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初中地理課程教學設計

初中地理課程教學設計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10-07 15:56:5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初中地理課程教學設計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初中地理課程教學設計

第1篇

關鍵詞:數字星球系統;地理課程;教學設計;設計理念

一、前言

1.數字星球系統

數字星球系統是信息時代最先進的教學儀器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實現三維立體動態展示的單位數字化教學儀器。它通過國際先進的三維圖像處理平臺,方便教師將圖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資源轉變為球面圖像,結合精密光學技術,瞬間展示于數字化球形投影屏幕上,動態立體地再現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現象與過程。

2.將數字星球系統引入教學的意義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大潮,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應運而生。數字星球系統正是在這種改革與創新的浪潮中出現的,它的出現為教育環境與教學過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如何將它更好地運用于地理教學設計中,這是需要不斷地進行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而地理教學設計是地理有效教學的前提,科學可行的教學設計能減少和克服地理教學活動的隨意性、盲目性,增強和提高地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可控性,適應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達到提高地理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教學設計者應具備的設計理念

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即“備課”,可以概括成“三備三寫”:備教材、背學生、備教法;寫學期教學進度、寫課題(或單元)教學計劃、寫課時計劃(教案)。基于數字星球系統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教學設計理念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教學技術,科學有效的一種地理課堂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應是設計者在豐富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創新的結果。具體來說,應具備以下教學理念。

1.具備教育教學基礎理論

教學設計深受系統理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傳播理論的影響,這些理論不僅為教學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為教學設計提供了方法和技術,它們是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數字星球系統使得教學內容通過數字化球形投影屏幕,瞬間將平面、靜態的圖片轉變為立體、動態的圖像,可以極大地滿足教學的應用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運用傳播理論的有效指導,將會極大地改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發展。在設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海陸的變遷》這節課時,七年級學生受活動范圍、思維能力和知識量的限制,對海陸變遷原理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用視頻、動畫、數字星球演示使教學內容通俗易懂,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開闊視野,認識上從感性逐步上升為理性。

2.融入地理新課程標準

在基于數字星球系統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時,要科學地解讀課程標準的每個部分,理解其中蘊藏的深層含義。如,在初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球運動這方面的知識一直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部分,數字星球系統的運用可以極大地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困難,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如何將其發揮到最大效益,還需要地理教師在科學地解讀地理課程標準的前提下,不斷地進行創新與實踐,將教學效果最優化。

3.樹立“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

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學習。在基于數字星球系統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時,作為設計者應該多考慮如何將學生作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如,在設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中東》這節課中石油的運輸路線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在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內策劃主要的石油運輸路線,由小組代表在課上發言,在數字星球中指出每條石油的運輸路線。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4.注重創新與探究能力的培養

在設計教學設計時,除運用系統本身的各種資源外,還應學會開發出自己需要的教學資源。如,講授“如何利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時,設計者就可以利用數字星球模擬不同的運輸線路,由學生討論選擇哪條線路。也可以由教師指導,分小組講解小組內的研究成果。因此,此種形式下的教學設計,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有利于教師自身教學與研究能力的提高。

優秀的教學設計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而合理有效的設計理念是教學設計的靈魂。如今在以新技術手段改變傳統的教學環境形勢下,基于數字星球系統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是順應課程改革的必要出路,而設計理念的提出可以為教學設計者提供可借鑒的設計思路,因此對它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學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學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03.

[3]胡再,鄧濤.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J].地理科學與地理教育論文集,2010(08).

[4]黃莉敏.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理念、要素與流程[J].地理科學與地理教育論文集,2010(08).

第2篇

首先,通過研讀標準和實際教學,我們較好解決以下矛盾:

(1)用兩周時間對地球地圖初步進行彌補

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是一個整體,兩者之間既有分工又密切聯系。初中階段地理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規律。在教學必修1時,我們明顯感受到知識缺,失對教學的沖擊和對學生學習地理的信心的打擊。為此,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適當加入初中部分知識。

(2)把握主干和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內容,對教材進行取舍和重新組合

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相比,一個顯著的區別是:課程標準主要是對某一學段的學生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過去,教學大綱對教學的內容、教學目標有明確的規定,因而教師對內容的把握可“依綱靠本”。而新課程標準以及課程標準解讀只是對學生能力達標的一個表述,而為達此能力標準所需要的知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并沒有明確闡述。因而在課程教學中,如何把握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成為了當前的熱點問題。在地理教學中,我們對有知識前后聯系的重點內容適當拓寬,在能力培養上下功夫,讓學生讀課本插圖,分析提取信息,畫圖等。

第二,對課程實施中困惑大膽探索、實驗。

①教學觀念與方式的更新。新教材要求教師利用新課程的理念,改變過去過于強調的接受式學習,突出對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方式;而舊的教學模式使用傳統的講授法,注入式等.備課組開學初就開始學課標,看課件,研讀教材,讓年輕教師磨課。

②學生學習習慣、心理、學法與學習要求的差距。一方面對高一新生來講,環境可以說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學、新教師、新集體,學生有一個適應過程。其次,經過緊張的中考復習,有些學生產生“松口氣”的想法,入學后無緊迫感。另一方面學法上的差異,在初中,好多學校根本無法開設地理課,加之中考不考,學生根本不重視。到高中,由于內容多時間少,教師盡可能的講授、引導,以落實“三基”能力,同時要求注重學法指導。

