齡相近,興趣是在同一水平線,有共鳴性,一起閱讀,一起探討,說出自己的看法觀點,采取相應的行動,又能得贊同……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沒有父母的嘮叨,沒有老師的管束,他們不再感到孤獨和受牽扯,相反,可以體會自己的一方天地,找到無窮的樂趣,得到認可,發現自己的價值。
(2)合作對象的選擇性
初中學生選擇合作對象時,距離近的因素,幾乎不起任何作用,主要依據是:同感、愛戀、尊敬、相互共鳴等因素。對某一事物的態度,對某件事情的做法,對某個人或事的情感等等,因為對其中一件或幾件的認知,促成了幾位學生的合作,并因個中因素而選擇更加清晰。最喜歡的個是:思維活躍,愛發言,愛思考,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能和我共同解決問題等。
(3)合作范圍的有限性
總的來看,初中學生的合作范圍大多局限在本班內,所選擇的多是同。他們合作對象的來源,多是以下幾種 :本班同學,鄰居,小學同學,或是同學相互介紹等。
二、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方法
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逐漸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總體而言,主要應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能力。
(1)增強合作意識,調整認知結構
對人合作有一種積極的全面的、正確的,認知是優化合作關系的基礎,它可以使合作呈現健康走勢,生成燦爛火花,反之,將直接影響人際合作,作為老師,作為班主任,要觀察細微,準確掌握,及時防微杜漸,及時糾正偏差,釋放正能量,引入正軌道。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學生之間加強合作的重要意義,增強其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整認知建構,優化合作意識。
(2)加強個性修養,養成合作習慣
要想形成良好的人際合作就要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加強個性修養對于搞好合作,養成合作習慣具有重要作用。在這一方面,作為班主任,要充分認識到,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達到這一地步,是一個循序漸進步步提高的過程。可雖然不容易,班主任要堅信一點,只要認真做起,步步到位,收效是顯著的。任何一屆一班的學生,都有很多個性品質優秀,起表率作用的學生,其他學生學習可塑性很大,在表彰模范的過程中,就可以逐漸實現這一目的。 “扶倒老人”這一世間平凡事,善舉而叫人怯為,好事而令人添堵,確是社會怪事。令我難忘的事例是,一次主題班會中,李敏同學的發言,包潤孺、劉龍祥、張文慧三位同學的評析發言,發乎情,入乎理,從情感上排除異見,贏得了共識, 教室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真正令人欣喜!我們的學生是向善的,我們的學生是上進的。我們的教育有希望,我們的社會有希望,我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3)克服合作偏見,提高合作水平
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學生經歷不同,涉及各種客觀條件限制,學生往往不能全面看問題,老師應該讓學生了解合作過程中易于出現的種種偏見,使他們樹立正確的認識,能正確的了解同學伙伴,達到與同學搞好合作,不致產生一些合作認識偏見,對別人的行動做出錯誤的判斷。
以下幾種合作偏見要注意排解:
第一印象的認知表面性、片面性。要叫學生不要陷入“以貌取人”的誤區;刻板印象造成成見、偏見,使其認識簡單化。要指導學生動態看人,理性看人;光環效應,使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近因效應使長期了解的內容被最近了解的東西所掩蓋,不要因眼前現象花了眼,要看遠看透,真正把握實質性的東西。
合作知覺中出現的上述偏見,常常成為心理融洽的障礙,造成合作運行中的滯阻。要讓學生了解和克服這些東西,有助于提高學生人際合作的水平。
(4)掌握合作技巧,形成合作能力。
合作學習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技巧,事實證明,學生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得以成長,應培養學生做到:真誠關心同學,學會寬容他人,增強交往頻率,掌握合作技巧。
三、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追求目標
1合作學習,要具有吸引力
合作探究小組形成后,本身要具有凝聚力,使其越來越實,越來越有力,對那些離群索居的個體學生,產生磁性,有心向往之欲動,并最終加入進來。對那些組內學生,產生凝聚力,更聚攏,更向心,規模大了,意義也大了。
2 合作學習,要有明確的任務,適當的追求目標
學習任務有層遞性,目標可望可即,使學習小組每時每刻不虛度,有成效,顯示合作小組的價值,顯現合作小組的收獲。
創造性思維是自覺的能動思維,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心理和智能活動,他的主要特征是新穎性、獨創性、突破性、真理性和價值性。實施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有創見的設想和理智取舍活動的過程。許多著名心理學家就創造性思維的結構問題分別提出了它們各自的劃分思想。在分析一般創造性思維過程時,一種被普遍認同的理論是由約瑟夫.沃拉斯于1926年提出來的。他認為創造性思維過程包括4個連續的階段:①準備階段;②醞釀階段;③明朗階段④驗證階段。筆者認為,創造性活動過程與科學創造活動過程大體上是一致的,可分為以下4個階段:
1.情境與選題準備階段
創造性思維活動的表現,需要教師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使學生產生趨向目標的強烈的創造欲望;其次要選準課題,然后圍繞選題做好知識、資料的準備,了解前人在同一領域研究的進展情況等。準備得越充分,思路越開闊,就越容易獲得成功。在這個過程中,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起主要作用。
2.醞釀與構思階段
英國著名的思維教學專家愛德華.波諾(Edward Bono)曾說:“一切教學都可以說是在指引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教學可以說差不多完全是注意力的取向問題,因為他不傳授新知識和內容”。認識主體面對困惑的問題情境,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定向分析導致矛盾或問題的關鍵,確定其實質性問題。一般需要多維度、多功能地考慮問題,運用分析、聯想、類比、歸納、猜想、反思維定勢等思維方法,以及運用分解、疊加、變形、代換、反演等數學方法進行推理、構想與探索。這一階段的時間一般來說較長,而且思考十分艱苦,是訓練學生意志、毅力,創造和體驗數學建構過程、積累經驗的最佳時期,需要抓住目標始終不放,一追到底,進行深人的探究性思維活動。
