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9-22 09:38:1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第1篇

一、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及趨勢分析

截止到年底,全市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394處。按規模分:大型10處,中型43處,小型341處;按地域分:新昌縣103處,諸暨市102處,嵊州市95處,上虞市76處,*縣15處,越城區3處。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5219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3%。

年,我市受強臺風、強雨雪等極端性災害天氣影響,地質災害明顯多發,全市共發生突發地質災害22起(不包括未造成人員傷亡的小型公路邊坡塌方),比年增加175%,其中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16處。由于預防措施到位、應急處置妥當,未造成人員傷亡。全市因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60萬元,比年減少了15%。

汛期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防范期,今年要特別注意極端性災害天氣在局部造成的強降雨,做好預警預報工作。地質災害易發區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特別是要把各類農村道路邊坡、易發區內的各類農家樂等公共場所及農村居民點作為地質災害防范的重點。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務

(一)做好入汛前各項應對工作。各縣(市)都要在汛期來臨前編制年度防災方案,指導本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3月中旬前,各地要組織汛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檢查各災害(隱患)點現狀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落實情況。充分考慮極端天氣引發重大地質災害險情的可能,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作必要的修改完善。重新確認應急系統及群測群防網絡人員,確保責任落實,在緊急情況發生時,能迅速響應,高效有序地組織搶險救災工作。

(二)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地質災害預警體系建設。各縣(市)國土、水利、氣象等部門要密切合作,互相溝通,進一步健全地質災害預警體系。落實汛期各項工作制度,汛期值班、災情巡查、災情速報等制度要嚴格執行,做到各地質災害(隱患)點汛前檢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確保一發現險情,立即組織應急排險,防止災情的進一步發展。各地要適時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進一步健全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全面提高各級政府的應急搶險能力和當地群眾的應急自救能力。

(三)加強群專結合和群測群防建設。抓緊開展新昌縣回山鎮下山村滑坡專業監測省級示范點的建設工作。各縣(市)要建立1?2個地方級地質災害監測示范點,做為各地地質災害監測的樣板工程,實行專業監測與群眾簡易監測相結合,帶動并提高各地的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建立群測群防網絡責、權、利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制定監測工作制度,災害(隱患)點責任人負責定期檢查監測記錄,確保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到位、監測記錄到位;要從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資金,保障地質災害監測人員的工作經費。通過各種渠道,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的業務培訓和知識宣傳,同時發揮監測示范點的教學推廣作用,提升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的監測水平,提高基層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做到明白防災、主動防災。

(四)推進預防為主、治避結合的工作進程。上一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到修編期限的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要做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修編、和實施工作;全面調查,制定新一輪防治目標,統籌安排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快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和搬遷進度,爭取提早實現各地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近期或中期目標。列為省重點的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要按時完成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的全部工作,并把成果應用到當地政府防汛抗災中。

(五)做好工程項目建設中的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建設用地項目中確認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督促工程建設單位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提出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從源頭上減少工程項目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對引發地質災害的工程項目,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督促責任單位及時治理。

三、地質災害防治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協調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級政府要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防汛工作的重要內容。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負責管轄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保障經費,推進工作。各縣(市)政府要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對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要列入當年財政預算,專款專用;對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要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積極向上爭取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和專項資金,按規定落實配套資金,把地質災害防治與水利建設、交通建設、城市建設、防汛抗旱、新農村建設等結合起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保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2篇

一、全市地質災害現狀及2015年地質災害防治概況

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為7347.25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72.69%。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499處(不含城區 14條地裂縫、5個地面沉降中心),直接威脅4932戶、20174人、15739間房屋的安全。

2015年,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災(險)情18起,直接經濟損失約218.2萬元,無人員傷亡;通過治理搬遷,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11處。

二、防范區段和防范期

結合2015年地質災害災(險)情、隱患點的穩定性狀況,預測2016年全市地質災害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一)重點防范期。

滑坡、崩塌主要防范期:510月,主要防范密集降雨引發的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泥石流主要防范期:69月,主要防范連陰雨、暴雨引發的泥石流。

地面沉降及地裂縫主要防范期:全年應密切關注因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活動。

(二)重點防范區域。

重點防范區域: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灞橋區、未央區、臨潼區、長安區、高陵區、藍田縣、周至縣、戶縣、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和國際港務區。上述為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開發區。

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未央區:重點防范F1~F7地裂縫的變化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地裂縫。

雁塔區:重點防范F7~F13地裂縫的變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對地表建筑的破壞,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黃土崩塌災害,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地裂縫、地面沉降。

灞橋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F1~F10地裂縫及延伸帶的變化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地裂縫。

臨潼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

長安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F14地裂縫變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

藍田縣:北部的橫嶺黃土丘陵、白鹿塬邊坡、鯨魚溝及郭家嶺、游鳳嶺山區,南部的基巖山區、灞河階地和八里塬等地。防范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

周至縣:108國道黑河沿線,馬召鎮以南地區,竹峪鎮、翠峰鎮、駱峪鎮、廣濟鎮、馬召鎮、樓觀鎮、集賢鎮和九峰鎮一線的秦嶺山前地區。防范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

戶縣:澇峪河、太平河沿岸和秦嶺山前等地。境內的西漢高速、太平峪公路等穿越秦嶺的公路以及西成高鐵建設沿線的邊坡地帶。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高陵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國際港務區:主要防范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黃土崩塌災害。

(三)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學校:灞橋區物業管理學校,長安區長安一中、西安旅游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長安師范附屬小學、東韋小學,戶縣紙房小學。