③正確處理自主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的關系,新教材中教材內容和教材的呈現方式變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利用新課程的理念,改變過去過于強調的接受式學習,突出對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方式。但同時并不排除接受式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學中要繼承和發揚傳統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分層落實是關鍵。

第三,對教學達成共識,允許分歧和爭執。

在每周例會前要求教師依據課標寫出下周教學內容說課稿提綱,再在組會上交流,重點關注自己的“教”如何向學生的“學”轉變,是不是開展有效教學,追求教學的“效率”“效力”與“效果”。看這些環節:

(1)強化“問題”意識是否恰當到位,有無思考價值和探究意義的問題。

(2)創設問題情境能否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興趣,是否合理。

(3)如何抓時機,進行有效點撥:能否引導學生抓主線,抓關鍵;

(4)設計的練習有無梯度,是否切合課時內容,是否結合學生實際。

(5)課堂小結是否語言干脆,學科術語、學科思想是否得以體現。

組內暢所欲言,指出可供組內成員借鑒和共享的優點,那些地方還有待提高,如何改進。反饋練習如何設計 ,各節教學目標、重難點,包括過程設計,都要在組會上探討。然后,根據集體討論的思路,統一要求(講那些,講多深,怎樣講)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根據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出有針對性和有實效性的教案。老教師帶新教師,相互聽課,認真反思,指出得失,對教案進行改進,最終形成科學,完整的教案。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注意收集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成為今后教學改進的一手資料。進而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我們在教學設計時遵循:①緊抓“雙基”教學不動搖;②注意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因材施教;③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供地理素材;④注意課堂小結及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系統性。

第3篇

【關鍵詞】地理教學設計 原則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188-01

地理教學設計就是在地理教學過程具體實施之前,地理教師依據相關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以現代教學理念為引導,以促進學生有效地理學習為目的,針對具體的地理教學內容,系統計劃地理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學生的地理學習創設最優環境而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運用、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系統規劃與安排地理教學活動的過程或程序。

一、地理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地理教學設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要受老師、學生、教學媒體、教學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為了確保地理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進行地理教學設計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原則:

1.最近發展原則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即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智力水平;一種是學生能夠達到的發展水平,即學生在外人的幫助下,能夠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種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1]在進行地理教學設計前,地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如,在學習《全球氣候變化》這一節的時候,學生根據初中時對氣候的了解以及前面學過的氣壓帶和風帶的知識,結合課本內容能夠理解全球氣候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這是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然而,本節課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還不能很好的理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這就必須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這一知識點。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必須要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2.整體設計原則

地理教學系統是一個復合系統,由地理教學目標、學生、地理教師、地理教學內容、地理教學方法、地理教學媒體、地理教學反饋和地理教學環境等諸多子系統所組成。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設計的時候,要樹立整體觀念來協調各個子系統,對地理教學設計進行整體設計,確保教學設計的完整性和最優化。

如,在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節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老師要樹立整體觀,從整體上把握整個教學設計。首先,要明確課標對本節的要求,認真解讀課標。然后,在課標的指導下分析教材,制定三維地理教學目標,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及重難點。最后,還要進行學情分析、教法分析等,在這些都完成之后,才正式進行地理教學過程設計,這就把握了地理教學設計的整體性。

3.學生主體原則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有別于傳統的‘教師中心’的突出理念。地理新課標中每一條標準都是針對學生這個主體而言的,一切行為動詞、教學建議、活動建議都是從學生角度出發去設計”。[2]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時刻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進課堂中來,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習者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如,老師在對《全球氣候變化》進行導入設計的時候,可以以全球氣候變化的相關圖片或視頻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這符合高一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體現了學生主體性原則。

4.交往互動原則

新課程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設計時應充分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設計包括認知互動和情感互動兩個方面,師生之間對地理問題的共同探討形成認知互動,教師的鼓勵、學生的配合產生情感的有形互動,而情感的無形互動穿插于整個課堂教學設計 。”[3]在整個交往互動設計中,應把握和諧、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原則,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情感、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價值。

如老師在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影響及應對措施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相關資料,然后分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如海平面的上升、農業的產量及水循環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二、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策略

在進行地理教學設計時,依據上述原則,提出地理教學設計的一些基本策略,從而確保地理教學設計的順利進行。

1.依據課程標準,進行教材分析

新一輪的基礎地理課程改革是在地理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開展的,那么,地理教師在進行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也要以地理課程標準為準則,進行地理教材分析。因此,研讀地理課程標準是進行地理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在教學設計之前,地理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對象等去解讀課標,爭取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對地理課程標準的解讀應科學、合理的服務于地理教學設計。

2.細化教學目標,提高可操作性

有人說,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把60%的時間用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不管科學與否,可以看出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多么重要。因此,為了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要把地理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具體可以分為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此外,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規定,給出了相應的行為動詞,這樣,在進行教學目標的編寫和實施過程中,就大大提高了目標的可操作性。

3.結合學生認知,精選教學內容

地理學習內容是實現地理學習目標的載體,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設計時,要精選地理教學內容。地理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地理教材,但又不同于地理教材。地理教師需要對地理教材進行選擇、加工,然后才轉化成地理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理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以及學習需要。