3.領悟與突破階段
經過充分醞釀之后,學生情緒異常高漲、思想十分活躍,在頭腦中于某一瞬間突然產生頓悟,形成新的構想和數學猜想,從而實現思維的突破與創新,使問題得到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創造性思維方法和數學美感起著突破口與領悟本質的關鍵作用。數學家阿達瑪曾用他的切身體驗來描述這一過程:“呈現于我面前的解答往往是:①與我前些日子的努力毫無關系,因而難以認為是以前工作的結果;②出現得非常突然,幾乎無暇細想。”
4.檢驗與完善階段
這是對頓悟式所形成的數學猜想等結果進行檢驗、論證,并不斷接受實踐的再檢驗及修正與完善的過程。這一時期是數學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完善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運用集中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這四個階段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各階段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嚴格劃分也是困難的。但其中第二、第三階段是關鍵階段,對實現創造、創新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形象、靈感、審美意識等非邏輯思維。
創造性思維過程,又可以說是發散與集中思維互相作用的過程。在創造性思維的前期,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得各種設想,需要進行發散思維,這時應掌握較多的思維方法與創造技法。而在創造性思維的后期,由于較多的設想已出現,就需要運用幾種思維加以篩選與驗證。
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從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來解釋創造性思維的結構,經歷了“問題―猜想―創造”過程。在醞釀構思和領悟突破階段一般要通過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發散思維并形成猜想,然后用集中思維和邏輯思維達到對猜想的檢驗、論證和完善,形成創造。
二、對數學創造性思維產生條件的認識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創造性思維不同于一般的思維。它既是概括性、靈活性、廣闊性、獨立性、論證性等各種思維品質相互結合、高度協調的產物,又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集中思維、發散思維等各種思維形式的辯證統一因此,創造性思維產生的條件是相對復雜和苛刻的。
1.具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和良好的認知結構
法國數學家彭加勒說:“發明是辨認、選擇”,他認為創造無非是一種選擇而已,即選擇數學中有用的組合,拋棄無用的組合。根據這一觀點,創造性思維是根據需要調動儲存在大腦中的各種知識和經驗的表現,是辨認、選擇和重新組合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掌握豐富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是產生創造性思維的前提。我國數學家陳景潤曾把華羅庚教授的《堆壘素數論》、《數論導引》從頭到尾研究了7,8遍,重點章節讀到40遍以上,這為他后來成功地將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具有思維的高度靈活性
靈活性是思維的品德之一而高度的靈活性則是數學創造性思維的必要條件。面對復雜的對象,只有具備思維的高度靈活性,才能進行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才能沖破原有的舊觀念、舊思維和思維定勢的束縛步入新的境界,產生創造、發明。例如,年輕的數學家伽羅華在研究代數方程思維受阻時,便迅速調轉研究方向,以反常的思維方式引人了代數群的概念,這樣,他不僅解決了代數方程的根式可解問題,而且開辟了群論這一新穎的研究領域。再如,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他們在長期論證“歐氏第五公設可證”這一猜想受阻時,毅然轉向對其否命題進行深人研究,創立了非歐幾何學。在科學發明史上諸如此類的大量事實充分表明:具有思維的高度靈活性是產生創造性思維的必要條件。
3.具有發現問題的強烈意識和執著的探索精神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一個科研工作者只有具備了強烈的發現問題的意識和敢于批判、鍥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即思維的疑難和矛盾,它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創新的起點是質疑,創造發明往往是在實踐性理論的研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引起人們去解決問題的。牛頓正是從觀察到蘋果落地這個事實開始提出了疑問,并最終導致了一個偉大的發現。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能力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注重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只要學生能熟練地解題,就以為達到了教學目的,卻忽視了學生數學交流能力的訓練,最后導致大部分學生對數學思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者是語無倫次、毫無條理,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教學實踐。
一、培養自信,激發學生數學交流的興趣
1.及時評價,讓學生樂于交流。
自尊與自信是孩子發展的力量源泉。師生之間民主、愉悅、激勵的氛圍,以及生生之間合作、融洽與平等的關系是討論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交流過程中,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有親歷成功和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長處,又可以發現自己的潛力,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便會增強,從而會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學習。