旅游景點:臨潼區驪山景區,長安區灃峪、常寧宮景區,戶縣牡丹園、澇峪、太平峪、朱雀景區。

古遺址、古建筑:雁塔區青龍寺,臨潼區華清池,長安區華嚴寺、興教寺、甘霖寺,戶縣金峰寺。

省級地質災害隱患點:臨潼區驪山滑坡,高陵區梁村崩塌。

(四)重點防范的交通干線。

鐵路:西康鐵路小峪至石砭峪段,西成高鐵建設沿線。

地鐵:地鐵在建與運營線路穿越城區地裂縫沿線。

公路:西安境內的京昆高速西安至漢中段、包茂高速西安至安康段、滬陜高速西安至商洛段、108國道、312國道、210國道。戶菜公路、太平峪公路、小峪公路等穿越秦嶺山區的公路,以及黃土塬區正在建設的公路、二級路網等。

(五)重點防范的礦山。

藍田縣湘子岔金礦、堯柏小寨石灰巖礦,周至縣馬鞍橋金礦、板房子鐵礦,戶縣郭家山白云巖礦、澇峪教場白云巖礦。

三、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

(一)落實地質災害防災責任。

1.健全群測群防體系。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災目標責任書,嚴格落實兩卡一預案(防災、避險明白卡以及防、搶、撤預案)制度。對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確定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監測人為直接受威脅的群眾,并落實群測群防人員補助經費。

2.制訂年度防治方案。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編制本區域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并于5月30日前公布實施;同時做好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工作,并于2016年6月底前。

3.強化部門防災責任。市氣象局負責提供天氣預報和雨情信息,與市國土局共同會商,聯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市安監局與市國土局共同督促已取得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且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在有效期內的非煤礦山企業,做好采礦區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市交通局負責組織國道、省道兩側公路用地內由公路建設及養護引發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指導區縣做好農村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建委、市城改辦負責加強對在建房屋建筑工程項目的基坑支護、降水、土方開挖等工程的監督檢查,督促建設單位落實相關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市市政局負責對公用設施附近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市教育局負責組織對學校校舍(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市水務局負責水利設施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防治工作。市旅游局負責協助A級旅游景區上級主管部門督促A級旅游景區加強地質災害排查并采取防范措施。市文物局、市民委負責督促古遺址、古建筑使用管理單位,做好周邊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市地鐵辦負責軌道交通保護區范圍內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西安鐵路局負責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省交建集團、省高速集團負責高速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

(二)加強地質災害動態管理。

1.落實地質災害三查制度。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和市級有關部門,要在汛前開展地質災害排查,逐級落實防災責任,制定有針對性的防災措施及專項工作方案;汛中針對強降雨區域進行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險情并妥善處置,切實保障受威脅群眾安全;汛后實施核查,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動態,調整防治工作重點,總結工作經驗,提高防災效率。

2.推進地質災害詳查。推進灞橋區、臨潼區、長安區、周至縣、戶縣等5個區縣的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調查成果將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依據。

3.嚴格執行評估制度。對于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及地裂縫穿過區域進行的工程建設項目,國土資源部門應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在用地審批中,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監督管理,嚴防工程建設引發、加劇、遭受地質災害。

(三)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1.加快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建設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的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2016年,重點推進長安區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工作。

2.積極開展工程治理、搬遷避讓工作。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開展工程治理。對于因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原則,責成相關單位實施治理;對于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突發地質災害,及時申請治理資金,組織開展應急治理。2016年,完成中省財政已下達的16個地質災害專項治理工程的驗收、備案工作。對工程治理難度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與扶貧搬遷工作結合,納入本地區搬遷工作的年度安排,實現全市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應搬盡搬,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

3.加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力度。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具體演練次數為:灞橋區、雁塔區各5次,臨潼區30次,長安區35次,藍田縣15次,周至縣25次,戶縣15次,高陵區4次,曲江新區、國際港務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各1次。戶縣、周至縣、臨潼區、長安區4個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高標準十有縣,每個區縣培訓人數不低于1萬人,確保完成全市138次的演練任務及培訓目標。

(四)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1.構建監測防治體系。國土資源部門要繼續實施典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工作,提高地質災害隱患點自動化監測水平,加強地熱水監測工作;逐步實施全市地面沉降、地裂縫監測工作,初步構建多部門聯合的地面沉降、地裂縫防治體系。

2.加強預警預報。國土資源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會同氣象、通訊部門,建立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和聯動機制,及時預警預報信息,特別是加強對短時局部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

3.提高應急反應能力。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及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24小時值班及速報制度,按照《西安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地質災害專用車輛、應急通信和專業設備。市地質環境監測站設立市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指導全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地質災害24小時值班電話及傳真:86787052。

四、地質災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夯實工作責任。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負責人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逐級簽訂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層層落實防災責任,確保防治措施落到實處。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對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對在地質災害防范和處置中,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行政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二)加大投入力度,積極落實經費。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增加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投入,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應急和治理等工作,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三)深化宣傳培訓,提高防災意識。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開展應急處置和應急指揮決策能力培訓,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強化《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與地質災害防治基礎知識、防治管理基本技能的宣傳培訓。

(四)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領導工作,參照市級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職責,成立本地區地質災害領導機構,加強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力。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做好本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水平。