4.梳理教學環節,確保過程流暢

一個完整的地理教學設計由地理課標解讀、學情分析、地理教學目標設計、重難點分析、地理教學方法設計、地理教學媒體設計、地理教學過程設計、地理教學評價設計等諸多要素所組成,每一個要素都是教學設計的一個環節。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設計時,不僅要仔細梳理這些教學環節,而且要做好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以確保地理教學過程的流暢。

5.強調過程體驗,落實教學評價

新課程倡導地理教學評價要注意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尤其要注重過程性評價的實施。過程性評價把重心放在學生求知、思考探究的過程上,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各個階段的進步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并對學生進行持續高效的指導。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評價時,要把過程性評價貫穿整個教學設計中,還要把它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從而把教學評價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陳曉明.地理教學設計的構成要素及遵循的原則[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10)

[2]李家清.地理教學目標的差異性設計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3(11)

[3]公土民.地理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31

第4篇

關鍵詞: 初中地理課堂 地理核心素養 培養途徑

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完善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教學有關標準。其中“核心素養”一詞,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地理課堂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呼聲越來越高。

一、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

地理素養是指一個人通過地理學習而獲得的地理知識、技能、方法與觀念,或者說是個人能夠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觀察事物且運用地理學的知識、技能來解決問題的內在涵養。因此,地理核心素養應是地理學中最具學科本質的東西,是不能通過其他學科的學習而獲得的,是學生借助地理學習過程而形成的解決實際問題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識、最關鍵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滿足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地理思維。

依據眾多專家、學者的探討,結合多年從事地理教學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應由地圖技能、空間視角、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四大方面構成:

1.地圖技能。地圖既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又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地圖的類型相當豐富,既有傳統的紙質地圖,又有現代的電子地圖。引導學生把握地圖的“三要素”,且能從地圖中獲取、整理和運用信息來分析解決地理問題,是初中地理教育的主體任務之一。也就是說,初中地理課程中的識圖、繪圖、用圖能力的培養是地理素養的關鍵所在。

2.空間視角。空間視角是在觀察確定地球表層各種事物空間位置關系、展開范圍和排列狀態等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學科能力品質,是認識空間位置、空間分布格局所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事物、地理效應和地理過程,統統發生在地理空間之中,空間視角就是對這些地理現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間關系進行正確透視,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樣子”“它為什么在那里”等問題。地理對這些問題的揭示,有助于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發展中的空間關系,如空間位置、形態、組成、層次、排列、格局、聯系和制約關系等,而上述認識將進一步引導人們深入思考人類如何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培養學生的空間視角是初中地理教育的又一價值追求。

3.綜合思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及其之間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又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及其之間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無論是對區域環境特征的歸納,還是對區域發展問題的理解,都需要調用區域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需要綜合考慮區域內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選擇合適的地理知識或與之相聯系的其他學科知識,探究區域中的地理事物,具有明顯的綜合思維特征。因此,綜合思維的培育理應成為地理教育核心的內容之一。

4.人地關系。地理科學以研究人地關系為主線,以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為主旨。通過地理學習,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技能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人的生命發展質量及終身發展所需的地理意識和觀念。可見樹立可持續發展觀、人地協調觀、環境倫理觀、科學的人口觀和資源觀,運用正確的“人地觀念”審視人類自身的各項活動,讓學生成為對環境、未來有強烈責任感的現代公民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地理核心素養在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的集中體現

地理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始終貫穿于初中地理教學內容中,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應抓住地理核心素養與教學內容結合緊密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以落實在課堂主渠道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目標與任務。下面我們結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用與知識點相關的形式來歸納初中地理教學內容對地理核心素養的集中體現。具體分析如下:

1.對地圖技能有集中體現的知識點:地圖三要素,經緯網地圖,等高線地形圖,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世界的氣溫、降水分布特點,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其規律,根據氣溫年變化曲線與逐月降水柱狀圖來判讀該地的氣候特點等。

2.對空間視覺有集中體現的知識點:認識地球,各種聚落的區位與形態,城市分布的規律,各大洲、各代表性地區與國家的地理位置,北美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中國行政區劃,中國四大地理區域,中國鐵路干線分布與鐵路樞紐等。

3.對綜合思維有集中體現的知識點:河流對城市發展的作用,東南亞為何盛產稻米,西亞(中東)為何沖突不斷,西歐居民飲食為何偏好乳肉制品,日本的工業布局為何是臨海型而俄羅斯卻是資源型的,中國的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影響中國產業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等。

4.對人地關系有集中體現的知識點:生活中的地理,人口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世界人口問題與對策,非洲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巴西的熱帶雨林保護,中國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利用與保護,中國的伏季休漁制度,北京的環保經驗分析,黃土高原與云貴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西北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問題等。

三、在初中地理課堂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

地理課堂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主陣地,當然,學生通過完成課外作業、參加復習考試,以及參與各種地理興趣小組活動等,都能提升學生自身的地理核心素養。下面我們主要探討如何利用課堂教學陣地采取有效途徑對學生進行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1.教師心中應有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意識,做好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嵌入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這是先決條件。在具體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做到下面幾點:

(1)吃透課標,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對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有用的知識點。