2.允許出錯,讓學生敢于交流。
“讓每一個站起來發言的學生都能夠體面地坐下來”應作為課堂教學原則來恪守。課堂應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場所。當學生發生錯誤時,教師不要急于評判、急于給一個標準答案。教師要做的是給學生“二次成功”的機會,給弱勢群體充分思維的時間,要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多給學生一些類似于“你能夠舉手發言已經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會找到答案”的鼓勵性語言,讓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從而產生“要交流”的興趣,“敢交流”的自信,達到“會交流”的效果。
二、創造機會,讓學生有數學交流的途徑
1.教師主動設問,讓學生有交流的機會。
語言是人和人交往,以及個體進行抽象思維的重要工具,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和語言的發展密切聯系的。我們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創設一定的機會,讓學生多動口,訓練學生數學語言的條理性和準確性。日積月累、不懈地訓練,就能培養學生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教師應經常問學生,用的是什么圖形的教具,是怎樣貼圖形的,講了什么內容,怎樣進行回答,等等。
2.學生主動質疑,讓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問才能思,辯才能明。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動口,在疑難處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無疑能使學生拓展解題思路,年終總結達到思想的開放性。如果我們能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多動口,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就一定會有所提高。
3.結合實踐,交流操作探究的發現。
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往往要依靠具體事物作為思維的支撐。沒有操作支撐,絕大部分學生很難進行定向有序的思維活動;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維的起點。小學生認識事物是從直觀到抽象的,其思維過程要借助直觀的形象來引導。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學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動手操作,引導他們動手、動腦、動口,有效地提高他們表達和交流的能力。
三、注重指導,讓學生學會數學交流的方法
1.交流發現要完整。
清晰有序、頭頭是道地說話,不但能給聽者留下較深的印象,而且能使說者的邏輯思維得到發展。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懂得思考問題要有根有據,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盡量做到簡單明確,便于表達。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學的數學知識都呈現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信息的快速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方法呈多樣化,因此,不少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做得干凈漂亮,但若讓他們把自己的思路說一說,卻往往不能完整、流利地表達。針對這一現象,就應從訓練學生的口語基礎入手,從培養數學交流能力入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指導他們對每一個知識點都能完整地表達出來。如教學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兩步應用題:“學校有30張彩色紙,做紙花用去11張,做小旗用去9張,還剩多少張?”教師就要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在此基礎上,指出做紙花用11張后留下的部分和做小旗用去9張的部分,把中間小問題講出來,盡量讓多個學生講,使學生的內在思維能力轉化成口語。
2.交流發現要有準確。
在訓練學生有頭有尾地說話,能完整、連貫地把話說清楚的同時,我們還要指導學生說準確。例如,“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有的學生可能脫口而出“2”,也有的說“2份”,答案雖然對,但語言不準確。如果養成好的說話習慣,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只有多練習,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說、會說、能說、說好,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才會變得更有邏輯性。
3.適時追問,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根據教學的目標與交流的實際,教師適時地加以追問或補問,不僅可以提高了學生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交流的有效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同數位所表示的意義是不同的,從而加深學生對計數單位的理解和掌握。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言,敏感地抓住有關信息進行追問或補問,問題由易到難、層層推進,激活學生的思維,針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與研究,發展學生深層次思維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的寬度和深度就能得到不斷提高。
一、閱讀概念,由淺漸深理解含義
概念的學習是每一個新知識的開始。概念即人們在反復的實踐和認識過程中,將事物共同的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從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就成為概念。對概念的理解從很大程度是對概念的反復閱讀,如整體的閱讀,初步了解概念的內容,再分部分閱讀,找到語句的條件及要求,再相應地得到條件下的結論。每個概念都能體現知識間的關聯性,一環扣一環、精練的語言、準確的表達,指明了概念在特定條件下的理論結論,它有對數學嚴密性、嚴謹性更好的詮釋。