附件:西安市2016年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特征一覽表

第3篇

為全面貫徹落實記關于防災減災系列講話指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2021年度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xxx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xxx202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等法規和文件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我市地質災害多發于低山丘陵區、采空區及地下水開采嚴重區域,類型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緩變型地面沉降為副。截至2021年x月,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x個,威脅人數x余人,威脅財產約x萬元,隱患點分布于xx山區xx、xx、xx、xx四個鎮以及xx街道、xx林場兩地。不規范的建設活動(尤其是切坡)、連續強降雨、過度抽取地下水等成為近年我市地質災害的主要誘因。

(一)重點防治區(見附件1)

1、滑坡和崩塌重點防治區。滑坡和崩塌主要分布在xx、xx、xx、xx等鎮低山居民區及切坡建設區域。

2、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地面塌陷分為采空區地面塌陷和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巖溶塌陷。采空區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xx、xx等鎮;巖溶地面塌陷區域主要在xx鎮查林村。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見附件2)

經汛前排查,2021年我市新增x個隱患點,分別為xx鎮xx崩塌點、xx鎮xx崩塌點、xx市林場東岳庵內崩塌點;通過實施治理工程,今年我市依法依規核銷隱患點x個,分別是xx鎮xx滑坡點,xx坡點。今年共確立地質災害隱患點x個,同比去年增加x個,按《xx省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工作技術要點》中的危險性分級標準,x個隱患點中x處危險性小,x處危險性中等,x處危險性大。

二、2021年全市地質災害趨勢分析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預計今年我市汛期降水量較常年偏多1~2成,梅雨量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偏多2成以上,影響我市的臺風為2~4個,可能有1個影響較重。

綜合分析我市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特征、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和降水等誘發因素,預計2021年我市地質災害發生頻度、密度和造成的損失總體趨勢與常年持平,災害類型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為主。5~9月汛期以及強風、高強度雨雪等極端天氣是地質災害的重要防范時段,連續降雨3天以上或日降雨量超過30毫米,過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時段以及雨后120小時內,更應重點防范。

三、防治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xx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嚴格落實各項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全面提升我市地質災害防治水平,為xx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護航。

加強地質災害“三查”、調查工作,健全隱患點群測群防責任體系,抓好監測預警,開展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強化應急值守,扎實推進治理工程,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完成新一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綜合能力。

四、防治措施

(一)科學部署防治工作。

市自然資源規劃局要本著尊重科學、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則,針對性地選擇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宜防則防、宜治則治、宜搬則搬。要根據“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要求,認真總結評估上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實施成效,準確把握規劃編制重點,嚴格按照規劃編制工作進度推進,確保年內完成規劃審批和備案。

(二)加強“三查”、調查工作。

各相關鎮(園區、街道)、要全面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市住建局、水利局、交通運輸局、文體廣電旅游局、民宗局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認真組織本行業地質災害的“三查”工作。巡查、復查工作中要特別注意工程建設、切坡建房等影響,發現新隱患點時,要及時查明現狀與變化趨勢,納入防控體系。市自然資源規劃部門要充分應用好我市低山丘陵區、巖溶分布區1:5萬地質災害詳查和開發園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域評估等工作成果,加強與防治技術支撐單位的對接,切實加強對“三查”工作的指導;按照《xx省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實施方案》的要求,推進歷史地質災害調查與行業減災資源(能力)調查、地質災害致災背景調查、承災體調查等工作,開展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查清孕災背景和隱患底數,科學評估風險,努力實現隱患點和風險區“雙控”,夯實防災減災基礎。

(三)加強監測預警。

各鎮(園區、街道)、各相關責任單位要繼續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網絡建設,逐點制定應急預案,發放明白卡,落實防災責任和措施,采取“群專結合”的監測手段,通過人工、視頻監控及自動化監測等方法,密切掌握隱患點動態,增強基層識災報災和監測預警能力;市自然資源規劃和氣象等部門要加強協作,積極利用多部門預警預報平臺,拓展信息渠道,提高預警信息的覆蓋面和及時性;對于地下水取水嚴重的西北鄉鎮,要定期開展地面沉降災害監測工作,進一步加強地下水管理,嚴格控制水產養殖業地下水抽取。

(四)提升綜合能力。

有重點防治任務的鎮(街道)、市應急及自然資源規劃等部門要組織防災責任人、群測群防員和專業防治隊伍開展管理和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增強基層一線人員的識災防災救災的能力,提高專業隊伍應急救援能力;各級各相關單位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加強各類規劃、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管理,強化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在防災救災中的應用;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主體多元化的優勢,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識災防災、災情報告、避險自救等基本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社會防災意識,形成良好的防災氛圍。

(五)推進項目治理。

各相關鎮(街道)要按照我市2021年度市級投資項目地質災害治理類項目計劃安排,積極推進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相關鎮要扎實做好上年度結轉項目的治理工作,保障項目質量與進度,會同自然資源部門抓好項目驗收。市自然資源規劃部門及治理責任單位要加強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全過程的監管,對已完成治理的隱患點要開展“回頭看”,強化動態跟蹤監督,發揮好治理工程的防災減災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認識,以對人民極端負責的態度全力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切實履行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責任。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與全局性安全生產和減災工作統籌起來,同時部署、同時落實、同時檢查。

(二)嚴格責任分工。

要按《地質災害防治條例》《xx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工作分工方案》《關于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的通知》等要求,精心部署謀劃,建立健全自然資源、應急管理、氣象、住建、交通、水利、教育、文體廣電旅游等多部門的聯動協同機制,實現“防”和“救”全鏈條無縫對接,扎實做好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自然資源規劃部門要切實履行組織、協調、監督、指導職責,積極協助有關部門共同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與應急救援工作。要嚴格考核問責,年內將不定期組織工作檢查,對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領導不力、推諉扯皮、失職瀆職的,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責任。