(2)不要因為某些知識點不是考試重點內容而簡略處理,放棄有利的培養時機。

(3)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這是地理學科最大的特色,也是地理素養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某些地理教師在課堂上對地圖的使用、運用很少,這是不允許的。

2.合理、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形成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就是要培養他們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能力和思維。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盡快掌握基本地理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合理設計問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關地理知識。這其中有兩個關鍵點要把握好,即問題的設計與提問的方法、技巧。

(1)問題的設計應有趣味、帶有層次性和開放性。問題的趣味性是指問題設置帶有生活體驗或有足夠的情境創設,提出問題自然而然不突兀。問題帶有層次性是指問題的提問所涉及的對象要兼顧好、中、差各種層次的學生;而開放性是指問題的答案不是規定的唯一性,應允許有不同角度的嘗試。這樣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才會積極思考,敢于回答;教師也才能由問題導向結論,實施啟發與發散思維教學,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

(2)有效的提問是指不同難度的問題應拋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不要把深奧、需要綜合分析的問題讓“差生”回答,這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同樣也不要把簡單的問題讓優生來回答,使他們喪失好奇心,久而久之,對回答問題失去興趣。

比如在進行“世界的人口分布”教學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有這么四個地方――南極冰原、撒哈拉沙漠、人間天堂蘇杭、青藏高原,讓同學們選一個地方安家,你愿意選哪里呢?請說出選擇的理由?請觀察世界人口分布圖,判斷一下你的選擇與世界上多數人的選擇一致嗎?下面請同學從氣候特征、地形類型、海陸位置等地理環境條件來解釋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區有什么有利條件?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由簡入繁、由易入難,充分調動各層次的同學參與問題的討論與回答,把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3.設計、選擇有趣的活動是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能力與思維的培養是在參與解決問題的實踐、操作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的活動內容,它們與文字、圖像內容共同構成了教材的主要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活動內容是文字內容的深化與補充,更是圖像內容的延伸與發展。學生參與活動就是課堂上實施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活動內容的開展,能使學生的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討論等諸多能力得到訓練與發展,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地理綜合思維的全面發展,是落實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

比如在“中國的行政區劃”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設計了“制作中國行政區拼圖板――進行拼圖比賽”的活動。因為我認為學生通過動手制作拼圖板,一定要事先把中國行政區圖轉繪到硬紙板上,再用小刀逐個把每個行政區一一刻下來,然后組裝成一套拼圖板。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全神貫注,反復熟悉34個行政區的名稱、外形輪廓、相對位置、分布情況,才能最后完成一套拼圖板進行拼圖比賽。這對培養學生的地圖技能、空間思維能力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對比傳統的反復做填圖練習來說,學生更樂意接受、參與。

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與任務,每一位地理教師都應熟悉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與構成,結合教學內容做好教學設計,利用課堂主渠道落實好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湯國榮.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1).

第5篇

【關鍵詞】初中地理 導入設計

由于長期形成的習慣,學生對學習地理的態度并不會一下子就能轉變。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需要從課堂開始,在課堂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要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得學生在課堂上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能夠輕松學習到有趣的知識。一堂成功精彩的地理課程,能夠在學生的期待中從開始到結束,這堂課就獲得巨大的成功,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就更加深入和期待,學習效率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一堂精彩的課程,筆者認為需要從新課的導入開始,這是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設計導入的新課,重要在于明確設計的依據。“新課導入”設計是由三個因素串聯起來的,學生、教材以及教師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學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是以教材作為橋梁進行連接的。在進行“新課導入”時,三者之間的關系需要進行恰當的把握。作為“新課導入”設計最終服務對象,學生的相關情況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設計中的主要依據,其中包括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狀況和知識水平。教材作為連接的橋梁,因此教材的編排和編者的意圖都是設計中的重點。作為設計的執行者和參與者,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對其有著決定性作用。“課堂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使課堂變得精彩,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愉悅中輕松學習到知識,何樂而不為了!不過在教學設計導入時,教師身上也有著自己的缺點,因此在設計教學中應該揚長避短,適當的設計多樣式的新課導入,避免單一使得學生感到厭倦。

一、導入原則

(一)趣味性

初中生還是處于玩樂的年齡,他們對有趣的事情往往好奇,對感興趣的事或物都很關注,因此新課的導入一定是他們感興趣的方式,這樣才能夠透氣所好,使他們在更加有興趣去學習。

(二)針對性

課堂新課的趣味性很重要,但是僅僅只是為迎合學生的口味就會失去教學的意義,因此教學需要有針對性,不能夠忽略對課堂的鋪陳作用,導入設計需要引出課堂主體,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

(三)直觀性

導入的方式需要有變化,單一的樣式會使得學生感到厭倦,但是需要避免在一堂課中使用太多的花樣,畢竟一堂課的時間有限,學生的精力也有限,這樣會使學生注意力到集中到樣式上,對內容可能忽略,會使教學效果事與愿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變化樣式,保證內容直觀容易理解就行了。

二、有效的導入方式

(一)實物導入法

實物教學的好處在于能夠利用某一實在的物體來展現所要教學的內容。例如在教授“地球與地球儀”,地球儀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地球的縮小版,因此在進行新課導入時,地球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在吸引學生的眼球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去理解新的知識內容,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神話導入法