二、閱讀課本例題,把握知識的合理使用
課本例題是把新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應用起來的一條紐帶,例題的剖析過程能學到分析問題的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例題的閱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充分的閱讀中才能有效地理解問題中的條件和所學知識在建立什么樣的關系,該如何地進行思考,它在整個的解決過程中采用的是哪些語言和思路,在這樣不斷的堅持下,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邏輯思維得到發展。
例如,在講《圓》的知識時,由于學生是新接觸的教學內容,許多與圓的知識相關的符號語言使用得不夠流暢和準確,甚至還有一些學生不知怎樣去分析題意和書寫過程,針對這種情況,就要翻開書本,帶領學生研讀課本例題,分析每一個條件給出的合理性,并結合解答過程理解知識的應用方法和數學語言的使用。例題每步蘊含的邏輯道理,正是訓練學生對知識應用的能力,這樣的閱讀是及時的,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也是至關重要的。
三、閱讀選學欄目,激發探索興趣
人教版數學教科書中安排了“觀察與猜想”“實驗與探究”“閱讀與思考”“信息技術應用”等選學欄目,這些內容無疑是給學生開闊了眼界,不僅對數學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初步的認識,還知道了我國數學的一些成就,如,《九章算術》、楊輝三角、商高的勾股定理等等,可是教師卻忽略了這部分內容的講解,沒能正確地認識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認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學習的必要性。數學教學不只是教給學生書本知識,更是要教育學生要具有綜合的數學素養,有著對先人的感激,又有對未來數學發展的渴望,從而激發學生不斷探索的熱情和執著。閱讀選學欄目就顯現出它重要的作用。
四、閱讀小結,理順知識結構
長時間地學習數學,許多學生并沒有很好的總結歸納的習慣,只是機械地完成教師規定的學習內容,教師為了考慮教學時間的局限性,也放棄了對每一章知識做系統的梳理。這樣做的隱患是學生建立不起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知識點間的聯系顯得生疏,應用方面更是生硬不靈活。
教科書中安排的小結這一環節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準確地閱讀,正確地回答,對掌握整章知識內容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小結涵蓋兩個方面:一是本章知識結構圖;二是回顧與思考。知識結構圖用框圖形式加深學生總結運用本章主要內容及相互聯系的認識,它強調的是知識間的內在含義,教師在分析這步時要結合具體實例來鞏固和引申本章的重點內容,容易使學生對這些內容形成較深的體會,為后續的知識打好基礎。回顧與思考是教師檢驗學生是否正常地接受了一章的學習,能否用所學的知識合理地回答書中提出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正向遷移。
一、要吃透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
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首先需要吃透它的基本要素,“吃透”基本要素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涵義:
1. 要清楚科學探究的幾個要素
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該途徑涉及到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多個要素。曾經有教師跟我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我先問他有多少學生知道科學探究有多少個要素,他的反應很茫然。學生如果不清楚科學探究有哪些要素,自然就無法自主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也就不可能掌握科學探究方法,更不可能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我們一定要明白,只有讓學生清晰了科學探究的要素,在腦海中建立起了科學探究的模型,才能讓科學探究成為學生自主和自覺的行為。
2. 要理解要素之間的緊密聯系
只是知道了科學探究有幾個要素還不夠,因為探究各要素不是獨立的,而是有著緊密的聯系。“提出問題”就是確定了整個探究的方向和主題,也為“猜想與假設”明確了范圍;“猜想與假設”是在“提出問題”范圍內判斷可能性,也為“制訂計劃”明確了目標和方向;“制訂計劃”是針對“猜想與假設”設計的方案,也是“進行實驗”的活動依據;“進行實驗”是在“制訂計劃”的指引下開展的實踐活動,也為“收集證據”提供了事實依據;“收集證據”是對“進行實驗”的有關現象和數據的記錄,也為“解釋與結論”提供了實踐證據;“反思與評價”是對探究過程、探究結果和個人參與的評價,也為“表達與交流”進行梳理、整理和提煉;“表達與交流”是對探究成果的分享和交流,是科學探究活動教育意義的升華。科學探究的各要素之間承上啟下,互為因果,理解其間的緊密聯系,有利于建立對科學探究的整體思維。
3. 要領會每個要素的內在要求
在建立了科學探究各要素整體認識的基礎上,還需要認真領會每個要素的內在要求。“提出問題”是在問題情景下,抓住問題矛盾的沖突,發現有價值和意義的問題;“猜想與假設”是根據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推斷問題涉及原因的所有可能性;“制訂計劃”就是設計驗證假設的方案,包括活動方案和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本身就是一種驗證性實驗,包括定性和定量兩種實驗方法;“收集證據”包括記錄實驗前后發生的變化,以及運用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間接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就是對事實與證據進行加工處理,初步判斷事實證據與假設之間的關系,并得出合理的結論;“反思與評價”就是對探究結論進行可靠性評價,并對探究過程進行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認識;“表達與交流”就是對探究結果進行加工,變成作品,與他人進行討論、交流和分享。領會了每個要素的內在要求,有利于準確把握思路和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探究思維。
二、科學探究教學要講究基本策略