(三)加大經費保障。

各級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地質災害“三查”、風險普查、群測群防、培訓宣傳、監測預警、工程治理、搬遷避讓、應急處置等工作,配備必須的交通、通訊、監測、預警、應急、救災裝備和物資,不斷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

第4篇

一、易發地點

根據歷年地質災害發生情況,我市地質災害易發地點主要包括: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鄉鎮、村莊、集市等人員集中地(重點是 和 辦事處),人工開挖的高陡邊坡的坡腳和自然土質斜坡附近的居民居住區,礦山開采區,公路、鐵路等交通干線,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及其它在汛期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各地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認真調查、綜合分析和預測的基礎上,列出本地重要地質災害易發地點,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對危害嚴重、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危險點,要掛牌督辦,限期整治到位。

二、重點防范期

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水密切相關,我市主汛期是5月至10月,這段時間暴雨、持續降雨極易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我市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5月1日至 月30日。

三、監測、預防責任人

㈠各鄉鎮(辦)地質災害隱患點,由鄉鎮(辦)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監測、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實防災責任人,在主汛期增加監測巡查頻次,以便及時掌握地質災害危險體的變形發展趨勢,做出準確的預報。

㈡危及鐵路、公路、水利水電、河堤及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設施的主管部門負責監測、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實防災責任人。

㈢危及學校、工礦企業、事業單位等受災主體單一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其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監測、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實防災責任人。

㈣其他人為因素誘發的地質災害由建設責任單位負責監測。

四、防控措施

年至2013年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并采取以下防治管理措施,力爭把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和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

㈠高度重視,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堅持不懈地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地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是本地本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責任人,要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將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負責人,務必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㈡明確職責,加強合作,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國土資源、建設、交通、水利、教育、旅游、氣象等部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部門,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各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市國土資源部門要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責,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巡查、監測、預報、預警和防治工作。要督促、配合建設、交通、鐵路、水利、教育、旅游等部門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督指導。

2、市建設部門要加強對建設項目和建設單位的管理與監督,在有可能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危險的斜坡上進行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事先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工程勘察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規范進行勘察、施工,防止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

3、市交通部門要組織開展對公路、鐵路沿線地質災害調查,發現險情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做好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并在隱患路段設立醒目的警示牌,提醒過往車輛和行人注意。建立公路、鐵路沿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系統,做好公路、鐵路沿線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

4、市旅游部門要組織開展各旅游區(點)地質災害調查,建立旅游區(點)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系統,加強對轄區內從事旅游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和從業人員防災知識的培訓,加強對旅游人員防災知識的宣傳。

5、市教育部門要認真組織開展各中小學校區(舍)的地質災害調查,編制中小學校區(舍)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在每年汛前、汛中,對中小學校區(舍)及其周邊的地質災害或隱患進行全面排查,對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校區(舍)要加強巡查與監測,落實防災責任、防災措施和應急措施。

6、市水利部門要加強水利工程設施特別是病險水庫(壩塘)的巡查、監測、預報,對出現的險情要及時采取措施,及時治理;要加強對建設項目和建設單位的管理與監督,防止建設過程中引發地質災害。

7、市氣象部門要做好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測預報及預警信息的,要及時將氣象預測預報及預警資料通報各有關部門及責任人。

㈢排查隱患,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網絡。各地各有關部門在汛前、汛中、汛后要及時組織人員進行地質災害巡回檢查,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防災預案,落實監測責任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等,連同防災避險明白卡,一并發放到每戶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

第5篇

(2021年度)

前言

泰寧縣上青鄉位于泰寧縣北部,東與朱口鎮接壤,西與新橋鄉交界,南與杉城鎮相連,北與邵武市肖家坊鎮毗鄰,鄉人民政府駐地—上青村。全鄉土地總面積90km2,其中耕地面積16980畝,下轄8個行政村,94個小組。2018年末,全鄉共有2681戶,人口總數11488人,人口密度128人/ k m2。至2020年底,全鄉8個行政村,實現村級公路路面硬化村村通工程,交通尚方便。

一、自然地理概況

(1)地形地貌

上青鄉境內地形特征是南北長,東西窄,東西兩側有兩條山梁(低山)環抱成天然屏障。主要山峰有北部川里的殳山,境內山體和丘陵大部分呈渾圓狀,斜坡自然坡度一般界于25-35°之間,局部地段山高坡陡,斜坡自然坡度超過40°。

(2)氣象水文

上青鄉屬中亞熱帶季風型山地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9℃,無霜期270天。預計我鄉2020/2021年冬季(12~2月)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極端最低氣溫接近常年,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過程;2021年早春季(3~4月)氣溫偏高,降水偏多;雨季(5~6月)氣溫偏高,降水偏少,但時空分布不均,可能出現旱澇急轉;夏季(7~9月)溫高雨多,≥35℃高溫日數正常,極端最高氣溫略高;秋季(10~11月)溫度偏高,秋寒略遲于常年,降水偏多;2021年影響我縣的臺風個數略多,6月可能有早臺風影響我省。由于受臺風暴雨和強降雨的影響,雨季及臺風暴雨季節(每年5—9月)是境內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易發時段。

二、地質災害點分布及特點

1、我鄉地質災害點共有6個,上青楊其智屋后為次重要危害點,其余地質災害點分布在川里村坳上自然村、上青村老保健院、崇際村叉前,為一般危害點。

2、上青鄉境內目前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6處,目前均處于不穩定狀態。

3、地質災害的主要控制影響因素

上青鄉主要的地質災害控制影響因素有三個方面:(1)強降暴雨和長時間連續降雨誘發;(2)表層殘坡積砂質粘性土結構松散;(3)人類一些工程活動(如建房、切坡、修路、開引水渠等)。