中學時代是充滿幻想的時代,因此對神話民間故事都比較感興趣。例如“海陸變遷”課程教學中,僅僅滄海桑田不能夠使學生理解,借助相關的神話故事就容易多了,而且還可以“你們知道滄海桑田是怎么來的嗎?”這樣引出“海陸變遷”課題能夠吸引學生眼球。

(三)生活實際導入法

在日常生活中與地理相關的事情有很多,例如“多變的天氣”,在進行相關的講解時,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引入新課。“今天天氣怎么樣?”,這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轉向天氣中,很好的將其帶入今天的課堂中,然后可以將一些形容天氣的詞語或者典故作為新課的導詞,這樣使得課堂氛圍變得熱鬧。

(四)視聽導入法

對一些國家的風土民情進行講解時,可以體用多媒體視聽的方法來進行。例如“印度”,可以通過播放印度歌舞來了解能歌善舞的印度人民。

(五)特產導入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課程講解時,可以利用一些當地的特產來作為新課的導入詞,像哈密瓜、葡萄干等學生較為熟悉的特產。在提問為什么“這些水果都很甜?”,這使得學生對答案產生好奇,并有著求知欲,使課堂活躍。

三、總結

教師在教授學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讓學生主動去學,也就是要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在地理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導入式教學對培養學生興趣和能力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不過想要設計恰當好處的導入方式,教師需要在思想上做些改變,不斷的豐富自己,設計積極作用的導入方式,從而使課堂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地理課堂;

案例教學是對客觀存在的地理事物進行真情實感的描述和介紹,作為一種課堂的教學素材,將日常生活中同地理息息相關的生活案例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有效補充,教學中凸顯了案例分析的優勢和特色,幫助學生理解,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有效的促進教學效率。

一、初中地理案例教學的內涵

案例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挑戰,運用與地理事物有關的生活案例進行教學實踐和認知,學生通過對案例的理解和信息的獲取后對獲取信息進行重新的組合和運用,進而獲取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從道理到案例型,即從地理知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發,通過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加上案例為輔助,加深理解,進而獲取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是從案例到原理型,通過生動形象的案例說明和分析,幫助學生找出地理知識所遵循的規律,運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1]。

案例教學能夠明確教學目標,對研究對象的特點、內容、延伸有更深入的認識,通過對地理事物表面現象和人文現象的分析,明晰地理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建立起有效的空間結構模型,找出地理教訓過程中的知識規律,從而提高學習質量[2]。而案例的選擇也要充分考慮案例的科學性、動態性、社會性、綜合性、區域性及針對性,不同的案例可以揭示不同的地理事物變化發展規律,需要用綜合的地理思維和空間思維去把握。

二、案例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運用中的意義

案例教學可改變以往傳統教學的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和積極性,可結合教學案例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教學平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做到教學相長。

(一)有利于教師優化教學課堂

傳統的教學多是停留在教師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上,以教師的講學生的聽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多是被學習。案例教學打破教學常規,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發散能力和空間想象力,能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點[1]。案例教學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點撥下得以拓寬,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當前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有一些知識同生活間的聯系還不是很密切,學生還不能有效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案例教學可以有效地將學生擺脫死記硬背的僵局,對教學課堂進行情景模擬和內容延伸,顯得通俗易懂,能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發現地理事物的變化規律,對知識進行有效遷移進而達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案例教學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地理技能和知識運用能力不斷提高,思維得以發散,綜合能力也在不斷提升[3]。

(三)有利于培育學生探索精神

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僅充當引導者的角色,通過團隊學習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行解決問題。案例教學也可以創設比較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去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對地理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思考,與教師、同學進行有效的互動和平等的交流,整個過程讓思想不斷碰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3]。

三、初中地理課堂中案例教學的實施途徑

(一)選擇典型案例,優化教學設計

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多選擇比較典型的案例,結合初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認知規律,選取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和知識性比較突出的案例來加以教學。案例材料的選取之后也要進行加工和挖掘,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突出案例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案例也要看能否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能否對案例進行擴展或者分組討論,能否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3]。在教學中,對一些地區的典型事例要深入分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鞏固知識和加深理解的知識平臺[4]。例如在介紹《自然災害》這一節,就要結合一些時事政治和地方實際來展開教學,如福建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災害比較多的省份,影響最大的就是每年的臺風,此外還有地震、泥石流、干旱等,在教學上也可以選取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如臺風通過多媒體動畫、視頻、動漫、圖片來演示臺風的來源、成因、危害和防護等內容,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轉化為直觀明了的表達,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最后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教師點評,幫助學生建立起比較科學的知識體系,對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時間變化、空間結構等內容的聯系有更好的把握。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合理的導入課程教學內容,導入環節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在短時間內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恰當的運用教學案例,可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眼球,在課堂上就能主動的融入課堂學習,有很好的積極作用。教學中也要選取一些同時事政治、環境保護、生態破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例如在講授中國政區圖時,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授課,先播放《美麗中國》的短片視頻,配以輕音樂,讓學生為之興奮,同時也在短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之后讓學生上來講解一下自己曾經去過哪些省份旅游,對各個地方的認識,接著老師進行講解,最后還可以播放《國家》的勵志歌曲,在幫助學生記憶的同時,還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創新教學模式,發散學生思維