要把科學探究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做到既能熟練駕馭科學探究教學方法,又能真正發展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就一定要講究方法和策略。
1. 要建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模型
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完全熟悉科學探究的構成要素,在腦海里建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模型。課標確定了科學探究由八個要素組成,其實就是科學探究的八個環節,這八個環節構成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模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教材設計的科學探究主題,往往只是活動探究的情景,或者是問題的分析與探討,沒有包含科學探究的全部要素。開展這些探究主題教學時,一定要把它們作為學生建立完整的探究模型的教育機會,讓學生在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全部環節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科學探究模型的意識,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發展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 要在教學中分解滲透科學探究各要素
在教學中不追求科學探究各要素同時呈現,也不追求各要素呈現順序固化。這與要建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模型并不矛盾,如果一味強調八要素的落實,勢必會使科學探究變得僵化,使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變得被動。我們應該將科學探究各要素分解滲透到教學中,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各種素養。因此,在教學中要及時把握機會,盡可能創造條件,有所側重地對科學探究某些素養進行訓練。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并能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問題討論的時候,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或經驗,大膽地對問題可能的原因或答案提出猜想,培養學生提出假設的能力;在驗證性實驗教學時,鼓勵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和實驗原理,嘗試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方案,培養學生實驗設計的能力等。
3. 以科學探究為主線設計課堂教學
科學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應該鼓勵把整節課教學設計成探究活動。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所以,任何學習內容都可以轉化為科學探究的主題,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如:在“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高中化學必修1)的教學時,可以把教材中“CuSO4溶液與NaCl溶液不反應,CuSO4與BaCl2溶液能反應”的實驗現象作為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思考“酸、堿、鹽在水溶液中反應的機理和條件是什么”的問題,并結合學生已學的酸堿中和反應、復分解反應等知識,鼓勵學生對反應發生條件進行大膽猜想,并通過實驗來驗證猜想,最后整理形成離子反應的概念、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離子方程式書寫方法及離子方程式的意義等知識。這就是整體設計的以科學探究為主線的課堂教學,實現了把科學探究與知識學習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創新和探究能力。
廣泛大量的閱讀是學生攝入語言知識的最好途徑,它可以讓學生浸泡在英語語言的魅力之中并感受語言,但是只有把學生自己吸收到的語言加以運用才能真正轉變為能力。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注重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比如可以利用學新概念第三冊讓學生通過paraphrase來加強他們的語言能力。通常在講解重點或是比較好的句型結構時,讓學生通過找同意義的詞組句型來解釋并舉一反三,同時給他們一些相應的中文翻譯以便達到熟練。例如Lesson 44 Speed and Comfort,在講解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動筆寫出與每句話意義相近但又不同的句子結構來,然后讓同學自己到黑板前來展示自己的句子,這樣一來,學生之間互相學到的短語和句型就無形之中越來越多。
如文章原句(1)是:People traveling long distances frequently have to decide whether they would prefer to go by land, sea or air. 再來看看同學們改寫:People who like traveling often have to decide on what transportation will be better for them.可以看出有些同學的改寫是很不錯的。最后提供一個示范句:As far as travelers are concerned, choices of how they would like to travel will frequently face them./ People traveling to faraway places will frequently be faced with the choices of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by land, sea or air?再看原句(2):Airplanes have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dangerous and even the hardened travelers are intimidated by them. They also have the disadvantage of being an expensive form of transport. But nothing can match them for speed and comfort.筆者要求同學們把這段話合并成一句復合句,同時不改變原意。這里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語言概括和組織能力。