三、2021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2021年氣象預測

據泰寧縣氣象局提供的氣象預測預報資料,本年度主要氣候特點是:冬季(2020年12月~2021年2月)氣溫略高,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雨量偏少;春播期年景稍好,氣溫略高,除高海拔山區外,全縣有“倒春寒”天氣,早春季氣溫略高,雨量略多;雨季雨量略多,高峰期較明顯;夏季氣溫略高,雨量略少,影響我縣的臺風(或熱帶風暴)略多,日極端最高氣溫≥35.0℃的高溫日數略多,有小~中旱。

    (二)預測的主要地質災害活動區

上青鄉地質狀況屬表層出露的易風化變粒碉、花崗巖和泥巖形成的殘坡積層厚度大且結構松散,是地質災害活動頻繁的主要因素,活動點在川里村、上青村、崇際村。

(三)代表性的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1、川里村坳上自然村(350429010042—坳上滑坡)

該滑坡屬淺層推移式土質滑坡,其特征是削坡影響及原始斜坡較陡,土層松散,靠房較近,危害性大;其規模為軸長15m,寬10m,高度為14m,土層厚1m,坡度>55°,預測土方量約1600 m3。

2、上青村肖金清屋后等戶滑坡(350429012001)該滑坡屬淺層牽引式土質崩塌,其規模:主滑方向軸長10m、前緣寬12m、滑體厚度1m、土方量3000 m3。

3、上青村老保健院肖振聲屋后等戶滑坡(350429012004)該滑坡屬淺層牽引式土質崩塌,其規模:主滑方向軸長12m、前緣寬16m、滑體厚度1m、土方量500 m3。

4、上青村老保健院楊其智屋后等戶滑坡(350429012003)該滑坡屬淺層牽引式土質崩塌,其規模:主滑方向軸長20m、前緣寬15m、滑體厚度1m、土方量1050 m3。

5、崇際村叉前蘇林森屋后等戶滑坡(350429022006)該滑坡屬淺層牽引式土質崩塌,其規模:主滑方向軸長10m、前緣寬12m、滑體厚度1m、土方量720 m3。

6、江邊村楊梅窠滑坡2戶滑坡,該滑坡屬淺層牽引式土質崩塌,其規模:主滑方向軸長3m、前緣寬5m、滑體厚度1m、土方量150 m3。

 四、危害性地質災害點防災預案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認真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變被動防災救災為主動防災避災。

1、組織措施

(1)成立了上青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2)上青鄉目前已明確了地質災害具體責任人與各災點的監測人,(3)制定了各地質災害點危及住戶的應急轉移方案,成立應急小分隊。

2、防治方案

目前上青鄉經查明的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目前一般采用地表排水,削坡減載、填夯實裂縫或陷坑及坡腳建筑抗滑擋墻支護等綜合性治理措施。

目前應首先考慮采取搬遷避讓措施的主要有6處

(1)川里村坳上1戶潛在滑坡

(2)上青村肖金清屋后等1戶滑坡

(3)上青村老保健院肖振聲屋后等4戶滑坡

(4)上青村老保健院楊其智屋后等4戶滑坡

(5)崇際村蘇林森屋后等4戶滑坡

(6)江邊村楊梅窠滑坡2戶滑坡

3、監測方案

(1)監測方法

上青鄉地質災害隱患點可采用簡易檢測法。該法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定期目視檢查及安裝簡易監測設施二種。

定期目視檢查要求監測責任人必須定期對可能滑動巖土體采取目視檢查,特別在汛期臺風暴雨和強降雨時,應檢查被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無其它異常變化。如有異常變化,應及時組織人、財物按應急轉移方案撤離危險區。

安裝簡易監測設施要求在被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敏感變化部位(如滑坡前緣、后緣及中部裂縫和墻體形變裂縫等),設立簡易固定標尺或抹水泥沙漿以觀測其變化(如圖所示)。如發現異常,及時轉移避讓。

(2)監測工具:簡易觀測一般采用鋼尺、皮尺等工具。

(3)監測次數和時間:雨季(5—9月)每月做到觀測一次。如發現被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有異常變化,或汛期臺風暴雨天,特別是12小時過程降雨量達50mm以上時應加密觀測次數。

(4)監測成果分析: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結果都必須按統一表格填寫記錄,定期匯交到縣國土資源。

4、應急方案

(1)災前預報:當被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出現異常變化或縣氣象部門提供的汛期,臺風暴雨天氣預報時,鄉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應及時向上級和各村各組各隱患點傳達災前預報信息,做好防災準備。

(2)臨災應急:臨災預報后,預報的臨災區應進入臨災應急期。鄉及時通知和組織臨災區影響范圍內的人員和財產進行安全轉移。

(3)災后應急:啟動鄉地災搶險應急小分隊,進行人員搶救和工程應急工作,組織非災區群眾協同進行救援工作,并及時向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匯報災情。

 

 

 

 

 

 

 

 

 

 

 

 

 

 

 

 

 

 

川里村防災搶險救災轉移預案撤離路線圖

 

一、災害點

1、自然坡度大于15度的土質斜坡,地質結構面與斜坡面同向且傾角小于坡角的巖質斜坡及坡腳地帶。

2、易發泥石流的山溝及溝口。

二、易發災害點安全轉移方向示意圖

 

坳  上  組

地災點

 