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也要采用立體式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摒棄填鴨子式的教學,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和分組談論。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要營造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不墨守成規,組織好教學內容,較好的把控教學秩序。在案例討論中,要幫助學生舉一反三,拓寬視野,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找出最佳的問題解決辦法。同時也要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對教學案例進行反思和總結,對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深入分析,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識和原理,提高學習能力。

(四)明晰研究取向,提高綜合素質

教師要對新課程改革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研究方向和價值取向,特別是要明確教學過程中的案例取向、創新取向、關聯取向、層次取向和動態取向[2]。教師自身要提高綜合素質,在聽讀說寫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強化,同時要定期進行理論學習和理論研討,提高教學技能。要尋找地理同生物、物理等學科間的關聯,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和思考,將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間的關系同環境科學、生態保護、全球氣候等內容結合起來;案例選取貴在創新,對地理事物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從新的視角和創新取向角度來探究知識間的變化規律;案例的選取也要有真實性和可操作性,要幫助學生在全面認識地理事物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包括"收集-篩選-分析-組織-討論--價值判斷"等一系列過程,最終實現教學目標;案例的選擇也要有層次感,融入宏觀和微觀的研究內容,滲透可持續發展;在動態取向上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觀的改造、地理事物之間的關聯等變化,分析地理的變化發展規律。

總之,案例教學要融入適當的教學方法,在合適的教學環境下運用才能發揮出強大的生命力。他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認真的組織,也需要學生積極的配合和參與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新時期,要以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指導,不斷的總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反思,在思考中創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一定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獲取更多地理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周亞妮.淺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學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2(4):38

[2]谷曉紅.基于地理特點和地理思維方式的地理教學論研究取向[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11(11):118-120

第7篇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教學現狀;對策

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教學活動的根本,是老師教學任務完成、學生獲取科學文化知識最為重要的場所,直接關系到老師是否能順利有效地完成“傳道授業解惑”之職。筆者從事初中地理教學多年,對初中地理教學現狀有自己的研究,筆者也根據自己的研究總結出了面對初中地理教學現狀應該采取的對策。那么,初中地理教學現狀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又應該怎樣對初中地理進行教學呢?筆者想要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中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是處于一個雙向互動的環節,學生課堂學習成績的好壞及其成效的大小不僅跟自身因素的高低有關,在很大程度上也跟老師的素質和教學方法有關,下面就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做深入的分析。

1.教學手段落后,缺乏對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

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對于很多初級中學來說,特別是一些偏遠山區的農村初中來說,眼下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缺少適應新課程教學的老師,也缺少必備的現代多媒體信息設備用于改善教學質量,對于這些學校來說,語文、數學、英語等正科尚且沒有足夠的條件保證現代化多媒體設備的教學,地理的教學只能依靠地理老師的嘴巴進行口頭傳授以及雙手的粉筆描寫了。即使是具備多媒體信息設備的學校,在日常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某些老師也會出于認為地理是不重要的學科這樣的觀點,而并不使用多媒體信息設備進行教學。

2.教學方法落后,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對于大部分的初中地理老師來講,在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觀念落后的問題,很多老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時候側重于對學生“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很多情況下根本就沒有指導學生去思考,課堂教學中不注重和學生的互動,學生要么是死記硬背地理老師教授的概念和理論,要么是大量練習地理老師給出的試卷,這樣的教學方法不能給予學生自主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機會,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得學生們更加地感到地理學習的恐懼,更無從談起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3.觀念陳舊落后,對地理教學的重視度不高

由于地理課程相對于語文、數學和英語等課程而言,在地位上處于相對次要的位置,加之初中的地理課程又是一門知識體系龐大且繁瑣的課程,學習的內容要點既包括天文現象、自然災害、自然現象,又包括人文社會現象,并且在教學設計中不能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這對于那些習慣運用邏輯思維的男學生來言,地理的學習無疑是一件極其痛苦和枯燥乏味的事情,上課的時候他們難以提起興趣認真聽講,下課后也不能順利完成家庭作業。

二、改變初中地理教學現狀的對策

1.科學地使用教材

初中地理教材對老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科學地使用教材,老師在教學中不能夠只是依據教材來進行教學,而是應該根據教材中的內容來開展教學,老師可以在了解書本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和生活經歷來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和可信性,老師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材進行教學,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點是不夠完善的,老師們也應該根據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來對書本中的一些知識點加以完善,老師們在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的時候也不能一味地按照書本的順序來進行教學,老師們可以根據知識點難易程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安排,老師們在教學的時候也要注意教材中的一些圖片,結合圖片進行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力。比如說,老師在教學時區的相關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借助書本上的圖片進行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單純地靠老師灌輸給學生知識是不夠的,結合圖片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老師也可以在教學中把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總結傳授給學生。

2.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地理教學并不容易,想要很好地開展初中地理教學需要老師們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初中地理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們單一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效果影響是很大的,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老師們在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來講課,讓學生成為小講師,學生根據自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來講述知識;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比如說,老師在教學中國地圖和中國鐵路干線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畫中國地圖,學生自己去動手畫圖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夠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