總之,每當同學們寫出很好的句子時就給予表揚,而有錯誤的句子則馬上和大家一起修改,分析錯誤的原因,逐漸提高同學們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尤其在復雜的句子結構上,慢慢讓學生養成嚴謹的習慣。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同學們基本上都能準確運用從句、分詞結構、倒裝、強調等等語法結構,整體寫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精讀課上這種練習的主要目的是要同學們能夠把所學到的基本的語言知識體系進行橫向的聯系和比較,最終使他們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以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
2.充分利用每次作文講評的機會
這是實現學生能力的重要過程。通常比較好的做法是利用一整堂課來講評作文,同學們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也很高。具體做法是:先把同學們好的作文展示出來,然后啟發同學們能否寫出更好的句型結構,鼓勵同學們動手寫;同時錯誤多的作文也展示出來,先讓同學們指出其中的錯誤,然后再集體修改。展示完畢后,就作文的寫作步驟進行分解,當場在黑板上演示給學生看。實際上,給學生演示的過程非常重要,因為可以讓同學們學會如何去改進自己的句子結構,提高語言的正確性和準確性。
基礎寫作的任務大概分為四個步驟:1.首先讀清楚寫作要求的所有內容,并把這些內容分成5句話,按照敘述的先后合理地布局好。2.然后就五句話所要運用的句型或結構迅速大概地列個小提綱(如果學生熟練的話這提綱可以在大腦里進行)。其實這個環節最難的是學生往往想不到用地道的英文結構或句型,要不就是不能找到合適的英文結構來表達中文的意思,他們往往想不到地道的英文就會用中文式的結構來表達,以至于出現詞不達意。3.注意五句話之間的內在聯系,準確地使用連接詞。4.成文并加以潤色。每次的作文訓練,筆者都要求同學們快速做到這些步驟。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學生本身語言功底的養成。這是課堂教學中首要解決的問題。要寫出精彩的文章,學生應該要有很多的知識積累,但是光積累還是不夠的,還要運用這些所積累的語言素材,只有在學生用過后才真正是把它們變成了自己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
實例一:
情景說明:李華父親的朋友陳偉是美籍華人,其兒陳小明明年要來大陸學校學習漢語,故來信咨詢學校情況,假定你是小華,給他回信,內容如下:(1)我校是一所具有80多年歷史的老校。(2)學校很美,有許多的花草樹木,兩座教學大樓,一座宿舍樓。(3)學校設備優良,有體育館、計算機室和大圖書館等。(4)學校除正式課程外,還有許多選修課,如油畫、打字、烹調等。(5)最重要的是,學校有很多優秀教師,課程有趣,教師既有知識又和藹,非常愿意幫助我們,我愛我們學校,我真心希望你也喜歡我們的學校。
學生作文一:
(1)Our school is an old school and has a history of 80 years.
(2)It is very beautiful with lots of flowers, trees and grass and there are two teaching buildings and a dormitory building.
(3)There are lots of very excellent equipments such as a gym, a computer room and a large library etc. in our school.
(4)Besides the normal courses, there are still lots of elective courses for students to choose, such as oil painting, typing and cooking.
(5)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there are many excellent teachers in our school, who are both knowledgeable and friendly and very willing to help us, so we like our school and hope you will also be fond of it.
這篇作文應該說是沒有什么問題的,錯誤很少, 而且敘述也很流暢。但是筆者只給了這位同學11分。對于這類作文,通常可以進一步要求同學在此基礎上做些修改,比如在運用句型、詞匯方面進行加工,增加一些句子的復雜性。比如針對這篇作文,教師可以啟發同學們積極思考并動手自己寫,然后在黑板上逐一演示5句話:
(1)Our school is an old school with a long history of 80 years. /Our school has enjoyed a good reputation since it was set up/established/founded 80 years ago.
(2)Surrounded with various flowers, grass and trees are two teaching buildings and a dormitory building, making the campus as beautiful as a garden.
(3)Besides, it has lots of modern and advanced facilities such as a gym, a computer room, a large library and so on, all available to students.
(4)In terms of curricular program, as well as the required courses, our school provides students with many other elective courses like painting, typing and cooking, which are very appealing to students.
(5)What makes us love the school/What impresses us most is that it possesses a great many excellent teachers, knowledgeable, friendly and helpful, and I sincerely hope you will have a wonderful time here/enjoy your school life here as well.