三、防災搶險救災人員分工及聯系電話

1、鄉派聯絡員:高鑫:13599350163,陳華:13850875408

2、易滑坡地帶

救災責任人:楊忠芳:13859422983

應急分隊組長:楊松權:15859889293

四、預警方式:發現險情人員,首先應立即通知危險區內群眾撤離,不要留戀財物,同時立即報告村民小組長和村兩委干部。

五、“提高防抗能力、確保群眾安全”。易發災害點農戶在災情發生時,應及時與搶險救災人員聯系,應按照預案安全轉移方向積極配合進行轉移,以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上青村防災搶險救災轉移預案撤離路線圖

 

一、災害點

1、自然坡度大于15度的土質斜坡,地質結構面與斜坡面同向且傾角小于坡角的巖質斜坡及坡腳地帶。

2、易發泥石流的山溝及溝口。

二、易發災害點安全轉移方向示意圖

 

壩丘

地災點

 

三、防災搶險救災人員分工及聯系電話

1、鄉派聯絡員:邱昌輝:18965309543,嚴珍生:13859422020

救災責任人:楊秋欽:15716019281

應急分隊組長:黎敏:13950943340

四、預警方式:發現險情人員,首先應立即通知危險區內群眾撤離,不要留戀財物,同時立即報告村民小組長和村兩委干部。

五、“提高防抗能力、確保群眾安全”。易發災害點農戶在災情發生時,應及時與搶險救災人員聯系,應按照預案安全轉移方向積極配合進行轉移,以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崇際村防災搶險救災轉移預案撤離路線圖 

 

一、災害點

1、自然坡度大于15度的土質斜坡,地質結構面與斜坡面同向且傾角小于坡角的巖質斜坡及坡腳地帶。

2、易發泥石流的山溝及溝口。

二、易發災害點安全轉移方向示意圖

 

 

 自然村

空地

 

三、防災搶險救災人員分工及聯系電話

1、鄉派聯絡員:盧賢惠:13507555703,李春金:18105986033

2、易崩塌地帶

救災責任人:肖慧賢:13859147207

應急分隊組長:李文祥:18806004101

四、預警方式:發現險情人員,首先應立即通知危險區內群眾撤離,不要留戀財物,同時立即報告村民小組長和村兩委干部。

五、“提高防抗能力、確保群眾安全”。易發災害點農戶在災情發生時,應及時與搶險救災人員聯系,應按照預案安全轉移方向積極配合進行轉移,以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東山村防災搶險救災轉移預案撤離路線圖

 

一、災害點

1、自然坡度大于15度的土質斜坡,地質結構面與斜坡面同向且傾角小于坡角的巖質斜坡及坡腳地帶。

2、易發泥石流的山溝及溝口。

二、易發災害點安全轉移方向示意圖

 

壩丘

地災點

 

三、防災搶險救災人員分工及聯系電話

1、鄉派聯絡員:廖善興:13328597726,嚴麗15805003253           2、易滑坡地帶

救災責任人:肖繼金:13559092737

應急分隊組長:楊純勇:13656908564

四、預警方式:發現險情人員,首先應立即通知危險區內群眾撤離,不要留戀財物,同時立即報告村民小組長和村兩委干部。

五、“提高防抗能力、確保群眾安全”。易發災害點農戶在災情發生時,應及時與搶險救災人員聯系,應按照預案安全轉移方向積極配合進行轉移,以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江邊村防災搶險救災轉移預案撤離路線圖

 

一、災害點

1、自然坡度大于15度的土質斜坡,地質結構面與斜坡面同向且傾角小于坡角的巖質斜坡及坡腳地帶。

2、易發泥石流的山溝及溝口。

二、易發災害點安全轉移方向示意圖

 

操場

地災點

 

三、防災搶險救災人員分工及聯系電話

1、鄉派聯絡員:宋安裘:13860554564,江小嬌:13205980190

2、易滑坡地帶

救災責任人:劉培華:15860870549

應急分隊組長:嚴九平:18065887157

四、預警方式:發現險情人員,首先應立即通知危險區內群眾撤離,不要留戀財物,同時立即報告村民小組長和村兩委干部。

第6篇

為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體系,全面提升我縣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我局將按照市局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計劃,組織開展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具體方案如下:

一、宣傳培訓主題

本次宣傳培訓活動主題為“識災、避災

,家喻戶曉,防災、減災,人人有責”。主要內容是對我縣各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鄉(鎮、街道)村監測責任人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應急知識培訓。

二、宣傳培訓目的

宣傳培訓活動旨在提高全縣國土資源系統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水平,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向社會群眾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防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氛圍,促進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的落實。

三、宣傳培訓對象

本次宣傳培訓對象是全縣國土資源系統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鄉(鎮)村地質災害監測人、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威脅的全體群眾和成員單位負責人。

四、宣傳活動內容及形式

本次宣傳培訓采取省、市、縣三級結合,分類培訓方式進行,以集中學習、室外宣講和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形式開展,主要圍繞識災、防災、避險自救、災情報告等內容進行宣傳。國土資源所要結合實際,室外宣講要深入鄉村、學校、廠礦、企業、旅游景區和在建工地等開展宣傳活動。做到電視有影,報紙有字。

五、培訓安排

(一)省國土資源廳主要組織市、縣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分管局長、科(股)長、基層國土資源所長培訓,分2批5期進行。

第一批為市、縣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地質災害工作的分管局長和科(股)長,分2期進行。我縣參加第2期培訓,培訓地點為太原。