3.借助信息技術的便利,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以網絡發展為標志的信息化時代早已經到來,初中學生們大多從小接觸電腦和網絡,他們的知識廣度和深度甚至在某些時候超過了老師,老師可以查詢到的知識他們可以查詢到,老師查詢不到的知識他們也可以查詢到。因而,初中地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通過生動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和動畫等形式來加強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加深印象。比如:在講授人教版初一自然地理中關于地球自轉的知識點時候,地理老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將地球自轉的模擬畫面和動態圖畫展示給學生們,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們對于地球自轉規律的理解,地球自轉的動態場面自然銘刻在學生的腦海里。

4.對老師進行合理的教學評價

在對老師進行評價的時候不能只是依據學生的成績,學校可以安排專業的人員對老師的教學進行評價,組織這些專業人員去聽老師講課,發現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還要注意了解學生對老師的態度。

三、結束語

初中地理教學的現狀雖然不容樂觀,老師們沒有深入鉆研課本、沒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的現象雖然存在,但是我們已經找到了合適的對策來解決這些問題,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特點,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 中學地理 實踐教學 現狀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59

Practice Supporting Education Recipient Aera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Status

――Take Trpan City as an example

ZHAO Feng[1], YANG Pei[2], LIU Lin[1]

([1] Colleg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Tourism,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2] Hami Senior High School, Hami, Xinjiang 839000)

Abstract 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is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hands-on, so students get a teaching knowledge and ability. It is a teaching model, which is a teaching method. It can better solve the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geography teaching in the form of new ideas and tea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study geography teaching practice theory to Turpan City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conducting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summed up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practice problems and thu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later problem.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status

1 中學地理實踐教學國內外研究現狀

地理學涉及自然、人文、環境、區域、信息技術等多方面,內容廣泛,并與社會文化問題關系密切。單一的課堂教學根本無法滿足地理學習的需要,因此開展地理實踐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地理實踐教學,國內外學者都有研究。

1.1 國內研究現狀

從1904起,我國正式將地理課列入中小學課程。1923年在《新學制課程綱要初級中學地理課程綱要》中提出要在中學開展實習,并要求根據城市和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調查。1956年,《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地理實驗,并要求初一年級必須開展地球儀實驗。2003年,《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對地理實驗的要求。國家對于地理實踐教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各學校并沒有很好地落實和重視實踐教學的環節。正如褚亞平在《地理學科教育學》書中提到,由于各種因素制約,多數學校還不能很好地落實野外考察和專題研習。

隨著地理新課標的頒布和實施,為順應新的課程理念,國內各中學的地理教材都增加并補充了許多實踐活動的內容,要求學生要勤于思考,多動手操作,探究地理問題。同時,研究人員也開始從實踐教學環節中最基本又便于操作與實施的地理實驗入手,研究中學地理實踐教學。史利杰,徐寶芳在《積極開展中學地理實驗與實習教學活動》一文中對在中學開展地理實驗及實習等教學活動做了大量的研究;張衛青,徐寶芳在《中學地理實驗類型與內容設計》一文中對中學地理課程中的各種實驗類型及實驗內容的設計進行了深入研究。上述研究豐富了我國的地理實踐教學內容,使更多的人認識到,地理實踐教學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

1.2 國外研究現狀

地理實踐教學在世界各個國家廣泛開展。1988年,印度在《中學地理大綱》中明確規定了地圖實習和天氣觀測的內容;1991年3月,英國正式頒布了《國家地理課程》,并將地理技能教學目標分為野外技能和地圖運用兩個方面。1999年,日本頒布《小學、初中、高中學習活動綱要》,規定中小學必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即在地理課題的背景下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和體驗性學習活動。在中小學地理教學中,美國實施了應用學習和設計學習兩種方式,法國也實施了“動手做”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見,地理實踐活動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中學地理課程中開展實踐教學環節,是世界各國地理教育改革共同的發展趨勢。

2 研究方法

新課改要求各中學要積極有效的開展地理實踐教學。這既是對教育大綱的很好落實,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筆者借助實習支教帶隊及課題調研的機會,對吐魯番市部分中學做了地理實踐活動現狀的調查。主要采取了文獻檢索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統計分析等方法。

其中,問卷調查法以吐魯番市地區實驗中學、吐魯番市二中、吐魯番市第五中學、吐魯番市職業中學、大河沿中學、七泉湖中學、吐魯番市二堡鄉中學、吐魯番市三堡鄉中學等八所中學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700份,問卷發放和回收采取集體調查,當場回收的形式,總共收回有效問卷685份,問卷回收有效率達97.9%。

3 吐魯番市中學地理實踐教學開展現狀的調查分析

通過采用問卷調查、訪談法、觀察法等多種調查方法對吐魯番市中學地理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的現狀進行詳細的調查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下面就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來進行調查分析。

3.1 對學生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1)你平時( )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A.經常

B.有時候

C.偶爾

D.從不

表1 學生觀察生活中地理現象的頻率

從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47%的學生偶爾會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42%的學生有時候會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8%的學生經常觀察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3%的學生從不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于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觀察不足,缺乏發現和觀察能力。

(2)你對學校組織的地理方面競賽想法是

A.學校常舉辦,我積極性高

B.學校常舉辦,我積極性低

C.學校舉辦太少,我沒機會參加

D.學校舉辦太少,我也不想參加

E.從沒舉辦過

表2 學生參與地理方面競賽情況

從表2結果可以看出,總體來說,目前吐魯番市各中學學生參與地理知識競賽的次數比較少。主要原因是因為學校組織的次數相對比較少,甚至有的學校根本沒有舉辦過,從而導致了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競賽沒有興趣,也無法參加。