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不斷的點撥,這樣每次的作文講評都可以讓同學們有所收獲,比如學生每周一次的作文,教師要認真閱讀,全批全改,然后把好的句子摘抄下來,同時把那些錯誤也一一記錄下來,并在課堂上展示。正如英國散文家Francis Bacon所說的“Writing makes a smart man”,通過一次次的訓練講評,再訓練再講評,筆者感覺同學們在一步一步地進步。
3.狠抓學生的規范化書寫
這是寫作前學生必須做到的第一件事。
四、結束語
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提高則更是一個漫長的逐步積累的過程,從最初的句子、句型的學習到寫出復雜的結構都需要教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筆者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地試驗嘗試,就一定可以找到最佳的途徑。
參考文獻
[1]Linda Lonon Blanton.中學生英語寫作新視野(1~4)[M].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 速算能力 “看”與“算” 心算口答訓練 計算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
計算能力是數學教學中應該著力培養的重要能力。隨著電子計算器的普及,新課改下,數學教師在數學課上開始淡化計算能力的培養。但筆者認為,由計算引發的速算能力對于學生心智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學生在速算過程中不僅培養了數感,還健全了心智。速算能力的培養往往是和數學的其他計算能力結合在一起的,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速算效率,引發學生的強烈學習渴望,培養其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那么,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速算能力呢?
一、“看”比“算”更重要,要通過觀察能力的培養提高速算能力
培養小學生的速算能力一定要樹立指導思想:“看”比“算”更重要。因為很多小朋友不喜歡一下子看完題目,而是喜歡從左到右邊做題邊看題,這樣就無法從整體上把握一道題,影響解題的整體效率。
完整地看題,從全局思考,往往具有強大的思考效應。300多年前,一位小學3年級的學生,名叫高斯,只用5分鐘就算出了1+2+3+…+100的總和。大部分學生是從左到右依次計算,這樣要進行99次加法計算。而高斯通過觀察卻很容易地發現了1和100,2和99,3和98,…,50和51,它們兩兩搭配,和都是101。這種左右均衡的結果,使他想到用乘法計算得到101×50=5050。這樣,用一次乘法就代替99次的加法,使計算迅速得出結果,體現觀察能力在提高計算能力中的威力。
由此可見,數學中的計算題離不開對題目的整體觀察,也只有通過對計算題的整體觀察,學生才能構建其思考中的整體意義。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養成觀察思考的習慣,更有助于學生整體思維的構建,提高思考效率。
二、從“大處”著手,進行心算口答的訓練
在學習數學計算時,大部分老師重視的是列豎式的筆算教學。這當然要求學生掌握,但這種常規方法,如果一味訓練,就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局限,認為數學計算只能列豎式進行筆算。我常常對學生說:一道題有1000種解法,計算題也不例外。不同的解法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我們除了列豎式的常規解法外,更應該教會學生從“大處”著手,進行心算口算的速算訓練。
例如,如何計算1241-587=?
大多數人都喜歡列豎式筆算,而不喜歡心算口答這種復雜的算術題,但我們一樣可以使它變得很簡單。那就是,我們不減587,而是減去600,得到641,又因為我們多減了13,所以結果為641+13=654。
又如,如果你的進貨價為42元,你想獲得15%的利潤,你應該怎樣計算呢?首先,你可以計算42的10%,即4.2元,而4.2元的一半即2.1元,也就是42元的5%,然后把這兩個數字相加,即得到6.3元,也就是42元的15%。
很多學生習慣了筆算,習慣了書寫解題過程,結果很多可以口答的題要淘出本子進行筆算,這實際上是效率不高的表現。而且筆算是從“小”進位到“大”,這樣如果出現錯誤,是“大”處更容易出錯,而我們直接從“大處”著手,就算出錯,往往也是“小”處出錯。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教會學生這種心算口答的思考方法,這種思考方法著眼于“大處”,著眼于快速計算出“大”的結果。
三、掌握一些特殊的計算方法及其推廣
常規的加減乘除豎式計算當然要求學生熟練掌握,但要讓學生掌握一些特殊的速算方法。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有較大的篇幅講解計算的簡便方法。即通過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加法對乘法的分配律等幫助學生提高速算能力,而這些當然是特殊的計算方法。
但是,同樣有通過觀察提高運算能力的方法。如:計算112×25=?我們可以有特殊的計算策略,即以退為進地變成:28×4×25=28×100=2800。
特殊的計算方法,還可以采用一些非常規的速算方法,并由此幫助學生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
如,計算32×11=?
對于這道數學題,只要把被乘數32的兩個數字相加,3+2=5,然后把結果5放在3和2之間,你就會得出正確答案352。
但對于計算85×11呢?
因為8+5=13,那么它的答案是不是8135呢?