第二批為基層國土資源所長,分3期進行。我縣參加第5期培訓,培訓地點為臨汾。

(二)我局主要負責對鄉(鎮、街道)所長以下工作人員、監測責任人、監測員、地質災害防治成員單位負責人的培訓。

以上培訓,時間自定,總體培訓要在7月中旬前結束。

六、總結評價

各有關股(室)、所要對宣傳培訓工作進行自我評價、認真總結、上報好的經驗做法。

七、有關要求

(一)要高度重視。各國土資源所要充分認識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工作的重要意義,突出教育防范、超前防范,把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工作作為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不斷強化地質災害防范意識。

第7篇

一、地質災害現狀與特征

截止明年3月底,全縣共調查核實地質災害點143處,分布于19個鄉鎮59個行政村。地質災害類型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滑坡為主,共85處,占災害點總數的59%;次為崩塌,共31處,占22%;再次為泥石流,共27處,占19%。滑坡、崩塌主要為淺表殘坡積層地質災害,泥石流主要為小型低易發溝谷。地質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共135處,其余為中型7處,大型1處。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為重大級的15處,較大級41處,一般級87處。地質災害共威脅837戶4621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財產4233萬元。我縣地質災害點分布點多面廣,除古市鎮外,各鄉鎮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鎮、*鄉、*鎮、*鎮、*鄉和*鄉等,在空間分布上以海拔500-800米地段居多,300-500米次之。

二、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要求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貫徹實施《*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為契機,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要求,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落實各鄉鎮、各部門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和鄉鎮政府防災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和監測預警預報;繼續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治理和避讓搬遷,做到“不死人、少傷人”,最大限度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防范時段和災害類型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結合以往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類型分析、氣象趨勢預測等因素,預測今年我縣氣象災害偏重,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比較高。明年,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仍主要集中在5~6月梅汛期和7~9月臺汛期兩個階段,縣內大部分山區梅汛期、臺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幾率比去年要高。梅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連續大雨3天以上、過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臺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臺風降雨開始時至臺風降雨停止后48小時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近兩年來,春汛期持續強降雨天氣也容易引發地質災害,需引起重視,加強巡查監測工作。

(二)重點防治區域

一是地質災害多發區。主要集中在*鎮、*鄉、*鎮、*鎮、*鄉和*鄉等鄉鎮,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域;二是重要交通干線、山區公路和康莊公路。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指50省道*線和44省道上松線,途徑地質災害易發區,需預防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山區公路和康莊公路由于道路邊坡防護等級低,為滑坡、崩塌多發地段;三是山區農居點和中小學校舍。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山區農居點和中小學校舍一般緊鄰山坡建設,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動形成的邊坡易引發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四是小流域泥石流區域。小流域泥石流往往危害范圍較大,威脅人口較多,為我縣重點防治區域。

(三)重點防治地質災害(隱患)點

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規模、穩定性和危害程度,今年我縣確定需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點18個,其中“A”類地質災害點2個、“B”類點8個、“C”類點8個。每個點由縣國土局統一安排監測員進行監測,汛期前必須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編制完善防災明白卡、應急預案,切實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四、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

(一)切實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梅汛、臺汛期是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和重點防范時段。各鄉鎮政府以及國土、交通、水利、教育、建設、農業等部門要在主汛期來臨前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現場檢查,提出并落實具體防治措施。A、B、C類地質災害點由縣國土部門統一安排監測員進行監測,D類災害點由各鄉鎮政府和部門備案在冊,定期組織巡查,發現險情及時上報。各鄉鎮政府和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要堅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強應急值守,嚴格執行險情巡查、災害預報和災情速報等制度。一旦出現災情,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調查,組織防災搶險工作,同時按速報制度規定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出現較大級地質災害臨災險情或發生地質災害時,縣地質災害領導小組必須立即指派人員趕赴現場,組織應急調查,并視險情大小立即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實施搶險救災工作。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快速做好相關的應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

群測群防是地質災害防治的一種有效手段,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在避讓地質災害、減少人民生命與財產損失中成效顯著。“十有縣”建設的內容是: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今年,省國土資源廳部署在全省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根據安排,我縣“十有縣”建設工作最遲2011年驗收,相關工作今年需開展起來。

為進一步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水平,根據省國土資源廳的要求,我縣今年要開展鄉(鎮)國土資源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五個到位)建設工作,創建1~2個“五到位”國土資源所。在4~9月份,通過辦培訓班、發培訓書、上視頻錄像課等方式,對鄉(鎮)國土資源所人員、群測群防負責人、地質災害監測員和中小學師生進行一次宣傳培訓,計劃全縣參加培訓班人員達到200人次,觀看視頻錄像培訓到達1000人次。

(三)強化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

縣有關部門要結合氣象條件,及時當地地質災害預報(警)信息。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話等載體,及時*市國土資源局的地質災害預報(警)信息,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地質災害監測員和可能受威脅的群眾能在第一時間收到預報(警)信息。要加強地質災害的現場查驗,及時反饋地質災害信息。加強對已建2處地質災害監測設施的運行和維護,及時掌握動態變化信息。

(四)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高度重視和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全面開展農村山區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評價工作打好基礎。交通、農業、林業等部門要重視農村山區公路、機耕路和林區道路建設造成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評價工作;水利、旅游等部門要加強對水利工程、旅游景區建設造成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評價。

舊村改造、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盡量避開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并按相關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村莊,有計劃地開展排險治理或搬遷避讓,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的威脅。國土、建設等部門和鄉鎮政府要加強對山區農民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分散建房的監管,指導農民因地制宜采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交通、農業、林業、建設等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山區道路建設、切坡建房的指導、管理與服務,切實防治人為工程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