(3)你校( )專門的地理實驗室

A.有 B.有,不全 C.不太清楚 D.沒有

表3 學校地理實驗室統計狀況

通過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很多學校沒有地理實驗室,同時還有一大部分學生根本不清楚學校是否有地理實驗室。通過后期的跟蹤調查發現,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部分地理內容需要在實驗室進行,他們只知道物理、化學、生物這些學科需要實驗,而其他學科沒有必要。

(4)對于參加地理實踐過程(如地理小制作、戶外小探究等),你遇到的主要困難是( )

A.學校創造的機會太少,沒有機會

B.學校創造的機會太多,我都累了

C.家庭不支持

D.安全問題

E.不喜歡老師的指導方式

F.自己的興趣問題

G.其他

通過表4內容可以看出,在參加地理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存在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校創造的機會太少,學生沒有機會參加。(2)安全問題是影響地理實踐活動開展的一個主要因素。(3)教師的指導方式也是影響地理實踐活動教學的一個主要原因。

表4 在參加地理實踐活動存在困難

3.2 對教師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教師的問卷的發放,主要對7所學校的15名教師進行了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主要采用電子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現在將調查的結果分析如下。

您的專業背景:(1)地理專業;(2)非地理專業。

您的學歷背景:(1)研究生;(2)本科;(3)專科;(4)中專。

調查結果發現,42%的教師是非地理專業的。尤其是在初中,由于地理不參加中考,因此很多學校并沒有專業的地理教師,而是其他學科的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88%的教師具有本科學歷,10%的教師具有大專學歷,而2%的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在后期調查中發現,這些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非地理專業,后期參加了地理專業的自學考試。由此可見,地理專業且本科畢業的教師數量比較少。

(1)您對于課本中安排的活動 ( )

A.每個都做 B.有選擇地做

C.做了大部分 D.做了少部分 E.基本不做

圖1 教師對課本中活動的選擇情況

從圖1中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對于課本中安排的活動,47%的教師對于課本中的活動做了少部分,33%的教師有選擇性的進行了學習,20%的教師基本不做,沒有教師做了所有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中學地理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得不甚理想。

(2)您一般的課堂陳述時間是( )分鐘

A.10~20 B.20~30 C.30~40 D.40~50(拖堂)

圖2 教師上課陳述時間

從圖2內容可以分析得出,在上課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陳述,而留給學生的時間很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失去了主體地位,只能夠被動地接受內容,缺少自主探究和討論的機會。

(3)在走出教室、走進自然的地理實踐中遇到的困難有( )(多選)

A.安全問題

B.資金問題

C.時間問題

D.環境條件問題

E.課時安排問題

F.學生興趣問題

G.教師自身精力問題

H.其他

從圖3中數據可以分析得出在進行地理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安全問題、資金問題、時間問題、課時安排問題。其中安全問題和資金問題是所有教師都考慮的問題。

圖3 地理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

4 地理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和教師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總結得出目前吐魯番市中學地理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4.1 重視程度不夠

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對地理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學校對地理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學校很少開展與地理實踐活動有關的競賽、宣傳和地理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學校也缺少相應的地理實驗室。很多學生想要參加地理實踐活動,但是學校卻不能提供相應的機會。(2)教師對地理實踐活動的重視不足、具體表現為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主要采用教師陳述,學生作答的形式。很少對課本里的活動進行分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很少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進行教學,主要還是以傳統教學為主。(3)學生不夠重視地理實踐活動,具體表現為:學生不善于觀察身邊的地理現象,且對地理常識了解比較少。

4.2 教研力量薄弱,地理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通過對教師的專業和學歷進行調查發現,很多學校缺少專業的地理教師,而且地理教師的年齡都相對比較大。在新課改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還沒有完全適應課改的變化,還是停留在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時代。而且很多教師本身自己就對地理實踐活動不是很清楚,因此也就很難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實踐活動。綜合分析可以得出,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教學環節所需的教研力量薄弱,地理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4.3 安全問題有待解決

通過對教師問卷的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安全問題是影響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實踐教學環節的主要原因之一。現代社會,每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因此家長都視為珍寶,從來不舍得他們受到任何傷害。因此,在地理實踐過程中安全問題尤為重要,從而成為困擾很多教師的主要問題。

4.4 時間問題有待解決

通過對教師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得出,時間因素是影響教師進行地理實踐教學的又一重要原因。通過對教師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得出,在地理教學中,由于課時量和時間因素的影響,教師地理實踐教學受到很大影響。

4.5 資金問題有待解決

通過與實習支教受援地學校的老師訪談得知,有些地理教師非常愿意進行地理實踐教學環節,但苦于沒有資金支持,一直沒有實施。

基金項目:新疆師范大學雙語培訓項目(XSJY(S)2014017)

參考文獻

[1] 楊新.地理教學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23.

[2] 段玉山.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45.

[3] 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地理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

[4] 褚亞平等.地理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5] 史利杰,徐寶芳.積極開展中學地理實驗與實習教學活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0).

[6] Mar.Geograph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Dept.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U.K.1991.

[7] 陳澄.新編地理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