當然不是。因為這個13只能占一個數位,而十位的“1”必須進位到“8”的位置,即正確的答案為935。
這樣,我們就掌握了兩位數乘以11的全部秘密,而且能夠迅速寫出它們的答案。
那么,我們接著要問:是否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計算三位數(或者更多位數)與11相乘的數學題呢?
當然可以,如計算324×11=?
這道題仍然可以從3開始,以4結束,因為3+2=5,2+4=6,所以答案為3564。
這樣,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他們紛紛提出:“有沒有適合用于更大的數相乘的方法,如與111相乘,如何算呢?又如果是與12、13或者18相乘呢?”我說:“別急!方法靠人找,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自行研究,自己找到特殊的速算方法的!”
從而發現,它們的結果一樣可以是十位乘以十位加1的和,后面續寫個位的乘積。這就與個位數為5的兩位數平方規律一致,但它其實是這種特殊方法的一個推廣。如果用字母代替數的話,這兩個兩位數就可以表達為(10a+b)[10a+(10-b)]。
這樣的探究讓學生的學習一下有了價值,因而深受學生喜歡。
四、在計算中提煉數學思想方法
計算能力要提高,除了培養學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外,還要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如前所述:“看”比“算”更重要,以退為進的策略,從特殊到一般總結規律,等等。
在計算中提煉數學思想,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有限的課堂學習價值向無限的探索延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力轉化為素質的必由之路。
數學中的計算能力,特別是心算口答的速算能力是學生心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訓練,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計算中思維敏捷。如計算15×18=?,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15×2×9=30×9=270這種以退為進并湊出整10的速算方法。也可以用5+8=13,5×8=40,再得出130+40=270這種速算的方法得出正確結果。
由于每個人的心智結構與思維特點的差異,每道計算題的思考方式和難易程度會因人而異,在以學生為本的新課改教學中,我們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探索,自我體驗到學習中發現的快樂,而速算中獨具一格的思考能給他們帶來這樣深刻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張文在.通過速算培養小學生思維敏捷性與靈活性的實驗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2.6.30.
一、建構新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求教師不再是簡單的“教書匠”,而是要富有創新精神。因此,教學理念也要更新。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活動的承載者、成果的展示者。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備課時一定要深挖教材,精選教法,盡可能采用討論、探究式教學法,精心準備教學內容,平時注重知識的積累,收集相關的信息,爭取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上課時,語言精練,用詞準確,態度和藹,耐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在實驗課上,教師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激活學生的思維,要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促使學生學習方式也慢慢發生變化。
二、設計探究程序,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
通常情況下,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程序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這一程序對于學生來講,應該是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參考步驟。在教學中不能機械地套用探究模式,因為學生所具備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一開始就會的,是需要通過探究學習才能獲得的。學生的能力開始只能完成部分探究步驟。因此教師作為學生探究學習的引導者,應該科學設計探究程序,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對于探究能力較差的七年級學生,開始應注意讓他們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注重觀察、比較和推理能力的培養。比如蘇科版七年級(上冊)剛開始的一個探究學習――“探究鰭在魚游泳時的作用”,在提出問題階段,我讓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先花一段時間飼養魚,通過對魚的仔細觀察,了解魚的生活特性,進而引導學生自己提出鰭在魚游泳時的作用;在學生制訂計劃階段,我強調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對課本中的其他探究活動我們就可以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實驗探究的各個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利用情境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
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或創設一定的教學場景,來發展學生的學習技能,培養學生情感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教師通過適時、適度指導,引導學生圍繞探究問題,利用探究材料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再通過集體討論,選擇最好方案,然后據此進行探究。比如,學生在學習“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時,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境:“土壤中有細菌和真菌嗎?”通常學生就會設身處地用生物學知識來解決,如何配制培養基,如何采集細菌和真菌、觀察菌落形式等。在多種形式的學習情境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都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四、拓寬學生知識面,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
課外閱讀可以拓展視野,幫助學生認識生物學價值,熱愛生命,熱愛社會,讓學生自覺主動掌握一些與所學生物知識有關的內容,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空間。如“科學、技術、社會”中的無土栽培,讓學生課外完成“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還有哪些?”“無土栽培知識你還知道哪些?”“涉及生物學的詩詞歌有哪些?”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把自己收集到的相關內容展示出來。對于一些生物學基礎較差,但喜好上網、喜愛課外讀物的學生,讓他們搜集相關的知識,并在課堂上將他們的成果展示出來,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主動學習,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成為生物課堂教學的主人,從而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