(五)做好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

積極組織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點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因自然因素造成的農村居民點地質災害隱患,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下山脫貧和舊村改造工程,通過治理、搬遷避讓等途徑妥善解決。繼續做好*鄉山乍口村田忠寮滑坡治理和*鄉大嶺頭滑坡應急排險工程。做好*鎮七村溪邊滑坡應急排險項目申報工作和*鄉后畬村新房后崩塌治理工程。做好*鎮白麻山村滑坡等7個整村搬遷避讓項目的申報工作,共計搬遷213戶782人。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負責治理。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設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交通、農業、林業部門要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建帳立冊,有針對性地加強防范和治理,以保障道路的營運安全。水利、旅游開發等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落實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任務。加強對施工、監理單位的資質審查以及治理工程、監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確保工程質量。

(六)做好山區中小學校舍場址的地質災害防治

我縣中小學校舍場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已于去年完成,縣教育部門要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校舍場址,組織編制治理規劃,按危害程度進行分類處置,落實各項防災措施。應急排險能消除危險的,應盡快實施應急排險工程;短期難以消除的,應劃定危險區并設立警示標志,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災責任人及日常巡查、監測人員,并因地制宜地開展預案演練;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實施勘查治理工程。學校要加強對教職工和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地質災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職責

各鄉鎮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站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高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鄉鎮政府和部門主要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全縣要通過地質災害領導小組會議制度,實行統一管理、部門職責明確、分工協作、分級管理的工作機制,做到責任、投入和措施“三到位”。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把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進一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完善制度、強化監管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調查、預報、資質管理、危險性評估和治理工程“三同時”等制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機構和能力建設,配備充實相關人員和裝備。要強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確保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及時的治理。嚴格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落實地質災害治理責任人的治理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國土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重點防治區域以及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的監督檢查,并將檢查情況反饋給相關責任部門。

第8篇

一、組織領導

成立以糜飛松局長為組長,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五到位”建設的組織領導。

二、建設單位

溪口分局、大橋所、莼湖所、江口所、尚田所為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建設單位。

三、工作內容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到位

大力宣傳“農民建房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轄區內干部群眾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認識到位。全面開展地質災害易發區村鎮規劃、建設工程和農民建房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備案資料齊備,評估制度執行情況監督檢查到位。

(二)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到位

協助鎮、街道編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并熟練掌握相關工作內容。協助鎮、街道組織相關干部和受災害威脅群眾學習預案,并適時開展應急演練。

(三)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到位

建立汛期巡查制度。協助上級部門或專業隊伍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在調查掌握本地區地質災害隱患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配合鎮、街道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檢查落實防災預案、兩卡發放和值班情況,并建立格式規范、內容詳細的巡查日志,相關巡查責任人簽字齊備,臺賬檔案妥善保管。對巡查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及時報告。

(四)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材料發送到位

開展經常性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工作,及時向防災責任人、群測群防監測員和易發區群眾發送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材料,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宣講。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及時建立標識牌。通過宣傳培訓,使防災責任人和群測群防監測員做到職責明確,工作到位;使受災害威脅群眾清楚何處危險、何時避險、怎么避險。

(五)發生地質災害災(險)情時人員到位

建立汛期值班、災情報告等制度,明確分工。通過編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訊錄”,掌握轄區內防災責任人、群測群防監測員的聯系方式,并及時更新,確保緊急情況下聯系到位。發生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時,反應迅速、人員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及時向上級部門和鎮、街道作出報告,協助鎮、街道撤離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并協助做好相關應急處置工作。

四、工作步驟

(一)部署準備階段(1-3月)。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2月底組織國土資源所長(分局長)赴寧海縣學習“五到位”國土資源所建設工作經驗;各國土資源所擬定創建方案,落實具體責任人;加強與鎮、街道的溝通匯報,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配合。

(二)組織實施階段(4-6月)。按照“五到位”工作內容,逐項落實工作任務,建立工作臺帳,格式規范,內容詳實。協助鎮、街道編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并適時開展演練;至少開展一次以上識災、避災知識的宣傳培訓,分發宣講材料;建立汛期值班、災情報告等制度,明確分工,配合鎮、街道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對巡查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及時報告;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訊錄”,確保緊急情況下聯系到位。

(三)檢查考評階段(7-8月)。7月份,各所(分局)對工作任務是否落實、資料是否齊全、臺帳是否完善、記錄是否規范詳實等內容進行逐項自查,查漏補缺,進一步進行完善,并完成“五到位”工作總結。8月份,局組織考核組將對各所(分局)進行全面檢查、考核,并將合格單位報市局考評。

五、工作目標

通過深入開展“五到位”建設工作,保證3個、力爭5個所(分局)建設成為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達標所。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周密部署。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學習動員,充分認識“五到位”建設工作是加強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要周密部署,擬制工作方案,明確工作任務、指定專門人員具體負責,確保工作落實。

(二)狠抓落實,逐項推進。各單位要結合工作實際,逐項抓好落實。在評估到位方面,做到積極宣傳,應評盡評,大膽探索后續監管;在預案到位方面,協助當地政府建立鎮(街道)和單點預案體系,及時發放明白卡,開展應急演練;在巡查到位方面,積極配合專業調查,開展巡查,指導群測群防監測,做到巡查臺帳與監測記錄完整;在宣傳到位方面,做到資料發放、防災培訓及時,現場警示清晰醒目;在人員到位方面,不斷完善制度,健全工作體系,明確工作職責,及時處置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